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89499B - 网纹辊印刷装置 - Google Patents

网纹辊印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89499B
CN102689499B CN201210044197.XA CN201210044197A CN102689499B CN 102689499 B CN102689499 B CN 102689499B CN 201210044197 A CN201210044197 A CN 201210044197A CN 102689499 B CN102689499 B CN 10268949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component
spring
pillow
bearing
i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4419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89499A (zh
Inventor
D·沙夫拉特
A·克纳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idelberger Druckmaschinen Intellectual Property AG and Co KG
Original Assignee
Heidelberger Druckmaschinen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idelberger Druckmaschinen AG filed Critical Heidelberger Druckmaschinen AG
Publication of CN1026894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894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894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894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31/00Inking arrangements or devices
    • B41F31/30Arrangements for tripping, lifting, adjusting, or removing inking rollers; Supports, bearings, or fork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31/00Inking arrangements or devices
    • B41F31/26Construction of inking roll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31/00Inking arrangements or devices
    • B41F31/30Arrangements for tripping, lifting, adjusting, or removing inking rollers; Supports, bearings, or forks therefor
    • B41F31/32Lifting or adjusting devices
    • B41F31/34Cam, eccentric, wedge, or like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Inking, Control Or Cleaning Of Prin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网纹辊印刷装置(2),包括一具有第一滚枕(4)的印版滚筒(3)、一具有第二滚枕(7)的网纹辊(6)和一具有第三滚枕(9)的油墨施加辊(8),其中,所述油墨施加辊(8)支承在支承装置(10)中,所述支承装置通过弹簧(28)加载,所述弹簧在印刷运行中将所述第三滚枕(9)压到所述第二滚枕(7)上。在此,所述弹簧(28)同时也将所述第三滚枕(9)压到所述第一滚枕(4)上。

Description

网纹辊印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如权利要求1前序部分所述的网纹辊印刷装置,其包括带有第一滚枕的印版滚筒、带有第二滚枕的网纹辊和带有第三滚枕的油墨施加辊,其中,所述油墨施加辊支承在通过弹簧加载的支承装置中,所述弹簧在印刷运行中将所述第三滚枕压到所述第二滚枕上。
背景技术
DE 102007052761A1中描述了一种这样的网纹辊印刷装置。在该现有技术的印刷装置中,弹簧将网纹辊的滚枕与油墨施加辊的滚枕之间的压紧基本上保持恒定。这例如在更换网纹辊(所述网纹辊在制造公差的范围在各网纹辊之间具有不同的滚枕直径)时是重要的。但是在此没有注意油墨施加辊的滚枕与印版滚筒的滚枕之间的压紧。虽然无需更换印版滚筒,但是所述印版滚筒在实践中常常配备有用于调节其对角套准的装置。但是在对印版滚筒进行对角调节时,印版滚筒的滚枕与油墨施加辊的滚枕之间的压紧力改变,由此损害印刷质量。
此外,油墨施加辊的滚枕与印版滚筒的滚枕之间的压紧可由于热引起的侧壁膨胀以不期望的方式改变。因为油墨施加辊和印版滚筒都支承在机架的侧壁中,因此侧壁的膨胀可导致油墨施加辊的滚枕与印版滚筒的滚枕之间的压紧的改变。
出于之前提及的原因值得期望的是,不仅使网纹辊的滚枕与油墨施加辊的滚枕之间的压紧保持恒定,而且也使油墨施加辊的滚枕与印版滚筒的滚枕之间的压紧保持恒定。
DE 4211379C2构成另外的现有技术,但是并没有以令人满意的方式解决所述问题。在该文献中描述了一种网纹辊印刷装置,其中,油墨施加辊在每个机器侧支承在一个内偏心衬套和一个外偏心衬套中,借助于所述偏心衬套可自动地再调整油墨施加辊与网纹辊之间的压紧以及油墨施加辊与印版滚筒之间的压紧,以便将所述压紧保持恒定。所述再调整以测量值为基础,所述测量值通过集成到网纹辊、集成到油墨施加辊或集成到所述侧壁中的热传感器来检测。在此,滚枕完全不重要并且使用的是电子调整装置。但是这种电子调整装置相对易出故障,例如会由于潮气引起传感器失效等。但是值得期望的是,获得功能可靠的装置。
在DE-AS 1236529中描述了一种用于调节橡皮布滚筒的装置。在上述文献中描述的一个实施例中,将一个支撑滚子布置在将橡皮布滚筒和压印滚筒的几何旋转轴线或中心点彼此连接的连接线上并且将另一支撑滚子布置在橡皮布滚筒和印版滚筒的旋转轴线的连接线上。一个另外的滚子通过弹簧加载并且这样地设置在由所述连接线撑开的角度的角平分线上,使得通过该弹动的滚子将一支承环压到所述两个支撑滚子上并且夹紧在这三个滚子之间。橡皮布滚筒支承在所述支承环中。通过这种柔性的支承,在供应给压印滚筒双张的情况下允许橡皮布滚筒的退让。但是通过所述装置没有解决之前描述的与网纹辊印刷装置中的滚枕相关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网纹辊印刷装置,其适合于对角套准调节装置的集成并且其功能相对更可靠。
所述任务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特征的网纹辊印刷装置来解决。本发明的网纹辊印刷装置包括一具有第一滚枕的印版滚筒、一具有第二滚枕的网纹辊和一具有第三滚枕的油墨施加辊,其中,所述油墨施加辊支承在一支承装置中,所述支承装置通过弹簧加载,所述弹簧在印刷运行中将所述第三滚枕压到所述第二滚枕上,本发明的特征是,所述弹簧同时也将所述第三滚枕压到所述第一滚枕上。
所述弹簧能够补偿第一滚枕由于印版滚筒的对角调节导致的轻微移位,其中,第三滚枕与第一滚枕之间的压紧基本上保持恒定。因此,本发明的网纹辊印刷装置可配备有用于印版滚筒的对角调节装置。本发明的机械式解决方案在功能上也非常可靠。在此不会出现电缆断裂、短路、传感器失灵等类似问题。所参与的构件例如弹簧能够被以足够的可靠性设计,从而使得实际上在整个使用寿命期间排除机械的故障源、例如由于疲劳引起的材料断裂等。
在从属权利要求中给出本发明的网纹辊印刷装置的有利的进一步方案,下面对其分别简短地进行阐述。
在一个进一步方案中,所述弹簧分别沿着一弹簧力作用线弹动。不论所述弹簧是压力弹簧还是拉力弹簧,它们都在产生其弹簧力时沿着优选线性的作用线运动,所述作用线可以是油墨施加辊的径向线,这也包括所述径向线的直线延长线和与所述径向线或其在油墨施加辊的旋转轴线的视向上的延长线重合的线。
在另一进一步方案中,所述弹簧的弹簧力作用线分别具有这样的取向,使得通过弹簧力补偿由所述油墨施加辊的自重力和滚枕-压紧力合成的力。
在另一进一步方案中,所述油墨施加辊具有一几何旋转轴线,所述支承装置的第一支撑元件布置在该旋转轴线上方并且所述支承装置的第二支撑元件布置在该旋转轴线下方。在此,两个第一支撑元件之一处于印刷机的驱动侧并且另一第一支撑元件处于操作侧。同样,一第二支撑元件也属于油墨施加辊的驱动侧的支承装置并且另一第二支撑元件属于操作侧的支承装置。
在另一进一步方案中,所述第一支撑元件和所述第二支撑元件分别是支撑滚子并且所述第一支撑元件和所述第二支撑元件分别具有位置固定的旋转轴线,即,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和第二支撑元件不是可调节的或偏心地被支承的滚子,而是固定的支撑滚子。在一个进一步方案中,固定的支撑滚子是有利的,在该进一步方案中,支承装置包括控制曲线,这些控制曲线能够被可选地调节到该控制曲线的第一转换位置中和该控制曲线的第二转换位置中,其中,在所述第一转换位置中,所述控制曲线不仅与所述第一支撑元件接触而且与所述第二支撑元件接触,在所述第二转换位置中,所述控制曲线既不与所述第一支撑元件接触也不与所述第二支撑元件接触。一个控制曲线布置在驱动侧并且另外的控制曲线布置在操作侧。所述两个控制曲线中的每一个都可在其第一转换位置中除了支撑在第一支撑滚子和第二支撑滚子上之外还支撑在一第三支撑滚子上,其中,所述第三支撑滚子可通过所述弹簧之一加载,从而将所述控制曲线夹紧在这三个支撑滚子之间。
按照一个替代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支承装置包括轴承保持件来代替控制曲线。所述轴承保持件用于保持旋转轴承,油墨施加辊支承在所述旋转轴承中。优选所述轴承保持件构造为环形,这在制造技术方面是有利的。一个轴承保持件用于保持驱动侧上的旋转轴承,另一轴承保持件用于保持操作侧上的旋转轴承,这两个轴承保持件具有至少在其与支撑元件接触的区域中被倒圆的或圆形的圆周轮廓。所述第一支撑元件和所述第二支撑元件分别能够被调节到第一转换位置中和第二转换位置中。所述第一和第二支撑元件在所述第一转换位置中与轴承保持件接触并且在所述第二转换位置中与轴承保持件不接触。
在另一进一步方案中,所述弹簧分别利用一弹簧端部支撑在一支座上并且利用另外的弹簧端部支撑在一拉杆上,其中,所述拉杆与所述轴承保持件连接并且所述轴承保持件经由所述拉杆通过所述弹簧加载。所述拉杆可与所述轴承保持件连接,其方式是,相应的拉杆与相应的轴承保持件一件式地构成或者固定在相应的轴承保持件上。
在另一进一步方案中,所述第一支撑元件和所述第二支撑元件分别是可调节的偏心件。所述第一和第二支撑元件可以是所谓的偏心滚子,例如是这样的滚子,所述滚子的旋转轴可围绕一相对于它偏心的轴摆动。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其它有利的进一步构型从下面对优选实施例的说明及附图中得到。
附图表示:
图1-4是一个第一实施例,在该第一实施例中油墨施加辊的支承装置具有偏心件和轴承保持件,
图5是一个第二实施例,在该第二实施例中存在偏心件的相对于第一实施例改变的转换杆,
图6是一个第三实施例,在该第三实施例中存在轴承保持件的相对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改变的弹簧装置,
图7和8是一个第四实施例,在该第四实施例中油墨施加辊的支承装置具有控制曲线和固定的支撑滚子,
图9是第五实施例,在该第五实施例中,偏心件被弹簧支承。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至图9中,彼此相应的元件和构件以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
在图1至9中以局部图示出了一个用于在页张上进行平版胶印的印刷机41。相应的局部图示出了印刷机1的网纹辊印刷装置2。在所有的实施例中,网纹辊印刷装置2包括一个具有第一滚枕4的印版滚筒3和一个无分区或无键(英语为:keyless)的油墨装置5。图中未示出所述网纹辊印刷装置2的橡皮布滚筒和压印滚筒。油墨装置5包括一个具有第二滚枕7的网纹辊(Anilox辊)6和一个具有第三滚枕9的油墨施加辊8。所述油墨施加辊8在印刷机1的操作侧支承在一支承装置中并且在驱动侧支承在这样的另一支承装置10中。图中仅仅是出驱动侧的支承装置10。这两个支承装置10都是可调节或可转换的,以便将油墨施加辊8合压到网纹辊6和印版滚筒3上并且又与这两者离压。气动工作缸11用作用于转换所述两个支承装置10并且从而用于使油墨施加辊8合压和离压的公共伺服驱动器。所述工作缸11是在两个方向上作用(双作用)的串联缸。所述工作缸11操纵驱动侧和操作侧上的相应连杆传动装置13的驱动摇臂12。驱动侧上的驱动摇臂12构造为两臂式双臂杠杆并且通过同步轴14与操作侧上的驱动摇臂无相对转动地连接。所述两个驱动摇臂12和所述同步轴14支承在一个固定在机架上的旋转铰链15中。
在图1至4所示的实施例中,连杆传动装置13包括第一连杆16和第二连杆17。这两个连杆16、17分别铰接在驱动摇臂12上,确切地说支承在一个公共的旋转点上。工作缸11位于机器侧上——例如驱动侧,在所述机器侧上,所述连杆16、17与工作缸11不同地铰接在所述驱动摇臂12另一杠杆臂上。另外的处于另外的机器侧例如操作侧上的驱动摇臂反正只需要具有仅仅一个唯一的杠杆臂。那里的连杆传动装置的布置在所述另外的机器侧上的连杆铰接在所述唯一的杠杆臂的背离同步轴14的端部上。第一连杆16利用其背离驱动摇臂12的端部铰接在一第一支撑元件18上,所述第一支撑元件处于所述施加辊8的几何旋转轴线19上方。在所述旋转轴线19下方设置一第二支撑元件20,第二连杆17利用其背离所述驱动摇臂12的端部与所述第二支撑元件铰接地连接。所述两个支撑元件19、20构成所述连杆传动装置13的从动摇臂并且分别具有一个杠杆臂,相应的连杆16或17铰接在所述杠杆臂上。所述两个支撑元件18、20是位置固定地支承在机架中的偏心件并且可经由所述连杆传动装置13通过所述工作缸11旋转。所述支撑元件18、20分别具有被倒圆的、优选圆形的外轮廓。第一支撑元件18可围绕旋转点23回转。第二支撑元件20可围绕旋转点25回转。这些旋转点23、25通过轴38、39确定,所述支撑元件18、20坐置于所述轴上。偏心点23或25与相应支撑元件18或20的圆形外轮廓的中心点之间的偏心度在图中用参考标号“e”表示并且可以例如约为5mm。油墨施加辊8利用其轴颈分别通过旋转轴承21支承在驱动侧和操作侧上的轴承保持件22中。图中仅仅示出驱动侧上的旋转轴承21和轴承保持件22。所述轴承保持件22至少在其与支撑元件18、20暂时接触的圆周区段中具有被倒圆的外轮廓,从而使得在相应的轴承保持件22与相应的支撑元件18或20之间在所述接触期间近似存在线接触。优选所述轴承保持件22分别在其所述圆周长度上具有被倒圆的外轮廓,所述外轮廓为圆形。所述轴承保持件22在优选的情况下是衬套,这在借助于车削(英语为:turning)进行方便的制造方面是有利的。在所述轴承保持件22上固定着一个拉杆27,例如其方式是,将所述拉杆拧入到所述轴承保持件22中。在相应的拉杆27上插套上一弹簧28。所述弹簧28是螺旋形的压力弹簧。所述弹簧28在预紧力下利用其一个端部支撑在所述拉杆27的一个突出的凸肩29上并且利用其另一端部支撑在一支座30上。所述凸肩29可通过保险环(锁紧涨圈)或横向销构成。所述支座30可通过机架的一个面或安置在所述面上的构件构成。所述拉杆27可相对于所述支座30滑移。所述弹簧28经由所述凸肩29加载所述拉杆27并且经由所述拉杆加载所述轴承保持件22连同放入到该轴承保持件中的油墨施加辊8以及第一滚枕4。所述拉杆27在其背离所述轴承保持件22的端部上通过铰接式的具有多个自由度的导向装置31被导向。所述导向装置31是组合的旋转和滑移铰链并且取而代之地也可包括一个旋转铰链和一个附加的滑移铰链。因此,驱动侧和操作侧上的所述两个拉杆27跟随所述油墨施加辊8和所述轴承保持件22的调节运动。在图1中,为了清楚简明起见没有示出工作缸11、连杆传动装置13和支撑元件18、20。
在图1中以驱动侧的轴承保持件22为例示出:轴承保持件22分别布置在机架袋槽32或凹腔中,所述机架袋槽或凹腔加工在机架的相应侧壁33中。压块34将轴承保持件22基本上以其整个平面压靠到侧壁33上的靠置面25上,以便轴向地固定所述轴承保持件22。此外示出,油墨施加辊8通过与其无相对转动地连接的齿轮36形状锁合地被驱动(英语:positivedrive)。所述齿轮36坐置于油墨施加辊8的驱动侧的轴颈上,从而使得所述旋转轴承21和所述可调节的轴承保持件22处于齿轮36为一方与辊体以及第三滚枕9为另一方之间。在图2中,为了更清楚简明起见没有示出侧壁33和齿轮36。所述弹簧28分别沿着弹簧力作用线37起作用,所述弹簧力作用线通过相应拉杆27和弹簧28的公共纵轴线预给定并且相对于油墨施加辊8径向地定向,如图2中可看出的那样。
下面描述在油墨施加辊8合压和离压时的转换过程。
按照图2,油墨装置4处于第一转换级中,在该转换级中,工作缸11的两个活塞缩入并且油墨施加辊8不仅靠置在网纹辊6上而且靠置在印版滚筒3上。在此,油墨施加辊8的滚枕(第三滚枕)9不仅靠置在网纹辊6的滚枕(第二滚枕)7上而且靠置在印版滚筒3的滚枕(第一滚枕)4上并且不仅所述第一支撑元件18而且所述第二支撑元件20都与相应的轴承保持件22脱离接触。所述轴承保持件在附图中在打开的间隙S1和同样打开的间隙S2处可看见。所述弹簧28施加对于滚枕压紧所需的力。所述第一转换级也可以被称为印刷开始位置并且油墨装置5在连续的印刷运行期间担任。
按照图3,油墨装置5处于第二转换级中,在该第二转换级中,工作缸11的两个活塞中的仅仅一个移出。该第二转换级用于预着墨或洗涤,在该第二转换级中,油墨施加辊8仅仅靠置在网纹辊6上并且不靠置在印版滚筒3上。在从第一转换级转换到第二转换级时,支撑元件18、22这样地向着轴承保持件22旋转,使得在第一支撑元件18与轴承保持件22之间存在的间隙S1虽然变小,但是仍保持打开,并且使得另外的间隙S2关闭并且由此使第二支撑元件20与轴承保持件22接触。在此,第二支撑元件22将轴承保持件22并且利用该轴承保持件将油墨施加辊8从与所述第一转换级相应的初始位置中压出。在第二转换级中,第三滚枕9不再与第一滚枕4接触并且第三滚枕9仅还与第二滚枕7接触。
按照图4,油墨装置5处于第三转换级中,在该第三转换级中,工作缸11的两个活塞都移出。所述第三转换级也可以被称为印刷结束位置。在从第二转换级转换到第三转换级时,支撑元件18、20这样地围绕旋转点23、25摆动,使得支撑元件18、20的外轮廓不再靠近油墨施加辊8的几何旋转轴线19并且从而不再靠近轴承保持件22的中轴线。由此,第一支撑元件18也以其外轮廓与轴承保持件22接触,其中,间隙S1被关闭。在此,第一支撑元件18通过轴承保持件22将油墨施加辊8压离网纹辊6并且由此将第三滚枕9压离第二滚枕7。在第三转换级中,两个间隙S1、S2都关闭并且第三滚枕9既不与第一滚枕4也不与第二滚枕7接触。
第二支撑元件20的外轮廓的距离旋转点25最远的点(最远点)处于一条假想的直线G1上,所述直线穿过旋转点25和所述外轮廓的圆心点K延伸。在从第二转换级转换到第三转换级时,第二支撑元件20这样地摆动,使得直线G1从右向左通过图4中的假想的直线G2。所述直线G2穿过所述圆心点K和所述轴承保持件22的中轴线延伸,所述中轴线与旋转轴线19相同。所述直线G1和G2在一个中间状态中重合地上下叠置,所述中间状态可被称为支撑元件20的最大拉伸位置或其中性的死点位置(英语为:dead-center position)并且通过之前提及的最远点与轴承保持件22的圆周面的接触来表征。在第二支撑元件20超过所述死点位置之后继续摆动时,第二支撑元件20的外轮廓稍稍远离轴承保持件22的中轴线,直到图中未示出的止挡(其限定第二支撑元件20的旋转位移)阻止第二支撑元件20的进一步的摆动运动为止。通过由所述止挡预给定的终端位置(在该终端位置中直线G1在向着所述止挡的旋转方向上已经通过了直线G2),在发生损坏情况下并且在印刷机1关断时引起自锁。如果在工作缸11中在第三转换级中由于故障而出现压力空气下降并且在印刷机1关断之后处于其无电流的状态中,则弹簧28维持油墨施加辊8的图4中所示的姿态。第二支撑元件20和弹簧28以偏心自锁装置(英语为:over-center-device)的形式相互作用。
为了更好地进行理解,前面描述的各个转换级仅仅涉及一个机器侧。显而易见,另一机器侧上的机械流程也是以相同的方式进行。
在图5中示出一个实施例,该实施例与图1至4中的实施例仅仅在连杆传动装置13的构造方面有区别。在图1至4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杆16和第二连杆17以并联连接布置,而在图5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杆16和第二连杆17以串联连接布置。第一连杆16利用其背离第一支撑元件18的端部不是像在图1至4的实施例中那样直接铰接在驱动摇臂12上,而是铰接在第二支撑元件20上。驱动运动被从第二连杆17经由第二支撑元件20传递到第一连杆16上。在图5的实施例中,功能、特别是三个转换级方面的功能与图1至4中的实施例相同。
在图6中示出另一实施例,该实施例与图1至4中所示的实施例仅仅在轴承保持件22的弹簧装置方面有区别。在图6的实施例中,弹簧装置包括第一弹簧40和第二弹簧42,所述第一弹簧沿着第一弹簧力作用线41施加弹簧力,所述第二弹簧沿着第二弹簧力作用线43弹动。所述第一弹簧力作用线41处于旋转轴线19和26的公共连接中心的延长线上,所述第二弹簧力作用线43处于旋转轴线19和24的公共连接中心的延长线上。第一弹簧40是螺旋形的压力弹簧并且将第一压块44沿径向方向压到轴承保持件22上。第二弹簧42同样是螺旋形的压力弹簧并且将第二压块45沿径向方向压到轴承保持件22上。所述两个弹簧40、42分别利用其一个端部支撑在一个固定在机架上的支座46上并且利用其另一端部支撑在相应的压块44或45或者承载所述压块的构件上。所述第一弹簧40朝油墨施加辊8和印版滚筒3的滚枕接触部位取向,所述第二弹簧42朝油墨施加辊8和网纹辊6的滚枕接触部位取向。显而易见,图6中所示的弹簧装置一方面在驱动侧并且另一方面在印刷机1的操作侧存在。在转换功能方面,图6中的实施例相应于图1至5中的实施例。
在图7和8中示出一个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轴承保持件通过控制曲线47来代替。油墨施加辊8通过旋转轴承21分别支承在每个机器侧上的控制曲线47中。所述控制曲线47为环形并且具有圆周侧的带有凸块48、49的曲线轮廓。在该实施例中,相应的连杆传动装置13包括仅仅一个连杆50,该连杆利用其一个端部铰接在驱动摇臂12上并且利用其另一端部铰接在控制曲线47上。在相应控制曲线47的一个下面还将详细描述的、确定的旋转位置中,该控制曲线利用其曲线轮廓支撑在第一支撑元件18和第二支撑元件20上。支撑元件18、20在此构造为支撑滚子。支撑元件18、20的几何旋转轴线(旋转点23、25)处于旋转轴线19和24以及旋转轴线19和25的连接中心上。每个控制曲线47通过一个弹簧51加载,所述弹簧是减振支柱(Federbein)的组成部分,所述减振支柱与图6中所示的减振支柱一模一样地构成。所述减振支柱这样地径向定向,使得当控制曲线47处于一个旋转位置中时(在该旋转位置中控制曲线47与支撑元件18、20脱离接触),弹簧51将油墨施加辊8的第三滚枕9(参见图1)压到印版滚筒3的第一滚枕4并且压到网纹辊6的第二滚枕7上。支撑元件18、20在此位于控制曲线47的曲线轮廓的凹下的区域(凹腔)对面。图7中所示的旋转位置相应于油墨装置5的第一转换级(印刷开始位置),其中,工作缸11的两个活塞被拉入。在所述旋转位置中,将印刷油墨从网纹辊6传递到靠置在该网纹辊上的油墨施加辊8上并且从该油墨施加辊传递到靠置在该油墨施加辊8上的印版滚筒3上,其中,所述三个辊和滚筒的彼此压紧的滚枕4、7、9在彼此上滚动。弹簧51的定向这样地选择,使得在相应第三滚枕9的两个接触部位中产生相同大小的滚枕压紧力并且使得弹簧力作用线处于由油墨施加辊8的自重力和滚枕压紧力形成的合力上。
在控制曲线47的图8中所示的旋转位置中——即第二转换级(用于预着墨或洗涤),相应的控制曲线47仅仅接触第一支撑元件18。为了从第一转换级转换到第二转换级,通过工作缸11使控制曲线47旋转,由此使得凸块49滚动到第二支撑元件20上并且由此产生所述接触。在此,控制曲线47并且支承在该控制曲线中的油墨施加辊8连同其滚枕(第三滚枕)9随着所述控制曲线被压离印版滚筒3,从而使得滚枕4与滚枕9之间的间隙S2打开。
在控制曲线47的图中未示出的旋转位置中——即第三转换级(印刷停止位置),相应的控制曲线47不仅接触第一支撑元件18而且接触第二支撑元件20。在工作缸11的所述一个活塞为了从第一转换级转换到第二转换级而移出之后,现在为了从第二转换级转换到第三转换级,工作缸11的第二活塞也移出。由此,控制曲线47还进一步旋转,从而使得相应控制曲线47的凸块48滚动到第一支撑元件18上。通过所述接触,第一支撑元件18将控制曲线47连同支承在该控制曲线中的油墨施加辊8以及其滚枕9压离网纹辊6及其滚枕7。这在抵抗驱动侧和操作侧上的弹簧51的作用的情况下进行。在第三转换级中,不仅凸块44接触第二支撑元件20,而且同时凸块48也接触第一支撑元件18。因此,在所述第三转换级中不仅间隙S2被打开,而且油墨施加辊8的第三滚枕9与网纹辊6的第二滚枕7之间的间隙S1也被打开。
在图9中示出一个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相应的支承装置10同样包括控制曲线47。但是所述控制曲线47不像图7中的控制曲线那样具有凸块,而是取而代之地具有第一凹腔59和第二凹腔60。支撑元件18、20的定位与图7相比也有变化。所述支撑元件18、20不再位于旋转轴线19、24、29之间。取而代之的是,油墨施加辊8的旋转轴线19大致处于第一支撑元件18和印版滚筒3的旋转轴线26的直连接线上并且大致处于第二支撑元件20和网纹辊6的旋转轴线24的直连接线上。所述支撑元件18、20构造为滚子,它们可旋转地支承在偏心件52、53上。偏心件52、53旋转地通过减振支柱54、55加载,所述减振支柱分别包括一个弹簧56、一个杆57和一个支座58。相应的弹簧56是可加载压力的螺旋形弹簧并且插套到所述杆57上。相应的杆57利用其一个端部铰接在相应的偏心件上并且在其另一端部上具有杆头。所述杆头通过旋拧在所述杆上的螺母构成并且也可通过横向销或类似物构成,所述横向销像所述螺母那样防止或阻止杆端部穿过支座58中的引导所述杆的孔中滑落。铰接在偏心件上的杆端部通过增厚的凸肩构成,所述弹簧56利用其一个端部支撑在所述凸肩上。所述凸肩当然也可以通过一横向销构成,所述横向销插入到所述杆中并且所述弹簧支撑在该横向销上。所述弹簧56利用其另一端部支撑在所述支座58上,所述支座通过旋转铰链固定在机架上。两个减振支柱的弹簧56永久地处于预紧力下。一个另外的减振支柱61与图6中所示的减振支柱一模一样地构成并且这样地定向,使得该减振支柱61的弹簧力作用线相对于控制曲线47和油墨施加辊8的公共旋转轴线19呈径向并且大致为由支撑元件18、20的曲线接触点与旋转轴线19一起撑开的圆心角的角度等分线。
控制曲线47通过工作缸11经由连杆传动装置13可选地在三个控制曲线转换位置中扭转。这些转换位置相应于工作缸的“两个活塞都移入”、“只有一个活塞移出”、“两个活塞都移出”的状态。
在第一转换位置中,两个凹腔59、60都不处于支撑元件18、20下面。所述支撑元件18、20在弹簧56的弹簧力作用下靠触在所述曲线轮廓的位于凹腔59、60外部的圆周区段上并且经由控制曲线47将油墨施加辊8的第三滚枕9压到印版滚筒3的第一滚枕4上并且同时压到网纹辊6的第二滚枕7上。在此,减振支柱54、55克服所述另外的减振支柱61的力。由于支撑元件18、20的位置处于滚枕接触部位的直径相反端上,因此第一滚枕4与第三滚枕9之间的压紧基本上由一个减振支柱54确定并且第一滚枕4与第二滚枕7之间的压紧基本上由另一减振支柱55确定。这些杆57通过弹簧56尚未完全移入并且通过螺母构成的杆头尚未靠触在支座58上。所述支座58构成用于所述杆头的止挡。第一转换位置相应于印刷开始位置(油墨装置5在连续的印刷运行期间担任该印刷开始位置)并且在图9中示出。
在第二转换位置中,第一凹腔59与第一支撑元件18重合,但是第二凹腔60尚未与第二支撑元件20重合。第一支撑元件18的偏心件52通过第一减振支柱54的弹簧56这样程度地扭转,使得所述杆57的杆头止挡在所述支座58上。由于控制曲线47与第一支撑元件18之间的由于曲线旋转产生的间隙,减振支柱61可将控制曲线47连同支承在该控制曲线中的油墨施加辊8朝第一支撑元件18的方向调节。在该调节中,第一支撑元件18进入到第一凹腔59中并且由此取消第三滚枕9与第一滚枕4之间的接触并且由此也取消油墨施加辊8与印版滚筒3之间的接触。所述第二转换位置被设置用于洗涤油墨装置5以及用于预着墨。
在控制曲线47的第三转换位置和旋转位置中,第一凹腔59处于第一支撑元件18对面并且第二凹腔60处于第二支撑元件20对面。因此,减振支柱57的杆57通过弹簧56最大地移出并且第二支撑元件20的偏心件与此相应地已经到达其旋转姿态-终端位置,所述旋转姿态-终端位置通过将所述杆头止挡在所述减振支柱57的支座58上来确定。通过控制曲线47与第二支撑元件20之间在第二凹腔60内部实现的间隙,减振支柱61使控制曲线47朝第二支撑元件20的方向移动,其中,所述间隙被关闭。在此,减振支柱61现在也将第三滚枕9从第二滚枕7上抬起并且由此将油墨施加辊8从网纹辊6上抬起。所述第三转换位置相应于油墨装置5的印刷结束位置。
显而易见,两个支承装置10——即不仅操作侧上的支承装置而且印刷机1的驱动侧上的支承装置都以上述方式和方法构造并且彼此同步地运转。最后需指出的是,在图1至6所示的实施例中,支撑元件18、20也可通过可旋转地支承在偏心件上的滚子构成,如图9中的实施例那样。
参考标号表
1   印刷机
2   网纹辊印刷装置
3   印版滚筒
4   第一滚枕
5   油墨装置
6   网纹辊
7   第二滚枕
8   油墨施加辊
9   第三滚枕
10  支承装置
11  工作缸
12  驱动摇臂
13  连杆传动装置
14  同步轴
15  旋转铰链
16  第一连杆
17  第二连杆
18  第一支撑元件
19  旋转轴线
20  第二支撑元件
21  旋转轴承
22  轴承保持件
23  旋转点
24  旋转轴线
25  旋转点
26  旋转轴线
27  拉杆
28  弹簧
29  凸肩
30  支座
31  导向装置
32  机架袋槽
33  侧壁
34  压块
35  靠置面
36  齿轮
37  弹簧力作用线
38  轴
39  轴
40  第一弹簧
41  第一弹簧力作用线
42  第二弹簧
43  第二弹簧力作用线
44  第一压块
45  第二压块
46  支座
47  控制曲线
48  凸块
49  凸块
50  连杆
51  弹簧
52  偏心件
53  偏心件
54  减振支柱
55  减振支柱
56  弹簧
57  杆
58  支座
59  第一凹腔
60  第二凹腔
61  减振支柱
G1  直线
G2  直线
K   圆心点
S1  间隙
S2  间隙

Claims (11)

1.网纹辊印刷装置(2),包括一具有第一滚枕(4)的印版滚筒(3)、一具有第二滚枕(7)的网纹辊(6)和一具有第三滚枕(9)的油墨施加辊(8),其中,所述油墨施加辊(8)支承在支承装置(10)中,所述支承装置通过弹簧(28,40,42,51)加载,所述弹簧在印刷运行中将所述第三滚枕(9)压到所述第二滚枕(7)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28,51)同时也将所述第三滚枕(9)压到所述第一滚枕(4)上。
2.根据权利要求1的网纹辊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28,40,42,51)分别沿着一弹簧力作用线(41,43)弹动。
3.根据权利要求2的网纹辊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力作用线(41,43)是所述油墨施加辊(8)的径向线。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的网纹辊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力作用线(41,43)具有一取向,从而使得所述油墨施加辊(8)的自重力被补偿。
5.根据权利要求1的网纹辊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墨施加辊(8)具有一旋转轴线(19),所述支承装置(10)的第一支撑元件(18)处于该旋转轴线上方并且所述支承装置(10)的第二支撑元件(20)处于该旋转轴线下方。
6.根据权利要求5的网纹辊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元件(18)和所述第二支撑元件(20)分别是支撑滚子并且具有位置固定的旋转轴线。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的网纹辊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装置(10)包括控制曲线(47),这些控制曲线能够被调节到第一控制曲线-转换位置中和第二控制曲线-转换位置中,在所述第一控制曲线-转换位置中,所述控制曲线(47)与所述第一支撑元件(18)和所述第二支撑元件(20)接触,在所述第二控制曲线-转换位置中,所述控制曲线(47)与所述第一支撑元件(18)和所述第二支撑元件(20)不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5的网纹辊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装置(10)包括用于保持旋转轴承(21)的轴承保持件(22);所述第一支撑元件(18)和所述第二支撑元件(20)分别能够被调节到第一支撑元件-转换位置中和第二支撑元件-转换位置中,在所述第一支撑元件-转换位置中,相应的支撑元件(18,20)与相应的轴承保持件(22)接触,在所述第二支撑元件-转换位置中,相应的支撑元件(18,20)与相应的轴承保持件(22)不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8的网纹辊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28)分别利用一弹簧端部支撑在一支座(30)上并且利用另外的弹簧端部支撑在一拉杆(27)上,其中,所述拉杆(27)与所述轴承保持件(22)连接并且所述轴承保持件(22)经由所述拉杆(27)通过所述弹簧(28)加载。
10.根据权利要求5或8的网纹辊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元件(18)和所述第二支撑元件(20)是可调节的偏心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的网纹辊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28)是具有死点位置的偏心自锁装置(62)的组成部分,所述偏心自锁装置确保所述网纹辊印刷装置(2)的静止位置。
CN201210044197.XA 2011-03-24 2012-02-24 网纹辊印刷装置 Active CN1026894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1014927 2011-03-24
DE102011014927.9 2011-03-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89499A CN102689499A (zh) 2012-09-26
CN102689499B true CN102689499B (zh) 2015-04-29

Family

ID=468317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44197.XA Active CN102689499B (zh) 2011-03-24 2012-02-24 网纹辊印刷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2689499B (zh)
DE (1) DE10201200418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3107547B4 (de) * 2013-07-16 2017-01-19 Maschinenfabrik Reinhausen Gmbh Laststufenschalter, Verfahren zur Montage eines Lastumschaltereinsatzes im Laststufenschalter und Kerosinablassschraube
CN103587256B (zh) * 2013-09-30 2015-09-16 曲阜市玉樵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辊轴恒压力结构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236529B (de) * 1964-10-14 1967-03-16 Schnellressenfab Heidelberg Vorrichtung zur Lagerung sowie zum An- und Abstellen des mittleren Zylinders eines Dreizylinderdruckwerks
DE4211379C2 (de) * 1992-04-04 1999-01-07 Roland Man Druckmasch Anilox-Offset-Druckeinheit mit einem Kurzfarbwerk
CN101186143A (zh) * 2006-11-20 2008-05-28 海德堡印刷机械股份公司 网纹辊印刷装置
CN201092144Y (zh) * 2007-10-26 2008-07-30 陕西北人印刷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卫星式柔版印刷机压印单元控制装置
CN101391506A (zh) * 2007-09-20 2009-03-25 海德堡印刷机械股份公司 具有滚枕环的印刷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86325B2 (ja) 2004-12-21 2011-10-05 ハイデルベルガー ドルツクマシーネン アクチエンゲゼルシヤフト 印刷機のアニロックス式インキ装置を洗浄する方法
CN101045366B (zh) 2006-03-28 2011-01-12 海德堡印刷机械股份公司 用于运行印刷机的方法
DE102007052761B4 (de) 2006-11-20 2018-02-22 Heidelberger Druckmaschinen Ag Anilox-Druckwerk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236529B (de) * 1964-10-14 1967-03-16 Schnellressenfab Heidelberg Vorrichtung zur Lagerung sowie zum An- und Abstellen des mittleren Zylinders eines Dreizylinderdruckwerks
DE4211379C2 (de) * 1992-04-04 1999-01-07 Roland Man Druckmasch Anilox-Offset-Druckeinheit mit einem Kurzfarbwerk
CN101186143A (zh) * 2006-11-20 2008-05-28 海德堡印刷机械股份公司 网纹辊印刷装置
CN101391506A (zh) * 2007-09-20 2009-03-25 海德堡印刷机械股份公司 具有滚枕环的印刷机
CN201092144Y (zh) * 2007-10-26 2008-07-30 陕西北人印刷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卫星式柔版印刷机压印单元控制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89499A (zh) 2012-09-26
DE102012004181A1 (de) 2012-09-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91506B (zh) 具有滚枕环的印刷机
US20090078138A1 (en) Printing Groups of a Printing Press
JP4705632B2 (ja) 輪転印刷機の印刷ユニット
CN101186143B (zh) 网纹辊印刷装置和印刷机
JP2007531647A (ja) 胴を支承するための装置、印刷ユニットおよび胴入れを調節する方法
JPH0469546B2 (zh)
DE102007052761A1 (de) Aniloxdruckwerk
CN101254684B (zh) 具有可调节的筒枕的印刷机
CN102689499B (zh) 网纹辊印刷装置
CN101925461A (zh) 印刷机的输墨装置
JPH0796598A (ja) ゴム胴離脱装置を備えた印刷機及びその操作方法
CN1942314B (zh) 印刷机的移动机架部分
US6178884B1 (en) Drive for a rotating component of a rotary printing press
JP2000233494A (ja) 印刷機におけるゴムブランケットローラを荷重強制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US6502508B1 (en) Cylinder drive
US5690029A (en) Rubber-blanket cylinder engagement and disengagement device
US20110253825A1 (en) Roller grinding mill
JP4637983B2 (ja) 印刷機の胴を位置決めする装置、この装置を有する印刷機、および印刷機を運転する方法
CN102126332B (zh) 具有滚筒调节装置和滚筒转换装置的印刷机
CN102666102B (zh) 具有端面上的侧机架的印刷机的印刷单元
CN201092489Y (zh) 圆盘式双胶辊双向可调式收料压辊装置
US6776093B2 (en) Drive system for a printing group
CN109514992B (zh) 着墨辊机构和印刷机
US3605617A (en) Blanket cylinder bearing for offset printing presses
RU2364512C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тиснения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708

Address after: Weisloch, Germany

Patentee after: Heidelberg printing machinery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Ltd.

Address before: Heidelberg, Germany

Patentee before: Heidelberger Druckmaschinen 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