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08295B - 缝纫机 - Google Patents

缝纫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08295B
CN102808295B CN201210156978.8A CN201210156978A CN102808295B CN 102808295 B CN102808295 B CN 102808295B CN 201210156978 A CN201210156978 A CN 201210156978A CN 102808295 B CN102808295 B CN 10280829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rod
cutter
upper cutter
cloth
feeding s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5697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08295A (zh
Inventor
坂本真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u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u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uki Corp filed Critical Ju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8082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082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082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082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65/00Devices for severing the needle or lower threa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缝纫机,其即使不使用与一对可动切刀一体的引导部件,也可以可靠地切断下线。缝纫机具有:布料进给台;缝纫机针,其相对于布料进给台上下移动,对支撑在该布料进给台上的布料进行缝制;以及切线装置,其将配置在布料进给台下方的缝线切断。切线装置具有:下切刀,其用于切断缝线;以及上切刀,其通过沿上下方向与下切刀进行开闭,从而切断缝线。布料进给台具有:向上部凸出的凸出部,其用于使缝线和布料分离;以及成为上切刀的动作路径的槽。槽的至少一部分由凸出部构成。

Description

缝纫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纽扣孔锁边缝纫机,特别地,涉及一种具有配置在缝纫机底座内的下切线装置的纽扣孔锁边缝纫机。
背景技术
参照图21、图22,说明从上下方向夹持下线T并将其切断的切线装置100。与布料相连接的下线T在缝制结束时,在针板的针孔和布料之间且在布料进给台的上平面的下方,大致水平延伸。切线装置100具备:具有刃部101A的下可动切刀101、以及具有刃部102A的上可动切刀102。下可动切刀101和上可动切刀102以一个水平轴为中心自由旋转地被支撑。在切线时,通过在上下可动切刀101、102前进的同时,使下可动切刀101旋转,以使得刃部101A、102A交叉,从而由刃部101A、102A夹持并切断水平延伸的下线T。
切线装置100还具有引导部件103,其用于在刃部101A、102A之间对下线T进行引导。引导部件103在上可动切刀102的上方延伸。即,在可动切刀101、102以与下线T的路径交叉的方式前进时,引导部件103与可动切刀101、102一体地动作,将下线T压下,以使下线T位于两个可动切刀101、102的路径上。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54184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下线T的张力过强的情况下等,下线T会相对于引导部件103滑动,下线T进入引导部件103和上可动切刀102的间隙中,脱离刃部101A、102A的路径,有时无法进行下线T的切断。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缝纫机,其即使不使用与一对可动切刀一体的引导部件,也可以可靠地切断下线。
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式,缝纫机具有:布料进给台,其载置布料;线迹形成单元,其在载置于布料进给台上的布料上,利用上线和下线形成线迹;以及切线装置,其具有下切刀及与所述下切刀协同动作而切断下线的上切刀,配置在所述布料进给台的下方。所述布料进给台具有向上方凸出的凸出部,该凸出部用于使所述下线和所述布料分离。所述凸出部具有形成下述空间部的至少一部分的部分,该空间部成为所述上切刀的动作路径中、与所述布料进给台的下表面相比位于上方的动作路径。
根据本发明的第2方式,所述空间部由形成在所述凸出部上的槽构成。
根据本发明的第3方式,所述空间部由形成在所述布料进给台上的切口部和所述凸出部的端部构成,该切口部可使所述上切刀通过。
根据本发明的第4方式,所述布料进给台还具有与所述凸出部分离而配置的其他凸出部,与所述空间部相对的该其他凸出部的面,具有远离所述上切刀的动作路径的形状。
根据本发明的第5方式,所述切线装置具有:连杆机构,其用于使所述上切刀及所述下切刀开闭;以及支撑台,其对所述上切刀、所述下切刀及所述连杆机构进行支撑。所述支撑台设置在缝纫机架上,可以沿与所述上切刀的动作路径相交叉的方向自由调整所述支撑台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6方式,缝纫机还具有成为所述连杆机构的驱动源的致动器。所述连杆机构具有用于传递该致动器的动力的第一连杆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7方式,所述连杆机构还具有:第二连杆部件,其具有与所述上切刀的基端部可自由旋转地连结的一端部、及可自由旋转地支撑在所述支撑台上的另一端部;以及第三连杆部件,其具有与所述上切刀的中央部可自由旋转地连结的一端部、及可自由旋转地支撑在所述支撑台上的另一端部,设置为与所述第二连杆部件平行。利用由所述第二连杆部件、所述第三连杆部件,所述上切刀以及所述支撑台形成的缩放机构,使所述上切刀及所述下切刀进行开闭。
根据本发明的第8方式,所述连杆机构还具有:切线杆,其具有可自由旋转地支撑在所述支撑台上的一端部、及形成有长孔的另一端部;以及第四连杆部件,其具有经由所述切线杆的所述长孔与所述下切刀可自由旋转地连结的一端部、及与所述第三连杆部件可自由旋转地连结的另一端部。利用由所述上切刀及第四连杆部件及切线杆形成的肘杆机构,使所述下切刀与切线杆联动,所述缩放机构也与切线杆联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9方式,所述支撑台具有:壁部,其用于支撑所述连杆机构;以及底部,其从所述支撑台的下端部水平延伸。在所述底部中,形成有沿与所述上切刀的动作路径相交叉的方向的多个长孔,相对于所述长孔插入引导部件,通过使所述切线装置滑动,从而沿所述下线的延伸方向可自由调整所述下线的切断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10方式,所述第一连杆部件追随所述致动器,将该致动器的动力向所述切线杆传递。在所述支撑台上,可自由调整位置地安装有用于调整所述第一连杆部件的可动范围的止动器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11方式,用于调整所述下切刀以及所述上切刀的位置的切刀位置调整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杆部件以及所述第四连杆部件上。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在布料进给台上设置向上部凸出的凸出部,用于使下线和布料分离,该凸出部设置为,形成成为上切刀及下切刀的动作路径的空间部,因此,可以在由凸出部形成的缝线和布料的间隙中对上切刀进行引导,可以将下线可靠地切断。另外,在切断后,与布料连接的下线的剩余长度越短缝制品质越好,但认为为此成为下线路径沿布料进给台(布料)、即沿水平方向的状态。但是,如果如现有技术所示,为了在布料进给台的下方使上下切刀进行动作,而使下线路径与布料进给台平行,则无法利用上下切刀捕捉下线。根据本发明,即使将下线路径设定为尽可能沿布料(布料进给台),也可以由上下切刀的移动路径可靠地捕捉并切断下线,因此,可以可靠地进行下线的切断,并且可以缩短与布料相连接的缝线剩余长度。另外,即使不使用与上下切刀一体的引导部件,也可以可靠地切断下线。
根据本发明的其他方式,由于通过使支撑台沿缝线延伸的前后方向进行滑动,从而使切线装置自由调整缝线的切断位置,所以可以调整切断后的缝线长度。
根据本发明的其他方式,由于上切刀以及下切刀利用缩放机构进行开闭,所以可以以简单的结构使上切刀以及下切刀进行开闭。
根据本发明的其他方式,由于缩放机构具有肘杆机构,所以即使在切断中施加的外力较小,也可以可靠地切断缝线。
根据本发明的其他方式,由于将用于调整第一连杆部件的可动范围的止动器部件,可自由调整位置地安装在支撑台上,所以通过对止动器部件的位置进行调整,从而可以调整第一连杆部件的可动范围。
根据本发明的其他方式,可以利用设置在第二连杆部件以及第四连杆部件上的切刀位置调整机构,进行下切刀以及上切刀的位置调整。
附图说明
图1是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缝纫机的侧视图。
图2是缝制结束时的缝纫机的布料进给台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布料进给台的凸出部的概略结构的斜视图。
图4是从正面侧观察下切线装置的闭合状态时的斜视图。
图5是从背面侧观察下切线装置的斜视图。
图6是从背面侧观察下切线装置的后视图。
图7是省略了切线杆的下切线装置的后视图。
图8是从正面侧观察分开状态时的下切线装置的斜视图。
图9是从背面侧观察分开状态时的下切线装置的斜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下切线装置和布料进给台的凸出部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斜视图。
图11是表示图3的布料进给台的槽的斜视图。
图12是表示利用本实施方式的切线装置进行缝线切断时的状态的斜视图。
图13是表示利用本实施方式的切线装置进行缝线切断时的状态的斜视图。
图14是缝纫机所具有的布料进给台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15是表示图14的布料进给台的凸出部的概略结构的斜视图。
图16是切线装置的变形例的分解斜视图。
图17是从正面侧观察图16的下切线装置的斜视图。
图18是从背面侧观察图16的下切线装置的斜视图。
图19是图16的下切线装置的后视图。
图20是表示图16的下切线装置的分开状态时的从正面侧观察的斜视图。
图21是现有的切线装置的斜视图。
图22是图21的切线装置的其他斜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首先,对结构进行说明。
图1、图2所示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缝纫机10是在布料H上形成锁边线迹,并且形成纽扣孔B的自动控制的纽扣孔锁边缝纫机。
缝纫机10具有:底座部11,其形成大致矩形箱状;纵向机体部12,其设置在底座部11的后部;臂部13,其从纵向机体部12的上部与底座部11大致平行地向前方延伸;布料进给台16,其载置布料(被缝制物)H,在水平面内移动;布料压脚17,其在布料进给台16的上表面对布料H进行按压;布料切断切刀41以及切刀座42,它们用于形成纽扣孔。
未图示的缝纫机上轴设置为,在臂部13内沿该臂部13的前后方向(图1的Y方向)延伸。另外,在臂部中,利用未图示的主轴电动机进行旋转的上轴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下轴经由具有同步带的传动机构与上轴连接,上轴的旋转力经由传动机构而进行传动,使下轴旋转。
在臂部13的前方头部13a中,针棒15设置为,可以利用由上轴驱动的众所周知的针棒上下驱动机构(未图示)而上下移动,并且设置为可以利用众所周知的针摆动机构(未图示)而沿左右方向(图2的X方向)进行针摆动运动。在针棒15的下端部固定缝纫机针14,在缝纫机针14前端(下端)的穿线孔中插入上线。缝纫机针14通过针棒15的上下移动,而贯穿设置于缝纫机底座11上的针板11A(图2)的针孔(未图示)中,在针孔下方出没。
此外,针摆动机构具有可以机械地调节针摆动幅度的现有结构。
在底座部11中,在针板11A的正下方设置有向前端的孔中插入下线T2的打环器(未图示)。打环器与下轴连接,与针棒15的上下运动同步地摆动。通过使摆动的打环器和贯穿针板11A并上下移动的缝纫机针14协同动作,从而使上线T1和下线T2交织,形成环形线迹的纽扣孔锁边缝制。该缝纫机针14和打环器构成线迹形成单元。本发明中的线迹形成单元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针14和打环器,包含其他众所周知的线迹形成单元。
另外,针棒15以及打环器与具有旋转脉冲电动机和同步带的转动机构71连接,同步地以垂直的轴为中心进行绕轴旋转,由此,在构成纽扣孔的一部分的滴状的平头纽扣孔的周缘部处形成平头线迹。
作为整体为中空矩形的布料进给台16,设置为可以沿底座部11的上表面自由移动,通过底座部11内设置的X轴脉冲电动机以及Y轴脉冲电动机的动作,从而可以沿左右方向(X方向)以及前后方向(Y方向)移动。
可以在该布料进给台16的上表面载置布料H,并且在布料进给台16上设置有布料压脚17,该布料压脚17可以上下移动,以将该布料H向布料进给台16上表面上按压或者释放。布料压脚17对于应在该布料H上形成的纽扣孔锁边线迹的两侧进行按压。
该布料进给台16设定为,在定位于规定的原点位置上的状态下,布料切断切刀41和切刀座42与载置在布料进给台16的上表面上的布料H中的纽扣孔B的形成预定位置的上下相对,在该位置处形成纽扣孔B。
布料进给台16伴随着缝纫机的起动从原点位置向前方(图2右方)的缝制开始位置移动,并进行驱动,以使得布料进给台16上载置的布料H向缝纫机针14的正下方的必要位置相对地移动。通过与该驱动协同动作,对针棒15、打环器以及转动机构71进行驱动,从而形成纽扣孔B周围的锁边缝制。
如果缝制结束,则布料进给台16从其最终线迹形成位置沿Y方向移动,并使布料移动,以使得纽扣孔B的形成预定部位位于布料切断切刀41以及切刀座42之间的相对位置上,成为图2的状态。此时,在针板11A的针孔和布料H的最终线迹形成位置之间,下线T2沿Y方向延长。
布料切断切刀41在底座部11中,配置在设置打环器的位置的Y方向一侧(后方),如上述所示,配置在与布料进给台16的原点位置一致的位置上。
并且,切刀座42在布料H到达布料切断位置时,即,成为在切刀座42和布料切断切刀41之间配置有布料H的状态时,利用气缸等驱动单元(未图示)的动作而向布料切断切刀41下降。通过该下降,对设置在切刀座42和布料切断切刀41之间的布料H进行按压并切断,形成纽扣孔B。
在布料进给台16的缝纫机针14的上下移动区域附近,形成有Y方向上较长且左右大致对称地分开的凸出部161。该凸出部161的布料切断切刀侧端缘沿X方向形成在一条直线上,成为以在与布料进给台16的上平面之间形成台阶的方式向上方伸出的形状。由此,如图13所示,布料进给台16上的布料H在布料进给台16上端面和凸出部161上表面之间的交界处弯曲。
在凸出部161上沿Y方向形成大致椭圆状的孔部162以及引导孔部162A,该孔部162以使针板11A的上方露出的方式开口,该引导孔部162A在通过孔部162的中心的Y轴方向线上开口。将孔部162形成为沿Y方向的椭圆状的原因在于,容许与布料进给台16的移动相伴的针板11A的相对移动。
在缝制结束时,穿过布料H和针板11A之间的下线T2通过引导孔部162A内而成为大致直线状。另一方面,位于布料进给台16上端面上并由布料压脚17按压的布料H,在与凸出部161上表面的边界处弯曲。因此,弯曲的布料H和下线T2,在凸出部161中成为上下分离的路径。
并且,在孔部162的布料压脚17侧的端部上,形成向引导孔部162A开口的槽163,槽163在Y方向上具有规定宽度K(图11),沿X方向延伸而形成空间部。
即,布料进给台16具有:凸出部161,其向上部凸出,以使下线T2和布料H分离;以及槽163,其沿X方向在凸出部161上形成,并且构成下述空间部,该空间部成为上切刀52的动作路径中、与布料进给台16的下表面相比位于上方的动作路径。凸出部161在沿前后方向设置的多个固定孔中,利用未图示的安装螺钉,经由布料进给板固定在布料进给台16上。并且,可以选择固定孔,将凸出部161沿前后方向Y变更安装位置。
缝纫机10具有用于切断上线T1的上切线装置(省略图示)和用于切断下线T2的下切线装置50(切线装置)。由于上切线装置可以使用众所周知的切线构造,所以省略其说明。
下切线装置50如图1所示配置在布料进给台16的下部。
如图4~图6所示,在下切线装置50中具有:细长板形状的下切刀51,其在前端下侧缘上形成刃部51A;细长板形状的上切刀52,其与下切刀51连结,可以利用支撑轴56使中间部旋转,在前端上侧缘形成刃部52A;作为致动器的气缸53,其固定在底座11上;连杆机构54,其将气缸53的伸缩动作向下切刀51及上切刀52传递,使下切刀51及上切刀52以支撑轴56为中心进行旋转,使各刃部51A、52A接触/分离(开闭);以及支撑台55,其固定在底座11上,对上述各结构进行支撑。
将平板材弯折而形成的支撑台55具有:水平延伸的底部553;作为壁部的第一壁部551,其从底部553沿X方向线弯折立起,对连杆机构54进行支撑;以及第二壁部552,其从底部553沿Y方向线弯折立起,对气缸53进行固定支撑。在底部553上形成沿Y方向延伸的多个长孔554,相对于该长孔554插入固定螺钉555(引导部件),在底座部11(缝纫机架)上固定并定位。通过松开固定螺钉555,在长孔554的长度范围内使支撑台55滑动,从而可以进行Y方向上的位置调整。引导部件并不限于螺钉,也可以是能够相对于底座部11进行固定的其他众所周知的部件。
在使第一壁部551立起的底部553上,形成沿前后方向的多个长孔554,通过相对于长孔554插入引导部件555,使切线装置50相对于底座部11滑动,从而可以沿前后方向自由调整缝线的切断位置。
气缸53具有沿上下方向自由伸缩的一对杆531,在该一对杆531的上部固定有弯折为大致L字形的卡合片532。卡合片532的弯折部分与连杆机构54连结。
连杆机构54具有第一连杆机构和第二连杆机构。第一连杆机构具有第一连杆部件541和L字状的切线杆542。第一连杆部件541向上下方向延伸。第一连杆部件541具有:上端部,其可自由旋转地连结支撑在卡合片532上;以及下端部,其与切线杆542连结。切线杆542具有:水平方向端部,其与第一连杆部件541的下端部连结;以及中间部,其通过支撑轴543可自由旋转地支撑在第一壁部551上。第一连杆机构配置在第一壁部551的内壁面侧。
在切线杆542的上端部,形成沿长度方向(上下方向)较长的长孔544。
如果气缸53的杆531升降,则与其联动地,第一连杆部件541升降,切线杆542以支撑轴543为中心进行旋转。
连杆机构54的第二连杆机构具有第二连杆部件545和第三连杆部件546。第二连杆部件545具有:下侧端部,其可旋转地支撑在第一壁部551上;以及上侧端部,其可旋转地与上切刀52的基端部连结。第三连杆部件546具有:下侧端部,其可旋转地支撑在第一壁部551上;以及上侧端部,其与上切刀52的中央部侧可旋转地连结。第二连杆机构配置在第一壁部551的外壁面侧。第二连杆部件545和第三连杆部件546彼此平行。
如图8所示,在第三连杆部件546的中央部,形成有向外侧凸出的凸部547。在凸部547上,可自由旋转地连结有将第三连杆部件546和下切刀51连结的第四连杆部件548的下端部。第四连杆部件548的上端部,通过支撑轴57与下切刀51的基端部可自由旋转地连结。在支撑轴57上安装销549,该销549可以相对于切线杆542的长孔544向长度方向滑动,并且可自由旋转地嵌合。
由于该销549将以支撑轴543为中心的切线杆542的摆动向第四连杆部件548传递,所以第四连杆部件548追随切线杆542的摆动,使第三连杆部件546摆动。由此,第二连杆545以及第三连杆部件546以两个下端为中心进行摆动,使上切刀52沿X方向摆动。
另外,由于支撑销549的支撑轴57与下切刀51连结,所以下切刀51以支撑轴56为中心进行摆动,使两个刃部52A、51A进行开闭(接触/分离)动作。
即,连杆机构54具有第二连杆部件545和第三连杆部件546,该第二连杆部件545具有与上切刀52的基端部可自由旋转地连结的一端部、以及可自由旋转地支撑在壁部551上的另一端部,该第三连杆部件546具有与上切刀52的中央部可自由旋转地连结的一端部、以及可自由旋转地支撑在壁部551上的另一端部,设置为与第二连杆部件545平行,利用由第二连杆部件545、第三连杆部件546、上切刀52以及壁部551形成的缩放机构,使上切刀52以及下切刀51开闭。
另外,连杆机构54具有切线杆542和第四连杆部件548,该切线杆542具有可自由旋转地支撑在壁部551上的一端部、以及形成有长孔544的另一端部,该第四连杆部件548具有经由切线杆542的长孔544与下切刀51可自由旋转地连结的一端部、以及与第三连杆部件546可自由旋转地连结的另一端部,利用由上切刀52、第四连杆部件548以及切线杆542形成的肘杆机构,使下切刀51与切线杆542联动,缩放机构也与切线杆542联动。
下面,具体地说明下切线装置50的动作。
图4~图6示出下切刀51以及上切刀52处于闭合状态的情况。在该状态下,气缸53的杆531伸长,卡合片532位于上方位置。如果杆531缩短,则使卡合片532下降,因此,上端支撑在卡合片532上的第一连杆部件541也下降,使切线杆542向箭头Y1方向旋转。
该旋转运动经由销549向第四连杆部件548传递,第四连杆部件548也向箭头Y1方向移动(图7)。由此,第二连杆部件545、第三连杆部件546、下切刀51以及上切刀52也向箭头Y1方向移动。此时,由于销549在长孔544内滑动,所以使下切刀51和上切刀52之间的位置关系变化,如图8及图9所示成为分开状态。
另外,如果从分开状态开始使气缸53的杆531伸长,则第一连杆部件541也上升,使切线杆542向箭头Y2方向旋转。该旋转运动经由销549向第四连杆部件548传递,第四连杆部件548也向箭头Y2方向移动。由此,第二连杆部件545、第三连杆部件546、下切刀51以及上切刀52也向箭头Y2方向移动。此时,由于销549在长孔544内滑动,所以使下切刀51和上切刀52之间的位置关系变化,如图4~图6所示成为闭合状态。
由第二连杆部件545、第三连杆部件546、上切刀52以及第一壁部551形成缩放机构。该缩放机构通过由上切52、第四连杆部件548以及切线杆542形成的肘杆机构而联动。具体地说,上切刀52以及第四连杆部件548利用由切线杆542产生的预紧力而移动,与下切刀51成为闭合状态。由于第四连杆部件548和下切刀51形成肘杆机构,所以可以在下切刀51和上切52成为闭合状态的切线瞬间产生较大的力。
并且,在利用气缸53的动作使上切52向切线位置移动时,如图10所示配置为,成为使上切52进入布料进给台16的槽163的动作路径。并且,如图11所示,槽163的规定宽度K与下切线装置50的位置可调整范围相对应,而形成为容许上切刀52动作的长度。
并且,在缝线切断时,如图12所示利用布料进给台16的凸出部161使下线T2和布料H分离,形成间隙。此时,布料H也可以处于由布料压脚17按压的状态。
另外,在布料进给台16的槽163内,由于收容有分开状态的上切刀52,所以该上切刀52的刃尖配置在可以通过下线T2和布料H之间的间隙的位置处。并且,在下切线装置50向闭合状态过渡时,如图13所示,在利用槽163对上切刀52进行引导的同时,逐渐地缩短其与下切刀51之间的距离,通过最终使上切刀52和下切刀51成为闭合状态,从而将下线T2切断。
另外,如上述所示,由于下切线装置50可以在长孔554的长度范围内沿Y方向滑动,所以如果在缝线切断前对下切线装置50的位置进行调整,则也可以调整下线T2的切断位置。
如上述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布料进给台16上设置有向上方凸出的凸出部161,以使下线T2和布料H分离,在该凸出部161上形成有成为上切刀52的动作路径的槽163,所以可以在利用凸出部161形成的、下线T2和布料H的间隙中对上切刀52进行引导,可以可靠地切断下线T2。因此,即使不如现有技术所示,使用与一对可动切刀一体的引导部件,也可以可靠地切断下线T2。
另外,在现有技术中,由于从布料进给台16释放布料H,所以需要在两者之间形成容易使上切刀进入的状态。因此,在布料压脚17上升而将布料H释放后,进行下线T2的切断。另一方面,如果是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10,则由于利用凸出部161预先在布料H和下线T2之间形成间隙,所以在由布料压脚17按压的状态下也可以进行缝线切断。在此情况下,在布料进给台16从缝制结束位置向形成纽扣孔B的位置移动的期间,可以进行下线T2的切断。即,由于可以与其他动作同时而进行下线T2的切断,所以可以缩短纽扣孔锁边所涉及的整体缝制时间。
另外,由于通过沿缝线的延伸方向(Y方向)滑动而使下切线装置50自由调整下线T2的切断位置,所以可以调整切断后的下线T2的长度。
另外,由于上切刀52以及下切刀51利用缩放机构进行开闭,所以可以通过简单的结构使上切刀52以及下切刀51进行开闭。
另外,由于缩放机构具有肘杆机构,所以即使切断中施加的外力较小,也可以可靠地将缝线切断。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缝纫机10中,例示并说明了由凸出部161构成槽163的整体的情况,但也可以使槽的至少一部分由凸出部构成。下面,说明缝纫机的变形例。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其说明。
如图14及图15所示,在左右一对凸出部161a、161b中,右侧(下切线装置50a侧)的凸出部161a与左侧(相反侧)的凸出部161b相比在Y方向上形成得较短。并且,在布料进给台16a的上表面上,形成与凸出部161a的内侧(布料压脚17侧)部分的下方相对并沿X方向延伸的切口部164a。配置为,由该布料进给台16a的切口部164a的端面和右侧的凸出部161a的内侧端面形成空间部163a,凸出部161a与布料压脚17分离。该空间部163a成为上切刀52的动作路径。
另外,凸出部161a的内侧端部,作为整体成为弯曲的凹形状,与此相对,凸出部161b的内侧端部形成为,仅使前侧的端部弯曲,除此之外的部分以直线状切去。由此,可以将上切刀52的动作路径的延长线上的区域作为空间,防止左侧的凸出部161b和上切刀52之间的干涉。
下面,基于图16~图20,说明下切线装置的变形例。
如图16~图19所示,作为下切线装置50A,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下切线装置50大致相同的构造。即,具有:下切刀51a,其用于切断缝线;上切刀52a,其可自由旋转地支撑在下切刀51a上,沿大致上下方向进行开闭,并且与下切刀51a协同动作而切断缝线;作为致动器的气缸53a,其成为驱动源;连杆机构54a,其将气缸53a的伸缩动作向下切刀51a及上切刀52a传导,使上述下切刀51a及上切刀52a的各刃部接触/分离(开闭);以及支撑台55a,其对上述部件进行支撑。
上切刀52a弯曲为,其基端部与下切刀51a分开间隔。
支撑台55a具有:壁部551a,其用于支撑连杆机构54a;以及底部553a,其从壁部551a的下端部水平延伸。在底部553a上,安装块部件556a,其用于将气缸53a固定在底部553a上。块部件556a利用插入至贯通孔557a中的辅助螺钉558a而固定在支撑台55a的底部553a上。在与气缸53a相对的块部件556a的面上,形成用于固定气缸53a的螺钉孔(省略图示)。在块部件556a上沿Y方向(前后方向)形成长孔556ab。另外,在支撑台55a的底部553a上,沿Y方向(缝线延伸的方向或者前后方向)形成长孔554a。并且,支撑台55a利用长孔554a、556ab沿Y方向进行位置调整,利用固定螺钉555a固定在缝纫机架的规定位置上。此外,长孔554a形成在块部件556a上,556ab形成在支撑台55a上,但容易考虑到:在块部件556a或支撑台55a上形成多个长孔,对支撑台55a进行位置调整。
气缸53a的一对杆531a在上下方向上自由伸缩,在该一对杆531a的上部,安装与连杆机构54a卡合的卡合片532a。卡合片532a利用盘头螺钉69a固定在一对杆531a上。在使用盘头螺钉69a的情况下,与带六边形孔的螺栓相比可以实现省空间化。并且,卡合片532a的一端部向下方弯折,该部分与连杆机构54a连结。
另外,在气缸53a上,以与块部件556a的螺钉孔相对的方式形成贯穿孔533a。通过经由该贯穿孔533a使固定螺钉534a与块部件556a的螺钉孔螺合,从而在块部件556a上固定气缸53a。
在连杆机构54a中具有:第一连杆部件541a,其一端部可自由旋转地与卡合片532a连结;以及L字状的切线杆542a,其与第一连杆部件541a的另一端部连结,这些部件配置在壁部551a的内壁面侧。
第一连杆部件541a经由卡合片532a追随气缸53a的伸缩动作,将该气缸53a的动力向切线杆542a传递。在第一连杆部件541a的另一端部形成凸起541b。
切线杆542a的中间部利用支撑轴543a可自由旋转地支撑在壁部551a上。切线杆542a的短边部的端部与第一连杆部件541a可自由旋转地连结,长边部的端部从壁部551a凸出。在该切线杆542a的长边部的端部(另一端部)上形成长孔544a。
如果气缸53a的杆531a升降,则与其联动地,第一连杆部件541a升降,使切线杆542a以支撑轴543a为中心进行旋转。
另外,在连杆机构54a中具有:第二连杆部件545a,其与上切刀52a的基端部连结;以及第三连杆部件546a,其与上切刀52a的中央部连结,这些部件配置在壁部551a的外壁面侧。第二连杆部件545a和第三连杆部件546a彼此平行。第二连杆部件545a的一端部与上切刀52a的基端部可自由旋转地连结,另一端部可自由旋转地支撑在壁部551a上。在壁部551a中的支撑第二连杆部件545a的另一端部的部分上,形成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孔551b。通过沿该长孔551b使第二连杆部件545a的另一端部的旋转轴545c向上下方向移动,从而可以对上切刀52a的位置进行调整。
在这里,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由于上切刀52a的基端部弯曲,所以上切刀52a的基端部在第二连杆部件545a以及第三连杆部件546a的外侧面与两者卡合。在第三连杆部件546a的一端部上设置一体化的轴体546b,上切刀52a的中央部经由推力环60a与该轴体546b可自由旋转地连结。由于轴体546b与第三连杆部件546a一体化,所以可以提高强度,另外,利用推力环60a防止上切刀52a的晃动。另一方面,第三连杆部件546a的另一端部可自由旋转地支撑在壁部551a上。
在第三连杆部件546a的中央部,形成向外侧凸出的凸部547a,在该凸部547a上经由阶梯螺栓61a连结第四连杆部件548a,该第四连杆部件548a将第三连杆部件546a和下切刀51a连结。由于利用阶梯螺栓61a夹持并连结,所以可以防止下切刀51a的晃动。
阶梯螺栓61a的轴62a相对于螺钉头63a偏心。另外,阶梯螺栓61a的轴62a通过下切刀51的基端部,利用紧定螺钉64a固定在第四连杆部件548a上。在这里,如果解除紧定螺钉64a的固定,使阶梯螺栓61a的螺钉头63a旋转,则轴62a以螺钉头63a的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使轴62a的位置变化。由于该变化,使下切刀51a的基端部的位置也变化,从而调整下切刀51的前端部的开闭位置。
另外,在第四连杆部件548a的一端部上,经由垫片549b以及阶梯螺栓549c安装与切线杆542a的长孔544a卡合的销549a。由于阶梯螺栓549c和第四连杆部件548a的一端部夹持销549a,所以防止向轴向的晃动。
另外,由于销549a将切线杆542a的旋转运动向第四连杆部件548a传递,所以第四连杆部件548a追随切线杆542a的旋转运动,使第三连杆部件546a摆动。由于第三连杆部件546a的动作也经由上切刀52a向第二连杆部件545a传递,所以与第三连杆部件546a一起,上切刀52a以及第二连杆部件545a也摆动。另外,由于第四连杆部件548a也使下切刀51a动作,所以下切刀51a和上切刀52a进行开闭动作。在图20中,示出了下切刀51a和上切刀52a处于分开状态的情况。
另外,通过使阶梯螺栓61a旋转,并且使旋转轴545c向上下方向移动,变更第二连杆部件545a的位置,由此可以对下切刀51a以及上切刀52a的上下位置进行调整(例如参照图19所示的双点划线)。具体地说,在解除了紧定螺钉64a的固定的状态下,如果使旋转轴545c沿长孔551b升降,则追随该升降,第二连杆部件545a的另一端部的位置变化,上切刀52a的位置也变化。如果对上切刀52a的位置进行调整,则与该动作联动地,下切刀51a也移动,但此时,由于紧定螺钉64a的固定已经解除,所以第四连杆部件548a以及阶梯螺栓61a不对下切刀51a的移动进行限制,追随该移动而进行动作。即,用于进行下切刀51a以及上切刀52a的位置调整的切刀位置调整机构构成为具有:壁部551a的长孔551b、旋转轴545c、第二连杆部件545a、阶梯螺栓61a、以及第四连杆部件548a。如上述所示,通过将切刀位置调整机构相对于第二连杆部件545a以及第四连杆部件548a而设置,从而可以进行下切刀51a以及上切刀52a的位置调整。
另外,在下切线装置50A中,具有用于对第一连杆部件541a的可动范围进行调整的止动器部件80a。止动器部件80a具有:基部81a,其安装在壁部551a上;以及限制部82a,其相对于基部81a弯曲,向上下方向延伸。
另外,在基部81a上,形成向上下方向延伸的一对长孔84a,向该长孔84a中插入固定螺钉85a,通过与壁部551a螺合,从而将基部81a固定在壁部551a上。另外,通过经由固定螺钉85a沿长孔84a使基部81a升降,从而可以对止动器部件80a整体的上下位置进行调整。
在限制部82a上,形成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引导孔83a,第一连杆部件541a的凸起541b与该引导孔83a卡合。通过对止动器部件80a的上下位置进行调整,从而也对引导孔83a的上端位置进行调整,因此,可以变更第一连杆部件541a的凸起541b的上止点、即第一连杆部件541a上侧的可动范围。
如上述所示,由于将用于调整第一连杆部件541a的可动范围的止动器部件80a,可自由进行位置调整地安装在支撑台55a上,所以通过对止动器部件80a的位置进行调整,可以调整第一连杆部件541a的可动范围。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可以进行适当变更。
例如,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例示并说明了下切线装置50的驱动源为气缸53的情况,但也可以将例如电动机或螺线管等其他致动器作为驱动源。

Claims (11)

1.一种缝纫机,其具有:
布料进给台,其载置布料;
线迹形成单元,其在载置于布料进给台上的布料上,利用上线和下线形成线迹;以及
切线装置,其具有下切刀及与所述下切刀协同动作而切断下线的上切刀,配置在所述布料进给台的下方,
其特征在于,
所述布料进给台具有向上方凸出的凸出部,该凸出部用于使所述下线和所述布料分离,
所述凸出部具有形成下述空间部的至少一部分的部分,该空间部成为所述上切刀的动作路径中、与所述布料进给台的下表面相比位于上方的动作路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间部由形成在所述凸出部上的槽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间部由形成在所述布料进给台上的切口部和所述凸出部的端部构成,该切口部可使所述上切刀通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布料进给台还具有与所述凸出部分离而配置的其他凸出部,与所述空间部相对的该其他凸出部的面,具有远离所述上切刀的动作路径的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线装置具有:
连杆机构,其用于使所述上切刀及所述下切刀开闭;以及
支撑台,其对所述上切刀、所述下切刀及所述连杆机构进行支撑,
所述支撑台设置在缝纫机架上,可以沿与所述上切刀的动作路径相交叉的方向自由调整所述支撑台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成为所述连杆机构的驱动源的致动器,
所述连杆机构具有用于传递该致动器的动力的第一连杆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杆机构还具有:
第二连杆部件,其具有与所述上切刀的基端部可自由旋转地连结的一端部、及可自由旋转地支撑在所述支撑台上的另一端部;以及
第三连杆部件,其具有与所述上切刀的中央部可自由旋转地连结的一端部、及可自由旋转地支撑在所述支撑台上的另一端部,设置为与所述第二连杆部件平行,
利用由所述第二连杆部件、所述第三连杆部件,所述上切刀以及所述支撑台形成的缩放机构,使所述上切刀及所述下切刀进行开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杆机构还具有:
切线杆,其具有可自由旋转地支撑在所述支撑台上的一端部、及形成有长孔的另一端部;以及
第四连杆部件,其具有经由所述切线杆的所述长孔与所述下切刀可自由旋转地连结的一端部、及与所述第三连杆部件可自由旋转地连结的另一端部,
利用由所述上切刀及第四连杆部件及切线杆形成的肘杆机构,使所述下切刀与切线杆联动,所述缩放机构也与切线杆联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台具有:壁部,其用于支撑所述连杆机构;以及底部,其从所述支撑台的下端部水平延伸,
在所述底部中,形成有沿与所述上切刀的动作路径相交叉的方向的多个长孔,相对于所述长孔插入引导部件,通过使所述切线装置滑动,从而沿所述下线的延伸方向可自由调整所述下线的切断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杆部件追随所述致动器,将该致动器的动力向所述切线杆传递,
在所述支撑台上,可自由调整位置地安装有用于调整所述第一连杆部件的可动范围的止动器部件。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用于调整所述下切刀以及所述上切刀的位置的切刀位置调整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杆部件以及所述第四连杆部件上。
CN201210156978.8A 2011-05-18 2012-05-18 缝纫机 Active CN10280829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10915 2011-05-18
JP2011-110915 2011-05-18
JP2012-109229 2012-05-11
JP2012109229A JP6031255B2 (ja) 2011-05-18 2012-05-11 ミシン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08295A CN102808295A (zh) 2012-12-05
CN102808295B true CN102808295B (zh) 2016-01-06

Family

ID=465788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56978.8A Active CN102808295B (zh) 2011-05-18 2012-05-18 缝纫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2524987B1 (zh)
JP (1) JP6031255B2 (zh)
CN (1) CN10280829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13147B (zh) * 2015-08-18 2017-09-01 浙江中捷缝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缝纫机的剪线机构
CN105133214B (zh) * 2015-09-19 2017-08-25 浙江中捷缝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平缝机的防鸟巢结构
CN111074439A (zh) * 2018-10-19 2020-04-28 顾飞龙 缝纫机的车缝线勾切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22983A (en) * 1974-05-09 1975-12-02 Helmut Schips Device for automatic cutting of thread in sewing machines
CN1420224A (zh) * 2001-11-19 2003-05-28 重机公司 锁扣眼缝纫机
CN1869308A (zh) * 2005-05-27 2006-11-29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锁眼缝纫机的弯针座
CN101144230A (zh) * 2006-09-15 2008-03-19 Juki株式会社 缝纫机
CN101824709A (zh) * 2009-03-06 2010-09-08 大和缝纫机制造株式会社 箱形机台双线链式线迹缝纫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92481A (ja) * 1992-01-22 1993-08-03 Aisin Seiki Co Ltd ミシンの糸切り装置
JP3508371B2 (ja) * 1996-02-27 2004-03-2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鳩目穴かがりミシン
JP3779921B2 (ja) * 2001-12-13 2006-05-31 Juki株式会社 ボタン穴かがり縫いミシン
JP2007296094A (ja) * 2006-04-28 2007-11-15 Juki Corp 下糸クランプ機構
JP4940799B2 (ja) * 2006-07-12 2012-05-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鳩目穴かがりミシンの糸切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22983A (en) * 1974-05-09 1975-12-02 Helmut Schips Device for automatic cutting of thread in sewing machines
CN1420224A (zh) * 2001-11-19 2003-05-28 重机公司 锁扣眼缝纫机
CN1869308A (zh) * 2005-05-27 2006-11-29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锁眼缝纫机的弯针座
CN101144230A (zh) * 2006-09-15 2008-03-19 Juki株式会社 缝纫机
CN101824709A (zh) * 2009-03-06 2010-09-08 大和缝纫机制造株式会社 箱形机台双线链式线迹缝纫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524987B1 (en) 2014-05-14
CN102808295A (zh) 2012-12-05
JP6031255B2 (ja) 2016-11-24
JP2012254287A (ja) 2012-12-27
EP2524987A1 (en) 2012-1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725863B2 (ja) 押え金及びミシン
CN102808295B (zh) 缝纫机
CN101935922B (zh) 缝纫机的压紧装置
CN1869308B (zh) 锁眼缝纫机的弯针座
JP4903598B2 (ja) 玉縁縫いミシン
CN1800476B (zh) 嵌条缝纫机
CN101245532B (zh) 嵌条缝制缝纫机
TW393541B (en) A sewing machine
CN1837443B (zh) 嵌条缝纫机
KR101319610B1 (ko) 상자형 베드 이중환봉 재봉틀
US6230637B1 (en) Sewing installation for the production of a piped pocket opening
TWI591228B (zh) 用於圓頭鎖眼縫紉機的切線組件
US4603647A (en) Sewing machine with edge trimmer
CN101418497B (zh) 嵌条缝制缝纫机
JP4737525B2 (ja) 鳩目穴かがりミシン
US2585307A (en) Attachment for blindstitch sewing machines
TWI729090B (zh) 縫紉機
JP4196378B2 (ja) ミシンの針受け装置
JP4822193B2 (ja) 箱形ベッド二重環縫いミシン
US1825597A (en) Sewing machine for joining edge portions of fabric sections
JP6827344B2 (ja) 二重環縫いミシン
TWI746457B (zh) 鎖眼機
US5207169A (en) Automatic machine for stitching of various articles, in particular leather articles
JP5241244B2 (ja) 玉縁縫いミシン
JP4975311B2 (ja) ミシンの針糸繰り出し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