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83938A - 光盘装置、光学拾取器以及光学记录介质 - Google Patents

光盘装置、光学拾取器以及光学记录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83938A
CN102483938A CN2010800370390A CN201080037039A CN102483938A CN 102483938 A CN102483938 A CN 102483938A CN 2010800370390 A CN2010800370390 A CN 2010800370390A CN 201080037039 A CN201080037039 A CN 201080037039A CN 102483938 A CN102483938 A CN 1024839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rvo
information
optical
lens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3703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部典宏
齐藤公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4839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8393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92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beam wavefront, e.g. for correction of aberration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85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into, or out of, its operative position or across tracks, otherwise than during the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for adjustment or preliminary positioning or track change or selection
    • G11B7/08505Methods for track change, selection or preliminary positioning by moving the head
    • G11B7/08511Methods for track change, selection or preliminary positioning by moving the head with focus pull-in only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9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25Optical beam sources therefor, e.g. laser control circuitry specially adapted for optical storage devices; Modulators, e.g.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ize or intensity of optical spots or optical trac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72Lenses
    • G11B7/1378Separate aberration correction lenses; Cylindrical lenses to generate astigmatism; Beam expand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24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4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methods; Read, write or erase circuits therefor
    • G11B7/0045Recording
    • G11B7/00452Recording involving bubble or bump form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24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11B7/2403Layers;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thereof
    • G11B7/24035Recording layers
    • G11B7/24044Recording layers for storing optical interference patterns, e.g. holograms; for storing data in three dimensions, e.g. volume storage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24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11B7/2403Layers;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thereof
    • G11B7/24047Substrates
    • G11B7/2405Substrates being also used as track layers of pre-formatted lay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 Optical Head (AREA)
  • Optical Record Carriers And Manufacture Thereof (AREA)

Abstract

能够适当地校正球面像差。光盘装置(10)使物镜(18)位移至作为基准的基准透镜位置(SL)。光盘装置(10)控制信息光焦点改变机构(55),以在物镜(18)被置于基准透镜位置(SL)的情况下使信息光束(LM)的焦点(FM)聚焦在要被信息光束(LM)照射的记录深度(X)上。光盘装置(10)控制伺服光焦点改变机构(35),以在物镜(18)被置于基准透镜位置(SL)的情况下使伺服光束(LS)的焦点(FS)聚焦在伺服层(104)上。

Description

光盘装置、光学拾取器以及光学记录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盘装置、光学拾取器以及光学记录介质,并且例如适于应用至适用于在一个记录层内形成多个标记层的系统的光盘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上广泛应用盘状光学记录介质作为光学记录介质,并且通常使用CD(光盘)、DVD(数字通用盘)以及蓝光光盘(注册商标,蓝光光盘以下简称为BD)等。
在上述光学记录介质中,利用聚光来照射记录层,并且根据从记录层反射的光量来检测是否存在形成在记录层中的记录标记。此时,大致由λ/NA(λ=光的波长,而NA=物镜的数值孔径)来决定被物镜会聚的光斑的尺寸,并且分辨率与该值成正比。
在光学记录介质中,通过减小光斑的尺寸,可以增大每一记录层可记录的信息量。例如,非专利文献1描述了一种BD的细节,其中在直径为12cm的光学记录介质上记录了25GB的信息。
光学记录介质会因从其表面至记录层的距离而产生球面像差。因此,适用于上述光学记录介质的光学信息记录再现装置预先向聚光附加球面像差,由此抑制光焦点附近的球面像差,并保持较小的光斑的尺寸。
此外,光学信息记录再现装置在光学记录介质上记录各种信息,例如包括音乐内容及视频内容的各种内容以及用于计算机的各种数据等。具体而言,近来,因更高清晰度视频以及更高声音品质音乐等而造成信息量的增大,并存在增大在一个光学记录介质上记录的内容量的需求。因此,希望获得具有更大容量的光学记录介质。
因此,作为一种用于增大光学记录介质的容量的方法,已经提出了一种光学记录介质,其中使用基于光来形成记录标记的材料,并且沿光学记录介质的厚度方向以三维方式来记录信息(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早期公开号2009-9635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早期公开号2009-009634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早期公开号2008-71433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Y.Kasami,Y.Kuroda,K.Seo,O.Kawakubo,S.Takagawa,M.Ono,以及M.Yamada,Jpn.J.Appl.Phys.,39,756(2000)
发明内容
假定在专利文献1中描述的光学记录介质中的一个记录层内形成了多个标记层。由此,球面像差的量会在较广的范围内出现,并且不能够正确地校正球面像差。
着眼于此完成了本发明,并且提出了一种能够适当地校正球面像差的光学拾取器以及光盘装置,以及能够使得球面像差被正确校正的光学记录介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的光盘装置包括:物镜,用于使施加至光学记录介质的记录层的信息光会聚,所述光学记录介质通过形成三维记录标记以及用于伺服的伺服层来使所述记录层用于记录信息,所述伺服层被布置与所述记录层相邻,所述物镜还用于使施加至所述伺服层的伺服光会聚;透镜驱动部分,其被设置以使所述物镜产生位移;信息光会聚点改变机构,用于使所述信息光的焦点产生位移;伺服光会聚点改变机构,用于使所述伺服光的焦点产生位移;以及控制部分,其被设置以控制所述透镜驱动部分以使所述物镜位移至作为基准的基准透镜位置,在所述物镜被置于所述基准透镜位置的状态下控制所述信息光会聚点改变机构以将所述信息光的焦点调整至要施加所述信息光的记录深度,并且在所述物镜被置于所述基准透镜位置的状态下控制所述伺服光会聚点改变机构以将所述伺服光的所述焦点调整至所述伺服层。
由此,光盘装置可通过伺服光会聚点改变机构来校正伺服光的球面像差,由此自由地设定基准透镜位置。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光学拾取器包括:物镜,用于使施加至光学记录介质的记录层的信息光会聚,所述光学记录介质通过形成三维记录标记以及用于伺服的伺服层来使所述记录层用于记录信息,所述伺服层被布置与所述记录层相邻,所述物镜还用于使施加至所述伺服层的伺服光会聚;透镜驱动部分,其被设置以使所述物镜位移至作为基准的基准透镜位置;信息光会聚点改变机构,用于在所述物镜被置于所述基准透镜位置的状态下使所述信息光的焦点产生位移,由此将所述信息光的所述焦点调整至要施加所述信息光的记录深度;以及伺服光会聚点改变机构,用于在所述信息光会聚点改变机构被控制并且所述物镜被置于所述基准透镜位置的状态下使所述伺服光的焦点产生位移,由此将所述伺服光的所述焦点调整至所述伺服层。
由此,光学拾取器可通过伺服光会聚点改变机构来校正伺服光的球面像差,由此自由地设定基准透镜位置。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光学记录介质包括:记录层,用于通过在多个标记层上形成三维记录标记来记录信息;以及用于伺服的伺服层;其中,在从所述记录层中的入射面开始的第一所述标记层中记录与折射率相关的表明信息。
由此,光学记录介质使得能够在最小球面像差的状态下读取表明信息,并且使得能够基于表明信息来校正球面像差。
根据本发明,能够通过伺服会聚点改变机构来校正伺服光的球面像差,由此自由地设定基准透镜位置。因此,可以实现能够正确地校正球面像差的光学拾取器以及光盘装置。
此外,根据本发明,使得能够在最小球面像差的状态下读取表明信息,并且能够基于表明信息来校正球面像差。因此,可以实现能够适当地校正球面像差的光学记录介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光盘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光盘装置的总体构造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光学拾取器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4是辅助说明记录深度与基准透镜位置之间的常规关系的示意图。
图5是辅助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记录深度与基准透镜位置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6是示出记录深度与透镜深度间隔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7是辅助说明对伺服光束的焦点位置的控制的示意图。
图8是辅助说明对信息光束的焦点位置的控制的示意图。
图9是示出记录深度与平行光的像差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10是示出记录深度与收敛和发散光的像差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11是示出中继透镜间隔的变化与焦点位移量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12是示出记录深度与间隔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此外,将以下述顺序来进行描述。
1.第一实施例(通过中继透镜的配合来校正球面像差)
2.第二实施例(对基于折射率而产生的球面像差的校正)
3.其他实施例
<1.第一实施例>
[1-1.光盘的构造]
首先将描述光盘的构造。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利用来自光盘装置10的信息光束LM来照射光盘100来记录信息,并且通过检测通过信息光束LM的反射而形成的信息反射光束LMr来从光盘100读取信息。
实际上,光盘100大致形成为盘状,并且具有用于卡在光盘100的中心部分内的孔部分100H。此外,如图1中的剖视图所示,光盘100具有使得在衬底102及103之间夹置用于记录信息的记录层101的两个表面的构造。
通过物镜18,光盘装置10将从预定光源发出的信息光束LM会聚在光盘100的记录层101中。当信息光束LM具有用于记录的相对较高强度时,记录标记RM形成在记录层101内的焦点FM的位置处。
光盘100还包括记录层101与衬底102之间的伺服层104。在伺服层104中,由类似于常规BD(蓝光光盘,注册商标)-R(可记录)盘等中的岛及槽来形成用于伺服的导槽,或者具体而言,形成螺旋轨道(以下将该轨道称为伺服轨道)STR。
该伺服轨道STR具有由连续编号形成的地址,地址被赋予每一个预定记录单位,由此可通过地址来识别在记录或再现信息时要由伺服光束LS照射的伺服轨道(以下将伺服轨道称为目标伺服轨道TSG)。
此外,在伺服层104(换言之,记录层101与衬底102之间的边界表面)中,可以替代导槽形成坑等,或可以形成导槽及坑的组合。此外,伺服层104中的轨道可以是同心形式,而非螺旋形式。
此外,伺服层104例如被形成以较高反射率来反射具有约660nm波长的红色光束,并以较高透射率来透射具有约405nm波长的蓝紫色光。
光盘装置10利用具有约660nm波长的伺服光束LS来照射光盘100。此时,伺服光束LS被光盘100中的伺服层104反射,由此变为伺服反射光束LSr。
光盘装置10接收伺服反射光束LSr,并基于光接收结果来控制物镜40沿聚焦方向的位置,以使物镜40接收光盘100,或使物镜40远离光盘100。光盘装置10由此将伺服光束LS的焦点FS调整至伺服层104。
此时,光盘装置10使得伺服光束LS及信息光束LM的光学轴线XL彼此大致重合。光盘装置10由此将信息光束LM的焦点FM定位至记录层101内与目标伺服轨道TSG对应的点,换言之,位于垂直于伺服层104的垂直通过目标伺服轨道TSG的法线上。
当利用具有相对较高强度的信息光束LM来照射记录层101的内侧时,记录层101例如形成气泡,由此将记录标记RM记录在焦点FM的位置处。此外,例如通过化学变化等方式,记录层101可通过改变局部折射率来形成记录标记RM。
此外,由此形成的记录标记RM被布置为平面形式,其大致平行于光盘100的入射面100A以及伺服层104的各个表面,并且通过记录标记RM形成标记层Y。
另一方面,当从光盘100再现信息时,光盘装置10例如从入射面100A的平面一侧将信息光束LM会聚至目标位置PG。在此情况下,当记录标记RM被形成在焦点FM的位置(即,目标位置PG)处时,信息光束LM被记录标记RM反射,并且信息反射光束LMr从记录标记RM发出。同时,以下将沿聚焦方向从入射面100A的平面至目标位置PG的距离称为记录深度X。
光盘装置10根据对信息反射光束LMr的检测结果来生成检测信号,并且基于检测信号来检测是否形成了记录标记RM。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当光盘装置10在光盘100上记录及再现信息时,在结合利用伺服光束LS的同时,通过利用信息光束LM来照射目标位置PG来记录并再现希望的信息。
[1-2.光盘装置]
[1-2-1.光盘装置的构造]
以下将描述光盘装置10的具体构造。
如图2所示,光盘装置10形成有控制部分11,作为中心部件。控制部分11包括图中未示出的CPU(中央处理单元)、存储各种程序的ROM(只读存储器)以及被用作用于CPU的工作存储器的RAM(随机访问存储器)。
当要在光盘100上记录信息时,控制部分11经由驱动控制部分12使得主轴电动机15被旋转驱动,以使安装在转台(未示出)上的光盘100以希望的速度旋转。
此外,控制部分11经由驱动控制部分12驱动牵引电动机16,由此沿寻轨方向(换言之,沿着移动轴G1及G2,沿接近光盘100的内周边或外周边的方向)大幅度移动光学拾取器17。
光学拾取器17具有安装至其的诸如物镜18等的多个光学部件。光学拾取器17在控制部分11的控制下利用信息光束LM及伺服光束LS来照射光盘100,并且检测通过伺服光束LS的反射而形成的伺服反射光束LSr。
光学拾取器17基于对伺服反射光束LSr的检测结果来生成多个检测信号,并且将这些检测信号提供至信号处理部分13。信号处理部分13通过利用提供的检测信号执行预定运算处理来生成各个聚焦误差信号SFE及寻轨误差信号STE,并且将这些误差信号提供至驱动控制部分12。
此外,聚焦误差信号SFE是表示伺服光束LS相对于伺服层104沿聚焦方向的位移量的信号。此外,寻轨误差信号STE是表示伺服光束LS相对于作为伺服光束LS的目标的伺服轨道STR(以下将该伺服系统轨道称为目标伺服轨道STG)沿寻轨方向的位移量的信号。
驱动控制部分12基于提供的聚焦误差信号SFE及寻轨误差信号STE来生成用于驱动物镜18的聚焦驱动信号以及寻轨驱动信号,并将其提供至光学拾取器17的双轴致动器19。
光学拾取器17的双轴致动器19基于聚焦驱动信号以及寻轨驱动信号来对物镜18执行聚焦控制以及寻轨控制,以使被物镜18会聚的伺服光束LS的焦点FS跟随作为目标的标记层Y(以下将标记层称为目标标记层YG)的目标伺服轨道STG。
此时,控制部分11通过基于外部提供的信息对信息光束LM的强度进行调制来在目标标记层YG的目标轨道TG上形成记录标记RM,由此可以记录信息。
此外,当要从光盘100再现信息时,类似于进行记录时,光学拾取器17使得伺服光束LS的焦点FS跟随目标伺服轨道STG,并且利用具有大致恒定强度的相对较弱信息光束LM来照射目标标记层YG的目标轨道TG,由此对通过信息光束LM在形成记录标RM的位置处的反射而形成的信息反射光束LMr进行检测。
光学拾取器17基于对信息反射光束LMr的检测结果来生成检测信号,并且将该检测信号提供至信号处理部分13。信号处理部分13能够通过对检测信号进行预定运算处理、解调处理以及译码处理等,来对在目标标记层YG的目标轨道TG上被记录作为记录标记RM的信息进行再现。
[1-2-2.光学拾取器的构造]
以下将描述光学拾取器17的构造。如图3所示,光学拾取器17具有激光二极管31及51。激光二极管31发出用于伺服控制的伺服光束LS。另一方面,激光二极管51发出用于记录及再现的信息光束LM。
光学拾取器17使得伺服光束LS及信息光束LM入射在同一物镜18上,并且利用伺服光束LS及信息光束LM来照射光盘100。
[1-2-2-1.伺服光束的光学路径]
从激光二极管31发出的伺服光束LS经由物镜18被施加至光盘100。该伺服光束LS被光盘100反射,并且变为伺服反射光束LSr,其被光电检测器43接收。
具体而言,激光二极管31发出具有预定光量的伺服光束LS,伺服光束LS由发散光形成,在控制部分11的控制下(图2),使得伺服光束LS入射在准直透镜32上。准直透镜32将伺服光束LS从发散光转换为平行光,并且使伺服光束LS入射在孔径限制部分33上。
孔径限制部分33限制伺服光束LS的光通量直径,并且使伺服光束LS入射在分束器34上。
分束器34透射一部分伺服光束LS,并且使一部分伺服光束LS入射在伺服光会聚点改变机构35上。伺服光会聚点改变机构35形成为中继透镜,其由可移动凸透镜36及固定凸透镜37构成。可移动凸透镜36将伺服光束LS从平行光转换为收敛光。
在收敛之后,固定凸透镜37使在会聚之后已经变为发散光的伺服光束LS的收敛及发散状态发生变化(以下将该状态称为收敛状态)。换言之,伺服光会聚点改变机构35能够根据可移动凸透镜36的位置来改变伺服光束LS的收敛状态。
因此,伺服光会聚点改变机构35能够在伺服光束LS入射在物镜18上时改变伺服光束LS的收敛状态,并且调整伺服光束LS沿聚焦方向的焦点位置(以下将焦点位置称为伺服光焦点位置)。伺服光会聚点改变机构35驱动可移动凸透镜36,由此将伺服光焦点位置调整至伺服层104,并且使伺服光束LS入射在分色棱镜38上。
此外,关联于伺服光会聚点改变机构35,在伺服光束LS被入射在光盘100上之前,物镜18将球面像差附加至伺服光束LS。由此,可通过由光盘100内形成的球面像差进行抵消来使伺服光束LS处于光盘100内的伺服光焦点位置处的球面像差最小化。
分色棱镜38具有反射及透射表面38S,其根据光束的波长来反射或透射光束。反射及透射表面38S反射伺服光束LS,并使伺服光束LS入射在物镜18上。
物镜18具有0.85的数值孔径NA。因为伺服光束LS的光通量直径受到孔径限制部分33的限制,故可使物镜18起具有约0.613的数值孔径NA的透镜的作用。
具体而言,通过类似于具有数值孔径NA=0.85的透镜来会聚信息光束LM,物镜18能够以与BD的线性密度类似的线性密度来进行记录及再现。在此情况下,因为波长的差异,物镜18不能使伺服光束LS的光斑与信息光束LM的光斑相同。
因此,位于BD的两倍轨道间距处的槽及岛被形成在光盘100的伺服层104内。通过从槽及岛生成寻轨误差信号,光学拾取器17以与每一个标记层Y的BD的记录密度类似的记录密度来实现记录及再现。
伺服光束LS与信息光束LM的波长之间的比率(660nm/405nm)为1.44。因此,通过使物镜18起具有数值孔径NA=0.85×1.44/2=0.613的透镜的作用,可将伺服光束LS的光斑尺寸形成为适于具有约BD中宽度的两倍的槽及岛。
物镜18会聚伺服光束LS,并将伺服光束LS施加至光盘100中的伺服层104。此时,如图1所示,伺服光束LS通过衬底102,并在伺服层104内反射,并变为与伺服光束LS沿相反方向行进的伺服反射光束LSr。
随后,使伺服反射光束LSr经由物镜18入射在分色棱镜38上。分色棱镜38根据波长来反射伺服反射光束LSr,并使得伺服反射光束LSr入射在伺服光会聚点改变机构35上。
伺服光会聚点改变机构35将伺服反射光束LSr转换为平行光,并且使伺服反射光束LSr入射在分束器34上。分束器34使一部分伺服反射光束LSr反射,并且使一部分伺服反射光束LSr经由镜41入射在聚光透镜42上。
聚光透镜42会聚伺服反射光束LSr,并利用伺服反射光束LSr照射光电检测器43。
在光盘装置10中,光盘100在旋转状态下会出现表面摆动等情况,由此目标伺服轨道TSG相对于物镜18的位置会发生变化。
因此,通过双轴致动器19,可沿两个轴线方向(即,聚焦方向以及寻轨方向)来驱动物镜18。
光电检测器43生成对应于伺服反射光束LSr的光量的检测信号,并将检测信号发送至信号处理部分13(图2)。
具体而言,光电检测器43具有用于接收伺服反射光束LSr的多个检测区域(未示出)。光电检测器43通过多个检测区域中每一者来检测一部分伺服反射光束LSr,根据此时检测到的光量来分别生成检测信号,并且将这些检测信号发送至信号处理部分13(图2)。
信号处理部分13例如通过像散法来计算聚焦误差信号SFE并通过推挽法来生成寻轨误差信号STE,并将其提供至驱动控制部分12。
驱动控制部分12基于聚焦误差信号SFE及寻轨误差信号STE来执行聚焦控制及寻轨控制。
因此,光学拾取器17利用伺服光束LS来照射光盘100中的伺服层104,并向信号处理部分13提供对作为伺服光束LS的反射光的伺服反射光束LSr的接收结果。由此,驱动控制部分12对物镜18执行聚焦控制及寻轨控制,由此将伺服光束LS聚焦在伺服层104的目标伺服轨道TSG上。
[1-2-2-2.信息光束的光学路径]
此外,光学拾取器17利用从激光二极管51发出的信息光束LM经由物镜18来照射光盘100。由光电检测器62来接收通过光盘100的反射而形成的信息反射光束LMr。
具体而言,在控制部分11(图2)的控制下,激光二极管51发出具有预定光量的信息光束LM(信息光束LM由发散光形成),使得信息光束LM入射在准直透镜52上。准直透镜52将信息光束LM从发散光转换为平行光,并使信息光束LM入射在分束器53上。
分束器53透射一部分信息光束LM,并使一部分信息光束LM入射在信息光会聚点改变机构55上。信息光会聚点改变机构55被形成作为中继透镜,其由可移动凸透镜56及固定凸透镜57构成。可移动凸透镜56将信息光束LM从平行光转换为收敛光。
在收敛之后,固定凸透镜57使已经变为发散光的信息光束LM的收敛状态发生变化。换言之,信息光会聚点改变机构55能够根据可移动凸透镜56的位置来改变信息光束LM的收敛状态。
因此,当伺服光束LS入射在物镜18上时伺服光会聚点改变机构35能够改变伺服光束LS的收敛状态,并且调整信息光束LM沿聚焦方向的焦点位置(以下将焦点位置称为信息光焦点位置)。信息光会聚点改变机构55驱动可移动凸透镜56,使得信息光焦点位置被调整至记录深度X,并且使得信息光束LM入射在分色棱镜38上。
分色棱镜38通过反射及透射表面38S透射信息光束LM,并且使信息光束LM入射在物镜18上。
物镜18会聚信息光束LM,并且利用信息光束LM来照射光盘100。此时,如图1所示,信息光束LM穿过衬底102,并且在记录层101内聚焦。
此外,关联于信息光会聚点改变机构55,物镜18在信息光束LM入射在光盘100上之前将球面像差附加至信息光束LM。由此,通过利用在光盘100内出现的球面像差进行抵消,能够使处于光盘100内的信息光焦点位置处的信息光束LM的球面像差最小化。
此外,通过经由受到伺服控制的物镜18来施加信息光束LM,光学拾取器17使信息光束LM的焦点FM的寻轨方向与目标位置PG重合。
然后通过物镜18将信息光束LM会聚至焦点FM,由此能够在目标位置PG处形成记录标记RM。
另一方面,在用于对光盘100上记录的信息进行读取的再现处理中,当记录标记RM被记录在目标位置PG处时,会聚至焦点FM的信息光束LM被记录标记RM作为信息反射光束LMr反射,并且入射在物镜18上。
另一方面,当在目标位置PG处没有记录记录标记RM时,信息光束LM穿过光盘100,由此几乎不产生信息反射光束LMr。
物镜18使信息反射光束LMr收敛至一定程度,并使信息反射光束LMr经由分色棱镜38入射在信息光会聚点改变机构55上。
信息光会聚点改变机构55将信息反射光束LMr转换为平行光,并且使信息反射光束LMr入射在分束器53上。
分束器53反射信息反射光束LMr,并且使信息反射光束LMr入射在多透镜61上。多透镜61会聚信息反射光束LMr,并且利用信息反射光束LMr来照射光电检测器62。
光电检测器62根据信息反射光束LMr的光量来生成检测信号SDb,并将检测信号SDb提供至信号处理部分13(图2)。
信号处理部分13通过使检测信号SDb经过预定解调处理以及译码处理等来生成再现信号,并将再现信息提供至控制部分11。
因此,信息光学系统50从光盘100接收入射在物镜18上的信息反射光束LMr,并且将光接收结果提供至信号处理部分13。
[1-3.设定基准透镜位置]
除了上述设置之外,根据本实施例的光学拾取器17还根据记录深度X(目标位置PG沿聚焦方向的位置)来改变物镜18的基准透镜位置。
如上所述,光学拾取器17将伺服光束LS聚焦在伺服层104上。此时,如图4所示,光学拾取器17使信息光束LM的焦点FM与伺服光束LS的焦点FS分隔开达分离距离d,由此以伺服层104作为基准将焦点FM定位在记录深度X处。
以下,将描述在物镜18的基准透镜位置被固定的状态下将信息光聚焦位置移动至记录深度X的常规光学拾取器。以下,通过在常规光学拾取器的参考标号的末尾附加R来将常规光学拾取器与根据本发明的光学拾取器17区别开。在此情况下,无论记录深度X如何,常规光学拾取器都会使从物镜18R至入射面100A的距离B(X)(以下将该距离称为工作距离)固定不变。
如图4(A),(B)及(C)所示,因为从X1至X2及至X3,记录深度X位移达ΔX,故常规光学拾取器需要使从物镜18R至记录深度X的距离D(X)(以下将该距离称为透镜深度间隔)增加ΔX。换言之,在常规光学拾取器中,当记录深度X基于记录层101的厚度而产生较大变化时,透镜深度间隔D(X)的变化量增大。
因此,常规光学拾取器需要大幅驱动信息光会聚点改变机构55R中的可移动凸透镜56,以校正因记录深度X而出现的球面像差。
常规光学拾取器基于光盘100的表面摆动等来驱动物镜18R。无论距固定凸透镜57的距离如何,平行光的波前均平行。因此,即使当距固定凸透镜57的距离改变时,物镜18R也能够输入由相同波前构成的信息光束LM,并且在全部时间均于相同焦距形成焦点FM。
但是,当信息光束LM的收敛状态(收敛或发散程度)被加强并且可移动凸透镜56被大幅驱动时,常规光学拾取器就不能够在相同焦距处形成焦点FM。
例如,当信息光束LM大幅度发散时,信息光束LM的光通量直径基于距固定凸透镜57的距离而变化。发散光具有与光通量的中心处的平行光的波前接近的波前。因此,当距固定凸透镜57的距离增大时,物镜18遮蔽光通量的外周部分,并且仅输入光通量的中心部分,由此减小焦距。此外,当信息光束LM在入射在物镜18上时的光通量直径增大时,外周部分被遮蔽,由此减少施加至光盘100的信息光束LM的光量。
此外,当信息光束LM大幅度收敛时,光通量直径变的小于物镜18的孔径。在此情况下,物镜18起小于实际数值孔径NA(0.85)的透镜的作用,由此增大焦距。
换言之,当在光盘100的表面摆动的情况下物镜18发生位移时,信息光束LM的焦距及光量会发生变化。
信息光会聚点改变机构55R通过改变可移动凸透镜56与固定凸透镜57之间的间隔C(X)(以下将该间隔称为信息中继间隔)来改变信息光束LM的收敛状态。信息光会聚点改变机构55R具有下述范围的信息中继间隔C(X),在该范围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物镜18位移时焦距以及光量等的同一性(以下将信息中继间隔C(X)的该范围称为焦点保持范围)。因此,当记录深度X大幅度变化时,常规光学拾取器不能够校正上述焦点保持范围内的全部球面像差。
此外,可以使用所谓液晶元件作为信息光会聚点改变机构55R。液晶元件通过改变相对于信息光束LM的光学轴线的折射率来向信息光束LM附加球面像差。该液晶元件被限制在改变折射率的范围内,因此当记录深度X大幅度变化时不能够校正全部球面像差。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光学拾取器17通过基于记录深度X来改变工作距离B(X),由此根据记录深度X来减小透镜深度间隔D(X)的变化量。
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光学拾取器17设定基准透镜位置SL,使得随着记录深度X1的增大,工作距离B(X)减小。
如图5(A),(B)及(C)所示,光学拾取器17能够使得透镜深度间隔D(X)的位移量小于ΔX,上述位移量取决于从X1至X2及至X3的记录深度X的ΔX位移。换言之,相较于常规光学拾取器,如图6所示,光学拾取器17可减小透镜深度间隔D(X)相对于记录深度X的变化的变化量(即,信息光焦点位置的变化量)。
因此,光学拾取器17可控制焦点保持范围内的可移动凸透镜56的驱动量,并且基于记录深度X适当地校正在光盘100内出现的球面像差。
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光学拾取器17将物镜18移动至与记录深度X对应的基准透镜位置SL。由此,光学拾取器17需要基于工作距离B(X)的变化来使伺服光焦点位置发生位移。
如上所述,光学拾取器17具有伺服光会聚点改变机构35。如图7所示,光学拾取器17通过驱动伺服光会聚点改变机构35中的可移动凸透镜36来使可移动凸透镜36与固定凸透镜37之间的间隔A(X)(以下将该间隔称为伺服中继间隔)发生变化。
由此,光学拾取器17可基于工作距离B(X)的变化来使伺服光焦点位置发生变化,并且将伺服光焦点位置布置在伺服层104中。然后,光学拾取器17可通过基于光盘100的表面摆动等因素从基准透镜位置SL驱动物镜18来将伺服光焦点位置设定为在全部时间均聚焦在伺服层104上的状态。
此外,虽然为了方便在图7中由光盘100的位移来表示工作距离B(X)的变化,但物镜18的基准透镜位置SL实际会发生变化。
此外,如图8所示,光学拾取器17驱动信息光会聚点改变机构55中的可移动凸透镜56,以将焦点FM布置在记录深度。此时,光学拾取器17能够减小透镜深度间隔D(X)的变化,该变化取决于记录深度X的变化。由此,光学拾取器17可在焦点保持范围内控制信息中继间隔C(X)的变化量。
图9是示出当平行光入射在物镜18上时在光盘100内出现的像差量与记录深度X之间的关系的视图。从图中可见,光盘100内出现的像差量可以大致呈线性,并且可以讲大致沿与记录深度X成正比的方向取向。
此外,图10是示出当收敛光或发散光入射在物镜18上时在光盘100内出现的像差量与记录深度X之间的关系的视图。从图中可见,在光盘100内出现的像差量可以大致呈线性,并且可以讲大致沿与记录深度X成正比的方向取向,尽管在光盘100内出现的像差量的坡度与图9不同。
换言之,从图9及图10的视图中可得出以下两点。
1)无论信息光束LM在入射在物镜18上时的收敛状态如何,像差量均与记录深度成正比。
2)在光盘100内出现的像差量基于信息光束LM的收敛状态而变化。
换言之,可以讲,光学拾取器17能够通过改变入射在物镜18上的信息光束LM的收敛状态来改变在光盘100内出现的像差。
图11示出了信息中继间隔C(X)的变化量与焦点FM的位移量之间的关系。此外,该图示出了在信息中继间隔C(X)=0μm时焦点处于0μm的状态下信息光焦点位置沿光轴方向的位移量。从图中可见,焦点的位移量可以大致呈线性,并且可以讲沿与信息中继间隔C(X)成正比的方向取向。
当工作距离B(X)基于记录深度X线性变化时,工作距离B(X)与信息中继间隔C(X)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达为如下的线性函数:
B(X)=K1×C(X)+Ka  ...(1)
其中K1及Ka是常数。
此外,虽然已经参考图9至图11描述了信息光束LM,但相同的关系也适用于一般的光,并且对于伺服光束LS同样适用。
换言之,随着记录深度X的变化,光学拾取器17使工作距离B(X)改变,并且使伺服中继间隔A(X)改变。此时,因为在所有时间从入射面100A至伺服层104的距离均恒定不变,故基于工作距离B(X)来确定伺服中继间隔A(X)。因此,工作距离B(X)与伺服中继间隔A(X)之间的关系可以下述线性函数来表达:
B(X)=K2×A(X)+Kb    ...(2)
其中K2及Kb是常数。
换言之,如图12所示,当设定记录深度X时,确定了工作距离B(X),由此确定了伺服中继间隔A(X)及信息中继间隔C(X)。因此,光盘装置10(图2)的驱动控制部分12存储表,该表例如将记录深度X与工作距离B(X)相互关联。驱动控制部分12向双轴致动器19施加与工作距离B(X)对应的电压,由此将物镜18移动至与记录深度X对应的基准透镜位置SL。
此外,驱动控制部分12根据等式(1)及等式(2)来计算伺服中继间隔A(X)及信息中继间隔C(X)。驱动控制部分12向可移动透镜36及56施加与已经计算得到的伺服中继间隔A(X)及信息中继间隔C(X)对应的电压。驱动控制部分12由此能够将伺服中继间隔A(X)及信息中继间隔C(X)设定为基于记录深度X计算得到的间隔。
因此,光学拾取器17基于记录深度X来改变工作距离B(X),并且通过用于改变伺服焦点位置的伺服光会聚点改变机构35来使伺服光焦点位置聚焦在伺服层104上。
光学拾取器17由此能够减小透镜深度间隔D(X)的变化量。由此能够减小信息光焦点位置的位移量,并且在焦点保持范围内控制信息中继间隔C(X)的变化量。由此,光学拾取器17能够适当地校正信息光束LM的像差,该像差基于记录深度X在光盘100内出现。
[1-4.工作及效果]
根据以上构造,作为光学记录介质的光盘100包括其中通过形成三维记录标记RM来记录信息的记录层101,以及用于伺服的伺服层104,该伺服层被设置为与记录层101相邻。通过物镜18,光盘装置10使用于照射记录层101的作为信息光的信息光束LM会聚,并使照射伺服层104的作用伺服光的伺服光束LS会聚。
光盘装置10使物镜18发射位移,由此使物镜位移至作为基准的基准透镜位置SL。在物镜18被布置在基准透镜位置SL处的状态下,光盘装置10控制信息光会聚点改变机构55,由此将信息光束LM的焦点FM调整至要施加信息光束LM的记录深度X。在物镜18被布置在基准透镜位置SL处的状态下,光盘装置10控制伺服光会聚点改变机构35,由此将伺服光束LS的焦点FS调整至伺服层104。
光盘装置10由此能够通过伺服光会聚点改变机构35来校正伺服光束LS的球面像差。因此,可以改变基准透镜位置SL。因为光盘装置10具有信息光会聚点改变机构55,并且能够改变基准透镜位置SL,故光盘装置10能够适当地校正上述球面像差,而常规光学拾取器则不能够完全校正该球面像差。
光盘装置10基于伺服层104的位置变化来使物镜18发生位移,由此使伺服光束LS聚焦在伺服层104上。光盘装置10基于要施加信息光束LM的记录深度X来改变基准透镜位置SL。此时,光盘装置10设定基准透镜位置SL,使得基于记录深度X,信息光束LM的焦点FM的位移量(即,透镜深度间隔D(X)的位移量)小于记录深度X的位移量ΔX。
由此,光盘装置10能够减小透镜深度间隔D(X)的位移量,并且将要被信息光会聚点改变机构55附加的球面像差的量减小至焦点保持范围内,在该范围内,可以保持物镜18位移时焦距等的同一性。由此,即使在记录深度X的位移量ΔX较大时,光盘装置10也能够适当地在焦点保持范围内校正信息光束LM的球面像差。
光盘装置10将基准透镜位置SL的位移量(即,工作距离B(X)的位移量)设定为小于记录深度X的位移量ΔX。
由此,光盘装置10能够使工作距离B(X)的位移量最小化,并且减小要在伺服光束LS中校正的球面像差的量。
信息光会聚点改变机构55是由可移动凸透镜56与固定凸透镜57的组合构成的中继透镜。通过改变可移动凸透镜56与固定凸透镜57之间的信息中继间隔C(X)来使信息光束LM的焦点FM发生位移。伺服光会聚点改变机构35是由可移动凸透镜36及固定凸透镜37的组合构成的中继透镜。通过改变可移动凸透镜36与固定凸透镜37之间的伺服中继间隔A(X)来使伺服光束LS的焦点FS发生位移。
光盘装置10由此能够通过驱动可移动透镜56及36来使焦点FM及FS发生位移。
信息光会聚点改变机构55是由可移动凸透镜56与固定凸透镜57的组合形成的中继透镜。由此光盘装置10可方便地附加球面像差,由此能够在信息光束LM的记录深度X处使球面像差最小化。
光盘装置10被设计使得大致通过基于记录深度X的线性函数的关系来表达当信息光束LM在记录深度X处形成焦点FM并且伺服光束LS在伺服层104上形成焦点FS时,作为伺服光束LS与光盘100之间的间隔的工作距离B(X)、信息中继间隔C(X)以及伺服中继间隔A(X)。
由此,光盘装置10能够线性地校正各个因子,并且方便地控制可移动透镜56及36以及物镜18。
光盘装置10使工作距离B(X)、信息中继间隔C(X)以及伺服中继间隔A(X)这多个各个因子中基于记录深度X而确定的一个因子乘以常数,由此计算另一因子。例如,在确定了工作距离B(X)之后,光盘装置10能够通过基于等式(1)及等式(2)的简单计算来计算信息中继间隔C(X)及伺服中继间隔A(X)。
由此,光盘装置10能够方便地计算信息中继间隔C(X)以及伺服中继间隔A(X)。
根据上述设置,光盘装置10经由物镜18使信息光束LM及伺服光束LS会聚,并且以伺服光束LS照射的伺服层104为基准来将信息光束LM施加至记录层101的记录深度X。光盘装置10具有信息光会聚点改变机构55以及伺服光会聚点改变机构35,信息光会聚点改变机构55用于将信息光束LM的焦点FM从伺服光束LS的焦点FS分隔开任意间隔距离d,伺服光会聚点改变机构35用于使焦点FS产生位移。
由此,光盘装置10能够利用信息中继间隔C(X)以及工作距离B(X)来适当地校正信息光束LM的球面像差。
<2.第二实施例>
在第二实施例中,以相同的参考标号来表示与图1至图12中所示的第一实施例对应的部件,并且将省略对相同部件的描述。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基于光盘100的折射率来改变用于记录深度X的信息中继间隔C(X)。
[2-1.球面像差的校正]
通常,光盘的标准会定义用于光盘100的材料的折射率的范围。换言之,仅定义了光盘100的折射率的范围,而未对光盘100的折射率定义唯一值。因此,折射率会根据制造商及光盘100的类型而改变。
换言之,在以特定折射率作为基准,伺服光束LS的焦点FS与信息光束LM的焦点FM彼此分隔开间隔距离d的情况下,当折射率不同时,实际间隔距离d会变化,由此不能够将焦点FM定位在记录深度X。
因此,第二实施例的光盘装置110通过基于光盘100的折射率来校正信息中继间隔C(X),来校正伺服光束LS的焦点FS与信息光束LM的焦点FM之间的间隔。
当光盘100的折射率变化时,基于记录深度X出现的球面像差量会变化。因此,光盘装置110基于记录深度X来校正信息中继间隔C(X)的坡度(图12)。
此外,光盘装置110驱动物镜18以将伺服光束LS聚焦在伺服层104上。在光盘装置110中,当物镜18被布置在基准透镜位置SL处时,伺服光束LS的球面像差最小化。当光盘100的折射率变化时,物镜18偏离基准透镜位置SL,并且伺服光束LS的光斑因球面像差的影响而扩大。
因此,光盘装置110基于光盘100的折射率来校正工作距离B(X),并且将物镜18布置为尽可能接近基准透镜位置SL。
具体而言,在光盘100的记录层101中,于第一标记层Y相对于伺服层104的最内周记录关于折射率的表明信息,其例如表明记录层101及衬底102的折射率,或表明要基于折射率来设定的工作距离B(X)。
当载入光盘100时,光盘装置110执行聚焦搜索,并将伺服光束LS聚焦在伺服层104上。例如,驱动控制部分12包含表,该表将记录深度X、工作距离B(X)、信息中继间隔C(X)以及伺服中继间隔A(X)彼此关联。光盘装置110设定记录深度X=第一标记层Y,从预先存储的表中读取与第一层对应的工作距离B(X)、信息中继间隔C(X)以及伺服中继间隔A(X),并且基于工作距离B(X)、信息中继间隔C(X)以及伺服中继间隔A(X)来读取最内周的表明信息。
在此情况下,光盘100包含记录在伺服层104之外的第一标记层Y中的表明信息。光盘装置110将伺服光束LS聚焦在伺服层104上。因此,因折射率的差异而出现的像差对应于第一标记层Y的记录深度X。
换言之,光盘100包含在最小记录深度X处的第一标记层Y中记录的表明信息,由此可以使得光盘装置110在因折射率的差异所出现的像差被最小化的情况下来读取表明信息。
以下将描述其中基于记录深度X的WD校正系数及信息校正系数被记录作为表明信息的情况。驱动控制部分12基于记录深度X来选择工作距离B(X)。驱动控制部分12使选择的工作距离B(X)乘以WD校正系数,计算出校正工作距离Bc(X),并基于校正工作距离Bc(X)来确定基准透镜位置SL。
驱动控制部分12从表中选择对应于校正工作距离Bc(X)的伺服中继间隔A(X)作为校正伺服距离Ac(X)。换言之,驱动控制部分12选择工作距离B(X)以及伺服中继间隔A(X),其基于折射率被附加偏移量,并且分别对应于作为校正工作距离Bc(X)的记录深度X以及校正伺服距离Ac(X)。
由此,驱动控制部分12能够防止物镜18因折射率的影响而被继续布置在接近或更远离基准透镜位置SL的位置处,并且能够以最小化状态保持伺服层104中的伺服光束LS的球面像差。
此外,驱动控制部分12从表中选择对应于校正工作距离Bc(X)的信息中继间隔C(X)。驱动控制部分12通过使选择的信息中继间隔C(X)乘以基于记录深度X的信息校正系数来计算校正信息中继间隔Cc(X)。换言之,驱动控制部分12基于表明信息来校正信息中继间隔C(X)的坡度,并且从其坡度被校正的信息中继间隔C(X)中选择对应于校正工作距离Bc(X)的值作为校正信息中继间隔Cc(X)。
由此,驱动控制部分12能够校正因折射率变化基于记录深度X而出现的球面像差,并且甚至能够适当地校正因基准透镜位置SL的变化而出现的球面像差。
此外,当记录层101及衬底102的折射率被记录作为表明信息时,光盘装置110基于折射率来计算能够使焦点FM处的像差最小化的校正工作距离Bc(X),并且确定基准透镜位置SL。
光盘装置110由此通过校正工作距离B(X)、伺服中继间隔A(X)以及信息中继间隔C(X)之间的关系来校正各个光盘100中因折射率的差异而出现的像差。
光盘装置110由此能够校正信息光束LM的球面像差以使焦点FM处的球面像差最小化,由此可通过减小光斑尺寸来提高记录密度。
[2-2.工作及效果]
在上述设置中,光盘装置110基于光盘100的折射率来校正工作距离B(X)、信息中继间隔C(X)以及伺服中继间隔A(X)之间的关系。例如,光盘装置110基于光盘100的折射率来校正工作距离B(X)。
光盘装置110因此能够正确地校正基于光盘100的折射率而变化的球面像差。
换言之,光盘装置110包括伺服光会聚点改变机构35,并且能够改变工作距离B(X)。因此,在正确地校正了伺服光束LS的球面像差的情况下,光盘装置110能够基于光盘100的折射率来改变工作距离B(X)与信息中继间隔C(X)之间的关系,并且正确地校正基于折射率而改变的球面像差。
此时,光盘装置110基于表明与光盘100的折射率相关的信息的表明信息来校正工作距离B(X)、信息中继间隔C(X)以及伺服中继间隔A(X)之间的关系。
因此,光盘装置110无需测量折射率,并且能够以简单的设置基于折射率来适当地校正球面像差。
光盘装置110基于作为来自记录层101的返回光的信息反射光束LMr来对记录层101中记录的信息进行再现。光盘装置110基于与光盘100的折射率相关的再现表明信息,来校正工作距离B(X)、信息光会聚点改变机构55中的信息中继间隔C(X)以及伺服光会聚点改变机构35中的伺服中继间隔A(X)之间的关系。
因此,光盘装置110能够正确地识别与光盘100的折射率相关的信息,并且能够以较高精度来校正在光盘100内出现的球面像差。
光盘100具有记录层101,其中通过在多个标记层Y上以及用于伺服的伺服层104上形成三维记录标记RM来记录信息。在记录层101中,光盘100包含在伺服层104之外的第一标记层Y中记录的表明信息。
光盘100因此允许从其中第一层球面像差被尽可能抑制的入射面100A读取在第一层中记录的表明信息。因此,即使在未基于折射率来校正球面像差时,光盘装置110也能够在较小的球面像差的状态下读取表明信息。
根据以上设置,光盘装置110基于光盘100的折射率来校正工作距离B(X)以及伺服中继间隔A(X)。光盘装置110因此能够校正伺服光束LS的球面像差,该球面像差因各个光盘100的折射率的差异而出现。
此外,光盘装置110通过基于光盘100的折射率来校正信息中继间隔C(X)相对于记录深度X的坡度,来校正从伺服光束LS的焦点FS至信息光束LM的焦点FM的间隔d。光盘装置110因此能够校正信息光束LM的球面像差,该球面像差因各个光盘100的折射率差异而出现。
此外,光盘装置110在工作距离B(X)被校正时来校正信息中继间隔C(X)。光盘装置110因此能够校正信息光束LM的球面像差,该球面像差因校正工作距离B(X)而出现。
<3.其他实施例>
此外,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信息光会聚点改变机构55以及伺服光会聚点改变机构35均由中继透镜形成的情况。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可通过液晶元件来形成信息光会聚点改变机构以及伺服光会聚点改变机构中的一者或两者。此外,当然也可以使用通过其他系统形成的光会聚点改变机构。
此外,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信息光会聚点改变机构55是通过可移动凸透镜56与固定凸透镜57的组合而形成的中继透镜的情况。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信息光会聚点改变机构55可以是由凹透镜及凸透镜的组合形成的中继透镜。在此情况下,可以缩短光学路径的长度,这有利于使光学拾取器小型化。
此外,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信息光束LM的波长与伺服光束LS的波长不同的情况。本发明并不限于此。这些波长也可以相同。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描述了具有上述设置的光学拾取器。可通过在专利文献2中描述的光学拾取器中的伺服光束的光学路径中设置伺服光会聚点改变机构来应用本发明。
此外,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基于记录深度的信息光束LM的焦点FM的位移量小于记录深度X的位移量的情况。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基于记录深度的信息光束LM的焦点FM的位移量可以等于记录深度X的位移量。换言之,本发明可仅基于折射率来改变焦点FM与FS之间的间隔。即使在此情况下,无论折射率的变化如何,本发明也能够使伺服光束LS及信息光束LM的球面像差最小化。
此外,尽管在第二实施例中未具体描述,但当衬底102及记录层101具有不同折射率时,希望基于各个折射率来校正工作距离B(X)、信息中继间隔C(X)以及伺服中继间隔A(X)之间的关系。例如,基于衬底102的折射率来确定工作距离B(X)及伺服中继间隔A(X)。信息中继间隔C(X)基于衬底102的折射率而偏移,并且信息中继间隔C(X)的坡度基于记录层101的折射率而被校正。
此外,在上述第二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基于预先存储的表来确定作为一个因子的工作距离B(X),并且基于工作距离B(X)来确定作为其他因子的伺服中继间隔A(X)以及信息中继间隔C(X)的情况。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可以确定伺服中继间隔A(X)或信息中继间隔C(X)作为一个因子,并且可基于已经确定的因子来确定其他因子。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表明信息被记录在光盘100中伺服层104之外的第一标记层Y的最内周的情况。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对于表明信息所记录的位置并无限制。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通过使用表来确定一个因子的情况。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可通过基于记录深度X的计算来确定一个因子。
此外,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由气泡形成的记录标记被形成为三维记录标记RM的情况。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可通过基于化学变化对折射率进行调节来形成记录标记RM,或者可通过全息图来形成记录标记RM。在专利文献3中描述了通过全息图来形成记录标记RM的光学拾取器。可通过在专利文献3中描述的光学拾取器中的伺服光束的光学路径中设置伺服光会聚点改变机构来应用本发明。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信息光束LM的波长为405nm并且伺服光束LS的波长为660nm的情况。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对于信息光束LM及伺服光束LS的波长并无限制。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物镜18的数值孔径约为0.85(0.83至0.87)的情况。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可以使用具有各种数值孔径的透镜。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用于伺服光束LS的孔径受到限制,并且使得物镜18对于伺服光束LS起具有约0.613的数值孔径NA的透镜的作用的情况。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可基于孔径限制部分的孔径来选择适当的数值孔径NA。特别希望使物镜18起具有数值孔径NA=0.60至0.70的透镜的作用。这是因为如上所述可以实现与BD类似的记录密度,并且因为DVD中实际使用的过去记录(数值孔径NA=0.65)。
此外,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使用盘状光盘作为光学记录介质的情况。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可以使用呈立方体形状的光学记录介质。在此情况下,光盘装置(光学信息装置)不具有主轴电动机,但设置有用于沿垂直于聚焦方向的X方向及Y方向驱动光学记录介质的XY载台。即使在此情况下,光学拾取器的构造也类似于第一实施例。但是,因为不易出现表面摆动,故即使物镜未因伺服层的位置变化而发生位移,仍可应用本发明。
此外,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光盘100具有记录层101、伺服层104以及衬底102及103的情况。本发明并不限于此。衬底102及103并非必需。此外,可以替代衬底102及103来设置薄膜保护层。
此外,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伺服层104被设置在入射面100A一侧(位于衬底102与记录层101之间)的情况。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伺服层104可设置在入射面的相对一侧(位于衬底103与记录层101之间),或设置在记录层101的中心。
此外,在上述第二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光盘装置10具有伺服光会聚点改变机构35的情况。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光盘装置至少具有信息光会聚点改变机构55即可。在此情况下,光盘装置控制双轴致动器19,由此使物镜18位移至作为基准的基准透镜位置,控制信息光会聚点改变机构55使得信息光束LM的焦点被调整至要施加信息光束LM的记录深度X,并且基于光学记录介质100的折射率来改变基准位置。即使在此情况下,无论光学记录介质100的折射率的变化如何,也能够产生影响,由此能够在所有时间均将信息光束LM施加至作为目标的记录深度X,该影响类似于第二实施例中描述的影响。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作为光盘装置的光盘装置10由作为物镜的物镜18、作为透镜驱动部分的双轴致动器19、作为信息光会聚点改变机构的信息光会聚点改变机构55、作为伺服光会聚点改变机构的伺服光会聚点改变机构35以及作为控制部分的驱动控制部分12所构成的情况。本发明并不限于此。根据本发明的光盘装置可以由通过各种其他构造所形成的物镜、透镜驱动部分、信息光会聚点改变机构、伺服光会聚点改变机构以及控制部分形成。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作为光学记录介质的光盘100由作为记录层的记录层101以及作为伺服层的伺服层104形成的情况。本发明并不限于此。根据本发明的光学记录介质可由通过各种其他构造所形成的记录层及伺服层形成。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例如还可用于光学信息记录再现装置,其用于在诸如光盘的记录介质上记录或再现诸如视频内容及音频内容的大量信息。
参考标号说明
光盘装置10,110;控制部分11;驱动控制部分12;信号处理部分13;物镜18;双轴致动器19;伺服光会聚点改变机构35;可移动透镜36,56;固定透镜37,57;信息光会聚点改变机构55;记录深度X;伺服中继间隔A(X);工作距离B(X);信息中继间隔C(X);信息光束LM;伺服光束LS;焦点FS,FM;记录标记RM

Claims (19)

1.一种光盘装置,包括:
物镜,用于使施加至光学记录介质的记录层的信息光会聚,所述光学记录介质通过形成三维记录标记以及用于伺服的伺服层来使所述记录层用于记录信息,所述伺服层被布置与所述记录层相邻,所述物镜还用于使施加至所述伺服层的伺服光会聚;
透镜驱动部分,其被设置以使所述物镜产生位移;
信息光会聚点改变机构,用于使所述信息光的焦点产生位移;
伺服光会聚点改变机构,用于使所述伺服光的焦点产生位移;以及
控制部分,其被设置以控制所述透镜驱动部分以使所述物镜位移至作为基准的基准透镜位置,在所述物镜被置于所述基准透镜位置的状态下控制所述信息光会聚点改变机构以将所述信息光的焦点调整至要施加所述信息光的记录深度,并且在所述物镜被置于所述基准透镜位置的状态下控制所述伺服光会聚点改变机构以将所述伺服光的所述焦点调整至所述伺服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
其中,所述透镜驱动部分基于所述伺服层的位置变化来使所述物镜产生位移,使得所述伺服光被聚焦在所述伺服层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盘装置,
其中,所述控制部分基于施加所述信息光的所述记录深度来改变所述基准透镜位置,并且
所述控制部分设定所述基准透镜位置,使得基于所述记录深度,所述信息光的所述焦点的位移量小于所述记录深度的位移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盘装置,
其中,所述控制部分将所述基准透镜位置的位移量设定为小于所述记录深度的所述位移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盘装置,
其中,所述信息光会聚点改变机构是由可移动透镜及固定透镜的组合所形成的中继透镜,并且通过改变该可移动透镜与该固定透镜之间的信息中继间隔来使所述信息光的所述焦点产生位移,并且
所述伺服光会聚点改变机构是由可移动透镜及固定透镜的组合所形成的中继透镜,并且通过改变该可移动透镜与该固定透镜之间的伺服中继间隔来使所述伺服光的所述焦点产生位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盘装置,
其中,所述物镜被设计使得,大致通过基于所述记录深度的线性函数关系来表达在所述信息光于所述记录深度形成所述焦点并且所述伺服光在所述伺服层上形成所述焦点时的所述基准透镜位置、所述信息中继间隔以及所述伺服中继间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盘装置,
其中,所述控制部分使基于所述记录深度从作为所述基准透镜位置与所述光盘之间的间隔的工作距离、所述信息中继间隔以及所述伺服中继间隔的各个因子中确定的一个因子乘以常数,来计算另一因子。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盘装置,
其中,所述控制部分根据所述光盘的折射率来校正所述工作距离、所述信息中继间隔以及所述伺服中继间隔之间的关系。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盘装置,
其中,所述控制部分根据所述光盘的所述折射率来校正所述工作距离。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盘装置,
其中,所述信息光的波长不同于所述伺服光的波长。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盘装置,
其中,所述信息光的所述波长约为405nm,
所述伺服光的所述波长约为660nm,并且
所述物镜的数值孔径约为0.85。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盘装置,还包括:
孔径限制部分,其被设置以限制所述伺服光的孔值,并且使所述物镜对于所述伺服光起具有0.60至0.70的数值孔径的透镜的作用。
13.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盘装置,
其中,通过液晶元件来形成所述信息光会聚点改变机构以及所述伺服光会聚点改变机构中至少一者。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盘装置,
其中,所述控制部分基于所述光学记录介质的折射率来校正作为所述基准透镜位置与所述光盘之间的间隔的工作距离。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光盘装置,
其中,所述控制部分基于所述光学记录介质的所述折射率来校正从所述伺服光的所述焦点至所述信息光的所述焦点的间隔。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盘装置,还包括:
再现部分,其被设置以基于来自所述记录层的返回光来对所述记录层中记录的信息进行再现,
其中,所述控制部分基于关于所述光学记录介质的所述折射率的表明信息来对所述工作距离、所述信息光会聚点改变机构以及所述伺服光会聚点改变机构之间的关系进行校正,所述表明信息由所述再现部分来再现。
17.一种光学拾取器,包括:
物镜,用于使施加至光学记录介质的记录层的信息光会聚,所述光学记录介质通过形成三维记录标记以及用于伺服的伺服层来使所述记录层用于记录信息,所述伺服层被布置与所述记录层相邻,所述物镜还用于使施加至所述伺服层的伺服光会聚;
透镜驱动部分,其被设置以使所述物镜位移至作为基准的基准透镜位置;
信息光会聚点改变机构,用于在所述物镜被置于所述基准透镜位置的状态下使所述信息光的焦点产生位移,由此将所述信息光的所述焦点调整至要施加所述信息光的记录深度;
伺服光会聚点改变机构,用于在所述信息光会聚点改变机构被控制并且所述物镜被置于所述基准透镜位置的状态下使所述伺服光的焦点产生位移,由此将所述伺服光的所述焦点调整至所述伺服层。
18.一种光学记录介质,包括:
记录层,用于通过在多个标记层上形成三维记录标记来记录信息;以及
用于伺服的伺服层;
其中,在从所述记录层中的入射面开始的第一所述标记层中记录与折射率相关的表明信息。
19.一种光盘装置,包括:
物镜,用于使施加至光学记录介质的记录层的信息光会聚,所述光学记录介质通过形成三维记录标记以及用于伺服的伺服层来使所述记录层用于记录信息,所述伺服层被布置与所述记录层相邻,所述物镜还用于使施加至所述伺服层的伺服光会聚;
透镜驱动部分,其被设置以使所述物镜产生位移;
信息光会聚点改变机构,用于使所述信息光的焦点产生位移;
控制部分,其被设置以通过控制所述信息光会聚点改变机构,来调整从所述伺服光的焦点至所述信息光的焦点的间隔,由此将所述信息光的所述焦点调整至要施加所述信息光的记录深度,并基于所述光学记录介质的折射率来对从所述伺服光的所述焦点至所述信息光的所述焦点的间隔进行校正。
CN2010800370390A 2009-08-26 2010-08-12 光盘装置、光学拾取器以及光学记录介质 Pending CN10248393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95690A JP5621227B2 (ja) 2009-08-26 2009-08-26 光情報装置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
JP2009-195690 2009-08-26
PCT/JP2010/063952 WO2011024692A1 (ja) 2009-08-26 2010-08-12 光ディスク装置、光ピックアップ及び光記録媒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83938A true CN102483938A (zh) 2012-05-30

Family

ID=436277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370390A Pending CN102483938A (zh) 2009-08-26 2010-08-12 光盘装置、光学拾取器以及光学记录介质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599661B2 (zh)
EP (1) EP2458590A1 (zh)
JP (1) JP5621227B2 (zh)
KR (1) KR20120057617A (zh)
CN (1) CN102483938A (zh)
TW (1) TWI419155B (zh)
WO (1) WO201102469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227979A (ja) * 2010-04-02 2011-11-10 Sony Corp 光学ピックアップ、光学ドライブ装置、光照射方法
JP5377552B2 (ja) 2011-03-17 2013-12-25 株式会社東芝 フォーカスサーボ制御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JP2012226813A (ja) * 2011-04-22 2012-11-15 Hitachi Consumer Electronics Co Ltd 対物レンズ、およびそれを搭載した光ディスク装置
JP2013196754A (ja) * 2012-03-23 2013-09-30 Hitachi Consumer Electronics Co Ltd 光ディスク装置
JP5275483B2 (ja) * 2012-01-30 2013-08-28 株式会社東芝 電子機器、記録媒体及び記録再生方法
KR102119165B1 (ko) * 2018-04-24 2020-06-05 한국기계연구원 광학식 리소그래피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063530A1 (en) * 2001-09-28 2003-04-03 Shintaro Takehara Optical head device and optical disk unit using the same and optical disk
CN101206879A (zh) * 2006-12-14 2008-06-25 索尼株式会社 再生装置以及再生方法
US20090175138A1 (en) * 2008-01-07 2009-07-0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ervo controll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holographic information recording/reproducing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36995B2 (ja) * 1999-05-06 2006-10-2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光記録媒体および光記録再生装置
US20020191501A1 (en) * 2001-05-14 2002-12-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and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pparatus
EP1691355A1 (en) * 2005-02-11 2006-08-16 Deutsche Thomson-Brandt Gmbh Holographic disk medium with servo marks
JP4686391B2 (ja) * 2006-03-24 2011-05-25 株式会社東芝 光情報記録媒体、光情報記録装置および光情報記録方法
JP4961922B2 (ja) 2006-09-14 2012-06-27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焦点位置制御方法
JP2008097661A (ja) * 2006-10-06 2008-04-24 Sanyo Electric Co Ltd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WO2008099708A1 (ja) * 2007-02-16 2008-08-21 Sanyo Electric Co., Ltd. 記録媒体、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および記録再生装置
JP2008287754A (ja) * 2007-05-15 2008-11-27 Sony Corp 光情報記録方法、光情報再生方法、光情報記録装置及び光情報再生装置
JP2009009635A (ja) * 2007-06-27 2009-01-15 Sony Corp 光ピックアップ、光情報記録装置、光情報記録方法、光情報再生装置、光情報再生方法及び光情報記録媒体
JP2009009634A (ja) 2007-06-27 2009-01-15 Sony Corp 光ピックアップ、光情報記録装置、光情報記録方法、光情報再生装置、光情報再生方法及び光情報記録媒体
JP2009026348A (ja) * 2007-07-17 2009-02-05 Sanyo Electric Co Ltd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4879324B2 (ja) * 2007-09-20 2012-02-22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記録再生方法、記録再生装置及び記録媒体
JP4973474B2 (ja) * 2007-12-05 2012-07-11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光情報記録方法
KR20090076604A (ko) * 2008-01-09 2009-07-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홀로그래픽 정보 기록/재생 장치
JP4517309B2 (ja) * 2008-03-25 2010-08-04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装置
JP5078743B2 (ja) * 2008-05-15 2012-11-21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および光メモリドライブ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063530A1 (en) * 2001-09-28 2003-04-03 Shintaro Takehara Optical head device and optical disk unit using the same and optical disk
CN101206879A (zh) * 2006-12-14 2008-06-25 索尼株式会社 再生装置以及再生方法
US20090175138A1 (en) * 2008-01-07 2009-07-0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ervo controll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holographic information recording/reproducing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048873A (ja) 2011-03-10
US20120163141A1 (en) 2012-06-28
TW201126520A (en) 2011-08-01
US8599661B2 (en) 2013-12-03
JP5621227B2 (ja) 2014-11-12
EP2458590A1 (en) 2012-05-30
TWI419155B (zh) 2013-12-11
KR20120057617A (ko) 2012-06-05
WO2011024692A1 (ja) 2011-03-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25067B (zh) 光盘装置和会聚位置校正方法
CN102402996A (zh) 物镜、光学拾取器和光学驱动装置
CN101471094B (zh) 光盘装置、位置控制方法和光学拾取器
CN1655249A (zh) 记录和再现方法
CN102483938A (zh) 光盘装置、光学拾取器以及光学记录介质
CN101620865B (zh) 光学拾取器和使用该光学拾取器的光盘设备
CN102349105A (zh) 盘状记录介质、光斑位置控制装置、光斑位置控制方法
JP4538759B2 (ja) 情報記録装置、情報再生装置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
CN102087861A (zh) 记录装置和控制方法
CN101369434B (zh) 拾取器、信息记录装置、方法及介质和信息再生装置及方法
CN101828226A (zh) 提取光学系统以及具有该提取光学系统的光学头装置
CN102456368A (zh) 光学记录介质和记录设备
CN101562024B (zh) 光盘设备及光盘再现方法
CN102479519A (zh) 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再生方法以及光盘装置
US20090245037A1 (en) Focus Servo Method, Optical Reproducing Method, and Optical Reproducing Apparatus
CN102077284B (zh) 光记录介质的制造方法、光记录介质、光信息装置及信息再生方法
JP2011118995A (ja) 光記録媒体、光記録媒体駆動装置、光記録媒体駆動方法
JP2008108383A (ja) 多層光記録再生装置及び光記録再生方法、並びに多層光記録媒体
CN102087866B (zh) 拾取装置、光记录再生装置及记录再生方法
US8000187B2 (en) Optical disc device
JP4891530B2 (ja) 光ディスクの製造方法
JP5455986B2 (ja) 光ディスクの製造方法
CN101930766A (zh) 光学拾取器和光盘设备
JP2008181657A (ja) 光ディスクとその記録再生装置
JP2010049796A (ja) 光ディスクとその記録再生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