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39074A - 电力变换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力变换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39074A
CN102739074A CN2012100822897A CN201210082289A CN102739074A CN 102739074 A CN102739074 A CN 102739074A CN 2012100822897 A CN2012100822897 A CN 2012100822897A CN 201210082289 A CN201210082289 A CN 201210082289A CN 102739074 A CN102739074 A CN 1027390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
aforementioned
protruding member
tunnel
rea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8228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繁野友宏
藤木敏显
岸本一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skawa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skawa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skawa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Yaskawa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7390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3907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8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power electronics, e.g. for inverters for controlling motor
    • H05K7/20909Forced ventilation, e.g. on heat dissipaters coupled to components
    • H05K7/20918Forced ventilation, e.g. on heat dissipaters coupled to components the components being isolated from air flow, e.g. hollow heat sinks, wind tunnels or funne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001Technical content checked by a classifier
    • H01L2924/0002Not covered by any one of groups H01L24/00, H01L24/00 and H01L2224/00

Abstract

本发明可以使上风侧和下风侧的发热体的散热量均一化,并大幅度提高风洞部的设计自由度。电力变换装置(1)具有:框体基座(11),在一侧配置有本体部(20),在另一侧配置有流过冷却风的风洞部(30);2个风洞壁部(12a)、(12b),从上风侧向下风侧直立设置在框体基座(11)的风洞部(30)侧;2个电抗器(33a)、(33b),从上风侧朝向下风侧以直线状配置在风洞部(30)内;及突出构件(13a)、(13b),配置为在相邻的上风侧的第1电抗器(33a)和下风侧的第2电抗器(33b)之间,从风洞壁部(12a)、(12b)向冷却风的通风空间(S)的中央侧突出。

Description

电力变换装置
技术领域
所公开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电力变换装置,进行从直流电力向交流电力或者从交流电力向直流电力的变换。
背景技术
通常,在电力变换装置的风洞部中配置有多个发热体,这些发热体通过冷却风而被空冷。在此,当多个发热体从上风侧朝向下风侧以直线状配置时,由于与上风侧的发热体的热交换,温度上升后的冷却风流向下风侧的发热体,因此,上风侧和下风侧的发热体的散热量会产生差异。
因而,以往公开有一种具有风洞部的电力变换装置,该风洞部呈从上风侧向下风侧使冷却风的流路缩小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现有技术中,在设置于电力变换装置内的风洞部(风洞)内,以直线状配置有多个发热体(散热片)。风洞部形成为随着从上风侧朝向下风侧而使冷却风的流路(风的通路)缩小。由此,使冷却风增速从而提高下风侧的发热体的冷却效率,能够使上风侧和下风侧的发热体的散热量均一化。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04-186702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现有技术的结构中,由于风洞部的流路自身从上风侧向下风侧变窄,因此可配置于下风侧的发热体的大小受到限制,有可能无法在下风侧配置具有与上风侧同等大小的发热体。而且,在发热体是例如电抗器等的线圈器件时,需要与框体之间确保规定的绝缘距离,但是在上述现有技术的结构中,由于在下风侧,框体与发热体的距离变近,因此因下风侧的发热体的大小而有可能无法确保绝缘距离。如此,在使风洞部的流路变窄的结构中,会显著限制可配置于下风侧的发热体,存在风洞部的设计自由度大幅度降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力变换装置,可以使上风侧和下风侧的发热体的散热量均一化,并大幅度提高风洞部的设计自由度。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观点,应用一种电力变换装置,是进行从直流电力向交流电力或者从交流电力向直流电力的变换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框体基座,在一侧配置有本体部,在另一侧配置有流过冷却风的风洞部;2个风洞壁部,从上风侧向下风侧直立设置在前述框体基座的前述风洞部侧;至少2个发热体,从上风侧朝向下风侧以直线状配置在前述风洞部内;及突出构件,配置为在前述发热体中相邻的上风侧的第1发热体和下风侧的第2发热体之间,从前述风洞壁部的至少一个向前述冷却风的通风空间的中央侧突出。
根据本发明,可以使上风侧和下风侧的发热体的散热量均一化,并大幅度提高风洞部的设计自由度。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壳体侧观察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破坏风洞罩的一部分并从风洞部侧观察电力变换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框体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省略风洞罩并从风洞部侧观察电力变换装置的俯视图。
图5是基于图4中V-V截面的电力变换装置的横截面图。
图6是省略风洞罩并从风洞部侧观察框体仅具有1个突出构件的变形例中的电力变换装置的俯视图。
图7是省略风洞罩并从风洞部侧观察将突出构件配置为突出至线圈内周面的变形例中的电力变换装置的俯视图。
图8是基于图7中VIII-VIII截面的电力变换装置的横截面图。
图9是省略风洞罩并从风洞部侧观察突出构件在上风侧具有锥面的变形例中的电力变换装置的俯视图。
图10是省略风洞罩并从风洞部侧观察突出构件在上风侧具有锥面的变形例中的电力变换装置的俯视图。
图11是省略风洞罩并从风洞部侧观察突出构件具有电缆插通用切口部的变形例中的电力变换装置的俯视图。
图12是基于图11中XII-XII截面的电力变换装置的横截面图。
图13是将突出构件设置于风洞罩侧的变形例中的电力变换装置的横截面图。
图14是将突出构件设置在框体侧和风洞罩侧双方的变形例中的电力变换装置的横截面图。
图15是省略风洞罩并从风洞部侧观察相互错开地配置2个突出构件的变形例中的电力变换装置的俯视图。
符号说明
1-电力变换装置;1A~H-电力变换装置;11-框体基座;12a、b-风洞壁部;13a、b-突出构件;13Ba、Bb-突出构件;13Ca、Cb-突出构件;13Da、Db-突出构件;13Ea、Eb-突出构件;13Ga、Gb-第1突出构件;13Ha、Hb-突出构件;20-本体部;30-风洞部;33a-第1电抗器(电抗器、第1发热体、发热体);33b-第2电抗器(电抗器、第2发热体、发热体);50-风洞罩;50F、G-风洞罩;51a、b-突出构件;51Ga、Gb-第2突出构件;133a、b-切口部;133Ha、Hb-切口部;331a、b-铁心部;332a、b-线圈部;511a、b-切口部;L1-距离(一侧的突出构件与第1发热体的距离);L2-距离(另一侧的突出构件与第2发热体的距离);S-冷却风的通风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图2、图3、图4及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1是进行从直流电力向交流电力的变换的逆变器装置,具有:框体10;具有未图示的多个电子器件(例如二极管模块、电磁接触器、主电容器、功率模块等)的本体部20;流过冷却风的风洞部30;覆盖本体部20的壳体40;及由树脂形成为板状的风洞罩50。
框体10具有形成为板状的框体基座11、2个风洞壁部12a、12b及形成为板状的2个突出构件13a、13b。上述框体基座11、风洞壁部12a、12b及突出构件13a、13b通过使用金属材料(例如铝合金、锌合金、镁合金等)的压铸而一体成型。压铸是指金属型铸造法的一种,通过向金属型压入熔融的金属,而在短时间内大量生产高尺寸精度的铸件的铸造方式,或者基于该铸造方式的制品。另外,也可以使框体基座11和风洞壁部12a、12b一体成型,而使突出构件13a、13b与它们分开构成。或者,也可以使框体基座11和突出构件13a、13b一体成型,而使风洞壁部12a、12b与它们分开构成。或者,也可以使风洞壁部12a、12b和突出构件13a、13b一体成型,而使框体基座11与它们分开构成。或者,也可以使框体基座11、风洞壁部12a、12b及突出构件13a、13b分开构成。
在框体基座11的一侧(图1中的左方跟前侧,图2~图4中的纸面进深侧,图5中的下侧)配置有上述本体部20,在框体基座11的另一侧(图1中的右方进深侧,图2~图4中的纸面跟前侧,图5中的上侧)配置有上述风洞部30。
在风洞部30的一端(图2~图4中的下端)及另一端(图2~图4中的上端)分别具有开口部31a、31b。在上述开口部31a、31b中的另一端侧的开口部31b安装有风扇32,从开口部31a吸入冷却风并从开口部31b排出。因而,风洞部30的开口部31a侧(图2~图4中的下侧,图5中的纸面跟前侧)相当于上风侧,风洞部30的开口部31b侧(图2~图4中的上侧,图5中的纸面进深侧)相当于下风侧。以下适当将风洞部30的开口部31a侧称为上风侧,将风洞部30的开口部31b侧称为下风侧。即,使风扇32旋转时,从开口部31a吸入冷却风,在风洞部30内从上风侧流向下风侧,并从开口部31b排出。
而且,在风洞部30内从上风侧朝向下风侧以直线状(还包括大致直线状)配置有多个(该例中为2个)电抗器33a、33b,用于使从交流电力变换的直流电力的电流脉动平滑化,其在相互确保规定的绝缘距离的同时,确保与框体10(风洞壁部12a、12b及突出构件13a、13b)之间的规定的绝缘距离。上述电抗器33a、33b中的上风侧的第1电抗器33a(第1发热体、发热体)具有铁心部331a及卷绕在该铁心部331a上的线圈部332a,下风侧的第2电抗器33b(第2发热体、发热体)具有铁心部331b及卷绕在该铁心部331b上的线圈部332b。上述电抗器33a、33b如下配置在风洞部30内,使线圈部332a、332b的轴向为从风洞部30的上风侧朝向下风侧的方向(图2~图4中的上下方向,图5中的纸面跟前进深方向)。而且,在风洞部30内配布有连接于电抗器33a、33b等的电缆(省略图示)。
而且,在风洞部30内配置有由导热性高的材料(例如铝合金等)构成的散热器34的多个散热片341。散热器34设置在与包含在配置于本体部20的电子器件中的发热器件(例如二极管模块、功率模块等)相对应的位置上,利用多个散热片341对由发热器件产生的热进行散热,由此使发热器件冷却。
风洞壁部12a、12b从上风侧向下风侧分别直立设置在框体基座11的风洞部30侧的与上述风洞部30的从上风侧朝向下风侧的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图1中的右方跟前左方进深方向、图2~图5中的左右方向)的一个端部(图1中的左方进深侧的端部,图2~图5中的右侧端部)及另一个端部(图1中的右方跟前侧的端部,图2~图5中的左侧端部)上,构成风洞部30的侧壁。在上述风洞壁部12a、12b的与框体基座11的相反侧(图1中的右方进深侧,图2~图4中的纸面跟前侧,图5中的上侧)安装有上述风洞罩50,覆盖风洞部30的与框体基座11的相反侧。
突出构件13a、13b如上所述,通过压铸而与框体基座11及风洞壁部12a、12b一体设置。而且,在相邻的第1电抗器33a和第2电抗器33b之间,使突出构件13a从风洞壁部12a的内壁朝向冷却风的通风空间S的中央侧,使突出构件13b从风洞壁部12b的内壁朝向通风空间S的中央侧,相对配置为分别突出至与第2电抗器33b的线圈部332b的外周位置大致对应的位置。
在如上构成的电力变换装置1中,使风扇32旋转时,从开口部31a吸入冷却风。所吸入的冷却风经过配置于风洞部30内的上风侧的多个散热片341及第1电抗器33a,对上述多个散热片341及第1电抗器33a进行空冷。而且,经过第1电抗器33a后的冷却风由于通过突出构件13a、13b使流路变窄而增速,流向配置于风洞部30内的下风侧的第2电抗器33b的线圈部332b的外周,对第2电抗器33b(主要是线圈部332b)进行空冷。而且,从开口部31b排出经过第2电抗器33b后的冷却风。
在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1中,2个电抗器33a、33b从上风侧朝向下风侧以直线状配置在风洞部30中。上述电抗器33a、33b通过冷却风而被空冷。在此,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当多个电抗器从上风侧朝向下风侧以直线状配置在风洞部中时,存在如下通常的课题,由于与上风侧的电抗器的热交换,温度上升后的冷却风流向下风侧的电抗器,因此,上风侧和下风侧的电抗器的散热量会产生差异。
于是,为了解决上述通常的课题,可以考虑使风洞部构成为从上风侧朝向下风侧缩小冷却风的流路。此时,使冷却风增速从而提高下风侧的电抗器的冷却效率,能够使上风侧和下风侧的电抗器的散热量均一化。但是,在这种结构中,由于风洞部的流路自身从上风侧向下风侧变窄,因此可配置于下风侧的电抗器的大小受到限制,有可能无法在下风侧配置具有与上风侧同等大小的电抗器。而且,在风洞部中配置电抗器时,需要与框体之间确保规定的绝缘距离,但是在上述结构中,由于在下风侧框体和电抗器的距离变近,因此有可能因下风侧的电抗器的大小而无法确保绝缘距离。如此,在使风洞部的流路变窄的结构中,会显著限制可配置于下风侧的电抗器,风洞部的设计自由度大幅度降低。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1中,在配置于风洞部30的上风侧的第1电抗器33a和下风侧的第2电抗器33b之间分别配置突出构件13a、13b,其分别从风洞壁部12a、12b向通风空间S的中央侧突出。上述突出构件13a、13b在第1电抗器33a和第2电抗器33b之间,作为使冷却风的流路暂时变窄的节流构件而发挥作用。由此,由于能够使冷却风增速而流向下风侧的第2电抗器33b,因此可以提高下风侧的第2电抗器33b的冷却效率,使上风侧和下风侧的电抗器33a、33b的散热量均一化。另一方面,突出构件13a、13b配置在第1电抗器33a和第2电抗器33b之间,风洞部30的流路面积自身在上风侧的第1电抗器33a部分和下风侧的第2电抗器33b部分中相等。因此,在下风侧也能以与上风侧同等的条件来配置电抗器33。因而,可以使上风侧和下风侧的电抗器33a、33b的散热量均一化,并大幅度提高风洞部30的设计自由度。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尤其是将突出构件13a、13b设置于框体10。由此,可以通过压铸使突出构件13a、13b与框体基座11及风洞壁部12a、12b一体成型。而且,通过将突出构件13a、13b设置于框体10,可以使突出构件13a、13b作为框体10的肋发挥作用,可以提高框体10的强度。而且,由电抗器33a、33b产生的一部分热量经由框体基座11及风洞壁部12a、12b而散热,但是通过将突出构件13a、13b设置于框体10,可以使突出构件13a、13b作为框体10的散热片来发挥作用,可以提高散热效率。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尤其是将电抗器33a、33b分别配置在风洞部30内,使线圈部332a、332b的轴向为从风洞部30的上风侧朝向下风侧的方向。由此,可以使冷却风均一地接触铁心部331a、331b及线圈部332a、332b,可以高效地冷却电抗器33a、33b。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尤其是使突出构件13a、13b分别配置为,从风洞壁部12a、12b朝向通风空间S的中央侧突出至与第2电抗器33b的线圈部332b的外周位置大致对应的位置。由此,可以使增速后的冷却风流向下风侧的第2电抗器33b的线圈部332b的外周。其结果,通过主要冷却线圈部332b,可以提高下风侧的第2电抗器33b的冷却效率。
另外,实施方式并未局限于上述内容,可在不脱离其主旨及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实施各种变形。以下,依次说明这种变形例。
(1)框体仅具有1个突出构件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框体10构成为具有2个突出构件13a、13b,但是不限于此,框体也可以构成为仅具有1个突出构件13。
如图6所示,在本变形例的电力变换装置1A中,框体10A具有前述的框体基座11、前述的风洞壁部12a、12b及前述的突出构件13a。即,该框体10A构成为从前述的框体10省略了突出构件13b。除此以外的电力变换装置1A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1相同。在本变形例中,也可以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另外,也可以使框体构成为具有前述的框体基座11、前述的风洞壁部12a、12b及前述的突出构件13b(即从前述的框体10省略了突出构件13a)。此时也能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2)将突出构件配置为突出至线圈内周面时
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将突出构件13a、13b分别配置为,从风洞壁部12a、12b朝向通风空间S的中央侧突出至与第2电抗器33b的线圈部332b的外周位置大致对应的位置,但是不限于此。即,也可以构成为将突出构件配置为,从风洞壁部12朝向通风空间S的中央侧突出至与第2电抗器33b的线圈部332b的内周位置大致对应的位置。
如图7及图8所示,在本变形例的电力变换装置1B中,框体10B具有前述的框体基座11、前述的风洞壁部12a、12b及形成为板状的2个突出构件13Ba、13Bb。
突出构件13Ba、13Bb与前述的突出构件13a、13b一样,与框体基座11及风洞壁部12a、12b一体设置。而且,在第1电抗器33a和第2电抗器33b之间,使突出构件13Ba从风洞壁部12a的内壁朝向通风空间S的中央侧,使突出构件13Bb从风洞壁部12b的内壁朝向通风空间S的中央侧,相对配置为分别突出至与第2电抗器33b的线圈部332b的内周位置大致对应的位置。
上述以外的电力变换装置1B的结构与前述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1相同。
在如上构成的电力变换装置1B中,经过第1电抗器33a的冷却风由于通过突出构件13Ba、13Bb使流路变窄而增速,流向配置于风洞部30内的下风侧的第2电抗器33b的线圈部332b的内周(铁心部331b和线圈部332b的间隙),对第2电抗器33b(主要是铁心部331b)进行空冷。而且,从开口部31b排出经过第2电抗器33b后的冷却风。
根据本变形例,通过将突出构件13Ba、13Bb分别配置为,从风洞壁部12a、12b朝向通风空间S的中央侧,突出至与第2电抗器33b的线圈部332b的内周位置大致对应的位置,可以使增速后的冷却风流向下风侧的第2电抗器33b的线圈部332b的内周(铁心部331b和线圈部332b的间隙)。由此,通过主要冷却铁心部331b,可以提高下风侧的第2电抗器33b的冷却效率。
(3)突出构件在上风侧具有锥面时(其1)
即,突出构件也可以构成为在上风侧具有锥面。如图9所示,在本变形例的电力变换装置1C中,框体10C具有前述的框体基座11、前述的风洞壁部12a、12b及在从框体基座11的风洞部30侧(图9中的纸面跟前侧)的俯视下形成为大致直角三角形状的2个突出构件13Ca、13Cb。
突出构件13Ca、13Cb与前述的突出构件13a、13b一样,与框体基座11及风洞壁部12a、12b一体设置。而且,在第1电抗器33a和第2电抗器33b之间,使突出构件13Ca从风洞壁部12a的内壁朝向通风空间S的中央侧,使突出构件13Cb从风洞壁部12b的内壁朝向通风空间S的中央侧,相对配置为分别随着朝向通风空间S的中央侧而使厚度变小,且突出至与第2电抗器33b的线圈部332b的外周位置大致对应的位置。即,突出构件13Ca构成为在上风侧(图9中的下侧)具有锥面131a,其在从框体基座11的风洞部30侧的俯视下成为三角形的斜边,突出构件13Cb构成为在上风侧具有锥面131b,其在从框体基座11的风洞部30侧的俯视下成为三角形的斜边。
上述以外的电力变换装置1C的结构与前述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1相同。
根据本变形例,通过突出构件13Ca、13Cb在上风侧分别具有锥面131a、131b,而使配置了突出构件13Ca、13Cb的第1电抗器33a和第2电抗器33b之间的冷却风的流动变得顺畅,可以减少风洞部30内的阻力。
(4)突出构件在上风侧具有锥面时(其2)
如图10所示,在本变形例的电力变换装置1D中,框体10D具有前述的框体基座11、前述的风洞壁部12a、12b及向下风侧(图10中的上侧)倾斜的形成为板状的2个突出构件13Da、13Db。
突出构件13Da、13Db与前述的突出构件13a、13b一样,与框体基座11及风洞壁部12a、12b一体设置。而且,在第1电抗器33a和第2电抗器33b之间,使突出构件13Da从风洞壁部12a的内壁朝向通风空间S的下风侧的中央侧,使突出构件13Db从风洞壁部12b的内壁朝向通风空间S的下风侧的中央侧,相对配置为分别突出至与第2电抗器33b的线圈部332b的外周位置大致对应的位置。即,突出构件13Da构成为在上风侧(图10中的下侧)具有锥面132a,突出构件13Db构成为在上风侧具有锥面132b。
上述以外的电力变换装置1D的结构与前述的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1相同。
根据本变形例,可以得到与上述(3)的变形例同样的效果。
(5)突出构件具有电缆插通用切口部时
即,突出构件也可以构成为具有电缆插通用切口部。以下利用图11及图12,对本变形例的电力变换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在图12(a)中示出将风洞罩50安装于框体之前的状态,在图12(b)中示出将风洞罩50安装于框体之后的状态。
如图11、图12(a)及图12(b)所示,在本变形例的电力变换装置1E中,框体10E具有前述的框体基座11、前述的风洞壁部12a、12b及形成为板状的2个突出构件13Ea、13Eb。在前述的风洞部30内配布有连接于第1电抗器33a的电缆60a和连接于第2电抗器33b的电缆60b。
突出构件13Ea、13Eb与前述的突出构件13a、13b一样,与框体基座11及风洞壁部12a、12b一体设置。而且,在第1电抗器33a和第2电抗器33b之间,使突出构件13Ea从风洞壁部12a的内壁朝向通风空间S的中央侧,使突出构件13Eb从风洞壁部12b的内壁朝向通风空间S的中央侧,相对配置为分别突出至与第2电抗器33b的线圈部332b的外周位置大致对应的位置。而且,突出构件13Ea在其与框体基座11相反侧(图11中的纸面跟前侧,图12中的上侧)的端部的风洞壁部12a侧(图11及图12中的右侧)具有电缆插通用切口部133a,突出构件13Eb在其与框体基座11相反侧的端部的风洞壁部12b侧(图11及图12中的左侧)具有电缆插通用切口部133b。另外,也可以使突出构件13Ea构成为在其与框体基座11相反侧的端部的宽度方向(图11及图12中的左右方向)大致中央位置上具有切口部,使突出构件13Eb构成为在其与框体基座11相反侧的端部的宽度方向(图11及图12中的左右方向)大致中央位置上具有切口部。
而且,配布在风洞部30内的上述电缆60a穿过突出构件13Eb的切口部133b,通过被突出构件13Eb和风洞罩50夹住而被固定。而且,配布在风洞部30内的上述电缆60b穿过突出构件13Ea的切口部133a,通过被突出构件13Ea和风洞罩50夹住而被固定。
上述以外的电力变换装置1E的结构与前述的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1相同。
根据本变形例,能够得到如下效果。即,在风洞部30内配布连接于电抗器33a、33b的电缆60a、60b,但是由于通常上述电缆60a、60b未被特别固定,因此有可能在风洞部30内发生晃动、摇摆。在本变形例中,突出构件13Ea、13Eb分别具有电缆插通用切口部133a、133b。由此,通过突出构件13Ea、13Eb和风洞罩50可以夹住、固定电缆60a、60b。因而,可以防止电缆60a、60b晃动、摇摆。而且,突出构件13Ea、13Eb分别在风洞壁部12a、12b侧具有切口部133a、133b。由此,由于可以使电缆60a、60b靠近并固定在风洞壁部12a、12b侧,因此可以使电缆60a、60b更加远离电抗器33a、33b,保护其不受电抗器33a、33b的热影响。
(6)将突出构件设置在风洞罩侧时
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将突出构件13a、13b设置在框体10侧,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将突出构件设置在风洞罩侧。以下利用图13,对本变形例的电力变换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在图13(a)中示出将风洞罩安装于框体之前的状态,在图13(b)中示出将风洞罩安装于框体之后的状态。
如图13(a)及图13(b)所示,在本变形例的电力变换装置1F中,框体10F具有前述的框体基座11和前述的风洞壁部12a、12b。即,框体10F构成为从前述的框体10省略了突出构件13a、13b。在前述的风洞部30内,配布有连接于第1电抗器33a(在图13(a)及图13(b)中未图示,参照图2等)的电缆60a和连接于第2电抗器33b的电缆60b。而且,在风洞壁部12a、12b的与框体基座11的相反侧(图13中的上侧)安装有风洞罩50F,其形成为板状,覆盖风洞部30的与框体基座11的相反侧。在风洞罩50F的框体基座11侧(图13中的下侧)设置有形成为板状的2个突出构件51a、51b。上述风洞罩50F和突出构件51a、51b由树脂一体成型。另外,也可以使风洞罩50F和突出构件51a、51b分开构成。
突出构件51a、51b在风洞罩50F安装于框体10F的状态下,在第1电抗器33a和第2电抗器33b之间,使突出构件51a从风洞壁部12a的内壁朝向通风空间S的中央侧,使突出构件51b从风洞壁部12b的内壁朝向通风空间S的中央侧,相对配置为分别突出至与第2电抗器33b的线圈部332b的外周位置大致对应的位置。而且,突出构件51a在其框体基座11侧的端部的风洞壁部12a侧(图13中的右侧)具有电缆插通用切口部511a,突出构件51b在其框体基座11侧的端部的风洞壁部12b侧(图13中的左侧)具有电缆插通用切口部511b。
而且,配布在风洞部30内的上述电缆60a穿过突出构件51b的切口部511b,通过被突出构件51b和框体基座11夹住而被固定。而且,配布在风洞部30内的上述电缆60b穿过突出构件51a的切口部511a,通过被突出构件51a和框体基座11夹住而被固定。
上述以外的电力变换装置1F的结构与前述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1相同。
根据本变形例,通过将突出构件51a、51b设置于风洞罩50F,而用树脂构成风洞罩50F时,可以用树脂使突出构件51a、51b与风洞罩50F一体成型,与用金属材料构成突出构件时相比,可以实现电力变换装置1F的轻量化。而且,在风洞部30中配置电抗器33a、33b时,用金属材料构成突出构件时,需要在电抗器33a、33b和突出构件之间确保规定的绝缘距离,但是通过用树脂构成突出构件51a、51b,则不再需要确保上述绝缘距离,可以更加提高突出构件51a、51b、电抗器33a、33b的配置自由度。而且,通过突出构件51a、51b分别具有电缆插通用切口部511a、511b,可以由突出构件51a、51b和框体基座11夹住、固定电缆60a、60b,因此,与上述(5)的变形例一样,可以防止电缆60a、60b晃动、摇摆。
(7)将突出构件设置在框体侧和风洞罩侧双方时
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将突出构件13a、13b设置在框体10侧,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将突出构件设置在框体侧和风洞罩侧双方。以下利用图14,对本变形例的电力变换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在图14(a)中示出将风洞罩安装于框体之前的状态,在图14(b)中示出将风洞罩安装于框体之后的状态。
如图14(a)及图14(b)所示,在本变形例的电力变换装置1G中,框体10G具有前述的框体基座11、前述的风洞壁部12a、12b及形成为短板状的2个第1突出构件13Ga、13Gb。在前述的风洞部30内,配布有连接于第1电抗器33a(在图14(a)及图14(b)中未图示,参照图2等)的电缆60a和连接于第2电抗器33b的电缆60b。
第1突出构件13Ga、13Gb与前述的突出构件13a、13b一样,与框体基座11及风洞壁部12a、12b一体设置。而且,在第1电抗器33a和第2电抗器33b之间,使第1突出构件13Ga从风洞壁部12a的框体基座11侧(图14中的下侧)的内壁朝向通风空间S的中央侧,使第1突出构件13Gb从风洞壁部12b的框体基座11侧的内壁朝向通风空间S的中央侧,相对配置为分别突出至与第2电抗器33b的线圈部332b的外周位置大致对应的位置。而且,第1突出构件13Ga在其与框体基座11相反侧(图14中的上侧)的端部的风洞壁部12a侧(图14中的右侧)具有第1切口部133Ga,第1突出构件13Gb在其与框体基座11相反侧的端部的风洞壁部12b侧(图14中的左侧)具有第1切口部133Gb。
而且,在风洞壁部12a、12b的与框体基座11的相反侧安装有风洞罩50G,其形成为板状,覆盖风洞部30的与框体基座11的相反侧。在风洞罩50G的框体基座11侧设置有形成为短板状的2个第2突出构件51Ga、51Gb。上述风洞罩50G和第2突出构件51Ga、51Gb由树脂一体成型。另外,也可以使风洞罩50G和第2突出构件51Ga、51Gb分开构成。
第2突出构件51Ga、51Gb在风洞罩50G安装于框体10G时,配置为与框体10G侧的第1突出构件13Ga、13Gb大致对应。即,第2突出构件51Ga、51Gb在风洞罩50G安装于框体10G的状态下,在第1电抗器33a和第2电抗器33b之间,使第2突出构件51Ga从风洞壁部12a的与框体基座11相反侧的内壁朝向通风空间S的中央侧,使第2突出构件51GB从风洞壁部12b的与框体基座11相反侧的内壁朝向通风空间S的中央侧,相对配置为分别突出至与第2电抗器33b的线圈部332b的外周位置大致对应的位置。而且,第2突出构件51Ga在其框体基座11侧的端部的风洞壁部12a侧具有第2切口部511Ga,第2突出构件51Gb在其框体基座11侧的端部的风洞壁部12b侧具有第2切口部511Gb。
在本变形例中,框体10G侧的第1突出构件13Ga与风洞罩50G侧的第2突出构件51Ga共同构成突出构件,框体10G侧的第1突出构件13Gb与风洞罩50G侧的第2突出构件51Gb共同构成突出构件。而且,第1突出构件13Ga的第1切口部133Ga与第2突出构件51Ga的第2切口部511Ga协同构成电缆插通用切口部,第1突出构件13Gb的第1切口部133Gb与第2突出构件51Gb的第2切口部511Gb共同构成电缆插通用切口部。
即,在本变形例中,配布在风洞部30内的上述电缆60a穿过由第1突出构件13Gb的第1切口部133Gb和第2突出构件51Gb的第2切口部511Gb构成的切口部,通过被第1突出构件13Gb和第2突出构件51Gb夹住而被固定。而且,配布在风洞部30内的上述电缆60b穿过由第1突出构件13Ga的第1切口部133Ga和第2突出构件51Ga的第2切口部511Ga构成的切口部,通过被第1突出构件13Ga和第2突出构件51Ga夹住而被固定。
上述以外的电力变换装置1G的结构与前述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1相同。
根据本变形例,设置于框体10G的第1突出构件13Ga、13Gb与设置于风洞罩50G的第2突出构件51Ga、51Gb共同构成突出构件。由此,可以实现在突出构件的中央部设置电缆插通用切口等,也就是使突出构件一体成型于框体侧或者风洞罩侧的任意一侧时很难形成的形状。而且,通过由第1突出构件13Ga、13Gb的第1切口部133Ga、133Gb与第2突出构件51Ga、51Gb的第2切口部511Ga、511Gb共同构成电缆插通用切口部,可以由第1突出构件13Ga、13Gb和第2突出构件51Ga、51Gb夹住、固定电缆60a、60b,因此,与上述(5)的变形例一样,可以防止电缆60a、60b晃动、摇摆。
(8)相互错开地配置2个突出构件时
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将突出构件13a、13b相对配置为从风洞壁部12a、12b向通风空间S的中央侧突出,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将2个突出构件分别配置为,一侧的突出构件与第1电抗器33a的距离和另一侧的突出构件与第2电抗器33b的距离大致相等。
如图15所示,在本变形例的电力变换装置1H中,框体10H具有前述的框体基座11、前述的风洞壁部12a、12b及形成为板状的2个突出构件13Ha、13Hb。在前述的风洞部30内配布有连接于第1电抗器33a的电缆60a、70a和连接于第2电抗器33b的电缆60b、70b。
突出构件13Ha、13Hb与前述的突出构件13a、13b一样,与框体基座11及风洞壁部12a、12b一体设置。而且,在第1电抗器33a和第2电抗器33b之间,使突出构件13Ha从风洞壁部12a的内壁朝向通风空间S的中央侧,使突出构件13Hb从风洞壁部12b的内壁朝向通风空间S的中央侧,配置为分别突出至与第2电抗器33b的线圈部332b的外周位置大致对应的位置。具体为,突出构件13Ha、13Hb分别配置为,使突出构件13Ha(一侧的突出构件)与第1电抗器33a(详细为第1电抗器33a和电缆70a的接线部333a)的距离L1和突出构件13Hb(另一侧的突出构件)与第2电抗器33b(详细为第2电抗器33b和电缆70b的接线部333b)的距离L2大致相等。而且,突出构件13Ha在其与框体基座11相反侧(图15中的纸面跟前侧)的端部的风洞壁部12a侧(图15中的右侧)具有电缆插通用切口部133Ha,突出构件13Hb在其与框体基座11相反侧的端部的风洞壁部12b侧(图15中的左侧)具有电缆插通用切口部133Hb。
而且,配布在风洞部30内的上述电缆60a穿过突出构件13Hb的切口部133Hb,通过被突出构件13Hb和风洞罩50(在图15中未图示)夹住而被固定。而且,配布在风洞部30内的上述电缆60b穿过突出构件13Ha的切口部133Ha,通过被突出构件13Ha和风洞罩50夹住而被固定。
上述以外的电力变换装置1H的结构与前述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1相同。
根据本变形例,突出构件13Ha、13Hb分别从风洞壁部12a、12b向通风空间S的中央侧突出。而且,分别配置为使突出构件13Ha与接线部333a的距离L1和突出构件13Hb与接线部333b的距离L2大致相等。由此,在电抗器33a、33b中,与电缆70a、70b的接线部333a、333b等需要确保与框体10H的绝缘距离的部位偏置于宽度方向一侧时,可以在与各电抗器33a、33b的部位的位置相对应且相互确保绝缘距离的同时,配置突出构件13Ha、13Hb。
(9)使突出构件与框体分开构成时
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使突出构件13a、13b与框体基座11及风洞壁部12a、12b一体成型,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使突出构件与框体基座11及风洞壁部12a、12b分开构成。此时,也可以将突出构件设置于框体基座11,还可以设置于风洞壁部12a、12b。或者,也可以设置于风洞罩50。上述情况下也能得到与前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10)在风洞部内以直线状配置3个以上电抗器时
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风洞部30内从上风侧向下风侧以直线状配置2个电抗器33a、33b,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在风洞部30内从上风侧向下风侧以直线状配置3个以上电抗器。此时,在3个以上的电抗器中相邻的上风侧的电抗器(第1发热体、发热体)和下风侧的电抗器(第2发热体、发热体)之间分别配置突出构件。此时也能得到与前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11)在风洞部内仅配置1个电抗器时
即,也可以构成为在风洞部30内仅配置1个电抗器。此时,在以直线状配置在风洞部30内的散热器34的多个散热片341及1个电抗器中相邻的上风侧的散热器34的多个散热片341(第1发热体、发热体)和下风侧的电抗器(第2发热体、发热体)之间配置突出构件。此时也能得到与前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12)横向配置电抗器时
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将电抗器33a、33b配置为,使线圈部332a、332b的轴向为从风洞部30的上风侧朝向下风侧的方向,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将电抗器33a、33b配置为,使线圈部332a、332b的轴向为与从风洞部30的上风侧朝向下风侧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即从风洞壁部12a侧朝向风洞壁部12b侧的方向。
(13)将风扇配置在上风侧时
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将风扇32配置在下风侧,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将风扇配置在上风侧。此时也能得到与前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14)其它
以上作为一个例子说明了电力变换装置是进行从直流电力向交流电力的变换的逆变器装置,但是不限于此,在电力变换装置是进行从交流电力向直流电力的变换的整流器装置时也能进行应用。
而且,除以上已经说明的以外,也可以适当组合上述实施方式、各变形例的方法而进行利用。
此外,虽未一一例示,但是上述实施方式、各变形例可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施加各种变更来进行实施。

Claims (11)

1.一种电力变换装置,是进行从直流电力向交流电力或者从交流电力向直流电力的变换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框体基座,在一侧配置有本体部,在另一侧配置有流过冷却风的风洞部;
2个风洞壁部,从上风侧向下风侧直立设置在前述框体基座的前述风洞部侧;
至少2个发热体,从上风侧朝向下风侧以直线状配置在前述风洞部内;
及突出构件,配置为在前述发热体中相邻的上风侧的第1发热体和下风侧的第2发热体之间,从前述风洞壁部的至少一个向前述冷却风的通风空间的中央侧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突出构件设置于前述框体基座或前述风洞壁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风洞罩,覆盖前述风洞部的与前述框体基座的相反侧,
前述突出构件设置于前述风洞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风洞罩,覆盖前述风洞部的与前述框体基座的相反侧,
前述突出构件由设置于前述框体基座或前述风洞壁部的第1突出构件和设置于前述风洞罩的第2突出构件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突出构件具有电缆插通用切口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突出构件在前述风洞壁部侧具有前述切口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1发热体及前述第2发热体是具有铁心部和线圈部的电抗器,
其配置为使前述线圈部的轴向为从前述风洞部的上风侧朝向下风侧的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突出构件配置为从前述风洞壁部朝向前述通风空间的中央侧突出至与下风侧的前述电抗器的前述线圈部的外周位置大致对应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突出构件配置为从前述风洞壁部朝向前述通风空间的中央侧突出至与下风侧的前述电抗器的前述线圈部的内周位置大致对应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突出构件在上风侧具有锥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突出构件分别从前述2个风洞壁部向前述冷却风的通风空间的中央侧突出,
其分别配置为使一侧的前述突出构件与前述第1发热体的距离和另一侧的前述突出构件与前述第2发热体的距离大致相等。
CN2012100822897A 2011-03-30 2012-03-26 电力变换装置 Pending CN10273907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75170 2011-03-30
JP2011075170A JP5483209B2 (ja) 2011-03-30 2011-03-30 電力変換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39074A true CN102739074A (zh) 2012-10-17

Family

ID=469270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822897A Pending CN102739074A (zh) 2011-03-30 2012-03-26 电力变换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773851B2 (zh)
JP (1) JP5483209B2 (zh)
CN (1) CN102739074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27410A (zh) * 2013-09-06 2015-11-04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滤波器装置
CN105281543A (zh) * 2014-05-30 2016-01-27 发那科株式会社 Lc滤波器
CN105322764A (zh) * 2014-07-29 2016-02-10 株式会社安川电机 电力转换装置
CN105656289A (zh) * 2014-11-13 2016-06-08 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 一种电抗器柜体的散热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108250A1 (en) * 2009-11-09 2011-05-12 Alex Horng Heat Dissipating device
CN103683845B (zh) * 2012-08-30 2016-04-13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型功率变换器装置
CN103687414B (zh) * 2012-08-30 2016-12-21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大功率机柜散热系统及静止无功补偿系统
CN105229559B (zh) * 2013-05-17 2019-06-14 索尼电脑娱乐公司 电子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CN110083212B (zh) * 2013-05-17 2023-07-14 索尼电脑娱乐公司 电子设备
US20150036292A1 (en) * 2013-08-01 2015-02-05 Lear Corporation Electrical Device for Use in an Automotive Vehicle and Method for Cooling Same
JP2015050257A (ja) * 2013-08-30 2015-03-16 株式会社東芝 車両用電力変換装置及び鉄道車両
JP6501172B2 (ja) * 2013-10-17 2019-04-1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EP2879476B1 (en) * 2013-11-29 2016-06-29 ABB Technology Oy Electric apparatus
JP6337547B2 (ja) * 2014-03-20 2018-06-06 富士通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筐体
JP6303130B2 (ja) * 2014-03-31 2018-04-0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DE102014105114B4 (de) * 2014-04-10 2022-12-29 Semikron Elektronik Gmbh & Co. Kg Stromrichteranordnung mit Kondensatoreinrichtung
JP6392547B2 (ja) * 2014-05-22 2018-09-1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却構造および太陽光発電用パワーコンディショナ
JP6345579B2 (ja) * 2014-11-27 2018-06-20 株式会社ダイヘン パワーコンディショナ
JP6488194B2 (ja) 2015-05-26 2019-03-2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電源装置
JP6086143B1 (ja) * 2015-11-20 2017-03-01 株式会社安川電機 電力変換装置及び電力変換装置の設置方法
US10555442B2 (en) * 2016-06-01 2020-02-0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US20180010477A1 (en) * 2016-07-08 2018-01-11 James Leslie STEWART Pipeline-transport compressor including cooler unit and air exhaust power generation unit
US11191191B2 (en) * 2017-12-11 2021-11-30 Schlumberger Technology Corporation Air cooled variable-frequency drive
JP7047400B2 (ja) * 2018-01-25 2022-04-05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JP7408322B2 (ja) * 2019-09-06 2024-01-05 三菱重工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ダク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電装ユニット
JP6817495B1 (ja) * 2019-10-04 2021-01-2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JP7385123B2 (ja) 2020-03-05 2023-11-22 富士通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
TWI778522B (zh) * 2021-02-19 2022-09-21 德承股份有限公司 防塵式散熱機構及具有防塵式散熱機構的電子裝置
US20230007809A1 (en) * 2021-07-02 2023-01-05 Rohde & Schwarz Gmbh & Co. Kg Heat management arrangement,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nd electronic devic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15463A (en) * 1996-03-23 1999-06-29 Motorola, Inc. Heat dissip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JP2002112557A (ja) * 2000-09-27 2002-04-12 Fuji Electric Co Ltd 電力変換装置
JP2004180424A (ja) * 2002-11-27 2004-06-24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 Ltd 半導体電力変換装置のスタック構造
JP2009094260A (ja) * 2007-10-09 2009-04-30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ケーブル引出し口構造
CN101835361A (zh) * 2009-02-25 2010-09-15 康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的导流散热组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56673A (en) * 1974-02-14 1976-05-11 Lockheed Aircraft Corporation Printed circuit modules cooled by rack with forced air
JPH06315265A (ja) * 1993-04-27 1994-11-08 Toshiba F Ee Syst Eng Kk 電力変換装置の冷却構造
US5676198A (en) * 1994-11-15 1997-10-14 Sundstrand Corporation Cooling apparatus for an electronic component
JPH10150284A (ja) * 1996-11-20 1998-06-02 Yaskawa Electric Corp 制御ユニット
JP2004186702A (ja) 2004-01-19 2004-07-02 Toshiba Transport Eng Inc 電力変換装置の冷却装置
JP5614542B2 (ja) * 2011-03-28 2014-10-29 株式会社安川電機 モータ制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15463A (en) * 1996-03-23 1999-06-29 Motorola, Inc. Heat dissip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JP2002112557A (ja) * 2000-09-27 2002-04-12 Fuji Electric Co Ltd 電力変換装置
JP2004180424A (ja) * 2002-11-27 2004-06-24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 Ltd 半導体電力変換装置のスタック構造
JP2009094260A (ja) * 2007-10-09 2009-04-30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ケーブル引出し口構造
CN101835361A (zh) * 2009-02-25 2010-09-15 康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的导流散热组件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27410A (zh) * 2013-09-06 2015-11-04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滤波器装置
US9691535B2 (en) 2013-09-06 2017-06-27 Fuji Electric Co., Ltd. Filter device
CN105281543A (zh) * 2014-05-30 2016-01-27 发那科株式会社 Lc滤波器
CN105281543B (zh) * 2014-05-30 2018-04-10 发那科株式会社 Lc滤波器
CN105322764A (zh) * 2014-07-29 2016-02-10 株式会社安川电机 电力转换装置
CN105656289A (zh) * 2014-11-13 2016-06-08 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 一种电抗器柜体的散热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210115A (ja) 2012-10-25
JP5483209B2 (ja) 2014-05-07
US20120250255A1 (en) 2012-10-04
US8773851B2 (en) 2014-07-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39074A (zh) 电力变换装置
CN101202528B (zh) 电子装置及电动机变频器
EP2456004A1 (en) Battery pack device
CN101202529A (zh) 电子装置及电动机变频器
JP2008187014A (ja) トランスの冷却装置
CN106784496A (zh) 电池模块
JP2017209002A (ja) フィルタ
CN105193349B (zh) 吸尘器及其电机组件
CN114013312A (zh) 一种充电桩及充电桩的控制方法
CN203851044U (zh) 一种光伏逆变器功率柜
CN206195597U (zh) 一种变频器
CN210608893U (zh) 功率模组、变流器功率模块及风能发电系统
CN209805652U (zh) 风电变流器
CN202696480U (zh) 逆变器及逆变器散热结构
CN216268737U (zh) 一种充电桩
CN211556642U (zh) 一种新型通风箱变
CN210608899U (zh) 变流器功率单元
CN108808896A (zh) 分段电枢电机定子及其制造工艺
CN212343623U (zh) 风电变流器
JP2009277354A (ja) バッテリ装置
CN102510203B (zh) 兆瓦级励磁型风电机组变流器装置
CN209840293U (zh) 室外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0431147U (zh) 一种电机空空冷却器
CN209029927U (zh) 功率柜、光伏并网系统和集装箱
CN214591103U (zh) 功率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5 Deemed withdrawal (patent law before 1993)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