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67366B - 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67366B
CN102667366B CN200980162212.7A CN200980162212A CN102667366B CN 102667366 B CN102667366 B CN 102667366B CN 200980162212 A CN200980162212 A CN 200980162212A CN 102667366 B CN102667366 B CN 10266736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refrigerant
cold
producing medium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6221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67366A (zh
Inventor
若本慎一
竹中直史
山下浩司
森本裕之
本村祐治
鸠村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6673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673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673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673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0/00Heat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09/00Gas cycl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 F25B2309/06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frigerant being carbon dioxide
    • F25B2309/06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frigerant being carbon dioxide with cycle highest pressure above the supercritical pres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06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two pipes connecting the outdoor side to the indoor side with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with simultaneous cooling and hea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5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outdoor units
    • F25B2313/025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outdoor units with bypass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5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outdoor units
    • F25B2313/025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outdoor units in parallel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4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one four-way valv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01Bypass val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获得能够提高热源侧换热器的热交换容量的连续控制性的冷冻循环装置。冷冻循环装置(空调装置)具备:热源侧换热器(3),其并联连接有第1换热器(24)和第2换热器(25);鼓风机(18),其能改变供给量地供给成为第1换热器(24)和第2换热器(25)的热交换对象的空气,该冷冻循环装置(空调装置)具备:电磁阀(3a~3d),它们开闭第1换热器(24)和第2换热器(25)的制冷剂流路;第3制冷剂回路(23),其与第1换热器(24)和第2换热器(25)并联连接;流量控制阀(40),其控制在第3制冷剂回路(23)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

Description

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装置,特别涉及一种能够连续地控制热源侧换热器的热交换容量的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能够连续地控制热源侧换热器的热交换容量,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如下这种以往的冷冻循环装置:“热源机侧换热器3由相互并联地分支连接的第1制冷剂回路21、第2制冷剂回路22和第3制冷剂回路23形成。在第1制冷剂回路21中配备有第1换热器24,在其四通阀2侧的一端配置有能够开闭双方向的流动的第1热源机侧换热器开闭用电磁阀3a,在其另一端配置有能够开闭双方向的流动的第3热源机侧换热器开闭用电磁阀3c。利用这2个电磁阀3a、3c的开闭,控制向第1制冷剂回路21的制冷剂流通,控制第1换热器24中的热交换的有无。在第2制冷剂回路22中配备有第2换热器25,在其四通阀2侧的一端配置有能够开闭双方向的流动的第2热源机侧换热器开闭用电磁阀3b,在其另一端配置有能够开闭双方向的流动的第4热源机侧换热器开闭用电磁阀3d。利用这2个电磁阀3b、3d的开闭,控制向第2制冷剂回路22的制冷剂流通,控制第2换热器25中的热交换的有无。在第3制冷剂回路23的配管中途配备有能够开闭双方向的流动的第1热源机侧换热器旁通用电磁阀3e,利用该电磁阀3e的开闭,控制将第1换热器24和第2换热器25旁通的制冷剂流动的有无。
……以如下所示的4个阶段调整热源机侧热交换容量。……第1阶段与需要最大的热源机侧热交换容量的情况相对应,……使制冷剂在第1换热器24和第2换热器25两方中流通,且不使制冷剂在第3制冷剂回路23中流通,利用变换器等(未图示)在停止鼓风到全速鼓风的期间内调整热源机侧鼓风机18的鼓风量。……第2阶段与需要仅次于第1阶段大的热源机侧热交换容量的情况相对应,……使制冷剂只在第2换热器25中流通,且……不使制冷剂在第1换热器24和第3制冷剂回路23中流通,大幅减少热源机侧换热器3的导热面积,利用变换器等(未图示)在停止鼓风到全速鼓风的期间内调整热源机侧鼓风机18的鼓风量。……第3阶段与需要比第2阶段小的热源机侧热交换容量的情况相对应,……使制冷剂在第2换热器25和第3制冷剂回路23中流通,且不使制冷剂在第1制冷剂回路21、即第1换热器24中流通,大幅减少热源机侧换热器3的导热面积,且减少向第2换热器25的制冷剂流量,利用变换器等(未图示)在停止鼓风到全速鼓风的期间内调整热源机侧鼓风机18的鼓风量。……第4阶段与需要最小的热源机侧热交换容量的情况相对应,开放第1热源机侧换热器旁通用电磁阀3e,开放第1热源机侧换热器开闭用电磁阀3a、第2热源机侧换热器开闭用电磁阀3b、第3热源机侧换热器开闭用电磁阀3c和第4热源机侧换热器开闭用电磁阀3d,从而完全消除热源机侧换热器3的热交换量。
……即使有外部的风,只要第2阶段的热源机侧鼓风机18全速鼓风时的热源机侧热交换容量AK2MAX比为第1阶段的外部的风且热源机侧鼓风机18停止鼓风时的热源机侧热交换容量AK1MAX大,即只要是成为AK2MAX>AK1MAX的风速以下的外部的风,则能够连续地控制第1阶段和第2阶段。同样,即使有外部的风,只要第3阶段的热源机侧鼓风机18全速鼓风时的热源机侧热交换容量AK3MAX,比为第2阶段的外部的风且热源机侧鼓风机18停止鼓风时的热源机侧热交换容量AK2MAX大,即只要是成为AK3MAX>AK2MAX的风速以下的外部的风,则能够连续地控制第2阶段和第3阶段”。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211094号公报(第0003段、第0017段和第0018段,图26和图30)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上述以往的冷冻循环装置中存在如下问题。
首先,在将热交换对象供给到热源侧换热器内的供给装置中,有时无法在最大供给量~0的范围内连续地控制热交换对象向热源侧换热器的供给量。例如为了将驱动风扇的电动机冷却,有的鼓风机限制最低转速(最低风量)。这种鼓风机无法从全速鼓风到停止鼓风的期间内连续地控制风量。因此,有时,在逐渐增减供制冷剂流通的换热器的数量的各阶段,(热交换容量大的阶段中的热源侧换热器的最低热交换容量)比(热交换容量小的阶段中的热源侧换热器的最大热交换容量)大。因此,在进行逐渐增减供制冷剂流通的换热器的数量的各阶段的过渡时,存在有时不能连续地控制热源侧换热器的热交换容量的问题。
另外,即使是不能在最大供给量~0的范围内连续地控制热交换对象向热源侧换热器的供给量的供给装置,在想要连续地控制热源侧换热器的热交换容量的情况下,为了在逐渐增减供制冷剂流通的换热器的数量的各阶段减小热交换容量的差,也需增加构成热源侧换热器的换热器的数量。因此,存在开闭向各换热器的制冷剂流路的电磁阀等增加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以往问题而做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冻循环装置,该冷冻循环装置即使在不能在最大供给量~0的范围内连续地控制热交换对象向热源侧换热器的供给量的情况下,也能不用增加构成热源侧换热器的换热器的数量地连续控制热源侧换热器的热交换容量。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冷冻循环装置具备:热源侧换热器,其是并联连接多个换热器而成的;供给装置,其向换热器能改变供给量地供给与在换热器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对象;该冷冻循环装置具备:流路开闭装置,其开闭各换热器的制冷剂流路;旁通配管,其与换热器并联连接;流量调整装置,其设于旁通配管,控制在旁通配管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在逐渐增减供制冷剂流通的换热器的数量的各阶段,使制冷剂在旁通配管中流通,利用流量调整装置连续地增减在旁通配管中流动的制冷剂流量,从而能够连续地控制热源侧换热器的热交换容量。
因此,即使是无法在最大供给量~0的范围内连续地控制热交换对象向热源侧换热器的供给量的供给装置,也能使(热交换容量大的阶段中的热源侧换热器的最低热交换容量)比(热交换容量小的阶段中的热源侧换热器的最大热交换容量)小。
因而,即使在无法在最大供给量~0的范围内连续地控制热交换对象向热源侧换热器的供给量的情况下,也能不用增加构成热源侧换热器的换热器的数量地连续控制热源侧换热器的热交换容量。
另外,不必在逐渐增减供制冷剂流通的换热器的数量的所有阶段内使制冷剂向旁通配管流通,在期望的阶段内使制冷剂向旁通配管流通即可。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冷冻循环装置的一例,表示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的图。
图2是作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冷冻循环装置的一例,表示在制冷运转时和制热运转时的、在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图3是作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冷冻循环装置的一例,表示在主制热运转时的、在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图4是作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冷冻循环装置的一例,表示在主制冷运转时的、在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图5是作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冷冻循环装置的一例,表示空调装置的热交换容量调整装置的控制内容的图。
图6是作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冷冻循环装置的一例,表示在空调装置的热源侧换热器是冷凝器的情况下的、热交换容量调整装置的控制的流程的图。
图7是作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冷冻循环装置的一例,表示在空调装置的热源侧换热器是蒸发器的情况下的、热交换容量调整装置的控制的流程的图。
图8是作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另一例,表示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的图。
图9是作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冷冻循环装置的一例,表示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的图。
图10是作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冷冻循环装置的一例,表示在全制冷运转时的、在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的流动(第1阶段)的图。
图11是作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冷冻循环装置的一例,表示在空调装置的热源侧换热器是冷凝器的情况下的、热交换容量调整装置的控制的流程的图。
图12是作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冷冻循环装置的一例,表示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的图。
图13是作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冷冻循环装置的一例,表示在制冷运转时和制热运转时的、在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图14是作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冷冻循环装置的一例,表示在主制热运转时的、在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图15是作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冷冻循环装置的一例,表示在主制冷运转时的、在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作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冷冻循环装置的一例,表示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的图。
本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是使多台室内机与1台热源机相连接而成的多室型热泵空调装置的一例,能够在某一室内机中选择制冷,且在另一室内机中选择制热。该空调装置包括热源机A、中继器E和相互并联连接的室内机B、C、D。
热源机A
热源机A包括压缩机1、四通阀2、热源侧换热器3、将空气送到热源侧换热器3中的鼓风量可变的鼓风机18、和切换自压缩机1排出的制冷剂的流路的切换阀4等。
这里,鼓风机18相当于本发明的供给装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使与在热源侧换热器3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对象为空气。例如当与在热源侧换热器3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对象是水、防冻溶液等的情况下,作为向热源侧换热器3供给热交换对象的供给装置,使用泵等即可。
热源侧换热器3由多个换热器并联连接而构成。在本实施方式1中,热源侧换热器3由2个换热器(第1换热器24和第2换热器25)并联连接而构成。更详细而言,热源侧换热器3包括相互并联地分支连接的第1制冷剂回路21、第2制冷剂回路22和第3制冷剂回路23。在第1制冷剂回路21中配备有第1换热器24,在第1换热器24的四通阀2侧的一端配置有电磁阀3a,在第1换热器24的另一端配置有电磁阀3c。利用这2个电磁阀3a、3c的开闭,控制向第1制冷剂回路21的制冷剂的流通(开闭制冷剂流路),控制第1换热器24中的热交换的有无。在第2制冷剂回路22中配备有第2换热器25,在第2换热器25的四通阀2侧的一端配置有电磁阀3b,在第2换热器25的另一端配置有电磁阀3d。利用这2个电磁阀3b、3d的开闭,控制向第2制冷剂回路22的制冷剂的流通(开闭制冷剂流路),控制第2换热器25中的热交换的有无。在第3制冷剂回路23的配管中途配备有流量控制阀40,利用该流量控制阀40对在第1换热器24和第2换热器25中旁通的制冷剂的流量(在第3制冷剂回路23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控制。
这里,电磁阀3a~3d相当于本发明的流路开闭装置。第3制冷剂回路23相当于本发明中的旁通配管。流量控制阀40相当于本发明的流量调整装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流路开闭装置和流量调整装置采用了阀构造,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只要能够开闭第1换热器24和第2换热器25的制冷剂流路,流路开闭装置的构造可以是任意构造。另外,只要能够控制在第3制冷剂回路23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流量调整装置的构造可以是任意构造。
切换阀4包括4个止回阀(第1止回阀4a、第2止回阀4b、第3止回阀4c和第4止回阀4d)。
第4止回阀4d设在热源侧换热器3与第2热源机侧连接配管16A之间,只容许制冷剂自热源侧换热器3向第2热源机侧连接配管16A流通。第1止回阀4a设在热源机A的四通阀2与第1热源机侧连接配管15A之间,只容许制冷剂自第1热源机侧连接配管15A向四通阀2流通。第3止回阀4c设在热源机A的四通阀2与第2热源机侧连接配管16A之间,只容许制冷剂自四通阀2向第2热源机侧连接配管16A流通。第2止回阀4b是设在热源侧换热器3与第1热源机侧连接配管15A之间的第2止回阀,只容许制冷剂自第1热源机侧连接配管15A向热源侧换热器3流通。
另外,第2热源机侧连接配管16A的另一端部与后述的中继器E的气液分离器7相连接。另外,第1热源机侧连接配管15A的另一端部与后述的中继器E的第1分支部5相连接。
通过设置切换阀4,自压缩机1排出的制冷剂始终经过第2热源机侧连接配管16A而流入到中继器E中,自中继器E流出的制冷剂始终经过第1热源机侧连接配管15A。因此,能够使第2热源机侧连接配管16A的管径比第1热源机侧连接配管15A的管径细。
另外,在热源机A中例如设有作为温度传感器等的冷凝温度检测装置19和蒸发温度检测装置20。冷凝温度检测装置19设于冷冻循环的高压部分,在本实施方式1中配置于压缩机1的排出配管。蒸发温度检测装置20设于冷冻循环的低压部分,在本实施方式1中配置于压缩机1的吸入配管。
室内机B、C、D
各室内机B、C、D形成为相同的结构。
更详细而言,室内机B具有室内机侧换热器10B。室内机侧换热器10B的一端部借助第1室内机侧连接配管15B与后述的中继器E的第1分支部5相连接。室内机侧换热器10B的另一端部借助第2室内机侧连接配管16B与后述的中继器E的第2分支部6相连接。在第2室内机侧连接配管16B中设有流量控制阀11B。
另外,室内机C具有室内机侧换热器10C。室内机侧换热器10C的一端部借助第1室内机侧连接配管15C与后述的中继器E的第1分支部5相连接。室内机侧换热器10C的另一端部借助第2室内机侧连接配管16C与后述的中继器E的第2分支部6相连接。在第2室内机侧连接配管16C中设有流量控制阀11C。
另外,室内机D具有室内机侧换热器10D。室内机侧换热器10D的一端部借助第1室内机侧连接配管15D与后述的中继器E的第1分支部5相连接。室内机侧换热器10D的另一端部借助第2室内机侧连接配管16D与后述的中继器E的第2分支部6相连接。在第2室内机侧连接配管16D中设有流量控制阀11D。
中继器E
中继器E包括第1分支部5、第2分支部6、气液分离器7、流量控制阀8和流量控制阀9等。
第1分支部5包括电磁阀13B、13C、13D和电磁阀14B、14C、14D。
各电磁阀13B、13C、13D的一端部与第1热源机侧连接配管15A相连接。另外,电磁阀13B的另一端部与第1室内机侧连接配管15B相连接,电磁阀13C的另一端部与第1室内机侧连接配管15C相连接,电磁阀13D的另一端部与第1室内机侧连接配管15D相连接。
各电磁阀14B、14C、14D的一端部与气液分离器7相连接。另外,电磁阀14B的另一端部与第1室内机侧连接配管15B相连接,电磁阀14C的另一端部与第1室内机侧连接配管15C相连接,电磁阀14D的另一端部与第1室内机侧连接配管15D相连接。
第2分支部6分支连接第2室内机侧连接配管16B、16C、16D和第2热源机侧连接配管16A。气液分离器7设于第2热源机侧连接配管16A,该气液分离器7的气相部与电磁阀14B、14C、14D相连接,该气液分离器7的液相部与第2分支部6相连接。流量控制阀8连接于气液分离器7与第2分支部6之间,流量控制阀9连接于第2分支部6与第1热源机侧连接配管15A之间。在本实施方式1中,使用电动式膨胀阀作为流量控制阀8和流量控制阀9。
制冷剂的流动
接下来,根据图2、图3和图4说明本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制冷剂的流动。在图2中,说明在只进行制冷的运转的情况(以下称作全制冷运转)下的制冷剂的流动,和在只进行制热的运转的情况(以下称作全制热运转)下的制冷剂的流动。在图3中,说明在混合进行制冷和制热、热源侧换热器3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情况(以下称作主制冷运转)下的制冷剂的流动。在图4中,说明在混合进行制冷和制热、热源侧换热器3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情况(以下称作主制热运转)下的制冷剂的流动。
全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
图2是作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冷冻循环装置的一例,表示在制冷运转时和制热运转时的、在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图2所示的实线箭头的方向是在全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
自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流入到四通阀2中。从四通阀2流出了的制冷剂向热源侧换热器3流入。流入到热源侧换热器3中的制冷剂在热源侧换热器3中与自鼓风机18输送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冷凝液化。冷凝液化后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经过第4止回阀4d,按照第2热源机侧连接配管16A、气液分离器7和流量控制阀8的顺序向第2分支部6流入。流入到第2分支部6中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经过第2室内机侧连接配管16B、16C、16D,流入到各室内机B、C、D中。并且,流入到各室内机B、C、D中的制冷剂由流量控制阀11B、11C、11D减压至低压,在室内机侧换热器10B、10C、10D中与室内空气换热,蒸发气化而将室内制冷。另外,根据各室内机侧换热器10B、10C、10D的出口的过热量控制流量控制阀11B、11C、11D的开度。并且,已成为该气体状态的制冷剂经过第1室内机侧连接配管15B、15C、15D、电磁阀13B、13C、13D、第1分支部5、第1热源机侧连接配管15A、第1止回阀4a和四通阀2,被吸入到压缩机1中。
在进行全制冷运转时,电磁阀13B、13C、13D打开,电磁阀14B、14C、14D关闭。因此,制冷剂沿实线箭头的方向在第1室内机侧连接配管15B、15C、15D、第2室内机侧连接配管16B、16C、16D和室内机B、C、D中流动。另外,第1热源机侧连接配管15A为低压,第2热源机侧连接配管16A为高压,热源侧换热器3的与切换阀4相连接的连接端为高压,四通阀2的与切换阀4相连接的连接端为低压,所以制冷剂必然向第1止回阀4a和第4止回阀4d中流通。
全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
图2所示的虚线箭头的方向是在全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
自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流入到四通阀2中。流出了四通阀2的制冷剂经过第3止回阀4c、第2热源机侧连接配管16A和气液分离器7,向第1分支部5流入。流入到第1分支部5中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按照电磁阀14B、14C、14D、第1室内机侧连接配管15B、15C、15D的顺序流入到各室内机B、C、D中。并且,流入到各室内机B、C、D中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室内机侧换热器10B、10C、10D内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冷凝液化而进行室内的制热。
已成为该液体状态的制冷剂经过根据各室内机侧换热器10B、10C、10D的出口的过冷却量进行控制而大致为全开状态的流量控制阀11B、11C、11D,自第2室内机侧连接配管16B、16C、16D流入到第2分支部6中而合流,进一步经过第3流量控制阀9。这里,流出了室内机侧换热器10B、10C、10D的液状制冷剂由流量控制阀11B、11C、11D或第3流量控制阀9的任一方减压至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
该低压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到第1热源机侧连接配管15A中。流入到第1热源机侧连接配管15A中的低压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向热源侧换热器3流入。流入到热源侧换热器3中的制冷剂在热源侧换热器3中与利用鼓风量可变的鼓风机18送出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蒸发而成为气体状态。成为了气体状态的制冷剂经过热源机的四通阀2而被吸入到压缩机1中。
在进行全制热运转时,电磁阀14B、14C、14D打开,电磁阀13B、13C、13D关闭。因此,制冷剂沿虚线箭头的方向流入到第1室内机侧连接配管15B、15C、15D、第2室内机侧连接配管16B、16C、16D和室内机B、C、D中。另外,第1热源机侧连接配管15A为低压,第2热源机侧连接配管16A为高压,热源侧换热器3的与切换阀4相连接的连接端为低压,四通阀2的与切换阀4相连接的连接端为高压,所以制冷剂必然向第2止回阀4b和第3止回阀4c中流通。
主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
图3是作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冷冻循环装置的一例,表示在主制热运转时的、在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图3所示的虚线箭头的方向是在主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另外,在图3中,表示室内机B、C进行制热运转,室内机D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
自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流入到四通阀2中。流出了四通阀2的制冷剂经过第3止回阀4c、第2热源机侧连接配管16A和气液分离器7,向第1分支部5流入。流入到第1分支部5中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按照电磁阀14B、14C、第1室内机侧连接配管15B、15C的顺序流入到各室内机B、C中。并且,流入到各室内机B、C中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冷凝液化而进行室内的制热。已成为该液体状态的制冷剂经过根据各室内机侧换热器10B、10C的出口的过冷却量进行控制而大致为全开状态的流量控制阀11B、11C,稍微减压而自第2室内机侧连接配管16B、16C流入到第2分支部6中。
流入到第2分支部6中的制冷剂的一部分经过第2室内机侧连接配管16D,进入到要制冷的室内机D中。并且,该制冷剂进入到根据室内机侧换热器10D出口的过热量进行控制的流量控制阀11D中,被减压。减压后的制冷剂在室内机侧换热器10D中进行热交换,蒸发气化而将室内制冷。成为了该气体状态的制冷剂经过电磁阀13D而流入到第1热源机侧连接配管15A中。
另一方面,第2分支部6中的其余的制冷剂经过第3流量控制阀9,该第3流量控制阀9将高压(例如第2热源机侧连接配管16A的压力)与中间压力(例如第2室内机侧连接配管16B、16C、16D的压力)的差压控制在规定范围内。随后,该制冷剂与经过了要制冷的室内机D的制冷剂在第1热源机侧连接配管15A内合流。
流入到第1热源机侧连接配管15A中的低压两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到热源机A中,经过第2止回阀4b而向热源侧换热器3流入。该制冷剂在热源侧换热器3中与利用鼓风量可变的鼓风机18送出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成为气体状态的制冷剂经过热源机的四通阀2而被吸入到压缩机1中。
在主制热运转时,电磁阀14B、14C打开,电磁阀13B、13C关闭,所以制冷剂沿虚线箭头的方向在第1室内机侧连接配管15B、15C、第2室内机侧连接配管16B、16C和室内机B、C中流动,进行制热。另外,电磁阀14D打开,电磁阀13D打开,所以制冷剂沿虚线箭头的方向在第1室内机侧连接配管15D、第2室内机侧连接配管16D和室内机D中流动,进行制冷。另外,第1热源机侧连接配管15A为低压,第2热源机侧连接配管16A为高压,热源侧换热器3的与切换阀4相连接的连接端为低压,四通阀2的与切换阀4相连接的连接端为高压,所以制冷剂必然向第2止回阀4b和第3止回阀4c中流通。
主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
图4是作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冷冻循环装置的一例,表示在主制冷运转时的、在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图4所示的虚线箭头的方向是主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另外,在图4中,表示室内机B、C进行制冷运转,室内机D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
自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流入到四通阀2中。流出了四通阀2的制冷剂向热源侧换热器3流入。流入到热源侧换热器3中的制冷剂在热源侧换热器3中与自鼓风机18送出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该制冷剂一半程度冷凝液化,成为高温高压的两相状态。该高温高压的两相制冷剂经过第4止回阀4d而流入到中继器E的气液分离器7中。流入到气液分离器7中的制冷剂分离成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
由气液分离器7分离出的气体制冷剂按照第1分支部5、电磁阀14D和第1室内机侧连接配管15D的顺序流入到要制热的室内机D中。流入到室内机D中的气体制冷剂在室内机侧换热器10D中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冷凝液化而进行室内的制热。此外,流出了室内机侧换热器10D的液体制冷剂在经过根据室内机侧换热器10D出口的过冷却量进行控制而大致为全开状态的流量控制阀11D的过程稍微减压,经过第2室内机侧连接配管16D而流入到第2分支部6中。
另一方面,由气液分离器7分离出的液体制冷剂经过流量控制阀8而流入到第2分支部6中,该流量控制阀8将高压(例如第2热源机侧连接配管16A的压力)与中间压力(例如第2室内机侧连接配管16B、16C、16D的压力)的差压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并且,该制冷剂与经过了要制热的室内机D的制冷剂合流。
自第2分支部6流出的制冷剂经过第2室内机侧连接配管16B、16C而流入到各室内机B、C中。并且,流入到各室内机B、C中的制冷剂由流量控制阀11B、11C减压至低压,在室内机侧换热器10B、10C中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蒸发气化而将室内制冷。另外,根据各室内机侧换热器10B、10C、10D的出口的过热量,控制流量控制阀11B、11C的开度。并且,成为了该气体状态的制冷剂经过第1室内机侧连接配管15B、15C、电磁阀13B、13C、第1分支部5、第1热源机侧连接配管15A、第1止回阀4a和四通阀2而被吸入到压缩机1中。
在主制冷运转时,电磁阀13B、13C打开,电磁阀14B、14C关闭,所以制冷剂沿实线箭头的方向在第1室内机侧连接配管15B、15C、第2室内机侧连接配管16B、16C和室内机B、C中流动,进行制冷。另外,电磁阀13D关闭,电磁阀14D打开,所以制冷剂沿实线箭头的方向在第1室内机侧连接配管15D、第2室内机侧连接配管16D和室内机D中流动,进行制热。另外,第1热源机侧连接配管15A为低压,第2热源机侧连接配管16A为高压,热源侧换热器3的与切换阀4相连接的连接端为高压,四通阀2的与切换阀4相连接的连接端为低压,所以制冷剂必然向第1止回阀4a和第4止回阀4d中流通。
热源侧换热器3的热交换容量控制方法
接下来,说明热源侧换热器3的热交换容量的控制方法。
首先,说明对热源侧换热器3的热交换容量(更详细而言是热源侧换热器3的容量和鼓风机18的鼓风量)进行控制的目的。
首先,说明本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为全制冷运转的情况。通常,以在外部空气温度较高的情况下鼓风机18的鼓风量为全速鼓风的鼓风量的方式,设计热源侧换热器3的容量和鼓风机18的鼓风量,外部空气温度与冷凝温度之差例如为10℃左右。在外部空气温度较低的情况下,如果使热源侧换热器3和鼓风机18的容量与外部空气温度较高的情况下的容量相同,则冷凝温度为将大约10℃加在外部空气温度上而得到的温度。因此,在外部空气温度较高的情况下,冷凝温度变得非常低,冷冻循环的冷凝压力也降低。
结果,流量控制阀11B、11C、11D的出入口压力的差减小,需要使流量控制阀11B、11C、11D的开度增大。由于流量控制阀11B、11C、11D的开度有限,在达到某一恒定值后不能再增大,所以在需要增大到比该开度的上限值大的值时,需要选定容量大的流量控制阀。但是,在该情况下,流量控制阀11B、11C、11D大型化,而且每最小开度宽度的流量变动量增大,不能进行细致的控制。
因而,需要使冷凝温度为规定值地控制热源侧换热器3的热交换容量(热源侧换热器3和鼓风机18的容量),从而防止冷冻循环的冷凝压力变得过低。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为全制热运转的情况。通常,以在外部空气温度较低的情况下鼓风机18的鼓风量是全速鼓风的鼓风量的方式,设计热源侧换热器3的容量和鼓风机18的鼓风量。在外部空气温度较高的情况下,如果使热源侧换热器3和鼓风机18的容量与外部空气温度较低的情况下的容量相同,则蒸发温度变得非常高,冷冻循环的蒸发压力也增高。
结果,流量控制阀11B、11C、11D的出入口压力的差减小,需要使流量控制阀11B、11C、11D的开度增大。由于流量控制阀11B、11C、11D的开度有限,在达到某一恒定值后不能再增大,所以在需要增大到比该开度的上限值大的值时,需要选定容量大的流量控制阀。但是,在该情况下,流量控制阀11B、11C、11D大型化,而且每最小开度宽度的流量变动量变大,不能进行细致的控制。
因而,需要使蒸发温度为规定值地控制热源侧换热器3的热交换容量(热源侧换热器3和鼓风机18的容量),从而防止冷冻循环的蒸发压力变得过高。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为主制冷运转的情况。通常,以在全制冷运转时外部空气温度较高的情况下鼓风机18的鼓风量为全速鼓风的鼓风量的方式,设计热源侧换热器3的容量和鼓风机18的鼓风量,外部空气温度与冷凝温度的差例如为10℃左右。由于主制冷运转产生制热负荷,所以通常外部空气温度较低。在主制冷运转的情况下,如果使热源侧换热器3和鼓风机18的容量与在全制冷运转时外部空气温度较高的情况下的容量相同,则与外部空气温度较低相对应地,进一步使制热室内机D中的冷凝量、冷凝温度降低。因此,制热室内机D的能力不充分。所以,需要使冷凝温度为规定值地控制热源侧换热器3的热交换容量(热源侧换热器3和鼓风机18的容量)。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为主制热运转的情况。通常,以在全制热运转时外部空气温度较低的情况下鼓风机18的鼓风量为全速鼓风的鼓风量的方式,设计热源侧换热器3的容量和鼓风机18的鼓风量。由于主制热运转产生制冷负荷,所以通常外部空气温度比较高。在主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如果使热源侧换热器3和鼓风机18的容量与在全制热运转时外部空气温度较低的情况下的容量相同,则与外部空气温度较高相对应地,进一步使制冷室内机D内的蒸发量、蒸发温度上升。因此,制冷室内机D的能力不充分。所以,需要使蒸发温度为规定值地控制热源侧换热器3的热交换容量(热源侧换热器3和鼓风机18的容量)。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中,利用热交换容量调整装置152以如下方式控制热源侧换热器3的热交换容量。
图5是作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冷冻循环装置的一例,表示空调装置的热交换容量调整装置的控制内容的图。热交换容量调整装置152根据冷凝温度检测装置19和蒸发温度检测装置20的检测温度,控制鼓风机18的风量(容量)、电磁阀3a、3b、3c、3d的开闭和流量控制阀40的开度。
详细而言,以如下的4个阶段控制热源侧换热器3的热交换容量。
第1阶段与热源侧换热器3需要最大的热交换容量的情况相对应。通过打开电磁阀3a、3b、3c、3d,关闭流量控制阀40,使制冷剂在第1制冷剂回路21和第2制冷剂回路22中流通,不使制冷剂在第3制冷剂回路23中流通。即,使制冷剂既在第1换热器24中流通,也在第2换热器25中流通,不使制冷剂在第3制冷剂回路23中流通。并且,利用变换器等(未图示)在最低风量~全速鼓风的风量之间调整鼓风机18的鼓风量。
在该情况下,当有大型建筑物的风等外部的风时,即使让鼓风机18鼓送最低风量,仍进行相当大的热交换。因此,在热源侧换热器3是冷凝器的情况下,冷凝温度下降,在热源侧换热器3是蒸发器的情况下,蒸发温度上升。另外,即使在没有外部的风时,也不能获得由自然对流产生的热交换量以下的热交换容量,所以当外部空气温度与热源侧换热器3中的制冷剂的冷凝温度或蒸发温度的温度差较大时,冷凝温度下降或蒸发温度上升。
第2阶段与热源侧换热器3需要仅次于第1阶段大的热交换容量的情况相对应。在第2阶段中,打开电磁阀3a、3c,关闭电磁阀3b、3d,关闭流量控制阀40。由此,使制冷剂只在第1制冷剂回路23中流通,不使制冷剂在第2制冷剂回路22和第3制冷剂回路23中流通。即,使制冷剂只在第1换热器24中流通,且不使制冷剂在第2换热器25和第3制冷剂回路23中流通,大幅减少热源侧换热器3的导热面积。并且,利用变换器等(未图示)在最低风量~全速鼓风的风量之间调整鼓风机18的鼓风量。
在该情况下,由大型建筑物的风等产生的外部的风所导致的热交换量也大幅减少,另外由没有外部的风的情况下的自然对流产生的热交换量也大幅减少,所以在热源侧换热器3是冷凝器的情况下,冷凝温度的下降减小,在热源侧换热器3是蒸发器的情况下,蒸发温度的上升减小。
第3阶段与热源侧换热器3需要比第2阶段小的热交换容量的情况相对应。在第3阶段内,打开电磁阀3a、3c,关闭电磁阀3b、3d,调整流量控制阀40的开度。由此,使制冷剂在第1制冷剂回路21和第3制冷剂回路23中流通,不使制冷剂在第2制冷剂回路22中流通。即,使制冷剂在第1换热器24和第3制冷剂回路23中流通,不使制冷剂在第2换热器25中流通。并且,利用变换器等(未图示)在最低风量~全速鼓风的风量之间调整鼓风机18的鼓风量。此时,通过控制流量控制阀40的开度,能够对在第2制冷剂回路23中流通的制冷剂的量进行连续的控制,能够连续地控制热源侧换热器3(更详细而言是第1换热器24)的热交换容量。
在该情况下,由大型建筑物的风等外部的风产生的热交换量与第2阶段相比,也进一步减少,另外由没有外部的风时的自然对流产生的热交换量同样也减少,所以在热源侧换热器3是冷凝器的情况下,冷凝温度的下降进一步减小,在热源侧换热器3是蒸发器的情况下,蒸发温度的上升进一步减小。
第4阶段与热源侧换热器3需要最小的热交换容量的情况相对应。使流量控制阀40全开,关闭电磁阀3a、3b、3c、3d,从而使热源侧换热器3的热交换量全都消失。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第2阶段内,关闭第2换热器25的制冷剂流路(关闭电磁阀3b、3d),在第4阶段内,关闭第1换热器24的制冷剂流路(关闭电磁阀3a、3c)。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第2阶段内,关闭第1换热器24的制冷剂流路(关闭电磁阀3a、3c),在第4阶段内,关闭第2换热器25的制冷剂流路(关闭电磁阀3b、3d)。
接下来,说明由热交换容量调整装置152进行的第1阶段与第2阶段的连续控制性、第2阶段与第3阶段的连续控制性。即使有外部的风,只要是(第2阶段的鼓风机18全速鼓风时的热源机侧热交换容量AK2MAX)比(第1阶段的鼓风机18鼓送最低风量时的热源机侧热交换容量AK1MAX)大,即,只要是AK2MAX>AK1MAX的风速以下的外部的风,就能连续地控制第1阶段和第2阶段。
同样,即使有外部的风,只要是(第3阶段的鼓风机18全速鼓风时的热源机侧热交换容量AK3MAX)比(第2阶段的鼓风机18鼓送最低风量时的热源机侧热交换容量AK2MAX)大,即,只要是AK3MAX>AK2MAX的风速以下的外部的风,就能连续地控制第2阶段和第3阶段。
在本实施方式1中,能够连续地控制在第3制冷剂回路23中流动的制冷剂流量的增减。因此,通过减少在第2制冷剂回路23中流动的制冷剂流量,能够增大第3阶段的鼓风机18全速鼓风时的热源机侧热交换容量AK3MAX。因此,与以往的空调装置相比,易于连续地控制从第2阶段向第3阶段的过渡。
这样,通过控制热源侧换热器3的旁通流量(在第3制冷剂回路23中流动的制冷剂流量),在4个阶段内调整热源侧换热器3的热交换容量,即使有某一程度的外部的风,也能连续地控制热源侧换热器3的热交换容量。也就是说,在热源侧换热器3是冷凝器的情况下,能够将冷凝温度控制为规定值或规定范围内,在热源侧换热器3是蒸发器的情况下,能够将蒸发温度控制为规定值或规定范围内。
另外,制冷剂向第3制冷剂回路23的流通并不限定于上述阶段。例如也可以在第1阶段,使制冷剂向第3制冷剂回路23流通。通过在第1阶段内使制冷剂向第3制冷剂回路23流通,使第1阶段的鼓风机18鼓送最低风量时的热源机侧热交换容量AK1MAX减小。向第3制冷剂回路23的制冷剂的流量越增加,该热源机侧热交换容量AK1MAX越减小。因此,与以往的空调装置相比,能够连续地控制从第2阶段向第3阶段的过渡。因此,与以往的空调装置相比,易于连续地控制从第1阶段向第2阶段的过渡。
接下来,根据图6的流程图说明在热源侧换热器3为冷凝器的情况下的热交换容量调整装置152的控制内容。
图6是作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冷冻循环装置的一例,表示在空调装置的热源侧换热器是冷凝器的情况下的热交换容量调整装置的控制的流程的图。
在步骤160中,比较(冷凝温度检测装置19的检测温度TC)和(预先设定的第1目标冷凝温度TC1)。若TC>TC1,则进入步骤161。在步骤161中判定鼓风机18是否为全速鼓风。在鼓风机18不是全速鼓风时,进入步骤162,增加鼓风量后返回到步骤160。在鼓风机18是全速鼓风时,在步骤163中判定电磁阀3a、3c的开闭。当电磁阀3a、3c关闭时,在步骤164中打开电磁阀3a、3c,使第1制冷剂回路21即第1换热器24开路而返回到步骤160。当电磁阀3a、3c打开时,进入步骤165。
在步骤165中判定流量控制阀40的开度。当流量控制阀40的开度不是全闭时,在步骤166中减小流量控制阀40的开度而返回到步骤160。当流量控制阀40的开度为全闭时,进入步骤167。在步骤167中判定电磁阀3b、3d的开闭。当电磁阀3b、3d关闭时,在步骤168中打开电磁阀3b、3d,使第2制冷剂回路22即第2换热器25开路而返回到步骤160。即使电磁阀3b、3d打开,也返回到步骤160。
另一方面,当在步骤160中判定为TC≤TC1时,进入步骤170。在步骤170中,比较(冷凝温度检测装置19的检测温度TC)和(比第1目标冷凝温度小地预先设定的第2目标冷凝温度TC2)。在TC<TC2时,进入步骤171,在TC≥TC2时,返回到步骤160。在步骤171中判定鼓风机18是否鼓送最低风量。当鼓风机18不是鼓送最低风量时,进入步骤172,减少鼓风量后返回到步骤160。当鼓风机18鼓送最低风量时,在步骤173中判定电磁阀3b、3d的开闭。当电磁阀3b、3d打开时,在步骤174中关闭电磁阀3b、3d,使第2制冷剂回路22即第2换热器25闭路,返回到步骤160。在电磁阀3b、3d关闭时,进入步骤175。
在步骤175中判定流量控制阀40的开度。当流量控制阀40的开度不是全开时,在步骤176中增加流量控制阀40的开度,返回到步骤160。当流量控制阀40的开度为全开时,进入步骤177。在步骤177中判定电磁阀3a、3c的开闭。当电磁阀3a、3c打开时,在步骤178中关闭电磁阀3a、3c,使第1制冷剂回路21即第1换热器24闭路,返回到步骤160。在步骤177中即使电磁阀3a、3c关闭,也返回到步骤160。
这样,能够将冷凝温度检测装置19的检测温度TC控制成第1目标冷凝温度TC1与第2目标冷凝温度TC2之间的温度。
接下来,根据图7的流程图说明在热源侧换热器3为蒸发器的情况下的热交换容量调整装置152的控制内容。
图7是作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冷冻循环装置的一例,表示空调装置的热源侧换热器为蒸发器的情况下的热交换容量调整装置的控制的流程的图。
在步骤180中,比较(蒸发温度检测装置20的检测温度TE)和(预先设定的第1目标蒸发温度TE1)。当TE<TE1时,进入步骤181。在步骤181中判定鼓风机18是否全速鼓风。当鼓风机18不是全速鼓风时,进入步骤182,增加鼓风量后返回到步骤180。当鼓风机18是全速鼓风时,在步骤183中判定电磁阀3a、3c的开闭。当电磁阀3a、3c关闭时,在步骤184中打开电磁阀3a、3c,使第1制冷剂回路21即第1换热器24开路而返回到步骤180。当电磁阀3a、3c打开时,进入步骤185。
在步骤185中判定流量控制阀40的开度。当流量控制阀40的开度不是全闭时,在步骤186中减小流量控制阀40的开度,返回到步骤180。当流量控制阀40的开度为全闭时,进入步骤187。在步骤187中判定电磁阀3b、3d的开闭。当电磁阀3b、3d关闭时,在步骤188中打开电磁阀3b、3d,使第2制冷剂回路22即第2换热器25开路,返回到步骤180。即使电磁阀3b、3d打开,也返回到步骤180。
另一方面,当在步骤180中判定为TE≥TE1时,进入步骤190。在步骤190中,比较(蒸发温度检测装置20的检测温度TE)和(比第1目标蒸发温度大地预先设定的第2目标蒸发温度TE2)。当TE>TE2时,进入步骤191,当TE≤TE2时,返回到步骤180。在步骤191中判定鼓风机18是否鼓送最低风量。当鼓风机18不是鼓送最低风量时,进入步骤192,减少鼓风量而返回到步骤180。当鼓风机18鼓送最低风量时,在步骤193中判定电磁阀3b、3d的开闭。当电磁阀3b、3d打开时,在步骤194中关闭电磁阀3b、3d,使第2制冷剂回路22即第2换热器25闭路,返回到步骤180。即使电磁阀3b、3d关闭,也返回到步骤195。
在步骤195中判定流量控制阀40的开度。当流量控制阀40的开度不是全开时,在步骤196中增加流量控制阀40的开度,返回到步骤180。当流量控制阀40的开度是全开时,进入步骤197。在步骤197中判定电磁阀3a、3c的开闭。当电磁阀3a、3c打开时,在步骤198中关闭电磁阀3a、3c,使第1制冷剂回路21即第1换热器24闭路而返回到步骤180。在步骤197中即使电磁阀3a、3c关闭,也返回到步骤180。
这样,能够将蒸发温度检测装置20的检测温度TE控制成第1目标蒸发温度TE1与第2目标蒸发温度TE2之间的温度。
只要是上述这种结构的空调装置,即使在无法在全速鼓风到停止鼓风的范围内连续地控制鼓风机18的风量的控制范围的情况下,也能调整在第3制冷剂回路23中流动的制冷剂流量,从而能够连续地控制热源侧换热器3的热交换容量。
另外,由于减小各阶段的热源侧换热器3的热交换容量的差,所以也不必像以往的空调装置那样,增加构成热源侧换热器3的换热器的数量。因此,能够防止在开闭向构成热源侧换热器3的各换热器的制冷剂流路时所需的电磁阀等的增加。
另外,如图8所示,也可以在第1制冷剂回路21、第2制冷剂回路22和第3制冷剂回路23相连接的连接部,且在热源侧换热器3为蒸发器时成为制冷剂入口侧的连接部设有分配器30,该分配器30使气液两相制冷剂的气液比为规定的比率(例如均等)而使该气液两相制冷剂向下游部流出。在以这种方式构成的空调装置中,在热源侧换热器3作为蒸发器进行动作的情况下,即使在流入了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的情况下,也能将例如均等的气液比的制冷剂分配到各制冷剂回路(第1制冷剂回路21、第2制冷剂回路22和第3制冷剂回路23)中。因此,能够防止气体比率过大的制冷剂、反之液体比率过大的制冷剂流入到热源侧换热器3中使热源侧换热器3中的热交换容量变得不稳定。也就是说,能够获得可稳定地控制热源侧换热器3的热交换容量的效果。
另外,未特别提及在本实施方式1中使用的制冷剂,可以使用在利用冷凝器加热热交换对象(例如空气、水等)时不冷凝地以超临界状态加热热交换对象的制冷剂。通过使用这种制冷剂,不必在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中设置气液分离器7。因此,即使在主制冷运转时,也不会使制热室内机内的压力损耗增大、制热能力下降,能够获得可使空调装置高效运转的效果。
另外,本实施方式1中表示的空调装置只是一例。例如也可以将热源机A和中继器E作为1个单元(也可以将热源机A内的构成要素和中继器E内的构成要素配置在1个壳体内)。例如也可以采用只能进行全制冷运转或全制热运转的空调装置。在该情况下,不必在热源机A中设置四通阀2、切换阀4。例如也可以不是具备多个室内机的多室型空调装置,而是具备一台室内机的空调装置。
另外,当然也可以在除空调装置以外的装置中采用本发明的冷冻循环装置。例如也可以在贮热水式供热水装置等中采用本发明的冷冻循环装置。
实施方式2
在使用将多个换热器并联连接而成的热源侧换热器3作为冷凝器的情况下,在热源侧换热器3中流动的制冷剂有时密度变大,流速降低。因此,担心制冷剂的导热系数(热源侧换热器3的热交换效率)下降。通过追加以下的结构,能够消除担心的该事项,获得效率更佳的空调装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没有特别说明的结构是与实施方式1一样的。
图9是作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冷冻循环装置的一例,表示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的图。
本实施方式2的空调装置在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结构的基础上,追加了旁通配管50和电磁阀51。
旁通配管50串联排列第1换热器24和第2换热器25。该旁通配管50的一端部和第2换热器25与电磁阀3d之间的第2制冷剂回路22相连接。另外,旁通配管50的另一端部和第1换热器24与电磁阀3a之间的第1制冷剂回路21相连接。电磁阀51设于旁通配管50,开闭旁通配管50的制冷剂流路。
这里,旁通配管50相当于本发明的连接配管。另外,电磁阀51相当于本发明的开闭装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开闭装置采用阀构造,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只要能够开闭旁通配管50的制冷剂流路,则开闭装置的构造任意。
接下来,说明热源侧换热器3的热交换容量的控制方法。本实施方式2的空调装置在热源侧换热器3作为冷凝器进行动作的情况(全制冷运转时及主制冷运转时)下,以5个阶段控制热源侧换热器3的热交换容量。
第1阶段与热源侧换热器3需要最大的热交换容量的情况相对应。打开电磁阀3b、3c,关闭电磁阀3a、3d和流量控制阀40。另外,打开电磁阀51。由此,形成为制冷剂按照第2换热器25和第1换热器24的顺序流通,且制冷剂不在第3制冷剂回路23中流通的状态。并且,利用变换器等(未图示)在最低风量~全速鼓风的风量之间调整鼓风机18的鼓风量。
在图10中,作为第1阶段中的热源侧换热器3的制冷剂流动的一例,说明在全制冷运转时的热源侧换热器3的制冷剂的流动。
自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流入到四通阀2中。流出了四通阀2的制冷剂向热源侧换热器3流入。流入到热源侧换热器3中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先流入到第2换热器25中。然后,该制冷剂经过旁通配管50而向第1换热器24流入。随后,流出了第1换热器24的制冷剂经过第4止回阀4d而流入到第2热源机侧连接配管16A中。流入到热源侧换热器3中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从流入到第2换热器25中到流出第1换热器24的过程中,与自鼓风机18送出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凝液化。
另外,第2热源机侧连接配管16A之后的制冷剂的流动与实施方式1所示的空调装置相同,这里省略说明。
在第1阶段的情况下,当有大型建筑物的风等外部的风时,即使让鼓风机18鼓送最低风量,仍进行相当大的热交换。并且,在热源侧换热器3是冷凝器的情况下,冷凝温度下降,在热源侧换热器3是蒸发器的情况下,蒸发温度上升。因此,在第1阶段之后,采用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控制方法控制热源侧换热器3的热交换容量。也就是说,实施方式1所示的第1阶段~第4阶段是本实施方式2中的第2阶段~第5阶段。
更详细而言,本实施方式2的热源侧换热器3的热交换容量的控制方法如图11所示。
图11是作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冷冻循环装置的一例,表示在空调装置的热源侧换热器是冷凝器的情况下的热交换容量调整装置的控制的流程的图。
在步骤160中,比较(冷凝温度检测装置19的检测温度TC)和(预先设定的第1目标冷凝温度TC1)。当TC>TC1时,进入步骤161。在步骤161中判定鼓风机18是否全速鼓风。当鼓风机18不是全速鼓风时,进入步骤162,增加鼓风量后返回到步骤160。当鼓风机18是全速鼓风时,在步骤163中判定电磁阀3a、3c的开闭。当电磁阀3a、3c关闭时,在步骤164中打开电磁阀3a、3c,使第1制冷剂回路21即第1换热器24开路而返回到步骤160。当电磁阀3a、3c打开时,进入步骤165。
在步骤165中判定流量控制阀40的开度。当流量控制阀40的开度不是全闭时,在步骤166中减小流量控制阀40的开度,返回到步骤160。当流量控制阀40的开度是全闭时,进入步骤167。在步骤167中判定电磁阀3b、3d的开闭。当电磁阀3b、3d关闭时,在步骤168中打开电磁阀3b、3d,使第2制冷剂回路22即第2换热器25开路而返回到步骤160。当电磁阀3b、3d打开时,进入步骤200。
在步骤200中判定电磁阀51的开闭。当电磁阀51关闭时,在步骤201中关闭电磁阀3a、3d,在步骤202中打开电磁阀51,返回到步骤160。也就是说,以串联连接第2换热器25和第1换热器24的方式打开制冷剂流路,返回到步骤160。当电磁阀51打开时,返回到步骤160。
另一方面,当在步骤160中判定为TC≤TC1时,进入步骤170。在步骤170中,比较(冷凝温度检测装置19的检测温度TC)和(比第1目标冷凝温度小地预先设定的第2目标冷凝温度TC2)。当TC<TC2时,进入步骤171,当TC≥TC2时,返回到步骤160。在步骤171中判定鼓风机18是否鼓送最低风量。当鼓风机18不是鼓送最低风量时,进入步骤172,减少鼓风量而返回到步骤160。当鼓风机18鼓送最低风量时,进入步骤210。
在步骤210中判定电磁阀51的开闭。当电磁阀51打开时,在步骤211中打开电磁阀3a、3d,在步骤212中关闭电磁阀51,返回到步骤160。也就是说,以并联连接第2换热器25和第1换热器24的方式断开制冷剂流路,返回到步骤160。当电磁阀51关闭时,进入步骤173。
在步骤173中判定电磁阀3b、3d的开闭。当电磁阀3b、3d打开时,在步骤174中关闭电磁阀3b、3d,使第2制冷剂回路22即第2换热器25闭路而返回到步骤160。当电磁阀3b、3d关闭时,进入步骤175。
在步骤175中判定流量控制阀40的开度。当流量控制阀40的开度不是全开时,在步骤176中增加流量控制阀40的开度,返回到步骤160。当流量控制阀40的开度是全开时,进入步骤177。在步骤177中判定电磁阀3a、3c的开闭。当电磁阀3a、3c打开时,在步骤178中关闭电磁阀3a、3c,使第1制冷剂回路21即第1换热器24闭路而返回到步骤160。在步骤177中即使电磁阀3a、3c关闭,也返回到步骤160。
这样,能够将冷凝温度检测装置19的检测温度TC控制成第1目标冷凝温度TC1与第2目标冷凝温度TC2之间的温度。
另外,在热源侧换热器3作为蒸发器进行动作的情况(全制热运转时和主制热运转时)下,电磁阀51关闭,采用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方法控制热源侧换热器3的热交换容量。
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空调装置中,热源侧换热器3作为冷凝器进行动作,即使在流入了高压且密度大的制冷剂的情况下,也能使第1换热器24和第2换热器25串联连接,从而与并联连接第1换热器24和第2换热器25时相比,能够减小制冷剂的流路截面积。因此,能够抑制在热源侧换热器3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速的下降。因而,将热源侧换热器3用作冷凝器时的制冷剂的导热系数(热源侧换热器3的热交换效率)上升。
此外,当在热源侧换热器3内流动的制冷剂的密度较小的情况下,即,在热源侧换热器3作为冷凝器进行动作的情况下,通过并联连接第1换热器24和第2换热器25,能够抑制在热源侧换热器3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速的增加。因此,能够降低在热源侧换热器3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损耗。
因而,空调装置的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另外,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空调装置中,由鼓风机鼓送的空气在流入到作为制冷剂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第1换热器24中后,向作为制冷剂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第2换热器25流入。因此,在第1换热器24中温度上升了的空气与自压缩机1流入到第2换热器25中的高温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因而,提高热源侧换热器3的热交换效率,提高空调装置的效率。
实施方式3
考虑到制冷剂的毒性等带给人体的影响、可燃性,根据国际标准决定在室内等的空间中泄漏的制冷剂的容许浓度。决定例如作为氟碳制冷剂之一的R410A为0.44kg/m3、CO2为0.07kg/m3、丙烷为0.008kg/m3这样的在室内中泄漏的制冷剂的容许浓度。
为了防止上述那样的制冷剂泄漏到室内,使水、防冻溶液等在室内换热器中流通即可。因而,在使水、防冻溶液等在室内换热器中流通的空调装置中实施本发明也是有效的。另外,在本实施方式3中,没有特别说明的结构是与实施方式1或实施方式2相同的。
图12是作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冷冻循环装置的一例,表示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的图。
本实施方式3的空调装置是使水在室内换热器中流通的空调装置。另外,该空调装置是使多台室内机与1台热源机相连接而成的多室型的空调装置。该空调装置包括热源机A、中继器E’和多个室内机71。在本实施方式3中,具有3个室内机71a、71b、71c。
热源机A
热源机A与实施方式1的热源机相同,包括压缩机1、四通阀2、热源侧换热器3、将空气鼓送到热源侧换热器3中的鼓风量可变的鼓风机18、和切换自压缩机1排出的制冷剂的流路的切换阀4等。
在本实施方式3的热源机A中,第4止回阀4d借助第2热源机侧连接配管16A与后述的中继器E’中的第1分支部5与电磁阀68之间的制冷剂配管相连接。另外,第1止回阀4a借助第1热源机侧连接配管15A与后述的中继器E’的第1分支部5相连接。
室内机71
各室内机71a、71b、71c形成为相同的结构。
更详细而言,室内机71a具有室内侧换热器70a。室内侧换热器70a的一端部借助第3水配管65a与后述的中继器E’的第1水切换阀72a相连接。室内侧换热器70a的另一端部借助第4水配管66a与后述的中继器E’的第2水切换阀73a相连接。
另外,室内机71a具有室内侧换热器70b。室内侧换热器70b的一端部借助第3水配管65b与后述的中继器E’的第1水切换阀72b相连接。室内侧换热器70b的另一端部借助第4水配管66b与后述的中继器E’的第2水切换阀73b相连接。
另外,室内机71c具有室内侧换热器70c。室内侧换热器70c的一端部借助第3水配管65c与后述的中继器E’的第1水切换阀72c相连接。室内侧换热器70c的另一端部借助第4水配管66c与后述的中继器E’的第2水切换阀73c相连接。
中继器E’
中继器E’包括第1分支部5、第2分支部6、流量控制阀9、第1水–制冷剂换热器55B、第2水–制冷剂换热器55C、多个第1水切换阀72(第1水切换阀72a、72b、72c)、多个第2水切换阀73(第2水切换阀73a、73b、73c)、多个泵60(泵60B、60C)和电磁阀68等。
第1分支部5包括电磁阀13B、13C和电磁阀14B、14C。
各电磁阀13B、13C的一端部与第1热源机侧连接配管15A相连接。另外,电磁阀13B的另一端部借助第1水–制冷剂换热器连接配管63B与第1水–制冷剂换热器55B相连接。电磁阀13C的另一端部借助第1水–制冷剂换热器连接配管63C与第2水–制冷剂换热器55C相连接。
各电磁阀14B、14C的一端部与第2分支部6相连接。另外,电磁阀14B的另一端部借助第1水–制冷剂换热器连接配管63B与第1热源机侧连接配管15A相连接。电磁阀14C的另一端部借助第1水–制冷剂换热器连接配管63C与第2水–制冷剂换热器55C相连接。
在电磁阀14B、14C与第2分支部6之间的制冷剂配管中设有电磁阀68,第2热源机侧连接配管16A连接于该配管的电磁阀14B、14C与电磁阀68之间。
第2分支部6分支连接第2水–制冷剂换热器连接配管64B、64C和第2热源机侧连接配管16A。该第2水–制冷剂换热器连接配管64B与第1水–制冷剂换热器55B相连接,在第2水–制冷剂换热器连接配管64B中设有流量控制阀11B。另外,第2水–制冷剂换热器连接配管64C与第2水–制冷剂换热器55C相连接,在第2水–制冷剂换热器连接配管64C中设有流量控制阀11C。
流量控制阀9连接于第2分支部6与第1热源机侧连接配管15A之间。
第1水–制冷剂换热器55B使在热源机A侧的热源侧制冷剂回路中流动的制冷剂与经过室内机71侧的利用侧制冷剂回路的水进行热交换。作为热源侧制冷剂回路,如上所述第1水–制冷剂换热器连接配管63B和第2水–制冷剂换热器连接配管64B与该第1水–制冷剂换热器55B相连接。另外,作为利用侧制冷剂回路,第1水配管61B和第2水配管62B与该第1水–制冷剂换热器55B相连接。
另外,第1水配管61B与第2水切换阀73a、73b、73c均相连接。第2水配管62B与第2水切换阀73a、73b、73c均相连接。
在第1水配管61B中设有使水在利用侧制冷剂回路内循环的泵60B。
第2水–制冷剂换热器55C使在热源机A侧的热源侧制冷剂回路中流动的制冷剂与经过室内机71侧的利用侧制冷剂回路的水进行热交换。作为热源侧制冷剂回路,如上所述第1水–制冷剂换热器连接配管63C和第2水–制冷剂换热器连接配管64C与该第1水–制冷剂换热器55C相连接。另外,作为利用侧制冷剂回路,第1水配管61C和第2水配管62C与该第1水–制冷剂换热器55C相连接。
另外,第1水配管61C与第1水切换阀72a、72b、72c均相连接。第2水配管62C与第2水切换阀73a、73b、73c均相连接。
在第1水配管61C中设有使水在利用侧制冷剂回路内循环的泵60C。
制冷剂的流动
接下来,根据图13、图14和图15说明本实施方式3的空调装置的制冷剂的流动。在图13中,说明在全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和在全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在图14中,说明在主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在图15中,说明在主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
全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
图13是作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冷冻循环装置的一例,表示在制冷运转时和制热运转时的、在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首先,说明在热源机A侧的热源侧制冷剂回路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动。图13所示的实线箭头的方向是全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
自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流入到四通阀2中。流出了四通阀2的制冷剂向热源侧换热器3流入。流入到热源侧换热器3中的制冷剂在热源侧换热器3中与自鼓风机18送出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冷凝液化。冷凝液化后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经过第4止回阀4d按照第2热源机侧连接配管16A和电磁阀68的顺序向第2分支部6流入。流入到第2分支部6中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经过第2水–制冷剂换热器连接配管64B、64C而流入到流量控制阀11B、11C中。
该制冷剂由根据第1水–制冷剂换热器55B和第2水–制冷剂换热器55C的出口的过热量进行控制的流量控制阀11B、11C减压至低压,在水–制冷剂换热器55B、55C中与水换热,蒸发气化而将水冷却。并且,成为了该气体状态的制冷剂经过第1水–制冷剂换热器连接配管63B、63C、电磁阀13B、13C、第1分支部5、第1热源机侧连接配管15A、第1止回阀4a和四通阀2而被吸入到压缩机1中。
在全制冷运转时,电磁阀68打开,电磁阀13B、13C打开,电磁阀14B、14C关闭。因此,制冷剂沿实线箭头的方向在第1水–制冷剂换热器连接配管63B、63C、第2水–制冷剂换热器连接配管64B、64C、第1水–制冷剂换热器55B和第2水–制冷剂换热器55C中流动。另外,第1热源机侧连接配管15A为低压,第2热源机侧连接配管16A为高压,热源侧换热器3的与切换阀4相连接的连接端为高压,四通阀2的与切换阀4相连接的连接端为低压,所以制冷剂必然向第1止回阀4a和第4止回阀4d流通。
接下来,说明在室内机71侧的利用侧制冷剂回路中流动的水的流动。图13所示的实线箭头的方向是全制冷运转时的水的流动方向。
在第1水–制冷剂换热器55B和第2水–制冷剂换热器55C中被冷却了的水分别在泵60B、60C的作用下升压,经过第1水配管61B、61C而在第1水切换阀72a、72b、72c中合流。在第1水切换阀72a、72b、72c中合流了的水经过第3水配管65a、65b、65c而流入到室内机71a、71b、71c中。流入到室内机71a、71b、71c中的水在室内侧换热器70a、70b、70c中将室内的空气冷却,并且温度上升。在室内侧换热器70a、70b、70c内被加热了的水经过第4水配管66a、66b、66c而流入到第2水切换阀73a、73b、73c中。流入到第2水切换阀73a、73b、73c中的水分支在第2水配管62B和第2水配管62C中,分别返回到第1水–制冷剂换热器55B和第2水–制冷剂换热器55C中。
全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
首先,说明在热源机A侧的热源侧制冷剂回路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动。图13所示的虚线箭头的方向是全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
自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流入到四通阀2中。流出了四通阀2的制冷剂经过第3止回阀4c和第2热源机侧连接配管16A,向第1分支部5流入。流入到第1分支部5中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按照电磁阀14B、14C和第1水–制冷剂换热器连接配管63B、63C的顺序流入到第1水–制冷剂换热器55B和第2水–制冷剂换热器55C中。并且,流入到第1水–制冷剂换热器55B和第2水–制冷剂换热器55C中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与水进行热交换,冷凝液化而将水加热。
成为了该液体状态的制冷剂经过根据第1水–制冷剂换热器55B和第2水–制冷剂换热器55C的出口的过冷却量进行控制而大致为全开状态的流量控制阀11B、11C,向第2水–制冷剂换热器连接配管64B、64C流入。这些制冷剂流入到第2分支部6中而合流,进一步经过第3流量控制阀9。这里,这些制冷剂由流量控制阀11B、11C或第3流量控制阀9的任一方减压至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并且,减压至低压的制冷剂经过第1热源机侧连接配管15A和热源机A的第2止回阀4b,流入到热源侧换热器3中。流入到热源侧换热器3中的制冷剂在热源侧换热器3中与利用鼓风量可变的鼓风机18鼓送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蒸发而成为气体状态。成为了气体状态的制冷剂经过热源机的四通阀2而被吸入到压缩机1中。
在全制热运转时,电磁阀68关闭,电磁阀14B、14C打开,电磁阀13B、13C关闭。因此,制冷剂沿虚线箭头的方向在第1水–制冷剂换热器连接配管63B、63C、第2水–制冷剂换热器连接配管64B、64C、第1水–制冷剂换热器55B和第2水–制冷剂换热器55C中流动。另外,第1热源机侧连接配管15A为低压,第2热源机侧连接配管16A为高压,热源侧换热器3的与切换阀4相连接的连接端为低压,四通阀2的与切换阀4相连接的连接端为高压,所以制冷剂必然向第2止回阀4b和第3止回阀4c流通。
接下来,说明在室内机71侧的利用侧制冷剂回路中流动的水的流动。图13所示的虚线箭头的方向是全制热运转时的水的流动方向。
在第1水–制冷剂换热器55B和第2水–制冷剂换热器55C中被加热了的水分别在泵60B、60C的作用下升压,经过第1水配管61B、61C而在第1水切换阀72a、72b、72c中合流。在第1水切换阀72a、72b、72c中合流了的水经过第3水配管65a、65b、65c流入到室内机71a、71b、71c中。流入到室内机71a、71b、71c中的水在室内侧换热器70a、70b、70c内加热室内的空气,并且温度下降。在室内侧换热器70a、70b、70c中温度下降了的水经过第4水配管66a、66b、66c而流入到第2水切换阀73a、73b、73c中。流入到第2水切换阀73a、73b、73c中的水分支在第2水配管62B和第2水配管62C中,分别返回到第1水–制冷剂换热器55B和第2水–制冷剂换热器55C中。
主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
图14是作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冷冻循环装置的一例,表示在主制热运转时的、在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另外,在图14中,表示室内机71a、71b进行制热运转、室内机71c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另外,在主制热运转时,热源侧换热器3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第1水–制冷剂换热器55B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第2水–制冷剂换热器55C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
首先,说明在热源机A侧的热源侧制冷剂回路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动。图14所示的虚线箭头的方向是主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
自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流入到四通阀2中。流出了四通阀2的制冷剂经过第3止回阀4c和第2热源机侧连接配管16A,向中继器E’的第1分支部5流入。流入到第1分支部5中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按照电磁阀14B和第1水–制冷剂换热器连接配管63B的顺序,流入到第1水–制冷剂换热器55B中。并且,流入到第1水–制冷剂换热器55B中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与水换热,冷凝液化而加热水。成为了该液体状态的制冷剂经过根据第1水–制冷剂换热器55B的出口的过冷却量进行控制而大致为全开状态的流量控制阀11B,稍微减压,经由第2水–制冷剂换热器连接配管64B向第2分支部6流入。
流入到第2分支部6中的制冷剂的一部分经过第2水–制冷剂换热器连接配管64C而进入到要将水冷却的第2水–制冷剂换热器55C中。并且,该制冷剂进入到根据第2水–制冷剂换热器55C出口的过热量进行控制的流量控制阀11C中而被减压。减压后的制冷剂在第2水–制冷剂换热器55C中进行热交换,蒸发而成为气体状态,将水冷却。成为了该气体状态的制冷剂经过电磁阀13C而流入到第1热源机侧连接配管15A中。
另一方面,第2分支部6中的其余制冷剂经过第3流量控制阀9,该第3流量控制阀9将高压(例如第2热源机侧连接配管16A的压力)与中间压力(例如第2水–制冷剂换热器连接配管64B、64C的压力)的差压控制在规定范围内。随后,该制冷剂与经过了第2水–制冷剂换热器55C的制冷剂在第1热源机侧连接配管15A内合流。
在第1热源机侧连接配管15A中合流了的制冷剂流入到热源机A中,经过第2止回阀4b而向热源侧换热器3流入。在热源侧换热器3中,该制冷剂与利用鼓风量可变的鼓风机18鼓送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成为了气体状态的制冷剂经过热源机的四通阀2而被吸入到压缩机1中。
在主制热运转时,电磁阀68关闭,电磁阀14B打开,电磁阀13B关闭,所以制冷剂沿虚线箭头的方向在第1水–制冷剂换热器连接配管63B、第1水–制冷剂换热器55B和第2水–制冷剂换热器连接配管64B中流动,将水加热。另外,电磁阀14C关闭,电磁阀13C打开,所以制冷剂沿虚线箭头的方向在第1水–制冷剂换热器连接配管63C、第2水–制冷剂换热器55C和第2水–制冷剂换热器连接配管64C中流动,将水冷却。另外,第1热源机侧连接配管15A为低压,第2热源机侧连接配管16A为高压,热源侧换热器3的与切换阀4相连接的连接端为低压,四通阀2的与切换阀4相连接的连接端为高压,所以制冷剂必然向第2止回阀4b和第3止回阀4c流通。
接下来,说明在室内机71侧的利用侧制冷剂回路中流动的水的流动。图14所示的虚线箭头的方向是制热运转所利用的水的流动方向。图14所示的实线箭头的方向是制冷运转所利用的水的流动方向。
在第1水–制冷剂换热器55B中被加热了的水在泵60B的作用下升压,经过第1水配管61B而流入到第1水切换阀72a、72b中。流入到第1水切换阀72a、72b中的水经过第3水配管65a、65b而流入到室内机71a、71b中。流入到室内机71a、71b中的水在室内侧换热器70a、70b内加热室内的空气,并且温度下降。在室内侧换热器70a、70b中温度下降了的水经过第4水配管66a、66b而流入到第2水切换阀73a、73b中。流入到第2水切换阀73a、73b中的水返回到第1水–制冷剂换热器55B中。
另一方面,在第2水–制冷剂换热器55C中被冷却了的水在泵60C的作用下升压,经过第1水配管61C而流入到第1水切换阀72c中。流入到第1水切换阀72c中的水经过第3水配管65c而流入到室内机71c中。流入到室内机71c中的水在室内侧换热器70c中冷却室内的空气,并且温度上升。在室内侧换热器70c中被加热了的水经过第4水配管66c而流入到第2水切换阀73c中。流入到第2水切换阀73c中的水返回到第2水–制冷剂换热器55C中。
主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
图15是作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冷冻循环装置的一例,表示在主制冷运转时的、在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另外,在图15中,表示室内机71a进行制热运转、室内机71b、71c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另外,在主制冷运转时,热源侧换热器3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第1水–制冷剂换热器55B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第2水–制冷剂换热器55C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
首先,说明在热源机A侧的热源侧制冷剂回路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动。图15所示的实线箭头的方向是主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
自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流入到四通阀2中。流出了四通阀2的制冷剂向热源侧换热器3流入。流入到热源侧换热器3中的制冷剂在热源侧换热器3中与自鼓风机18送出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制冷剂一半程度冷凝液化,成为高温高压的两相状态。该高温高压的两相制冷剂经过第4止回阀4d和第2热源机侧连接配管16A,向中继器E’的第1分支部5流入。流入到第1分支部5中的高温高压的两相制冷剂按照电磁阀13B和第1水–制冷剂换热器连接配管63B的顺序,流入到第1水–制冷剂换热器55B中。并且,流入到第1水–制冷剂换热器55B中的高温高压的两相制冷剂与水进行热交换,冷凝液化而将水加热。成为了该液体状态的制冷剂经过根据第1水–制冷剂换热器55B的出口的过冷却量进行控制而大致为全开状态的流量控制阀11B,稍微减压,经由第2水–制冷剂换热器连接配管64B而向第2分支部6流入。
流入到第2分支部6中的制冷剂经过第2水–制冷剂换热器连接配管64C而进入到要将水冷却的第2水–制冷剂换热器55C中。并且,该制冷剂进入到根据第2水–制冷剂换热器55C出口的过热量进行的控制的流量控制阀11C中,减压至低压。减压后的制冷剂在第2水–制冷剂换热器55C中进行热交换,蒸发而成为气体状态,将水冷却。成为了该气体状态的制冷剂经过第1水–制冷剂换热器连接配管63C、电磁阀13C、第1分支部5、第1热源机侧连接配管15A、第1止回阀4a和四通阀2而被吸入到压缩机1中。
在主制冷运转时,电磁阀68关闭,电磁阀14B打开,电磁阀13B关闭,所以制冷剂沿实线箭头的方向在第1水–制冷剂换热器连接配管63B、第1水–制冷剂换热器55B和第2水–制冷剂换热器连接配管64B中流动,将水加热。另外,电磁阀14C关闭,电磁阀13C打开,所以制冷剂沿实线箭头的方向在第1水–制冷剂换热器连接配管63C、第2水–制冷剂换热器55C和第2水–制冷剂换热器连接配管64C中流动,将水冷却。另外,第1热源机侧连接配管15A为低压,第2热源机侧连接配管16A为高压,热源侧换热器3的与切换阀4相连接的连接端为高压,四通阀2的与切换阀4相连接的连接端为低压,所以制冷剂必然向第1止回阀4a和第4止回阀4d流通。
接下来,说明在室内机71侧的利用侧制冷剂回路中流动的水的流动。图15所示的虚线箭头的方向是制热运转所利用的水的流动方向。图15所示的实线箭头的方向是制冷运转所利用的水的流动方向。
在第1水–制冷剂换热器55B中被加热了的水在泵60B的作用下升压,经过第1水配管61B而流入到第1水切换阀72a中。流入到第1水切换阀72a中的水经过第3水配管65a而流入到室内机71a中。流入到室内机71a中的水在室内侧换热器70a中加热室内的空气,并且温度下降。在室内侧换热器70a中温度下降了的水经过第4水配管66a而流入到第2水切换阀73a中。流入到第2水切换阀73a中的水返回到第1水–制冷剂换热器55B中。
另一方面,在第2水–制冷剂换热器55C中被冷却了的水在泵60C的作用下升压,经过第1水配管61C而流入到第1水切换阀72b、72c中。流入到第1水切换阀72b、72c中的水经过第3水配管65b、65c而流入到室内机71b、71c中。流入到室内机71b、71c中的水在室内侧换热器70b、70c中将室内的空气冷却,并且温度上升。在室内侧换热器70b、70c中被加热了的水经过第4水配管66b、66c而流入到第2水切换阀73b、73c中。流入到第2水切换阀73c中的水返回到第2水–制冷剂换热器55C中。
另外,热源侧换热器3的热交换容量的控制方法与实施方式1相同,省略说明。
采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空调装置,除了能够获得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还能获得热源侧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不会向室内泄漏的效果。因此,能够在热源侧制冷剂回路中使用具有可燃性和毒性的自然制冷剂、地球温暖化的抑制效果高的制冷剂。因而,能够获得既能确保地球温暖化的抑制效果,又能确保室内的安全性的空调装置。此外,在有时使压缩机1暂时停止的运转模式切换时、除霜运转时等,也能够利用水的潜热,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且持续地进行室内的制热或制冷,获得能够提高舒适性的效果。
附图标记说明
A、热源机;B、C、D、室内机;E、中继器;1、压缩机;2、四通阀;3、热源侧换热器;3a~3d、电磁阀;4、切换阀;4a、第1止回阀;4c、第3止回阀;4d、第4止回阀;5、第1分支部;6、第2分支部;7、气液分离器;8、流量控制阀;9、流量控制阀;10B、10C、10D、室内机侧换热器;11B、11C、11D、流量控制阀;13B、13C、13D、电磁阀;14B、14C、14D、电磁阀;15A、第1热源机侧连接配管;15B、15C、15D、第1室内机侧连接配管;16A、第2热源机侧连接配管;16B、16C、16D、第2室内机侧连接配管;18、鼓风机;19、冷凝温度检测装置;20、蒸发温度检测装置;21、第1制冷剂回路;22、第2制冷剂回路;23、第3制冷剂回路;24、第1换热器;25、第2换热器;30、分配器;40、流量控制阀;50、旁通配管;51、电磁阀;55B、第1水–制冷剂换热器;55C、第2水–制冷剂换热器;60、泵;61B、61C、第1水配管;62B、62C、第2水配管;63B、63C、第1水–制冷剂换热器连接配管;64B、64C、第2水–制冷剂换热器连接配管;65、第3水配管;66、第4水配管;68、电磁阀;70、室内侧换热器;71、室内机;72、第1水切换阀;73、第2水切换阀;152、热交换容量调整装置。

Claims (5)

1.一种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热源机,制冷剂和热交换对象在所述热源机中进行热交换;
多个室内机,其具有水或防冻溶液流通的室内换热器;以及
中继器,其具有:在所述热源机侧的制冷剂回路中流动的所述制冷剂与在所述室内机中流通的所述水或所述防冻溶液进行热交换的第1及第2水–制冷剂换热器、控制向所述第1及第2水–制冷剂换热器流动的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的制冷剂回路、以及进行切换以使向所述多个室内机的室内换热器流动的所述水或所述防冻溶液在所述第1及第2水–制冷剂换热器中的任一个进行热交换的切换阀,
所述中继器和所述热源机由两根制冷剂配管连接,所述中继器和各所述室内机由两根水配管连接,
所述中继器的制冷剂回路构成为,所述多个室内机在全制冷运转时使所述第1及第2水–制冷剂换热器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所述多个室内机在全制热运转时使所述第1及第2水–制冷剂换热器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当在所述多个室内机的运转中混合进行制冷和制热时,使所述第1及第2水–制冷剂换热器中的一个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而使另一个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
所述热源机具备:
热源侧换热器,其是将多个换热器并联连接而成的;
供给装置,其向所述热源侧换热器能改变供给量地供给与在所述换热器中流动的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所述热交换对象,
流路开闭装置,其开闭各所述换热器的制冷剂流路;
旁通配管,其与所述换热器并联连接;
流量调整装置,其设于该旁通配管,在所述多个换热器中的一部分的流路关闭了的状态下,连续地控制在所述旁通配管中流动的所述制冷剂的流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各所述换热器相连接的配管及所述旁通配管的连接部在所述换热器为蒸发器时成为所述换热器的制冷剂入口侧,在该连接部设有分配器,该分配器使气液两相制冷剂的气液比为规定的比率而使该气液两相制冷剂向下游侧流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连接配管,其将多个所述换热器中的至少一部分的所述换热器串联连接起来;
开闭装置,其开闭该连接配管的流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利用所述连接配管串联连接起来的所述换热器配置为,将与成为制冷剂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所述换热器进行了热交换的热交换对象,供给到成为制冷剂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所述换热器中。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换热器中流动的制冷剂是在向热交换对象散热时不会冷凝地以超临界状态向热交换对象散热的制冷剂。
CN200980162212.7A 2009-10-28 2009-10-28 空调装置 Active CN1026673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09/068456 WO2011052047A1 (ja) 2009-10-28 2009-10-28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67366A CN102667366A (zh) 2012-09-12
CN102667366B true CN102667366B (zh) 2015-10-07

Family

ID=439214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62212.7A Active CN102667366B (zh) 2009-10-28 2009-10-28 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20120216989A1 (zh)
EP (1) EP2495512B1 (zh)
JP (1) JP5518089B2 (zh)
CN (1) CN102667366B (zh)
WO (1) WO201105204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048849B2 (en) 2006-02-03 2011-11-01 Modigene, Inc. Long-acting polypeptides and methods of producing same
US9279608B2 (en) 2010-07-29 2016-03-0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Heat pump
JP2012247122A (ja) * 2011-05-27 2012-12-1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5812726B2 (ja) * 2011-07-12 2015-11-17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ヒートポンプ給湯機
CN104813123B (zh) * 2012-11-29 2017-09-1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US9625184B2 (en) 2013-01-31 2017-04-18 Trane International Inc. Multi-split HVAC system
WO2014128831A1 (ja) * 2013-02-19 2014-08-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6214670B2 (ja) * 2013-10-25 2017-10-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及びその熱交換器を用いた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3574953B (zh) * 2013-11-12 2016-01-13 无锡溥汇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单一压缩机冷媒控制的多温度热交换系统
KR102344058B1 (ko) * 2013-12-24 2021-12-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 시스템 및 그 제어방법
CN103759455B (zh) * 2014-01-27 2015-08-19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热回收变频多联式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EP3136019A4 (en) * 2014-04-21 2017-12-2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KR102264725B1 (ko) * 2014-05-22 2021-06-1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히트 펌프
CN105509261B (zh) * 2014-09-26 2019-11-26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和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WO2016094949A1 (en) * 2014-12-17 2016-06-23 HABCHI, Jason A hide-away air-conditioning system
JP6351848B2 (ja) * 2015-07-06 2018-07-0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DE112015006774T5 (de) * 2015-08-04 2018-04-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Kühlgerät und Verfahren zum Betrieb des Kühlgeräts
CN106016682B (zh) * 2016-06-02 2019-01-15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自然风空调换热装置及其控制方法、自然风空调
JP6341326B2 (ja) 2016-08-03 2018-06-1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の熱源ユニット
WO2018055739A1 (ja) * 2016-09-23 2018-03-2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CN106895593A (zh) * 2017-01-19 2017-06-27 清华大学 一种改良型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系统
CN112460854B (zh) * 2020-11-11 2022-03-0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器及其控制方法
US11761687B2 (en) 2020-11-19 2023-09-19 Rolls-Royce North American Technologies Inc. Refrigeration or two phase pump loop cooling system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77331A (zh) * 2007-08-29 2009-03-04 Lg电子株式会社 具有辅助阀组件的空调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984458A (en) * 1956-03-13 1961-05-16 Alden I Mcfarlan Air conditioning
US2907178A (en) * 1957-10-04 1959-10-06 Borg Warner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JP2522361B2 (ja) * 1988-10-12 1996-08-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US5045272A (en) 1990-02-16 1991-09-03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Fluid temperature balancing system
AU636726B2 (en) * 1990-03-19 1993-05-06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JPH0792296B2 (ja) * 1990-04-23 1995-10-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2971222B2 (ja) * 1991-11-29 1999-11-02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2968392B2 (ja) * 1992-05-29 1999-10-2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空気調和機
JPH06109332A (ja) * 1992-09-24 1994-04-19 Matsushita Seiko Co Ltd 多室形空気調和装置
JP3140333B2 (ja) * 1995-07-14 2001-03-05 株式会社クボタ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JP4277373B2 (ja) * 1998-08-24 2009-06-10 株式会社日本自動車部品総合研究所 ヒートポンプサイクル
JP4211094B2 (ja) 1998-09-29 2009-01-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00205673A (ja) * 1999-01-20 2000-07-28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の冷凍サイクル
JP2000227261A (ja) * 1999-02-02 2000-08-1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装置
US6298677B1 (en) * 1999-12-27 2001-10-09 Carrier Corporation Reversible heat pump system
JP2001289465A (ja) 2000-04-11 2001-10-19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
KR100473823B1 (ko) * 2002-08-06 2005-03-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냉수 및 온수 제조 장치를 구비한 공기 조화기
WO2004040208A1 (ja) 2002-10-30 2004-05-13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4162945A (ja) * 2002-11-11 2004-06-1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5049073A (ja) * 2003-07-31 2005-02-24 Ckd Corp 流体冷却装置
JP3858015B2 (ja) * 2003-09-30 2006-12-13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冷媒回路及びヒートポンプ給湯機
JP2006097978A (ja) * 2004-09-29 2006-04-13 Denso Corp 冷凍サイクル
JP2006275435A (ja) * 2005-03-30 2006-10-12 Fujitsu General Ltd 気液分離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JP4389917B2 (ja) * 2006-09-22 2009-12-2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77331A (zh) * 2007-08-29 2009-03-04 Lg电子株式会社 具有辅助阀组件的空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67366A (zh) 2012-09-12
US20120216989A1 (en) 2012-08-30
EP2495512A1 (en) 2012-09-05
JP5518089B2 (ja) 2014-06-11
WO2011052047A1 (ja) 2011-05-05
EP2495512A4 (en) 2013-08-28
US9822995B2 (en) 2017-11-21
EP2495512B1 (en) 2018-10-03
JPWO2011052047A1 (ja) 2013-03-14
US20150198360A1 (en) 2015-07-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67366B (zh) 空调装置
CN103210264B (zh) 热泵式制热装置
CN101842645B (zh) 冷冻循环装置
US11506430B2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with capacity control and controlled hot water generation
EP1967801B1 (en) Hot water system
EP2397782B1 (en) Hot water supply device associated with heat pump
JP5121922B2 (ja) 空調給湯複合システム
CN108458534B (zh) 冰箱及其运行方法
CN102597660B (zh) 空调装置
WO2009122476A1 (ja) 空調給湯複合システム
CN102419024B (zh) 制冷循环装置和热水采暖装置
EP2482014B1 (e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and hydronic heater using the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EP2489965A1 (en) Air-conditioning hot-water supply system
CN104797893A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2734969A (zh) 冷冻循环装置和配备该冷冻循环装置的热水供暖装置
US20230074034A1 (en) Air conditioner
EP2375187B1 (en) Heat pump apparatus and operation control method of heat pump apparatus
KR100852344B1 (ko) 공기 조화 장치
JP2018096560A (ja) 熱伝達ユニットおよび二元温水生成装置
KR200246301Y1 (ko) 냉온수 공급 냉동기
JP2009293887A (ja) 冷凍装置
JP2008175430A (ja) 空気調和機
JP2002310497A (ja) ヒートポンプ給湯機
JP3871207B2 (ja) 吸収式と圧縮式とを組合せた冷凍装置
JP2004132606A (ja) ヒートポンプ給湯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