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21168729A1 - 作业车辆的冷却装置 - Google Patents

作业车辆的冷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21168729A1
WO2021168729A1 PCT/CN2020/076939 CN2020076939W WO2021168729A1 WO 2021168729 A1 WO2021168729 A1 WO 2021168729A1 CN 2020076939 W CN2020076939 W CN 2020076939W WO 2021168729 A1 WO2021168729 A1 WO 2021168729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ng blade
cooler
oil cooler
radiator
outside ai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20/076939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Inventor
小林充
正野润一
乙仓进
新福勇一
入江信行
Original Assignee
洋马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小林充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洋马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小林充 filed Critical 洋马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CN202080093679.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981504A/zh
Priority to KR1020227004612A priority patent/KR20220146407A/ko
Priority to PCT/CN2020/076939 priority patent/WO2021168729A1/zh
Publication of WO2021168729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21168729A1/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2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with liquid cooling
    • B60K1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radiators, radiator shutters, or radiator blin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12Details of combin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9/00Component parts of dredgers or soil-shifting machines, not restricted to one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E02F3/00 - E02F7/00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20Off-Road Vehicles
    • B60Y2200/22Agricultural vehicles
    • B60Y2200/222Harves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306/00Other features of vehicle sub-units
    • B60Y2306/05Coo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一种作业车辆的冷却装置 (10),其具备通过与从机体的外侧导入的外部空气的热交换而对发动机冷却水进行冷却的散热器(20)、以及对液压式变速机的工作油进行冷却的上侧油冷却器(30)。还具备第1旋转叶片(50),该第1旋转叶片(50)被设置为与散热器(20)的外部空气导入侧重叠。上侧油冷却器(30)以从外部空气的导入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与散热器(20)以及第1旋转叶片(50)重叠的方式,在外部空气的导入方向上与该散热器(20)以及第1旋转叶片(50)排列配置。该作业车辆的冷却装置(10)可以实现小型化并且抑制冷却效率的降低。

Description

作业车辆的冷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作业车辆的驱动系统进行冷却的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农业机械,以往公知具有如下功能的作业车辆,即:一边收割稻或麦一边进行脱粒,并存积、排出脱粒后的谷粒。在该作业车辆的冷却装置中,大多情况下通过与使用了冷却器的外部空气的热交换来冷却对驱动系统进行冷却的制冷剂。
但是,作业车辆在尘埃容易飞扬的环境下使用,因此存在由于尘埃附着、堆积于冷却器,而导致冷却效率降低,驱动系统过热的情况。
因此,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如下的技术,即:将凭借向机体宽度方向导入的冷却风而自转的旋转叶片设置在中间冷却器(冷却器)的外部空气导入侧,使用通过旋转叶片的旋转而产生的负压来除去附着于中间冷却器的尘埃。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54800号公报
然而,在作业车辆的驱动系统中通常包含发动机、变速机等这样的多个设备。而且,如果是发动机则为发动机冷却水,另外,如果是液压式变速机则为工作油,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多利用多个制冷剂独立地对多个设备进行冷却。因此,在作业车辆的冷却装置中,一般具备与多个制冷剂对应的多个冷却器(散热器、油冷却器等)。
关于这方面,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公开了如下的布局:将散热器和中间冷却器以该散热器和中间冷却器中的冷却风所碰撞的面分别朝向机体宽度方向外侧的姿势,在机体前后方向上并列配置。
然而,在这样的布局中,包含多个冷却器的冷却装置在机体前后方向上增大,收容冷却装置的发动机室变宽,结果为:作业车辆整体有可能相对地变大,在这方面有改进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该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技术:在作业车辆的冷却装置中实现小型化并且抑制冷却效率的降低。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本发明的作业车辆的冷却装置中,将多个冷却器和旋转叶片在从机体宽度方向观察的情况下重叠配置。
具体而言,本发明以作业车辆的冷却装置为对象,该作业车辆的冷却装置具备第1冷却器和第2冷却器,该第1冷却器和第2冷却器通过与从机体的外侧导入的外部空气的热交换而分别冷却对驱动系统进行冷却的多个制冷剂。
而且,特征在于,该作业车辆的冷却装置还具备第1旋转叶片,该第1旋转叶片被设置为与上述第1冷却器的外部空气导入侧重叠,上述第2冷却器以在从外部空气的导入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其至少一部分与上述第1冷却器和第1旋转叶片重叠的方式,在外部空气的导入方向上与该第1冷却器和第1旋转叶片排列配置。
根据该结构,由于将第1冷却器和第2冷却器以从外部空气的导入方向观察的情况下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方式在外部空气的导入方向上排列配置,因此与将它们在与外部空气的导入方向正交的面内并列配置(以下,为了方便也称为“并列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冷却装置在与外部空气的导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增大的情况。
这里,在将第1冷却器和第2冷却器沿外部空气的导入方向排列配置的情况下,与将它们并列配置的情况相比,外部空气的导入方向上的冷却装置的大小本身变大。但是,对于与从机体的外侧导入的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冷却器,为了使冷却风碰撞的面积变大,通常与外部空气的导入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尺寸显著大于外部空气的导入方向的尺寸。因此,在将第1和第2冷却器并列配置的情况下,发动机室有可能扩大到必要程度以上。与此相对,在将第1冷却器和第2冷却器配置为从外部空气的导入方向观察的情况下重叠的本发明中,与将它们并列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发动机室扩大到必要程度以上,由此,能够实现冷却装置整体的小型化。
并且,由于将第1旋转叶片设置为与第1冷却器的外部空气导入侧重 叠,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尘埃的附着而导致的冷却效率的降低,并且,该第1旋转叶片的至少一部分也是在从外部空气的导入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与第2冷却器重叠,因此能够实现冷却装置整体的小型化。
此外,第1旋转叶片只要设置在第1冷却器的外部空气导入侧即可,也可以从外部空气的导入方向外侧朝向内侧按照第2冷却器→第1旋转叶片→第1冷却器的顺序排列,也可以按照第1旋转叶片→第1冷却器→第2冷却器的顺序排列。
这样,在上述作业车辆的冷却装置中,优选为:上述第1冷却器是对发动机冷却水进行冷却的散热器,另一方面,上述第2冷却器是对液压式变速机的工作油进行冷却的油冷却器,上述油冷却器、第1旋转叶片和散热器按照该顺序从外部空气导入侧向内侧排列。
在作业车辆中,存在进行如下的控制的情况,即:若发动机冷却水变成高温则发出警报,最终到达运转停止。根据该结构,由于设置与散热器对应的第1旋转叶片,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尘埃的附着而导致的散热器的冷却效率的降低,能够抑制作业车辆到达运转停止的情况。另外,由于按照油冷却器、第1旋转叶片以及散热器的顺序从外部空气导入侧向内侧排列,因此油冷却器位于最外侧的位置,因此即使在未另外设置例如油冷却器用的旋转叶片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进行油冷却器的维护(例如通过手工作业除去尘埃等)。
然而,在设置有散热器用的旋转叶片的冷却装置中,从提高负压这样的观点出发、并且从实现外部空气的导入方向的小型化这样的观点出发,都优选使旋转叶片接近散热器。但是,在使旋转叶片接近散热器的情况下,假设旋转叶片倾斜,则由于与旋转叶片的接触而导致散热器受到损伤,在最差的情况下,设想存在发动机冷却水漏出的情况。
因此,在上述作业车辆的冷却装置中,优选为:在上述散热器与上述第1旋转叶片之间设置有从外部空气的导入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与该第1旋转叶片的径向的前端部重叠的防护部件。
通常地,在第1旋转叶片倾斜的情况下,越是靠第1旋转叶片的径向的前端侧则越容易与散热器接触。关于这一点,在该结构中,由于从外部空气的导入方向观察的情况下,防护部件与第1旋转叶片的径向的前端部 重叠,因此即使第1旋转叶片倾斜,第1旋转叶片也是与防护部件抵接,因此能够抑制第1旋转叶片与散热器的接触。因此,能够抑制散热器受到损伤,并且使第1旋转叶片接近散热器,由此,能够提高负压来除去尘埃,并且能够实现冷却装置的进一步的小型化。
作为该防护部件和第1旋转叶片的一例,优选为:上述第1旋转叶片与上述防护部件被配置为从与外部空气的导入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至少一部分重叠,上述前端部的至少一部分被切口成从与外部空气的导入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不与上述防护部件重叠。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例如第1旋转叶片的径向的前端部以外的部位(从外部空气的导入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不与防护部件重叠的部位)配置为从与外部空气的导入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与防护部件重叠,能够使第1旋转叶片接近散热器。这样,即使使第1旋转叶片接近散热器,通过将第1旋转叶片的径向的前端部(从外部空气的导入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与防护部件重叠的部位)的至少一部分切口成从与外部空气的导入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不与防护部件重叠,由此能够抑制防护部件与第1旋转叶片干涉。
另外,作为防护部件和第1旋转叶片的另一例,优选为:上述第1旋转叶片与上述防护部件被配置为从与外部空气的导入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至少一部分重叠,上述前端部的至少一部分经由台阶部而形成在从上述防护部件向外部空气导入侧偏移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即使使第1旋转叶片接近散热器,由于第1旋转叶片的径向的前端部(从外部空气的导入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与防护部件重叠的部位)的至少一部分经由台阶部而从防护部件向外部空气导入侧偏移,因此能够抑制防护部件与第1旋转叶片干涉。
并且,在上述作业车辆的冷却装置中,优选为:上述油冷却器被支承于油冷却器支承架,该油冷却器支承架以相对于与上述散热器连接的散热器架向外部空气导入侧打开的方式转动。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油冷却器支承架相对于散热器架向外部空气导入侧转动这样的简单的操作,能够从散热器的近前拆除油冷却器,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散热器的维护。
在设置有这样的油冷却器支承架的情况下,优选为:上述第1旋转叶片被支承于上述油冷却器支承架。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油冷却器支承架相对于散热器架向外部空气导入侧转动这样的简单的操作,能够从散热器的近前拆除油冷却器和第1旋转叶片,由此,能够进一步容易地进行散热器的维护。
另外,在上述作业车辆的冷却装置中,优选为:还具备第2旋转叶片,该第2旋转叶片被设置为与上述油冷却器的外部空气导入侧重叠。
根据该结构,能够实现冷却装置的小型化,并且不仅能够抑制散热器的冷却效率的降低,还能够抑制油冷却器的冷却效率的降低。
并且,在上述作业车辆的冷却装置中,优选为:还具备中间冷却器,该中间冷却器对由涡轮增压机增压的空气进行冷却,上述中间冷却器位于从外部空气的导入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不与上述油冷却器重叠的位置,且以至少一部分与上述散热器和第1旋转叶片重叠的方式,按照该中间冷却器、第1旋转叶片和散热器的顺序从外部空气导入侧向内侧排列配置。
根据该结构,在设置有第3冷却器(中间冷却器)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冷却装置整体的小型化。
像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发明的作业车辆的冷却装置,能够实现小型化并且能够抑制冷却效率的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联合收割机的立体图。
图2是示意性地说明联合收割机的冷却装置的概况的图。
图3是示意性地说明使用了旋转叶片的尘埃的除去方法的图。
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冷却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冷却装置的主视图。
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从发动机侧进行观察的、油冷却器支承架的立体图。
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从发动机侧观察的、组装了油冷却器支承架的散热器架的立体图。
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冷却装置的剖视图。
图9是示意性地示出打开发动机室罩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示意性地示出使油冷却器支承架向打开侧转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1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联合收割机的冷却装置的主视图。
图12是示意性地示出冷却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示意性地示出散热器架的主视图。
图14是示意性地示出打开发动机室罩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5是示意性地示出使油冷却器支承架和中间冷却器向打开侧转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6是示意性地示出第1旋转叶片与散热器架的关系的扩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此外,以下,关于将本发明应用于联合收割机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应用于其他的农业车辆、建设车辆等作业车辆。此外,各图中的箭头Fr表示机体前后方向前侧,箭头Rr表示机体前后方向后侧,箭头Rh表示机体宽度方向右侧,箭头Lf表示机体宽度方向左侧,箭头Up表示上侧,箭头Dw表示下侧。
(实施方式1)
-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1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联合收割机1具备行驶履带2、收割稻或麦的收割装置3、从穗中取出谷粒的脱粒装置4、存积所取出的谷粒的谷物槽5、排出谷物槽5内的谷粒的排出输送机6,联合收割机1构成为能够一边收割稻或麦一边进行脱粒,并存积、排出脱粒后的谷粒的普通型联合收割机。
在联合收割机1中的收割装置3的机体宽度方向右侧、且是谷物槽5 的机体前后方向前侧,设置有运转部7。在运转部7的运转座席8的下方成为配置有作为动力源的横向发动机11(参照图2)、使用液压马达而旋转的液压式无级变速机(未图示)等的发动机室R(参照图2)。来自横向发动机11(以下,也简称为发动机11。)的动力经由液压式无级变速机或动力传递机构(未图示)而传递给行驶履带2。
-联合收割机的冷却装置-
图2是示意性地说明联合收割机1的冷却装置10的概况的图。联合收割机1的冷却装置10构成为通过与使用了冷却器C的外部空气的热交换来冷却对驱动系统(发动机11、液压式无级变速机等)进行冷却的制冷剂。具体而言,若冷却风扇12以发动机11为驱动源而旋转,则像图2的涂黑箭头所示那样,外部空气通过形成于发动机室罩9的开口而从联合收割机1的右侧被吸引到发动机室R内。此时,所吸引的外部空气(冷却风)中包含的相对大的异物被设置于发动机室罩9的网9a捕获。冷却风在与冷却器C进行了热交换之后,穿过发动机11,而像图2的空心箭头所示那样,从发动机室R内向联合收割机1的左侧排出。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1中,通过与向机体宽度方向导入的外部空气的热交换而对冷却器C内的制冷剂进行冷却,从而抑制驱动系统的过热等,机体宽度方向为外部空气的导入方向。
但是,联合收割机1是在利用收割装置3进行收割时飞散的灰(灰尘)等这样的尘埃容易飞扬的环境下使用,因此在与外部空气的热交换时,存在难以被网9a捕获的细小的尘埃附着、堆积于冷却器C而导致冷却效率降低,发动机11等过热的情况。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10中,如图2所示,将通过冷却风而旋转(自转)的旋转叶片F设置为与冷却器C的外部空气导入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机体宽度方向右侧)重叠,使用通过旋转叶片F的旋转而产生的负压来除去附着于冷却器C的尘埃。
图3是示意性地说明使用了旋转叶片F的尘埃D的除去方法的图。在旋转叶片F的上下形成有折弯角度相互不同的折弯部Fa、Fb,因此若旋转叶片F旋转,则产生图3的点阴影所示的负压区域A,通过负压(逆流)的作用而使附着于冷却器C的尘埃D上浮,上浮的尘埃D通过冷却风(正流)而向机体宽度方向左侧流动,被从冷却器C除去。能够通过在旋转叶 片F的旋转轨迹的整周上不断地进行这样的动作,能够除去附着于冷却器C的尘埃D。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通过与外部空气的热交换来冷却对驱动系统进行冷却的多个制冷剂的多个冷却器C,分别设置这样的旋转叶片F。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除了冷却风扇12之外,冷却装置10还具备:作为冷却器C的散热器(第1冷却器)20、散热器架21、作为冷却器C的上侧油冷却器30和下侧油冷却器40、油冷却器支承架31、作为旋转叶片F的第1旋转叶片50和第2旋转叶片60。
散热器20配置在冷却风扇12的机体宽度方向右侧(外部空气导入侧),通过与冷却风扇12产生的冷却风的热交换而对在其内部流动的发动机冷却水进行冷却。
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冷却装置10的主视图。此外,在图5中,将散热器20的图示省略。如图4和图5所示,散热器架21形成为大致矩形状,其具有:在机体前后方向上排列且分别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2个侧框部件21b、21c;以及分别在机体前后方向上延伸而将侧框部件21b、21c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分别连结起来的上框部件21a和下框部件21d。在上框部件21a的上表面的机体前后方向的两端部设置有2个被卡止块23。另外,在散热器架21,对用于安装后述的防护部件70的托架74进行支承的支承部件22沿机体前后方向架设于2个侧框部件21b、21c。如图4所示,这样构成的散热器架21配置在散热器20的机体宽度方向右侧,沿着大致矩形状的散热器20的周缘部而与散热器20连接。
上侧油冷却器30配置在散热器20的机体宽度方向右侧,通过与冷却风扇12所产生的冷却风的热交换对在其内部流动的液压式变速机的工作油进行冷却。另一方面,下侧油冷却器40配置在散热器20的机体宽度方向右侧、且位于上侧油冷却器30的下侧,通过与冷却风扇12所产生的冷却风的热交换对在其内部流动的液压缸(未图示)等的工作油进行冷却。
如图4和图5所示,油冷却器支承架31形成为大致矩形状,其具有:在机体前后方向上排列且分别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2个侧框部件31b、31c;以及分别在机体前后方向上延伸而将侧框部件31b、31c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分别连结起来的上框部件31a和转动轴31d。上侧油冷却器30通过螺纹紧 固于设置在上框部件31a的向下方延伸的2个安装部32,从而被支承于油冷却器支承架31。另一方面,下侧油冷却器40通过螺纹紧固于沿机体前后方向架设于2个侧框部件31b、31c的支承部件33,从而被支承于油冷却器支承架31。
油冷却器支承架31形成得比散热器架21小一圈,且嵌入于散热器架21的内侧。更详细地说,将2个侧框部件31b、31c的外尺寸设定得比2个侧框部件21b、21c的内尺寸稍小,并且将上框部件31a的上端设定得比上框部件21a的下端稍低。
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从发动机11侧观察的油冷却器支承架31的立体图,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从发动机11侧观察的组装了油冷却器支承架31的散热器架21的立体图。油冷却器支承架31具有分别形成有贯通孔34a的、在机体前后方向上对置的一对板部件34。该一对板部件34在转动轴31d转动自如地插入贯通孔34a的状态下组装于油冷却器支承架31。另一方面,如图5和图7所示,在散热器架21,在下框部件21d的机体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安装有支承托架24。这样,通过将一对板部件34固定在支承托架24,从而油冷却器支承架31被散热器架21支承为能够绕转动轴31d转动。由此,油冷却器支承架31嵌入散热器架21的内侧,并且能够以下端部为支点以相对于散热器架21向机体宽度方向右侧(机体宽度方向外侧)打开的方式转动。
此外,在油冷却器支承架31的上框部件31a的上侧设置有从机体前后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向机体宽度方向左侧开口的剖面“コ”字型的卡止部件35。这样,若将油冷却器支承架31嵌入散热器架21的内侧,则散热器架21的上框部件21a和被卡止块23嵌入卡止部件35的内部,使得卡止部件35与被卡止块23卡合。该卡止部件35通过蝶形螺栓(未图示)等而固定在被卡止块23,如果将蝶形螺栓卸下,则解除与被卡止块23的固定,从而能够使油冷却器支承架31转动。
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冷却装置10的剖视图。此外,在图8中,为了容易观察图,省略表示剖面的阴影线。如图8所示,在油冷却器支承架31设置有上侧支承板36,该上侧支承板36夹在上框部件31a与卡止部件35之间,从上框部件31a的机体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向机体宽度方向右侧延伸。 并且,在油冷却器支承架31设置有剖面L字状的下侧支承板37,该下侧支承板37具有:安装在转动轴31d的机体前后方向的中央部的安装部37a、以及从安装部37a的上端部向机体宽度方向右侧延伸的支承部37b。上侧支承板36和下侧支承板37的支承部37b在上下方向上对置。
第1旋转叶片50经由第1支柱51等而支承于油冷却器支承架31。更详细地说,如图8所示,在上侧支承板36的下表面的机体宽度方向左侧的端部螺纹紧固有L字状的上侧托架52,并且在下侧支承板37的支承部37b的上表面的机体宽度方向左侧的端部螺纹紧固有L字状的下侧托架53。第1支柱51的上端部通过焊接等固定在上侧托架52,并且第1支柱51的下端部通过焊接等固定在下侧托架53,第1支柱51在油冷却器支承架31的机体前后方向的中央且是上侧油冷却器30和下侧油冷却器40的机体宽度方向左侧,沿上下方向延伸。在第1支柱51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设置有将第1旋转叶片50的旋转轴支承为旋转自如的轴承机构54。
这样,若利用油冷却器支承架31支承第1旋转叶片50,从而将油冷却器支承架31嵌入散热器架21的内侧,由此第1旋转叶片50被配置为与散热器20的外部空气导入侧(机体宽度方向右侧)重叠。这样,通过穿过上侧油冷却器30和下侧油冷却器40而向机体宽度方向左侧流动的冷却风,使第1旋转叶片50旋转而产生负压,由此除去附着于散热器20的尘埃。
另一方面,第2旋转叶片60经由第2支柱61等而被支承于油冷却器支承架31。更详细地说,如图8所示,在上侧支承板36的下表面的机体宽度方向右侧的端部螺纹紧固有第2支柱61的上侧托架62,并且在下侧支承板37的支承部37b的上表面的机体宽度方向右侧的端部螺纹紧固有第2支柱61的下侧托架63。由此,第2支柱61在油冷却器支承架31的机体前后方向的中央且上侧油冷却器30和下侧油冷却器40的机体宽度方向右侧沿上下方向延伸。在第2支柱61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设置有将第2旋转叶片60的旋转轴支承为旋转自如的轴承机构64。
这样,利用油冷却器支承架31支承第2旋转叶片60,从而第2旋转叶片60被配置为与上侧油冷却器30和下侧油冷却器40的外部空气导入侧(机体宽度方向右侧)重叠。这样,通过向机体宽度方向左侧流动的冷却风,使第2旋转叶片60旋转而产生负压,由此除去附着于上侧油冷却器 30和下侧油冷却器40的尘埃。
在像以上那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10中,如图4~图8所示,第2旋转叶片60、上侧油冷却器30和下侧油冷却器40、第1旋转叶片50以及散热器20以从机体宽度方向观察的情况下重叠的方式按照该顺序从机体宽度方向右侧(外侧)向左侧(内侧)排列。更详细地说,第2旋转叶片60的旋转轴、上侧冷却器30和下侧油冷却器40的机体前后方向的中心、第1旋转叶片50的旋转轴、散热器20的机体前后方向的中心从机体宽度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排列在一条直线上。
这样,由于将散热器20与上侧油冷却器30和下侧油冷却器40以从机体宽度方向观察的情况下重叠的方式在机体宽度方向上排列配置,因此与将它们在与机体宽度方向正交的面内并列配置(以下,为了方便,也称为“并列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冷却装置10增大。
这里,在将散热器20与上侧油冷却器30和下侧油冷却器40在机体宽度方向上排列配置的情况下,与将它们并列配置的情况相比,冷却装置10的宽度本身变大。然而,如图4等所示,散热器20与上侧油冷却器30和下侧油冷却器40的与机体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尺寸显著大于机体宽度方向的尺寸,因此在将散热器20与上侧油冷却器30和下侧油冷却器40并列配置的情况下,发动机室R有可能扩大到必要程度以上。关于这一点,在将散热器20与上侧油冷却器30和下侧油冷却器40配置为从机体宽度方向观察的情况下重叠的本实施方式中,与将它们并列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冷却装置10整体的小型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10中,将第1旋转叶片50设置为与散热器20的外部空气导入侧重叠,并且将第2旋转叶片60设置为与上侧油冷却器30和下侧油冷却器40的外部空气导入侧重叠,因此能够实现冷却装置10的小型化,并且不仅能够抑制散热器20的冷却效率的降低,而且还能够抑制上侧油冷却器30和下侧油冷却器40的冷却效率的降低。
图9是示意性地示出打开发动机室罩9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0是示意性地示出使油冷却器支承架31向打开侧转动的状态的立体图。冷却装置10配置于在运转部7的下方设置的发动机室R的机体宽度方向右侧,如图9所示,若打开发动机室罩9,则第2旋转叶片60以及上侧油冷却器30 和下侧油冷却器40显露于近前。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第2旋转叶片60以及上侧油冷却器30和下侧油冷却器40的维护。
另外,利用使油冷却器支承架31向机体宽度方向外侧转动这样的简单的操作,如图10所示,散热器20显露于近前,因此也能够容易地进行散热器20的维护。此外,由于上侧油冷却器30的油软管30a和下侧油冷却器40的油软管40a具有挠性,因此在使油冷却器支承架31向机体宽度方向外侧转动的情况下,在转动轴31d的附近,油软管30a、40a折弯,因此能够顺利地打开油冷却器支承架31。
然而,在冷却装置10中,从提高负压这样的观点出发、并且从实现机体宽度方向的小型化这样的观点出发,期望使第1旋转叶片50尽可能地接近散热器20,并且使第2旋转叶片60尽可能地接近上侧油冷却器30和下侧油冷却器40。但是,不同于通过打开发动机室罩9而能够被容易地确认的第2旋转叶片60的倾斜、上侧油冷却器30和下侧油冷却器40的状态,第1旋转叶片50的倾斜、散热器20的状态无法仅通过打开发动机室罩9而被确认,若由于第1旋转叶片50的倾斜而导致散热器20损伤,则在最差的情况下,假定出现发动机冷却水漏出的情况。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10中,在散热器20与第1旋转叶片50之间设置有从机体宽度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与第1旋转叶片50的径向的前端部50a重叠的环状的防护部件70。更详细地说,如图7所示,在散热器架21设置有从上框部件21a的机体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向下方延伸的托架71、从2个侧框部件21b、21c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沿机体前后方向分别延伸的托架72、73、以及从支承部件22的机体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向上方延伸的托架74。环状的防护部件70以从机体宽度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其中心与第1旋转叶片50的旋转轴一致的方式,通过焊接等而固定在上述4个托架71、72、73、74。
如图7所示,第1旋转叶片50的径向的前端部50a与环状的防护部件70从机体宽度方向观察的情况下重叠。并且,如图8的虚线所示,第1旋转叶片50的折弯部50b、50c被插入环状的防护部件70的内侧,由此,第1旋转叶片50和防护部件70被配置为从与机体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一部分重叠。但是,如图7和图8的虚线所示,第1旋转叶片50 的前端部50a的折弯部50b、50c被切口成从与机体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不与防护部件70重叠。另外,第1旋转叶片50的前端部50a与防护部件70的间隙被设定得比第1旋转叶片50与散热器20的间隙小。
通过设置这样的防护部件70,即使第1旋转叶片50倾斜,在第1旋转叶片50与散热器20接触之前,第1旋转叶片50的前端部50a与防护部件70抵接,因此能够抑制第1旋转叶片50与散热器20的接触。另外,通过使第1旋转叶片50的折弯部50b、50c从与机体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与防护部件70重叠,能够使第1旋转叶片50尽可能接近散热器20。并且,通过将第1旋转叶片50的前端部50a的折弯部50b、50c切口成从与机体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不与防护部件70重叠,能够抑制防护部件70与第1旋转叶片50干涉。因此,能够抑制散热器20受到损伤,并且使第1旋转叶片50尽可能接近散热器20,由此,能够提高负压来除去尘埃,并且能够实现冷却装置10的进一步的小型化。
(实施方式2)
本实施方式在具备中间冷却器的这一点、以及第1旋转叶片的形状等与上述实施方式1不同。以下,避开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的重复说明,以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11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1的冷却装置110的主视图,图12是示意性地示出冷却装置110的分解立体图。如图11和图12所示,除了冷却风扇12之外,冷却装置110还具备散热器(第1冷却器)120、散热器架121、上侧油冷却器140、下侧油冷却器(第2冷却器)130、油冷却器支承架131、中间冷却器80、第1旋转叶片150、第2旋转叶片160、第3旋转叶片90。
图13是示意性地示出散热器架121的主视图。如图13所示,散热器架121形成为大致矩形状,其具有:在机体前后方向上排列且分别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2个侧框部件121b、121c;以及分别在机体前后方向上延伸而将侧框部件121b、121c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分别连结起来的上框部件121a和下框部件121d。
如图11和图12所示,油冷却器支承架131形成为大致矩形状,其具有:在机体前后方向上排列且分别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2个侧框部件131b、 131c;以及分别在机体前后方向上延伸而将侧框部件131b、131c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分别连结起来的上框部件131a和转动轴131d。油冷却器支承架131经由转动轴131d而可转动地支承于散热器架121的机体前后方向上的大致前半部分。由此,油冷却器支承架131能够以下端部为支点以相对于散热器架121向机体宽度方向右侧(外侧)打开的方式转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2个油冷却器的上下关系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反,下侧油冷却器130对液压式变速机的工作油进行冷却,另一方面,上侧油冷却器140对液压缸等的工作油进行冷却。下侧油冷却器130通过螺纹紧固于2个侧框部件131b、131c,而被支承于油冷却器支承架131。另一方面,上侧油冷却器140通过螺纹紧固于上框部件131a,而被支承于油冷却器支承架131。
中间冷却器80对由涡轮增压机增压的空气进行冷却,经由设置在其上端部的转动轴(未图示)而可转动地被支承在散热器架121的机体前后方向上的大致后半部分。由此,中间冷却器80能够以上端部为支点以相对于散热器架121向机体宽度方向右侧(外侧)打开的方式转动。此外,在中间冷却器80的下端部设置有横支撑部件81和纵支撑部件82,该横支撑部件81从该中间冷却器80向机体前后方向后侧延伸,其后端部通过蝶形螺栓而固定在散热器架121的侧框部件121c,该纵支撑部件82从中间冷却器80向下方延伸,其下端部通过蝶形螺栓而固定在散热器架121的下框部件121d。该横支撑部件81和纵支撑部件82将中间冷却器80支承于散热器架121,另一方面,在卸下蝶形螺栓而使中间冷却器80转动的情况下,该横支撑部件81和纵支撑部件82作为用于抬起中间冷却器80的把持棒而发挥功能。
第1旋转叶片150经由第1支柱151等而被支承于散热器架121。更详细地说,如图12所示,第1支柱151的上侧支柱152被螺纹紧固于散热器架121的上框部件121a,并且第1支柱151的下侧支柱153被螺纹紧固于下框部件121d。由此,如图13所示,第1支柱151在散热器120的机体宽度方向右侧沿上下方向延伸。在第1支柱151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设置有支承旋转轴155的轴撑条154。在第1旋转叶片150设置有旋转自如地安装于旋转轴155的轴承机构156。这样,利用散热器架121支承第1 旋转叶片150,从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是,第1旋转叶片150被配置为与散热器120的外部空气导入侧(机体宽度方向右侧)重叠。
另一方面,第2旋转叶片160经由支架161等而被支承于油冷却器支承架131。更详细地说,如图11所示,4个支架161以X字状架设在油冷却器支承架131的2个侧框部件131b、131c。在该4个支架161的交叉部(中心部)设置有支承旋转轴的轴板162。在第2旋转叶片160设置有旋转自如地安装于旋转轴的轴承机构163。这样,通过利用油冷却器支承架131支承第2旋转叶片160,从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是,第2旋转叶片160被配置为与上侧油冷却器140和下侧油冷却器130的外部空气导入侧(机体宽度方向右侧)重叠。
此外,上侧油冷却器140的油软管140a通过反复缠绕等而固定在4个支架161。由此,油软管140a不从上侧油冷却器140笔直地向下方延伸,而是沿着侧框部件131b、131c延伸,因此降低由于冷却风碰撞到油软管140a而产生的冷却风的损失。
第3旋转叶片90经由第3支柱91等而被支承在中间冷却器80本身。更详细地说,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中间冷却器80经由支承托架83等而安装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第3支柱91,在第3支柱91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设置有旋转轴92。在第3旋转叶片90设置有旋转自如地安装于旋转轴92的轴承机构93。这样,通过利用中间冷却器80本身来支承第3旋转叶片90,从而第3旋转叶片90被配置为与中间冷却器80的外部空气导入侧(机体宽度方向右侧)重叠。
在像以上那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110中,如图11和图12所示,第2旋转叶片160、上侧油冷却器140和下侧油冷却器130、第1旋转叶片150以及散热器120以从机体宽度方向观察的情况下重叠的方式按照该顺序从机体宽度方向右侧向左侧排列。除此之外,中间冷却器80也处于从机体宽度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不与上侧油冷却器140和下侧油冷却器130重叠的位置,并且以与第1旋转叶片150和散热器120重叠的方式按照中间冷却器80、第1旋转叶片150以及散热器120的顺序从机体宽度方向右侧向左侧排列。
由此,在设置了第3冷却器(中间冷却器80)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 冷却装置110整体的小型化。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110中,将第3旋转叶片90设置为与中间冷却器80的外部空气导入侧重叠,因此能够实现冷却装置110的小型化,并且不仅能够抑制散热器120、上侧油冷却器140和下侧油冷却器130的冷却效率的降低,而且还能够抑制中间冷却器80的冷却效率的降低。
图14是示意性地示出打开发动机室罩9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5是示意性地示出使油冷却器支承架131和中间冷却器80向打开侧转动的状态的立体图。如图14所示,若打开发动机室罩9,则第2旋转叶片160、上侧油冷却器140和下侧油冷却器130、第3旋转叶片90以及中间冷却器80显露在近前,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对它们的维护。
另外,通过使油冷却器支承架131和中间冷却器80向机体宽度方向外侧转动这样的简单的操作,如图15所示,第1旋转叶片150和散热器120显露在近前,因此也能够容易地进行对第1旋转叶片150和散热器120的维护。此外,与实施方式1同样,在利用油冷却器支承架131支承第1旋转叶片150的情况下,即使在希望仅使油冷却器支承架131转动的情况下,为了避免第1旋转叶片150与中间冷却器80的干涉,而必须使中间冷却器80也向机体宽度方向外侧转动,但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利用散热器架121支承第1旋转叶片150,能够避免这样的不良情况。
图16是示意性地示出第1旋转叶片150与散热器架121的关系的扩大图。在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110中,如图13和图16所示,从机体宽度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第1旋转叶片150的径向的前端部150a与散热器架121重叠,因此散热器架121构成防护部件的一部分。但是,第1旋转叶片150的径向的前端部150a与散热器架121仅每隔90°间歇地重叠,因此,为了弥补该问题,在散热器架121以能够与该散热器架121一同描绘出圆弧的方式安装有4个防护翼片(防护部件)170。
如图13所示,从机体宽度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第1旋转叶片150的径向的前端部150a与散热器架121以及防护翼片170描绘出的圆弧重叠。并且,如图16所示,从与机体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第1旋转叶片150的折弯部150b与散热器架121以及防护翼片170被配置成一部分重叠。并且,第1旋转叶片150的前端部150a经由台阶部150d形成在从 散热器架121和防护翼片170向机体宽度方向外侧偏移的位置。
另外,如图16所示,在将第1旋转叶片150的前端部150a与散热器架121以及防护翼片170之间的间隙设为A、将第1旋转叶片150与散热器120之间的间隙设为B的情况下,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为A<B。
根据这样的结构,即使第1旋转叶片150倾斜,由于设定为A<B,因此在第1旋转叶片150与散热器120接触之前,第1旋转叶片150的前端部150a与散热器架121或者防护翼片170抵接,因此能够抑制第1旋转叶片150与散热器120的接触。另外,从与机体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使第1旋转叶片150与散热器架121以及防护翼片170重叠,能够使第1旋转叶片150尽可能地接近散热器120。并且,第1旋转叶片150的前端部150a经由台阶部150d而从散热器架121以及防护翼片170向机体宽度方向外侧偏移,因此能够抑制散热器架121与防护翼片170以及第1旋转叶片150干涉。
(其他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于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精神或者主要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各种方式来实施。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凭借冷却风而自转的旋转叶片50、60、…,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将马达(未图示)、发动机11作为驱动源而旋转的旋转叶片。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不仅相对于散热器20、120,而且相对于上侧油冷却器30和下侧油冷却器40、…以及中间冷却器80设置旋转叶片50、60、…,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仅相对于散热器20、120设置旋转叶片50、150。这样,在不另外设置油冷却器用的旋转叶片以及中间冷却器用的旋转叶片的情况下,由于上侧油冷却器30和下侧油冷却器40、…以及中间冷却器80位于最外侧,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对它们的维护(例如通过手工作业对尘埃的除去等)。
并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仅相对于第1旋转叶片50、150设置防护部件70、防护翼片170,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相对于第2旋转叶片60、160和第3旋转叶片90设置防护部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在支承旋转叶片50、60的支柱51、61 侧设置轴承机构54、64,另一方面,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在旋转叶片90、150、160侧设置轴承机构93、156、163,但轴承机构也可以设置于支柱侧以及旋转叶片侧中的任意侧。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对第1旋转叶片50进行切口,另一方面,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在第1旋转叶片150设置台阶部150d,但只要能够避免与防护部件70、防护翼片170的干涉,也可以采用任意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使油冷却器支承架31、131、中间冷却器80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转动轴31d、131d转动,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油冷却器支承架31、131、中间冷却器80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转动轴转动。
这样,上述的实施方式在所有的方面仅仅是例示,其不被限定地解释。并且,属于权利要求的范围的均等范围的变形或变更均处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小型化,并且抑制冷却效率的降低,因此应用于联合收割机的冷却装置是极其有益的。
附图标记的说明
1...联合收割机;10、110...冷却装置;11...发动机(驱动系统);20、120...散热器(第1冷却器);21、121...散热器架;30...上侧油冷却器(第2冷却器);31、131...油冷却器支承架;50、150...第1旋转叶片;50a、150a...前端部;60、160...第2旋转叶片;70...防护部件;80...中间冷却器;130...下侧油冷却器(第2冷却器);150d...台阶部;170...防护翼片(防护部件)。

Claims (9)

  1. 一种作业车辆的冷却装置,其具备第1冷却器和第2冷却器,所述第1冷却器和所述第2冷却器通过与从机体的外侧导入的外部空气的热交换来分别冷却对驱动系统进行冷却的多个制冷剂,
    所述作业车辆的冷却装置的特征在于,
    还具备第1旋转叶片,该第1旋转叶片被设置为与所述第1冷却器的外部空气导入侧重叠,
    所述第2冷却器以从外部空气的导入方向观察的情况下该第2冷却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1冷却器以及所述第1旋转叶片重叠的方式,在外部空气的导入方向上与所述第1冷却器和所述第1旋转叶片排列配置。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辆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冷却器是对发动机冷却水进行冷却的散热器,所述第2冷却器是对液压式变速机的工作油进行冷却的油冷却器,
    所述油冷却器、所述第1旋转叶片以及所述散热器按照该顺序从外部空气导入侧向内侧排列。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作业车辆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散热器与所述第1旋转叶片之间设置有从外部空气的导入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与该第1旋转叶片的径向的前端部重叠的防护部件。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作业车辆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旋转叶片与所述防护部件被配置为从与外部空气的导入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至少一部分重叠,
    所述前端部的至少一部分被切口成从与外部空气的导入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不与所述防护部件重叠。
  5. 根据所述权利要求3所述的作业车辆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旋转叶片与所述防护部件被配置为从与外部空气的导入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至少一部分重叠,
    所述前端部的至少一部分经由台阶部而形成在从所述防护部件向外部空气导入侧偏移的位置。
  6. 根据所述权利要求2所述的作业车辆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冷却器被支承于油冷却器支承架,该油冷却器支承架以相对于 与所述散热器连接的散热器架向外部空气导入侧打开的方式转动。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作业车辆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旋转叶片被支承于所述油冷却器支承架。
  8.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作业车辆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第2旋转叶片,该第2旋转叶片被设置为与所述油冷却器的外部空气导入侧重叠。
  9.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作业车辆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中间冷却器,该中间冷却器对由涡轮增压机增压的空气进行冷却,
    所述中间冷却器在从外部空气的导入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不与所述油冷却器重叠的位置、且以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散热器以及所述第1旋转叶片重叠的方式,按照该中间冷却器、所述第1旋转叶片以及所述散热器的顺序从外部空气导入侧向内侧排列配置。
PCT/CN2020/076939 2020-02-27 2020-02-27 作业车辆的冷却装置 WO2021168729A1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80093679.7A CN114981504A (zh) 2020-02-27 2020-02-27 作业车辆的冷却装置
KR1020227004612A KR20220146407A (ko) 2020-02-27 2020-02-27 작업 차량의 냉각 장치
PCT/CN2020/076939 WO2021168729A1 (zh) 2020-02-27 2020-02-27 作业车辆的冷却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0/076939 WO2021168729A1 (zh) 2020-02-27 2020-02-27 作业车辆的冷却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168729A1 true WO2021168729A1 (zh) 2021-09-02

Family

ID=774906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20/076939 WO2021168729A1 (zh) 2020-02-27 2020-02-27 作业车辆的冷却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KR (1) KR20220146407A (zh)
CN (1) CN114981504A (zh)
WO (1) WO202116872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69919A (zh) * 2022-04-08 2022-06-28 江苏长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变压器散热片点焊机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54800A (ja) * 2005-03-17 2006-09-28 Yanmar Co Ltd コンバイン
CN101501278A (zh) * 2006-08-02 2009-08-05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混合动力作业车辆
CN102686806A (zh) * 2010-12-24 2012-09-19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工程作业车辆
CN103561984A (zh) * 2012-05-24 2014-02-05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作业车辆
CN105408156A (zh) * 2015-08-24 2016-03-16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混合动力作业车辆
CN109072758A (zh) * 2017-04-04 2018-12-21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作业车辆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54800A (ja) * 2005-03-17 2006-09-28 Yanmar Co Ltd コンバイン
CN101501278A (zh) * 2006-08-02 2009-08-05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混合动力作业车辆
CN102686806A (zh) * 2010-12-24 2012-09-19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工程作业车辆
CN103561984A (zh) * 2012-05-24 2014-02-05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作业车辆
CN105408156A (zh) * 2015-08-24 2016-03-16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混合动力作业车辆
CN109072758A (zh) * 2017-04-04 2018-12-21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作业车辆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69919A (zh) * 2022-04-08 2022-06-28 江苏长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变压器散热片点焊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20146407A (ko) 2022-11-01
CN114981504A (zh) 2022-08-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30612B2 (ja) コンバイン
JP5224190B2 (ja) 作業車輌の原動部構造
JP4713431B2 (ja) 乗用型作業車
WO2021168729A1 (zh) 作业车辆的冷却装置
JP2009089637A (ja) コンバイン
US10694676B2 (en) Riding-type mower
JP2010047049A (ja) コンバインの原動部構造
JP6015960B2 (ja) コンバイン
JP2015189381A (ja) 作業機
KR102603418B1 (ko) 콤바인의 원동부 구조
US20230003001A1 (en) Fan structure and work vehicle
JP4213479B2 (ja) 建設機械
JP6574403B2 (ja) 作業用車両
JP2011137378A (ja) エンジンルームを備えた作業車
JP2004169518A (ja) 建設機械の冷却装置
JP5541953B2 (ja) コンバインにおけるエンジンカバーの除塵装置
JP7390998B2 (ja) 草刈装置
US20230235531A1 (en) Exhaust system and work vehicle
EP4249688A1 (en) Construction machine
JP6770930B2 (ja) コンバイン
JP7164415B2 (ja) 作業車両
KR101947117B1 (ko) 콤바인의 방진스크린 이물질 제거장치
US20230374752A1 (en) Work vehicle
US20230250612A1 (en) Work vehicle
JP2018119457A (ja) 作業用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121 Ep: the epo has been informed by wipo that ep was designated in this application

Ref document number: 20920880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

NENP Non-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country code: DE

122 Ep: pct application non-entry in european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20920880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