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49522B - 电梯 - Google Patents

电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49522B
CN102649522B CN201110386658.7A CN201110386658A CN102649522B CN 102649522 B CN102649522 B CN 102649522B CN 201110386658 A CN201110386658 A CN 201110386658A CN 102649522 B CN102649522 B CN 10264952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c power
power supply
car
elevator
supply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38665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49522A (zh
Inventor
小泉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Elevator and Building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6495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495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495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495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levator Control (AREA)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 Elevator Door Apparatuse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应对来自非接触供电装置的供电不足而继续运转的电梯。该电梯包括:受电装置(24),其设置于平衡配重,在轿厢抵达各层时与非接触供电装置(23)相对,接受从非接触供电装置(23)供给的电力;电力监视部(23),其监视通过该受电装置(24)所得的供电时的电力;和运转控制部(35),其在由该电力监视部(32)检测到电力降低到一定值以下的状态的情况下,转换到节能运转模式运转。

Description

电梯
本发明以日本专利申请2011-037066(申请日:2011年2月23日)为基础,根据该申请而享受优先的利益。本申请通过参照该申请而包含该申请的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平衡配重具备受电装置、从设置于升降通路内的非接触供电装置以非接触方式接受电力的电梯。
背景技术
近年来,应用了非接触供电方式的电梯正在普及。尤其是,在平衡配重具备受电装置并从设置于升降通路内的非接触供电装置以非接触方式接受电力而工作的电梯。
在这种电梯中,在平衡配重具备蓄电池和马达。通常时,用蓄电池所积蓄的电力驱动马达使其运转工作。而且,在供电时使设置于升降通路内的供电装置和设置于平衡配重的受电装置相对,从非接触供电装置以非接触方式接受电力,将该电力积蓄于蓄电池。
在上述非接触供电方式的电梯中,存在:如果非接触供电装置或者受电装置发生任何异常,则蓄电池余量变得不足,不能够继续运转的问题。
另外,非接触供电装置,如果与平衡配重侧的受电装置未高精度地对合则不能供电。但是,当由于与时效变化相伴的缆索的伸长、绳轮的磨损等导致非接触供电装置与受电装置的位置对合发生错位时,供电效率显著下降,有时蓄电池变得电力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为提供能够应对来自非接触供电装置的供电不足的状态而继续运转的电梯。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梯,包括对在升降通路内与轿厢一同升降工作的平衡配重以非接触方式供给电力的非接触供电装置,其中,包括:受电装置,其设置于上述平衡配重,在上述轿厢抵达于各层时与上述非接触供电装置相对,接受从上述非接触供电装置所供给的电力;电力监视部,其监视通过该受电装置所得到的供电时的电力;和运转控制部,其在通过该电力监视部检测出电力降低到一定值以下的情况下,转换为节能运转模式运转。
根据上述构成的电梯,能够应对来自于非接触供电装置的供电不足的状态而继续运转。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梯的构成的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电梯的控制装置的功能构成的框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电梯的运转工作的流程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节能运转模式时的电梯的运转工作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电梯的控制装置的功能构成的框图。
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电梯的运转工作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电梯的轿厢的抵达时的状态的图。
图8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电梯的控制装置的功能构成的框图。
图9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电梯的运转工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梯的构成的图,示出了2∶1绕法形式的电梯的构成。
在升降通路10中设置有轿厢11和平衡配重(平衡锤)12,分别由未图示的导轨支撑地能够进行升降工作。轿厢11在轿厢下具有绳轮14。在绳轮14的下侧架设有一端固定于升降通路最顶部的缆索13。
缆索13,经由设置于升降通路最顶部的绳轮15而卷绕于设置于平衡配重12的牵引绳轮16,另一端部固定于升降通路最顶部。由此以2∶1绕法形式支持轿厢11和平衡配重12。
另外,在平衡配重12搭载有马达17、控制装置18和蓄电池19。马达17为用于使轿厢11和平衡配重12升降工作的驱动装置。如果安装于该马达17的旋转轴的牵引绳轮16旋转,则经由卷绕于牵引绳轮16的缆索13轿厢11和平衡配重12按吊桶式进行升降工作。
控制装置18进行包括马达17的驱动控制的电梯整体的控制。另外,关于该控制装置18的功能构成后面将参照图2进行说明。蓄电池19积蓄电梯的驱动所需要的电力。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升降通路10中设置有用于以非接触方式对平衡配重12供给所需要的电力的供电系统20。
该供电系统20包括:连接于三相交流电源21的多个电源装置22-1、22-2、...22-n;和连接于这些电源装置22-1、22-2、...22-n的非接触供电装置23-1、23-2、...23-n。
电源装置22-1、22-2、...22-n与建筑物的各层相对应地设置。这些电源装置22-1、22-2、...22-n分别将从三相交流电源21供给的电力转换为电梯的驱动所需要的电力。
非接触供电装置23-1、23-2、...23-n与轿厢11在各楼层在停止时的平衡配重12的位置对合地配设于升降通路10内。这些非接触供电装置23-1、23-2、...23-n在与设置于平衡配重12的受电装置24相对时以非接触方向进行供电。
另外,作为非接触供电的方式,可以使用例如电磁感应方式。“电磁感应方式”为将在2个相邻的线圈中的一方(供电侧线圈)中流动电流时所产生的磁通作为介质而对另一方的线圈(受电侧线圈)送电的方式。此外,还有将电流转换为电磁波经由天线送电的(电波方式)和利用电磁场的共振现象的“电磁场共振方式”等,但是在本发明中不特别限定于这些方式。
另外,在图1的例子中,在各层设置有非接触供电装置23-1、23-2、...23-n,但其个数是任意的,也可以仅在例如最上层和最下层预先设置。
另外,在马达17的旋转轴设置有脉冲发生器25。脉冲发生器25检测马达17的旋转,1次旋转输出几百次的脉冲信号。控制装置18,对该脉冲信号进行计数,从而掌握当前的轿厢11的位置。
另一方面,在轿厢11的底部设置有用于对装载载荷进行检测的载荷传感器26。表示由该载荷传感器26所检测出的装载载荷的信号,经由未图示的传送电缆被赋予控制装置18。
在这样的构成中,通过从搭载于平衡配重12的蓄电池19获得的电力,驱动马达17而使轿厢11和平衡配重12运转工作。另外,在轿厢11已在各层停止时,在非接触供电装置23-1、23-2、...23-n中通过与设置于平衡配重12的受电装置24相对的非接触供电装置接受电力,将该电力积蓄于蓄电池19。
这里,非接触供电装置23-1、23-2、...23-n,如果与平衡配重12侧的受电装置24未高精度地对合则不能供电。另外,如果在非接触供电装置23-1、23-2、...23-n和/或受电装置24发生任何异常,则供电效率显著降低,蓄电池电力不足,不能正常地运转电梯。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电梯的控制装置18的功能构成的框图。另外,在图2中,代表设置于各层的乘梯处的非接触供电装置23-1、23-2、...23-n,对设置于任意层的非接触供电装置标注附图标记23以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在平衡配重12设置有受电装置24。受电装置24与轿厢11的抵达相伴地,在与非接触供电装置23相对时从非接触供电装置23以非接触方式接受所需的电力。
在此,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受电装置24内设置有用于检测从非接触供电装置23得到的电流值(受电量)的电流传感器31。该电流传感器31的检测信号被输入于控制装置18。
控制装置18具备电力监视部32、外部通报部33、控制参数转换部34和运转控制部35。
电力监视部32,基于由电流传感器31检测出的电流值来监视供电时的电力量,在检测出该电力降低到一定值以下的情况下,将异常信号输出到外部通报部33和控制参数转换部34。
外部通报部33,若从电力监视部32输入电力降低的异常信号,则对于外部通报该情况。这里所说的“外部”为设置于未图示的建筑物内的电梯监视室或者设置于远程的监视中心。监视中心经由通信网络远程监视电梯的运转状态。
控制参数转换部34,若从电力监视部32输入电力降低的异常信号,则将电梯的运转参数转换为节能运转用。另外,所谓“节能”是节约能量的缩略语。所谓“运转参数”为与电梯的运转相关的参数。该运转参数包括例如额定速度、加速减速、加速度(加速减速的时间变化率)、门的开关速度和/或轿厢内照明的发光强度、轿厢内的天线装置和/或空调装置的工作条件等。
运转控制部35控制马达17的驱动,使轿厢11和平衡配重12升降工作。此时,若从控制参数转换部34赋予节能运转用的运转参数,则运转控制部35使用该运转参数将电梯的运转模式转换到节能运转模式进行运转。
另外,36是作为马达17的驱动装置使用的逆变器装置。该逆变器装置36在图1中省略了图示,但实际上与马达17一同设置于平衡配重12。
接着,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工作。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电梯的运转工作的流程图。
在轿厢11处于运转中时,从搭载于平衡配重12的蓄电池19获得电力,使得马达17旋转驱动。
当轿厢11抵达任意楼层(步骤A11中是)时,设置于平衡配重12的受电装置24与非接触供电装置23相对,从非接触供电装置23以非接触的方式接受电力,将该电力积蓄于蓄电池19(步骤A12)。
这里,通过设置于受电装置24的电流传感器31检测供电时的电流值。在控制装置18中,监视由电流传感器31所检测的电流值(步骤A13)。在该电流值为一定值以下(例如供电正常时的一半以下)的情况下(步骤A14中是),控制装置18,判定为处于供电时的电力因某种原因而降低的状态,将该情况通报外部(电梯管理室或监视中心)(步骤A15)。
另外,控制装置18,将电梯的运转参数转换到节能用参数,按节能运转模式运转电梯(步骤A16)。具体而言,例如电梯(轿厢)的额定速度、加速减速、加速度降低了通常时的20%,或者轿厢门的开关速度降低了通常时的20%等等,极力抑制行驶中所消耗的电力地运转。另外,在该节能运转中也可以将轿厢11内的照明设备的亮度和/或空调的工作频度与通常时相比调低。
另一方面,在由电流传感器31所检测到的电流值比一定值大,判定为供电没有问题的情况下(步骤A14中否),控制装置18继续通常的运转模式(步骤A17)。
这样一来,在检测到供电时的电力因某种原因而降低了的状态的情况下,向外部通报,其间转换为节能运转模式。由此,能够在维护人员到达现场之前,抑制消耗电力同时继续运转。
另外,在由于供电时的电力降低而转换到节能运转模式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始终进行节能运转,仅在动力运转时进行节能运转。
即,例如在轿厢11向升降通路10的下方运动的情况下,如果此时的轿厢11的载荷比平衡配重12重,则轿厢11不需要动力就能够向平衡方向(下方)运动。此时,马达17作为发电机发挥作用,产生电力。
同样地,在轿厢11向上方运动的情况下,如果此时的轿厢11的载荷比平衡配重12轻,则轿厢11不需要动力就能够向平衡方向(上方)运动。此时,马达17作为发电机发挥作用,产生电力。
这样,将不需要马达17的动力而运转轿厢11的情况称为“再生运转”,此时所产生的电力称为“再生电力”。另外,相反地,将需要马达17的动力的运转称为“动力运转”。另外,当前的运转状态是“再生运转”还是“动力运转”,可以根据轿厢11的运转方向和装载载荷来判定。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节能运转模式时的电梯的运转工作的流程图。
控制装载18获得轿厢11的运转方向和装载载荷作为电梯的运转信息(步骤B11)。轿厢11的运转方向可以从当前位置和呼叫的方向来判定。另外,轿厢11的装载载荷,通过设置于轿厢11的底部的载荷传感器26来检测。
控制装置18,基于轿厢11的运转方向和装载载荷来判定对于呼叫的运转是动力运转还是再生运转(步骤B12)。其结果,在为动力运转的情况下(步骤B12中是),控制装置18执行节能运转并降低额定速度等,使轿厢11响应有呼叫的楼层(步骤B13)。
另一方面,如果是再生运转(步骤B12中否),则控制装置18不执行节能运转而是原样地通过通常运转使轿厢响应有呼叫的楼层(步骤B14)。
这样,通过仅在必需电力的动力运转时执行节能运转,由此能够尽可能不降低运转效率地继续运转。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说明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构成的基础上,在蓄电池余量降低到一定值以下的情况下转换到节能运转模式。
图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电梯的控制装置18的功能构成的框图。另外,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图2的构成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
与图2的不同在于在控制装置18追加蓄电池余量检测部37这一点。蓄电池余量检测部37具备根据蓄电池19的电压检测当前的余量(电力量)的功能,在蓄电池19的余量降低到一定值以下的情况下向外部通报部33和控制参数转换部34输出异常信号。
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电梯的运转工作的流程图。
在轿厢11处于运转中时,从搭载于平衡配重12的蓄电池13得到电力,马达17旋转驱动。
当轿厢11抵达任意楼层(步骤C11中是)时,设置于平衡配重12的受电装置24与非接触供电装置23相对,从非接触供电装置23以非接触的方式接受电力,将该电力积蓄于蓄电池19(步骤C12)。
这里,通过设置于受电装置24的电流传感器31检测供电时的电流值。在控制装置18中,监视由电流传感器31所检测的电流值(步骤C13)。在该电流值为一定值以下(例如供电正常时的一半以下)的情况下(步骤C14中是),控制装置18,判定为处于供电时的电力因某种原因而降低的状态,将该情况通报外部(电梯管理室或监视中心)(步骤C15)。
另外,控制装置18,将电梯的运转参数转换到节能用参数,按节能运转模式运转电梯(步骤C16)。具体而言,例如电梯(轿厢)的额定速度、加速减速、加速度降低了通常时的20%,或者轿厢门的开关速度降低了通常时的20%等等,极力抑制行驶中所消耗的电力地运转。另外,在该节能运转中也可以将轿厢11内的照明设备的亮度和/或空调的工作频度与通常时相比调低。
另一方面,在判定为由电流传感器31所检测到的电流值比一定值大的情况下(步骤C14中否),控制装置18根据蓄电池19的电压检测当前的余量(步骤C17)。其结果,在蓄电池19的余量为一定值以下(例如蓄电池容量的一半以下)的情况下(步骤C18中是),控制装置18判定为由于电力不足导致运转发生故障,将该情况通报给外部(步骤C15),并且将电梯运转参数转换成节能用参数,在节能运转模式下运转电梯(步骤C16)。
这样,除了供电时的电力外还监视蓄电池余量,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掌握当前的电梯的电力状态,在由于电力不足导致运转发生故障的情况下能够适当地应对。
另外,这里设为监视供电时的电力和蓄电池余量这两方的构成,但也可以仅监视蓄电池余量、在其降低到一定值以下的情况下对外部通报并且转换到节能运转模式。
进而,在节能运转模式下,也可以图4所说明的那样仅在动力运转时执行节能运转。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关于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7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电梯的轿厢抵达时的状态的图。在轿厢11的底部设置有用于检测轿厢11的抵达高度的抵达检测传感器41。该抵达检测传感器41,通过接近设置于升降通路12内的各层的乘梯口的下侧抵达检测板42-1、42-2...42-n中的某一块,检测轿厢11抵达了乘梯处。
此时,通常为设置于平衡配重12的受电装置24与非接触供电装置23-1、23-2、...23-n中的某一个相对而能够进行供电的状态。但是,有时由于缆索13的伸长、牵引绳轮16的磨损等导致在非接触供电装置23-1、23-2、...23-n和受电装置24之间发生错位。如果发生这样的错位,则供电效率下降,因此在电梯侧变得电力不足,运转出现故障。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防止因非接触供电装置23-1、23-2、...23-n和受电装置24的错位所产生的电力减低。
图8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电梯的控制装置18的功能构成的框图。另外,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图2的构成相同的部分标注同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
与图2的不同在于在控制装置18追加位置调整部38这一点。位置调整部38,在轿厢11抵达时通过电力监视部32检测到电力减低的情况下,进行抵达位置的微调。在通过该调整工作而使电压升高了的情况下,运转控制部35存储该调整后的位置,进行位置控制,使得从下一次运转开始轿厢11抵达上述微调后的位置。
图9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电梯的控制工作的流程图。
在轿厢11处于运转中时,从搭载于平衡配重12的蓄电池13得到电力,使得马达17旋转驱动。
当轿厢11抵达任意楼层(步骤D11中是)时,设置于平衡配重12的受电装置24与非接触供电装置23相对,从非接触供电装置23以非接触的方式接受电力,将该电力积蓄于蓄电池19(步骤D12)。
这里,通过设置于受电装置24的电流传感器31检测供电时的电流值。在控制装置18中,监视由电流传感器31所检测的电流值(步骤D13)。在该电流值为一定值以下(例如供电正常时的一半以下)的情况下(步骤D14中是),控制装置18,考虑非接触供电装置23和受电装置24错位的可能性,进行抵达位置的微调(步骤D15)。
具体而言,驱动马达17使轿厢11向上或向下按不会影响到抵达高度的程度稍稍移动。另外,该微调的工作,优选,在一定时间以上没有呼叫的状态下执行。
在通过该微调使电力升高了的情况下,即在通过电流传感器31所检测的电流值变得高于一定值的情况下(步骤D16中是),控制装置18,判定为原因在于非接触供电装置23和受电装置24的错位。而且,控制装置18,存储微调后的位置(脉冲发生器25的脉冲数),进行位置控制,使得轿厢11从下一次运转抵达上述微调后的位置(步骤D17)。
而且在抵达位置的调整量变得一定以上的情况下(步骤D20中是),控制装置18,判定为在抵达时的轿厢11与轿厢间所产生的阶梯差的大小为容许范围外。而且,控制装置18对外部通报,就非接触供电装置23或受电装置24的安装位置需要调整进行联系(步骤D21)。
另一方面,在通过微调未使电力升高的情况下,即如果通过电流传感器31检测到的电流值为一定值以下(步骤D16中否),则控制装置18判定为由于电力不足导致运转发生故障。而且,控制装置18,将该情况向外部通报(步骤D18),并且将电梯运转参数转换到节能用参数,按节能运转模式运转电梯(步骤D19)。
这样,具备对抵达位置进行微调的功能,因此能够防止因非接触供电装置23与受电装置24的错位所导致的电力降低。
另外,这里设为监视供电时的电力的构成,但也可以设为如上述第二实施方式那样监视供电时的电力和蓄电池余量这两方的构成。
进而,在节能运转模式下,也可以如图4所说明地那样仅在动力运转时执行节能运转。
根据以上描绘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能够提供能够应对来自非接触供电装置的供电不足的状态而继续运转的电梯。
另外,说明了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但是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提出的,无意于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的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各样的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和/或其变形,包含于发明的范围和/或主旨,并且包含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和其均等的范围。

Claims (4)

1.一种电梯,其特征在于,包括对在升降通路内与轿厢一同升降工作的平衡配重以非接触方式供给电力的非接触供电装置,所述电梯包括:
受电装置,其设置于上述平衡配重,在上述轿厢抵达于各层时与上述非接触供电装置相对,接受从上述非接触供电装置所供给的电力;
电流传感器,其设置于所述受电装置内,对从所述非接触供电装置所得的电流值进行检测;
电力监视部,其基于所述电流传感器检测到的电流值来监视供电时的电力;
蓄电池,其积蓄从所述非接触供电装置所供给的电力;
蓄电池余量检测部,其检测该蓄电池的余量;和
运转控制部,其在通过所述电力监视部检测出供电时的电力降低到一定值以下的情况下,转换为节能运转模式运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运转控制部,基于所述轿厢的运转方向和装载载荷来判定是否为动力运转,在动力运转的情况下转换到所述节能运转模式运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外部通报部,其在所述电力监视部检测到电力降低到一定值以下的状态的情况下,将该情况向外部通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包括:
位置调整部,其在所述电力监视部检测到电力降低到一定值以下的状态的情况下,对所述轿厢的抵达位置进行微调,
所述运转控制部,在通过所述位置调整部的调整工作而使电力提高了的情况下,进行位置控制,使得所述轿厢从下一次运转抵达所述调整后的位置。
CN201110386658.7A 2011-02-23 2011-11-29 电梯 Active CN1026495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37066/2011 2011-02-23
JP2011037066A JP2012175857A (ja) 2011-02-23 2011-02-23 エレベ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49522A CN102649522A (zh) 2012-08-29
CN102649522B true CN102649522B (zh) 2015-06-17

Family

ID=466916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86658.7A Active CN102649522B (zh) 2011-02-23 2011-11-29 电梯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2175857A (zh)
CN (1) CN10264952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00650B2 (ja) * 2011-09-27 2015-10-28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JP5674062B2 (ja) * 2013-03-08 2015-02-25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制御装置およびエレベータ制御方法
JP5882429B1 (ja) * 2014-09-12 2016-03-09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
CN104555680B (zh) * 2014-12-29 2017-05-10 昆山京都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可自动对蓄电池充电的电梯
US10135299B2 (en) * 2015-08-25 2018-11-20 Otis Elevator Company Elevat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JP2018020899A (ja) * 2016-08-05 2018-02-0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ーシステム
JP2018024496A (ja) * 2016-08-09 2018-02-1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CN106655262B (zh) * 2016-11-25 2019-01-18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一种电梯能量回收无线充电系统
JP6430566B2 (ja) * 2017-03-24 2018-11-28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JP6795462B2 (ja) * 2017-06-15 2020-12-0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CN107473041A (zh) * 2017-08-08 2017-12-15 曾美枝 一种安全电梯
WO2019053825A1 (ja) * 2017-09-13 2019-03-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制御装置および制御方法
WO2019106949A1 (ja) * 2017-11-28 2019-06-0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ー及びエレベーター制御装置
JP6629370B2 (ja) * 2018-03-09 2020-01-15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US11670961B2 (en) 2018-12-14 2023-06-06 Otis Elevator Company Closed loop control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for conveyance system
US20200195047A1 (en) * 2018-12-14 2020-06-18 Otis Elevator Company Car to call point wireless power charging
WO2020194826A1 (ja) * 2019-03-28 2020-10-0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ーシステム
CN110182668A (zh) * 2019-06-10 2019-08-30 攀枝花攀钢集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室外太阳能电梯
JP6926258B1 (ja) * 2020-02-13 2021-08-25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制御システム
JP7336084B1 (ja) 2022-07-07 2023-08-31 フジテック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におけるカウンターウェイトの接近報知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3027C (zh) * 1999-12-09 2005-01-05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
CN1696036A (zh) * 2004-05-13 2005-11-1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控制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37546A (ja) * 2000-07-24 2002-02-06 Hitachi Ltd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2002211855A (ja) * 2001-01-12 2002-07-3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の制御装置
KR100483633B1 (ko) * 2001-01-19 2005-04-19 가부시키가이샤 히타치세이사쿠쇼 엘리베이터
JP4707874B2 (ja) * 2001-05-16 2011-06-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装置およびその運転方法
JP4927277B2 (ja) * 2001-09-28 2012-05-09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
JP2003209903A (ja) * 2001-11-07 2003-07-25 Tsubakimoto Chain Co 非接触給電装置及び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JP2005029291A (ja) * 2003-07-07 2005-02-03 Hitachi Ltd テールコードレスエレベータ
JP4632795B2 (ja) * 2005-01-13 2011-02-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ー乗りかごの電力供給装置
JP4864440B2 (ja) * 2005-12-07 2012-02-0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4406442B2 (ja) * 2007-04-13 2010-01-2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乗りかごの電力制御装置
JP5416961B2 (ja) * 2008-12-17 2014-02-12 株式会社日本自動車部品総合研究所 誘導式電源回路
JP2010149989A (ja) * 2008-12-25 2010-07-08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Techno Service Co Ltd エレベータ
JP2011026034A (ja) * 2009-07-22 2011-02-1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3027C (zh) * 1999-12-09 2005-01-05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
CN1696036A (zh) * 2004-05-13 2005-11-1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控制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175857A (ja) 2012-09-10
CN102649522A (zh) 2012-08-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49522B (zh) 电梯
CN102295204B (zh) 电梯电力供给系统
JP3915414B2 (ja) エレベーター
CN106477435B (zh) 电梯轿厢电力供应
CN104870353B (zh) 控制方法以及电梯设备和电梯设备关联装置
EP2366132B1 (en) On demand elevator load shedding
JP5473883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01670959A (zh) 电梯系统
JPWO2006114820A1 (ja) エレベータ用給電システム
EP3438035A1 (en)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CN101980946A (zh) 起重机装置
EP3431433A2 (en) Elevator car power supply system
JP6687173B1 (ja) エレベータ用ワイヤレス給電システムおよび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CN103863906B (zh) 具备升降机的建筑物的电力系统
CN101902081B (zh) 电梯轿厢按楼层非接触式供电装置
CN101687605B (zh) 运输系统的电源设备
JP5800638B2 (ja) エレベータの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CN103596868A (zh) 电梯的控制装置
CN102804579B (zh) 输送系统
CN105565121A (zh) 电梯轿厢供电系统及方法
JP2013060262A (ja) エレベータ
JP2022503433A (ja) レールクレーンの直流給電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JP2012184049A (ja) エレベータ
CN104743416A (zh) 电梯
JP2013234028A (ja) エレベータ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