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86806A - 工程作业车辆 - Google Patents

工程作业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86806A
CN102686806A CN2011800051737A CN201180005173A CN102686806A CN 102686806 A CN102686806 A CN 102686806A CN 2011800051737 A CN2011800051737 A CN 2011800051737A CN 201180005173 A CN201180005173 A CN 201180005173A CN 102686806 A CN102686806 A CN 1026868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cooler
rotation
radiator
cooling
gathering si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0517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86806B (zh
Inventor
竹田卓矢
日高慎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matsu Ltd
Original Assignee
Koma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matsu Ltd filed Critical Komatsu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6868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868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868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8680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9/00Component parts of dredgers or soil-shifting machines, not restricted to one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E02F3/00 - E02F7/00
    • E02F9/26Indicating devic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3/00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 E02F3/04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 E02F3/28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with digging tools mounted on a dipper- or bucket-arm, i.e. there is either one arm or a pair of arms, e.g. dippers, buckets
    • E02F3/34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with digging tools mounted on a dipper- or bucket-arm, i.e. there is either one arm or a pair of arms, e.g. dippers, buckets with bucket-arms, i.e. a pair of arms, e.g.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form, geometry, material of bucket-arms directly pivoted on the frames of tractors or self-propelled machin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9/00Component parts of dredgers or soil-shifting machines, not restricted to one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E02F3/00 - E02F7/00
    • E02F9/08Superstructures; Supports for superstructures
    • E02F9/0858Arrangement of component parts installed on superstruc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electric components, fenders, air-conditioning units
    • E02F9/0866Engine compartment, e.g. heat exchangers, exhaust filters, cooling devices, silencers, mufflers, position of hydraulic pumps in the engine compartment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9/00Component parts of dredgers or soil-shifting machines, not restricted to one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E02F3/00 - E02F7/00
    • E02F9/08Superstructures; Supports for superstructures
    • E02F9/0858Arrangement of component parts installed on superstruc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electric components, fenders, air-conditioning units
    • E02F9/0891Lids or bonnets or doors or details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5/00Heating, cooling, or controlling temperature of lubricant; Lubrication means facilitating engine starting
    • F01M5/002Cool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P1/00 - F01P9/00
    • F01P11/10Guiding or ducting cooling-air, to, or from, liquid-to-air heat 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3/00Liquid cooling
    • F01P3/18Arrangements or mounting of liquid-to-air heat-exchangers
    • F01P2003/187Arrangements or mounting of liquid-to-air heat-exchangers arranged in s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Component Parts Of Construction Machinery (AREA)

Abstract

搭载于轮式装载机(10)的冷却装置(20)包括散热器(22)、油冷却器(23)、后冷却器(24)、空调冷凝器(25)及燃料冷却器(26)。旋转油冷却器(23)的开闭机构(31)使油冷却器(23)以设置于油冷却器(23)的前表面右端部附近的旋转轴(31a)为中心旋转至规定开度。旋转轴(31a)在车体部(11)的前后方向上相对于铅垂方向仅以角度α倾斜地设置。

Description

工程作业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搭载于轮式装载机等工程作业车辆的热交换器的开闭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轮式装载机、液压挖掘机、推土机等工程作业车辆中,发动机冷却用的散热器、油冷却用的油冷却器、进气冷却用的后冷却器等各种热交换器搭载在车体上彼此接近的位置。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以容易清扫各热交换器(冷却器)为目的机构,即相对于散热器的前表面以角度α倾斜地配置油冷却器,该油冷却器通过铰链相对于散热器进行开闭。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41043号公报(平成13年2月13日公开)
发明概要
但是,在上述现有的工程作业车辆中,存在以下问题。即,
在上述公报所公开的工程作业车辆的冷却机配置中,因为相对于沿大致铅垂方向配置的散热器的面倾斜地配置油冷却器的面,所以可能降低配置于冷却风流路的下游侧的散热器或油冷却器的冷却效率。
在上述公报的结构中,为了提高冷却效率,假设使散热器的正面与油冷却器的正面配合并彼此大致平行的方式相对地配置,在该情况下,为了进行维护等而相对于散热器开闭油冷却器,因为油冷却器沿大致水平方向移动,所以有可能导致其与配重或车架等干涉。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工程作业车辆,其能够避免降低热交换器的冷却效率,并且即使在为了进行维护等而开闭油冷却器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油冷却器与其他部件的干涉。
第一发明的工程作业车辆包括:车架、动力室、冷却室、冷却装置及冷却风扇。动力室收纳有设置在车架上的发动机。冷却室配置在动力室的后方。冷却装置设置在冷却室内,包含多个热交换器。冷却风扇设置在冷却室内,吸入外部气体而形成向冷却装置侧导入的冷却风流路。冷却装置包括散热器、油冷却器、开闭机构。散热器沿大致铅垂方向配置在车架上。油冷却器以使背面侧大致平行地面对的方式相对于散热器的前表面下部接近配置。开闭机构具有旋转轴,使油冷却器以旋转轴为中心相对于散热器旋转的同时使油冷却器移动,该旋转轴以使上端部比下端部更接近散热器的前表面的方式倾斜地配置。在油冷却器的下端部的水平方向的延长线上,配置有搭载于车架的后部的配重或者配置有车架的一部分。
在此,在搭载有散热器和油冷却器等热交换器的轮式装载机等工程作业车辆中,散热器与油冷却器大致平行地配置,并且用于在对散热器等进行维护等时使油冷却器相对于散热器开闭的开闭机构,使油冷却器以相对于散热器的前表面倾斜地配置的旋转轴为中心而移动。
在此,上述散热器的前表面是指,通过散热器及油冷却器的冷却风流路的上游侧的面,是指在进行维护等的情况下使油冷却器旋转移动时露出的一侧的面。
另外,因为油冷却器需要交换大量的热量,所以优选将油冷却器配置为,尽可能地使热交换效率良好,并且在万一漏油的情况下也尽可能地不影响其他热交换器。因此,从油冷却器的热交换效率方面考虑,优选将油冷却器与散热器大致平行地配置在比散热器更靠近冷却风流路的上游侧的位置。另外,考虑到漏油,在上述配置的基础上,优选将油冷却器的设置位置尽可能地设置为低。
另一方面,为了消除如上所述的油冷却器的热交换效率和漏油等问题,在使油冷却器与散热器正面的下部相对配置的情况下,对散热器进行维护等而开闭油冷却器时,可能导致配重的端部或车架一部分等与开闭的油冷却器的移动轨迹干涉。
在本发明的工程作业车辆中,为了全部解决上述的油冷却器的热交换效率、漏油、维护时的开闭这三个课题,使油冷却器与散热器前表面的下部相对配置,并且将开闭油冷却器的开闭机构的旋转轴配置为相对于散热器的前表面倾斜。
更详细地说,上述旋转轴以使上端比下端更接近散热器的前表面的方式相对于散热器倾斜地设置。
由此,在考虑到油冷却器的热交换效率和漏油等问题而将油冷却器大致平行地接近配置在散热器的前表面下部的情况下,以上述旋转轴为中心旋转的油冷却器随着开度的增大而也以被推向铅垂上方的方式旋转并移动。因此,即使在进行维护等而开闭油冷却器的情况下,油冷却器也不会与配重或车架的一部分干涉,并且能够顺利地开闭。
其结果是,提高了热交换效率,将漏油时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并且在进行维护时也能够将油冷却器打开至需要的开度,从而进行作业。
而且,在此,在工程作业车辆中,在与散热器前表面下部相对地配置的油冷却器的下端部的水平线上,配置有配重或车架的一部分。
在此,如果沿水平线直接开闭油冷却器,则导致油冷却器的下端部与配重或车架的一部分干涉。
在本发明的工程作业车辆中,使油冷却器以相对于上述散热器前表面倾斜地配置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并移动。
由此,即使在使油冷却器大致平行地接近配置在散热器的前表面下部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与在油冷却器的开闭侧位于相同高度水平的配重等干涉,从而开闭油冷却器。
第二发明的工程作业车辆在第一发明的工程作业车辆的基础上,沿车架的前后方向从车体后端部侧依次配置有油冷却器和散热器。
在此,上述油冷却器和散热器沿工程作业车辆的前后方向从车体后端部依次配置。
由此,通过将本发明应用于例如轮式装载机等工程作业车辆,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将因漏油而产生的不良影响降低到最小,并且在进行维护等时,能够顺利地开闭油冷却器。
第三发明的工程作业车辆在第一或第二发明的工程作业车辆的基础上,开闭机构还具有支承油冷却器的支承托架、安装有油冷却器的主体架、经由旋转轴使主体架与支承托架连结的安装部。
在此,用于使油冷却器相对于散热器开闭的开闭机构具有:支承油冷却器的支承托架、安装有油冷却器的主体架、使主体架连同油冷却器一起相对于散热器旋转并移动的旋转轴、将主体架及旋转轴固定在车体部侧的安装部。
由此,通过将开闭机构的安装部固定在车体部侧,能够使固定于主体架的油冷却器以旋转轴为中心相对于散热器旋转并移动。
第四发明的工程作业车辆在第三发明的工程作业车辆的基础上,开闭机构还具有板部件、槽部及棒状部件。板部件固定于主体架,并且与大致铅垂方向平行地配置。槽部包含形成于板部件并且从大致水平方向朝向大致铅垂方向向下形成的导向槽。棒状部件在使第一端部插入槽部的状态下沿导向槽的形状移动,并且在将油冷却器打开至规定角度时,使第一端部向导向槽内落下并保持在导向槽内。
在此,在形成在固定于主体架的板部件的槽部内插入棒状部件的一侧端部(第一端部),在将油冷却器打开至规定开度时,使第一端部向构成槽部的铅垂向下的导向槽内落下,从而构成在开闭油冷却器时限制开度的锁止机构。
在此,在使油冷却器以相对于上述散热器倾斜地设置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移动而进行开闭时,在打开至某一开度以上时,油冷却器的重心位置随着开度的变化向打开油冷却器的一侧移动,在放手时,油冷却器因重量而处于进一步打开的状态。
由此,在以上述旋转轴为中心打开油冷却器时,如果打开至散热器的维护等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开度时,棒状部件的第一端部向槽部的沿铅垂向下形成的导向槽内落下,从而能够以使油冷却器不能进一步打开的方式进行锁止。
另一方面,在关闭油冷却器时,仅用手抬起落下至铅垂向下的导向槽内的第一端部,就能够容易地解除油冷却器的开闭机构的锁止。
其结果是,能够在稳定的状态下有效地进行散热器和油冷却器等的维护作业。
第五发明的工程作业车辆在第四发明的工程作业车辆的基础上,开闭机构还具有供棒状部件的与第一端部相反一侧的第二端部经由规定的间隙旋转自如地插入的圆孔部。圆孔部沿大致铅垂方向开设在安装于支承托架的支承部。
在此,设置有圆孔部,棒状部件的旋转轴侧的端部(第二端部)经由规定的间隙插入该圆孔部。
在此,优选为上述圆孔部具有内径比第二端部的外径稍大的孔部,并且设置于车体部侧等。
由此,在开闭油冷却器时,随着油冷却器的动作,能够使棒状部件沿大致水平方向移动,并且在棒状部件的端部(第一端部)向上述导向槽的铅垂向下部分落下时,能够使棒状部件也向铅垂方向仅移动圆孔部的规定间隙的部分。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工程作业车辆,能够避免降低热交换器的冷却效率,并且即使在为了进行维护等而开闭油冷却器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油冷却器与其他部件干涉。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轮式装载机结构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设置于图1的轮式装载机车体部后端的格栅的打开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搭载于图1的轮式装载机车体部内的冷却装置结构的后视立体图。
图4是图3的冷却装置的正面立体图。
图5(a)是表示图3的冷却装置的大致布局的俯视剖面图,(b)是其侧视剖面图。
图6(a)是表示将包含于图3的冷却装置的油冷却器打开至30度的状态的侧视图,(b)是表示将油冷却器打开至最大开度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使包含于图3的冷却装置的油冷却器旋转的开闭机构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8是表示使包含于图3的冷却装置的油冷却器旋转的开闭机构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9(a)是表示图8的开闭机构的板部件部分的部件放大图,(b)是表示图8的开闭机构的棒状部件的立体图。
图10(a)~(c)是表示打开包含于图3的冷却装置的油冷却器时形成于板部件的槽部与棒状部件的端部的位置关系的主视图。
图11是表示包含于图3的冷却装置的空调冷凝器的开闭机构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12(a)~(h)是表示将包含于图3的冷却装置的油冷却器从关闭状态打开至10度、20度、37度时的状态的侧视图与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利用图1~图12(h)对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搭载有热交换器的开闭机构的轮式装载机(工程作业车辆)10进行说明。
[轮式装载机10的结构]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轮式装载机10包括:车体部11、安装于车体部11的前部的提升臂12、安装于该提升臂12的前端的铲斗13、四个支承并旋转车体部11的车轮14、搭载于车体部11的上部的驾驶室15、安装于车体部11的后端的配重16。
在车体部11的车架45(参照图5)上搭载有发动机17(参照图5)和冷却装置20等。发动机17收纳在动力室41内。另外,冷却装置20收纳在设置于动力室41后方的冷却室42内。在动力室41与冷却室42之间通过隔板43隔开。关于该冷却装置20的结构,将在后面进行详细说明。
提升臂12是用于举起安装于其前端的铲斗13的臂部件,其通过附设的提升液压缸被驱动。
铲斗13安装于提升臂12的前端,其通过铲斗液压缸进行卸料及倾斜。
驾驶室15为将多个钢管和多个钢板组合而构成的驾驶员用的操作室,驾驶室15配置在比车体部11的中央部分稍微靠近前方的位置。
配重16设置于在车体部11的后端可开闭的格栅11a的下部,以便在由铲斗13铲起沙土等进行作业时能够保持车体平衡。
[轮式装载机10的车体后部的结构]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轮式装载机10包括:设置于车体部11的后端的可开闭的格栅11a和设置在打开格栅11a的状态下向外部露出的位置的冷却装置20。
格栅11a形成有用于使空气进入车体部11内部的进气口,通过包含于冷却装置20的冷却风扇21使冷却风进入车体部11内。
(冷却装置20的结构)
冷却装置20包括:多个用于冷却发动机17和工作油的热交换器及用于形成使冷却风吹到该热交换器的空气流的冷却风扇21(参照图3)。作为包含于冷却装置20的多个热交换器,沿车体部11的前后方向搭载有散热器22、油冷却器23、后冷却器24、空调冷凝器25及燃料冷却器26。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说明中,“前表面”是指在打开格栅11a的状态下向外部露出的冷却装置20的面,也就是从车体部11的后端侧看冷却装置20的正面,并且是冷却风流路的上游侧的面,“背面”是指位于前表面的相反侧的面。
如图3所示,从车体部11的后端观察时,冷却风扇21配置在冷却装置20的最后部,该冷却风扇21由未图示的电动马达或液压马达驱动而旋转,从而形成冷却风从格栅11a进入车体部11内的空气流。另外,由冷却风扇21形成的冷却风从格栅11a侧进入车体部11内(参照图5中的箭头A),并且从车体部11的上方及侧方向外部排出(参考图5中的箭头A’)。
散热器22是在流向发动机17的冷却水与冷却风之间实施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如图4所示,以覆盖冷却风扇21的前面侧(冷却风流路的上游侧)的方式与冷却风扇21接近配置。如图4所示,散热器22在其左右两端被支承架22a支承的状态下立设。如图5(a)及图5(b)所示,相对于其他热交换器(油冷却器23、后冷却器24、空调冷凝器25、燃料冷却器26等),散热器22配置在冷却风流路的最下游侧。如图5(b)所示,散热器22与冷却风扇21一起沿大致铅垂方向立设。因为散热器22配置在冷却风流路的最下游侧,所以通过空调冷凝器25和后冷却器24后的冷却风通过散热器22的上部分,通过油冷却器23、燃料冷却器26的冷却风通过散热器22的下部分。
如图4所示,油冷却器23是用于冷却工作油的热交换器,以覆盖散热器22的下部前表面的方式安装于托架26a。油冷却器23的下端面经由连接部23a与配管23b连接(参照图6(a)及图6(b))。如图5(a)所示,油冷却器23通过图4所示的开闭机构31,以宽度方向的一端侧为中心,与上述连接部23a和配管23b一同相对于散热器22旋转。如图5(b)所示,油冷却器23以与沿大致铅垂方向立设的散热器22大致平行的方式立设在车体部11上。另外,如图5(b)所示,在油冷却器23的前面侧的水平方向延长线上配置有配重16。因此,油冷却器23处于在沿水平方向直接开闭油冷却器23的情况下与配重16的下端部(连接部23a和配管23b等(参照图6))干涉的位置关系。关于避免与该配重16干涉并且使油冷却器23旋转的开闭机构31的结构,将在后面进行详细说明。
在此,因为油冷却器23交换大量的热量,所以优选将油冷却器23尽可能地配置在冷却风流路的最上游侧。而且,优选使油冷却器23的设置面位于低的位置,以便于发生漏油等不良现象时给其他热交换器等带来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油冷却器23配置在散热器22的前面侧,能够使从外部空气引入的冷却风直接吹向油冷却器23,所以能够提高冷却效率。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油冷却器23直接配置在车体部11的设置面,能够将油冷却器23配置在相对于其他热交换器(后冷却器24、空调冷凝器25等)低的位置。由此,即使从油冷却器24漏油,也能够将带给其他热交换器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后冷却器24是为了降低发动机17的进气温度而设置的热交换器,如图4所示,以覆盖散热器22的上部前表面的方式设置。如图5(b)所示,后冷却器24与空调冷凝器25一起相对于沿大致铅垂方向立设的散热器22和油冷却器23倾斜地安装。
另外,后冷却器24被配置为在其下端部与油冷却器23的上端部之间确保规定的间隙。由此,当冷却风从格栅11a向车体部11内侵入时,通过空调冷凝器25及后冷却器24的冷却风和从格栅11a的下部侵入并通过上述规定的间隙的冷却风加起来通过散热器22的上部。由此,即使在散热器22的前表面上部设置了两个热交换器(后冷却器24、空调冷凝器25),也能够将通过散热器22的前表面上部的冷却风的温度保持为较低。
空调冷凝器25是使被供给至用于保持驾驶室15内的舒适性的空调的制冷剂气体冷凝并液化的热交换器,如图4所示,该空调冷凝器25配置在后冷却器24的前面侧即冷却装置20的最前面侧。如图5(a)所示,空调冷凝器25通过图4所示的开闭机构32,以宽度方向的一端侧为中心,相对于后冷却器24旋转。如图5(b)所示,空调冷凝器25在后冷却器24的前面侧,与后冷却器24大致平行地接近配置。如上所述,空调冷凝器25与后冷却器24一起相对于铅垂方向倾斜配置。在此,如图5(b)所示,后冷却器24及空调冷凝器25的倾斜角度被设定为,与格栅11a的倾斜角度大致一致。由此,能够有效地使通过格栅11a的冷却风吹到配置于冷却装置20的最前面侧的空调冷凝器25和空调冷凝器25的背面侧的后冷却器24,从而能够提高冷却装置20的冷却效率。
另外,为了维持驾驶室15内的舒适性,优选为尽可能地使从外部空气引入的冷却风直接吹到空调冷凝器25。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空调冷凝器25配置在冷却装置20的最前面,并且与格栅11a大致平行地配置。
燃料冷却器26是为了防止供给至发动机17的燃料的温度上升而设置的热交换器,如图5(a)所示,设置在散热器22与油冷却器23之间的、靠近与成为油冷却器23的旋转中心的一侧相反方向的位置。如图4所示,燃料冷却器26安装在固定散热器22的支承架22a上。
(油冷却器23的开闭机构31)
使油冷却器23旋转的开闭机构31为了确保用于对设置于油冷却器23的背面侧的散热器22进行维护的空间而设置,如图6(a)及图6(b)所示,使油冷却器23以设置于油冷却器23的前表面右端部附近的旋转轴31a(参照图7)为中心旋转至规定开度。另外,图6(a)表示将油冷却器23打开至大约30度的状态。图6(b)表示将油冷却器23打开至大约37度的最大开度的状态。
如图7所示,开闭机构31具有旋转轴31a、安装部31b、主体架31c、把手31d、板部件31e、导向槽31f、棒状部件31g、垫圈31h、销31i及支承部31j。
旋转轴31a是使油冷却器23旋转时的旋转中心,设置在油冷却器23的右端部附近。如图8所示,旋转轴31a被设置为,相对于铅垂方向向车体部11的前后方向仅倾斜角度α。旋转轴31a的倾斜方向被设置为,朝向车体部11的后方向下方倾斜,换言之,旋转轴31a的上端比下端更靠近散热器22的前表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该旋转轴31a以倾斜角度α的状态安装,所以如后所述,在打开油冷却器23的过程中,能够使油冷却器23以被推向斜上方的方式移动。因此,不仅避开位于油冷却器23端部的水平方向的延长线上的上述配重16(参照图5及图6等),并且使油冷却器23旋转至规定开度,从而能够实施维护作业等。
安装部31b是经由旋转轴31a使主体架31c与散热器22的支承架22a连结的部件,通过螺栓固定于支承架22a。
主体架31c是安装于油冷却器23的背面侧的大致四边环状的框架,以旋转轴31a为中心与油冷却器23一起旋转。如图8所示,主体架31c沿大致铅垂方向配置。由此,能够将油冷却器23与散热器22一起沿大致铅垂方向配置。
把手31d是旋转油冷却器23时用手抓持的部分,设置在主体架31c的与旋转轴31a相反一侧的端部。
如图8所示,板部件31e被设置为,在大致四边环状的主体架31c的下边中央部稍微靠右的位置向下侧突出。如图9(a)所示,板部件31e在中央部分具有导向槽31f。
如图7所示,导向槽31f是在棒状部件31g的第一端部31ga(参照图9(b))插入导向槽31f的状态下移动并且贯穿车体部11的前后方向的槽,如图8所示,导向槽31f形成于板部件31e。如图9(a)所示,导向槽31f具有沿X1点至X2点的水平方向的槽部分和沿X2点至X3点的铅垂方向的槽部分。由此,在打开油冷却器23的过程中,棒状部件31g的第一端部31ga沿导向槽31f移动,若移动至点X2,则因施加于棒状部件31g的重力而向下方落下并保持在槽内的X3点。其结果是,能够以所希望的最大开度(在此,为大约37度)限制油冷却器23的旋转。
如图9(b)所示,棒状部件31g具有第一端部31ga和第二端部31gb,棒状部件31g随着油冷却器23的旋转,以成为旋转轴的第二端部31gb为中心进行旋转,并且第一端部31ga沿导向槽31f移动。第一端部31ga在安装状态下沿大致水平方向突出,插入导向槽31f内。第二端部31gb在安装状态下向大致铅垂方向下方突出,在支承于支承部31j的状态下,作为棒状部件31g的旋转中心而起作用。
如图10(a)~图10(c)所示,在棒状部件31g的第一端部31ga插入导向槽31f内的状态下,垫圈31h安装在第一端部31ga的前端,并且通过销31i被固定。
为了以避免使垫圈31h脱落的方式将销31i固定在第一端部31ga的前端部分上,将销31i插入形成于第一端部31ga前端的孔部(未图示)。
如图7所示,支承部31j通过螺栓固定在支承架22a上,具有供棒状部件31g的第二端部31gb插入的圆孔部31ja。圆孔部31ja具有大于棒状部件31g的第二端部31gb的外径的内径,从而具有能够使棒状部件31g的第一端部31ga沿铅垂方向移动的程度的间隙(规定的间隙)。由此,在将油冷却器23打开至最大开度的状态下,棒状部件31g的第一端部31ga不会限制在成为旋转轴的第二端部31gb侧,而能够从导向槽31f内的X2点向X3点自由落下。
(空调冷凝器25的开闭机构32)
如图11所示,旋转空调冷凝器25的开闭机构32使空调冷凝器25以设置于空调冷凝器25的前表面右端部附近的旋转轴32a为中心旋转至规定的开度。
开闭机构32具有旋转轴32a、安装部32b、主体架32c、把手32d、板部件32e、导向槽32f、棒状部件32g、垫圈32h、销32i及支承部32j。
如图11所示,旋转轴32a是旋转空调冷凝器25时的旋转中心,设置在空调冷凝器25的右端部附近。需要说明的是,旋转轴32a相对于主体架32c没有倾斜而是平行地安装,这一点与上述开闭机构31的旋转轴31a不同。因此,空调冷凝器25在从关闭状态打开时不改变方向而直接向正面方向旋转。
如图11所示,安装部32b通过螺栓固定于主体架32c。另外,安装部32b经由旋转轴32a及托架22b与散热器22的支承架22a连结。
如图11所示,主体架32c是安装于空调冷凝器25的背面侧的大致四边环状的框架,以旋转轴32a为中心与空调冷凝器25一起旋转。主体架32c相对于大致铅垂方向倾斜地配置。由此,能够使空调冷凝器25与接近地配置于其背面侧的后冷却器24一起沿格栅11a的角度倾斜地配置。
如图11所示,把手32d是旋转空调冷凝器25时用手抓持的部分,设置在主体架32c的与旋转轴32a相反一侧的端部。
如图11所示,板部件32e被设置为,在大致四边环状的主体架32c的下边中央部稍微靠右的位置向下方突出。板部件32e在中央部分具有导向槽32f。
如图11所示,导向槽32f是在棒状部件32g的第一端部32ga插入导向槽32f的状态下移动并且贯穿车体部11的前后方向的槽,导向槽32f形成于板部件32e。与上述导向槽31f相同,导向槽32f具有沿水平方向的槽部分和沿铅垂方向的槽部分。由此,在打开空调冷凝器25的过程中,棒状部件32g的第一端部32ga沿导向槽32f移动,如果移动至相当于X2点的规定位置,则因施加于棒状部件32g的重力而向下方落下并保持在槽内。其结果是,能够以所希望的最大开度限制空调冷凝器25的旋转。
如图11所示,棒状部件32g具有第一端部32ga和第二端部32gb,棒状部件32g随着空调冷凝器25的旋转,以成为旋转轴的第二端部32gb为中心旋转,并且第一端部32ga沿导向槽32f移动。第一端部32ga在安装状态下沿大致水平方向突出,插入导向槽32f内。第二端部32gb在安装状态下向大致铅垂方向下方突出,在支承于支承部32j的状态下,作为棒状部件32g的旋转中心而起作用。
如图11所示,在棒状部件32g的第一端部32ga插入导向槽32f内的状态下,垫圈32h安装在第一端部32ga的前端,并且通过销32i被固定。
如图11所示,为了以避免使垫圈32h脱落的方式将销32i固定于第一端部32ga的前端部分,将销32i插入形成于第一端部32ga前端的孔部(未图示)。
如图11所示,支承部32j通过螺栓固定于托架22b。托架22b通过螺栓固定于散热器22的支承架22a。支承部32j具有供棒状部件32g的第二端部32gb插入的圆孔部32ja。圆孔部32ja具有大于棒状部件32g的第二端部32gb的外径的内径,从而具有能够使棒状部件32g的第一端部32ga沿铅垂方向移动的程度的间隙。由此,在将空调冷凝器25打开至最大开度的状态下,棒状部件32g的第一端部32ga没有被限制在成为旋转轴的第二端部32gb侧,而能够沿导向槽32f的形状自由落下。
<油冷却器23的开闭工序>
在此,利用图12(a)~图12(h)对利用上述开闭机构31开闭油冷却器23时的工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此处说明的附图中的图12(a)、图12(c)、图12(e)、图12(g)是从侧面观察打开油冷却器23的过程的图,图12(b)、图12(d)、图12(f)、图12(h)是从正面观察的图。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实施散热器22的维护或清扫等时,如图12(a)及图12(b)所示,从油冷却器23的关闭状态(开度0度)把着开闭机构31的把手31d向跟前侧拉开,从而相对于散热器22慢慢打开油冷却器23。
在此,在将油冷却器23打开至开度10度的状态下,如图12(c)及图12(d)所示,油冷却器23在打开方向上向斜上方移动。这是因为上述开闭机构31的旋转轴31a相对于铅垂方向倾斜地配置。
在将油冷却器23打开至开度20度的状态下,如图12(e)及图12(f)所示,油冷却器23进一步向斜上方移动。由此,在关闭状态下,配置成与油冷却器23的下端部(连接部23a和配管23b等)相同的高度水平的配重16与油冷却器23不会干涉,而能够顺利地打开油冷却器23。
如图12(g)及图12(h)所示,当把油冷却器23打开至最大开度的大约37度时,油冷却器23向斜上方进一步移动,并且以使上端倒向打开侧的方式移动。因此,油冷却器23随着开度的改变而相对于旋转轴31a的重心位置移动,所以在超过某一定开度时,因重量而处于进一步打开的状态。
在此,如上所述,油冷却器23的开闭机构31作为用于限制油冷却器23的旋转的锁止机构,具有板部件31e(导向槽31f)和棒状部件31g。因此,在油冷却器23旋转至图12(g)及图12(h)所示的最大开度的状态下,能够限制油冷却器23因重量而进一步打开。
具体地说,当把油冷却器23打开至最大开度附近时,棒状部件31g的第一端部31ga从导向槽31f的位置X2自由落下,并保持在位置X3。
由此,能够在把油冷却器23打开至最大开度的状态下将其锁止。其结果是,能够在稳定的状态下有效地实施包含散热器22的冷却装置20的维护作业、清扫作业等。
另外,空调冷凝器25的开闭机构32也与上述锁止机构相同。特别是,如上所述,因为空调冷凝器25在关闭状态下相对于铅垂方向倾斜地设置,所以当作业者将手从把手32d离开时,空调冷凝器25因重量而向关闭方向移动。因此,在实施后冷却器24的维护等作业时,为了不使空调冷凝器25因重力而关闭,开闭机构32可以利用锁止机构(板部件32e(导向槽32f)、棒状部件32g)。
另外,说明了上述油冷却器23及空调冷凝器25以设置于右侧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
例如,也可以以设置于左侧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
但是,如本实施方式所述,通过将油冷却器23及空调冷凝器25的旋转轴设置在与格栅11a的旋转轴相同的一侧,能够提高使用便利性。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工程作业车辆得到以下效果:避免降低热交换器的冷却效率,并且即使在为了进行维护等而开闭油冷却器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油冷却器与其他部件的干涉,因此,能够广泛应用于搭载有热交换器的各种工程作业车辆。
附图标记说明
10轮式装载机(工程作业车辆)
11车体部
11a格栅(进气口)
12提升臂
13铲斗
14车轮
15驾驶室
16配重
16a突出部
17发动机
20冷却装置
21冷却风扇
22散热器
22a支承架
22b托架
23油冷却器
23a连接部
23b配管
24后冷却器
25空调冷凝器
26燃料冷却器
26a托架
31、32开闭机构
31a、32a旋转轴
31b、32b安装部
31c、32c主体架
31d、32d把手
31e,32e板部件
31f,32f导向槽
31g,32g棒状部件
31ga第一端部
31gb第二端部
31h,32h垫圈
31i,32i销
31j,32j支承部
31ja,32ja圆孔部
41动力室
42冷却室
43隔板
45车架

Claims (5)

1.一种工程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架;
动力室,其收纳有设置在所述车架上的发动机;
冷却室,其配置在所述动力室的后方;
冷却装置,其设置在所述冷却室内,包含多个热交换器;
冷却风扇,其设置在所述冷却室内,吸入外部空气而形成向所述冷却装置侧导入的冷却风流路;
所述冷却装置包括:
散热器,其沿大致铅垂方向配置于所述车架;
油冷却器,其以使背面侧大致平行地面对的方式相对于所述散热器的前表面下部接近配置;
开闭机构,其具有旋转轴,使所述油冷却器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相对于所述散热器旋转的同时移动,该旋转轴以使上端部比下端部更接近所述散热器的前表面的方式倾斜地配置;
在所述油冷却器的下端部的水平方向的延长线上,配置有搭载于所述车架的后部的配重或者配置有所述车架的一部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程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沿所述车架的前后方向从车体后端部侧依次配置有所述油冷却器和所述散热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工程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闭机构还具有:支承所述油冷却器的支承托架、安装有所述油冷却器的主体架、经由所述旋转轴使所述主体架与所述支承托架连结的安装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工程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闭机构还具有:
板部件,其固定于所述主体架,并且与大致铅垂方向平行地配置;
槽部,其包含导向槽,该导向槽形成于所述板部件且从大致水平方向朝向大致铅垂方向向下形成;
棒状部件,其在第一端部插入所述槽部的状态下沿所述导向槽的形状移动,并且在所述油冷却器打开至规定角度时,使所述第一端部向所述导向槽内落下并保持在所述导向槽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工程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闭机构还具有圆孔部,所述棒状部件的与所述第一端部相反一侧的第二端部经由规定间隙旋转自如地插入所述圆孔部,
所述圆孔部沿大致铅垂方向开设在安装于所述支承托架的支承部。
CN2011800051737A 2010-12-24 2011-12-15 工程作业车辆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868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86972 2010-12-24
JP2010-286972 2010-12-24
PCT/JP2011/079068 WO2012086519A1 (ja) 2010-12-24 2011-12-15 建設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86806A true CN102686806A (zh) 2012-09-19
CN102686806B CN102686806B (zh) 2013-07-24

Family

ID=463137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05173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86806B (zh) 2010-12-24 2011-12-15 工程作业车辆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544584B2 (zh)
EP (1) EP2543775B1 (zh)
JP (1) JP5047405B2 (zh)
CN (1) CN102686806B (zh)
WO (1) WO201208651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68729A1 (zh) * 2020-02-27 2021-09-02 洋马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作业车辆的冷却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770329B2 (en) * 2011-07-18 2014-07-08 Caterpillar Forest Products Inc. Engine cooling system
EP3009284B1 (en) * 2013-08-09 2019-08-14 Komatsu Ltd. Working vehicle
DE102013217368A1 (de) * 2013-08-30 2015-03-05 Hamm Ag Antriebsbaugruppe, insbesondere für eine Baumaschine, Unterbaugruppe für eine Antriebsbaugruppe und diese umfassende Baumaschine
US9328652B2 (en) * 2014-06-19 2016-05-03 Deere & Company Vehicle parallel cooling system
JP6415890B2 (ja) * 2014-08-04 2018-10-31 株式会社クボタ 作業車
US10550545B2 (en) 2014-12-12 2020-02-04 Komatsu Ltd. Work vehicle
US10207577B2 (en) 2015-10-23 2019-02-19 Komatsu Ltd. Tractor
GB2546547A (en) * 2016-01-22 2017-07-26 Denso Marston Ltd A heat exchanger system
US20160356016A1 (en) * 2016-08-16 2016-12-08 Caterpillar Inc. Frame for supporting a radiator guard of a machine
JP6321888B1 (ja) * 2016-12-28 2018-05-09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作業車両
KR102323221B1 (ko) * 2017-04-10 2021-11-08 엘에스엠트론 주식회사 선회식 유압오일쿨러를 구비한 농업용 작업차량
KR102567146B1 (ko) * 2017-05-31 2023-08-18 한온시스템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쿨링모듈
US10352229B2 (en) 2017-12-18 2019-07-16 Cnh Industrial America Llc Cooling system for a work vehicle
US10550758B2 (en) 2017-12-18 2020-02-04 Cnh Industrial America Llc Cooling system for a work vehicle
JP6938434B2 (ja) * 2018-06-29 2021-09-22 株式会社クボタ 作業機
US11413955B2 (en) * 2018-06-29 2022-08-16 Kubota Corporation Working machine
US10400423B1 (en) * 2018-10-04 2019-09-03 Caterpillar Inc. Radiator guard and method of making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78379A (ja) * 2003-03-14 2004-10-07 Kobelco Contstruction Machinery Ltd 建設機械の冷却装置
CN1938502A (zh) * 2004-04-05 2007-03-28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冷却装置
CN101253062A (zh) * 2005-09-15 2008-08-27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建筑机械的冷却装置
JP2009113744A (ja) * 2007-11-09 2009-05-28 Komatsu Ltd 作業車両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90483A (en) * 1904-12-05 1905-05-23 Benjamin P Stromberg Stay for suit-cases, &c.
US1119892A (en) * 1913-09-12 1914-12-08 William B Schofield Catch.
US2197286A (en) * 1939-04-04 1940-04-16 Zieman Alfred Hinge and brace for folding table legs
US2551415A (en) * 1948-10-16 1951-05-01 Int Harvester Co Combination lid supporting brace and latching device
US3297080A (en) * 1965-03-04 1967-01-10 Int Harvester Co Swing out oil cooler mounting
US3337253A (en) * 1966-01-24 1967-08-22 Bell Telephone Labor Inc Lid support
US3743045A (en) * 1971-07-29 1973-07-03 Allis Chalmers Engine hood latch
US4696361A (en) * 1984-03-23 1987-09-29 Owatonna Manufacturing Company Swing-up radiator and oil cooler assembly
US4611680A (en) * 1985-08-30 1986-09-16 J. I. Case Company Hood door assembly
DE3930076C1 (zh) * 1989-09-09 1991-02-14 Mercedes-Benz Aktiengesellschaft, 7000 Stuttgart, De
US5681069A (en) * 1996-01-17 1997-10-28 Gaylord; Mark Timothy Device for supporting a rear bow of an automotive convertible top
JPH1182023A (ja) * 1997-09-04 1999-03-26 Hitachi Constr Mach Co Ltd 建設機械
JPH1181960A (ja) * 1997-09-08 1999-03-26 Yutani Heavy Ind Ltd 油圧ショベル
JPH11270211A (ja) * 1998-03-19 1999-10-05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車用ドアオープンストッパ装置
GB2336662B (en) * 1998-04-21 2002-04-10 Agco Gmbh & Co Vehicle cooling radiator arrangement
US6105660A (en) * 1998-11-02 2000-08-22 Textron Inc. Oil cooler movably supported on a vehicle and method for same
JP3501979B2 (ja) * 1999-06-23 2004-03-02 住友建機製造株式会社 建設機械のオイルクーラ配管構造
JP2001041043A (ja) * 1999-07-23 2001-02-13 Shin Caterpillar Mitsubishi Ltd 冷却機の清掃容易化構造
DE60032318T2 (de) * 1999-11-05 2007-03-29 CNH Österreich GmbH Kraftfahrzeug mit einem Ölkühler
JP4362195B2 (ja) * 2000-03-02 2009-11-11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建設機械のラジエータとオイルクーラの取付構造
JP3903136B2 (ja) * 2001-11-05 2007-04-11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建設機械の冷却装置
DE10206551B4 (de) * 2002-02-16 2008-09-25 CNH Österreich GmbH Kühleranordnung für Traktoren
US20050252635A1 (en) * 2004-05-14 2005-11-17 Cnh America Llc Tractor cooling system
JP4502857B2 (ja) * 2005-03-24 2010-07-14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車両用熱交換器の取付け構造
GB0526621D0 (en) * 2005-12-30 2006-02-08 Agco Sa Cooler installation
GB2437504B (en) * 2006-04-25 2009-12-02 Agco Gmbh Utility vehicles, in particular an agricultural tractor
GB2444505A (en) * 2006-12-04 2008-06-11 Cnh Uk Ltd Heat exchanger mounting
JP5432831B2 (ja) * 2010-06-18 2014-03-05 日立建機株式会社 作業機械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78379A (ja) * 2003-03-14 2004-10-07 Kobelco Contstruction Machinery Ltd 建設機械の冷却装置
CN1938502A (zh) * 2004-04-05 2007-03-28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冷却装置
CN101253062A (zh) * 2005-09-15 2008-08-27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建筑机械的冷却装置
JP2009113744A (ja) * 2007-11-09 2009-05-28 Komatsu Ltd 作業車両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68729A1 (zh) * 2020-02-27 2021-09-02 洋马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作业车辆的冷却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047405B2 (ja) 2012-10-10
EP2543775A1 (en) 2013-01-09
EP2543775A4 (en) 2013-11-13
US20120325569A1 (en) 2012-12-27
JPWO2012086519A1 (ja) 2014-05-22
WO2012086519A1 (ja) 2012-06-28
EP2543775B1 (en) 2015-09-02
CN102686806B (zh) 2013-07-24
US8544584B2 (en) 2013-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86806B (zh) 工程作业车辆
EP1903149B1 (en) Construction machine
US8365855B2 (en) Construction machine
US8162087B2 (en) Construction machine
CN104818742B (zh) 工程机械
CN103189575B (zh) 工程机械
JP2012132269A (ja) 建設車両
CN1963047A (zh) 工程机械
CN101780762A (zh) 工程机械
JP5363160B2 (ja) 建設機械の防塵装置
KR101074221B1 (ko) 건설 기계의 열교환기 부착 구조
JP6012760B2 (ja) 建設機械
CN104110049A (zh) 工程机械
US9988790B2 (en) Working machine
JP7133413B2 (ja) 建設機械
JP6286338B2 (ja) 作業機
JP4896865B2 (ja) 建設機械の燃料冷却装置
JP2000080676A (ja) 建設機械
JP2020157895A (ja) 作業車両
JP2016068859A (ja) 作業機
JP5497718B2 (ja) 旋回作業機
RU144144U1 (ru) Охлаждающая камера
JP2022055944A (ja) 作業機械
JP2005126990A (ja) 作業機械の冷却装置
JP2023110279A (ja) 作業機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724

Termination date: 20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