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13004B - 接触电阻低的通电部件用不锈钢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接触电阻低的通电部件用不锈钢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13004B
CN102713004B CN201080061793.8A CN201080061793A CN102713004B CN 102713004 B CN102713004 B CN 102713004B CN 201080061793 A CN201080061793 A CN 201080061793A CN 102713004 B CN102713004 B CN 10271300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quality
stainless steel
contact resistance
stainless
passivating fil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6179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13004A (zh
Inventor
石井知洋
井手信介
石川伸
加藤康
宇城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FE Stee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FE Stee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FE Steel Corp filed Critical JFE Steel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7130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130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130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130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C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DIFFUSION INTO THE SURFACE, BY CHEMICAL CONVERSION OR SUBSTITUTION;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 C23C22/00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reaction of the surface with a reactive liquid, leaving reaction products of surface material in the coating, e.g. conversion coatings, passivation of metals
    • C23C22/05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reaction of the surface with a reactive liquid, leaving reaction products of surface material in the coating, e.g. conversion coatings, passivation of metals using aqueous solutions
    • C23C22/06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reaction of the surface with a reactive liquid, leaving reaction products of surface material in the coating, e.g. conversion coatings, passivation of metals using aqueous solutions using aqueous acidic solutions with pH less than 6
    • C23C22/34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reaction of the surface with a reactive liquid, leaving reaction products of surface material in the coating, e.g. conversion coatings, passivation of metals using aqueous solutions using aqueous acidic solutions with pH less than 6 containing fluorides or complex fluorid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GCLEANING OR DE-GREASING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CHEMICAL METHODS OTHER THAN ELECTROLYSIS
    • C23G1/00Cleaning or pickling metallic material with solutions or molten salts
    • C23G1/02Cleaning or pickling metallic material with solutions or molten salts with acid solutions
    • C23G1/08Iron or steel
    • C23G1/086Iron or steel solutions containing H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2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2Details
    • H01M8/0202Collectors; Separators, e.g. bipolar separators; Interconnectors
    • H01M8/0204Non-porous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8/0206Metals or allo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2Details
    • H01M8/0202Collectors; Separators, e.g. bipolar separators; Interconnectors
    • H01M8/0204Non-porous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8/0223Composites
    • H01M8/0228Composites in the form of layered or coated produ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10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 H01M2008/1095Fuel cells with polymeric electrolyt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tallur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Fuel Cell (AREA)
  • Heat Treatment Of Sheet Stee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具有优异的导电性的(即接触电阻低)通电部件用不锈钢及其制造方法。具体而言,以0.002g/(m2·s)以上且低于0.50g/(m2·s)的溶解速度将不锈钢浸渍于含有氟离子的溶液中,使其表面的钝化膜含有氟。

Description

接触电阻低的通电部件用不锈钢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接触电阻值(contact resistance)低的通电部件(conductivemember)用不锈钢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不锈钢的优异的耐腐蚀性(corrosion resistance)通过在其制造过程中在表面形成钝化膜(passive film)而体现。钝化膜皮膜以羟氧化铬(oxy chrom hydroxide)为主体,所以导电性(electrically conductive)差。因此,作为通电部件使用时,需要实施镀金等来降低接触电阻。
近年,一直在开发各种燃料电池(例如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proton-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等),并对安装于该燃料电池的隔板(separator)广泛使用不锈钢。不锈钢具有耐腐蚀性,但隔板不仅要求耐腐蚀性还要求导电性,所以对改善不锈钢的导电性而用作隔板的技术进行了各种研究。
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以下技术,即通过在不锈钢(例如SUS304等)的表面实施镀金(gold plating)来降低接触电阻,用作隔板,从而提高燃料电池的输出功率。但是,由于在镀金薄时容易产生针孔(pinhole),所以很难防止腐蚀,无法稳定维持导电性。另一方面,镀金厚时,隔板的制造成本上升。
另外,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通过使用在表面分散附着有碳粉末的铁素体系不锈钢(ferritic stainless steel),从而改善隔板的导电性的技术。但是,为了附着碳粉末(carbon powder),需要进行复杂处理,隔板的制造成本上升。另外,如果在隔板的制造工序或燃料电池的组装工序中碳粉末剥离,则无法得到改善导电性的效果。
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通过使具有提高导电性的作用的析出物(例如M23C6型碳化物(M23C6type carbide)、M2B型硼化物(M2B typeboride)等)在表面析出,从而改善隔板的导电性的技术。但是,为了得到这些析出物,必须向不锈钢添加C、B,所以不锈钢硬化,并且将不锈钢加工成钢板时的制造性、隔板的制造工序中成形性显著劣化。并且,由于不锈钢中的Cr与C或B结合生成析出物,所以固溶Cr(solidsolution Cr)减少,不锈钢的耐腐蚀性劣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22891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27713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1-214286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损害耐腐蚀性和成形性、而接触电阻(contact electric resistance)低的(即钝化膜的电气导电性优异)通电部件用不锈钢、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人等对形成于不锈钢的表面的钝化膜的组成和不锈钢的接触电阻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其结果可知通过在钝化膜中含有F(氟(fluorine)),能够大幅度降低接触电阻。还发现为了使钝化膜有效地含有F,有效的是在含有F离子的酸性水溶液(acid aqueous solution)中在成为规定的溶解速度(rate of dissolution)的条件下进行浸渍处理(dipping treatment),通过控制含有F离子酸性水溶液的浓度(concentration)、温度,能够按照以规定的溶解速度溶解不锈钢的方式进行调整。
本发明基于这些见解而完成。
即本发明涉及:
(1)一种通电部件用不锈钢,是接触电阻低的通电部件用不锈钢,在表面具有钝化膜,上述钝化膜含有氟。
(2)一种通电部件用不锈钢的制造方法,是接触电阻低的通电部件用不锈钢的制造方法,以0.002g/(m2·s)以上且低于0.50g/(m2·s)的溶解速度将不锈钢浸渍于含有氟离子的溶液。
(3)在上述(2)中,上述溶解速度为0.005g/(m2·s)以上且低于0.30g/(m2·s)。
(4)在上述(2)中,上述溶解速度为0.01g/(m2·s)以上且低于0.10g/(m2·s)。
根据本发明,能够不损害耐腐蚀性、成形性地得到接触电阻低的通电部件用不锈钢。该通电部件用不锈钢优选作为各种燃料电池(尤其是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的隔板。现有的燃料电池中使用昂贵的碳隔板、镀金隔板,但通过使用本发明的通电部件用不锈钢,能够制造廉价的隔板。
应予说明,本发明的通电部件用不锈钢不仅可用作燃料电池的隔板,还可广泛用作具有导电性的不锈钢制电气部件(electric part)。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地表示接触电阻的测定方法的截面图。
图2A是表示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X-ray photoelectronspectroscopy)得到的溅射时间(sputtering time)与峰值强度(peakintensity)的关系的图(保持1000小时前)。
图2B是表示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得到的溅射时间与峰值强度的关系的图(保持1000小时后)。
具体实施方式
[发明的实施方式]
以下,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化学成分的%全部表示质量%的意思,但适用本发明的不锈钢成分没有特别限定。但是,优选为形成于表面的钝化膜含有Cr的铁素体系不锈钢或奥氏体系不锈钢。
具体而言,本发明的铁素体系不锈钢优选为以下所示的成分。
·C:0.03质量%以下、N:0.03质量%以下、C+N:0.03质量%以下:
C和N均与铁素体系不锈钢中的Cr反应形成化合物,在晶间作为Cr碳氮化合物析出,所以导致耐腐蚀性的降低。因此C、N的含量越小越优选,如果C为0.03质量%以下且N:0.03质量%以下,则不会显著降低耐腐蚀性。另外,如果C含量和N含量的总计超过0.03质量%,则铁素体系不锈钢的延展性降低,加工时容易产生裂纹。因此,优选C为0.03质量%以下、N为0.03质量%以下、并且C+N为0.03质量%以下。应予说明,优选为C为0.015质量%以下、N为0.015质量%以下、C+N为0.02质量%以下。
·Cr:16~45质量%
Cr是为了确保作为铁素体系不锈钢板的基本的耐腐蚀性所必需的元素,如果Cr含量低于16质量%,则燃料电池隔板在所暴露的环境中不能耐受长时间的使用。另一方面,如果Cr含量超过45质量%,则因σ相的析出韧性降低。因此需要使Cr含量满足16~45质量%的范围内。进一步优选为16~25质量%。
本发明的通电部件用铁素体系不锈钢中,除了C、N、Cr、C和N的总计含量的限定以外,也可以根据需要添加以下元素。
·Mo:5.0质量%以下
Mo是对抑制铁素体系不锈钢的缝隙腐蚀等局部腐蚀有效的元素,根据需要进行适当地添加。为了得到该效果而添加时,优选为0.01质量%以上。添加Mo的情况下,其中,如果超过5.0质量%,则铁素体系不锈钢显著脆化,生产率降低。因此,需要使Mo满足5.0质量%以下。
·Si:1.0质量%以下
Si是对脱氧有效的元素,在铁素体系不锈钢的熔炼阶段进行添加。为了得到这种效果,优选为0.01质量%以上。但是,如果过量含有,则铁素体系不锈钢硬质化、延展性降低。因此添加Si时,优选为1.0质量%以下。其中,更优选为0.01~0.6质量%。
·Mn:1.0质量%以下
Mn具有与不可避免地混入的S结合、降低铁素体系不锈钢中固溶的S的效果,所以是对抑制S的晶间偏析、防止热轧时的裂纹有效的元素。这种效果在含量为0.001质量%~1.0质量%能够发挥。因此添加Mn时,优选为1.0质量%以下。其中,更优选为0.001~0.8质量%。
·Cu:3.0质量%以下
Cu是对改善铁素体系不锈钢的耐腐蚀性有效果的元素,根据需要进行适当地添加。为了得到该效果进行添加时,优选为0.01质量%以上。但是,如果添加超过3.0质量%,则热加工性降低、导致生产率降低。因此,添加Cu时,优选为3.0质量%以下。其中,更优选为0.01~2.5质量%。
·Ti、Nb、V以及Zr的至少1种总计为0.01~1.0质量%
Ti、Nb、V以及Zr均与铁素体系不锈钢中的C、N反应形成碳氮化合物。Ti、Nb、V以及Zr以这种方式固定C、N,所以防止随着Cr碳氮化合物析出引起的耐腐蚀性的降低,尤其是对改善铁素体系不锈钢的冲压成形性有效的元素。如果C与N的含量总计为0.03质量%以下,则添加Ti、Nb、V以及Zr任一种时的冲压成形性的改善效果能够在各自为0.01质量%以上而发挥。同时添加Ti、Nb、V以及Zr时的冲压成形性的改善效果在Ti、Nb、V以及Zr的含量总计为0.01质量%以上而发挥。另一方面,即便Ti、Nb、V以及Zr各自为1.0质量%而总计含有超过1.0质量%,其效果也饱和。因此添加Ti、Nb、V以及Zr的至少1种以上时,优选其总计为0.01~1.0质量%的范围内。
本发明中,除了上述元素以外,为了提高铁素体系不锈钢的热加工性,可以分别添加0.1质量%以下的Ca、Mg、稀土元素(所谓的REM),还可以出于在钢水阶段的脱氧的目的,添加0.2质量%以下的范围内的Al。另外,为了提高铁素体系不锈钢的韧性,也可以添加1质量%以下的范围内的Ni。
其它元素是作为剩余部分的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接着,对本发明的铁素体系不锈钢优选的制造方法进行阐述。
本发明的铁素体系不锈钢的熔炼方法可完全使用公知的熔炼方法,无需特别限定。例如优选的是用转炉进行熔炼,通过强搅拌、真空氧脱碳处理(SS-VOD)进行2次精炼。从生产率、品质的方面出发,铸造方法优选连续铸造法。通过铸造得到的钢坯例如加热至1000~1250℃,通过热轧得到所希望的板厚的热轧板。该热轧板优选在800~1150℃的热轧板退火后、酸洗后再进行冷轧从而得到规定的产品板厚,或者进一步实施800~1150℃的退火、另外或者进一步实施酸洗处理从而得到产品。该冷轧工序中,也可以按照生产上的情况,根据需要进行包含中间退火的2次以上冷轧。另外,根据用途,在冷轧退火后增加轻度的调质轧制(skin pass rolling,平整轧制等)。通过后述的使不锈钢的钝化膜含有F的方法,对这样得到不锈钢板进行处理。
接着,阐述本发明中奥氏体系不锈钢(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的成分的优选范围。
·C:0.1质量%以下
C与奥氏体系不锈钢中的Cr反应形成化合物,在晶间作为Cr碳氮化合物析出,所以导致耐腐蚀性的降低。因此C的含量越小越优选,如果为0.1质量%以下,则不会显著降低耐腐蚀性。因此C设为0.1质量%以下。应予说明,优选为0.03质量%以下。
·Cr:13~30质量%
Cr是为了确保作为奥氏体系不锈钢的基本的耐腐蚀性所必需的元素,如果Cr含量低于13质量%,则燃料电池隔板在所暴露的环境中不能耐受长时间的使用。另一方面,如果Cr含量超过30质量%,则很难得到奥氏体组织。因此需要使Cr满足13~30质量%的范围内。
·Ni:3~40质量%
Ni是稳定奥氏体相的元素。如果Ni含量低于3质量%,则不能得到奥氏体相的稳定化的效果。另一方面,如果Ni含量超过40质量%,则由于过度消耗Ni而导致成本的上升。因此需要使Ni满足3~40质量%的范围内。
本发明的奥氏体系不锈钢中,除了C、Cr、Ni以外,还可以根据需要添加下述元素。
·Mo:10.0质量%以下
Mo是对抑制奥氏体系不锈钢的缝隙腐蚀等局部腐蚀有效的元素,根据需要进行适当地添加。为了得到该效果而添加时,优选为0.01质量%以上。但是,如果超过10.0质量%,则不锈钢显著脆化,生产率降低。因此需要使Mo满足10.0质量%以下。
·N:2.0质量%以下
N是具有抑制奥氏体系不锈钢的局部腐蚀的作用的元素。但是,工业上很难含有N含量超过2.0质量%,因此将其作为上限。另外在通常的熔炼方法中,如果超过0.4质量%,则为了在不锈钢的熔炼阶段添加N需要很长时间,所以导致生产率的降低。因此,从成本方面考虑进一步优选为0.4质量%以下。更优选为0.01~0.3质量%。
·Cu:3.0质量%以下
Cu是具有改善奥氏体系不锈钢的耐腐蚀性的作用的元素。为了得到这种效果,优选为0.01质量%以上。但是,如果Cu含量超过3.0质量%,则热加工性降低,导致生产率的降低。因此添加Cu时,优选为3.0质量%以下。其中,更优选为0.01~2.5质量%。
·Si:1.5质量%以下
Si是对脱氧有效的元素,在奥氏体系不锈钢的熔炼阶段进行添加。为了得到这种效果,优选为0.01质量%以上。但是,如果过量含有,则隔板用不锈钢硬质化,延展性降低。因此添加Si时,优选为1.5质量%以下。其中,更优选为0.01~1.0质量%。
·Mn:10质量%以下
Mn具有与不可避免地混入的S结合、降低奥氏体系不锈钢中固溶的S的效果,所以是对抑制S的晶间偏析、防止热轧时的裂纹有效的元素。这种效果在含量为0.001质量%以上能够发挥。因此添加Mn时,优选为0.001质量%以上。另外,Mn还可以出于使奥氏体相稳定化目的而添加,如果超过10质量%,则轧制负荷变高,导致制造性的降低,因此优选为10质量%以下。
·Ti、Nb、V以及Zr中的至少1种总计为0.01~2质量%
Ti、Nb、V以及Zr均与奥氏体系不锈钢中的C反应形成碳化物。Ti、Nb、V以及Zr以这种方式固定C,所以是对改善奥氏体系不锈钢的耐晶间腐蚀性有效的元素。如果C的含量为0.1质量%以下,则添加Ti、Nb、V以及Zr的任一种时的耐腐蚀性的改善效果在Ti、Nb、V以及Zr添加1种以上且分别为0.01质量%以上时能够发挥。同时添加Ti、Nb、V以及Zr时的耐腐蚀性的改善效果在Ti、Nb、V以及Zr的含量总计为0.01质量%以上时能够发挥。
另一方面,即便Ti、Nb、V以及Zr分别为2质量%,总计含有超过2质量%,其效果也饱和。因此,添加1种以上Ti、Nb、V以及Zr中任一种时,优选其总计为0.01~2质量%的范围内。
本发明中,除了上述元素以外,为了提高奥氏体系不锈钢的热加工性,可以添加分别为0.1质量%以下的Ca、Mg、稀土元素(所谓的REM),也可以出于钢水阶段的脱氧的目的而添加0.2质量%以下的范围内的Al。
其它元素是作为剩余部分的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接着,对本发明的奥氏体系不锈钢优选的制造方法进行阐述。
本发明的奥氏体系不锈钢的熔炼方法可完全使用公知的熔炼方法,无需特别限定。例如优选的是用转炉进行熔炼,通过强搅拌、真空氧脱碳处理(SS-VOD)进行2次精炼。从生产率、品质的方面出发,铸造方法优选连续铸造法。通过铸造得到的钢坯例如加热至1000~1250℃,通过热轧得到所希望的板厚的热轧板。该热轧板优选在800~1150℃的热轧板退火后、酸洗后再进行冷轧从而得到规定的产品板厚,或者进一步实施800~1150℃的退火、另外或者进一步实施酸洗处理从而得到产品。该冷轧工序中,也可以按照生产上的情况,根据需要进行包含中间退火的2次以上冷轧。另外,根据用途,在冷轧退火后增加轻度的调质轧制(skin pass rolling,平整轧制等)。通过后述的使不锈钢的钝化膜中含有F的方法,对这样得到的不锈钢板进行处理。
接着,对于使不锈钢的钝化膜含有F的方法,在以下进行说明。
为了使不锈钢的钝化膜含有F,将不锈钢浸渍在含有F离子的溶液中。使用的溶液优选酸性水溶液(例如氢氟酸(hydrofluoric acid)与硝酸(nitric acid)的混合液(compound liquid)、氟化钠(sodiumfluoride)与硝酸的混合液等)。
溶液中的F离子一旦破坏浸渍处理前形成于不锈钢表面的钝化膜,则之后被导入到钝化膜中。为了使钝化膜有效地含有F,有效的是在含有F离子的酸性水溶液中在成为规定的溶解速度的条件下进行浸渍处理,按照控制含有F离子的酸性水溶液的浓度、温度而以规定的溶解速度溶解不锈钢的方式进行调整。但是,为了将F导入到钝化膜,需要在规定的范围内维持不锈钢的溶解速度。
如果不锈钢的溶解速度低于0.002g/(m2·s),则延迟钝化膜的破坏,所以直至F被导入钝化膜需要很长时间,导致隔板等部件的生产率的降低。另一方面,如果不锈钢的溶解速度为0.50g/(m2·s)以上,则钝化膜在短时间被破坏而溶解,所以不产生F被导入到钝化膜中的现象。即,在钢板表面没有钝化膜的状态下引起不锈钢的溶解,因此F离子没有导入到钝化膜中的机会。并且如果溶解速度过快,则包含不锈钢中的析出物(例如碳化物、氮化物(nitride)等)、溶液中的氟化铁(ferrousfluoride)的粉状物(smut)附着在不锈钢的表面,有可能损害导电性和耐腐蚀性。因此,使不锈钢的溶解速度为0.002g/(m2·s)以上且低于0.50g/(m2·s)的范围。更优选不锈钢的溶解速度为0.005g/(m2·s)且低于0.30g/(m2·s)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不锈钢的溶解速度为0.01g/(m2·s)以上且低于0.10g/(m2·s)的范围。应予说明,溶解速度越快表面越均匀地溶解,难以产生酸洗不均等的表面缺陷,所以不锈钢的溶解速度优选为0.05g/(m2·s)以上。
不锈钢的溶解速度的调整通过控制溶液中的氧化剂(例如硝酸等)的浓度或溶液的温度而进行。具体而言,通过预先求得在酸性水溶液中的浸渍条件(酸性水溶液的浓度、温度、时间)与溶解速度的关系,能够调整不锈钢的溶解速度。
应予说明,酸性水溶液的浓度优选氢氟酸的浓度为1wt%~15wt%、硝酸的浓度为5wt%以下(也包含0wt%)、氢氟酸/硝酸的浓度比为2.5倍以上。氧化剂的浓度或氢氟酸/硝酸的浓度比不在上述范围时,很难得到规定的溶解速度。
将不锈钢浸渍于溶液的时间(以下,称为浸渍时间)没有特别限定。但是,为了破坏钝化膜,优选将浸渍时间设为30秒以上。如果浸渍时间为30秒以上,则在不锈钢的制造过程中即便形成稳固的钝化膜,也能够破坏钝化膜。另一方面,即便过度延长浸渍时间,钝化膜含有的F量也饱和,所以无法实现接触电阻的进一步降低,并且导致隔板的生产降低。因此,进一步优选浸渍时间为30~180秒的范围内。另外,酸性水溶液的温度优选为40℃以上。如果溶液的温度为40℃以上,则在不锈钢的制造过程中即便形成稳固的钝化膜,也能够破坏钝化膜。另一方面,酸性水溶液的温度超过70℃时,结果F蒸发,所以无法使钝化膜含有F。因此,从均匀溶解的观点出发,更优选酸性水溶液的温度为40~70℃的范围内,但并不限定于该范围。
这样,形成含有F的钝化膜。根据本发明人等的实验,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XPS)分析钝化膜而确认含有F的情况下,接触电阻大幅度降低。
本发明中,接触电阻优选为20mΩ·cm2以下,从用作通电部件用不锈钢的观点出发,进一步优选为10mΩ·cm2以下。
通过使钝化膜含有F从而降低不锈钢的接触电阻的机理尚不明确。可推断由于形成钝化膜的羟氧化铬是半导体(semiconductor material),所以通过含有F而电子结构(electronic structure)发生变化、体现了降低接触电阻的效果。
应予说明,本发明中,钝化膜含有的F含量没有特别限定。如以上说明所述,如果将不锈钢浸渍在含有F离子的溶液中,则为了降低接触电阻,可以使钝化膜含有必要且足够量的F。
另外,含有F的处理后的钝化膜的厚度,例如,可以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和溅射进行测定,但本发明中,从钝化膜的电气导电性的观点出发,钝化膜的厚度优选为10n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7nm以下。
实施例
从板厚0.1mm的不锈钢板中切出1边30mm的正方形的试验片。使用的不锈钢板为奥氏体系不锈钢、SUS304L(以质量%计18%Cr-8%Ni)、铁素体系不锈钢、21Cr钢(以质量%计21%Cr-0.4%Cu),奥氏体系不锈钢、SUS201(以质量%计17%Cr-4.5%Ni-6%Mn)。将得到的试验片用丙酮(acetone)进行脱脂,接着,在表1所示的条件下浸渍于酸性水溶液,进一步用纯水(purifiedwater)进行清洗,用冷风(cold blast)干燥。在各种条件下,分别将各4枚试验片浸渍于酸性水溶液。
测定将这些试验片浸渍于酸性水溶液前后的重量,由其重量差计算溶解速度。将其平均值示于表1。
另外,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分析浸渍于酸性水溶液后的试验片的钝化膜,调查有无含F。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中,对于Fe、Cr、F、O,由得到的光谱(spectrum)计算各自元素的积分强度(integratedintensity)。此外,边通过溅射(sputtering)除去试验片的表面、边沿深度方向测定上述元素的分布。解析这样得到的各元素光谱,F可作为峰值(peak)进行确认,判定为试验片的钝化膜中含有F。将其结果示于表1。
应予说明,对于不浸渍于酸性水溶液的试验片,也同样调查钝化膜有无含F。将其结果一并示于表1。
此外,对于浸渍于酸性水溶液的试验片以及不浸渍的试验片,测定接触电阻。如图1所示,接触电阻的测定如下:将2枚试验片1从两面用相同大小的碳纸(carbon paper)2(东丽制(made by Toray)TGP-H-120)交替夹持,进而接触对铜板(copper plate)实施了镀金的电极3,每单位面积施加196N/cm2(=20kgf/cm2)的压力,测定2枚试验片1之间的电阻,乘以接触面积(contact area),再除以接触面数(=2),将得到的值作为接触电阻值。作为通电部件用不锈钢,接触电阻值优选为20mΩ·cm2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10mΩ·cm2以下。这样,改变试验片1的组合分别测定4次,将其平均值示于表1。
表1所示的发明例是浸渍于溶解有F离子的酸性水溶液中的试验片1的溶解速度满足0.002g/(m2·s)以上且低于0.50g/(m2·s)的范围内且在钝化膜中含有F的例子。比较例是钝化膜不含有F的例子。
由表1可知,SUS304L中,作为发明例的标号4~8的接触电阻为20mΩ·cm2以下。在不锈钢的溶解速度为0.093g/(m2·s)的标号6、0.045g/(m2·s)的标号7中,接触电阻为10mΩ·cm2以下。21Cr钢中,作为发明例的标号11~16的接触电阻为20mΩ·cm2以下。在不锈钢的溶解速度为0.021g/(m2·s)~0.098g/(m2·s)的标号12~16中,接触电阻为10mΩ·cm2以下。SUS201中,作为发明例的标号21~24的接触电阻为20mΩ·cm2以下。在不锈钢的溶解速度为0.059g/(m2·s)的标号23和0.017g/(m2·s)的标号24中,接触电阻为10mΩ·cm2以下。任何钢种的发明例的接触电阻均大幅度降低。与此相对,比较例均为20mΩ·cm2以上。
接着,对于浸渍于5wt%HF+1wt%HNO3的酸性水溶液的21Cr钢的试验片(表1的标号14),假定作为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的隔板而使用,在pH3的硫酸水溶液(sulfuric acid aqueous solution)(温度:80℃)中,保持恒定的电位(electric potential)(0.8V vs SHE)1000小时。其后,回收试验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调查钝化膜有无含F。调查方法如上所述。将利用该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得到的结果示于图2A和图2B。图2A和图2B的横轴为溅射的所需时间(以下,称为溅射时间),纵轴为光谱的峰值强度。图2A是保持1000小时前的分析结果,图2B是保持1000小时后的分析结果。由图2A和图2B可知,任何试验片均能够在溅射时间为60秒以下的范围将F作为峰值进行确认。另一方面,如果溅射时间超过60秒,则钝化膜被除去,变成分析不锈钢板的基底中的F,但F的峰值强度几乎为0。换句话说,实施假定作为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的隔板使用的处理后,也能够确认钝化膜含有F。
此外,回收试验片测定接触电阻。测定方法如上所述。其结果,接触电阻为5.2mΩ·cm2。换句话说,实施假定作为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的隔板使用的处理后,接触电阻也保持为较低,能够确认具有优异的导电性。
应予说明,这里,对使用氢氟酸与硝酸的混合液作为浸渍不锈钢的酸性水溶液的例子进行说明,但也可以使用氟化钠、氟化钙(calciumfluoride)、氟化锂(lithium fluoride)等来代替氢氟酸。另外,酸性水溶液的浓度、温度等只要根据浸渍的不锈钢板的成分以成为规定的溶解速度的方式调整即可。
符号说明
1…试验片,2…碳纸,3…电极(electric pole)
表1

Claims (3)

1.一种不锈钢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是接触电阻低的通电部件用不锈钢的制造方法,以0.002g/(m2·s)以上且低于0.50g/(m2·s)的溶解速度将不锈钢浸渍于含有氟离子的溶液,
含有氟离子的溶液是氢氟酸和硝酸的混合液,氢氟酸的浓度为1wt%~15wt%,硝酸的浓度为5wt%以下,氢氟酸/硝酸的浓度比为2.5倍以上,浸渍温度为40~70℃,浸渍时间为30~180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锈钢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溶解速度为0.005g/(m2·s)以上且低于0.30g/(m2·s)。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锈钢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溶解速度为0.01g/(m2·s)以上且低于0.10g/(m2·s)。
CN201080061793.8A 2010-01-20 2010-01-20 接触电阻低的通电部件用不锈钢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027130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0/051001 WO2011089730A1 (ja) 2010-01-20 2010-01-20 接触電気抵抗の低い通電部品用ステンレス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13004A CN102713004A (zh) 2012-10-03
CN102713004B true CN102713004B (zh) 2015-03-25

Family

ID=443065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61793.8A Active CN102713004B (zh) 2010-01-20 2010-01-20 接触电阻低的通电部件用不锈钢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2527491A4 (zh)
KR (1) KR20120101552A (zh)
CN (1) CN102713004B (zh)
WO (1) WO201108973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18612B2 (ja) * 2011-07-29 2013-06-26 Jfeスチール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セパレータ用ステンレス鋼
CN103717772B (zh) * 2011-07-29 2016-10-26 杰富意钢铁株式会社 燃料电池隔板用不锈钢
US10113238B2 (en) 2013-06-13 2018-10-30 Toyo Kohan Co., Ltd. Gold plate coated stainless material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gold plate coated stainless material
CN110061270A (zh) * 2019-04-08 2019-07-26 嘉兴信普勒机电有限公司 燃料电池双极板与碳纸界面接触电阻的无损测量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87066A (ja) * 1996-04-22 1997-11-04 Olympus Optical Co Ltd ステンレスの表面改質方法
JP3854682B2 (ja) 1997-02-13 2006-12-06 アイシン高丘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用セパレータ
DE69841643D1 (de) * 1998-12-04 2010-06-10 Stella Chemifa K K Rostfreier stahl mit darauf geformten passivem fluoridfilm und daraus hergestellter gegenstand
JP3645118B2 (ja) 1999-03-25 2005-05-11 日新製鋼株式会社 低温型燃料電池用セパレータ
JP3365385B2 (ja) 2000-01-31 2003-01-08 住友金属工業株式会社 固体高分子型燃料電池のセパレータ用ステンレス鋼材の製造方法
JP5109234B2 (ja) * 2004-03-18 2012-12-26 Jfeスチール株式会社 固体高分子型燃料電池セパレータ用金属材料,それを用いた燃料電池用セパレータ,その燃料電池および固体高分子型燃料電池セパレータ用金属材料の表面粗さ調整処理方法
JP5412291B2 (ja) * 2006-12-28 2014-02-12 ポスコ 高分子電解質膜燃料電池のバイポーラ板用ステンレス鋼の表面特性改善方法
JP5190726B2 (ja) * 2007-04-27 2013-04-24 日本金属株式会社 ステンレス鋼製導電性部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998132B2 (ja) * 2007-08-06 2012-08-15 Jfeスチール株式会社 水周り部材用フェライト系ステンレス鋼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13004A (zh) 2012-10-03
WO2011089730A1 (ja) 2011-07-28
KR20120101552A (ko) 2012-09-13
EP2527491A4 (en) 2014-08-20
EP2527491A1 (en) 2012-11-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54292B (zh) 耐腐蚀性和导电性优异的铁素体系不锈钢及其制造方法、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隔板以及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
EP1046723B1 (en) Bipolar plate for use in a polymer electrode fuel cell
CN110521042B (zh) 燃料电池的隔板用不锈钢板及其制造方法
KR101873176B1 (ko) 연료 전지 세퍼레이터용 스테인리스강의 제조 방법, 연료 전지 세퍼레이터용 스테인리스강, 연료 전지 세퍼레이터, 그리고 연료 전지
JP6726735B2 (ja) 燃料電池分離板用ステンレス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144006B2 (ja) 燃料電池セパレータ用ステンレス鋼の製造方法、燃料電池セパレータ用ステンレス鋼、燃料電池セパレータ、ならびに燃料電池
US11618967B2 (en) Production method for stainless steel sheet for fuel cell separators
JP2006233282A (ja) 電気伝導性および耐食性に優れた通電電気部品用ステンレス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2177157A (ja) 固体高分子形燃料電池セパレータ用ステンレス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713004B (zh) 接触电阻低的通电部件用不锈钢及其制造方法
JP3269479B2 (ja) 固体高分子型燃料電池セパレータ用フェライト系ステンレス鋼
JP2004232074A (ja) 燃料電池セパレータ用フェライト系ステンレス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4002960A (ja) 燃料電池セパレータ用オーステナイト系ステンレス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0199047B (zh) 具有优异的接触电阻的用于聚合物燃料电池隔板的不锈钢及其制造方法
JP4930222B2 (ja) 固体高分子形燃料電池セパレータ用オーステナイト系ステンレス鋼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固体高分子形燃料電池
JP2011149041A (ja) 接触電気抵抗の低い通電部品用ステンレス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560533B2 (ja) 固体高分子形燃料電池セパレータ用ステンレス鋼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固体高分子形燃料電池
JP2005089800A (ja) 固体高分子型燃料電池セパレータ用ステンレス鋼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固体高分子型燃料電池
US20130108945A1 (en) Stainless steel for conductive members with low contact electric resistanc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JP2006233281A (ja) 電気伝導性および耐食性に優れた通電電気部品用ステンレス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