CN102835225B - 脱粒滚筒 - Google Patents
脱粒滚筒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835225B CN102835225B CN201210306204.9A CN201210306204A CN102835225B CN 102835225 B CN102835225 B CN 102835225B CN 201210306204 A CN201210306204 A CN 201210306204A CN 102835225 B CN102835225 B CN 10283522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threshing cylinder
- threshing
- cylinder roller
- straw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2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39000010902 straw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89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66
- 235000013339 cereal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2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2
- 230000032258 trans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9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4
- 210000000515 tooth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2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9
- 239000000284 extra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3534 oscil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11218 segmen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298 pulveriz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41000278713 Theor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230 bind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0355 oscil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92 diminish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023 woo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251169 Alopias vulpin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PEDCQBHIVMGVHV-UHFFFAOYSA-N Glycerine Chemical compound OCC(O)CO PEDCQBHIVMGVH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40000007594 Oryza sativ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7164 Oryza sativ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268 conjug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11 delay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467 diminish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931 harmfu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71 impai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20 organ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28 prematur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9566 ric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873 siev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641 stabili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05 stabil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303 wrinkle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A01F12/18—Threshing devic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A01F12/44—Grain cleaners; Grain separator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A01F12/30—Straw separators, i.e. straw walkers, for separating residual grain from the straw
- A01F12/32—Straw separators, i.e. straw walkers, for separating residual grain from the straw with shaker screens or siev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A01F12/44—Grain cleaners; Grain separators
- A01F12/444—Fanning mea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A01F12/46—Mechanical grain conveyor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A01F12/48—Air conduits or blowers for grain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A01F12/54—Arrangements for collecting or removing dust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reshing Machine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脱粒滚筒。能够令脱粒滚筒辊具有优异的强度并且容易进行利用脱粒滚筒辊的检验开口而实现的作业。具有多个的检验开口(142),在接近对合的状态下设置在脱粒滚筒辊(130)的周壁(131)上。具有一张盖板(50),具有分别关闭作用于多个的检验开口(142)的多个的盖部(151)。
Description
本申请是发明名称为“脱粒装置”、申请日为2008年9月22日并且申请号为200810215247.X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脱粒装置,具有:排出麦秆运送装置,借助环形转动链和运送引导杆而向机体后方夹持运送来自处理室的脱粒排出麦秆;排尘控制体,开闭借助分选风而向机体外排出来自分选部的尘埃的风力排尘路径。
背景技术
在脱粒装置中,以往,有例如JP4-084825A所示的脱粒装置。该脱粒装置,具有:风选部,内置有分选装置;排尘口,与分选风一起向机外排出来自分选装置所配备的颖壳筛的应该排出的麦秆屑;排尘控制板,设置在该排尘口上而开闭该排尘口。
排尘控制板,经由机械连动机构、马达、和控制部而与动作检测机构(检测开关)相连。动作检测机构,检测割取部是否上升为既定的非作业位置。若进行基于动力转向杆的割取部上升操作而动作检测机构变为测出状态,则基于动作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排尘控制板向关闭排尘口的方向自动地摆动动作。若割取部下降到既定的割取作业位置,则排尘控制板向打开排尘口的方向自动地摆动动作。
在具有上述的排尘控制体的脱粒装置中,在分选部的处理物量多时,在分选部中产生的排出用的处理物量也变得多,所以排尘控制体被切换操作为打开姿态,以便排出用的处理物被迅速地排出而不易发生向一次处理物或二次处理物的尘埃混入。分选部的处理物量少时,处理物容易被分选风吹走,所以排尘控制体被切换操作为关闭姿态,以便能够抑制或避免谷粒与分选风一起被排出的损失。
若采用上述的以往的技术,则能够自动地进行排尘控制体的开闭切换。但是,必须具有操作开闭操作排尘控制体的促动器、以及操作促动器的控制机构和检测机构,操作机构容易变得大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脱粒装置,能够通过小规模的操作机构来进行排尘控制体的适当的自动开闭,并且,容易避免该操作机构的动作不良的发生,且能够容易迅速地进行维护作业。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一种脱粒装置,具有:排出麦秆运送装置,借助环形转动链和运送引导杆而向机体后方夹持运送来自处理室的脱粒排出麦秆;排尘控制体,开闭借助分选风而向机体外排出来自分选部的尘埃的风力排尘路径,其特征在于,
在靠脱粒进料链侧上,设置有机械连动机构,该机械连动机构将上述运送引导杆的向改变与上述环形转动链的夹持间隔的方向的位移传递为上述排尘控制体的开闭姿态切换所需要的位移。
根据该特征结构,若分选部的处理物量多,则排尘控制体被自动地切换操作为打开姿态,若分选部的处理物量少,则排尘控制体被自动地切换操作为关闭姿态。
因为在从运送引导杆到脱粒进料链侧配置机械连动机构并与排尘控制体连结,所以能够从运送引导杆向脱粒进料链侧延伸地配置机械连动机构的一部分。由此,无需横切位于运送引导杆的下方的带风扇排尘路径,能够采用在该带风扇排尘路径的上方绕过的构成,对于作为开闭操作排尘控制体的操作机构的机械连动机构,被带风扇排尘路径排出的尘埃很少附着在机械连动机构上。
例如,在机械连动机构配置在与进料链侧的存在侧相反的一侧,机械连动机构被配置在位于脱粒装置的横侧方上的谷粒贮留容器侧,在进行对于该机械连动机构的维护时,必须进入谷粒贮留容器与脱粒装置之间而进行作业,作业姿态不佳,有不能充分地确保作业空间的可能。如果要确保宽阔的作业空间,则需要使谷粒贮留容器摆动而切换为打开姿态等的措施,有维护作业之前的准备作业也很麻烦的可能。
与此相对,在本发明中,机械连动机构配置在靠进料链侧,所以能够从不存在其他设备的机体的横向一侧端进行维护作业,不用进行切换谷粒贮留容器为打开姿态的操作,作业姿态不会不佳,能够在充分确保作业空间的状态下进行作业,能够使作业性良好。
由此,与分选部的处理物量变化无关,排尘控制体被自动地切换操作为适于分选部的处理物量的打开姿态或者关闭姿态,能够抑制向谷粒的尘埃混入或基于风力排尘路径的谷粒排出而进行脱粒作业,且为与具有上述机械连动机构对应的小规模即可,能够便宜地得到。
并且,容易避免由于向机械连动机构的尘埃附着而导致的动作不良,能够从这方面使排尘控制体适当地开闭切换,且在靠脱粒进料链侧,配置机械连动机构,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维护作业。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借助上述机械连动机构而使上述运送引导杆和上述排尘控制体连动,以便若上述运送引导杆与上述环形传送链的间隔远离则切换操作上述排尘控制体至打开姿态侧、若上述运送引导杆与上述环形传送链的相对间隔变窄,则切换操作上述排尘控制体至关闭姿态侧。
即,若被供给至处理室的谷杆量变多,则从处理室到分选部为了进行分选处理而被供给的处理物量变多。此时,从处理室排出的脱粒排出麦秆的量变多。于是,被排出麦秆运送装置运送的脱粒排出麦秆的量变多,运送引导杆向从环形传送链远离的侧移动。
若向处理室供给的谷杆量变少,则从处理室到分选部为了进行分选处理而被供给的处理物量变少。此时,从处理室排出的脱粒排出麦秆的量变少。于是,被排出麦秆运送装置运送的脱粒排出麦秆的量变少,运送引导杆向与环形传送链靠近侧移动。
由此,如果根据与排出麦秆运送装置中的脱粒排出麦秆的量变化相伴的运送引导杆与环形传送链的间隔变化,而适当地设定上述设定间隔,则在分选部的处理物量变多时,由于运送引导杆相对于环形传送链的分离、和基于机械连动机构的运送引导杆与排尘控制体的连动,排尘控制体自动地切换到打开姿势。
在分选部的处理物量变少时,由于运送引导杆相对于环形传送链的接近、和基于机械连动机构的运送引导杆与排尘控制体的连动,排尘控制体自动地切换到关闭姿态。
此外,若在上述运送引导杆的排出麦秆运送方向的后半部分处,设置上述机械连动机构的连结部位,则在以下的方面有利。
即便在排出麦秆运送装置中排出麦秆减少,在分选部中还残留有在该减少之前供给的处理物,在分选部中的处理物的减少比排出麦秆运送装置中的排出麦秆的减少晚发生。如果将机械连动机构的连结部位设定在上述运送引导杆的排出麦秆运送方向的前半部分上,则即便在分选部中残留有充分的处理物的情况下,排尘控制体也可能被马上地切换为关闭姿态。
与此对应,机械连动机构的连接部位被设定在上述运送引导杆的排出麦秆运送方向的后半部分上,所以能够与分选部中的处理状况对应而进行排尘控制体的姿态切换,即便必须维持排尘控制体为排出尘埃的状态,也不会马上切换为关闭姿态。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上述机械连动机构具有:与上述运送引导杆连接的第1连接部件、和与上述排尘控制体连接的第2连接部件,
上述第1以及第2连接部件构成为相互地连接解除自如,
为了在连接解除时维持上述排尘控制体为打开姿态,设置有将上述第2连接部件固定为不能移动的固定机构。
该构成在以下的方面有利。
在由于机械的连接机构的一部分受损而中断了排尘控制体与运送引导的连接时,在排尘控制体的姿态控制无法进行而必须大量地排出排尘时,排尘控制体维持为闭塞状态,担心有大量的排尘进入至二次物运送装置等中的情况。
与此对应,在本构成中,解除上述第1连接部件与上述第2连接部件的连接,并借助上述固定机构将上述第2连接部件固定为不能移动,从而能够维持上述排尘控制体为打开姿态。
由此,即便机械连动机构等有故障,也能够确保作为必要最小限的机能的排尘的排出作业。
此外,若设置有施力机构,该施力机构向关闭姿态对上述排尘控制体施力,则在以下的方面有利。
即,若存在风力排尘路径中的分选风力的变动,则可能排尘控制体频繁地切换为关闭姿态和打开姿态,但是,借助施力机构能够维持排尘控制体为关闭姿态,使排尘控制体的关闭姿态稳定。
关于其他的特征及优点,一边参照附图一边阅读以下说明,从而加以明确。
附图说明
图1~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图。
图1是脱粒装置的纵剖侧视图。
图2是具有使运送导件与排尘控制体连接的机械连动机构的脱粒装置的纵剖后视图。
图3(a)是表示设定排尘控制体为关闭姿态的状态的侧视图,图3(b)是表示设定排尘控制体为关闭姿态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排尘控制体的安装构造的纵剖侧视图。
图5是表示切断排尘控制体与运送引导杆的连接、维持排尘控制体为打开状态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6~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图。
图6是脱粒装置的纵剖侧视图。
图7是脱粒装置的喂入口配设部的侧视图。
图8是脱粒装置的喂入口配设部的纵剖后视图。
图9是脱粒滚筒的纵剖侧视图。
图10是脱粒滚筒的横剖主视图。
图11是辊本体的展开状态的俯视图。
图12是检验开口的关闭状态的俯视图。
图13是图12的ⅩⅢ-ⅩⅢ向剖面图。
图14是图12的ⅩⅣ-ⅩⅣ向剖面图。
图15是盖板的俯视图。
图16是排出麦秆运送装置的侧视图。
图17~3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图。
图17是脱粒装置的纵剖侧视图。
图18是脱粒装置的要部的纵剖后视图。
图19是表示引导板的构成的要部的侧视图。
图20是表示引导板的构成的要部的横剖俯视图。
图21是第一脱粒滚筒部的纵剖侧视图。
图22是第一脱粒滚筒部的纵剖后视图。
图23是表示第二筒状部和盖体的构成的要部的俯视图。
图24是表示第二筒状部和盖体的构成的要部的展开纵剖后视图。
图25是表示第二筒状部和盖体的构成的要部的纵剖后视图。
图26是表示第二筒状部的展开形状的俯视图。
图27是表示盖体的形状的俯视图。
图28是表示排尘口的开闭构造的要部的纵剖侧视图。
图29是表示排尘口的开闭构造的要部的纵剖后视图。
图30是表示限制板的构成的要部的纵剖后视图。
图31是表示排出麦秆运送装置的构成的概要侧视图。
图32是表示在各板体上不形成凹部的其他实施方式的要部的侧视图。
图33是表示在各板体上形成狭缝的其他实施方式的要部的横剖俯视图。
图34是表示令各板体的结合缘倾斜的其他实施方式的要部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基于本发明的脱粒装置的实施方式。适宜地能够将各实施方式用于自脱型联合收割机(Wholeculmdischargingtypecombine-harvester)的脱粒装置。以下,说明多个实施方式,但是,认为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与其他实施方式的特征的组合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中。
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不同的明示,将搭载本发明的脱粒装置的联合收割机(combine-harvester)、收割机(harvester)等的作业车前方直进(前进)的方向作为基准而称为前后方向,与该前后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称为左右方向(或者横方向),与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垂直的方向称为上下方向。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脱粒装置的纵剖侧视图。如该图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脱粒装置具有:脱粒部10,具有设置在机体1的外部(一横侧方)的脱粒进料链11以及设置在机体内的前部的处理室12;排出麦秆运送装置20,设置在上述处理室12的后方;分选部30,具有设置在上述排出麦秆运送装置20的下方的摆动分选装置31;排尘部40,具有设置在上述排出麦秆运送装置20的下方的排尘风扇41;设置在上述分选部30的底部上的一次螺杆输送器2以及二次螺杆输送器3;连设在上述机体1的后部上的排出麦秆处理装置50。
该脱粒装置,被装备在联合收割机上,进行被联合收割机的割取部(未图示)割取处理后的割取谷杆的脱粒处理、脱粒谷粒的分选处理、和脱粒排出麦秆的处理。
即,上述脱粒部10,除了具有上述脱粒进料链11和上述处理室12外,还具有设置在处理室12的下部上的承接网13,进行割取谷杆的脱粒处理。
即,脱粒进料链11,一边向机体后方侧夹持运送割取谷杆的株根侧,一边向处理室12供给割取谷杆的穗尖侧。处理室12具有脱粒滚筒14,该脱粒滚筒14绕机体前后方向的轴芯旋转驱动自如地设置在处理室内,借助脱粒滚筒14对被供给的割取谷杆的穗尖侧进行脱粒处理。脱粒进料链11,从位于处理室12的后端部的送尘口15向处理室12的后方运出脱粒排出麦秆。
上述排出麦秆运送装置20构成为具有:环形转动链21,以运送始端侧位于脱粒进料链11的运送终端部的横侧附近、运送终端侧位于上述排出麦秆处理装置50的排出麦秆投入口51上方的配置而设置在机体内的后部;运送引导杆22,在该环形转动链21的运送侧的下方沿着环形转动链21设置。
如图1、3所示,运送引导杆22的运送始端侧和运送终端侧,经由上端部与运送引导杆22连结的机体上下方向的连结杆23,而支承在机体侧的支承部件24上。运送始端侧的上述支承部件24,被固定在行进引导上述脱粒进料链11的链导件上。运送终端侧的上述支承部件24,被固定在机体1的框架8上。运送始端侧以及运送终端侧的上述支承部件24,上下滑动自如地支承上述连结杆23。上述各连结杆23,配置在运送引导杆22与上述支承部件24之间,借助安装在连结杆23上而被折皱件覆盖的弹簧25而受到上升施力。由此,运送引导杆22被上述弹簧25施加作用力以与环形转动链21接近。
排出麦秆运送装置20,从脱粒进料链11到环形转动链21与运送引导杆22之间持续承接从处理室12排出的脱粒排出麦秆的株根侧,以使上述脱粒排出麦秆的穗尖侧载置在比上述排出麦秆运送装置20还位于穗尖侧的支承导轨(未图示)上的横架姿态,利用环形转动链21和运送引导杆22向机体后方向夹持运送上述那样地持续承接的脱粒排出麦秆,使其落下至排出麦秆处理装置50的排出麦秆投入口51的上方。环形转动链21配置为,越向运送终端侧距脱粒进料链11的距离越大,排出麦秆运送装置20,一边使脱粒排出麦秆相对于机体1向与脱粒进料链侧的相反侧移动一边运送脱粒排出麦秆。
若被排出麦秆运送装置20运送的脱粒排出麦秆的量变化,则脱粒排出麦秆的体积变化,从而,运送引导杆22在基于上述弹簧的操作力和来自脱粒排出麦秆的反力的作用下移动从而相对于环形转动链21远离或者接近。由此,排出麦秆量越大则运送引导杆22与环形转动链21的间隔变得越大,排出麦秆量越小则运送引导杆22与环形转动链21的间隔变得越小。
上述排出麦秆处理装置50具有:粉碎箱52,具有上述排出麦秆投入口51;长麦秆放出口53,设置在该粉碎箱52的后端侧的上方。粉碎箱52,具有摆动自如地安装的盖体54以便开闭上述排出麦秆投入口51,具有绕机体横方向的轴芯驱动转动自如地设置在箱体内部的切削轴55和供给轴56,具有设置在上述切削轴55以及供给轴56的下方的粉碎麦秆放出口57。
排出麦秆处理装置50,若上述盖体54被关闭操作,则成为长麦秆放出的处理状态。于是,排出麦秆处理装置50,将来自上述排出麦秆运送装置20的脱粒麦秆利用盖体54的外表面侧而下降引导至长麦秆放出口53,从该长麦秆放出口53使其以长麦秆状态落下到机体后方的地面上。
排出麦秆处理装置50,若上述盖体54被打开操作,则成为粉碎放出的处理状态。于是,排出麦秆处理装置50,使来自上述排出麦秆运送装置20的脱粒排出麦秆从上述排出麦秆投入口51落下至粉碎箱52的内部,借助上述切削轴55所一体旋转自如地具有的沿其轴芯方向并列的圆盘形的切断刃、和上述供给轴56所一体旋转自如地具有的沿其轴芯方向并列的原盘形的供给刃,沿杆身方向粉碎排出麦秆,将粉碎状态的排出麦秆从粉碎麦秆放出口57而向地面落下。
上述分选部30,除了具有上述摆动分选装置31之外,还具有设置在该摆动分选装置31的前端侧的下方的风车32、和设置在上述送尘口15的后方的处理旋转体33。
上述处理旋转体33,绕机体横方向的轴芯而被旋转驱动,使从处理室12的上述送尘口15被排出的麦秆屑一边承接支承在摆动分选装置31所具备的上部逐稿器34上一边分解处理,从麦秆屑获得谷粒。
摆动分选装置31,除了具有上述上部逐稿器34之外,还具有位于上述承接网13的下方的谷物盘35和颖壳筛36,具有设置在上述颖壳筛36的后方的逐稿器37,具有设置在上述颖壳筛36的下方的谷物筛38。
分选部30,将来自上述处理旋转体33的处理物和从处理室12通过承接网13而落下供给的处理物,借助基于摆动分选装置31的摆动分选、和基于借助上述风车32而向上述排尘部40供给的分选风的风分选,分选为一次处理物、二次处理物、麦秆屑等的排出用的处理物,令一次处理物和二次处理物从摆动分选装置31落下,将排出用的处理物向上述排尘部40送出。
上述一次螺杆输送器2,将从摆动分选装置31落下的一次处理物向机体1的横向外侧运出而向扬谷装置4供给。该扬谷装置4,向联合收割机的谷粒容器(未图示)送入脱粒谷粒。上述二次螺杆输送器3,将从摆动分选装置31落下的二次处理物向机体1的横向外侧运出而向还原装置5供给。该还原装置5,向设置在机体1的横侧壁上的还原口运送二次处理物,并将二次处理物从该还原口向机体内送出而还原到摆动分选装置31的始端侧。
上述排尘部40具有:带风扇排尘路径A,具有上述排尘风扇41;风力排尘路径B,设置在该带风扇排尘路径A的下方。
上述带风扇路径A,由驱动自如地收容上述排尘风扇41的风扇箱42形成,带风扇排尘路径A,除了具有上述排尘风扇41之外还具有:由风扇箱42的吸引口构成的尘埃吸引口43、和由风扇箱42的排出口构成的尘埃排出口44。
上述尘埃吸引口43,向摆动分选装置31开口而位于上述摆动分选位置31的后端部的上方。上述尘埃排出口44,向上述粉碎麦秆放出口57开口而位于上述粉碎箱53的内部。
由此,带风扇排尘路径A,借助排尘风扇41的送出力而从尘埃吸引口43吸引从分选部30的后部送出的排出用的处理物,并将其从尘埃排出口44经由粉碎箱52而排出至机体外。带风扇排尘路径A,对来自上述风车32的分选风的一部分与处理物一起进行吸引而将其排出。
上述风力排尘路径B,由位于上述风扇箱42的排尘风扇41的下方的部分42a、和摆动分选装置31的后端部形成,与摆动分选装置31的后端部连通。风力排尘路径B,在机体1的后端部上配备有配设在上述带风扇排尘路径A的尘埃排出口44的下方的尘埃排出口45。该尘埃排出口45向上述粉碎箱52的上述长麦秆放出口57开口。
风力排尘路径B,借助来自风车32的分选风的移送力而将从分选部30送出的排出用的处理物导入,并将其从尘埃排出口45经由粉碎箱52而向机体外排出。
上述风力排尘路径B,具有板形的排尘控制体60,该排尘控制体60设置在比上述尘埃排出口45稍微进入机体内侧的部位上。如图2所示,上述排尘控制体60,经由一体旋转自如地设置在其上端部上的旋转支轴61,摆动自如地支承在机体1的左右的横侧壁1a上。
图3(a)是排尘控制体60的关闭姿态CL下的侧视图。如该图所示,排尘控制体60,若利用上述旋转支轴61的旋转操作而绕该旋转支轴61的机体横方向轴芯被向下降侧摆动操作,则变为关闭姿态CL。于是,排尘控制体60变为与风力排尘路径B的处理物流动方向交差的姿态,以便抑制风力排尘路径B的处理物的通过。
图3(b)是排尘控制体60的打开姿态OP中的侧视图。如该图所示,排尘控制体60,若利用上述旋转支轴61的旋转操作而绕该旋转支轴61的机体横方向轴芯被向上升侧摆动操作,则变为打开姿态OP。于是,排尘控制体60变为沿着风力排尘路径B的处理物流动方向的姿态,以便使风力排尘路径B的处理物的通过变得容易。
如图2所示,上述排尘控制体60,借助具有从动臂71的机械连动机构70与上述运送引导杆22的上述运送终端侧的与连结杆23连结的部位连动,所述从动臂71以与所述排尘控制体的上述脱粒进料链11所位于的以侧连结的方式而一体旋转自如地设置在上述旋转支轴61的端部上。
图2表示上述机械连动机构70在后视下的构造。图3表示上述机械连动机构70在侧视中的构造。如这些图所示,机械连动机构70构成为具有:连杆机构L,具有上述从动臂71;机体横方向的旋转连动轴72,设置在上述带风扇排尘路径A的上方的外部;上述连结杆23;凸轮式连动部80,跨该连结杆23与上述旋转连动轴72的脱粒进料链侧的端部设置。
如图3所示,上述连杆机构L构成为,除了具有上述从动臂71之外,还具有上述旋转连动轴72的在与设置有上述凸轮式连动部80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上一体旋转自如地设置的摆动臂73,具有连结该摆动臂73和上述从动臂71的连动连杆74。该连杆机构L位于下述位置,即相对于上述带风扇排尘路径A以及排尘控制体60为脱粒进料链侧的带风扇排尘路径A以及风力排尘路径B的外部、且在被上述排出麦秆运送装置20运送的脱粒排出麦秆的通路26的下方。
如图3所示,对于从动臂71,在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上设置有作为施力机构的施力弹簧75,向关闭姿态CL对排尘控制体60施力。排尘控制体60,认为是利用施力弹簧75以及向环形转动链21侧推起运送引导杆22的弹簧的合计值与运送引导22自身的重量的平衡而被维持在闭塞位置上,如图2以及图3所示,也可设置有挡住被施力弹簧75施力的排尘控制体60的止动件76。
说明排尘控制体60的安装构造。如图4所示,跨左右横侧壁1a而架设旋转支轴61,且沿着该旋转支轴61的轴线方向固装安装用板框架62,在安装用板框架62上螺纹固定排尘阻挡板部63,从安装用板框架62吊下支承排尘阻挡板部63。排尘控制体60,由旋转支轴61、安装用板框架62、排尘阻挡板部63构成。
如图3所示,上述凸轮式连动部80构成为具有:摆动型的被动臂81,一体旋转自如地设置在上述旋转连动轴72的端部;传动部件82,由构成为向上述被动臂81伸出的而与上述连结杆23的下端部连结的圆棒材构成。
上述被动臂81,具有由装设在被动臂81上的凸轮面形成体的周面构成的凸轮面83。上述传动部件82,构成为其伸出的端部与上述凸轮面83抵接。上述被动臂81,利用作为向关闭姿态CL对排尘控制体60施力的施力机构的施力弹簧75而经由上述连杆机构L而受到摆动施力,由此,凸轮面81与传动部件82的伸出端部抵接而施力。
凸轮式连动部80,若运送引导杆22相对于环形转动链21远离地移动或者接近地移动,则借助传动部件82的伸出端部与被动臂81的抵接而使运送引导杆22与旋转连动轴72连动,从而使运送引导杆22和排尘控制体60如下地连动。
即,若如图3(b)所示那样,运送引导杆22相对于环形转动链21分离地移动、且运送引导杆22与环形转动链21的间隔变为设定间隔D,则排尘控制体60为上述打开姿态OP,若如图3(a)所示那样,运送引导杆22相对于环形转动链21接近地移动、且运送引导杆22与环形转动链21的间隔变为比设定间隔D小的间隔(不足设定间隔),则排尘控制体60为上述关闭姿态CL。
进而,在运送引导杆22与环形转动链21的间隔为超越上述设定间隔D的间隔(设定间隔以上)时,通过相对于传动部件82的伸出端部的凸轮面83的滑接而吸收此时的运送引导杆22相对于环形转动链21的移动,切断从运送引导杆22向排尘控制体60的传动而维持排尘控制体60为上述打开姿态OP。
即,机械连动机构70,在从运送引导杆22的上述运送终端侧的连结杆23所连结的部位,通过带风扇排尘路径A的上方的外侧、以及带风扇排尘路径A的脱粒进料链侧的外侧,直到排尘控制体60的脱粒进料链侧而与排尘控制体60连结的状态下,使得运送引导杆22与排尘控制体60连动。
由此,若运送引导杆22相对于环形转动链21移动为分离上述设定间隔D以上,则与此连动,排尘控制体60变为上述打开状态OP,若运送引导杆22相对于环形转动链21移动至不足上述设定间隔D的位置,则与此连动,排尘控制体60变为上述关闭状态CL。
若向处理室12供给的谷杆量变多,则从处理室12向分选部30供给的处理物量变多,且在分选部30中发生的麦秆屑等排出用的处理物的量变多。于是,容易发生向一次处理物或二次处理物的尘埃混入。若向处理室12供给的谷杆量变少,则从处理室12向分选部30供给的处理物量变少。于是,容易发生由于分选风导致的谷粒的飞散。若向处理室12供给的谷杆量变多,则向排出麦秆运送装置20供给的脱粒排出麦秆量变多,运送引导杆22与环形转动链21的间隔变大,所以作为上述设定间隔D,设定为在分选部30中发生的排出用的处理物量变多时产生的间隔。
由此,若向处理室12供给的谷杆量变多,则排尘部40借助运送引导杆22的相对于环形转动链21的上述设定间隔D以上的分离移动、和机械连动机构70,自动地切换操作排尘控制器60为打开姿态OP,借助带风扇排尘路径A和风力排尘路径B向机体外排出来自分选部30的排出用的处理物。
若向处理室12供给的谷杆量变少,则排尘部40,通过运送引导杆22的相对于环形转动链21移动至不足上述设定间隔D位置、和机械连动机构70,自动地切换操作排尘控制器60为关闭姿态CL,主要通过带风扇排尘路径A向机体外排出来自分选部30的排出用的处理物。
接着,说明维持排尘控制体60为打开姿态OP的构成。
如图3以及图5所示,将与运送引导杆22连接的摆动臂73作为第1连接部件。另一方面,将与排尘控制体60连接的连动连杆74作为第2连接部件。摆动臂73和连动连杆74构成为能够通过拔出连结它们的销77而自如地解除连接。
在解除摆动臂73与连动连杆74的连接之后,从动臂71与连动连杆74,绕旋转支轴61向排出麦秆运送始端侧摆动,分别从图5中虚线所示的姿态切换为实线所示的姿态。并且,连动连杆74的顶端部被安装/固定在机体1的横侧壁1a上(参照图2)。作为将上述第2连接部件的连动连杆74不能移动地固定的机构,在横侧壁1b上设置有用于安装固定连动连杆74的顶端部的固定安装用螺栓孔1b(固定机构的一例)。另外,作为固定机构的螺栓孔1b也可以是螺钉孔。
[第1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
也可替代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凸轮式连动部80,而经由直接连结销等来连接连动部件82的伸出端部与摆动式的被动臂81。
也可替代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排尘控制体60,而采用构成为耙子形的排尘控制体而实施。
在运送导件22的终端位置上设置机械连动机构70的连结部位,但是,上述连结部位只要设置在运送引导杆22的排出麦秆运送方向的后半部分即可。
作为施力机构,除螺旋弹簧以外,还能够使用扭簧等。但是,在能够利用排尘控制体60的自重将排尘控制体60设定为关闭姿态CL时,也可以不设置施力弹簧75。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6~图16说明第2实施方式。
在该第2实施方式中,脱粒滚筒101具有:多个的检验开口142,在接近对合的状态下设置在脱粒滚筒辊130的周壁131上;一张盖板150,具有分别关闭作用于这些多个的检验开口142的多个的盖部151。
一般在脱粒滚筒中,在脱粒滚筒辊的周壁上设置有检验开口,在脱粒滚筒制作时在脱粒滚筒辊上植设脱粒齿的作业、或更换随着脱粒滚筒的使用而磨损的脱粒齿的作业中利用该检验开口。在例如JP2005-253388A所记载的脱粒滚筒中,在脱粒滚筒辊的外周面的前后中间位置处形成有检验口。但是,在该以往技术中,容易产生关于脱粒滚筒辊的强度的问题,或关于经由检验开口的作业的问题。即,若通过一个检验开口来形成用于脱粒齿的安装或更换等作业的开口,则为了使其具备使作业变得容易的面积,必须在脱粒滚筒辊上具有一个具备该面积的切去部,十分容易导致由脱粒滚筒辊的检验开口的形成而引起的强度降低。
与此相对,若根据第2实施方式的构成,则借助多个检验开口142的合计,形成具有使上述作业变得容易的面积的作业开口。因此,使作为一个的检验开口142而设置的切去部更小,能够抑制由于脱粒滚筒辊130的开口形成而导致的强度降低。
进而,一个的盖板150遍及多个的检验开口142而进行关闭,盖板150对于脱粒滚筒辊130起到加强作用,以便不易发生在检验开口142之间的弯曲。由此,能够借助盖板150有效地加强脱粒滚筒辊130。相应地,能够使作为检验开口142整体的大小(多个的检验开口142的开口面积的合计)更大。
从而,能够使脱粒滚筒辊130具有优异的强度,且使作为检验开口142整体的开口面积增大,能够容易地高效地进行脱粒齿更换等的作业。
优选地,上述盖板150具有:下游侧端部153,比检验开口142更靠近脱粒滚筒辊旋转方向R的下游侧,且与脱粒滚筒辊130的周壁131的外表面重合;上游侧端部152,比检验开口142更靠近脱粒滚筒辊旋转方向R的上游侧,且与脱粒滚筒辊130的周壁131的外表面重合,将下游侧端部153的脱粒滚筒辊旋转方向R的长度L1设定为比上游侧端部152的脱粒滚筒辊旋转方向R的长度L2长。
盖板150的下游侧端部153,位于脱粒滚筒辊130的周壁131的外表面,且位于比检验开口142更靠近脱粒滚筒辊旋转方向R的下游侧。因此,在下游侧端部153中,容易产生与脱粒谷杆的杆身或脱粒谷粒的接触所导致的磨损。但是,在本构成中,下游侧端部153的脱粒滚筒辊旋转方向R的长度L1设定为比上游侧端部152的长度L2长,所以即便发生下游侧端部153的磨损,直到盖板150成为不能使用的程度也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从而,能够更长期地使用盖板150,能够使耐久性优异。
图6是具有第2实施方式中脱粒滚筒101的脱粒装置的纵剖侧视图。如该图所示,脱粒装置具有:脱粒部103,具有位于机体102的前侧内部的处理室110;排出麦秆运送装置104,由驱动转动自如地设置在上述处理室110的后方的环形转动链构成;分选部105,具有前端侧位于上述处理室110的下方的摆动分选装置120。
上述脱粒部103,除了具有上述处理室110,还具有:脱粒滚筒101,绕脱粒机体前后方向的旋转轴芯驱动旋转自如地设置在该处理室110中;承接网111,位于脱粒滚筒101的外周围而设置在上述处理室110内;脱粒进料链112,驱动转动自如地设置在机体102的外部。
脱粒部103,借助脱粒进料链112夹持割取谷杆的株根侧而向脱粒机体后方向运送,向处理室110的脱粒滚筒101与承接网111之间供给该割取谷杆的穗尖侧而进行脱粒处理,借助脱粒进料链112从位于处理室110的后部的送尘口113运出脱粒排出麦秆。
如图7、图8所示,脱粒部103,具有在喂入口114上沿该喂入口114的全长而设置的飞散防止片115。该飞散防止片115,将由于脱粒滚筒101的旋转而飞散的谷粒接住而将其返回至处理室内,以使其不会向脱粒谷杆的株根侧飞散。即,防止谷粒飞入并卡入至被脱粒进料链112运送的谷杆的株根侧。飞散防止片115,由支承在上唇板116上的帆布构成。飞散防止片115,为了使磨损时的更换变得容易而由两张的分割帆布构成,该两张的分割帆布利用位于处理口114的脱粒机体前后方向的中间位置的分割线而分开为位于机体前方侧的分割片、和位于机体后方向侧的分割片。
上述排出麦秆运送装置104,从脱粒进料链112继续承接且向脱粒机体后方向运送从处理室110被运出的脱粒排出麦秆,从位于机体102的后部的排出口排出至脱粒机体外。
上述分选部105,除了具有上述摆动分选装置120之外,还具有:风车121,设置在该摆动分选装置120的前端部的下方;排尘风扇122,设置在处理室110的后方;具有与摆动分选装置120的前后方向平行而设置在分选室的底部的一次螺杆输送器123和二次螺杆输送器124。
分选部105,借助基于摆动分选装置120的摆动分选、和风车121所供给的分选风,将从处理室110经由承接网111而落下的脱粒处理物分选为一次处理物和二次处理物和尘埃,使一次处理物向一次螺杆输送器123落下,使二次处理物向二次螺杆输送器124落下,与分选风一起将尘埃从排尘风扇122的排出口、或者从位于机体102的后部的排尘口排出至机体外。
一次螺杆输送器123向机体102的横向外侧运出从摆动分选装置120落下的一次处理物。二次螺杆输送器124向机体102的横向外侧运出从摆动分选装置120落下的二次处理物。来自二次螺杆输送器124的二次处理物,被设置在机体102的横向外侧的运送装置106向设置在机体102的横壁部上的还原口扬送,被从该还原口投入至机体102的内部而被还原到摆动分选装置120的前端侧。
接着,详述上述脱粒滚筒101。
图9是上述脱粒滚筒101的纵剖侧视图。图10是上述脱粒滚筒101的横剖面图。如这些图所示,上述脱粒滚筒101构成为具有:脱粒滚筒辊130;多个的脱粒齿132、133,沿脱粒滚筒辊130的周方向和旋转轴芯方向并列地被植设在该脱粒滚筒辊130的周壁131的外表面侧。
上述脱粒齿132、133中,植设在脱粒滚筒辊130的位于处理室前端侧的部位上的脱粒齿132是整理齿(调整从喂入口114供给的谷杆的纠结或穗尖的滞后的齿),植设在其他的部位上的脱粒齿133是并列齿。
脱粒滚筒101,具有贯设在上述脱粒滚筒辊130中的支轴134,利用该支轴134而旋转自如地安装在处理室110中。
上述脱粒滚筒辊130构成为具有:构成上述周壁131的圆筒形的辊本体135、与该辊本体135的两端部连结的侧壁136、137。
图11是上述辊本体135的展开状态的俯视图。如该图和图9、图10所示,如下地制作上述辊本体135:将一张板金弯曲成形为圆筒形、在辊本体135(脱粒滚筒辊130)的半径方向上重合且连结板金的辊本体周方向的两侧的端部135a。
由此,脱粒滚筒辊130为板金制。脱粒滚筒辊130,构成周壁131的板金具有在脱粒滚筒辊130的周方向的一个部位接合的接合部138。接合部138将构成辊本体135的板金的上述两侧的端部135a接合而形成。
如图12所示,脱粒滚筒辊130具有:加强肋140(以下,称为端加强肋140),在上述周壁131的脱粒滚筒辊旋转轴芯方向中的两端部的一个部位沿脱粒滚筒的周方向设置;加强肋141(以下,称为中加强肋141),在上述周壁131的脱粒滚筒辊旋转轴芯方向的中间部的沿脱粒滚筒辊旋转轴芯方向并列的两个位置处沿着脱粒滚筒辊周方向设置。如图8所示,上述各加强肋140、141,由通过对构成上述周壁131的板金冲压成形而设置在周壁131上的突条构成。构成各加强肋140、141的突条,向周壁131的外表面侧突出。
如图9、图10所示,脱粒滚筒101具有一对的检验开口142、142,该一对的检验开口142、142沿脱粒滚筒辊130的旋转轴芯方向并列地设置在脱粒滚筒辊130的上述周壁131上。
图12是上述一对的检验开口142、142的关闭状态的俯视图。图13是图12的ⅩⅢ-ⅩⅢ向剖面图。图14是图12的ⅩⅣ-ⅩⅣ向剖面图。如这些图所示,一对的检验开口142、142,通过在上述周壁131的表面侧上安装有一张的盖板150而成为关闭状态。盖板150,具有向这些表面侧突出的多个脱粒齿133(并列齿)。
图15是上述盖板150的俯视图。如该图和图12~图14所示,盖板150构成为具有:一对的盖部151、151,沿脱粒滚筒辊旋转轴芯方向并列地向盖板150的里面侧突出;上游侧端部152,位于盖板150的脱离滚筒辊旋转方向R的上游侧的端部;下游侧端部153,位于盖板150的旋转辊旋转方向R的下游侧的端部;横侧端部154,位于盖板150的脱粒滚筒辊旋转轴芯方向中的两端部。
上述下游侧端部153中,将该下游侧端部153的端与上述盖部151的脱粒滚筒辊旋转方向下游侧的端的间隔为最小的部位处的脱粒滚筒辊旋转方向的长度L1设定为比上述上游侧端部152的脱粒滚筒辊旋转方向的长度L2大的长度。
即,如图12~14所示,盖板150以如下的安装姿态安装在周壁131上,即上述上游侧端部152在比上述检验开口142更靠近脱粒滚筒辊旋转方向R的上游侧与周壁131的外表面重合,上述下游侧端部153在比上述检验开口142更靠近脱粒滚筒辊旋转方向R的下游侧处与周壁131的外表面重合。向盖板150的周壁131的安装,借助以下部件进行:安装在设置在上述上游侧端部152和下游侧端部153和上述横侧端部154上的螺栓孔155中的连结螺栓、和安装在设置在一对的盖部151、151之间的螺栓孔155中的连结螺栓。于是,盖板150使一对的盖部151、151对一对的检验开口142、142分别作用而关闭一对的检验开口142、142。
如图14所示,将上述下游侧端部153与周壁131连结的连接螺栓156配置为:该连接螺栓156的轴芯与上述下游侧端部153的脱粒滚筒辊旋转方向下游侧的端的间隔为D1。将上述上游侧端部152与周壁131连结的连接螺栓157配置为:该连接螺栓157的轴芯与上述上游侧端部152的脱粒滚筒辊旋转方向下游侧的端的间隔为D2。上述下游侧端部153的连接螺栓156的上述间隔D1,设定为比上述上游侧端部152的连接螺栓157的上述间隔D2大。
即,上述下游侧端部153位于周壁131的外表面,且下游侧端部153位于比上游侧端部152更靠近脱粒滚筒辊旋转方向R的下游侧,从而,在下游侧端部153中,容易产生与脱粒谷杆的杆身或谷粒的接触导致的磨损。从下游侧端部153的连接螺栓156到端的间隔D1变大,即便在下游侧端部153上发生磨损,磨损到达连结螺栓156而发生盖板150的安装不良需要很长的时间。
图11表示上述一对的检验开口142、142的打开状态。如该图所示,一对的检验开口142、142,通过取下上述盖板150而成为打开状态,在脱粒滚筒辊130上形成有在进行植设或更换脱粒齿132、132等的作业时能够将手或工具伸入至脱粒滚筒内部的开口。使一对的检验开口142、142成为接近对合的配置,以便能够从双方的检验开口142伸入手而进行作业。
如图12、图14所示,上述一对的检验开口142、142,位于接近上述接合部138的位置,且位于接近上述中加强肋141的位置,进而配置在隔着上述两个中加强力141而沿脱粒滚筒130的旋转轴芯方向并列的位置。
由此,一对的检验开口142、142,在借助上述接合部138所发挥的加强作用、和基于上述中加强肋141的加强作用而抑制由脱粒滚筒辊130的开口形成而导致的强度降低的状态下,形成脱粒滚筒辊130的作业用开口。
如图7所示,脱粒滚筒101具有设置在脱粒滚筒辊130的上述周壁131的内表面侧上的平衡配重160。上述平衡配重160,无论上述盖板150或上述接合部138是否存在,都实现了脱粒滚筒101的旋转平衡,以使脱粒滚筒101在旋转平衡良好的状态下旋转。
图16是上述排出麦秆运送装置104的侧视图。如该图所示,上述排出麦秆运送装置104具有设置在该排出麦秆运送装置104的运送终端侧上的摆动支点104a。
图16的双点划线所示的排出麦秆运送装置104,是下降运送状态下的排出麦秆运送装置,图16的实线所示的排出麦秆运送装置104,是上升摆动状态下的排出麦秆运送装置。
即,发生排出麦秆堵塞时,上升摆动而开放机体102的上盖102a。于是,对于排出麦秆运送装置104的止动件140借助上盖102a的上升摆动而上升,解除将排出麦秆运送装置104保持为与运送引导杆141接近的下降运送状态的作用。于是,通过堵塞在排出麦秆运送装置104上的排出麦秆的上升操作力,排出麦秆运送装置104的运送始端侧被固定引导142和引导杆143引导而围绕摆动支点104a上升摆动。从而排出麦秆运送装置104与运送引导杆141的间隔变大,且解除由排出麦秆运送装置104和运送引导杆141对堵塞排出麦秆的较强夹持,容易进行堵塞麦秆的清除。
[第2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
也可替代上述实施方式那样的借助一对的检验开口确保必要的大小的开口的方式,而采用通过三个以上的检验开口确保必要的大小的开口的方式来实施。这种情况也能够实现本发明的目的。
[第3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7~34说明第3实施方式。
在该第3实施方式中,脱粒装置具有:夹持运送机构206,夹持割取谷杆的株根侧而运送割取谷杆;脱粒滚筒209,对被夹持运送机构206运送的割取谷杆的穗尖侧进行脱粒处理;引导板247,向脱粒滚筒209引导随着脱粒滚筒209的旋转而向割取谷杆的株根侧流下的谷粒。该引导板247,由在比被夹持运送机构206运送的割取谷杆更靠近上方的位置上沿着割取谷杆的运送方向被排列/配置的多个的板体构成。这些多个的板体,以前后地邻接的前侧的板体248的后端缘248A与后侧的板体249的前端缘249A相接的方式对顶配置。
上述那样的引导板,向脱粒滚筒引导随着脱粒滚筒的旋转而向割取谷杆的株根侧流下的谷粒,从而,防止该谷粒进入被夹持运送机构运送的割取谷杆的株根侧的所谓卡粒的发生,从而,能够防止利用脱粒处理而得到的谷粒变为卡粒而与脱粒处理后的割取谷杆一起被排出至机外,能够实现谷粒回收率的提高。
可是,作为以往的引导板(卡粒防止体),由能够上下滑动地支承在夹持运送机构(进料链单元)的夹持导轨上的1张的板构成,或由能够上下滑动地支承在夹持导轨上的多个的板构成,在由多个板构成引导板时,考虑以在前后地邻接的板之间具有间隙的方式配备各板的方式(例如,参照JP2006-014604A(段落编号0023~0032、图3~9))。
若由1张板构成引导板,则在引导板变形或损伤或者发生长期使用导致的磨损时,必须更换引导板的整体,所以在经济性方面存在改善的余地。
若借助多个的板构成引导板,则在引导板变形或损伤或者发生长期的使用导致的磨损时,能够只更换发生变形或损伤等的板,不需要更换引导板的整体,在经济性方面变得有利。
相反,如上所述,由于在邻接的前后的板间具有间隙,谷粒通过该间隙而向割取谷杆的株根侧漏落、成为卡粒而与脱粒处理后的割取谷杆一起被排出至机外的可能性变高,相应的,导致谷粒回收率的降低。
此外,容易导致被夹持运送机构运送的割取谷杆的株根侧进入至板间的间隙而引起的割取谷杆的运送堵塞或割取谷杆的运送姿态(脱粒姿态)的混乱导致的脱粒性能的降低等。
若基于第3实施方式的脱粒装置的特征结构,则能够借助引导板247向脱粒滚筒209引导随着脱粒滚筒209的旋转而向割取谷杆的株根侧流下的谷粒。此外,通过使构成引导板247的多个的板体248、249在前后方向上对顶配置,能够有效地防止从前后地邻接的板体间向割取谷杆的株根侧漏落谷粒,且能够有效地抑制被夹持运送机构206运送的割取谷杆的株根侧进入到前后地邻接的板体之间。
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利用脱粒处理而得到的谷粒成为卡入至被夹持运送机构206运送的割取谷杆的株根侧的卡粒而与脱粒处理后的割取谷杆一起被排出至机外。
此外,能够有效地抑制由被夹持运送机构206运送的割取谷杆的株根侧进入至前后地邻接的板体248、249之间而引起的割取谷杆的运送堵塞或割取谷杆的运送姿态(脱粒姿态)的混乱,能够有效地防止由该运送堵塞或运送姿态的混乱导致的脱粒性能的降低等。
进而,在引导板247上发身变形或损伤等时,即使不更换引导板247的整体,也能够通过仅仅更换产生该变形或损伤等的位置的板体248或者249而进行应对。
由此,即可经济地进行在引导板247上发生变形或损伤等时的应对,又能够防止卡粒导致的谷粒回收效率的降低,还能够有效地抑制脱粒性能的降低等。
优选地,引导板247,以其脱粒滚筒209侧的端部进入至脱粒齿220的顶端所描绘的旋转轨迹的内侧的方式形成,在该脱粒滚筒侧端部上,形成有允许脱粒齿220的通过的凹部248B、249B。
若基于该特征结构,则不会导致由引导板247与脱粒齿220的干涉导致的破损,能够借助引导板247更可靠地向脱粒滚筒209引导随着脱粒滚筒209的旋转向割取谷杆的株根侧流下的谷粒。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利用脱粒处理而得到的谷粒成为卡粒而与脱粒处理后的割取谷杆一起被排出至机外。
此外,引导板247,优选配备为其前端位于比脱粒滚筒209的前端更靠近后方侧。
若基于该特征结构,则与配置为引导板的前端位于与脱粒滚筒的前端相同的前后位置时、或配置为引导板的前端位于比脱粒滚筒的前端更靠近前方侧时比较,能够抑制被夹持运送机构206向脱粒滚筒209的脱粒处理区域内供给的割取谷杆由于与引导板247的接触而难以向脱粒滚筒209的脱粒处理区域内供给的情况。
此外,在脱粒滚筒209的前端侧,利用脱粒处理而得到的谷粒量很少,随着脱粒滚筒209的旋转向割取谷杆的株根侧流下的谷粒量也很少,所以即便引导板247以其前端位于比脱粒滚筒209的前端更靠近后方侧的方式配置,利用脱粒处理而得到的谷粒变为卡粒的可能性也很小。并且,在其前端侧即便发生了卡粒,借助占据脱粒滚筒209的前端侧以外的大半的脱粒滚筒部分的脱粒处理,也能够从割取谷杆的株根侧脱粒得到卡粒。
从而,通过合理地配备引导板247,不会导致由卡粒产生的谷粒回收效率的降低,能够抑制脱粒处理始端部处的与引导板247的接触而引起的割取谷杆的运送堵塞或割取谷杆的运送姿态(脱粒姿态)的混乱,能够防止由该运送堵塞或运送姿态的混乱导致的脱粒性能的降低等。
此外,脱粒滚筒209,优选为前后两部分分割的构造,该前后两部分分割构造具有形成其前部侧的第1脱粒滚筒部216、和形成后部侧的第2脱粒滚筒部217,并且,构成为使第2脱粒滚筒部217的旋转速度比第1脱粒滚筒部216的旋转速度快。
若基于该特征结构,则第1脱粒滚筒部216以比较低的速度被驱动旋转,从而能够抑制由第1脱粒滚筒部216中的脱粒处理导致的切断麦秆或麦秆屑等的发生。由此,能够抑制以下情况,即由于在脱粒处理区域的上游侧发生的切断麦秆或麦秆屑等而影响基于脱粒处理的脱粒的单粒化、以及在脱粒处理后的处理物中含有的麦秆屑等增多。
此外,第2脱粒滚筒部217以比较高的速度被驱动旋转,从而能够有效地脱粒而得到被引导板247引导而进入割取谷杆的穗尖侧的谷粒。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利用脱粒处理而得到的谷粒与脱粒处理后的割取谷杆一起被排出至机外。
从而,能够促进基于脱粒处理的谷粒的单粒化、并实现在脱粒处理后的分选处理中的分选效率、分选精度的提高,还能够更有效地防止由卡粒导致的脱粒回收效率的降低。
进而,引导板247,优选以其后端位于比脱粒滚筒209的后端更靠近后方侧的方式配备。
若基于该特征结构,则在脱粒滚筒209的后端侧或脱粒滚筒209的后方侧上,能够借助引导板247而可靠地向脱粒滚筒引导伴随脱粒滚筒209的旋转而向割取谷杆的株根侧留下的谷粒。由此,在脱粒处理区域的终端部,能够防止利用脱粒处理而得到的谷粒进入至被夹持运送机构206运送的割取谷杆的株根侧。
特别是,若将该特征结构用于前后两部分分割构造的脱粒滚筒209,则借助引导板247,能够可靠地向脱粒滚筒209引导由于第2脱粒滚筒217的旋转速度变快而更容易与第2脱粒滚筒一起旋转的谷粒。
从而,能够可靠地防止由脱粒处理区域的终端部中的卡粒导致的脱粒回收效率的降低。
进而,引导板247,优选安装在覆盖脱粒滚筒209的上部壳体202的外侧表面上。
若基于该特征结构,则与在上部壳体202的内侧表面上安装引导板247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与利用脱粒处理而得到的处理物的接触而导致的引导板247的磨损。此外,能够事先地避免在上部壳体202的内侧表面上安装引导板247的情况所导致的以下可能,即由于谷粒与引导板247的上缘部冲撞而导致的谷粒的损伤、以及切断麦秆的一部分的进入到引导板247与上部壳体202之间等。
从而,能够实现引导板247的耐久性或脱粒品质的提高,并且能够事先地避免以下情况,即部分地进入至引导板247与上部壳体203之间的切断麦秆等使脱粒处理受到不良影响,从而导致处理能力的降低。
以下,更具体地说明第3实施方式。
图17是在自脱型联合收割机(Wholeculmdischargingtypecombine-harvester)上搭载的脱粒装置的纵剖侧视图。如该图所示,脱粒装置,借助以下部件形成处理空间,即搭载在车体架(未图示)的左半部上的下部壳体201、以及与该下部壳体201能够开闭操作地连结的上部壳体202等。
如图17以及图18所示,在处理空间中具有:脱粒部203,向割取谷杆的穗尖侧进行脱粒处理;分选部204,对利用脱粒处理而得到的处理物进行分选处理;以及回收部205,回收利用分选处理而得到的谷粒等;等。
脱粒部203包括:夹持运送机构206,配备在脱粒部203的左侧部;承接网207,能够拆装地铺设在下部壳体201的上部侧;以及脱粒滚筒209,将前后方向的支轴208作为支点、能够向后视为左的方向旋转地设置在上部壳体202上;等。
夹持运送机构206包括:进料链210,由设置在下部壳体201上的带突起的环形转动链构成;导轨台211,装备在上部壳体202上;夹持导轨212,能够上下变位地支承在导轨台211上;以及多个的按压弹簧213,向进料链210对夹持导轨212下降施力;等。
并且,夹持运送机构206,进料链210被来自图外的发动机的动力旋转驱动,从而,从割取运送装置接收被图外的割取运送机构割取运送的割取谷杆的株根侧,并且,将其夹持在进料链210与夹持导轨212之间而向后方向运送。借助该夹持运送,割取谷杆的穗尖侧被从形成在下部壳体201的下唇板201A与上部壳体202的上唇板214之间的喂入口215供给到承接网207与脱粒滚筒209之间。
承接网207,是形成为沿着脱粒滚筒209的外周而弯曲的圆弧状的、且能够在脱粒滚筒209的周方向上两部分分割地构成的格子状的凹形承接网,以覆盖脱粒滚筒209的下部侧的方式被配置设定。
脱粒滚筒209,是如下的前后两部分分割的结构,在前后方向的支轴208上能够相对旋转地装备有形成脱粒滚筒209的大部分的前部侧的第1脱粒滚筒部216、和形成脱粒滚筒209的后端部的后部侧的第2脱粒滚筒部217。并且,脱粒滚筒209,通过来自发动机的动力以支轴208作为支点而向后视为左的环绕方向旋转驱动各脱粒滚筒部216、217,从而对借助夹持运送机构206的夹持运送向承接网207与脱粒滚筒209之间供给的割取谷杆的穗尖侧进行脱粒处理。
第1脱粒滚筒部216包括:形成为辊状的脱粒滚筒本体218、在脱粒滚筒本体218的周壁上突设的多个的脱粒齿219、220等。第2脱粒滚筒部217包括:形成为辊状的脱粒滚筒本体221、在脱粒滚筒本体221的周壁上突设的多个的脱粒齿220等。在脱粒齿219、220中,在第1脱粒滚筒部216的前端部上突设的脱粒齿19是整理齿。在第1脱粒滚筒部216的前端部以外的部分和第2脱粒滚筒部217上突设的脱粒齿220是并列齿。
第1脱粒滚筒部216,借助经由皮带张紧器式的第1传动机构222等传递的来自发动机的动力,以支轴208作为支点而以比第2脱粒滚筒部217慢的旋转速度被向后视左环绕的方向驱动旋转。第2脱粒滚筒部217,借助经由皮带张紧器式的第2传动机构223等传递的来自发动机的动力,以支轴208作为支点而以比第1脱粒滚筒部216快的旋转速度被向后视左环绕的方向驱动旋转。
如此,以比较慢的旋转速度驱动第1脱粒滚筒部216旋转,从而能够抑制由第1脱粒滚筒部216的脱粒处理导致的切断麦秆或麦秆屑等的发生。由此,能够抑制以下情况,即由于在脱粒处理区域的上游侧中发生的切断麦秆或麦秆屑等而影响基于脱粒处理的脱粒的单粒化、以及在脱粒处理后的处理物中含有的麦秆屑等增多。其结果,能够促进基于脱粒处理的谷粒的单粒化、实现在脱粒处理后的分选处理中的分选效率、分选精度的提高。
此外,以比较快的旋转速度驱动第2脱粒滚筒部217旋转,从而在脱粒处理区域的终端侧,能够向割取谷杆的穗尖侧进行更有效的脱粒处理,并且能够更有效地对割取谷杆的穗尖侧进行脱粒。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脱粒残留,并且能够有效地防止利用脱粒处理而得到的谷粒变成卡入到割取谷杆中的卡粒而与脱粒处理后的割取谷杆一起被排出至机外。其结构,能够防止由卡粒导致的谷粒回收效率的降低。
利用上述的脱粒滚筒209的脱粒处理而得到的处理物,从承接网207向分选部204漏下,没从承接网207漏下的处理物,从在承接网207的后方形成的送尘口224向分选部204被排出。
分选部204包括:摆动分选机构225,对来自脱粒部203的处理物进行筛漏分选处理;主风车226和第1副风车227和第2副风车228,向来自脱粒部203的处理物进行风力分选处理;扩散辊229,作用于来自送尘口224的处理物等;以及排尘风扇230,吸引被风力分选处理吹起的麦秆屑等的尘埃而向车外排出;等。
摆动分选机构225,具有形成为俯视矩形状的框状的筛壳231,在该筛壳231的上部侧上配备有:粗分选用的第1谷物盘232,粗分选用的第2谷物盘233,粗分选用的颖壳筛234,粗分选用的第1逐稿器235,以及粗分选用的第2逐稿器236,等。在筛壳231的底部,配备有精分选用的谷物筛237.在筛壳231的后部,装备有借助来自发动机的动力摆动驱动筛壳231的偏心凸轮式的驱动部238。
并且,摆动分选机构225,被来自发动机的动力驱动摆动,从而向来自脱粒部203的处理物进行筛漏分选处理,借助该筛漏分选处理,使单粒化的谷粒等漏下,另一方面,向在脱粒装置的后端部形成的排尘口239运送没漏下的切断麦秆或麦秆屑等。
主风车226,以能够绕左右方向的轴心旋转的方式装备在下部壳体201的前下部,构成为能够进行与分选处理量对应的风量调节。并且,主风车226,以左右方向的轴心为支点被来自发动机的动力驱动旋转,从而,产生从谷物筛237的前下方向排尘风扇230或排尘口239流动的分选风,借助该分选风,向排尘风扇230或排尘口239风力运送被谷物筛237精分选的处理物中含有的比重轻的切断麦秆或麦秆屑等。
第1副风车227,以能够绕左右方向的轴心旋转的方式装备在下部壳体201的前端部上。并且,第1副风车227,以左右方向的轴心为支点被来自发动机的动力驱动旋转,从而产生从第1谷物盘232和颖壳筛234之间向排尘风扇230及排尘口239流动的分选风,借助该分选风,向排尘风扇230或排尘口239风力运送在向颖壳筛234流出的处理物中含有的比重轻的切断麦秆或麦秆屑等。
第2副风车228,以能够绕左右方向的轴心旋转的方式装备在下部壳体201的后下部上。并且,第2副风车228,以左右方向的轴心为支点被来自发动机的动力驱动旋转,从而产生通过第1逐稿器235或第2逐稿器236而向排尘风扇230或排尘口239流动的分选风,借助该分选风,向排尘风扇230及排尘口239风力运送在被第1逐稿器235及第2逐稿器236筛漏分选的处理物中含有的比重轻的切断麦秆或麦秆屑等。
扩散辊229,以能够绕左右方向的轴心旋转的方式装备在上部壳体202的后上部。并且,扩散辊229以左右方向的轴心为支点被来自发动机的动力驱动旋转,从而理开从第2谷物盘233向第1逐稿器235运送的处理物,促进在该处理物中含有的单粒化谷粒或未脱粒谷粒等的从第1逐稿器235或第2逐稿器236等的漏下。
排尘风扇230,以能够绕左右方向的轴心旋转的方式装备在上部壳体202的后上部。并且,排尘风扇230,以左右方向的轴心为支点被来自发动机的动力驱动旋转,从而,吸引被分选风风力运送的麦秆屑等的尘埃而从排尘口239向机外将其排出。
由此,在分选部204中,能够将来自脱粒部203的处理物高精度地分选为:作为从谷物筛237漏下的一次物的单粒化谷粒、作为向谷物筛237的后方供给的二次物的混合有未脱粒谷粒或切断麦秆等的混合物,作为从排尘口239向机外排出的三次物的切断麦秆或麦秆屑等。
回收部7包括:形成在谷物筛237的下方以回收从谷物筛237漏下的单粒化谷粒的一次回收部240、形成在谷物筛237的后方以回收向谷物筛237的后方供给的混合物的二次回收部241等。在一次回收部240的底部上配备有一次螺杆242,该一次螺杆242被来自发动机的动力绕左右方向的轴心驱动旋转,从而向右方运送回收在一次回收部240中的单粒化谷粒。在二次回收部241的底部上配备有二次螺杆243,该二次螺杆243被来自发动机的动力绕左右方向的轴心驱动旋转,从而向右方运送回收在二次回收部241中的单粒化谷粒。
在一次螺杆242的右端部上,连接有扬送传送带244,该扬送传送带244借助与一次螺杆242的连动而扬送被一次螺杆242运送的单粒化谷粒而向图外的谷粒容器进行供给。在二次螺杆243的右端部上,连接有二次处理辊245和二次还原螺杆246,该二次处理辊245借助与二次螺杆243的连动,对被二次螺杆243运送的混合物进行脱粒处理,该二次还原螺杆246,将基于二次处理辊245的脱粒处理后的混合物还原到分选部204中。
如图17~图20所示,在上唇板214上装备有引导板247,该引导板247,向脱粒滚筒209引导随着脱粒滚筒209的旋转而从脱粒滚筒209的上部向割取谷杆的株根侧流下的谷粒。
由此,能够防止利用脱粒处理而得到的谷粒变为卡入至被夹持运送机构206运送的割取谷杆的株根侧的卡粒而与脱粒处理后的割取谷杆一起被排出至机外。
引导板247,由在相对于被夹持运送机构206夹持运送的割取谷杆上方的位置上、沿着割取谷杆的运送方向而前后地排列配置的两个的板体248、249构成。两个的板体248、249为树脂制,以前侧的板体248的后端缘248A与后侧的板体249的前端缘249A相接的方式对顶配置。
由此,能够防止随着脱粒滚筒209的旋转而从脱粒滚筒209的上部向割取谷杆的株根侧流下的谷粒从两张的板体248、249之间向割取谷杆的株根侧漏落。其结果,能够防止由该漏落引起的卡粒的发生,能够防止基于该卡粒导致的谷粒与脱粒处理后的割取谷杆一起排出至机外。
此外,能够抑制被夹持运送机构206运送的割取谷杆的株根侧进入到两张的板体248、249之间。其结果,能够有效地抑制由该进入而引起的割取谷杆的运送堵塞或割取谷杆的运送姿态(脱粒姿态)的混乱,能够防止由该运送堵塞或运送姿态的混乱导致的脱粒性能的降低等。
并且,在引导板247上发身变形或损伤等时,即使不更换引导板247的整体,也能够通过仅仅更换产生该变形或损伤等的位置的板体248或者249而进行应对。
各板体248、249,以它们上端部夹入至上唇板214和压板250之间的方式而与压板250一起与上唇板214的外侧表面螺栓连结。
由此,与在上唇板214的内侧表面上安装各板体248、249的情况比较,能够抑制与利用脱粒处而理得到的处理物的接触而导致的各板体248、249的磨损。其结果,能够使各板体248、249的耐久性提高。
此外,能够事先地避免在上唇板214的内侧表面上安装各板体248、249的情况所导致的以下可能,即由于谷粒与各板体248、249或压板250的上缘部冲撞而导致的谷粒的损伤、以及向各板体248、249与上唇板214之间等的切断麦秆的部分地进入。结果,能够提高谷粒品质并且预先避免部分地进入各板体248、249与上唇板214之间的切断麦秆等对脱粒处理产生不良影响而导致的处理能力的降低。
各板体248、249在安装在上唇板214上的状态下,它们的下端部位于比上唇板214的下缘更靠近下方的位置,并且,以随着脱粒滚筒209的旋转而进入至既定的各脱粒齿(并列齿)220的顶端所描绘的旋转轨迹的内侧的方式形成。在各板体248、249的下端部上,形成有允许既定的脱粒齿220的通过的多个的凹部248B、249B。
由此,不会导致由各板体248、249与既定的各脱粒齿220的干涉导致的破损,借助引导板247,能够更可靠地向脱粒滚筒209引导随着脱粒滚筒209的旋转向割取谷杆的株根侧流下的谷粒。其结果,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利用脱粒处理而得到的谷粒成为卡粒而和脱粒处理后的割取谷杆一起被排出至机外。
在前侧的板体248的前端部上,形成有谷杆引导部248C,该谷杆引导部248C越向前侧越位于上方,向下方引导被夹持运送机构206运送的割取谷杆。
由此,若被夹持运送机构206夹持运送的割取谷杆被运送到前侧的板体248,则借助谷杆引导部248C的作用,该割取谷杆不会钩挂在前侧的板体248上,能够向前侧的板体248的下方顺畅地被引导。其结果,能够事先地避免由该钩挂引起的割取谷杆的运送堵塞或割取谷杆的运送姿态(脱粒姿态)的混乱导致的脱粒性能的降低等。
前侧的板体248,以其前端位于比脱粒滚筒209的前端更靠近后方侧的方式配备。此外,后侧的板体249,以其后端位于比脱粒滚筒209的后端更靠近后方侧的方式配备。
由此,与前侧的板体248以其前端位于和脱粒滚筒的前端相同的前后位置的方式配置时、或以其前端位于比脱粒滚筒的前端更靠近前方侧的方式配备时比较,能够抑制被夹持运送机构206向脱粒滚筒209的脱粒处理区域内供给的割取谷杆由于与前侧的板体248的接触而不易向脱粒滚筒209的脱粒处理区域内供给。
此外,在脱粒滚筒209的前端侧,利用脱粒处理而得到的谷粒量很少,随着脱粒滚筒209的旋转向割取谷杆的株根侧流下的谷粒量也很少,所以即便前侧的板体248以其前端位于比脱粒滚筒209的前端更靠近后方侧的方式配置,利用脱粒处理而得到的谷粒成为卡粒的可能性也很小。并且,即便在其前端侧发生了卡粒,借助占据脱粒滚筒209的前端侧以外的大半的脱粒滚筒部分的脱粒处理,也能够从割取谷杆的株根侧理出卡粒。
并且,能够借助后侧的板体249而可靠地向脱粒滚筒209引导借助提高第2脱粒滚筒部217的旋转速度而变得容易与第2脱粒滚筒217一起旋转的谷粒。其结果,能够在脱粒处理区域的终端部中有效地防止得到的谷粒成为卡粒而与脱粒处理后的割取谷杆一起被排出至机外。
如图17以及图21~图27所示,第1脱粒滚筒部216的脱粒滚筒本体218包括:圆锥台状的第1筒状部251、与第1筒状部251的后端连结的圆筒状的第2筒状部252、与第1筒状部251的后端连结的圆状的前壁253、以及与第2筒状部252的后端连结的圆状的后壁254等。
第2筒状部252为板金制,将一张的板金材料弯曲成形为圆筒状,在径方向上使其周方向的两端部252A、252B重合而接合,从而获得。
在第2筒状部252的前端部上具有向外方突出的环状的第1加强肋255。在第2筒状部252的前后中间部上具有向外方突出的环状的第2加强肋256和第3加强肋257。在第2筒状部252的后端部上具有向外方突出的环状的第4加强肋258。各加强肋255~258,由通过向用于第2筒状部252的板金材料进行冲压加工而获得的4根的突条252C~252F构成。
在第1脱粒滚筒部216上具有前后一对的检验口259、260,和能够开闭地封闭这些检验口259、260的单一的盖体261。各检验口259、260,由开口面积大的前后的开口252G、252H构成,该前后的开口252G、252H形成为在第2筒状部252的第1加强肋255与第4加强肋258之间夹有第2加强肋256与第3加强肋257、且沿着支轴208前后地接近而并列。在第2筒状部252的各开口252G、252H的周围(包含各开口252G、252H之间),形成有螺栓连结用的多个的贯通孔252K,焊接有多个的里侧螺母262。
盖体261,塞住前后的检验口259、260的前后一对的盖部261A、261B以内嵌至前后的检验口259、260的方式凹入形成,并且以与第2筒状部252相同的曲率弯曲形成以便成为第1脱粒滚筒部216的周壁的一部分。并且,在前后的盖部261A、261B上突设有多个的脱粒齿(并列齿)220。
在盖体261中的各盖部261A、261B的周围(包含各盖部261A、261B之间),具有与第2筒状部252螺栓连结的框状的连结部261C。连结部261C,以其内面与第2筒状部252的外周面接合的方式弯曲形成。在连结部261C上形成有螺栓连结用的多个的贯通孔261D。
根据该构成,利用第2筒状部252的各贯通孔252K和各侧里螺母262以及盖体261的各贯通孔261D,将盖体261与第2筒状部252螺栓连结,从而,能够在使盖体261的各盖部261A、261B适当地内嵌在第1脱粒滚筒部216的各检验口259、260中的状态下,借助盖体261塞住第1脱粒滚筒部216的各检验口259、260。此外,通过解除该螺栓连结,能够从第2筒状部252取下盖体261而开放第1脱粒滚筒部216的各检验口259、260。
通过这样地从第2筒状部252取下盖体261而开放各检验口259、260,能够利用从其背面侧的作业而使必须从盖体261的里面侧进行的设置在盖体261上的各脱粒齿220的交换容易地进行,并且能够借助向内部从前后的检验口259、260伸入手的作业而使必须从第1脱粒滚筒部216的内部进行的设置在第1脱粒滚筒部216上的各脱粒齿219、220的交换容易地进行。
盖体261的连结部261C形成为,位于该脱粒滚筒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的下游侧连结部分261Ca的脱粒滚筒旋转方向中的最小长度L1,比位于该脱粒滚筒旋转方向的上游侧的上游侧连结部分261Cb的脱粒滚筒旋转方向的长度L2长。此外,形成为从该下游侧连结部分261Ca的脱粒滚筒旋转方向下游侧的端缘到该下游侧连结部分261Ca的各贯通孔261D的长度D1,比从该上游侧连结部分261Cb的脱粒滚筒旋转方向上游侧的端缘到该上游侧连结部分261Cb的各贯通孔261D的长度D2长。
即,将盖体261的下游侧连结部分261Ca形成为使从该脱粒滚筒旋转方向下游侧的端缘到各贯通孔261D的长度D1尽量长,该盖体261的下游侧连结部分261Ca,由于与第2筒状部252的外周面接合且位于脱粒滚筒旋转方向的下游侧而与在脱粒处理时的割取谷杆的杆身或谷粒等的处理物的接触阻力变大,从而使与割取谷杆的杆身或谷粒等的处理物的接触而导致的磨损在到达下游侧连结部分261Ca的各贯通孔261D之前所需要的时间尽量长。由此,能够使下游侧连结部分261Ca的磨损而导致的盖体261的更换频率降低。
在第2筒状部252中,前后的开口252G、252H形成在第2筒状部252中的两端部252A、252B的重合位置附近。此外,如上所示,形成为在第2筒状部252的第1加强肋255与第4加强肋258之间,夹有第2加强肋256与第3加强肋257。
由此,即能够以具有容易插入手或工具等的大的开口面积的方式形成成为第1脱粒滚筒部216的各检验口259、260的前后的开口252G、252H,又能够借助通过第2筒状部252中的两端部252A、252B的重合得到的加强效果,及基于各加强肋255~258的加强效果等,有效地抑制第2筒状部252中的强度的降低。
在盖体261上形成有4根的突条261E~261H,在堵住第1脱粒滚筒部216的各检验口259、260时,该4根的突条261E~261H分别外嵌在第2筒状部252的第2加强肋256和第3加强肋257。此外,如上所述,在盖体261中,前后的盖部261A、261B凹入形成。
即,盖体261,利用通过凹入形成前后的盖部261A、261B而获得的加强效果,及通过形成4根的突条261E~261H而获得的加强效果,被有效地加强。
由此,在通过盖体261堵住第1脱粒滚筒部216的各检验口259、260的状态下,借助上述的第2筒状部252的加强效果、与盖体261的加强效果的复合效果,能够确保第1脱粒滚筒部216的高强度。
如图20所示,在第1脱粒滚筒部216中的第2筒状部252的内表面上,装备有用于使第1脱粒滚筒部216的旋转平衡稳定的平衡配重63。由此,与第2筒状部252中的两端部252A、252B的重合位置、或前后的盖体261的存在无关,能够使第1脱粒滚筒部216在旋转平衡稳定的良好的状态下旋转驱动。
另外,在第1脱粒滚筒部216上,也可以形成有开口面积大的单一的检验口,或者3个以上的检验口。此外,也可以具有分别地堵住各检验口的多个的盖体。
如图17所示,在摆动分选机构225中,能够调节开度地构成颖壳筛234。在颖壳筛234的上方,具有将堆积在颖壳筛234上的处理物的厚度作为分选处理量而测出的处理量传感器264。
省略图示,借助基于处理量传感器264的检测的控制装置的控制动作,控制用于调节颖壳筛234的开度而具备的电动马达的动作,从而构成为颖壳筛234的开度在分选处理量多时变大,在分选处理物少时变小。
如图17、图28以及图29所示,在摆动分选机构225中,第1逐稿器235以及第2逐稿器236、由在筛壳231上沿着左右方向架设的支承部件235A、236A、和以沿着左右方向隔着既定间隔的方式单侧支承在支承部件235A、236A上的多个的锯齿状的齿条板235B、236B构成。此外,第1逐稿器235以及第2逐稿器236,以越是位于该处理物运送方向的下游侧的后部侧越是位于上方的后部向上的倾斜状态装备。第1逐稿器235和第2逐稿器236配置设定为,第2逐稿器236的前端部位于第1逐稿器235的后端部、且在第1逐稿器235的后端部和第2逐稿器236的前端部之间具有沿着上下方向隔着既定间隔的间隙。来自主风车226以及第2副风车228的分选风通过该间隙。
由此,在处理物从第1逐稿器235的后端部向第2逐稿器236的前端部流下时,借助来自主风车226以及第2副风车228的分选风,能够向排尘口239风力运送该处理物中含有的比重轻的切断麦秆或麦秆屑等。其结果,使被第2逐稿器236筛漏分选的处理物中切断麦秆或麦秆屑等的含有量降低,使谷粒容易从第2逐稿器236漏下,所以能够更高效率地进行在第2逐稿器236中的自处理物的谷粒的筛漏分选。
如图17以及图28~图30所示,在排尘风扇230的下方,具有变更排尘口239的开度的开闭板265。在筛壳231的后端,具有限制被第2逐稿器236等运送的处理物的向排尘口239的流动的限制板266。
如图28以及图29所示,开闭板265,以将旋转轴267作为支点而摆动的方式连结在能够相对转动地支承在下部壳体201上的左右方向的旋转轴267上。在开闭板265的自由端部上,沿着左右方向隔着既定间隔而排列配备有弯曲成形为コ字状的多个的钢琴线268。旋转轴267,以其左端部朝向下方的方式弯曲形成,在其左端部上能够位置调节地螺纹安装有配重269。并且,开闭板265的姿态被设定为,在配重269垂下的状态下,成为相对于开闭板265的垂直姿态以既定角度的开角(例如25度)而向后方侧摆动变位的基准姿态。
开闭板265为树脂制,其重量被设定为180g以下。通过这样地轻量地构成开闭板265,能够与来自主风车226或第2副风车228的分选风的风量对应而以旋转轴267为支点摆动开闭板265,能够变更排尘口239的开度。
若具体地说明,则开闭板265在主风车226的风量为最大的状态下,摆动变位到排尘风扇230的附近,较大地开放排尘口239。若以该状态,主风车226的风量缓缓地降低,则与之相伴,开闭板265缓缓地下降摆动,使排尘口239的开度缓缓地变小。并且,若风扇风量为零,则开闭板265为上述的基准姿态,排尘口239的开度为最小。
并且,若被来自主风车226或第2副风车228的分选风向排尘口239运送的处理物与开闭板265接触,则分散,在该处理物中含有的比重大的谷粒向摆动分选机构225流下,比重小的切断麦秆或麦秆屑等乘着分选风而通过摆动分选机构225与开闭板265之间而从排尘口239向机外排出。
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谷粒与切断麦秆或麦秆屑等一起从排尘口239向机外排出的三次损失的发生。
此外,在分选处理量增多,且分选区域内大量的切断麦秆或麦秆屑等散乱时,借助随着分选处理量的增大而变大的风车风量,开闭板265的打开角变大,较大地开放排尘口239,所以能够从排尘口239迅速地向机外排出切断麦秆或麦秆屑等。
由此,能够防止向摆动分选机构225飘落大量的切断麦秆或麦秆屑等而导致的分选精度的降低。
如图30所示,限制板266,弯曲形成为具有与筛壳231的后端部螺栓连结的连结部266A、和从连结部266A的上端向后方倾倒的倾斜部266B。此外,限制板266,其上下两端部向后方弯曲,从而确保变长度方向即左右方向的强度。在连结部266A上,上下3级地形成有能够调节从限制板266的筛壳231向上方的伸出长度的多个的连结孔266C。
并且,以具有倾斜部266B的方式形成限制板266,从而,即便以使从该筛壳231向上方的伸出长度较长的方式在筛壳231上安装限制板266,该限制板266也不易在借助分选风从排尘口239排出切断麦秆或麦秆屑等时成为阻力。
由此,能够以使从该筛壳231向上方的伸出长度较长的方式在筛壳231上安装限制板266,在限制板266中,能够较大地确保用于阻挡在处理物中所含有的比重大的谷粒的面积,能够有效地抑制谷粒与切断麦秆或麦秆屑等一起从排尘口239向机外排出的三次损失的发生。
在限制板266的倾斜部266B上,在左右方向隔着既定间隔而排列形成有抑制谷粒的通过、允许麦秆屑等的通过的多个狭缝266D。
由此,既能促进麦秆屑等的从排尘口239的排出,又能够抑制谷粒从排尘口239向机外排出的三次损失的发生。
在筛壳231的后端部上,以向后方伸出的方式焊接有限制板安装用的3根螺栓270,在这些螺栓270上,螺纹结合有限制板安装用的蝶螺母271。
即,限制板266,通过解除基于蝶螺母271的连结而能够将其从筛壳231向上方的伸出长度调节为3级。由此,使与谷粒量或脱粒的种类等对应的限制板266的从筛壳231向上方的伸出长度的调节能够容易地进行,此外,使与谷粒的种类等对应的限制板266的更换等也能够容易进行。
此外,各连结孔266C也可以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孔,能够无级地进行限制板266的从筛壳231向上方的伸出长度的调节。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同时使用开闭板265和限制板266的构成,但是,也可以是只使用某一方的构成。
如图17以及图31所示,在夹持印刷机构206的后方,配备有接收脱粒处理后的割取谷杆(排出麦秆)的引导杆272、和沿着引导杆272而向后方的排出麦秆处理部(未图示)运送排出麦秆的排出麦秆运送装置273。
排出麦秆运送装置273,以能够以设置在后部侧的横向的支轴274作为支点的上下摆动的方式装备在下部壳体201中。在上部壳体202上,具有在上部壳体202被切换为关闭姿态时,阻止排出麦秆运送装置273的上下摆动的止动件275。
由此,在排出麦秆堵塞在引导杆272和排出麦秆运送装置273之间时,切换上部壳体202为打开姿态,并且借助来自堵塞的谷杆的反力,以支轴274为支点而使排出麦秆运送装置273摆动。其结果,能够容易地清除堵塞在引导杆272和排出麦秆运送装置273之间的排出麦秆。
另外,图31中的附图标记276是配置在下部壳体201上的固定引导杆,图31中的附图标记277是配置在排出麦秆运送装置273上的引导杆,借助这些的引导作用,能够稳定地进行排出麦秆运送装置273的以支轴274作为支点的摆动。
省略图示,主风车226借助基于处理量传感器264的检测的控制装置的控制动作,控制改变主风车226的旋转驱动速度的电动式的变速机构的动作,从而构成为在分选处理量多时使分选风量变大,在分选处理量少时使分选风量变小。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通过人为操作进行来自主风车226的分选风量的调节。此外,也可以构成为,不变更主风车226的旋转驱动速度,而通过调节覆盖在主风车226的套子上形成的开口的开度,进行来自主风车226的分选风量的调节。
[第3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
[1]脱粒装置不限定于搭载在联合收割机(combine-harvester)上,也可以搭载在收割机(harvester)上。此外,也可以不具有第1副风车227以及第2副风车228。
[2]作为引导板247,也可以构成为,沿着割取谷杆的运送方向排列配置3张以上的板体248、249。
[3]如图32所示,作为构成引导板247的各板体248、249,也可以不形成多个的凹部248B、249B。
[4]如图33所示,作为构成引导板247的各板体248、249,也可以是橡胶板等的能够弹性变形的树脂制,并且,也可替代多个的凹部248B、249B,而形成为多个的狭缝248D、249D。若基于该构成,则能够阻止在各板体248、249上形成多个的凹部248B、249B时可能产生的从各凹部248B、249B向割取谷杆的株根侧的谷粒的流下。
[5]作为构成引导板247的各板体248、249,也可以是板金制,此外,也可以向帆布等进行树脂涂层而构成。
[6]如图34所示,作为构成引导板247的各板体248、249,对顶地形成前侧的板体248的后端缘248A和后侧的板体249的前端缘249A,也可以分别形成为越位于下端部月位于后方的倾斜缘。若基于该构成,则能够更可靠地避免被夹持运送机构206运输的割取谷杆的株根侧进入至前后地邻接的板体248、249之间,能够有效地抑制由该进入而引起割取谷杆的运送堵塞或割取谷杆的运送姿态(脱粒姿态)的混乱,能够有效地防止由该运送堵塞或运送姿态的混乱而导致的脱粒性能的地下等。
[7]引导板247也可安装在上唇部214(上部壳体202)的内侧表面上。
附图标记说明
130…脱粒滚筒辊、131…周壁、142…检验开口、150…盖板、151…盖部、152…上游侧端部、153…下游侧端部、L1…下游侧端部的长度、L2…上游侧端部的长度。
Claims (10)
1.一种脱粒滚筒,在脱粒滚筒辊(130)上具有检验开口(142),
多个脱粒齿(132、133)沿脱粒滚筒辊周方向和脱粒滚筒辊轴芯方向散布地植设于上述脱粒滚筒辊(130)的周壁(131)的外表面侧,
位于上述脱粒滚筒辊(130)的前部侧的前侧的检验开口(142)和位于上述脱粒滚筒辊(130)的后部侧的后侧的检验开口(142),在接近对合的状态下沿前后方向并列地设置在上述脱粒滚筒辊(130)的周壁(131)上,
具备一张盖板(150),具有分别关闭作用于上述前侧的检验开口(142)以及上述后侧的检验开口(142)的两个盖部(151),
在与上述盖板(150)中的各盖部(151)对应的部位,在脱粒滚筒辊旋转轴芯方向中设置多个上述脱粒齿(133),
上述盖板(150)具有位于上述盖板(150)的脱粒滚筒辊旋转方向中的上游侧的端部的上游侧端部(152)、和位于上述盖板(150)的脱离滚筒辊旋转方向中的下游侧的端部的下游侧端部(153),
上述盖板(150)的上游侧端部(152)在比上述检验开口(142)靠脱粒滚筒辊旋转方向上游侧,从脱粒滚筒辊半径方向外侧与上述脱粒滚筒辊(130)的周壁外表面重合,
上述盖板(150)的下游侧端部(153)在比上述检验开口(142)靠脱粒滚筒辊旋转方向下游侧,从脱粒滚筒辊半径方向外侧与脱粒滚筒辊(130)的周壁外表面重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粒滚筒,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下游侧端部(153)的脱粒滚筒辊旋转方向上的长度(L1)设定为比上述上游侧端部(152)的脱粒滚筒辊旋转方向上的长度(L2)长。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脱粒滚筒,其特征在于,
上述前侧的检验开口(142)以及上述后侧的检验开口(142)沿上述周壁(131)的脱粒滚筒辊旋转轴芯方向并列地形成,
在上述周壁(131)中脱粒滚筒辊旋转轴芯方向的中间部且接近上述前侧的检验开口(142)以及上述后侧的检验开口(142)的两个位置处,以被上述前侧的检验开口(142)以及上述后侧的检验开口(142)夹入的状态沿脱粒滚筒辊周方向设置中加强肋(141)。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脱粒滚筒,其特征在于,
上述中加强肋(141)处设置向上述周壁(131)的外表面侧突出的突条。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脱粒滚筒,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盖板(150)上,设置从外方覆盖上述中加强肋(141)地向上述盖板(150)的外表面侧突出的突条。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脱粒滚筒,其特征在于,
上述中加强肋(141)在脱粒滚筒辊旋转方向中被上述检验开口(142)断开,
上述检验开口(142)中的断开上述中加强肋(141)的部分的脱粒滚筒辊旋转方向的长度比上述检验开口(142)中没有断开上述中加强肋(141)的部分的脱粒滚筒辊旋转方向的长度小。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脱粒滚筒,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周壁(131)中脱粒滚筒辊旋转轴芯方向中比上述多个检验开口(142)还靠周壁两端侧的部分,分别沿脱粒滚筒辊周方向设置向上述周壁(131)的外表面侧突出的突条的端加强肋(140)。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脱粒滚筒,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下游侧端部(153)连结于上述周壁(131)的连接螺栓(156)的轴芯与上述下游侧端部(153)的脱粒滚筒辊旋转方向下游侧的端的间隔(D1)设定为比将上述上游侧端部(152)连结于上述周壁(131)的连接螺栓(157)的轴芯与上述上游侧端部(152)的脱粒滚筒辊旋转方向上游侧的端的间隔(D2)大。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脱粒滚筒,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脱粒滚筒辊(130)的上述周壁(131)的内表面侧,设置有实现该脱粒滚筒的旋转平衡的平衡配重(160)。
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脱粒滚筒,其特征在于,
构成上述脱粒滚筒辊(130)的上述周壁(131)的辊本体(135)如下地制作:将一张板金弯曲成形为圆筒形且将上述板金的两端部彼此连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245493A JP4691083B2 (ja) | 2007-09-21 | 2007-09-21 | 脱穀扱胴 |
JP2007-245493 | 2007-09-21 | ||
JP2007-284426 | 2007-10-31 | ||
JP2007284426A JP5022182B2 (ja) | 2007-10-31 | 2007-10-31 | 脱穀装置の脱穀部構造 |
JP2008-008332 | 2008-01-17 | ||
JP2008008332A JP2009165420A (ja) | 2008-01-17 | 2008-01-17 | 脱穀装置 |
CN200810215247XA CN101390467B (zh) | 2007-09-21 | 2008-09-22 | 脱粒装置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10215247XA Division CN101390467B (zh) | 2007-09-21 | 2008-09-22 | 脱粒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835225A CN102835225A (zh) | 2012-12-26 |
CN102835225B true CN102835225B (zh) | 2016-03-02 |
Family
ID=4069735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306201.5A Active CN102835226B (zh) | 2007-09-21 | 2008-09-22 | 脱粒装置的脱粒部构造 |
CN201210306204.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35225B (zh) | 2007-09-21 | 2008-09-22 | 脱粒滚筒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306201.5A Active CN102835226B (zh) | 2007-09-21 | 2008-09-22 | 脱粒装置的脱粒部构造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KR (5) | KR101070959B1 (zh) |
CN (2) | CN10283522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812267B (zh) * | 2014-08-05 | 2023-07-11 | 株式会社久保田 | 联合收割机以及装载在该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 |
KR102671318B1 (ko) * | 2016-12-22 | 2024-06-03 | 가부시끼 가이샤 구보다 | 콤바인 및 탈곡 장치 |
KR20190001921A (ko) * | 2017-06-28 | 2019-01-07 | 가부시끼 가이샤 구보다 | 콤바인 |
CN109832017B (zh) * | 2017-11-28 | 2022-08-23 | 株式会社久保田 | 联合收割机 |
CN110731176A (zh) * | 2019-11-08 | 2020-01-31 | 齐齐哈尔通联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高效玉米脱粒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334284Y2 (zh) * | 1976-04-07 | 1978-08-23 | ||
JPS5732674Y2 (zh) * | 1977-05-02 | 1982-07-19 | ||
JPH07289067A (ja) * | 1994-04-20 | 1995-11-07 | Seirei Ind Co Ltd | 脱穀機の送塵物処理装置 |
JPH08298857A (ja) * | 1995-05-09 | 1996-11-19 | Kubota Corp | 脱穀装置の扱胴構造 |
TW396017B (en) | 1997-04-30 | 2000-07-01 | Yanmar Agricult Equip | Thresh sieve device of united harvest machine |
JP3620217B2 (ja) * | 1997-05-12 | 2005-02-16 |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 コンバイン |
JPH1128022A (ja) * | 1997-07-10 | 1999-02-02 | Yanmar Agricult Equip Co Ltd | コンバインの送塵弁の操作構造 |
JPH1175508A (ja) * | 1997-09-17 | 1999-03-23 | Kubota Corp | 脱穀機の脱穀部構造 |
JP4047485B2 (ja) * | 1999-04-16 | 2008-02-13 | ヤンマー農機株式会社 | コンバインの脱穀装置 |
JP3846104B2 (ja) * | 1999-04-19 | 2006-11-15 |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 コンバインの伸縮式オーガ装置 |
JP2001260947A (ja) * | 2000-03-23 | 2001-09-26 | Kubota Corp | 旋回作業機のボンネット装置 |
JP4821942B2 (ja) * | 2001-01-25 | 2011-11-24 |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 脱穀装置 |
JP2003125638A (ja) | 2001-10-23 | 2003-05-07 | Seirei Ind Co Ltd | 排藁搬送装置 |
JP2006230246A (ja) * | 2005-02-23 | 2006-09-07 | Iseki & Co Ltd | 脱穀機 |
-
2008
- 2008-09-18 KR KR1020080091348A patent/KR101070959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8-09-22 CN CN201210306201.5A patent/CN102835226B/zh active Active
- 2008-09-22 CN CN201210306204.9A patent/CN102835225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
- 2010-05-28 KR KR1020100050251A patent/KR101368559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3
- 2013-11-22 KR KR1020130142885A patent/KR101403273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4
- 2014-03-06 KR KR1020140026581A patent/KR101499385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4-11-26 KR KR1020140166241A patent/KR101499403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20100083108A (ko) | 2010-07-21 |
KR101499403B1 (ko) | 2015-03-05 |
CN102835226B (zh) | 2016-04-13 |
KR101368559B1 (ko) | 2014-02-27 |
KR101499385B1 (ko) | 2015-03-05 |
KR101070959B1 (ko) | 2011-10-06 |
CN102835225A (zh) | 2012-12-26 |
KR20140003348A (ko) | 2014-01-09 |
KR20090031256A (ko) | 2009-03-25 |
CN102835226A (zh) | 2012-12-26 |
KR20140145106A (ko) | 2014-12-22 |
KR20140051192A (ko) | 2014-04-30 |
KR101403273B1 (ko) | 2014-06-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194559B (zh) | 脱粒装置 | |
CN102835225B (zh) | 脱粒滚筒 | |
CN103283413B (zh) | 脱粒装置 | |
CN202269192U (zh) | 脱粒装置 | |
CN106455491A (zh) | 联合收割机以及装载在该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 | |
CN204466286U (zh) | 联合收割机 | |
CN205005489U (zh) | 全喂入式联合收割机 | |
CN101390467B (zh) | 脱粒装置 | |
KR100900010B1 (ko) | 콤바인 | |
CN102598952B (zh) | 联合收割机 | |
CN102239774B (zh) | 全秆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及全秆喂入型联合收割机 | |
CN100571502C (zh) | 收割机清选筛 | |
CN202077421U (zh) | 联合收割机 | |
CN103392453B (zh) | 脱谷装置用脱谷筒 | |
JP5763457B2 (ja) | コンバインの伝動構造 | |
CN210058917U (zh) | 一种组合式茶叶输送筛选机构 | |
CN102239773B (zh) | 全秆喂入型联合收割机 | |
CN102239775B (zh) | 装载有脱粒装置的全秆喂入型联合收割机 | |
JP2003259717A (ja) | 脱穀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302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