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10919B - 壁面板 - Google Patents

壁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10919B
CN102510919B CN200980161603.7A CN200980161603A CN102510919B CN 102510919 B CN102510919 B CN 102510919B CN 200980161603 A CN200980161603 A CN 200980161603A CN 102510919 B CN102510919 B CN 10251091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plate main
described plate
connecting elements
wall bo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6160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10919A (zh
Inventor
汤田晋市
汤田恭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025109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109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109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109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29/00Independent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Retaining walls
    • E02D29/02Retaining or protecting walls
    • E02D29/025Retaining or protecting walls made up of similar modular elements stacked without mortar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29/00Independent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Retaining walls
    • E02D29/02Retaining or protecting wall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3/00Engineering works in connection with control or use of streams, rivers, coasts, or other marine sites; Sealings or joints for engineering works in general
    • E02B3/04Structures or apparatus for, or methods of, protecting banks, coasts, or harbours
    • E02B3/12Revetment of banks, dams, watercourses, or the like, e.g. the sea-floor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17/00Excavations; Bordering of excavations; Making embankments
    • E02D17/02Foundation pits
    • E02D17/04Bordering surfacing or stiffening the sides of foundation pi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17/00Excavations; Bordering of excavations; Making embankments
    • E02D17/20Securing of slopes or inclin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2/00Walls, e.g. partitions, for buildings; Wall construction with regard to insulation; Conne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walls
    • E04B2/02Walls, e.g. partitions, for buildings; Wall construction with regard to insulation; Conne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walls built-up from layers of building elements
    • E04B2/04Walls having neither cavities between, nor in, the solid elements
    • E04B2/06Walls having neither cavities between, nor in, the solid elements using elements having specially-designed means for stabilising the posi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Retaining Wall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evetment (AREA)

Abstract

以往,如上下的护墙砌块(1)的位置关系从规定的范围偏离,则护墙砌块(1)的凸部(2)与凹部(3)的咬合变得不可能,变得不能进行护墙砌块(1)的砌筑作业。在本发明中,当倾斜地砌筑了多层板主体(21a)时,由按从板主体(21a)的上端部及下端部双方向外方突出的方式设置在板主体(21a)上的连接构件(23、24)与邻接的板主体(21a)卡合,从而使上下的板主体(21a)在铺设延长方向的所期望的位置相互支承。为此,当砌筑板主体(21a)时,不在铺设延长方向考虑上下的板主体21a的位置关系,可对各层从开端开始挨紧砌筑板主体(21a)。

Description

壁面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被倾斜地砌筑多层而构成壁面的壁面板。 
背景技术
以往,这种壁面板用作在道路、河川、营造住宅用地等的挡土墙、河堤使用的、在壁面设置了坡度的沙袋堆垛护墙、填土加筋土护墙、挖土加筋土施工方法、干砌块·浆砌块护墙等的壁面材料(护墙砌块)。 
专利文献1~3中记载了这样的构成,即,如图1所示,通过使局部地设置在护墙砌块1的上下的凹凸咬合,从而以独立竖立(日文:自立)的方式倾斜地砌筑多层护墙砌块1。图1(a)、(b)为该护墙砌块1的侧视图,俯视图,在护墙砌块1的上部设置凸部2,在下部设置凹部3,通过该凸部2与凹部3咬合,以独立竖立的方式倾斜地砌筑多个护墙砌块1。 
在专利文献4中,记载了这样的构成,即,如图2所示,当砌筑多个护墙砌块4时,通过对护墙砌块4的重心平衡进行调整,防止护墙砌块4的倒下。图2(a)、(b)为该护墙砌块4的侧视图,俯视图。该护墙砌块4也通过设在其上下的未图示的凸部与凹部咬合,被按独立竖立的方式倾斜地砌筑。 
在沿铺设延长方向弯曲而实施曲线施工的场合,这些护墙砌块1、4被按图3、图4所示那样的错缝方式砌筑,或按图5所示那样的平接的方式砌筑。在这里,图3~图5及后述的图6中的各分图(a)为进行了曲线施工的护墙砌块1、4的俯视图,各分图(b)为进行了曲线施工的护墙砌块1、4的侧视图,各分图(c)为按垂直的方式对被倾斜地砌筑了的护墙砌块1、4进行砌筑而展开获得的正视图。 
如图3、图4、图5所示,在对被倾斜地砌筑了的护墙砌块1、4 进行曲线施工的场合,处于下部的护墙砌块1、4与处于上部的护墙砌块1、4分别绘出的半径不同。为此,在护墙砌块1、4之间发生从护墙砌块1、4的上部朝下部变宽的间隙。因此,在曲线施工的场合,需要在护墙砌块1、4之间充满填缝混凝土5。另外,最后在护墙砌块1、4中或背面侧灌注混凝土而一体化。 
另外,以往,在进行曲线施工的场合,还存在这样的构成,即,为了不在护墙砌块之间产生上述那样的间隙,如图6所示,砌筑各砌筑层尺寸不同的梯形的护墙砌块6。 
另外,除了进行上述的砌筑而由混凝土牢固地一体化的形式的混凝土护墙外,还存在加筋土施工方法,该加筋土施工方法由铺设在了填土内的加强材料的拉拔阻力相对于作用在壁面材料上的土压力保持平衡,发挥出挡土墙的效果。作为此加筋土施工方法的典型的施工方法,具有土工织物加筋土墙施工方法、带状钢材加筋土墙施工方法、多锚具式加筋土墙施工方法、以及网格状钢筋加筋土墙施工方法等;该土工织物加筋土墙施工方法由以面状铺设在了填土内的土工织物与填土材料的摩擦阻力产生拉拔阻力,由该拉拔阻力发挥挡土效果;该带状钢材加筋土墙施工方法由以层状配置在了填土内的带状钢材加强材料与填土材料的摩擦力产生拉拔阻力,由该拉拔阻力发挥挡土效果;该多锚具式加筋土墙施工方法由配置在了填土内的钢制的锚固加强材料的承载阻力产生拉拔阻力,由该拉拔阻力发挥挡土效果;该网格状钢筋加筋土墙施工方法由以面状铺设在了填土内的网格状钢筋加强材料的纵向钢筋的摩擦阻力和横向钢筋的承载阻力发挥挡土效果。另外,还存在袋装约束加筋土施工方法等,该袋装约束加筋土施工方法等与上述的加强机理不同,将装了土的沙袋层叠而进行构筑。这些加筋土施工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柔软的构造,其能够追随地基的多少发生了的沉降。 
在按照加筋土施工方法垂直地构筑壁面的壁面板,在曲线施工中也不产生上下的壁面板的曲率半径的差,不产生间隙,为此,上下的壁面板的位置关系变得规则,可使用销、板等容易地对上下的壁面板 进行连接或使其独立竖立,现在正在开发各种各样的混凝土制的壁面板。 
另一方面,按照加筋土施工方法倾斜地构筑了壁面的壁面板具有几个课题,现在标准地使用的壁面结构基本上都是用土工格栅包围植被沙袋而构成壁面的壁面板、对网格状钢筋金属丝网、多孔金属板等实施了镀锌等的钢制的壁面板。 
倾斜地构筑壁面板的加筋土施工方法的壁面板首先以在砌筑具有规定的倾斜的壁面板时使壁面板自身独立竖立为前提。在此场合,为了使壁面板独立竖立,使壁面板的厚度厚到可独立竖立的程度。或者,为了使壁面板独立竖立,使用支柱等从背后对壁面板进行支承。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63908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283848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实用新型注册第2579218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第2984810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如图1所示,为了使护墙砌块1的凸部2与凹部3咬合而砌筑,必须在铺设延长方向规则地配置上下的护墙砌块1的位置关系。上下的护墙砌块1的位置关系如从规定的范围偏离,则护墙砌块1的凸部2与凹部3的咬合变得不可能,变得不能进行护墙砌块1的砌筑作业。 
另外,如图2所示,利用护墙砌块4的重心平衡使其独立竖立的构成由于可独立竖立的范围受护墙砌块4的高度与厚度的比左右,所以,不能适用于从此尺寸比脱离了的护墙砌块4。 
另外,如图3~图5所示,在由曲线施工倾斜地砌筑护墙砌块1、4的场合,如上述那样,产生在护墙砌块1、4之间的间隙需要用填缝混凝土5充满,存在此护墙砌块1、4的长期的使用导致填缝混凝土5 出现剥离·破损的担心。另外,在组装此护墙砌块1、4时,需要向各护墙砌块1、4中或背面侧灌注混凝土而一体化的作业,为此,作业很麻烦,而且,混凝土等原材料成本增大。另外,在将这些手法适用于加筋土施工方法的场合,如护墙砌块1、4的背面侧的填土、沙袋沉降、变形,由于护墙砌块1、4由混凝土固定,为此,不能跟随它们移动,发生在护墙砌块1、4的背面侧形成空洞等情况,护墙变弱。另外,在成为由混凝土等使其一体化了的壁面结构的场合,预先对加筋填土的部分进行施工,在固结沉降等收敛后构筑成为壁面的部分,所以,需要等待加筋填土的固结沉降等收敛的期间,另外,需要临时构筑的壁面材料,另外,在构筑壁面时还另行需要脚手架等临时构筑物。 
另外,如图6所示,在使用对砌筑的各层尺寸不同的梯形的护墙砌块6进行曲线施工的场合,不产生间隙,不需要用填缝混凝土充满,能够确保护墙砌块6的柔软性,为此,护墙砌块6能够跟随填土、沙袋的沉降·变形,但所有的护墙砌块6成为指定了大小的特殊制品,变得昂贵,不实用。另外,在护墙砌块6的构筑后的初期时,在长期使用中的地震时等,对应于填土、沙袋等的沉降·变形,各护墙砌块6的位置关系偏离,护墙砌块6彼此相碰,导致护墙砌块6出现缺口、破损,护墙砌块6变得不能满足结构上的条件。 
另外,在加筋土施工方法中,相对于作用在壁面材料上的土压力,由铺设在了填土内的加强材料的拉拔阻力保持平衡,发挥挡土墙的效果,为此,虽然不会象混凝土护墙那样在壁面板上作用大的土压力,但如为了使壁面板独立竖立而增大倾斜用的壁面板的厚度,则壁面板自身的重量变大,成本增大。另外,重量越大则地震时惯性力变得越大,在与壁面板连接了的加强材料上作用大的力,存在对加筋填土整体产生不良影响的危险,为此,不理想。因此,希望开发出这样的壁面板,该壁面板能够跟随加筋土施工方法的沉降、变形等,不使用填缝·填筑·回填混凝土等,以干砌的方式按独立竖立的方式构筑,地震时惯性力小,薄而且轻,柔软性优良。 
另外,以往的对网格状钢筋金属丝网、多孔金属板等实施了镀锌的壁面板虽然跟随性优良,但由于用钢制的细材料构成,还存在腐蚀等的担心,没有持久性。另外,在以往的用土工格栅包围植被沙袋而构成壁面的场合,跟随性优良,但还存在火灾导致消失等的担心,没有持久性。因此,希望开发出这样的倾斜用壁面板,该倾斜用壁面板替代以往的网格状钢筋金属丝网、多孔金属板等钢制的壁面板、植被沙袋,持久性优良,由混凝土制成等,薄而且轻。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这样的课题而作出的,其特征在于:设置在下层的板主体上的连接构件的从下层的所述板主体突出的端部与上层的板主体的背面抵接并按压上层的所述板主体的背面,而且,设置在上层的板主体上的从连接构件的上层的所述板主体突出的端部与下层的所述板主体的背面抵接并按压下层的所述板主体的背面,朝上层的所述板主体的壁面背面侧倒的力,通过各所述连接构件被上层及下层的各所述板主体的背面承受,上层的所述板主体在下层的所述板主体上独立竖立,邻接的上层及下层的各所述板主体被倾斜地砌筑多层而构成壁面。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板主体上设有卡合部,所述卡合部设在所述板主体的上端部或下端部的至少任一方上并且与邻接的板主体的下端部或上端部卡合; 
设置在下层的所述板主体上的连接构件的从下层的所述板主体突出的端部与上层的所述板主体的背面抵接并按压上层的所述板主体的背面,而且,设置在下层的所述板主体的上端部的所述卡合部与上层的所述板主体的下端部卡合、或者设置在上层的所述板主体的下端部的所述卡合部与下层的所述板主体的上端部卡合,朝上层的所述板主体的壁面背面侧倒的力通过所述连接构件及所述卡合部被上层的所述板主体的背面及上层的所述板主体的下端部或下层的所述板主体的上端部承受; 
或者,设置在上层的所述板主体上的连接构件的从上层的所述板主体突出的端部与下层的所述板主体的背面抵接并按压下层的所述板主体的背面,而且,设置在上层的所述板主体的下端部的所述卡合部与下层的所述板主体的上端部卡合、或者设置在下层的所述板主体的上端部的所述卡合部与上层的所述板主体的下端部卡合,朝上层的所述板主体的壁面背面侧倒的力通过所述连接构件及所述卡合部被下层的所述板主体的背面及下层的所述板主体的上端部或上层的所述板主 体的下端部承受; 
上层的所述板主体在下层的所述板主体上独立竖立,邻接的上层及下层的各所述板主体被倾斜地砌筑多层而构成壁面。 
按照这些构成,当倾斜地砌筑了多层板主体时,借助于按从板主体的双方突出的方式设置在板主体上的连接构件的端部推压邻接的板主体的背面,或借助于从板主体的一方突出地设置着的连接构件的端部推压邻接的板主体的背面、设在板主体的至少任一方的端部的卡合部与邻接的板主体的下端部或上端部卡合,从而能够在铺设延长方向上的所期望的位置使上下的板主体相互支承。为此,当砌筑板主体时,不在铺设延长方向考虑上下的板主体的位置关系,可对各层从开端挨紧砌筑板主体。因此,也不会象以往的、使上下的护墙砌块的局部的凸凹咬合而砌筑的构成那样,上下的护墙砌块的位置关系从规定的范围偏离而不能使护墙砌块的凸凹咬合,护墙砌块的砌筑作业变得不能进行,按照本发明的这些构成,板主体的砌筑作业效率提高。 
另外,也不会象以往的、借助于护墙砌块的重心平衡使其独立竖立的构成那样,能独立竖立的范围被砌块高度与厚度之比所左右,而无法适用于从此尺寸比偏离的护墙砌块。按照本发明的构成,能够自由地设定板主体的高度与厚度的尺寸比。 
另外,如上述那样,借助于按端部从板主体的双方突出的方式设置在板主体上的连接构件,或借助于按端部从板主体的一方突出的方式设置的连接构件和设置在板主体的至少任一方的端部的卡合部,能够使上下的板主体在所期望的位置相互支承,上下的板主体的位置关系不受制约,为此,在由曲线施工倾斜地砌筑板主体的场合,能够在铺设延长方向的各层的各板主体之间不产生间隙地铺设,能够消除板主体的各层的曲率半径的差的累积。因此,各层的板主体间的间隙仅是板主体本身的高度部分的曲率半径的差的量,仅产生微小的间隙,为此,不需要象以往那样用填缝混凝土将发生在护墙砌块之间的间隙充满,也没有对长期的使用导致的、填缝混凝土的剥离·破损的担心。另外,不产生间隙,不需要用填缝混凝土充满,能够确保板主体的柔软性,为此,成为即使背面侧的填土、沙袋沉降、变形也能够跟随着移动的壁面结构。因此,也没有象以往的用混凝土等一体化了的壁面结构的加筋土施工方法那样需要等待处于背后的加筋填土的固结沉降等收敛的期间,能够与背后的加筋填土同时地构筑壁面板,为此,也 不需要直到构筑成为壁面的部分的临时构筑的壁面材料等,另外,在最后构筑成为壁面的部分时也不需要脚手架等临时构筑物,为此,能够在缩短施工期间的同时,减少施工成本。 
另外,在进行曲线施工的场合,能够使各板主体的尺寸相同,为此,也不会象以往的、对砌筑的各层使用尺寸不同的梯形的护墙砌块的构成那样,护墙砌块成为特殊制品而变得昂贵。 
另外,各板主体借助于按使端部从板主体的双方突出的方式设置在板主体上的连接构件、或借助于按使端部从板主体的一方突出的方式设置的连接构件和设置在板主体的至少任一方的端部的卡合部相互支承,而可独立竖立,为此,能够使板主体变薄。作为其结果,能够相应于板主体的材料减少的量廉价地提供板主体。另外,也不会为了使其独立竖立而增大板主体的厚度,导致在地震时板主体的惯性力变大,在与板主体连接了的加强材料上作用大的力,产生对加筋填土整体施加不良影响的危险,按照本发明的构成,设置了板主体的加筋填土整体的持久性及稳定性增加。另外,板主体可独立竖立,为此,不需要为了使板主体独立竖立而设置对板主体进行支承的临时构筑支承构件等,板主体的砌筑作业效率提高。 
另外,也没有象以往的网格状钢筋金属丝网、多孔金属板等钢制的壁面板那样对腐蚀等的担心,持久性提高。另外,也没有象以往的用土工格栅包围植被沙袋而构成壁面的场合那样对由火灾导致的消失等的担心,持久性提高。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端部被突设在板主体的上方的连接构件与端部被突设在板主体的下方的连接构件按不在一个方向相互对齐的方式错开规定间隔地配置在板主体上。 
按照此构成,端部被突设在了板主体的上方的连接构件与端部被突设在了板主体的下方的连接构件按不在一个方向相互对齐的方式错开规定间隔配置在板主体上,为此,在直线施工时等实施在被砌在下方的板主体的正上方砌筑上方的板主体的那样的规则的砌筑方法的场合,能够避免上方的板主体的连接构件与下方的板主体的连接构件重合而相碰。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连接构件按与板主体分体的方式形成,装拆自如地安装在板主体上。 
在铺设延长方向为曲线的施工的场合,上下的板主体绘出的曲率 半径的差使上下的板主体的相对位置变化,有时在某处发生连接构件的彼此相碰。然而,按照此构成,连接构件按与板主体分体的方式形成,装拆自如地安装在板主体上,为此,通过将相碰的连接构件的一方改装在别的安装部分,能够避免连接构件彼此的相碰。另外,通过分别制作连接构件和板主体,能够大幅度地减少制造成本。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卡合部按与邻接的板主体卡合的卡合面跟邻接的板主体隔开规定的间隔的方式设置。 
在由曲线施工砌筑板主体的场合,被砌在下方的板主体与被砌在上方的板主体不处在同一面上,在上下的板主体的前面侧或背面侧之间产生出入。然而,按照此构成,卡合部的、与邻接的板主体卡合的卡合面按与邻接的板主体隔开规定的间隔的方式设置,为此,借助于此预先设置了的间隙,卡合部的卡合面与邻接的板主体不相碰,可由曲线施工以良好的作业效率砌筑板主体。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连接构件按与邻接的板主体抵接的卡合面跟邻接的板主体隔开规定的间隔的方式设置。 
在由曲线施工砌筑板主体的场合,被砌在下方的板主体与被砌在上方的板主体不处在同一面上,在上下的板主体的前面侧或背面侧之间产生出入。然而,按照该构成,连接构件的、与邻接的板主体抵接的卡合面与邻接的板主体隔开规定的间隔地设置,为此,利用此预先设置了的间隙,连接构件的卡合面邻接的板主体不相碰、可由曲线施工以良好的作业效率砌筑板主体。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连接构件按在安装在板主体上的安装面与板主体之间插入对规定的间隔进行调整的调整构件的方式装拆自如地安装在板主体上。 
按照此构成,在连接构件的安装在板主体上的安装面与板主体之间插入调整构件,在连接构件的与邻接的板主体卡合的卡合面与邻接的板主体之间隔开的规定的间隔被相应于在上下的板主体的之间产生的出入的大小进行调整。借助于此调整,能够按连接构件的卡合面与邻接的板主体不相碰的方式由曲线施工砌筑板主体。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卡合部经由调整夹具与邻接的板主体卡合,该调整夹具能够向与邻接的板主体卡合的卡合面侧自由进出。 
按照此构成,卡合部经由调整夹具与邻接的板主体卡合,该调整夹具能够向与邻接的板主体卡合的卡合面侧自由进出,为此,在由曲 线施工倾斜地砌筑板主体的场合,即使在上下的板主体的背面不处在同一面上的场合,通过对调整夹具朝与邻接的板主体卡合的卡合面侧的进出进行调整,也能够容易地使上下的板主体相互支承,没有摇晃地卡合,曲线施工的作业效率提高。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连接构件经由调整夹具与邻接的板主体抵接,该调整夹具能够向与邻接的板主体抵接的卡合面侧自由进出。 
按照此构成,连接构件经由调整夹具与邻接的板主体抵接,该调整夹具能够向与邻接的板主体抵接的卡合面侧自由进出,为此,即使在上下的板主体的背面不处在同一面上的场合,通过对调整夹具朝与邻接的板主体抵接的卡合面侧的进出进行调整,也能够容易地使上下的板主体相互支承而不摇晃,曲线施工的作业效率提高。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倒下防止构件,该倒下防止构件将邻接的各板主体的各连接构件相互固定,或将邻接的板主体的一方的连接构件与另一方的板主体相互固定,或将邻接的各板主体自身相互固定。 
按照此构成,在使用连接构件对砌筑板主体彼此进行砌筑的作业中,借助于倒下防止构件,将邻接的各板主体的各连接构件或邻接的板主体的一方的连接构件与另一方的板主体或邻接的各板主体自身相互固定。为此,板主体朝壁面的前面侧的倒下得到防止,施工性及安全性提高。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连接构件具有固定部,该固定部被固定在设于板主体的背面侧的物体上。 
按照此构成,连接构件的固定部被固定在设于板主体的背面侧的物体上,该物体例如为被浇筑在板主体的背面侧的混凝土等结构物、被埋设板主体的背面侧的填土加强材料、沙袋等,为此,设置了连接构件的板主体也被固定,板主体稳定化。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板主体在板主体的侧面部具备突出的、由具有弹性的材质构成的间隔维持构件。 
按照此构成,即使在板主体的构筑后的初期、长期使用中的地震时等其背面侧的填土、沙袋等沉降、变形而使得各板主体的相互位置关系产生了偏离的场合,设置在了板主体的侧面的由具有弹性的材质构成的间隔维持构件成为缓冲构件,与施加在各板主体上的负荷相应 地产生变形,从而能够将施加在各板主体上的负荷分散。为此,板主体彼此不冲撞,不会象以往那样护墙砌块彼此直接相碰导致护墙砌块出现缺口、破损而使得护墙砌块不能满足结构上的条件,板主体的持久性提高。另外,板主体也不会破损、磨损,所以,不会因为板主体破损而对从外部观看的长辈产生不安,对美观的提高作出贡献。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板主体的一方的侧面部的前面侧向一方的侧方突出,另一方的侧面部的背面侧向另一方的侧方突出。 
按照此构成,在沿铺设延长方向邻接的各板主体之间,一方的板主体的在前面侧突出的侧面和与其相邻的另一方的板主体的在背面侧突出的侧面重合,为此,保证曲线施工时的这些各侧面间的余隙,能够防止与壁面垂直的方向的板主体的位置偏离。另外,在沿铺设延长方向邻接的各板主体之间曲线施工时产生一些间隙,通过一方的板主体的在前面侧突出的侧面和与其相邻的另一方的板主体的在背面侧突出的侧面重合,能够防止不设置填缝混凝土导致的背面土的流失,另外,配置在板主体的背后的沙袋、填土等也不会被直接从板主体正面看到,为此,对美观的提高也作出贡献。 
按照本发明,也不会象以往的、使上下的护墙砌块的局部的凸凹咬合而砌筑的构成那样,上下的护墙砌块的位置关系从规定的范围偏离,不能使护墙砌块的凸凹咬合,护墙砌块的砌筑作业变得不能进行,按照本发明,板主体的砌筑作业效率提高。另外,也不会象以往的、借助于护墙砌块的重心平衡使其独立竖立的构成那样,可独立竖立的范围受砌块的高度与厚度的比左右,不能适用于从此尺寸比脱离的护墙砌块,按照本发明,能够自由地设定板主体的高度与厚度的尺寸比。另外,不需要象以往那样用填缝混凝土将发生在护墙砌块之间的间隙充满,也没有对长期的使用导致的、填缝混凝土的剥离·破损的担心。另外,不产生间隙,不需要用填缝混凝土充满,能够确保板主体的柔软性,为此,成为即使背面侧的填土、沙袋沉降、变形也能够跟随着移动的壁面结构。因此,也没有象以往的用混凝土等一体化了的壁面结构的加筋土施工方法那样需要等待处于背后的加筋填土的固结沉降 等收敛的期间,按照本发明,能够与背后的加筋填土同时地构筑壁面板,为此,也不需要直到构筑成为壁面的部分的临时构筑的壁面材料等,另外,在最后构筑成为壁面的部分时也不需要脚手架等临时构筑物,为此,能够在缩短施工期间的同时,减少施工成本。另外,也不会象以往的、护墙砌块由混凝土固定而不能移动的构成那样,在护墙砌块的背面侧形成空洞等而使护墙弱化。另外,也不会象以往的、对砌筑的各层使用尺寸不同的梯形的护墙砌块的构成那样,护墙砌块成为特殊制品而变得昂贵。另外,能够相应于板主体的材料减少的量廉价地提供板主体。另外,也不会为了使其独立竖立而增大板主体的厚度,导致在地震时板主体的惯性力变大,在与板主体连接了的加强材料上作用大的力,产生对加筋填土整体施加不良影响的危险,按照本发明,设置了板主体的加筋填土整体的持久性及稳定性增加。另外,板主体可独立竖立,为此,不需要为了使板主体独立竖立而设置对板主体进行支承的临时构筑支承构件等,板主体的砌筑作业效率提高。另外,也没有象以往的网格状钢筋金属丝网、多孔金属板等钢制的壁面板那样对腐蚀等的担心,持久性提高。另外,也没有象以往的用土工格栅包围植被沙袋而构成壁面的场合那样对由火灾导致的消失等的担心,持久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以往的使局部地设在护墙砌块的上下的凹凸咬合的构成的概略图。 
图2为以往的对护墙砌块的重心平衡进行调整而砌筑了的构成的概略图。 
图3为以往的倾斜地以错缝的方式砌筑了多层护墙砌块的第1护墙的概略图。 
图4为以往的倾斜地以错缝的方式砌筑了多层护墙砌块的第2护墙的概略图。 
图5为以往的倾斜地以平接的方式砌筑了多层护墙砌块的第3护 墙的概略图。 
图6为以往的以不产生间隙的方式倾斜地砌筑了多层护墙砌块的第4护墙的概略图。 
图7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壁面板的构成的概略情况,(a)为壁面板的正视图,(b)为壁面板的后视图,(c)为壁面板的俯视图,(d)为砌筑时的壁面板的侧视图。 
图8(a)为上侧的连接构件及下侧的连接构件的正视图,(b)为上侧的连接构件的侧视图。 
图9(a)为图7所示壁面板的板主体被倾斜地砌筑了多层而构成的壁面的后视立体图,(b)为设置了调整构件的场合的、图7所示壁面板的板主体被倾斜地砌筑了多层而构成了的壁面的侧视图。 
图10为组装了图7所示壁面板的壁面的侧视图。 
图11为设置了调整构件的场合的、由直线施工组装了图7所示壁面板的壁面的侧视图。 
图12为由曲线施工组装了图7所示壁面板的壁面的俯视图。 
图13(a)为通过曲线施工而组装了图7所示壁面板的壁面的侧视图,(b)为通过曲线施工而组装了图11所示壁面板的壁面的侧视图。 
图14为表示直线施工时形成在了图7所示板主体的侧面上的间隔维持构件的图,(a)为倾斜地砌筑而构成了的壁面的从上方观看的俯视图,(b)为其正视图。 
图15为表示在曲线施工时按第1状态施工了的图7所示板主体的侧面上形成了的间隔维持构件的图,(a)为倾斜地砌筑而构成了的壁面的从上方观看的俯视图,(b)为其正视图。 
图16为表示在曲线施工时按第2状态施工了的图7所示板主体的侧面上形成了的间隔维持构件的图,(a)为倾斜地砌筑而构成了的壁面的从上方观看的俯视图,(b)为其正视图。 
图17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1变型例的、板主体的后视图。 
图18为图17所示板主体被倾斜地砌筑了多层而构成了的壁面板的后视图。 
图19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2变型例的、板主体的侧视图。 
图20(a)、(b)、(c)及(d)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3变型例的、第1板主体的后视图,正视图,侧视图及仰视图。 
图21为图20所示第1板主体被砌筑了多层而构成了的壁面的后视图。 
图22(a)、(b)、(c)及(d)为图21所示第2板主体的侧视图、后视图、正视图及仰视图。 
图23(a)、(b)、(c)及(d)为图21所示第3板主体的侧视图、后视图、正视图及仰视图。 
图24(a)、(b)、(c)、(d)及(e)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4变型例的、板主体的俯视图,仰视图,侧视图,正视图及后视图。 
图25为图24所示板主体借助于连接构件及卡合部与邻接的板主体卡合从而被倾斜地砌筑了多层而构成了的壁面板的侧视图。 
图26为图25所示壁面板的后视图。 
图27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5变型例的、板主体被倾斜地砌筑了多层而构成了的壁面板的局部侧视图。 
图28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6变型例的、在壁面板的背后浇筑了混凝土的壁面板的侧视图。 
图29(a)为图28所示板主体的侧视图,(b)为形成图28所示壁面板的背面结构的过程的侧视图。 
图30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背面结构的第7变型例的、在壁面板的背后浇筑了混凝土的壁面板的侧视图。 
图31(a)及(b)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8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c)及(d)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9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e)及(f)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10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 
图32(a)及(b)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11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c)及(d)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12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e)及(f)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13变型例的侧视 图及后视图,(g)及(h)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14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 
图33(a)及(b)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15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c)及(d)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16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e)及(f)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17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 
图34(a)及(b)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18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c)及(d)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19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e)及(f)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20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 
图35(a)及(b)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21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c)及(d)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22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e)及(f)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23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g)及(h)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24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 
图36(a)及(b)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25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c)及(d)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26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e)及(f)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27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g)及(h)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28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i)及(j)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29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k)及(L)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30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一个方式。 
图7表示此一实施方式的壁面板21的构成的概略情况,图7(a)为壁面板21的正视图,图7(b)为壁面板21的后视图,图7(c)为壁面板21的俯视图,图7(d)为砌筑时的壁面板21的侧视图。 
壁面板21按在由混凝土构成的规定厚度的板主体21a上安装金属 制的板状的上侧的连接构件(上侧连接构件)23及下侧的连接构件(下侧连接构件)24的方式构成。这些上侧连接构件23及下侧连接构件24按从板主体21a的一端部及另一端部双方向外方突出的方式设置在板主体21a上。具体地说,上侧连接构件23被设在板主体21a上,一端被固定在板主体21a的背面上部,另一端从背面上部向上方突出。下侧连接构件24设在板主体21a上,一端被固定在板主体21a的背面下部,另一端从背面下部向下方突出。 
图8(a)为上侧连接构件23及下侧连接构件24的正视图,图8(b)为上侧连接构件23的侧视图。如图8(a)所示,在上侧连接构件23及下侧连接构件24上设置3个部位的孔31,32,33,在孔31中焊接螺母34。而且,除焊接螺母34外,也可为在上侧连接构件23及下侧连接构件24的铁板上直接切出螺纹牙的构成。如图8(b)及图7(d)所示,在板主体21a中嵌入2个嵌入式螺母36,上侧连接构件23通过在孔32,33中插入螺栓37、37而与嵌入式螺母36、36进行螺旋接合,从而被固定在板主体21a的背面上。螺母34仅与螺栓35的前端进行螺旋接合。下侧连接构件24也同样地被固定在板主体21a的背面。 
另外,如图7(a)~(c)所示,板主体21a在未设置上侧连接构件23及下侧连接构件24的两侧面在4个部位具有突出的间隔维持构件22。间隔维持构件22由具有弹性的材质构成,由硬度比板主体21a更低的材质例如硬质橡胶构成。另外,板主体21a如图7(c)所示,左方的侧面的前面侧向左方的侧方突出,右方的侧面的背面侧向右方的侧方突出。即,板主体21a的一方的侧面部的前面侧向一方的侧方突出,另一方的侧面部的背面侧向另一方的侧方突出。另外,板主体21a在左方的侧面具有从背面侧朝突出的前面侧倾斜的斜面28a,在右方的侧面具有从前面侧朝突出的背面侧倾斜的斜面28b。在斜面28b上在上下2个部位具有与间隔维持构件22同样的间隔维持构件29。而且,也可为在斜面28a、28b双方上或仅在斜面28a上具备间隔维持构件29的构成。另外,在上下的板主体21a之间如图7(d)所 示那样具有由硬度比板主体21a更低的材质例如软木构成的缓冲构件30。 
图9(a)为图7所示壁面板21的板主体21a借助于连接构件23、24与邻接的板主体21a卡合从而被倾斜地砌筑了多层而构成了的壁面20的后视立体图。图9(b)为表示设置了用图13(b)在后面说明的调整构件38的场合的壁面20的侧视图。 
从被砌在下方的板主体21a的背面上部向上方突出的上侧连接构件23的另一端对被砌在上方的板主体21a的背面进行支承,从被砌在上方的板主体21a的背面下部向下方突出的下侧连接构件24的另一端与被砌在下方的板主体21a的背面卡合,倾斜地砌筑多层各板主体21a,构成此壁面20。在这里,上侧连接构件23及下侧连接构件24彼此经由上下间的板主体21a相互排斥,为此,与上下的板主体21a的位置无关,不需要支墙垛、钢台、支柱等,能够使薄型的板主体21a按倾斜了的状态独立竖立。 
此时,在如上述那样使用上侧连接构件23及下侧连接构件24将板主体21a彼此固定的作业中,如图10(a)的侧视图所示,为了防止板主体21a向壁面20的前面侧倒下,提高施工时的安全性,有时如图10(b)的侧视图及图9(a)所示那样,暂时地在板主体21a的前面侧沿斜面方向设置倒下防止构件91,将板主体21a临时固定。倒下防止构件91的前端成为コ字状,此前端与板主体21a的最上部卡合,将倒下防止构件91与板主体21a相互临时固定。在此场合,倒下防止构件91将邻接的各板主体21a自身相互固定。另外,有时也按板主体21a不向前方倒下的方式,如图10(b)及图9(a)所示那样,在板主体21a的背面侧按水平方向固定L形截面的倒下防止构件92,该L形截面的倒下防止构件92在上下的板主体21a间对上侧连接构件23及下侧连接构件24进行固定。在此场合,倒下防止构件92将邻接的各板主体21a的各连接构件23、24相互固定。在这里,倒下防止构件92的安装方向不限于水平方向,也可倾斜。 
而且,如图9(b)所示,在倾斜地砌筑了多层的板主体21a中的 最下面的板主体21a的底部,安装有用于暂时地使板主体21a独立竖立的大致L形的支持构件50。另外,在一边用倒下防止构件91进行临时固定一边组装壁面板21时,也可在倒下防止构件91的コ字状部分的上面立起将倒下防止构件91的长度延长的、图9(b)所示的杆101,使此杆101从壁面板本体21的最上部向上方突出,在这些各杆101之间张挂用于防止滚下的绳。借助于此绳,能够防止作业人员从砌筑到了例如10米左右的高度的壁面20的高的顶部落下,确保壁面板21的组装时的作业人员的安全。 
另外,如图10(b)所示的、由直线施工组装了图7所示壁面板21的壁面20的侧视图那样,在直线施工时中,壁面板21A、21B、21C的各板主体21a的各背面被配置在同一面上。因此,如图10(b)所示,设在了壁面板21B上的上侧连接构件23的与螺栓35进行了螺旋接合的另一端面与壁面板21A的板主体21a的背面按处在同一面上的方式抵接。另外,设在了壁面板21B上的下侧连接构件24的与螺栓35进行了螺旋接合的另一端面与壁面板21C的板主体21a的背面按处于同一面上的方式抵接。为此,在上侧连接构件23及下侧连接构件24的各另一端面与壁面板21A、21B、21C的各板主体21a的背面之间不产生间隙,各板主体21a由上侧连接构件23及下侧连接构件24稳定地支承。 
而且,在直线施工的场合,如上述那样,在上侧连接构件23及下侧连接构件24的各另一端面与壁面板21A及21C的各板主体21a的背面之间不产生间隙,为此,也可没有与上侧连接构件23及下侧连接构件24的各另一端面进行螺旋接合的螺栓35。 
如图11所示,在由直线施工组装了壁面板21的壁面20的板主体21a与上侧连接构件23及下侧连接构件24之间插入调整构件38,上侧连接构件23及下侧连接构件24的、与邻接的板主体21a卡合的卡合面按与邻接的板主体21a隔开规定的间隔的方式设置。 
图12及图13(a)为由曲线施工组装了图7所示壁面板21的壁面20的俯视图及侧视图。而且,在图12中,省略了螺栓35、37的图 示。 
在曲线施工时中,如图12所示,各壁面板21的板主体21a例如沿曲线状的道路绘出曲线地配置。另外,如图12所示,在从上观看各壁面板21的场合,用实线表示的板主体21a和设于其下层的用虚线表示的板主体21a由于曲线施工的原因偏离地配置,制品产生出入。 
由于此制品产生出入的原因,如图13(a)所示,上下的壁面板21A、21B的各板主体21a的背面不象图11所示那样处在同一面上,在上方的壁面板21A的板主体21a的背面相比下方的壁面板21B的板主体21a向壁面20的表面侧突出了的场合,按其突出的量使与上侧连接构件23的另一端螺旋接合的螺栓35突出,从而能够由上侧连接构件23的另一端对上方的壁面板21A的板主体21a的背面进行支承。另外,如图13(a)所示,在上下的壁面板21B、21C的各板主体21a的背面不处在同一面上,下方的壁面板21C的板主体21a的背面相比上方的壁面板21B的板主体21a向壁面20的表面侧突出的场合,按其突出的量使与下侧连接构件24的另一端螺旋接合的螺栓35突出,从而能够使下侧连接构件24的另一端与下方的壁面板21C的板主体21a的背面卡合。这样,连接构件23、24经由螺栓35与邻接的板主体21a卡合,该螺栓35构成朝与邻接的板主体21a卡合的卡合面侧自由进出的调整夹具。 
另外,如图13(b)所示,在上述制品产生出入而使上下的壁面板21A、21B的各板主体21a的背面不象图11所示那样处在同一面上,下方的壁面板21B的板主体21a的背面相比上方的壁面板21A的板主体21a的背面向壁面20的表面侧突出了的场合,如图11所示那样调整构件38装拆自如地插入在上侧连接构件23的一端与壁面板21B的板主体21a的背面之间,这样,按产生于其之间的间隙由调整构件38填满的方式安装上侧连接构件23。另外,如图13(b)所示,在上下的壁面板21B、21C的各板主体21a的背面不处在同一面上,上方的壁面板21B的板主体21a的背面相比下方的壁面板21C的板主体21a的背面向壁面20的表面侧突出了的场合,如图11所示那样调整构件 38装拆自如地插入下侧连接构件24的一端与壁面板21B的板主体21a的背面之间,从而按产生于其之间的间隙由调整构件38填满的方式安装下侧连接构件24。这样,连接构件23、24如图13(b)及图11所示那样,在安装在板主体21a上的安装面与板主体21a之间插入用于对规定的间隔进行调整的调整构件38,与邻接的板主体21a卡合的卡合面按与邻接的板主体21a隔开规定的间隔的方式设置,这样,在由曲线施工组装壁面板21的场合,上侧连接构件23及下侧连接构件24的卡合面与邻接的板主体21a不相碰。 
而且,在上侧连接构件23及下侧连接构件24的卡合面与邻接的板主体21a之间设置规定的间隔的构成,除上插入上述调整构件38的构成以外,也可使用如用图32(g)、(h)及图36(k)、(L)在后面说明的那样设置使板主体21j、21q的背面部分变薄了的薄部71的构成、如用图32(a)、(b)及图36(e)、(f)在后面说明的那样连接构件23b、24b被折曲的构成、用图33(a)、(b)及图36(c)、(d)在后面说明的那样与板主体21k、21e隔开规定的间隔将连接构件23e、24e一体成形的构成等。 
图14为表示在直线施工时的板主体21a的侧面上形成了的间隔维持构件22,29的图,图14(a)为倾斜地砌筑而构成了的壁面的从上方观看的俯视图,图14(b)为其正视图。 
在对应于填土、沙袋等的沉降·变形,板主体21a之间的间隔变窄了的场合,使得板主体21a彼此不直接相碰、产生缺口、破损地在板主体21a的侧面及斜面28b如上述那样安装间隔维持构件22、29。在这里,在直线施工时,各板主体21a平行地排列,所以,主要是壁面20的前面侧的间隔维持构件22与邻接的板主体21a的侧面接触而成为缓冲构件。 
图15及图16为表示在曲线施工时的板主体21a的侧面上形成了的间隔维持构件22,29的图,各分图(a)为倾斜地砌筑而构成了的壁面的从上方观看的俯视图,各分图(b)为其正视图。 
图15表示这样的场合,即,在曲线施工中,相邻的2个板主体 21a间的间隙的间隔随着往上方去而变小,成为ハ字状,并且其接触部位向壁面20的前面侧突出而绘出曲线。在此场合,关于2个板主体21a间的距离,相比板主体21a的侧面下部,侧面上部较短,并且侧面背面侧较短。为此,对于各板主体21a,在板主体21a上部,形成在此上部的斜面28b上的间隔维持构件29及间隔维持构件22接触,成为缓冲构件。 
图16表示这样的场合,即,在曲线施工中,相邻的2个板主体21a之间的间隙的间隔随着往下方去而变小,成为倒ハ字状,并且其接触部位向壁面20的背面侧突出而绘出曲线。在此场合,关于2个板主体21a间的距离,相比板主体21a的侧面上部,侧面下部较短,并且侧面前面侧较短。为此,对于各板主体21a,在板主体21a下部,此下部前面侧的间隔维持构件22接触,成为缓冲构件。 
按照本实施方式的壁面板21,在倾斜地砌筑了多层板主体21a时,借助于从板主体21a的上端部及下端部双方向外方突出地设在了板主体21a上的连接构件23、24,与邻接的板主体21a卡合,从而能够在铺设延长方向的所期望的位置使上下的板主体21a相互支承。为此,在砌筑板主体21a之际,不在铺设延长方向考虑上下的板主体21a的位置关系,可对各层从开端开始挨紧砌筑板主体21a。因此,也不会象以往的、使上下的护墙砌块的局部的凸凹咬合而砌筑的构成那样,上下的护墙砌块的位置关系从规定的范围偏离而不能使护墙砌块的凸凹咬合,护墙砌块的砌筑作业变得不能进行,在本实施方式中,板主体21a的砌筑作业效率提高。 
另外,也不会象以往的、借助于护墙砌块的重心平衡使其独立竖立的构成那样,可独立竖立的范围受砌块的高度与厚度的比左右,不能适用于从此尺寸比脱离的护墙砌块,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自由地设定板主体21a的高度与厚度的尺寸比。 
另外,如上述那样,借助于按从板主体21a的上端部及下端部双方向外方突出的方式设在了板主体21a上的连接构件23、24,能够在所期望的位置使上下的板主体21a相互支承,上下的板主体21a的位 置关系不受制约,为此,在由曲线施工倾斜地砌筑板主体21a的场合,能够在铺设延长方向的各层的各板主体21a之间不产生间隙地铺设,能够消除板主体21a的各层的曲率半径的差的累积。因此,各层的板主体21a间的间隙仅是板主体21a本身的高度部分的曲率半径的差的量,仅产生微小的间隙,为此,不需要象以往那样用填缝混凝土将发生在护墙砌块之间的间隙充满,也没有对长期的使用导致的、填缝混凝土的剥离·破损的担心。另外,不产生间隙,不需要用填缝混凝土充满,能够确保板主体21a的柔软性,为此,成为即使背面侧的填土、沙袋沉降、变形也能够跟随着移动的壁面结构。因此,也没有象以往的用混凝土等一体化了的壁面结构的加筋土施工方法那样需要等待处于背后的加筋填土的固结沉降等收敛的期间,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背后的加筋填土同时地构筑壁面板21,为此,也不需要直到构筑成为壁面的部分的临时构筑的壁面材料等,另外,在最后构筑成为壁面的部分时也不需要脚手架等临时构筑物,为此,能够在缩短施工期间的同时,减少施工成本。 
另外,在进行曲线施工的场合,能够使各板主体21a的尺寸相同,为此,也不会象以往的、对砌筑的各层使用尺寸不同的梯形的护墙砌块的构成那样,护墙砌块成为特殊制品而变得昂贵。 
另外,各板主体21a借助于从板主体21a的上端部及下端部双方向外方突出地设置在板主体21a上的连接构件23、24相互支承,可独立竖立,为此,能够使板主体21a变薄。作为其结果,能够相应于板主体21a的材料减少的量廉价地提供板主体21a。另外,也不会为了使其独立竖立而增大板主体21a的厚度,导致在地震时板主体21a的惯性力变大,在与板主体21a连接了的加强材料上作用大的力,产生对加筋填土整体施加不良影响的危险,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了板主体21a的加筋填土整体的持久性及稳定性增加。另外,板主体21a可独立竖立,为此,不需要为了使板主体21a独立竖立而设置对板主体21a进行支承的临时构筑支承构件等,板主体21a的砌筑作业效率提高。 
另外,也没有象以往的网格状钢筋金属丝网、多孔金属板等钢制的壁面板21那样对腐蚀等的担心,持久性提高。另外,也没有象以往的用土工格栅包围植被沙袋而构成壁面的场合那样对由火灾导致的消失等的担心,持久性提高。 
另外,在由曲线施工砌筑板主体21a的场合,被砌在下方的板主体21a与被砌在上方的板主体21a不处在同一面上,在上下的板主体21a的前面侧或背面侧之间产生出入。然而,按照本实施方式的壁面板21,连接构件23、24的、与邻接的板主体21a卡合的卡合面与邻接的板主体21a隔开规定的间隔地设置,为此,利用此预先设置了的间隙,连接构件23、24的卡合面与邻接的板主体21a不相碰、可由曲线施工以良好的作业效率砌筑板主体21a。 
另外,按照本实施方式的壁面板21,在连接构件23、24的安装在板主体21a上的安装面与板主体21a之间插入调整构件38,在连接构件23、24的与邻接的板主体21a卡合的卡合面与邻接的板主体21a之间隔开的规定的间隔被相应于在上下的板主体21a的之间产生的出入的大小进行调整。借助于此调整,能够按连接构件23、24的卡合面与邻接的板主体21a不相碰的方式由曲线施工砌筑板主体21a。 
另外,按照本实施方式的壁面板21,连接构件23、24经由朝与邻接的板主体21a卡合的卡合面侧进出自如的螺栓35,与邻接的板主体21a卡合,为此,即使在上下的板主体21a的背面不处在同一面上的场合,通过对螺栓35朝与邻接的板主体21a卡合的卡合面侧的进出进行调整,能够容易地使上下的板主体21a相互支承,能够没有摇晃地进行固定,曲线施工的作业效率提高。 
另外,按照本实施方式的壁面板21,在使用连接构件23、24对板主体21a彼此进行砌筑的作业中,借助于倒下防止构件91、92,将从邻接的各板主体21a向外方突出的各连接构件23、24或邻接的多个板主体21a自身相互固定。为此,板主体21a朝壁面20的前面侧的倒下得到防止,施工性及安全性提高。 
另外,按照本实施方式的壁面板21,即使在板主体21a的构筑后 的初期、长期使用中的地震时等其背面侧的填土、沙袋等沉降、变形而使得各板主体21a的相互位置关系产生了偏离的场合,设置在了板主体21a的侧面的由具有弹性的材质构成的间隔维持构件22、29成为缓冲构件,与施加在各板主体21a上的负荷相应地产生变形,从而能够将施加在各板主体21a上的负荷分散。为此,板主体21a彼此不冲撞,不会象以往那样护墙砌块彼此直接相碰导致护墙砌块出现缺口、破损而使得护墙砌块不能满足结构上的条件,板主体21a的持久性提高。另外,板主体21a也不会破损、磨损,所以,不会因为板主体21a破损而对从外部观看的长辈产生不安,对美观的提高作出贡献。 
另外,按照本实施方式的壁面板21,在沿铺设延长方向邻接的各板主体21a之间,一方的板主体21a的在前面侧突出的侧面和与其相邻的另一方的板主体21a的在背面侧突出的侧面重合,为此,保证曲线施工时的这些各侧面间的余隙,能够防止与壁面垂直的方向的板主体21a的位置偏离。另外,在沿铺设延长方向邻接的各板主体21a之间曲线施工时产生一些间隙,通过一方的板主体21a的在前面侧突出的侧面和与其相邻的另一方的板主体21a的在背面侧突出的侧面重合,能够防止不设置填缝混凝土导致的背面土的流失,另外,配置在板主体21a的背后的沙袋、填土等也不会被直接从板主体21a正面看到,为此,对美观的提高也作出贡献。 
图17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21的第1变型例的、板主体21a的后视图。 
在此第1变型例中,突设在板主体21a的一端部的连接构件23与突设在板主体21a的另一端部的连接构件24按不在一个方向相互对齐的方式错开规定间隔配置在板主体21上。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板主体21a的背面如图7(d)所示那样在8处嵌入了用于与螺栓37进行螺旋接合而对4根连接构件23、24进行固定的嵌入式螺母36a,但在本变型例中,除了此8处之外,还在板主体21a的背面的下部嵌入了4处的嵌入式螺母36a。 
图18表示图17所示板主体21a被倾斜地砌筑了多层而构成了的 壁面20的后视图。连接构件23、24虽然也可与板主体21a一体形成,但在这里,连接构件23、24按与板主体21a分体的方式形成,装拆自如地安装在板主体21a上。 
当板主体21a被倾斜地砌筑了多层时,如图18所示,有时上面的板主体21a与下面的板主体21a的连接构件23、24重合而相碰。在此场合,暂时拆下连接构件24,将此连接构件24移到设置了嵌入式螺母36a的别的部位,用螺栓37进行螺旋接合,从而将连接构件24固定在板主体21a上。 
按照上述第1变型例的壁面板21,突设在了板主体21a的一端部的连接构件23、24与突设在了板主体21a的另一端部的连接构件23、24按不在一个方向相互对齐的方式错开规定间隔配置在板主体21a上,为此,在直线施工时等实施在被砌在下方的板主体21a的正上方砌筑上方的板主体21a的那样的规则的砌筑方法的场合,能够避免上方的板主体21a的连接构件23、24与下方的板主体21a的连接构件23、24重合而相碰。 
另外,按照上述第1变型例的壁面板21,在铺设延长方向为曲线的施工的场合,上下的板主体21a绘出的曲率半径的差使上下的板主体21a的相对位置变化,有时在某处发生连接构件23、24的彼此相碰。然而,按照此构成,连接构件23、24按与板主体21a分体的方式形成,装拆自如地安装在板主体21a上,为此,通过将相碰的连接构件23、24的一方改装在别的安装部分,能够避免连接构件23、24彼此的相碰。另外,通过分别制作连接构件23、24和板主体21a,能够大幅度地减少制造成本。 
图19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21的第2变型例的、板主体21a的侧视图。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如图13(b)所示那样在板主体21a的背面与上侧连接构件23之间插入1个调整构件38的场合。然而,在此变型例中,如图19(a)所示,将被分割成了2个部分的调整构件38a、38b插入上侧连接构件23的一端与板主体21a的背面之间。 另外,图19(b)表示了这样的状态,即,将图13(b)所示上侧连接构件23及调整构件38一体化,使其翻转,将上侧连接构件23的一端与板主体21a的背面抵接,从而没有间隙地安装。这样使上侧连接构件23及调整构件38翻转,能够根据需要在上侧连接构件23与板主体21a的背面之间产生或取消间隙。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如图8所示那样在连接构件23、24上焊接螺母34的构成,在此变型例中,在连接构件23、24的孔h中使用丝锥切出螺纹牙,在此孔h中螺旋接合螺栓35。 
图20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21的第3变型例的、第1板主体21b的四视图。图20(a)为第1板主体21b的后视图,图20(b)为第1板主体21b的正视图,图20(c)为第1板主体21b的侧视图,图20(d)为第1板主体21b的仰视图。图21表示图20所示第1板主体21b被砌筑多层而构成了的壁面的后视图。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这样的构成的场合,即,如图7(b)所示,2根上侧连接构件23设在板主体21a上,并且其一端固定在板主体21a的背面上部,另一端从背面上部向上方突出,2根下侧连接构件24设置在板主体21a上,并且其一端固定在板主体21a的背面下部,另一端从背面下部向下方突出。然而,在此变型例中,如图20所示,2根连接构件25按各另一端从背面上部及背面下部向上方及下方突出的方式设置在板主体21b上,另外的2根连接构件25按各另一端从背面右部及背面左部向右方及左方突出的方式设置在板主体21b上。 
当如图21所示那样砌筑多层第1板主体21b而构筑壁面时,设在此壁面的开端的第2、第3板主体21c、21d成为图22、图23所示三角形状。在这里,图22(a)为第2板主体21c的侧视图,图22(b)为第2板主体21c的后视图,图22(c)为第2板主体21c的正视图,图22(d)为第2板主体21c的仰视图。图23(a)为第3板主体21d的侧视图,图23(b)为第3板主体21d的后视图,图23(c)为第3板主体21d的正视图,图23(d)为第3板主体21d的仰视图。 
图24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21的第4变型例的、板主体21e的五视图。图24(a)为板主体21e的俯视图,图24(b)为板主体21e的仰视图,图24(c)为板主体21e的侧视图,图24(d)为板主体21e的正视图,图24(e)为板主体21e的后视图。 
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型例中,为连接构件23、24从板主体21a的一端部及另一端部双方突出的构成,但此第4变型例的壁面板具有板主体21e、连接构件23、以及卡合部51;该连接构件23按从板主体21e的一端部或另一端部的一方向外方突出的方式设置在板主体21e上;该卡合部51设在板主体21e的一端部或另一端部的至少任一方,与邻接的板主体21e的另一端部或一端部卡合。在本构成中,连接构件23设在板主体21e的一方的上端部,卡合部51设在板主体21e的上端部及下端部双方。 
图25为图24所示板主体21e与邻接的板主体21e借助于连接构件23及卡合部51进行卡合从而倾斜地砌筑了多层而构成了的壁面的侧视图。图26为图25所示壁面的后视图。在将板主体21e彼此固定的作业中,如图25(b)所示,使邻接的上下的板主体21e的卡合部51彼此配合而砌筑。此时,各连接构件23经由向与邻接的板主体21e卡合的卡合面侧进出自如的螺栓35,与邻接的板主体21e卡合,如图25(a)及图26所示,邻接的上下的板主体21e被倾斜地砌筑了多层。而且,在如直线施工时那样背面处于同一面上的那样的场合,不使用螺栓35及调整构件38地将板主体21e倾斜地砌筑多层。 
而且,图24及图25所示壁面板也可为具有将上下邻接的板主体21e的下方的一方的连接构件23与上方的另一方的板主体21e相互固定的、图9及图10所示倒下防止构件92那样的倒下防止构件的构成。按照此构成,在使用连接构件23及卡合部51将板主体21e彼此砌筑在一起的作业中,由倒下防止构件防止板主体21e朝壁面的前面侧倒下,施工性及安全性提高。 
按照上述第4变型例的壁面板21,当倾斜地砌筑了多层板主体21e时,借助于从板主体21e的一方向外方突出地设置的连接构件23和设 在板主体21e的至少任一方的卡合部51,与邻接的板主体21e卡合,从而能够在铺设延长方向的所期望的位置使上下的板主体21e相互支承。为此,在砌筑板主体21e时,不在铺设延长方向考虑上下的板主体21e的位置关系,可对各层从开端开始挨紧砌筑板主体21e。因此,按照上述第4变型例的壁面板21,也能够获得与由上述图7所示壁面板21构成的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图27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21的第5变型例的、板主体21e被倾斜地砌筑了多层而构成了的壁面的局部侧视图。 
在上述第4变型例中,如图25(a)所示,卡合部51的与邻接的板主体21e卡合的卡合面51与邻接的板主体21e没有隔开规定的间隔,但在此第5变型例中,卡合部51按与邻接的板主体21e卡合的卡合面与邻接的板主体21e隔开规定的间隔52的方式设置。另外,邻接的板主体21e彼此借助于与嵌入式螺母36b螺旋接合的螺栓35的前端相互卡合。 
按照上述第5变型例的壁面板21,在由曲线施工砌筑板主体的场合,被砌在下方的板主体21e与被砌在上方的板主体21e不处在同一面上,在上下的板主体21e的前面侧或背面侧之间产生出入。然而,按照此构成,卡合部51的、与邻接的板主体21e卡合的卡合面按与邻接的板主体21e隔开规定的间隔52的方式设置,为此,借助于此预先设置了的间隙,卡合部51的卡合面与邻接的板主体21e不相碰,可由曲线施工以良好的作业效率砌筑板主体21e。 
另外,按照上述第5变型例的壁面板21,卡合部51经由作为调整夹具的螺栓35与邻接的板主体21e卡合,该螺栓35能够向卡合面侧自由进出,为此,在由曲线施工倾斜地砌筑板主体21e的场合,即使上下的板主体21e的背面不处在同一面上,通过对螺栓35朝与邻接的板主体21e卡合的卡合面侧的进出进行调整,也能够容易地使上下的板主体21e相互支承,没有摇晃地卡合,曲线施工的作业效率提高。 
图28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21的第6变型例的、在壁面板21的背后浇筑了混凝土60的壁面板21的侧视图。 
如图28(a)所示,连接构件23、24具有L形的固定部23i、24i,该L形的固定部23i、24i被固定在设于板主体21a的背面侧的物体上。而且,固定部23i、24i的形状不限于L形,也可为L形以外的形状。另外,在上下的板主体21a之间设置止水构件62。在将混凝土浇筑在了板主体21a的背面侧的场合,由于固定部23i、24i为L形的形状,为此,固定部23i、24i、与固定部23i、24i连接了的连接构件23、24、以及板主体21a被牢固地固定在混凝土60上。而且,也可为在壁面板21的上下的板主体21a之间未设置止水构件62的结构。 
而且,也可使用轻质混凝土、填土、沙袋等代替处在壁面板21的背后的混凝土60。另外,也可为如图28(b)所示那样在混凝土60的背后存在填土、天然地基63的构成。 
图29(a)为图28所示板主体21a的单体的侧视图,图29(b)为形成图28所示壁面板21的背面结构的过程的侧视图。 
在图29(a)所示设置了固定部23i、24i的板主体21a如图29(b)所示那样被砌筑了多层后,在板主体21a的背面侧浇筑混凝土60。在此板主体21a的背面侧浇筑混凝土60的过程被分成多个阶段。在第1次的混凝土60的浇筑中,混凝土60被浇筑到线A,最低的板主体21a的固定部23i的下部及第二层的板主体21a的下侧的连接构件24的前端由混凝土60埋设而被固定,板主体21a朝前面的倒下得到防止。这样由混凝土将最下面的板主体21a的固定部23i及第二层的板主体21a的下侧的连接构件24的前端牢固地固定后,接下来浇筑混凝土60到一点划线B,第2低的第二层的板主体21a的固定部24i的上部及固定部23i的下部和第三层的板主体21a的下侧的连接构件24的前端同样地由混凝土60埋设而被固定。通过将混凝土60的浇筑到线A,将板主体21a的下侧的连接构件24的前端固定,这样,当将混凝土浇筑到一点划线B时,第二层的板主体21a在混凝土的压力下的倒下得到防止。 
按照上述第6变型例的壁面板21,连接构件23、24的固定部23i、24i被固定在设于板主体21a的背面侧的物体上,该物体例如为被浇筑 在板主体21a的背面侧的上述混凝土60等结构物、被埋设板主体21a的背面侧的填土、沙袋等,为此,设置了连接构件23、24的板主体21a也被固定。另外,在将混凝土、轻质混凝土浇筑在壁面板21的背后的场合,不需要象以往那样为了板主体21a的独立竖立、防止由混凝土的压力导致的倒下而作为支撑物使用的由H钢等构成的支柱。 
图30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21的第7变型例的、在壁面板21的背后浇筑了混凝土60的壁面板21的侧视图。而且,在图30中,对与图28、29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省略其说明。此变型例中的板主体21f与图27所示板主体21e同样地具有与邻接的板主体21f卡合的卡合部51,在板主体21f的背面的上部设置连接构件23及固定部23i。在此第7变型例中,当浇筑混凝土60时,虽然没有如上述第6变型例那样将连接构件24的前端埋设在混凝土60中进行固定而获得防止设置了连接构件24的上层的板主体21a朝前面倒下的作用·效果,但关于其它点,获得与上述第6变型例同样的作用·效果。 
图31(a)及(b)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8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图31(c)及(d)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9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图31(e)及(f)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10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接构件23、24如图7(b)所示那样设置了4根,但连接构件的根数不限于4根。例如,也可为如图31(a)、(b)所示第8变型例那样在板主体21a上设置3根连接构件23a、24a的构成。此连接构件23a、24a成为宽度比图7(b)所示连接构件23、24更宽的厚的由混凝土、橡胶、合成树脂等构成的结构。另外,也可为如图31(c)、(d)所示第9变型例那样在板主体21g的上部设置连接构件23的构成。在此场合,在板主体21g的上部及下部设置凹状及与其嵌合的板状的卡合部51a。另外,也可为如图31(e)、(f)所示第10变型例那样在板主体21h的下部设置2根连接构件24、在板主体21h的上部及下部设置与上述同样的卡合部51a的构成。 
图32(a)及(b)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11变型例的侧视 图及后视图,图32(c)及(d)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12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图32(e)及(f)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13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图32(g)及(h)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14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接构件23、24如图13(b)所示那样被经由调整构件38固定在板主体21a上,但也可为不经由调整构件38的构成,按连接构件23、24与板主体21a隔开规定的间隔的方式设置。例如、也可如图32(a)、(b)所示第11变型例那样,为连接构件23b、24b被折曲并且一端部被固定在板主体21i内部的构成。另外,也可如图32(c)、(d)所示第12变型例那样,为将连接构件23、24的一端固定在箱状的固定构件70上的构成。另外,也可如图32(e)、(f)所示第13变型例那样,为板主体21p由长方体形成的构成。另外,也可如图32(g)、(h)所示第14变型例那样,设置将板主体21j的上下2个部位的背面部分减薄了的薄部71,连接构件23、24的、与邻接的板主体21j卡合的卡合面按与邻接的板主体21j隔开规定的间隔的方式设置。 
图33(a)及(b)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15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图33(c)及(d)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16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图33(e)及(f)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17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 
另外,也可如图33(a)、(b)所示第15变型例那样,在板主体21k经由接合部72一体成形连接构件23e、24e。在此场合,不用螺栓就能够在板主体21k上固定连接构件23e、24e。另外,也可如图33(c)、(d)所示第16变型例那样,比板主体21L的高度更长的连接构件23c经由接合部73一体成形在板主体21L上。另外,也可如图33(e)、(f)所示第17变型例那样,为用螺栓37固定比板主体21m的高度更长的连接构件23d的构成。 
图34(a)及(b)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18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图34(c)及(d)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19变型 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图34(e)及(f)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20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 
在上述第4变型例中,板主体21e具有图24所示那样的卡合部51,另外,连接构件23设在板主体21e的上部,但也可为其它的构成。例如、也可如图34(a)、(b)所示第18变型例那样,为连接构件24被设置在板主体21e的下部、卡合部51被设置在板主体21e的上部及下部的构成。另外,也可如图34(c)、(d)所示第19变型例那样,为在上部及下部设置具有凹凸的卡合部51b、连接构件23被设置在板主体21n的上部的构成。另外,也可如图34(e)、(f)所示第20变型例那样,为图34(c)、(d)的连接构件23的位置上下颠倒的构成。而且,在图34(a)~(f)中,卡合部51、51b按与邻接的板主体21卡合的卡合面与邻接的板主体21隔开规定的间隔的方式设置,构成用于使邻接的板主体21没有摇晃地卡合的调整夹具的螺栓35通过嵌入式螺母36b而设置。 
图35(a)及(b)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21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图35(c)及(d)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22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图35(e)及(f)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23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图35(g)及(h)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24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 
也可如图35(a)、(b)所示第21变型例那样,为从图34(c)、(d)的壁面板将调整构件38去掉并且使其卡合部51b和凹凸的位置上下颠倒的构成。另外,也可为如图35(c)、(d)所示第22变型例那样,为从图34(e)、(f)的壁面板将调整构件38去掉并且使其卡合部51b和凹凸的位置上下颠倒的构成。另外,也可为如图35(e)、(f)所示第23变型例、图35(g)、(h)所示第24变型例那样具有图示那样的卡合部51c的构成。 
图36(a)及(b)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25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图36(c)及(d)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26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图36(e)及(f)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 27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图36(g)及(h)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28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图36(i)及(j)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29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图36(k)及(L)为表示本发明的壁面板的第30变型例的侧视图及后视图。 
也可如图36(a)、(b)所示第25变型例那样,为在板主体21e的上部设置宽度大而且厚的由混凝土、橡胶、合成树脂等构成的连接构件23a,下部使用螺栓35及嵌入式螺母36b进行卡合的构成。另外,也可如图36(c)、(d)所示第26变型例那样,为在板主体21e的上部一体成形同样的连接构件23e,下部使用螺栓35及嵌入式螺母36b进行卡合的构成。另外,也可如图36(e)、(f)所示第27变型例那样,为设置一端被固定在了板主体21e内部的、折曲的连接构件23b,下部使用螺栓35及嵌入式螺母36b进行卡合的构成。另外,也可如图36(g)、(h)所示第28变型例那样,为用固定构件70固定连接构件23的一端的构成。在这里,在板主体21e的下部设置用于与邻接的板主体21e卡合的螺栓35及嵌入式螺母36b。另外,也可如图36(i)、(j)所示第29变型例那样,为在板主体21e的上部设置连接构件23,在板主体21e的下部具有大致L形的支持构件50并且该板主体21e上部及下部具有图示那样的卡合部51的构成。另外,也可如图36(k)、(L)所示第30变型例那样,为设置了将上述板主体21e的上部的背面部分减薄了的薄部71的板主体21q的构成。而且,图36(a)~(k)的板主体21e、21q具有与邻接的板主体21的另一端部或一端部卡合的卡合部51。 

Claims (12)

1.一种壁面板,其特征在于:设置在下层的板主体(21a)上的连接构件(23)的从下层的所述板主体(21a)朝上方突出的端部未被固定在上层的所述板主体(21a)上而是与上层的板主体(21a)的背面抵接并按压上层的所述板主体(21a)的背面,而且,设置在上层的板主体(21a)上的连接构件(24)的从上层的所述板主体(21a)朝下方突出的端部未被固定在下层的所述板主体(21a)上而是与下层的所述板主体(21a)的背面抵接并按压下层的所述板主体(21a)的背面,朝上层的所述板主体(21a)的壁面背面侧倒的力,通过各所述连接构件(23、24)被上层及下层的各所述板主体(21a)的背面承受,上层的所述板主体(21a)在下层的所述板主体(21a)上独立竖立,邻接的上层及下层的各所述板主体(21a)未通过各所述连接构件(23、24)相互固定而是以能自由选择相互的位置的方式被倾斜地砌筑多层而构成壁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壁面板,其特征在于:端部被突设在所述板主体的上方的所述连接构件与端部被突设在所述板主体的下方的所述连接构件,按不在一个方向相互对齐的方式错开规定间隔地配置在所述板主体上。
3.一种壁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板主体上设有卡合部,所述卡合部设在所述板主体的上端部或下端部的至少任一方上并且与邻接的板主体的下端部或上端部卡合;
设置在下层的所述板主体上的连接构件的从下层的所述板主体突出的端部与上层的所述板主体的背面抵接并按压上层的所述板主体的背面,而且,设置在下层的所述板主体的上端部的所述卡合部与上层的所述板主体的下端部卡合、或者设置在上层的所述板主体的下端部的所述卡合部与下层的所述板主体的上端部卡合,朝上层的所述板主体的壁面背面侧倒的力通过所述连接构件及所述卡合部被上层的所述板主体的背面及上层的所述板主体的下端部或下层的所述板主体的上端部承受;
或者,设置在上层的所述板主体上的连接构件的从上层的所述板主体突出的端部与下层的所述板主体的背面抵接并按压下层的所述板主体的背面,而且,设置在上层的所述板主体的下端部的所述卡合部与下层的所述板主体的上端部卡合、或者设置在下层的所述板主体的上端部的所述卡合部与上层的所述板主体的下端部卡合,朝上层的所述板主体的壁面背面侧倒的力通过所述连接构件及所述卡合部被下层的所述板主体的背面及下层的所述板主体的上端部或上层的所述板主体的下端部承受;
上层的所述板主体在下层的所述板主体上独立竖立,邻接的上层及下层的各所述板主体被倾斜地砌筑多层而构成壁面;
所述卡合部被设置成,使与邻接的所述板主体卡合的卡合面跟邻接的所述板主体隔开规定的间隔。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壁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构件按与所述板主体分体的方式形成,装拆自如地安装在所述板主体上。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壁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构件被设置成,使与邻接的所述板主体抵接的卡合面跟邻接的所述板主体隔开规定的间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壁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构件在安装在所述板主体上的安装面与所述板主体之间插对所述规定的间隔进行调整的调整构件,并装拆自如地安装在所述板主体上。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壁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部经由调整夹具与邻接的所述板主体卡合,该调整夹具能够向与邻接的所述板主体卡合的卡合面侧自由进出。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壁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构件经由调整夹具与邻接的所述板主体抵接,该调整夹具能够向与邻接的所述板主体抵接的卡合面侧自由进出。
9.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壁面板,其特征在于:具有倒下防止构件,该倒下防止构件将邻接的各所述板主体的各所述连接构件相互固定,或将邻接的所述板主体的一方的所述连接构件与另一方的所述板主体相互固定,或将邻接的各所述板主体自身相互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壁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构件具有固定部,该固定部被固定在设于所述板主体的背面侧的物体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壁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主体在所述板主体的侧面部具备突出的、由具有弹性的材质构成的间隔维持构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壁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主体的一方的侧面部的前面侧向一方的侧方突出、另一方的侧面部的背面侧向另一方的侧方突出。
CN200980161603.7A 2009-09-25 2009-09-25 壁面板 Active CN10251091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09/066682 WO2011036771A1 (ja) 2009-09-25 2009-09-25 壁面パネ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10919A CN102510919A (zh) 2012-06-20
CN102510919B true CN102510919B (zh) 2014-11-05

Family

ID=437955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61603.7A Active CN102510919B (zh) 2009-09-25 2009-09-25 壁面板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254453B2 (zh)
KR (1) KR101472191B1 (zh)
CN (1) CN102510919B (zh)
WO (1) WO201103677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96997B2 (ja) * 2011-04-28 2015-10-21 晋市 湯田 壁面構築方法
JP5869131B2 (ja) * 2012-08-08 2016-02-24 晋市 湯田 壁面構築方法および壁面構造
KR200468018Y1 (ko) * 2013-05-27 2013-07-22 김병수 옹벽용 조립식 콘크리트 블록의 고정장치
CN107201703B (zh) * 2017-08-01 2023-07-11 四川睿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地震区路基支挡减震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09518717A (zh) * 2018-11-16 2019-03-26 江苏科技大学 一种装配式挡土墙及施工方法
JP2022020018A (ja) * 2020-07-18 2022-01-28 田中鉄筋工業株式会社 組立擁壁
JP6831982B1 (ja) * 2020-07-31 2021-02-24 株式会社協和エクシオ パラペット吊り下げ式アンテナ架台
CN117127557B (zh) * 2023-10-08 2024-04-16 湖北宇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定制型联锁生态护坡砖及其应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19704A (ja) * 2001-10-09 2003-04-23 Yao Seisakusho:Kk 透水性ブロック
JP2003268748A (ja) * 2002-03-19 2003-09-25 Shinko Kozai Kk 両側に擁壁を有する構築体
JP2005113543A (ja) * 2003-10-09 2005-04-28 Bridgestone Corp コンクリ−トパネル壁面材の組立構造
CN2903184Y (zh) * 2005-06-01 2007-05-23 卢竹生 自扣式钢筋砼预制块挡土墙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6403Y2 (zh) * 1986-04-18 1992-02-21
JPH0533565Y2 (zh) * 1987-05-06 1993-08-26
JPH08165727A (ja) * 1992-03-24 1996-06-25 Takeshige Shimonohara 構築用パネル体とその連結方法
JPH08158350A (ja) * 1994-12-09 1996-06-18 Chichibu Onoda Cement Corp 壁体の構築方法
JP4412572B2 (ja) * 2001-02-21 2010-02-10 株式会社インバックス 外壁ユニット、コンクリート構造物および同構造物の施工方法
JP4596548B2 (ja) * 2006-05-23 2010-12-08 和 熊谷 補強土擁壁構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19704A (ja) * 2001-10-09 2003-04-23 Yao Seisakusho:Kk 透水性ブロック
JP2003268748A (ja) * 2002-03-19 2003-09-25 Shinko Kozai Kk 両側に擁壁を有する構築体
JP2005113543A (ja) * 2003-10-09 2005-04-28 Bridgestone Corp コンクリ−トパネル壁面材の組立構造
CN2903184Y (zh) * 2005-06-01 2007-05-23 卢竹生 自扣式钢筋砼预制块挡土墙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20041788A (ko) 2012-05-02
CN102510919A (zh) 2012-06-20
JPWO2011036771A1 (ja) 2013-02-14
KR101472191B1 (ko) 2014-12-12
JP5254453B2 (ja) 2013-08-07
WO2011036771A1 (ja) 2011-03-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10919B (zh) 壁面板
US6416260B1 (en) Self-connecting, reinforced retaining wall and masonry units therefor
US6089792A (en) Reinforced retaining wall
JP2016515173A (ja) プレキャストコンクリート擁壁
US4000622A (en) Shoring structure for embankments
KR20140047924A (ko) 거푸집이 필요없는 pc 판넬을 이용한 사면보강용 현장타설 계단식옹벽 대체시공법
CN105756091A (zh) 一种控制邻近建筑物变形的地铁车站基坑施工方法
CN101949226A (zh) 大型池体的交叉施工方法
CN201891130U (zh) 预制块柔性挡土墙结构
EP2434059B1 (en) A reinforced soil structure
KR101006963B1 (ko) 보강재 및 파일을 이용한 조립식 옹벽구조 및 이의 시공방법
CN103015432A (zh) 一种坡道基坑钢管撑换撑施工方法
CN102296620B (zh) 帷幕止水护坡墙及其施工方法
CN202925552U (zh) 一种坡道基坑钢管撑换撑施工结构
KR101696663B1 (ko) 안전난간과 토목섬유 매트를 이용한 가시설 옹벽 시공방법
KR200413303Y1 (ko) 강재 빔을 이용한 산벽 구조체
CN205688448U (zh) 一种利用岩溶破碎岩体加固支座的基坑支护装置
KR100603141B1 (ko) 녹화용 조립식 보강토 옹벽과 이 옹벽의 시공방법 및보수방법
CN211228589U (zh) 支挡结构
CN112323816A (zh) 卸荷式组合支挡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JP3205709U (ja) 噴火防災シェルター
CN220166927U (zh) 坑中坑支护结构
CN115142466B (zh) 一种地连墙钢筋与内衬墙钢筋立体转换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KR102579166B1 (ko) 현수식 철근을 이용한 탑다운 구조
CN218373887U (zh) 卸荷式组合支挡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