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68243B - 套子、电连接器、及套子的使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套子、电连接器、及套子的使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68243B
CN102668243B CN201080053498.8A CN201080053498A CN102668243B CN 102668243 B CN102668243 B CN 102668243B CN 201080053498 A CN201080053498 A CN 201080053498A CN 102668243 B CN102668243 B CN 10266824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cover
face
ora terminalis
c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5349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68243A (zh
Inventor
塚原猛
铃木伸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olex LLC
Original Assignee
Molex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lex LLC filed Critical Molex LLC
Publication of CN1026682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682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682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6824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2End caps, i.e. of insulating or conductive material for covering or maintaining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entering the cap from the same end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套子及其使用方法。所述套子可附加于所述连接器且可与所述连接器脱离,同时在所述套子附加于所述连接器的状态下,所述套子和所述连接器不会有不必要的脱离;其中,在所述套子附加于所述连接器的状态下,能够容易地用手指或其他东西抓住所述套子;以及其中由于所述套子由柔软的片材制成、所述套子呈具有一闭合的末端和一设于后端的开口的一袋状、且所述套子能够在使防止所述连接器脱离的防脱功能生效的第一位置和使防脱功能失效的第二位置之间变换位置,因此所述套子容易操纵、可操作性高、体积小、易制造、且成本低。

Description

套子、电连接器、及套子的使用方法
相关申请参考
本申请主张2009年9月25日提交的、题为“套子、连接器、及套子的使用方法”的在先日本申请2009-220309的优先权,其内容整体上全部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套子、一种连接器、以及一种所述套子的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地,套子用于保护连接器或连接器端子等。如日本专利申请2001-155818中披露了一个示例。
图7是一现有套子的侧剖视图,该侧剖视图示出所述套子附加于一端子的状态。在图7中,附图标记851指示一端子,例如用于检测汽车电路并且设于汽车发动机室内的端子,所述端子与电线891的一端连接。此外,附加于端子851的一套子831由具有一些弹性和伸缩性的材料,诸如橡胶等制成。套子831将端子851密封,以起到一防水盖的作用。
此外,套子831在其后端具有一开口833,并且套子831包括:一圆柱形的前端闭合的鞘部832;以及一端子容纳部834,形成于鞘部832内并能够容纳端子851。在端子容纳部834的后端侧具有一直径扩大部835,直径扩大部835的直径大于端子容纳部834的前端侧部的直径。在直径扩大部835的内表面上形成有分别具有环形曲面的一定位突起836和一固持突起837。
另外,端子851包括设置在后面的一桶形部853和设置在前面的一板状片852。在桶形部853中,桶形部853前侧的一线缆桶形部853a压接到电线891的芯线上,且桶形部853后侧的一绝缘桶形部853b压接到一防水栓塞841上,防水栓塞841附加于电线891的包覆层。因此,端子851与防水栓塞841一体地连接到电线891。
防水栓塞841通常是一由橡胶制成的圆柱形元件。在整个圆周上突出的突起部842形成于外周面且安装于套子831的直径扩大部835内。由此,套子831以水密的状态遮盖住端子851。因此,即使套子831溅上水,端子851也不会接触到水。
一缝隙838形成于套子831的末端。当检测电路时,这能使一探针(未示出)的末端从缝隙838推入到套子831中,以使其接触端子851。
然而,所述现有的套子由具有一些弹性的材料,诸如橡胶等制成,且包括圆柱形鞘部832,所以难于遮盖住与包括多根电线的线缆末端连接的连接器。例如,在用于将包括多根电线的线缆连接到一板上的线连接器与安装于一板(诸如电路板)上的板连接器相对接的情况下,当与线缆末端连接的线连接器长期地储存于仓库等地方时,有时需要将一套子附加于线连接器,以防止异物(诸如空气中的灰尘)附着于线连接器。然而,如果由具有一些弹性但缺乏柔性(韧性)的橡胶或其他材料制成的且具有圆柱形部分的套子以那样的方式附加于线连接器,以密封线连接器,那么所述套子由于保持其圆柱形而体积庞大,且因此储存带套子的连接器需要更大的空间。
此外,在用于小型电子设备(诸如移动电话或摄像机)的线连接器的情况下,在布线操作中,线连接器需要穿过一形成于所述电子设备的外壳或其他类似部件上的小孔而与线缆末端连接。在这种情形下,如果布线操作是用由橡胶等具有一些弹性但缺乏柔性的材料制成且具有圆柱形部分的套子封闭的线连接器来进行,那么所述套子不能柔性变形,因此可操作性降低。自然地,如果拆下套子,那么所述线缆的多根电线将被分散。因此,可操作性也降低。
此外,一般而言,连接器(诸如线连接器)具有大体矩形的平行六面体形状。因此,如果形成环形曲面的定位突起836和固持突起837,那么就难以把所述连接器插入到端子容纳部834中,而且所述连接器一旦容纳于端子容纳部834也就难以拔出。
发明内容
因此,本申请的一个目的是解决上述现有套子存在的问题,且提供一种套子、一种附加有套子的连接器、以及一种所述套子的使用方法;其中,所述套子可容易地附加于所述连接器并且容易地与所述连接器脱离,同时在所述套子附加于所述连接器的状态下,所述套子和所述连接器不会有不必要的脱离;其中,在所述套子附加于所述连接器的状态下,能够容易地用手指或其他东西抓住所述套子;以及其中,由于所述套子由柔软的片材制成、所述套子呈具有一闭合的末端和一设于后端的开口的一袋状、且所述套子能够在使防止连接器脱离的防脱功能生效的一第一位置和使防脱功能失效的一第二位置之间变换位置,因此所述套子易操纵、可操作性高、体积小、易制造、且成本低。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一种套子,所述套子用于覆盖一连接器,所述套子由柔软的片材制成,所述套子具有一袋状形状,所述袋状形状具有一闭合的末端和一设于后端的开口,且所述套子能够在使防止连接器脱离的防脱功能生效的一第一位置和使防脱功能失效的一第二位置之间变换位置。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套子,所述套子具有一防脱部,所述防脱部形成为所述开口的一部分,且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防脱部可防止所述连接器脱离所述套子内的一容纳部。
根据本申请的再一套子,所述套子具有一第一端缘和一第二端缘,所述第一端缘和所述第二端缘沿宽度方向于两端自所述末端向所述后端延伸;在所述后端处,所述防脱部与所述第一端缘连接;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端缘与所述连接器的一第一端面相对;且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二端缘与所述连接器的所述第一端面相对。
根据本申请的又一套子,所述容纳部是所述套子内的一扁平空间,所述扁平空间的长度尺寸大于所述连接器的长度尺寸(线尺寸),且所述扁平空间在所述后端处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大于在所述末端处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并且大于所述连接器的宽度方向的尺寸。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套子,所述套子还具有:一对侧壁、一第一端缘和一第二端缘,连接所述侧壁的沿宽度方向的两端缘;以及一前端缘,连接所述侧壁的前端缘;所述防脱部在所述开口的一端处部分地连接所述侧壁的后端缘,且所述防脱部与所述第一端缘的后端连接。
根据本申请的又一套子,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器是与一线缆的一端连接的一线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包括:一第一端面,其沿长度方向延伸;以及一第二端面,其位于所述第一端面的相对侧且插入有所述线缆的电线。
根据本申请,提供一种连接器,包括:一壳体,与一对接连接器的一对接壳体对接;和一端子,其安装于所述壳体内且与安装在所述对接壳体内的所述对接端子接触,其中:一套子用于覆盖所述连接器,所述套子由柔软的片材制成,且所述套子具有一袋状形状,所述袋状形状具有一闭合的末端和一设于后端的开口,所述套子附加于所述连接器,以能够在使防止所述连接器脱离的防脱功能生效的一第一位置和使防脱功能失效的一第二位置之间变换位置。
根据本申请,提供一种套子的使用方法,所述套子用于覆盖一连接器,其中:所述套子由柔软的片材制成,所述套子具有一袋状形状,所述袋状形状具有一闭合的末端和一设于后端的开口;在使所述套子附加于所述连接器的状态下,所述套子是置于使防止所述连接器脱离的防脱功能生效的一第一位置;以及在使所述套子脱离所述连接器时,所述套子是置于使防脱功能失效的一第二位置。
根据本申请,所述套子由柔软的片材制成、所述套子具有一袋状形状、所述袋状形状具有一闭合的末端和一设于后端的开口、且所述套子能够在使防止连接器脱离的防脱功能生效的一第一位置和使防脱功能失效的一第二位置之间变换位置。这能够使所述套子容易附加于所述连接器并且容易与所述连接器脱离,同时在所述套子附加于所述连接器的状态下,所述套子与所述连接器不会有不必要的脱离;并且在所述套子附加于所述连接器的状态下,能够容易地用手或其他东西抓住所述套子,因此,可获得易于操纵、可操作性高、体积小、易制造、且成本低的套子。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参考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可以最好地理解本申请在结构和操作上的组织及方式及其另外的目的和优点,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并且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示出的容纳一连接器的一套子的视图:图1的(a)是侧视图;以及图1的(b)是A-A方向的剖视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套子的视图:图2的(a)是后视图;图2的(b)是侧视图;以及图2的(c)是B-B方向的剖视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示出的连接器及其对接连接器在对接前的状态的视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示出的用于说明套子在防脱功能方面的变化的视图:图4的(a)至图4的(d)示出套子的一系列位置;
图5是根据本申请的用于说明将套子安装于连接器的过程的视图:图5的(a)至图5的(d)示出一系列过程;
图6是根据本申请的用于说明将套子从连接器上拆下的过程的视图:图6的(a)至图6的(d)示出了一系列过程;以及
图7是一现有套子的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尽管本申请很容易具有多种不同形式的实施例,但示出在附图中且本文将详细说明的是具体实施例,同时应理解的是,本说明书应视为本申请原理的一个示例,而不意欲将本申请限制于本文所示出的图样。
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方向表示即上、下、左、右、前和后等是相对的,用于解释本申请中不同部件的结构和运动。当部件处于图中所示的位置时,这些表示是恰当的。但是,如果元件位置的说明发生变化,那么认为这些表示也将相应地发生变化。
在附图中,附图标记1表示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尽管所述连接器可以是任何类型的连接器,但是它典型地为一线连接器,线连接器是构成线对板连接器的连接器之一且与包括多根电线91的线缆90的一端连接。此外,如图3所示,连接器1与对接连接器101对接。尽管对接连接器101可以是任何类型的连接器,但是它典型地为一板连接器,板连接器是构成线对板连接器的另一连接器且是用于安装在一板(诸如电路板)(未示出)的表面上的一表面安装连接器。
所述板典型地是用于电气设备、电子装置等的印刷电路板。线缆90典型地是用于连接电气设备或电子装置的信号线、电源线等的导电线缆。此外,尽管电气设备和电子装置典型地是个人计算机、移动电话、数码相机、摄像机、数字电视、车载导航装置、游戏机等,但是它们也可以是任何类型的电气设备和电子装置。
此外,如图1所示,一套子31能够附加于连接器1。套子31是一由柔软片材制成的元件,该元件具有一袋状形状,所述袋状形状具有一闭合的末端和一设于后端的开口,且该元件容易附加在与线缆90的电线91的末端连接的连接器1上或是从连接器1上脱离。尽管所述片材可以是具有柔性(韧性)的任何材料,但是所述片材典型地是由高密度聚乙烯制成的透明或半透明薄片材料。所述片材不一定总是透明或半透明的,还可以是不透明的。然而,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说明,所述片材是透明或半透明的,以使连接器1和容纳于套子31内的电线91可见。
此外,如图3所示,第一连接器1由绝缘材料(诸如合成树脂)一体形成,且包括:一壳体11,作为第一壳体且其整体形状呈近似扁平的矩形平行六面体;一端子51,作为第一端子,由金属制成并安装于壳体11内;以及一辅助金属支架21,作为第一壳体辅助金属支架,由金属制成并附接于壳体11。尽管在示例中40个端子51平行排列,但端子51的数量可以任意地改变,以与电线91的数量相对应。此外,端子51间的间距可以任意确定。多个端子51分别与相应的电线91的一端连接。
壳体11包括:一对接凸部13,朝下突出以固持端子51;一顶板12,呈近似板状矩形,位于壳体11的上表面;一第一端面15,作为基本板状矩形的前板,位于壳体11的前表面;一第二端面16,作为基本板状矩形的后板,位于壳体11的后表面且插入有多根电线91的末端;以及一对侧壁17,位于壳体11的两侧。壳体11的下表面是与对接连接器101对接的一对接面14。此外,辅助金属支架21是通过弯折金属板制成的元件,辅助金属支架21附接于壳体11,以遮盖顶板12和侧壁17的至少一部分。尽管各个部分的尺寸可以任意地设置,但是在示例中连接器1的长度(图3中沿自左下到右上的方向的尺寸)、宽度(图3中沿自左上到右下的方向上的尺寸)和厚度(图3中的竖直方向上的尺寸)分别约为17mm、3mm和1.5mm。
另一方面,对接连接器101由绝缘材料(如合成树脂)一体形成,且包括:一对接壳体111,作为第二壳体且整体上呈近似扁平矩形平行六面体;一对接端子151,作为第二端子,由金属制成并安装于对接壳体111内;以及一对接辅助金属支架121,作为第二壳体辅助金属支架,由金属制成并附接于对接壳体111。尽管在所示出的示例中40个对接端子151平行排列,但对接端子151的数量可以任意地改变,以与端子51的数量相对应。此外,对接端子151间的间距可以改变,以与端子51间的间距相对应。对接端子151中的每一个的尾部153通过焊接等方式与所述板上的导电迹线的电极连接。
对接壳体111包括:一底板114,大体为板状矩形,位于对接壳体111的下表面上且与所述板的表面相对;以及对接顶板112,基本为板状矩形,位于对接壳体111的上表面且作为与连接器1相对接的一对接面。在对接顶板112中,形成有一对接凹部113,对接凹部113是其侧壁上暴露有对接端子151的凹部并容纳对接凸部13。
对接连接器101通过以下方式表面安装于所述板上:通过焊接等方式将对接端子151的尾部153与形成于所述板的所述表面上导电迹线的电极连接,且通过焊接等方式将对接辅助金属支架121的一部分与形成于所述板的所述表面上的一固定部连接。然后,操作者使连接器1的对接面14和对接连接器101的对接顶板112彼此相对,并且将连接器1的对接凸部13插入到对接连接器101的对接凹部113中,以使连接器1和对接连接器101对接。
此外,当连接器1不与对接连接器101对接时,套子31优选附加于连接器1,如图1所示。这样可以防止异物(如空气中的灰尘)附着于连接器1。另外,当连接器1与其他元件干涉作用时,套子还可以防止损坏连接器1。
另外,当与线缆90的一端连接的连接器1连同线缆90一起附接于电气设备或电子装置时,线缆90能够更容易被处理,从而提高了可操作性。例如,在将与连接器1连接的线缆90穿过形成于电气设备或电子装置外壳上的穿孔的操作中,由于套子31覆盖在线缆90的所述一端附近和连接器1的周围,所以可将线缆90顺畅地穿过所述穿孔,而不会卡在所述穿孔的壁面上。另外,不会对线缆90的所述一端附近和连接器1造成损害。同样的效果不仅在线缆90穿过穿孔的情况下可以获得,而且在线缆90穿过狭窄空间的情况下也可以获得。
尽管套子31可以具有任意形状,只要其呈具有闭合的末端且后端开口的袋状形状即可,典型地,套子31具有如图2所示的形状。具体地,当从侧面看时,套子31具有一缓慢渐缩末端闭合的管状外形;且从后方看时,套子31具有一极薄的唇状外形。
套子31由柔软片材制成。因此,如果将套子31放置到一平面(诸如平台(诸如桌子)的上表面)上且图2的(a)中的右侧壁或左侧壁向下,换言之,放倒套子31,则套子31由于其自身重量而变得更扁平,且当从后方看时具有板状形状。因此,当储存时,套子31可以放置于另一放倒的套子31的顶部,从而能够节省储存空间。
在示例中,套子31包括:一第一侧壁32a和一第二侧壁32b,分别是左侧壁和右侧壁;一第一端缘33a和一第二端缘33b,分别是下端缘和上端缘;一前端缘36,为一位于所述末端的端缘;一开口35,为一位于所述后端的开口;以及接合部37,作为防脱部,形成在所述后端的开口35的一端。
此外,前端缘36将第一侧壁32a的前端缘和第二侧壁32b的前端缘相连接,当从侧面看时其具有一基本为半圆弧的形状。此外,第一端缘33a和第二端缘33b将第一侧壁32a和第二侧壁32b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缘连接,且当从侧面看时,第一端缘33a和第二端缘33b每个均具有一线性形状、同时其前端与前端缘36连接。此外,当从侧面看时,后端沿竖直方向线性延伸。接合部37在开口35的一端(图1的(a)和图2的(b)所示例中的下端)将第一侧壁32a的后端缘和第二侧壁32b的后端缘连接,且该端(图1的(a)和图2的(b)所示例中的所述下端)与第一端缘33a连接。第一端缘33a和第二端缘33b互相不平行。第一端缘33a和第二端缘33b中的一个相对另一个倾斜某一角度,且靠近前端缘36处它们之间的距离窄于靠近所述后端处它们之间的距离。
此外,第一端缘33a、第二端缘33b、前端缘36、以及接合部37闭合,从而形成一容纳部34,容纳部34是一扁平袋状空间,同时外周闭合且开口35仅开设于第一侧壁32a和第二侧壁32b之间。容纳部34的侧面形状与整个套子31的侧面形状相同。侧壁32用于整体地描述第一侧壁32a和第二侧壁32b,且端缘33用于整体地描述第一端缘33a和第二端缘33b。
在示例中,第一侧壁32a和第二侧壁32b是一对以相同形状形成且由高密度聚乙烯制成的片材,具有如图2的(b)所示的形状。此外,第一端缘33a、第二端缘33b和前端缘36是通过叠加第一侧壁32a到第二侧壁32b上并通过热封、超声结合或其他方法将端缘接合来形成。另外,同样地,接合部37通过于所述后端的开口35的一端处形成一结合部来形成,换言之,是在端缘的于所述后端的靠近第一端缘33a的部分处形成一结合部而形成。
套子31不一定总是通过叠加一对片材并将它们的端缘连接的方式来制造。例如,可采用向模具中注入树脂的方法来制造具有如图2所示形状的袋状套子31,该方法与用于通过射出成型的方式制造瓶状容器的方法相同。这种情况下,第一侧壁32a、第二侧壁32b、第一端缘33a、第二端缘33b、前端缘36、以及接合部37全部彼此一体形成。
此外,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在容纳部34的长度方向上的尺寸L(几乎等于套子31的长度)约是27mm,在容纳部34末端处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Wl(几乎等于套子31末端的宽度)(换言之,前端缘36的宽度)约是3.5mm,尺寸W2(其为开口35的宽度)约是4.5mm,尺寸H(其为接合部37的宽度)约是1.0mm,且第二端缘33b相对第一端缘33a倾斜的角度约是5到6度。尺寸W2和尺寸H的总和几乎等于在宽度方向上容纳部34在所述后端处的尺寸。所有这些数值仅仅是示例性的,且因此可以按照需要做适当改变。
此外,当套子31附加于已与线缆90的一端连接的连接器1时,连接器1通过将外部和容纳部34连通的开口35插入到容纳部34中。图1示出已与线缆90的端部连接的连接器1的状态,套子31附加于连接器1,连接器1容纳于容纳部34。
图1中,附图标记92表示一绝缘线缆包覆层,用于包覆整束电线91,且在从线缆90末端到一预定长度的范围内去掉所述线缆包覆层以暴露出电线91。一包覆端保护部93保护线缆包覆层92的端部。暴露的电线91彼此分开且如图1的(a)所示弯折。从而,连接器1的长度方向(换言之,第一端面15和第二端面16的延伸方向)几乎与具有线缆90的线缆包覆层92的部分中的至少末端部的延伸方向平行,由此连接器1能够容纳到细长的容纳部34中。此外,当从侧面看时,连接器1的第一端面15几乎与第一端缘33a平行且连接器1的第一端面15与第一端缘33a相对。在示例中,尽管连接器1的第一端面15抵靠或靠近于第一端缘33a,但是第一端面15不一定总是抵靠或靠近于第一端缘33a,而可以与第一端缘33a间隔一段距离。另外,由于容纳部34容纳有连接器1和多根电线91,所以当从后方看时,第一侧壁32a和第二侧壁32b很大程度上被弯折。
此外,接合部37形成于套子31的后端。因此,即使套子31相对于连接器1向前移动,接合部37与连接器1的后侧侧壁17接合,从而可以理解的是套子31不会脱离连接器1。因此,即使操作者通过用他/她的手指或其他东西抓住套子31来处理已与线缆90连接的连接器1,套子31和连接器1也不会有不必要的脱离,换言之,套子31的防脱功能生效。因此,可以理解的是,套子31易于使用和具有高的可操作性。
在图4中,为了清楚地表明套子31和连接器1之间的位置关系,省略包括电线91的线缆90的图示。
在套子31位于一第一位置的情况下,在所述第一位置,套子31的第一端缘33a与连接器1的第一端面15相对,如图4的(a)所示,接合部37与连接器1的后侧侧壁17接合,因此即使套子31相对于连接器1向前移动(就是说,即使连接器1相对于套子31向后移动),套子31也不会脱离连接器1。换言之,如果套子31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则套子31的防脱离功能生效,从而套子31不会脱离连接器1。
相应地,如需将连接器1和套子31脱离,首先,如图4的(b)的箭头C所示,连接器1相对于套子31向前移动。从而,接合部37脱离侧壁17。随后,如图4的(b)的箭头D所示,套子31相对于连接器1旋转180度。换言之,套子31相对于连接器1竖向翻转。由此,如图4的(c)所示,套子31置于一第二位置,在所述第二位置,套子31的第二端缘33b与连接器1的第一端面15相对。在所述第二位置,接合部37位于远离连接器1的在图4的(c)上侧的第二端面16的位置,从而,接合部37不与侧壁17接合。换言之,如果套子31位于所述第二位置,套子31的防脱功能失效且无法实现。
因此,如图4的(d)的箭头E所示,如果套子31相对于连接器1向前移动,连接器1可通过开口35向后退出套子31,因为接合部37不与连接器1的后侧侧壁17接合。换言之,套子31的防脱功能失效且无法实现,从而套子31与连接器1脱离。
在图4的(b)所示的例子中,在连接器1上方(换言之,在连接器1的第二端面16和套子31的第二端缘33b之间)存在一大的空间。因此,如果连接器1在这种状态下相对于套子31向上大幅度位移,连接器1的第一端面15距离套子31的第一端缘33a一段较远的距离,从而,因为接合部37与连接器1的后侧侧壁17不接合,所以仅仅通过使套子31相对于连接器1向前移动而不需使套子31旋转180度,套子31似乎将与连接器1脱离。
然而,如随后所述,在移动附加有套子31的连接器1的过程中,操作者通常用他/她的手指或其他东西抓住套子31。因此,套子31中的连接器1由于其自身重量自然更靠近位于下侧的第一端缘33a。因此,连接器1不可能相对于套子31大幅度地向上位移,从而连接器1的第一端面15不能远离套子31的第一端缘33a。
此外,当采用该实施例中所示的尺寸时,连接器1的宽度(即在图4的(b)所示状态下侧壁17的竖向尺寸)约为3mm,且套子31的容纳部34后端处的宽度方向(在图4的(b)中沿竖直方向)的尺寸是W2+H,即约为5.5mm。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连接器1相对于容纳部34的宽度方向位于中心位置,那么连接器1的侧壁17的两竖直端中的每一个与在容纳部34后端处的两竖直端中的相应一个之间的距离约为0.75mm,其小于尺寸H(约为1.0mm),尺寸H为接合部37的宽度。因此,即使连接器1相对于容纳部34的宽度方向位于中心位置,接合部37也会与连接器1的后侧侧壁17接合,从而套子31的防脱功能生效,由此套子31不会脱离连接器1。
此外,即使不采用所列尺寸,也可以获得相同的效果,除非套子31的尺寸远远大于连接器1的尺寸。另外,实际上,在连接器1容纳在容纳部34中的状态下,袋状套子31沿宽度方向(与图垂直的方向)延伸,且容纳部34后端处的宽度方向的尺寸比图2所示状态下的尺寸减少得更多。因此,连接器1的侧壁17的两竖直端中的每一个和容纳部34后端的两竖直端中的相应一个之间的距离比上面给出的更小。因此,接合部37将与连接器1的后侧侧壁17接合,从而套子31不会脱离连接器1。
此外,如果线缆90与连接器1连接,那么多根电线91占据连接器1的第二端面16和套子31的第二端缘33b之间的空间,如图1所示。因此,即使在如图4的(b)所示的状态下,连接器1也不可能相对于套子31大幅度地向上位移,故连接器1的第一端面15不会远离套子31的第一端缘33a。因此,即使连接器1相对于套子31向上有一定程度的位移,套子31的防脱功能也会生效且接合部37与连接器1的后侧侧壁17相接合,从而套子31不会脱离连接器1。换言之,在所述第一位置可以可靠地实现套子31的防脱功能,这样就可以成功地防止套子31脱离连接器1。
图5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用于说明将套子附加于连接器的过程的图。首先,当套子31附加于连接器1时,将位于线缆包覆层92之前暴露的电线91弯折,如图5的(a)所示,从而连接器1的第一端面15和第二端面16的延伸方向与线缆90的具有线缆包覆层92的部分的至少末端的延伸方向平行对准。
此外,将套子31定向以使其后端与连接器1的前侧侧壁17相对,如此第二端缘33b与连接器1的第一端面15几乎平行而且第二端缘33b与第一端面15相对。换言之,套子31置于所述第二位置且套子31的后端与连接器1的前侧侧壁17相对。
随后,如图5的(a)的箭头F所示,连接器1相对于套子31向前移动。由此,连接器1连同线缆90一起穿过开口35进入容纳部34,而接合部37对侧壁17没有任何妨碍。
此后,如图5的(b)的箭头G所示,连接器1相对于套子31进一步向前移动。因为第一端缘33a相对于第二端缘33b以某一角度倾斜,所以容纳部34具有渐缩的形状。因此,连接器1因在前端缘36后面位置(图5的(b)的左侧)处受到容纳部34的内表面的妨碍而停止移动,如图5的(b)所示,而没有抵靠于套子31的前端缘36。在图5的(b)所示的例子中,连接器1的第二端面16和套子31的第一端缘33a之间存在有足够的空间,且因此连接器1似乎不会受到容纳部34的内表面的妨碍。然而,实际上,在连接器1容纳于容纳部34内的状态下,袋状套子31沿宽度方向(与图垂直的方向)延伸,且由此连接器1受到容纳部34的内表面的妨碍。如从上述说明所理解的,即使在所述第二位置,当套子31相对于连接器1向后移动时,套子31也不会脱离连接器1。
如图5的(b)所示的状态下,从套子31的后端到连接器1的后侧侧壁17之间的尺寸与之后描述的尺寸P几乎相同,且典型地约为5到10mm。换言之,在连接器1后方,套子31具有长度的超出部分,操作者容易用他/她的手指或其他东西抓住所述长度的超出部分。因此,操作者通过用他/她的手指或其他东西抓住套子31的超出部分,能容易地操纵套子31。尽管在套子31中,线缆90位于连接器1后方的超出部分,但是连接器1不位于这里且渐缩形容纳部34在靠近所述后端处具有大的容积。因此,套子31具有不存在任何容纳物的大的空间。由此,操作者能够容易地用他/她的手指抓住柔软的套子31。
随后,如图5的(c)的箭头J所示,套子31相对于连接器1相对地旋转180度。换言之,套子31相对于连接器1竖向翻转。在这种情况下,操作者通过用他/她的手指抓住连接器1后方的套子31的所述超出部分,能够容易地翻转套子31。
由此,如图5的(c)所示,套子31置于所述第一位置,在所述第一位置,套子31的第一端缘33a与连接器1的第一端面15相对。在所述第一位置,接合部37位于图5的(c)的下侧。因此,接合部37可与侧壁17接合且套子31的防脱功能生效。
因此,即使连接器1相对于套子31如图5的(d)的箭头K所示那样向后移动,接合部37将会与连接器1的后侧侧壁17接合。因此,连接器1不会穿过开口35从套子31中向后退出。换言之,套子31的防脱功能生效,从而套子31不会脱离连接器1。在示例中,尽管连接器1的第一端面15抵靠或靠近于第一端缘33a,但是第一端面15不一定总是抵靠或靠近于第一端缘33a,而是可以与第一端缘33a间隔一段距离。
此外,在图5的(d)所示的状态下,从套子31的末端到连接器1的前侧侧壁17之间的尺寸等于或大于尺寸P,且典型地约为5到10mm或更大。换言之,在连接器1前方,套子31具有长度的超出部分,操作者容易用他/她的手指或其他东西抓住所述长度的超出部分。因此,操作者通过用他/她的手指或其他东西抓住套子31的超出部分,能够容易地操纵套子31。特别是,在套子31中,线缆90和连接器1二者均不位于连接器1前方的超出部分中。因此,套子31的超出部分极其柔软,且操作者能够非常容易地用他/她的手指或其他东西抓住所述超出部分。
因此,当与线缆90的端部连接的连接器1连同线缆90一起连接于电气设备上时,操作者能够抓住连接器1前方的套子31的超出部分,以使连接器1沿所需的方向以所需的位移量位移,由此便于操作且提高了可操作性。
例如,在使与连接器1连接的线缆90穿过形成于电气设备或电子装置外壳上的穿孔的操作中,首先,仅将连接器1前方的套子31的超出部分从一侧推入穿孔,然后从另一侧抓住并拔出超出部分的末端,连接器1就可以连同线缆90一起顺畅地穿过穿孔。如此,当连接器1穿过狭窄的空间(例如穿孔)时,仅需要用手指或其他东西抓住并移动连接器1前方的套子31的超出部分,由此可操作性极大地提高。
此外,套子31是由柔软的片材制成。因此,例如,在穿过具有小直径的穿孔的过程中,当套子31被推至穿孔的内表面时,套子31可柔性变形,从而套子31可以顺畅地穿过穿孔。换言之,可使带有套子31的连接器1容易地穿过极其狭窄的空间。
上述说明考虑了这样的情况,即在连接器1通过开口35进入容纳部34之前,套子31置于所述的第二位置,以使连接器1容纳于容纳部34,此后,套子31竖向翻转置于所述第一位置。然而,在保持套子31处在所述第一位置的同时,连接器1也可以通过开口35进入容纳部34。在这种情况下,连接器1容纳于容纳部34后,可省略竖向翻转套子31的过程,从而减少操作时间。
图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用于说明套子和连接器脱离过程的图。在操作者通过用他/她的手指或其他东西抓住套子31来处理与线缆90连接的连接器1的同时或之后,套子31位于所述第一位置且连接器1相对于套子31位于后部,同时接合部37与后侧侧壁17接合。换言之,这与图5的(d)所示的状态相同,其中套子31的防脱功能生效,从而套子31不会脱离连接器1。在示例中,尽管连接器1的第一端面15抵靠或靠近于第一端缘33a,但是第一端面15不一定总是抵靠或靠近于第一端缘33a,而是可以与第一端缘33a间隔一段距离。
此外,由于接合部37与连接器1的后侧侧壁17接合,所以套子31相对于连接器1不能旋转。换言之,在操作者处理连接器1的同时或之后,套子31不能置于所述第二位置。因此,如果套子31要脱离连接器1,首先,连接器1相对于套子31向前移动,如图6的(b)的箭头M所示。这样将接合部37和侧壁17之间的接合脱离。另外,第二端缘33b相对于第一端缘33a以某一角度倾斜,以使容纳部34具有渐缩形状。因此,连接器1因在前端缘36后方的位置(图6的(b)的左侧)受到容纳部34的内表面的妨碍而停止移动,如图6的(b)所示,而没有抵靠于套子31的前端缘36。
在图6的(b)所示的例子中,连接器1的第二端面16和套子31的第二端缘33b之间存在有足够的空间,因此,连接器1似乎不会受到容纳部34的内表面的妨碍。然而,实际上,在连接器1容纳于容纳部34内的状态下,袋状套子31是沿宽度方向(与图垂直的方向)延伸,所以连接器1会受到容纳部34的内表面的妨碍。如从上述说明所理解的,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相类似,当套子31相对于连接器1向后移动时,套子31也不会脱离连接器1。
在图6的(b)所示的状态下,从套子31的后端到连接器1的后侧侧壁17之间的尺寸P约为5到10mm。换言之,在连接器1后方,套子31具有长度的超出部分,操作者容易用他/她的手指或其他东西抓住所述超出的长度部分。因此,操作者通过用他/她的手指或其他东西抓住套子31的所述超出部分,能够容易地操纵套子31。尽管在套子31中,线缆90处于连接器1后方的所述超出部分,但是连接器1不处于这里且渐缩形容纳部34在所述后端附近具有大的容积。因此,套子31具有不存在任何容纳物的大的空间。所以,操作者能够容易地用他/她的手指抓住柔软的套子31。
随后,如图6的(b)的箭头N所示,套子31相对于连接器1相对旋转180度。换言之,套子31相对于连接器1竖向翻转。在这种情况下,操作者通过用他/她的手指抓住连接器1后方的套子31的所述超出部分,从而能够容易地翻转套子31。
由此,如图6的(c)所示,套子31置于所述第二位置,在所述第二位置,套子31的第二端缘33b与连接器1的第一端面15相对。在所述第二位置,在图6的(c)上侧,接合部37位于距离连接器1的第二端面16较远的位置,从而,接合部37与侧壁17不接合。换言之,如果套子31位于所述第二位置,套子31的防脱功能失效且无法实现。
因此,如图6的(d)的箭头Q所示,因为接合部37不会与连接器1的后侧侧壁17相接合,如果套子31相对于连接器1向前移动,连接器1连同线缆90一起通过开口35向后退出套子31,。换言之,套子31的防脱功能失效且无法实现,从而套子31与连接器1脱离。
其后,与套子31脱离的连接器1与对接连接器101相对接,如图3所示。由此,连接器1的各端子51与对接连接器101的相应对接端子151接触,然后通过相应端子51和对接端子151使每根电线91与一板(未示出)的相应导电迹线电连接。
如此,根据本实施例,用于覆盖连接器1的套子31由柔软的片材制成,且具有一闭合的末端和设于后端的开口35的袋状形状。套子31能够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变换位置,所述第一位置能使防止连接器1脱离的防脱功能生效,所述第二位置能使防脱功能失效。
由此,套子31容易附加于连接器1且容易与连接器1脱离,同时在套子31附加于连接器1的状态下套子31与连接器1不会存在不必要地脱离。通过与连接器1附加的套子31,能够容易地用手指或其他东西抓住套子31。因此,可获得易操作、可操作性高、体积小、易制造和成本低的套子31。
此外,套子31具有作为防脱部的接合部37,接合部37形成于开口35的一部分。在所述第一位置,即使连接器1相对于套子31向后移动,接合部37会与连接器1的后侧侧壁17相接合以防止连接器1脱离套子31的容纳部34,从而套子31不会脱离连接器1。
另外,套子31具有在两端沿宽度方向自所述末端向所述后端延伸的第一端缘33a和第二端缘33b,且接合部37与第一端缘33a在所述后端处连接。在所述第一位置,第一端缘33a与连接器1的第一端面15相对;而在所述第二位置,第二端缘33b与连接器1的第一端面15相对。因此,通过改变套子31相对于连接器1的位置,将套子31置于所述第二位置,这样就容易地能使套子31与连接器1脱离。因此,套子31容易被操纵且具有高的可操作性。
此外,容纳部34是套子31内的一扁平空间,该扁平空间的长度尺寸大于连接器1的长度尺寸,且该扁平空间的在所述后端处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大于在所述末端处的宽度方向的尺寸,且大于连接器1的宽度方向的尺寸。这能使套子31容易附加于连接器1和容易与连接器1脱离,且因套子31体积不大,所以能节省套子31的储存空间。另外,即使在连接器1容纳于容纳部34内的状态下,套子31的体积也不大,从而可节省覆盖有套子31的连接器1的储存空间。
此外,套子31具有:一对侧壁32;第一端缘33a和第二端缘33b,连接侧壁32的沿宽度方向的两端缘;以及前端缘36,连接两侧壁32的前端缘。在开口35的一端处接合部37部分地连接侧壁32的后端缘,且接合部37与第一端缘33a的后端连接。由此,尽管具有简单的形状且容易制造,但是套子31容易附加于连接器1且容易与连接器1脱离,而且在所述第一位置,套子31能够可靠地防止连接器1脱离。
此外,连接器1是一与线缆90的端部连接的线连接器,连接器1包括:第一端面15,沿长度方向延伸;以及第二端面16,位于第一端面15相对侧且插入有线缆90的电线91。因此,当连接器1连同线缆90一起连接于电气设备时,套子31既容易附加于与线缆90的端部连接的连接器1,也容易从与线缆90的端部连接的连接器1上脱离,并且提高可操作性。
此外,连接器1包括:壳体11,与对接连接器101的对接壳体111对接;以及端子51,安装于壳体11内且与安装于对接壳体111内的对接端子151接触。套子1由柔软的片材制成,具有一闭合的末端且一设于后端的开口的袋子式形状。此外,用于覆盖连接器1的套子31附加于连接器1,以在防止连接器1脱离的防脱功能生效的所述第一位置和使防脱功能失效的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变化位置。当套子31附加于连接器1时,这样可防止异物(如空气中的灰尘)附着于连接器1,且能使套子31容易被抓住。因此,套子31容易被操纵,从而提高了可操作性。
此外,在用于覆盖连接器1的套子31的使用方法中,套子31由柔软的片材制成,具有一闭合的末端和一设于后端的开口35的袋状形状。此外,在使套子31附加于连接器1的状态下,是将套子31置于使防止连接器1脱离的防脱功能生效的所述第一位置。为了使套子31脱离连接器1,是将套子31置于使防脱功能失效的所述第二位置。
由此,尽管套子31能容易附加于连接器1且容易与连接器1脱离,但是套子31与连接器1不会存在不必要地脱离。另外,套子31在附加于连接器1的状态下,能够容易地用手指或其他东西抓住并且容易操纵套子31,由此提高了可操作性。
尽管示出并说明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但是可以设想到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前面说明书和随附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多种多样的修改。

Claims (16)

1.一种套子,用于覆盖一连接器,其中:所述套子由柔软的片材制成,并具有一袋状形状,所述袋状形状具有一闭合的末端和一设于后端的开口,所述套子能够在使防止所述连接器脱离的防脱功能生效的一第一位置和使所述防脱功能失效的一第二位置之间变换位置,
所述套子还具有形成在所述开口的一部分的一防脱部;在所述的第一位置,所述防脱部能够防止所述连接器脱离所述套子内的一容纳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套子,其中所述套子还具有一第一端缘和一第二端缘,所述第一端缘和所述第二端缘在沿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自所述末端向所述后端延伸;其中:
在所述后端处,所述防脱部与所述第一端缘连接;
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端缘与所述连接器的一第一端面相对;以及
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二端缘与所述连接器的所述第一端面相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套子,其中:所述容纳部是所述套子内的一扁平空间,所述扁平空间的长度尺寸大于所述连接器的长度尺寸,且所述扁平空间在所述后端处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大于在所述末端处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并且大于所述连接器的宽度方向的尺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套子,所述套子具有:一对侧壁;所述第一端缘和所述第二端缘连接所述侧壁的沿宽度方向的两端缘;以及一前端缘,连接所述侧壁的前端缘;
其中,所述防脱部在所述开口的一端处部分地连接在所述侧壁的后端缘,且所述防脱部与所述第一端缘的后端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套子,其中所述连接器是与一线缆的一端连接的一线连接器;所述线连接器包括的所述第一端面沿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线连接器还包括一第二端面,位于所述第一端面的相对侧且插入有所述线缆的电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套子,其中所述连接器是与一线缆的一端连接的一线连接器;所述线连接器包括:一第一端面,其沿长度方向延伸;以及一第二端面,其位于所述第一端面的相对侧且插入有所述线缆的电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套子,其中所述容纳部是所述套子内的一扁平空间,所述扁平空间的长度尺寸大于所述连接器的长度尺寸,且所述扁平空间在所述后端处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大于在所述末端处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并且大于所述连接器的宽度方向的尺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套子,其中所述连接器是与一线缆的一端连接的一线连接器;所述线连接器包括:一第一端面,其沿长度方向延伸;以及一第二端面,其位于所述第一端面的相对侧且插入有所述线缆的电线。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套子,所述套子具有:一对侧壁;一第一端缘和一第二端缘,连接所述侧壁的沿宽度方向的两端缘;以及一前端缘,连接所述侧壁的前端缘;
其中,所述防脱部在所述开口的一端处部分地连接所述侧壁的后端缘,且所述防脱部与所述第一端缘的后端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套子,其中所述连接器是与一线缆的一端连接的一线连接器;所述线连接器包括:一第一端面,其沿长度方向延伸;以及一第二端面,其位于所述第一端面的相对侧且插入有所述线缆的电线。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套子,所述套子具有:一对侧壁;所述第一端缘和所述第二端缘连接所述侧壁的沿宽度方向的两端缘;以及一前端缘,连接所述侧壁的前端缘;
其中,所述防脱部在所述开口的一端处部分地连接所述侧壁的后端缘,且所述防脱部与所述第一端缘的后端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套子,其中所述连接器是与一线缆的一端连接的一线连接器;所述线连接器包括的所述第一端面沿长度方向延伸;所述连接器还包括一第二端面,其位于所述第一端面的相对侧且插入有所述线缆的电线。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套子,其中:所述连接器是与一线缆的一端连接的一线连接器;所述线连接器包括的所述第一端面沿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线连接器还包括一第二端面,其位于所述第一端面的相对侧且插入有所述线缆的电线。
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套子,其中:所述连接器是与一线缆的一端连接的一线连接器;所述线连接器包括的所述第一端面沿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线连接器还包括一第二端面,其位于所述第一端面的相对侧且插入有所述线缆的电线。
15.一种连接器,包括:
一壳体,与一对接连接器的一对接壳体对接;和
一端子,其安装于所述壳体内且与安装于所述对接壳体内的所述对接端子接触;
其中,还包括一套子,用于覆盖所述连接器,所述套子由柔软的片材制成且具有一袋状形状,所述袋状形状具有一闭合的末端和一设于后端的开口,所述套子附加于所述连接器,以能够在使防止所述连接器脱离的防脱功能生效的第一位置和使防脱功能失效的第二位置之间变换位置,所述套子还具有形成在所述开口的一部分的一防脱部;在所述的第一位置,所述防脱部能够防止所述连接器脱离所述套子内的一容纳部。
16.一种套子的使用方法,所述套子用于覆盖一连接器,其中:
所述套子由柔软的片材制成且具有一袋状形状,所述袋状形状具有一闭合的末端和一设于后端的开口,所述套子还具有形成在所述开口的一部分的一防脱部;
在使所述套子附加于所述连接器的状态下,所述套子是置于使防止所述连接器脱离的防脱功能生效的第一位置,所述防脱部能够防止所述连接器脱离所述套子内的一容纳部;以及
在使所述套子脱离所述连接器时,所述套子是置于使防脱功能失效的第二位置。
CN201080053498.8A 2009-09-25 2010-09-27 套子、电连接器、及套子的使用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6824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20309 2009-09-25
JP2009220309A JP2011070886A (ja) 2009-09-25 2009-09-25 キャップ、コネクタ及びキャップの使用方法
PCT/US2010/050423 WO2011038355A1 (en) 2009-09-25 2010-09-27 Electrical connector cap and method of use thereof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68243A CN102668243A (zh) 2012-09-12
CN102668243B true CN102668243B (zh) 2015-01-28

Family

ID=437962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53498.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68243B (zh) 2009-09-25 2010-09-27 套子、电连接器、及套子的使用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11070886A (zh)
CN (1) CN102668243B (zh)
WO (1) WO2011038355A1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2847A (ja) * 1994-07-07 1996-01-23 Tadao Totsuka 端子カバー
JPH08130043A (ja) * 1994-10-28 1996-05-21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スプライス部保護キャップ
JP2001155818A (ja) * 1999-11-30 2001-06-08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端子金具の防水カバー
CN201060978Y (zh) * 2007-05-11 2008-05-14 富港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板对板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88853A (en) * 1995-05-17 1996-12-31 Hubbell Incorporated Closure cap with gasket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 housing
US7267571B1 (en) * 2006-11-03 2007-09-11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Double wall connector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2847A (ja) * 1994-07-07 1996-01-23 Tadao Totsuka 端子カバー
JPH08130043A (ja) * 1994-10-28 1996-05-21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スプライス部保護キャップ
JP2001155818A (ja) * 1999-11-30 2001-06-08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端子金具の防水カバー
CN201060978Y (zh) * 2007-05-11 2008-05-14 富港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板对板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1038355A1 (en) 2011-03-31
CN102668243A (zh) 2012-09-12
JP2011070886A (ja) 2011-04-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24639B (zh) 电连接器
US7140910B1 (en) Adjustable connection assembly
EP2544313B1 (en) Connector and connection device for electronic equipment
CN101499575B (zh) 电连接器
US6653569B1 (en) Serial ATA cable
CN201075522Y (zh) 电连接器
CN201285897Y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JP6627599B2 (ja) 基板用防水コネクタ及び基板付きコネクタ
KR20100037111A (ko) Fpc 기반의 릴레이 커넥터
CN101854014B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102668243B (zh) 套子、电连接器、及套子的使用方法
CN206976631U (zh) 电子卡连接器及其组件
CN110635306B (zh) 电连接器及连接器装置
CN108028501A (zh) 连接器
US6869306B1 (en) Serial ATA interface connector
US20160099522A1 (en) Connector
JP2005310531A (ja) 電気機器
CN102340075B (zh) 线缆连接器
CN101752709B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210548770U (zh) 连接机构及焊接装置
CN117044046A (zh) 布线部件
US11749919B2 (en) Adapting cable structure
CN103918131A (zh) 连接器与扁平电路体的连接结构
CN103972685B (zh) 连接器及能够与其连接的对象侧连接器
JP4000308B2 (ja) 充電用コネクター及び充電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128

Termination date: 2020092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