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42453A - 一种茯苓新菌种及其高效栽培技术 - Google Patents

一种茯苓新菌种及其高效栽培技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42453A
CN102742453A CN201110366610XA CN201110366610A CN102742453A CN 102742453 A CN102742453 A CN 102742453A CN 201110366610X A CN201110366610X A CN 201110366610XA CN 201110366610 A CN201110366610 A CN 201110366610A CN 102742453 A CN102742453 A CN 1027424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g
poria cocos
bacterium
cctcc
step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36661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42453B (zh
Inventor
王先有
戴甲木
乔明安
黄定祥
何黎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Butian pharmaceutical Limited by Share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BUTIAN PAHRMACEUT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BUTIAN PAHRMACEUT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NAN BUTIAN PAHRMACEUT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110366610.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742453B/zh
Publication of CN1027424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424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424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424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茯苓新菌种(CCTCC M2011072)及其袋料高效栽培技术,所述的茯苓新菌种适合采用袋料高效栽培技术进行栽培,其主要性状特征包括:1)菌丝体粗壮,白色,锁状联合体明显;菌丝在种植过程中传引快;2)结苓早,苓体均匀结实,肉质白色或浅黄色,苓皮薄,呈紫红色;3)具有遗传性状稳定、抗杂菌感染能力强,生物学效率高,产量高,质量好等优点;4)显著提高了茯苓中的氨基酸和茯苓多糖等有效成分的含量。

Description

一种茯苓新菌种及其高效栽培技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菌种选育及其栽培技术,尤其涉及茯苓新菌种选育及其高效栽培技术。
背景技术
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为多孔真菌(担子菌),味甘、淡,性平,具有渗湿利水、益脾胃、保肾安神、生津等功能,为用途广泛的药用真菌和传统中药,也是“四君八珍”的组方之一,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茯苓的主要成份为β-茯苓聚糖(又称“茯苓多糖”),约占干重的93%。茯苓多糖为免疫增强剂,具有增强免疫、辅助化疗、防治肿瘤、抗肿瘤等作用,已广泛用作抗癌新药、肝炎康复药,并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等。已有的茯苓保健品包括茯苓平片、茯苓卷筒、茯苓方块、茯苓多糖原粉、茯苓多糖口服液、茯苓多糖复方制剂等。
茯苓为喜温真菌,适产于中国、东南亚、美洲、大洋洲等有松树的山区地方。中国是茯苓主产国,约占世界茯苓总产量的70%。近年来,我国年茯苓成品需求量在2万吨以上,年出口量约为7000吨,且市场需求量呈现逐年递增趋势。
但是,国内外有关茯苓新菌种选育及其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尚显不足。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人工栽培茯苓技术,以茯苓菌种“5.78”进行肉引栽培,并主要以松树砍伐后的段木、圆木或树蔸为栽培基质(又称“菌材”),该方法存在栽培技术落后,需消耗大量的松树资源,且菌种经多年的继代繁殖,菌株生命力下降,苓体变小,出现自然变异,品种衰老退化,生物学效率显著下降(已从30%-40%下降到10%-20%),以及存在接种成活率、结苓率、茯苓产量、茯苓质量、资源利用率均偏低,生产成本过高、产业效益不理想等缺陷。
因此,选育质量更优的茯苓新菌种,研究更加高效环保的茯苓栽培技术,以提高茯苓的生物学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提高茯苓种植业的产量、质量和产业效益,成为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茯苓新菌种(CCTCC NO:M2011072),所述茯苓菌种适合采用袋料高效栽培技术进行栽培。
本发明所述的茯苓新菌种(CCTCC NO:M2011072)具有遗传性状稳定,抗杂菌感染能力强,适应性广,结苓率高(96%以上),生物学效率高达42%-70%,平均亩产鲜茯苓达8500kg以上,高产地块达到14624kg,并显著缩短了茯苓的生长周期,减少了白蚁的危害与杂菌的污染,显著提高了对松木原料的利用率,具有优质、高产、高抗等优点,还显著提高和改善了茯苓的接种成活率、生物学效率、结苓率、茯苓产量、茯苓质量、资源利用率等性状。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中,茯苓新菌种(CCTCC NO:M2011072)的主要性状特征包括:1)菌丝体粗壮,白色,锁状联合体明显;菌丝在种植过程中传引快;2)结苓早,苓体均匀结实,肉质白色或浅黄色,苓皮薄,呈紫红色;3)具有遗传性状稳定、抗杂菌感染能力强,生物学效率高,产量高,质量好等优点;4)显著提高了茯苓中的氨基酸和茯苓多糖等有效成分的含量。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茯苓菌种(CCTCC NO:M2011072)的选育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菌丝体的培养:选择苓体均匀结实、苓皮薄、质量好的野生茯苓,在24-28℃条件下进行组织培养,分离菌核和菌丝体,其中,所述组织培养的培养基含水量为55-60%,pH值5-6,组成中包括适宜茯苓生长的碳源,所述的碳源选自蔗糖、可溶性淀粉、葡萄糖、麦芽汁、蛋白胨的任一种或其组合,优选为蛋白胨;
2)菌丝体的提纯、复壮:将分离的菌丝体接种于多管培养基中,再将其置于无菌箱内,26-28℃培养7-10天,至菌丝长满培养基,从中选择生长状况最优者进行转种培养,其中,所述菌丝体的提纯、复壮培养基组成为,1000毫升的水、200克的马铃薯、20克的琼脂、20克的葡萄糖、3克的磷酸二氢钾、1.5克的硫酸镁、1.5克的维生素B1和5克的蛋白胨;
3)茯苓新菌种的选择:根据生物遗传、变异、选育新品种的基本原理和生产实践,针对性地遴选茯苓新菌种的性状,从中选育出适宜袋料栽培和不需断根栽培的茯苓新菌种(CCTCC NO:M2011072);
其中,所述菌丝体的培养、提纯、复壮的培养基组成为,1000重量份的水、200重量份的马铃薯、20重量份的琼脂、20重量份的葡萄糖、3重量份的磷酸二氢钾、1.5重量份的硫酸镁、1.5重量份的维生素B1和5重量份的蛋白胨。
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菌丝体的培养、提纯、复壮培养基的组成为,1000重量份的水、200重量份的马铃薯、20重量份的琼脂、20重量份的葡萄糖、3重量份的磷酸二氢钾、1.5重量份的硫酸镁、1.5重量份的维生素B1和5重量份的蛋白胨,其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1)将马铃薯去皮,清选干净,切成薄片,放入锅中煮沸,煮到熟而不烂的程度,筛网过滤,制得马铃薯汁,调节其pH值5.5-6.5;2)在制得的马铃薯汁中加入培养基组成中的其它成份,加热溶解后,分装入试管后,在0.15公斤压力下高温灭菌30分钟,取出,冷却,将其制成斜面培养基。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茯苓菌种(CCTCC NO:M2011072)的高效袋装栽培方法,包括培养料的制备、制袋、接种培养、场地选择、整地、诱杀白蚁、菌袋下地及其管理、采收的步骤,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料的制备包括下述步骤,选择新鲜无腐烂霉变的松树的根、蔸、尾尖、枝条、边角料或松木屑的任一种或其组合,将其截断加工成长度为33-35cm的菌材,削去菌材的粗皮后,将其晒干,再将其扎成捆,备用。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制袋包括下述步骤,将步骤①中扎成捆的菌材置入清水中浸泡不少于10小时,使其吸收足够的水份,捞起沥干,将所需加入配料搅拌均匀后,在菌袋底部加入部分配料,再将扎成捆的菌材装入菌袋后,加入余量配料,扎紧袋口,进行高温灭菌,其中,每袋菌袋装入约为5公斤的菌材和约为0.25公斤的配料,所述配料的含水量约为60%,pH值5.5-6.5,由77%的干燥松木屑、20%的麦皮或米糠、1%的蔗糖、1%的石膏、0.5%的过磷酸钙、0.5%的硫酸镁和适量的水制作而成。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接种培养包括下述步骤,将高温灭菌后的袋料放入洁净的操作房间内,待袋料内温度降至28℃以下时,将袋料搬入接种室内或接种箱内,无菌条件下,接种茯苓菌种(CCTCC NO:M2011072),其中,每袋料接种100-150g茯苓菌种(CCTCC NO:M2011072),所述茯苓菌种(CCTCCNO:M2011072)分小块均匀接种到袋料内,接种好后扎好袋口,将其放入培养室内,在26-28℃进行恒温培养;待菌丝长满全袋后,即可下地覆土管理结苓。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场地选择包括下述步骤:选择向阳、土壤疏松、pH值4.5-6.5、坡度为5-20度、排水良好的果园地、阔叶林地、旱地或房前屋后的空坪隙地的任一种或其组合作为栽培场地。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整地包括下述步骤:选好栽培场地后,清除场内杂草,深耕30-40cm。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诱杀白蚁包括下述步骤:整好栽培场地后,在土坑内堆放茶油枯、培养料及菌种(CCTCC NO:M2011072),喷施杀虫剂,盖上新鲜松叶枝,再盖好土,诱杀白蚁。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菌袋下地包括下述步骤:将长满菌丝的菌袋划开一条口子,插进一根小松树枝或松树根作引木,与菌袋一起横放入土中,每排放两包菌袋,插有引木的菌袋置于两端,菌袋间的间隔为30-40cm,再盖土10-12cm。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菌袋下地后管理包括下述步骤:采取地表覆盖、浇水、开排水沟的任一种方法或其组合,以调节菌袋下地后的土壤温度和湿度,防止菌袋下地后的土壤长期处于高温、干旱或阴雨的环境,并保持袋料内温度26-32℃,土壤含水量约60%。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采收包括下述步骤:菌袋下地覆土后,在正常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待茯苓生长成熟。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茯苓的栽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①培养料的制备:所述培养料的制备包括下述步骤,选择新鲜无腐烂霉变的松树的根、蔸、尾尖、枝条、边角料或松木屑的任一种或其组合,将其截断加工成长度为33-35cm的菌材,削去菌材的粗皮后,将其晒干,再将其扎成捆,备用;
②制袋:所述制袋包括下述步骤,将步骤①中扎成捆的菌材置入清水中浸泡不少于10小时,使其吸收足够的水份,捞起沥干,将所需加入配料搅拌均匀后,在菌袋底部加入部分配料,再将扎成捆的菌材装入菌袋后,加入余量配料,扎紧袋口,进行高温灭菌,其中,每袋菌袋装入约为5公斤的菌材和约为0.25公斤的配料,所述配料的含水量约为60%,pH值5.5-6.5,由77%的干燥松木屑、20%的麦皮或米糠、1%的蔗糖、1%的石膏、0.5%的过磷酸钙、0.5%的硫酸镁和适量的水制作而成;
③接种培养:所述接种培养包括下述步骤,将高温灭菌后的袋料放入洁净的操作房间内,待袋料内温度降至28℃以下时,将袋料搬入接种室内或接种箱内,无菌条件下,接种茯苓菌种(CCTCC NO:M2011072),其中,每袋料接种100-150g茯苓菌种(CCTCC NO:M2011072),所述茯苓菌种(CCTCC NO:M2011072)分小块均匀接种到袋料内,接种好后扎好袋口,将其放入培养室内,在26-28℃进行恒温培养;待菌丝长满全袋后,即可下地覆土管理结苓;
④场地选择:所述场地选择包括下述步骤:选择向阳、土壤疏松、pH值4.5-6.5、坡度为5-20度、排水良好的果园地、阔叶林地、早地或房前屋后的空坪隙地的任一种或其组合作为栽培场地;
⑤整地:所述整地包括下述步骤:选好栽培场地后,清除场内杂草,深耕30-40cm;
⑥诱杀白蚁:所述诱杀白蚁包括下述步骤:整好栽培场地后,在土坑内堆放茶油枯、培养料及菌种(CCTCC NO:M2011072),喷施杀虫剂,盖上新鲜松叶枝,再盖好土,诱杀白蚁;
⑦菌袋下地:所述菌袋下地包括下述步骤:将长满菌丝的菌袋划开一条口子,插进一根小松树枝或松树根作引木,与菌袋一起横放入土中,每排放两包菌袋,插有引木的菌袋置于两端,菌袋间的间隔为30-40cm,再盖土10-12cm;
⑧菌袋下地后的管理:所述菌袋下地后的管理包括下述步骤:采取地表覆盖、浇水、开排水沟的任一种方法或其组合,以调节菌袋下地后的土壤温度和湿度,防止菌袋下地后的土壤长期处于高温、干旱或阴雨的环境,并保持袋料内温度26-32℃,土壤含水量约60%;
⑨采收:所述采收包括下述步骤:菌袋下地覆土后,在正常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待茯苓生长成熟。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的高温灭菌条件为,在0.15Kg压力下保持4-5小时,常压灭菌温度达到100℃后,旺火保持14-16小时,匀火再闷6-8小时。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杀虫剂选自O,O-二甲基-(2,2,2-三氯-1-羟基乙基)膦酸酯、O,O-二甲基-O-(2,2-二氯乙烯基)磷酸酯的任一种或其组合。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中,菌袋下地时间为5-6月。
为了清楚地表述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发明对术语进行如下界定:
本发明所述的杀虫剂选自O,O-二甲基-(2,2,2-三氯-1-羟基乙基)膦酸酯(又称“敌百虫”)、O,O-二甲基-O-(2,2-二氯乙烯基)磷酸酯(又名DDVP,敌敌畏)的任一种或其组合。
本发明所述的茯苓成熟是指结苓处的土层和茯苓表皮没有新的裂纹出现,苓蒂与木质易松脱。
本发明所述的生物学效率=每窖新鲜茯苓净重÷该袋菌材的实际总干重量×100%。
本发明所述的“茶油枯”为油茶压榨后残留的饼或渣。
本发明所述的“培养料的制备”包括下述步骤,选择新鲜无腐烂霉变的松树的根、蔸、尾尖、枝条、边角料或松木屑的任一种或其组合,将其截断加工成长度为33-35cm的菌材,削去菌材的粗皮后,将其晒干,再将其扎成捆,备用。
除非另有说明,本发明涉及液体与液体之间的百分比时,所述的百分比为体积/体积百分比;本发明涉及液体与固体之间的百分比时,所述百分比为体积/重量百分比;本发明涉及固体与液体之间的百分比时,所述百分比为重量/体积百分比;其余为重量/重量百分比。
本发明的高效袋装栽培技术具有下述优点:1)利用松树砍伐后留下的新鲜无腐烂霉变的松树根、蔸、枝条、尾尖、加工后的边条、锯木屑的任一种或其组合作为菌材(又称“主要培养料”),显著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2)本发明采用小松树枝作引木插入菌袋的栽培技术,即在菌袋开口处采用小松树枝作引木插入菌袋,将菌袋里的菌丝体引出袋口,以固定结苓处,以解决茯苓袋料栽培菌袋开口处容易形成菌膜而难以结苓或不结苓的技术问题,从而显著地提高了茯苓的结苓率、生物学效率和产量;3)在栽植场地周围土坑用茶油枯和培养料及菌种,喷施敌百虫或敌敌畏进行诱杀白蚁的方法,解决了以前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如“六六六”粉,即六氯环己烷)所致的产品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提高了产品质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特点:
①本发明在菌种选育的基础上,提供了一种产量高、品质好的茯苓新菌种(CCTCC NO:M2011072)及其高效袋装栽培技术,不仅丰富了茯苓种质资源,并且,本发明所述的茯苓新菌种具有遗传性状稳定,抗杂菌感染能力强,适应性广,结苓率高(96%以上),生物学效率高达42%-70%,平均亩产鲜茯苓达8500kg以上,高产地块达到14624kg,并显著缩短了茯苓的生长周期,减少了白蚁的危害与杂菌的污染,显著提高了对松木原料的利用率,具有优质、高产、高抗等优点,还显著提高和改善了茯苓的接种成活率、生物学效率、结苓率、茯苓产量、茯苓质量、资源利用率等性状,菌袋下地15-20天左右即可结苓,100-120天茯苓陆续成熟;②本发明的茯苓袋料栽培技术简单,勿需复杂的仪器设备,生物学效率高达42%-70%,利于茯苓的集约化、产业化、规模化生产;③本发明综合利用松树的根、蔸、枝、尾尖、加工后的边条、锯木屑的任一种或其组合作为培养料袋料(又称“菌材”)栽培茯苓,提高了资源利用率;④本发明大幅度地提高了产业效益,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例如,按50kg原料和4.00元/Kg鲜茯苓计,段木栽培只能产鲜茯苓7.5Kg-15kg,成本位31元/Kg,其投入产出比为1∶1.45;按50kg原料和4.00元/Kg鲜茯苓计,本发明的袋料栽培可产鲜茯苓21kg-35kg,成本29元/Kg,其投入产出比高达1∶3.86;⑤本发明的茯苓新菌种(CCTCC NO:M2011072)及其高效袋装栽培技术提高了产品质量,栽培所得苓体均匀整齐,质地紧密,便于加工,产品质量好,深受客户青睐;⑥茯苓新菌种(CCTCC NO:M2011072)及其高效袋装栽培技术缩短了生产周期,从接种到采收为130-150天,比段木栽培周期(200-240天)缩短了70-90天(不包括休眠期),特别是显著缩短野外生长期,明显降低茯苓的管理成本和生产成本;⑦茯苓新菌种(CCTCC NO:M2011072)及其高效袋装栽培技术可实现集约化、工厂化的高效栽培,便于管理,便于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茯苓;⑧本发明还可将菌丝分解吸收养分后的原料进行发酵处理,将其转化成有机肥,以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养分含量和培肥地力,进一步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利用率;⑨本发明的高效袋装栽培方法还可回收和循环利用茯苓采收后的废弃塑料袋,减少环境污染,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⑩本发明在诱杀白蚁时添加茶油枯,利用茶油枯的香味吸引白蚁,显著提高白蚁的诱杀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具体说明本发明,本发明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非限定本发明的实质。
实施例1  茯苓新菌种(CCTCC NO:M2011072)的选育方法及其性状分析
本发明茯苓新菌种(CCTCC NO:M2011072)的选育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菌丝体的培养:选择苓体均匀结实、苓皮薄、质量好的野生茯苓,在24-28℃条件下进行组织培养,分离菌核和菌丝体,其中,所述组织培养的培养基组成为,水1000毫升,马铃薯200克,葡萄糖20克,琼脂20克,磷酸二氢钾3克,硫酸镁1.5克,1.5克维生素B1和蛋白胨5克;
2)菌丝体的提纯、复壮:将分离的菌丝体接种于多管培养基中,再将其置于无菌箱内,26-28℃培养7-10天,至菌丝长满培养基,从中选择生长状况最优者进行转种培养,其中,所述菌丝体的提纯、复壮培养基组成为,水1000毫升,马铃薯200克,葡萄糖20克,琼脂20克,磷酸二氢钾3克,硫酸镁1.5克,1.5克维生素B1和蛋白胨5克,其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①将马铃薯去皮,清选干净,切成薄片,放入锅中煎煮,致马铃薯到熟而不烂的程度,筛网过滤,碾压制得马铃薯汁,调节其pH值5.5-6.5;②在制得的马铃薯汁中加入培养基组成中的其它成份,加热溶解后,分装入试管后,在0.15公斤压力下高温灭菌30分钟,取出,冷却,将其制成斜面培养基;
3)茯苓新菌种的选择:根据生物遗传、变异、选育新品种的基本原理和生产实践,针对性地遴选茯苓新菌种的性状,从中选育出适宜袋料栽培和不需断根栽培的茯苓新菌种(CCTCC NO:M2011072),以提高茯苓的接种成活率(高达98%)、生物学效率达、结苓率、茯苓产量、茯苓质量、资源利用率等性状。
经湖南农大园艺园林学院中药资源与开发系检验,与茯苓菌种5.78对比,本发明的茯苓新菌种(CCTCC NO:M2011072)的主要性状特征包括:1)菌丝体粗壮,白色,锁状联合体明显,菌丝在种植过程中传引快;2)结苓早,苓体均匀结实,肉质白色或浅黄色,苓皮薄(1.6-2.2mm),呈紫红色,结苓率约96%,生物学效率42%-70%,具有生物转化率高,氨基酸、多糖含量高,抗病虫害能力强等优点;3)本发明的茯苓菌种具有遗传性状稳定、抗杂菌感染能力强,生物学效率高,产量高,质量好等优点;4)茯苓中的氨基酸(15.12%)和茯苓多糖含量(19.33%)显著提高;5)本发明的茯苓菌种(CCTCC NO:M2011072)提高了接种成活率,其接种成活率高达98%,具有遗传性状稳定,抗杂菌感染能力强,适应性广,结苓率高(96%以上),生物学效率高达42%-70%,平均亩产鲜茯苓达8500kg以上,高产地块达到14624kg,缩短了生长周期,减少了白蚁危害与杂菌污染,提高了对松木原料的利用率,具有优质、高产、高抗等特点。
经过DNA检测和酯酶同工酶测定,证明本发明的茯苓菌种(CCTCCNO:M2011072)与5.78茯苓的亲缘关系较近,但仍为不同菌株。
实施例2  茯苓新菌种(CCTCC NO:M2011072)的效率研究
推广茯苓新菌种(CCTCC NO:M2011072)52.3万包,袋料栽培1150万袋,共创产值12060.86万元,新增利税7973.1万元,出口创汇19.22万美元,总产值达1.16亿元,并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果见表1。
表1
Figure BSA00000615305100101
1、经济效益
推广本发明的茯苓菌种(CCTCC NO:M2011072)523000包,其销售收入可达104.6万元,扣除成本62.76万元,实现利税41.84万元;其中,523000包菌种可种植221900袋(窖)茯苓,每袋(窖)原料以15kg和生物学效率为50.6%计,生产鲜茯苓1383吨,产值637.6万元,降低成本210.81万元,增加利税426.79万元;两项合计产值742.2万元,利税468.63万元。
2、茯苓袋料高效栽培技术推广的总效益
推广本发明茯苓新菌种(CCTCC NO:M2011072)523000包,新增茯苓产量820.5吨,新增产值310.62万元,新增利税310.62万元。
推广茯苓(CCTCC NO:M2011072)袋料栽培1150万袋,共生产鲜茯苓30245吨,创产值11645.64万元,扣除物化成本(3元/袋)和劳务用工(每1000袋10个工日,每个工日50元)成本,创利税7620.64万元,结果见表2。
表2茯苓(CCTCC NO:M2011072)袋料高效栽培经济效益分析
Figure BSA00000615305100102
两项共新增产值11956.26万元,新增利税7934.26万元。另外,因茯苓袋料高效栽培是利用松树砍伐后的树蔸、根、枝、尾尖及加工后的边条、锯木屑等废弃资源,综合利用废弃资源所带来的产值和利税应视为新增。本发明袋料栽培技术的生物学效率高达42%-70%,比常规栽培法高31.1%。与“5.78”比较,新增茯苓产量820.5吨,新增产值310.62万元,新增利税310.62万元。
3、社会效益:本发明的茯苓新菌种(CCTCC NO:M2011072)的研究成功丰富了茯苓菌种种质资源和中药材市场,并解决了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还带动了加工、运输等行业的发展。
4、生态效益:与传统的段木栽培法相比,利用松树砍伐后的废弃资源进行袋料栽培本发明的茯苓新菌种(CCTCC NO:M2011072),可显著减少松圆木的消耗和松树的砍伐量,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生态环境。并且,集中回收和循环利用生产后的废弃塑料袋,显著减少环境污染。此外,还可将被菌丝分解吸收养分后的原料进行发酵处理,将其转化为有机肥,以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养分含量和培肥地力,进一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实施例3  茯苓新菌种(CCTCC NO:M2011072)的袋料高效栽培与段木栽培的对比研究
茯苓新菌种(CCTCC NO:M2011072)袋料栽培100袋,每袋平均装料5kg,共500kg;茯苓新菌种(CCTCC NO:M2011072)段木栽培22节,共488.5kg;下地覆土,按各自的栽培技术要求进行栽培管理。
对比研究茯苓新菌种(CCTCC NO:M2011072)的袋料栽培和段木栽培的研究结果,所述研究结果包括始苓期、第一批茯苓成熟期、茯苓成熟终止期、采收的鲜茯苓个数、单个鲜茯苓的最小质量和最大质量,采收的鲜茯苓的总重量及物化成本等,结果见表3。
表3
由表3可见,茯苓新菌种(CCTCC NO:M2011072)袋料栽培100袋,共采收鲜茯苓127个,单个茯苓最小苓重0.25kg,单个茯苓最大苓重9.3kg,鲜茯苓总重量为263kg,平均每个茯苓重为2.07kg,生物学效率高达52.6%,按鲜茯苓收购价3.6元/kg计算,合产值946.8元,除去物化成本296元,得纯收入650.8元,投入产出比达1∶3.2。与段木栽培比较,茯苓新菌种(CCTCC NO:M2011072)的袋料栽培的生物学效率增加31.1%,即每公斤原材料可多生产鲜茯苓0.311kg,减少每公斤鲜茯苓物化成本1.76元,增加每公斤原材料产值1.12元,提高的投入产出比为1.95。
实施例4  茯苓新菌种(CCTCC NO:M2011072)的高效袋装栽培方法
茯苓新菌种(CCTCC NO:M2011072)的高效袋装栽培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①培养料的制备:所述培养料的制备包括下述步骤,选择新鲜无腐烂霉变的松树的根、蔸、尾尖、枝条、边角料或松木屑的任一种或其组合,将其截断加工成长度为33-35cm的菌材,削去菌材的粗皮后,将其晒干,再将其扎成捆,每捆菌材重约5kg,备用;
②制袋:所述制袋包括下述步骤,将步骤①中扎成捆的菌材置入清水中浸泡10-12小时,使其吸收足够的水份,捞起沥干多余水份,将所需加入配料搅拌均匀后,保持料内含水量约为60%进行装袋,所述装袋包括:在菌袋底部加入部分配料,再将扎成捆的菌材装入菌袋后,加入余量配料,扎紧袋口,进行高温灭菌,其中,每袋菌袋装入约为5公斤的菌材和约为0.25公斤的配料,所述配料的含水量约为60%,pH值5.5-6.5,由77%的干燥松木屑、20%的麦皮或米糠、1%的蔗糖、1%的石膏、0.5%的过磷酸钙、0.5%的硫酸镁和适量的水制作而成,所述高温灭菌灭菌条件为,在0.15kg压力下保持4-5小时,常压灭菌温度达到100℃后,旺火保持14-16小时,匀火再闷6-8小时,其中,所述袋为高压聚乙烯塑料袋,其大小为30cm×60cm×6.5丝(宽×长×厚)(其中,1mm等于100丝);
③接种培养:所述接种培养包括下述步骤,将高温灭菌后的袋料放入洁净的操作房间内,待袋料内温度降至28℃以下时,将袋料搬入接种室内或接种箱内,无菌条件下,接种茯苓菌种(CCTCC NO:M2011072),其中,每袋料接种100-150g茯苓菌种(CCTCC NO:M2011072),所述茯苓菌种(CCTCC NO:M2011072)分小块均匀接种到袋料的开口端,接种好后扎好袋口,将其放入培养室内,在26-28℃进行恒温培养20-30天,至菌丝长满全袋后,即可下地覆土管理结苓;
①场地选择:所述场地选择包括下述步骤:选择向阳、土壤疏松、pH值4.5-6.5、坡度为5-20度、排水良好的果园地、阔叶林地、旱地或房前屋后的空坪隙地的任一种或其组合作为栽培场地;
⑤整地:所述整地包括下述步骤:选好栽培场地后,清除场内杂草,深耕30-40cm,按宽1米左右开厢,厢长不限,视场地而定,厢向与坡面垂直,厢与厢之间开排水沟兼耕作道,土要整细,其中,所述排水沟的大小为20-30cm×30-40cm(宽×深);
⑥诱杀白蚁:所述诱杀白蚁包括下述步骤:整好栽培场地后,按每亩周围选择不同方位挖4-6个土坑,所述土坑大小为1m×1m×(0.6-0.8)m(长×宽×深),坑内堆放一些茶油枯和培养料及菌种,喷施杀虫剂,所述杀虫剂选自敌百虫、敌敌畏的任一种或其组合,盖上新鲜松叶枝,再盖好土,诱杀白蚁;
⑦菌袋下地:所述菌袋下地包括下述步骤:将长满菌丝的菌袋划开一条口子,插进一根新鲜、长30cm的小松树枝(或松树根)作引木,和菌袋一起横放入土中,每排放两包菌袋,插有引木的菌袋放两端,菌袋间的间隔30-40cm,每亩排放3000-3300袋,再盖土10-12cm,菌袋下地时间以5-6月最好;
⑧菌袋下地后的管理:所述菌袋下地后的管理包括下述步骤:采取地表覆盖、浇水、开排水沟的任一种方法或其组合,以调节菌袋下地后的土壤温度和湿度,防止菌袋下地后的土壤长期处于高温、干旱或阴雨的环境,并保持袋料内温度26-32℃,土壤含水量约60%;
⑨采收:所述采收包括下述步骤:菌袋下地覆土后,在正常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待茯苓生长成熟。
实施例5  茯苓新菌种(CCTCC NO:M2011072)与菌株5.78的袋料高效栽培对比试验
茯苓新菌种(CCTCC NO:M2011072)袋料栽培100袋,每袋平均装料5kg,共500kg;菌株5.78袋料栽培100袋,每袋平均装料5kg,共500kg;下地覆土,按各自的栽培技术要求进行栽培管理。
对比研究茯苓新菌种(CCTCC NO:M2011072)与菌株5.78的袋料高效栽培的结苓袋数、结苓率、鲜茯苓总重、生物学效率等研究结果,结果见表4。
表4
Figure BSA00000615305100141
由表4可见,与菌株5.78的袋料高效栽培100袋的结果相比,茯苓新菌种(CCTCC NO:M2011072)袋料栽培100袋,可增加结苓袋数12袋,提高结苓率12%,增加鲜茯苓总重45.5Kg,提高茯苓的生物学效率18.2%。
实施例6  茯苓新菌种(CCTCC NO:M2011072)的袋料高效栽培
按照实施例4所述的高效袋料栽培方法栽培本发明茯苓新菌种(CCTCCNO:M2011072)5袋,每袋平均装料5kg,所得茯苓的总产量为22.85kg,单袋的平均产量为4.57kg,培养料的总干重为32.5kg,茯苓新菌种的生物学效率为70.3%。

Claims (10)

1.一种茯苓新菌种(CCTCC NO:M2011072),所述茯苓菌种适合采用袋料高效栽培技术进行栽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茯苓新菌种(CCTCC NO:M2011072),其主要性状特征包括:1)菌丝体粗壮,白色,锁状联合体明显;菌丝在种植过程中传引快;2)结苓早,苓体均匀结实,肉质白色或浅黄色,苓皮薄,呈紫红色;3)具有遗传性状稳定、抗杂菌感染能力强,生物学效率高,产量高,质量好等优点;4)显著提高了茯苓中的氨基酸和茯苓多糖等有效成分的含量。
3.一种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茯苓新菌种(CCTCC NO:M2011072)的选育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菌丝体的培养:选择苓体均匀结实、苓皮薄、质量好的野生茯苓,在24-28℃条件下进行组织培养,分离菌核和菌丝体,其中,所述组织培养的培养基含水量为55-60%,pH值5-6,组成中包括适宜茯苓生长的碳源,所述的碳源选自蔗糖、可溶性淀粉、葡萄糖、麦芽汁、蛋白胨的任一种或其组合,优选为蛋白胨;
2)菌丝体的提纯、复壮:将分离的菌丝体接种于多管培养基中,再将其置于无菌箱内,26-28℃培养7-10天,至菌丝长满培养基,从中选择生长状况最优者进行转种培养;
3)茯苓新菌种的选择:根据生物遗传、变异、选育新品种的基本原理和生产实践,针对性地遴选茯苓新菌种的性状,从中选育出适宜袋料栽培和不需断根栽培的茯苓新菌种(CCTCC NO:M2011072);
其中,所述菌丝体的培养、提纯、复壮的培养基组成为,1000重量份的水、200重量份的马铃薯、20重量份的琼脂、20重量份的葡萄糖、3重量份的磷酸二氢钾、1.5重量份的硫酸镁、1.5重量份的维生素B1和5重量份的蛋白胨。
4.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选育方法,所述菌丝体的培养、提纯、复壮培养基的组成为1000重量份的水、200重量份的马铃薯、20重量份的琼脂、20重量份的葡萄糖、3重量份的磷酸二氢钾、1.5重量份的硫酸镁、1.5重量份的维生素B1和5重量份的蛋白胨,其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1)将马铃薯去皮,清选干净,切成薄片,放入锅中煮沸,煮到熟而不烂的程度,筛网过滤,制得马铃薯汁,调节其pH值5.5-6.5;2)在制得的马铃薯汁中加入培养基组成中的其它成份,加热溶解后,分装入试管后,在0.15公斤压力下高温灭菌30分钟,取出,冷却,将其制成斜面培养基。
5.一种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茯苓菌种(CCTCC NO:M2011072)的高效袋装栽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①选料:所述选料包括下述步骤,选择新鲜无腐烂霉变的松树的根、蔸、尾尖、枝条、边角料或松木屑的任一种或其组合,将其截断加工成长度为33-35cm的菌材,削去菌材的粗皮后,将其晒干,再将其扎成捆,备用;
②制袋:所述制袋包括下述步骤,将步骤①中扎成捆的菌材置入清水中浸泡不少于10小时,使其吸收足够的水份,捞起沥干,将所需加入配料搅拌均匀后,在菌袋底部加入部分配料,再将扎成捆的菌材装入菌袋后,加入余量配料,扎紧袋口,进行高温灭菌,其中,每袋菌袋装入约为5公斤的菌材和约为0.25公斤的配料,所述配料的含水量约为60%,pH值5.5-6.5,由77%的干燥松木屑、20%的麦皮或米糠、1%的蔗糖、1%的石膏、0.5%的过磷酸钙、0.5%的硫酸镁和适量的水制作而成;
③接种培养:所述接种培养包括下述步骤,将高温灭菌后的袋料放入洁净的操作房间内,待袋料内温度降至28℃以下时,将袋料搬入接种室内或接种箱内,无菌条件下,接种茯苓菌种(CCTCC NO:M2011072),其中,每袋料接种100-150g茯苓菌种(CCTCC NO:M2011072),所述茯苓菌种(CCTCC NO:M2011072)分小块均匀接种到袋料内,接种好后扎好袋口,将其放入培养室内,在26-28℃进行恒温培养;待菌丝长满全袋后,即可下地覆土管理结苓;
④场地选择:所述场地选择包括下述步骤:选择向阳、土壤疏松、pH值4.5-6.5、坡度为5-20度、排水良好的果园地、阔叶林地、旱地或房前屋后的空坪隙地的任一种或其组合作为栽培场地;
⑤整地:所述整地包括下述步骤:选好栽培场地后,清除场内杂草,深耕30-40cm;
⑥诱杀白蚁:所述诱杀白蚁包括下述步骤:整好栽培场地后,在土坑内堆放茶油枯、培养料及菌种,喷施杀虫剂,盖上新鲜松叶枝,再盖好土,诱杀白蚁;
⑦菌袋下地:所述菌袋下地包括下述步骤:将长满菌丝的菌袋划开一条口子,插进一根小松树枝或松树根作引木,与菌袋一起横放入土中,每排放两包菌袋,插有引木的菌袋置于两端,菌袋间的间隔为30-40cm,再盖土10-12cm;
⑧菌袋下地后的管理:所述菌袋下地后的管理包括下述步骤:采取地表覆盖、浇水、开排水沟的任一种方法或其组合,以调节菌袋下地后的土壤温度和湿度,防止菌袋下地后的土壤长期处于高温、干旱或阴雨的环境,并保持袋料内温度26-32℃,土壤含水量约60%;
⑨采收:所述采收包括下述步骤:菌袋下地覆土后,在正常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待茯苓生长成熟。
6.一种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茯苓菌种(CCTCC NO:M2011072)的高效袋装栽培方法,包括选料、制袋、接种培养、场地选择、整地、诱杀白蚁、菌袋下地及其管理、采收的步骤,其特征在于,所述选料包括下述步骤,选择新鲜无腐烂霉变的松树的根、蔸、尾尖、枝条、边角料或松木屑的任一种或其组合,将其截断加工成长度为33-35cm的菌材,削去菌材的粗皮后,将其晒干,再将其扎成捆,备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效袋装栽培方法,所述制袋包括下述步骤,将步骤①中扎成捆的菌材置入清水中浸泡不少于10小时,使其吸收足够的水份,捞起沥干,将所需加入配料搅拌均匀后,在菌袋底部加入部分配料,再将扎成捆的菌材装入菌袋后,加入余量配料,扎紧袋口,进行高温灭菌,其中,每袋菌袋装入约为5公斤的菌材和约为0.25公斤的配料,所述配料的含水量约为60%,pH值5.5-6.5,由77%的干燥松木屑、20%的麦皮或米糠、1%的蔗糖、1%的石膏、0.5%的过磷酸钙、0.5%的硫酸镁和适量的水制作而成。
8.根据权利要求6-7任一项所述的高效袋装栽培方法,所述接种培养包括下述步骤,将高温灭菌后的袋料放入洁净的操作房间内,待袋料内温度降至28℃以下时,将袋料搬入接种室内或接种箱内,无菌条件下,接种茯苓菌种(CCTCCNO:M2011072),其中,每袋料接种100-150g茯苓菌种(CCTCC NO:M2011072),所述茯苓菌种(CCTCC NO:M2011072)分小块均匀接种到袋料内,接种好后扎好袋口,将其放入培养室内,在26-28℃进行恒温培养;待菌丝长满全袋后,即可下地覆土管理结苓。
9.根据权利要求6-8任一项所述的高效袋装栽培方法,所述场地选择包括下述步骤:选择向阳、土壤疏松、pH值4.5-6.5、坡度为5-20度、排水良好的果园地、阔叶林地、旱地或房前屋后的空坪隙地的任一种或其组合作为栽培场地。
10.根据权利要求6-9任一项所述的高效袋装栽培方法,所述整地包括下述步骤:选好栽培场地后,清除场内杂草,深耕30-40cm。
CN201110366610.XA 2011-11-18 2011-11-18 一种茯苓新菌种及其高效栽培技术 Active CN10274245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366610.XA CN102742453B (zh) 2011-11-18 2011-11-18 一种茯苓新菌种及其高效栽培技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366610.XA CN102742453B (zh) 2011-11-18 2011-11-18 一种茯苓新菌种及其高效栽培技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42453A true CN102742453A (zh) 2012-10-24
CN102742453B CN102742453B (zh) 2016-08-03

Family

ID=470232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66610.XA Active CN102742453B (zh) 2011-11-18 2011-11-18 一种茯苓新菌种及其高效栽培技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742453B (zh)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48578A (zh) * 2013-11-18 2014-02-05 陈永林 茯苓的种植方法
CN104350920A (zh) * 2014-10-31 2015-02-18 颍上县永祥旱粮研究所 一种茯苓间套种芝麻的方法
CN104472207A (zh) * 2014-10-31 2015-04-01 颍上县永祥旱粮研究所 一种仿野生茯苓种植方法
CN104969775A (zh) * 2015-07-29 2015-10-14 句容美华园林景观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茯苓的栽培方法
CN105191668A (zh) * 2015-10-09 2015-12-30 龚南强 一种茯苓的栽培技术
CN105309201A (zh) * 2015-07-17 2016-02-10 靖州县绿环茯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茯苓生料栽培的方法
CN105766366A (zh) * 2016-01-19 2016-07-20 巴中市通江银耳产业技术研究院 一种茯苓的种植方法
CN106398963A (zh) * 2016-10-25 2017-02-15 柳杨丽 一种茯苓固态发酵酒及其制备方法
CN106386178A (zh) * 2016-10-24 2017-02-15 蔡凤文 一种袋料栽培松茯苓技术
CN106811418A (zh) * 2015-11-27 2017-06-09 杜方平 一种大别山区野生茯苓菌种的筛选和分离培养技术
CN113367023A (zh) * 2021-06-23 2021-09-10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一种茯苓袋料栽培基质及茯苓袋料栽培方法
CN113796260A (zh) * 2021-09-14 2021-12-17 安庆师范大学 一种茯苓菌(Wolfiporia cocos)YX1及其培养基、栽培方法
CN113812303A (zh) * 2021-10-21 2021-12-21 宁洱天瑞农业生物资源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种植茯苓用培养基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17332A (ja) * 1988-10-27 1990-05-01 Tsumura & Co 新規なブクリョウおよび該ブクリョウの栽培方法
CN1732761A (zh) * 2005-07-29 2006-02-15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 一种培育茯苓的方法
CN1982435A (zh) * 2005-12-12 2007-06-20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无土工厂化生产茯苓
CN101578945A (zh) * 2009-06-22 2009-11-18 贵州信邦中药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茯苓的培育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17332A (ja) * 1988-10-27 1990-05-01 Tsumura & Co 新規なブクリョウおよび該ブクリョウの栽培方法
CN1732761A (zh) * 2005-07-29 2006-02-15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 一种培育茯苓的方法
CN1982435A (zh) * 2005-12-12 2007-06-20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无土工厂化生产茯苓
CN101578945A (zh) * 2009-06-22 2009-11-18 贵州信邦中药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茯苓的培育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佚名: "2010年湖南省审定、登记通过的农作物品种", 《中国种业商务网,HTTP://WWW.CHINASEEDL14.COM/SEED/7/SEED_30856.HTML》 *
佚名: "茯苓 湘靖28", 《中国种业商务网,HTTP://WWW.CHINASEED114.COM/SEED/7/SEED_30845.HTML》 *
屈直等: "贵州茯苓优良菌株的筛选", 《菌物学报》 *
李苓等: "湖北茯苓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中国现代中药》 *
王先有: "袋料栽培松茯苓 高产优质效益好", 《湖南科技报》 *
王先有: "袋料栽培松茯苓 高产优质效益好", 《湖南科技报》, 13 July 2010 (2010-07-13), pages 1 *
蒋昌钟: "茯苓菌种的选育和利用松树蔸栽培技术", 《江苏食用菌》 *
诸发会: "茯苓高产优质菌株的复壮技术研究", 《贵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Cited B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48578A (zh) * 2013-11-18 2014-02-05 陈永林 茯苓的种植方法
CN104350920A (zh) * 2014-10-31 2015-02-18 颍上县永祥旱粮研究所 一种茯苓间套种芝麻的方法
CN104472207A (zh) * 2014-10-31 2015-04-01 颍上县永祥旱粮研究所 一种仿野生茯苓种植方法
CN105309201A (zh) * 2015-07-17 2016-02-10 靖州县绿环茯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茯苓生料栽培的方法
CN104969775A (zh) * 2015-07-29 2015-10-14 句容美华园林景观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茯苓的栽培方法
CN105191668A (zh) * 2015-10-09 2015-12-30 龚南强 一种茯苓的栽培技术
CN106811418A (zh) * 2015-11-27 2017-06-09 杜方平 一种大别山区野生茯苓菌种的筛选和分离培养技术
CN105766366A (zh) * 2016-01-19 2016-07-20 巴中市通江银耳产业技术研究院 一种茯苓的种植方法
CN106386178A (zh) * 2016-10-24 2017-02-15 蔡凤文 一种袋料栽培松茯苓技术
CN106398963A (zh) * 2016-10-25 2017-02-15 柳杨丽 一种茯苓固态发酵酒及其制备方法
CN113367023A (zh) * 2021-06-23 2021-09-10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一种茯苓袋料栽培基质及茯苓袋料栽培方法
CN113796260A (zh) * 2021-09-14 2021-12-17 安庆师范大学 一种茯苓菌(Wolfiporia cocos)YX1及其培养基、栽培方法
CN113796260B (zh) * 2021-09-14 2022-08-30 安庆师范大学 一种茯苓菌(Wolfiporia cocos)YX1及其培养基、栽培方法
CN113812303A (zh) * 2021-10-21 2021-12-21 宁洱天瑞农业生物资源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种植茯苓用培养基
CN113812303B (zh) * 2021-10-21 2023-01-31 宁洱天瑞农业生物资源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种植茯苓用培养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42453B (zh) 2016-08-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42453B (zh) 一种茯苓新菌种及其高效栽培技术
CN104041330B (zh) 松杉灵芝仿野生木段栽培方法
CN102964178B (zh) 一种复合微生物杀菌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0496223C (zh) 菌根真菌在金线莲大面积栽培中的应用
CN103109727B (zh) 长白山仿野生天麻高产优质栽培方法
CN103382134A (zh) 一种双孢菇培养基质的发酵方法
CN106187515B (zh) 利用食用菌菌渣制作的羊肚菌营养袋及其制备方法
CN103382139A (zh) 一种双孢菇培养基质
CN105379561A (zh) 一种食用菌的高产栽培方法
CN109392598A (zh) 一种灵芝仿野生栽培方法
CN106856984A (zh) 一种珊瑚状猴头菌树花及其栽培方法
CN108812049A (zh) 一种提高灵芝硒含量的灵芝栽培方法
CN104478547B (zh) 一种利用荆条屑培养黄伞的方法
CN106718496A (zh) 一种低产老品种油茶林山地改造提高产量的方法
CN103250564B (zh) 一种板栗菌根菌人工培养方法
CN103299822A (zh) 一株裂褶菌高产子实体菌株及返生态立体栽培方法
CN104844285A (zh) 一种提高樱桃番茄免疫力的生物有机肥的制备方法
CN107098745A (zh) 一种园艺浓缩液体肥料的制备方法
CN105948864A (zh) 一种宝莲菇室内外栽培培养基和制备方法及栽培方法
Mata et al. Biotechnology for edible mushroom culture: a too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Mexico
CN107231947A (zh) 一种能规模化栽培鸡油菌的培养基及方法
CN112931059A (zh) 一种桑树桑黄菌种及其栽培方法
CN101990825B (zh) 菌根工业品的制备方法
CN109832093A (zh) 一种利用桑枝栽培桑黄的方法
TW202102661A (zh) 一種真菌複合材料結構及其製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418400 Ring Road in Huaihua city of Hunan Province, Jingzhou county two Pavilion

Patentee after: Hunan Butian pharmaceutical Limited by Share Ltd

Address before: 418400 Ring Road in Huaihua city of Hunan Province, Jingzhou county two Pavilion

Patentee before: Hunan Butian Pahrmaceutical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