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33704B - 开闭部件的开闭机构 - Google Patents

开闭部件的开闭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33704B
CN102733704B CN201110337807.0A CN201110337807A CN102733704B CN 102733704 B CN102733704 B CN 102733704B CN 201110337807 A CN201110337807 A CN 201110337807A CN 102733704 B CN102733704 B CN 10273370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ning
air spring
slotted eye
closing member
holding p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33780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33704A (zh
Inventor
神田信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tsu Frontech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Frontech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Frontech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Frontech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7337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337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337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3370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FDEVICES FOR MOVING WINGS INTO OPEN OR CLOSED POSITION; CHECKS FOR WINGS; WING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NCERNED WITH THE FUNCTIONING OF THE WING
    • E05F3/00Closers or openers with braking devices, e.g. checks; Construction of pneumatic or liquid braking devices
    • E05F3/22Additional arrangements for closers, e.g. for holding the wing in opened or other position
    • GPHYSICS
    • G07CHECKING-DEVICES
    • G07FCOIN-FREED OR LIKE APPARATUS
    • G07F19/00Complete banking systems; Coded card-freed arrangements adapted for dispensing or receiving monies or the like and posting such transactions to existing accounts, e.g. automatic teller machines
    • G07F19/20Automatic teller machines [ATM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E05D AND E05F, RELATING TO CONSTRUCTION ELEMENTS, ELECTRIC CONTROL, POWER SUPPLY, POWER SIGNAL OR TRANSMISSION, USER INTERFACES, MOUNTING OR COUPLING, DETAILS,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 THEREOF
    • E05Y2201/00Constructional elements; Accessories therefor
    • E05Y2201/40Motors; Magnets; Springs; Weights; Accessories therefor
    • E05Y2201/47Springs
    • E05Y2201/478Gas spring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E05D AND E05F, RELATING TO CONSTRUCTION ELEMENTS, ELECTRIC CONTROL, POWER SUPPLY, POWER SIGNAL OR TRANSMISSION, USER INTERFACES, MOUNTING OR COUPLING, DETAILS,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 THEREOF
    • E05Y2999/00Subject-matter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this subclass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Accounting & Taxation (AREA)
  • Fina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losing And Opening Devices For Wings, And Checks For Wings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 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开闭部件的开闭机构,能够在狭窄的空间安装小的气弹簧并将开闭部件卡定于大幅度开闭的位置。开闭机构(20)由上部保持部(33)、气弹簧(34)和下部保持部(28)构成。下部保持部的转动部件(27)的转动端被施力部件(25)施力而朝上转动,在转动支点支承部的上方支承气弹簧的下端部并且向远离铰链的方向对气弹簧施力。气弹簧的上端部经由上部紧固件能够自由滑动地与上部保持部的板状部件的槽孔卡合。开闭面板被向上方打开而使得气弹簧的末端部伸长且反力趋近于零时,通过沿从铰链远离的方向受到的作用力气弹簧的上端部从槽孔的开始动作时的铰链侧端部向铰链的相反侧端部移动而停止,并支承全开的开闭面板。

Description

开闭部件的开闭机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开闭部件的开闭机构,更具体而言是涉及能够在狭窄的空间中安装小的气弹簧从而将开闭部件卡定在大幅度开闭的位置的、开闭部件的开闭机构。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进行机动车和ATM(automated teller(telling)machine:自动取款机)等的主体装置内部的各装置的维护,要完全打开通常关闭的开闭部件的盖罩和前部面板。此时,作为将全开的开闭部件维持在全开位置的部件使用气弹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
在该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中,观察图2及图3,在盖罩(门、发动机保护罩)全开时,气弹簧的下端部进入到形成在卡定槽部11的下部的凹部中,从而气弹簧不会从卡定槽部11脱出。
另外,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技术中,记载有:在ATM的维修、运用、工厂内制造试验时,操作内部单元和零件类的情况下,将开放面板从近前方向上方敞开来进行作业,不过,能够安装小的气弹簧。
图10是示意地表示以往的ATM的一般形状的立体图。如图10所示,ATM1在主体机壳2的上部前方具有与显示单元3一体的开闭面板4。
在主体机壳2的靠开闭面板4后方的内部配置有具有卡插入口5的卡读取单元6,在卡读取单元6的下方配置有具有现金出入口7的现金授受单元8。
图11(a)、(b)是表示对于上述ATM1的开闭面板4的开闭使用了气弹簧的例子的图。如图11(a)、(b)所示,气弹簧9(9a、9b)的下端部被主体机壳2的内部侧壁的支承部11支承为能够旋转,气弹簧9(9a、9b)的上端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保持于开闭面板4的保持板部件12。
图11(a)表示气弹簧9a采用较大型的气弹簧的例子,气弹簧整体是大型的,活塞13a的伸展长,能够大幅度地完全打开开闭面板4。另一方面,如图11(b)所示,在是小型的气弹簧9b的情况下,活塞13b的伸展短,所以即使完全打开开闭面板4,也不能大幅度打开。
一般地,通过气弹簧获得支承敞开部件的重量的足够的反力和开闭部件的足够的敞开角度时,因气弹簧自身的反力的偏差、温度变化导致的偏差、长期使用导致的反力降低等,对气弹簧的初始反力的设定变得困难。
气弹簧的反力降低时,无法保持全开的开闭部件,开闭部件自然下落。对于气弹簧已设定好的反力不能调整,所以必须更换反力降低的气弹簧。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01-15078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336415号公报
然而,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是需要如下麻烦的操作的构造,即,关闭全开的盖罩时,用一只手抬起盖罩而使气弹簧的下端部从卡定槽部的下部的凹部浮起,用另一只手将气弹簧向内侧压入而从卡定槽部脱离的同时,关闭盖罩。
另外,在像机动车那样地主体装置昂贵的设备中,还能够根据盖罩的尺寸和重量自定义气弹簧,但在像ATM那样对主体装置的尺寸和内部单元的结构制约多的装置中,对于气弹簧的选择也有制约。
例如,维修作业等时,需要使开闭面板的打开角度更大。然而,没有安装用于提供支承开闭面板的重量所需的反力的大型的气弹簧的空间时,就不得不安装小型的气弹簧,于是,打开角度变小。
另外,优先考虑使开闭面板的打开角度更大,而勉强采用大型的气弹簧的情况下,受到内部的安装单元等的尺寸的制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以往的实际情况,其课题是提供一种开闭部件的开闭机构,能够在狭窄的空间中安装小的气弹簧从而将开闭部件卡定于大幅度开闭的位置。
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开闭部件的开闭机构在具有开口部的壳体中,具有:下部保持部,其被设置在上述开口部附近的内部,并且至少具有使气弹簧的下部产生转矩的转动部件、和对上述转动部件施力而使上述转动部件转动的施力部件;上部保持部,其被固定并立设在开闭上述开口部的开闭部件的开闭铰链附近的内表面,并具有上缘呈圆弧状的槽孔,该槽孔以接近上述铰链的端部为第一保持点且以远离上述铰链的端部为第二保持点;以及气弹簧,其下端部被保持在上述下部保持部,且其上端部被保持在上述上部保持部。
在该开闭部件的开闭机构中,例如,上述气弹簧的上述上端部以可自由滑动的方式与上述上部保持部的上述槽孔卡合,上述上端部构成为:在上述开闭部件关闭时,上述上端部卡定于上述第一保持点;在上述开闭部件打开时,上述上端部卡定于上述第二保持点,上述下部保持部构成为:在打开上述开闭部件时,通过上述施力部件与上述转动部件的协调动作,上述下部保持部对上述气弹簧向上述开口部的外侧方向施力,以使上述气弹簧的上述上端部从上述槽孔的上述第一保持点向上述第二保持点移动。
另外,在该开闭部件的开闭机构中,例如,上述上部保持部的上述上缘呈圆弧状的上述槽孔构成为:在上述开闭部件关闭时,上述第一保持点的上述上缘的部分与其他的上述上缘的部分相比位于最上部,在上述开闭部件打开时,上述第二保持点的上述上缘的部分与其他的上述上缘的部分相比位于最上部。
另外,在该开闭部件的开闭机构中,例如,上述气弹簧构成为:在上述上端部卡定于上述第一保持点时以及上述上端部卡定于上述第二保持点时,连结上述上端部和上述下端部的直线以上述下端部为基点向上述壳体的内部方向倾斜。
另外,在该开闭部件的开闭机构中,例如,上述施力部件具有牵引作用力,上述施力部件的一端与固定在上述壳体的内部的规定位置的施力部件保持部连结,上述施力部件的另一端与上述转动部件的转动端连结,上述转动部件被转动支点支承部在转动支点兼下部支承孔处保持为能够转动,该转动支点支承部在比上述壳体的内部的上述施力部件保持部低的位置被固定在上述壳体的内部,在该转动支点兼下部支承孔的上方具有切口部,上述气弹簧的上述下端部具有被保持孔和板片部件,被保持孔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保持于上述转动部件的上述转动支点兼下部支承孔,板片部件形成在该被保持孔的上方且向与上述气弹簧的轴线垂直的方向突出设置而与上述转动部件的上述切口部嵌合,通过由上述转动部件对上述下端部施加的转矩,上述上端部从上述第一保持点向上述第二保持点移动。
另外,在该开闭部件的开闭机构中,例如,上述转动部件构成为:上述转动部件被上述施力部件施力而以上述转动支点兼下部支承孔为支点向上方转动,由上述切口部的上述转动端侧的端部,对上述气弹簧的上述板片部件的嵌入于上述切口部中的上述转动端侧的端部推压施力,利用该推压施加的力、以及上述气弹簧的上述被保持孔与上述板片部件的突出设置部之间的距离,在上述被保持孔的形成部产生转矩,在全开上述开闭部件时,借助上述转矩,经由上述气弹簧的主体,强制性地使该气弹簧的上述上端部从上述上部保持部的上述槽孔的上述第一保持点向上述第二保持点移动。
另外,在该开闭部件的开闭机构中,例如,上述上部保持部形成为由调整用槽孔、横向部分和纵向部分构成的钩型,该调整用槽孔在上述槽孔的上方沿上述槽孔的上缘的圆弧形成,通过上述横向部分与上述调整用槽孔卡合,通过固定构件将相对于上述调整用槽孔的固定位置沿上述调整用槽孔设定在任意的位置,上述纵向部分以横截上述槽孔的方式延伸地配置,上述第二保持点以位置可变的方式形成。
(发明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开闭部件的开闭机构能够发挥如下效果:能够在狭窄的空间中安装与以往相比尺寸小、反力也小的气弹簧并将开闭部件卡定于大幅度地开闭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开闭部件的开闭机构的对ATM(automatedteller(telling)machine)的开闭面板进行开闭的气弹簧及其安装状态的图。
图2(a)、(b)是表示实施例1的气弹簧的结构的图。
图3(a)是详细表示实施例1的气弹簧的上端部与开闭面板的卡合状态的、图1的A-A’剖面向视图,图3(b)是其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实施例1的开闭部件的开闭机构中的、成为开闭面板侧的卡合部的上部保持部的形状的放大图。
图5(a)是详细表示实施例1的气弹簧的下端部ATM主体壳体的卡合状态的、图1的B-B’剖面向视图,图5(b)是其分解立体图。
图6(a)、(b)是用于说明实施例1的开闭部件的开闭机构中的成为ATM的主体壳体侧的卡合部的下部保持部的功能的图。
图7(a)、(b)、(c)是表示实施例1的开闭部件的开闭机构中的开闭面板打开时的动作状态的图。
图8(a)~(f)是表示实施例1的开闭部件的开闭机构中的开闭面板关闭时的动作状态的图。
图9是表示实施例2的开闭部件的开闭机构中的开闭面板侧的卡合部的结构的图。
图10是示意地表示以往的ATM的一般形状的立体图。
图11(a)、(b)是表示对于以往的ATM的开闭面板的开闭采用了气弹簧的例子的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ATM(automated teller(telling)machine)
2主体机壳
3显示单元
4开闭面板
5卡插入口
6卡读取单元
7现金出入口
8现金授受单元
9(9a、9b)气弹簧
11支承部
12保持板部件
13a、13b活塞
15ATM
16主体机壳(壳体)
17开闭铰链
18开闭面板(开闭部件)
19显示单元
20开闭机构
21卡插入口
22现金出入口
23开口部
24施力部件保持部
25螺旋弹簧
26转动支点支承部
27转动部件
27a转动端部
28下部保持部
29开闭面板内表面
30上部紧固件
31槽孔
32板状部件
33上部保持部
34气弹簧
35气缸
36活塞
37卡合孔(末端部)
38上部卡合部
39被保持孔
41板片部件
42下部卡合部
43上部紧固件
44轴部件
44a头部
44b贯插部
44c环紧固槽
45套环
46垫圈
47E型环
48第一保持点
49第二保持点
51双头螺栓(stud)
51a头部
51b贯插部
51c环紧固槽
52垫圈
53E型环
54施力部件卡定孔
55朝上コ字型的切口部
56转动支点兼下部支承孔
57以下端部的被保持孔为基点的铅直线
58调整用槽孔
59止挡零件
59a横向部分
59b纵向部分
61小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开闭部件的开闭机构的对ATM(automatedteller(telling)machine)的开闭面板进行开闭的气弹簧及其安装状态的图。
如图1所示,本例的ATM15是在作为壳体的主体机壳16的前方上部具有以开闭铰链17为支点上下转动的作为开闭部件的开闭面板18。开闭面板18的上方具有显示单元19,下方具有卡插入口21和现金出入口22。
此外,在图1中,为能更好理解地图示开闭机构20,省略了与卡插入口21对应地配置在主体机壳16的内部上层的卡读取单元的图示。另外,也省略了与现金出入口22对应的内部的现金授受单元的图示。
如图1所示,本例的开闭机构20被设置在具有开口部23的主体机壳16的开口部附近的两侧面内部,并具有下部保持部28,该下部保持部28由施力部件保持部24、作为施力部件的螺旋弹簧25、转动支点支承部26和转动部件27构成。
而且,本例的开闭机构20被固定在开闭开口部23的开闭面板18的开闭铰链17附近的内表面29上并相对于开闭面板18的内表面立起设置,该开闭机构20具有上部保持部33,该上部保持部33由具有上缘呈圆弧状的槽孔31的板状部件32构成。
而且,本例的开闭机构20具有气弹簧34,其下端部被下部保持部28的转动部件27保持,上端部被上部保持部33的板状部件32的槽孔31保持。气弹簧34的上端部经由上部紧固件30以能够自由滑动的方式卡合在板状部件32的槽孔31中。
图2(a)、(b)是表示上述实施例1的气弹簧34的结构的图。如图2(a)、(b)所示,气弹簧34具有内部封入有高压气体的气缸35和在该气缸35内进退的活塞36。
在气缸35的上端形成有上部卡合部38,该上部卡合部38具有板片部件38a和用于经由后面详细叙述的上部紧固件与上部保持部33的槽孔31卡合的卡合孔37(以下称为上端部37)。上述的板片部件38a位于卡合孔37的下方,向与气弹簧34的轴线垂直的方向突出设置,并呈L型、T型、コ字型等形状。
另外,在活塞36的下端形成有下部卡合部42,该下部卡合部42具有板片部件41和用于与也在后面详细叙述的下部保持部28的转动部件27卡合的被保持孔39。上述的板片部件41位于被保持孔39的上方,且向与气弹簧34的轴线垂直的方向突出设置,并呈L型、T型、コ字型等形状。(此外,板片部件41及上部卡合部38的板片部件38a的形状不限于此,只要是能够卡住气弹簧34的形状都可以)
该气弹簧34构成为具有图2(a)所示的伸长力(内部气体产生的反力)为零的最大伸长时的状态、和图2(b)的箭头a所示的伸长力(以下也称为反力)为最大的最大压缩状态这两个状态。
图3(a)是详细表示上述的气弹簧34的上端部(上部卡合部38)与开闭面板18之间的卡合状态的图1的A-A’剖面向视图,图3(b)是其分解立体图。如图3(a)、(b)所示,在开闭面板18上固定设置有板状部件32。
板状部件32形成有阶梯部32a。以该阶梯部32a为界,板状部件32通过一方的平板状部分32b而被固定在开闭面板18的内表面(内部侧面)29,并且通过另一方的平板状部分32c,借助槽孔31和上部紧固件43而与气弹簧34的上部卡合部38卡合。
上部紧固件43由轴部件44、套环45、垫圈46和E型环47构成。轴部件44具有大的头部44a、圆杆状的贯插部44b和形成在贯插部44b的末端部附近的环紧固槽44c。
使轴部件44的贯插部44b相对于板状部件32的平板状部分32c从外侧(相对于开闭面板18的外侧)贯穿于槽孔31中,并且使轴部件44的头部44a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抵接在平板状部分32c的外侧面。
套环45被夹装在板状部件32的平板状部分32c、与轴部件44的贯插部44b及气弹簧34的上部卡合部38之间,并与槽孔31的上缘接触地滑动,同时使上部卡合部38相对于槽孔31的滑动变得顺畅。
垫圈46嵌合在贯插部44b上,并与上部卡合部38的外侧接触,从而调整卡合部件间的接触/分离。E型环47嵌入于环紧固槽44c中,相对于头部44a及平板状部分32c对套环45、上部卡合部38、垫圈46进行定位。
图4是表示上述结构的开闭机构20中的成为开闭面板18侧的卡合部的上部保持部33的板状部件32的形状的放大图。此外,在图4中,与开闭铰链17一起示出了主体机壳16及开闭面板18的一部分,并在槽孔31中用两点划线的假想线示出了套环45向槽孔31嵌入的嵌入部。
另外,在图4中,对于与图1及图3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与图1及图3相同的附图标记。如图4所示,板状部件32的槽孔31的上缘31a的形状呈圆弧状。这里,上缘31a是指在槽孔31中长度方向的孔的边缘(2个边缘)中的距离开闭铰链17的中心远(远离)的边缘,在图4中是处于上侧的边缘。另外,下缘31b是槽孔31的与上缘31a相对的边缘,在图4中是处于下侧的边缘。
此外,对于槽孔31的下缘31b的形状,只要套环45向槽孔31嵌入的嵌入部在槽孔31内能够容易地滑动,可以是依照上缘31a的圆弧的形状,还可以是图4所示的直线状。
在该槽孔31中,将接近开闭铰链17的端部设定为第一保持点48,将远离开闭铰链17的端部设定为第二保持点49。而且,气弹簧34的上端部的上部卡合部38构成为:能够以在开闭面板18关闭时卡定于第一保持点48、且在开闭面板18打开时卡定于第二保持点49的方式移动。
图5(a)是详细表示上述结构的开闭机构20中的气弹簧34的下端部与ATM15的主体机壳16之间的卡合状态的图1的B-B’剖面向视图图。图5(b)是其分解立体图。
如图5(a)、(b)所示,在主体机壳16的两侧面内部,固定有形成下部紧固件的转动支点支承部26(51、42、39,垫圈52、53)的一部分的双头螺栓51的头部51a。双头螺栓51即转动支点支承部26的固定位置是如图1所示地比施力部件保持部24低的位置,并被固定在主体机壳16的内部。
这里所谓的下部紧固件除了上述双头螺栓51之外,还由转动部件27、垫圈52、E型环53构成。另外,转动支点支承部26由双头螺栓51、下部卡合部42、被保持孔39、转动部件27、转动支点兼下部支承孔56、垫圈52和E型环53构成。
双头螺栓51具有厚的头部51a、从头部51a突出设置的圆杆状的贯插部51b和形成在贯插部51b的末端部附近的环紧固槽51c。转动部件27由板状部件构成。在转动部件27的一个端部即转动端部27a形成有供螺旋弹簧25(参照图1)的下端部卡定的施力部件卡定孔54,在转动部件27的另一端部附近形成有截面为朝上コ字型的切口部55,在该切口部55的下方形成有兼用作转动支点和下部支承孔的转动支点兼下部支承孔56。
在该部件结构中,上述的双头螺栓51的贯插部51b贯插在气弹簧34的下端部的下部卡合部42的被保持孔39和转动部件27的转动支点兼下部支承孔56中,在该贯插部51b的末端部嵌合有垫圈52,在环紧固槽51c中嵌入E型环53。此时,气弹簧34的下部卡合部42的板片部件41嵌入到转动部件27的朝上コ字型的切口部55中。
图6(a)是图5(a)的D方向的视图,在图5(a)所示的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表示图1所示的下部保持部28的全部结构。图6(b)是用于说明上述结构的开闭机构20中的下部保持部28的功能的图。此外,在图6(a)、(b)中,对于与图1至图5(a)、(b)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与图1至图5(a)、(b)相同的附图标记。
如图6(a)所示,螺旋弹簧25的上端部卡定于被固定于主体机壳16的施力部件保持部24上。另外,螺旋弹簧25的下端部卡定于转动部件27的转动端部27a。
螺旋弹簧25始终产生箭头b所示的牵引作用力。由此,转动部件27的转动端部27a如箭头c所示地被施力而转动。
另一方面,在转动部件27的切口部55中嵌入有气弹簧34的下端部的下部卡合部42的板片部件41。
转动部件27的转动端部27a如箭头c所示地被施力而转动时,切口部55的转动端部侧的角部55a如箭头d所示地以推压板片部件41的转动端部侧的角部41a的方式对该角部41a施力。
为容易理解,如图6(b)夸张地示出,然而该箭头d所示的推压力是在转动部件27从实线位置将要向虚线位置转动的情况下的、与切口部55的角部55a即板片部件41的角部41a相对于被保持孔39的水平方向的移动距离f相应地生成的推压作用力。
该推压作用力产生从转动部件27的切口部55的角部55a向板片部件41的角部41a施加的推压作用力力、和由气弹簧34的被保持孔39与板片部件41之间的距离所形成的相对于被保持孔39的转矩。
由转动部件27对该气弹簧34的下端部施加的转矩成为如下这样的力:该力使如图2(a)所示成为最长伸长状态而反力为零的气弹簧34的上端部如箭头e所示地向主体机壳16的开口部23(参照图1)的外侧方向移动。
即,下部保持部28构成为:在打开开闭面板18时,通过螺旋弹簧25与转动部件27的协调动作,该下部保持部28对气弹簧34向开口部的外侧方向(主体机壳16的外侧方向)施力,以使气弹簧34的上端部37在图4所示的槽孔31内从第一保持点48向第二保持点49移动。
图7(a)、(b)、(c)是表示上述结构的开闭机构20中的开闭面板18在打开时的动作状态的图。图7(a)表示开闭面板18完全关闭的状态,图7(b)表示开闭面板18如箭头k所示地被人手(以下称为人手k)打开的过程中的状态,图7(c)表示开闭面板18被人手k完全打开的状态。
在图7(a)、(b)、(c)中,对转动部件27始终施加有来自图6(a)所示的螺旋弹簧25的箭头b所示的牵引作用力。因此,在气弹簧34的下部卡合部42的被保持孔39中,始终以被保持孔39为中心产生有图6(a)、(b)中说明的转矩。
而且,该转矩始终经由图3(a)、(b)所示的套环45及轴部件44对气弹簧34的上端部37的相对于槽孔31卡合的卡合部如图7(a)、(b)、(c)的虚线圆g、m、n所围成的放大图所示地,施加箭头e所示的移动力。
另一方面,如图7(a)的虚线圆g所围成的放大图所示,在气弹簧34的上端部37,除了上述移动力e以外,还作用有垂直方向的朝上的力Y和水平方向的朝内(朝向主体机壳16的内部)的力X。
该垂直朝上的力Y和水平朝内的力X如该图的虚线圆j所围成的放大图所示,是气弹簧34的伸长力(反力)i的分力。
在如图7(a)所示开闭面板18关闭时,施加在气弹簧34的上端部37的伸长力i比随着被保持孔39的转矩产生的移动力e大,并且伸长力i和其分力Y都大且朝上。
而且,气弹簧34的上端部37所卡合的槽孔31的第一保持点48的上缘部分与其他的上缘部分相比位于最上部。因此,气弹簧34的上端部37不会沿槽孔31的上缘在槽孔31内移动。
如图7(b)所示,人手k打开开闭面板18并将其向上抬起时,槽孔31向上移动,由此,气弹簧34的末端部被向上拉伸。在该时刻,气弹簧伸长力i变得比末端部的移动力e小,伸长力i趋近于零。
而且,如图7(c)所示,人手k全部打开开闭面板18时,气弹簧34的伸长力i为零,分力X也为零。由此,气弹簧34的上端部37因随着被保持孔39的转矩产生的移动力e而如虚线圆n所围成的放大图所示地从至此一直卡合的槽孔31的第一保持点48向第二保持点49移动。
人手k从开闭面板18离开时,开闭面板18因自重向关闭方向即压缩气弹簧34的方向移动。气弹簧34被压缩就再次产生伸长力,所以开闭面板18要关闭的力和再次产生的伸长力平衡的位置成为开闭面板18的全开位置。图7(c)所示的开闭面板18的全开位置实际上是上述两者的力平衡时的开闭面板18的全开位置。
这样,本例的气弹簧34的上端部37构成为,相对于开闭面板18关闭时的与槽孔31卡合的卡合点即第一保持点48,开闭面板18全开时的与槽孔31卡合的卡合点即第二保持点48比第一保持点48趋近于打开的开闭面板18的近前侧(图7c中的右上侧)。
即,气弹簧34对开闭面板18的保持位置,相对于开闭面板18的开闭铰链17来说,比第一保持点48靠近开闭面板18的近前侧(图7c中的右侧),所以能够使开闭铰链17对支承开闭面板18的力矩变得比开始动作时大。由此,能够解决以往难以在狭窄的空间中安装小的气弹簧的问题。
另外,在图7(c)中,气弹簧34的上端部37所卡合的槽孔31的第二保持点49的上缘部分与其他的上缘部分相比位于最上部。因此,只要不施加来自外部的力,被保持孔39的转矩以移动力e向第二保持点49的外侧施力的、气弹簧34的上端部37就不会向位于低上缘位置的第一保持点48方向移动,从而维持开闭面板18的全开状态。
图8(a)~(f)是表示在上述结构的开闭机构中,关闭全开的开闭面板18时的动作状态的图。在图8(a)的开闭面板18全开时,气弹簧34的上端部37卡定于槽孔31的第二保持点49。
此时,连结气弹簧34的上端部和下端部的直线即轴线,相对于以下端部的被保持孔39为基点的铅直线57向主体机壳16的内侧倾斜。
这里,如图8(b)所示,通过来自外部的力即人手k下拉开闭面板18时,气弹簧34被压缩。在被压缩的气弹簧34产生反力i。
如图8(b)中的由虚线圆p围成的部分的放大图即虚线圆q、和由虚线圆q的虚线圆r围成的部分的放大图即虚线圆s所示,由该反力i产生垂直分力Y和水平分力X。此外,以下,在图8(c)~(f)中,只添加示出了虚线圆q所示的放大图。
如图8(c)所示,人手k进一步下拉开闭面板18时,气弹簧34进一步被压缩,反力i和水平分力x都变大。如图8(c)、(d)的箭头t所示,该水平分力X成为向槽孔31的第一保持点48的方向推压气弹簧34的上端部37的力。
而且,由于槽孔31的第二保持点49的上缘与其他的上缘相比位于下方位置,所以通过气弹簧34的反力i发生其上端部37容易向第一保持点48的方向移动的状况。
而且,如图8(e)所示,气弹簧34的上端部37向第一保持点48移动。然后,人手k进一步如图8(f)所示地将开闭面板18推入而返回图7(a)所示的关闭状态。
这样,在本例的开闭部件的开闭机构中,无论是打开时还是关闭时,都能够通过一只手进行开闭,不需要用另一只手推或拉气弹簧这样的麻烦操作,使用顺手,较为方便。
另外,在开闭部件全开时,气弹簧的上端部与开始动作时相比向开闭部件打开的外侧方向移动,所以开闭铰链对开闭部件的支承转矩与直接在关闭时的位置支承开闭部件的情况相比更大,所以,与以往的气弹簧相比,即使在狭窄的空间中设置小型的气弹簧,也能够大幅度地打开开闭部件并进行支承。
由此,安装有开闭机构的主体装置的运用、维修、制造性提高。另外,通过安装小的气弹簧,能够有效利用气弹簧的安装区域,从而能够实现安装开闭机构的主体装置的小型化。
同样,与气弹簧的尺寸无关,能够用于相同构造的开闭部件的开闭机构,所以例如ATM等的开闭面板部内的空间设计不受制约,设计的自由度变大,更方便。
【实施例2】
图9是表示实施例2的开闭部件的开闭机构中的开闭面板侧的卡合部的结构的图。此外,在图9中,对于与图1至图4所示的结构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与图1至图4所示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另外,气弹簧的下端部与主体机壳之间的卡合关系与实施例1的情况相同。
如图9(a)、(b)所示,本例中的开闭机构的成为上部的卡合部件的板状部件32上所形成的槽孔31与实施例1的情况相比长度方向形成得更长。而且,在槽孔31的上方,沿槽孔31的上缘的圆弧形成有调整用槽孔58。
在该调整用槽孔58中,钩型的止挡零件59的钩型的横向部分59a被作为固定构件的两个小螺钉61固定。固定位置沿调整用槽孔58任意设定。止挡零件59的钩型的纵向部分59b覆盖槽孔31地配置,纵向部分59b的内侧形成第二保持点49。
在开闭面板18全开时,气弹簧34的上端部37经由套环45卡定于形成有止挡零件59的钩型的纵向部分59b的第二保持点49处。
图9(b)示出了使槽孔31的长度与实施例1的情况下的槽孔31的长度相同,将止挡零件59靠近铰链17地固定在调整用槽孔58中并在与实施例1的情况同样的位置设定第二保持点的状态。
气弹簧34随着时间变化而气体压力(反力)降低时,使止挡零件59向远离铰链17的方向移动,在与气弹簧34的降低了的气体压力平衡的位置设定钩型的纵向部分59b(第二保持点49),并将止挡零件59固定在调整用槽孔58中。
图9(a)示出了使止挡零件59移动至槽孔31的最外侧的状态。在本例的开闭机构中,该位置是对于气体压力降低到了能够使用的极限的气弹簧34也能够支承全开的开闭面板18的位置。当然,从图9(b)的位置到图9(a)的位置,能够根据气弹簧34的气体压力降低的程度进行微调整。
这样,根据本例的开闭机构,通过第二保持点的移动,对于气体压力降低了的气弹簧也能够使用,从而不需要像以往那样地气体压力降低就立刻更换气弹簧,经济性好。
另外,即使气弹簧的气体压力降低,通过移动第二保持点,也能够将开闭面板维持在充分的敞开角度,从而始终安装有开闭机构的主体装置的运用/维修作业变得容易,更方便。
另外,即使使用气体压力降低了的气弹簧,通过使第二保持点移动,也能够确保保持力,所以不用担心全开的开闭面板自然落下,是安全的。
此外,在上述的各实施例中,以ATM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开闭部件的开闭机构不限于此。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用于具有上下方向的开闭面板的所有的装置。

Claims (7)

1.一种开闭部件的开闭机构,其特征在于,
在具有开口部的壳体中,所述开闭部件的开闭机构具有:
下部保持部,其设置在所述开口部附近的内部,并且至少具有使气弹簧的下部产生转矩的转动部件、和对所述转动部件施力而使所述转动部件转动的施力部件;
上部保持部,其被固定并立起设置于开闭所述开口部的开闭部件的开闭铰链附近的内表面,并且具有上缘呈圆弧状的槽孔,该槽孔以接近所述铰链的端部为第一保持点并且以远离所述铰链的端部为第二保持点;以及
气弹簧,其下端部被保持在所述下部保持部,且其上端部被保持在所述上部保持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闭部件的开闭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弹簧的所述上端部以可自由滑动的方式与所述上部保持部的所述槽孔卡合,所述上端部构成为:在所述开闭部件关闭时,所述上端部卡定于所述第一保持点;在所述开闭部件打开时,所述上端部卡定于所述第二保持点,
所述下部保持部构成为:在打开所述开闭部件时,通过所述施力部件与所述转动部件的协调动作,所述下部保持部对所述气弹簧向所述开口部的外侧方向施力,以使所述气弹簧的所述上端部从所述槽孔的所述第一保持点向所述第二保持点移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开闭部件的开闭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保持部的所述上缘呈圆弧状的所述槽孔构成为:在所述开闭部件关闭时,所述第一保持点的所述上缘的部分与其他的所述上缘的部分相比位于最上部,在所述开闭部件打开时,所述第二保持点的所述上缘的部分与其他的所述上缘的部分相比位于最上部。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开闭部件的开闭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弹簧构成为:在所述上端部卡定于所述第一保持点时以及所述上端部卡定于所述第二保持点时,连结所述上端部和所述下端部的直线以所述下端部为基点向所述壳体的内部方向倾斜。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开闭部件的开闭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力部件具有牵引作用力,所述施力部件的一端与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内部的规定位置的施力部件保持部连结,所述施力部件的另一端与所述转动部件的转动端连结,
所述转动部件被转动支点支承部在转动支点兼下部支承孔处保持为能够转动,该转动支点支承部在比所述壳体的内部的所述施力部件保持部低的位置被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内部,在该转动支点兼下部支承孔的上方具有切口部,
所述气弹簧的所述下端部具有被保持孔和板片部件,所述被保持孔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保持于所述转动部件的所述转动支点兼下部支承孔,所述板片部件形成在该被保持孔的上方并向与所述气弹簧的轴线垂直的方向突出设置而与所述转动部件的所述切口部嵌合,通过由所述转动部件对所述下端部施加的转矩,所述上端部从所述第一保持点向所述第二保持点移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开闭部件的开闭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部件构成为:
所述转动部件被所述施力部件施力而以所述转动支点兼下部支承孔为支点向上方转动,
由所述切口部的转动端侧的端部,对所述气弹簧的所述板片部件的、嵌入于所述切口部中的转动端侧的端部推压施力,
利用该推压施加的力、以及所述气弹簧的所述被保持孔与所述板片部件的突出设置部之间的距离,在所述被保持孔的形成部产生转矩,
在全开所述开闭部件时,借助所述转矩,经由所述气弹簧的主体,强制性地使该气弹簧的所述上端部从所述上部保持部的所述槽孔的所述第一保持点向所述第二保持点移动。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开闭部件的开闭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保持部形成为由调整用槽孔、横向部分和纵向部分构成的钩型,该调整用槽孔在所述槽孔的上方沿所述槽孔的上缘的圆弧形成,通过所述横向部分与所述调整用槽孔卡合,通过固定构件将相对于所述调整用槽孔的固定位置沿所述调整用槽孔设定在任意的位置,所述纵向部分以横截所述槽孔的方式延伸地配置,所述第二保持点以位置可变的方式形成。
CN201110337807.0A 2011-03-29 2011-10-31 开闭部件的开闭机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337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73538A JP5385331B2 (ja) 2011-03-29 2011-03-29 開閉部材の開閉機構
JP2011-073538 2011-03-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33704A CN102733704A (zh) 2012-10-17
CN102733704B true CN102733704B (zh) 2015-01-28

Family

ID=469899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37807.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33704B (zh) 2011-03-29 2011-10-31 开闭部件的开闭机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385331B2 (zh)
KR (1) KR20120111885A (zh)
CN (1) CN10273370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61315B (zh) * 2014-09-23 2016-09-14 林德(中国)叉车有限公司 一种双行程定位门启机构
CN104295176A (zh) * 2014-10-30 2015-01-21 安徽捷迅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箱子气弹簧支撑臂
CN107091522A (zh) * 2017-05-11 2017-08-2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
CN108806926A (zh) * 2018-08-31 2018-11-13 长兴盛强电子器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三相变压器
CN112530105A (zh) * 2020-12-10 2021-03-19 石波 一种具有面板自锁结构的金融终端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87622A (zh) * 2004-07-23 2005-03-02 蔡康荣 一种闭门器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336415A (ja) * 1998-05-26 1999-12-07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開放パネルの構造
JP2000320234A (ja) * 1999-05-13 2000-11-21 Chuo Spring Co Ltd 障子、扉等の開閉機構
JP2003106036A (ja) * 2001-09-28 2003-04-09 Kokuyo Co Ltd 部材の支持装置
JP4708066B2 (ja) * 2005-04-04 2011-06-22 株式会社ムラコシ精工 扉体閉止装置
JP2006299533A (ja) * 2005-04-15 2006-11-02 Toyo Kitchen & Living Co Ltd 収納家具
WO2011001505A1 (ja) * 2009-06-30 2011-01-06 富士通フロ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現金自動取引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87622A (zh) * 2004-07-23 2005-03-02 蔡康荣 一种闭门器结构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0-320234A 2000.11.21 *
JP特开2006-283460A 2006.10.19 *
JP特开2006-299533A 2006.11.02 *
JP特开平11-336415A 1999.12.07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385331B2 (ja) 2014-01-08
CN102733704A (zh) 2012-10-17
JP2012207436A (ja) 2012-10-25
KR20120111885A (ko) 2012-10-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33704B (zh) 开闭部件的开闭机构
CN102893587B (zh) 开闭装置
CN102227568B (zh) 门体的保持构造
CN103039060B (zh) 开闭装置
CN103097770A (zh) 开闭装置
CN101605958A (zh) 用于带有枢轴窗扇的屋顶窗户的铰链
CN102090046A (zh) 滑动、旋转安装单元以及使用该滑动、旋转安装单元的电子设备
KR20170072749A (ko) 냉장고
CN101317123B (zh) 显示装置
KR20180108729A (ko) 힌지기구 및 가구
CN101500383B (zh) 电子设备
CN102213512A (zh) 对开门冰箱
CN109155212A (zh) 开关、键盘及开关的制造方法
CN110312007A (zh) 折叠显示装置及通讯设备
KR102586942B1 (ko) 가구 도어의 움직임을 위한 기구
CN104768715A (zh) 一种具有锁定装置的5自由度关节机构
TW539826B (en) Interlock device
CN215761126U (zh) 一种开关门机构
CN102591416A (zh) 电子装置的双轴铰链
CN100496198C (zh) 信息处理装置
US20110149484A1 (en) Keyboard and display screen in separate housings connected by cam assemblies that tilt responsive to movement between the housings
CN105276036B (zh) 一种自适应锁紧装置
CN217925422U (zh) 下定位装置及联动门
KR100796720B1 (ko) 휴대폰 개폐장치
CN220338834U (zh) 制冷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128

Termination date: 2018103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