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40431B - 变焦透镜系统和包括变焦透镜系统的照相机 - Google Patents

变焦透镜系统和包括变焦透镜系统的照相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40431B
CN102540431B CN201210005457.2A CN201210005457A CN102540431B CN 102540431 B CN102540431 B CN 102540431B CN 201210005457 A CN201210005457 A CN 201210005457A CN 102540431 B CN102540431 B CN 10254043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ens unit
zoom
positive
lens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0545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40431A (zh
Inventor
山崎真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5404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404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404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4043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4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our groups only
    • G02B15/1441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our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positive
    • G02B15/144113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our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positive arranged +-++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变焦透镜系统和包括变焦透镜系统的照相机。变焦透镜系统包括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单元,在变焦过程中移动的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单元,为了变焦而不移动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单元,和在变焦过程中移动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单元。第一透镜单元、第二透镜单元、第三透镜单元和第四透镜单元从物侧到像侧依次排列。变焦透镜系统的后焦距和第三透镜单元的焦距被恰当设置。并且,包括在第三透镜单元中的正透镜元件的焦距和包括在第一透镜单元中的正透镜元件的材料的阿贝数的平均值被恰当设置。

Description

变焦透镜系统和包括变焦透镜系统的照相机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09年2月12日、申请号为200910004343.4、发明名称为“变焦透镜系统和包括变焦透镜系统的照相机”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变焦透镜系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适于用作在比如摄像机、监控照相机、数字静态照相机、广播照相机和卤化银胶卷照相机之类的照相机中包括的成像透镜的变焦透镜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包括固态图像拾取装置的比如摄像机、数字静态照相机、广播照相机和卤化银胶卷照相机之类的照相机已变得更小,而功能增多。
因此,对供照相机的成像光学系统之用的长度小的小型、高变焦比变焦透镜系统的需求已增长。
作为符合上述需求的变焦透镜系统,已知一种四单元变焦透镜系统,其包括从物侧到像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折光力的第一透镜单元,具有负折光力的第二透镜单元,具有正折光力的第三透镜单元,和具有正折光力的第四透镜单元。
四单元变焦透镜系统的例子是所谓的后对焦(rear-focus)变焦透镜系统,其中通过移动第二透镜单元改变放大率,改变放大率时造成的像面变化由第四透镜单元补偿(例如,参见日本专利No.2002-182109,日本专利特开No.2002-287027,日本专利No.2000-89116(对应于美国专利No.6118593),和日本专利特开No.2000-227548)。
在后对焦变焦透镜系统中,与在其中通过移动第一透镜单元进行聚焦的变焦透镜系统中相比,第一透镜单元的有效直径通常是小的。于是,能够减小整个透镜系统的尺寸。但是,在聚焦过程中发生大的像差变化,难以在从无限远的物体到近距离的物体的整个物距上获得高的光学性能。
于是,为了获得具有高变焦比的变焦透镜系统,重要的是恰当地设置变焦类型、每个透镜单元的折光力和每个透镜单元的透镜结构。
特别地,在上述四单元后对焦变焦透镜系统中,重要的是恰当设置第三透镜单元的透镜结构和整个系统的后焦距(back focus)。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新结构的小型变焦透镜系统,所述系统具有高的变焦比,并且在整个变焦范围内提供高的光学性能。
按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变焦透镜系统包括: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单元;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单元,第二透镜单元在变焦过程中移动;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单元,其中第三透镜单元为了变焦而不移动;和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单元,第四透镜单元在变焦过程中移动,其中第一透镜单元、第二透镜单元、第三透镜单元和第四透镜单元从物侧到像侧依次排列。
变焦透镜系统满足下述条件:
10.0<f3/fw<26.0
1.2<bft/fw<3.5
其中fw是在广角端的变焦透镜系统的焦距,f3是在广角端的第三透镜单元的焦距,bft是在远摄端的后焦距的等效空气距离。
根据参考附图对下面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按照第一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系统在广角端的截面视图。
图2图解说明按照第一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系统在广角端的像差图。
图3图解说明按照第一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系统在中间变焦位置的像差图。
图4图解说明按照第一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系统在远摄端的像差图。
图5是按照第二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系统在广角端的截面视图。
图6图解说明按照第二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系统在广角端的像差图。
图7图解说明按照第二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系统在中间变焦位置的像差图。
图8图解说明按照第二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系统在远摄端的像差图。
图9是按照第三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系统在广角端的截面视图。
图10图解说明按照第三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系统在广角端的像差图。
图11图解说明按照第三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系统在中间变焦位置的像差图。
图12图解说明按照第三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系统在远摄端的像差图。
图13是按照第四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系统在广角端的截面视图。
图14图解说明按照第四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系统在广角端的像差图。
图15图解说明按照第四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系统在中间变焦位置的像差图。
图16图解说明按照第四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系统在远摄端的像差图。
图17是图解说明包括按照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系统的数字照相机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
图18是图解说明包括按照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系统的摄像机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说明按照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系统,和包括按照至少一个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系统的照相机(图像拾取设备、图像捕获装置)。
按照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每个变焦透镜系统从物侧到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折光力(即,光焦度,其为焦距的倒数)的第一透镜单元,具有负折光力的第二透镜单元,具有正折光力的第三透镜单元,和具有正折光力的第四透镜单元。
第二和第四透镜单元在变焦过程中(为了变焦)移动。第三透镜单元为了变焦不移动。
图1是按照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系统在广角端(短焦距端)的截面视图。
图2、3和4分别图解说明按照第一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系统在广角端、中间变焦位置和远摄端(长焦距端)的像差图。
图5是按照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系统在广角端的截面视图。图6、7和8分别图解说明按照第二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系统在广角端、中间变焦位置和远摄端的像差图。
图9是按照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系统在广角端的截面视图。图10、11和12分别图解说明按照第三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系统在广角端、中间变焦位置和远摄端的像差图。
图13是按照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系统在广角端的截面视图。图14、15和16分别图解说明按照第四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系统在广角端、中间变焦位置和远摄端的像差图。
图17是图解说明包括按照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数字照相机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
图18是图解说明包括按照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摄像机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
按照每个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系统是用在照相机中的成像透镜系统。在每个变焦透镜系统的截面视图中,左侧表示物侧(前侧),右侧表示像侧(后侧)。
参见这些截面视图,每个变焦透镜系统包括具有正折光力的第一透镜单元L1,具有负折光力的第二透镜单元L2,具有正折光力的第三透镜单元L3,和具有正折光力的第四透镜单元L4。SP表示孔径光阑,它被放置在第三透镜单元L3的物侧。
G表示对应于例如滤光器、面板等的光学块。
IP表示像面。在按照每个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系统用作摄像机或者数字照相机的成像光学系统的情况下,诸如CCD传感器和CMOS传感器之类的固态图像拾取装置(光电转换元件)的图像拾取平面对应于像面IP。在变焦透镜系统用作卤化银胶卷照相机的成像光学系统的情况下,胶卷表面对应于像面IP。
在像差图中,d和g分别表示d线和g线,ΔM和ΔS分别表示子午像面和弧矢像面。另外,F表示F数,ω表示成像半场角。
在每个实施例中,广角端和远摄端是与放大率改变透镜单元(第二透镜单元)位于沿光轴可机械移动的范围的一端和另一端的状态对应的变焦位置。
在每个实施例中,在从广角端到远摄端的变焦过程中,通过朝着像侧移动第二透镜单元L2改变放大率,通过沿朝着像侧凸起的轨迹移动第四透镜单元L4,补偿当改变放大率时造成的像面变化。
另外,变焦透镜系统是其中通过沿光轴移动第四透镜单元L4来进行聚焦的后对焦变焦透镜系统。每个截面视图中的实线4a和虚线4b分别表示为了补偿当无限远的物体焦点对准的情况下和近距离的物体焦点对准的情况下的放大率变化造成的像面变化而移动第四透镜单元L4的轨迹。从而,第四透镜单元L4是沿朝着像侧凸起的轨迹移动的。于是,能够有效地使用第三透镜单元L3和第四透镜单元L4之间的空气,能够有效地减小整个透镜长度。
从无限远的物体到近距离物体的聚焦操作是通过如箭头F所示,向前移动第四透镜单元L4来执行的。
第一透镜单元L1不为了变焦或聚焦沿光轴移动。但是,在需要时可移动第一透镜单元L1以校正像差。
根据需要,可在第一透镜单元L1的物侧和/或第四透镜单元L4的像侧布置具有折光力的透镜单元。
在每个实施例中,下述条件被满足:
10.0<f3/fw<26.0…(1)
1.2<bft/fw<3.5…(2)
在上面的表达式中,fw是在广角端的整个系统的焦距,f3是第三透镜单元的焦距,bft是当无限远的物体在远摄端焦点对准时的后焦距。后焦距bft是当无折光力的比如玻璃块G之类的光学元件被除去时最后的透镜表面和像面之间的等效空气距离。
为了获得具有高变焦比的小型变焦透镜,设置条件表达式(1)和(2)。
如果第三透镜单元L3的焦距太大并且条件表达式(1)的值大于其上限,那么第三透镜单元L3的正折光力的负担被降低,能够充分校正像差。但是,变得必须增大(增强)第四透镜单元L4的折光力,以防止整个透镜长度(第一透镜表面和像面之间的距离)增大。从而,难以抑制整个变焦范围上的像差变化。
另外,如果第三透镜单元L3的焦距被增大,那么第四透镜单元L4的有效透镜直径增大,并且整个系统的尺寸相应增大。另外,移动第四透镜单元L4以便聚焦的致动器的负担增大。
如果第三透镜单元L3的焦距太小并且条件表达式(1)的值小于其下限,那么正折光力的负担增大,并且难以获得良好的光学性能。
特别地,在广角端产生大的球面像差。另外,难以均衡地校正整个变焦范围上的像差。
为了适当地设置后焦距,提供了条件表达式(2)。
在高变焦比后对焦变焦透镜系统中,第四透镜单元被布置成在远摄端最接近像侧。于是,必须把远摄端的后焦距设为所需的长度。
如果后焦距太大并且条件表达式(2)的值大于其上限,那么第一透镜单元L1和像面之间的距离增大,并且第一透镜单元L1的有效直径相应增大。于是,变得难以减小整个系统的尺寸。
另外,从第三透镜单元L3到第四透镜单元L4的光发散增大,第四透镜单元L4的有效直径相应增大。于是,在变焦、像差校正和聚焦操作中,致动器的负担增大。
另外,当第四透镜单元L4被移动时,产生大的像差变化。如果条件表达式(2)的值小于其下限,那么后焦距变得太短,并且变得难以提供放置滤光器等的空间。
条件表达式(1)和(2)的数值范围也可被设置成如下所示:
10.5<f3/fw<23.0…(1a)
1.5<bft/fw<2.5…(2a)
在每个实施例中,由于上述透镜结构,获得高的变焦比(约40)。另外,获得在整个变焦范围上像差被充分校正并且具有大的孔径比以致F数约为1.65的后对焦变焦透镜系统。
通过采用上述结构,获得按照本发明的每个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系统。此外,为了在获得高变焦比的同时保持令人满意的光学性能,至少一个下述条件可被满足。
即,第三透镜单元L3可包括具有非球面表面的正透镜元件G3p。另外,当f3asp是正透镜元件G3p的焦距时,下述条件可被满足:
8.0<f3asp/fw<30.0·····(3)
另外,第一透镜单元L1可包括三个或者更多的正透镜元件。当vd1是包括在第一透镜单元L1中的正透镜元件的材料的阿贝数的平均值时,下述条件可被满足:
58<vd1·····(4)
另外,第二透镜单元L2可包括负透镜元件G2n。当nd2是负透镜元件G2n的材料的折射率时,下述条件可被满足:
1.9<nd2·····(5)
另外,第四透镜单元L4可包括具有非球面表面的正透镜元件G4p。另外,当f4asp是正透镜元件G4p的焦距时,下述条件可被满足:
4.5<f4asp/fw<10·····(6)
另外,当ft是在远摄端的整个系统的焦距,f2是第二透镜单元L2的焦距时,下述条件可被满足:
- 0.40 < f 2 / ( fw &times; ft ) < - 0.15 . . . . . ( 7 )
另外,当OAL是包括在变焦透镜系统中的透镜表面之中的最接近物侧的一个透镜表面(第一表面)和像面之间的距离(所谓的整个透镜长度),OALs是孔径光阑SP和像面之间的距离时,下述条件可被满足:
2.0<OAL/OALs<2.8·····(8)
距离OALs被确定为在假设在最后的透镜表面和像面之间没有放置无折光力的玻璃块等的情况下获得的值(所谓的等效空气距离)。
条件表达式(8)被应用于像在每个实施例中那样第一透镜单元L1在变焦过程中不移动的系统。
现在将说明每个条件表达式的技术含义。
条件表达式(3)涉及包括在第三透镜单元L3中并且具有非球面表面的正透镜元件G3p的焦距。
如果条件表达式(3)的值大于其上限,那么正透镜元件G3p的折光力被降低,变得难以减小第三透镜单元L3的尺寸。
如果正透镜元件G3p的折光力太高并且条件表达式(3)的值小于其下限,那么像差,特别是球面像差,增大。另外,形成非球面表面的过程中的制造敏感度增大。这极大影响像差的敏感度。
从而,形成非球面表面的过程中所要求的精度增大,变得难以形成非球面表面。另外,装配过程中所要求的精度也增大。
具有非球面表面的透镜元件并不局限于玻璃透镜。例如,也可以使用通过在由玻璃制成的球面透镜的表面上放置具有非球面表面的树脂元件(通过增加非球面成分)而获得的混合透镜(所谓的复制非球面透镜)。作为替换方案,也可以使用由塑料制成的非球面透镜。
也可如下设置条件表达式(3)的数值范围:
10.0<f3asp/fw<25·····(3a)
条件表达式(4)涉及包括在第一透镜单元L1中的正透镜元件的材料的平均阿贝数。
为了充分校正在整个变焦范围上的轴向色差,提出条件表达式(4)。如果条件表达式(4)的值小于其下限,那么在整个变焦范围上不能充分校正轴向色差。
也可如下设置条件表达式(4)的数值范围:
60<vd1·····(4a)
条件表达式(5)涉及包括在第二透镜单元L2中的负透镜元件G2n的材料的折射率。
如果负透镜元件G2n的材料的折射率小于条件表达式(5)的下限,那么珀兹伐和(Petzval sum)沿负方向增大,像面被过度校正。
也可如下设置条件表达式(5)的数值范围:
1.95<nd2·····(5a)
条件表达式(6)涉及包括在第四透镜单元L4中的具有非球面表面的正透镜元件G4p的焦距。
如果正透镜元件G4p的焦距太大(折光力太低),条件表达式(6)的值大于其上限,那么变焦和聚焦过程中的移动量增大,整个系统的尺寸相应增大。
如果正透镜元件G4p的焦距太小(折光力太高),条件表达式(6)的值小于其下限,那么变焦和聚焦过程中的球面像差和彗形像差的变化增大。
具有非球面表面的透镜元件并不局限于玻璃透镜,也可以使用混合透镜或塑料透镜,如上所述。
也可如下设置条件表达式(6)的数值范围:
5.5<f4asp/fw<8.5·····(6a)
条件表达式(7)涉及第二透镜单元L2的焦距,换句话说,第二透镜单元L2的折光力。如果第二透镜单元L2的焦距太大(折光力太低),并且条件表达式(7)的值大于其上限,那么为了获得期望的变焦比的第二透镜单元L2的移动量增大,整个透镜长度和前透镜的直径增大。
另外,如果第二透镜单元L2的焦距太小(折光力太高),并且条件表达式(7)的值小于其下限,那么尽管能够减小整个透镜系统的尺寸,但是珀兹伐和沿负方向增大,像面被过度校正。
也可如下设置条件表达式(7)的数值范围:
- 0.35 < f 2 / ( fw &times; ft ) < - 0.20 . . . . ( 7 a )
条件表达式(8)涉及透镜系统的第一透镜表面和像面之间的距离与孔径光阑和像面之间的距离的比值。
如果条件表达式(8)的值大于其上限,那么孔径光阑SP和像面之间的距离太小。于是,在由第四透镜单元L4执行的聚焦操作中,从无限远的物体到近处的物体的聚焦范围受到限制。
另外,孔径光阑SP和第一透镜单元L1之间的距离增大,包括在第一透镜单元L1中的第一透镜G11的有效直径增大。从而,变得难以减小整个系统的尺寸。
如果条件表达式(8)的值小于其下限,那么孔径光阑SP和像面之间的距离增大,第四透镜单元L4的有效直径和重量增大。这种情况下,当通过移动后对焦变焦透镜系统中的第四透镜单元L4进行聚焦操作时,变得难以进行快速聚焦。
也可如下设置条件表达式(8)的数值范围:
2.1<OAL/OALs<2.7·····(8a)
第三透镜单元L3可以只包括具有非球面表面的正透镜元件G3p。
当具有正折光力的第三透镜单元L3被形成为具有非球面表面时,能够在广角端充分校正球面像差。另外,能够减少透镜的数目。
于是,第三透镜单元L3可以只包括正透镜元件G3p,以致能够减小第三透镜单元L3的尺寸。
另外,为了充分校正像差,不仅可以在正透镜元件G3p的一侧形成非球面表面,而且可以在正透镜元件G3p的另一侧形成非球面表面。
第三透镜单元L3还可包括两个正透镜元件,所述两个正透镜元件是具有非球面表面的正透镜元件G3p和另一正透镜元件。当第三透镜单元L3包括两个正透镜元件时,能够容易地校正像差。
现在将说明每个实施例的透镜系统的详细结构。除非另有具体说明,否则按照从物侧到像侧的顺序解释包括在透镜系统中的元件。
按照第一到第四实施例中每一个的变焦透镜系统具有下述结构。
第一透镜单元包括:粘合透镜,所述粘合透镜包括在物侧凸起的负弯月透镜元件G11,和正透镜元件;在物侧凸起的正弯月透镜元件G13;和在物侧凸起的正弯月透镜元件G14。
因此,色差和球面像差被充分校正。为了更充分地校正色差,包括在第一透镜单元中的正透镜元件G12、正透镜元件G13和正透镜元件G14可由比如OHARA Inc.生产的S-FPL51和S-FPL53(商品名)之类的超低色散玻璃制成。
第二透镜单元包括:在物侧凸起的负弯月透镜元件G21;以及粘合透镜,所述粘合透镜包括双凹负透镜元件G22和在物侧凸起的正透镜元件G23。由于这种结构,能够充分校正在变焦过程中产生的像差的变化。
在第一到第三实施例中,第三透镜单元L3由单个正透镜元件G31形成。在图13中所示的第四实施例中,第三透镜单元L3包括正透镜元件G31和正透镜元件G32。在每个实施例中,正透镜元件G31在其任一侧具有非球面表面,其透镜的折光力不被增大,以致能够有效校正像差,而不增大敏感度。
非球面表面被形成为以致正折光力从透镜的中心到透镜的外围降低。换句话说,正透镜元件G31的折光力被恰当设置,以致能够在正透镜元件G31的任一侧形成非球面表面,并且能够充分校正像差。另外,第三透镜单元L3输出来自第二透镜单元L2的发散光,而不增大所述发散光的直径(以致能够防止第四透镜单元L4的直径增大)。
在每个实施例中,孔径光阑SP被置于第三透镜单元L3的物侧。但是,孔径光阑SP也可在变焦过程中被单独移动,或者被置于第三透镜单元L3中,或者被置于第三透镜单元L3的像侧。
第四透镜单元包括:双凸正透镜元件G41;以及粘合透镜,所述粘合透镜包括在物侧具有凸面的负弯月透镜元件G42和双凸正透镜元件G43。正透镜元件G41在其任一侧具有非球面表面。因此,能够减小在利用第四透镜单元L4进行聚焦操作的过程中的像差变化。
如上所述,按照每个实施例,能够减小整个透镜系统的尺寸,能够获得具有高变焦比和高光学性能的变焦透镜系统。
另外,能够获得具有高变焦比(大约40)并且在从广角端到远摄端的整个变焦范围上具有高光学性能的后对焦变焦透镜系统。
第一透镜单元L1为了变焦而不移动。于是,能够简化机械结构。
此外,能够获得具有高变焦比(大约40)、在整个变焦范围上提供高光学性能、并且具有大的孔径比以致F值在广角端约为1.65的变焦透镜系统。
现在将说明对应于上述实施例的数值例子。在每个数值例子中,i表示从物侧起计数的每个表面的编号。另外,Ri表示第i个表面的曲率半径,di表示第i个表面和第i+1个表面之间的距离。Ni是参照于d线的折射率,vi表示材料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vd)。阿贝数(vd)可被表示成如下:
vd=(Nd-1)/(NF-NC)
在上面的等式中,Nd是相对于d线(波长587.6纳米)的折射率,NF是相对于F线(波长486.1纳米)的折射率,NC是相对于C线(波长656.3纳米)的折射率。
在每个数值例子中,最接近像侧的一些表面是形成光学块G等的表面。另外,k、B、C、D和E是非球面系数。
当x是非球面表面在距光轴高度h处在光轴方向上相对于非球面表面的顶点的位置时,非球面表面的形状被表示成如下:
x=(h2/R)/[1+{1-(1+k)(h/R)2}1/2]+Bh4+Ch6+Dh8+Eh10
在上面的等式中,R是近轴曲率半径。
另外,“E-Z”意味“10-z”。
下面提供的表1表示上述条件表达式和数值例子之间的关系。
第一数值例子
Figure BDA0000129679700000131
Figure BDA0000129679700000141
非球面系数
  K   B   C   D   E
  14*   7.355E-02   -8.726E-05   0.000E+00   0.000E+00   0.000E+00
  15*   7.226E+02   -6.549E-05   4.120E-07   0.000E+00   0.000E+00
  16*   -1.294E+00   -4.795E-05   1.775E-07   2.179E-09   -3.479E-11
  17*   -3.432E+01   3.512E-06   0.000E+00   0.000E+00   0.000E+00
Figure BDA0000129679700000142
Figure BDA0000129679700000143
第二数值例子
Figure BDA0000129679700000151
非球面系数
  K   B   C   D   E
  14*   1.886E+00   -9.412E-05   -1.924E-06   0.000E+00   0.000E+00
  15*   0.000E+00   -4.069E-05   -1.588E-06   -1.767E-09   0.000E+00
  16*   -1.127E+00   -1.920E-06   -1.776E-07   -5.067E-09   5.419E-11
  17*   0.000E+00   9.379E-05   -4.655E-07   0.000E+00   0.000E+00
Figure BDA0000129679700000161
第三数值例子
Figure BDA0000129679700000171
非球面系数
  K   B   C   D   E
  14*   -3.259E+00   -2.098E-04   0.000E+00   0.000E+00   0.000E+00
  15*   2.630E+05   -1.921E-04   8.548E-07   0.000E+00   0.000E+00
  16*   -2.213E+00   -1.787E-05   2.311E-07   -7.668E-09   7.300E-11
  17*   3.454E+01   6.617E-05   0.000E+00   0.000E+00   0.000E+00
Figure BDA0000129679700000181
第四数值例子
Figure BDA0000129679700000191
非球面系数
  K   B   C   D   E
  14*   7.355E-02   -5.614E-05   0.000E+00   0.000E+00   0.000E+00
  15*   7.226E+02   -5.758E-05   1.438E-07   8.105E-09   -8.501E-11
  18*   -7.443E-01   -1.160E-04   -1.361E-07   -3.897E-09   -3.075E-10
  19*   5.277E+01   2.264E-05   0.000E+00   0.000E+00   0.000E+00
Figure BDA0000129679700000201
表1
Figure BDA0000129679700000211
下面,将参考图17说明包括按照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的变焦透镜作为成像光学系统的数字静态照相机。
参见图17,照相机本体20包括成像光学系统21,成像光学系统21包括按照第一到第四实施例至少之一的变焦透镜系统。
用于接收由成像光学系统21形成的物像的比如CCD传感器和CMOS传感器之类的固态图像拾取装置(光电转换元件)22被置于照相机本体20中。存储器23记录与经历由固态图像拾取装置22进行的光电转换的物像对应的信息。
取景器24由例如液晶显示面板等形成,允许用户观察在图像拾取元件22上形成的物像。
接着,将参考图18说明包括按照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系统作为成像光学系统的摄像机(光学设备)。
参见图18,摄像机本体10包括成像光学系统11,成像光学系统11包括按照第一到第四实施例至少之一的变焦透镜系统。
用于接收由成像光学系统11形成的物像的比如CCD传感器和CMOS传感器之类的固态图像拾取装置(光电转换元件)12被置于照相机本体10中。存储器13记录与经历由固态图像拾取装置12进行的光电转换的物像对应的信息。
取景器14用于观察显示在显示装置(未示出)上的物像。
显示装置包括液晶面板等,显示在图像拾取装置12上形成的物像。
当按照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系统被包括在诸如数字静态照相机和摄像机之类的照相机中时,能够获得提供高光学性能的小型照相机。
虽然已经参考示例性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下述权利要求的范围应被给予最宽广的解释,以包含所有修改以及等同的结构和功能。

Claims (7)

1.一种变焦透镜系统,包括:
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单元;
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单元,其中第二透镜单元在变焦过程中移动;
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单元,其中第三透镜单元为了变焦而不移动;和
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单元,其中第四透镜单元在变焦过程中移动,
其中第一透镜单元、第二透镜单元、第三透镜单元和第四透镜单元从物侧到像侧依次排列,
其中下述条件被满足:
10.0<f3/fw<26.0
1.2<bft/fw<3.5
这里fw是在广角端的变焦透镜系统的焦距,f3是第三透镜单元的焦距,bft是在远摄端的后焦距的等效空气距离,
其中第三透镜单元包括具有非球面表面的正透镜元件,并且其中下述条件被满足:
8.0<f3asp/fw<30.0
这里f3asp是包括在第三透镜单元中的该正透镜元件的焦距,
其中第一透镜单元包括三个或者更多的正透镜元件,并且其中下述条件被满足:
58<νd1
这里νd1是包括在第一透镜单元中的正透镜元件的材料的阿贝数的平均值。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其中第二透镜单元包括满足下述条件的负透镜元件:
1.9<nd2
这里nd2是该负透镜元件的材料的折射率。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其中第四透镜单元包括具有非球面表面的正透镜元件,并且其中下述条件被满足:
4.5<f4asp/fw<10
这里f4asp是包括在第四透镜单元中的该正透镜元件的焦距。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其中下述条件被满足:
- 0.40 < f 2 / ( fw &times; ft ) < - 0.15
这里ft是在远摄端的变焦透镜系统的焦距,f2是第二透镜单元的焦距。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还包括:
为了变焦而不移动的孔径光阑,
其中第一透镜单元为了变焦而不移动,
其中下述条件被满足:
2.0<OAL/OALs<2.8
这里OAL是包括在变焦透镜系统中的透镜表面之中最接近物侧的一个透镜表面和像面之间的距离,OALs是孔径光阑和像面之间的距离。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其中第一透镜单元由从物侧到像侧依次排列的以下部分组成:包括在物侧凸起的负弯月透镜元件和正透镜元件的粘合透镜,在物侧凸起的第一正弯月透镜元件,和在物侧凸起的第二正弯月透镜元件,
其中第二透镜单元由从物侧到像侧依次排列的以下部分组成:在物侧凸起的负弯月透镜元件,和包括双凹负透镜元件及在物侧凸起的正透镜元件的粘合透镜,和
其中第四透镜单元由从物侧到像侧依次排列的以下部分组成:双凸正透镜元件,和包括在物侧凸起的负弯月透镜元件及双凸正透镜元件的粘合透镜。
7.一种照相机,包括: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和
接收由所述变焦透镜系统形成的图像的固态图像拾取装置。
CN201210005457.2A 2008-02-12 2009-02-12 变焦透镜系统和包括变焦透镜系统的照相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404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30298 2008-02-12
JP2008030298A JP5258317B2 (ja) 2008-02-12 2008-02-12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9100043434A Division CN101510004A (zh) 2008-02-12 2009-02-12 变焦透镜系统和包括变焦透镜系统的照相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40431A CN102540431A (zh) 2012-07-04
CN102540431B true CN102540431B (zh) 2014-06-04

Family

ID=4093865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05457.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40431B (zh) 2008-02-12 2009-02-12 变焦透镜系统和包括变焦透镜系统的照相机
CNA2009100043434A Pending CN101510004A (zh) 2008-02-12 2009-02-12 变焦透镜系统和包括变焦透镜系统的照相机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9100043434A Pending CN101510004A (zh) 2008-02-12 2009-02-12 变焦透镜系统和包括变焦透镜系统的照相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755845B2 (zh)
JP (1) JP5258317B2 (zh)
CN (2) CN10254043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75718B2 (ja) * 2008-08-05 2013-08-28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結像光学系およびそれを有する電子撮像装置
JP5718351B2 (ja) 2010-10-08 2015-05-1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02043238B (zh) * 2010-11-12 2012-06-27 福建福光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四组元高分辨率日夜两用多点变焦距镜头
EP3267234B1 (en) * 2011-07-05 2019-02-27 Nittoh Inc. Projection optical system and projector apparatus
KR101776704B1 (ko) 2012-08-03 2017-09-08 한화테크윈 주식회사 줌 렌즈계 및 이를 구비한 촬영 장치
KR101994285B1 (ko) * 2013-04-04 2019-06-28 한화테크윈 주식회사 줌 렌즈계
US8950674B2 (en) * 2013-05-21 2015-02-10 Symbol Technologies, Inc. Apparatus for and method of imaging targets with a hybrid imaging lens assembly
EP3232243B1 (en) 2016-04-11 2024-01-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Zoom lens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CN107247324B (zh) * 2017-07-27 2019-12-24 福建福光股份有限公司 小型化高分辨率透雾变焦镜头
JP6918731B2 (ja) * 2018-02-28 2021-08-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系及び撮像装置
JP7387423B2 (ja) * 2019-12-25 2023-11-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41243A (en) * 1991-06-04 1994-08-2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Zoom lens of rear focus type
US6473231B2 (en) * 1997-03-18 2002-10-2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Variable magnification optical system having image stabilizing function
JP3814406B2 (ja) * 1998-02-19 2006-08-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防振機能を有した変倍光学系及びそれを有するカメラ
JP4235288B2 (ja) 1998-09-09 2009-03-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リヤーフォーカス式のズームレンズ
JP2000227548A (ja) 1999-02-05 2000-08-15 Sony Corp ズームレンズ
JP2000267006A (ja) * 1999-03-18 2000-09-29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リアフォーカス式ズームレンズ
JP4672860B2 (ja) 2000-12-14 2011-04-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光学機器
JP2002287027A (ja) 2001-03-23 2002-10-03 Canon Inc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光学機器
JP4115746B2 (ja) * 2002-05-29 2008-07-09 株式会社タムロン 望遠ズームレンズ
JP4283553B2 (ja) * 2002-12-04 2009-06-24 フジ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
JP4612795B2 (ja) * 2004-01-30 2011-01-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JP2006276710A (ja) * 2005-03-30 2006-10-12 Nikon Corp ズームレンズ
JP2006337648A (ja) * 2005-06-01 2006-12-14 Canon Inc ズームレンズ
JP2007003600A (ja) * 2005-06-21 2007-01-11 Canon Inc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4863046B2 (ja) * 2005-08-23 2012-01-25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JP4982786B2 (ja) * 2006-03-28 2012-07-25 コニカミノルタアドバンストレイヤー株式会社 撮像光学系および撮像装置
JP4324175B2 (ja) 2006-04-28 2009-09-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防振機能を有した変倍光学系
JP4928165B2 (ja) * 2006-05-31 2012-05-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4296520B2 (ja) * 2006-12-21 2009-07-15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3-344768A 2003.12.03
JP特开2006-276710A 2006.10.12
JP特开2006-337648A 2006.12.14
JP特开2007-3600A 2007.01.11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40431A (zh) 2012-07-04
US7755845B2 (en) 2010-07-13
JP5258317B2 (ja) 2013-08-07
JP2009192598A (ja) 2009-08-27
CN101510004A (zh) 2009-08-19
US20090201591A1 (en) 2009-08-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40431B (zh) 变焦透镜系统和包括变焦透镜系统的照相机
CN101587233B (zh) 变焦透镜和包括变焦透镜的图像拾取设备
US11892610B2 (en) Variable magnification optical system, optical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variable magnification optical system
CN102162905B (zh) 变焦镜头系统、光学设备和用于制造变焦镜头系统的方法
US7609446B2 (en) Zoom lens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lens
CN101852911B (zh) 变焦透镜系统和包含变焦透镜系统的图像拾取装置
CN101750721B (zh) 变焦透镜和包括变焦透镜的图像拾取装置
US8390937B2 (en) Zoom lens, imag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zoom lens
CN102112905A (zh) 变焦镜头、具有其的光学设备、和制造变焦镜头的方法
CN104136956A (zh) 变焦光学系统、光学装置和制造变焦光学系统的方法
EP2407810A2 (en) Zoom lens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CN101750719A (zh) 变焦透镜以及包括所述变焦透镜的图像拾取装置
JP2008292907A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CN103477265B (zh) 变焦镜头、成像设备和用于制造变焦镜头的方法
JP6602101B2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CN104049346A (zh) 变焦透镜及包括该变焦透镜的图像拾取设备
CN102466873A (zh) 变焦透镜和配备变焦透镜的图像拾取装置
CN102346294A (zh) 变焦镜头系统、光学设备和用于制造变焦镜头系统的方法
CN101344637B (zh) 变焦透镜系统、光学设备和使变焦透镜系统变焦的方法
CN102089699A (zh) 变焦镜头、具有其的光学设备、和制造变焦镜头的方法
US7961403B2 (en) Zoom lens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CN108369329B (zh) 变焦镜头以及光学设备
EP3125011B1 (en) Variable power optical system, imaging device, and variable power optical system production method
CN101246254B (zh) 变焦透镜系统和利用该变焦透镜系统的光学设备
JP2015191064A (ja) 変倍光学系、撮像装置及び変倍光学系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604

Termination date: 2018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