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28481B - 逆变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逆变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28481B
CN107528481B CN201710114976.5A CN201710114976A CN107528481B CN 107528481 B CN107528481 B CN 107528481B CN 201710114976 A CN201710114976 A CN 201710114976A CN 107528481 B CN107528481 B CN 10752848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verter device
housing
opening
main body
portio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11497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28481A (zh
Inventor
吉田敏弘
山泽航太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17985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78698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5284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284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284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284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14Mount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in casing or on frame or rack
    • H05K7/1422Printed circuit boards receptacles, e.g. stacked structures, electronic circuit modules or box like frames
    • H05K7/1427Housings
    • H05K7/1432Hous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ower drive units or power converters
    • H05K7/14327Hous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ower drive units or power converters having supplementary functional units, e.g. data transfer modules or displays or user interfa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03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physical layout, assembly, wiring or busbar connec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 Rectifi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逆变器装置。逆变器装置的壳体构成为能够在多个不同的配置方向配置,操作部构成为能够根据壳体的配置方向使安装方向以规定的角度转动而安装。

Description

逆变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逆变器装置,特别是涉及在壳体上安装有用于操作逆变器装置主体部的操作部的逆变器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有在壳体上安装有用于操作逆变器装置主体部的操作部的逆变器装置。这种逆变器装置公开于日本特开2000-175459号公报。
日本特开2000-175459号公报中公开有具有逆变器装置主体部和用于操作、显示逆变器装置主体部的动作状态的操作面板部的逆变器装置。在该逆变器装置中,操作面板部安装于覆盖逆变器装置主体部的主体壳体。另外,操作面板部具有大致长方形形状。
具体而言,操作面板部具有操作面板底板、操作面板基板和操作面板壳体。在操作面板基板设置有固定地配置的柱状的操作面板侧连接器。另外,在主体壳体的内部(逆变器装置主体部)设置有固定地配置的柱状的主体侧连接器。而且,经由设置于操作面板底板的孔部,连接操作面板基板的操作面板侧连接器和主体侧连接器。由此,通过在操作面板基板与主体壳体之间夹着操作面板底板,将操作面板底板与主体壳体固定。另外,在操作面板底板与主体壳体固定了的状态下,以覆盖操作面板基板的方式在操作面板底板上安装操作面板壳体。
但是,在日本特开2000-175459号公报记载的逆变器装置中,将操作面板基板的固定地配置的柱状的操作面板侧连接器和主体壳体的内部(逆变器装置主体部)的固定地配置的柱状的主体侧连接器连接。因此,认为操作面板部相对于主体壳体的安装方向是固定的一定的方向。其结果是,在改变了逆变器装置的配置方向的情况下(例如,在纵置(纵向配置)和横置(横向配置)之间改变了配置方向的情况下),随着逆变器装置的配置方向的改变,操作面板基板(操作面板部)的配置方向也发生改变。因此,具有用户对操作面板部的操作变得困难这种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即使是改变了配置方向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操作部的操作变得困难的状况的逆变器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方面的逆变器装置包括:逆变器装置主体部、覆盖逆变器装置主体部的壳体和安装于壳体的、用于操作逆变器装置主体部的操作部,壳体构成为能够在多个不同的配置方向上配置,操作部构成为能够根据壳体的配置方向使安装方向以规定的角度转动来安装。
在本发明一方面的逆变器装置中,如上述,操作部构成为根据壳体的配置方向使安装方向以规定的角度转动来安装。由此,例如,即使将逆变器装置的配置方向从纵置(纵向配置)改变为横置(横向配置)的情况下,对用户来说,也能够在操作部容易操作的方向上使操作部以规定的角度转动来安装。其结果是,即使改变了逆变器装置的配置方向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操作部的操作变得困难的状况。
在上述一方面的逆变器装置中,优选的是,操作部具有用于将操作部安装于壳体的多个安装部,多个安装部配置于操作部的外周缘附近。根据这种构成,即使在使操作部旋转了90度(或180度、270度)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使多个安装部的每一个与操作部的中心的距离为一定。由此,能够容易地使操作部旋转90度(或180度、270度)来安装。
在上述一方面的逆变器装置中,优选的是,从相对于操作部的操作面垂直的方向观察时,操作部具有正方形形状或圆形形状。根据这种构成,能够更容易地使多个安装部的每一个与操作部的中心的距离为一定。
在上述一方面逆变器装置中,优选的是,操作部包括操作逆变器装置主体部的按钮。在此,通常,在按钮的表面记载有表示操作内容的文字等。而且,在操作部的安装方向被固定的情况下,随着逆变器装置主体部的配置方向的改变,在按钮的表面记载的文字有可能对用户来说朝向难以读取的方向。因此,通过将操作部构成为根据逆变器装置主体部的配置方向,使相对于壳体的安装方向以规定的角度转动来安装,能够以用户易读取记载于按钮的文字的方式安装操作部。
在上述一方面的逆变器装置中,优选的是,壳体设置有能够供操作部嵌入的第一开口部,逆变器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操作部与第一开口部的外周缘附近之间的框状的垫圈,在第一开口部的外周缘附近设置有向壳体的外侧突出的多个凸台部,在垫圈设置有用于使凸台部贯通的孔部。根据这种构成,能够利用贯通垫圈的孔部的凸台部限制垫圈的移动,并且利用垫圈抑制异物从操作部与壳体之间侵入壳体内。
该情况下,优选的是,操作部具有用于将操作部安装于壳体的多个安装部,在多个凸台部设置有隔着多个安装部对紧固部件进行紧固的多个紧固孔部。根据这样的构成,用于限制垫圈的移动的凸台部兼做紧固孔部,因此,能够使逆变器装置的构成简化。
在上述第一开口部的外周缘附近设置有凸台部的逆变器装置中,优选的是,在第一开口部的外周缘附近设置有第一肋部,垫圈构成为框状的垫圈定位于第一肋部。根据这种构成,能够容易地利用第一肋部抑制垫圈向第一开口部的中心侧的移动。
该情况下,优选的是,第一肋部设置成沿着第一开口部的外周缘附近在第一开口部的开口端面整周地突出。根据该构成,与第一肋部部分地设置于第一开口部的外周缘附近的情况不同,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垫圈向第一开口部的中心侧的移动。由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异物从操作部与壳体之间侵入壳体内。
在上述一方面的逆变器装置中,优选的是,在壳体设置有能够供操作部嵌入的第一开口部,在第一开口部的内侧面设置有向第一开口部的中央部侧突出的第二肋部。根据这种构成,在用户操作(按下)操作部的情况下,能够利用第二肋部防止操作部在壳体的内部脱落。另外,由于操作部被支承于第二肋部,所以能够在稳定的状态下操作操作部。即,能够提高操作部的操作性(操作感)。
在上述一方面的逆变器装置中,优选的是,操作部和逆变器装置主体部由随着操作部的转动而转动的配线连接。根据这种构成,在维持操作部和逆变器装置主体部的连接的状态下,能够使操作部相对于壳体的安装方向以规定的角度转动。
在上述一方面的逆变器装置中,优选的是,操作部包括操作部主体部和以包围操作部主体部的方式设置的、支承所述操作部主体部的框状的支承部,操作部主体部具有与框状的支承部卡合的第一卡合部,框状的支承部具有与操作部主体部的第一卡合部卡合的第二卡合部。根据这种构成,即使在操作部主体部不是可以以规定的角度转动而安装的形状的情况下,通过将框状的支承部设为可以以规定的角度转动而安装的形状,能够使操作部以规定的角度转动而安装。
该情况下,优选的是,框状的支承部由钢板构成,并且包括以与框状的支承部的正面正交的方式切断成形的切断成形部,框状的支承部的第二卡合部包括设置于切断成形部的切断成形部侧孔部,操作部主体部的第一卡合部包括与切断成形部侧孔部卡合的爪部。根据这种构成,由于框状的支承部由钢板构成,所以与操作部由树脂等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操作部的机械强度和耐环境性。此外,耐环境性是指耐气候性、耐药性及对蒸汽灭菌的耐性等。另外,框状的支承部的第二卡合部包括设置于切断成形部的切断成形部侧孔部,操作部主体部的第一卡合部包括与切断成形部侧孔部卡合的爪部,由此,能够容易地在框状的支承部安装操作部主体部。
在上述一方面的逆变器装置中,优选的是,操作部具有圆筒形状,在壳体设置有能够供圆筒形状的操作部嵌入的凹部,从相对于操作部的操作面垂直的方向观察时上述凹部为圆形形状,在圆筒形状的操作部设置有多个安装部,在圆形状的凹部,沿周向设置有用于安装安装部的多个被安装部。根据这种构成,通过沿着周向设置有多个被安装部,在从被安装部拆下安装部并且使圆筒形状的操作部转动的情况下,操作部的安装部安装于与转动前不同的被安装部。由此,即使是改变了逆变器装置的配置方向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将操作部的朝向改变为适于用户的操作的方向。另外,通过操作部具有圆筒形状,与操作部具有矩形形状的情况相比,用户能够容易地转动操作部。
该情况下,优选的是,被安装部向操作部侧突出,在周向的一侧设置有开口,且在周向的另一侧设置有壁部,使圆筒形状的操作部以在相对于操作面垂直的方向延伸的中心线为轴在一个方向上转动,由此从被安装部的开口插入安装部,通过使安装部与壁部抵接,使被安装部和安装部卡合。根据这种构成,通过在被安装部的周向的一侧设置有开口,与在被安装部的上方设置有开口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安装部向被安装部的上方脱离。另外,通过设置壁部,能够限制操作部向周向的壁部侧的移动。
在上述被安装部设置有壁部的逆变器装置中,优选的是,被安装部以从开口向壁部去变窄的方式形成,从被安装部的开口插入安装部,并使其向壁部侧移动,由此使安装部与壁部抵接,从而使被安装部和安装部卡合。根据这种构成,被安装部以从开口向壁部去变窄的方式形成,由此,能够容易地使安装部从开口插入。
在上述操作部具有圆筒形状的逆变器装置中,优选的是,逆变器装置还包括配置于操作部与凹部之间的圆环形状的中间部件,在中间部件的正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三卡合部,从相对于操作面垂直的方向观察时多个第三卡合部配置于与多个安装部对应的位置,在操作部设置有第四卡合部,在被安装部和所述安装部卡合着的状态下第四卡合部与多个第三卡合部之中的任意者卡合。根据这种构成,通过在被安装部和安装部卡合着的状态下第四卡合部和多个第三卡合部之中的任意者卡合,能够抑制因逆变器装置的运转中的振动或用户的接触等而操作部旋转的状况。
该情况下,优选的是,在凹部的中央部设置有第二开口部,中间部件在凹部的底面部的背面侧具有与第二开口部的周缘部卡合的第五卡合部。根据这种构成,利用第五卡合部能够将中间部件容易地固定在凹部的底面部。
在包括具有上述第五卡合部的中间部件的逆变器装置中,优选的是,在圆环形状的中间部件设置有从相对于操作面垂直的方向观察时配置于与多个安装部对应的位置的多个切口,以使得在中间部件的第五卡合部与凹部的第二开口部的周缘部卡合着的状态下,能够使操作部的多个安装部从中间部件的正面侧朝着中间部件的背面侧通过。根据这种构成,在配置操作部时,通过设置有用于使操作部的多个安装部通过的切口,不需要以使操作部的安装部和中间部件不干涉的方式增大操作部。其结果,能够抑制逆变器装置大型化。另外,因为能够以切口的配置位置为指标配置操作部,所以能够使操作部的配置作业简化。
在上述操作部具有圆筒形状的逆变器装置中,优选的是,在圆筒形状的操作部的凹部侧的外周缘附近设置有沿着周向延伸的周状的槽部,逆变器装置还包括密封部件,在被安装部和安装部卡合着的状态下,密封部件配置于操作部的槽部和凹部之间。根据这样的构成,通过在操作部的槽部和凹部之间配置密封部件,能够有效地抑制液体侵入操作部。
在上述一方面的逆变器装置中,优选的是,从相对于操作部的操作面垂直的方向观察时,壳体具有长方形形状,在操作面侧设置有多个冷却翅片。根据这样的构成,因逆变器装置不以操作面与地板或壁等靠近相对的方式配置,所以能够抑制来自冷却翅片的冷却风的移动被地板或壁等限制。由此,能够抑制冷却翅片造成的冷却效率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逆变器装置(水平放置配置)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逆变器装置(水平放置配置)的操作部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横置配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逆变器装置的状态的图。
图4是表示纵置配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逆变器装置的状态的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逆变器装置的拆下了操作部的状态的图(1)。
图6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逆变器装置的拆下了操作部的状态的图(2)。
图7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逆变器装置的操作部的从Z1方向侧观察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逆变器装置的操作部的从Z2方向侧观察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表示使操作部主体部和支承部卡合的状态的图。
图10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逆变器装置(水平放置配置)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横置配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逆变器装置的状态的图。
图12是表示纵置配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逆变器装置的状态的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逆变器装置的拆下了操作部的状态的放大立体图。
图14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逆变器装置的操作部的从Z1方向侧观察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逆变器装置的操作部的键盘模型的内部结构的立体。
图16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逆变器装置的凹部的底面部的从Z1方向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17是从径向观察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逆变器装置的凹部的收纳部的放大截面图。
图18是从周向观察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逆变器装置的凹部的收纳部的放大截面图。
图19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逆变器装置的中间部件的从Z1方向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逆变器装置的操作部的内部结构的截面图。
图21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逆变器装置的锁定部的放大截面图。
图22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逆变器装置的中间部件的从Z2方向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23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逆变器装置的钩部的放大截面图。
图24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逆变器装置的中间部件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的实施方式。
参照图1对第一实施方式的逆变器装置100的结构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逆变器装置100的结构。
(逆变器装置的结构)
如图1所示,逆变器装置100包括逆变器装置主体部100a。逆变器装置主体部100a包括未图示的转换器部和逆变器部等。
另外,逆变器装置100包括覆盖逆变器装置主体部100a的壳体10。壳体10包括上侧壳体11和下侧壳体12。上侧壳体11和下侧壳体12具有箱形形状。而且,在被上侧壳体11和下侧壳体12包围的空间配置有逆变器装置主体部100a。
在此,第一实施方式中,壳体10俯视时具有大致长方形形状。而且,以与大致长方形形状的壳体10的长边10a和短边10b交叉的方式设置有多个冷却翅片13。即,多个冷却翅片13配置成不与长边10a和短边10b正交,且不与长边10a和短边10b平行。具体而言,形成为与长边10a和短边10b以大致45度的角度交叉。
另外,多个冷却翅片13配置于上侧壳体11的上方侧(Z1方向侧)。另外,上侧壳体11例如由铝、铜等导热率高的金属构成。另外,多个冷却翅片13与上侧壳体11形成为一体。作为一例,一体形成有多个冷却翅片13的上侧壳体11通过压铸形成。
另外,逆变器装置100包括安装于壳体10的操作部20。操作部20构成为操作逆变器装置主体部100a。此外,操作部20安装于上侧壳体11。
在此,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操作部20包括通过按压来操作逆变器装置主体部100a的按钮20a。即,按钮20a不是在液晶面板(触摸面板)上显示按钮那样的假想的按钮,而实际上是用户按压按钮20a的物理的按钮。另外,在按钮20a的表面上记载有表示通过按压按钮20a来进行操作的内容的文字(“RUN”、“STOP”等)。另外,操作部20包括用于显示数字等的数码显示部20b。此外,按钮20a及数码显示部20b设置于用户进行按钮操作的操作面20c。此外,操作部20不限于上述的结构,也可以利用液晶面板(触模面板)表示按钮20a、数码显示部20b。
另外,逆变器装置100(逆变器装置主体部100a)构成为能够在多个不同的配置方向配置。例如,如图1所示,逆变器装置100在操作部20朝向上方侧(Z1方向侧)的状态下配置(水平放置配置)。另外,如图3所示,逆变器装置100以操作部20位于左方侧(X1方向侧)的方式配置(横置配置)。另外,如图4所示,逆变器装置100以操作部20位于下方侧(Z2方向侧)的方式配置(纵置配置)。此外,逆变器装置100还可以在被挂于壁上的状态下被横置配置及纵置配置。
在此,第一实施方式中,操作部20构成为能够根据逆变器装置主体部100a(壳体10)的配置方向使相对于壳体10的安装方向以规定的角度转动来安装。具体而言,操作部20构成为能够根据逆变器装置100(逆变器装置主体部100a)的水平放置配置、横置配置、或纵置配置,在用户易观察操作部20的方向上使相对于壳体10的安装方向以规定的角度转动而安装。
例如,逆变器装置100在水平放置配置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操作部20以记载于按钮20a的文字以Y2方向侧为上、以Y1方向侧为下进行显示的方式安装于壳体10上。另外,如图3所示,逆变器装置100在横置配置的情况下,操作部20以记载于按钮20a的文字以Z1方向侧为上、以Z2方向侧为下进行显示的方式安装于壳体10。此外,水平放置配置的情况(参照图1)和横置配置的情况(参照图3)下,操作部20相对于壳体10的安装方向相同。
另外,逆变器装置100如图4所示,在纵置配置的情况下,操作部20以记载于按钮20a的文字以Z1方向侧为上、以Z2方向侧为下进行显示的方式安装于壳体10。与水平放置配置的情况(参照图1)和横置配置的情况(参照图3)下的操作部20相对于壳体10的安装方向相比,在纵置配置的情况下操作部20转动90度。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逆变器装置100水平放置配置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此,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操作部20具有用于将操作部20安装于壳体10的多个孔部20d。而且,多个孔部20d配置成大致正方形形状。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操作部20俯视时具有大致正方形形状。而且,多个孔部20d配置于大致正方形形状的操作部20的4角。详细而言,孔部20d由供螺纹部件30贯通的贯通孔构成。而且,经由由贯通孔构成的多个孔部20d,将螺纹部件30与壳体10的孔部16a(参照图6)紧固(螺合),由此,将操作部20安装在壳体10上。此外,孔部20d是本发明的“安装部”的一例。另外,孔部16a是本发明的“紧固孔部”的一例。另外,螺纹部件30是本发明的“紧固部件”的一例。
此外,如图6所示,壳体10的孔部16a也以与配置成大致正方形形状的多个孔部20d对应的方式配置成大致正方形形状。而且,多个孔部20d各自的间隔D1(参照图7)和多个孔部16a各自的间隔D2大致相等。由此,操作部20构成为能够使相对于壳体10的安装方向在C方向(参照图5)以规定的角度(例如90度、180度、270度)转动而安装。此外,C方向是指操作部20以与操作部20的表面垂直的方向(图5的Z方向)作为旋转轴方向转动的方向。
另外,如图6所示,在壳体10设置有能够嵌入操作部20的开口部11a。开口部11a的周缘部11b包括沿着X方向及Y方向的直线状的四个边部111和连接边部111彼此的圆弧部112。另外,开口部11a设置于在壳体10(上侧壳体11)设置的向Z1方向突出的凸部14。即,凸部14俯视时为框状。此外,开口部11a及周缘部11b分别是本发明的“第一开口部”及“第一开口部的外周缘附近”的一例。
在此,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逆变器装置100包括设置于操作部20与开口部11a的周缘部11b(参照图6)之间的框状的垫圈15。另外,在周缘部11b附近设置有向壳体10的外侧(Z1方向侧)突出的多个(第一实施方式中为4个)凸台部16(参照图6)。具体而言,4个凸台部16设置于框状的凸部14的四角。而且,在垫圈15设置有供凸台部16贯通的孔部15a。孔部15a分别设置于框状的垫圈15的四角。而且,通过凸台部16贯通在垫圈15的孔部15a中,垫圈15被定位。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在多个凸台部16设置有能够经由多个孔部20d(参照图7)紧固螺纹部件30的孔部16a。即,凸台部16兼用作用于垫圈15的定位的凸台和用于操作部20的安装的孔部16a。
另外,如图7所示,螺纹部件30由防脱螺钉构成。防脱螺钉构成为螺钉部分30a的根侧的直径比前端侧的直径小。由此,螺钉部分30a的根侧与前端侧的边界的台阶部卡在孔部20d(贯通孔的周缘),防止脱落。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在开口部11a的周缘部11b设置有向壳体10的外侧(Z1方向侧)突出的第一肋部17。具体而言,第一肋部17沿着开口部11a的周缘部11b以向开口部11a的开口端面整周地突出(壁状)的方式设置。即,第一肋部17形成于开口部11a的整周上。换言之,第一肋部17在框状的凸部14的内周形成于整周。而且,垫圈15构成为框状的垫圈15的内周面15b(参照图5及图6)定位在第一肋部17。即,通过第一肋部17和垫圈15的内周面15b抵接,将垫圈15的内周面15b定位。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在开口部11a的内侧面113设置有用于防止操作部20在壳体10的内部脱落的第二肋部18。第二肋部18以向开口部11a的中央部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另外,第二肋部18分别设置于与框状的凸部14的四角对应的区域。另外,第二肋部18设置于与开口部11a的圆弧部112对应的区域(内侧面113),具有圆弧形状。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操作部20和逆变器装置主体部100a利用随着操作部20的转动而转动的配线19连接。例如,配线19由可转动(扭转)的电缆构成。由此,即使在使操作部20以规定的角度转动的情况下,也能够在维持操作部20和逆变器装置主体部100a的连接的状态下,使配线19转动(扭转)。即,能够在维持操作部20和逆变器装置主体部100a连接的状态下,使操作部20转动而安装于壳体10。
(操作部的详细的结构)
接着,参照图7及图8,对操作部20的详细的结构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7及图8所示,操作部20包括操作部主体部21和以包围操作部主体部21的方式设置的、支承操作部主体部21的框状的支承部22。而且,操作部主体部21具有与框状的支承部22卡合的爪部21a。另外,框状的支承部22具有与操作部主体部21的爪部21a卡合的孔部22a。具体而言,框状的支承部22由钢板(例如,涂装钢板、电镀钢板、不锈钢钢板等)构成。另外,框状的支承部22包括以与框状的支承部22的表面22b大致正交的方式切断成形的切断成形部22c。而且,在框状的支承部22的切断成形部22c设置有孔部22a。另外,孔部22a具有大致矩形形状。此外,爪部21a是本发明的“第一卡合部”的一例。另外,孔部22a是本发明的“第二卡合部”和“切断成形部侧孔部”的一例。
另外,切断成形部22c分别设置于框状的支承部22的相对的两个边部(合计2个)。即,孔部22a设置有2个。另外,操作部主体部21的爪部21a以与2个孔部22a对应的方式设置于操作部主体部21的一侧和另一侧。此外,爪部21a在操作部主体部21的一侧和另一侧分别各设置有2个。
另外,上述的操作部20的4个孔部20d设置于框状的支承部22的四角。
操作部主体部21俯视时具有大致长方形形状。另外,框状的支承部22俯视时具有大致正方形形状。
另外,操作部主体部21包括键盘基板211和覆盖键盘基板211的塑料壳体212。上述的爪部21a设置于塑料壳体212。而且,塑料壳体212的爪部21a和切断成形部22c的孔部22a通过卡扣而卡合,由此,塑料壳体212(键盘基板211)固定于支承部22。此外,塑料壳体212的与键盘基板211的键211a对应的位置(部分)可弹性变形地形成。另外,在键盘基板211的Z2方向侧设置有连接配线19的连接器211b(参照图8)。
另外,在支承部22的配置操作部主体部21的一侧的相反侧(Z1方向侧),以覆盖支承部22的开口部22d的方式设置有被压花加工成的片部件23。在片部件23上,在与键盘基板211的键211a对应的位置记载有通过按压键211a来进行操作的内容的文字(“RUN”、“STOP”等)。此外,利用片部件23、塑料壳体212和键211a构成按钮20a。另外,片部件23的四角被切掉。另外,通过将片部件23与支承部22粘接,能够防止水等异物从框状的支承部22的开口部22d浸入(防水)。
(操作部的组装方法和安装方法)
接着,参照图7~图9,对操作部20的组装方法和安装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7及图8所示,键盘基板211安装于塑料壳体212。具体而言,利用螺纹部件31将键盘基板211安装在塑料壳体212上。另外,片部件23与支承部22粘接。此外,由于片部件23的四角被切掉,所以在覆盖了片部件23的状态下,支承部22的孔部20d露出。
接着,如图9所示,通过卡扣使覆盖键盘基板211的状态的塑料壳体212的爪部21a与支承部22的孔部22a卡合。由此,形成操作部20。另外,将配线19(参照图5)与操作部20的连接器211b连接。
而且,如图5所示,在配线19与操作部20的连接器211b连接的状态下,经由操作部20的孔部20d,将螺纹部件30与壳体10的孔部16a紧固(螺合)。这时,操作部20(支承部22)根据逆变器装置主体部100a的配置方向,使相对于壳体10的安装方向在C方向以规定的角度转动而安装。即,根据逆变器装置主体部100a的配置方向,在使操作部20向用户易操作操作部20的方向转动的状态下将操作部20安装在壳体10上。
(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
第一实施方式中,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述,将操作部20构成为根据壳体10的配置方向能够使安装方向以规定的角度转动而安装。由此,例如,即使在从纵置(纵向配置)向横置(横向配置)改变了逆变器装置100的配置方向的情况下,对于用户来说,也能够使操作部20向操作部20易操作的方向以规定的角度转动而安装。其结果是,即使在改变了逆变器装置100的配置方向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操作部20的操作变得困难的状况。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述,在操作部20的外周缘附近配置多个孔部20d。由此,即使在使操作部20旋转90度(或180度、270度)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使多个孔部20d的每一孔与操作部20的中心的距离大致一定。其结果时,能够容易使操作部20转动90度(或180度、270度)而安装。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述,以多个孔部20d从与操作面20c垂直的方向观察时具有大致正方形形状的方式构成逆变器装置100。由此,能够更容易使多个孔部20d的每一孔与操作部20的中心的距离大致一定。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述,操作部20包括操作逆变器装置主体部100a的按钮20a。在此,通常,在按钮20a的表面记载有表示操作内容的文字等。而且,在操作部20的安装方向被固定的情况下,随着逆变器装置主体部100a的配置方向的改变,记载于按钮20a的表面的文字有可能朝向对于用户来说不易读取的方向。因此,通过将操作部20构成为根据逆变器装置主体部100a的配置方向能够使相对于壳体10的安装方向以规定的角度转动而安装,能够以用户易读取记载于按钮20a的文字的方式安装操作部20。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述,在壳体10的开口部11a的周缘部11b附近设有向壳体10的外侧突出的多个凸台部16。而且,在垫圈15设有供凸台部16贯通的孔部15a。由此,利用贯通在垫圈15的孔部15a中的凸台部16限制垫圈15的移动,并且能够利用垫圈15抑制异物从操作部20与壳体10之间侵入壳体10内。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述,在多个凸台部16设有用于经由多个孔部20d紧固螺纹部件30的孔部16a。由此,用于限制垫圈15的移动的凸台部16兼做孔部16a,因此,能够使逆变器装置100的构成简化。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述,在开口部11a的周缘部11b设有第一肋部17,以框状的垫圈15定位在第一肋部17的方式构成垫圈15。由此,能够容易利用第一肋部17抑制垫圈15的向开口部11a的中心侧的移动。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述,以沿着开口部11a的周缘部11b向开口部11a的开口端面整周地突出的方式设置第一肋部17。由此,与第一肋部17部分地设置于开口部11a的周缘部11b的情况不同,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垫圈15的向开口部11a的中心侧的移动。其结果是,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异物从操作部20与壳体10之间侵入壳体10内。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述,在开口部11a的内侧面113设置向开口部11a的中央部侧突出的第二肋部18。由此,在用户操作(按压)操作部20的情况下,能够利用第二肋部18防止操作部20脱落到壳体10的内部。另外,操作部20支承于第二肋部18,因此,能够在稳定的状态下操作操作部20。即,能够提高操作部20的操作性(操作感)。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述,利用随着操作部20的转动而转动的配线19连接操作部20和逆变器装置主体部100a。由此,在维持操作部20和逆变器装置主体部100a的连接的状态下,能够使操作部20相对于壳体10的安装方向以规定的角度转动。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述,操作部20包括操作部主体部21和以包围操作部主体部21的方式设置且支承操作部主体部21的框状的支承部22。由此,操作部主体部21即使不是可以以规定的角度转动而安装的形状的情况(大致长方形形状等)下,通过使框状的支承部22成为能够以规定的角度转动而安装的形状(大致正方形形状等),也能够使操作部20以规定的角度转动而安装。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述,框状的支承部22由钢板构成。由此,因为框状的支承部22由钢板构成,所以与操作部20由树脂等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操作部20的机械强度及耐环境性。此外,耐环境性是指耐气候性、耐药性及对蒸气减菌的耐性等。另外,通过在框状的支承部22(切断成形部22c)设置孔部22a,在操作部主体部21设置爪部21a,能够容易地将操作部主体部21安装在框状的支承部22。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述,以在操作面20c侧设置多个冷却翅片13的方式构成逆变器装置100。由此,因逆变器装置100不是以操作面20c与地板或壁等靠近并相对的方式配置,所以能够抑制来自冷却翅片13的冷却风的移动被地板或壁等限制的状况。由此,能够抑制冷却翅片13的冷却效率降低。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0~图24,对第二实施方式的逆变器装置200的结构进行说明。该第二实施方式的逆变器装置200与操作部20具有正方形形状的第一实施方式不同,操作部120具有圆筒形状。此外,在图10~图24中,在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
逆变器装置200(逆变器装置主体部200a)构成为能够在多个不同的配置方向配置。例如,逆变器装置200如图10所示,在操作部120朝向上方侧(Z1方向侧)的状态下配置(水平放置配置)。另外,逆变器装置200如图11所示,被配置为操作部120位于左方侧(X1方向侧)(横置配置)。另外,逆变器装置200如图12所示,配置为操作部120位于下方侧(Z2方向侧)(纵置配置)。此外,逆变器装置200在挂在壁上的状态下,也可以横置配置及纵置配置。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水平放置地配置逆变器装置200的情况进行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10~图13所示,从相对于操作面20c(参照图13)垂直的方向观察操作部120具有大致圆形形状。另外,如图10及图13所示,操作部120具有大致圆筒形状。在壳体10设置有供大致圆筒形状的操作部120嵌入的、俯视时为圆形的凹部40(参照图13)。另外,如图10所示,在操作部120嵌入凹部40中的状态下,操作部120的X1方向侧及X2方向侧露出。由此,用户能够容易握持操作部120。此外,在操作部120的外周壁120a(参照图13)设置有沿周向排列的凹凸。
如图13所示,逆变器装置200包括配置于操作部120与凹部40之间的大致圆环形状的中间部件50。后述中间部件50的详细的结构。
如图14所示,在操作部120设置有包括键盘基板121a和基板121b的操作部主体部121。键盘基板121a及基板121b收纳于键盘模型122内。在键盘基板121a的Z2方向侧的表面设置有连接器(未图示)。另外,在基板121b的Z1方向侧的表面设置有连接器121c。键盘基板121a的连接器(未图示)和基板121b的连接器121c连接。通过按压键盘模型122的按钮20a,键盘基板121a的键121d被按压,经由基板121b向逆变器装置主体部200a(参照图10)传递信号。另外,如后述,在操作部120设置有圆环状的O型圈123。对于O型圈123的详情后述。此外,在图14中,设置于操作部120的配线为了简化而省略图示。此外,O型圈123是本发明的“密封部件”的一例。
如图15所示,在大致圆筒形状的操作部120(键盘模型122)设置有多个(第二实施方式中为4个)配置成大致圆形的突起部124。具体而言,4个突起部124配置于大致圆筒形的操作部120的外周缘附近。
详细而言,突起部124设置于操作部120的凹部40侧(图10中Z2方向侧)的底部120b的附近的内周壁120c,向径向内侧突出。另外,4个突起部124以大致等角度间隔地配置。此外,突起部124的截面是半圆形状(参照图17)。此外,突起部124和底部120b分别是本发明的“安装部”和“操作部的凹部侧的外周缘附近”的一例。
在操作部120设置有锁定部125。具体而言,锁定部125安装于操作部120的内周壁120c。锁定部125包括从内周壁120c向径向内侧延伸的连接部125a和与连接部125a连接且在周向延伸的连接部125b。另外,锁定部125包括设置于连接部125b的与连接部125a连接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的锁定端子125c。锁定端子125c向凹部40侧(图10中Z2方向侧)突出。此外,锁定部125是本发明的“第四卡合部”的一例。
在此,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16所示,在圆形状的凹部40的底面部41沿着周向设置有用于安装突起部124(参照图15)的多个(第二实施方式中为4个)收纳部42。具体而言,收纳部42从凹部40的底面部41的表面41a向操作部120侧(Z1方向侧)突出。此外,4个收纳部42俯视时以大致等角度间隔配置。此外,在图16中,为了简化,只图示凹部40的底面部41,实际上,凹部40的底面部41与壳体10一体设置。此外,收纳部42是本发明的“被安装部”的一例。
另外,在凹部40的中央部设置有开口部43。开口部43俯视时具有大致圆形形状。此外,开口部43是本发明的“第二开口部”的一例。
如图17所示,收纳部42在周向的一侧(图17中右侧)设置有开口42a,且在周向的另一侧(图17中左侧)设置有壁部42b。收纳部42以从开口42a向壁部42b去变窄的方式形成。即,收纳部42包括从开口42a向壁部42b去在靠近凹部40的底面部41的表面41a的方向(Z2方向侧)倾斜的倾斜面42c。另外,收纳部42包括与倾斜面42c相连,并且配置于比倾斜面42c靠底面部41的表面41a侧(Z2方向侧)的位置的平坦面42d。
另外,如图17及图18所示,在收纳部42,在径向内侧设置有限制突起部124向径向内侧的移动的壁部42e。此外,壁部42e在俯视时具有与操作部120的曲率大致相同的曲率。
距开口42a的表面41a的Z方向的高度为高度h1(参照图17),与之相对,从表面41a至平坦面42d的Z方向的高度是比高度h1小的高度h2(参照图17)。此外,从开口42a插入突起部124时,不向Z2方向侧按压操作部120而仅使其在周向转动(在周向施加力),由此突起部124从开口42a插入。
另外,第二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大致圆筒形状的操作部120以在相对于操作面20c(参照图13)正交的方向(图17及图18中Z方向)延伸的中心线α(参照图13)为中心转动,突起部124从收纳部42的开口42a插入。然后,使突起部124沿着倾斜面42c向壁部42b侧移动,使其与壁部42b、平坦面42d及壁部42e抵接。由此,收纳部42和突起部124卡合。具体而言,在从开口42a插入突起部124的情况下,突起部124一边与倾斜面42c抵接一边插入。由此,突起部124被倾斜面42c向Z2方向侧引导,由此一边向Z2方向侧移动(沉入)一边转动。
另外,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18所示,在大致圆筒形状的操作部120的凹部40侧(图18中Z2方向侧)的底部120b设置有沿着周向延伸的周状的槽部120d(参照图18)。另外,逆变器装置200包括在收纳部42和突起部124卡合着的状态下配置于操作部120的槽部120d与凹部40之间的圆环状(参照图14)的O型圈123。此外,O型圈123的截面为大致圆形。另外,槽部120d的截面为大致矩形形状。O型圈123在O型圈123的径向内侧(图18中右侧)、径向外侧(图18中左侧)及上方侧(图18中Z1方向侧),与槽部120d贴紧。
具体布言,O型圈123具有约0.2mm(毫米)的压缩余量。在突起部124一边通过倾斜面42c(参照图17)向Z2方向侧移动(沉入)一边转动时,O型圈123被槽部120d及凹部40的表面41a压缩。此外,在收纳部42和突起部124卡合着的状态下,突起部124与凹部40的表面41a的间隔比O型圈123的压缩余量大。例如,突起部124与凹部40的表面41a的间隔约为2mm。
如图19所示,中间部件50由圆环形状的上部部件51和圆环形状的下部部件52构成。上部部件51的径向的大小比下部部件52的径向的大小大。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中间部件50(上部部件51)的表面51a上设置有俯视时以与突起部124(参照图15)彼此形成的角度大致相等的角度间隔配置的多个(第二实施方式中为2个)凹陷部53。如图20所示,操作部120的锁定部125在收纳部42与突起部124卡合了的状态下,与2个凹陷部53(参照图19)中任意者卡合。其中,凹陷部53是本发明的“第三卡合部”的一例。
具体而言,如图21所示,凹陷部53的截面具有大致U字状。详细而言,凹陷部53的Z2方向侧的前端部53a具有球面形状。另外,倾斜面53b设置于比凹陷部53的前端部53a靠Z1方向侧。另外,锁定部125的锁定端子125c也与凹陷部53同样具有大致U字形状。即,锁定端子125c的Z2方向侧的前端部125d具有球面形状,并且,在比前端部125d靠Z1方向侧的位置具有倾斜面125e。在锁定部125的锁定端子125c与凹陷部53卡合了的状态下,倾斜面53b与倾斜面125e之间、和前端部53a与倾斜面53b连接的部分的附近跟前端部125d与倾斜面125e连接的部分的附近之间设置有隙间。
由此,在锁定部125的锁定端子125c与凹陷部53卡合了的状态下,通过以一定以上的力使操作部120转动,来解除锁定端子125c与凹陷部53的卡合。该情况下,使操作部120转动的方向是对于突起部124与壁部42b(参照图17)侧相反一侧的方向。此外,在锁定端子125c与凹陷部53没有卡合的状态下,利用从表面51a向锁定端子125c的排斥力,锁定部125成为向Z1方向侧挠曲的状态。
如图19及图22所示,在中间部件50的下部部件52的外周上设置有4个保持部54。保持部54具有2个保持部分54a。保持部分54a构成为在中间部件50的下部部件52的外周上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且在Z方向延伸。中间部件50利用2个保持部分54a以从周向夹着各收纳部42的方式配置。此外,保持部54以大致等角度间隔配置。
如图22所示,在中间部件50的下部部件52设置有切口状的切口部55。切口部55构成为Z2方向侧开放,能够与设置于4个收纳部42中一个的突出部44(参照图16)卡合。由此,能够使配置(制造)中间部件50时的定位容易。
另外,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23所示,中间部件50(参照图22)在凹部40的底面部41的背面41b侧,具有与开口部43的周缘部43a卡合的钩部56。钩部56被安装于圆环形状的下部部件52的内周侧。此外,周缘部43a及钩部56分别是“第二开口部的周缘部”及本发明的“第五卡合部”的一例。
具体而言,在钩部56设置有在开口部43的周缘部43a与钩部56卡合的状态下以与周缘部43a相对的方式设置的平坦面56a。由此,限制中间部件50的Z1方向侧的移动。
在钩部56,在平坦面56a的Z2方向侧设置有倾斜面56b。倾斜面56b在与Z方向(中间部件50的安装方向)交叉的方向倾斜。在将中间部件50配置于凹部40时,通过使钩部56的倾斜面56b与开口部43抵接,使钩部56向径向内侧挠曲。由此,中间部件50可顺畅地配置于凹部40。
另外,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24所示,在大致圆环形状的中间部件50上,俯视时设置有多个(第二实施方式中4个)切口57。具体而言,切口57设置于中间部件50的上部部件51的外周缘上。此外,4个切口57以大致等角度间隔配置。即,4个突起部124相互形成的角度与4个切口57相互形成的角度大致相等。
另外,利用切口57,在中间部件50的钩部56(参照图23)与凹部40的开口部43的周缘部43a(参照图23)卡合了的状态下,能够使操作部120的4个突起部124从中间部件50的表面51a侧向中间部件50的背面51b(参照图22)侧通过。具体而言,在将操作部120配置于凹部40时,以俯视时操作部120的突起部124与中间部件50的切口57重叠起来的状态进行。而且,将操作部120配置于凹部40后,使操作部120转动。此外,在操作部120配置于凹部40的表面41a上的状态下,突起部124和切口57具有互不干涉的高度位置关系。
(操作部的组装方法和安装方法)
接着,参照图13、图14及图24对操作部120的组装方法及安装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13所示,中间部件50配置于凹部40的底面部41。这时,以使中间部件50的切口部55(参照图22)和收纳部42的突出部44(参照图16)卡合的方式调节中间部件50的方向。
接着,如图14所示,将连接了键盘基板121a和基板121b的操作部主体部121安装在键盘模型122内。然后,在操作部120(键盘模型122)的槽部120d安装O型圈123。由此,形成操作部120。
接着,操作部120根据逆变器装置主体部200a(壳体10)的配置方向,使相对于壳体10的安装方向在C方向(参照图13)以规定的角度转动而安装。这时,如图24所示,在操作部120的突起部124与中间部件50的切口57重叠起来的状态下,使操作部120移动至Z2方向侧的凹部40的底面部41。将操作部120配置于底面部41后,使操作部120顺时针转动,直至锁定部125的锁定端子125c和凹陷部53卡合。由此,突起部124和收纳部42卡合。
此外,在突起部124和收纳部42卡合了的状态下,通过使操作部120逆时针旋转约10度~约20度,解除突起部124和收纳部42的卡合。由此,可向Z1方向侧抬起操作部120。
第二实施方式的其它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
(第二实施方式的效果)
第二实施方式中,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第二实施方式中,如上述,操作部120具有大致圆筒形状,在壳体10设置有供大致圆筒形状的操作部120嵌入且从相对于操作部120的操作面20c垂直的方向观察时为圆形的凹部40。而且,以如下方式构成逆变器装置200,在大致圆筒形状的操作部120设置有多个突起部124,在大致圆形状的凹部40沿着周向设置有用于安装突起部124的多个收纳部42。由此,通过沿着周向通过设置多个收纳部42,从收纳部42拆下突起部124并且使大致圆筒形状的操作部120转动的情况下,操作部120的突起部124被安装在与转动前不同的收纳部42。由此,即使在改变了逆变器装置200的配置方向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向适于用户的操作的方向改变操作部120的方向。另外,由于操作部120具有大致圆筒形状,从而与操作部120具有矩形形状的情况相比,用户能够容易转动操作部120。
另外,第二实施方式中,如上述,收纳部42向操作部120侧突出,在周向的一侧设置有开口42a,且在周向的另一侧设置有壁部42b。而且,以如下方式构成逆变器装置200,通过使大致圆筒形状的操作部120以在相对于操作面20c垂直的方向延伸的中心线α为轴向在一个方向上转动,从收纳部42的开口42a插入突起部124,使突起部124与壁部42b抵接,由此收纳部42和突起部124卡合。由此,通过在收纳部42的周向的一侧设置有开口42a,与在收纳部42的上方设置有开口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突起部124向收纳部42的上方脱出。另外,通过设置有壁部42b,能够限制操作部120向周向的壁部42b侧的移动。
另外,第二实施方式中,如上述,收纳部42以从开口42a向壁部42b去变窄的方式形成。而且,以如下所述的方式构成逆变器装置200,通过从收纳部42的开口42a插入突起部124,使其向壁部42b侧移动,使突起部124与壁部42b抵接,从而卡合收纳部42和突起部124。由此,通过以收纳部42从开口42a向壁部42b去变窄的方式形成,能够容易地从开口42a插入突起部124。
另外,第二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逆变器装置200包括配置于操作部120和凹部40之间的大致圆环形状的中间部件50。而且,在中间部件50的表面51a上设置有从相对于操作面20c垂直的方向观察时配置于与多个突起部124对应的位置的多个凹陷部53。在操作部120设有在收纳部42和突起部124卡合了的状态下与多个凹陷部53中任意者卡合的锁定部125。由此,在收纳部42和突起部124卡合了的状态下,通过锁定部125和多个凹陷部53中任意者卡合,能够抑制因逆变器装置200的运转中的振动或用户的接触等而操作部120旋转的状况。
另外,第二实施方式中,如上述,在凹部40的中央部设置开口部43。而且,以如下所述的方式构成逆变器装置200,中间部件50以在凹部40的底面部41的背面41b侧具有与开口部43的周缘部43a卡合的钩部56。由此,利用钩部56能够容易地将中间部件50固定在凹部40的底面部41。
另外,第二实施方式中,如上述,在大致圆环形状的中间部件50设置有从相对于操作面20c垂直的方向观察时配置于与多个突起部124对应的位置的多个切口57,以使得在中间部件50的钩部56卡合在凹部40的开口部43的周缘部43a的状态下,能够使操作部120的多个突起部124从中间部件50的表面51a侧向背面51b侧通过。由此,配置操作部120时,通过设置用于使操作部120的多个突起部124通过的切口57,而不需要以操作部120的突起部124和中间部件50不干涉的方式增大操作部120。其结果是,能够抑制逆变器装置200大型化。另外,由于能够以切口57的配置位置为指标配置操作部120,所以能够使操作部120的配置作业简单化。
另外,第二实施方式中,如上述,在大致圆筒形状的操作部120的凹部40侧的底部120b设有沿着周向延伸的周状的槽部120d。而且,以包括在收纳部42和突起部124卡合了的状态下配置于操作部120的槽部120d与凹部40之间的O型圈123的方式构成逆变器装置200。由此,通过在操作部120的槽部120d与凹部40之间配置O型圈123,能够有效抑制液体侵入操作部120。
此外,第二实施方式的其它效果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一样。
[变形例]
此外,应该认识到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全部的点是例示而不是限制的意思。本发明的范围不是上述的实施方式的说明而是由权利要求的范围示出,另外,包括与权利要求要求的范围均等的意思及范围内的全部的改变(变形例)。
例如,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对逆变器装置(逆变器装置主体部)可配置于水平放置配置、横置配置及纵置配置三种配置方向的例子进行了表示,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逆变器装置(逆变器装置主体部)也可以在2个或4个以上的配置方向配置。
另外,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操作部具有大致正方形形状的例子进行了表示,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如果将4个操作部的孔部配置成大致正方形形状,则操作部的形状也可以是大致正方形形状以外的形状。另外,也可以将操作部配置成正六边形形状等正多边形形状,且将操作部的孔部配置成正六边形形状等正多边形形状。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利用经由操作部的孔部与壳体紧固的螺纹部件将操作部安装在壳体的例子进行了表示,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操作部设置卡合部,使操作部与壳体卡合。
另外,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在壳体上设置有用于定位垫圈的凸台部和第一肋部的例子进行了表示,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壳体仅设置用于定位垫圈的凸台部或第一肋部的一者。
另外,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第一肋部沿着开口部的周缘部整周(遍及整周)地设置的例子进行了表示,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第一肋部也可以沿开口部的周缘部局部地设置。
另外,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在凸台部设置有经由安装部对螺纹部件进行紧固的孔部的例子进行了表示,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分别设置凸台部和用于紧固螺纹部件的孔部。
另外,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将第二肋部设置于与开口部的圆弧部(连接边部彼此的圆弧部)对应的区域的例子进行了表示,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设置于与开口部的边部对应的区域。
另外,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凸台部及第一肋部形成于设置于壳体的凸部的例子进行了表示,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不在壳体设置凸部,而在壳体上直接形成凸台部及第一肋部。
另外,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在操作部主体部设置有爪部,在支承部的切断成形部设置有孔部的例子进行了表示,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操作部主体部设置孔部,并且在支承部的切断成形部设有爪部。
另外,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对在中间部件的上部部件的表面设置有两个凹陷部的例子进行了表示,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凹陷部也可以设置3个或4个。
另外,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对设置于操作部的底部的槽部的截面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的例子进行了表示,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槽部的截面也可以具有梯形形状。
另外,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对分别设置有四个操作部的突起部、收纳部、中间部件的切口、中间部件的保持部及中间部件的钩部的例子进行了表示,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这些也可以各设置四个以外的多个。
另外,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对锁定部的锁定端子及中间部件的凹陷部由球面形状的前端部和倾斜面构成的例子进行了表示,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锁定端子及凹陷部也可以整体具有球面形状。
另外,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对在凹部的底面部设置有收纳部,在操作部设置有突起部的例子进行了表示,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凹部的底面部设置有突起部,在操作部设置有收纳部。
另外,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对突起部的截面具有半圆形状的例子进行了表示,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突起部的截面也可以具有圆形形状。
另外,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对在操作部设置有一个锁定部的例子进行了表示,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操作部设置多个锁定部。
另外,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对多个冷却翅片与长边及短边以大致45度的角度交叉的方式形成的例子进行了表示,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以与长边及短边以大致45度的角度以外的角度交叉的方式形成。

Claims (22)

1.一种逆变器装置,其包括:
逆变器装置主体部;
覆盖所述逆变器装置主体部的壳体;
操作部,其安装于所述壳体,用于操作所述逆变器装置主体部;和
在所述操作部与所述壳体之间被定位设置的、抑制异物侵入所述壳体内的部件,
所述壳体构成为能够在多个不同的配置方向上配置,
所述操作部构成为能够根据所述壳体的配置方向使安装方向以规定的角度转动来安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部具有用于将所述操作部安装于所述壳体的多个安装部,
所述多个安装部配置于所述操作部的外周缘附近。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逆变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相对于所述操作部的操作面垂直的方向观察时,所述操作部具有正方形形状或圆形形状。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逆变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部包括操作所述逆变器装置主体部的按钮。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逆变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设置有能够供所述操作部嵌入的第一开口部,
所述逆变器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操作部与所述第一开口部的外周缘附近之间的框状的垫圈,
在所述第一开口部的外周缘附近设置有向所述壳体的外侧突出的多个凸台部,
在所述垫圈设置有用于使所述凸台部贯通的孔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逆变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部具有用于将所述操作部安装于所述壳体的多个安装部,
在所述多个凸台部设置有隔着所述多个安装部对紧固部件进行紧固的多个紧固孔部。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逆变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开口部的外周缘附近设置有第一肋部,
所述垫圈构成为所述框状的垫圈定位于所述第一肋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逆变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肋部设置成沿着所述第一开口部的外周缘附近在所述第一开口部的开口端面整周地突出。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逆变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设置有能够供所述操作部嵌入的第一开口部,
在所述第一开口部的内侧面设置有向所述第一开口部的中央部侧突出的第二肋部。
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逆变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部和所述逆变器装置主体部由随着所述操作部的转动而转动的配线连接。
11.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逆变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部包括操作部主体部和以包围所述操作部主体部的方式设置的、支承所述操作部主体部的框状的支承部,
所述操作部主体部具有与所述框状的支承部卡合的第一卡合部,
所述框状的支承部具有与所述操作部主体部的所述第一卡合部卡合的第二卡合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逆变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状的支承部由钢板构成,并且包括以与所述框状的支承部的正面正交的方式切断成形的切断成形部,
所述框状的支承部的所述第二卡合部包括设置于所述切断成形部的切断成形部侧孔部,
所述操作部主体部的所述第一卡合部包括与所述切断成形部侧孔部卡合的爪部。
1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逆变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部具有圆筒形状,
在所述壳体设置有能够供所述圆筒形状的操作部嵌入的凹部,从相对于所述操作部的操作面垂直的方向观察时所述凹部为圆形形状,
在所述圆筒形状的操作部设置有多个安装部,
在所述圆形状的凹部,沿周向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安装部的多个被安装部。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逆变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安装部向所述操作部侧突出,在周向的一侧设置有开口,且在周向的另一侧设置有壁部,
使所述圆筒形状的操作部以在相对于所述操作面垂直的方向延伸的中心线为轴在一个方向上转动,由此从所述被安装部的开口插入所述安装部,通过使所述安装部与所述壁部抵接,使所述被安装部和所述安装部卡合。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逆变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安装部以从所述开口向所述壁部去变窄的方式形成,
从所述被安装部的开口插入所述安装部,并使其向所述壁部侧移动,由此使所述安装部与所述壁部抵接,从而使所述被安装部和所述安装部卡合。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逆变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逆变器装置还包括配置于所述操作部与所述凹部之间的圆环形状的中间部件,
在所述中间部件的正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三卡合部,从相对于所述操作面垂直的方向观察时所述多个第三卡合部配置于与所述多个安装部对应的位置,
在所述操作部设置有第四卡合部,在所述被安装部和所述安装部卡合着的状态下所述第四卡合部与所述多个第三卡合部之中的任意者卡合。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逆变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凹部的中央部设置有第二开口部,
所述中间部件在所述凹部的底面部的背面侧具有与所述第二开口部的周缘部卡合的第五卡合部。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逆变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圆环形状的中间部件设置有从相对于所述操作面垂直的方向观察时配置于与所述多个安装部对应的位置的多个切口,以使得在所述中间部件的第五卡合部与所述凹部的所述第二开口部的周缘部卡合着的状态下,能够使所述操作部的所述多个安装部从所述中间部件的正面侧朝着所述中间部件的背面侧通过。
19.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逆变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圆筒形状的操作部的所述凹部侧的外周缘附近设置有沿着周向延伸的周状的槽部,
所述逆变器装置还包括密封部件,在所述被安装部和所述安装部卡合的状态下,所述密封部件配置于所述操作部的所述槽部和所述凹部之间。
2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逆变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相对于所述操作部的操作面垂直的方向观察时,所述壳体具有长方形形状,在所述操作面侧设置有多个冷却翅片。
21.一种逆变器装置,其包括:
逆变器装置主体部;
覆盖所述逆变器装置主体部的壳体;和
操作部,其安装于所述壳体,用于操作所述逆变器装置主体部;
所述壳体构成为能够在多个不同的配置方向上配置,
所述操作部构成为能够根据所述壳体的配置方向使安装方向以规定的角度转动来安装,
所述壳体设置有能够供所述操作部嵌入的第一开口部,
所述逆变器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操作部与所述第一开口部的外周缘附近之间的框状的垫圈,
在所述第一开口部的外周缘附近设置有向所述壳体的外侧突出的多个凸台部,
在所述垫圈设置有用于使所述凸台部贯通的孔部。
22.一种逆变器装置,其包括:
逆变器装置主体部;
覆盖所述逆变器装置主体部的壳体;和
操作部,其安装于所述壳体,用于操作所述逆变器装置主体部;
所述壳体构成为能够在多个不同的配置方向上配置,
所述操作部构成为能够根据所述壳体的配置方向使安装方向以规定的角度转动来安装,
在所述壳体设置有能够供所述操作部嵌入的凹部,
在所述操作部的所述凹部侧的外周缘附近设置有沿着周向延伸的周状的槽部,
所述逆变器装置还包括密封部件,其配置于所述操作部的所述槽部和所述凹部之间。
CN201710114976.5A 2016-06-15 2017-02-28 逆变器装置 Active CN1075284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19201 2016-06-15
JP2016119201 2016-06-15
JP2016179857A JP6786983B2 (ja) 2016-06-15 2016-09-14 インバータ装置
JP2016-179857 2016-09-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28481A CN107528481A (zh) 2017-12-29
CN107528481B true CN107528481B (zh) 2021-06-25

Family

ID=604808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114976.5A Active CN107528481B (zh) 2016-06-15 2017-02-28 逆变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7528481B (zh)
DE (1) DE10201710875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9106868A1 (de) 2019-03-18 2020-09-24 Minimax Viking Research & Development Gmbh Trägerkomponente eines Gehäuses einer Gefahrenmelderzentrale und eine Gefahrenmelderzentrale, vorzugsweise einer Einbruch-, Brandmelder- und/oder Löschsteuerzentrale
CN210609961U (zh) * 2019-06-18 2020-05-22 维谛技术有限公司 供电模块外壳及包括该供电模块外壳的供电模块
EP3758212A1 (en) 2019-06-28 2020-12-30 ABB Schweiz AG Converter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75459A (ja) * 1998-12-04 2000-06-23 Fuji Electric Co Ltd インバータ装置
CN101500383A (zh) * 2008-02-01 2009-08-05 加藤电机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
CN105655793A (zh) * 2014-11-11 2016-06-08 先普科技有限公司 积木式插座面板及用于积木式插座面板的层模块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49640A (en) * 1997-08-19 1999-09-07 Statpower Technologies Corp. Power inverter with re-orientable display panel and AC port modules
EP2639943B1 (de) * 2012-03-15 2015-02-25 Grundfos Holding A/S Elektromotor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75459A (ja) * 1998-12-04 2000-06-23 Fuji Electric Co Ltd インバータ装置
CN101500383A (zh) * 2008-02-01 2009-08-05 加藤电机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
CN105655793A (zh) * 2014-11-11 2016-06-08 先普科技有限公司 积木式插座面板及用于积木式插座面板的层模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7108751A1 (de) 2017-12-21
CN107528481A (zh) 2017-12-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28481B (zh) 逆变器装置
US20110036960A1 (en) Connection device
JPH0327421A (ja) キーボード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のキーボードユニットを備えた小形電子機器
WO2014002797A1 (ja) ドアミラー
JP5342030B2 (ja) 電子機器
KR20120004920A (ko) 푸시 스위치
JP5377694B2 (ja) 電子機器
JP6786983B2 (ja) インバータ装置
CN213938037U (zh) 带支撑功能的保护壳
JP2009094092A (ja) 電気電子機器収納用キャビネット
US8432673B2 (en) Display device
US8749973B2 (en) Electronic device enclosure
US20140294373A1 (en) Camera rotating structure
JPH0512933U (ja) 情報入力装置
CN207040041U (zh) 壳体
JP6589005B2 (ja) 係止手段を備えたコネクタ装置及びこれに用いるコネクタ
JP2005197421A (ja) 電子機器
US9007749B2 (en) Electronic device enclosure
JP2010278998A (ja) リモートコントローラの取付構造
JP2007165175A (ja) 筐体シール構造
JP2013106195A (ja) 携帯端末
JP2007087790A (ja) スイッチ装置の防水構造
US20090217719A1 (en) Key mechanism integrating a bezel and a key
JP6583469B2 (ja) 取付構造及び電子機器
JP5278745B2 (ja) 計器の通気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