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30597B - 图像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830597B CN102830597B CN201210192490.0A CN201210192490A CN102830597B CN 102830597 B CN102830597 B CN 102830597B CN 201210192490 A CN201210192490 A CN 201210192490A CN 102830597 B CN102830597 B CN 10283059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heet material
- voltage
- bringing device
- sheet
- image form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0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5
- 238000010023 transfer prin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593 degra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78 irradi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08091008695 photoreceptors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00—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 B65H3/02—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using friction forces between articles and separator
- B65H3/06—Rollers or like rotary separato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00—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 B65H3/46—Supplementary devices or measures to assist separation or prevent double feed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02—Supply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Cassettes therefor
- G03G15/6511—Feeding devices for picking up or separation of copy sheet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58—Feeding path after the copy sheet preparation and up to the transfer point, e.g. registering; Deskewing;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to the transfer poin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58—Feeding path after the copy sheet preparation and up to the transfer point, e.g. registering; Deskewing;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to the transfer point
- G03G15/6561—Feeding path after the copy sheet preparation and up to the transfer point, e.g. registering; Deskewing;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to the transfer point for sheet registra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50—Auxiliary process performed during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51—Modifying a characteristic of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513—Modifying electric properties
- B65H2301/5133—Removing electrostatic charg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在图像形成设备中,使在二次转印过程中的片材与堆叠在片材堆叠部分上的片材进行接触并且在其上滑动,能够防止由于静电粘附导致的片材的双重进给而不会降低转印性能。当片材的前沿到达二次转印压合部N2时,片材的后沿处于与堆叠部分上的后续片材接触的状态。第一电压施加装置向二次转印辊施加电压。第二转印偏压施加装置向驱动辊施加电压。这种施加使得在二次转印压合部N2处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部件二次转印到片材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在片材上形成图像的功能并且例如是复印机和打印机的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图像形成设备(例如,打印机和传真机)已经变得便宜并且广泛应用于办公室和商店以进行广告和自制目录。随之,不仅需要高图像质量而且需要各种类型的片材的高介质灵活性以及减小尺寸以允许安装在紧凑空间的小办公室和商店内。
在各种片材之中,涂层片材(在其上面应用了光泽涂层的高质量片材)具有特别高的需求。涂层片材的特征在于有光亮、高光滑性并且能够清楚再现照片和字符。因此,涂层片材适于广告和目录。不幸的是,涂层片材的问题在于:如果一叠纸放在高湿度环境下,纸的表层吸收水分并且易于粘附到所接触的片材。因此,在图像形成设备的传统方式中,存在解决双重进给的问题,其中在其它片材之前传送的第一片材(后面称作“先行片材”)与粘附在第一片材上且在第一片材之后传送的第二片材(下面称作“后续片材”)被一起双重传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如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H11-157686中公开,提出了在堆叠在片材堆叠部分上的片材的侧面和顶面上吹气以改善片材分离的技术。
然而,出现导致涂层片材的双重进给的情况不仅仅是由于在高湿度环境下通过吸收的水分导致的粘附,而且还由于通过静电力导致的粘附。更具体地讲,在被构造为使得在二次转印中的先行片材与片材堆叠部分上的后续片材重叠并且与之接触的小型图像形成设备中,在下面情况下由于静电力导致先行片材和后续片材彼此粘附。即,用户裸手触摸后续片材的情况,以及即使没有触摸,但构成堆叠部分的材料仍具有小电阻并且片材堆叠部分电接地的情况。
人们认为:由于静电力导致的粘附导致双重进给,除非在转印过程中片材总是彼此分离足够距离。因此,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11-157686中公开的由于空气导致的分离不是高度可靠措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在被构造为使得在二次转印过程中的片材与堆叠在片材堆叠部分上的片材进行接触并且在其上滑动的图像形成设备中,在不降低转印的同时抑制由于静电粘附导致的片材的双重进给。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图像形成设备的主体;片材堆叠单元,包括在其上堆叠片材的堆叠部分,堆叠部分的一部分从主体暴露出来;环形中间转印部件,调色剂图像首先从图像承载部件转印到环形中间转印部件上;第一转印部件,在中间转印部件与第一转印部件之间形成的压合部,将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部件转印到从片材堆叠单元传送的片材上;第二转印部件,经由中间转印部件在压合部与第一转印部件相对;第一电压施加装置,向第一转印部件施加电压;以及第二电压施加装置,向第二转印部件施加极性与第一电压施加装置处的极性相反的电压,其中,当第一片材的前沿到达压合部时,第一片材的后沿接触所述片材堆叠单元上的、在第一片材之后传送的第二片材,以及第一电压施加装置向第一转印部件施加电压,并且第二电压施加装置向第二转印部件施加电压,以使调色剂图像在压合部从中间转印部件被二次转印到第一片材上。
通过参照下面说明和附图,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将是清楚的。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示出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结构的纵向截面图。
图2是图1中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图像形成设备中的以前的二次转印部分的示意图。
图4A和图4B是示出在以前的二次转印结构中后续片材被接地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实施例1中的二次转印部分的结构。
图6是示出实施例1中的控制的框图。
图7示出了转印偏压施加量与后续片材的表面电势之间的关系。
图8A和图8B示出了转印偏压施加定时。
图9A和图9B是示出在实施例1的二次转印结构中后续片材接地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实施例2中的二次转印部分的结构。
图11是示出实施例2中的控制的框图。
图12是示出由CPU执行的转印偏压控制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根据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现在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方式描述用于实现本发明的实施例。注意:应该根据应用本发明的设备的结构和各种条件恰当改变在实施例中描述的构造部件的尺寸、材料、形状和相对定位。并非意图将本发明的范围限制到下面实施例。
图1是示意性示出根据这个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100的结构的纵向截面图。在图1中所示的图像形成设备100是四种颜色(四个通道)/全彩色电子照相激光束打印机,并且采用中间转印系统。在下文中,将简要描述图像形成设备100的结构。
在图1中所示的图像形成设备100包括鼓型电子照相感光器(下文,称作光敏鼓)1作为图像承载部件。光敏鼓1由图像形成设备100进行旋转支撑,并且在箭头R1方向上由驱动单元(未示出)进行旋转驱动。
围绕光敏鼓1基本沿旋转方向布置充电辊2、曝光装置30、显影装置4、中间转印带(中间转印部件)10和光敏鼓清洁装置5。
这里,充电辊2是用于对光敏鼓1的表面进行均匀充电的接触辊。曝光装置30通过激光L照射光敏鼓1的表面以根据图像信息形成静电潜像。显影装置4用于将调色剂(toner)粘附到在光敏鼓1的表面上形成的静电潜像以对调色剂图像进行显影。中间转印带10用于在光敏鼓1(图像承载部件)上生成的调色剂图像(显影剂图像)的第一转印。这个带是环形的并且可以进行旋转。光敏鼓清洁装置5用于去除在第一转印以后残留在光敏鼓1的表面上的调色剂。
一次转印辊11布置在中间转印带10中。这个辊11把中间转印带10按压在光敏鼓1的表面上,以在光敏鼓1与中间转印带10之间形成一次转印压合部(nip)N1。第一转印偏压通过电源(未示出)施加到一次转印辊11。
二次转印辊12布置在中间转印带10的外部。在驱动辊13与二次转印辊12之间经由中间转印带10形成二次转印压合部N2。驱动辊13是布置在中间转印带10的内表面上的张力辊。这里,二次转印辊12对应于在这个辊12与中间转印带10之间形成的二次转印压合部N2处在片材上二次转印已经首先转印在中间转印带10上的调色剂图像的二次转印部件。二次转印偏压通过未示出的电源施加到二次转印辊12。驱动辊13对应于经由中间转印带10而与二次转印辊12相对提供的相对部件。
另外,中间转印带清洁装置50设置为与中间转印带10相对。这里,清洁辊51被布置作为中间转印带清洁装置。清洁辊51是在二次转印后对剩余调色剂进行充电的充电部件。二次转印辊12和清洁辊51具有能够与中间转印带10进行接触以及与之进行分离的结构。
定影装置20布置在片材P传送方向(箭头K方向)上二次转印压合部N2的下游。定影装置20用于对转印在片材P上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加热和施压以对图像进行定影。
现在将描述图像形成设备100的操作。
DC和AC电压叠加的充电偏压被施加到充电辊2,从而使得光敏鼓1在箭头R1方向上受到旋转驱动从而整个表面受到均匀充电。当黄色图像信号输入到激光振荡器(未示出)时,发出激光L,光敏鼓1的充电表面由该光进行照射以形成静电潜像。
当光敏鼓1在箭头R1方向上进一步旋转时,黄色显影装置4a向光敏鼓1上的静电潜像加入黄色调色剂以显影调色剂图像。光敏鼓1上的黄色调色剂图像经由一次转印压合部N1通过施加到一次转印辊11的第一转印偏压被首先转印在中间转印带10上。在调色剂图像转印以后在第一转印以后光敏鼓1的表面上的残留调色剂由光敏鼓清洁装置5进行去除并且被提供给下一个图像形成。
针对另外三种颜色(即,品红色、青色和黑色)重复充电、曝光、显影、第一转印和清洁的这一系列的图像形成处理。这种重复在中间转印带10上重叠四种颜色调色剂图像。
在黄色、品红和青色调色剂图像重叠在中间转印带10上的第一转印处理期间,二次转印辊12和清洁辊51与中间转印带10分离。在对于最后的颜色(即,黑色)的第一转印期间中,这些辊与之进行接触。
接下来,经由二次转印压合部N2通过由电源向二次转印辊12提供的第二转印偏压,中间转印带10上的四种颜色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在箭头K方向上从片材堆叠单元400中的片材堆叠部分40传送(进给)的片材(记录材料)P上。由拾取辊42(即,传送装置)从片材堆叠部分40拾取的片材由传送从动辊(conveying follower roller)43进行引导并且到达二次转印压合部N2。片材堆叠单元400包括堆叠片材的堆叠部分40。片材堆叠部分40的一部分从图像形成设备的主体暴露。当拾取辊42拾取片材时,要拾取的片材与堆叠在堆叠部分上的后续片材进行接触并且在它上面进行滑动。
图2是用于示出片材堆叠单元400和堆叠部分40的图1中的图像形成设备100的立体图。如图2所示,片材堆叠单元400的堆叠部分40的部分从图像形成设备的主体暴露。在片材传送方向上在二次转印压合部N2与堆叠部分40之间的长度比堆叠在堆叠部分上的片材的长度要短。如图1和图2所示,当片材的前沿到达二次转印压合部N2时,片材的后沿从图像形成设备的主体暴露。
已经由二次转印压合部N2在其上转印调色剂图像的片材P被传送到定影装置20。在定影装置20处,片材P被加热和施压以进行熔化定影(定影)。该定影在片材P上获得四种颜色/全彩色图像。
其间,在二次转印以后还没有被转印到片材P上的残留调色剂残留在已经在其上转印了调色剂图像的中间转印带10上。在二次转印以后在中间转印带10上残留的调色剂由中间转印带清洁装置50进行充电。在显影期间调色剂的电荷极性(这里,负极性)是规则充电极性的情况下,清洁装置50将二次转印后的残留调色剂充电成相反极性(正极性)。该调色剂由光敏鼓清洁装置5经由光敏鼓1进行收集。
即,由清洁装置50把正电荷的相反极性施加到二次转印后的残留调色剂,从而通过一次转印压合部N1将调色剂移至光敏鼓1上。已经移至光敏鼓1上的二次转印后的残留调色剂与光敏鼓1上第一转印后的残留调色剂一起由光敏鼓清洁装置5进行去除。清洁装置50可以是清洁刀片。
图3示出了图像形成设备100中的以前的二次转印部分的示意性结构。现在将描述由于静电粘附导致双重进给的机理。
在片材之中,涂层片材包括在片材表面上施用的高度导电涂层。与基层相比,该表面具有较低电阻和较高导电性的特征。具有正极性的转印偏压由转印偏压施加装置112(即,第一电压施加装置)施加到二次转印辊12,二次转印开始,并且正电荷被注入到先行片材21。
正电荷流向片材的后沿。在二次转印中与先行片材21接触的各个辊(未示出)和传送导件(未示出)具有高绝缘属性并且没有电荷逃逸的路径的情况下,整个涂层片材被充电。
在从片材堆叠部分40到二次转印压合部N2的传送距离短的情况下,根据一定片材尺寸,在先行片材21的二次转印过程中,先行片材21的后沿部分(片材传送方向的上游端)以重叠量X与后续片材22进行重叠。
这里,后续片材22堆叠在片材堆叠部分40上。在先行片材21的二次转印过程中,先行片材21的后沿能够与后续片材22进行接触并且在其上进行滑动。先行片材21在二次转印压合部N2处进行二次转印。为了进行说明而这样称呼先行片材21和后续片材22。然而,这种称呼并非将范围限于连续打印中片材的传送。在这个实施例中,后续片材22是堆叠在片材堆叠部分40上的顶部片材。
随着先行片材21向下游传送,重叠量X变小。尽管该量最终变成零,但是在接触过程中通过与先行片材21进行接触,电荷流入堆叠在片材堆叠部分40上的全部片材。在片材堆叠部分40具有高绝缘属性的情况下,全部堆叠片材被充以正电。在片材的电荷量大的情况下,片材的表面电势变高。
现在将参照图4A和图4B描述在上述的条件之下在先行片材21的二次转印过程中用户通过裸手触摸片材堆叠部分40中的后续片材22的情况下的二次转印部分。图4A是示出先行片材21在二次转印中而后续片材22电接地的状态的示意性截面图。图4B是图4A中的部分A的放大图,它示出了先行片材21和后续片材22被充电的状态。
如果用裸手触摸片材堆叠部分40上的后续片材22,则电荷通过人体逃逸从而将片材进行电中和并且由此后续片材的表面电势暂时变成零。这种情形与如图4A所示的后续片材22电接地的情况一样。
随后立即出现感应现象,其中,后续片材22的与先行片材21相对的表面被充以负电而后续片材的背面被充以正电,这如图4B所示。
结果,在先行片材21的底表面(正极性)与后续片材22的顶表面(负极性)之间出现电势差⊿V。由于强的静电力F1,后续片材22被先行片材21拖拽并且在与之粘附的同时被传送,从而导致双重进给。静电力F1与电势差⊿V成比例。
在没有通过裸手触摸片材堆叠部分40上的后续片材22的情况下,有时候由于静电粘附出现双重进给。在片材堆叠部分40的材料的表面(体积)电阻小并且片材堆叠部分40接地的情况下可能出现这种进给。在这种情况下,电荷可以沿片材堆叠部分40的漏电表面(内部)从正充电片材逃逸,从而导致与二次转印中的先行片材21之间的电势差。这个差可以导致静电粘附。
根据以上说明,由转印偏压施加装置112施加的转印偏压施加量越小,到先行片材21上的电荷量和通过与先行片材21的接触而被充电的后续片材22的电荷量(表面电势)就越小。在这种状态下,根据上述缘由,在电荷从后续片材22逃逸的情形下出现的先行片材21与后续片材22之间的电势差⊿V也变小。结果,静电力F1也变小。由于先行片材21和后续片材22彼此没有静电粘附,所以明白能够避免双重进给。
然而,如果转印偏压施加量小,则转印效率下降,从而导致错误转印。
即,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降低片材的表面电势,并且同时保持用于转印所需的二次转印辊12与中间转印带10之间的电势差。
(实施例1)
现在将描述实施例1。
图5示出了这个实施例特定的二次转印部分的结构。
如图5所示,二次转印辊12连接到第一转印偏压施加装置212(即,第一电压施加装置),如以前结构中的构造那样。正极性的偏压(第一电压)施加到二次转印辊12。
这个实施例与以前例子的不同之处在于,作为第二电压施加装置的第二转印偏压施加装置213连接到向其施加负极性的偏压(第二电压)的作为相对部件的驱动辊13。
图6是示出控制的框图,根据该控制,分别向二次转印辊12和驱动辊13施加第一转印偏压和第二转印偏压。
作为控制单元的控制器101包括CPU 102、存储部分103和定时器部分104。
CPU 102向图像形成设备的各个部件发布控制信号,由此执行操作。存储部分103包括只读存储器(ROM)、随机访问存储器(RAM)和硬盘驱动器(HDD)并且存储控制程序。RAM是非易失性存储器,加载并存储由CPU 102运行的控制程序。定时器部分104测量施加第一和第二转印偏压的开始和结束时刻以及时间段。偏压施加控制器105以能够通信的方式连接到CPU 102,并且从CPU 102接收操作指令。
从电源装置106提供的电压由第一和第二转印偏压施加装置212和213进行增压并且规定的偏压被提供给二次转印辊12和驱动辊13。
接下来,参照图7,根据关于转印偏压施加量与后续片材22的表面电势之间的关系的与以前例子的比较描述实施例1的有益效果。
图7示出了转印偏压施加量与后续片材22的表面电势之间的关系。
在以前的例子中由转印偏压施加装置112提供的转印偏压施加量是V1(驱动辊13处于0(V),这是因为这个辊接地)。电势差V1能够毫无问题地将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带10转印到片材(涂层片材)上。
在以上条件下当中间转印带10上的调色剂图像被二次转印到先行片材21(涂层片材)上时,堆叠在片材堆叠部分40上的后续片材22的表面电势是Vp。如上所述,在以前的例子(转印偏压施加量V1)中,后续片材22的表面电势Vp比即使通过裸手触摸仍不会产生双重进给的片材的最大表面电势绝对值(阈值)VPmax要高。因此,由于静电粘附导致双重进给。
因此,在这个实施例中,执行下面设置。这里,施加到二次转印辊12的第一转印偏压施加量是V1′(>0)。施加到驱动辊13的第二转印偏压施加量是V2′(<0)。后续片材22的表面电势是VP′。在这种情况下,设置参数以满足下面表达式,
V1′-V2′=V1以及
VP′≦VPmax。
即,第一转印偏压施加量V1′和第二转印偏压施加量V2′具有彼此相反的极性。二次转印辊12与驱动辊13之间的电势差被设置到调色剂图像能够没有问题地从中间转印带10转印到片材上的电势差。
换言之,向驱动辊13施加具有负极性的转印偏压降低了向二次转印辊12施加的具有正极性的转印偏压施加量。这种施加方式降低了二次转印过程中片材的表面电势(绝对值),并且同时保持二次转印所需的电势差(第一模式)。
在这个实施例的结构中,在10个涂层片材(130克的基重(basisweight))通过的条件之下,调整第一和第二转印偏压施加量,并且在当后续片材22的表面电势的绝对值改变时通过裸手触摸后续片材22的情况下确定静电粘附双重进给的存在或不存在。表1示出了实验的结果。
[表1]
根据表1中的实验的结果,应该明白,在后续片材22的表面电势的绝对值是300(V)或更小的情况下,即使通过裸手触摸后续片材22仍不会出现双重进给。
因此,在这个实施例中,设置为使得最大表面电势是VPmax=300(V)。
接下来,将参照图8A和图8B描述第一转印偏压施加量V1′和第二转印偏压施加量V2′的偏压施加时间,图8A和图8B是在一张纸的二次转印的情况下的时序图。图8A示出了以前的例子。图8B示出了本实施例的情况。
根据图8A和图8B,在这两种情况之间的相同之处在于,施加偏压以达到规定偏压直到传送和进给片材的二次转印开始为止,并且在二次转印完成以后结束偏压施加。
在图8A中的以前的例子的情况下,在先行片材21的二次转印的过程中,以施加量V1(正极性)向二次转印辊12持续施加转印偏压。因此,片材堆叠部分40上的后续片材22的表面电势被保持在出现静电粘附的电平VP。即使在二次转印完成以后,在电荷没有逃逸的情况下,仍然保持在基本相同的表面电势。在先行片材21的二次转印过程中总是可能会出现由于静电粘附导致的双重进给。
相比之下,在图8B中的这个实施例的情况下,在先行片材21的二次转印的过程中,以施加量V1′(正极性)向二次转印辊12持续施加第一转印偏压,并且以施加量V2′(负极性)向驱动辊13施加第二转印偏压。在先行片材21的二次转印过程中,后续片材22的表面电势是VP′(≦VPmax)。因此,不会出现由于静电粘附导致的双重进给。
为了防止出现由于静电粘附导致的双重进给,期望的是,施加第一转印偏压施加量V1′和第二转印偏压施加量V2′的时间段至少是从当开始先行片材21的二次转印时到当先行片材21与后续片材22在片材传送方向上彼此接触并且进行滑动的重叠被消除时的时间段。因此,在先行片材21变成处于没有重叠、在传送方向上与后续片材22没有接触并且没有在其上进行滑动的状态时,如以前的例子那样转印偏压可以施加量V1(正极性)仅仅施加到二次转印辊12,或者转印偏压可以施加量V1(负极性)仅仅施加到驱动辊13(第二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仅仅施加到二次转印辊12的转印偏压的施加量V1(正极性)或者仅仅施加到驱动辊13的转印偏压的施加量V1(负极性)变得比在这两个辊上施加的情况下的施加量要大。
图9A示出了在先行片材21的二次转印过程中通过裸手触摸后续片材22的图像形成设备100中的二次转印部分的状态图(在后续片材22接地的情况下)。图9B示出了先行片材21和后续片材22的充电状态。
即使在后续片材22接地并且后续片材22的与先行片材21相对的表面被充以负电的情况下(如以前的例子那样),先行片材21的表面电势低并且先行片材21与后续片材22之间的电势差⊿V′小。因此,静电力F2不足以大到导致双重进给。
上述的方法能够防止由于静电粘附导致的双重进给而不会降低转印能力。
接下来,将描述由于静电粘附导致的涂层片材的双重进给的环境(温度和湿度)依赖。如上所述,与由于静电粘附导致的双重进给相关的参数是用于进行二次转印所需的二次转印辊12与中间转印带10之间的电势差以及片材的表面的电阻。
首先,进行转印所需的二次转印辊12与中间转印带10之间的电势差有时候可被控制以使得规定电流流入二次转印部分以获取高图像质量而不管环境(温度和湿度)如何。执行该控制是因为诸如二次转印辊12的转印部件的电阻根据温度和湿度发生变化。
表2示出了针对各种环境的片材的表面的电阻、二次转印所需的二次转印辊12与中间转印带10之间的电势差以及由于静电粘附导致的双重进给的可能性之间的关系。
[表2]
在湿度为大约80%的高湿度环境中,诸如二次转印辊12的转印部件的电阻降低并且使得电流易于流动。因此,二次转印辊12与中间转印带10之间的电势差可以是小的,这有利于防止出现由于静电粘附导致的双重进给(很难导致双重进给)。相比较,在湿度为大约10%的低湿度环境中,诸如转印辊12的转印部件的电阻增大并且电流难于流动。因此,二次转印辊12与中间转印带10之间的电势差需要增加,这不利于防止双重进给(易于导致双重进给)。
同时,在高湿度环境中,由于片材吸收水分导致片材的表面的电阻下降,并且电荷易于流到后续片材,这不利于防止双重进给。在低湿度环境中,由于片材是干的所以水分低。因此,片材的表面的电阻增加,并且电荷难于流到片材的后沿,这有利于防止双重进给。
如上所述,在不会在办公环境中出现的高和低湿度环境中,有利于和不利于防止双重进给的条件共存并且彼此抵消。因此,很难出现由于静电粘附导致的双重进给。相比较,在办公室中典型的湿度为大约50%的环境中,有利于和不利于防止双重进给的条件没有彼此抵消。因此,易于出现由于静电粘附导致的双重进给。
这个实施例由此设置第一和第二转印偏压从而使得在通常用于办公室的环境下,片材堆叠部分40上的后续片材22的表面电势是不出现由于静电粘附导致的双重进给的电平或更小,并且满足转印能力。
因此,转印过程中片材的表面电势能够下降而不会降低转印能力。因此,不管环境如何均能够安全地防止由于静电粘附导致的双重进给和漏进给。
这个实施例已经描述了调色剂被充电到负极性的结构。然而,该结构不限于此。更具体地讲,即使在调色剂被充电到正极性的情况下,第一转印偏压以施加量V1′(负极性)施加到二次转印辊并且第二转印偏压以施加量V2′(正极性)施加到驱动辊的结构也能够获取与以上效果类似的有利效果。
这个实施例采用驱动辊13作为相对部件,在这个部件与二次转印辊12之间形成二次转印压合部N2并且向这个部件施加第二转印偏压。然而,该应用方式不限于此。例如,该部件可以是与二次转印辊相对的部件(二次转印相对辊),并且可以是跟随中间转印带10的旋转的部件。
这个实施例已经描述了,在后续片材22的表面电势的绝对值为300(V)或更小的情况下,即使通过裸手触摸后续片材22仍不会出现双重进给。根据二次转印部分的结构,该条件可以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由此能够采用根据该结构的值。
(实施例2)
现在将描述实施例2。
图10示出这个实施例的二次转印部分的结构。
如在实施例1中所述,在大部分情况下,在典型用于在办公室中使用的环境中,通过将第一和第二转印偏压施加量设置到固定值来采取多种措施以使得后续片材22的表面电势不会变成特定值或更大。
然而,明显存在多种类型的涂层片材。在涂层的一些材料和厚度中,可以出现片材的表面的电阻变化的情况。另外,能够考虑一种罕见情况,其中,安放在高湿度环境中以吸收水分的片材用于低湿度环境中。
因此,为了安全地防止由于静电粘附导致的双重进给,即使在每种使用情形之下针对各种类型的片材,仍能够考虑下面方法。如图10所示,该方法提供了表面电势测量装置310,该表面电势测量装置310测量片材堆叠部分40上的后续片材22的表面电势并且基于测量的值控制第一和第二转印偏压。
将在下文中描述使用表面电势测量装置310的控制方法。
图11是这个实施例的控制框图。
在先行片材21的二次转印过程中,表面电势测量装置310测量片材堆叠部分40的顶部上的后续片材22的表面电势并且将该电势存储在RAM 103中。CPU 102使得偏压施加控制器105控制第一转印偏压施加装置212和第二转印偏压施加装置213的偏压施加量。
此时,CPU 102保持转印所需的电势差并且校正第一和第二转印偏压从而使得后续片材22的表面电势不会导致双重进给。
一种校正方法保持第一转印偏压V1′与第二转印偏差V2′的差的绝对值,并且设置偏差从而使得第一和第二转印偏压的各个绝对值之间的差变成最小值和零之一。根据第一和第二转印偏压的绝对值的差确定后续片材22的表面电势。
图12是示出由CPU 102执行的第一和第二转印偏压的控制的流程图。
在输入作业以后,第一片材被传送和进给(S1)。测量二次转印部分的电阻,并且计算第一和第二转印偏压的校正值(S2)。接下来,读取、校正和存储存储在存储部分103中的支持片材的类型和传送速度的第一和第二转印偏压的设置值(S3)。
接下来,读取第一和第二转印偏压的设置值(S4),施加第一和第二转印偏压(S5),并且开始二次转印(S6)。在先行片材的二次转印中,测量后续片材的表面电势VP′′(S7)。验证测量的表面电势VP′′是否满足表面电势的条件VP′′≤VPmax(S8)。如果该条件得到满足(S8中为“是”),则确定该片材是否是作业中的最后片材(S10)。如果该片材是最后片材,则每个偏压设置值返回到初始值而不进行校正,并且该处理过程完成(S11)。如果该片材不是最后片材,则第一和第二转印偏压的设置值被读取以进一步转印后续片材(S4),并且与先行片材的顺序相同的顺序被重复。
如果值VP′′没有满足表面电势的条件关系VP′′≤VPmax,即如果值VP′′大于阈值VPmax(S8中为“否”),则读取第一和第二转印偏压的设置值,执行校正以降低表面电势VP′′,并且存储校正结果(S9)。然后确定该片材是否是最后片材(S10)。接下来,与先行片材的顺序相同的顺序被重复。
如上所述,这个实施例直接测量片材堆叠部分40上的后续片材22的表面电势,并且根据测量结果校正第一和第二转印偏压。即使在每种使用情形之下针对另外各种类型的片材,这种校正仍能够安全地防止由于静电粘附导致的双重进给。
在这个实施例中,表面电势测量装置310测量片材堆叠部分40上的后续片材22的表面电势。然而,该测量不限于此。相反,可以测量二次转印中的先行片材21的表面电势。执行这个测量,由于二次转印中的先行片材21的表面电势与后续片材22的表面电势成比例,从而允许估计后续片材22的表面电势。
由于静电粘附导致的双重进给尤其出现于涂层片材上。因此,仅仅在确定片材的类型的确定单元确定涂层片材位于片材堆叠部分上面的情况下,可以执行在这个实施例中描述的控制。
尽管参照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该明白本发明不限于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权利要求的范围给出最宽解释从而包括所有这些变型以及等效结构和功能。
Claims (11)
1.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图像形成设备的主体;
片材堆叠单元,包括在其上堆叠片材的堆叠部分,堆叠部分包括从主体暴露的部分;
环形中间转印部件,调色剂图像首先从图像承载部件转印到环形中间转印部件上;
第一转印部件,在中间转印部件与第一转印部件之间形成的压合部,将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部件转印到从片材堆叠单元传送的片材上;
第二转印部件,经由中间转印部件在压合部与第一转印部件相对;
第一电压施加装置,向第一转印部件施加电压;以及
第二电压施加装置,向第二转印部件施加极性与第一电压施加装置处的极性相反的电压,
其中,在第一片材的前沿到达压合部的定时,第一片材的后沿接触所述片材堆叠单元上的在第一片材之后传送的第二片材,以及
所述图像形成设备还包括:控制器,控制第一电压施加装置和第二电压施加装置,其中,控制器能够执行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在第一模式中,从第一电压施加装置和第二电压施加装置二者施加电压并且调色剂图像在压合部从中间转印部件被二次转印到第一片材上,在第二模式中,仅仅从第一电压施加装置施加电压并且调色剂图像在压合部从中间转印部件被二次转印到第一片材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
其中,在片材传送方向上压合部与堆叠部分之间的长度比堆叠在堆叠部分上的片材中的任何一个的长度都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还包括:
传送装置,所述传送装置将堆叠在堆叠部分上的片材向压合部进行传送,
其中,当传送装置传送第一片材时,该第一片材在堆叠于堆叠部分上的第二片材上滑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
其中,在片材堆叠单元的堆叠部分处,堆叠在堆叠部分上的片材的后沿从主体暴露。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
其中,当第一片材的前沿到达压合部时,第一片材的后沿从主体暴露。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
其中,控制器执行控制,从而使得在执行第一模式的情况下由第一电压施加装置施加的电压的绝对值小于在执行第二模式的情况下由第一电压施加装置施加的电压的绝对值。
7.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图像形成设备的主体;
片材堆叠单元,包括在其上堆叠片材的堆叠部分,堆叠部分包括从主体暴露的部分;
环形中间转印部件,调色剂图像首先从图像承载部件转印到环形中间转印部件上;
第一转印部件,在中间转印部件与第一转印部件之间形成的压合部,将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部件转印到从片材堆叠单元传送的片材上;
第二转印部件,经由中间转印部件在压合部与第一转印部件相对;
第一电压施加装置,向第一转印部件施加电压;以及
第二电压施加装置,向第二转印部件施加极性与第一电压施加装置处的极性相反的电压,
其中,在第一片材的前沿到达压合部的定时,第一片材的后沿接触所述片材堆叠单元上的在第一片材之后传送的第二片材,以及
所述图像形成设备还包括:控制器,控制第一电压施加装置和第二电压施加装置,其中,控制器能够执行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在第一模式中,从第一电压施加装置和第二电压施加装置二者施加电压并且调色剂图像在压合部从中间转印部件被二次转印到第一片材上,在第二模式中,仅仅从第二电压施加装置施加电压并且调色剂图像在压合部从中间转印部件被二次转印到第一片材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
其中,在执行第一模式的情况下由第二电压施加装置施加的电压的绝对值小于在执行第二模式的情况下由第二电压施加装置施加的电压的绝对值。
9.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
其中,控制器使得第一电压施加装置和第二电压施加装置分别向第一转印部件和第二转印部件施加电压的时间段至少是从当开始第一片材的二次转印的时间到二次转印中的第一片材的后沿结束与堆叠在片材堆叠部分上的第二片材进行接触和在其上滑动的时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
其中,在二次转印中的第一片材的后沿结束与堆叠在片材堆叠部分上的第二片材进行接触和在其上滑动以后,控制器仅仅使得第一电压施加装置和第二电压施加装置之一施加电压。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
其中,中间转印部件是环形中间转印带,以及
第二转印部件是张力辊,其中中间转印带绕该张力辊循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135419 | 2011-06-17 | ||
JP2011135419A JP5825875B2 (ja) | 2011-06-17 | 2011-06-17 | 画像形成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830597A CN102830597A (zh) | 2012-12-19 |
CN102830597B true CN102830597B (zh) | 2015-04-29 |
Family
ID=473337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192490.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30597B (zh) | 2011-06-17 | 2012-06-12 | 图像形成设备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886069B2 (zh) |
JP (1) | JP5825875B2 (zh) |
KR (1) | KR101522075B1 (zh) |
CN (1) | CN10283059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241289B2 (ja) * | 2013-03-15 | 2017-12-0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 |
JP6153404B2 (ja) * | 2013-07-12 | 2017-06-2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460724B2 (ja) * | 2014-10-29 | 2019-01-3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229850B2 (ja) * | 2015-03-26 | 2017-11-15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103029B1 (ja) * | 2015-12-18 | 2017-03-29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転写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
JP6729172B2 (ja) * | 2016-08-24 | 2020-07-22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
JP6911661B2 (ja) * | 2017-09-13 | 2021-07-28 |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44110A (zh) * | 2002-02-28 | 2003-09-24 | 佳能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CN101373353A (zh) * | 2007-08-22 | 2009-02-25 | 株式会社东芝 | 图像形成装置和清洁方法 |
CN101587317A (zh) * | 2008-05-23 | 2009-11-25 |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 转印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定影装置的控制方法 |
CN101846942A (zh) * | 2009-03-26 | 2010-09-29 | 佳能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157686A (ja) | 1997-11-25 | 1999-06-15 | Fuji Xerox Co Ltd | 給紙装置 |
US6215967B1 (en) * | 1997-12-25 | 2001-04-10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 controlled cleaning operation feature |
JP2001356550A (ja) * | 2000-06-16 | 2001-12-26 | Brother Ind Ltd |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3066742A (ja) * | 2001-08-24 | 2003-03-05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4272015A (ja) * | 2003-03-10 | 2004-09-30 | Brother Ind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701766B2 (ja) | 2005-03-17 | 2011-06-15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227669B2 (ja) | 2007-09-05 | 2013-07-03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211821B2 (ja) | 2008-04-18 | 2013-06-1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
JP5095526B2 (ja) | 2008-06-27 | 2012-12-1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状態判別システムのシステム異常確認方法、状態判別システム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279441B2 (ja) | 2008-10-16 | 2013-09-0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0139869A (ja) | 2008-12-12 | 2010-06-24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
2011
- 2011-06-17 JP JP2011135419A patent/JP5825875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
- 2012-06-06 US US13/489,729 patent/US8886069B2/en active Active
- 2012-06-12 CN CN201210192490.0A patent/CN102830597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06-15 KR KR1020120064224A patent/KR101522075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44110A (zh) * | 2002-02-28 | 2003-09-24 | 佳能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CN101373353A (zh) * | 2007-08-22 | 2009-02-25 | 株式会社东芝 | 图像形成装置和清洁方法 |
CN101587317A (zh) * | 2008-05-23 | 2009-11-25 |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 转印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定影装置的控制方法 |
CN101846942A (zh) * | 2009-03-26 | 2010-09-29 | 佳能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8886069B2 (en) | 2014-11-11 |
US20120321332A1 (en) | 2012-12-20 |
CN102830597A (zh) | 2012-12-19 |
KR101522075B1 (ko) | 2015-05-20 |
JP5825875B2 (ja) | 2015-12-02 |
JP2013003402A (ja) | 2013-01-07 |
KR20120139584A (ko) | 2012-12-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830597B (zh) | 图像形成设备 | |
JP5640404B2 (ja) |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定着条件制御方法 | |
US9891560B2 (en) | Image forming system | |
US8107834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for the same | |
CN103631107B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US8145084B2 (en) |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 |
JP6451236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058649B2 (ja) | 定着器制御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826213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572588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KR101757218B1 (ko) | 화상형성장치 및 정착기 구동 제어 방법 | |
US10048626B2 (en)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9158239B2 (en) | Cleaning bias control for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WO2020183751A1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4093686A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US9400470B1 (en) | Lifespan determination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2016184074A (ja) |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 |
US20100150593A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of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 |
JP2011242512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7127336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6597647B2 (ja) | 定着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7102192A (ja)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
JP2004045866A (ja) | 多色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多色画像形成方法 | |
JP6311680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4235310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429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