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72522A - 空调机的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机的室内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472522A CN102472522A CN2010800343482A CN201080034348A CN102472522A CN 102472522 A CN102472522 A CN 102472522A CN 2010800343482 A CN2010800343482 A CN 2010800343482A CN 201080034348 A CN201080034348 A CN 201080034348A CN 102472522 A CN102472522 A CN 10247252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door set
- parts
- blow
- opening
- outl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4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in the ceiling or at the ceil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种空调机(1)的室内机(2),其是用于安装在室内的壁面(W)上的壁挂式的室内机,该室内机具有室内机主体(11)和侧方遮挡部件(20、90)。室内机主体(11)具有室内机外壳(12)。在室内机外壳(12)形成有吹出口(15)。并且,吹出口(15)中形成于室内机外壳(12)的侧面上的开口部分,包括在吹出口(15)中用于向侧方吹出空气的第2部分(17a)和第3部分(17b)。侧方遮挡部件(20、90)能够开闭吹出口(15)的第2部分(17a)和第3部分(17b)。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机的室内机。
背景技术
过去,已经有能够朝向侧方吹出调和空气的壁挂式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例如,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984号公报)公开的空调机中,在主体(相当于室内机)上设有形成于正面下部的吹出口、和形成于侧面并与吹出口连通的左右吹出口。并且,该空调机具有能够覆盖吹出口的上下风向板,通过由上下风向板封闭吹出口,能够从左右吹出口向主体的左右侧方送风。这样,在该空调机中能够从主体朝向侧方吹出空气。
发明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可是,专利文献1公开的空调机的构造是:位于主体的正面侧的吹出口被上下风向板覆盖,而位于主体的侧面侧的左右吹出口没有被上下风向板覆盖。换言之,在该空调机中,主体的内部空间和主体的外部空间始终通过左右吹出口相连通。因此,当在该空调机中生成空气流的情况下,有可能从左右吹出口吹出空气。因此,在需要将空气的吹出方向仅设定为室内机的前方的情况下,空气也吹向室内机的侧方。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根据需要向侧方吹出空气的空调机的室内机。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第一方面的空调机的室内机是用于安装在室内的壁面上的壁挂式的室内机,其具有主体和遮挡部件。主体具有外壳。在外壳的侧面形成有用于向侧方吹出空气的侧方吹出口。遮挡部件能够开闭侧方吹出口。
在第一方面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利用遮挡部件来开闭侧方吹出口。因此,例如在不需要向侧方吹出空气的情况下,能够将遮挡部件的状态设为侧方吹出口被遮挡部件遮挡的关闭状态。并且,例如在需要向侧方吹出空气的情况下,能够将遮挡部件的状态设为将侧方吹出口敞开的敞开状态。
由此,能够根据需要向侧方吹出空气。
第二方面的空调机的室内机是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遮挡部件被配置于主体的侧面附近。并且,遮挡部件通过朝向主体的左右方向的中央移动而从关闭状态向敞开状态转移。因此,在设置于室内时,能够使得不会产生有关遮挡部件能否开闭的设置空间的制约。
由此,在设置于室内时,能够减小产生设置空间的制约的可能性。
第三方面的空调机的室内机是根据第一方面或者二方面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该室内机还具有水平叶片。水平叶片能够开闭正面吹出口。正面吹出口形成于外壳的底面及前表面中至少任意一个面上。并且,遮挡部件被配置于水平叶片的侧方。并且,遮挡部件通过向水平叶片的上侧移动而从关闭状态向敞开状态转移。因此,例如在遮挡部件和水平叶片接近的情况下,在遮挡部件从关闭状态向敞开状态转移时,能够减小遮挡部件和水平叶片干涉的可能性。
第四方面的空调机的室内机是根据第三方面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水平叶片通过以远离在水平叶片为关闭状态时所在的空间的方式移动,从而从关闭状态向敞开状态转移。并且,遮挡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向所述空间移动,由此遮挡部件从关闭状态向敞开状态转移。因此,例如在水平叶片从关闭状态向敞开状态转移后遮挡部件从关闭状态向敞开状态转移的情况下,即使遮挡部件和水平叶片接近配置,也能够减小在遮挡部件从关闭状态向敞开状态转移时遮挡部件和水平叶片干涉的可能性。
第五方面的空调机的室内机是根据第三方面或者第四方面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在遮挡部件和水平叶片为关闭状态的情况下,遮挡部件和水平叶片被配置成为在左右方向上接近。因此,在遮挡部件和水平叶片为关闭状态的情况下,能够减小遮挡部件和水平叶片之间的接缝显眼的可能性。
第六方面的空调机的室内机是根据第一~第五方面中任意方面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室内机还具有形成部件。形成部件是形成用于收纳敞开状态的遮挡部件的至少一部分的收纳空间的部件。因此,能够收纳敞开状态的遮挡部件的至少一部分。
第七方面的空调机的室内机是根据第六方面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形成部件被固定于主体。因此,能够减小收纳空间随着遮挡部件的开闭而移动的可能性。
第八方面的空调机的室内机是根据第一~第五方面中任意方面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室内机还具有流路形成部。流路形成部用于形成供朝向侧方吹出口的空气流通的侧方吹出流路。并且,遮挡部件在敞开状态下被配置在远离侧方吹出流路的位置。因此,能够减小遮挡部件由于在侧方吹出流路中流通的调和空气而结露的可能性。
第九方面的空调机的室内机是根据第八方面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流路形成部被固定于主体。因此,能够减小侧方吹出流路随着遮挡部件的开闭而移动的可能性。
第十方面的空调机的室内机是根据第八方面或者第九方面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室内机还具有马达,该马达用于使遮挡部件的状态转移至敞开状态或者关闭状态。并且,马达被配置在侧方吹出流路内。因此,例如在马达被配置于侧方吹出口的前部附近的情况下,能够使空气不容易从侧方吹出口的前部朝向前侧吹出。
由此,能够容易向侧方吹出空气。
第十一方面的空调机的室内机是根据第八方面或者第九方面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室内机还具有马达,该马达用于使遮挡部件的状态从关闭状态转移至敞开状态。并且,马达被配置在侧方吹出流路外。因此,能够减小在侧方吹出流路中流通的空气流受马达限制的可能性。
由此,能够减小变更从侧方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吹出方向的可能性。
第十二方面的空调机的室内机是根据第一~第十一方面中任意方面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遮挡部件具有弯曲的弯曲面。因此,例如在外壳的角部呈弯曲的形状、而且侧方吹出口从外壳的底面形成至侧面的情况下,能够使遮挡部件形成为沿着侧方吹出口的形状。
第十三方面的空调机的室内机是根据第一~第十二方面中任意方面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遮挡部件按照以大致沿着前后方向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的方式进行移动,由此开闭侧方吹出口。因此,例如与遮挡部件按照以沿着主体的左右方向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的方式进行移动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遮挡部件从室内机外廓凸出的量。
第十四方面的空调机的室内机是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遮挡部件相对于主体向上方移动,由此从关闭状态转移至敞开状态。因此,在该空调机的室内机中,通过使遮挡部件向上方移动,能够使遮挡部件从关闭状态转移至敞开状态。
第十五方面的空调机的室内机是根据第一~第十四方面中任意方面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在外壳内配置有一个能够形成外壳内部的空气流的横流式风扇。因此,例如与在外壳内配置有多个能够形成外壳内部的空气流的横流式风扇的情况相比,能够削减部件数量。
发明效果
在第一方面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能够根据需要向侧方吹出空气。
在第二方面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在设置于室内时,能够减小产生设置空间的制约的可能性。
在第三方面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在遮挡部件从关闭状态向敞开状态转移时,能够减小遮挡部件和水平叶片干涉的可能性。
在第四方面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在遮挡部件和水平叶片接近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小在遮挡部件从关闭状态向敞开状态转移时遮挡部件和水平叶片干涉的可能性。
在第五方面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在遮挡部件和水平叶片为关闭状态的情况下,能够减小遮挡部件和水平叶片之间的接缝显眼的可能性。
在第六方面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能够收纳敞开状态的遮挡部件的至少一部分。
在第七方面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能够减小收纳空间随着遮挡部件的开闭而移动的可能性。
在第八方面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能够减小遮挡部件结露的可能性。
在第九方面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能够减小侧方吹出流路随着遮挡部件的开闭而移动的可能性。
在第十方面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能够容易向侧方吹出空气。
在第十一方面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能够减小变更从侧方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吹出方向的可能性。
在第十二方面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能够使遮挡部件形成为沿着侧方吹出口的形状。
在第十三方面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能够抑制遮挡部件从室内机外廓凸出的量。
在第十四方面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通过使遮挡部件向上方移动,能够使遮挡部件从关闭状态转移至敞开状态。
在第十五方面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能够削减部件数量。
附图说明
图1是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室内机中,上下风向调整叶片及侧方遮挡部件为关闭状态的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2是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室内机中,上下风向调整叶片为第2敞开状态、左侧遮挡部件为关闭状态、右侧遮挡部件为敞开状态的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的简要剖视图(室内热交换器被省略)。
图4是上下风向调整叶片的状态为关闭状态时的上下风向调整叶片及安装板的外观立体图。
图5是从室内机的侧方观察处于第1敞开状态的上下风向调整叶片时的示意图。
图6是室内机的仰视图,(a)是表示上下风向调整叶片及右侧遮挡部件为关闭状态时的图,(b)是表示上下风向调整叶片为第1敞开状态、右侧遮挡部件为敞开状态时的图。
图7是上下风向调整叶片为第2敞开状态、右侧遮挡部件为关闭状态的室内机的立体图,是右侧遮挡部件附近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上下风向调整叶片为第2敞开状态、右侧遮挡部件为敞开状态的室内机的立体图,是右侧遮挡部件附近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上下风向调整叶片为第1敞开状态、右侧遮挡部件为敞开状态的室内机的侧视图,是表示室内机的下部的图。
图10是上下风向调整叶片为第2敞开状态、右侧遮挡部件为关闭状态的室内机的剖视图,是右侧遮挡部件附近的局部放大图。
图11是上下风向调整叶片为第2敞开状态、右侧遮挡部件为敞开状态的室内机的剖视图,是右侧遮挡部件附近的局部放大图。
图12是右侧遮挡部件附近的立体图(室内机外壳的前部被省略)。
图13是在从侧面观察室内机时的第2移动机构的示意图。
图14是空调机具有的控制部的控制框图。
图15是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室内机中,空调机的运转停止的状态下的室内机的外观立体图。
图16是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室内机中,在空调机进行制热运转时的室内机的外观立体图。
图17是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室内机中,在空调机进行制热运转、而且侧方开口部敞开的状态下的室内机的外观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具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的空调机。另外,下面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具体示例,并不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第1实施方式-
<空调机的结果概况>
图1是在空调机的运转停止时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及侧方遮挡部件20和90为关闭状态的室内机10的立体图。图2是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为第2敞开状态、左侧遮挡部件90为关闭状态、右侧遮挡部件20为敞开状态的室内机10的立体图。另外,下面所讲的室内机10的左右方向Y1指如图1所示与室内机10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并且,室内机10的前后方向Y2指如图1所示与室内机10的厚度方向平行的方向。
空调机具有用于安装于室内的壁面W上的室内机10、和用于设置于室外的室外机2(参照图14),能够执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等各种运转。
室外机2具有压缩机3、与压缩机3的排出侧连接的四路切换阀4、与压缩机3的吸入侧连接的储气筒、与四路切换阀4连接的室外热交换器、以及与室外热交换器连接的室外膨胀阀7(参照图14)。室外膨胀阀7经由制冷剂配管而与后面叙述的室内热交换器的一端连接。并且,四路切换阀4经由制冷剂配管而与室内热交换器的另一端连接。并且,在室外机2内设有室外风扇9。室外风扇9是取入室外的空气、并将在室外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排出到室外机2外部的螺旋桨式风扇。
室内机10如上所述是用于安装于室内的壁面W等上的壁挂式的室内机10(参照图9)。并且,室内机10主要具有室内机主体11、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侧方遮挡部件20和90、收纳部25和95、第1移动机构50以及第2移动机构29和99(参照图14)。下面,按照室内机主体11、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侧方遮挡部件20和90、收纳部25和95、第1移动机构50、第2移动机构29和99的顺序进行说明。
<室内机主体的结构>
图3是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为第1敞开状态、侧方遮挡部件20和90为敞开状态的室内机10的简要剖视图。另外,在图3中省略图示室内热交换器。
室内机主体11主要具有室内机外壳12、室内热交换器、一个室内风扇14和垂直叶片19。
室内机外壳12是在水平方向上较长的大致长方形状的部件。并且,在室内机外壳12中收纳有室内热交换器、室内风扇14和垂直叶片19等。另外,在室内机外壳12形成有取入口(未图示)和吹出口15。取入口是用于将室内的空气取入到室内机外壳12的内侧的开口,形成于室内机外壳12的上部。
并且,吹出口15是用于将在室内机主体11内得到调和的空气吹出的开口,形成于室内机10的下部附近,并且在室内机10的左右方向Y1上延伸。具体地讲,吹出口15从室内机外壳12的底面一直连续地形成到两侧面。因此,在室内机10的侧视图中能够目视确认到吹出口15的一部分(参照图9)。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吹出口15从室内机外壳12的底面一直连续地形成到两侧面,但不限于此,吹出口也可以从室内机外壳的前表面即正面一直连续地形成到两侧面。并且,也可以是,吹出口不从室内机外壳的底面一直连续地形成到两侧面,而是分别形成于室内机外壳的底面和两侧面。
并且,在室内机外壳12内形成有从取入口到达吹出口15的空气流路。在该空气流路内配置有室内风扇14、室内热交换器和垂直叶片19等。并且,该空气流路包括从室内风扇14经由垂直叶片19到达吹出口15的流路部分即吹出流路。另外,吹出流路由室内机外壳12的一部分和后面叙述的收纳部25、95的一部分构成。
室内热交换器由在长度方向两端多次折回而形成的导热管、和贯穿插入于导热管中的多个翅片构成,与接触到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并且,室内热交换器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在制冷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
室内风扇14是具有马达(未图示)、和由马达驱动而旋转的叶轮的横流式风扇。并且,室内风扇14被配置成为能够形成这样的空气流,即,从取入口将室内空气吸入到室内机外壳12内,并使空气通过室内热交换器,然后将调和空气从吹出口15吹出到室内机外壳12外部。
垂直叶片19按照图3所示被配置于吹出流路中比后面叙述的收纳部25、95的上端部更靠近室内风扇14的位置。并且,垂直叶片19具有驱动马达(未图示)、连接棒(未图示)、以及利用连接棒相连接的多个叶片19a,垂直叶片19能够摆动地被安装于室内机外壳12。并且,通过用驱动马达驱动连接棒,从而多个叶片19a以叶片的面与室内机外壳12的长度方向垂直的状态为中心向左右摆动。另外,叶片19a摆动或者在摆动后以任意的角度停止,由此调整调和空气在室内机10的左右方向的吹出方向。
<上下风向调整叶片>
图4是在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的状态为关闭状态时的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及安装板80的外观立体图。图5是室内机10的俯视图,是处于第1敞开状态的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的示意图。图6的(a)是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及右侧遮挡部件20为关闭状态时的室内机10的仰视图。图6的(b)是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为第1敞开状态、右侧遮挡部件20为敞开状态时的室内机10的仰视图。另外,在图5中,省略图示侧方遮挡部件20和90、收纳部25和95、第2移动机构29和99。并且,下面所讲的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的前侧端部,指在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为关闭状态的情况下,在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中与室内机10的前侧接近的一侧的端部。另外,下面所讲的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的后侧端部,指在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为关闭状态的情况下,在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中与室内机10的后侧接近的一侧的端部。
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是沿室内机10的左右方向较长的板状部件。并且,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被配置于室内机10的下部。具体地讲,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被配置成为能够覆盖吹出口15中形成于室内机外壳12的底面的开口部分的大致整体。
另外,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具有与后面叙述的第1移动机构50连接的连接部31、32、33、34、35。在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中,连接部31、32、33、34、35被配置于在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覆盖吹出口15的状态下能够从室内机10的外部进行目视确认的面的相反侧的面上。并且,连接部31、32、33、34、35包括第1连接部31、32、33和第2连接部34、35。第1连接部31、32、33被配置于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的前侧端部附近,而且分别位于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的两端部附近以及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的长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附近(参照图2和图5)。第2连接部34、35被配置于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的后侧端部附近,而且分别位于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的长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附近(参照图2和图5)。并且,各个第2连接部34、35在与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上排列配置。另外,第2连接部34、35被配置于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中从连接3个第1连接部31、32、33的直线上偏离的位置。因此,通过确定第1连接部31、32、33及第2连接部34、35的位置,来确定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的位置和姿势。
并且,第1连接部31、32、33及第2连接部34、35分别包括枢轴支撑部。各个枢轴支撑部对后面叙述的支撑轴47、57、67、78a、78b进行枢轴支撑并使支撑轴47、57、67、78a、78b能够旋转。并且,各个枢轴支撑部利用滑动性能良好的部件(高滑动部件)构成,能够抑制摩擦而使支撑轴47、57、67、78a、78b顺畅旋转。
另外,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可以采用4种状态(关闭状态、第1敞开状态、第2敞开状态和第3敞开状态)。另外,下面为了便于说明,将吹出口15中在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的状态为关闭状态时被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覆盖的部分、即在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的状态为关闭状态时配置有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的空间,称为吹出口15的第1部分16。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说的“遮挡”,指利用能够覆盖吹出口15的预定部分的部件将所述预定部分大致全部覆盖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说的“敞开”,指没有用能够覆盖吹出口15的预定部分的部件将所述预定部分大致全部覆盖的状态。例如,将吹出口15的第1部分16大致整体被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覆盖的状态称为吹出口15的第1部分16被遮挡的状态,将吹出口15的第1部分16大致整体未被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覆盖的状态称为吹出口15的第1部分16敞开的状态。
在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的状态为关闭状态的情况下,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被配置成为覆盖吹出口15的第1部分16(参照图1和图6的(a))。因此,在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的状态为关闭状态的情况下,吹出口15的第1部分16被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遮挡。
在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的状态为第1敞开状态的情况下,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被配置成为与吹出口15的第1部分16、即吹出口15中相当于第1部分16的开口面大致平行地对置(参照图5)。因此,从敞开的吹出口15的第1部分16吹出的空气被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限制,并朝向室内机10的前方吹出。
并且,在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的状态为第2敞开状态的情况下,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被配置成为相对于吹出口15中相当于第1部分16的开口面倾斜预定角度。具体地讲,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在前后方向上被这样倾斜配置(参照图2),即,使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的后侧端部比前侧端部更接近吹出口15的第1部分16。因此,从敞开的吹出口15的第1部分16吹出的空气被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限制,并朝向室内机10的前方吹出。
并且,在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的状态为第2敞开状态的情况下,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相对于吹出口15中相当于第1部分16的开口面向前后方向倾斜配置。因此,在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的状态为第2敞开状态的情况下,与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的状态为第1敞开状态的情况相比,形成朝向室内机10的下方的空气流。因此,下面将在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的状态为第2敞开状态的情况下,从吹出口15吹出的空气朝向的方向称为前侧下方,将在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的状态为第1敞开状态的情况下,从吹出口15吹出的空气朝向的方向称为前侧上方。
在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的状态为第3敞开状态的情况下,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被配置成为相对于吹出口15中相当于第1部分16的开口面倾斜预定角度。具体地讲,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在前后方向上被这样倾斜配置,即,使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的前侧端部比后侧端部更接近吹出口15的第1部分16。因此,从敞开的吹出口15的第1部分16吹出的空气被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限制,并朝向室内机10的下方吹出。
<侧方遮挡部件>
图7是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为第2敞开状态、右侧遮挡部件20为关闭状态的室内机10的立体图,是右侧遮挡部件20附近的局部放大图。图8是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为第2敞开状态、右侧遮挡部件20为敞开状态时的室内机10的立体图,是右侧遮挡部件20附近的局部放大图。图9是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为第1敞开状态、右侧遮挡部件20为敞开状态时的室内机10的侧视图,是表示室内机10的下部的图。
侧方遮挡部件20、90被配置于室内机10的左右两侧下部。具体地讲,侧方遮挡部件20、90是呈沿着室内机10的下部的角部而弯曲的形状的部件,能够覆盖吹出口15中从室内机外壳12的底面一直形成到侧面的开口部分。并且,侧方遮挡部件20、90能够覆盖吹出口15中除了被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覆盖的吹出口15的第1部分16之外的部分。另外,下面为了便于说明,将吹出口15中在侧方遮挡部件90为关闭状态时被侧方遮挡部件90覆盖的部分,换言之,将吹出口15中在侧方遮挡部件90为关闭状态时配置有侧方遮挡部件90的空间,称为吹出口15的第2部分17a。并且,将吹出口15中在侧方遮挡部件20为关闭状态时被侧方遮挡部件20覆盖的部分,换言之,将吹出口15中在侧方遮挡部件20为关闭状态时配置有侧方遮挡部件20的空间,称为吹出口15的第3部分17b。
并且,侧方遮挡部件20、90被配置如下(参照图6的(a)),在侧方遮挡部件20、90和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将吹出口15遮挡的状态下,在仰视观察室内机10时,覆盖吹出口15中形成于室内机外壳12的底面的开口部分的侧方遮挡部件20、90的一部分和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在左右方向上是大致连续的。
下面,说明侧方遮挡部件20、90的结构。另外,下面将侧方遮挡部件20、90中在从正面观察室内机10时被配置于室内机10的右侧下部的侧方遮挡部件20称为右侧遮挡部件20,将被配置于室内机10的左侧下部的侧方遮挡部件90称为左侧遮挡部件90。并且,左侧遮挡部件90与使右侧遮挡部件20的结构左右对称而得到的结构相同,因而在此仅说明右侧遮挡部件20的结构,省略有关左侧遮挡部件90的结构的说明。
右侧遮挡部件20具有第1部分21和第2部分22。第1部分21包括右侧遮挡部件20的第1端部20a。并且,第1部分21能够覆盖第3部分17b中在吹出口15中形成于室内机外壳12的底面的开口部分。第2部分22包括在右侧遮挡部件20为关闭状态时位于比第1端部20a靠上方的位置的第2端部20b。并且,第2部分22能够覆盖第3部分17b中在吹出口15中形成于室内机外壳12的侧面的开口部分。
并且,侧方遮挡部件20、90能够采用两种状态(关闭状态和敞开状态)。
在侧方遮挡部件20、90的状态为关闭状态的情况下,右侧遮挡部件20被配置成为覆盖吹出口15的第3部分17b,左侧遮挡部件90被配置成为覆盖吹出口15的第2部分17a(参照图7)。因此,在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以及侧方遮挡部件20、90为关闭状态的情况下,吹出口15被遮挡。
在侧方遮挡部件20、90的状态为敞开状态的情况下,右侧遮挡部件20被配置成为将吹出口15的第3部分17b敞开,左侧遮挡部件90被配置成为将吹出口15的第2部分17a敞开(参照图8)。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侧方遮挡部件20、90采用敞开状态的情况下,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采用第1敞开状态、第2敞开状态或者第3敞开状态中的任意一种敞开状态。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侧方遮挡部件20、90中,在侧方遮挡部件20、90为关闭状态的情况下能够从室内机10的外侧目视确认的外观面的相反侧的面即内表面粘贴有防止结露用的发泡材料。
<收纳部>
图10是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为第2敞开状态、右侧遮挡部件20为关闭状态的室内机10的剖视图,是右侧遮挡部件20附近的局部放大图。图11是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为第2敞开状态、右侧遮挡部件20为敞开状态的室内机10的剖视图,是右侧遮挡部件20附近的局部放大图。
收纳部25、95分别具有形成用于收纳敞开状态的侧方遮挡部件20、90的一部分的收纳空间S的第1形成部件26、96和第2形成部件27、97(参照图10)。具体地讲,在利用第1形成部件26、96和第2形成部件27、97形成的收纳空间S中收纳了敞开状态的侧方遮挡部件20、90的第1部分(21,参照图11)。并且,第1形成部件26、96和第2形成部件27、97被固定于室内机外壳12。另外,收纳部25被配置于吹出流路中吹出口15的第3部分17b附近(参照图3)。并且,收纳部95被配置于吹出流路中吹出口15的第2部分17a附近(参照图3)。因此,吹出流路在其下部被收纳部25、95划分为3个流路。在此,为了便于说明,在吹出流路中,将入口由两个收纳部25、95的上端部划定、出口是吹出口15的第1部分16的流路部分称为主吹出流路B。并且,在吹出流路中,将收纳部25的上端部位于入口、出口是吹出口15的第3部分17b的流路部分称为右侧吹出流路D。并且,在吹出流路中,将收纳部95的上端部位于入口、出口是吹出口15的第2部分17a的流路部分称为左侧吹出流路C。因此,在该室内机10中,主吹出流路B的出口被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堵塞,左侧吹出流路C的出口被右侧遮挡部件20堵塞,右侧吹出流路D的出口被右侧遮挡部件20堵塞。另外,在侧方遮挡部件20、90为敞开状态的情况下,各个侧方遮挡部件20、90被配置于远离右侧吹出流路D和左侧吹出流路C的位置。因此,在该室内机10中,在侧方遮挡部件20、90为敞开状态的情况下,各个侧方遮挡部件20、90构成为不会对从吹出口15的第2部分17a和吹出口15的第3部分17b吹出的调和空气产生影响。因此,在右侧吹出流路D和左侧吹出流路C中流通的调和空气,被形成右侧吹出流路D和左侧吹出流路C的流路形成部件限制,并从朝向侧方开口的吹出口15的第2部分17a和第3部分17b吹出。
并且,第1形成部件26、96从吹出口15的第2部分17a附近或者第3部分17b附近向上方延伸。第1形成部件26、96呈能够与侧方遮挡部件20、90对应的弯曲形状,并且被倾斜配置成为使第1形成部件26、96的上部比第1形成部件26、96的下部更接近室内机主体11的中央侧。另外,如图3所示,第1形成部件26、96是形成右侧吹出流路D和左侧吹出流路C的流路形成部件的一部分,与室内机外壳12一起形成右侧吹出流路D和左侧吹出流路C。
第2形成部件27、97以不干涉敞开状态的侧方遮挡部件的方式配置在第1形成部件26、96的下侧。并且,关闭状态的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配置在第2形成部件27、97的下侧。
<第1移动机构>
第1移动机构50是用于使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移动,以便从吹出口15的第1部分16被遮挡的状态变为吹出口15的第1部分16敞开的状态的机构。并且,第1移动机构50通过变更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相对于吹出口15中相当于第1部分16的开口面的位置,能够切换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的状态(姿势)。
第1移动机构50具有推出机构41、51、61和角度调整机构71a、71b。
推出机构41、51、61能够使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和推出机构41、51、61相连接的部分即第1连接部31、32、33移动,以便将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从吹出口15附近向前方推出,由此能够使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滑动移动即推出移动。
并且,推出机构41、51、61是齿条/小齿轮机构,如图4及图5所示具有小齿轮42、52、62和移动部件43、53、63。各个小齿轮42、52、62与后面叙述的推出机构驱动用马达54具有的驱动轴54a连接,通过由推出机构驱动用马达54进行驱动而旋转。移动部件43、53、63具有与各小齿轮42、52、62啮合的齿条46、56、66和支撑轴47、57、67。齿条46、56、66从移动部件43、53、63的一端部附近一直设置到另一端部附近。各个支撑轴47、57、67与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的长度方向平行地贯穿插入于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的第1连接部31、32、33具有的各个枢轴支撑部,支撑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使其能够转动。
并且,推出机构41、51、61具有一个推出机构驱动用马达54。驱动轴54a与推出机构驱动用马达54连接,由推出机构驱动用马达54进行驱动而旋转。并且,如上所述,各个推出机构41、51、61的小齿轮42、52、62与驱动轴54a连接。因此,推出机构驱动用马达54通过使驱动轴54a旋转,能够使小齿轮42、52、62旋转。另外,推出机构驱动用马达54被固定在后面叙述的安装板80上。
根据这种结构,在推出机构41、51、61中,在推出机构驱动用马达54使小齿轮42、52、62旋转时,动力传递给与小齿轮42、52、62啮合的齿条46、56、66,移动部件43、53、63相对于小齿轮42、52、62的位置变化。因此,随着移动部件43、53、63的移动,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向朝向吹出口15中相当于第1部分16的开口面的方向移动,或者向远离吹出口15中相当于第1部分16的开口面的方向移动。另外,推出机构驱动用马达54的旋转量和旋转方向由后面叙述的控制部84控制。
并且,角度调整机构71a、71b能够使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和角度调整机构71a、71b相连接的部分即第2连接部34、35移动,以便调整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相对于吹出口15中相当于第1部分16的开口面的前后方向的倾斜角度。
角度调整机构71a、71b具有角度调整机构驱动用马达73a、73b和连杆机构72a、72b。
角度调整机构驱动用马达73a、73b具有驱动轴79a、79b。角度调整机构驱动用马达73a、73b是步进马达,通过驱动轴79a、79b来驱动连杆机构72a、72b。连杆机构72a、72b具有摆动杆74a、74b和臂75a、75b。摆动杆74a、74b的一端部被配置于驱动轴79a、79b附近,摆动杆74a、74b随着驱动轴79a、79b的旋转而摆动。并且,摆动杆74a、74b的另一端部能够转动地与臂75a、75b的一端部连接。另外,在臂75a、75b中与摆动杆74a、74b连接的端部的相反侧端部附近形成有支撑轴78a、78b。支撑轴78a、78b分别与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的第2连接部34、35的枢轴支撑部卡合,支撑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并使其能够转动。
根据这种结构,角度调整机构71a、71b通过由角度调整机构驱动用马达73a、73b进行驱动,能够推拉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的第2连接部34、35。另外,连杆机构72a、72b的旋转角度即角度调整机构驱动用马达73a、73b的旋转量和旋转方向,由后面叙述的控制部84控制。
并且,第1移动机构50具有安装板80。安装板80被配置于吹出口15中相当于第1部分16的开口面的上方。并且,在安装板80的上表面固定有一个推出机构驱动用马达54、以及两个角度调整机构驱动用马达73a、73b。具体地讲,推出机构驱动用马达54被固定在安装板80的左侧的端部附近。并且,角度调整机构驱动用马达73a、73b分别被固定在安装板80的大致中央部。这样,推出机构驱动用马达54和角度调整机构驱动用马达73a、73b与安装板80一起被收纳于室内机外壳12的内部。
<第2移动机构>
图12是右侧遮挡部件20附近的立体图。图13是在从侧面观察室内机10时的第2移动机构29的示意图。另外,在图12中省略图示室内机外壳12的前部和收纳部25。并且,图13中的单点划线表示右侧遮挡部件20的旋转轴。
第2移动机构29、99是与第1移动机构50不同的移动机构,是能够使侧方遮挡部件20、90移动的机构,以使得从吹出口15的第2部分17a和第3部分17b被遮挡的状态变为使吹出口15的第2部分17a和第3部分17b敞开的状态。换言之,第2移动机构29、99是使侧方遮挡部件20、90移动以便切换侧方遮挡部件20、90的状态的机构。具体地讲,第2移动机构29、99使关闭状态的侧方遮挡部件20、90朝向室内机主体11的左右方向的中央移动,以便将侧方遮挡部件20、90的状态从关闭状态切换为敞开状态。并且,此时,第2移动机构29、99使侧方遮挡部件20、90移动,以便将侧方遮挡部件20、90配置在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的上侧。
下面,说明第2移动机构29、99的结构。并且,第2移动机构29、99具有用于切换右侧遮挡部件20的状态的第2移动机构29、和用于切换左侧遮挡部件90的状态的第2移动机构99。另外,第2移动机构99与使第2移动机构29的结构左右对称而得到的结构相同,因而在此仅说明第2移动机构29的结构,省略有关第2移动机构99的结构的说明。
第2移动机构29具有第2移动机构驱动用马达24、支撑部件23和弹簧部28。
第2移动机构驱动用马达24被配置于右侧吹出流路D外部,并被固定于室内机外壳12。具体地讲,第2移动机构驱动用马达24如图13所示在室内机外壳12内比吹出口15的第3部分17b的后部靠近室内机外壳12的后方配置。
并且,第2移动机构驱动用马达24具有通过由第2移动机构驱动用马达24进行驱动而旋转的驱动轴24b、和与驱动轴24b联动而旋转的联动杆24a。驱动轴24b沿室内机10的大致前后方向延伸。具体地讲,驱动轴24b按照图13所示倾斜配置成,相对于室内机10的前后方向使驱动轴24b的后部比前部低。
支撑部件23具有前方支撑部件23a和后方支撑部件23b。前方支撑部件23a的下端部被固定于右侧遮挡部件20的第2端部20b附近。并且,前方支撑部件23a的上端部旋转自如地支撑于室内机外壳12。后方支撑部件23b的下端部被固定于右侧遮挡部件20的第1端部20a附近。并且,后方支撑部件23b的上端部与第2移动机构驱动用马达24具有的驱动轴24b连接。因此,通过驱动轴24b的旋转,后方支撑部件23b能够以驱动轴24b为中心旋转。
弹簧部28具有弹簧保持部28a、和一部分被配置于弹簧保持部28a的外周面上的弹簧部件28b。弹簧保持部28a被设置成为能够以驱动轴24b为中心旋转。并且,弹簧保持部28a的一部分与后方支撑部件23b连接。另外,弹簧保持部28a包括卡定销28c。卡定销28c被设置成为从弹簧保持部28a凸出。
弹簧部件28b的一端从图12所示的箭头X1方向架设在卡定销28c上,经由卡定销28c对弹簧保持部28a向图12所示的箭头X1方向施力。并且,弹簧部件28b的另一端被固定于室内机外壳12。因此,弹簧部件28b经由卡定销28c始终对后方支撑部件23b向图12所示的箭头X1方向施力。
根据这种结构,在第2移动机构29中,借助第2移动机构驱动用马达24的驱动,联动杆24a克服弹簧部件28b的作用力而按压卡定销28c的抵接部,并向图12中的箭头X2方向转动,由此后方支撑部件23b向相同方向转动。因此,右侧遮挡部件20以倾斜配置的驱动轴24b为旋转轴,向使吹出口15的第3部分17b敞开的方向移动。即,第2移动机构驱动用马达24克服弹簧部件28b的作用力,将右侧遮挡部件20的状态从关闭状态切换为敞开状态。这样,右侧遮挡部件20的第1部分21被收纳在收纳空间S中。另外,此时,右侧遮挡部件20中没有被收纳于收纳空间S中的部分即第2部分22的一部分,被配置于在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为关闭状态时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所在的空间即吹出口15的第1部分16。
并且,后方支撑部件23b始终被弹簧部件28b向图12所示的箭头X1方向施力,因而右侧遮挡部件20被向使其状态始终是关闭状态的方向施力。因此,在第2移动机构29中,借助第2移动机构驱动用马达24的驱动,联动杆24a向图12所示的箭头X1方向转动,由此卡定销28c和后方支撑部件23b借助弹簧部件28b的作用力而向相同方向转动。由此,右侧遮挡部件20以驱动轴24b为旋转轴向遮挡吹出口15的第3部分17b的方向移动。
另外,在第2移动机构99中,借助第2移动机构驱动用马达94的驱动,左侧遮挡部件90克服弹簧部件的作用力而从关闭状态切换为敞开状态,或者借助弹簧部件的作用力而从敞开状态切换为关闭状态。另外,第2移动机构驱动用马达24、94的驱动由后面叙述的控制部84控制。
<控制部>
图14是空调机具有的控制部84的控制框图。
控制部84如图14所示与室内机10和室外机2的各种设备连接,根据经由遥控器86来自空调对象者的运转命令,能够进行与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等各种运转模式对应的各种设备的运转控制。
并且,在遥控器86设有运转停止/开始按钮、运转切换按钮和风向设定按钮86a等多个开关。运转停止/开始按钮是在空调对象者将空调机的运转停止时或者使运转开始时而操作的开关。并且,运转切换按钮是在空调对象者设定空调机的制冷运转或者制热运转等各种运转模式时而操作的开关。另外,风向设定按钮86a是在空调对象者设定从室内机10吹出的空气的吹出方向时而操作的开关。例如,在风向设定按钮86a被空调对象者按下时,控制部84接收来自空调对象者的风向设定命令作为控制信号。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风向设定命令包括第1命令和第2命令,第1命令是以使调和空气吹向室内机10的侧方的方式来设定空气的吹出方向的命令,第2命令是以使调和空气吹向室内机10的前侧上方及侧方而不直接吹向空调对象者的方式来设定空气的吹出方向的命令。并且,风向设定命令的第1命令是仅在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采用第2敞开状态或者第3敞开状态时进行的命令。
并且,控制部84具有驱动控制部85。驱动控制部85控制推出机构驱动用马达54及两个角度调整机构驱动用马达73a、73b的转速和旋转方向,由此以任意的定时驱动推出机构41、51、61和角度调整机构71a、71b。由此,能够切换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的状态。并且,驱动控制部85控制第2移动机构驱动用马达24、94的转速和旋转方向,由此以任意的定时驱动第2移动机构29、99。由此,能够切换侧方遮挡部件20、90的状态。
另外,驱动控制部85在将侧方遮挡部件20、90从关闭状态切换为敞开状态的情况下,以使侧方遮挡部件20、90和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不干涉的方式,将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的状态从关闭状态切换为第1敞开状态、第2敞开状态、或者第3敞开状态,然后将侧方遮挡部件20、90的状态从关闭状态切换为敞开状态。并且,驱动控制部85在将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的状态从第1敞开状态、第2敞开状态、或者第3敞开状态切换为关闭状态的情况下,在侧方遮挡部件20、90为敞开状态时,以使侧方遮挡部件20、90和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不干涉的方式,将侧方遮挡部件20、90的状态从敞开状态切换为关闭状态,然后将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的状态从第1敞开状态、第2敞开状态、或者第3敞开状态切换为关闭状态。
并且,控制部84向驱动控制部85发送与接收到的风向设定命令相关的控制信号、与制冷运转或者制热运转的运转模式设定命令相关的控制信号、以及与运转停止命令相关的控制信号。并且,驱动控制部85根据从控制部84发送的控制信号,切换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和侧方遮挡部件20、90的状态。
例如,在从控制部84发送了与制冷运转的运转模式设定命令相关的控制信号的情况下,驱动控制部85以使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的状态成为第2敞开状态的方式驱动第1移动机构50。
由此,从吹出口15的第1部分16吹出的调和空气受到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的限制,而吹向室内机10的前侧下方。
并且,例如,在从控制部84发送了与制热运转的运转模式设定命令相关的控制信号的情况下,驱动控制部85以使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的状态成为第3敞开状态的方式驱动第1移动机构50。
由此,从吹出口15的第1部分16吹出的调和空气受到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的限制,而吹向室内机10的下方。
并且,例如,在从控制部84发送了与第1命令相关的控制信号的情况下,驱动控制部85以使侧方遮挡部件20、90成为敞开状态的方式驱动第2移动机构29、99。
由此,到达吹出口15的第2部分17a及第3部分17b的调和空气朝向室内机10的侧方吹出。另外,此时,驱动控制部85不驱动第1移动机构50,因而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的状态保持第2敞开状态或者第3敞开状态中的任意一种状态。因此,在从空调对象者经由遥控器86输出了第1命令的情况下,向室内机10的侧方及室内机10的前方下方或者下方吹出调和空气。
并且,例如,在从控制部84发送了与第2命令相关的控制信号的情况下,驱动控制部85以使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的状态成为第1敞开状态的方式驱动第1移动机构50,同时以使侧方遮挡部件20、90的状态成为敞开状态的方式驱动第2移动机构29、99。
由此,从吹出口15的第1部分16吹出的调和空气受到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的限制,而吹向室内机10的前侧上方。并且,到达吹出口15的第2部分17a及第3部分17b的调和空气朝向室内机10的侧方吹出。
并且,例如,在从控制部84发送了与制冷运转及制热运转的运转停止命令相关的控制信号的情况下,驱动控制部85以使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及侧方遮挡部件20、90的状态成为关闭状态的方式驱动第1移动机构50和/或第2移动机构29、99。
由此,吹出口15被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及侧方遮挡部件20、90遮挡。
<特征>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侧方遮挡部件20、90能够将吹出口15的第2部分17a及第3部分17b遮挡或者使其敞开,吹出口15包括用于向室内机10的侧方吹出调和空气的、形成于室内机外壳12的侧面的开口部分。换言之,侧方遮挡部件20、90能够开闭吹出口15的第2部分17a及第3部分17b。因此,例如在不需要向侧方吹出空气的情况下,能够利用侧方遮挡部件20、90遮挡吹出口15的第2部分17a及第3部分17b,在需要向侧方吹出空气的情况下,能够利用侧方遮挡部件20、90将吹出口15的第2部分17a及第3部分17b敞开。
由此,能够根据需要向侧方吹出调和空气。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处于关闭状态的侧方遮挡部件20、90通过第2移动机构29、99朝向室内机主体11的左右方向的中央移动,由此侧方遮挡部件20、90的状态从关闭状态向敞开状态转移。因此,即使侧方遮挡部件20、90采用敞开状态,也能够使室内机10的左右方向的宽度不扩大。因此,例如与在侧方遮挡部件从关闭状态向敞开状态转移时侧方遮挡部件朝向远离室内机的方向移动的情况相比,在设置室内机10时,能够使得不会产生有关侧方遮挡部件20、90能否开闭的设置空间的制约。
由此,在设置室内机10时,能够减小产生室内机10的设置空间的制约的可能性。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侧方遮挡部件20、90及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为关闭状态的情况下,在仰视观察室内机10时,覆盖吹出口15中形成于室内机外壳12的底面的开口部分的侧方遮挡部件20、90的第1部分和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在左右方向上是大致连续配置的。因此,在侧方遮挡部件20、90及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为关闭状态的情况下,能够减小侧方遮挡部件20、90与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之间的接缝显眼的可能性。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处于关闭状态的侧方遮挡部件20、90通过第2移动机构29、99向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的上侧移动,由此将侧方遮挡部件20、90的状态从关闭状态切换为敞开状态。因此,在使侧方遮挡部件20、90的状态从关闭状态向敞开状态转移时,能够减小侧方遮挡部件20、90与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干涉的可能性。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侧方遮挡部件20、90采用敞开状态的情况下,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采用第1敞开状态、第2敞开状态或者第3敞开状态中的任意一种状态。即,在侧方遮挡部件20、90采用敞开状态的情况下,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分离配置于比吹出口15中相当于第1部分16的开口面更靠下侧的位置。并且,在侧方遮挡部件20、90为敞开状态的情况下,侧方遮挡部件20、90的第2部分的一部分被配置于吹出口15的第1部分16。因此,在侧方遮挡部件20、90从关闭状态向敞开状态转移的情况下,能够减小侧方遮挡部件20、90和上下风向调整叶片30干涉的可能性。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利用第1形成部件26、96和第2形成部件27、97形成用于收纳敞开状态的侧方遮挡部件20、90的第1部分的收纳空间S。因此,能够收纳敞开状态的侧方遮挡部件20、90的至少一部分。另外,在侧方遮挡部件20、90采用敞开状态的情况下,侧方遮挡部件20、90的第1部分被收纳于收纳空间S中,由此能够抑制侧方遮挡部件20、90从室内机10的外廓凸出。因此,在侧方遮挡部件20、90采用敞开状态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小有损室内机10的外观的可能性。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利用室内机外壳12的一部分和第1形成部件26形成供朝向吹出口15的第3部分17b的空气流通的右侧吹出流路D。并且,利用室内机外壳12的一部分和第1形成部件96形成供朝向吹出口15的第2部分17a的空气流通的左侧吹出流路C。并且,在侧方遮挡部件20、90为敞开状态的情况下,各个侧方遮挡部件20、90被配置于远离右侧吹出流路D和左侧吹出流路C的位置。因此,例如与侧方遮挡部件接触在侧方吹出流路中流通的调和空气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小侧方遮挡部件20、90与在右侧吹出流路D和左侧吹出流路C中流通的调和空气接触的可能性。
由此,能够减小侧方遮挡部件20、90结露的可能性。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形成部件26、96及第2形成部件27、97被固定于室内机外壳12。因此,能够使收纳空间不会随着侧方遮挡部件20、90的开闭而移动。
并且,由于第1形成部件26、96被固定于室内机外壳12,因而能够使右侧吹出流路D及左侧吹出流路C不会随着侧方遮挡部件20、90的开闭而移动。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2移动机构驱动用马达24、94分别被配置于右侧吹出流路D外部及左侧吹出流路C外部。因此,能够减小在右侧吹出流路D外部及左侧吹出流路C中流通的空气流受到第2移动机构驱动用马达24、94限制的可能性。
由此,能够减小变更从吹出口15的第2部分17a和第3部分17b吹出的空气的吹出方向的可能性。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侧方遮挡部件20、90以沿着室内机10的大致前后方向配置的驱动轴为旋转轴而转动,由此从敞开状态向关闭状态转移或者从关闭状态向敞开状态转移。因此,能够抑制侧方遮挡部件20、90从室内机10的外廓凸出的量。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驱动轴相对于室内机10的前后方向倾斜配置。因此,能够使空气从吹出口15的第2部分17a和第3部分17b吹向斜前方。
(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室内机外壳12内仅配置有一个室内风扇14。因此,在该室内机10中,利用一个室内风扇14形成室内机外壳12内部的空气流。因此,例如与在室内机外壳内配置多个能够形成室内机外壳内部的空气流的室内风扇的情况相比,能够削减部件数量。
<变形例>
(A)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2移动机构驱动用马达24、94分别被配置于右侧吹出流路D外部及左侧吹出流路C外部。
也可以取而代之,在各个侧方吹出流路内部配置第2移动机构驱动用马达。
例如,当第2移动机构驱动用马达在室内机外壳内分别被配置于遮挡吹出口的第2部分的前部和第3部分的前部的位置时,能够使空气不容易从吹出口的第2部分的前部和第3部分的前部朝向前方吹出。
由此,能够容易向侧方吹出空气。
并且,通过将第2移动机构驱动用马达配置在侧方遮挡部件的旋转轨迹内部,能够使侧方遮挡部件稳定地移动。
(B)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2移动机构29、99中,第2移动机构驱动用马达24、94具有的驱动轴和后方支撑部件直接连接,但不限于此,只要第2移动机构是能够以驱动轴为旋转轴使侧方遮挡部件转动的机构即可。例如,也可以由驱动轴和后方支撑部件构成齿条/小齿轮机构。并且,例如第2移动机构也可以是连杆机构。
-第2实施方式-
图15是在空调机的运转停止的状态下的室内机110的外观立体图。图16是在空调机进行制热运转时的室内机110的外观立体图。图17是在空调机进行制热运转、而且侧方开口部17敞开的状态下的室内机110的外观立体图。另外,在图16和图17中,标号116表示在吹出口115中形成于室内机外壳112的底面、而且能够被上下风向调整叶片130覆盖的开口部分。
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空调机进行说明。另外,在该空调机的结构中,除室内机110之外的结构是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因而省略说明。
室内机110是用于安装于室内的壁面等上的壁挂式的室内机。并且,室内机110主要具有室内机主体111、上下风向调整叶片130、第1移动机构以及第2移动机构。另外,上下风向调整叶片130和第1移动机构的结构是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因而省略说明。
<室内机主体的结构>
室内机主体111主要具有室内机外壳112、室内热交换器、室内风扇和垂直叶片。并且,在室内机主体111中,室内热交换器、室内风扇和垂直叶片的结构是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因而省略说明。
室内机外壳112具有外壳主体112a和前面板113。外壳主体112a是在水平方向上较长的大致长方形状的部件。并且,在外壳主体112a中收纳有室内热交换器、室内风扇和垂直叶片等。另外,在外壳主体112a形成有取入口(未图示)和吹出口115。取入口是用于将室内的空气取入到室内机外壳112的内侧的开口,形成于外壳主体112a的上部。
并且,吹出口115是用于将在室内机主体111内得到调和的空气吹出的开口,形成于室内机110的下部附近。具体地讲,吹出口115从外壳主体112a的底面一直连续地形成到两侧面。因此,在室内机110的侧视图中能够目视确认到吹出口115的一部分。
前面板113包括前部113a、和从前部113a的两端部向室内机主体111的后方延伸的侧部113b。前部113a能够覆盖外壳主体112a的前侧的大致全部。侧部113b能够覆盖外壳主体112a的两侧面的一部分。并且,侧部113b能够覆盖吹出口115中形成于外壳主体112a的侧面的开口部分(下面,称为侧方开口部117)。
并且,前面板113能够采用两种状态(关闭状态和敞开状态)。
在前面板113为关闭状态的情况下,如图15和图16所示,前面板113的侧部113b以覆盖侧方开口部117的方式配置。
并且,在前面板113为敞开状态的情况下,如图17所示,前面板113的侧部113b以使侧方开口部117敞开的方式配置。具体地讲,在前面板113为敞开状态的情况下,与前面板113为关闭状态时的前面板113的位置相比,相对于外壳主体112a被配置于上方。
<第2移动机构的结构>
第2移动机构是与第1移动机构不同的移动机构,能够使前面板113相对于室内机主体111沿上下方向滑动移动,以便切换前面板113的状态。
第2移动机构被配置于室内机外壳112的内部。并且,第2移动机构是齿条/小齿轮机构,借助驱动部的驱动力使前面板113移动,由此开闭侧方开口部117。因此,第2移动机构作为将从驱动部传递的旋转运动变换为侧方开口部117的开闭动作、即前面板113的上下方向的直线运动的变换机构发挥作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移动机构是齿条/小齿轮机构,但不限于此,只要是能够使前面板沿上下方向滑动移动的机构即可。例如,只要是能够使前面板沿上下方向滑动移动的机构,则第2移动机构也可以是连杆机构等其它机构。
根据这种结构,在该室内机110中,能够使前面板113相对于室内机主体111向上方滑动移动,由此将侧方开口部117敞开。
由此,能够根据需要向侧方吹出空气。
并且,通过使前面板113沿上下方向滑动移动,从而将侧方开口部117遮挡或者敞开,因而能够使前面板113不从室内机110的外廓向左右方向凸出。因此,在进行前面板113的开闭时,能够抑制前面板113从室内机110的外廓向左右方向凸出的量。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是能够根据需要向侧方吹出空气的室内机的发明,能够有效应用于壁挂式的室内机。
标号说明
12室内机外壳(外壳);14室内风扇(横流式风扇);16第1部分(正面吹出口);17a第2部分(侧方吹出口);17b第3部分(侧方吹出口);20右侧遮挡部件/侧方遮挡部件(遮挡部件);24b驱动轴(旋转轴)30上下风向调整叶片(水平叶片);90左侧遮挡部件/侧方遮挡部件(遮挡部件);112a外壳主体(外壳);113前面板(遮挡部件);117侧方开口部(侧方吹出口);10、110室内机;11、111室内机主体(主体);24、94第2移动机构驱动用马达(马达);26、96第1形成部件(形成部件/流路形成部);27、97第2形成部件(形成部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984号公报
Claims (15)
1.一种空调机的室内机(10、110),其是用于安装在室内的壁面上的壁挂式的室内机,所述室内机具有:
主体(11、111),其具有外壳(12a、112a),在该外壳的侧面形成有用于向侧方吹出空气的侧方吹出口(17a、17b、117);以及
遮挡部件(20、90、113),其能够开闭所述侧方吹出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所述遮挡部件被配置于所述主体的侧面附近,通过朝向所述主体的左右方向的中央移动而从关闭状态向敞开状态转移。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所述室内机还具有水平叶片(30),该水平叶片(30)能够对在所述外壳的底面及前表面中至少任意一个面上形成的正面吹出口(16)进行开闭,
所述遮挡部件被配置于所述水平叶片的侧方,通过向所述水平叶片的上侧移动而从关闭状态向敞开状态转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所述水平叶片通过以远离在所述水平叶片为关闭状态时所在的空间的方式移动,从而从关闭状态向敞开状态转移,
所述遮挡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向所述空间移动,由此所述遮挡部件从关闭状态向敞开状态转移。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在所述遮挡部件和所述水平叶片为关闭状态的情况下,所述遮挡部件和所述水平叶片被配置成为在左右方向上相邻。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所述室内机还具有形成部件(26、27、96、97),所述形成部件(26、27、96、97)形成用于收纳敞开状态的所述遮挡部件的至少一部分的收纳空间(S)。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所述形成部件被固定于所述主体。
8.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所述室内机还具有流路形成部(26、96),所述流路形成部(26、96)用于形成供朝向所述侧方吹出口的空气流通的侧方吹出流路(C、D),
所述遮挡部件在敞开状态下被配置在远离所述侧方吹出流路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所述流路形成部被固定于所述主体。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所述室内机还具有马达(24、94),所述马达(24、94)用于使所述遮挡部件的状态转移至敞开状态或者关闭状态,
所述马达被配置在所述侧方吹出流路内。
11.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所述室内机还具有马达(24、94),所述马达(24、94)用于使所述遮挡部件的状态转移至敞开状态或者关闭状态,
所述马达被配置在所述侧方吹出流路外。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所述遮挡部件具有弯曲的弯曲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所述遮挡部件按照以大致沿着前后方向的旋转轴(24b)为中心旋转的方式进行移动,由此开闭所述侧方吹出口。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所述遮挡部件(113)相对于所述主体(111)向上方移动,由此从关闭状态转移至敞开状态。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在所述外壳内配置有一个能够形成所述外壳内部的空气流的横流式风扇(14)。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181770A JP4766161B2 (ja) | 2009-08-04 | 2009-08-04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JP2009-181770 | 2009-08-04 | ||
PCT/JP2010/004006 WO2011016171A1 (ja) | 2009-08-04 | 2010-06-16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472522A true CN102472522A (zh) | 2012-05-23 |
CN102472522B CN102472522B (zh) | 2016-10-05 |
Family
ID=435440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80034348.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72522B (zh) | 2009-08-04 | 2010-06-16 | 空调机的室内机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2463600A1 (zh) |
JP (1) | JP4766161B2 (zh) |
CN (1) | CN102472522B (zh) |
WO (1) | WO2011016171A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296353A (zh) * | 2013-07-15 | 2015-01-21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风口结构及空调器 |
CN105333513A (zh) * | 2015-12-07 | 2016-02-17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及其室内机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937319B (zh) * | 2011-08-16 | 2015-08-12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室内机 |
JP5365675B2 (ja) * | 2011-09-30 | 2013-12-11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調室内機 |
KR102217011B1 (ko) * | 2014-02-11 | 2021-02-19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 |
CN108088060B (zh) * | 2018-01-04 | 2023-08-11 | 奥克斯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导风系统以及空调器 |
CN210772705U (zh) * | 2018-03-06 | 2020-06-16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室内机以及空调机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118176A (ja) * | 1997-10-20 | 1999-04-30 | Fujitsu General Ltd | 空気調和機 |
JP2008157508A (ja) * | 2006-12-21 | 2008-07-10 | Hitachi Appliances Inc | 空気調和機 |
CN101231024A (zh) * | 2007-01-26 | 2008-07-30 | Lg电子株式会社 | 空调器 |
CN101236002A (zh) * | 2007-01-29 | 2008-08-06 | Lg电子株式会社 | 空调器 |
JP2008281212A (ja) * | 2007-05-08 | 2008-11-20 | Hitachi Appliances Inc | 空気調和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6002984A (ja) | 2004-06-16 | 2006-01-05 | Fujitsu General Ltd | 空気調和機 |
-
2009
- 2009-08-04 JP JP2009181770A patent/JP4766161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
- 2010-06-16 EP EP10806173A patent/EP2463600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0-06-16 WO PCT/JP2010/004006 patent/WO2011016171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0-06-16 CN CN201080034348.2A patent/CN102472522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118176A (ja) * | 1997-10-20 | 1999-04-30 | Fujitsu General Ltd | 空気調和機 |
JP2008157508A (ja) * | 2006-12-21 | 2008-07-10 | Hitachi Appliances Inc | 空気調和機 |
CN101231024A (zh) * | 2007-01-26 | 2008-07-30 | Lg电子株式会社 | 空调器 |
CN101236002A (zh) * | 2007-01-29 | 2008-08-06 | Lg电子株式会社 | 空调器 |
JP2008281212A (ja) * | 2007-05-08 | 2008-11-20 | Hitachi Appliances Inc | 空気調和機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296353A (zh) * | 2013-07-15 | 2015-01-21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风口结构及空调器 |
CN104296353B (zh) * | 2013-07-15 | 2017-06-20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风口结构及空调器 |
CN105333513A (zh) * | 2015-12-07 | 2016-02-17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及其室内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1016171A1 (ja) | 2011-02-10 |
CN102472522B (zh) | 2016-10-05 |
JP2011033299A (ja) | 2011-02-17 |
EP2463600A1 (en) | 2012-06-13 |
JP4766161B2 (ja) | 2011-09-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472521B (zh) | 空调机的室内机 | |
CN102472522A (zh) | 空调机的室内机 | |
CN101097079B (zh) | 空调装置 | |
CN110017538B (zh) | 空调 | |
CN101813364B (zh) | 空调机 | |
JP4883170B2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
CN113623850B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JP2007163029A (ja) | 熱交換形換気装置 | |
AU2004292622C1 (en) | Air conditioner | |
WO2010143378A1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
JP4844665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JP4656257B1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JP3792032B2 (ja) | 空気調和機の風向調節装置 | |
JP2011094876A (ja)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 |
CN1875225B (zh) | 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 | |
JP4766165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JP5267411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WO2011021338A1 (ja) | 空気調和機 | |
JP2009103431A (ja) | 室内ユニット | |
JP2005214560A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
JP2011094877A (ja)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 |
US20240191906A1 (en) | Air conditioner | |
JP5240249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CN216307986U (zh) | 空调室内机 | |
JP5257488B2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005 Termination date: 20190616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