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00383B - 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500383B CN101500383B CN2009100059428A CN200910005942A CN101500383B CN 101500383 B CN101500383 B CN 101500383B CN 2009100059428 A CN2009100059428 A CN 2009100059428A CN 200910005942 A CN200910005942 A CN 200910005942A CN 101500383 B CN101500383 B CN 10150038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ousing
- state
- matrix part
- installing component
- electronic equipm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构成为能够使在下表面具有显示部的第二壳体相对于在上表面设有操作部的第一壳体开闭,并且能够使第二壳体在打开状态通过摆线机构进行摆线动作,所述摆线机构由以下部件构成:基体部件,其安装在所述第二壳体和以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起伏的方式安装在所述第一壳体上的支承装置中的任意一方上;设置在该基体部件上的一对摆线动作用的引导长孔;安装部件,其安装在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支承装置中的任意另一方上,且具有分别插入并卡合在所述一对引导长孔中的一对引导轴;以及控制装置,其设置在该安装部件和所述基体部件之间,控制该安装部件相对于所述基体部件的摆线动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使具有显示部的第二壳体相对于设置有操作部的第一壳体进行摆线动作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在笔记本电脑、PDA、Zaurus(ザウルス,商标)以及便携电话机等小型电子设备中,公知有如下的电子设备:具有在上表面设置有键盘等操作部的第一壳体,和在下表面设置有LCD等显示部的俯视时呈矩形的第二壳体,并形成以下状态: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重合,利用第二壳体覆盖第一壳体上表面的闭合状态;以及使第二壳体相对于第一壳体在纵向旋转以使第一壳体的上表面和第二壳体的下表面露出的打开状态。
近年来,对于上述的电子设备,已经推出了除了本来所具有的功能以外还具有利用网络等通信线路的功能、数字照相机功能、录像再生功能、电视接收功能、游戏功能等多种多样的功能的电子设备。因此,例如尤其是在使电视的动态图像显示在显示部上来观看该动态图像的情况等中,与使第二壳体相对于第一壳体以纵向较长的纵长状态进行使用相比,以横向较长的横长状态进行使用更加合适。
因此,在便携电话机中,提出了具有在第二壳体相对于第一壳体打开的状态下能够从纵长的状态朝横长的状态进行旋转操作的摆线功能的便携电话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这些专利文献1和2所记载的便携电话机具有:在上表面设置有键盘等操作部的第一壳体;在下表面设置有显示部的俯视时呈矩形的第二壳体;以及以能够支承该第二壳体使该第二壳体相对于第一壳体开闭和旋转的支承装置。在该便携电话机中,在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重合,第一壳体的上表面和第二壳体的下表面紧密接触从而成为封闭状态。当从该闭合状态起使用便携电话机时,使第二壳体经由支承装置相对于第一壳体打开,通过在该打开状态下使其相对于支承装置做摆线动作,而成为能够使显示部以横长的方式进行使用的状态。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1157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189541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和2所记载的带有摆线功能的便携电话机中,设有对第二壳体相对于支承装置从预定的旋转位置朝横长方向或者纵长方向施力的弹性装置,利用弹性装置的作用力使第二壳体从预定的旋转位置相对于支承装置自动旋转。这样,对于上述的带有摆线机构的便携电话机,如果使第二壳体克服弹性装置的作用力相对于支承装置旋转至预定的旋转位置,则第二壳体利用弹性装置的作用力从该预定的旋转位置相对于支承装置自动地旋转并停止在横长或者纵长的位置。但是,由于第二壳体突然停止在横长或者纵长的位置,因此在电子设备例如笔记本电脑那样的第二壳体比便携电话机大且重的情况下,伴随着摆线动作时的加速度,停止时的冲击施加在第二壳体上,从而存在这样的可能性:产生对冲击敏感的显示部出现故障或者破损等不良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为了应对上述问题点而做出的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构成为能够减小使第二壳体进行摆线动作并相对于支承装置停止在横长或者纵长的位置时对第二壳体的冲击。
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电子设备的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构成为能够使第二壳体经由以能够起伏的方式安装在所述第一壳体上的支承装置相对于第一壳体开闭,构成为能够使第二壳体在打开状态下经由摆线机构相对于支承装置进行摆线动作,从而使第二壳体相对于第一壳体形成横长状态和纵长状态,所述摆线机构由以下部件构成:安装在第二壳体和支承装置中的任意一方上的基体部件;设置在该基体部件上的一对摆线动作用的引导长孔;安装部件,其安装在第二壳体和支承装置中的任意另一方上,且具有分别插入并卡合在一对引导长孔中的一对引导轴;以及控制装置,其设置在该安装部件和所述基体部件之间,控制该安装部件相对于基体部件的摆线动作。
根据本发明,通过设置使基体部件和安装部件之间产生摩擦转矩的控制装置,从而当使第二壳体停止在横长状态或者纵长状态的位置上时,能够减小对第二壳体的冲击,能够防止由该冲击导致被设置在第二壳体上的显示部发生故障或破损等不良情况。
此时,本发明能够在基体部件和安装部件之间还设有将第二壳体保持在横长状态或者纵长状态的触击停止装置。
进一步,在本发明中,触击停止装置由以下部件构成:卡合凸部,其设置在基体部件和触击摩擦板中的任意一方上,所述触击摩擦板设置在所述基体部件和所述安装部件之间的所述一对引导轴中的第一轴的外周上;以及卡合凹部,其设置在基体部件和安装部件中的任意另一方上,并且当第二壳体处于横长状态或者纵长状态时与卡合凸部相卡合。
进一步,在本发明中,控制装置能够这样形成:设置在所述基体部件和所述安装部件之间,是使所述基体部件和所述安装部件之间产生摩擦转矩的摩擦产生装置。
进一步,在本发明中,摩擦产生装置由以下部件构成:设置在安装部件上且贯通所述基体部件的所述一对引导轴中的第一轴;以及弹性装置,其设置在该第一轴的外周上,将基体部件按压在安装部件上以使基体部件和安装部件之间产生摩擦转矩。
并且,引导长孔中的一个引导长孔形成为俯视时大致逆U字形,另一引导长孔相对于该俯视时大致逆U字形的引导长孔朝向其内顶部形成为直线状。
进一步,在本发明中,能够将控制装置形成为相对于支承装置对第二壳体朝上方按压施力的摆线动作施力装置,该摆线动作施力装置由以下部件构成:滑动部件,其以能够在上下方向滑动的方式卡合在基体部件上;以能够在上下方向滑动的方式卡合在该滑动部件上的第一凸轮体;与该第一凸轮体接触并且安装在安装部件上的第二凸轮体;和以使第一凸轮体与第二凸轮体接触的方式朝上方施力的弹性装置。
进一步,控制装置能够形成为缓冲装置,支承装置能够形成为壳体。
如以上说明了的那样,由于将控制安装部件相对于基体部件的摆线动作的控制装置设置在安装部件和基体部件之间,因此能够对支承装置和第二壳体之间的摆线动作进行控制,当使第二壳体相对于第一壳体停止在横长状态或者纵长状态的位置时能够减小对第二壳体的冲击,从而能够防止由该冲击导致显示部发生故障或破损等不良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涉及的作为电子设备的一例的笔记本电脑的立体图,(a)是示出闭合状态的图,(b)是示出显示部处于横边较长的横长状态的图,(c)是示出显示部处于横长状态和纵长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的图,(d)是示出显示部处于纵边较长的纵长状态的图。
图2是说明本发明涉及的作为电子设备的一例的笔记本电脑的摆线(cycloid)机构的说明图,(a)是示出第二壳体的横长状态的图,(b)是示出第二壳体的处于横长状态和纵长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的图,(c)是示出第二壳体的纵长状态的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涉及的摆线机构的一例的图,(a)是俯视图,(b)是仰视图。
图4是示出图3所示的摆线机构的一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示出图3所示的摆线机构的触击摩擦板(click friction plate)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涉及的摆线机构的其他实施例的立体图,(a)是示出横长状态的图,(b)是示出处于纵长状态和横长状态之间的中立状态的图,(c)是示出纵长状态的图。
图7是图6所示的摆线机构的仰视图。
图8是图6所示的摆线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涉及的电子设备的一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图1和图2是用于对应用了本发明的电子设备的动作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图3和图4是示出本发明涉及的摆线机构的一例的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涉及的电子设备具有:在上表面设有键盘部等操作部14的第一壳体11;在下表面设有显示部15且俯视时呈矩形的第二壳体12;以及第三壳体13,其作为以能够相对于第一壳体11进行开闭和摆线动作的方式支承该第二壳体12的支承装置的一例,以下称为支承装置13。
作为本发明涉及的电子设备10,特别对笔记本电脑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PDA、Zaurus(商标)等便携终端机,便携电话机,计算器、袖珍计算机,便携游戏机等。以下对作为电子设备10的一例而应用于笔记本电脑中的情况进行说明,但是并不限于此。
第一壳体11形成为俯视时大致横边较长的矩形。在第一壳体11的上表面上例如设置有键盘部等操作部14。支承装置13经由铰链装置17以能够沿纵向转动的方式连接在该第一壳体11的上端部。铰链装置17只要能够使第二壳体12相对于第一壳体11沿纵向转动即可,并无特殊限制,可以使用公知的铰链装置。支承装置13形成为与第一壳体11大致相同的俯视时大致横边较长的矩形,具有能够覆盖第一壳体11的整个上表面的大小。该支承装置13就其形状来说并无特殊限制,在此用作了支承装置,但是也可以将其用作壳体,如前面所述,可以任意确定。如图2所示,第二壳体12经由本发明涉及的摆线机构1被支承在支承装置13的下表面。第二壳体12例如形成为与支承装置13大致相同的俯视时大致横边较长的矩形,其大小为与支承装置13大致相同。在第二壳体12的下表面设置有例如LCD等显示部15。即,电子设备10构成为:第二壳体12和支承装置13相互重合在第一壳体11的上表面并将键盘部等操作部14和显示部15封闭起来(参照图1(a)),并且,使第二壳体12与支承装置13一起经由铰链装置17相对于第一壳体11沿纵向旋转,从而使操作部14露出来以能够操作,使显示部15以横长状态露出(参照图1(b)和图2(a)),进一步,使该第二壳体12经由设置在第二壳体12与支承装置13之间的摆线机构1相对于第一壳体11在目前的打开状态下一边朝水平方向旋转一边沿纵向滑动,从而使显示部15成为纵长状态(参照图1(d)和图2(c))。
如图2至图4所示,本发明涉及的摆线机构1的特征在于,所述摆线机构1具有:基体部件2,其安装在第二壳体12和支承装置13中的任一方上,例如安装在支承装置13上;安装部件3,其以能够旋转并沿纵向滑动的方式卡合在该基体部件2上,且安装在第二壳体12和支承装置13中的任意另一方上,例如安装在第二壳体12上;以及控制装置5,其设置在该安装部件3和基体部件2之间,由使基体部件2和安装部件3之间产生摩擦转矩的摩擦产生装置构成。
基体部件2例如形成为俯视时大致圆形的平板状。在基体部件2上设置有例如四个安装孔2a,用于通过例如小螺钉等安装在支承装置13的下表面上。在基体部件2上设有在上下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第一引导长孔21和在左右方向呈大致U字弯曲状延伸的第二引导长孔22。对于这些第一引导长孔21和第二引导长孔22,第二引导长孔22配置在第一引导长孔21的上方,从而形成大致箭头(↑)状。即,第一引导长孔21朝向第二引导长孔22的顶部内侧而形成为直线状。
安装部件3形成为圆形的一部分朝径向外侧突出的平板状。在安装部件3上设有例如三个安装孔3a,用于通过例如小螺钉等安装在第二壳体12的上表面上。在安装部件3上设有第一轴穿插孔31,该第一轴穿插孔31安装第一滑动引导部即第一轴41。第一轴穿插孔31的直径形成为与第一引导长孔21的宽度大致相同。在该第一轴穿插孔31周围的安装部件3上,以与第一轴穿插孔31大致同轴且互相对置的方式设有两个圆弧状的贯通孔35。并且,在安装部件3的上表面(被安装到第二壳体12的面)上且在贯通孔35之间的一侧突出有凸部33。并且,在安装部件3的从圆形的部分突出的前端部附近,设有第二轴安装孔32。作为第二滑动引导部的第二轴42安装在该第二轴安装孔32中。
在第二轴42的一端部设有直径比第二引导长孔22的宽度大的凸缘部42a,同时,在另一端部上设有从基体部件2的下表面贯通第二引导长孔22并安装在第二轴安装孔32中的安装部42b。在第二轴42的外周上装配有外径比第二引导长孔22的宽度小(例如稍小)的垫圈47,第二轴42经由该垫圈47滑动卡合在第二引导长孔22中。
第一轴41形成为外径比第一轴穿插孔31的直径稍小的圆筒状。在第一轴41的一端部上设有直径比安装部件3的圆弧状的贯通孔35的外径稍小的凸缘部41a。在该凸缘部41a上设有与安装部件3的凸部33卡合的凹部43。第一轴41的另一端部从安装部件3的上表面贯通第一轴穿插孔31和基体部件2的第一引导长孔21。在该贯通后的另一端部上设有弹性装置(碟形弹簧51)且该端部被铆接,该弹性装置作为将基体部件2按压在安装部件3上从而使基体部件2和安装部件3之间产生摩擦转矩的控制装置5的构成要素。由此,第一轴41以不会脱出的方式滑动卡合在第一引导长孔21中。
通过将这些第一轴41和第二轴42分别以不会脱出的方式卡合在第一引导长孔21和第二引导长孔22中,第二壳体12能够相对于第一壳体11(支承装置13)在横长状态和纵长状态之间一边朝水平方向旋转一边朝纵向滑动。以在该中立状态时第一轴41位于第一引导长孔21的上端部21b同时第二轴42位于第二引导长孔22的大致逆U字的大致顶部22c的方式,形成第一引导长孔21和第二引导长孔22并安装第一轴41和第二轴42。
即,第一引导长孔21和第二引导长孔22的形状以及第一轴41和第二轴42的安装位置构成为:当第二壳体12相对于第一壳体11为横长状态时(参照图1(b)和图2(a)),第一轴41位于第一引导长孔21的下端部并且第二轴42位于第二引导长孔22的一端部22a(参照图4),如果使第二壳体12从该横长状态相对于第一壳体11(支承装置13)旋转并在纵向滑动,则第一轴41朝第一引导长孔21的上端部21b的方向滑动,同时第二轴42朝第二引导长孔22的大致中央部(大致逆U字的中央部的大致顶部22c)滑动,当处于中间状态(中立状态)时(参照图1(c)和图2(b)),第一轴41位于第一引导长孔21的上端部21b且第二轴42位于第二引导长孔22的大致逆U字的大致顶部22c(参照图3和图4),进一步,第一轴41位于第一引导长孔21的下端部21a且第二轴42位于第二引导长孔22的另一端部22b(参照图3),从而形成纵长状态(参照图1(d)和图2(c))。当处于该纵长状态时,优选第二壳体12构成为:第一壳体11一方的侧部(在图示例中为左侧侧部)和纵长状态的第二壳体12一方的侧部(在图示例中为左侧侧部)在平面视图中形成为大致同一直线状,并且纵长状态的第二壳体12的下端部位于第一壳体11的上端部附近。另外,当处于中间状态时形成为第一轴41位于第一引导长孔21的上端部21b且第二轴42位于第二引导长孔22的大致逆U字的大致顶部22c,但是并不限于此。并且,处于纵长状态时的第二壳体12相对于支承装置13的位置并无特殊限制,可以定位在期望的位置。
作为控制装置5,只要能够将基体部件2按压在安装部件3上并使基体部件2和安装部件3之间产生摩擦转矩即可,并无特殊限制。作为弹性装置可以列举碟形弹簧、弹簧垫圈、压缩弹簧等,例如可以使用碟形弹簧51。碟形弹簧51的个数并无特殊限制,在图示例中为一枚。碟形弹簧51夹设在垫圈57、58之间并安装在从第一引导长孔21突出的第一轴41的端部上。优选该碟形弹簧51当使第二壳体12相对于支承装置13在横长状态和纵长状态之间一边旋转一边滑动的过程中停止该移动时,能够在基体部件2和安装部件3之间产生相对于第一壳体11(支承装置13)将第二壳体12保持在该位置的摩擦转矩,即优选该碟形弹簧51具有可形成自由停止状态的弹力。利用该作为弹性装置的碟形弹簧51、第一轴41、以及与基体部件2抵接的触击摩擦板61构成控制装置5,但是在该实施例中该控制装置5是摩擦产生装置。
并且,也可以设置将第二壳体12相对于第一壳体11保持在横长状态的位置和纵长状态的位置的触击停止装置6。触击停止装置6并无特殊限制,例如具有:触击摩擦板61,其设置在基体部件2和安装部件3之间的第一轴41外周上;卡合凸部62,其设置在触击摩擦板61和基体部件2中的任意一方,例如设置在触击摩擦板61上;以及卡合凹部63,其设置在基体部件2和触击摩擦板61中的任意另一方,例如设置在基体部件2上,并且当第二壳体12处于纵长状态或者横长状态时与该卡合凸部62卡合。
触击摩擦板61例如形成为直径与安装部件3的圆形部分的直径大致相同的圆板状。在触击摩擦板61上设有供第一轴41穿插的穿插孔61a。在该穿插孔61a的对置的两个部位还设有朝径向外方切入的切口部61b。在这些切口部61b外侧的触击摩擦板61上分别设有圆弧状的贯通孔61c。
例如在触击摩擦板61的下表面(基体部件2侧的面)的切口部61b和贯通孔61c之间,卡合凸部62分别突出地设置在其周方向上隔开180度间隔的两个部位。与这些卡合凸部62卡合的卡合凹部63,设置在基体部件2的第一引导长孔21的下端部附近的两个部位,且形成为处于横长状态和纵长状态下当第一轴41位于第一引导长孔21的下端部21a时卡合凸部62和卡合凹部63相卡合。
并且,在触击摩擦板61的穿插孔61a外侧的下表面上,例如在其周方向上隔开180度间隔突出有两个滑动引导部66(参照图5)。这些滑动引导部66与设置在基体部件2上的板引导长孔67滑动卡合。板引导长孔67形成为在基体部件2的第一引导长孔21的两侧部附近与第一引导长孔21大致平行地延伸,通过将滑动引导部66滑动卡合在这些板引导长孔67中,当第一轴41沿着第一引导长孔21滑动卡合时,触击摩擦板61与第一轴41一起滑动而不会相对于第一轴41转动。
接下来对本发明涉及的实施例1的作用进行说明。
电子设备10在未使用的状态下,通常处于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以及支承装置13相互重合的闭合状态(参照图1(a))。此时,通过碟形弹簧51的弹力在支承装置13和第二壳体12之间经由控制装置5产生摩擦转矩,同时,触击摩擦板61的卡合凸部62和基体部件2的卡合凹部63卡合,因此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以及支承装置13被保持在相互大致完全重合的闭合状态。另外,为了更加可靠地保持该闭合状态,还可以设置锁定机构。
当使用该电子设备10时,例如,在用手按住第一壳体11的状态下使第二壳体12与支承装置13一起经由铰链装置17朝打开方向的纵向(其短边方向)旋转,从而将第二壳体12相对于第一壳体11打开(参照图1(b))。由此,设置在第一壳体11的上表面上的键盘部等操作部14露出而能够进行操作,并且显示部15露出而能够以横长的状态通过眼睛观看,因此能够使显示部15处于横长状态来使用电子设备10。此时,通过碟形弹簧51的弹力在支承装置13和第二壳体12之间经由控制装置5产生摩擦转矩,并且触击摩擦板61的卡合凸部62与基体部件2的卡合凹部63卡合,因此显示部15被保持在横长状态。另外,为了更加可靠地保持该横长状态,还可以设置锁定机构。
当使显示部15处于纵长状态进行使用时,在将第二壳体12相对于第一壳体11打开的状态下,使第二壳体12相对于支承装置13朝逆时针方向旋转。于是,安装部件3相对于基体部件2一边朝水平方向旋转一边朝纵向滑动,第一轴41从第一引导长孔21的下端部21a朝上端部21b滑动,同时第二轴42从第二引导长孔22的一端部22a朝顶部22c滑动。
进而,如图2(b)所示,第一轴41到达第一引导长孔21的上端部21b,同时第二轴42到达第二引导长孔22的大致逆U字的大致顶部22c,该状态为中立状态(在图示例中为中间状态)。从该中立状态开始,使第二壳体12相对于支承装置13进一步朝逆时针方向旋转。于是,第一轴41朝第一引导长孔21的下端部21a滑动,同时第二轴42朝第二引导长孔22的另一端部22b滑动。进而,第一轴41滑动至第一引导长孔21的下端部21a,同时第二轴42滑动至第二引导长孔22的另一端部22b。这样显示部15进行摆线动作而成为纵长状态(参照图1(d)和图2(c))。此时,利用碟形弹簧51的弹力在支承装置13和第二壳体12之间产生摩擦转矩,并且触击摩擦板61的卡合凸部62和基体部件2的卡合凹部63卡合,因此显示部15保持在纵长状态。另外,为了更加可靠地保持该纵长状态,还可以设置锁定机构。
为了从该显示部的纵长状态返回横长状态,例如,在固定第一壳体11的状态下使第二壳体12相对于支承装置13朝与上述方向相反的顺时针方向旋转,从而显示部进行摆线动作并从纵长状态返回横长状态。从该横长状态开始,例如通过在固定第一壳体11的状态下使第二壳体12与支承装置13一起经由铰链装置17朝关闭方向的纵向旋转,从而形成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以及支承装置13相互重合的闭合状态。
并且,在从横长状态成为纵长状态的期间以及从纵长状态成为横长状态的期间,由于在第二壳体12和支承装置13之间利用碟形弹簧51的弹力产生摩擦转矩而成为自由停止状态,因此当使第二壳体12相对于第一壳体11在任意位置停止时第二壳体12被保持在该状态。即,例如,当以从横长状态成为纵长状态的方式使第二壳体12相对于支承装置13旋转时,如果在中途停止动作,则第二壳体12被保持在相对于第一壳体11停止在该位置的状态。因此,第二壳体12能够被保持成相对于第一壳体11停止在任意位置。
因此,对于本发明涉及的摆线机构1和电子设备10,由于在支承装置13和第二壳体12之间产生摩擦转矩,因此当使第二壳体12停止在横长状态或者纵长状态的位置时,能够减小由该停止导致的第二壳体12的冲击,从而能够防止由该冲击导致的显示部15发生故障或破损等不良情况。并且,在进行摆线动作时能够使第二壳体12相对于第一壳体11停止在任意位置,并且,结构简单部件数量少,因此能够实现成本降低和薄型化。进一步,由碟形弹簧51的弹力确定使第二壳体12相对于第一壳体11(支承装置13)一边旋转一边在纵向滑动时的动作中的保持转矩,因此通过将蝶形弹簧51变更为弹力不同的部件,就能够简单地调节动作中的保持转矩。
并且,在处于横长状态或者纵长状态以外的状态时,卡合凸部62和卡合凹部63之间的卡合被解除,卡合凸部62上抬至基体部件2上的第一引导长孔21和滑动引导长孔之间并在基体部件2上滑动。从该状态变成横长状态或者纵长状态时,上抬至基体部件2上的卡合凸部62落入卡合凹部63中并进行卡合,因此产生触击感。这样能够利用触击停止装置6容易地把握第二壳体12是否成为了横长状态或者纵长状态。并且,通过将碟形弹簧51变更为弹力不同的部件,能够对保持横长状态或者纵长状态的保持力进行调节。
并且,当卡合凸部62和卡合凹部63之间的卡合被解除且卡合凸部62上抬至基体部件2上时,由于卡合凸部62设置在触击摩擦板61的切口部61b和贯通孔61c之间,因此卡合凸部62的背面及其附近变形并突出。在与该突出部位对置的安装部件3的部位设有贯通孔35,突出部位进入该贯通孔35中,因此作用于基体部件2(实际上是触击摩擦板61)和安装部件3之间的摩擦力,是在触击摩擦板61和安装部件3面接触的状态下产生的,因此在触击摩擦板61和安装部件3之间以不会偏向的方式良好地产生摩擦转矩,从而能够良好地进行安装部件3相对于基体部件2的动作。即,在通过卡合凸部62上抬至基体部件2上从而使卡合凸部62的相反侧等突出的情况下,如果在安装部件3上没有贯通孔,则仅在突出部位和安装部件3的与该突出部位接触的两个部位产生摩擦转矩,从而当使安装部件3相对于基体部件2旋转时存在产生晃动或者摩擦转矩过高而无法进行旋转的情况。
[实施例2]
图6至图8是示出本发明涉及的摆线机构的其他实施例的图。对与实施例1的部件相同的部件赋予相同的部件名称和指示记号并省略重复说明。如图6至图8所示,该实施例涉及的摆线机构100具有摆线动作施力装置,该摆线动作施力装置进行施力使第二壳体12相对于支承装置13(与实施例1的部件相同,也可以仅是支撑部件)进行摆线动作。摆线机构100的特征在于,该摆线机构100具有:基体部件102,其安装在第二壳体12和支承装置13中的任一方上,例如安装在支承装置13上;安装部件103,其以能够旋转并在纵向滑动的方式卡合在该基体部件102上,并且安装在第二壳体12和支承装置13中的任意另一方上,例如安装在第二壳体12上;控制装置105,其设置在该安装部件103和基体部件102之间,由使基体部件102和安装部件103之间产生摩擦转矩的摩擦产生装置构成;以及摆动动作施力装置107,其设置在基体部件102和安装部件103之间,当使安装部件103相对于基体部件102旋转并朝纵向的上方滑动时,对该安装部件103作用有朝纵向的上方按压的按压力。
基体部件102例如形成为俯视时平板状。在基体部件102上设有例如四个安装孔102a,用于通过例如小螺钉等安装在支承装置13的下表面上。在基体部件102上设有在上下方向呈直线状地延伸的第一引导长孔121和在左右方向大致U字弯曲状地延伸的第二引导长孔122。对于这些第一引导长孔121和第二引导长孔122,第二引导长孔122配置在第一引导长孔121的上方,从而形成大致箭头(↑)状。即,第一引导长孔121形成为朝向第二引导长孔122的顶部内侧的直线状。第二引导长孔122的外周的基体部件102的背面形成为呈凹状地凹陷的引导凹部122d。并且,从基体部件102的第一引导长孔121的下方直到下端部121a形成为大致矩形的滑动部125。该滑动部125的两侧部分别设有折弯成コ字状的滑动卡合部126。并且,在滑动部125上设有两个沿纵向(上下方向)延伸且在上表面侧突出的引导部127。
安装部件103形成为矩形的一端部呈扇状地突出的平板状。在安装部103上设有例如三个安装孔103a,用于通过例如小螺钉等安装在第二壳体12的上表面上。在这些安装孔103a中分别安装有安装小螺钉103b。在安装部件103的另一端部附近设有第一轴穿插孔131,该第一轴穿插孔131安装第一滑动引导部即第一轴141。第一轴穿插孔131形成为,将直径与第一引导长孔121的宽度大致相同的圆形的四个部位切成直线状的大致八边形。安装部件103另一端部的两侧部,分别被朝向上方折弯形成安装片137。并且,在安装部件103一端部的扇状部分的前端部附近,设有第二轴安装孔132。在该第二轴安装孔132中安装有作为第二滑动引导部的第二轴142。
在第二轴142的一端部上设有凸缘部142a,该凸缘部142a的直径比第二引导长孔122的宽度大,例如直径比引导凹部122d的宽度稍小,并且,在第二轴142的另一端部上设有安装部142b,该安装部142b从基体部件102的下表面穿插第二引导长孔122并安装于第二轴安装孔132。在第二轴142外周且在基体部件102的上下分别设有垫圈148、149。
第一轴141的外径形成为可嵌合在第一轴穿插孔131中的大致八边形的筒状。在第一轴141的一端部上,设有凸缘部141a。在第一轴141的另一端部上设有外径为小尺寸的大致八边形的安装部141b。第一轴141的另一端部夹着垫圈147从基体部件102的下表面开始依次穿插在第一引导长孔121、滑动托架182的第一穿插孔186、安装部件103的第一轴穿插孔131、滑动托架182的第二穿插孔187、触击摩擦板151以及触击板152中。控制垫圈155被安装在该贯通后的另一端部的安装部141b上并且该另一端部被铆接,从而第一轴141以不会脱出的方式安装在第一引导长孔121和第一轴穿插孔131中。
通过将这些第一轴141和第二轴142分别卡合在第一引导长孔121和第二引导长孔122中,从而第二壳体12相对于第一壳体11(支承装置13)在横长状态和纵长状态之间一边朝水平方向旋转一边朝纵向滑动。以在该中立状态时第一轴141位于第一引导长孔121的上端部121b且第二轴142位于第二引导长孔122的大致逆U字的大致顶部122c的方式,形成第一引导长孔121和第二引导长孔122并安装第一轴141和第二轴142。
即,第一引导长孔121和第二引导长孔122的形状以及第一轴141和第二轴142的安装位置构成为:当第二壳体12相对于第一壳体11为横长状态时,第一轴141位于第一引导长孔121的下端部121a并且第二轴142位于第二引导长孔122的一端部(参照图6(a)),如果使第二壳体12从该横长状态相对于第一壳体11(支承装置13)旋转并在纵向滑动,则第一轴141朝第一引导长孔121的上端部121b的方向滑动,同时第二轴142朝第二引导长孔122的大致中央部(大致逆U字的中央部的大致顶部122c)滑动,当处于中间状态(中立状态)时,第一轴141位于第一引导长孔121的上端部121b且第二轴142位于第二引导长孔122的大致逆U字的大致顶部122c(参照图6(b)),进一步,第一轴141位于第一引导长孔121的下端部121a且第二轴142位于第二引导长孔122的另一端部122b(参照图6(c)),从而形成纵长状态。当处于该纵长状态时,优选第二壳体12构成为:第一壳体11一方的侧部(在图示例中为左侧侧部)和纵长状态的第二壳体12一方的侧部(在图示例中为左侧侧部)在平面视图中形成为大致同一直线状,并且纵长状态的第二壳体12的下端部位于第一壳体11的上端部附近。另外,当处于中间状态时形成为第一轴141位于第一引导长孔121的上端部121b且第二轴142位于第二引导长孔122的大致逆U字的大致顶部122c,但是并不限于此。并且,处于纵长状态时的第二壳体12相对于第一壳体11(支承装置13)的位置并无特殊限制,可以定位在期望的位置。
控制装置105在实施例中是摩擦产生装置,只要能够使基体部件102和安装部件103之间产生摩擦转矩即可,并无特殊限制。在图示例中,该控制装置105构成为具有第一轴141以及构成触击停止装置106的触击摩擦板151和触击板152。
触击摩擦板151形成为具有供第一轴141穿插的圆形穿插孔151a的圆板状。在触击摩擦板151外周端部的对置的两个部位(在其周方向上隔开180度间隔的两个部位)上分别设有朝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片153。该触击摩擦板151以被收纳在安装凹部188中的状态安装在第一轴141的外周上,所述安装凹部188设置在构成滑动部件171的滑动托架182的第二片184的第二穿插孔187的周围,该滑动部件171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卡合在基体部件102上。滑动托架182的安装凹部188形成为与第二穿插孔187一起朝下表面侧凹陷的凹状并呈直径比触击摩擦板151的外径大例如稍大的圆形。在该安装凹部188的周壁的对置的两个部位(在其周方向上隔开180度间隔的两个部位)上分别设有供触击摩擦板151的突出片153卡合的板卡合部189。
触击板152形成为直径与触击摩擦板151大致相同的圆板状。在触击板152的供第一轴141穿插的穿插孔152a中设有例如四个卡定部152b,以使触击板152与第一轴141一起旋转。由此,当安装部件103相对于基体部件102一边旋转一边沿纵向滑动时,触击板152与第一轴141一起相对于触击摩擦板151旋转,从而在触击摩擦板151与触击板152之间、即基体部件102与安装部件103之间产生摩擦转矩。
并且,也可以设置将第二壳体12相对于第一壳体11(支承装置13)保持在横长状态和纵长状态的位置的触击停止装置106。触击停止装置106并无特殊限制,例如具有:卡合凸部162,其设置在触击摩擦板151和触击板152中的任意一方,例如设置在触击板152上;以及卡合凹部163,其当处于纵长状态或者横长状态时与该卡合凸部162卡合,并且设置在触击摩擦板151和触击板152中的任意另一方,例如设置在触击摩擦板151上。
卡合凸部162在触击板152下表面(触击摩擦板151侧的面)突出设置于沿其周向隔开90度间隔的四个部位上。卡合凹部163以朝径向内侧凹陷的方式设置在触击摩擦板151外周端部上并且是设置在触击摩擦板151沿周向隔开90度的四个部位上。由此,当处于横长状态和纵长状态时,即第一轴141位于第一引导长孔121的下端部121a时,卡合凸部162和卡合凹部163卡合。
摆线动作施力装置107只要是在安装部件103相对于基体部件102一边旋转一边朝纵向上方滑动时能够对该安装部件103作用朝纵向上方按压的按压力即可,并无特殊限制,该摆线动作施力装置107例如具有:与第一轴141一起相对于基体部件102滑动的滑动部件171;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设置在滑动部件171上的第一凸轮体172;与该第一凸轮体172接触且设置在安装部件103上的第二凸轮体173;以使第一凸轮体172与该第二凸轮体173接触的方式施力的弹性装置177;设置在第一凸轮体172和第二凸轮体173中的至少一方例如第一凸轮体172上的第一凸轮部174;以及第二凸轮部175,其设置在第一凸轮体172和第二凸轮体173中的至少另一方例如第二凸轮体173上,并与第一凸轮部174卡合,当安装部件103相对于基体部件102一边旋转一边朝纵向的上方滑动时,对该安装部件103作用朝上方按压的按压力。
滑动部件171构成为具有: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卡合在基体部件102的滑动部125的滑动卡合部126中的滑动体181;以及装配在该滑动体181的大致中央部的滑动托架182。滑动体181形成为俯视时横长的中央部的上方被切入的形状。该滑动体181的两侧部形成为滑动卡合在基体部件102的滑动部125的滑动卡合部126中的滑动卡合部181a。在滑动体181的下表面上设有与滑动部125的引导部127滑动卡合的滑动凹部181b。滑动体181的上端部敞开,作为弹性装置177的压缩弹簧178(在图示例中为四个)、引导这些压缩弹簧178的弹簧引导部件179以及第一凸轮体172以能够在纵向滑动的方式收纳在该滑动体181内。并且,在滑动体181的下端面上设有供弹簧引导部件179穿插的穿插孔181c。在该滑动体181的敞开的中央部中装配有覆盖该部分且在上方延伸的滑动托架182。
滑动托架182具有沿纵向延伸的第一片183和第二片184这两个片,第一片183和第二片184以在上下隔开间隔的状态下与后端部185连接在一起的方式形成为侧视大致コ字状。在该后端部185上设有两个供弹簧引导部件179穿插的穿插孔185a。第一片183和第二片184的上端部分别形成半圆状,在这些上端部上分别设有供第一轴141穿插的第一穿插孔186和第二穿插孔187。并且,在第二片184的第二穿插孔187的周围设有安装凹部188。该滑动托架182装配在滑动体181的大致中央部并且以覆盖滑动体181的中央部的方式从后端部夹持着滑动体181。由此,滑动部件171与第一轴141一起相对于基体部件102滑动。
第一凸轮体172的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两端部,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卡合在滑动部件171上。第一凸轮体172的上端部的两侧部突出。并且,呈半圆状地突出的第一凸轮部174设置在第一凸轮体172的上端部的大致中央部,第一凸轮体172形成为俯视大致山字状。并且,在第一凸轮体172的下端面上设有收纳弹簧引导部件179上方部分的弹簧引导收纳部172a。
弹簧引导部件179由以下部件构成:沿滑动部件17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棒状的基部179a;设置在基部179a的大致中央部上端部且插入到第一凸轮体172的弹簧引导收纳部172a中的插入部179b;以及隔开预定间隔地设置在基部179a下端部的四个引导部179c。在这些引导部179c的外周上分别装配有作为弹性装置177的四个压缩弹簧178。另外,虽然使用压缩弹簧178作为弹性装置177,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压缩弹簧178以外的其他弹性装置,并且,个数并不限于四个,也可以是四个以外的个数。利用这些压缩弹簧178进行施力使第一凸轮体172与第二凸轮体173接触。
在第二凸轮体173上设有安装孔173a,该安装孔173a用于安装所述的安装部件103的安装片137。第二凸轮体173的下端部是第一凸轮部174所接触的第二凸轮部175。该第二凸轮部175形成为具有两个弯曲的波状。该第二凸轮体173位于滑动托架182内,第一凸轮体172的第一凸轮部174借助压缩弹簧178的弹力与该第二凸轮体173的第二凸轮部175接触。
第一凸轮部174、第二凸轮部175、触击摩擦板151、触击板152以及压缩弹簧178,优选形成为当处于横长状态或者纵长状态时将第一壳体11(支承装置13)和第二壳体12保持在这些状态。并且,第一凸轮部174、第二凸轮部175、触击摩擦板151、触击板152以及压缩弹簧178,优选形成为当安装部件103相对于基体部件102一边旋转一边朝纵向的上方滑动时对该安装部件103作用有朝纵向的上方按压的按压力。即,当从横长状态朝纵长状态移动或者从纵长状态朝横长状态移动时,安装部件103相对于基体部件102一边旋转一边朝纵向的上方滑动,直到中立状态为止,因此,此时形成为朝纵向的上方按压第二壳体12(安装部件103)。进一步,第一凸轮部174、第二凸轮部175、触击摩擦板151、触击板152以及压缩弹簧178,优选形成为作用于安装部件103上的按压力随着接近中立状态而减弱且在中立状态时按压力变弱。
接下来,对实施例2的作用进行说明。虽然会使用图6至图8中未图示的部件和指示记号,但还希望结合实施例1进行理解。
电子设备10在未使用的状态下,通常处于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以及支承装置13相互重合的闭合状态(参照图1(a))。此时,在触击摩擦板151和触击板152之间产生摩擦转矩,并且卡合凸部162与卡合凹部163相卡合,因此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以及支承装置13被保持在相互大致完全重合的闭合状态。另外,为了更加可靠地保持该闭合状态,还可以设置锁定机构。
当使用该电子设备10时,例如,在用手按住第一壳体11的状态下使第二壳体12与支承装置13一起经由铰链装置17朝打开方向的纵向(其短边方向)旋转,从而将第二壳体12相对于第一壳体11打开(参照图1(b))。由此,设置在第一壳体11的上表面上的键盘部等操作部14露出而能够进行操作,并且显示部15露出而能够以横长的状态通过眼睛观看,因此能够使显示部15处于横长状态来使用电子设备10。此时,通过控制装置105在触击摩擦板151和触击板152之间产生摩擦转矩,并且卡合凸部162和卡合凹部163相卡合,因此显示部15被保持在横长状态。另外,为了更加可靠地保持该横长状态,还可以设置锁定机构。
当使显示部15处于纵长状态进行使用时,在将第二壳体12相对于第一壳体11打开的状态下,使第二壳体12相对于支承装置13朝逆时针方向旋转。于是,安装部件103相对于基体部件102一边旋转一边朝纵向滑动,第一轴141从第一导向长孔121的下端部121a朝上端部121b滑动,同时第二轴142从第二导向长孔122的一端部122a朝顶部122c滑动。进而,如图6(b)所示,第一轴141到达第一引导长孔121的上端部121b,同时第二轴142到达第二引导长孔122的大致顶部122c,该状态为中立状态(在图示例中为中间状态)。
这样,当第二壳体12进行摆线动作而从横长状态成为中立状态时,当第一轴141在第一引导长孔121中朝上端部121b滑动时,滑动体181与第一轴141一起相对于基体部件102滑动,在该滑动体181内,第一凸轮体172借助弹性装置177的弹力将第二凸轮体173朝上方推起,因此当使第二壳体12一边旋转一边朝纵向的上方滑动时,能够容易地使第二壳体12进行摆线动作。即,从横长状态开始直到中立状态为止,必须进行使第二壳体12相对于第一壳体11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动作,如果电子设备10为笔记本电脑,显示部15比便携式电话机大,则第二壳体12的重量变重,因此通过摆线动作施力装置107的按压力作用在第二壳体12上,就能够不会感觉到重量地使第二壳体12进行摆线动作。
并且,随着接近中立状态,第一凸轮部174接近第二凸轮部175的谷间,压缩弹簧178的弹力变弱,从而作用于安装部件103的按压力减弱,并且,当处于中立状态时第一凸轮部174到达第二凸轮部175的谷间从而按压力变弱,因此当成为中立状态时不会突然停止。
使第二壳体12相对于支承装置13从中立状态朝逆时针方向旋转。于是,第一轴141朝第一引导长孔121的下端部121a滑动,同时第二轴142朝第二引导长孔122的另一端部122b滑动。进而,第一轴141滑动至第一引导长孔121的下端部121a,同时第二轴142滑动至第二引导长孔122的另一端部122b(参照图6(c)),显示部15成为纵长状态。此时,在触击摩擦板151和触击板152之间产生摩擦转矩,同时卡合凸部162和卡合凹部163卡合,因此显示部15被保持在纵长状态。另外,为了更加可靠地保持该纵长状态,还可以设置锁定机构。
这样,当从中立状态成为纵长状态时,当进行使第二壳体12相对于支承装置13朝下方下降的动作时,由于压缩弹簧178克服弹力收缩时会产生转矩,因此第二壳体12趋势良好地与第一壳体11(支承装置13)等碰撞,在成为纵长状态时不会突然停止。
为了从该纵长状态返回横长状态,例如,在固定第一壳体11的状态下使第二壳体12相对于支承装置13朝与上述方向相反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由此能够从纵长状态返回横长状态。从该横长状态开始,通过使第二壳体12与支承装置13一起经由铰链装置17朝关闭方向的纵向旋转,从而形成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以及支承装置13相互重合的闭合状态。
因此,对于本发明涉及的电子设备10,由于利用作为摩擦产生装置的控制装置105在支承装置13和第二壳体12之间产生摩擦转矩,因此当使第二壳体12停止在横长状态或者纵长状态的位置时,能够减小由该停止导致的对第二壳体12的冲击,从而能够防止由该冲击导致显示部15发生故障或破损等不良情况。并且,在使用摆线动作施力装置107的情况下,当相对于第一壳体11朝上方抬起第二壳体12时,由于作用有按压力,因此能够不会感觉到重量地使第二壳体12进行摆线动作。进一步,由于使第二壳体12相对于支承装置13进行摆线动作时的动作中转矩,由触击摩擦板151、触击板152、第一凸轮体172、第二凸轮体173以及压缩弹簧178确定,因此通过将触击摩擦板151、触击板152、第一凸轮体172、第二凸轮体173以及压缩弹簧178变更为不同的部件能够简单地调节摆线动作中的转矩。
并且,当处于横长状态或者纵长状态以外的状态时,卡合凸部162和卡合凹部163之间的卡合被解除,卡合凸部162上抬至基体部件102上的第一引导长孔121和第二引导长孔122之间并在基体部件2上滑动。当从该状态变成横长状态或者纵长状态时,上抬至基体部件2上的卡合凸部162落入卡合凹部163中并进行卡合,因此产生基于触击停止装置106的触击感。因此,能够容易地把握第二壳体12是否成为了横长状态或者纵长状态。并且,通过将触击摩擦板151和触击板152变更为不同的部件,能够对将第二壳体保持在横长状态或者纵长状态的保持力进行调节。
并且,在以上的实施例1和2中的任一实施例中,作为控制第二壳体进行摆线动作的控制装置,能够构成为通过利用仅由压缩弹簧或者其他弹性装置构成的缓冲装置来吸收安装部件的摆线动作结束时的冲击,从而进行控制。进一步,支承装置也可以不是壳体而仅仅是支撑部件。
如上所详细说明了的那样,本发明具有使基体部件和安装部件之间产生摩擦转矩的控制装置,因此能够减小使第二壳体相对于支承装置停止在横长状态或者纵长状态时第二壳体的冲击,能够防止由该冲击导致显示部发生故障或破损等不良情况,因此最适用于电子设备尤其是笔记本电脑等。
Claims (10)
1.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构成为能够使在下表面具有显示部的第二壳体相对于在上表面设有操作部的第一壳体开闭,并且能够使所述第二壳体在打开状态进行大致摆线动作,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设备构成为能够经由以能够起伏的方式安装在所述第一壳体上的支承装置使所述第二壳体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开闭,该电子设备构成为能够使所述第二壳体在打开状态下经由摆线机构相对于所述支承装置进行摆线动作,从而使所述第二壳体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形成横长状态和纵长状态,
所述摆线机构由以下部件构成:安装在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支承装置中的任意一方上的基体部件;设置于该基体部件的一对摆线动作用的引导长孔;安装部件,其安装在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支承装置中的任意另一方上,且具有分别插入并卡合在所述一对引导长孔中的一对引导轴;以及控制装置,其设置在该安装部件和所述基体部件之间,控制该安装部件相对于所述基体部件的摆线动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基体部件和所述安装部件之间,还设有将所述第二壳体保持在所述横长状态或者所述纵长状态的触击停止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击停止装置具有:卡合凸部,其设置在所述基体部件和触击摩擦板中的任意一方上,所述触击摩擦板设置在所述基体部件和所述安装部件之间的所述一对引导轴中的第一轴的外周上;以及卡合凹部,其设置在所述基体部件和所述安装部件中的任意另一方上,并且当所述第二壳体处于横长状态或者纵长状态时与所述卡合凸部相卡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是使所述基体部件和所述安装部件之间产生摩擦转矩的摩擦产生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摩擦产生装置具有:设置在所述安装部件上且贯通所述基体部件的所述一对引导轴中的第一轴;以及弹性装置,其设置在该第一轴的外周上,将所述基体部件按压在所述安装部件上以使所述基体部件和所述安装部件之间产生摩擦转矩。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长孔中的一个引导长孔形成为俯视时大致逆U字形,另一引导长孔相对于该俯视时大致逆U字形的引导长孔朝向其内顶部形成为直线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是相对于所述支承装置对所述第二壳体朝上方按压施力的摆线动作施力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摆线动作施力装置具有:滑动部件,其以能够在上下方向滑动的方式卡合在所述基体部件上;以能够在上下方向滑动的方式卡合在该滑动部件上的第一凸轮体;与该第一凸轮体接触并且安装在所述安装部件上的第二凸轮体;和以使所述第一凸轮体与所述第二凸轮体接触的方式朝上方施力的弹性装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是缓冲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装置是壳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8-023125 | 2008-02-01 | ||
JP2008023125A JP2009187059A (ja) | 2008-02-01 | 2008-02-01 | 電子機器 |
JP2008023125 | 2008-02-0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500383A CN101500383A (zh) | 2009-08-05 |
CN101500383B true CN101500383B (zh) | 2011-08-31 |
Family
ID=409471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10005942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00383B (zh) | 2008-02-01 | 2009-01-22 | 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09187059A (zh) |
CN (1) | CN101500383B (zh) |
TW (1) | TW200938056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409494B2 (ja) * | 2010-04-07 | 2014-02-05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回転型表示装置 |
JP5523246B2 (ja) * | 2010-08-18 | 2014-06-1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機器 |
JP2015102159A (ja) * | 2013-11-25 | 2015-06-04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ヒンジ機構およびパネル装置 |
CN107528481B (zh) * | 2016-06-15 | 2021-06-25 |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 逆变器装置 |
JP6715108B2 (ja) * | 2016-06-30 | 2020-07-01 | 古野電気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 |
CN109271034A (zh) * | 2018-09-13 | 2019-01-25 | 郑州格瑞塔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平板电脑键盘 |
CN109917855A (zh) * | 2019-03-04 | 2019-06-21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一种电子设备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461053Y (zh) * | 2001-01-17 | 2001-11-21 | 陈庆耀 | 笔记本电脑无段转轴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360455B2 (ja) * | 1994-12-27 | 2002-12-24 |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 情報処理機器 |
JPH08185242A (ja) * | 1994-12-27 | 1996-07-16 | Casio Comput Co Ltd | 情報処理機器 |
US7529571B2 (en) * | 2003-09-03 | 2009-05-05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Sliding/hinge apparatus for sliding/rotating type mobile terminals |
JP2006258116A (ja) * | 2005-03-15 | 2006-09-28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開閉装置 |
TWI274982B (en) * | 2005-05-06 | 2007-03-01 | Asia Optical Co Inc | Handheld input device having a rotating mechanism |
JP4539534B2 (ja) * | 2005-11-08 | 2010-09-08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折り畳み型携帯電話機 |
JP2007312330A (ja) * | 2006-05-22 | 2007-11-29 | Sharp Corp | 折畳み式携帯通信機器 |
-
2008
- 2008-02-01 JP JP2008023125A patent/JP2009187059A/ja active Pending
-
2009
- 2009-01-14 TW TW98101239A patent/TW200938056A/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9-01-22 CN CN2009100059428A patent/CN101500383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461053Y (zh) * | 2001-01-17 | 2001-11-21 | 陈庆耀 | 笔记本电脑无段转轴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09187059A (ja) | 2009-08-20 |
CN101500383A (zh) | 2009-08-05 |
TW200938056A (en) | 2009-09-01 |
TWI361649B (zh) | 2012-04-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500383B (zh) | 电子设备 | |
KR100722240B1 (ko) | 힌지장치 및 그 힌지장치를 이용한 전자기기 | |
CN100422578C (zh) | 带旋转规制机构的2轴铰链 | |
US8471818B2 (en) | Flexible data entry device | |
EP2267986B1 (en) | Electronic device and moving mechanism thereof | |
WO2012014742A1 (ja) | 開閉装置 | |
US20070121303A1 (en) | Multi-Configuratio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and Guiding Module Thereof | |
EP2016680A1 (en) | Sliding tilt unit and mobile device using the same | |
EP2509287B1 (en) | Slide-tilt mechanism | |
JP2011048536A (ja) | 電子機器 | |
CN102032423A (zh) | 支架机构及应用该支架机构的电子装置 | |
CN101795544A (zh) | 信息终端装置及铰接单元 | |
CN115388085B (zh) | 电子设备和折叠装置 | |
JP2012237392A (ja) | 平行2軸ヒンジ並びにこの平行2軸ヒンジを備えた小型電子機器 | |
JP2009187059A5 (zh) | ||
US20090036180A1 (en) | Electronic device and sliding module thereof | |
JP2001227229A (ja) | 二軸ヒンジ装置 | |
JP2008079093A (ja) | 電子機器 | |
CN101645940B (zh) | 便携设备以及该便携设备的开闭装置 | |
CN101567922B (zh) | 便携设备的开闭装置以及便携设备 | |
JP2010249209A (ja) | 小型電子機器の2軸ヒンジ並びにこの2軸ヒンジを用いた小型電子機器 | |
JP2010014158A (ja) | 2軸ヒンジ装置並びにこの2軸ヒンジ装置を用いた携帯機器 | |
US8186016B2 (en) | Hinge device for mobile device of folding type | |
US8084689B2 (en) | Hinge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 |
CN101459703A (zh) | 便携设备及该便携设备的开闭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831 Termination date: 20160122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