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34601A - 真空绝热材料 - Google Patents

真空绝热材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34601A
CN102734601A CN2012102278934A CN201210227893A CN102734601A CN 102734601 A CN102734601 A CN 102734601A CN 2012102278934 A CN2012102278934 A CN 2012102278934A CN 201210227893 A CN201210227893 A CN 201210227893A CN 102734601 A CN102734601 A CN 1027346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re
insulating material
compression
thermal insulating
fi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2789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34601B (zh
Inventor
天良智尚
桥田昌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37451881&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2734601(A)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525880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59128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535442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89294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7346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346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346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346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59/00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59/06Arrangements using an air layer or vacuu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17/00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 B32B17/02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in the form of fibres or fila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59/00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59/06Arrangements using an air layer or vacuum
    • F16L59/065Arrangements using an air layer or vacuum using vacuu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00General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F25D23/06Wal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201/00Insulation
    • F25D2201/10Insulation with respect to heat
    • F25D2201/14Insulation with respect to heat using subatmospheric pressur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3Sheet including cover or casing
    • Y10T428/239Complete cover or cas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Thermal Insulation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真空绝热材料,其为使用外包覆材料包覆将由玻璃纤维网构成的层叠体成形为板状而得到的芯材,并对所述外包覆材料内部进行减压而形成的真空绝热材料,将玻璃纤维用于所述芯材,所述玻璃纤维进行纤维化之后,立即通过喷吹冷却空气来进行急冷并强化,由此,在将芯材压缩至2000hPa后、迅速反复进行释放压缩的操作的情况下,将第一次压缩时压缩强度达到1800hPa时的芯材的厚度作为基准厚度,第2次压缩时的所述基准厚度下的压缩强度与1800hPa之比为0.89以上。

Description

真空绝热材料
本发明是申请号为200680008953.6(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06/310021)、申请日为2006年5月19日、发明名称为“真空绝热材料及其所使用的玻璃纤维层叠体的检查方法”的发明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真空绝热材料和真空绝热材料中所使用的玻璃纤维层叠体的检查方法,所述真空绝热材料具有芯材和包覆芯材的外包覆材料,外包覆材料的内部被减压、密闭。
背景技术
通常,作为真空绝热材料中所使用的芯材,热传导率低、产生气体少的无机化合物是适宜的。特别是使用玻璃纤维层叠体作为芯材的真空绝热材料具有优良的绝热性能。作为构成这样的真空绝热材料的芯材的一个例子,例如已知特公平7-103955号公报(以下简称专利文献1)等中公开的芯材。图8是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芯材的截面示意图。
如图8所示,玻璃纤维等无机质细径纤维101a(以下称为纤维101a),按照使纤维101a的长度方向与真空绝热材料的传热方向垂直来进行层叠。另外,纤维101a之间,按照使各自的长度方向相互交错,彼此点接触来无规则地进行层叠。进而,按照与真空绝热材料的传热方向平行来引入贯穿(penetration)纤维101c(以下称为纤维101c)。这样构成无机质细径纤维毡101d。进而,通过将多片(N片)无机质细径纤维毡101d重叠,形成芯材101。芯材101被装填于作为外包覆材料的不锈钢制的外包覆装材料(图中未示出)中,构成真空绝热材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真空绝热材料包含芯材和包覆芯材的外包覆材料,外包覆材料的内部被减压,芯材具有玻璃纤维层叠构成的层叠体,玻璃纤维是低脆性且纤维强度得到强化的强化玻璃纤维。通过该结构,可以提供绝热性能改善且材料成本降低的真空绝热材料。
本发明的玻璃纤维层叠体的检查方法,是包含具有玻璃纤维层叠体的芯材和包覆该芯材且内部被减压的外包覆材料的真空绝热材料所用的玻璃纤维层叠体的检查方法;该方法具有前处理压缩步骤、第1压缩步骤、第2压缩步骤、以及计算步骤;所述前处理压缩步骤是,对玻璃纤维层叠体施加压缩力直至前处理压缩强度P0;所述第1压缩步骤是,对玻璃纤维层叠体进一步施加第一次的压缩力直至负荷压缩强度P1,在第一次的压缩过程中,检测压缩强度达到基准压缩强度PA时玻璃纤维层叠体的厚度,将其作为基准厚度T;所述第2压缩步骤是,对玻璃纤维层叠体进一步施加第二次的压缩力直至负荷压缩强度P1,在第二次的压缩过程中,检测玻璃纤维层叠体的厚度达到基准厚度T时的压缩强度,将其作为测定压缩强度PM;所述计算步骤是,利用X=PM/PA计算出玻璃纤维层叠体的反复压缩强度比X。采用该检查方法,可以容易地对绝热性能改善且材料成本降低的真空绝热材料中所用的玻璃纤维层叠体进行检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真空绝热材料的截面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真空绝热材料的芯材截面的示意截面图。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真空绝热材料中所用的玻璃纤维层叠体的检查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真空绝热材料的截面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真空绝热材料的截面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真空绝热材料的示意平面图。
图7是表示沿图6的7-7线的截面的示意截面图。
图8是表示以往的真空绝热材料的芯材截面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2,2a,2b,2c    真空绝热材料
3,3a,3b,3c    芯材
4        外包覆材料
4a       上膜
4b       下膜
5        吸附剂
21,21a,21b,21c    玻璃纤维
22,22a,22b         层叠体
23       玻璃纤维网
27       熔融粘合部
28       真空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例如,以往的真空绝热材料中使用的芯材,玻璃纤维等无机质细径纤维相互以点接触的状态接触,因而各无机质细径纤维的接触点的接触热阻大。因此,芯材的厚度方向的传热量小。
但是,仅仅是垂直于真空绝热材料的传热方向配置的无机质细径纤维,不足以耐受加在真空绝热材料传热方向上的大气压,真空绝热材料的耐压缩性降低。因此,真空绝热材料被真空包装后,由于施加的大气压,芯材被压缩,芯材的厚度发生变化。因此,按照与真空绝热材料的传热方向平行,来设置贯穿纤维,可以提高真空绝热材料的传热方向的耐压缩性。
但是,由于设置贯穿纤维,真空绝热材料的传热方向的绝热性能下降。因此,通过重叠多片无机质细径纤维毡,真空绝热材料的传热方向的绝热性能得到提高。
这样,按照以往的真空绝热材料的构成,由贯穿纤维带来的对于热传导性的贡献很大。因此,即使重叠多片无机质细径纤维毡,热传导性也不能充分降低,热传导的热量较大。
另一方面,玻璃纤维等无机质细径纤维仅在与真空绝热材料的传热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层叠而构成的芯材,由于以下所述的原因,存在热传导性缓慢增加的倾向。
通常,相当于外包覆材料内外气压差的压力对真空绝热材料发挥着作用。因此,压缩力通过外包覆材料而施加到外包覆材料内部的芯材上。在芯材的内部,玻璃纤维相互缠绕,由大气压在芯材上施加压缩力的话,则玻璃纤维上被施加有拉伸应力和弯曲应力,玻璃纤维发生变形和破裂。
玻璃纤维中产生的变形,使玻璃纤维缠绕形成的空隙缩小。因此,如果玻璃纤维产生大的变形,则在没有施加压缩力状态下不接触的纤维之间,有时也会发生接触。玻璃纤维相互接触产生的连接点成为传热的通路。因此,芯材的热传导性增高。
另外,在玻璃纤维破裂的情况下,与玻璃纤维变形的情况同样,芯材的空隙部分被挤压。芯材的空隙部分是通过玻璃纤维相互缠绕而形成的。芯材的空隙部分被挤压的话,玻璃纤维相互的接触点数增多。进而,局部产生玻璃纤维线接触的部位。这样一来,玻璃纤维相互接触的面积增大。所以,芯材内部的玻璃纤维的接触热阻降低。另外,芯材的空隙部分被破裂的玻璃纤维填充。于是,不仅芯材的空隙部分变得更小,而且玻璃纤维相互的接触点数也增加。
由于以上的原因,芯材传导的热量增大,真空绝热材料的绝热性能降低。同时,由于不能确保芯材的厚度,构成芯材的玻璃纤维的使用量增加。因此,材料成本增大。
以上对以往的真空绝热材料进行了说明。与以往的真空绝热材料相比,本发明的真空绝热材料不仅改善了绝热性能,而且降低了材料成本。
另外,本发明的玻璃纤维层叠体的检查方法,可以容易地判别构成本发明的真空绝热材料的芯材所使用的玻璃纤维层叠体。因而,能够容易地得到与以往的真空绝热材料相比,不仅改善了绝热性能而且降低了材料成本的真空绝热材料。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实施方式1的真空绝热材料的截面图。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真空绝热材料的芯材截面的截面示意图。
如图1和图2所示,真空绝热材料2是,由外包覆材料4包覆芯材3和吸附剂5,将外包覆材料4的内部减压而构成。芯材3是,将由玻璃纤维网(web)23(以下称为网23)层叠构成的层叠体22成形为板状而构成。调整芯材3的厚度、密度等芯材特性,使得真空绝热材料2的厚度为10(mm)。另外,外包覆材料4构成真空绝热材料2的外包覆装材料。
另外,如图2所示,网23由基本上平行于芯材3的截面来配置的玻璃纤维21a和基本上垂直于芯材3的截面来配置的玻璃纤维21b构成。玻璃纤维21a和玻璃纤维21b各自构成玻璃纤维21(以下称为纤维21)。
另外,芯材3按以下所述制作:将由网23形成的玻璃棉层叠,直至达到规定厚度,形成纤维21间交织结合的层叠体22。然后,在低于所使用的纤维21的应变点的温度—450(℃)的温度条件下,进行5分钟加热压压制的热成型加工,成型为板状。
其中,也可以在加热压制时使用粘合剂(图中未示出),进而成型为高刚性的板状的芯材3。将芯材3成型为板状的方法,可以考虑所要求的真空绝热材料2的品质和生产率而决定的。
由芯材3制作真空绝热材料2的工序是,首先,将芯材3在140(℃)的干燥炉中干燥20分钟,然后插入外包覆材料4中。接着,在减压室(decompression chamber)(图中未示出)内将外包覆材料4的内部减压至10(Pa)以下。进而,通过熔融粘合使内部减压的外包覆材料4的开口部(图中未示出)紧密贴合,密封包装。
芯材3中使用的纤维21是脆性低且纤维强度被增强的玻璃纤维。因此,对芯材3反复施加压缩力时,可以将芯材3的基准厚度时的压缩强度的降低抑制为很小。另外,芯材3中使用的纤维21是公知的纤维。优选使用纤维直径细、材料本身的热传导率小的纤维。更优选纤维的抗拉强度值为0.5(GPa)以上。
另外,希望网23是无规地配置纤维21、使纤维21相互点接触而成型的结构。进而,更优选网23之间通过可以保持层叠体22一体性所必需的最低限度量的纤维21的交织而结合,层叠体22在厚度方形(箭头C方向)上均质地层叠配列的结构。
由于芯材3使用这样的层叠体22,对于在芯材3的厚度方向(箭头C方向)的热传导率来说,与纤维21固有的热传导率相比,纤维21相互间形成的接触点的接触热阻居于支配地位。一个例子是,通用的玻璃纤维在常温下的热传导率为1(W/mK)左右。使用该玻璃纤维作为纤维21构成芯材3而得到的真空绝热材料2,层叠体22的固体成分的表观热传导率为玻璃纤维自身热传导率的百分之一以下。
另外,纤维21的直径没有特别限定。不过,使用纤维直径微细的纤维21的真空绝热材料2,可以得到更优异的绝热性能。从经济性的角度考虑,优选使用平均直径3~5(μm)的纤维作为纤维21。
下面,对于使纤维21成为低脆性、高强度的处理方法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通过玻璃组成的优化或制造工艺的优化等,可以将纤维21处理成为低脆性且高强度。例如,通过制造工艺的优化来增大纤维21的机械强度的方法有化学强化法、离子交换法、加热急冷法。
化学强化法是用氢氟酸等浸蚀玻璃表面的方法。采用该方法,可以除去玻璃表面存在的格里菲斯微裂纹(Grifith flow)。从而可以改善玻璃纤维的脆性和机械强度。
离子交换法是,用分子径大的钾离子置换玻璃表面的钠离子,在玻璃表面形成高的压应力层的方法。由此,与化学强化法同样,可以改善玻璃纤维的脆性和机械强度。
工业上使用最多的方法是加热急冷法。加热急冷法也叫做风冷强化法。加热急冷法是,向被加热的玻璃快速地喷吹低温空气来进行处理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在玻璃表面形成高的压应力层,提高对拉应力的耐久性。
加热急冷法同样能够适用于玻璃纤维。在玻璃材料刚刚被制成纤维后的高温状态下,对玻璃纤维喷吹冷却的空气。由此,玻璃纤维得到强化。由于加热急冷法是与用于将玻璃材料纤维化的加热工序联动进行处理,因此是可以进行高效率处理的玻璃强化方法之一。
以上对于工业上采用的玻璃强化方法进行了举例。但是,增强玻璃纤维的机械强度的方法并不限于上述方法,也可以使用公知的方法。
外包覆材料4由具有最外层、中间层和最内层的三层结构的塑料层压薄膜(plastic laminated film)构成。外包覆材料4是通过熔融粘合将塑料层压薄膜的三方熔接,成形为袋状。最外层的材料是厚度为12(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film)。中间层的材料是厚度为6(μm)的铝箔(aluminum foil)。最内层的熔融粘合层材料是厚度为50(μm)的直链低密度聚乙烯薄膜(straight-chain low-density polyethylene film)。
作为水分吸附剂的吸附剂5的材料是氧化钙。
另外,构成芯材3的玻璃纤维网23,经过以下的制作工序,拉伸破断强度大的玻璃纤维的比例增大。
纤维21使用的是通用的钠钙玻璃(soda-lime glass)组合物。纤维21通过从高速旋转的纤维化装置喷出玻璃纤维而得以纤维化。纤维21被纤维化后,立即喷吹冷却空气,纤维21表面被急冷而强化。
借助大气压向芯材3施加压缩力时,拉伸力作用于内部缠绕的纤维21。机械强度得到强化的纤维21的抗拉伸破断强度大。由此,即使拉伸力作用于纤维21上,纤维21也不易破断。这样,纤维21周围的空隙24得以维持,保持邻近的纤维21彼此不接触的状态。另外,也抑制了纤维21的破裂。因此,由于破裂部分成为自由端而引起的纤维21之间的接触受到抑制。所以,纤维21的破裂较少的芯材3,由纤维21之间直接接触引起的绝热特性的降低较少。
如上制成的真空绝热材料2的热传导率,可以使用英弘精机制造的オートA(商品名)等热传导率测定装置进行测定。测定热传导率的结果是,真空绝热材料2的热传导率,在平均温度24(℃)下为0.0015(W/mK),具有优良的绝热性能。此外,芯材3的反复压缩试验中的第1反复压缩强度比X1为0.93。另外,芯材3的反复压缩试验中的第2反复压缩强度比X2为0.8。其中,对于反复压缩试验中的第1反复压缩强度比X1和第2反复压缩强度比X2,在后面有详细说明。
如上构成的真空绝热材料2,其芯材3使用低脆性且纤维的机械强度得到强化的纤维21。这样,对芯材3反复进行压缩时,芯材3的压缩强度的降低受到抑制。
另外,如上所述,由于芯材3的耐压缩性得到改善,芯材3相互之间的空隙率提高,能够实现芯材3的低密度化。结果,真空绝热材料2中使用的芯材3的体积减小。从而可以降低真空绝热材料2的成本。
此外,通过使用加热压制进行热成型,层叠体22成型为板状而形成芯材3。这样一来,不需要用于成型的粘合剂,绝热性能随时间的变化小。从而可以得到具有优异绝热性能的真空绝热材料2.
下面,利用图3对玻璃纤维层叠体的检查方法进行说明。另外,对于用来得到芯材3的反复压缩试验中的反复压缩强度比(以下称为压缩比)和厚度比的测定方法具体说明如下。
首先,准备工序中,为了测定层叠体22或芯材3的反复压缩试验中的压缩比,制备纤维21层叠构成的层叠体22或芯材3的试验样品(以下称为样品)(S21)。对所制备的样品进行压缩试验,测定压缩比和厚度比。
随后,在样品的前处理工序中,将样品压缩至前处理压缩强度P0(hPa)(S22)。压缩样品达到前处理压缩强度P0的目的是,去除层叠体22或芯材3构成真空绝热材料2时真空包装前后的压缩等压缩经历,得到更正确的测定数据。
接着,在第1压缩工序中,作为第一次压缩,样品被压缩至负荷压缩强度P1(hPa),快速地释放压缩力(S23)。压缩力被释放的样品的厚度恢复到规定的厚度。第一次压缩的过程中,测定压缩强度达到基准压缩强度PA(hPa)时的厚度,作为基准厚度T(mm)被检测。
接着,在第2压缩工序中,与第一次压缩时相同的位置再次被压缩至负荷压缩强度P1(hPa)(S24)。也就是说,在样品上施加第二次压缩力。在第二次压缩过程中,测定样品厚度达到基准厚度T(mm)时的压缩强度,作为测定压缩强度PM(hPa)被检测。进而,测定施加在样品上的压缩力的压缩强度达到基准压缩强度PA时的样品的厚度,作为测定厚度TM被检测。
接下来,在计算工序中,算出压缩比和厚度比(S25)。反复压缩强度比X(以下称为压缩比X)是使用压缩比计算式X=PM/PA算出的。厚度比Y是使用厚度比计算式Y=TM/T算出的。
进而,判定工序中,对于进行了压缩试验的样品,使用各自的判定式,判定其是否适于作为真空绝热材料2中使用的层叠体22或芯材3(S26)。使用压缩比判定式X≥XS,基于压缩比进行判定。这里,XS是压缩比判定值。另外,使用厚度比判定式Y≥YS,基于厚度比进行判定。这里,YS是厚度比判定值。对样品分别进行判定后,检查结束(S27或S28)。
在以上说明的玻璃纤维层叠体的检查方法的个工序中,对压缩比和厚度比两者的检测、计算、判定方法进行了说明。不过,不一定必需进行压缩比和厚度比两者的检测、计算、判定。例如,可以是仅使用压缩比的检查方法,也可以是仅使用厚度比的检查方法。所以,是使用压缩比和厚度比中的任一方进行检查,还是使用压缩比和厚度比两者进行检查,可以进行适当判断。
例如,按以下所述设定第1检查条件。作为前处理压缩强度P0,将第1前处理压缩强度P01设定为1500(hPa)。另外,作为负荷压缩强度P1,将第1负荷压缩强度P11(以下称为压缩强度P11)设定为2000(hPa)。进而,作为基准压缩强度PA,将第1基准压缩强度PA1(以下称为压缩强度PA1)设定为1800(hPa)。在第1压缩工序的第一次压缩过程中,测定压缩强度为压缩强度PA1=1800(hPa)时的厚度,作为第1基准厚度T1800(以下称为基准厚度T1800)被检测。并且,在第2压缩工序的第二次压缩过程中,测定达到基准厚度T1800时的压缩强度,作为第1测定压缩强度PM1(以下称为压缩强度PM1)被检测。另外,测定对样品施加压缩力的压缩强度达到压缩强度PA1时的样品厚度,作为第1测定厚度TM1(以下称为厚度TM1)被检测。
如上所述,按照第1检查条件,使用第1压缩比计算式X1=PM1/PA1=PM1/1800计算出第1反复压缩强度比X1(以下称为压缩比X1)。另外,使用第1厚度比计算式Y1=TM1/T1800计算出第1厚度比Y1(以下称为厚度比Y1)。
进而,使用第1压缩比判定式X1≥XS1=0.89,基于压缩比进行判定。并且,使用第1厚度比判定式Y1≥YS1=0.98,基于厚度比进行判定。这里,第1压缩比判定值XS1和第1厚度比判定值YS1各自为实验得到的判定基准值。
另外,例如,按以下所述设定第2检查条件。作为前处理压缩强度P0,将第2前处理压缩强度P02设定为300(hPa)。作为负荷压缩强度P1,将第2负荷压缩强度P12(以下称为压缩强度P12)设定为1013(hPa)。此外,作为基准压缩强度PA,将第2基准压缩强度PA2(以下称为压缩强度PA2)设定为300(hPa)。在第1压缩工序的第一次压缩过程中,测定压缩强度为压缩强度PA2=300(hPa)时的厚度,作为第2基准厚度T300(以下称为基准厚度T300)被检测。并且,在第2压缩工序的第二次压缩过程中,测定达到基准厚度T300时的压缩强度,作为第2测定压缩强度PM2(以下称为压缩强度PM2)被检测。此外,测定对样品施加压缩力的压缩强度达到压缩强度PA2时的样品厚度,作为第2测定厚度TM2(以下称为厚度TM2)被检测。
如上所述,按照第2检查条件,使用第2压缩比计算式X2=PM2/PA2=PM2/300计算出第2反复压缩强度比X2(以下称为压缩比X2)。进而,使用第2厚度比计算式Y2=TM2/T300计算出第2厚度比Y2(以下称为厚度比Y2)。
进而,使用第2压缩比判定式X2≥XS2=0.65,基于压缩比进行判定。另外,使用第2厚度比判定式Y2≥YS2=0.90,基于厚度比进行判定。这里,第2压缩比判定值XS2和第2厚度比判定值YS2各自为实验得到的判定基准值。
另外,用于进行以上检查方法的测定的反复压缩试验装置,例如可以使用岛津制作所制造的オートグラフ(商品名)等精密材料试验机。作为压缩试验的试验条件的一个例子,可以采用以下的条件。例如,压缩速度为1(mm/分)或10(mm/分),压缩用夹具为上下均为直径100(mm)的铁制的圆形模具。此外,样品的大小为200(mm)×200(mm),样品的单位面积重量为2500(g/m2)±15(%)。另外,在样品的中心部反复施加压缩力,进行压缩强度试验。其中,例如,压缩比X和厚度比Y各自使用n=3的平均值。
另外,使用第1检查条件进行检查时,如果是事先没有施加1500(hPa)以上的压力的样品,则无论有无真空包装都得到几乎相等的测定结果。
在使用第1检查条件的检查方法中,反复压缩样品的情况下,可以判别出压缩比X1为0.89以上的纤维21。然后,可以由具有使用压缩比X1为0.89以上的纤维21的层叠体22的芯材3构成真空绝热材料2。这样,芯材3的厚度方向(箭头C方向)上传热的传热量降低。结果,可以得到绝热性能得到改善的真空绝热材料2。
另外,同样地,在使用第1检查条件的检查方法中,反复压缩样品的情况下,可以判别出厚度比Y1为0.98以上的纤维21。于是,可以由具有使用厚度比Y1为0.98以上的纤维21的层叠体22的芯材3构成真空绝热材料2。这样,芯材3的厚度方向(箭头C方向)上的传热量降低。结果,可以得到绝热性能得到改善的真空绝热材料2。
另外,在使用第2检查条件的检查方法中,反复压缩样品的情况下,可以判别出压缩比X2为0.65以上的纤维21。于是,可以由具有使用压缩比X2为0.65以上的纤维21的层叠体22的芯材3构成真空绝热材料2。这样,芯材3的厚度方向(箭头C方向)上的传热量降低。结果,可以得到绝热性能得到改善的真空绝热材料2。
另外,同样地,在使用第2检查条件的检查方法中,反复压缩样品的情况下,可以判别出厚度比Y2为0.90以上的纤维21。于是,可以由具有使用厚度比Y2为0.90以上的纤维21的层叠体22的芯材3构成真空绝热材料2。这样,芯材3的厚度方向(箭头C方向)上的传热量降低。结果,可以得到绝热性能得到改善的真空绝热材料2。
选择第1检查条件和第2检查条件的哪一个检查条件,可以根据真空绝热材料2的用途、使用条件或材料费用等各种条件进行选择。另外,也可以使用第1检查条件或第2检查条件以外的条件进行检查。
此外,通过使用按图3所示的检查方法判别的纤维21,可以容易地得到耐压缩性得到改善的芯材3。耐压缩性得到改善的芯材3,即使空隙率提高,也能够维持绝热性能。从而,通过提高芯材3的空隙率,可以得到低密度化的芯材3。结果,可以提供维持绝热性能并实现芯材3的低成本化的真空绝热材料2。
另外,以往,与纤维21的脆性有关的特性是利用纤维21的拉伸强度来控制的。但实际上,构成层叠体22的纤维21中,各个纤维21的纤维强度分布很广。因此,为了掌握与层叠体22或芯材3的纤维强度有关的特性的整体情况,需要花费很大的劳动力和时间。
但是,图3所示的玻璃纤维层叠体的检查方法,是使用层叠体22或芯材3的压缩特性代替与纤维21的纤维强度有关的特性。这样,对于构成层叠体22或芯材3的纤维21的管理和控制相比容易。另外,进一步具体地掌握了层叠体22或芯材3的整体情况,易于控制更接近实体的特性。
下面,对于使用通过图3所示的玻璃纤维层叠体检查方法得到的压缩特性来评价构成层叠体22的纤维21的纤维强度分布的关系进行说明。
纤维21缠绕状态的玻璃棉(图中未示出)被压缩时的压缩强度,是表示一根一根的纤维21抗变形的力之和的一个指标。即,压缩强度降低,表示由于压缩应力贡献的纤维21的破断,抗变形的纤维21减少。
即,新的发现是,利用图3所示的玻璃纤维层叠体的检查方法得到的反复压缩强度比X,与真空绝热材料2的热传导率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
另一方面,在第1检查条件中,将压缩强度P11设定为2000(hPa)。这是设想由于提高真空绝热材料2的表面性等缘故,真空绝热材料2被压缩。这样,真空绝热材料2被压缩时,大气压和压缩力合在一起的很大的压力被施加于纤维21上。因此,将压缩强度P11设定为2000(hPa)。其中,压缩强度P11与2000(hPa)相比,也可以多少有一些不同。
另外,在第1检查条件中,基准厚度T1800是压缩强度PA1=1800(hPa)时的层叠体22的厚度。这是因为,以1800(hPa)时的层叠体22的厚度为基准时,可以得到与真空绝热材料2的绝热性能的良好相关关系。另外,通过稳定检测压缩比X1,可以控制与压缩强度PA相应的压缩比X1的测定结果的变化。
另外,使用压缩比X1为0.89以上的纤维21得到的层叠体22,即使在被压缩到约大气压2倍的2000(hPa)的情况下,释放压缩力状态的厚度下降也很少。此外,在压缩的真空绝热材料2被回收利用时,也能够得到具有优异绝热性能的真空绝热材料2.
另外,使用压缩比X1为0.89以上的纤维21形成的芯材3,与使用压缩比X1小于0.89的以往的玻璃纤维的芯材相比,热传导率降低0.0004(W/mK)。
进而,在制作芯材时,对于材料构成相同并采用相同制作方法制作的芯材3同样地测定压缩比X1时,结果是0.931。这个数值与拆解真空绝热材料2后取出的芯材3的压缩比X1的0.93几乎相同。两者的差异是一批样品内的偏差。
另外,在第2检查条件中,将压缩强度P12设定为1013(hPa)。这样设定的理由是,在芯材3被真空包装的真空绝热材料2上不断有大气压作用。压缩强度P12与1013(hPa)相比,也可以多少有一些不同。由于施加于真空绝热材料2上的压缩力与大气压相等,可以抑制脆性的下降或纤维的破裂等的发展。因此,为了避免压缩强度P12过大,压缩比X2小于0.65,希望压缩强度P12为接近大气压的压力1013(hPa)。
另外,在第2检查条件中,基准厚度T300是压缩强度PA2=300(hPa)时的层叠体22的厚度。这是由于,以压缩强度300(hPa)时的层叠体22的厚度为基准时,可以得到与真空绝热材料2的绝热性能的良好相关关系。另外,通过稳定检测压缩比X2,可以控制与压缩强度PA2相应的压缩比X2的测定结果的变化。
另外,使用压缩比X2为0.65以上的纤维21形成的芯材3,与使用压缩比X2小于0.65的以往的玻璃纤维的芯材相比,热传导率降低0.0004(W/mK)。
以上,对于使用了以第1检查条件和第2检查条件各自检查的纤维21的层叠体22或芯材3进行了说明。分别使用了压缩比X1为0.89以上或压缩比X2为0.65以上的纤维21形成芯材3的真空绝热材料2,与以往的真空绝热材料相比,芯材密度较小。具体来说,为了使真空绝热材料的厚度为10(mm),以往的真空绝热材料的芯材密度是250(kg/m3),而真空绝热材料2的芯材密度是240(kg/m3)。
据认为,得到这样的结果是因为,与以往产品相比,即使芯材3被大气压压缩,也不易发生纤维21的弯曲或破断,这样,纤维21缠绕形成的空隙24得以保持,以纤维21的接触点数较少的状态保持大气压。
由于以上结果,芯材3的厚度方向(箭头C方向)上的传热量减少。因此,真空绝热材料2的绝热性能得到改善。进而,由于芯材3的耐压缩性得到改善,提高了芯材3的空隙率,可以实现芯材3的低密度化。由此,纤维21的使用量减少4(%),原材料费用降低。
在实施方式1中,构成芯材3的纤维21使用通用的工业材料玻璃棉,采用加热急冷法进行强化,使层叠体22的压缩比X1达到0.89以上或者压缩比X2达到0.65以上。
但是,可以用于芯材3的纤维21只要是低脆性且高强度的玻璃纤维即可。另外,使用第1检查条件进行检查时,层叠体22中使用的纤维21,优选的是压缩比X1为0.89以上的纤维21,更优选是压缩比X1为0.91以上的纤维21,进一步优选的是压缩比X1为0.93以上的纤维21。另外,使用第2检查条件进行检查时,层叠体22中使用的纤维21,优选的是压缩比X2为0.65以上的纤维21,更优选的是压缩比X2为0.70以上的纤维21,进一步优选的是压缩比X2为0.75以上的纤维21。
其中,根据使用第1检查条件的检查结果,压缩比X1以0.89为界限,超过0.89则热传导率大大下降。但是,压缩比X1超过0.94时,则不能够确认热传导率进一步下降。压缩比X1在0.89到0.94的范围内,观察到随着压缩比X1增大、热传导率下降的相关关系。另外,根据使用第2检查条件的检查结果,压缩比X2以0.65为界限,高于0.65时,热传导率大大下降。但是,压缩比X2超过0.75时,则不能够确认热传导率的进一步下降。压缩比X1在0.65到0.75的范围内,可以观察到随着压缩比X2增大、热传导率下降的相关关系。
另外,通常,玻璃组合物的破坏在低温至常温是典型的脆性破坏,在临界应力附近急剧地发生破坏。这样的脆性固体的破坏,是由于拉伸应力使原子间的键断裂,导致原子分离而引起的。
但是,实际上,玻璃的表面或玻璃的内部存在很多大大小小的被称为格里菲斯微裂纹的损伤。因此,这些格里菲斯微裂纹成为应力集中源,比理论值低得多的负荷应力就可以导致玻璃破坏。这成为玻璃脆性的原因之一。
所以,对于玻璃纤维,通过强化纤维21且使玻璃本身脆性降低,使得纤维21不容易因压缩等负荷应力的作用而发生破裂。
即使受到大气压压缩也不破裂的纤维21多的话,纤维21周围的空隙24得以维持,周围的纤维21相互不易接触。进而,由于纤维21的破裂部成为自由端而与周围的纤维21接触而发生的热传导的增大也受到抑制。所以,玻璃的固体成分的热传导的增大得到抑制,可以得到固体成分的热传导降低的真空绝热材料2.
实施例
以下,利用具体的实施例和相比例,对于各种由玻璃纤维21制作的层叠体22或芯材3的反复压缩试验的特性测定结果进行具体说明。
表1所示的是,使纤维21的玻璃强化方法和玻璃组成发生各种变化时,使用第1检查条件的反复压缩试验的反复压缩强度比X1和厚度比Y1的关系。另外,表1还显示了真空绝热材料2的热传导率与密度的关系。这里,表1显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1~7和根据以往例子而来的相比例1、2。
表1
另外,纤维21所使用的玻璃组成,使用的是玻璃组成A、B、C三种组成。玻璃组成A是钠钙玻璃(一般称为C玻璃)。玻璃组成B是无碱玻璃(一般称为E玻璃)。玻璃组成C是在按照使碱含量为2倍来处理的钠钙玻璃中添加5(mol%)氧化钡。其中,玻璃组成C的与碱和氧化钡的增加量相当的氧化硅量减少。
进而,实施例中使用的玻璃组成A的钠钙玻璃,通过加热急冷法(表中记载为急冷)或使用氢氟酸的化学强化法(也称为氢氟酸处理)、离子交换法(也称为离子交换处理)而得到强化。
反复压缩强度比和厚度比是基于图3所示的检查方法测定的。各自进行n=3的测定,平均值示于表1中。在在压缩强度比一栏中记载了压缩比X1,厚度比一栏中记载了厚度比Y1。另外,热传导率记载的是使用英弘精机制造的オートA(商品名)、在平均温度24(℃)下测定的结果。
其中,芯材3的压缩比X1和厚度比Y1的测定,是将真空绝热材料2拆解,使用从真空绝热材料2中取出的芯材3作为样品。由此,可以防止由于压缩试验引起的对芯材3的不良影响而可能产生的真空绝热材料2的热传导率的恶化。
实施例1
实施例1中的纤维21,使用以玻璃组成A的通用的碎玻璃(glass cullet)为主成份的钠钙玻璃。进而,由于通过加热急冷法使机械强度得到强化,纤维21具有高强度、低脆性的机械特性。其中,急冷时的空气温度为30(℃)的条件。
在实施例1中,压缩比X1为0.91,同样地,厚度比Y1为0.982。
另外,真空绝热材料2的热传导率为0.0016(W/mK),与以往产品相比,改善了0.0003(W/mK)。另外,同样地,真空绝热材料2的芯材密度为245(kg/m3),与以往产品的芯材密度250(kg/m3)相比,减低了2(%)。
其中,在实施例1中,芯材3的制作数量是真空绝热材料2的制作数量的2倍,其中的一半进行真空包装、另一半不进行真空包装来进行反复压缩试验。不进行真空包装而进行反复压缩试验的结果是,压缩比X1为0.91,厚度比Y1为0.981。取决于有无真空包装,厚度比Y1略有不同,据认为这样的差异是样品的批料内的偏差。
这样,无论有无真空包装,在反复压缩试验中都可以得到几乎相同的值。据认为,这是由于在检查方法的前处理工序中统一进行了压缩经历。
另外,据认为,得到这样的结果是由于,在受到大气压压缩的情况下,与以往产品相比,纤维21不易产生应变或破断,由纤维21缠绕形成的空隙24得以保持。这样一来,能够以纤维21的接触点数相比少的状态保持大气压。
结果,芯材3的厚度方向(箭头C方向)上的传热量减少,因此真空绝热材料2的绝热性能得到改善。进而,由于芯材3的耐压缩性得到改善,因此提高了芯材3的空隙率,可以实现芯材3的低密度化。
实施例2
在实施例2中使用的纤维21,其材料和强化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另外,急冷时的空气温度与实施例1相同,也是30(℃)。
在实施例2中,压缩比X1为0.93,同样地,厚度比Y1为0.986。
另外,真空绝热材料2的热传导率为0.0015(W/mK),与以往产品相比,改善了0.0004(W/mK)。此外,同样地,真空绝热材料2的芯材密度为240(kg/m3),与以往产品的芯材密度250(kg/m3)相比,减低了4(%)。
据认为,以上的结果是由于与实施例1同样的作用和效果而得到了改善。
实施例3
实施例3中使用的纤维21,其材料和强化方法与实施例1、2相同。其中,急冷时的空气温度为10(℃),在比实施例1、2低20(℃)的温度条件下制作纤维21。
在实施例3中,压缩比X1为0.94,同样地,厚度比Y1为0.989。
这样,与实施例1、2相比,压缩比X1和厚度比Y1增大。据认为,增大是由于急冷时的空气温度设定由30(℃)降低到10(℃)所致。这样,对纤维21表面发挥作用的淬火效果更加显著。
另外,真空绝热材料2的热传导率为0.0015(W/mK),与以往产品相比,改善了0.0004(W/mK)。此外,同样地,真空绝热材料2的芯材密度为240(kg/m3),与以往产品的芯材密度250(kg/m3)相比,减低了4(%)。
据认为,以上的结果是由于与实施例1、2同样的作用和效果而得到了改善。
实施例4
实施例4中使用的纤维21,其材料与实施例1、2、3相同。此外,使用氢氟酸,采用化学强化法使机械强度得到强化,因此纤维21具有高强度且低脆性的机械特性。
在实施例4中,压缩比X1为0.94,同样地,厚度比Y1为0.988。这些值与实施例3中所示的、加热急冷法中空气温度10(℃)的条件下得到的纤维21的结果几乎相同。
另外,真空绝热材料2的热传导率为0.0014(W/mK),与以往产品相比,改善了0.0005(W/mK)。另外,同样地,真空绝热材料2的芯材密度为240(kg/m3),与以往产品的芯材密度250(kg/m3)相比,减低了4(%)。
据认为,以上的结果是由于与实施例1~3同样的作用和效果而得到了改善。
实施例5
实施例5中使用的纤维21,其材料与实施例1~4相同。此外,采用离子交换法使机械强度得到强化,因此纤维21具有高强度且低脆性的机械特性。
在实施例5中,压缩比X1为0.941,同样地,厚度比Y1为0.989。这些结果与使用加热急冷法的情况相比有所增大。据认为,这是由于离子交换法比加热急冷法更加有效。
另外,真空绝热材料2的热传导率为0.0014(W/mK),与以往的产品相比,改善了0.0005(W/mK)。另外,同样地,真空绝热材料2的芯材密度为240(kg/m3),与以往产品的芯材密度250(kg/m3)相比,减低了4(%)。
据认为,以上的结果是由于与实施例1~4同样的作用和效果而得到了改善。
实施例6
实施例6中使用的纤维21,采用玻璃组成B的无碱玻璃的E玻璃。E玻璃的玻璃组合物本身的杨氏模量比钠钙玻璃大10%左右。结果,纤维21的拉伸强度增大。
在实施例6中,压缩比X1为0.938,同样地,厚度比Y1为0.988。
另外,真空绝热材料2的热传导率为0.0014(W/mK),与以往产品相比,改善了0.0005(W/mK)。另外,同样地,真空绝热材料2的芯材密度为235(kg/m3),与以往产品的芯材密度250(kg/m3)相比,减低了6(%)。
据认为,得到这样的结果是由于,在受到气压压缩的情况下,与以往的产品相比,纤维21不易发生应变或破断,由纤维21缠绕形成的空隙24得以保持。这样,能够以纤维21的接触点数相比少的状态保持大气压。
结果,芯材3的厚度方向上的传热量减少,因此真空绝热材料2的绝热性能得到改善。进而,由于芯材3的耐压缩性得到改善,提高了芯材3的空隙率,可以实现芯材3的低密度化。另外,由以上结果判断,即使改变玻璃组成也可以改善绝热性能。
实施例7
使用与实施例3同样方法制作的纤维21。进而,在层叠体22上涂布酚醛树脂(phenolic resin)作为粘合剂,制作芯材3。
在实施例7中,压缩比X1为0.91,同样地,厚度比Y1为0.982。
另外,真空绝热材料2的热传导率为0.0017(W/mK),与以往的产品相比,改善了0.0002(W/mK)。另外,同样地,真空绝热材料2的芯材密度为225(kg/m3),与以往产品的芯材密度250(kg/m3)相比,减低了10(%)。
据认为,以上的结果是由于酚醛树脂的作用而使纤维21的相对位置固定,芯材3整体的刚性提高所致。
相比例1
使用一般的钠钙玻璃作为芯材中使用的玻璃纤维。并且,不对玻璃纤维进行特别的处理。因此,使用的是具有通用的材料物性的以往的玻璃纤维。
在相比例1中,压缩比X1为0.88,同样地,厚度比Y1为0.975。
另外,真空绝热材料的热传导率为0.0019(W/mK),真空绝热材料的芯材密度为250(kg/m3)。
相比例2
使用玻璃组成C作为芯材中使用的玻璃纤维。并且,不对玻璃纤维进行特别的处理,采用通常方法进行纤维化。
在相比例2中,压缩比X1为0.83,同样地,厚度比Y1为0.941。
另外,真空绝热材料2的热传导率为0.0022(W/mK),与以往的产品相比,恶化了0.0003(W/mK)。此外,同样地,真空绝热材料2的芯材密度为280(kg/m3),与以往产品的芯材密度250(kg/m3)相比,结果是增大了。
以上对于表1进行了说明。另外,如表1所示可以判断,随着压缩比X1的增大,热传导率降低,压缩比X1不依赖于层叠体22或芯材3中使用的纤维21的制作方法。
接着,表2所示的是,使纤维21的玻璃强化方法和玻璃组成发生各种改变时,使用第2检查条件的反复压缩试验的压缩强度比X2和厚度比Y2的关系。另外,与表1同样,表2示出了真空绝热材料2的热传导率与密度的关系。这里,表2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8~13和根据以往例子而来的相比例3、4。
表2
Figure BDA00001841976100201
表2中记载的玻璃的组成和玻璃强化方法与表1相同。另外,用于得到表2中记载的热传导率和芯材密度的测定结果的测定方法与表1的情况相同。
其中,反复压缩强度比和厚度比是基于图3所示的检查方法进行测定的。而且分别进行了n=3的测定,平均值示于表2中。在压缩强度比一栏中记载了压缩比X2,在厚度比一栏中记载了厚度比Y2
实施例8
实施例8中使用的纤维21,采用玻璃组成A的以通用的碎玻璃为主成份的钠钙玻璃。进而,由于采用加热急冷法使机械强度得到强化,因此纤维21具有高强度且低脆性的机械特性。其中,急冷时的空气温度为30(℃)的条件。
在实施例8中,压缩比X2为0.65,同样地,厚度比Y2为0.905。
另外,真空绝热材料2的热传导率为0.0016(W/mK),与以往的产品相比,改善了0.0003(W/mK)。另外,同样地,真空绝热材料2的芯材密度为245(kg/m3),与以往产品的芯材密度250(kg/m3)相比,减低了2(%)。
据认为,得到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在受到大气压压缩的情况下,与以往的产品相比,纤维21不易产生应变或破断,由纤维21缠绕形成的空隙24得以保持。这样,可以以纤维21的接触点数相比少的状态保持大气压。
结果,芯材3的厚度方向(箭头C方向)上的传热量减少,因此真空绝热材料2的绝热性能得到改善。进而,由于芯材3的耐压缩性得到改善,提高了芯材3的空隙率,可以实现芯材3的低密度化。
实施例9
实施例9中使用的纤维21,其材料和强化方法与实施例8相同。另外,急冷时的空气温度也是30(℃),与实施例8相同。
在实施例9中,压缩比X2为0.75,同样地,厚度比Y2为0.915。
另外,真空绝热材料2的热传导率为0.0015(W/mK),与以往的产品相比,改善了0.0004(W/mK)。另外,同样地,真空绝热材料2的芯材密度为240(kg/m3),与以往产品的芯材密度250(kg/m3)相比,减低了4(%)。
据认为,以上的结果是由于与实施例8同样的作用和效果而得到改善。
实施例10
实施例10中使用的纤维21,其材料和强化方法与实施例8、9相同。其中,急冷时的空气温度为10(℃),在比实施例8、9低20(℃)的温度条件制作纤维21。
在实施例10中,压缩比X2为0.84,同样地,厚度比Y2为0.930。
这样,与实施例8、9相比,压缩强度比和厚度比增大。据认为,增大是由于急冷时的空气温度设定由30(℃)降低到10(℃)所所致。这样,对纤维21表面发挥作用的淬火效果更加显著。
另外,真空绝热材料2的热传导率为0.0015(W/mK),与以往的产品相比,改善了0.0004(W/mK)。另外,同样地,真空绝热材料2的芯材密度为240(kg/m3),与以往产品的芯材密度250(kg/m3)相比,减低了4(%)。
据认为,以上的结果是由于与实施例8、9同样的作用和效果而得到改善。
实施例11
实施例11中使用的纤维21,其材料与实施例8、9、10相同。进而,使用氢氟酸、采用化学强化法使机械强度得到强化,因此纤维21具有高强度且低脆性的机械特性。
在实施例11中,压缩比X2为0.85,同样地,厚度比Y2为0.931。这些值与实施例10所述的、加热急冷法中空气温度10(℃)的条件下得到的纤维21几乎相同。
另外,真空绝热材料2的热传导率为0.0014(W/mK),与以往的产品相比,改善了0.0005(W/mK)。另外,同样地,真空绝热材料2的芯材密度为240(kg/m3),与以往产品的芯材密度250(kg/m3)相比,减低了4(%)。
据认为,以上的结果是由于与实施例8~10同样的作用和效果而得到改善。
实施例12
实施例12中使用的纤维21,其材料与实施例8~11相同。另外,由于采用离子交换法使机械强度得到强化,因而纤维21具有高强度且低脆性的机械特性。
在实施例12中,压缩比X2为0.90,同样地,厚度比Y2为0.942。这些结果与采用加热急冷法的情况相比有所增大。据认为,这是因为离子交换法比加热急冷法更加有效。
另外,真空绝热材料2的热传导率为0.0014(W/mK),与以往的产品相比,改善了0.0005(W/mK)。另外,同样地,真空绝热材料2的芯材密度为240(kg/m3),与以往产品的芯材密度250(kg/m3)相比,减低了4(%)。
据认为,以上的结果是由于与实施例8~11同样的作用和效果而得到了改善。
实施例13
实施例13中使用的纤维21,采用玻璃组成B的无碱玻璃的E玻璃。E玻璃的玻璃组合物本身的杨氏模量比钠钙玻璃大10%左右。结果,纤维21的拉伸强度增大。
在实施例13中,压缩比X2为0.80,同样地,厚度比Y2为0.930。
另外,真空绝热材料2的热传导率为0.0014(W/mK),与以往的产品相比,改善了0.0005(W/mK)。另外,同样地,真空绝热材料2的芯材密度为235(kg/m3),与以往产品的芯材密度250(kg/m3)相比,减低了6(%)。
据认为,得到这样的结果是由于,在受大气压压缩的情况下,与以往的产品相比,纤维21不容易发生应变或破断,由纤维21缠绕形成的空隙24得以保持。这样,能够以纤维21的接触点数比较少的状态保持大气压。
结果,芯材3的厚度方向上的传热量减少,因而真空绝热材料2的绝热性能得到改善。进而,由于芯材3的耐压缩性得到改善,提高了芯材3的空隙率,可以实现芯材3的低密度化。另外,由以上结果判断,即使改变玻璃组成,也可以改善绝热性能。
比较例3
芯材中使用的玻璃纤维,采用一般的钠钙玻璃。并且,没有对玻璃纤维进行特别的处理。因此,使用的是具有通用的材料物性的以往的玻璃纤维。
比较例3中,压缩比X2为0.63,同样地,厚度比Y2为0.895。
另外,真空绝热材料的热传导率为0.0019(W/mK),真空绝热材料的芯材密度为250(kg/m3)。
比较例4
芯材中使用的玻璃纤维,采用玻璃组成C。并且,没有对玻璃纤维进行特别的处理,用通常方法进行纤维化。
在比较例4中,压缩比X2为0.50,同样地,厚度比Y2为0.880。
另外,真空绝热材料的热传导率为0.0022(W/mK),与以往的产品相比,恶化了0.0003(W/mK)。此外,同样地,真空绝热材料的芯材密度为280(kg/m3),与以往产品的芯材密度250(kg/m3)相比,结果是增大了。
另外,如表2所示可以判断,随着压缩比X2的增大,热传导率降低,压缩比X2不依赖于层叠体22或芯材3中使用的纤维21的制作方法。
实施方式2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真空绝热材料的截面图。
在图4中,真空绝热材料2a是将芯材3a和吸附剂5插入外包覆材料4中、使外包覆材料4的内部减压而构成的。调整芯材3a,使得真空绝热材料2a的厚度为10(mm)。
将由使用玻璃纤维21制成的网23构成的玻璃棉层叠,直至达到规定的厚度,形成芯材3a。另外,在网23之间纤维21通过经纬交错结合,形成层叠体22a。芯材3a没有通过粘合剂或热成形等成形为板状,而是直接使用层叠体22a作为芯材3a。
其中,实施方式2的真空绝热材料2a,除了芯材3a的制造方法不同外,其材料构成、制作方法与实施方式1相同。
适用于芯材3a的纤维21,是纤维的平均直径为3.5(μm)的玻璃棉,芯材3a的压缩比X1为0.93,压缩比X2为0.80。
这样制作的真空绝热材料2a的热传导率,在平均温度24(℃)下是0.0014(W/mK),具有优异的绝热性能。另外,与以往的真空绝热材料相比,热传导率降低0.0005(W/mK)。其中,以往的真空绝热材料使用的是压缩比X1小于0.89且压缩比X2小于0.65的玻璃纤维。
另外,与实施方式1相比,无论层叠体22a的压缩比X1和压缩比X2是否相等,真空绝热材料2a的绝热性能均提高了。
另外,同样地,为了使真空绝热材料的厚度为10(mm),以往的真空绝热材料的芯材密度为250(kg/m3),而真空绝热材料2a的芯材密度是235(kg/m3)。
得到这样的结果是因为,与以往的产品相比,即使受到大气压压缩,也不容易产生纤维21的应变或破断,纤维21缠绕形成的空隙24得以保持。因此能够以纤维21的接触点数少的状态保持大气压。
结果,芯材3a的厚度方向上的传热量减少。因此,真空绝热材料2a的绝热性能得到改善。另外,由于芯材3a的耐压缩性得到改善,提高了芯材3a的空隙率,可以实现芯材3a的低密度化。由此,纤维21的使用量可减少6(%),原材料费用减少。
如上所述,即使芯材3a不成型为板状的场合,通过与实施方式1同等的作用和效果,也能得到具有优异绝热性能的真空绝热材料2a。另外,由于芯材3a没有经过成形为板状的工序而制成真空绝热材料2a,可以将真空绝热材料2a的成本控制得很低。
这样,用于改善真空绝热材料2a的热传导率的纤维21,优选的是反复压缩时压缩强度下降很少的物质。
实施方式3
图5所示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真空绝热材料的截面图。
在图5中,真空绝热材料2b是将芯材3b和吸附剂5插入外包覆材料4中、使外包覆材料4的内部减压而构成的。调整芯材3b,使得真空绝热材料2b的厚度为10(mm)。
芯材3b使用玻璃棉作为玻璃纤维21c(以下称为纤维21c),在纤维21c上涂布酚醛树脂作为粘合剂(图中未示出)。这样,作为层叠体22b整体的刚性提高,操作性得到改善。
其中,实施方式3的真空绝热材料2b,除了芯材3b的制造方法不同外,其材料构成、制作方法与实施方式1的真空绝热材料2相同。
这样制作的真空绝热材料2b的热传导率,在平均温度24(℃)下是0.0017(W/mK)。与使用无粘合剂制成的芯材的真空绝热材料相比,热传导率大0.0002(W/mK)。
据推测,这是由于酚醛树脂起到了使层叠体22b的纤维21c相互的接点处的传热增大的作用。另外,芯材3b的压缩比X1为0.91,与不使用粘合剂制作的芯材相比,减小了0.02。据推测其原因如下。
在第1压缩工序的第一次压缩中,纤维21c破断。此外,发生了酚与纤维21c的脱离。因此,有助于第2压缩工序的第二次压缩的因子降低。
另一方面,真空绝热材料2b的密度为225(kg/m3)。据认为,这是因为,由于酚醛树脂的作用,纤维21c的相对位置不容易变化。因此,不容易被大气压压缩。所以,实施方式3的真空绝热材料2b的纤维21c的使用量可以减少10(%)。因此,可以实现原材料费用的减少。
另外,由于芯材3b使用粘合剂成型为板状,因此,即使是不能热成型的玻璃纤维,也可以成型为板状。从而能够容易地得到具有优异绝热性能的真空绝热材料2b。
实施方式4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真空绝热材料的平面示意图。另外,图7是沿图6中的7-7线的真空绝热材料截面的模式示意图。
在图6中,真空绝热材料2c利用气密性高的外包覆材料4将多个芯材3c减压密封。进而,通过熔融粘合部27,使芯材3c被区分为各自独立的真空空间28的状态。
外包覆材料4是由上薄膜4a和下薄膜4b以上、下成对地相对状态构成的。上薄膜4a和下薄膜4b分别使用塑料层合薄膜作为材料。
真空绝热材料2c的制作方法是,首先,将上薄膜4a和下薄膜4b设置于真空室中。将于140(℃)下干燥了20分钟的多个芯材3c预先固定在下薄膜4b的上侧面。芯材3c是采用熔融粘合等公知的方法固定在下薄膜4b的上侧面的。
然后,将芯材3c的周围减压至10(Pa)以下,在此状态下,预先被加热的上薄膜4a和下薄膜4b包含芯材3c而进行熔融粘合。将相对的上下薄膜4a、4b熔融粘合至各个芯材3c的周边部分附近,形成熔融粘合部27。这样,可以保持芯材3c被区分为各自独立的真空空间28的状态。
其中,实施方式4的真空绝热材料2c,除了制造方法不同外,与实施方式1~3中说明的真空绝热材料2、2a、2b的材料构成基本上相同。不过,在真空绝热材料2c中没有使用水分吸附剂。而且,调整芯材3c的厚度、密度等特性,使得真空绝热材料2c的厚度为5(mm)。
芯材3c中使用的纤维21,是纤维的平均直径为3.5(μm)的玻璃棉。另外,层叠体22的压缩比X1为0.932,压缩比X2为0.76。
这样制作的真空绝热材料2c的热传导率,在平均温度24(℃)下是0.0015(W/mK),具有优异的绝热性能,与使用以往的玻璃纤维的芯材相比,热传导率降低了0.0004(W/mK)。
另外,同样地,为了使真空绝热材料的厚度为5(mm),以往的真空绝热材料的芯材密度为250(kg/m3),而真空绝热材料2c的芯材密度是240(kg/m3)。
据认为,得到这样的结果是因为,与以往的产品相比,即使受到大气压压缩,也不容易产生纤维21的应变或破断,纤维21缠绕形成的空隙24得以保持。因此,能够以纤维21的接触点数少的状态保持大气压。
结果,芯材3c的厚度方向上的传热量减少。由此,真空绝热材料2c的绝热性能得到改善。另外,由于芯材3c的耐压缩性得到改善,提高了芯材3c的空隙率,可以实现芯材3c的低密度化。因此,纤维21的使用量可以减少4(%),原材料费用降低。
工业上的应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真空绝热材料具有优异的绝热性能,因此能够以更薄的厚度获得很高的绝热性能。所以,除了可以用于冰箱、冷却装置箱体等冷却、保温装置用途以外,还可以适用于液晶投影机、复印机、笔记本电脑等,要求在更狭小的空间内获得高绝热性能的绝热材料的用途。

Claims (6)

1.一种真空绝热材料,其为使用外包覆材料包覆将由玻璃纤维网构成的层叠体成形为板状而得到的芯材,并对所述外包覆材料内部进行减压而形成的真空绝热材料,将玻璃纤维用于所述芯材,所述玻璃纤维进行纤维化之后,立即通过喷吹冷却空气来进行急冷并强化,由此,在将芯材压缩至2000hPa后、迅速反复进行释放压缩的操作的情况下,将第一次压缩时压缩强度达到1800hPa时的芯材的厚度作为基准厚度,第2次压缩时的所述基准厚度下的压缩强度与1800hPa之比为0.89以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真空绝热材料,其中,在将芯材压缩至2000hPa后、迅速反复进行释放压缩的操作的情况下,将第一次压缩时压缩强度达到1800hPa时的芯材的厚度作为基准厚度,第2次压缩时压缩强度达到1800hPa时的层叠体的厚度与所述基准厚度之比为0.98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真空绝热材料,其中,芯材通过热成形而被成形为板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真空绝热材料,其中,芯材通过粘合剂而被成形为板状。
5.一种真空绝热材料,其为使用外包覆材料包覆不将由玻璃纤维网构成的层叠体制成板状而制作的芯材,并对所述外包覆材料内部进行减压而形成的真空绝热材料,将玻璃纤维用于所述芯材,所述玻璃纤维进行纤维化之后,通过喷吹冷却空气来进行急冷并强化,由此,在将芯材压缩至2000hPa后、迅速反复进行释放压缩的操作的情况下,将第一次压缩时压缩强度达到1800hPa时的芯材的厚度作为基准厚度,第2次压缩时的所述基准厚度下的压缩强度与1800hPa之比为0.89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真空绝热材料,其中,在将芯材压缩至2000hPa后、迅速反复进行释放压缩的操作的情况下,将第一次压缩时压缩强度达到1800hPa时的芯材的厚度作为基准厚度,第2次压缩时压缩强度达到1800hPa时的层叠体的厚度与所述基准厚度之比为0.98以上。
CN201210227893.4A 2005-05-23 2006-05-19 真空绝热材料 Active CN1027346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149483 2005-05-23
JP2005-149483 2005-05-23
JP2005153502 2005-05-26
JP2005-153502 2005-05-26
JP2005258807A JP4591288B2 (ja) 2005-05-26 2005-09-07 真空断熱材の製造方法
JP2005-258807 2005-09-07
JP2005-354424 2005-12-08
JP2005354424A JP4892945B2 (ja) 2005-05-23 2005-12-08 真空断熱材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089536A Division CN101147025B (zh) 2005-05-23 2006-05-19 真空绝热材料及其所使用的玻璃纤维层叠体的检查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34601A true CN102734601A (zh) 2012-10-17
CN102734601B CN102734601B (zh) 2014-11-26

Family

ID=3745188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27893.4A Active CN102734601B (zh) 2005-05-23 2006-05-19 真空绝热材料
CN2006800089536A Active CN101147025B (zh) 2005-05-23 2006-05-19 真空绝热材料及其所使用的玻璃纤维层叠体的检查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089536A Active CN101147025B (zh) 2005-05-23 2006-05-19 真空绝热材料及其所使用的玻璃纤维层叠体的检查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855725B2 (zh)
EP (1) EP1884704A4 (zh)
KR (2) KR20070100384A (zh)
CN (2) CN102734601B (zh)
WO (1) WO200612645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44503A (zh) * 2014-09-22 2016-03-3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真空绝热件、绝热箱、以及真空绝热件的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28886A (ja) * 2008-03-25 2009-10-0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真空断熱材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断熱箱
JP5333038B2 (ja) * 2008-09-10 2013-11-0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真空断熱材とその製造方法
CN102388254A (zh) * 2009-04-07 2012-03-2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纤维隔热体和使用它的真空隔热体
KR101544453B1 (ko) * 2009-08-07 2015-08-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진공 단열재의 코어 및 이를 이용한 진공 단열재
KR20110015326A (ko) * 2009-08-07 2011-02-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진공단열재의 코어 제조방법, 진공단열재의 코어 및 이를 구비한 진공단열재
KR101260557B1 (ko) 2010-01-05 2013-05-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진공 단열 패널 및 이를 제조하는 방법
KR20130057619A (ko) * 2011-11-24 2013-06-03 (주)엘지하우시스 복사열 차단 진공단열재
KR101447767B1 (ko) * 2011-12-02 2014-10-07 (주)엘지하우시스 고온용 진공단열재
JP5982211B2 (ja) * 2012-07-27 2016-08-31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真空断熱材、冷蔵庫、真空断熱材を用いた機器
KR101560355B1 (ko) * 2012-07-27 2015-10-15 히타치 어플라이언스 가부시키가이샤 진공 단열재, 냉장고, 진공 단열재를 사용한 기기
US9606587B2 (en) * 2012-10-26 2017-03-28 Google Inc. Insulator module having structure enclosing atomspheric pressure gas
JP6185270B2 (ja) * 2013-04-08 2017-08-23 旭ファイバーグラス株式会社 真空断熱材
CN104373767A (zh) * 2013-08-12 2015-02-25 苏州维艾普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超层结构超细离心玻璃纤维干法芯材
CN107366800A (zh) * 2017-08-25 2017-11-21 四川迈科隆真空新材料有限公司 干法真空绝热板芯材及真空绝热板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
KR102054435B1 (ko) * 2019-04-10 2019-12-11 주식회사 의성방화문 방화문의 문틀 단열방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06292A (ja) * 1981-12-16 1983-06-2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真空断熱材
CN1106255C (zh) * 1999-04-23 2003-04-23 Lg电子株式会社 制造真空绝热材料芯的方法
CN1452705A (zh) * 2000-04-21 2003-10-29 松下冷机株式会社 隔热箱及其所用的隔热材料
JP2003532845A (ja) * 2000-05-12 2003-11-05 コリア インスティテュート オブ サイエンス アンド テクノロジー ガラスホワイトウールを利用した真空断熱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4011908A (ja) * 2003-02-05 2004-01-15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真空断熱材、および真空断熱材を用いた冷蔵庫
CN1609497A (zh) * 2003-10-23 2005-04-2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真空隔热材料、使用该真空隔热材料的冷冻设备及低温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95669B2 (ja) 1988-07-13 1997-04-02 株式会社島津製作所 オキシナイトライドガラス短繊維
US5330816A (en) 1992-12-23 1994-07-19 Owens-Corning Fiberglas Technology Inc. High R super insulation panel
JP3298260B2 (ja) 1993-10-05 2002-07-02 ダイソー株式会社 クロマトグラフ充填剤
KR19980703016A (ko) 1995-03-16 1998-09-05 휴스톤로버트엘 혼합 울 충전제를 갖는 진공 절연 패널 및 그 제조 방법
TW470837B (en) * 2000-04-21 2002-01-01 Matsushita Refrigeration Vacuum heat insulator
JP2002081596A (ja) 2000-09-06 2002-03-22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真空断熱材、および、真空断熱材の製造方法、冷凍機器、ノート型コンピュータ、電気湯沸かし器、オーブンレンジ
KR20030060192A (ko) 2002-01-07 2003-07-16 에스아이에스기술(주) 무기질 섬유를 이용한 다공성 진공단열재 및 제조방법
TW593919B (en) 2002-05-31 2004-06-21 Matsushita Refrigeration Vacuum heat insulating material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and refrigerator using the vacuum heat insulating material
JP3559035B2 (ja) * 2002-12-05 2004-08-25 松下冷機株式会社 真空断熱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真空断熱材を使用した防寒具およびパーソナルコンピューター
JP4703134B2 (ja) 2003-07-28 2011-06-15 旭ファイバーグラス株式会社 真空断熱材用芯材の製造方法
JP3578172B1 (ja) 2003-12-19 2004-10-20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真空断熱材、および、冷凍冷蔵庫および冷凍機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06292A (ja) * 1981-12-16 1983-06-2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真空断熱材
CN1106255C (zh) * 1999-04-23 2003-04-23 Lg电子株式会社 制造真空绝热材料芯的方法
CN1452705A (zh) * 2000-04-21 2003-10-29 松下冷机株式会社 隔热箱及其所用的隔热材料
JP2003532845A (ja) * 2000-05-12 2003-11-05 コリア インスティテュート オブ サイエンス アンド テクノロジー ガラスホワイトウールを利用した真空断熱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4011908A (ja) * 2003-02-05 2004-01-15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真空断熱材、および真空断熱材を用いた冷蔵庫
CN1609497A (zh) * 2003-10-23 2005-04-2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真空隔热材料、使用该真空隔热材料的冷冻设备及低温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44503A (zh) * 2014-09-22 2016-03-3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真空绝热件、绝热箱、以及真空绝热件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884704A1 (en) 2008-02-06
CN101147025B (zh) 2012-09-05
CN102734601B (zh) 2014-11-26
WO2006126456A1 (ja) 2006-11-30
EP1884704A4 (en) 2011-11-30
US9855725B2 (en) 2018-01-02
KR20090031601A (ko) 2009-03-26
US20090029095A1 (en) 2009-01-29
CN101147025A (zh) 2008-03-19
KR20070100384A (ko) 2007-10-10
KR100943374B1 (ko) 2010-0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47025B (zh) 真空绝热材料及其所使用的玻璃纤维层叠体的检查方法
EP1892452B1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glass wool molded product
US20100080976A1 (en) Formaldehyde-free mineral fibre insulation product
WO2012009244A2 (en) Improved vacuum insulation panel, insulated masonry structure comprising same, and method of construction
EP2657204B1 (en) Heat insulating material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CA2458618A1 (en) Composite flywheel rim with co-mingled fiber layers and methods for manufacturing same
Lv et al. Study on thermal insulation performance of cross-laminated bamboo wall
CN104406009A (zh) 一种干法真空绝热板及其制造方法
CA2758719C (en) Oxide-dispersion-strengthened platinum material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JP6192554B2 (ja) 真空断熱材の製造方法
US20060228522A1 (en) Mineral fibre-based sandwich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CZ125596A3 (en) Process for producing an insulation product from glass fibers
KR100746989B1 (ko) 유기바인더를 함유하지 않는 유리섬유를 포함하는 진공단열재
CN101545572A (zh) 真空绝热构件及使用它的绝热箱
Wu et al. Flexural performance of CFRP-bamboo scrimber composite beams
Kumagai et al. Tension–tension fatigue behavior of GFRP woven laminates at low temperatures
JP4591197B2 (ja) 真空断熱材
JP4892945B2 (ja) 真空断熱材
JP6092131B2 (ja) 真空断熱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591288B2 (ja) 真空断熱材の製造方法
JP2007155082A (ja) 真空断熱材
Strife et al. Mechanical behaviour of an amorphous metal ribbon reinforced resin-matrix composite
JP4331576B2 (ja) 真空断熱材用無機繊維マットの製造方法
CN111218771A (zh) 玄武岩吸音隔热棉及其制作工艺
CN201580528U (zh) 一种轻质薄型船用防火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