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12560A - 太阳能电池组件 - Google Patents

太阳能电池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12560A
CN102812560A CN2011800150569A CN201180015056A CN102812560A CN 102812560 A CN102812560 A CN 102812560A CN 2011800150569 A CN2011800150569 A CN 2011800150569A CN 201180015056 A CN201180015056 A CN 201180015056A CN 102812560 A CN102812560 A CN 1028125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lar module
support unit
crossbeam
mainboard
guide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1505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水尾和洋
堀中大
小日向良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8125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1256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20/00Supporting structures for PV modules
    • H02S20/20Supporting structures directly fixed to an immovable object
    • H02S20/22Supporting structures directly fixed to an immovable obje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buildings
    • H02S20/23Supporting structures directly fixed to an immovable obje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build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oof struct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SSOLAR HEAT COLLECTORS; SOLAR HEAT SYSTEMS
    • F24S25/00Arrangement of stationary mountings or supports for solar heat collector modules
    • F24S25/10Arrangement of stationary mountings or supports for solar heat collector modules extending in directions away from a supporting surface
    • F24S25/13Profile arrangements, e.g. truss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SSOLAR HEAT COLLECTORS; SOLAR HEAT SYSTEMS
    • F24S25/00Arrangement of stationary mountings or supports for solar heat collector modules
    • F24S25/60Fixation means, e.g. faste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solar heat collector modules
    • F24S25/63Fixation means, e.g. faste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solar heat collector modules for fixing modules or their peripheral frames to supporting elements
    • F24S25/634Clamps; Clips
    • F24S25/636Clamps; Clips clamping by screw-threaded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SSOLAR HEAT COLLECTORS; SOLAR HEAT SYSTEMS
    • F24S25/00Arrangement of stationary mountings or supports for solar heat collector modules
    • F24S25/60Fixation means, e.g. faste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solar heat collector modules
    • F24S25/65Fixation means, e.g. faste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solar heat collector modules for coupling adjacent supporting elements, e.g. for connecting profiles togethe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20/00Supporting structures for PV modules
    • H02S20/10Supporting structures directly fixed to the groun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10/00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buildings
    • Y02B10/10Photovoltaic [PV]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40Solar thermal energy, e.g. solar towers
    • Y02E10/47Mountings or track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该太阳能电池组件具备使对太阳光进行光电转换的太阳能电池单元(18a)介于受光面玻璃(18b)和背面玻璃之间(18c)而成的夹层玻璃结构的太阳能电池板,其中,在背面玻璃(18c)的表面,沿太阳能电池板(18)的长度方向配置固定有长条形状的支承部件(19)。

Description

太阳能电池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其具备使对太阳光进行光电转换的太阳能电池单元介于受光面玻璃和背面玻璃之间而成的夹层玻璃结构的太阳能电池板。
背景技术
在太阳光发电系统中,将结构物即太阳能电池组件固定支承在台架上。作为该台架,例如,有将多个梁平行地排列固定,在各梁之间架设多个太阳能电池组件,以支承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结构。
在这种台架中,需要将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框架端部固定在各自的梁上。通常,对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框架端部的多个部位进行螺钉固定,但该螺钉固定作业烦杂。
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在梁上的多个部位设置各自的固定钩,在太阳能电池组件的框架的多个部位形成卡合凹部,使太阳能电池组件的框架的各卡合凹部与梁上的各固定钩卡合,从而固定太阳能电池组件,并由此谋求作业的简化。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235844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中,将多个梁和多个支承部件组合成井字形,从而构筑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台架,而且太阳能电池组件也利用框架对太阳能电池板的周围进行强化,从而使台架及太阳能电池组件这两者具有足够的强度,但在太阳光发电系统整体上来看,部件个数无用地增多,而且总重量也较重。
特别是,太阳能电池组件利用框架对太阳能电池板的周围进行保持,因此,在将太阳能电池组件排列配置在台架上的情况下,存在太阳能电池板自身的配置间隔由于有框架存在而相应地变宽,太阳能电池板的设置效率低下的这种问题。
另外,由于有框架存在,太阳能电池组件自身的重量也会增加,外形形状也会变大,因此,存在由作业人员一人进行的设置作业困难,向台架设置太阳能电池组件的作业的作业效率低下这种问题。
并且,在专利文献1中,使太阳能电池组件在屋顶等倾斜面上向斜下方移动,从而使太阳能电池组件的框架的各卡合凹部与梁上的各固定钩卡合,但使重物即太阳能电池组件向斜下方移动的作业不容易,而且危险。特别是,即便使太阳能电池组件向斜下方移动,有时也无法使太阳能电池组件的框架的各卡合凹部与各固定钩卡合,此时,还存在太阳能电池组件易于滑落,作业的危险性增加这种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种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去除围绕在太阳能电池板周围的框架来谋求小型化、轻量化,以谋求太阳能电池板的设置效率的提高和向台架的设置效率的提高的太阳能电池组件。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组件构成如下: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具备使对太阳光进行光电转换的太阳能电池单元介于受光面玻璃和背面玻璃之间而成的夹层玻璃结构的太阳能电池板,其中,在所述背面玻璃的表面,沿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长度方向配置固定有长条形状的支承部件。
根据这种特征,配置固定于背面玻璃表面的长条形状的支承部件还作为用于保持背面玻璃的强度的部件来发挥作用,因此,能够保持太阳能电池板整体的强度。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组件,所述支承部件还可以沿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宽度方向隔着间隔配置有多根。
如此,通过将支承部件沿太阳能电池板的宽度方向配置多根,在将该太阳能电池板载置到台架时,能够使该太阳能电池板不发生宽度方向的振动而稳定地载置并固定在台架上。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组件,所述支承部件的端部还可以从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端部突出而设置。如此,通过将支承部件的长度方向的端部突出于太阳能电池板的端部设置,当将该太阳能电池组件载置于台架时,支承部件的端部与台架侧的安装位置的通过目测进行的对位就变得容易。由此,能够使将太阳能电池组件载置固定于台架时的作业性提高。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在所述支承部件的突出的端部还可以具备卡合部。若为这种结构,就能够削减安装工时,有助于安装作业的简化。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组件,所述支承部件可以为如下结构,即具备长条形状的主板、从该主板的沿长度方向的两侧向下方弯折的侧板和分别在所述主板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向上方弯折的卡合部。
若为这种结构,通过将支承部件大致形成为轻型槽钢的形状,在向台架安装支承部件并利用该支承部件支承太阳能电池板整体时,就能够使支承部件相对于太阳能电池板的载荷保持足够的强度。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组件,所述支承部件可以为如下结构,即具备长条形状的主板、从该主板的沿长度方向的两侧部向下方弯折的侧板、从各侧板的下端部向内侧弯折的底板、从各底板的相向的内侧端部向上方弯折的内侧板和分别在所述主板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向上方弯折的卡合部。
若为这种结构,在向台架安装支承部件并利用该支承部件对太阳能电池板整体进行支承时,就能够使支承部件相对于太阳能电池板的载荷保持足够的强度,从而能够足以耐受长年的使用。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可以为如下结构,即所述侧板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的一部分分别切割成L形。若为这种结构,则在将太阳能电池组件载置到台架的横梁上时,支承部件的侧板的抵接部就与横梁抵接,因此设置变得容易。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组件,所述支承部件还可以为如下结构,即所述支承部件利用在缓冲部件的两面具有粘结剂层的双面胶带粘结固定于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背面玻璃。
若为这种结构,由于在太阳能电池板与支承部件的固定中,使用在缓冲部件的两面具有粘结剂层的双面胶带,因此,即便支承部件或者太阳能电池板例如在安装到台架后因周围环境的影响(温度变化)而发生热收缩或者热膨胀,也能够对那时的支承部件与太阳能电池板(具体为背面玻璃)的热膨胀系数差造成的影响进行缓解。即,能够减轻对太阳能电池板的负荷应力,防止龟裂等损伤。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组件,所述受光面玻璃的板厚可以形成得比所述背面玻璃的板厚薄。如此,能够通过使受光面玻璃较薄,来谋求太阳能电池组件整体的轻量化。
另外,还具有如下优点:通过使受光面玻璃较薄,即便使用蓝色玻璃,也能够确保与透光率高的白色玻璃同等的透光率。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组件,所述表面玻璃的外形尺寸可以比所述背面玻璃的外形尺寸小,或者所述表面玻璃的外形也可以形成为与所述背面玻璃的外形相同。如此,通过将厚度薄的表面玻璃的外形尺寸形成为与厚度厚的背面玻璃的外形尺寸相同或者形成得比其小,当将太阳能电池组件并排地载置在台架上时,用于向台架固定的安装件或者相邻载置的下一个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端部最初可能碰到的部位就变为有厚重感的背面玻璃。即,安装件或者相邻配置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端部碰到厚度薄(即强度低)的表面玻璃的可能性降低,因此,能够在向台架安装太阳能电池板的作业时,降低表面玻璃损伤的可能性。
根据本发明,由于配置固定在背面玻璃表面的长条形状的支承部件还作为用于保持背面玻璃的强度的部件来发挥作用,因此,能够保持太阳能电池板整体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对将太阳能电池组件载置到台架的状态的太阳光发电系统的整体结构进行表示的立体图;
图2是从受光面侧观察太阳能电池组件得到的立体图;
图3是从受光面的相反侧即背面侧观察太阳能电池组件得到的立体图;
图4是从背面侧观察太阳能电池组件得到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对构成太阳能电池组件的支承部件进行表示的立体图;
图6(a)、图6(b)、图6(c)是对支承部件的端部进行放大表示的主视图、侧视图及剖面图;
图7是对太阳能电池组件中的支承部件的端部附近进行放大表示的立体图;
图8(a)、图8(b)是对构成太阳能电池组件的支承部件的其它形状进行表示的主视图及侧视图;
图9(a)、图9(b)是太阳能电池板的部分放大剖面图;
图10是对构成图1的台架的基础梁进行表示的立体图;
图11是对构成图1的台架的支承臂进行表示的立体图;
图12(a)、图12(b)是对构成图1所示的台架的纵梁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及俯视图;
图13(a)、图13(b)是对构成图1所示的台架的横梁的梁部件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及俯视图;
图14是对构成图1的台架的横梁的其它梁部件进行表示的立体图;
图15(a)、图15(b)是对由基础梁、支承臂及纵梁构成的三角结构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及主视图;
图16是对支承臂与基础梁的连接结构进行表示的剖面图;
图17是对将横梁连接固定于纵梁时所使用的安装金属件进行表示的立体图;
图18是对将图17的安装金属件安装到纵梁的状态进行表示的立体图;
图19是对将横梁连接到纵梁的状态进行表示的剖面图;
图20是对各梁部件的连接结构进行表示的立体图;
图21是对构成图1的台架的引导支承件进行表示的立体图;
图22是图21所示的引导支承件的主视图、俯视图及侧视图;
图23是对将引导支承件固定于横梁时所使用的安装金属件进行表示的立体图;
图24是对将图18的安装金属件安装到横梁的状态进行表示的立体图;
图25是对使用了安装金属件的引导支承件的固定结构进行表示的立体图;
图26是对图20的固定结构进行表示的剖面图;
图27是对使用了安装金属件的引导支承件的固定结构进行表示的立体分解图;
图28是对本实施方式的台架的主要结构进行表示的立体图;
图29是对用于向图28所示的台架安装太阳能电池组件的作业顺序进行表示的立体图;
图30是在图29所示的台架上对引导支承件的周围进行部分放大表示的立体图;
图31是在图28所示的台架上对支承最后一个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引导支承件的周围进行部分放大表示的立体图;
图32是对包括阻止支承于引导支承件的支承部件向升序方向滑移的结构的引导支承件的周围进行放大表示的立体图;
图33是对包括阻止支承于引导支承件的支承部件向升序方向滑移的结构的引导支承件的周围进行放大表示的立体图;
图34是对使用了太阳能电池组件中的拉杆端部的变形例的固定结构进行表示的剖面图;
图35是对使用了台架中的引导支承件及安装金属件的变形例的固定结构进行表示的剖面图;
图36是对图35中的引导支承件进行表示的立体图;
图37是对图35中的安装金属件进行表示的立体图;
图38是对使用了构成台架的引导支承件的其它变形例的固定结构进行表示的剖面图;
图39是对图38中的引导支承件进行表示的立体图;
图40(a)、图40(b)是对支承部件的变形例的端部进行放大表示的主视图及侧视图;
图41是对构成图1的台架的引导支承件的其它变形例进行表示的立体图;
图42是图41所示的引导支承件的主视图、俯视图及侧视图;
图43是对使用了安装金属件的引导支承件的固定结构进行表示的立体图;
图44是对图43的固定结构进行表示的剖面图;
图45是对使用了安装金属件的引导支承件的固定结构进行表示的立体分解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台架
11  混凝土基础
12  基础梁
13  支承臂
14  纵梁
15  横梁
16  太阳能电池组件
17、17A、17B、17C  引导支承件
17d  嵌合槽
17e  搭挂部
17f  止动部
17m  嵌合槽
17m1  水平部
18  太阳能电池板
18a  太阳能电池单元
18b  受光面玻璃
18c  背面玻璃
19、19A、19B  支承部件
19a  主板
19b  侧板
19c  底板
19d  内侧板
19e、19m  卡合部(被安装件)
19f  抵接部
19g  切口片
20  双面胶带
21、26、32、34  螺栓
22  加强金属件
25  管
27  螺母
31、33  安装金属件(安装件)
41  端子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对将本发明的多个太阳能电池组件16载置到台架10的状态下的太阳光发电系统的整体结构进行表示的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的太阳光发电系统例如构成为可用作发电站的结构,台架10大体由混凝土基础11、基础梁12、支承臂13、纵梁14、横梁15构成。
即,将多个混凝土基础11等间隔地铺设在地面上,并分别在各混凝土基础11的上表面111等间隔地并排设置并固定基础梁12。然后,分别向各基础梁12的后端部121连接并竖立设置支承臂13,分别向各基础梁12的前端部122和各支承臂13的上端部倾斜地架设并固定纵梁14,并且,将三根横梁15与纵梁14垂直地配置,从而将各横梁15并排设置在各纵梁14上。即,各横梁14沿纵梁14的倾斜方向配置在互相不同的高度,通过在相邻的横梁15之间架设太阳能电池组件16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而将太阳能电池组件16以倾斜状态载置。然后,通过将后述的引导支承件17(参照图25等)安装于各横梁15上的规定部位,来构成对太阳能电池组件16的两端部进行支承固定的结构。
在这种结构的太阳光发电系统中,在下侧的横梁15与中央的横梁15之间,多个太阳能电池组件16排列成一横排配置,在中央的横梁15与上侧的横梁15之间,多个太阳能电池组件16排列成一横排配置。即,上述太阳光发电系统构成为多个太阳能电池组件16在三根横梁15上排列成上下两排配置的结构。另外,在左右相邻的两根纵梁14之间,上下分别排列载置有三个太阳能电池组件16。
此外,在以下说明中,在图1中将各混凝土基础11排列的方向设定为X方向(左右方向),将与该X方向垂直的方向设定为Y方向(前后方向)。
图2至图4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组件16的结构,图2是从受光面侧观察到的立体图,图3是从受光面的相反侧即背面侧观察到的立体图,图4是从背面侧观察到的立体分解图。
本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组件16由太阳能电池板18和兼作向台架10安装的安装金属件的两根支承部件19构成。
如图4所示,太阳能电池板18构成为使对太阳光进行光电转换的太阳能电池单元18a介于受光面玻璃18b和背面玻璃18c之间而成的夹层玻璃结构的太阳能电池板,在背面玻璃18c的表面,沿太阳能电池板16的长度方向配置固定有形成为能够将太阳能电池板18安装于台架10的形状的长条形状的支承部件19。该支承部件19沿太阳能电池板16的宽度方向以预定间隔在关于穿过宽度方向中心的中心线对称的位置平行地配置有两根。另外,其配置位置配置在从长度方向的各边偏向内侧一定距离的位置。具体地说,该太阳能电池板18在俯视图中为长度方向约1400mm、宽度方向约1000mm的长方形,各支承部件19配置在从长度方向的各边向内侧靠近约200mm(但不限于200mm)的位置。如此,通过沿太阳能电池板18的宽度方向配置两根支承部件19,在将太阳能电池组件16载置到台架10时,能够将太阳能电池组件16不发生宽度方向(左右方向)的振动地、稳定地载置固定在台架10上。另外,通过将支承部件19配置在向内侧靠近约200mm左右的位置,能够使安装于支承部件19的太阳能电池板18的重量分配均衡地分散。
另外,支承部件19通过在缓冲部件的两面具有粘结剂层的双面胶带20粘结固定于太阳能电池板18的背面玻璃18c表面。作为粘结剂层,可以使用丙烯系粘结剂层。另外,作为缓冲部件,可以使用聚烯烃或者丙烯酸酯橡胶等。如此,由于在太阳能电池板18的背面玻璃18c与支承部件19的固定中,使用在缓冲部件的两面具有粘结剂层的双面胶带20,因此,即便支承部件19或者太阳能电池板18例如在安装到台架10后因周围环境的影响(温度变化)而发生热收缩或者热膨胀,也能够对那时的支承部件19与太阳能电池板18(具体为背面玻璃18c)的热膨胀系数差引起的应力进行缓解。即,能够减轻对太阳能电池板18的负荷应力,防止龟裂等损伤。
此外,图3及图4所示的符号41是用于将太阳能电池单元18a的未图示的输出导线从背面玻璃18c的开口部18c1引出并电连接的端子盒。
接着,对支承部件19的形状进行说明。
图5是对支承部件19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6(a)、图6(b)、图6(c)是对支承部件19的端部进行放大表示的主视图、侧视图及剖面图,图7是对太阳能电池组件16中的支承部件19的端部附近进行放大表示的立体图。
图5及图6(a)、图6(b)、图6(c)所示的支承部件19具有长条形状的主板19a、从该主板19a的沿长度方向的两侧部向下方弯折的侧板19b、从各侧板19b的下端部向内侧弯折的底板19c、从各底板19c的相向的内侧端部向上方弯折的内侧板19d和分别在主板19a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向上方弯折的L形的卡合部19e,其截面形状大致构成为卷边槽钢形状。即,将支承部件19大致形成为卷边槽钢形状,并使其卷边部(底板19c)的前端侧向内侧(主板19a侧)弯折而形成内侧板19d,从而使其强度进一步加强。由此,能够在向台架10安装支承部件19并利用该支承部件19对太阳能电池板18整体进行支承时,使支承部件19相对于太阳能电池板18的载荷保持足够的强度,从而能够足以耐受长年的使用。
另外,如图7所示,支承部件19的主板19a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别突出于太阳能电池板18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设置,并且在该突出的端部形成有上述卡合部19e。该卡合部19e构成为能够与台架10的引导支承件17卡合的L形。
如此,通过将支承部件19的端部即卡合部19e突出于太阳能电池板18的端部设置,当将该太阳能电池组件16载置于台架10时,支承部件19的卡合部19e与台架10侧的安装位置的通过目测进行的对位就变得容易。由此,能够使将太阳能电池组件16载置固定于台架10时的作业性提高。另外,通过将支承部件19的突出的卡合部19e形成为与载置于台架10时的台架10侧的安装金属件卡合的形状,能够减少向台架10安装时的安装金属件的个数。因此,能够削减安装工时,有助于安装作业的简化。
并且,支承部件19将各侧板19b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的一部分分别切割成L形,从而形成与台架10的横梁15的棱角部抵接的抵接部19f。在图5及图6(a)、图6(b)、图6(c)所示的支承部件19中,该抵接部19f可以通过在各侧板19b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附近从下端缘向上端缘附近加工切口,并将由该切口分离的侧板19b的端部侧的切口片19g向内侧弯折到与主片19a平行而形成(参照图6(a)、图6(b))。此外,就切口片19g的长度而言,可以截断适当的长度,以使前端部在弯折时彼此不接触。
图8(a)、图8(b)表示支承部件的其它形状。图8(a)、图8(b)所示的支承部件19A具有长条形状的主板19a、从该主板19a的沿长度方向的两侧向下方弯折的侧板19b和分别在主板19a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向上方弯折的卡合部19e,其截面形状大致构成为帽型(即,大致呈浅槽钢形状)。如此,即便将支承部件19A大致形成为浅槽钢形状,当向台架10安装支承部件19A并利用该支承部件19A支承太阳能电池板18整体时,也能够使支承部件19A相对于太阳能电池板18的载荷保持足够的强度。
此外,这种形状的支承部件19、19A既可以对钢板实施截断及卷边加工而制作,或者,也可以对铝材实施挤压成型加工而制作。
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使用了图5至图7所示的截面形状的支承部件19的情况进行说明。
图9(a)、图9(b)是太阳能电池板的部分放大剖面图。
如图9(a)所示,太阳能电池板18的受光面玻璃18b的板厚t1形成得比背面玻璃18c的板厚t2薄(t1<t2)。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支承部件19配置于背面玻璃18c。该支承部件19除了作为向台架10安装的安装件起到作用以外,还起到加强背面玻璃18c的作用。因此,即便使受光面玻璃18b的厚度比背面玻璃18c的厚度薄(更具体地,即便使受光面玻璃18b比以往厚度薄),作为太阳能电池板18的强度也会由支承部件19加强,因此,不会有丝毫问题。即,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保持足够的强度,并且能够通过使受光面玻璃18b变薄来谋求太阳能电池组件16整体的轻量化。
该情况下,在图9(a)中,表面玻璃18b的外形尺寸与背面玻璃18c的外形尺寸形成为相同(即,形成为使端面构成同一平面),但如图9(b)所示,表面玻璃18b的外形尺寸W1也可以形成得比背面玻璃18c的外形尺寸W2小(W1<W2)。但是,在该情况下,对太阳光进行光电转换的太阳能电池单元18a也对应于表面玻璃18b的尺寸形成。
如此,通过将厚度薄的表面玻璃18b的外形尺寸形成为与厚度厚的背面玻璃18c的外形尺寸相同或者形成得比其小,当将太阳能电池组件16并排地载置在台架10上时,用于向台架10固定的安装金属件或者相邻载置的下一个太阳能电池组件16的太阳能电池板18的端部最初可能碰到的部位就变为厚度大的背面玻璃18c的端部。即,安装金属件或者相邻配置的太阳能电池组件18的端部碰到厚度薄(即强度低)的表面玻璃18b的可能性降低,因此,能够在向台架安装太阳能电池板18的作业时,降低表面玻璃18b损伤的可能性。
另外,通过使受光面玻璃薄,能够确保与透光率高的白色玻璃同等的透光率,因此,还有如下优点:能够将成本低廉的蓝色玻璃作为受光面玻璃使用,从而能够降低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制造成本。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台架10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台架10具备图1所示的混凝土基础11、基础梁12、支承臂13、纵梁14、横梁15及引导支承件17,并且还将图2至图8所示的支承部件19作为台架的结构部件。
接着,对构成台架10的混凝土基础11、基础梁12、支承臂13、纵梁14、横梁15等进行说明。
各混凝土基础11是在地面上形成型框,并使混凝土流入并凝固于该型框而形成的。各混凝土基础11等间隔地配置,它们的上表面111水平并以相同高度构成同一平面。
这些混凝土基础11的上表面111被用作水平的基础面,在该基础面上等间隔且平行地固定各基础梁12,并将各基础梁12、各支承臂13、各纵梁14及各横梁15等连结,组装成台架10。当然,还可以应用使混凝土均匀地流入到台架的整个设置区域而成的板式基础等其它基础,来代替多个混凝土基础11。
图10是对基础梁12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如图10所示,基础梁12具有长条形状的主板12b、在主板12b的两侧弯折的一对侧板12a及在各侧板12a的一边向外侧弯折的各自的凸肩12c,其截面形状大致构成为帽型。在基础梁12的主板12b的两端附近形成有各自的长形孔12d,在各侧板12a的两端部形成有各自的通孔12e。
图11是对支承臂13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如图11所示,支承臂13具有长条形状的主板13b、在主板13b的两侧弯折的一对侧板13a及在各侧板13a的一边向外侧弯折的各自的凸肩13c,其截面形状大致构成为帽型。在支承臂13的各侧板13a的两端部形成有各自的通孔13e。
图12(a)、图12(b)是对纵梁14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及俯视图。如图7所示,纵梁14具有长条形状的主板14b、在主板14b的两侧弯折的一对侧板14a及在各侧板14a的一边向外侧弯折的各自的凸肩14c,其截面形状大致构成为帽型。在纵梁14的主板14b的两端附近及中央部,分别形成有一对T形孔14d。另外,在各侧板14a的前端部形成有各自的通孔14e,在各侧板14a的从中央部向后端部靠近的部位也形成有各自的通孔41e。
图13(a)、图13(b)及图14表示构成横梁15的梁部件。如图1所示,横梁15需要在X方向形成得极长,因此难以将横梁15制作成一个部件。因此,横梁15是将多个梁部件连接而构成的。
若假设图1中横梁15的最右侧的梁部件151为第一个,则图13(a)、图13(b)就是表示该第一个梁部件151的立体图及俯视图。如图13(a)、图13(b)所示,第一个梁部件151具有长条形状的主板15b、在主板15b的两侧弯折的一对侧板15a及在各侧板15a的一边向外侧弯折的各自的凸肩15c,其截面形状大致构成为帽型。在梁部件151的主板15b的沿长度方向延伸的中心线上的六个部位,沿长度方向分别形成有T形孔15d。另外,在各侧板15a的多个部位形成有各自的通孔15f,在各凸肩15c的两端部形成有各自的长形孔15g。
另外,梁部件151的长度形成得比图1所示的各纵梁14的间隔稍长,使梁部件151能够架设在各纵梁14之间。
若假设图1中最右侧的梁部件151为第一个,则图14就是表示该第一个左侧的第二个以后的梁部件152的立体图。如图14所示,与图13(a)、图13(b)的梁部件151相同,第二个以后的梁部件152也具有由长条形状的主板15b、一对侧板15a及各凸肩15c构成的帽型截面形状。另外,在主板15b的沿长度方向延伸的中心线上的六个部位,分别形成有沿长度方向的T形孔15d,在各侧板15a的多个部位形成有各自的通孔15f,在各凸肩15c的一个端部形成有各自的长形孔15g。
另外,梁部件152的长度与图1所示的各纵梁14的间隔大致相同,形成得比梁部件151稍短。
在此,基础梁12、支承臂13、纵梁14及横梁15均具有由主板、在主板的两侧弯折的各侧板及在各侧板的一边向外侧弯折的各自的凸肩构成的帽型截面形状。另外,所有的帽型截面形状都为相同尺寸。并且,都是在对相同厚度的电镀钢板实施截断或者开孔加工之后,对电镀钢板实施卷边加工而形成。因此,能够实现材料及加工装置的通用化,从而能够谋求成本的大幅度降低。
接着,对在混凝土基础11上组装基础梁12、支承臂13及纵梁14而构成三角结构进行说明。
图15(a)、图15(b)是对由基础梁12、支承臂13及纵梁14构成的三角结构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及主视图。如图15(a)及图15(b)所示,向混凝土基础11的上表面111固定基础梁12,向基础梁12的后端部121连接并竖立设置支承臂13,并向基础梁12的前端部122和支承臂13的上端部131倾斜地架设并固定纵梁14,从而构筑由基础梁12、支承臂13及纵梁14构成的三角结构。
该情况下,预先在混凝土基础11的上表面111突出设置两根螺栓21,并使基础梁12的主板12b位于下面,以将基础梁12的主板12b的各长形孔12d套在这些螺栓21上,将主板12b放置并载置在混凝土基础11的上表面111。此时,由于能够使基础梁12以螺栓21为引导销沿各长形孔12d移动(沿图1的Y方向移动),因此,使基础梁12沿Y方向移动,调节Y方向的位置。
在将基础梁12如此地载置到混凝土基础11的上表面111之后,将形成于加强金属件22的孔套在各自的螺栓21上,以将各加强金属件22配置在基础梁12的内侧。然后,向各螺栓21旋入各自的螺母并拧紧,由此将基础梁12固定在混凝土基础11的上表面111。
之后,将支承臂13连接并竖立设置于基础梁12的后端部121。此时,一边使各侧板13a的下端部发生弹性变形以使各侧板13a的下端部相互接近,一边将各侧板13a的下端部插入并夹持在基础梁12的各侧板12a的后端部内侧,从而使支承臂13自主竖立。
在该支承臂13自主竖立着的状态下,如图16所示,向支承臂13的各侧板13a之间插入管25,使管25、支承臂13的各侧板13a的通孔13d及基础梁12的各侧板12a的通孔12e对位,在该状态下将螺栓26穿入到管25、支承臂13的各侧板13a的通孔13d、基础梁12的各侧板12a的通孔12e及垫圈,并向螺栓26的前端旋入螺母27并拧紧,从而将支承臂13的各侧板13a的下端部与基础梁12的各侧板12a连接。
接着,向基础梁12的前端部122和支承臂13的上端部131倾斜地架设并固定纵梁14。此时,使基础梁12的各侧板12a的前端部发生弹性变形以使各侧板12a的前端部相互接近,并将基础梁12的各侧板12a的前端部插入到纵梁14的各侧板14a的前端部内侧。
该状态下,与图16所示的支承臂13与基础梁12的连接方法同样地,使用管、螺栓、垫圈及螺母将纵梁14的各侧板14a的前端部与基础梁12的各侧板12a的前端部连接。
同样,使支承臂13的各侧板13a的上端部131发生弹性变形以使各侧板13a的上端部131相互接近,并将支承臂13的各侧板13a的上端部131插入到纵梁14的各侧板14a的内侧。然后,与图16所示的支承臂13与基础梁12的连接方法同样地,使用管、螺栓、垫圈及螺母将支承臂13的上端部131的前端部与纵梁14的各侧板14a连接。
如此,构筑由基础梁12、支承臂13及纵梁14构成的三角结构。在该三角结构中,即便不特别地增加部件个数,也能够足以耐受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中的任一方向的力。
接着,对用于将构成横梁15的梁部件151、52与纵梁14连接固定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7是对将横梁15的梁部件151、152连接固定于纵梁14时所使用的安装金属件31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如图17所示,安装金属件31具有长方形的主板31a、在主板31a的长边侧的两侧弯折的各侧板31c、在主板31a的短边侧的前后折叠成双层的、U形的各侧板31d及分别从各侧板31d的短边方向的中央突出的T形的各支承片31e。另外,在主板31a上形成有两个螺纹孔31b。
如图12及图15所示,在纵梁14的主板14b的两端附近及中央部的三个部位,分别形成有沿长度方向配置的一对T形孔14d,通过向每组该一对T形孔14d都安装一个安装金属件31,来将安装金属件31分别配置在纵梁14的主板14b的中央部及两端附近的三个部位。
更具体地说,如图18所示,安装金属件31的各支承片31e具备延展成T形的头部。因此,将该头部从下方插入到在纵梁14的主板14b上形成的各自的T形孔14d的狭缝14g中,并在该状态下使各支承片31e向各自的T形孔14d的卡合孔14h的前端部侧移动(向图17中的Y1方向移动),以将各支承片31e的头部卡在各自的T形孔14d的卡合孔14h中,由此将安装金属件31安装于纵梁14的主板14b。
接着,如图1及图19所示,将梁部件151、152与纵梁14垂直地放置在纵梁14的主板14b上,并将梁部件151、152的各凸肩15c配置在安装金属件31的各支承片31e的头部之间。然后,使梁部件151、152的各凸肩15c的长形孔15g经由纵梁14的主板14b的各T形孔14d与安装金属件31的各螺纹孔31b重叠,并将各螺栓32经由梁部件151、152的各凸肩15c的长形孔15g及纵梁14的主板14b的各T形孔14d旋入到安装金属件31的各螺纹孔31b以临时固定。
由于在该临时固定的状态下,能够使各螺栓32沿梁部件151、152的各凸肩15c的长形孔15g移动,因此,使梁部件151、152沿各长形孔15g移动(沿图1的X方向移动),以调整X方向的位置。
另外,能够使安装金属件31沿纵梁14的主板14b的各T形孔14d(沿纵梁14的长度方向)移动,从而还能够使梁部件151、152与该安装金属件31一起移动。通过使梁部件151、152向该纵梁14的长度方向移动,来调整配置在纵梁14上的三根横梁15的间隔。
在如此地调整三根横梁15的X方向(左右方向)的位置并调整各横梁15的间隔之后,拧紧各自的安装金属件31的各螺栓32,将各横梁15固定在纵梁14上。
接着,对构成横梁15的多个梁部件151、152连接结构进行说明。
图13所示的梁部件151是图1中的横梁15中最右侧的第一个梁部件,其架设在图1中的第一个混凝土基础11和第二个混凝土基础11的纵梁14之间,并使用安装金属件31固定于这些纵梁14。
另外,图14所示的梁部件152是图1中的横梁15中第二个以后的梁部件,其架设在前一个梁部件的左侧端部和下一个纵梁14之间。例如,第二个梁部件152架设在第一个梁部件151的左侧端部和第三个纵梁14之间,并且第三个梁部件152架设在第二个梁部件152的左侧端部和第四个纵梁14之间,第n个梁部件152架设在第(n-1)个梁部件152的左侧端部和第(n+1)个纵梁14之间。第二个以后的梁部件152也使用安装金属件31固定于各自的纵梁14。
然后,如图20所示,将第一个梁部件151的各侧板15a的左侧端部插入并夹持在第二个梁部件152的各侧板15a的一个端部1521的内侧,并与图16所示的支承臂13与基础梁12的连接方法同样地,使用管、螺栓、垫圈及螺母将第二个梁部件152的各侧板15a与第一个梁部件151的各侧板15a连接。
同样,将第(n-1)个梁部件152的各侧板15a的左侧端部插入并夹持在第n个梁部件152的各侧板15a的一个端部的内侧,并与图16所示的支承臂13与基础梁12的连接方法同样地,使用管、螺栓、垫圈及螺母将第n个各侧板15a与第(n-1)个各侧板15a连接。
如此,通过将多个梁部件151、152连接,构成一根长的横梁15。
接着,对用于将太阳能电池组件16的支承部件19的突出的端部(卡合部19e)与横梁15连接固定的引导支承件17进行说明。
图21是对引导支承件17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另外,图22(a)、图22(b)、图22(c)是对引导支承件17进行表示的主视图、俯视图及侧视图。如图21及图22(a)、图22(b)、图22(c)所示,引导支承件17具有长方形的主板17a和将主板17a的长度方向的两侧部分分别向上侧、外侧、下侧顺序地弯折而成的侧部17b。侧部17b的内侧构成嵌合槽17d,构成该嵌合槽17d的、向下侧弯折的侧部构成搭挂部17e。另外,各嵌合槽17d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敞开,另一端侧设置有止动部17f。该止动部17f通过将主板17a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沿嵌合槽17d延长,并将其从该延长了的主板17a的两边侧向与嵌合槽17d垂直的方向进一步延长来形成。并且,在主板17a的中央部形成有通孔17g,在通孔17g的两侧分别形成有狭缝17h。
图23是对将引导支承件17固定于横梁15时所使用的安装金属件33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如图23所示,安装金属件33具有大致呈长方形的主板33a、在主板33a的两侧折叠成双层的、U形的各侧板33b及分别从各侧板33b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突出的T形的各支承片33c。另外,在主板33a的中央部形成有螺纹孔33d。
如图13及图14所示,在构成横梁15的各梁部件151、152的主板15b的沿长度方向分布的六个部位,分别形成有T形孔15d,安装金属件31分别安装于在该主板15b上形成的各T形孔15d。
如图24所示,一边将安装金属件33的各支承片33c的头部33c1从下方依次插入到横梁15的主板15b的T形孔15d的狭缝15h,一边使各支承片33c向T形孔15d的卡合孔15i侧移动(向图23中的X1方向移动),以将各支承片33c的头部33c1卡在T形孔15d的卡合孔15i,由此将安装金属件33安装于横梁15的主板15b。
图25及图26是对使用了安装金属件33的引导支承件17的固定结构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及剖面图。另外,图27是对使用了安装金属件33的引导支承件17的固定结构进行表示的立体分解图。
如图25、图26及图27所示,将安装金属件33的各支承片33c的头部33c1卡在横梁15的主板15b的T形孔15d中,以使各支承片33c的头部33c1突出到横梁15的主板15b上,将各支承片33c的头部33c1插入到引导支承件17的各狭缝17h中,以将引导支承件17配置在横梁15的主板15b上。然后,使引导支承件17的通孔17g经由横梁15的T形孔15d与安装金属件33的螺纹孔33d重叠,并将螺栓34经由引导支承件17的通孔17g及横梁15的T形孔15d旋入到安装金属件33的螺纹孔33d中以紧固。由此,引导支承件17固定在横梁15的主板15b上。
如上所述地使混凝土基础11、基础梁12、支承臂13、纵梁15、横梁15及引导支承件17组装起来,以形成图28所示的台架10的主要结构。在图28中,铺设有各混凝土基础11,在各混凝土基础11上形成有由基础梁12、支承臂13及纵梁14构成的三角结构,在各纵梁14上架设有三根横梁15,在各横梁15上间隔地固定有多个引导支承件17。
接着,对横梁15上的引导支承件17对太阳能电池组件16的支承进行说明。
从图25及图26可知,引导支承件17两侧的各嵌合槽17d与横梁15平行地配置,在各嵌合槽17d的搭挂部17e(参照图21)与横梁15的主板15b之间形成有间隙。并且,太阳能电池组件16的支承部件19的卡合部19e穿过嵌合槽17d的搭挂部17e与横梁15的主板15b之间的间隙而进入到嵌合槽17d,使支承部件19的卡合部19e与嵌合槽17d嵌合(卡合)。
另外,支承部件19的侧板19b与引导支承件17的止动部17f抵接,支承部件19的抵接部19f与横梁15的主板15b和侧板15a(横梁15的棱角部)抵接。
如此,通过使支承部件19的卡合部19e与引导支承件17的嵌合槽17d嵌合,来对支承部件19的沿长度方向的端部进行支承,由此使太阳能电池组件16的端部支承在横梁15的主板15b上。此时,支承部件19的侧板19b与引导支承件17的止动部17f抵接,支承部件19的抵接部19f与横梁15的棱角部抵接,使太阳能电池组件16定位。
即,通过使支承部件19的侧板19b的抵接部19f与横梁15的棱角部的主板15b和侧板15a这两边以相互嵌入的方式抵接,能切实地限制支承部件19的长度方向(图1的Y方向)的移动,通过使支承部件19的卡合部19e与引导支承件17的嵌合槽17d嵌合,能够相对于台架10的载置面限制垂直方向的移动。
并且,通过使支承部件19的侧板19b与引导支承件17的止动部17f抵接,可以阻止支承部件19滑动(图1的X方向的滑动),还可以阻止太阳能电池组件16滑动。
如图1及图28所示,在各横梁15的任一个上,横梁15上的各引导支承件17的配置位置都是通用的,各横梁15上的第一个引导支承件17排列在Y方向的直线上,各横梁15上的第二个引导支承件17排列在Y方向的直线上,以后相同,各横梁15上的第n个引导支承件17排列在Y方向的直线上。另外,第一个引导支承件17和第二个引导支承件17的间距设定得与太阳能电池组件16的两根支承部件19的间距相同,第三个引导支承件17和第四个引导支承件17的间距设定得与太阳能电池组件16的两根支承部件19的间距相同,以后相同,第奇数个引导支承件17和第偶数个引导支承件17的间距设定得与太阳能电池组件16的两根支承部件19的间距相同。即,在各横梁15中的任一个上都定位各引导支承件17,以便能够利用第奇数个引导支承件17和第偶数个引导支承件17来支承太阳能电池组件16的两根支承部件19的端部。
另外,第二个引导支承件17和第三个引导支承件17的间距、第四个引导支承件17和第五个引导支承件17的间距,即第奇数个引导支承件17和第偶数个引导支承件17的间距设定得与互相相邻地配置的两块太阳能电池组件16的支承部件19的间距大致相同或者稍宽。由此,能够使各太阳能电池组件16并排设置,而几乎不会在相邻的两块太阳能电池组件16间留下间隙。
在此,为了将支承部件19的卡合部19e插入到引导支承件17的嵌合槽17d,如图29及图30所示,对于太阳能电池组件16的支承部件19的突出的端部而言,将太阳能电池组件16的支承部件19的突出的端部以沿横向(沿X方向)错开横梁15的引导支承件17的状态放置在横梁15的主板15b上。然后,如图26所示,将支承部件19的抵接部19f与横梁15的主板15b和侧板15a(横梁15的棱角部)抵接。由于该抵接的原因,支承部件19的卡合部19e相对于横梁15的棱角部定位,当从X方向观察时,支承部件19的卡合部19e与引导支承件17的嵌合槽17d重叠。
在该状态下,如图29及图30所示,若使太阳能电池组件16向X方向(图中的右侧)滑动,以使支承部件19的抵接部19f沿横梁15的主板15b和侧板15a滑动过去,则支承部件19的卡合部19e就从引导支承件17的嵌合槽17d的敞开着的一端进入,使支承部件19的卡合部19e与引导支承件17的嵌合槽17d嵌合。然后,若使太阳能电池组件16进一步向X方向(图中的右侧)滑动,则支承部件19的卡合部19e就与在引导支承件17的嵌合槽17d的另一端设置的止动部17f抵接。
由此,太阳能电池组件16的端部支承在横梁15的主板15b上。另外,支承部件19的侧板19b与引导支承件17的止动部17f抵接,支承部件19的抵接部19f与横梁15的棱角部抵接,使太阳能电池组件16定位。并且,通过使支承部件19的侧板19b与引导支承件17的止动部17f抵接,可以阻止支承部件19滑动(向各太阳能电池组件16的排列的降序方向滑动),还可以阻止太阳能电池组件16向降序方向滑动。
在图1所示的下侧的横梁15和中央的横梁15中,使最右侧的第一个太阳能电池组件16的各支承部件19的两端部错开各横梁15的第一个引导支承件17和第二个引导支承件17,并将太阳能电池组件16的各支承部件19的两端部放置于各横梁15。此时,由于太阳能电池组件16的自重的原因,位于太阳能电池组件16斜下方的各支承部件19的抵接部19f与下侧的横梁15的棱角部抵接。由于该抵接的原因,当从X方向观察时,位于各支承部件19斜下方的卡合部19e与下侧的横梁15的引导支承件17的嵌合槽17d重叠。
另外,预先调整各横梁15的间隔,以使各横梁15上的引导支承件17的嵌合槽17d的间隔距离变为与支承部件19的两端部的卡合部19e的间隔距离相同。该调节可以在利用如前所述的安装金属件31固定横梁15时进行。该情况下,若位于太阳能电池组件16斜下方的各支承部件19的抵接部19f与下侧的横梁15的棱角部抵接,则当从X方向观察时,位于各支承部件19斜上方的另一端的卡合部19e也与中央的横梁15的引导支承件17的嵌合槽17d重叠。
在该状态下,如图29及图30所示,使太阳能电池组件16向X方向滑动,以使各支承部件19两端的卡合部19e插入、嵌合于各横梁15的引导支承件17的嵌合槽17d并与止动部17f抵接,由此使太阳能电池组件16的两端部以架设到各横梁15的状态被支承。
当该太阳能电池组件16滑动时,如图26所示,位于太阳能电池组件16斜下方的各支承部件19的抵接部19f抵接着下侧的横梁15的棱角部,因此,可以限制各支承部件19的抵接部19f向下方及水平方向移动,从而可以使太阳能电池组件16不因其自重而向斜下方滑落,确保作业的安全性。
此外,从图26可知,在支承部件19的卡合部19e和引导支承件17的嵌合槽17d之间设定有间隙,因此,支承部件19的卡合部19e相对于引导支承件17的嵌合槽17d发生微小错位也不会出现问题。另外,通过设定该间隙,即便由于热膨胀或者热收缩而使支承部件19的长度变化,支承部件19也能够容许该变化。
接下来,以同样的顺序使第二个太阳能电池组件16的各支承部件19两端的卡合部19e插入、嵌合于各横梁15的引导支承件17的嵌合槽17d并与止动部17f抵接,以将太阳能电池组件16的两端部支承在各横梁15上。以后相同,将第三个、第四个、……太阳能电池组件16架设并支承于各横梁15,以在下侧的横梁15和中央的横梁15之间并排设置下侧第一排的各太阳能电池组件16。
另外,在图1所示的中央的横梁15和上侧的横梁15中,也使最右侧的第一个太阳能电池组件16的各支承部件19的两端部放置在各横梁15的主板15b上并使其向X方向滑动,使太阳能电池组件16的各支承部件19两端的卡合部19e与各横梁15的引导支承件17的嵌合槽17d嵌合,以将太阳能电池组件16的两端部架设并支承于各横梁15。然后,对于第二个、第三个、……太阳能电池组件16而言,也依次以同样的顺序架设并支承于各横梁15,以在中央的横梁15和上侧的横梁15之间并排设置上侧第二排的各太阳能电池组件16。
此时,中央的横梁15上的各引导支承件17对下侧第一排的各太阳能电池组件16及上侧第二排的各太阳能电池组件16中的任一个进行支承。各引导支承件17两侧的各嵌合槽17d分别朝向下侧第一排的各太阳能电池组件16及上侧第二排的各太阳能电池组件16,在各引导支承件17的一个嵌合槽17d中,嵌合有下侧第一排中的各支承部件19的斜上方的端部的卡合部19e,另外,在各引导支承件17的另一个嵌合槽17d中,嵌合有上侧第二排中的各支承部件19的斜下方的端部的卡合部19e。
另外,在下侧第一排及上侧第二排的任一者中,第奇数个引导支承件17和第偶数个引导支承件17的间距设定得与互相相邻地配置的两块太阳能电池组件16的支承部件19的间距大致相同或者稍宽,因此,能够使各太阳能电池组件16并排设置,而几乎不会在相邻的两块太阳能电池组件16间留下间隙。
另外,对于最后一个太阳能电池组件16而言,如图31所示,将横梁15上的最后一个引导支承件17暂时拆下,并使引导支承件17的左右两侧翻转,然后将引导支承件17重新固定在横梁15上,并使支承部件19的卡合部19e与引导支承件17的嵌合槽17d嵌合,以支承支承部件19的端部。此时,虽然使支承部件19的侧板19b与引导支承件17的止动部17f抵接,也阻止支承部件19滑动,但由于已经使引导支承件17的左右翻转,因此,所阻止的滑动方向变为各太阳能电池组件16的排列的升序方向。由此,可以阻止最后一个太阳能电池组件16向升序方向滑动。在各横梁15中的任一个上,均使最后一个引导支承件17的左右翻转固定,以阻止最后一个太阳能电池组件16向升序方向滑动。
如此,如前所述,各太阳能电池组件16无间隙地并排设置,因此,若阻止最后一个太阳能电池组件16向升序方向滑动,就可以阻止各太阳能电池组件16向升序方向滑动。因此,对于各太阳能电池组件16中的任一个而言,都无法使太阳能电池16向升序方向滑动而将支承部件19的卡合部19e从引导支承件17的嵌合槽17d拔出,从而无法将太阳能电池组件16拔出。当然,由于各太阳能电池组件16向降序方向的移动由最后一个引导支承件17之前的各引导支承件17的止动部17f阻止,因此,也无法使各太阳能电池组件16向降序方向滑动。
因此,若在将多个太阳能电池组件16架设并并排设置到各横梁15之后,将各横梁15上的最后一个引导支承件17暂时拆下,并使各引导支承件17的左右翻转,然后将各引导支承件17重新固定在各自的横梁15上,并利用各引导支承件17支承各支承部件19的端部,以阻止最后一个太阳能电池组件16向升序方向滑动,就无法拆下各太阳能电池组件16,也就无法使各太阳能电池组件16向升序方向及降序方向中的任一方向滑动。
此外,在向横梁15上的引导支承件17嵌合支承太阳能电池组件16的支承部件19的上述作业顺序中,通过使支承部件19的侧板19b与引导支承件17的止动部17f抵接,可以阻止太阳能电池组件16向降序方向滑动。但是,在该状态下(即,直到将最后一个太阳能电池组件16架设并支承于横梁15),各太阳能电池组件16能够向升序方向滑移。即,通过使太阳能电池组件16向升序方向滑动,有可能导致暂时嵌合着的支承部件19的卡合部19e脱离引导支承件17的嵌合槽17d。
因此,如图32及图33所示,为了阻止太阳能电池组件16向升序方向(图中的左侧)滑移,以使暂时嵌合着的支承部件19的卡合部19e不脱离引导支承件17的嵌合槽17d,在形成有T形孔15d的狭缝15h的位置附近的主板15b上形成插销孔15m。然后,将太阳能电池组件16的支承部件19的卡合部19e与引导支承件17的嵌合槽17d嵌合并使其向降序方向(图中的右侧)滑动,在支承部件19的侧板19b与嵌合槽17d的止动部17f抵接着的状态下,向插销孔15m插入防松脱用的销37。
插销孔15m在横梁15的主板15b上,设置在支承部件19的卡合部19e在横梁15的主板15b上向X方向滑移时的滑动路线S上。因此,通过向该插销孔15m插入防松脱用的销37,销37的头部37a就阻止支承部件19的卡合部19e向升序方向滑移,从而能够防止导致暂时嵌合着的支承部件19的卡合部19e脱离引导支承件17的嵌合槽17d。即,对于架设并并排设置到各横梁15的太阳能电池组件16而言,能够形成单独阻止向设置后的升序方向和降序方向这两个方向滑移的结构。由此,即便例如横梁15沿水平方向略微倾斜地设置,也能够在每个太阳能电池组件16的位置阻止架设并并排设置到各横梁15的各个太阳能电池组件16向设置后的升序方向和降序方向这两个方向滑移,因此,能够使设置作业顺畅地进行。另外,设置最后一个太阳能电池组件16之后,如上所述,所有太阳能电池组件16向升序方向和降序方向这两个方向的滑移都受到阻止,因此,此时也可以将销37从插销孔15m拔出。但是,考虑到之后的作业性,既可以将销37形成为简单的螺纹结构以与插销孔15m螺纹固定,或者,也可以仅仅是将销37插入。
引导支承件17通过安装金属件33及螺栓34固定于横梁15,从而能够通过拔出螺栓34来拆下引导支承件17,因此,只要将支承着太阳能电池组件16的各支承部件19的两端部的四个引导支承件17拆下,就能够拆下太阳能电池组件16。因此,当需要维修或者更换任意的太阳能电池组件16时,可以仅拆下任意的太阳能电池组件16。此时,只要在插销孔15m中插入有销37,相邻的太阳能电池组件16就不会滑移,因此,能够使维修或者更换作业顺畅地进行。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每个太阳能电池组件16,都重复将太阳能电池组件16架设于各横梁15并使太阳能电池组件16滑动,以使太阳能电池组件16的各支承部件19两端的卡合部19e插入、嵌合于各横梁15的引导支承件17的嵌合槽17d并与止动部17抵接的这种作业,由此能够将多个太阳能电池组件16架设并并排设置于各横梁15。
另外,由于位于太阳能电池组件16斜下方的各支承部件19的抵接部19f与下侧的横梁15的棱角部抵接,因此,太阳能电池组件16不会滑落,可以确保作业的安全性。
另外,只要在工厂出货之间向横梁15上固定各引导支承件17,则在将各太阳能电池组件16架设并设置于各横梁15的作业中,就几乎不需要使用工具,能够使作业效率提高。
另外,由于在引导支承件17的两侧设置有嵌合槽17d,因此还能够利用中央的横梁15上的各引导支承件17支承下侧第一排的各太阳能电池组件16及上侧第二排的各太阳能电池组件16中的任一个。并且,由于在各嵌合槽17d设置有各自的止动部17f,因此,若使引导支承件17的左右两侧翻转,然后将引导支承件17重新固定在横梁15上,就能够使由引导支承件17的止动部17f所阻止的太阳能电池组件16的滑动方向翻转。
另外,即便将各太阳能电池组件16无间隙地并排设置,也能够通过拆下引导支承件17来将任意的太阳能电池组件16拆下,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任意的太阳能电池组件16的维修或者更换。
另外,若仅着眼于横梁15,则从图26可知,横梁15的T形孔15d形成在横梁15的主板15b的长度方向中心线上,引导支承件17固定在横梁15的主板15b的中心线上。因此,当风压或者雪的载荷施加到太阳能电池组件16时,该风压或者雪的载荷所引起的力就相对于横梁15的中心线几无偏离地进行作用。由此,横梁15的耐载荷性提高。
假使风压或者雪的载荷所引起的力作用到偏离横梁15中心线的部位,则大的扭转力就作用于横梁15,因此,横梁15的强度降低。
但是,更严密地说,风压或者雪的载荷所引起的力不可能准确地作用在横梁15的中心线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便引导支承件17通过横梁15的中心线上的螺栓34固定,风或者雪的载荷所引起的力也由引导支承部17的从横梁15的中心线上偏离的嵌合槽17d(及各支承部件19的卡合部19e)承受,因此,该力作用在嵌合槽17d(及卡合部19e)和螺栓34之间。因此,即便该力只是稍微偏离横梁15的中心线作用,并因此能够抑制扭转横梁15的力,也不能说该力完全没有产生。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使在太阳能电池板16的各支承部件19的两端部形成的抵接部19f与各横梁15的棱角抵接的结构,因此,各支承部件19的两端部的抵接部19f以压制那种要扭转各横梁15的力的方式作用。因此,各支承部件19起到加强各横梁15或者台架的这种功能。
即,各支承部件19不仅是太阳能电池组件16的结构部件,还用作台架的结构部件。由此,能够大幅度削减太阳光发电系统的部件个数及成本。
另一方面,太阳能电池板18的强度大致与比其面积狭小的玻璃板的强度相当,因此,当风或者雪的载荷所引起的力施加到太阳能电池板18时,太阳能电池板18可能弯曲破碎,需要防止这种问题发生。
以往,设置框架包围太阳能电池板的四边,以构成太阳能电池组件,从而利用该框架的反抗力防止太阳能电池板的弯曲及破碎。另外,在不设置框架的类型的太阳能电池组件中,采用了缩小每块太阳能电池板的面积,以使施加于太阳能电池板的弯曲力减小的方法。
针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要使太阳能电池板18绕X方向(如图1所示)的假想轴弯曲的力,两根支承部件19表现出抗力,针对要使太阳能电池板18绕Y方向(如图1所示)的假想轴弯曲的力,支承着两根支承部件19两端的各横梁15表现出抗力,因此,太阳能电池板18不会大幅度地弯曲、破碎。
即,各支承部件19不仅是太阳能电池组件16的结构部件,还起到对太阳能电池组件16进行设置的台架的一部分作用。
如此,各支承部件19具有使形成于两端部的抵接部19f与各横梁15的棱角抵接以压制要扭转各横梁15的力的功能、以及与各横梁15一起防止太阳能电池板18的弯曲及破碎的功能,因此,其不仅是太阳能电池组件16的结构部件,也是台架的结构部件。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以往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及其台架相比,能够减少太阳能电池系统中的起到重复功能的部件,从而能够大幅度削减太阳光发电系统的部件个数及成本。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将太阳能电池组件16的各支承部件19的两端部架设并支承于各横梁15的结构,能够在中央部的横梁15的上下支承各排太阳能电池组件16,因此,能够将各横梁15的根数控制在太阳能电池组件16的排数以下,从而能够进一步削减太阳光发电系统的部件个数、施工工时及成本。
另外,支承部件19的卡合部19e的高度(图6(b)及图8(b)的高度L1)以及引导支承件17的嵌合槽17d的搭挂部17e的高度(图22(a)的高度L2)设定得较低。因此,即便作用有要将支承部件19的卡合部19e从引导支承件17的嵌合槽17d拔出的力,也难以产生使卡合部19e及搭挂部17e都倾倒的那种变形,支承部件19的卡合部19e与引导支承件17的嵌合槽17d之间的支承强度高。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限于相关的例子。毫无疑问,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范围内能够想到各种变形例或者更改例,这些当然也要被理解成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例如,如图34所示,还可以形成为如下结构:将支承部件19的端部暂时向下方弯折后向上方折回,以在比支承部件19的主板19a的上表面更靠下方的位置形成卡合部19e,使支承部件19的主板19a上的太阳能电池板18的端部18a突出到引导支承件17上方,以利用太阳能电池板18的端部18a遮蔽引导支承件17的至少一部分。由此,引导支承件17几乎不露出,可以得到良好的外观。另外,能够提高太阳能电池组件18的占有面积与太阳光发电系统的设置面值的比率,提高发电效率。
另外,如图35所示,在中央的横梁15上,下侧第一排的各太阳能电池组件16的支承部件19的一端以及上侧第二排的各太阳能电池组件16的支承部件19的一端被支承,若使两侧的各太阳能电池板18的端部18a突出,则横梁15的主板15b就由两侧的各太阳能电池板18的端部18a覆盖,无法如前述那样拔出螺栓34和拆下引导支承件17。因此,还可以使用图36所示的引导支承件17A及图37所示的安装金属件33A,使螺栓35能够从下方拆下。
图36所示的引导支承件17A在主板17a设置有螺纹孔17j,以此来代替图21的引导支承件17的那种在主板17a设置通孔17g的情况。另外,图37的安装金属件33A是在主板33a上设置通孔33f,以此来代替图23的安装金属件33的那种在主板33a设置螺纹孔33d的情况。
从图35可知,使安装金属件33A的各支承片33c的头部突出到横梁15的主板15b上,并向引导支承件17A的各狭缝17h插入各支承片33c的头部,从而将引导支承件17A配置在横梁15的主板15b上,并使引导支承件17A的螺纹孔17j经由横梁15的T形孔15d与安装金属件33A的通孔33f重叠,将螺栓35从横梁15的主板15b下方插入,使螺栓35经由安装金属件33A的通孔33f及横梁15的T形孔15d旋入到引导支承件17A的螺纹孔17j并拧紧,从而将引导支承件17A固定在横梁15的主板15b上。该情况下,能够从横梁15的主板15b下方容易地拆下螺栓35。另外,作业人员无需为了螺栓35的拧紧作业而登上太阳能电池组件16,可以提高作业安全性。
并且,如图34所示,在下侧的横梁15或者上侧的横梁15上,即便使太阳能电池组件16的太阳能电池板18的端部18a突出到引导支承件17上方,以利用太阳能电池板18的端部18a遮蔽引导支承件17的一半,螺栓34也会露出。因此,如图38所示,还可以使用引导支承件17B遮蔽螺栓35。
如图39所示,引导支承件17B在主板17a的一侧设置有侧部17b以及嵌合槽17d,在主板17a的另一侧设置有侧板17m及盖板17n,在主板17a形成有螺纹孔17j及各狭缝17h。
从图38可知,使安装金属件33A的各支承片33c的头部突出到横梁15的主板15b上,并向引导支承件17B的各狭缝17h插入各支承片33c的头部,从而将引导支承件17B配置在横梁15的主板15b上,将螺栓35从横梁15的主板15b下方插入,使螺栓35经由安装金属件33A的通孔33f及横梁15的T形孔15d旋入到引导支承件17B的螺纹孔17j并拧紧,从而将引导支承件17B固定在横梁15的主板15b上。
在该情况下,太阳能电池组件16的太阳能电池板18的端部18a突出到引导支承件17B上方,从而利用太阳能电池板18的端部18a遮蔽引导支承件17B的一半。另外,引导支承件17B的盖板17n位于该引导支承件17B的剩余一半的上方,从而使盖板17n成为引导支承件17B的剩余一半的外观,利用盖板17n遮蔽螺栓34。
另外,能够从横梁15的主板15b下方容易地拆下螺栓35,并且作业人员无需为了螺栓35的拧紧作业而登上太阳能电池组件16,可以提高作业安全性。
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5及图6(a)、图6(b)、图6(c)所示,支承部件19的卡合部19e形成为在主板19a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向上方弯折的L形,但如图40(a)、图40(b)所示,也可以无需如此弯曲,而将支承部件19B的主板19a按照原样沿长度方向延长并将该延长部分作为卡合部19m。
另外,与此相对应地,引导支承件17C也可以使用图41及图42(a)、图42(b)、图42(c)所示形状的部件。即,虽然在图21及图22(a)、图22(b)、图22(c)所示的引导支承件17中,将主板17a的长度方向的两侧部分分别向上侧、外侧、下侧顺序地弯折,形成向下敞开的嵌合槽17d,但图41及图42(a)、图42(b)、图42(c)所示的引导支承件17C将主板17a的长度方向的两侧部分分别向上侧和外侧顺序地弯折,形成倒L形的嵌合槽17m。即,如图43至图45所示,引导支承件17C两侧的各嵌合槽17m与横梁15平行地配置,在各嵌合槽17m的水平部17m1和横梁15的主板15b之间形成有向侧面敞开的间隙。其它结构与已经说明的引导支承件17相同。
其结果是,如图43至图45所示,引导支承件17C的卡合槽17m与支承部件19B的卡合部19m的卡合为:使支承部件19B的卡合部19m进入到嵌合槽17m的水平部17m1与横梁15的主板15b之间的间隙,以使支承部件19的卡合部19m与嵌合槽17m的水平部17m1卡合。即,卡合部19m的上表面以与水平部17m1的下表面相向并抵接的方式与水平部17m1的下表面卡合。
另外,支承部件19B的侧板19b与引导支承件17C的止动部17f抵接,支承部件19B的抵接部19f与横梁15的主板15b和侧板15a(横梁15的棱角部)抵接。
如此,通过使支承部件19B的卡合部19m与引导支承件17C的嵌合槽17m卡合,可以使支承部件19B的沿长度方向的端部受到支承,由此使太阳能电池组件16的端部支承在横梁15的主板15b上。此时,支承部件19B的侧板19b与引导支承件17的止动部17f抵接,支承部件19B的抵接部19f与横梁15的棱角部抵接,使太阳能电池组件16定位。
即,通过使支承部件19B的侧板19b的抵接部19f与横梁15的棱角部的主板15a和侧板15b这两边以相互嵌入的方式抵接,能够切实地限制支承部件19B的长度方向(图1的Y方向)的移动,通过使支承部件19B的卡合部19m与引导支承件17C的嵌合槽17m嵌合,能够相对于台架10的载置面限制垂直方向的移动。
并且,通过使支承部件19B的侧板19b与引导支承件17C的止动部17f抵接,可以阻止支承部件19B滑动(图1的X方向的滑动),还可以阻止太阳能电池组件16滑动。
另外,还可以将引导支承件的止动部与引导支承件分体设置,将引导支承件或者止动部以无法拆装的方式固定在横梁上。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不但能够用于支承太阳能电池组件,还能够用于支承其它结构物,例如,本发明还可以支承太阳热发电中所使用的反射镜板等,由此,对构筑太阳热发电系统非常有益。

Claims (10)

1.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具备使对太阳光进行光电转换的太阳能电池单元介于受光面玻璃和背面玻璃之间而成的夹层玻璃结构的太阳能电池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背面玻璃的表面,沿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长度方向配置固定有长条形状的支承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部件沿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宽度方向隔着间隔配置有多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部件的长度方向的端部从所述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端部突出而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部件在端部具备卡合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部件具备长条形状的主板、从该主板的沿长度方向的两侧向下方弯折的侧板和分别在所述主板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向上方弯折的卡合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部件具备长条形状的主板、从该主板的沿长度方向的两侧部向下方弯折的侧板、从各侧板的下端部向内侧弯折的底板、从各底板的相向的内侧端部向上方弯折的内侧板和分别在所述主板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向上方弯折的卡合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的一部分分别切割成L形。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部件利用在缓冲部件的两面具有粘结剂层的双面胶带粘结固定于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背面玻璃上。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光面玻璃的板厚形成得比所述背面玻璃的板厚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玻璃的外形尺寸比所述背面玻璃的外形尺寸小,或者所述表面玻璃的外形形成为与所述背面玻璃的外形相同。
CN2011800150569A 2010-03-25 2011-03-22 太阳能电池组件 Pending CN10281256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70382 2010-03-25
JP2010070382 2010-03-25
JP2010-139788 2010-06-18
JP2010139788A JP5263795B2 (ja) 2010-03-25 2010-06-18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取付構造
PCT/JP2011/056747 WO2011118559A1 (ja) 2010-03-25 2011-03-22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12560A true CN102812560A (zh) 2012-12-05

Family

ID=446731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150569A Pending CN102812560A (zh) 2010-03-25 2011-03-22 太阳能电池组件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312356A1 (zh)
EP (1) EP2551918A4 (zh)
JP (1) JP5263795B2 (zh)
CN (1) CN102812560A (zh)
AU (1) AU2011230437A1 (zh)
WO (1) WO2011118559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97128A (zh) * 2016-05-24 2016-08-24 广东保威新能源有限公司 双玻光伏组件的安装挂件、固定结构及其装配方法
CN108923739A (zh) * 2018-10-16 2018-11-30 苏州金山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能跟踪器的光伏板的锚固结构
CN110214414A (zh) * 2016-12-23 2019-09-06 耐克斯2太阳有限公司 光伏设备和相关应用
CN112713847A (zh) * 2020-12-28 2021-04-27 苏州腾晖光伏技术有限公司 高可靠性大尺寸双面组件支架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153621A1 (ja) * 2011-05-06 2012-11-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システム、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US20140283899A1 (en) * 2011-11-30 2014-09-25 Saint-Gobain Glass France Frameless solar module having a module carrier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US20150000740A1 (en) * 2012-01-17 2015-01-01 Sharp Kabushiki Kaisha Solar cell module
JP2013221287A (ja) * 2012-04-16 2013-10-28 Sanko Co Ltd ソーラーパネル装置
EP2839515B1 (en) * 2012-04-18 2016-06-08 Pardell Vilella, Ricard Field-assemblable concentration photovoltaics system
JPWO2013157381A1 (ja) * 2012-04-18 2015-12-2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支持構造、及び太陽光発電システム
JP6029317B2 (ja) * 2012-04-27 2016-11-24 ソーラーフロンティア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US20130298968A1 (en) * 2012-05-14 2013-11-14 Mika Brian Laitila Solar panel racking system having separate support structure and cover assembly
JP5972049B2 (ja) * 2012-05-25 2016-08-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6181575B2 (ja) * 2013-02-26 2017-08-16 京セラ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装置
US9714756B2 (en) 2013-03-15 2017-07-25 Morgan Solar Inc. Illumination device
US9595627B2 (en) 2013-03-15 2017-03-14 John Paul Morgan Photovoltaic panel
US9960303B2 (en) 2013-03-15 2018-05-01 Morgan Solar Inc. Sunlight concentrating and harvesting device
MX344619B (es) 2013-03-15 2017-01-03 Morgan Solar Inc Panel de luz, montaje optico con interfaz mejorada y panel de luz con tolerancias mejoradas de fabricacion.
EP2790232B1 (de) 2013-04-12 2019-06-19 SOLARWATT GmbH Glas-Glas-Solarmodul-Laminat mit Solarzellen
USD746768S1 (en) 2013-05-15 2016-01-05 Mika Brian Laitila Solar panel rack
NZ715390A (en) * 2013-06-03 2020-06-26 Bluescope Steel Ltd Solar roof panel
US20150040965A1 (en) * 2013-08-12 2015-02-12 Zep Solar Llc Ground Mount Structure With Mounting Assemblies And Central Quick-Mount Rail
WO2015116911A1 (en) * 2014-01-30 2015-08-06 Sunedison Llc Solar module with integrated collapsible rack assembly
JP2016067153A (ja) * 2014-09-25 2016-04-2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設置構造、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設置方法及び太陽光発電システム
KR101638111B1 (ko) * 2014-11-21 2016-07-08 썬파크 주식회사 롤 블라인드
US20170126169A1 (en) * 2015-11-03 2017-05-04 Gamechange Solar Llc Grid-lite roof system for solar panel installations
US20170126168A1 (en) * 2015-11-03 2017-05-04 Gamechange Solar Llc Grid-lite roof system for solar panel installations
US10256768B2 (en) * 2016-04-25 2019-04-09 Cmco Solar, Llc Photovoltaic array mounting structure
US9923513B2 (en) * 2016-05-13 2018-03-20 Boson Robotics Ltd. Cleaning mechanism having water spray function and photovoltaic panel cleaning equipment having same
US11431288B2 (en) 2018-03-30 2022-08-30 Sunpower Corporation Photovoltaic module with a cross rail assembly
US11271518B2 (en) 2018-11-08 2022-03-08 OMCO Solar, LLC Mounting bracket for mounting photovoltaic modules to torque tube beam
JP2023515873A (ja) * 2020-03-02 2023-04-14 プランテッド ソーラー,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太陽光モジュールラックシステム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35844A (ja) * 1996-02-29 1997-09-09 Shiroki Corp 太陽電池取付け構造
JP2000077696A (ja) * 1998-08-31 2000-03-14 Ig Tech Res Inc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US6465725B1 (en) * 2000-01-31 2002-10-15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Tracking type photovoltaic power generator and error correction method of its built-in clock
JP2003343058A (ja) * 2003-06-16 2003-12-03 Sharp Corp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取付構造
US20040216399A1 (en) * 2003-01-30 2004-11-04 Kyocera Corporation Fixing apparatus
WO2006121013A1 (ja) * 2005-05-11 2006-11-16 Kaneka Corporation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太陽電池設置面
US20080156365A1 (en) * 2006-10-25 2008-07-03 Scholz Jeremy H Edge mountable electrical connection assembly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78695B2 (ja) * 1995-05-16 2003-02-1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屋根上設置具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屋根上設置方法
JPH1054118A (ja) * 1996-08-08 1998-02-24 Canon Inc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US6111189A (en) * 1998-07-28 2000-08-29 Bp Solarex Photovoltaic module framing system with integral electrical raceways
JP3810958B2 (ja) * 1999-08-25 2006-08-16 株式会社カネカ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固定装置及び太陽電池発電装置
JP2004063932A (ja) * 2002-07-31 2004-02-26 Kyocera Corp 固定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太陽光利用装置
JP4025679B2 (ja) * 2003-04-24 2007-12-26 京セラ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取り付け方法
FR2922365B1 (fr) * 2007-10-16 2009-12-18 Avancis Gmbh & Co Kg Perfectionnements apportes a des elements capables de collecter de la lumiere.
EP2099077A1 (en) * 2008-03-06 2009-09-09 Inventux Technologies AG Module for converting solar radiation into electricity
DE102008018077A1 (de) * 2008-04-09 2009-11-05 Ralos Vertriebs Gmbh Solarelement für Solaranlagen
DE102008037964A1 (de) * 2008-08-13 2010-02-25 Solon Se Montagevorrichtung für Solarmodule mit einem großen Aspektverhältnis
US8511008B2 (en) * 2008-08-29 2013-08-20 Sharp Kabushiki Kaisha Solar cell module attachment structure and solar cell apparatus
JP2010165750A (ja) * 2009-01-13 2010-07-2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5582936B2 (ja) * 2009-10-19 2014-09-03 京セラ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5446829B2 (ja) * 2009-12-17 2014-03-19 新日鐵住金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35844A (ja) * 1996-02-29 1997-09-09 Shiroki Corp 太陽電池取付け構造
JP2000077696A (ja) * 1998-08-31 2000-03-14 Ig Tech Res Inc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US6465725B1 (en) * 2000-01-31 2002-10-15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Tracking type photovoltaic power generator and error correction method of its built-in clock
US20040216399A1 (en) * 2003-01-30 2004-11-04 Kyocera Corporation Fixing apparatus
JP2003343058A (ja) * 2003-06-16 2003-12-03 Sharp Corp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取付構造
WO2006121013A1 (ja) * 2005-05-11 2006-11-16 Kaneka Corporation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太陽電池設置面
US20080156365A1 (en) * 2006-10-25 2008-07-03 Scholz Jeremy H Edge mountable electrical connection assembly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97128A (zh) * 2016-05-24 2016-08-24 广东保威新能源有限公司 双玻光伏组件的安装挂件、固定结构及其装配方法
CN105897128B (zh) * 2016-05-24 2017-12-15 广东保威新能源有限公司 双玻光伏组件的安装挂件、固定结构及其装配方法
CN110214414A (zh) * 2016-12-23 2019-09-06 耐克斯2太阳有限公司 光伏设备和相关应用
CN110214414B (zh) * 2016-12-23 2023-03-31 耐克斯2太阳有限公司 光伏设备
CN108923739A (zh) * 2018-10-16 2018-11-30 苏州金山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能跟踪器的光伏板的锚固结构
CN112713847A (zh) * 2020-12-28 2021-04-27 苏州腾晖光伏技术有限公司 高可靠性大尺寸双面组件支架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20312356A1 (en) 2012-12-13
EP2551918A4 (en) 2014-04-30
AU2011230437A1 (en) 2012-08-02
EP2551918A1 (en) 2013-01-30
JP2011222930A (ja) 2011-11-04
JP5263795B2 (ja) 2013-08-14
WO2011118559A1 (ja) 2011-09-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12560A (zh) 太阳能电池组件
CN102834932A (zh) 结构物支承结构、结构物用台架、使用该台架的结构物的施工方法及太阳光发电系统
US9349893B2 (en) Photovoltaic module ground mount
JP4749509B1 (ja) 構造物用架台、その架台の施工方法、及びその架台を用いた太陽光発電システム
US20140083488A1 (en) Photovoltaic Device
US12021480B2 (en) Device for attaching to a noise barrier
JP5377798B2 (ja) 太陽電池システム、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6449006B2 (ja) 屋根構造
JP6350807B2 (ja) 太陽電池アレイ用カバー、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取り付け器具、及び太陽電池アレイ
EP2530405A1 (en) Support structure for solar panels
CN105113802B (zh) 钢结构门式框架墙面系统模块化安装工艺
CN202004030U (zh) 板框硅片保护结构
JP2013238046A (ja) 太陽光発電システム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設置方法
JP2018145657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固定装置、太陽電池システムおよび太陽電池システムの点検方法
EP2648231A3 (de) Montagesystem zum Aufstellen von Photovoltaik-Modulen in einer Ost-West-Ausrichtung
DE202005002896U1 (de) System-Bahnsteigdach
CN208510481U (zh) 一种可快速拆卸的多用途拼接板
CN205356226U (zh) 一种光伏系统
CN213418052U (zh) 一种新型管廊架
JP2018117405A (ja) 太陽光発電システム及び太陽光発電システム用架台
JP2014080829A (ja) 既存の太陽電池屋根の雪止め方法、及び雪止め構造
CN204539051U (zh) 一种光伏支架系统
JP2017150238A (ja) フレキシブル太陽光発電モジュールの取付方法、及び取付装置
CN202004031U (zh) 板框硅片保护结构
WO2013011331A4 (en) Fixed pv mounting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5 Deemed withdrawal (patent law before 1993)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