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12311A - 蓄冷器、gm制冷机及脉冲管制冷机 - Google Patents

蓄冷器、gm制冷机及脉冲管制冷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12311A
CN102812311A CN2011800142967A CN201180014296A CN102812311A CN 102812311 A CN102812311 A CN 102812311A CN 2011800142967 A CN2011800142967 A CN 2011800142967A CN 201180014296 A CN201180014296 A CN 201180014296A CN 102812311 A CN102812311 A CN 1028123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ure
regenerator
temperature
storage material
cool stor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1429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12311B (zh
Inventor
许名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8123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123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123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1231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9/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in which the refrigerant is air or other gas of low boiling point
    • F25B9/14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in which the refrigerant is air or other gas of low boiling point characterised by the cycle used, e.g. Stirling cycle
    • F25B9/145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in which the refrigerant is air or other gas of low boiling point characterised by the cycle used, e.g. Stirling cycle pulse-tub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9/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in which the refrigerant is air or other gas of low boiling point
    • F25B9/14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in which the refrigerant is air or other gas of low boiling point characterised by the cycle used, e.g. Stirling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09/00Gas cycl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 F25B2309/003Gas cycl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 or composition of the regenerat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09/00Gas cycl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 F25B2309/14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cycle used 
    • F25B2309/1408Pulse-tube cycles with pulse tube having U-turn or L-turn type geometrical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09/00Gas cycl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 F25B2309/14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cycle used 
    • F25B2309/1418Pulse-tube cycles with valves in gas supply and return li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9/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in which the refrigerant is air or other gas of low boiling point
    • F25B9/1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in which the refrigerant is air or other gas of low boiling point with several cooling stag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ntainers, Films, And Cooling For Superconductive Devices (AREA)
  • Separation By Low-Temperature Treat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蓄冷工作气体的寒冷的氦冷却式蓄冷器,其特征在于,其沿着所述工作气体流通的温度梯度方向具有至少2个容纳有作为蓄冷材料的氦气的容纳空间,第1容纳空间配置在高温侧区域,该蓄冷器工作时,容纳压力为P1的蓄冷材料,第2容纳空间配置在低温侧区域,该蓄冷器工作时,容纳压力为P2的蓄冷材料,压力P1大于压力P2,容纳在所述第1容纳空间中的蓄冷材料的压力为P2时,与蓄冷材料的压力为P1时相比,蓄冷材料的比热减小,容纳在所述第2容纳空间中的蓄冷材料的压力为P1时,与蓄冷材料的压力为P2时相比,蓄冷材料的比热减小。

Description

蓄冷器、GM制冷机及脉冲管制冷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蓄冷器,尤其涉及一种能够在蓄冷式制冷机中使用的蓄冷器。
背景技术
吉福德-麦克马洪式(GM)制冷机及脉冲管制冷机等蓄冷式制冷机能够产生从100K左右的低温至4K(开尔文)的超低温的范围的寒冷,能够在超导磁铁或检测器等的冷却、低温泵等中使用。
例如,GM制冷机中,如由压缩机压缩的氦气之类的工作气体引导至蓄冷器,并由蓄冷器内的蓄冷材料进行预先冷却。另外,工作气体在膨胀室内产生相当于膨胀做功的寒冷之后,再次通过蓄冷器返回至压缩机。此时,工作气体为了紧接着被引导的工作气体,冷却蓄冷器内的蓄冷材料的同时通过蓄冷器。以该行程设为1循环,从而周期性产生寒冷。
在这种蓄冷式制冷机中,需要产生温度小于30K的超低温时,作为如前述的蓄冷器的蓄冷材料使用HoCu2等磁性材料。
并且,近年来,正在研究作为蓄冷器的蓄冷材料使用氦气(这种蓄冷器也称作氦冷却式蓄冷器)。例如,专利文献1中示出有作为蓄冷器的蓄冷材料使用内部填充有氦气的多个热传导性气囊的内容。
图1中示出各温度的氦气与HoCu2磁性材料的比热的变化。如从该附图可知,在约10K左右的超低温区间中,压力为1.5MPa左右的氦气的比热高于HoCu2磁性材料的比热。因此,在这种温度区间通过使用氦气而代替HoCu2磁性材料,从而能够更有效地进行热交换。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06/0201163号说明书
在通常的氦冷却式蓄冷器中作为蓄冷材料使用氦气。然而,如从图1可知,氦气的比热相对于温度发生变化。例如,若将氦气的压力假设为1.5MPa,则随着氦气的温度远离可获得比热的峰值的约9K附近,氦气的比热下降。其意味当氦气的温度脱离预定范围时,蓄冷器的蓄冷性能较大幅度下降。
因此,要求不易受到蓄冷材料的比热的温度变化的影响,且能够始终维持稳定的蓄冷性能的氦冷却式蓄冷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背景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以往的氦冷却式蓄冷器相比,能够更稳定地维持蓄冷性能的氦冷却式蓄冷器。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这种蓄冷器的制冷机。
本发明提供一种氦冷却式蓄冷器,其蓄冷工作气体的寒冷,其特征在于,
沿着所述工作气体流通的温度梯度方向具有至少2个容纳有作为蓄冷材料的氦气的容纳空间,
第1容纳空间配置在高温侧区域,该蓄冷器工作时,容纳压力为P1的蓄冷材料,
第2容纳空间配置在低温侧区域,该蓄冷器工作时,容纳压力为P2的蓄冷材料,压力P1大于压力P2,
容纳在所述第1容纳空间中的蓄冷材料的压力为P2时,与蓄冷材料的压力为P1时相比,蓄冷材料的比热减小,
容纳在所述第2容纳空间中的蓄冷材料的压力为P1时,与蓄冷材料的压力为P2时相比,蓄冷材料的比热减小。
在此,在基于本发明的蓄冷器中,可以为如下,该蓄冷器工作时,所述第1容纳空间在温度TA~温度TB(TA<TB)的范围内,
该蓄冷器工作时,所述第2容纳空间在温度TC~温度TD(TC<TD)的范围内,
在温度TD~温度TA的范围内,
所述蓄冷材料的压力为P1时的比热的温度变化曲线与所述蓄冷材料的压力为P2时的比热的温度变化曲线交叉。
另外,在基于本发明的蓄冷器中,可以满足温度TD=温度TA
另外,基于本发明的蓄冷器可以为如下,进一步具有容纳作为蓄冷材料的氦气的第3容纳空间,
该第3容纳空间配置在所述第1容纳空间与所述第2容纳空间之间的温度区域,容纳压力为P3的所述蓄冷材料,
压力P3小于压力P1且大于压力P2,
容纳在所述第3容纳空间的蓄冷材料的压力为P1或P2时,与蓄冷材料的压力为P3时相比,蓄冷材料的比热减小。
并且,在基于本发明的蓄冷器中,可以为如下,该蓄冷器工作时,所述第1容纳空间在温度TA~温度TB(TA<TB)的范围内,
该蓄冷器工作时,所述第2容纳空间在温度TC~温度TD(TC<TD)的范围内,
该蓄冷器工作时,所述第3容纳空间在温度TE~温度TF(TE<TF)的范围内,
在温度TE~温度TF的范围内,所述蓄冷材料的压力为P1时的比热的温度变化曲线与所述蓄冷材料的压力为P2时的比热的温度变化曲线交叉。
并且,基于本发明的蓄冷器中,可以为如下,在温度TF~温度TA的范围内,所述蓄冷材料的压力为P1时的比热的温度变化曲线与所述蓄冷材料的压力为P3时的比热的温度变化曲线交叉。
并且,基于本发明的蓄冷器中,可以为如下,在温度TD~温度TE的范围内,所述蓄冷材料的压力为P2时的比热的温度变化曲线与所述蓄冷材料的压力为P3时的比热的温度变化曲线交叉。
并且,在基于本发明的蓄冷器中,可以满足温度TE=温度TD和/或温度TA=温度TF
并且,在基于本发明的蓄冷器中,可以为如下,所述第1容纳空间配置在6K以上的温度区域,和/或
所述第2容纳空间配置在10K以下的温度区域。
并且,在基于本发明的蓄冷器中,可以为如下,所述压力P1为0.8MPa以上且3.5MPa以下,
所述压力P2为0.1MPa以上且2.2MPa以下。
并且,在基于本发明的蓄冷器中,所述第1容纳空间和/或所述第2容纳空间可以容纳内部填充有氦气的多个气囊。
或者,在基于本发明的蓄冷器中,所述第1容纳空间和/或所述第2容纳空间可以形成在多个空心管的内部或者外部。
并且,在基于本发明的蓄冷器中,可以为如下,所述第1容纳空间连接于第1氦源,和/或
所述第2容纳空间连接于第2氦源。
并且,本发明提供一种GM式制冷机,其具备经蓄冷器将工作气体供给于膨胀室,并经所述蓄冷器将所述工作气体从膨胀室排出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冷器为上述中的任一个蓄冷器。
并且,本发明提供一种GM式制冷机,其具备经蓄冷器将工作气体供给于膨胀室,并经所述蓄冷器将所述工作气体从膨胀室排出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冷器为具有上述特征的蓄冷器,
所述第1容纳空间连接于第1氦源,和/或
所述第2容纳空间连接于第2氦源,
所述第1氦源和/或第2氦源为所述压缩机。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脉冲管制冷机,其具备经蓄冷管将工作气体供给于脉冲管,并经所述蓄冷管将所述工作气体从脉冲管排出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冷管具有蓄冷器,该蓄冷器为上述中的任一个蓄冷器。
并且,本发明提供一种脉冲管制冷机,其具备经蓄冷管将工作气体供给于脉冲管并经所述蓄冷管将所述工作气体从脉冲管排出的压缩机及连接于所述脉冲管的缓冲罐,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冷器为具有上述特征的蓄冷器,
所述第1容纳空间连接于第1氦源,和/或
所述第2容纳空间连接于第2氦源,
所述第1氦源为所述压缩机或所述缓冲罐,和/或
所述第2氦源为所述压缩机或所述缓冲罐。
发明效果
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与以往的氦冷却式蓄冷器相比,能够更稳定地维持蓄冷性能的氦冷却式蓄冷器。并且,能够提供一种具有这种蓄冷器的制冷机。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氦气和HoCu2磁性材料的比热在各温度下的变化的图表。
图2是概略表示一般GM制冷机的结构的图。
图3是概略表示以往的氦冷却式蓄冷器的一例的图。
图4是一并表示各温度下的各压力的氦气的比热变化与HoCu2磁性材料的比热的变化的图表。
图5是概略表示基于本发明的氦冷却式蓄冷器的一例的截面图。
图6是用于说明在基于本发明的蓄冷器中确定蓄冷材料的压力时的概念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在基于本发明的蓄冷器中确定蓄冷材料的压力时的概念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在基于本发明的蓄冷器中确定蓄冷材料的压力时的概念的图。
图9是概略表示基于本发明的氦冷却式蓄冷器的另一例子的截面图。
图10是用于说明在蓄冷器200中确定蓄冷材料的压力时的概念的图。
图11是概略表示基于本发明的氦冷却式蓄冷器的另一其他例的截面图。
图12是概略表示基于本发明的氦冷却式蓄冷器的另一其他例的截面图。
图13是概略表示基于本发明的氦冷却式蓄冷器的另一其他例的截面图。
图14是概略表示基于本发明的氦冷却式蓄冷器的另一其他例的截面图。
图15是概略表示具有基于本发明的蓄冷器的脉冲管制冷机的一结构例的图。
图16是概略表示具有基于本发明的蓄冷器的脉冲管制冷机的另一结构例的图。
图17是概略表示具有基于本发明的蓄冷器的脉冲管制冷机的另一其他结构例的图。
图18是概略表示具有基于本发明的蓄冷器的脉冲管制冷机的另一其他结构例的图。
图19是概略表示具有基于本发明的蓄冷器的GM制冷机的一结构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首先,为了更明确了解本发明,对具有氦冷却式蓄冷器的一般蓄冷式制冷机的结构进行简单说明。
图2中作为蓄冷式制冷机的一例示出GM(吉福德-麦克马洪)制冷机的概要结构图。
GM制冷机1具有气体压缩机3和作为制冷机发挥作用的2级式冷头10。冷头10具有第1级冷却部15和第2级冷却部50,这些冷却部以与凸缘12同轴的方式连结。
第1级冷却部15具有空心状第1级缸体20、在该第1级缸体20内设置成能够向轴向往返运动的第1级置换器22、填充在第1级置换器22内的第1级蓄冷器30、设置在第1级缸体20的低温端23b侧的内部且容积根据第1级置换器22的往返运动而发生变化的第1级膨胀室31及设置在第1级缸体20的低温端23b附近的第1级冷却台35。第1级缸体20的内壁与第1级置换器22的外壁之间设置有第1级密封件39。
在第1级缸体20的高温端23a上为了使氦气相对于第1级蓄冷器30流出流入而设置多个第1级高温侧流通路40-1。并且,在第1级缸体20的低温端23b上为了使氦气向第1级蓄冷器30及第1级膨胀室31流出流入而设置多个第1级低温侧流通路40-2。
第2级冷却部50具有与第1级冷却部15大致相同的结构,且具有空心状第2级缸体51、在第2级缸体51内设置成能够向轴向往返运动的第2级置换器52、填充在第2级置换器52内的第2级蓄冷器60、设置在第2级缸体51的低温端53b的内部且容积根据第2级置换器52的往返运动发生变化的第2级膨胀室55、以及设置在第2级缸体51的低温端53b附近的第2级冷却台85。第2级缸体51的内壁与第2级置换器52的外壁之间设置有第2级密封件59。在第2级缸体51的高温端53a上为了使氦气相对于第1级蓄冷器30流出流入而设置有第2级高温侧流通路40-3。并且,在第2级缸体51的低温端53b上为了使氦气向第2级膨胀室55流出流入而设置有多个第2级低温侧流通路54-2。
在GM制冷机1中,来自气体压缩机3的高压氦气经阀5及配管7供给于第1级冷却部15,并且,低压氦气从第1级冷却部15经配管7及阀6排气至气体压缩机3。第1级置换器22及第2级置换器52通过驱动马达8往返运动。并且,与此联动,进行阀5及阀6的开闭并控制氦气的吸排气时间。
第1级缸体20的高温端23a例如设定为室温,低温端23b例如设定为20K~40K。第2级缸体51的高温端53a例如设定为20K~40K,低温端53b例如设定为4K。
接着,对这种结构的GM制冷机1的动作进行简单说明。
首先,在阀5为关闭,阀6为关闭的状态下,第1级置换器22及第2级置换器52分别处于第1级缸体20及第2级缸体51内的下死点。
在此,若将阀5设为开启状态,排气阀6设为关闭状态,则高压氦气从气体压缩机3流入第1级冷却部15。高压氦气从第1级高温侧流通路40-1流入第1级蓄冷器30,通过第1级蓄冷器30的蓄冷材料冷却至预定温度。被冷却的氦气从第1级低温侧流通路40-2流入第1级膨胀室31。
流入第1级膨胀室31的高压氦气的一部分从第2级高温侧流通路40-3流入第2级蓄冷器60。该氦气通过第2级蓄冷器60的蓄冷材料冷却至更低的预定温度,并从第2级低温侧流通路54-2流入第2级膨胀室55。其结果,第1级膨胀室31及第2级膨胀室55内成为高压状态。
接着,随着第1级置换器22及第2级置换器52向上死点移动且关闭阀5。并且,阀6被开启。由此,第1级膨胀室31及第2级膨胀室55内的氦气从高压状态成为低压状态,体积膨胀并在第1级膨胀室31及第2级膨胀室55产生寒冷。并且,由此,分别冷却第1级冷却台35及第2级冷却台85。
接着,第1级置换器22及第2级置换器52朝向下死点移动。随此,低压氦气通过上述的相反路线,分别冷却第1级蓄冷器30及第2级蓄冷器60的同时经阀6及配管7返回到气体压缩机3。之后阀6被关闭。
将以上的动作设为1循环,能够通过重复上述动作,在第1级冷却台35、第2级冷却台85中,从分别热连接的冷却对象物(未图示)吸收热并冷却。
其中,在第2级冷却台85中,例如需要形成温度小于30K的超低温时,作为第2级蓄冷器60的蓄冷材料使用HoCu2等磁性材料。
并且,近年来还提出使用将氦气用作蓄冷器的蓄冷材料的所谓氦冷却式蓄冷器。
图3中示出用作如图2所示的GM制冷机1的第2级蓄冷器60的、以往的氦冷却式蓄冷器60A的结构。
如图3所示,以往的氦冷却式蓄冷器60A例如用作图2中示出的第2级置换器52内的第2级蓄冷器。
氦冷却式蓄冷器60A具有第1工作气体流路68及第2工作气体流路69。第1工作气体流路68连接于GM制冷机1的第1级膨胀室31侧。第2工作气体流路69连接于GM制冷机1的第2级膨胀室55侧。
氦冷却式蓄冷器60A具有多个金属制气囊62,这些气囊62具有大致球状形态。各气囊62中填充有作为蓄冷材料的氦气。并且,不存在气囊62的区域构成工作气体流通的空间65。
如图1所示,一般氦气与HoCu2等磁性材料相比,在10K左右时的比热较大。因此,通过将氦气用作蓄冷材料,能够更有效地冷却在蓄冷器60A内的空间65流通的工作气体(氦气)。
但是,从图1可知,氦气的比热根据温度发生变化,因此将氦气用作蓄冷材料时,存在根据氦气的温度变化导致蓄冷器的蓄冷性能发生变化之类的问题。这意味着例如即使蓄冷材料位于某一温度区间时,蓄冷器发挥良好的蓄冷性能,在蓄冷材料的温度发生变化,蓄冷材料向其他温度区间移动时,有可能无法得到适于蓄冷器的蓄冷性能。
尤其,通常蓄冷器沿着工作气体的主流方向(图3的上下方向)具有温度梯度。然而,若存在这种温度梯度,则蓄冷材料的比热以及蓄冷性能沿着温度梯度方向发生大幅变化,因此,发生蓄冷器的平均的蓄冷性能下降之类的问题。
与此相对,基于本发明的氦冷却式蓄冷器具有如下特征,
其沿着工作气体流通的温度梯度方向具有至少2个容纳有作为蓄冷材料的氦气的容纳空间,
第1容纳空间配置在高温侧区域,该蓄冷器工作时,容纳压力为P1的蓄冷材料,
第2容纳空间配置在低温侧区域,该蓄冷器工作时,容纳压力为P2的蓄冷材料,压力P1大于压力P2,
容纳在所述第1容纳空间的蓄冷材料的压力为P2时,与蓄冷材料的压力为P1时相比,蓄冷材料的比热减小,及
容纳在所述第2容纳空间的蓄冷材料的压力为P1时,与蓄冷材料的压力为P2时相比,蓄冷材料的比热减小。
图4中比较示出各压力下的氦气的比热的温度变化与HoCu2磁性材料的比热。
从图中可知,氦气的比热的温度变化动作随氦气的压力变化。例如,当氦气的压力为0.4MPa时,比热的峰值在约5K的温度下产生。另一方面,随着氦气的压力增加为0.8MPa、1.5MPa及2.2MPa,比热的峰值温度分别变化为约7K、9K及10K。
另外,在附图中,得到最大比热的氦气的压力随温度变化为如下:
(i)温度为约6K以下的区域中为约0.4MPa;
(ii)温度为约6K~约8K的区域中为约0.8MPa;
(iii)温度为约8K~约9.5K的区域中为1.5MPa;
(iv)温度为约9.5K以上的区域中为2.2MPa,
因此,本发明中,在蓄冷器的各温度区域部位中,使设置的蓄冷材料的压力发生变化,在各个部位配置具有较高比热的压力的氦气来构成蓄冷器。由此,能够一定程度抑制蓄冷材料的比热随温度变化且因温度无法得到良好的蓄冷性能之类的问题。并且,其结果,能够得到不受蓄冷材料的温度的影响而能够维持整体上稳定的蓄冷性能的蓄冷器。
以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第1结构)
图5中概略示出基于本发明的氦冷却式蓄冷器的一例。
如图5所示,作为一例,基于本发明的氦冷却式蓄冷器100设置在前述的GM制冷机的第2级置换器52内。
基于本发明的蓄冷器100具有第1工作气体流路168和第2工作气体流路169。
蓄冷器100在其内部具备第1容器165A和第2容器165B及相当于不存在这些容器165A、容器165B的区域的空间部175。
在空间部175中流通通过第1工作气体流路168及第2工作气体流路169的工作气体。但是,空间部175与第1容器165A及第2容器165B的内部的连通被遮断。因此,工作气体未进入第1容器165A及第2容器165B的内部。
第1容器165A设置在蓄冷器100的高温侧110(图5的例子中,在蓄冷器100的上侧),第2容器165B设置在蓄冷器100的低温侧120(图5的例子中,在蓄冷器100的下侧)。
第1容器165A的内部容纳有蓄冷材料(氦气)170A。第2容器165B的内部容纳有蓄冷材料(氦气)170B。第1容器165A内的氦气170A的压力为P1,第2容器165B内的氦气170B的压力为P2,满足P1>P2。
另外,通常,压力P1及P2不是单一的值,各自在第1容器165A及第2容器165B的温度幅度的范围内发生变化。即,压力P1及P2为具有一定范围幅度的值。因此,需要注意压力P1>P2是指压力P2的最小值小于压力P1的最小值。
其中,蓄冷材料170A的压力P1及蓄冷材料170B的压力P2在容纳有这些蓄冷材料的容器165A、容器165B所暴露在的温度区间中从使氦气的比热变大的范围选定。
以下,参考图6对该构思进行详细说明。图6中简单示出确定蓄冷材料170A、蓄冷材料170B的压力P1、压力P2时需考虑的概念。在图6中,横轴为温度(单位K),纵轴为蓄冷材料的比热(单位J/cc·K)。
首先考虑第1容器165A在蓄冷器100内配置在如成为温度区间T1的部位的情况。其中,温度区间T1具有最低温度TA及最高温度TB。此时,在温度区间T1中,第1容器165内的蓄冷材料170A的压力P1从使比热成为最大的氦气压力中选定。
其中,温度区间T1越扩大作为压力P1选定的氦气压力的选择范围越扩大。即,“使比热成为最大的氦气压力”之类的用语不是表示单一压力的概念,而是表示压力的某一范围的概念。因此,实际上,作为蓄冷材料170A的压力P1从“使比热成为最大的氦气压力”的范围内选定一个氦气的压力即可。
例如,图6中,在温度区间T1中,蓄冷材料170A的压力P1选定为如包含氦气的比热的峰值的压力,即比热显示为F1所示的温度变化曲线的压力PA。
其次考虑第2容器165B在蓄冷器100内配置在如成为温度区间T2的部位的情况。其中,温度区间T2具有最低温度TC及最高温度TD。并且,满足TC<TA,TD<TB。另外,图6的例子中,假设满足TA=TD,但对TA与TD的大小关系并不特别限制,可以满足TA<TD,也可以满足TA>TD
此时,在温度区间T2中,第2容器165B内的蓄冷材料170B的压力P2选定为使比热成为最大的氦气压力。
其中,温度区间T2越扩大作为压力P2选定的氦气压力的选择范围越扩大。即,“使比热成为最大的氦气压力”之类的用语不是表示单一压力的概念,而是表示压力的某一范围的概念。因此,实际上,作为蓄冷材料170B的压力P2从“使比热成为最大的氦气压力”的范围内选定一个氦气的压力即可。
例如,图6中,在温度区间T2中,蓄冷材料170B的压力P2选定为如包含氦气的比热的峰值的压力,即比热显示为如F2所示的温度变化曲线的压力PB。
由此,作为第2容器165B内的蓄冷材料能够选定具有较高比热且具有良好的蓄冷功能的压力的氦气。
通过以上操作得到的各容器内的蓄冷材料的比热的温度变化成为如图6的粗线的部分。因此,能够遍及蓄冷器100的温度变化幅度TC~TB的整个范围配置具有良好的蓄热性能的蓄冷材料。
其中,将第1容器165A所暴露在的最小温度TA和第2容器165B所暴露在的最高温度TD的范围(即温度TA~TD)设为温度范围TP时,优选选定为作为蓄冷材料170B的压力P2选定的压力(例如压力PB)的比热的温度变化曲线(例如F2)与作为蓄冷材料170A的压力P1选定的压力(例如压力PA)的比热的温度变化曲线(例如F1)在温度范围TP内交叉。由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蓄冷材料的比热的温度变化的影响。
例如,图6的例子中,在温度TA(TD)中,压力PA的比热的温度变化曲线F1与压力PB的比热的温度变化曲线F2在点C交叉,故而满足上述条件。
另外,当第1容器165A的温度区间T1与第2容器165B的温度区间T2相互隔离时,即满足TD<TA时,如图7所示,采用压力PA作为蓄冷材料170A的压力P1,采用压力PB作为蓄冷材料170B的压力P2,由此能够在两个容器165A、容器165B中容纳具有良好的比热的压力的氦气(参考附图的粗线部分)。
并且,当第1容器165A的温度区间T1与第2容器165B的温度区间T2局部重叠时,即满足TD>TA时,如图8所示,采用压力PA作为蓄冷材料170A的压力P1,采用压力PB作为蓄冷材料170B的压力P2。由此,通常能够在两个容器165A、容器165B中容纳具有良好的比热的压力的氦气。
如此构成的蓄冷器100中,例如,若高压工作气体通过第1工作气体流路168导入至空间部175,则工作气体被填充于第1容器165A内的蓄冷材料170A冷却。进而,工作气体被填充于第2容器165B内的蓄冷材料170B冷却,通过第2工作气体流路169从蓄冷器100排出。
接着,若低压工作气体通过第2工作气体流路169导入至空间部175,则工作气体向填充于第2容器165B内的蓄冷材料170B传递寒冷。由此冷却蓄冷材料170B。
其中,设定为蓄冷材料170B的压力P2低于蓄冷材料170A的压力P1。并且,蓄冷材料170B的比热变得大于压力P1在该温度区间的蓄冷材料170A的比热(参考图6~图8)。因此,与工作气体与压力P1的蓄冷材料170A接触时相比,蓄冷材料170B能够更有效地对工作气体的寒冷进行蓄热。
接着,低压工作气体向填充于第1容器165A内的蓄冷材料170A传递寒冷。
在此,设定为蓄冷材料170A的压力P1高于蓄冷材料170B的压力P2。并且,蓄冷材料170A的比热变得大于压力P2在该温度区间的蓄冷材料170B的比热(参考图6~图8)。因此,与工作气体与压力P2的蓄冷材料170B接触时相比,蓄冷材料170A能够更有效地对工作气体的寒冷进行蓄热。
之后,低压工作气体通过第1工作气体流路168从蓄冷器100排出。
通过这种动作,基于本发明的蓄冷器100中,抑制由于氦气的比热的温度变化所带来的影响,能够得到可维持整体上稳定的蓄冷性能的蓄冷器。
另外,假设将基于本发明的蓄冷器100设置于图2所示的GM制冷机1的第2置换器52的情况时,第1容器165A配置在约6K以上的温度区间,优选将蓄冷材料170A的压力P1设为0.8MPa以上且3.5MPa以下,更优选设为1.5MPa以上且2.2MPa以下。同样,第2容器165B配置在约10K以下的温度区间,优选将蓄冷材料170B的压力P2设为0.1MPa以上且2.2MPa以下,更优选设为0.4MPa以上且1.5MPa以下。
(第2结构)
图9中概略示出基于本发明的氦冷却式蓄冷器的另一一例。
如图9所示,蓄冷器200具有第1工作气体流路268与第2工作气体流路269。
在蓄冷器200的内部具备第1容器265A、第2容器265B、第3容器265C及相当于不存在这些容器265A、容器265B、容器265C的区域的空间部275。
通过第1工作气体流路268及第2工作气体流路269的工作气体在空间部275流通。但是,空间部275与第1容器265A及第2容器265B及第3容器265C的内部的连通被遮断。因此,工作气体未进入这些容器265A、容器265B、容器265C的内部。
第1容器265A设置在蓄冷器200的高温侧210(图9的例子中,在蓄冷器200的上段侧),第2容器265B设置在蓄冷器200的低温侧220(图9的例子中,在蓄冷器200的下段侧)。第3容器265C设置在蓄冷器200的中间温度侧230(图9的例子中,在蓄冷器200的中段侧),即设置在第1容器265A与第2容器265B之间。
第1容器265A的内部容纳有蓄冷材料(氦气)270A。第2容器265B的内部容纳有蓄冷材料(氦气)270B。第3容器265C的内部容纳有蓄冷材料(氦气)270C。
第1容器265A内的氦气270A的压力为P1,第2容器265B内的氦气270B的压力为P2,第3容器265C内的氦气270C的压力为P3,满足P1>P3>P2。
另外,通常情况下,压力P1、压力P2及压力P3不是单一的值,各自在第1容器265A、第2容器265B及第3容器265C的温度幅度的范围内发生变化。即,压力P1、压力P2及压力P3为具有一定范围幅度的值。因此,需要注意压力满足P1>P3>P2是以各个压力的最小值进行比较。
其中,蓄冷材料270A的压力P1、蓄冷材料270B的压力P2及蓄冷材料270C的压力P3在容纳这些蓄冷材料的容器265A、容器265B、容器265C所暴露在的温度区间中从使氦气的比热变大的范围选定。
以下,参考图10对该构思进行详细说明。图10中简单示出确定蓄冷材料270A、蓄冷材料270B、蓄冷材料270C的压力P1、压力P2、压力P3时需考虑的概念。在图10中,横轴为温度(单位K),纵轴为蓄冷材料的比热(单位J/cc·K)。
首先考虑第1容器265A在蓄冷器200内配置在如成为温度区间T1的部位的情况。其中,温度区间T1具有最低温度TA及最高温度TB。此时,在温度区间T1中,第1容器265内的蓄冷材料270A的压力P1从使比热成为最大的氦气压力中选定。例如,图10中,在温度区间T1中,蓄冷材料270A的压力P1选定为如包含氦气的比热的峰值的压力,即选定比热显示为F1所示的温度变化曲线的压力PA。由此,作为第1容器265内的蓄冷材料270A能够选定具有较高比热且具有良好的蓄冷功能的压力的氦气。
其次考虑第2容器265B在蓄冷器200内配置在如成为温度区间T2的部位的情况。其中,温度区间T2具有最低温度TC及最高温度TD。并且,满足TC<TA,TD<TB。另外,图10的例子中,假设满足TD<TA
在温度区间T2中,第2容器265B内的蓄冷材料270B的压力P2选定为使比热成为最大的氦气压力。例如,图10中,在温度区间T2中,蓄冷材料270B的压力P2选定为如包含氦气的比热的峰值的压力,即如比热显示为F2所示的的温度变化曲线的压力PB。由此,作为第2容器265B内的蓄冷材料270B能够选定具有较高比热且具有良好的蓄冷功能的压力的氦气。
接着考虑第3容器265C在蓄冷器200内配置在如成为温度区间T3的部位的情况。其中,温度区间T3具有最低温度TE及最高温度TF。其中,满足TE<TA,TF<TB。并且,满足TE>TC,TF>TD。另外,图10的例子中,假设满足TE=TD及TF=TA,但对TD与TE的大小关系及TF与TA的大小关系并不特别限制,例如可以满足TE<TD,也可以满足TF>TA
在温度区间T3中,第3容器265C内的蓄冷材料270C的压力P3选定为使比热成为最大的氦气压力。例如,图10中,在温度区间T3中,蓄冷材料270C的压力P3选定为如包含氦气的比热的峰值的压力,即比热显示为如F3所示的温度变化曲线的压力PC。由此,作为第3容器265C内的蓄冷材料270C能够选定具有较高比热且具有良好的蓄冷功能的压力的氦气。
其结果,能够遍及蓄冷器200的温度变化幅度TC~TB的整个范围来配置具有良好的蓄热性能的蓄冷材料。
另外,在上述操作中,温度区间T1、温度区间T2及温度区间T3越扩大被选定的氦气压力的选择范围越扩大。即,“使比热成为最大的氦气压力”之类的用语不是表示单一压力的概念,而是表示压力的某一范围的概念。因此,实际上,作为蓄冷材料270A的压力P1从“使比热成为最大的氦气压力”范围内选定一个氦气的压力即可。同样,作为蓄冷材料270B的压力P2及蓄冷材料270C的压力P3从“使比热成为最大的氦气压力”范围内选定一个氦气的压力即可。
其中,将第1容器265A所暴露在的最小温度TA和第3容器265C所暴露在的最高温度TF的范围(即温度TA~TF)设为温度范围TP1时,优选选定为作为蓄冷材料170C的压力P3选定的压力(例如压力PC)的比热的温度变化曲线(例如F3)与作为蓄冷材料170A的压力P1选定的压力(例如压力PA)的比热的温度变化曲线(例如F1)在温度范围TP1交叉。
并且,将第2容器165B所暴露在的最高温度TD和第3容器165C所暴露在的最低温度TE的范围(即温度TD~TE)设为温度范围TP2时,优选选定为作为蓄冷材料170B的压力P2选定的压力(例如压力PB)的比热的温度变化曲线(例如F2)与作为蓄冷材料170C的压力P3选定的压力(例如压力PC)的比热的温度变化曲线(例如F3)在温度范围TP2交叉。
例如,图10的例子中,在温度TA(TF),压力PA的比热的温度变化曲线F1与压力PC的比热的温度变化曲线F3在点C1交叉。并且,在温度TD(TE),压力PB的比热的温度变化曲线F2与压力PC的比热的温度变化曲线F3在点C2交叉。
由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蓄冷材料的比热的温度变化的影响。
尤其在第2结构中,与上述第1结构相比,容纳在各容器中的蓄冷材料在其容器所暴露在的温度区间具有具备更大的比热的压力。因此,在第2结构中蓄冷材料的比热的温度变化的影响变得更小,能够构成具有更稳定的蓄冷性能的蓄冷器。
另外,如从以上的记载可知,容纳蓄冷材料的容器的数量只要在2个以上就无特别限制。尤其,容器的数量越多越能够使容纳在这些容器中的蓄冷材料的压力配合容器所暴露在的温度区间发生细微的变化。因此,容器的数量越多蓄冷材料的比热越不易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能够构成可更稳定地维持蓄冷性能的蓄冷器。
另外,假设将蓄冷器200设置于图2所示的GM制冷机1的第2置换器52的情况时,第1容器265A配置在约6K以上的温度区间,优选将蓄冷材料270A的压力P1设为0.8MPa以上且3.5MPa以下,更优选设为1.5MPa以上且2.2MPa以下。并且,第3容器265C配置在约4K~约10K的温度区间,优选将蓄冷材料270C的压力P2设为0.8MPa~2.2MPa,更优选设为0.8MPa以上且1.5MPa以下。另外,第2容器265B配置在约10K以下的温度区间,优选将蓄冷材料270B的压力P2设为0.1MPa以上且2.2MPa以下,更优选设为0.4MPa以上且1.5MPa以下。
(第3结构)
图11中概略示出基于本发明的氦冷却式蓄冷器的另一其他例。
如图11所示,蓄冷器300具有第1工作气体流路368和第2工作气体流路369。并且,在蓄冷器300的内部具有通过分隔部件310分隔的第1区段365A及第2区段365B。
分隔部件310具有分隔2个区段且防止后述的传热性气囊320A、传热性气囊320B相互混合的作用。分隔部件310例如由金属丝网等部件构成。
第1区段365A设置于蓄冷器300的高温侧(图11的例子中,在蓄冷器300的上侧),第2区段365B设置于蓄冷器300的低温侧(图11的例子中,在蓄冷器300的下侧)。在第1区段365A容纳有多个传热性气囊320A,在不存在传热性气囊320A的区域形成空间部375A。在第2区段365B容纳有多个传热性气囊320B,在不存在传热性气囊320B的区域形成空间部375B。
在传热性气囊320A的内部填充有作为蓄冷材料370A的氦气。蓄冷材料370A的压力为P1。在传热性气囊320B的内部填充有作为蓄冷材料370B的氦气。蓄冷材料370B的压力为P2,满足P1>P2。
传热性气囊320A、传热性气囊320B例如可由铜或铜合金,或者不锈钢等构成。传热性气囊320A、传热性气囊320B的厚度例如在0.05mm~2mm的范围内,例如可以为1mm。传热性气囊320A、传热性气囊320B的形状并不特别限定,例如可为球或椭圆球之类的形状。图11的例子中,传热性气囊320A、传热性气囊320B为球状,直径例如在0.1mm~2mm的范围内。另外,各传热性气囊320A的形状及尺寸等可相同也可相异。同样,各传热性气囊320B的形状及尺寸等可相同也可相异。
通过第1工作气体流路368及第2工作气体流路369的工作气体在空间部375A及空间部375B中流通。因此,分隔部件310具有能够使这种工作气体在2个空间部375A及空间部375B中流通的贯穿部。
其中,蓄冷材料370A的压力P1及蓄冷材料370B的压力P2在容纳这些蓄冷材料的传热性气囊320A、传热性气囊320B所暴露在的温度区间从使氦气的比热变大的范围选定。
另外,压力P1及压力P2的选定方法如上所述。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在如此构成的蓄冷器300中也可得到如上述的基于本发明的效果。
另外,在该结构中,沿着温度梯度方向将蓄冷器300内分割成3个以上的区段,通过调整配置在各区段的传热性气囊内的蓄冷材料压力,能够得到进一步抑制基于蓄冷材料的温度变化的比热下降的影响的蓄冷器。
(第4结构)
图12中概略示出基于本发明的氦冷却式蓄冷器的另一其他例。
如图12所示,蓄冷器400具有第1工作气体流路468和第2工作气体流路469。并且,在蓄冷器400的内部具有通过分隔部件410B分隔的第1区段465A及第2区段465B。
第1区段465A设置于蓄冷器400的高温侧(图12的例子中,在蓄冷器400的上侧),第2区段465B设置于蓄冷器400的低温侧(图12的例子中,在蓄冷器400的下侧)。在第1区段465A中,多个空心管475A以支承于凸缘410A及分隔部件410B的状态排列,在不存在空心管475A的区域形成成为蓄冷材料470A的氦气的容纳部420A。在空心管475A内流通工作气体。因此,第1工作气体流路468与空心管475A的内部连通。
在第2区段465B中,多个空心管475B以支承于凸缘410C及分隔部件410B的状态排列,在不存在空心管475B的区域形成成为蓄冷材料470B的氦气的容纳部420B。在空心管475B内流通工作气体。因此,第2工作气体流路469与空心管475B的内部连通。
空心管475A、空心管475B例如可由铜或铜合金,或者不锈钢等构成。只要空心管475A、空心管475B的形状为管状则不对其特别限制,例如可为圆管或椭圆管之类的形状。另外,各空心管475A的形状及尺寸等可相同也可相异。同样,各空心管475B的形状及尺寸等可相同也可相异。
分隔部件410B具有提供空心管475A与空心管475B之间的连通路的作用。并且,分隔部件410B具有不使容纳在容纳部420A中的蓄冷材料470A与容纳在容纳部420B中的蓄冷材料470B混合的作用。另外,工作气体与蓄冷材料470A、蓄冷材料470B通过空心管475A、空心管475B及凸缘410A、凸缘410C分隔。
高压工作气体通过第1工作气体流路468导入至蓄冷器400内。接着,工作气体在第1区段465A通过多个空心管475A的内部,并通过形成在分隔部件410B的内部的连通路。另外,工作气体通过设置在第2区段465B的多个空心管475B的内部之后,通过第2工作气体流路469从蓄冷器400排出。
另一方面,低压工作气体通过其逆流动导入至蓄冷器400内并从蓄冷器400排出。
容纳在容纳部420A中的蓄冷材料470A的压力为P1,容纳在容纳部420B中的蓄冷材料470B的压力为P2,满足P1>P2。
其中,蓄冷材料470A的压力P1及蓄冷材料470B的压力P2在容纳这些蓄冷材料的容纳部420A、容纳部420B所暴露在的温度区间中从使氦气的比热变大的范围选定。
压力P1及压力P2的选定方法如上所述,在此不再进行说明。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在如此构成的蓄冷器400中也可得到如上述的基于本发明的效果。
另外,在该结构中,沿着温度梯度方向将蓄冷器400内分割成3个以上的区段465A、区段465B、区段465C、……,通过调整形成在各区段的容纳部420A、容纳部420B、容纳部420C、……内的蓄冷材料470A、蓄冷材料470B、蓄冷材料470C、……的压力,能够得到进一步抑制基于蓄冷材料的温度变化的比热下降的影响的蓄冷器。
(第5结构)
图13中概略示出基于本发明的氦冷却式蓄冷器的另一其他例。
如图13所示,蓄冷器500具有与上述图12所示的蓄冷器400相同的结构。因此,在图13中,对与图12所示的部件相同的部件附加在图12所示的参考符号上加上100的符号。
但是,该蓄冷器500与图12所示的蓄冷器400不同,进一步具有第1蓄冷材料用配管530及第2蓄冷材料用配管540。
第1蓄冷材料用配管530的一端连接于设置在高温侧的第1区段565A的容纳部520A。虽然未在图中表示,但第1蓄冷材料用配管530的另一端连接于高压氦气源531。
第2蓄冷材料用配管540的一端连接于设置在低温侧的第2区段565B的容纳部520B。虽然未在附图中表示,但第2蓄冷材料用配管540的另一端连接于低压氦气源541。
其中,需要注意“氦气源”是还包括储存氦气和/或液体氦的任何部位的概念。例如,在GM制冷机的蓄冷管中使用蓄冷器时,“氦源”可为供给排出工作气体的压缩机。并且,在脉冲管制冷机的蓄冷管中使用蓄冷器时,“氦源”可为供给排出工作气体的压缩机和/或连接于脉冲管的缓冲罐等。
蓄冷材料570A与蓄冷材料570B通过分隔部件510B相互分隔而不会混合。并且,由于工作气体与蓄冷材料570A、蓄冷材料570B通过空心管575A、空心管575B及凸缘510A、凸缘510C相互分隔,因此不会混合。
其中,图12所示的蓄冷器400中,各个容纳部420A、容纳部420B中预先容纳有蓄冷材料。与此相对,在图13所示的蓄冷器500中,蓄冷器工作时,容纳在第1区段565A的容纳部520A中的蓄冷材料570A从高压氦气源531经第1蓄冷材料用配管530供给。并且,蓄冷器工作时,容纳在第2区段565B的容纳部520B中的蓄冷材料570B从低压氦气源541经第2蓄冷材料用配管540供给。
因此,例如,从高压氦气源531供给于第1区段565A的容纳部520A的氦气的压力设定为蓄冷器500工作时成为P1,从低压氦气源541供给于第2区段565B的容纳部520B的氦气的压力设定为蓄冷器500工作时成为P2,由此可得到如上述的基于本发明的效果。另外,压力P1、压力P2通过上述操作确定。
(第6结构)
图14中概略示出基于本发明的氦冷却式蓄冷器的另一其他例。
如图14所示,蓄冷器600具有与上述图13所示的蓄冷器500相同的结构。因此,在图14中,对与图13所示的部件相同的部件附加在图13所示的参考符号上加上100的符号。
其中,蓄冷器600另外在第1区段665A与第2区段665B之间具有第3区段665C。第3区段665C设置在蓄冷器600的中间温度侧。第3区段665C与高温侧的第1区段665A被分隔部件610B分隔,与低温侧的第2区段665B被分隔部件610C分隔。
在第3区段665C中,多个空心管675C以支承于分隔部件610B及分隔部件610C的状态排列,在不存在空心管675C的区域形成成为蓄冷材料670C的氦气的容纳部620C。在空心管675A内流通工作气体。分隔部件610B具有使空心管675A的内部与空心管675C的内部连通的作用,分隔部件610C具有使空心管675C的内部与空心管675B的内部连通的作用。
并且,在第3区段665C连接第3蓄冷材料用配管635的一端,第3蓄冷材料用配管635与容纳部620C连通。虽未在附图中示出,但第3蓄冷材料用配管635的另一端连接于中间压氦气源636。
蓄冷器600工作时,在第3区段665C的容纳部620C中容纳的蓄冷材料670C从中间压氦气源636经第3蓄冷材料用配管635供给。
从高压氦气源631供给于第1区段665A的容纳部620A的氦气的压力设定为蓄冷器600工作时成为P1,从低压氦气源641供给于第2区段665B的容纳部620B的氦气的压力设定为蓄冷器600工作时成为P2,从中间压氦气源636供给于第3区段665C的容纳部620C的氦气的压力设定为蓄冷器600工作时成为P3。另外,压力P1、压力P2及压力P3通过上述操作确定。
这种蓄冷器600相比图13所示的蓄冷器500可得到蓄冷性能更稳定的蓄冷器。
以上说明中,以在蓄冷器内仅由压力不同的氦气构成蓄冷材料的情况为例对本发明的结构及其效果进行了说明。然而,在本发明中,蓄冷器可由多个蓄冷材料构成。例如,在1个蓄冷器中,可以在最高温侧使用HoCu2磁性材料,并在最低温侧使用如GdO2S2的磁性材料。这时,在中间温度区间配置在如上述的多个容纳空间中容纳有压力不同的氦气的蓄冷器部分来构成整个蓄冷器。
(具有基于本发明的蓄冷器的制冷机)
基于本发明的蓄冷器能够适用于GM制冷机或脉冲管制冷机等各种蓄冷式制冷机中。因此下面对将本发明适用于脉冲管制冷机的例子进行简单说明。
(脉冲管制冷机1)
图15中概略示出具有基于本发明的蓄冷器的脉冲管制冷机的一结构例。
如图15所示,该脉冲管制冷机700为2级式脉冲管制冷机。
脉冲管制冷机700具备压缩机712、第1级蓄冷管740及第2级蓄冷管780、第1级脉冲管750及第2脉冲管790、第1配管756及第2配管786、节流孔760、节流孔761以及开闭阀V1~V6等。
第1级蓄冷管740具有高温端742及低温端744,第2级蓄冷管780具有高温端744(相当于第1级低温端744)及低温端784。第1级脉冲管750具有高温端752及低温端754,第2级脉冲管790具有高温端792及低温端794。第1级脉冲管750及第2级脉冲管790的各个高温端752、高温端792及低温端754、低温端794上设置有热交换器。第1级蓄冷管740的低温端744经第1配管756与第1级脉冲管750的低温端754连接。并且,第2级蓄冷管780的低温端784经第2配管786与第2级脉冲管790的低温端794连接。
压缩机712的高压侧(吐出侧)的制冷剂用流路在A点向3个方向分支而构成第1~第3制冷剂供给路H1~H3。第1制冷剂供给路H1由设置有压缩机712的高压侧~开闭阀V1的第1高压侧配管715A~共同配管720~第1级蓄冷管740构成。第2制冷剂供给路H2由设置有连接压缩机712的高压侧~开闭阀V3的第2高压侧配管725A~节流孔760的共同配管730~第1级脉冲管750构成。第3制冷剂供给路H3由设置有连接压缩机212的高压侧~开闭阀V5的第3高压侧配管735A~节流孔761的共同配管799~第2级脉冲管790构成。
另一方面,压缩机712的低压侧(吸入侧)的制冷剂用流路分支成第1~第3制冷剂回收路L1~L3这3个方向。第1制冷剂回收路L1由设置有第1级蓄冷管740~共同配管720~开闭阀V2的第1低压侧配管715B~B点~压缩机712的路径构成。第2制冷剂回收路L2由设置有设置第1级脉冲管750~节流孔760的共同配管730~开闭阀V4的第2低压侧配管725B~B点~压缩机712的路径构成。第3制冷剂回收路L3由设置有设置第2级脉冲管790~节流孔761的共同配管799~开闭阀V6的第3低压侧配管735B~B点~压缩机712的路径构成。
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这种结构的脉冲管制冷机700的一般动作方法,因此不在此进行说明。
其中,第2级蓄冷管780具备具有如上述的特征的本发明的蓄冷器781。例如,若假设蓄冷器781为如图5所示的蓄冷器100,则此时低温侧第2容器165B所暴露在的温度例如为约4K~约6K左右,高温侧第1容器165A所暴露在的温度例如为约6K~约8K左右。并且,压力P2例如为约0.4MPa以下,压力P1为约0.4MPa~约0.8MPa左右。
为这种结构时,当脉冲管制冷机700工作时,在第2级蓄冷管780中的蓄冷器781中,可较大抑制由于蓄冷材料的比热的温度所带来的变化。因此,能够在脉冲管制冷机700的第2级蓄冷管780中维持稳定的蓄冷性能。
(脉冲管制冷机2)
图16中概略示出具有基于本发明的蓄冷器的脉冲管制冷机的另一结构例。
如图16所示,该脉冲管制冷机800具有与上述脉冲管制冷机700大致相同的结构。因此,在脉冲管制冷机800中,对与图15所示的脉冲管制冷机700相同的部件附加与图15相同的参考符号。
但是,该脉冲管制冷机800进一步具有第1蓄冷材料用配管830和第2蓄冷材料用配管840。在第1蓄冷材料用配管830设置有如节流孔的流路阻力810。但是,也可省略该流路阻力810。
第1蓄冷材料用配管830的一端设置在压缩机712的高压侧,另一端连接于第2级蓄冷管780内的蓄冷器781。更详细而言,第1蓄冷材料用配管830的另一端连接于在蓄冷器781的高温侧第1区段565A中设置的压力为P1的蓄冷材料的容纳部520A。另一方面,第2蓄冷材料用配管840的一端设置在压缩机712的低压侧,另一端连接于第2级蓄冷管780内的蓄冷器781。更详细而言,第2蓄冷材料用配管840的另一端连接于在蓄冷器781的低温侧第2区段565B中设置的压力为P2的蓄冷材料的容纳部520B。
这时,蓄冷器781成为与上述图13所示的蓄冷器500相同的结构,“高压氦气源”及“低压氦气源”分别相当于压缩机712的高压侧(供给侧)及低压侧(回收侧)。
即使在这种结构的脉冲管制冷机800中,也可在第2级蓄冷管780中的蓄冷器781中较大抑制由于蓄冷材料的比热的温度所带来的变化。因此,能够在脉冲管制冷机800的第2级蓄冷管780中维持稳定的蓄冷性能。
另外,未在附图中示出,但第1蓄冷材料用配管830可在任一部位具有控制阀及压力测定机构。此时,根据由压力测定机构测定的第1蓄冷材料用配管830内的压力值来调节控制阀的开度,由此能够将第1蓄冷材料用配管830内的高压氦气压力调整为所需值。除此之外或者与此不同地,第2蓄冷材料用配管840可在任一部位具有控制阀及压力测定机构。由此,在第2蓄冷材料用配管840内也能够将低压氦气的压力调整为所需值。
其中,在通常的压缩机712的内部具备压力释放用旁通阀。因此,当停止脉冲管制冷机800时,蓄冷器780的第1区段565A的容纳部520A及第1蓄冷材料用配管830内成为高压时,在压缩机712内该旁通阀工作从而蓄冷材料从高压侧流入低压侧。因此,在基于本发明的结构中,无需在蓄冷器780中设置用于释放高压蓄冷材料的新的部件。
(脉冲管制冷机3)
图17中概略示出具有基于本发明的蓄冷器的脉冲管制冷机的另一结构例。
如图17所示,该脉冲管制冷机900具有与在图15所示的脉冲管制冷机700大致相同的结构。因此,在脉冲管制冷机900中,对与图15所示的脉冲管制冷机700相同的部件附加与图15相同的参考符号。
但是,该脉冲管制冷机900进一步具有缓冲罐966、第1蓄冷材料用配管930及第2蓄冷材料用配管940。
缓冲罐966经具备节流孔964的配管962连接于第1级脉冲管730的高温端732。
第1蓄冷材料用配管930的一端设置在压缩机712的高压侧,另一端连接于第2级蓄冷管780内的蓄冷器781。更详细而言,第1蓄冷材料用配管930的另一端连接于在蓄冷器781的高温侧的第1区段565A中设置的压力为P1的蓄冷材料的容纳部520A。另一方面,第2蓄冷材料用配管940的一端连接于缓冲罐966,另一端连接于第2级蓄冷管780内的蓄冷器781。更详细而言,第2蓄冷材料用配管940的另一端连接于在蓄冷器781的低温侧第2区段565B中设置的压力为P2的蓄冷材料的容纳部520B。
这时,蓄冷器781成为与上述图13所示的蓄冷器500相同的结构,“高压氦气源”及“低压氦气源”分别相当于压缩机712的高压侧(供给侧)及缓冲罐966。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这种结构的脉冲管制冷机900也可得到如上述的基于本发明的效果。
(脉冲管制冷机4)
图18中概略示出具有基于本发明的蓄冷器的脉冲管制冷机的另一结构例。
如图18所示,该脉冲管制冷机1000具有与在图15所示的脉冲管制冷机700大致相同的结构。因此,在脉冲管制冷机1000中,对与图15所示的脉冲管制冷机700相同的部件附加与图15相同的参考符号。
但是,该脉冲管制冷机1000进一步具有缓冲罐966、第1蓄冷材料用配管1030、第2蓄冷材料用配管1040及第3蓄冷材料用配管1035。
缓冲罐966通过具备节流孔964的配管962连接于第1级脉冲管730的高温端752。
第1蓄冷材料用配管1030的一端设置在压缩机712的高压侧,另一端连接于第2级蓄冷管780内的蓄冷器781。更详细而言,第1蓄冷材料用配管1030的另一端连接于在蓄冷器781的高温侧的第1区段665A中设置的压力为P1的蓄冷材料的容纳部620A。另一方面,第2蓄冷材料用配管1040的一端设置在压缩机712的低压侧,另一端连接于第2级蓄冷管780内的蓄冷器781。更详细而言,第2蓄冷材料用配管1040的另一端连接于在蓄冷器781的低温侧的第2区段665B中设置的压力为P2的蓄冷材料的容纳部620B。同样,第3蓄冷材料用配管1035的一端连接于缓冲罐966,另一端连接于第2级蓄冷管780内的蓄冷器781。更详细而言,第3蓄冷材料用配管1035的另一端连接于在蓄冷器781的中间温度侧的第3区段665C中设置的压力为P3的蓄冷材料的容纳部620C。
这时,蓄冷器781成为与上述图14所示的蓄冷器600相同的结构,“高压氦气源”、“低压氦气源”及“中间压氦气源”分别相当于压缩机712的高压侧(供给侧)、压缩机712的低压侧(回收侧)及缓冲罐966。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这种结构的脉冲管制冷机1000中也可得到如上述的基于本发明的效果。
以上,对具备基于本发明的蓄冷器的脉冲管制冷机的一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基于本发明的脉冲管制冷机不限于这种结构。例如,在图17的结构中,“高压氦气源”成为压缩机712的高压侧,“低压氦气源”成为缓冲罐966。然而,也可以是“高压氦气源”为缓冲罐966,“低压氦气源”为压缩机712的低压侧。
(基于本发明的GM制冷机)
本发明还能够适用于GM制冷机。
图19中概略示出具有基于本发明的蓄冷器的GM制冷机的一结构例。
如图19所示,该GM制冷机1100具有与图2所示的以往的GM制冷机1大致相同的结构。因此,在本发明的GM制冷机1100中,对与图2所示的GM制冷机1相同的部件附加与图2相同的参考符号。
但是,该GM制冷机1100中,在第2级缸体51内设置成能够向轴向往返运动的第2级置换器52的结构与上述的GM制冷机1不同。
即,在GM制冷机1100中,在第2级置换器52内设置有第2级蓄冷器1160来代替第2级蓄冷器60。
第2级蓄冷器1160具有划分为上下的2个空间1161及空间1162。第1空间1161通过第2级密封件59及中间密封件1143与工作气体流动的第1级膨胀室31及第2空间1162密封。并且,第2空间1162通过中间密封件1143及下侧密封件1145与第1空间1161及工作气体流动的第2级膨胀室55密封。
并且,在第2级缸体51形成有第1流通路1170-1及第2流通路1175-1,在第2级置换器52形成有第3流通路1170-2及第4流通路1175-2。
其中,第2级蓄冷器1160具有配置在第1空间1161的配管1121及配置在第2空间1162且与配管1121流体连通的配管1122。因此,流入第1级膨胀室31的工作气体通过配管1121在第1空间1161内流动,并通过配管1122在第2空间1162内流动,之后,通过设置在第2级置换器52的底部的流通路1123流通至第2级膨胀室55(或者向其相反方向流通)。
另一方面,在来自压缩机3的高压配管上连接有分支管1180,分支管1180具有第1配管1181a及第2配管1181b。第1配管1181a连接于第2级缸体51的第1流通路1170-1,第2配管1181b连接于第2级缸体51的第2流通路1175-1。因此,来自压缩机3的蓄冷材料能够通过配管1181a从第2级缸体51的第1流通路1170-1经设置在第2级置换器52的第3流通路1170-2流入第2级蓄冷器1160的第1空间1161。同样,来自压缩机3的蓄冷材料能够通过配管1181b从第2级缸体51的第2流通路1175-1经设置在第2级置换器52的第4流通路1175-2流入第2级蓄冷器1160的第2空间1162。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这种结构的GM制冷机1100也可得到如上述的基于本发明的效果。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适用于GM制冷机及脉冲管制冷机等蓄冷式制冷机中。
本申请主张基于2010年3月1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0-065038号的优先权,该日本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参考援用于本申请中。
符号的说明:
1-GM制冷机,3-气体压缩机,5、6-阀,7-配管,8-驱动马达,10-冷头,12-凸缘,15-第1级冷却部,20-第1级缸体,22-第1级置换器,23a-高温端,23b-低温端,30-第1级蓄冷器,31-第1级膨胀室,35-第1级冷却台,39-第1级密封件,40-1-流通路,40-2-流通路,40-3-流通路,50-第2级冷却部,51-第2级缸体,52-第2级置换器,53a-高温端,53b-低温端,54-2-流通路,55-第2级膨胀室,59-第2级密封件,60-第2级蓄冷器,60A-以往的氦冷却式蓄冷器,62-气囊,65-空间,68-第1工作气体流路,69-第2工作气体流路,85-第2级冷却台,100-基于本发明的蓄冷器,110-高温侧,120-低温侧,165A-第1容器,165B-第2容器,168-第1工作气体流路,169-第2工作气体流路,170A、170B-蓄冷材料,175-空间部,200-基于本发明的蓄冷器,210-高温侧,220-低温侧,230-中间温度侧,265A-第1容器,265B-第2容器,265C-第3容器,268-第1工作气体流路,269-第2工作气体流路,270A、270B、270C-蓄冷材料,275-空间部,300-基于本发明的蓄冷器,310-分隔部件,320A、320B-传热性气囊,365A-第1区段,365B-第2区段,368-第1工作气体流路,369-第2工作气体流路,370A、370B-蓄冷材料,375A、375B-空间部,400-基于本发明的蓄冷器,410A-凸缘,410B-分隔部件,410C-凸缘,420A、420B-容纳部,465A-第1区段,465B-第2区段,468-第1工作气体流路,469-第2工作气体流路,470A、470B-蓄冷材料,475A、475B-空心管,500-蓄冷器,510B-分隔部件,520A、520B-容纳部,530-第1蓄冷材料用配管,531-高压氦气源,540-第2蓄冷材料用配管,541-低压氦气源,565A-第1区段,565B-第2区段,600-蓄冷器,610B-分隔部件,610C-分隔部件,620C-容纳部,635-第3蓄冷材料用配管,636-中间压氦气源,665A-第1区段,665B-第2区段,665C-第3区段,670C-蓄冷材料,675C-空心管,700-脉冲管制冷机,712-压缩机,715A-第1高压侧配管,715B-第1低压侧配管,720-共同配管,725A-第2高压侧配管,725B-第2低压侧配管,730-共同配管,735A-第3高压侧配管,735B-第3低压侧配管,740-第1级蓄冷管,742-第1级蓄冷管的高温端,744-第1级蓄冷管的低温端,750-第1级脉冲管,752-第1级脉冲管的高温端,754-第1级脉冲管的低温端,756-第1配管,760、761-节流孔,780-第2级蓄冷管,781-蓄冷器,784-第2级蓄冷管的低温端,786-第2配管,790-第2级脉冲管,792-第2级脉冲管的高温端,794-第2级脉冲管的低温端,799-共同配管,800-脉冲管制冷机,810-流路阻力,830-第1蓄冷材料用配管,840-第2蓄冷材料用配管,900-脉冲管制冷机,930-第1蓄冷材料用配管,940-第2蓄冷材料用配管,962-配管,964-节流孔,966-缓冲罐,1000-脉冲管制冷机,1030-第1蓄冷材料用配管,1035-第3蓄冷材料用配管,1040-第2蓄冷材料用配管,1100-基于本发明的GM制冷机,1121、1122-配管,1123-流通路,1143-中间密封件,1145-下侧密封件,1160-第2级蓄冷器,1161-第1空间,1162-第2空间,1170-1-第1流通路,1170-2-第3流通路,1175-1-第2流通路,1175-2-第4流通路,1180-分支管,1181a-第1配管,1181b-第2配管,H1~H3-第1~第3制冷剂供给路,L1~L3-第1~第3制冷剂回收路,V1~V6-开闭阀。

Claims (17)

1.一种氦冷却式蓄冷器,其蓄冷工作气体的寒冷,其特征在于,
沿着所述工作气体流通的温度梯度方向具有至少2个容纳有作为蓄冷材料的氦气的容纳空间,
第1容纳空间配置在高温侧区域,该蓄冷器工作时,容纳压力为P1的蓄冷材料,
第2容纳空间配置在低温侧区域,该蓄冷器工作时,容纳压力为P2的蓄冷材料,压力P1大于压力P2,
容纳在所述第1容纳空间中的蓄冷材料的压力为P2时,与蓄冷材料的压力为P1时相比,蓄冷材料的比热减小,
容纳在所述第2容纳空间中的蓄冷材料的压力为P1时,与蓄冷材料的压力为P2时相比,蓄冷材料的比热减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氦冷却式蓄冷器,其特征在于,
该蓄冷器工作时,所述第1容纳空间在温度TA~温度TB且TA<TB的范围内,
该蓄冷器工作时,所述第2容纳空间在温度TC~温度TD且TC<TD的范围内,
在温度TD~温度TA的范围内,所述蓄冷材料的压力为P1时的比热的温度变化曲线与所述蓄冷材料的压力为P2时的比热的温度变化曲线交叉。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氦冷却式蓄冷器,其特征在于,
满足温度TD=温度TA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氦冷却式蓄冷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容纳有作为蓄冷材料的氦气的第3容纳空间,
该第3容纳空间配置在所述第1容纳空间与所述第2容纳空间之间的温度区域,且容纳压力为P3的所述蓄冷材料,
压力P3小于压力P1且大于压力P2,
容纳在所述第3容纳空间中的蓄冷材料的压力为P1或P2时,与蓄冷材料的压力为P3时相比,蓄冷材料的比热减小。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氦冷却式蓄冷器,其特征在于,
该蓄冷器工作时,所述第1容纳空间在温度TA~温度TB且TA<TB的范围内,
该蓄冷器工作时,所述第2容纳空间在温度TC~温度TD且TC<TD的范围内,
该蓄冷器工作时,所述第3容纳空间在温度TE~温度TF且TE<TF的范围内,
在温度TE~温度TF的范围内,所述蓄冷材料的压力为P1时的比热的温度变化曲线与所述蓄冷材料的压力为P2时的比热的温度变化曲线交叉。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氦冷却式蓄冷器,其特征在于,
在温度TF~温度TA的范围内,所述蓄冷材料的压力为P1时的比热的温度变化曲线与所述蓄冷材料的压力为P3时的比热的温度变化曲线交叉。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氦冷却式蓄冷器,其特征在于,
在温度TD~温度TE的范围内,所述蓄冷材料的压力为P2时的比热的温度变化曲线与所述蓄冷材料的压力为P3时的比热的温度变化曲线交叉。
8.如权利要求5~7中任一项所述的氦冷却式蓄冷器,其特征在于,
满足温度TE=温度TD和/或温度TA=温度TF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氦冷却式蓄冷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容纳空间配置在6K以上的温度区域,和/或
所述第2容纳空间配置在10K以下的温度区域。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氦冷却式蓄冷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力P1为0.8MPa以上且3.5MPa以下,
所述压力P2为0.1MPa以上且2.2MPa以下。
11.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氦冷却式蓄冷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容纳空间和/或所述第2容纳空间中容纳有内部填充有氦气的多个气囊。
12.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氦冷却式蓄冷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容纳空间和/或所述第2容纳空间形成在多个空心管的内部或者外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氦冷却式蓄冷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容纳空间连接于第1氦源,和/或
所述第2容纳空间连接于第2氦源。
14.一种GM式制冷机,其具备经蓄冷器将工作气体供给于膨胀室,并经所述蓄冷器将所述工作气体从膨胀室排出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冷器为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蓄冷器。
15.一种GM式制冷机,其具备经蓄冷器将工作气体供给于膨胀室,并经所述蓄冷器将所述工作气体从膨胀室排出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冷器为权利要求13所述的蓄冷器,
所述第1氦源和/或第2氦源为所述压缩机。
16.一种脉冲管制冷机,其具备经蓄冷管将工作气体供给于脉冲管,并经所述蓄冷管将所述工作气体从脉冲管排出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冷管具有蓄冷器,该蓄冷器为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蓄冷器。
17.一种脉冲管制冷机,其具备经蓄冷管将工作气体供给于脉冲管,并经所述蓄冷管将所述工作气体从脉冲管排出的压缩机及连接于所述脉冲管的缓冲罐,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冷管具有蓄冷器,该蓄冷器为权利要求13所述的蓄冷器,
所述第1氦源为所述压缩机或所述缓冲罐,和/或
所述第2氦源为所述压缩机或所述缓冲罐。
CN201180014296.7A 2010-03-19 2011-03-17 蓄冷器、gm制冷机及脉冲管制冷机 Active CN10281231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65038 2010-03-19
JP2010065038 2010-03-19
PCT/JP2011/056361 WO2011115200A1 (ja) 2010-03-19 2011-03-17 蓄冷器、gm冷凍機およびパルスチューブ冷凍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12311A true CN102812311A (zh) 2012-12-05
CN102812311B CN102812311B (zh) 2015-05-20

Family

ID=446492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14296.7A Active CN102812311B (zh) 2010-03-19 2011-03-17 蓄冷器、gm制冷机及脉冲管制冷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488390B2 (zh)
JP (1) JP5788867B2 (zh)
CN (1) CN102812311B (zh)
WO (1) WO2011115200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32026A (zh) * 2013-06-20 2014-12-24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蓄冷材料及蓄冷式制冷机
CN104457007A (zh) * 2013-09-17 2015-03-25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蓄冷式制冷机、一级蓄冷器及二级蓄冷器
CN104764236A (zh) * 2014-01-06 2015-07-08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脉冲管制冷机
CN104457007B (zh) * 2013-09-17 2017-01-04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蓄冷式制冷机、一级蓄冷器及二级蓄冷器
CN106440543A (zh) * 2016-09-28 2017-02-22 浙江大学 胶囊型氦气回热器及带有该回热器的低温制冷机
CN110858509A (zh) * 2018-08-23 2020-03-03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超导磁铁冷却装置及超导磁铁冷却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098844A (ja) * 2013-11-20 2015-05-28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クライオポンプシステム、及びクライオポンプシステムの運転方法
JP6320142B2 (ja) * 2014-04-14 2018-05-09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極低温冷凍機
CN104197591B (zh) * 2014-08-29 2016-11-30 浙江大学 采用氦气作为回热介质的深低温回热器及其脉管制冷机
JP2016142468A (ja) * 2015-02-03 2016-08-08 大陽日酸株式会社 希釈冷凍装置
DE202016106860U1 (de) 2016-12-08 2018-03-09 Pressure Wave Systems Gmbh Regenerator für Kryo-Kühler mit Helium als Arbeitsgas
US10753653B2 (en) * 2018-04-06 2020-08-25 Sumitomo (Shi) Cryogenic Of America, Inc. Heat station for cooling a circulating cryogen
DE202021100084U1 (de) 2021-01-11 2022-04-12 Pressure Wave Systems Gmbh Regenerator für Kryo-Kühler mit Helium als Arbeitsgas und als Wärmespeichermaterial sowie einen Kryo-Kühler mit einem solchen Regenerator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23761A (ja) * 1983-07-18 1985-02-06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JPH03117855A (ja) * 1989-09-29 1991-05-2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蓄冷型極低温冷凍機
JPH1137582A (ja) * 1997-07-23 1999-02-12 Daikin Ind Ltd 蓄冷材および蓄冷型冷凍機
CN1777782A (zh) * 2003-04-24 2006-05-24 莱博尔德真空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热储存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L252718A (zh) * 1957-11-14
US3692099A (en) * 1968-06-20 1972-09-19 Gen Electric Ultra low temperature thermal regenerator
JPS5863A (ja) * 1981-06-25 1983-01-05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Heガスを用いる極低温用冷却方法
JPS5915773A (ja) * 1982-07-16 1984-01-2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ヘリウム冷凍機
JPS62112072A (ja) 1985-11-09 1987-05-23 Takamatsu Electric Works Ltd 電圧センサ及び同センサを用いた零相電圧検出装置
JPS62112072U (zh) * 1986-01-08 1987-07-16
JP2773793B2 (ja) * 1993-11-22 1998-07-09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極低温冷凍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23761A (ja) * 1983-07-18 1985-02-06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JPH03117855A (ja) * 1989-09-29 1991-05-2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蓄冷型極低温冷凍機
JPH1137582A (ja) * 1997-07-23 1999-02-12 Daikin Ind Ltd 蓄冷材および蓄冷型冷凍機
CN1777782A (zh) * 2003-04-24 2006-05-24 莱博尔德真空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热储存介质
JP2006524307A (ja) * 2003-04-24 2006-10-26 ライボルト ヴァキューム ゲゼルシャフト ミット ベシュレンクテル ハフツング 蓄熱剤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32026A (zh) * 2013-06-20 2014-12-24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蓄冷材料及蓄冷式制冷机
CN104457007A (zh) * 2013-09-17 2015-03-25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蓄冷式制冷机、一级蓄冷器及二级蓄冷器
CN104457007B (zh) * 2013-09-17 2017-01-04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蓄冷式制冷机、一级蓄冷器及二级蓄冷器
US10281175B2 (en) 2013-09-17 2019-05-07 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 Ltd. Regenerative refrigerator, first stage regenerator, and second stage regenerator
CN104764236A (zh) * 2014-01-06 2015-07-08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脉冲管制冷机
CN106440543A (zh) * 2016-09-28 2017-02-22 浙江大学 胶囊型氦气回热器及带有该回热器的低温制冷机
CN110858509A (zh) * 2018-08-23 2020-03-03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超导磁铁冷却装置及超导磁铁冷却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12311B (zh) 2015-05-20
JPWO2011115200A1 (ja) 2013-07-04
US9488390B2 (en) 2016-11-08
US20120304668A1 (en) 2012-12-06
WO2011115200A1 (ja) 2011-09-22
JP5788867B2 (ja) 2015-10-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12311A (zh) 蓄冷器、gm制冷机及脉冲管制冷机
US20060266075A1 (en) Refrigerator
CN102232167B (zh) 跨临界制冷循环中的液体蒸气分离
JP5575875B2 (ja) 蓄冷器、gm冷凍機及びパルスチューブ冷凍機
JP5889743B2 (ja) 蓄冷式冷凍機
CN102713464A (zh) 安装在台座内的制冷系统
CN101858666B (zh) 脉管制冷机
EP3995758B1 (en) Heat exchange unit for a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with a thermal storage and using co2 as refrigerant
JP5971548B2 (ja) 冷凍装置
JP2003336922A (ja) 極低温冷凍装置
KR20190025767A (ko) 하이브리드 브레이튼-기퍼드-맥마흔 팽창기
CN104713263B (zh) 蓄冷器式制冷机
JP5425754B2 (ja) パルスチューブ冷凍機
JPH0452468A (ja) 極低温冷凍装置
CN219713696U (zh) 复叠式制冷系统和制冷设备
JP2005106315A (ja) 冷凍冷蔵庫
CN104819592B (zh) 蓄冷器及蓄冷器式制冷机
CN218096773U (zh) 具有多温区的冰箱
EP3995760B1 (en) Thermal storage unit for a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with a thermal storage and using co2 as refrigerant
CN117847852A (zh) 一种缩短启动时间的双工质节流制冷器及控制方法
CN102141318B (zh) 脉冲管制冷机
JP2006207982A (ja) 冷凍装置及び冷蔵庫
JPH0452467A (ja) 極低温冷凍機
JP2023183630A (ja) 電池温調装置
KR20030032335A (ko) 냉장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