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38143B - 线圈插入方法以及线圈插入装置 - Google Patents

线圈插入方法以及线圈插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38143B
CN102638143B CN201110054770.0A CN201110054770A CN102638143B CN 102638143 B CN102638143 B CN 102638143B CN 201110054770 A CN201110054770 A CN 201110054770A CN 102638143 B CN102638143 B CN 10263814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coil
mentioned
stator core
guide po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5477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38143A (zh
Inventor
細野聖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Highly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Hitachi Household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02672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3396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Hitachi Household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Hitachi Household Applianc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6381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381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381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381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线圈插入方法以及线圈插入装置,在将多相线圈嵌入定子铁芯槽内的过程中,在线圈曲线部从定子铁芯顶端凸出的状态下,通过使定子铁芯从槽锲导向杆分离再进一步插入线圈,使线圈束与槽楔导向杆不冲突的线圈插入方法。另外,即使在定子铁芯和槽锲导向杆分离的过程中,也最好使线圈和槽锲继续插入。在线圈插入装置上设置实施上述方法的定子铁芯分离手段的同时,还具有让槽锲能确实插入规定位置的带有槽锲夹持槽的卡爪形槽锲夹持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即使在插入多相线圈时,也能提供缩短从定子铁芯端面凸出的端部线圈高度的线圈插入方法以及线圈插入装置。

Description

线圈插入方法以及线圈插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将预先绕好的线圈插入定子铁芯槽内的线圈插入方法以及线圈插入装置,更详细地说是关于线圈和槽锲插入工艺以及线圈和槽锲插入机构。
背景技术
原先的将线圈插入定子铁芯槽内的线圈插入装置以及利用该装置的线圈插入方式,众所周知。线圈插入方式与直绕方式相比作业性好,但是存在从定子铁芯端面突出的端部线圈高度高的缺点。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特开平2003-230258号公报介绍了在嵌线脱模器周围配置可动白兰槽与固定白兰槽,只是通过增加与嵌线脱模器同步移动的可动白兰槽的厚度来增加强度防止变形,在线圈环路内侧只配置厚度薄的固定白兰槽的技术。采用这项技术时,环路线圈无需穿过较厚的可动白兰槽,无需增加线圈回路的长度。另外,通过增加固定白兰槽的厚度,就能提高线圈插入部的强度防止白兰槽的破损并高密度地插入线圈。
但是,在采用上述线圈插入方法时,线圈插入机构除了固定白兰槽与嵌线脱模器以外,还必须要有可动白兰槽,增加了零件的种类。还有,即使采用上述发明时,从定子铁芯突出的端部线圈必须距离定子铁芯有一定的高度。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之一,是在线圈插入完成时,线圈束与槽锲导向杆相冲突。还有,在多相线圈同时插入时,被挂到较厚白兰槽上的线圈会由于该厚度而使端部线圈变得更高。
还有,即使白兰槽厚度不厚,在多相线圈同时插入时,由于先插入槽内的线圈上端部曲线内侧会和后插入槽内的线圈上端部曲线外侧相冲突,必须用别的设备对先插入线圈的预计冲突部进行整形形成弯曲的形状,因此端部线圈会变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根据目前现状,以提供缩短从定子铁芯端面突出的端部线圈高度的线圈插入方法以及线圈插入装置为目的。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1项发明是对成环状、轴向贯通并在径向内侧开有多槽的定子铁芯,将绕成的线圈插入的线圈插入方法,在与上述定子铁芯开口相匹配的间隙中,将上述线圈挂在由呈环状固定排列在定子铁芯内侧的多根棒状体形成的白兰槽,和与上述白兰槽匹配后排列在其外周上形成堵塞上述各个槽开口的槽锲插入导向槽的槽锲导向杆形成的间隙中,通过外齿插入上述间隙并能沿着上述定子铁芯轴心延伸的嵌线脱模器延伸后插入线圈的插入方法,在通过上述嵌线脱模器的延伸将上述被挂线圈插入上述槽内的同时,以沿着上述槽锲导向杆插入上述槽锲的插入工艺和上述定子铁芯的槽锲导向杆先端侧端面与上述槽锲导向杆的定子铁芯侧端面分离的分离工艺为特征。
对于嵌线脱模器在定子铁芯内滑动,将挂在白兰槽上的线圈插入定子铁芯槽内的工艺,在将设计长度的线圈全部插入定子铁芯之前,一度使定子铁芯向上抬高分离,于是,在定子铁芯下端面开始的一定长度范围内,形成线圈与槽锲导向杆不冲突的空间。通过进一步延伸嵌线脱模器,即使在这个空间中向定子铁芯下方凸出的线圈端部变短,线圈端部的曲线部和槽锲导向杆的上端部再接近,也能避免曲线部和槽锲导向杆的冲突而被收入定子铁芯内。因此,就能缩短从定子铁芯端面凸出的端部线圈高度。还有,由于线圈和槽锲是通过嵌线脱模器的延伸同时插入的,因此在槽锲插入时可以防止槽锲弯曲。
本发明的第2项发明,是在第1项发明中以即使在通过分离工艺使上述定子铁芯固定机构固定的上述定子铁芯的槽锲导向杆先端侧端面与上述槽锲导向杆的定子铁芯侧端面分离的过程中,也能通过上述嵌线脱模器的继续延伸,使上述线圈和上述槽锲不停顿地插入上述定子铁芯。
在定子铁芯的槽锲导向杆先端侧端面与上述槽锲导向杆的定子铁芯侧端面分离的过程中,线圈和槽锲的插入一旦停顿,就会因后续线圈和槽锲插入时的插入阻力增加而可能发生槽锲弯曲的不良。然而,在上述分离的过程中,由于使线圈和槽锲不停顿地插入槽内,就不会增加插入阻力,在使线圈和槽锲顺滑地插入的同时,槽锲也不会弯曲。
本发明的第3项发明,是对成环状、轴向贯通并在径向内侧开有多槽的定子铁芯,将绕成的线圈插入的线圈插入装置,由为了形成与上述定子铁芯开口相匹配的间隙呈环状固定排列在定子铁芯内侧的多根棒状体形成的白兰槽,与上述白兰槽匹配后排列在其外周上形成堵塞上述各个槽开口的槽锲插入导向槽的槽锲导向杆,和外齿插入上述间隙并能沿着上述定子铁芯轴心延伸将挂在上述白兰槽上的上述线圈从上述槽的开口部压入的嵌线脱模器组成的线圈插入机构和固定上述定子铁芯的定子铁芯固定机构组成,而且以在包含使上述定子铁芯固定机构固定的上述定子铁芯的槽锲导向杆先端侧端面与上述槽锲导向杆的定子铁芯侧端面分离的分离方法的同时,在上述嵌线脱模器的上述外齿靠近下端,形成夹持上述槽锲下端部的槽锲夹持部卡爪,该槽锲夹持部卡爪的先端与上述嵌线脱模器外齿面几乎在同一平面并向上述槽内凸出,通过上述嵌线脱模器的延伸,将上述线圈和上述槽锲压上插入为特征。
在本发明的线圈插入装置中,定子铁芯被定子铁芯固定机构固定着。在线圈插入装置中,由于采用使上述定子铁芯固定机构固定的上述定子铁芯的槽锲导向杆先端侧端面与上述槽锲导向杆的定子铁芯侧端面分离的分离方法,因此在定子铁芯下端面开始的一定长度范围内,形成线圈与槽锲导向杆不冲突的空间。还有,在靠近嵌线脱模器外齿的下端,形成槽锲夹持部。在槽锲夹持部,夹住树脂绝缘薄片槽楔(参照图2)下端面的槽在斜上方开口的卡爪部与嵌线脱模器外齿面几乎在同一平面并向槽开口凸出。
这样,即使从线圈插入装置的下方插入槽锲35后送到规定的位置时,槽锲35也不会因和槽锲夹持部160干涉而影响插入。越过槽锲夹持部160的槽锲35,通过嵌线脱模器120的向上移动被挂在上述卡爪161的槽内并被上述卡爪161夹持,与嵌线脱模器120同步移动。因此,即使抬高上述定子30使之从槽锲导向杆140的顶端分离,槽锲也不会向外滑出脱落,并和线圈同时插入。
本发明的第4项发明,是在第3项发明中以上述定子铁芯固定机构至少具备上述分离方法,即使在上述定子铁芯固定机构固定的上述定子铁芯的槽锲导向杆先端侧端面与上述槽锲导向杆的定子铁芯侧端面分离的过程中,也能通过上述嵌线脱模器继续延伸使上述线圈和上述槽锲不停顿地插入上述定子铁芯为特征。
在第4项发明中,定子铁芯固定机构通过伺服马达或油压机构等驱动装置进行移动,使上述定子铁芯固定机构固定的上述定子铁芯的槽锲导向杆先端侧端面与上述槽锲导向杆的定子铁芯侧端面分离。还有,即使在分离的过程中,为了使线圈和槽锲也能不停顿地插入定子铁芯,线圈插入装置的驱动装置使嵌线脱模器继续沿轴向延伸。因此,即使在上述分离的过程中,由于使线圈和槽锲不停顿地插入槽内,就不会增加插入阻力,槽锲也不会弯曲。
因为本发明能制造出多相线圈同时插入的端部线圈短的定子,所以可以节约线圈、高效生产定子。
附图说明
图1是通过纵截面说明本发明线圈插入机构的图;
图2是斜视本发明线圈插入机构的说明图;
图3是定子铁芯的斜视图;
图4是线圈插入机构的截面图;
图5是说明本发明线圈插入装置概况的图;
图6是说明本发明线圈插入装置动作的图;
图7是在本发明线圈插入机构上挂上线圈状态的说明图;
图8是本发明辅助嵌线脱模器的说明图;
图9是本发明线圈插入方法的工艺说明图;
图10是本发明线圈插入方法的工艺说明图;
图11是本发明扩张方法的说明图;
图12是通过分离方法说明分离工艺的图。
图中符号的说明:1:线圈插入装置
10:线圈插入机构,20:定子铁芯固定机构,30:定子铁芯
110:基座,120:嵌线脱模器,130:白兰槽,140:槽锲导向杆
150:辅助嵌线脱模器,160:槽锲夹持部,170:槽锲插入口
180:嵌线脱模器延伸夹具,210:伸缩杆,220:轴体
230:滑动杆
300:线圈,161:槽锲夹持部卡爪,35:槽锲。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通过将定子铁芯向上抬高分离,在定子铁芯下端面开始的一定长度范围内,形成线圈与槽锲导向杆不冲突的空间来实现缩短从定子铁芯端面突出的端部线圈高度这个目的。
图1是通过纵截面说明本发明线圈插入装置的线圈插入机构10的图示,图2是本发明线圈插入机构10的斜视图,图3是定子铁芯30的斜视图,为了容易地理解整体,线圈插入机构10的斜视图显示嵌线脱模器120向上方延伸的状态,图4是线圈插入机构的水平方向截面图。
如图3所示,定子铁芯30内侧形成插入线圈的多个槽31。为了将线圈与定子铁芯绝缘,各槽31内部的外径侧预先嵌入了树脂槽绝缘纸33(参照图3-A)。在插入线圈的状态下,堵塞槽开口32的槽锲35(参照3-B)夹在线圈与槽开口32之间。定子铁芯30被线圈插入装置上方的定子铁芯固定机构20(参照图1)固定,在其内部开口34处插入白兰槽130。
如图1所示,线圈插入机构10受到基座110的支撑,从内侧开始按嵌线脱模器120、白兰槽130、槽锲导向杆140的顺序排列,在嵌线脱模器120顶部固定着辅助嵌线脱模器150。在基座110下方形成插入上述槽锲后进行传送的槽锲插入口170。
为了说明,在图1中,图上左侧的槽锲35处于插入插入口的状态进行说明,右侧的槽锲35处于与嵌线脱模器120同时移动的状态。槽锲导向杆140采用在基座110上不作图示的固定手段加以固定,在这个槽锲导向杆140内侧固定着与之相匹配的白兰槽130。嵌线脱模器120沿着这个白兰槽130在定子铁芯30的内部开口34(参照图3)内延伸。
如图2所示,嵌线脱模器120在与上述定子铁芯30的槽开口32(参照图3)相匹配的位置上有外齿121,外齿与外齿之间是凹陷的状态122。在外齿121上面,形成线圈向槽开口32方向顺滑的倾斜。嵌线脱模器120通过其下方的延伸夹具180支撑(参照图1),延伸夹具180通过不作图示的伺服电机驱动来延伸。在嵌线脱模器120的上方,固定着辅助嵌线脱模器150。辅助嵌线脱模器150的细节后面将描述。
嵌线脱模器120靠近下端部形成槽锲夹持部160(参照图1)。槽锲夹持部向槽开口32凸出的部分仅仅凸出于上述槽开口32,上述凸出部下方在槽开口32以外形成平缓的曲面。还有,在槽锲夹持部上形成了向斜上方开口槽的卡爪161。因此,从上述槽锲插入口170插入并传送的槽锲,从下方越过槽锲夹持部卡爪后被夹持在上述槽内,在嵌线脱模器120延伸的同时向槽开口32移动,插入线圈与上述开口32之间。
如图2、4所示,由呈环状排列的多个棒状体131形成的白兰槽130,通过上述基座110中不作图示的固定方法进行固定。各棒状体131面向嵌线脱模器侧的形状是与上述嵌线脱模器凹陷处122相匹配的截面形状。外部侧支撑定子铁芯侧的形状是与定子铁芯内部开口34相匹配的截面形状。还有,在与嵌线脱模器外齿121接触的端部上,形成向上述槽开口32凸出的凸起状筋132,即在各槽开口32中,中间的嵌线脱模器外齿和其两侧白兰槽的凸起132被埋入后凸出。
接着,由与白兰槽相同数量的棒状体141构成的槽锲导向杆140,其内面的形状与构成白兰槽的棒状体131的外面形状相匹配。槽锲导向杆140上端与定子铁芯接触并支撑定子铁芯30。构成槽锲导向杆的棒状体141的顶端两侧143形成顺滑的倾斜,能减小线圈插入时线圈束受到的阻力。另外,上述棒状体141的上方144比下方145狭窄。因此,相邻槽锲导向杆外侧之间的宽度上方比下方宽,扩大了插入线圈的容纳空间。
在上述的槽锲导向杆140形成的导向槽146中,从基座下方插入口170插入的槽锲35受到引导。槽锲形成コ字状截面,作为连接部的连接板部分被卡在槽锲夹持部的槽161内,在嵌线脱模器120移动的同时沿导向槽插入上述槽31内。
接着,参照图5说明线圈插入装置的概要。图5-A表示线圈插入装置的正面,图5-B是表示线圈插入装置侧面概况的说明图,这里说明的线圈插入装置是供说明的示例,很多时候在编入绕线生产线后构成线圈插入装置。
线圈插入装置的各机构通过不作图示的伺服电机或油压机构驱动。线圈插入装置1的上方有定子铁芯固定机构20,下方有线圈插入机构10,这些机构通过连接框40形成一体。线圈插入机构10可以从主体前面11移动到主体规定位置12,根据定子铁芯的种类,可以在主体前面实现线圈插入机构10的交换。
接着,参照图6,通过上述线圈插入装置1说明线圈插入装置的作用。定子铁芯固定机构20由从上下夹持固定定子铁芯30的下部固定部21和上部固定部23组成的定子铁芯固定部以及在该固定部上方的线圈扩张部22组成。首先,将定子铁芯30放置在下部固定部21上(A图)。接着,下部固定部21上升后将定子铁芯30夹持在上部固定部23之间进行固定(B图)。在这里,定子铁芯固定机构20、下部固定部21和上部固定部23各自通过不作图示的油压机构延伸。
接着,棒状嵌线导向头24从上方下降后与定子固定机构形成一体(C图)。随着一体的形成,通过棒状嵌线导向头,使定子铁芯和线圈扩张机构部22的轴心保持同心。
接着,定子铁芯固定机构20下降后,将定子铁芯插入线圈插入机构10的白兰槽中(D图)。这时,嵌线导向头24将定子铁芯精确地引导到下方定子铁芯固定部21的白兰槽中。然后,通过线圈插入装置将线圈插入。还有,图1是说明其状态截面的图。接下来详细描述关于线圈扩张机构的作用和通过定子固定机构抬高定子铁芯使之与槽锲导向杆分离的作用。
接下来,参照图7~图10,在说明线圈插入工艺的同时详细描述上述作用。首先,参照图7说明在白兰槽130上挂上线圈310、320的状态。图7用点划线表示定子铁芯30,用虚线表示槽绝缘纸33与槽锲35,用双点划线表示先挂在白兰槽130上的线圈310,用实线表示越过相邻的上述线圈310后挂在白兰槽130上的线圈320。另外,图7为了便于理解,表示了6个线圈中的4个,省略了2个线圈。
图7是表示在有12个槽的定子铁芯上,上方线圈越过下方线圈被挂的状态。在嵌线脱模器的上方固定着辅助嵌线脱模器。在这里,参照图8,对辅助嵌线脱模器进行说明。图8-A是辅助嵌线脱模器的平面图,图8-B是图8-A中a-a’位置的截面图。辅助嵌线脱模器150有朝3个方向呈放射状的线圈顶推部151,线圈顶推部之间呈凹陷状态。该线圈顶推部151通过从中间向周边降低形成阶梯部152。各阶梯部152的角部非常光滑。
因此,挂在辅助嵌线脱模器150上的上方线圈320保持在比嵌入凹陷位置的下方线圈高的位置上。还有,上方线圈320被上述阶梯部152分散顶推。因此,不会造成部分线圈因集中受力而破坏。还有,处于上方的线圈320比下方线圈310先行插入槽开口32(参照图3)。因此,插入时的阻力减少,如图所示即使在重叠插入多相线圈时,下方线圈也能顺滑地追随上方线圈插入槽31内。
在嵌线脱模器120周围形成与上述槽位置相匹配的外齿121(参照图2),该外齿沿着槽内径方向的开口32(参照图3)延伸。在相邻白兰槽形成的间隙内挂入绕线后形成的线圈。通过上述嵌线脱模器的延伸,上述线圈受到嵌线脱模器顶部的顶推,沿着上述间隙插入上述槽开口32。还有,随着线圈插入,在嵌线脱模器下方槽锲夹持部的有槽卡爪夹持的堵塞槽开口的槽锲35也同时插入。
接着,参照图9以及图10,将线圈插入工艺分解后进行说明。图9-A表示线圈300挂在白兰槽130上,定子铁芯30被放置的状态,图9-B表示嵌线脱模器120从下方上升的状态,图9-C表示线圈大致插入定子铁芯槽内的状态,图9-D表示线圈扩张机构的滑动杆230从上方插入线圈内侧的状态,图9-E表示线圈扩张机构的滑动杆轴体220向周围移动后扩张线圈的状态。
图9-F表示通过定子铁芯分离手段,使定子铁芯30从白兰槽顶端分离的状态,图10-G表示定子铁芯30离开白兰槽顶端后,空出空间,嵌线脱模器上升后顶推线圈的状态。由于空出了空间,下方的线圈与槽锲导向杆不相冲突,嵌线脱模器进一步上升后,可以顶推到端部线圈缩短的状态。图10-H表示定子铁芯固定机构上升,定子铁芯处于与线圈插入机构分离的状态。
首先说明一下概况,线圈通过嵌线脱模器顶推被插入定子铁芯内,线圈的上端部处于从定子铁芯上端面突出的状态,从线圈扩张机构的滑动杆顶端向下方延伸的轴体220将线圈的上端部朝周围扩张。为了在插入多相线圈时将下方的线圈与上方的线圈一起插入,通过上方线圈的端部被朝外扩张,即使是下方的线圈从定子铁芯上端面向上方顶推,下方的线圈也不会与上方的线圈相冲突。
还有,定子铁芯通过定子铁芯分离方法在被定子铁芯固定机构固定的状态下从白兰槽顶端分离,在定子铁芯下端部与白兰槽顶端之间形成空间。追随着上述动作,嵌线脱模器上升,完成线圈和槽锲的插入。接着,使插入了线圈的定子从线圈插入装置中脱离出来。
以下作详细说明。在图9-A中,表示槽锲35预先从槽锲插入口170插入,受到槽锲导向杆的引导,被夹在槽锲夹持部160的槽161内的状态(参照图1)。从这种状态开始,通过不作图示的驱动手段,让嵌线脱模器延伸夹具180延伸,使嵌线脱模器150上升,使线圈300与辅助嵌线脱模器150的阶梯部151或嵌线脱模器120的顶部接触,再通过上述延伸夹具180的延伸,让嵌线脱模器(以下,在不明确标记时,包括“辅助嵌线脱模器”。)上升,使线圈300与定子铁芯接触(图9-B)。
如果让嵌线脱模器120进一步上升,构成线圈300的各个线圈从接近槽开口32的线圈开始,按顺序插入槽内(图9-C)。即使在插入多相线圈时,如图7所示,上方线圈320通过辅助嵌线脱模器150最先插入,下方线圈310通过嵌线脱模器120插入时的阻力降低,上方线圈320与下方线圈310可以顺滑地插入。
但是,在线圈插入完成之前的状态,插入后朝定子铁芯130上面凸出的上方线圈320的曲线部内侧,会和从下方凸出的线圈310曲线部的外侧接触使插入阻力增加,无法顺滑地插入。因此,所有的线圈在受到顶推之前,在上述上方线圈320的上方,定子铁芯30的轴心与上方线圈的曲线部之间插入滑动杆轴体220(参照图9-D,图11)。
然后,通过让滑动杆轴体220朝着偏离轴心的方向移动(参照图11),将线圈曲线部向偏离线圈轴心的方向斜向推压后扩大线圈曲线部内侧(图9-E)。因此,在上方线圈320的曲线部内侧,不会与从下方凸出的下方线圈310的曲线部外侧相碰,下方线圈310可以顺滑地插入。
接着,如果再让嵌线脱模器120上升,还没有被插入的线圈残留部线束会与槽锲导向杆顶端部142(参照图2)相冲突而使阻力增加。就在这种状态下,很难插入规定长度的残留部分330,本实施例中,在通过定子铁芯固定机构将定子铁芯固定的状态下,通过不作图示的伺服马达或油压机构的分离方法,使定子铁芯固定机构上升,让定子铁芯30从槽锲导向杆140上沿轴向分离,在定子铁心30与构成槽锲导向杆的棒体顶端142(参照图2)之间空出空间(α)(图9-F)。
上述空间(α)可以根据线圈量发生改变,但是,高度约为10mm,这样,没有插入的线圈残留部线束就能在避免与槽锲导向杆冲突的状态下,追随着嵌线脱模器延伸。
象上述那样将定子铁芯抬高,使定子铁芯从槽锲导向杆上分离空出空间,通过本实施例的扩张线圈曲线部可以更顺滑地插入线圈,将采用原有技术难以插入的规定长度残留部分330缩小后,在端部线圈短的状态下插入线圈(图10-G)。然后在线圈插入完成的时间点,定子铁芯固定机构20向上方移动,取走定子铁芯(图10-H)。
在这里,参照图11,对线圈扩张机构进行详细说明。图11-A是线圈扩张机构的平面说明图,图11-B表示让圆盘旋转的状态,图11-C是线圈扩张机构的截面方向说明图。线圈扩张机构200在定子铁芯固定机构20上。线圈扩张机构200包括底座201、通过设在底座201上同时不作图示的驱动机构伸缩的2根伸缩杆210、211、架设在上述伸缩杆顶端其端部与上述伸缩杆顶端轴支撑的圆盘旋转杆213和平行配置在底座201上的圆盘214。
通过圆盘旋转杆213,使圆盘214的轴心和定子铁芯30的轴心保持一致。通过上述2根伸缩杆210,211朝相反方向伸缩,使圆盘214旋转。(参照图11-B)
还有,在底座201与圆盘214之间,夹持着6套固定朝下方延伸的轴体220的滑动杆230。在滑动杆230的上部形成凸部226。在圆盘214的下侧,有上述凸部226随着旋转与圆盘的轴心分离或者接近的滑动槽241。上述滑动杆230被固定在底座201上形成滑动杆滑动槽的支持体202夹持着滑动。
即通过伸缩杆210的延伸与伸缩杆211的收缩让圆盘旋转,并通过圆盘的旋转使滑动杆偏离圆盘的轴心,再通过滑动杆230在圆盘轴心附近向下延伸的轴体远离轴心,将从定子铁芯30上方突出的线圈向外扩张。
实施例2
实施例2是通过即使在定子铁芯30向上抬升分离的过程中,为了使各槽的线圈300和槽锲35也能不停顿地插入,嵌线脱模器120在定子铁芯30分离过程中的延伸速度,根据定子铁芯和槽锲导向杆140间的分离距离(α1),就象嵌线脱模器120的移动距离仅相应地增加该距离(α1)那样,通过不作图示的具备延伸速度调整机构的嵌线脱模器延伸机构的实施例进行说明。换言之,分离前的延伸速度加上定子铁芯30的分离速度就是分离过程中的延伸速度,通过上述线圈插入机构使嵌线脱模器120继续延伸的方法,使线圈300和槽锲35在不增加插入阻力的情况下顺滑地插入,还能防止槽锲35的弯曲。
参照图12通过分离方法说明分离工艺。图12-A表示定子铁芯30下端部和槽锲导向杆140上端部接触的状态。图12-B表示定子铁芯下端部和槽锲导向杆上端部分离距离α1的状态。图12-C表示定子铁芯下端部和槽锲导向杆上端部分离所希望的距离α的状态。
图12-A是说明线圈300和槽锲35大致插入各槽,突出槽下端的线圈束末端曲线部在槽锲导向杆140先端的空间内和槽锲导向杆140开始冲突的状态。槽锲导向杆140两侧的先端143形成难和线圈曲线部冲突的顺滑倾斜。但是,一旦收拢突出槽下端的线圈,就会由于线圈末端曲折部的刚性高而和槽锲导向杆发生冲突增加插入阻力。
但是,此时如图12-B所示,通过不作图示的定子铁芯固定机构分离方法,定子铁芯向上方移动,使定子铁芯30的下端面和槽锲导向杆140的上端面分离。而且,根据定子铁芯30的下端面和槽锲导向杆140的上端面间的分离距离α1,就象嵌线脱模器120的移动距离仅相应地增加该距离(α1)那样,通过不作图示的嵌线脱模器延伸机构调整嵌线脱模器的延伸速度,使线圈300和槽锲35象分离前一样不停顿地连续插入各槽内。因此,线圈300和槽锲35就能在不增加插入阻力的情况下顺滑地插入,槽锲35也不会弯曲。
这样,如图12-C所示,在线圈300和槽锲35仅突出槽上端所希望的距离的阶段,定子铁芯30的下端面和槽锲导向杆140的上端面间仅分离所希望的距离α,槽下端难以弯曲的线圈末端曲折部,被增加的由相邻的槽锲导向杆140夹持的高度α的空间收入。因此,线圈末端的曲折部就不用留出为了使线圈外逃以避免和槽锲导向杆先端部141冲突的直线部长度,而使突出槽的线圈端部高度变短。
其他实施例
·与实施例1的工艺不同,先实施图9-F所示的将定子铁芯30从槽锲导向杆140上朝轴向分离的分离工艺,再实施图9-D、图9-E所示的定子铁芯上端部线圈的扩张工艺也可以。
·在以上的实施例中,是采用定子铁芯固定机构上升的方法。通过下方的线圈插入机构相对于基座110下降,使定子铁芯和槽锲导向杆分离的分离方法也可以。而且通过在定子铁芯上升的同时使线圈插入机构下降,使定子铁芯和槽锲导向杆分离的分离方法也可以。
·在以上的实施例中,是通过白兰槽固定的实施例进行说明的,通过白兰槽可动使定子铁芯的槽锲导向杆先端侧端面与槽锲导向杆的定子铁芯侧端面分离也可以。
·在实施例1中,是以竖立放置定子铁芯为例进行说明的,在放置定子铁芯方向上并没有限定,轴向横放后插入线圈也可以。
·上述的实施例是用线圈插入装置单体进行说明的,作为含有本发明要点的线圈插入机的系列生产线机构也可以。
上述的实施例仅仅是为了例示,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没有任何限定,在不脱离这个要点的范围内可以作各种改进、变形,但这些改进、变形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3)

1.一种线圈插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成环状、轴向贯通并在径向内侧开有多槽的定子铁芯,将绕成的线圈插入的线圈插入方法,在上述定子铁芯开口的间隙中,将上述线圈挂在由呈环状固定排列在定子铁芯内侧的多根棒状体形成的白兰槽,上述白兰槽排列在外周形成堵塞各个定子铁芯槽开口的槽锲插入导向槽的槽锲导向杆形成的间隙中,通过外齿插入上述槽锲导向杆形成的间隙并能沿着上述定子铁芯轴心延伸的嵌线脱模器延伸后插入线圈的插入方法,在通过上述嵌线脱模器的延伸将上述被挂线圈插入上述定子铁芯槽内的同时,以沿着上述槽锲导向杆插入上述槽锲的插入工艺和使上述定子铁芯的槽锲导向杆先端侧端面与上述槽锲导向杆的定子铁芯侧端面分离的分离工艺;
对于嵌线脱模器在定子铁芯内滑动,将挂在白兰槽上的线圈插入定子铁芯槽内的工艺,在将设计长度的线圈全部插入定子铁芯之前,使定子铁芯向上抬高分离,于是,在定子铁芯下端面开始的一定长度范围内,形成线圈与槽锲导向杆不冲突的空间;通过进一步延伸嵌线脱模器,使在这个空间中向定子铁芯下方凸出的线圈端部变短,线圈端部的曲线部和槽锲导向杆的上端部再接近,避免曲线部和槽锲导向杆的冲突而被收入定子铁芯内;缩短从定子铁芯端面凸出的端部线圈高度;线圈和槽锲是通过嵌线脱模器的延伸同时插入的,在槽锲插入时防止槽锲弯曲;
在通过上述分离工艺使定子铁芯固定机构固定的上述定子铁芯的槽锲导向杆先端侧端面与上述槽锲导向杆的定子铁芯侧端面分离的过程中,通过上述嵌线脱模器的继续延伸,使上述线圈和上述槽锲不停顿地插入上述定子铁芯。
2.一种实施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插入方法的线圈插入装置,其特征在于,成环状、轴向贯通并在径向内侧开有多槽的定子铁芯,将绕成的线圈插入的线圈插入装置,由呈环状固定排列在定子铁芯内侧的多根棒状体形成的白兰槽,与上述白兰槽匹配后排列在其外周上形成堵塞上述各个定子铁芯槽开口的槽锲插入导向槽的槽锲导向杆,和外齿插入上述间隙并能沿着上述定子铁芯轴心延伸将挂在上述白兰槽上的上述线圈从上述定子铁芯槽的开口部插入的嵌线脱模器组成的线圈插入机构和固定上述定子铁芯的定子铁芯固定机构组成,而且以在包含使上述定子铁芯固定机构固定的上述定子铁芯的槽锲导向杆先端侧端面与上述槽锲导向杆的定子铁芯侧端面分离的分离工艺的同时,在上述嵌线脱模器的上述外齿靠近下端,形成夹持上述槽锲下端部的槽锲夹持部卡爪,该槽锲夹持部卡爪的先端与上述嵌线脱模器外齿面几乎在同一平面并向上述定子铁芯槽内凸出,通过上述嵌线脱模器的延伸,将上述线圈和上述槽锲插入上述定子铁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插入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定子铁芯固定机构通过上述分离工艺,在上述定子铁芯固定机构固定的上述定子铁芯的槽锲导向杆先端侧端面与上述槽锲导向杆的定子铁芯侧端面分离的过程中,通过上述嵌线脱模器的继续延伸,使上述线圈和上述槽锲不停顿地插入上述定子铁芯。
CN201110054770.0A 2011-02-10 2011-02-26 线圈插入方法以及线圈插入装置 Active CN10263814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26726A JP5633967B2 (ja) 2010-02-26 2011-02-10 コイル挿入方法およびコイル挿入装置
JP2011-026726 2011-02-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38143A CN102638143A (zh) 2012-08-15
CN102638143B true CN102638143B (zh) 2015-07-29

Family

ID=466231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54770.0A Active CN102638143B (zh) 2011-02-10 2011-02-26 线圈插入方法以及线圈插入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63814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29929B2 (ja) * 2011-03-02 2013-07-03 E−Tec株式会社 ウェッジ挿入機及びコイル挿入装置
CN109051751A (zh) * 2018-08-10 2018-12-21 山东中际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多功能机械手抓取机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0979B2 (ja) * 1987-07-14 1996-01-31 日本電装株式会社 コイル挿入装置
JPH10243615A (ja) * 1997-02-24 1998-09-11 Odawara Eng:Kk ステータコイル挿入機
JP2000116078A (ja) * 1998-10-01 2000-04-21 Denso Corp コイル挿入装置
JP3445953B2 (ja) * 2000-02-24 2003-09-16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固定子巻線のコイルインサータ
KR100493422B1 (ko) * 2002-06-24 2005-06-07 주식회사 야호텍 코일 인서팅 머신
JP2007089310A (ja) * 2005-09-22 2007-04-05 Toyota Motor Corp コイルの挿入方法及び装置
JP5098611B2 (ja) * 2007-12-07 2012-12-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コイル・ウェッジ挿入装置及びコイル・ウェッジ挿入方法。
JP5098610B2 (ja) * 2007-12-07 2012-12-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コイル挿入方法
JP5164585B2 (ja) * 2008-01-24 2013-03-21 三工機器株式会社 コイル挿入装置
JP5795148B2 (ja) * 2010-02-26 2015-10-14 E−Tec株式会社 コイル挿入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38143A (zh) 2012-08-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70202B (zh) 线圈插入方法以及线圈插入装置
JP3960313B2 (ja) コイル成形装置およびコイル成形方法
US9698658B2 (en) Manufacturing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stator of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US9590479B2 (en) Stator for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ta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oil for stator
KR100895781B1 (ko) 모터의 제조방법
JP2009194994A (ja) 周方向展開ステータコイルの製造方法及びこの周方向展開ステータコイルを用いたモータ
JP2016163424A (ja) 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製造装置
US7275299B2 (en) Motor manufacturing process
CN102638143B (zh) 线圈插入方法以及线圈插入装置
WO2015132895A1 (ja) コイル挿入機
EP1526630B1 (en) Mo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CN105210276B (zh) 线圈插入机
JP5633967B2 (ja) コイル挿入方法およびコイル挿入装置
KR101343145B1 (ko) 권선 장치의 스풀 및 코일 장착 방법
JP5968671B2 (ja) コイル巻線・セット方法及びコイル巻線・セット装置
JP5229929B2 (ja) ウェッジ挿入機及びコイル挿入装置
JP5710086B1 (ja) 回転電機のコイルを製造するコイル製造装置、及びコイル製造方法
CN212210793U (zh) 一种用于制作扁线电机的发卡线圈插线治具
KR101935622B1 (ko) 코일 권선·세팅방법, 코일 삽입방법 및 코일 권선·세팅장치
US6640416B1 (en) Method for axially drawing coils into stators or rotors of electric machines
JP4960773B2 (ja) ステータコアへの3相コイルの挿入方法及びステータコアへの3相コイル挿入装置
US6565032B1 (en) Win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armature
CN113067443B (zh) 一种发卡电机扭线机构
JP4265524B2 (ja) コイル挿入方法
JP2005318694A (ja) ステータ鉄心の巻線装置、及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201206 Shanghai China (Shanghai) free trade test area, Yun Qiao Road No. 1051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Haili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Address before: 201206 Jinqiao Road 1051, Jinqiao Export Processing Zone, Shanghai, Pudong

Patentee before: Rili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Sha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