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68332B - 定子以及用于定子的单位线圈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定子以及用于定子的单位线圈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68332B
CN102668332B CN201080017079.9A CN201080017079A CN102668332B CN 102668332 B CN102668332 B CN 102668332B CN 201080017079 A CN201080017079 A CN 201080017079A CN 102668332 B CN102668332 B CN 10266833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winding
end portion
connecting end
unit c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1707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68332A (zh
Inventor
北村学
渡边敦
安藤富士夫
芳贺正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6683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683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683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6833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1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arranged in slo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4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windings, prior to mounting into machines
    • H02K15/0435Wound windings
    • H02K15/0442Loop windings
    • H02K15/045Form wound coil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6Embedding prefabricated windings in machines
    • H02K15/062Windings in slots; salient pole windings
    • H02K15/065Windings consisting of complete sections, e.g. coils, waves
    • H02K15/066Windings consisting of complete sections, e.g. coils, waves inserted perpendicularly to the axis of the slots or inter-polar channe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009Dynamoelectric machin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Windings For Motors And Generators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定子包括定子铁芯和分布卷绕型的多相线圈。多相线圈包括通过将扁平导线卷绕多次而形成的多个单位线圈,并且通过将多个单位线圈组装到定子铁芯的多个槽中并连接而构成。单位线圈包括被同芯卷绕的外层线圈和内层线圈,这两层线圈通过连续的一根扁平导线来形成。外层线圈的卷绕开始端部和内层线圈的卷绕结束端部为单位线圈的第一连接端部和第二连接端部。第一连接端部和第二连接端部被分开配置在单位线圈的两端。第一连接端部和第二连接端部被配置定子铁芯的上端面上。第一连接端部被配置在定子铁芯的靠内周的位置,第二连接端部被配置在定子铁芯的靠外周的位置。构成相同相的相邻的单位线圈彼此的第一连接端部被相互连接,相邻的单位线圈彼此的第二连接端部被相互连接。

Description

定子以及用于定子的单位线圈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定子以及用于定子的单位线圈的制造方法,所述定子包括定子铁芯和被组装在定子铁芯上的分布卷绕型的多相线圈,多相线圈由将扁平导线卷绕多次而成的多个单位线圈构成。 
背景技术
近年来,混合动力车和电动汽车等的需求提高,作为其驱动源而被使用的车载用马达的开发正在进行。这里,车载用马达被要求高输出化且小型化。特别是在混合动力车中,由于需要将马达容纳在发动机舱中,因此小型化的要求更为严格。因此,对车载用马达的小型化、高输出化进行了各种研究。 
例如,下述的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定子具有通过将矩形导线(扁平导线)卷绕多次而形成的多个单位线圈。多个单位线圈被组装到定子铁芯的槽中,按照每个相被连接而构成分布卷绕型的多相线圈。单位线圈包括被插入到定子铁芯的槽内的直线部以及被配置在定子铁芯的两端面上的线圈末端部。在线圈末端部形成不伴随扭转的弯曲形状部。各单位线圈跨过异相用的槽而以被同芯卷绕的形状被组装到定子铁芯上。 
这里,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作为定子的多相线圈的形式而具有集中绕组型和分布卷绕型。集中绕组型按照定子铁芯的每个齿集中来卷绕线圈。分布卷绕型是跨过定子铁芯的多个槽来卷绕多个单位线圈,在线圈末端部以异相或同相的单位线圈之间重叠的方式被配置。具有集中绕组型的多相线圈的定子能够减小线圈末端部,对马达的小型化和高效率化有效。具有分布卷绕型的多相线圈的定子能够使定子内周的旋转磁场更接近正弦波,与集中绕组型相比能够以高输出实现低噪声。对两种类型共用,通过在线圈电线上使用扁平导线来提高槽中的线圈填充系数,由此能够实 现马达的高输出化。 
另一方面,在下述的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多相线圈在定子铁芯上被单相同芯卷绕而被构成的定子。这里,多相线圈包括分别是单位线圈的第一U相线圈、第二U相线圈、第一V相线圈、第二V相线圈、第一W相线圈以及第二W相线圈。第一U相线圈通过将第一电线线圈、第二电线线圈以及第三电线线圈进行单相同芯卷绕来构成。并且,第一电线线圈的卷绕结束端部和第二电线线圈的卷绕开始端部彼此被连接,第二电线线圈的卷绕结束端部和第三电线线圈的卷绕开始端部彼此被连接。即,第一U相线圈以被同芯卷绕的三层电线线圈彼此构成一个单位线圈来构成。第一电线线圈的卷绕开始端部和第三电线线圈的卷绕结束端部分别成为与第二U相线圈连接的一对连接端部。对于第二U相线圈、第一V相线圈、第二V相线圈、第一W相线圈以及第二W相线圈的构成也是与上述同样的。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8-10429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8-09944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想要解决的问题 
这里,考虑如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那样,将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单位线圈构成为多层同芯绕组。但是,在那样构成的情况下,必须将各层线圈的卷绕开始端部和卷绕结束端部彼此连接。因此,需要繁琐的连接操作。另外,由于所述连接部有多个,因此定子的线圈末端体积大,有可能妨碍定子的小型化。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定子以及用于该定子的单位线圈的制造方法,所述定子为了构成多相线圈而使单位线圈的连接操作简单化,并能够减少线圈末端的体积。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1)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式主旨在于,一种定子,包括:定子铁芯,定子铁芯具有多个槽;以及分布卷绕型的多相线圈,多相线圈被设置在定子铁芯上,多相线圈包括通过将扁平导线卷绕多次而形成的多个单位线圈,多个单位线圈被组装到定子铁芯的多个槽中而被连接,单位线圈包括被同芯卷绕的多层线圈,多层线圈通过连续的一根扁平导线形成,多层线圈包括最外层线圈和最内层线圈,最外层线圈的卷绕开始端部或卷绕结束端部和最内层线圈的卷绕结束端部或卷绕开始端部构成单位线圈的第一连接端部和第二连接端部,第一连接端部和第二连接端部被分开配置在单位线圈的轴线方向上的两端,多个单位线圈中构成同相的相邻的单位线圈彼此的第一连接端部被互相连接,同样地,构成同相的相邻的单位线圈彼此的第二连接端部被互相连接。
根据上述(1)的构成,分布卷绕型的多相线圈由彼此相不同的线圈构成,例如由U相线圈、V相线圈以及W相线圈构成。各相的线圈通过将多个单位线圈彼此串联连接来构成。这里,在定子铁芯上,只要将相邻的单位线圈彼此的第一连接端部相互连接、并将第二连接端部相互连接即可。因此,与使用了以往的单位线圈的定子不同,不需要将构成相同单位线圈的多层线圈之间彼此连接。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上述(1)的构成中,优选的是,被设置在各单位线圈上的第一连接端部和第二连接端部这两者被配置在定子铁芯的轴线方向上的一个端面上,并且第一连接端部和第二连接端部中的一者被配置在定子铁芯的靠内周的位置,另一者被配置在定子铁芯的靠外周的位置。 
根据上述(2)的构成,具有上述(1)的构成的作用,并且构成同相的相邻的单位线圈彼此的第一连接端部的连接部和第二连接端部的连接部被分开配置在定子铁芯的靠内周的位置和靠外周的位置。 
(3)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二方式主旨在于,一种定子包括:定子铁芯,定子铁芯具有多个槽;以及分布卷绕型的多相线圈,多相线圈被设置在定子铁芯上,多相线圈包括通过将扁平导线卷绕多次而形成的多个单位线圈,多个单位线圈被组装到定子铁芯的多个槽中而被连接,单位线圈包括被同芯卷绕的多层线圈,多层线圈通过连续的一根扁平导线 形成,多层线圈包括最外层线圈和最内层线圈,最外层线圈的卷绕开始端部或卷绕结束端部和最内层线圈的卷绕结束端部或卷绕开始端部构成单位线圈的第一连接端部和第二连接端部,第一连接端部和第二连接端部这两者被配置在单位线圈的轴线方向上的两端中的一端,多个单位线圈中构成同相的相邻的单位线圈彼此的第一连接端部被互相连接,同样地,构成同相的相邻的单位线圈彼此的第二连接端部被互相连接。 
根据上述(3)的构成,分布卷绕型的多相线圈由彼此相不同的线圈构成,例如由U相线圈、V相线圈以及W相线圈构成。各相的线圈通过将多个单位线圈彼此串联连接来构成。此时,在定子铁芯上,只要将相邻的单位线圈彼此的第一连接端部相互连接、并将第二连接端部相互连接即可。因此,与使用了以往的单位线圈的定子不同,不需要将构成相同单位线圈的多层线圈之间彼此连接。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上述(3)的构成中,优选的是,被设置在各单位线圈上的第一连接端部和第二连接端部这两者被配置在定子铁芯的轴线方向上的一个端面上,并且第一连接端部和第二连接端部这两者被配置在定子铁芯的靠内周的位置或者靠外周的位置。 
根据上述(4)的构成,具有上述(3)的构成的作用,并且构成同相的相邻的单位线圈彼此的第一连接端部的连接部和第二连接端部的连接部被一起配置在定子铁芯的靠内周的位置或靠外周的位置。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主旨在于,一种单位线圈的制造方法,所述单位线圈被用于上述(1)的构成中的定子,所述制造方法依次通过以下工序来制造包括被同芯卷绕的多层线圈的单位线圈,所述工序为:卷绕工序,使用卷绕模具在各卷绕体部的外周将一根扁平导线从卷绕模具的一端侧向另一端侧卷绕成螺旋状,并在台阶部的外周延长扁平导线来形成连结部,其中,卷绕模具具有大致棱柱形,并被形成为:在卷绕模具的外周至少形成一个台阶部,并且以台阶部为边界在轴线方向上依次连接多个尺寸不同的卷绕体部;脱模工序,将被卷绕的扁平导线从卷绕模具中取出;以及移动工序,通过使连结部发生塑性变形来使多个卷绕体部中在小的卷绕体部被卷绕的小线圈部向在大的卷绕体部被卷绕的大线圈部的内侧相对移动。 
根据上述(5)的构成,能够通过一根连接的扁平导线容易地使多层线圈进行同芯卷绕。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主旨在于,一种单位线圈的制造方法,所述单位线圈被用于上述(3)的构成中的定子,所述制造方法依次通过以下工序来制造包括被同芯卷绕的两层线圈的单位线圈,所述工序为:内层卷绕工序,通过将一根扁平导线从具有大致棱柱形的内层卷绕模具的一端侧向另一端侧在内层卷绕模具的外周卷绕成螺旋状,从而形成内层线圈;外层卷绕模具移动工序,使具有大致方形筒状的外层卷绕模具向内层线圈的外侧移动;外层卷绕工序,经由延长了内层线圈的卷绕结束端部而成的连结部从外层卷绕模具的一端侧向另一端侧在外层卷绕模具的外周将扁平导线向与内层线圈的卷入方向相反的方向卷绕成螺旋状,从而形成外层线圈;以及脱模工序,将被形成的内层线圈和外层线圈从内层卷绕模具和外层卷绕模具中取出。 
根据上述(6)的构成,能够通过一根连接的扁平导线容易地使多层线圈进行同芯卷绕。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1)至(4)的构成,能够简化为了构成多相线圈而进行的单位线圈的连接操作,并能够减少定子的线圈末端的体积。 
根据上述(5)和(6)的构成,能够通过一根扁平导线容易制造至少由外层线圈和内层线圈构成的单位线圈。 
附图说明
图1涉及第一实施方式,是示出定子的立体图; 
图2涉及第一实施方式,是示出一个单位线圈的正面侧的立体图; 
图3涉及第一实施方式,是示出一个单位线圈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图4涉及第一实施方式,是示出一个单位线圈的平面图; 
图5涉及第一实施方式,是示出被重叠的两个单位线圈的立体图; 
图6涉及第一实施方式,是概略地示出在线圈笼中插入定子铁芯的被 分割的块的情况的立体图; 
图7涉及第一实施方式,是对被设置在定子铁芯的构成W相线圈的八个单位线圈仅概略性地示出它们的外层线圈的配置的平面图; 
图8涉及第一实施方式,是对被设置在定子铁芯的构成W相线圈的八个单位线圈仅概略性地示出它们的内层线圈的配置的平面图; 
图9涉及第一实施方式,是示出构成单位线圈的线圈末端的部分的立体图; 
图10涉及第一实施方式,是示出定子的线圈末端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1涉及第一实施方式,是对单位线圈的制造方法示出一系列的工序的流程图; 
图12涉及第一实施方式,是概略性地示出“卷绕工序”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3涉及第一实施方式,是概略性地示出“脱模工序”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4涉及第一实施方式,是概略性地示出“移动工序”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5涉及第一实施方式,是概略性地示出“移动工序”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6涉及第二实施方式,是示出定子的立体图; 
图17涉及第二实施方式,是示出一个单位线圈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图18涉及第二实施方式,是对单位线圈的制造方法示出一系列的工序的流程图; 
图19涉及第二实施方式,是概略性地示出“内层卷绕工序”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20涉及第二实施方式,是概略性地示出“外层卷绕模具移动工序”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21涉及第二实施方式,是概略性地示出“外层卷绕工序”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22涉及第二实施方式,是概略性地示出“脱模工序”之后的状态的截面图。 
标号说明 
1 定子 
3 槽 
4 定子铁芯 
5 多相线圈 
7 单位线圈 
7A 单位线圈 
7B 单位线圈 
8 外层线圈 
8a 卷绕开始端部 
8b 卷绕结束端部 
9 内层线圈 
9a 卷绕结束端部 
9b 卷绕开始端部 
10 扁平导线 
11 第一连接端部 
12 第二连接端部 
26 连结部 
27 小线圈部 
28 大线圈部 
31 卷绕模具 
31a 台阶部 
31b 小径卷绕体部 
31c 大径卷绕体部 
38 内层卷绕模具 
39 外层卷绕模具 
41 定子 
46 内层线圈 
46a 卷绕结束端部 
46b 卷绕开始端部 
47 连结部 
48 外层线圈 
48a 卷绕结束端部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详细地说明对本发明中的定子以及使用在定子上的单位线圈的制造方法进行具体化的第一实施方式。 
图1通过立体图示出该实施方式的定子1。该定子1被使用在具有U相、V相以及W相的三相马达上。定子1包括:具有多个齿2(参考图6~图8)和多个槽3(参考图6~图8)的定子铁芯4;被设置在定子铁芯4上的分布卷绕型的多相线圈5;以及被装配在定子铁芯4的外周的外环6。多相线圈5包括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24个)单位线圈7,这些多个单位线圈7被组装到定子铁芯4的多个槽3中而被连接。该实施方式的定子铁芯4如后所述是将多个块17(参考图6)连接成圆环状而被形成的分割类型的定子铁芯。在图1中,为了方便,定子铁芯4被作为一体类型而示出。 
在该实施方式中,多相线圈5包括:构成U相的U相线圈、构成V相的V相线圈、以及构成W相的W相线圈。各相线圈分别由八个单位线圈7构成。构成各相线圈的单位线圈7跨越被组装有其他不同的相线圈的异相用槽3而以被同芯卷绕的形状被组装到定子铁芯4的多个槽3中。 
图2通过立体图示出一个单位线圈7的正面侧。图3通过立体图示出一个单位线圈7的背面侧。图4通过从图3的上方观看的平面图示出一个单位线圈7。该单位线圈7整体构成大致六边形状,包括被同芯卷绕的外层线圈8和内层线圈9。外层线圈8和内层线圈9通过将连续的一根扁平导线10卷绕多次而形成。在该实施方式中,外层线圈8的卷绕开始端部8a和内层线圈9的卷绕结束端部9a构成被设置在一个单位线圈7上的一对第一连接端部11和第二连接端部12。第一连接端部11和第二连接端部12分别被分开到单位线圈7的轴线方向(图2、图3的前后方向)的两端来配置。即,如图2、图3所示,第一连接端部11被配置在单位线圈7的背面侧。如图2、图3所示,第二连接端部12被配置在单位线圈7的正面侧。 
如此被构成的单位线圈7如图4所示,在平面观察具有弯曲成大致S形的形状。这里,如图4所示,单位线圈7能够分为以下三个部分:被配置在定子铁芯4的外周侧的外周配置部7a、被配置在定子铁芯4的内周侧的内周配置部7b、以及被配置在定子铁芯4的内周侧和外周侧的中间的中间配置部7c。 
被使用在单位线圈7上的扁平导线10在具有矩形截面的金属线的周围涂布绝缘性树脂而被形成。金属线采用铜等导电性高的金属。绝缘性的树脂采用珐琅或PPS等绝缘性高的树脂。 
为了制造定子1,将多个单位线圈7重叠成圆环笼状来形成线圈笼16(参考图6),并对该线圈笼16组装分割式的定子铁芯4。在图5中通过立体图示出在形成线圈笼16(参考图6)的过程中被重叠的两个单位线圈7A、7B。在图5中,被设置在两个单位线圈7A、7B的里侧的是用于对各单位线圈7A、7B进行定位的定位夹具21。在图5中,彼此具有相同形状的两个单位线圈7A、7B被配置为中间配置部7c彼此相邻。在图5中,在一个单位线圈7B的中间配置部7c的下方配置另一个单位线圈7A的内周配置部7b。另外,一个单位线圈7B的外周配置部7a被配置在另一个单位线圈7A的中间配置部7c的下侧。 
在图6中,通过立体图概略地示出构成定子铁芯4的被分割的块17插入线圈笼16中的情况。线圈笼16如图5所示是通过将24个单位线圈7彼此重叠而形成的。定子铁芯4通过将各块17从线圈笼16的外周侧嵌入到间隙来形成圆环状。如图6所示,各块17包括两个齿2以及位于这两个齿2之间的一个槽3。块17以该齿2被插入到构成线圈笼16的单位线圈7的间隙的方式被组装。之后,如图1所示,将外环6热装在定子铁芯4的外周。另外,构成U相线圈、V相线圈以及W相线圈各个的八个单位线圈7 经由连接端部11、12而被彼此串联连接。如此,最终能够形成如图1所示的定子1。 
如图1所示,在定子1中,在各单位线圈7中所设置的第一连接端部11和第二连接端部12这两者被配置在定子铁芯4的轴线方向的上端面之上。另外,内层线圈9的第二连接端部12被配置在定子铁芯4的靠外周位置,外层线圈8的第一连接端部11被配置在定子铁芯4的靠内周位置。并且,多个单位线圈7中构成某相的线圈(例如“U相线圈”)的相邻的单位线圈7彼此的第二连接端部12在定子铁芯4的靠外周位置被相互连接。相同地,构成某相的线圈(例如“U相线圈”)的相邻的单位线圈7彼此的第一连接端部11在定子铁芯4的靠内周的位置被相互连接。 
在图7中,对于被设置在定子铁芯4的构成W相线圈的八个单位线圈7通过平面图概略地仅示出它们的外层线圈8的配置。在图8中,对于被设置在定子铁芯4的构成W相线圈的八个单位线圈7通过平面图概略地仅示出它们的内层线圈9的配置。在图7、图8中,定子铁芯4为了方便而被示出为一体类型。 
这里,如图7、图8所示,能够将定子铁芯4分成第一~第八块B1、B2、B3、B4、B5、B6、B7、B8。各块B1~B8包括用于U相线圈、V相线圈以及W相线圈各个的六个槽3作为一组。例如,第一块B1包括与两个U相U1、U2对应的两个槽3、与两个V相V1、V2对应的两个槽3、以及与两个W相W1、W2对应的两个槽3作为一组。对于其他的块B2~B8也是同样的。 
并且,如图7所示,例如在与第一块B1的W相W2对应的槽3中被插入构成一个单位线圈7的外层线圈8的一部分。另外,如图7所示,在与第二块B2的W相W2对应的槽3中被插入构成相邻的其他的单位线圈7的外层线圈8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如图8所示,在与第一块B1的W相W1对应的槽3中被插入构成一个单位线圈7的内层线圈9的一部分。另外,如图8所示,在与第二块B2的W相W1对应的槽3中被插入构成相邻的其他的单位线圈7的内层线圈9的一部分。 
在图9中,对该实施方式的单位线圈7通过立体图示出构成线圈末端 的部分。在图10中,通过立体图示出该实施方式的定子1的线圈末端的一部分。如图9所示,单位线圈7的第一连接端部11和第二连接端部12被分开在单位线圈7的两端而被配置。在图9中,第一连接端部11和第二连接端部12以彼此相同的形状示出。但是,实际上对相邻单位线圈7彼此的各连接端部11、12相互不使用汇流条(bus bar)等进行连接,因此预先被准备两种单位线圈7。即,一种单位线圈7是使第一连接端部11较长地延伸,并缩短第二连接端部12。另一种单位线圈7是缩短第一连接端部11,并使第二连接端部12较长地延伸。 
接着,对该实施方式的单位线圈7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在图11中,对该制造方法通过流程图示出一系列的工序。在图12~图15中通过截面图概略地示出各工序的状态。 
首先,在图11的(1)所示的“卷绕工序”中,如图12所示,使用卷绕模具31将扁平导线10卷绕多次。卷绕模具31在外周被形成一个台阶部31a,以该台阶部31a为边界在轴线方向上依次连续形成尺寸不同的小径卷绕体部31b和大径卷绕体部31c,构成大致棱柱形。在各卷绕体部31b、31c的外周形成与扁平导线10的宽度相匹配的台阶状的级差。并且,将一根扁平导线10从该卷绕模具31的大径卷绕体部31c的下端侧向小径卷绕体部31b的上端侧在各卷绕体部31c、31b的外周卷绕成螺旋状,并在台阶部31a的外周延长扁平导线10来形成连结部26。在图12中,各四角表示扁平导线10的截面(省略阴影线。),该截面中的数字表示卷绕数。在其他的图13~15中也是同样的。 
接着,在图11的(2)所示的“脱模工序”中,如图13所示,将被卷绕的扁平导线10从卷绕模具31中脱离。在该状态下,被卷绕的扁平导线10复制了卷绕模具31的外周形状。在该状态下,将在小径卷绕体部31b被卷绕的部分称为小线圈部27,将在大径卷绕体部31c被卷绕的部分称为大线圈部28。 
接着,在图11的(3)所示的“移动工序”中,如图14、图15所示,通过使连结部26发生塑性变形来将小线圈部27向大线圈部28的内侧进行相对的移动。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通过将小线圈部27和 大线圈部28由一对压缩板36、37压缩来使两线圈部27、28相对移动。 
经过如上所述的各个工序,如图15所示,能够制造包括被同芯卷绕的外层线圈8和内层线圈9的单位线圈7。在图15中,如用“1”所示,外层线圈8的卷绕开始端部8a位于单位线圈7的轴线方向的一端侧,如用“10”所示,内层线圈9的卷绕结束端部9a位于相同轴线方向的另一端侧。该卷绕开始端部8a和卷绕结束端部9a为一个单位线圈7中的一对连接端部11、12。这里,在图12~图15中,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如已经说明的那样,各连接端部11、12为了进行相邻的单位线圈7之间的连接,以一个长另一个短的方式来被设定长度。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定子1,分布卷绕型的多相线圈5通过多个单位线圈7被组装到定子铁芯4的多个槽3中并连接而被构成。这里,多相线圈5由彼此相不同的线圈构成,例如由U相线圈、V相线圈以及W相线圈构成。各相的线圈通过将多个单位线圈7彼此串联连接来构成。此时,在定子铁芯4上,只要将相邻的单位线圈7彼此的第一连接端部11相互连接、并将第二连接端部12相互连接即可。因此,与使用了以往的单位线圈的定子不同,在该实施方式的定子1中,不需要按照每个单位线圈7将构成它们的外层线圈8和内层线圈9之间彼此连接。因此,能够简化为了构成多相线圈5而进行的单位线圈7的连接操作。另外,能够以对每个单位线圈7减少连接端部11、连接端部12的连接位置的量来减少定子1中的线圈末端的体积。并且,其结果是能够使定子1的上下两端的线圈末端的高度彼此相等。 
另外,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定子1,构成同相线圈的相邻的单位线圈7彼此的第一连接端部11的连接部和第二连接端部12的连接部被分开配置在定子铁芯4的靠内周的位置和靠外周的位置。因此,对于多个形成的各连接端部11、连接端部12的连接部,能够将相邻的连接部之间的间隔设定得比较宽,在进行连接操作时,与其他连接部发生干扰的可能变小,能够实现连接操作的有效化。 
并且,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单位线圈7的制造方法,通过一根连接的扁平导线10能够容易地同芯卷绕外层线圈8和内层线圈9。因此,通过一根 扁平导线10能够容易地制造将外层线圈8和内层线圈9同芯卷绕而成的单位线圈7。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考附图来详细地说明对本发明中的定子以及被使用在定子上的单位线圈的制造方法进行具体化的第二实施方式。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同等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来省略说明,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图16中通过立体图示出了该实施方式的定子41。在图17中通过立体图示出一个单位线圈7的背面侧。该实施方式的定子1在各连接端部11、12的配置的方面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构成不同。即,如图17所示,该实施方式的单位线圈7中,内层线圈9的卷绕开始端部9b和外层线圈8的卷绕结束端部8b构成单位线圈7的第一连接端部11和第二连接端部12。并且,第一连接端部11和第二连接端部12这两者被配置在单位线圈7的轴线方向的两端的一端、即正面侧的端。 
如图16所示,在定子41中,被设置在各单位线圈7上的第一连接端部11和第二连接端部12这两者被配置在定子铁芯4的轴线方向的上端面的上方。另外,内层线圈9的第一连接端部11和外层线圈8的第二连接端部12这两者在定子铁芯4的上端面被配置在靠外周的位置。并且,对多个单位线圈7中构成同相线圈(例如“U相线圈”)的相邻的单位线圈7,第一连接端部11被相互连接,第二连接端部12被相互连接。 
另一方面,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单位线圈7的制造方法的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构成不同。下面对该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在图18中对于该制造方法通过流程图示出一系列的工序。在图19~图22中,通过截面图概略地示出各个工序。 
首先,在图18的(1)所示的“内层卷绕工序”中,如图19所示,使用构成大致棱柱形的内层卷绕模具38对扁平导线10卷绕多次。该内层卷绕模具38在其外周具有与扁平导线10的宽度匹配的台阶状的级差。在该阶段中,在内层卷绕模具38的下方放置有外层卷绕模具39。并且,通过从内层卷绕模具38的基端侧向顶端侧在其外周将一根扁平导线10卷绕成螺旋状,由此形成内层线圈46。在图19中,各四角示出扁平导线10的截面(省略了阴影线。),该截面中的数字表示卷绕数。对于其他的图20~图22也是同样的。
接着,在图18的(2)所示的“外层卷绕模具移动工序”中,如图20所示,使构成大致方形筒状的外层卷绕模具39向内层线圈46的外侧(外周)移动。该外层卷绕模具39在其外周具有与扁平导线10的宽度匹配的台阶状的级差。 
接着,在图18的(3)所示的“外层卷绕工序”中,如图21所示,经由延长了内层线圈46的卷绕结束端部46a而成的连接部47在外层卷绕模具39的外周将扁平导线10卷绕多次,由此形成外层线圈48。此时,将扁平导线10从外层卷绕模具39的顶端侧向基端侧、向与内层线圈46的卷绕前进方向相反方向卷绕成螺旋状。 
接着,在图18的(4)所示的“脱模工序”中,从内层卷绕模具38和外层卷绕模具39取下被形成的内层线圈46以及外层线圈48。由此,如图22所示,能够制造包括被同芯卷绕的内层线圈46和外层线圈48的一个单位线圈7。在图22中,如“1”所示的内层线圈46的卷绕开始端部46b与如“10”所示的外层线圈48的卷绕结束端部48a一起位于单位线圈7的轴线方向的一端侧。这些卷绕开始端部46b和卷绕结束端部48a成为一个单位线圈7的一对连接端部11、12。这里,在图19~22中,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如已经说明的那样,各连接端部11、12为了相邻单位线圈7之间的连接而按照一个长另一个短的方式被设定长度。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定子41,分布卷绕型的多相线圈15通过多个单位线圈7被组装到定子铁芯4的多个槽3中并被连接来构成。这里,多相线圈5由彼此相不同的线圈构成。各相的线圈通过将多个单位线圈7彼此串联连接来构成。此时,在定子铁芯4上,只要将相邻单位线圈7彼此的第一连接端部11相互连接、并将第二连接端部12相互连接即可。因此,与使用了以往的单位线圈的定子不同,在该实施方式的定 子1中,不需要按照每个单位线圈7将构成它们的外层线圈8和内层线圈9之间彼此连接。因此,能够简化为了构成多相线圈5而进行的单位线圈7的连接操作。另外,能够以对每个单位线圈7减少连接端部11、连接端部12的连接位置的量来减少定子41中的线圈末端的体积。并且,其结果是能够使定子41的上下两端的线圈末端的高度彼此相等。 
另外,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定子41,构成同相线圈的相邻的单位线圈7彼此的第一连接端部11的连接部和第二连接端部12的连接部被一起配置在定子铁芯4的靠外周位置。因此,对于定子铁芯4的上端面,能够确保多相线圈5的内侧的空间。另外,第一连接端部11和第二连接端部12的连接部均在定子铁芯4的靠外周的位置并被对齐在大致相同的圆周上,因此能够实现连接操作的有效化。 
并且,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单位线圈7的制造方法,通过一根连接的扁平导线10能够容易地同芯卷绕外层线圈8和内层线圈9。因此,通过一根扁平导线10能够容易地制造将外层线圈8和内层线圈9同芯卷绕而成的单位线圈7。 
此外,本发明并不被限定于所述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也能够适当地改变构成的一部分并实施。 
(1)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使用了将外层线圈8和内层线圈9的两层线圈同心卷绕而成的单位线圈7。与此相对,也能够使用将外层线圈、中层线圈和内层线圈三层线圈同芯卷绕而成的单位线圈、或者将四相线圈同芯卷绕而成的单位线圈。 
(2)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于将外层线圈8和内层线圈9的两层线圈同心卷绕而成的单位线圈7的制造方法进行了说明,但是也能够将该制造方法应用于将三层线圈或四层线圈同芯卷绕而成的单位线圈的制造方法中。 
(3)在所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将第一连接端部11、第二连接端部12的连接部一起配置在定子铁芯4的靠外周的位置。与此相对,也可以将第一连接端部和第二连接端部的连接部一起配置在定子铁芯的靠内周的位置。 
产业上的实用性 
本发明例如能够利用在混合动力车或电动车等的车载用马达上。 

Claims (6)

1.一种定子,包括:
定子铁芯,所述定子铁芯具有多个槽;以及
分布卷绕型的多相线圈,所述多相线圈被设置在所述定子铁芯上,
所述多相线圈包括通过将扁平导线卷绕多次而形成的多个单位线圈,所述多个单位线圈被组装到所述定子铁芯的所述多个槽中而被连接,
所述定子的特征在于,
所述单位线圈包括被同芯卷绕的多层线圈,所述多层线圈通过连续的一根扁平导线形成,
所述多层线圈包括最外层线圈和最内层线圈,所述最外层线圈的卷绕开始端部或卷绕结束端部和所述最内层线圈的卷绕结束端部或卷绕开始端部构成所述单位线圈的第一连接端部和第二连接端部,
所述第一连接端部和所述第二连接端部被分开配置在所述单位线圈的轴线方向上的两端,
所述多个单位线圈中构成同相的相邻的单位线圈彼此的所述第一连接端部被互相连接,同样地,构成同相的相邻的单位线圈彼此的所述第二连接端部被互相连接,
为了使所述构成同相的相邻的单位线圈彼此不使用汇流条进行连接,在所述构成同相的相邻的单位线圈之中,一个单位线圈是使所述第一连接端部较长地延伸、并缩短所述第二连接端部,而另一个单位线圈是缩短所述第一连接端部、并使所述第二连接端部较长地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被设置在各所述单位线圈上的所述第一连接端部和所述第二连接端部这两者被配置在所述定子铁芯的轴线方向上的一个端面上,并且所述第一连接端部和所述第二连接端部中的一者被配置在所述定子铁芯的靠内周的位置,另一者被配置在所述定子铁芯的靠外周的位置。
3.一种定子,包括:
定子铁芯,所述定子铁芯具有多个槽;以及
分布卷绕型的多相线圈,所述多相线圈被设置在所述定子铁芯上,
所述多相线圈包括通过将扁平导线卷绕多次而形成的多个单位线圈,所述多个单位线圈被组装到所述定子铁芯的所述多个槽中而被连接,
所述定子的特征在于,
所述单位线圈包括被同芯卷绕的多层线圈,所述多层线圈通过连续的一根扁平导线形成,
所述多层线圈包括最外层线圈和最内层线圈,所述最外层线圈的卷绕开始端部或卷绕结束端部和所述最内层线圈的卷绕结束端部或卷绕开始端部构成所述单位线圈的第一连接端部和第二连接端部,
所述第一连接端部和所述第二连接端部这两者被配置在所述单位线圈的轴线方向上的两端中的一端,
所述多个单位线圈中构成同相的相邻的单位线圈彼此的所述第一连接端部被互相连接,同样地,构成同相的相邻的单位线圈彼此的所述第二连接端部被互相连接,
为了使所述构成同相的相邻的单位线圈彼此不使用汇流条进行连接,在所述构成同相的相邻的单位线圈之中,一个单位线圈是使所述第一连接端部较长地延伸、并缩短所述第二连接端部,而另一个单位线圈是缩短所述第一连接端部、并使所述第二连接端部较长地延伸。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被设置在各所述单位线圈上的所述第一连接端部和所述第二连接端部这两者被配置在所述定子铁芯的轴线方向上的一个端面上,并且所述第一连接端部和所述第二连接端部这两者被配置在所述定子铁芯的靠内周的位置或者靠外周的位置。
5.一种单位线圈的制造方法,所述单位线圈被用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所述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依次通过以下工序来制造包括被同芯卷绕的多层线圈的单位线圈,所述工序为:
卷绕工序,使用卷绕模具在各卷绕体部的外周将一根扁平导线从所述卷绕模具的一端侧向另一端侧卷绕成螺旋状,并在台阶部的外周延长所述扁平导线来形成连结部,其中,所述卷绕模具具有大致棱柱形,并被形成为:在所述卷绕模具的外周至少形成一个所述台阶部,并且以所述台阶部为边界在轴线方向上依次连接多个尺寸不同的所述卷绕体部;
脱模工序,将被卷绕的所述扁平导线从所述卷绕模具中取出;以及
移动工序,通过使所述连结部发生塑性变形来使多个所述卷绕体部中在小的卷绕体部被卷绕的小线圈部向在大的卷绕体部被卷绕的大线圈部的内侧相对移动。
6.一种单位线圈的制造方法,所述单位线圈被用于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子,所述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依次通过以下工序来制造包括被同芯卷绕的两层线圈的单位线圈,所述工序为:
内层卷绕工序,通过将一根扁平导线从具有大致棱柱形的内层卷绕模具的一端侧向另一端侧在所述内层卷绕模具的外周卷绕成螺旋状,从而形成内层线圈;
外层卷绕模具移动工序,使具有大致方形筒状的外层卷绕模具向所述内层线圈的外侧移动;
外层卷绕工序,经由延长了所述内层线圈的卷绕结束端部而成的连结部从所述外层卷绕模具的一端侧向另一端侧在所述外层卷绕模具的外周将所述扁平导线卷绕成螺旋状,从而形成外层线圈,其中,所述扁平导线被向与所述内层线圈的卷入方向相反的方向卷绕;以及
脱模工序,将被形成的所述内层线圈和外层线圈从所述内层卷绕模具和所述外层卷绕模具中取出。
CN201080017079.9A 2010-06-11 2010-06-11 定子以及用于定子的单位线圈的制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683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0/059943 WO2011155061A1 (ja) 2010-06-11 2010-06-11 ステータ及びそれに使用される単位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68332A CN102668332A (zh) 2012-09-12
CN102668332B true CN102668332B (zh) 2015-04-08

Family

ID=450976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17079.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68332B (zh) 2010-06-11 2010-06-11 定子以及用于定子的单位线圈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587177B2 (zh)
EP (1) EP2418758A4 (zh)
JP (1) JP5234173B2 (zh)
CN (1) CN102668332B (zh)
WO (1) WO201115506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70491B2 (ja) * 2009-11-05 2013-12-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及びステータ製造方法
JP5363403B2 (ja) * 2010-04-19 2013-12-1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2012152028A (ja) * 2011-01-19 2012-08-09 Denso Corp 回転電機
JP5488517B2 (ja) * 2011-03-31 2014-05-14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電動モータと電動モータを用いた電動圧縮機
EP2696475B1 (en) * 2011-04-05 2016-12-28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Sta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tator
JP5789570B2 (ja) * 2012-07-03 2015-10-07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
JP5804095B2 (ja) * 2013-01-22 2015-11-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及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JP5889235B2 (ja) * 2013-03-22 2016-03-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電機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850878B2 (ja) * 2013-05-16 2016-02-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セグメントコンダクタ型の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225549B2 (ja) * 2013-08-08 2017-11-08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巻線構造
WO2015029579A1 (ja) * 2013-08-26 2015-03-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FR3019948B1 (fr) 2014-04-10 2017-12-22 Moteurs Leroy-Somer Rotor de machine electrique tournante.
JP6341288B2 (ja) * 2014-09-01 2018-06-13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組立方法及びステータ
CN104218746B (zh) * 2014-09-04 2016-08-24 广西师范大学 三相对称印制绕组的制作方法
CN107005135B (zh) * 2014-12-26 2019-06-21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定子制造方法以及线圈
ITBO20150189A1 (it) 2015-04-16 2016-10-16 Magneti Marelli Spa Metodo di costruzione di una macchina elettrica presentante un avvolgimento statorico con barre rigide
CN106300716B (zh) * 2016-06-17 2018-08-03 浙江方正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三相电机定子
JP6785528B2 (ja) * 2016-10-14 2020-11-18 Nittoku株式会社 巻線装置及び巻線方法
JP6389501B2 (ja) * 2016-11-30 2018-09-12 公明 岩谷 回転機用コイル及び回転機
DE112018000190T5 (de) * 2017-02-23 2019-10-02 Borgwarner Inc. Elektrische Maschine mit einem Stator, der mehrlagige Endschlaufen hat
DE102017128827A1 (de) * 2017-12-05 2019-06-06 Ebm-Papst Mulfingen Gmbh & Co. Kg Multi-Zahnspulenwicklung für eine 2-strängige Drehfeldmaschine
CN108512331B (zh) * 2018-05-23 2024-03-01 醴陵市辉泰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双层绕组的线圈端部结构
WO2020044752A1 (ja) * 2018-08-31 2020-03-05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JP7137421B2 (ja) * 2018-09-28 2022-09-14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ステータ及び回転電機
KR20200056742A (ko) * 2018-11-15 2020-05-25 주식회사 코렌스글로벌 각동선 모터
JP7135987B2 (ja) * 2019-04-19 2022-09-1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整列装置および整列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DE102019213474A1 (de) * 2019-09-05 2021-03-11 Zf Friedrichshafen Ag Spule mit Hairpinwicklung sowie Verfahren zu deren Herstellung
WO2021065433A1 (ja) * 2019-09-30 2021-04-08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用コイルの製造方法、モー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モータ用コイルの製造装置
US11228216B2 (en) * 2019-11-15 2022-01-1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tator for electric machine with conductors with varying cross-sectional shapes
JP6794590B1 (ja) * 2020-03-05 2020-12-02 株式会社東芝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および回転電機
JP7058698B2 (ja) * 2020-09-23 2022-04-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US20220329124A1 (en) * 2021-04-09 2022-10-13 Borgwarner Inc. Stator With Printed End Turns and Methods of Making the Same
US20220329116A1 (en) * 2021-04-09 2022-10-13 Borgwarner Inc. Diamond Coil Stator with Parallel Paths and Balanced Winding Arrangem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53922A (zh) * 2002-04-26 2003-11-0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及其制造方法
EP1914866A2 (en) * 2006-10-19 2008-04-23 Hitachi, Ltd. Stator winding and forming method thereof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130016A1 (de) * 1990-12-24 1993-03-11 Erich Rabe Elektronisch kommutierte gleichstrommaschine
US5714824A (en) 1994-06-23 1998-02-03 Hydro-Quebec Conductor section for a stator frame of a polyphas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JP3752431B2 (ja) * 2001-02-28 2006-03-0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回転電機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320516B2 (ja) * 2001-07-30 2009-08-2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排紙装置を備えた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及び該排紙装置
GB0206645D0 (en) * 2002-03-21 2002-05-01 Rolls Royce Plc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magnetic coils for electrical machines
US6555942B1 (en) * 2002-05-10 2003-04-29 Chun-Pu Hsu Assembly type stator structure having flat wire wound coils
JP3906124B2 (ja) * 2002-07-25 2007-04-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回転機の電機子コイル
WO2006080465A1 (ja) * 2005-01-28 2006-08-03 Mostec Inc. コイル、コイルユニット、ステーター、及びローター
JP5055937B2 (ja) * 2006-10-12 2012-10-24 株式会社明電舎 回転電機の巻線絶縁構造
JP4509088B2 (ja) 2006-11-10 2010-07-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製造法
US7671495B2 (en) * 2006-11-20 2010-03-02 Asmo Co., Ltd. Armature and motor
JP2010063323A (ja) * 2008-09-06 2010-03-18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コイル部材およびステータ
JP2010067790A (ja) * 2008-09-10 2010-03-25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エッジワイズコイルおよびその製造装置
US8427024B2 (en) * 2009-12-18 2013-04-23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Stator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53922A (zh) * 2002-04-26 2003-11-0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及其制造方法
EP1914866A2 (en) * 2006-10-19 2008-04-23 Hitachi, Ltd. Stator winding and forming method thereof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234173B2 (ja) 2013-07-10
JPWO2011155061A1 (ja) 2013-08-01
EP2418758A4 (en) 2017-03-15
WO2011155061A1 (ja) 2011-12-15
EP2418758A1 (en) 2012-02-15
US8587177B2 (en) 2013-11-19
CN102668332A (zh) 2012-09-12
US20120007460A1 (en) 2012-0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68332B (zh) 定子以及用于定子的单位线圈的制造方法
JP5560176B2 (ja) モータ及びモータ製造方法
JP5418686B2 (ja) ステータ及びステータ製造方法
CN105027393B (zh) 汇流条单元
US8884489B2 (en) Motor
EP2237391B1 (en) Sta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4350667B (zh) 定子
EP2782224B1 (en) Coil manufacturing method
KR20140047729A (ko) 도체선 및 회전전기
CN101826764B (zh) 线圈
WO2011074114A1 (ja) ステータ
CN104604104B (zh) 旋转电机
JP5370491B2 (ja) ステータ及びステータ製造方法
CN104584391A (zh) 旋转电机及其制造方法
JP2009033832A (ja) モータ用ステータ
US8581467B2 (en) Stator including a cage coil
JP2005312278A (ja) 回転電機の集中巻き型ステータコイル
JP2009033831A (ja) モータ用ステータ
JP5488904B2 (ja)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CN110556956B (zh) 定子组件和具有其的电机
CN114825717A (zh) 一种定子组件及其应用的电机
CN112152337A (zh) 电机定子组件及其绕线方法、电机
CN220022444U (zh) 线圈绕组、定子总成、轴向磁通电机及车辆
CN212033857U (zh) 一种电机定子及电机
CN116613915A (zh) 线圈绕组、定子总成、轴向磁通电机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408

Termination date: 2018061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