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30118B - 跨骑型车辆的示廓灯、前照灯结构及盖罩结构 - Google Patents

跨骑型车辆的示廓灯、前照灯结构及盖罩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30118B
CN102730118B CN201210096197.4A CN201210096197A CN102730118B CN 102730118 B CN102730118 B CN 102730118B CN 201210096197 A CN201210096197 A CN 201210096197A CN 102730118 B CN102730118 B CN 10273011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ank indicator
light
bulb
illuminating part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9619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30118A (zh
Inventor
安藤雅晴
爱卡维特·布斯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7301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301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301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301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外观性优良、发光面积大、可见性高的示廓灯、前照灯结构及盖罩结构。示廓灯具备:一对第一发光部(121),它们分别配置在示廓灯灯泡(111)的左右,且通过示廓灯灯泡的灯泡光(L)来发光;前方反射构件(130),其配置在示廓灯灯泡的前方;后方反射构件(140),其配置在示廓灯灯泡的后方;第二发光部(122),其将一对第一发光部(121)连结且通过来自示廓灯灯泡的灯泡光(L)来发光。第一发光部(121)主要通过从示廓灯灯泡发出且在前方反射构件(130)及后方反射构件(140)处依次反射了的两次反射灯泡光(L2)来发光,第二发光部(122)主要通过从示廓灯灯泡发出且仅在后方反射构件(140)处反射了的一次反射灯泡光(L1)来发光。

Description

跨骑型车辆的示廓灯、前照灯结构及盖罩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动二轮车等跨骑型车辆的示廓灯(position light)、以及具备该示廓灯的前照灯结构及盖罩(cowl)结构。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在机动二轮车等跨骑型车辆的示廓灯中,公知有如下结构,示廓灯灯泡由车身罩遮挡,且具备发光部,该发光部使来自示廓灯灯泡的灯泡光从车宽方向的左右分别发出(例如,参照下述专利文献)。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65583号公报
然而,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示廓灯从位于车宽方向中央的示廓灯灯泡,分别从左右的发光部发光,在车宽方向的中央,前罩将示廓灯灯泡遮挡。因此,由于在车宽方向的中央未设置发光部,因此左右的发光部沿车宽方向分离,沿车宽方向的一体感减少,外观性差,且可见性低。而且,希望更有效地利用车身的左右方向的中央的空间,扩大示廓灯的发光面积,进一步提高可见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由于具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发光部而外观性优良、发光面积大且可见性高的跨骑型车辆的示廓灯。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所述示廓灯的前照灯结构及盖罩结构。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种跨骑型车辆的示廓灯,其配置在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的前方,其特征在于,具备:作为光源的示廓灯灯泡;左右一对的第一发光部,它们分别配置在该示廓灯灯泡的左方及右方,且通过来自所述示廓灯灯泡的灯泡光来发光;前方反射构件,其配置在所述示廓灯灯泡的前方,对光进行反射;后方反射构件,其配置在所述示廓灯灯泡的后方,对光进行反射,所述跨骑型车辆的示廓灯还具备第二发光部,该第二发光部以将所述左右一对的第一发光部连结的方式配置在所述左右一对的第一发光部之间,且位于所述前方反射构件的上方或下方,与所述左右一对的第一发光部连续地形成,通过来自所述示廓灯灯泡的灯泡光来发光,所述第一发光部主要通过从所述示廓灯灯泡发出且在所述前方反射构件及所述后方反射构件处依次反射了的两次反射灯泡光来发光,所述第二发光部主要通过从所述示廓灯灯泡发出且仅在所述后方反射构件处反射了的一次反射灯泡光来发光。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以第一方面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部的发光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发光部的发光面积。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以第一或第二方面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示廓灯灯泡在车宽方向的中央配置有一个,其位于前大灯的上方,且由配置在所述车身的前方的防护罩或车身罩从前方覆盖,所述第二发光部位于所述前大灯与所述防护罩或所述车身罩的上下方向之间。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以第一至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还具备配置在所述示廓灯灯泡的前方的示廓灯用透镜,所述前方反射构件安装于所述示廓灯用透镜,所述示廓灯灯泡安装于所述后方反射构件。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涉及一种跨骑型车辆的前照灯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所述的示廓灯;与该示廓灯一体地构成的所述前大灯,其中,所述示廓灯的车宽方向的端部位于比通过所述前大灯的车宽方向的端部的铅垂线靠车宽方向的外侧的位置。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涉及一种跨骑型车辆的盖罩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所述的示廓灯;前大灯,其与该示廓灯一体地构成;前盖罩,其覆盖并固定所述示廓灯及所述前大灯;前盖罩支承件,其具有支承所述前盖罩的支承部,且固定于车架,其中,所述支承部具有对所述前盖罩的上侧进行支承的第一支承部、对所述前盖罩的下侧进行支承的第二支承部,所述第一支承部具有在所述前盖罩支承件上设置的支承面、从所述支承面向上方延伸的销部、将所述前盖罩相对于所述销部进行定位的上部弹性构件,所述第二支承部以能够沿前后方向调整所述前盖罩的角度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前盖罩支承件。
本发明的第七方面以第六方面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销部位于所述第二支承部沿前后方向调整所述前盖罩的角度时转动的所述前盖罩的转动轴上。
本发明的第八方面以第六或第七方面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承部具有:对准支承件,其具有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孔,且设置于所述前盖罩;螺栓,其贯通所述长孔而将所述对准支承件紧固于所述前盖罩支承件,其中,相对于所述螺栓的位置,所述前盖罩能够沿着所述对准支承件的所述长孔移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第二发光部主要通过一次反射灯泡光来发光,因此每单位面积能够得到比第一发光部大的光量(明亮)。即使在利用小面积将第一发光部的左右连结的情况下,第一发光部的可见性也良好,因此能够形成具有一体感的示廓灯的发光部。由此,能够提高示廓灯的外观性,且能够提高可见性。
而且,由于能够以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方式使第一发光部及第二发光部发光,因此,能够有效利用车身的左右方向的中央的空间,使示廓灯的发光面积扩大,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可见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由于第一发光部的发光面积大于第二发光部的发光面积,因此第一发光部光量弱而发光面积也大。因此,作为示廓灯整体容易形成一体感,而且,不会发生过亮或过暗,因此能够实现可见性的平衡优良的示廓灯。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示廓灯灯泡由配置在车身的前方的防护罩或车身罩从前方覆盖,第二发光部位于前大灯与防护罩或车身罩的上下方向之间。因此,与在示廓灯灯泡的上部配置防护罩或车身罩的方式相比,能够抑制示廓灯的上下方向的尺寸。而且,通过设置虽然发光面积窄但每单位面积的光量大的第二发光部,能够提高示廓灯的外观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前方反射构件安装于示廓灯用透镜,示廓灯灯泡安装于后方反射构件。因此,利用后方反射构件来支承示廓灯灯泡,并且容易将前方反射构件对灯泡光的反射方向设定成任意的方向。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由于形成为将示廓灯与前大灯一体地构成的前照灯结构,因此能够将前照灯结构紧凑地配置在车身的前方,并且能够提高前照灯结构部向车身的组装性及生产性。
另外,由于使示廓灯的车宽方向的端部位于比通过前大灯的车宽方向的端部的铅垂线靠车宽方向的外侧的位置,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示廓灯的可见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前盖罩由前盖罩支承件的销部定位,且由支承面支承。因此,不需要安装前盖罩的紧固用的螺栓。由此,从外面观察不到不需要的螺栓,从而能得到良好的外观。
另外,在前盖罩的组装作业时,仅通过将前盖罩定位于销部,就能够将前盖罩组装于前盖罩支承件。由此,前盖罩的组装的作业性提高。
另外,前盖罩经由上部弹性构件而由前盖罩支承件的销部定位,且由支承面支承。因此,在第二支承部沿前后方向调整前盖罩的角度时,前盖罩利用上部弹性构件的弹力而能够转动。由此,前照灯的光轴调整变得容易。
另外,第一支承部对前盖罩的上侧进行支承。第二支承部对前盖罩的下侧进行支承。即,用于进行前照灯的光轴调整的转动轴与进行光轴调整的调整部分离。由此,光轴的微调整容易。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在第二支承部沿前后方向调整前盖罩的角度时,前盖罩转动。其转动轴位于销部。由此,无需设置与销部不同的新的转动轴。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相对于螺栓的位置,能够使对准支承件沿着长孔移动。由此,在进行前照灯的光轴调整时,松开螺栓,能够沿着长孔对前盖罩整体进行调整。由此,光轴调整的作业容易。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示廓灯、前照灯结构及盖罩结构的作为跨骑型车辆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机动二轮车的盖罩结构的左侧视图。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机动二轮车的盖罩结构的从左斜后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图1所示的机动二轮车的盖罩结构的后视图。
图5是图4所示的盖罩结构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6是表示图1所示的机动二轮车的盖罩结构的主视图,是以透镜的内侧的构件为中心表示的图。
图7是图6所示的A-A线剖视图。
图8是表示图1所示的机动二轮车的盖罩结构的主视图,是以外观为中心表示的图(与图6对应的图)。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前照灯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灯泡光从第一发光部或第二发光部发出时的光路的立体图。
图11是图6所示的B-B线剖视图,是示意性地表示灯泡光从第一发光部发出时的光路的横向剖视图。
符号说明:
1机动二轮车(跨骑型车辆)
2车身
10车架
50前盖罩
50a转动轴
51上部罩部(车身罩)
100前照灯结构部(前照灯结构)
102壳体
103透镜
110示廓灯
110w示廓灯的车宽方向的端部
111示廓灯灯泡
112示廓灯用壳体
113示廓灯用透镜
121第一发光部
122第二发光部
130前方反射构件
140后方反射构件
171防护罩
180前大灯
181前大灯灯泡
182前大灯用壳体
183前大灯用透镜
180w前大灯的车宽方向的端部
544上部弹性构件(第一支承部)
55对准支承件(aiming stay)
552a长孔(第二支承部)
553螺栓(第二支承部)
554下部弹性构件
60前盖罩支承件
63下部支承框架(鼓出部)
631螺母(第二支承部)
661支承面(第一支承部)
662销部(第一支承部)
L灯泡光
L1一次反射灯泡光
L2两次反射灯泡光
VL1、VL2铅垂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示廓灯、前照灯结构及盖罩结构的作为跨骑型车辆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首先,参照图1,说明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盖罩结构的作为跨骑型车辆的机动二轮车1的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具备:包括头管11及座椅轨道13而构成的车架10;配置在该车架10的前方的作为盖罩结构的盖罩结构部40;前轮21;配置在该前轮21的上方的前挡泥板211;对前轮21进行轴支承的前叉22;将该前叉22相对于头管11连结成左右转动自如的转向杆23;配置在车架10的后方的后轮24;配置在该后轮24的上方的后挡泥板241;对后轮24进行轴支承的摆臂25;将该摆臂25上下摆动自如地连结于车架10的枢轴板26;夹设在摆臂25与座椅轨道13之间的后缓冲件27;燃料箱28;座椅29;发动机30。
车架10通过利用焊接等将多种钢材进行一体结合而构成。如图1所示,该车架10具备头管11、主框架12、座椅轨道13、下行框架14、副框架15。
头管11配置在车架10的前端部。
主框架12设置有左右一对。一对主框架12在侧视下从头管11向后方延伸出,且在中途具有向下方弯曲的弯曲部12a。
座椅轨道13设置有左右一对。一对座椅轨道13在侧视下,在一端侧与主框架12的弯曲部12a连结,在另一端侧朝向后方延伸。
下行框架14设置有左右一对。一对下行框架14在侧视下从头管11的后部向斜下后方延伸。
副框架15设置有左右一对。一对副框架15在一端侧与一对主框架12的后部连结,在另一端侧向斜上后方延伸而与一对座椅轨道13的后部连结。
前叉22设置有左右一对。一对前叉22在头管11的前方配置成与该头管11大致平行。一对前叉22经由顶桥231、底桥232及转向杆23而由头管11轴支承。
在顶桥231的上表面经由车把支承件16a而连结有车把16。在底桥232及顶桥231固定有盖罩结构部40的前盖罩支承件60(后述)。底桥232具有对前盖罩支承件60的下部固定凸台611(后述)进行收容的凸台孔232a(参照图2)。顶桥231具有对前盖罩支承件60的上部固定凸台612(后述)进行收容的凸台孔231a(参照图2)。
以车架10、前叉22、车把16等为主体,构成车身2。
摆臂25设置有左右一对。一对摆臂25在车架10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被悬置成摆动自如,且该一对摆臂25将后轮24保持为旋转自如。
枢轴板26设置有左右一对。一对枢轴板26与一对主框架12的后部的前侧连结,且对一对摆臂25进行轴支承。
后缓冲件27设置有左右一对。一对后缓冲件27中的一端侧与一对摆臂25的后部连结,另一端侧经由缓冲角板17而与一对座椅轨道13连结。
燃料箱28被支承在一对主框架12的上部。座椅29在燃料箱28的后方被支承在一对座椅轨道13的上部。
发动机30搭载在车身2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部。该发动机30具备:具有气缸盖31的气缸部32;与气缸盖31连结的吸气部33及排气部34。
气缸部32配置在由一对主框架12、一对下行框架14及一对枢轴板26围成的空间内。在该气缸部32的内部嵌合安装有能够往复移动的活塞(未图示)。活塞的往复移动经由连杆(未图示)被转换成曲轴(未图示)的旋转运动。并且,发动机30的输出经由变速机构(未图示)而输出,并经由链条传动式的动力传递机构(未图示)而向后轮24传递。
吸气部33具备:与气缸盖31的后部连接的化油器331;与该化油器331的后部连接的空气滤清器332。空气滤清器332配置在由一对座椅轨道13、一对主框架12及一对副框架15围成的空间内。
排气部34具备:基端侧与气缸盖31的前部连接的排气管341;与该排气管341的前端侧连接的消声器(未图示)。排气管341在气缸部32的前方及下方处弯曲,前端侧朝向后方延伸。消声器配置在后轮24的右侧。
接下来,参照附图,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为盖罩结构的盖罩结构部40的详细情况。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机动二轮车的盖罩结构的左侧视图。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机动二轮车的盖罩结构的从左斜后方观察到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图1所示的机动二轮车的盖罩结构的后视图。图5是图4所示的盖罩结构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如图2~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盖罩结构部40具备:以示廓灯110及前大灯180为主体构成的作为前照灯结构的前照灯结构部100;方向指示灯45;固定于前照灯结构部100而对前照灯结构部100的周围进行覆盖的前盖罩50;将前盖罩50固定在车架10上的前盖罩支承件60;安装前牌照(未图示)的牌照安装支承件70。
前照灯结构部100具备:示廓灯110;与示廓灯110一体地构成的前大灯180。
前照灯结构部100的详细情况在后面叙述。
前盖罩50由树脂等形成。前盖罩50具备:对前照灯结构部100的上部进行覆盖的上部罩部51;对前照灯结构部100的左右的侧部进行覆盖的一对侧部罩部52;对前照灯结构部100(前大灯180)的下部进行覆盖的下部罩部53;防护罩171;左右一对的托架54;对准支承件55。
如图3及图4所示,上部罩部51配置在车身2的前方,以后端侧成为前低后高的方式形成。一对侧部罩部52以后端变宽的方式形成。在一对侧部罩部52上固定有左右一对的方向指示灯45。
如图2所示,下部罩部53从前盖罩50的前侧朝向后方大致水平地稍延伸,并从此处朝向下方稍延伸,然后朝向后方大致水平地稍延伸而形成。在下部罩部53的下端部形成有朝向后方大致水平地延伸的安装面531。
防护罩171配置在车身2的前方,与上部罩部51的前方接近配置,而覆盖上部罩部51的前部。防护罩171比上部罩部51向上方延伸,且作为避风件而发挥功能。
左右一对的托架54设置在一对侧部罩部52的内侧。一对托架54具有:大致水平设置的水平部541;从水平部541的前侧大致垂直地立起的前侧垂直部542;从水平部541的后侧大致垂直地垂下的后侧垂直部543。
在一对托架54的水平部541固定有上部弹性构件544。如图5所示,上部弹性构件544为大致圆筒状,且具有中心孔544a。在上部弹性构件544的外周面的上下之间的中间位置形成有与上表面及下表面平行的环状槽544b。通过使环状槽544b与设置在水平部541上的孔541a嵌合,而将上部弹性构件544固定在水平部541。
一对托架54的前侧垂直部542及后侧垂直部543安装在一对侧部罩部52的内侧。如图2及图3所示,一对侧部罩部52在内侧具有与一对托架54的前侧垂直部542对应的凸台孔521、及与后侧垂直部543对应的凸台孔522。使螺钉545通过设置在前侧垂直部542及后侧垂直部543上的孔(未图示),并螺入凸台孔521、522,由此,将前侧垂直部542及后侧垂直部543安装在侧部罩部52的内侧。
对准支承件55设置在下部罩部53的内侧。对准支承件55具有:大致水平设置的水平部551;从水平部551的左右两侧大致垂直地垂下的一对垂直部552。
如图2所示,对准支承件55的水平部551经由下部弹性构件554而安装在下部罩部53的内侧。水平部551具有一对安装孔(未图示)。下部弹性构件554为大致圆筒状,且具有中心孔(未图示)。
使螺栓555从下方通过设置在牌照安装支承件70上的孔(未图示),并使该螺栓555依次通过设置在下部罩部53的安装面531上的孔(未图示)、下部弹性构件554的中心孔及水平部551的安装孔,进而利用螺母556进行固定,由此,将水平部551经由下部弹性构件554安装在下部罩部53的内侧。
在对准支承件55的左右一对的垂直部552设有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孔552a。
前盖罩支承件60具备左右一对的固定框架61、下部连结框架62、作为左右一对的鼓出部的下部支承框架63、左右一对的上部框架64、上部连结框架65、左右一对的上部支承框架66。
一对固定框架61沿着上下方向延伸。一对固定框架61的下部以相当于中间部位于后方的方式弯曲。一对固定框架61的下端部具有下部固定凸台611。一对固定框架61的上部以相对于中间部位于后方的方式弯曲。一对固定框架61的上端部具有上部固定凸台612。
下部连结框架62在一对固定框架61的下侧将一对固定框架61彼此相互连结。
在与作为前盖罩50的下表面的安装面531不干涉的范围内,一对下部支承框架63从一对固定框架61的下部向前方鼓出。一对下部支承框架63的相互的间隔比前盖罩50的对准支承件55中的左右一对的垂直部552的间隔稍窄。
在一对下部支承框架63上的与对准支承件55的左右一对的长孔552a对应的位置设有孔(未图示),并焊接有螺母631(参照图3)。
一对上部框架64沿着上下方向延伸。一对上部框架64的下部与固定框架61的中间部连结。上部连结框架65在一对上部框架64的上端部将一对上部框架64彼此相互连结。
一对上部支承框架66与一对上部框架64的中间部连结。一对上部支承框架66从一对上部框架64的中间部延伸到与前盖罩50的一对托架54对应的位置。
一对上部支承框架66分别具有支承面661和从支承面661向上方延伸的销部662。销部662配置在与前盖罩50的一对托架54的中心孔544a对应的位置。
上述那样构成的前盖罩支承件60固定在机动二轮车1的车架10上。详细而言,前盖罩支承件60的下部固定凸台611收容在底桥232的凸台孔232a内。前盖罩支承件60的上部固定凸台612收容在顶桥231的凸台孔231a内。由此,前盖罩支承件60固定于底桥232及顶桥231。前盖罩支承件60经由底桥232及顶桥231而固定于车架10。
接下来,参照附图,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前照灯结构部100的详细情况。图6是表示图1所示的机动二轮车的盖罩结构的主视图,是以透镜的内侧的构件为中心表示的图。图7是图6所示的A-A线剖视图。图8是表示图1所示的机动二轮车的盖罩结构的主视图,是以外观为中心表示的图(与图6对应的图)。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前照灯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灯泡光从第一发光部或第二发光部发出时的光路的立体图。图11是图6所示的B-B线剖视图,是示意性地表示灯泡光从第一发光部发出时的光路的横向剖视图。
如图6~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前照灯结构部100具备示廓灯110、前大灯180。
前大灯180具备:作为光源的前大灯灯泡181;配置在前大灯灯泡181的后方,且收容前大灯灯泡181的前大灯用壳体182;配置在前大灯灯泡181的前方的前大灯用透镜183。前大灯用壳体182的前大灯灯泡181的周围的与前方面对的区域作为对来自前大灯灯泡181的灯泡光进行反射的前大灯用反射镜184而发挥功能。
前大灯用反射镜184使来自前大灯灯泡181的灯泡光朝向车辆前方反射。前大灯用反射镜184形成朝向车辆后方凹陷的凹曲面。在该凹曲面的底部(前大灯用反射镜184的大致中央部)设有供前大灯灯泡181穿过配置的前大灯灯泡配置孔186。前大灯灯泡181以其出光方向朝向车辆前方的方式安装在前大灯灯泡配置孔186中。
在前大灯用反射镜184的整体上,沿着车宽方向隔开间隔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多根弯曲线184a。通过设置多根弯曲线184a,前大灯用反射镜184构成为多个平面的集合体,使光朝向车辆前方更容易集中,并使通过透明的前大灯用透镜183而视觉辨认的前大灯用反射镜184的外观性提高。
示廓灯110在前大灯180的上方与前大灯180一体地设置。示廓灯110具备:作为光源的示廓灯灯泡111;配置在示廓灯灯泡111的后方,且收容示廓灯灯泡111的示廓灯用壳体112;配置在示廓灯灯泡111的前方的示廓灯用透镜113;配置在示廓灯用透镜113与示廓灯灯泡111的前后方向之间的前方反射构件130。
示廓灯用壳体112上的示廓灯灯泡111的周围的部分作为示廓灯110用的后方反射构件140而发挥功能。后方反射构件140配置在示廓灯灯泡111的后方。而且,后方反射构件140的面向前方的面作为将来自示廓灯灯泡111的灯泡光向前方反射的后方反射镜141而发挥功能。
后方反射镜141形成朝向车辆后方凹陷的凹曲面。在该凹曲面的底部(后方反射镜141的大致中央部)设有供示廓灯灯泡111穿过配置的示廓灯灯泡配置孔116。示廓灯灯泡111以使其出光方向朝向车辆前方的方式安装在后方反射构件140的示廓灯灯泡配置孔116中。
在后方反射镜141的整体上,沿着车宽方向隔开间隔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多根弯曲线141a。通过设置多根弯曲线141a,后方反射镜141构成为多个平面的集合体。
前方反射构件130配置在示廓灯灯泡111的前方,并通过螺钉等固定构件135安装于在示廓灯灯泡111的前方配置的示廓灯用透镜113的后侧(内表面侧)。前方反射构件130的面向后方的面作为将来自示廓灯灯泡111的灯泡光向后方反射的前方反射镜131而发挥功能。
在前方反射镜131的背面(与后方反射镜141对置的面)的整体上,沿着车宽方向隔开间隔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多根弯曲线131a。通过设置多根弯曲线131a,前方反射镜131构成为多个平面的集合体。
前大灯用反射镜184、后方反射镜141及前方反射镜131均作为灯泡光的反射面而发挥功能,例如通过蒸镀铝而形成。
示廓灯灯泡111在车宽方向的中央配置有一个,且位于前大灯180的前大灯灯泡181的上方。示廓灯灯泡111由防护罩171及上部罩部51从前方覆盖。
示廓灯用透镜113的前侧的露出部作为左右一对的第一发光部121、121及第二发光部122而发挥功能。
第一发光部121及第二发光部122位于前大灯180与防护罩171及上部罩部51的上下方向之间。
在示廓灯110中,来自示廓灯灯泡111的灯泡光从第一发光部121及第二发光部122发出。由于在示廓灯用透镜113的前方配置有前盖罩50的不透明的上部罩部51,因此从车辆前方无法直接视觉辨认示廓灯灯泡111。而且,来自示廓灯灯泡111的灯泡光不向上部罩部51的前方直接发出。
进一步说明示廓灯110与前大灯180的一体的结构。示廓灯用壳体112与前大灯用壳体182一体构成,而形成壳体102。壳体102在主视观察下具有如下的形状:上缘部102a向上方带圆角地鼓出,下缘部102b向下方变尖,且两侧缘部102c、102c朝向上方扩展。壳体102的外缘形状在主视观察下与前照灯结构部100的外缘形状大体一致。
对示廓灯灯泡111的前表面进行覆盖的示廓灯用透镜113和对前大灯灯泡181的前表面进行覆盖的前大灯用透镜183一体构成,而形成透镜103。透镜103例如由透明的树脂形成。透镜103在主视观察下具有如下的形状:上缘部103a向上方带圆角地鼓出,下缘部103b向下方变尖,且两侧缘部103c、103c朝向上方扩展。透镜103的外缘形状在主视观察下与前照灯结构部100(壳体102)的外缘形状大体一致。
透镜103的周缘部插入并嵌合于在壳体102的周缘部上设置的嵌合凹部,由此,将透镜103安装于壳体102。
在壳体102设有分隔部105。分隔部105在主视观察下从两侧缘部102c、102c朝向左右方向中央部且朝向上方延伸。分隔部105在侧视观察下朝向前方延伸。
壳体102由分隔部105划分。更详细而言,通过分隔部105将壳体102划分成位于下方的前大灯用壳体182和位于上方的示廓灯用壳体112。换言之,通过分隔部105将前照灯结构部100划分成示廓灯110和前大灯180。
前大灯用反射镜184的外缘部分由分隔部105、壳体102的下缘部102b、壳体102的两侧缘部102c、102c形成。从前大灯灯泡181到前大灯用反射镜184的外缘部分的距离大致相等。
另外,分隔部105中的车辆前方的前端部在安装有透镜103的状态下,延伸到与透镜103的内表面接触的位置或该位置附近。
示廓灯用壳体112的外缘部分由分隔部105、壳体102的上缘部102a、壳体102的两侧缘部102c、102c形成。
接下来,参照附图,更详细地说明第一发光部121及第二发光部122。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灯泡光从第一发光部或第二发光部发出时的光路的立体图。图11是图6所示的B-B线剖视图,是示意性地表示灯泡光从第一发光部发出时的光路的横向剖视图。
如图6~图11所示,左右一对的第一发光部121分别配置在示廓灯灯泡111的左方及右方,通过来自示廓灯灯泡111的灯泡光L来发光。
第二发光部122以将左右一对的第一发光部121、121连结的方式配置在左右一对的第一发光部121、121之间。第二发光部122位于前方反射构件130的下方,且与左右一对的第一发光部121连续地形成。第二发光部122通过来自示廓灯灯泡111的灯泡光L来发光。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形成为使第二发光部122位于前方反射构件130的上方的结构。
第一发光部121及第二发光部122由示廓灯用透镜113中的未被上部罩部51等不透明的构件覆盖而能够透过光的区域形成。
一对第一发光部121分别具有向下方变尖的大致三角形形状。第二发光部122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细带形状。第一发光部121的发光面积大于第二发光部122的发光面积。
第一发光部121主要通过从示廓灯灯泡111发出且在前方反射构件130及后方反射构件140处依次反射了的两次反射灯泡光L2(在图10及图11中由虚线表示)来发光。“主要通过两次反射灯泡光L2来发光”是指,从第一发光部121发出的光的光量的50%以上是由两次反射灯泡光L2形成的光量,从示廓灯灯泡111发出而直接到达第二发光部122的直接灯泡光形成的光量是从第一发光部121发出的光的光量的10%以下。
第二发光部122主要通过从示廓灯灯泡111发出且仅在后方反射构件140处反射了的一次反射灯泡光L1(在图10及图11中由实线表示)来发光。“主要通过一次反射灯泡光L1来发光”是指,从第二发光部122发出的光的光量的50%以上是由一次反射灯泡光L1形成的光量,从示廓灯灯泡111发出且在前方反射构件130及后方反射构件140处依次反射了的两次反射灯泡光形成的光量是从第二发光部122发出的光的光量的10%以下。
如图6所示,通过示廓灯110的车宽方向的端部110w的铅垂线VL1位于比通过前大灯180的车宽方向的端部180w的铅垂线VL2向车宽方向的外侧离开了距离D的位置。
在前大灯灯泡181的后侧及示廓灯灯泡111的后侧连接有未图示的配线。前大灯灯泡181及示廓灯灯泡111经由该配线而接受供电。
接下来,参照附图,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示廓灯110中的灯泡光L的光路。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灯泡光L(L1、L2)从第一发光部121发出时的光路。
如图10及图11所示,第一发光部121通过从示廓灯灯泡111发出且在前方反射构件130及后方反射构件140处依次反射了的两次反射灯泡光L2、从示廓灯灯泡111发出且仅在后方反射构件140处反射了的一次反射灯泡光L1来发光。所述两次反射灯泡光L2及一次反射灯泡光L1朝向左右方向外侧反射并前进。从示廓灯灯泡111发出而直接到达第一发光部121的直接灯泡光、及反射了三次以上的灯泡光不存在。
另外,如图11所示,第二发光部122通过从示廓灯灯泡111发出且仅在后方反射构件140处反射了的一次反射灯泡光L1来发光。该一次反射灯泡光L1通过前方反射构件130的下侧。从示廓灯灯泡111发出而直接到达第一发光部121的直接灯泡光、从示廓灯灯泡111发出且在前方反射构件130及后方反射构件140处依次反射了的两次反射灯泡光、及反射了三次以上的灯泡光不存在。
接下来,说明将本实施方式的前盖罩50向前盖罩支承件60安装的次序及进行光轴调整的次序。
首先,相对于固定在机动二轮车1的车架10上的前盖罩支承件60,使前盖罩50从上方接近。然后,以使前盖罩50的左右的上部弹性构件544的中心孔544a与前盖罩支承件60的左右的销部662对应的方式进行对位。在该位置上,降低前盖罩50,以使前盖罩支承件60的左右的销部662插入左右的上部弹性构件544的中心孔544a。
此时,前盖罩50的对准支承件55的左右的垂直部552从两侧夹着前盖罩支承件60的左右的下部支承框架63。
由此,前盖罩50相对于前盖罩支承件60,通过左右的上部弹性构件544和左右的销部662而定位在规定的位置。而且,前盖罩50的重量由前盖罩支承件60的左右的支承面661来支承。如此,通过前盖罩支承件60的左右的支承面661及左右的销部662、前盖罩50的左右的上部弹性构件544构成第一支承部。
接着,使前盖罩50的对准支承件55沿着前后方向移动,由此进行前大灯180的光轴调整。当要使对准支承件55沿前后方向移动时,前盖罩50在由前盖罩支承件60的支承面661支承的状态下,利用上部弹性构件544的中心孔544a的弹力,相对于销部662发生变形。由此,前盖罩50将与支承面661平行的轴线作为转动轴50a而沿前后方向转动。通过该转动,沿前后方向调整前盖罩50的角度。即,调整固定在前盖罩50上的前大灯180的光轴。
在前大灯180的光轴调整被决定之后,在该位置上,使螺栓553从外侧通过对准支承件55的左右的长孔552a而与螺母631紧固。如此,由前盖罩50的对准支承件55的长孔552a、通过长孔552a的螺栓553、将螺栓553紧固的前盖罩支承件60的螺母631,来构成第二支承部。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包括示廓灯110及前大灯180(前照灯结构部100)的盖罩结构部40,例如起到以下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示廓灯110,第二发光部122主要通过一次反射灯泡光L1发光,因此每单位面积能够得到比第一发光部121大的光量(明亮)。即使在利用小面积将第一发光部121的左右连结的情况下,第一发光部121的可见性也良好,因此能够形成具有一体感的示廓灯110的发光部。由此,能够提高示廓灯110的外观性,且能够提高可见性。
而且,由于能够以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方式使第一发光部121及第二发光部122发光,因此,能够有效利用车身2的左右方向的中央的空间,扩大示廓灯110的发光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可见性。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示廓灯110,由于第一发光部121的发光面积大于第二发光部122的发光面积,因此第一发光部121光量弱而发光面积大。因此,作为示廓灯整体容易形成一体感,而且,不会发生过亮或过暗,因此能够实现可见性的平衡优良的示廓灯110。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示廓灯110,示廓灯灯泡111由在车身2的前方配置的防护罩171或作为车身罩的上部罩部51从前方覆盖,第二发光部122位于前大灯180与防护罩171或上部罩部51的上下方向之间。因此,与在示廓灯灯泡111的上部配置防护罩171或上部罩部51的方式相比,能够抑制示廓灯110的上下方向的尺寸。而且,通过设置虽然发光面积窄但每单位面积的光量大的第二发光部122,能够提高示廓灯110的外观性。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示廓灯110,前方反射构件130安装于示廓灯用透镜113,示廓灯灯泡111安装于后方反射构件140。因此,利用后方反射构件140来支承示廓灯灯泡111,并且容易将前方反射构件130对灯泡光L的反射方向设定成任意的方向。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作为前照灯结构的前照灯结构部100,由于形成将示廓灯110与前大灯180一体构成的前照灯结构,因此能够将前照灯结构紧凑地配置在车身2的前方,并且能够提高前照灯结构部100向车身2的组装性及生产性。
另外,由于使示廓灯110的车宽方向的端部110w位于比通过前大灯180的车宽方向的端部180w的铅垂线VL2靠车宽方向的外侧的位置,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示廓灯110的可见性。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盖罩结构部40,前盖罩50由前盖罩支承件60的销部662定位,且由支承面661支承。因此,不需要安装前盖罩50的紧固用的螺栓。由此,从外面观察不到不需要的螺栓,从而能得到良好的外观。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盖罩结构部40,在前盖罩50的组装作业时,仅通过将前盖罩50定位于销部662,就能够将前盖罩50组装于前盖罩支承件60。由此,前盖罩50的组装的作业性提高。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盖罩结构部40,前盖罩50经由上部弹性构件544而由前盖罩支承件60的销部662定位,且由支承面661支承。因此,在沿前后方向调整前盖罩50的角度时,前盖罩50利用上部弹性构件544的弹力而能够转动。由此,前大灯180的光轴调整变得容易。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盖罩结构部40,用于进行前大灯180的光轴调整的前盖罩50的转动轴50a与用于进行光轴调整的对准支承件55分离。由此,光轴的微调整容易。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盖罩结构部40,在对准支承件55沿前后方向调整前盖罩50的角度时,前盖罩50转动。其转动轴50a位于销部662。由此,无需设置与销部662不同的新的转动轴。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盖罩结构部40,相对于螺栓553及螺母631的位置,能够使对准支承件55沿着长孔552a移动。由此,在进行前大灯180的光轴调整时,松开螺栓553,能够沿着长孔552a对前盖罩50的整体进行调整。由此,光轴调整的作业容易。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盖罩结构部40,对准支承件55由前盖罩50的下部支承。由此,前大灯180的光轴调整的作业容易。
对准支承件55经由下部弹性构件554被支承。由此,在光轴调整的作业中,例如在稍微存在调整误差时,能够利用下部弹性构件554的弹力来吸收该误差。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盖罩结构部40,对准支承件55安装在下部支承框架63上,该下部支承框架63在前盖罩支承件60的下部,在与前盖罩50的下表面不干涉的范围内向前方鼓出。因此,前盖罩50的下表面与下部支承框架63不会干涉。由此,能够将固定有前大灯180的前盖罩50从上方组装于前盖罩支承件60。由此,组装的作业性进一步提高。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盖罩结构部40,支承面661、销部662及上部弹性构件544在前盖罩50的上部设置有左右一对。由此,用于进行前大灯180的光轴调整的转动轴50a稳定。由此,光轴调整的作业更加容易。
螺母631、长孔552a及螺栓553在前盖罩50的下部设置有左右一对。因此,前盖罩50相对于前盖罩支承件60在总计四个部位固定。由此,前盖罩50的支承刚性提高。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各种方式来实施。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前照灯结构部100中,将示廓灯用透镜113的前侧的露出部(未被上部罩部51覆盖的区域)作为第一发光部121及第二发光部122来发挥功能,但并不局限于此。可以在示廓灯用透镜113的前侧不配置不透明的构件,而使示廓灯用透镜113的前侧的整面作为第一发光部121及第二发光部122来发挥功能。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前照灯结构部100中,示廓灯用透镜113与前大灯用透镜183一体构成,但并不局限于此。示廓灯用透镜113与前大灯用透镜183也可以分体构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盖罩结构部40中,将上部弹性构件544固定于托架54,而设置在前盖罩50侧,由此构成第一支承部,但并不局限于此。即,可以将上部弹性构件544固定在销部662,而设置在前盖罩支承件60侧,由此构成第一支承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盖罩结构部40中,也可以将上部弹性构件544构成为从前盖罩50及前盖罩支承件60独立出来的部件,来构成第一支承部。这种情况下,在前盖罩50相对于前盖罩支承件60的组装作业时,可以将上部弹性构件544夹设在销部662与托架54之间。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盖罩结构部40中,将本发明适用于作为跨骑型车辆的机动二轮车中,但并不局限于此。即,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三轮或四轮的跨骑型车辆中。即,跨骑型车辆包括跨车身乘车的全部车辆。

Claims (9)

1.一种跨骑型车辆(1)的示廓灯(110),其配置在跨骑型车辆(1)的车身(2)的前方,其特征在于,具备:
作为光源的示廓灯灯泡(111);
左右一对的第一发光部(121),它们分别配置在该示廓灯灯泡(111)的左方及右方,且通过来自所述示廓灯灯泡(111)的灯泡光(L)来发光;
前方反射构件(130),其配置在所述示廓灯灯泡(111)的前方,对光进行反射;
后方反射构件(140),其配置在所述示廓灯灯泡(111)的后方,对光进行反射,
所述跨骑型车辆(1)的示廓灯(110)还具备第二发光部(122),该第二发光部(122)以将所述左右一对的第一发光部(121)连结的方式配置在所述左右一对的第一发光部(121)之间,且位于所述前方反射构件(130)的上方或下方,与所述左右一对的第一发光部(121)连续地形成,通过来自所述示廓灯灯泡(111)的灯泡光(L)来发光,
所述第一发光部(121)主要通过从所述示廓灯灯泡(111)发出且在所述前方反射构件(130)及所述后方反射构件(140)处依次反射了的两次反射灯泡光(L2)来发光,
所述第二发光部(122)主要通过从所述示廓灯灯泡(111)发出且仅在所述后方反射构件(140)处反射了的一次反射灯泡光(L1)来发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1)的示廓灯(110),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发光部(121)的发光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发光部(122)的发光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1)的示廓灯(110),其特征在于,
所述示廓灯灯泡(111)在车宽方向的中央配置有一个,其位于前大灯(180)的上方,且由配置在所述车身(2)的前方的防护罩(171)或车身罩(51)从前方覆盖,
所述第二发光部(122)位于所述前大灯(180)与所述防护罩(171)或所述车身罩(51)的上下方向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1)的示廓灯(110),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配置在所述示廓灯灯泡(111)的前方的示廓灯用透镜(113),
所述前方反射构件(130)安装于所述示廓灯用透镜(113),
所述示廓灯灯泡(111)安装于所述后方反射构件(140)。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骑型车辆(1)的示廓灯(110),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配置在所述示廓灯灯泡(111)的前方的示廓灯用透镜(113),
所述前方反射构件(130)安装于所述示廓灯用透镜(113),
所述示廓灯灯泡(111)安装于所述后方反射构件(140)。
6.一种跨骑型车辆(1)的前照灯结构(100),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3所述的示廓灯(110);
与该示廓灯(110)一体地构成的所述前大灯(180),
所述示廓灯(110)的车宽方向的端部(110w)位于比通过所述前大灯(180)的车宽方向的端部(180w)的铅垂线(VL2)靠车宽方向的外侧的位置。
7.一种跨骑型车辆(1)的盖罩结构(40),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3所述的示廓灯(110);
前大灯(180),其与该示廓灯(110)一体地构成;
前盖罩(50),其覆盖并固定所述示廓灯(110)及所述前大灯(180);
前盖罩支承件(60),其具有支承所述前盖罩(50)的支承部(544、552a、553、631、661、662),且固定于车架(10),
所述支承部(544、552a、553、631、661、662)具有:对所述前盖罩(50)的上侧进行支承的第一支承部(544、661、662);对所述前盖罩(50)的下侧进行支承的第二支承部(552a、553、631),
所述第一支承部(544、661、662)具有:在所述前盖罩支承件(60)上设置的支承面(661);从所述支承面(661)向上方延伸的销部(662);将所述前盖罩(50)相对于所述销部(662)进行定位的上部弹性构件(544),
所述第二支承部(552a、553、631)以能够沿前后方向调整所述前盖罩(50)的角度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前盖罩支承件(6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跨骑型车辆(1)的盖罩结构(40),其特征在于,
所述销部(662)位于所述第二支承部(552a、553、631)沿前后方向调整所述前盖罩(50)的角度时转动的所述前盖罩(50)的转动轴(50a)上。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跨骑型车辆(1)的盖罩结构(40),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支承部(552a、553、631)具有:
对准支承件(55),其具有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孔(552a),且设置于所述前盖罩(50);
螺栓(553),其贯通所述长孔(552a)而将所述对准支承件(55)紧固于所述前盖罩支承件(60),
相对于所述螺栓(553)的位置,所述前盖罩(50)能够沿着所述对准支承件(55)的所述长孔(552a)移动。
CN201210096197.4A 2011-04-04 2012-04-01 跨骑型车辆的示廓灯、前照灯结构及盖罩结构 Active CN1027301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82958A JP5748530B2 (ja) 2011-04-04 2011-04-04 鞍乗型車両のポジションライト、前照灯構造及びカウル構造
JP2011-082958 2011-04-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30118A CN102730118A (zh) 2012-10-17
CN102730118B true CN102730118B (zh) 2015-06-03

Family

ID=469865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96197.4A Active CN102730118B (zh) 2011-04-04 2012-04-01 跨骑型车辆的示廓灯、前照灯结构及盖罩结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748530B2 (zh)
CN (1) CN102730118B (zh)
BR (1) BR102012007547A2 (zh)
TR (1) TR201203653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14594B2 (ja) * 2013-03-22 2017-04-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用リアライト
AT517673A1 (de) * 2015-09-11 2017-03-15 Zkw Group Gmbh Selbstleuchtende Begrenzungslichter für ein Kraftfahrzeug
BR112020007947A2 (pt) * 2017-10-23 2020-10-20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fixação de luz de veículo
JP6916227B2 (ja) * 2019-02-25 2021-08-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73205A (zh) * 2003-05-22 2005-02-02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车辆前照灯
CN101788123A (zh) * 2009-01-16 2010-07-2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两轮机动车的示廓灯和灯光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13192B2 (ja) * 2007-03-30 2012-08-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前部灯火器構造
JP5362489B2 (ja) * 2009-08-31 2013-12-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ヘッドライト装置
JP2011063203A (ja) * 2009-09-18 2011-03-31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73205A (zh) * 2003-05-22 2005-02-02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车辆前照灯
CN101788123A (zh) * 2009-01-16 2010-07-2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两轮机动车的示廓灯和灯光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218468A (ja) 2012-11-12
TR201203653A2 (tr) 2012-10-22
BR102012007547A2 (pt) 2013-06-04
JP5748530B2 (ja) 2015-07-15
CN102730118A (zh) 2012-10-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03736B (zh) 两轮摩托车的头灯装置
TWI389811B (zh) Locomotive position lights and lighting fixtures
CN102730118B (zh) 跨骑型车辆的示廓灯、前照灯结构及盖罩结构
CN102530138B (zh) 机动二轮车的灯光装置
CN101837808B (zh) 摩托车
JP5004089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ヘッドライトの取付構造
CN101712356B (zh) 鞍乘型车辆
CN100567072C (zh) 机动二轮车的前照灯装置
CN107406113A (zh) 包括辅助照明的照明装置结构
CN102167107B (zh) 鞍乘型车辆的罩结构
JP2009056950A (ja) リフレクタ支持構造
CN102381393B (zh) 机动两轮车的后部结构
JP6356358B2 (ja) 自動二輪車用のポジションライト構造
CN103359212B (zh) 骑跨式车辆的灯光照射器支承结构
EP3118093B1 (en) Direction indicator structure of vehicle
CN100540388C (zh) 车辆的照明器结构
CN101531225A (zh) 机动二轮车的后侧罩支承结构
EP3219546B1 (en) Leaning vehicle
US11400991B2 (en) Vehicle
JP2010274851A (ja) 自動二輪車及びステップホルダ
CN104114443A (zh) 机动二轮车中的前挡泥板结构
US10627068B2 (en) Headlight device for saddled vehicle
EP2030880A1 (en) Motorcycle with low lighting fixture
CN102285399A (zh) 车辆的后部结构
WO2010143197A1 (en) Grille for a body cover of a motorcyc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