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72350B - 油压缓冲器 - Google Patents
油压缓冲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472350B CN102472350B CN201080028195.0A CN201080028195A CN102472350B CN 102472350 B CN102472350 B CN 102472350B CN 201080028195 A CN201080028195 A CN 201080028195A CN 102472350 B CN102472350 B CN 10247235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rease chamber
- piston rod
- piston
- oil
- r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1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using liquid only; using a fluid of which the nature is immaterial
- F16F9/14—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 F16F9/16—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straight-line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 F16F9/18—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straight-line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with a closed cylinder and a piston separating two or more working spaces therein
- F16F9/182—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straight-line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with a closed cylinder and a piston separating two or more working spaces therein comprising a hollow piston rod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1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using liquid only; using a fluid of which the nature is immaterial
- F16F9/14—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 F16F9/16—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straight-line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 F16F9/18—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straight-line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with a closed cylinder and a piston separating two or more working spaces therein
- F16F9/185—Bitubular uni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50—Special means providing automatic damping adjustment, i.e. self-adjustment of damping by particular sliding movements of a valve element, other than flexions or displacement of valve discs; Special means providing self-adjustment of spring characteristics
- F16F9/516—Special means providing automatic damping adjustment, i.e. self-adjustment of damping by particular sliding movements of a valve element, other than flexions or displacement of valve discs; Special means providing self-adjustment of spring characteristics resulting in the damping effects during contraction being different from the damping effects during extension, i.e. responsive to the direction of mov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在油压缓冲器(10)中,使环状油室(20)的截面积形成为活塞杆(40)的截面积以上,在隔壁部件(30)中设置隔壁单向阀(50),在伸长行程中阻止油从油室(21)流向储油室(22),在压缩行程中,对于从储油室(22)流向油室(21)的油的流动,仅容许由于环状油室(20)的截面积与活塞杆(40)的截面积之差引起的应该补充给该环状油室(20)的补充部分,在伸长行程中,与活塞杆侧油室(21A)的收缩量相当的油、和与由于环状油室(20)的截面积和活塞杆(40)的截面积之差引起的应该从该环状油室(20)排出的排出量相当的油,仅经由单一的伸长侧连通路(60),从活塞杆侧油室(21A)流向活塞侧油室(21B)和储油室(22),在压缩行程中,经由压缩侧连通路(70),将活塞侧油室(21B)的油从该活塞侧油室(21B)直接流向活塞杆侧油室(21A)。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二轮车用前叉等的油压缓冲器。
背景技术
作为油压缓冲器有:在外管和内管的内部设置减震筒,使活塞滑动接触该减震筒的内周,与此相比,为了减少部件数量,如专利文献1所述,不配备减震筒,使活塞滑动接触内管的内周。
该现有的油压缓冲器在于,通过分别固定在外管的内周的开口部、和固定在内管的外周的前端部的衬套(bush),将内管以能够自由滑动的方式插入外管内,分隔形成由该外管的内周、内管的外周、和所述两个衬套所围成的环状的油室,在所述内管的内周设置隔壁部件,在下部分隔形成油室,并在上部分隔形成储油室,将安装于所述外管中的活塞杆以能够自由滑动的方式插入该隔壁部件中,在插入所述内管中的活塞杆的前端部配备与该内管滑动接触的活塞,将所述油室分隔形成收纳所述活塞杆的活塞杆侧油室和未收纳所述活塞杆的活塞侧油室,使所述环状的油室通过设置于所述内管中的油孔与所述活塞杆侧油室连通。
使所述环状的油室的截面积比所述活塞杆的截面积大,且在所述隔壁部件上设置在伸长行程中阻止从所述油室流向所述储油室的单向阀,且在所述隔壁部件上设置将所述油室与所述储油室连通的微小流路。
这样,在压缩行程中进入内管的活塞杆的进入容积部分的工作油从内管内周的油室,通过内管的油孔被转移到环状的油室中。在伸长行程中从内管退出的活塞杆的退出容积部分的工作油从环状的油室,通过内管的油孔被转移到内管内周的油室中。
设置于隔壁部件上的单向阀,能够将在压缩行程中应补充给环状油室的不足部分的油从储油室导入活塞杆侧油室中,在伸长行程中阻止活塞杆侧油室的油向储油室排出。
设置于隔壁部件上的微小流路,将在伸长行程中应从环状油室排出的剩余油从活塞杆侧油室向储油室排出。
另外,在伸长行程中被活塞所压缩的活塞杆侧油室的油,推开设置于活塞上的伸长侧流路的伸长侧阻尼阀,然后转移至活塞侧油室。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4055843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油压缓冲器中,存在以下的问题。
(1)在伸长行程中,从环状的油室及活塞杆油室排出的油被分别分成隔壁部件的微小流路和活塞的伸长侧流路两部分而排出。微小流路的流路孔径需要根据与确保设置于伸长侧流路中的伸长侧阻尼阀的阀开阀压的平衡关系来决定,需要进行严格的精度管理。
(2)隔壁部件的微小流路,仅使在伸长行程中应从环状的油室排出的剩余油通过,不使在伸长行程中被活塞所压缩的活塞杆侧油室的油通过,因此,形成极细的孔径,有可能导致工作油的混入异物挂在上表面而堵塞,设置于外管的开口部以密封环状油室的油封损坏、漏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简化使活塞滑动接触内管的内周的油压缓冲器。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在于,通过分别固定于外管的内周的开口部和内管的外周的前端部的衬套,将内管以能够自由滑动的方式插入外管内,分隔形成由该外管的内周、内管的外周和所述两个衬套所围成的环状的油室,在所述内管的内周设置隔壁部件,在下部分隔形成油室,并在上部分隔形成储油室,将安装在所述外管的活塞杆以能够自由滑动的方式插入该隔壁部件,在插入所述内管中的活塞杆的前端部设置有与该内管的内周滑动接触的活塞,将所述油室分隔形成:收纳所述活塞杆的活塞杆侧油室和未收纳所述活塞杆的活塞侧油室,将所述环状的油室通过设置于所述内管的油孔与所述活塞杆侧油室连通,将所述环状的油室的截面积形成为所述活塞杆的截面积以上,在所述隔壁部件上设置隔壁单向阀,该单向阀在伸长行程中阻止油从所述油室流向所述储油室,在压缩行程中,对于从所述储油室流向所述油室的油,仅容许由于所述环状的油室的截面积与所述活塞杆的截面积之差而应该补充给该环状的油室的补充部分,在伸长行程中,使与所述活塞杆侧油室的收缩量相当的油,和与由于所述环状的油室的截面积与所述活塞杆的截面积之差引起的应该从该环状的油室排出的排出量相当的油,仅经由单一的伸长侧连通路,从所述活塞杆侧油室流向所述活塞侧油室和所述储油室,在压缩行程中,使所述活塞侧油室的油,经由压缩侧连通路从该活塞侧油室直接流向所述活塞杆侧油室。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于,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所述伸长侧连通路由设置于活塞杆中的小孔形成。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于,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中,设置于所述活塞杆中的小孔向设置于活塞杆中的中空部开口,在该中空部的一端侧设置向所述活塞侧油室开口的一端开口部,在该一端开口部设置在伸长行程中打开、在压缩行程中关闭的第一单向阀,在该中空部的另一端侧设置向所述储油室开口的另一端开口部。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在于,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或第三方面中,所述伸长侧连通路的小孔成为产生伸长行程的阻尼力的节流部。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在于,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所述压缩侧连通路设置于活塞。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在于,在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中,在设置于所述活塞中的压缩侧连通路中设置:在压缩行程中打开、在伸长行程中关闭的第二单向阀。
本发明的第七方面在于,在本发明的第五或第六方面中,所述压缩侧连通路成为产生压缩行程的阻尼力的节流部。
本发明的第八方面在于,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中,在所述第一单向阀中添加节流流路,它在压缩行程中,使所述活塞侧油室的油流入所述活塞杆的中空部。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第一,第九方面)
(a)构成为:在伸长行程中,使从环状油室及活塞杆侧油室排出的油仅经由单一的伸长侧连通路。因此,单一的伸长侧连通路的流路孔径无需考虑与其他的流路等的平衡,不必进行严格的精度管理。
(b)单一的伸长侧连通路为:使在伸长行程中应从环状油室排出的剩余油、和在伸长行程中被活塞收缩的活塞杆侧油室的油合并通过,孔径不会过细,因此,能够避免操作油的混入异物挂而堵塞。不会引起设置于外管的开口部来密封环状油室的油封的损坏、漏油。
(c)对于在压缩行程中向被活塞所扩大的活塞杆侧油室供油,从被活塞压缩的活塞侧油室通过压缩侧连通路被直接强制给油,因此,不会引起活塞杆侧油室的压力下降,在活塞杆侧油室的油中不会发生溶解于油中的空气气泡。同时,在压缩行程中,从储油室通过隔壁单向阀流向活塞杆侧油室的油的流动只是由于环状油室的截面积与活塞杆的截面积之差而应补充给该环状油室的补充部分的少量,而且,夹着隔壁单向阀的储油室和活塞杆侧油室(不会引起压力下降)的差压不会增大,成为稳定的流动,因此,在通过隔壁单向阀过程中的油中不会产生溶解于油中的空气气泡。因此,气泡空气不会混入活塞杆侧油室的油中,伸长反转时不会产生伸长侧阻尼力的响应迟缓。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
(d)上述(a)、(b)的伸长侧连通路由设置于活塞杆的小孔形成,因此,能够简化油压缓冲器。
(本发明的第三、第十方面)
(e)设置于上述(d)的活塞杆的小孔向设置于活塞杆的中空部开口,在该中空部的一端侧设置向所述活塞侧油室开口的一端开口部,在该一端开口部设置在伸长行程中打开,在压缩行程中关闭的第一单向阀,在该中空部的另一端侧设置向所述储油室开口的另一端开口部。通过活塞杆的中空部形成将作为伸长侧连通路的小孔与活塞侧油室和储油室连通的通道的全长的大部分,能够简化油压缓冲器。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
(f)上述(d)、(e)的伸长侧连通路的小孔变成产生伸长行程的阻尼力的节流部,这样就能简化油压缓冲器。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
(g)上述(c)的压缩侧连通路设置于活塞,因此,能够简化油 压缓冲器。
(本发明的第六、第十一方面)
(h)在设置于上述(g)的活塞中的压缩侧连通路中设置在压缩行程中打开、在伸长行程中关闭的第二单向阀,这样就能简化油压缓冲器。
(本发明的第七方面)
(i)上述(g)、(h)的压缩侧连通路成为产生压缩行程阻尼力的节流部,这样就能简化油压缓冲器。
(本发明的第八方面)
(j)在上述(e)的第一单向阀中添加节流流路,在压缩行程中使活塞侧油室的油流向活塞杆的中空部。通过设定该节流流路的孔径等,能够很容易地调整在压缩行程中产生的阻尼力。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整个油压缓冲器的截面图。
图2是图1的下部截面图。
图3是图1的上部截面图。
图4是图3的主要部分放大截面图。
图5是隔壁单向阀和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的放大截面图。
图6是表示第一单向阀的截面图。
发明的实施方式
油压缓冲器(二轮车用前叉)10如图1~图4所示,借助固定在外管11的下端开口部的内周的套筒11A、和固定在内管12的上端开口部的外周的套筒12A,将内管12以能够自由滑动的方式插入外管11的内部。在与外管11的下端开口部连接的密封盒11B中收纳油封11C、防尘封11D。密封帽13不透液地螺合于外管11的上端开口部,在外管11的外周设置车体侧安装部件14。14A是车体侧安装部件14固定于外管11的固定销。在内管12的下端开口部不透液地插入底部零件15,被卡定在内管12的内周的挡圈16所固定,在内管12的下端外周插入底托架17,从外侧插入底托架17的底部的贯通孔中的螺栓18被螺合于底部零件15上,拉拢底部零件15,在内管12的下端部设置底托架17。17A是底托架17固定于内管12的固定销。
油压缓冲器10在于,分隔形成由外管11的内周、内管12的外周、和前述两个套管11A、12A围成的环状油室20。
油压缓冲器10在于,在内管12的上端一侧成台阶状扩大内径的内周,依次插入带下环状板轴环31(包括下环状板32)、上环状板33、长尺寸轴环34、垫圈35,利用内管12的上端铆接部12B铆接保持它们。带下环状板轴环31和上环状板33构成设置于内管12的内周的隔壁部件30,利用隔壁部件30在下部分隔形成油室21,且在上部分隔形成储油室22。在储油室22中,其下侧区域是油室22A,上侧区域是空气室22B。
油压缓冲器10在于,使活塞杆40的上端面抵接设置于外管11的上端部的密封帽13的中心轴上的内侧面,从外侧插入密封帽13的贯通孔中的螺栓40A被螺合于活塞杆40的中空内螺纹部上,拉拢活塞杆40,将活塞杆40安装于密封帽13。
油压缓冲器10在于,将隔着密封帽13安装于外管11的活塞杆40从隔壁部件30以能够自由滑动的方式插入内管12的内部。在插入内管12中的活塞杆40的前端部配备与内管12的内周滑动接触的活塞41。在活塞41的外周设置活塞环41A。活塞杆40的活塞41将内管12的内部的油室21分隔形成:收纳活塞杆40的活塞杆侧油室21A、不收纳活塞杆40的活塞侧油室21B。
油压缓冲器10在于,将前述环状油室20通过设置于内管12的油孔20A与活塞杆侧油室21A连通。
油压缓冲器10在于,在内管12的内部,在朝着活塞41的活塞侧油室21B的下端面、和朝着底部零件15的活塞侧油室21B的上端面之间安装悬架弹簧42。油压缓冲器10通过悬架弹簧42的伸缩来吸收车辆行驶时所承受的来自路面的冲击力。
油压缓冲器10在于,将与密封帽13的下表面抵接的制动橡胶43配置在活塞杆40的上端外周周围,将被卡定在活塞杆40的上端外周的挡圈44所支承的垫圈45按压在制动橡胶43的下表面。在油压缓冲器的最大压缩时,内管12的上端铆接部12B隔着垫圈45撞击制动橡胶43,以此来限制最大压缩冲程。
油压缓冲器10在于,将配置在活塞杆40的下端外周周围的复位 弹簧46载持在活塞41的上表面。油压缓冲器10的最大伸长时,隔壁部件30碰撞复位弹簧46,以此来限制最大伸长冲程。
然而,在油压缓冲器10中,如图4、图5所示,由外管11和内管12的环状缝隙构成的前述环状油室20的截面积S1为活塞杆40的截面积(外径所围成的面积)S2以上。
在隔壁部件30上设有隔壁单向阀50,其在伸长行程中阻止油从活塞杆侧油室21A流入储油室22中,在压缩行程中,对于从储油室22流向活塞杆侧油室21A的油,仅容许由于前述环状油室20的截面积S1与前述活塞杆40的截面积S2之差ΔS而应补充给该环状油室20的补充部分。隔壁单向阀50如图5所示,被收纳在隔壁部件30的下环状板32与上环状板33之间,比下环状板32与上环状板33的间隔短,形成比短尺寸轴环31的内径小的外径,且形成滑动接触活塞杆40的外周并上下移动的圆筒状,在下端面形成横槽51。隔壁单向阀50与下环状板32之间安装有由压缩盘簧构成的阀弹簧52,被向上环状板33一侧赋能。在压缩行程中,隔壁单向阀50随着进入内管12的活塞杆40而向下方移动,与下环状板32碰撞,并且在与上环状板33之间形成缝隙,能够将储油室22的油经由其外周从横槽51导入活塞杆侧油室21A中。在伸长行程中,隔壁单向阀50随着从内管12推出的活塞杆40而向上方移动,与上环状板33碰撞,关闭与上环状板33之间的缝隙,阻止活塞杆侧油室21A的油向储油室22排出。
油压缓冲器10在伸长行程中,使与因活塞41的移动而收缩的活塞杆侧油室21A的收缩量相当的油、和与由于环状油室20的截面积S1与活塞杆40的截面积S2之差ΔS而应从该环状油室20排出的排出量相当的油,仅经由单一的伸长侧连通路60,从活塞杆侧油室21A流向活塞侧油室21B和储油室22。
在本实施例中,伸长侧连通路60由设置于活塞杆40中的小孔61形成。小孔61是产生伸长行程的阻尼力的节流部。
在本实施例中,设置于活塞杆40中的小孔61向设置于活塞杆40的中空部62开口。
在设置于活塞杆40中的中空部62的一端侧设置向活塞侧油室21B开口的一端开口部62A,在该一端开口部62A中设置在伸长行程中打 开,在压缩行程中关闭的第一单向阀63。中空部62的一端开口部62A如图5所示,包括设置于活塞41的内周且与中空部62连接的锥形扩径部64、和锥形扩径部64连接且向活塞侧油室21B开口的大径部65,在大径部65的内周装填有挡圈66。第一单向阀63被收纳在一端开口部62A的内部,形成在锥形扩径部64和挡圈66之间上下移动的杯状,在下端面形成横槽63A。在压缩行程中,第一单向阀63被活塞侧油室21B的油加压而向上方移动,与锥形扩径部64碰撞从而关闭一端开口部62A。在伸长行程中,第一单向阀63根据活塞侧油室21B的负压而向下方移动,离开锥形扩径部64,与挡圈66碰撞从而打开一端开口部62A,能够将从活塞杆侧油室21A经由小孔61向中空部62流出的活塞杆侧油室21A的收缩量相当的油,从其下端横槽63A导入活塞侧油室21B中。
在设置于活塞杆40的中空部62的另一端侧设置向储油室22开口的另一端开口部62B。另一端开口部62B由设置于活塞杆40的小孔67构成。在伸长行程中,由于环状油室20的截面积S1与活塞杆40的截面积S2之差ΔS而从该环状油室20排出,经由活塞侧油室21A、小孔61流出至中空部62的该环状油室20的排出量相当的油从另一端开口部62B(小孔67)流向储油室22。
油压缓冲器10采用以下方式构成:在压缩行程中,将与因活塞41的移动而收缩的活塞侧油室21B的收缩量相当的油的至少一部分,在本实施例中是全部,经由压缩侧连通路70直接从活塞侧油室21B流向活塞杆侧油室21A。
在本实施例中,压缩侧连通路70设置于活塞41中。压缩侧连通路70是产生压缩行程的阻尼力的节流部。
在本实施例中,压缩侧连通路70由设置于活塞41的外周槽71构成,在该外周槽71中设置在压缩行程中打开,在伸长行程中关闭的第二单向阀72。第二单向阀72如图5所示,由装填在活塞41的外周槽71的前述的活塞环41A构成。第二单向阀72比外周槽71的槽宽短,形成比外周槽71的槽底径大的内径,且形成与内管12的内周滑动接触并在外周槽71内上下移动的圆筒状,在上端面形成横槽72A。在压缩行程中,第二单向阀72随着进入内管12的活塞41而向上方移动, 在与外周槽71的槽宽方向的下表面之间形成缝隙,能够将活塞侧油室21B的油经由活塞41和内管12的环状缝隙、以及外周槽71(经由外周槽71内的第二单向阀72的内周以及横槽72A)导入活塞杆侧油室21A中。在伸长行程中,第二单向阀72随着从内管12退出的活塞41而向下方移动,与外周槽71的槽宽方向的下表面碰撞然后关闭与其下表面的缝隙,阻止活塞杆侧油室21A的油经由外周槽71向活塞侧油室21B移动。
油压缓冲器10按照如下方式工作。
(压缩行程)
在压缩行程中,产生图5的实线箭头所示的油的流动。即,当活塞杆40进入内管12中时,因活塞41的移动而收缩的活塞侧油室21B的油变成高压,第一单向阀63关闭,第二单向阀72打开。这样,因与活塞41的移动而收缩的活塞侧油室21B的收缩量相当的油经由压缩侧连通路70、第二单向阀72直接流入活塞杆侧油室21A。根据由设置于该压缩侧连通路70中的第二单向阀72的横槽72A等规定的阻尼阻力,产生压缩端阻尼力。
在该压缩行程中,由于环状油室20的截面积S1与活塞杆40的截面积S2之差ΔS而应补充给环状油室20的补充部分的油从储油室22经由隔壁单向阀50被补充给活塞杆侧油室21A。
即,在该压缩侧行程中,进入内管12的活塞杆40的进入容积部分的油,从内管12的活塞杆侧油室21A通过内管12的油孔20A被送至环状油室20。此时,环状油室20的容积增加部分ΔS1(补充量)变成活塞杆40的容积增加部分ΔS2以上,因此,在向环状油室20补充的所需油量中,(ΔS1-ΔS2)=ΔS的不足部分从储油室22通过隔壁单向阀50,被补充给活塞杆侧油室21A甚至环状油室20。
此外,在油压缓冲器10中,可以在前述的第一单向阀63中添加例如由小孔形成的节流流路63B,它在压缩行程中使活塞侧油室21B的油的一部分流入活塞杆40的中空部62。通过设定节流流路63的孔径,能够调整上述的压缩侧阻尼力。此时,从活塞侧油室21B通过第一单向阀63的节流流路63B而向中空部62流出的容积部分的油,从储油室22通过隔壁单向阀50被送至活塞杆侧油室21A。
(伸长行程)
在伸长行程中,产生图5的一点虚线箭头所示的油的流动。即,当活塞杆40从内管12退出时,因活塞41的移动而收缩的活塞杆侧油室21A的油变成高压,被扩大的活塞侧油室21B的油变成负压,第一单向阀63打开,第二单向阀72关闭。这样,因活塞41的移动而收缩的活塞杆侧油室21A的收缩量的油、和由于环状油室20的截面积S1与活塞杆41的截面积S2之差ΔS而应从环状油室20排出的部分的油,仅经由单一的伸长侧连通路60(小孔61)流入活塞侧油室21B和储油室22。根据该伸长侧连通路60(小孔61)的阻尼阻力产生伸长侧阻尼力。
即,在该伸长行程中,从内管12退出的活塞杆40的退出容积部分的油,从环状油室20通过内管12的油孔20A,从内管12的活塞杆侧油室21A,通过伸长侧连通路60(小孔61)、中空部62的一端开口部62A、第一单向阀63,被送至活塞侧油室21B。此时,环状油室20的容积减少部分ΔS1(排出量)为活塞杆40的容积减少部分ΔS2以上,因此,在从环状油室20排出的油量中,(ΔS1-ΔS2)=ΔS的剩余部分从活塞侧油室21A,通过伸长侧连通路60(小孔61)、中空部62的另一端开口部62B、小孔67被排出至储油室22。
在该伸长行程中,从内管12退出的活塞杆40的退出容积部分的油从环状油室20被补充给活塞侧油室21B,活塞杆40的中空部62内的油不会流入活塞侧油室21B,而是产生从活塞杆40的中空部62的小孔67向储油室22排出的剩余油的流动,结果是,储油室22的空气室22B的空气不会通过活塞杆40的中空部62侵入油室21中。因此,能够产生稳定的伸长侧阻尼力。
根据本实施例,具有以下的作用效果。
(a)在伸长行程中,从环状油室20及活塞杆侧油室21A排出的油仅通过单一的伸长侧连通路60。因此,单一的伸长侧连通路60的流路通路无需考虑与其他的流路等的平衡,不必进行严格的精度管理。
(b)单一的伸长侧连通路60,使在伸长行程中应从环状油室20排出的剩余油、和在伸长行程中被活塞41收缩的活塞杆侧油室21A的油合并通过,口径不会过细,因此,能够避免操作油的混入异物挂在 上面而堵塞。不会引起设置于外管11的开口部来密封环状油室20的油封11C的损坏、漏油。
(c)在压缩行程中,向被活塞41扩大的活塞杆侧油室21A供油,从被活塞41压缩的活塞侧油室21B通过压缩侧连通路70直接强制给油,因此,不会引起活塞杆侧油室21A的压力下降,不会在活塞杆侧油室21A的油中产生溶解于油中的空气的气泡。同时,在压缩行程中,从储油室22通过隔壁单向阀50而流向活塞杆侧油室21A的油的流动仅是,由于环状油室20的截面积与活塞杆40的截面积之差而应补充给该环状油室20的补充部分的少量油,而且,夹着隔壁单向阀50的储油室22和活塞杆侧油室21A(不会引起压力下降)的差压不大,因此,变成稳定的流动,因此,通过隔壁单向阀50过程中的油中不会产生溶解于油中的空气的气泡。因此,不会在活塞杆侧油室21A的油中混入气泡空气,在伸长侧反转时,不会发生伸长侧阻尼力的响应迟缓。
(d)上述(a)、(b)的伸长侧连通路60由设置于活塞杆40中的小孔61构成,因此,能够简化油压缓冲器10。
(e)设置于上述(d)的活塞杆40中的小孔61向设置于活塞杆40中的中空部62开口,在该中空部62的一端设置向前述活塞侧油室21B开口的一端开口部62A,在该一端开口部62A设置在伸长行程中打开,在压缩行程中关闭的第一单向阀63,在该中空部62的另一端设置向前述储油室22开口的另一端开口部62B。由活塞杆40的中空部62形成将作为伸长侧连通路60的小孔61与活塞侧油室21B和储油室22连接的通道的全长的大部分,能够简化油压缓冲器10。
(f)上述(d)、(e)的伸长侧连通路60的小孔61变成产生伸长行程的阻尼力的节流部,这样就能简化油压缓冲器10。
(g)上述(c)的压缩侧连通路70设置于活塞41中,因此,能够简化油压缓冲器10。
(h)在设置于上述(g)的活塞41中的压缩侧连通路70中设置:在压缩行程中打开、在伸长行程中关闭的第二单向阀72,这样就能简化油压缓冲器10。
(i)上述(g)、(h)的压缩侧连通路70变成产生压缩行程的阻尼力的节流部,这样就能简化油压缓冲器10。
(j)在上述(e)的第一单向阀63中添加在压缩行程中,使活塞侧油室21B的油流入活塞杆40的中空部62的节流流路63B。通过设定该节流流路63B的孔径等,能够简单地调整在压缩行程中所产生的阻尼力。
以上,根据附图详细地阐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的具体构造并非局限于该实施例,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的设计更改等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在于,通过分别固定于外管的内周的开口部和内管的外周的前端部的衬套,将内管以能够自由滑动的方式插入外管内,分隔形成由该外管的内周、内管的外周和所述两个衬套所围成的环状的油室,在所述内管的内周设置隔壁部件,在下部分隔形成油室,在上部分隔形成储油室,将安装在所述外管的活塞杆以自由滑动的方式插入该隔壁部件中,在插入所述内管中的活塞杆的前端部配备与该内管的内周滑动接触的活塞,将所述油室分隔形成:收纳所述活塞杆的活塞杆侧油室和未收纳所述活塞杆的活塞侧油室,将所述环状的油室通过设置于所述内管的油孔与所述活塞杆侧油室连通,在该油压缓冲器中,使所述环状的油室的截面积形成为所述活塞杆的截面积以上,在所述隔壁部件上设置隔壁单向阀,在伸长行程中阻止油从所述油室流向所述储油室,在压缩行程中,对于从所述储油室流向所述油室的油,仅容许由于所述环状的油室的截面积与所述活塞杆的截面积之差引起的应该补充给该环状油室的补充部分,在伸长行程中,与所述活塞杆侧油室的收缩量相当的油、和与由于所述环状的油室的截面积与所述活塞杆的截面积之差引起的应从该环状的油室排出的排出量相当的油,仅经由单一的伸长侧连通路,从所述活塞杆侧油室流向所述活塞侧油室和所述储油室,在压缩行程中,经由压缩侧连通路,使所述活塞侧油室的油从该活塞侧油室直接流向所述活塞杆侧油室。这样,就能简化使活塞滑动接触内管的内周的油压缓冲器。
符号说明
10油压缓冲器
11外管
11A衬套
12内管
12A衬套
20环状油室
20A油孔
21油室
21A活塞杆侧油室
21B活塞侧油室
22储油室
30隔壁部件
40活塞杆
41活塞
50隔壁单向阀
60伸长侧连通路
61小孔
62中空部
62A一端开口部
62B另一端开口部
63第一单向阀
63B节流流路
70压缩侧连通路
72第二单向阀
Claims (9)
1.一种油压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通过分别固定于外管的内周的开口部和内管的外周的前端部的衬套,将内管以能够自由滑动的方式插入外管内,
分隔形成由该外管的内周、内管的外周和所述两个衬套所围成的环状的油室,
在所述内管的内周设置隔壁部件,在下部分隔形成油室并在上部分隔形成储油室,
将安装于所述外管的活塞杆以能够自由滑动的方式插入该隔壁部件,
在插入所述内管中的活塞杆的前端部设置有与该内管的内周滑动接触的活塞,将所述油室分隔形成:收纳所述活塞杆的活塞杆侧油室和未收纳所述活塞杆的活塞侧油室,
将所述环状的油室通过设置于所述内管的油孔与所述活塞杆侧油室连通,
将所述环状的油室的截面积形成为所述活塞杆的截面积以上,
在所述隔壁部件设置隔壁单向阀,该单向阀在伸长行程中,阻止油从所述油室流向所述储油室,在压缩行程中,对于从所述储油室流向所述油室的油,仅容许流入由于所述环状的油室的截面积与所述活塞杆的截面积之差引起的应该补充给该环状的油室的补充部分,
在伸长行程中,使与所述活塞杆侧油室的收缩量相当的油,和与由于所述环状的油室的截面积与所述活塞杆的截面积之差引起的应该从该环状的油室排出的排出量相当的油,仅经由单一的伸长侧连通路,从所述活塞杆侧油室流向所述活塞侧油室和所述储油室,
在压缩行程中,使所述活塞侧油室的油,经由压缩侧连通路,从该活塞侧油室直接流向所述活塞杆侧油室,
所述伸长侧连通路由设置于活塞杆的小孔形成,
设置于所述活塞杆的小孔向设置于活塞杆的中空部开口,
在该中空部的一端侧设置向所述活塞侧油室开口的一端开口部,在该一端开口部设置在伸长行程中打开,在压缩行程中关闭的第一单向阀,
在该中空部的另一端侧设置向所述储油室开口的另一端开口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压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伸长侧连通路的小孔成为产生伸长行程的阻尼力的节流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压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缩侧连通路设置于活塞。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压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在设置于所述活塞的压缩侧连通路中设置:在压缩行程中打开、在伸长行程中关闭的第二单向阀。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油压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缩侧连通路成为产生压缩行程的阻尼力的节流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压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单向阀中附加:在压缩行程中使所述活塞侧油室的油流向所述活塞杆的中空部的节流流路。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压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壁单向阀被收纳在构成所述隔壁部件的上环状板与下环状板之间,与所述活塞杆的外周滑动接触而上下移动,形成为在下端面形成横槽的圆筒状,并且,在与所述下环状板之间安装有阀弹簧。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压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端开口部包括:设置于所述活塞的内周并与所述中空部连接的锥形扩径部;和与该锥形扩径部连接并向所述活塞侧油室开口的大径部,在该大径部的内周装填有挡圈,
所述第一单向阀被收纳于所述一端开口部的内部,形成为在所述锥形扩径部与所述挡圈之间上下移动的杯状,并且,在下端面形成横槽。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油压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单向阀由装填于所述活塞的外周槽的活塞环形成,该第二单向阀比该外周槽的槽宽更短,具有比该外周槽的槽底径大的内径,形成为与所述内管的内周滑动接触、在所述外周槽内上下移动的圆筒状,并在上端面形成横槽。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269234A JP5383451B2 (ja) | 2009-11-26 | 2009-11-26 | 油圧緩衝器 |
JP2009-269234 | 2009-11-26 | ||
PCT/JP2010/058543 WO2011065040A1 (ja) | 2009-11-26 | 2010-05-20 | 油圧緩衝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472350A CN102472350A (zh) | 2012-05-23 |
CN102472350B true CN102472350B (zh) | 2014-11-12 |
Family
ID=440661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80028195.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72350B (zh) | 2009-11-26 | 2010-05-20 | 油压缓冲器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383451B2 (zh) |
CN (1) | CN102472350B (zh) |
IN (1) | IN2011KN05095A (zh) |
WO (1) | WO201106504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873666B2 (ja) * | 2011-08-30 | 2016-03-01 |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 フロントフォーク |
JP6193598B2 (ja) * | 2013-03-29 | 2017-09-06 |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 軸の連結構造 |
KR101398755B1 (ko) | 2013-05-16 | 2014-05-27 | 주식회사 만도 | 가변식 유압 스토핑 댐퍼 |
JP2018096413A (ja) * | 2016-12-09 | 2018-06-21 | Kybモーターサイクルサスペンション株式会社 | フロントフォーク |
CN108240410A (zh) * | 2017-12-29 | 2018-07-03 | 重庆巨九磊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带有超重提示功能的摩托车用减震器 |
CN113605798A (zh) * | 2021-01-05 | 2021-11-05 | 唐腊辉 | 一种吊趟式推拉门静音液压减震滑轮装置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353963Y (zh) * | 1998-12-23 | 1999-12-15 | 苏木标 | 一种单缸双向筒式液压减震器 |
CN2596101Y (zh) * | 2002-12-27 | 2003-12-31 | 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 电流变液可调减振器 |
CN101070888A (zh) * | 2007-06-05 | 2007-11-14 | 浙江中兴减震器制造有限公司 | 改进结构的汽车减振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732270B2 (ja) * | 1996-03-15 | 2006-01-05 |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 フロントフォーク |
JP2002161940A (ja) * | 2000-11-24 | 2002-06-07 | Kayaba Ind Co Ltd | フロントフォーク |
JP4902497B2 (ja) * | 2007-10-30 | 2012-03-21 |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 油圧緩衝器 |
JP5150397B2 (ja) * | 2008-07-31 | 2013-02-20 |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 油圧緩衝器 |
-
2009
- 2009-11-26 JP JP2009269234A patent/JP5383451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
- 2010-05-20 CN CN201080028195.0A patent/CN102472350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05-20 WO PCT/JP2010/058543 patent/WO201106504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1
- 2011-12-20 IN IN5095KON2011 patent/IN2011KN05095A/en unknown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353963Y (zh) * | 1998-12-23 | 1999-12-15 | 苏木标 | 一种单缸双向筒式液压减震器 |
CN2596101Y (zh) * | 2002-12-27 | 2003-12-31 | 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 电流变液可调减振器 |
CN101070888A (zh) * | 2007-06-05 | 2007-11-14 | 浙江中兴减震器制造有限公司 | 改进结构的汽车减振器 |
Non-Patent Citations (3)
Title |
---|
JP特开2002-161940A 2002.06.07 * |
JP特开2009-108938A 2009.05.21 * |
JP特开2010-38172A 2010.02.18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1065040A1 (ja) | 2011-06-03 |
JP5383451B2 (ja) | 2014-01-08 |
CN102472350A (zh) | 2012-05-23 |
IN2011KN05095A (zh) | 2015-09-04 |
JP2011112160A (ja) | 2011-06-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472350B (zh) | 油压缓冲器 | |
EP2110300B1 (en) | Front fork | |
JP5150397B2 (ja) | 油圧緩衝器 | |
US7441638B2 (en) | Front fork | |
CN103104649B (zh) | 缓冲器 | |
CN103089890B (zh) | 液压缓冲器 | |
CN103291823A (zh) | 嵌套式单向高速阀 | |
JP2015163799A (ja) | 油圧緩衝器 | |
EP2565490A2 (en) | Front Fork | |
JP4902497B2 (ja) | 油圧緩衝器 | |
EP2267332A1 (en) | Shock absorber | |
US9371880B2 (en) | Dual-tube shock absorber | |
WO2014157370A1 (ja) | 液圧緩衝器及び液圧緩衝器への作動液注入方法 | |
CN2931926Y (zh) | 变阻尼油气分离式减震器 | |
JP4514640B2 (ja) | フロントフォーク | |
JP4965490B2 (ja) | 油圧緩衝器 | |
JP2015021505A (ja) | 緩衝器 | |
JP2004044670A (ja) | 車両用の油圧緩衝器 | |
CN103016606B (zh) | 倒置式减震器 | |
JP5485061B2 (ja) | 油圧緩衝器 | |
JP2008240745A (ja) | 油圧緩衝器 | |
JP2004068839A (ja) | 車両の油圧緩衝器 | |
JP4090793B2 (ja) | 車両用の油圧緩衝器 | |
JP6438339B2 (ja) | 油圧緩衝器 | |
JP5872347B2 (ja) | 油圧緩衝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112 Termination date: 201905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