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67018A - 传感器部件和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传感器部件和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67018A
CN102467018A CN2011101929331A CN201110192933A CN102467018A CN 102467018 A CN102467018 A CN 102467018A CN 2011101929331 A CN2011101929331 A CN 2011101929331A CN 201110192933 A CN201110192933 A CN 201110192933A CN 102467018 A CN102467018 A CN 1024670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nsor element
post portion
processing system
image processing
im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9293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67018B (zh
Inventor
堀井清人
大越竹士
德永雅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4670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670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670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670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17Systems in which incident light is modifi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 investigated
    • G01N21/59Transmissivity
    • G01N21/5907Densitomet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42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 G03G15/0147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a singl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 G03G15/0152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a singl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onto which the monocolour toner images are superposed before common transfer from the recording member
    • G03G15/0173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a singl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onto which the monocolour toner images are superposed before common transfer from the recording member plural rotations of recording member to produce multicoloured copy, e.g. rotating set of developing uni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48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or measuring developer properties or quality, e.g. charge, size, flowability
    • G03G15/0849Detection or control means for the developer concentration
    • G03G15/0855Detection or control means for the developer concentration the concentration being measured by optical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67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sing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 G03G2215/0174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sing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plural rotations of recording member to produce multicoloured copy
    • G03G2215/0177Rotating set of developing uni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图像形成装置和传感器部件。该装置包括传感器部件、第一和第二支撑结构。传感器部件具有沿纵向相反的第一和第二端。第一支撑结构包括装在第一凹部上的第一凸出部。第二支撑结构支撑第二端且包括:第二凸出部,其被第二凹部支撑为可沿由将第一和第二端连接所限定的方向移动。第二凸出部具有:第一柱部,其沿第二凸出部的纵向延伸;以及第二柱部,其紧邻第一柱部布置在第二凸出部的端侧,外形比第一柱部的外形大且沿第二凸出部的纵向延伸。第二凹部具有:插入部,其允许第二凸出部插入并且比第二柱部的外形大;通过部,其与插入部连接,比第一柱部的外形大且比第二柱部的外形小;以及定位部,其与通过部连接,形状与第二柱部的外形对应。

Description

传感器部件和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检测显影剂浓度或色调剂浓度的传感器部件,并且还涉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在日本未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No.7-181796(参见[0005]、[0010]、[0014]、[0017]、图1至图3以及图7)、日本未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No.2001-66874(参见[0015]、[0019]、[0024]、[0025]、图1)以及日本未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No.4-349480(参见[0028]、[0035]、图1和图2)中所描述的技术为已知的涉及如下传感器部件的技术,该传感器部件检测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各颜色的显影剂容器中的显影剂浓度,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旋转式显影装置,即,回转式显影装置。
日本未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No.7-181796描述了一种设置在包括回转式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构造。在该构造中,传感器单元(44)安装在各显影单元(4Bk、4c、4m、4y)的显影剂容器上,该传感器单元(44)包括检测各显影单元(4Bk、4c、4m、4y)(四个显影单元)的显影套筒(42)上的色调剂的浓度的传感器(45)。
也就是说,日本未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No.7-181796描述了一种涉及分别将传感器单元(44)布置在回转式显影装置的显影单元(4Bk、4c、4m、4y)中的技术。
日本未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No.2001-66874描述了如下技术:在该技术中,将色调剂浓度传感器(5)布置在旋转式显影单元(2)的测量位置处,该位置与感光鼓(1)的位置呈180°对称(左右对称),该色调剂浓度传感器(5)检测以90°间隔安装在回转式显影装置(2)上的显影单元(3Y、3M、3C、3K)的各显影辊(4Y、4M、4C、4K)上的显影剂的浓度,从而测定位于从显影区域(D)中的显影辊(4Y、4M、4C、4K)旋转180°的位置处的各显影辊(4C、4K、4Y、4M)上的显影剂的浓度。此外,日本未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No.2001-66874描述了如下色调剂浓度传感器(5):色调剂浓度传感器(5)设置成使作为被色调剂浓度传感器(5)的照射光和反射光穿过的平面的光反射表面包含显影辊(4C、4K、4Y、4M)的旋转轴线;并且通过预先设置色调剂浓度传感器(5),从而易于测定显影剂的浓度,例如,即使显影辊(4C、4K、4Y、4M)的位置稍微地偏移,也能够降低对色调剂浓度传感器(5)的灵敏度的影响,并且能够使色调剂浓度传感器(5)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的安装精度的裕量增加。
日本未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No.4-349480描述了如下技术:在该技术中,将检测显影单元(3Y、3M、3C、3BK)的各显影筒(1)上的色调剂的浓度的色调剂浓度检测部件(11)固定在紧密排列的固定部上,该固定部位于使显影单元(3Y、3M、3C、3BK)旋转的吊架(2)的上方,色调剂浓度检测部件(11)在各显影筒(1)位于从显影区域旋转90°的位置时检测各显影筒(1)上的色调剂的浓度。
也就是说,日本未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No.2001-66874和No.4-349480均描述了一种设置在回转式显影装置中的构造,在该构造中,用于在与显影区域分离的位置处检测显影辊上的显影剂的浓度的传感器部件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中。
例如,在下面所描述的日本未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No.5-142906(参见摘要、[0015]、[0052]和图1)以及日本未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No.2008-185848(参见[0011]、[0012]、图2、图3和图5)均描述了已知的用于将传感器部件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定位的技术,然而此技术与日本未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No.7-181796、No.2001-66874和No.4-349480所描述的技术不同之处在于:传感器部件检测具有预定浓度且转印在中间转印带上的色调剂补片的实际浓度等,而不是传感器部件检测显影剂容器内的色调剂的浓度。
日本未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No.5-142906描述了具有下述构造的技术:在该构造中,对安装在复印机主体(50)上的转印带(65)上的色调剂图像进行转印的二次转印装置(72)沿着前后方向可拆卸地安装在复印机主体(50)上,该复印机主体(50)包括具有四颜色显影槽(61至64)的系统的显影装置,该四颜色显影槽(61至64)布置在感光鼓(59)的周向上,由于用于测量一次转印在转印带(65)上的色调剂补片的浓度的色调剂浓度传感器(81)由二次转印装置(72)支撑,所以安装二次转印装置(72)时二次转印装置(72)相对于转印带(65)的定位直接作为色调剂浓度传感器(81)相对于转印带(65)的定位。
此外,日本未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No.5-142906描述了下述技术:在该技术中,将从复印机主体(50)的前壁(90)向前突出的一对销(106)插入在二次转印装置(72)的前壁(104)上形成的一对孔(105)内,将从二次转印装置(72)的后壁(101)向后突出的一对销(102)插入在复印机主体(50)的后板(91)上形成的一对孔(103)内,从而使二次转印装置(72)相对于复印机主体(50)定位。
也就是说,日本未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No.5-142906描述了如下构造:在该构造中,使安装在沿着前后方向可拆卸安装的二次转印装置(72)上的色调剂浓度传感器(81)相对于复印机主体(50)定位。
日本未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No.2008-185848描述了一种在下述图像形成装置中提供的技术: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串联式显影装置并且涉及反射型光学传感器(1),该反射型光学传感器(1)检测中间转印带(4)上的用于浓度检测的色调剂补片或者例如颜色匹配图案等基准图像的浓度和颜色。日本未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No.2008-185848描述了反射型光学传感器(1)由托架(8)支撑并且托架(8)由偏心凸轮(10)可旋转地支撑。因此,日本未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No.2008-185848描述了一种能够通过利用偏心凸轮(10)的旋转将反射型光学传感器(1)移动到用于检测图像浓度等的最佳位置来执行位置调节的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目的是减小图像形成装置尺寸以及对用于检测显影剂浓度的传感器部件进行精确地定位。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传感器部件、第一支撑结构和第二支撑结构。所述传感器部件安装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并检测显影剂,所述传感器部件具有沿着所述传感器部件的纵向彼此相反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并且所述传感器部件由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支撑结构支撑,所述支撑结构由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端、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一支撑部、以及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二支撑部组成,所述第一支撑部支撑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支撑部支撑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包括第一凸出部,所述第一凸出部装配在第一凹部上,所述第一凸出部被所述第一凹部支撑为能沿着所述传感器部件的纵向移动。所述第二支撑结构支撑所述传感器部件的第二端。所述第二支撑结构包括第二凸出部,所述第二凸出部装配在第二凹部上,所述第二凸出部被所述第二凹部支撑为能沿着将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连接起来所限定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二凸出部具有:第一柱部,其沿着所述第二凸出部的纵向延伸;以及第二柱部,其紧邻所述第一柱部布置在所述第二凸出部的端侧,所述第二柱部的外形比所述第一柱部的外形大并且所述第二柱部沿着所述第二凸出部的纵向延伸。第二凹部具有:插入部,其允许所述第二凸出部被插入,并且所述插入部的形状比所述第二柱部的外形大;通过部,其与所述插入部连接,所述通过部比所述第一柱部的外形大并且比所述第二柱部的外形小,并且允许所述第一柱部穿过;以及定位部,其与所述通过部连接,并且所述定位部的形状与所述第二柱部的外形对应,所述定位部被装配在所述第二柱部上并且支撑所述第二柱部使得所述传感器部件被定位。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第一方面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第一柱部和所述第二柱部具有大致圆柱形形状。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第二方面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第一柱部和所述第二柱部可以由布置在所述第一柱部和所述第二柱部之间的圆形截锥部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在第一方面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所述第二柱部的末端处可以形成有斜面。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在第一方面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传感器部件可以利用螺纹固定的方式固定并且支撑在图像形成装置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在第五方面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用于螺纹固定的位置可以布置在图像形成宽度之外,所述图像形成宽度为形成有图像的预定宽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第一方面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可以包括显影装置,所述显影装置包括显影剂保持部件,所述显影剂保持部件在将显影剂保持在所述显影剂保持部件的表面上的同时旋转,所述显影装置将形成在图像保持部件的表面上的潜像显影成为可见图像。所述传感器部件可以检测显影剂的浓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在第七方面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传感器部件可以包括照射部和光接收部,所述照射部从所述显影装置的外部利用检测光照射所述显影剂保持部件,所述光接收部从所述显影剂保持部件接收光,所述传感器部件基于所述光接收部的检测结果检测显影剂的浓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第七方面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可以包括所述图像保持部件,在所述图像保持部件的表面上形成有所述潜像。所述显影装置可以为旋转式显影装置,所述旋转式显影装置包括多个显影单元,每个所述显影单元包括在将显影剂保持在所述显影剂保持部件的表面上的同时旋转的所述显影剂保持部件、以及容纳显影剂的显影剂容器,所述旋转式显影装置使所述显影单元绕着旋转轴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在第九方面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显影装置和所述传感器部件可以沿着预定的安装拆卸方向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在第十方面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显影装置可以被支撑为能沿着所述传感器部件的安装拆卸方向通过内部空间进行拆卸安装,所述显影装置在所述传感器部件的安装方向上被布置在所述传感器部件的下游。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在第一方面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第二凹部可以为通孔。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在第一方面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插入部可以沿着所述传感器部件的安装拆卸方向延伸。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四方面,提供一种传感器部件。所述传感器部件包括第一被支撑部件和第二被支撑部件、以及第二凹部。所述第一被支撑部件和所述第二被支撑部件为在所述传感器部件的纵向上彼此相反的端部,所述第一被支撑部件为第一凸出部或第一凹部,所述第二被支撑部件为第二凸出部或第二凹部。所述第二凸出部具有:第一柱部,其沿着所述第二凸出部的纵向延伸;以及第二柱部,其设置在沿着所述第二凸出部的纵向比所述第一柱部更靠近所述第二凸出部的端部的位置处,所述第二柱部的外形比所述第一柱部的外形大并且所述第二柱部沿着所述第二凸出部的纵向延伸。所述第二凹部具有:插入部,其允许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支撑部被插入;以及定位部,其尺寸设定为将所述传感器部件定位,并且所述定位部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支撑部接合。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五方面,在第十四方面所述的传感器部件中,所述第一柱部和所述第二柱部可以具有大致圆柱形形状。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六方面,在第十四方面所述的传感器部件中,所述第一柱部和所述第二柱部可以由布置在所述第一柱部和所述第二柱部之间的圆形截锥部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七方面,在第十四方面所述的传感器部件中,所述第二凹部还可以具有将所述插入部和所述定位部连接起来的通过部,所述插入部比所述定位部大。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八方面,在第十七方面所述的传感器部件中,所述第二凹部可以为通孔。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九方面,在第十四方面所述的传感器部件中,在所述第二柱部的末端处可以形成有斜面。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方面,在第十四方面所述的传感器部件中,所述传感器部件可以利用螺纹固定的方式固定并且支撑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一方面,在第二十方面所述的传感器部件中,用于螺纹固定的位置可以布置在图像形成宽度之外,所述图像形成宽度为形成有图像的预定宽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二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图形成装置包括:显影装置,其包括显影剂保持部件,所述显影剂保持部件在将显影剂保持在所述显影剂保持部件的表面上的同时旋转,所述显影装置将形成在图像保持部件的表面上的潜像显影成为可见图像;以及根据第十五方面所述的传感器部件,其检测显影剂的浓度。
根据发明的第一方面、第七方面、第八方面、第十四方面和第二十一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与不采用此方面的构造的情形相比,能够减小图像形成装置的尺寸并且能够将传感器部件精确地定位。
根据发明的第二方面和第十五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与第一柱部和第二柱部不具有大致圆柱形形状的情形相比,能够容易地将第二柱部插入在插入部内,能够容易地使第一柱部穿过通过部,并且能够容易地将第二柱部装配在定位部上。
根据发明的第三方面和第十六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在第一柱部和第二柱部之间运动的过程中,圆形截锥部能够引导该运动。
根据发明的第四方面和第十九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与在第二柱部的末端不具有斜面的情形相比,能够容易地将第二柱部插入在插入部中。
根据发明的第五方面和第二十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与传感器部件不利用螺纹固定的方式固定并且支撑在图像形成装置上的情形相比,能够通过将螺钉拧紧或拧松容易地安装或拆卸传感器部件。
根据发明的第六方面和第二十一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与用于螺纹固定的位置没有布置在图像形成宽度之外的情形相比,能够减少由螺纹固定造成的碎屑和粉尘进入到显影区域内的情况。
根据发明的第九方面,与不采用此方面的构造的情形相比,能够检测多个显影剂容器中的显影剂的浓度。
根据发明的第十方面,与不采用此方面的构造的情形相比,能够将显影装置和传感器部件沿着安装拆卸方向进行安装或拆卸。
根据发明的第十一方面,与传感器部件的安装拆卸方向不同于显影装置的安装拆卸方向的情形相比,能够容易地执行显影装置的更换作业。
根据发明的第十二方面和第十八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与不采用此方面的构造的情形相比,能够容易地将第二柱部插入。
根据发明的第十三方面,与不采用此方面的构造的情形相比,能够容易地安装和拆卸传感器部件。
根据发明的第十七方面,与不采用此方面的构造的情形相比,能够容易地将传感器部件定位。
附图说明
将基于以下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图1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说明图;
图2是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显影装置和传感器单元的特定部分的放大说明图;
图3A和图3B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传感器单元和传感器托架的放大说明图,其中图3A是传感器单元和传感器托架的透视图,图3B是从图3A中的箭头IIIB观看到的透视图;
图4A和图4B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单元框架的说明图,其中图4A是示出单元框架以及第一接合板和第二接合板的特定部分的放大说明图,图4B是单元框架与第一接合板和第二接合板接合在一起的状态的放大说明图;
图5A和图5B是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传感器托架的特定部分的放大说明图,其中图5A是示出传感器托架的前端部的特定部分的放大说明图,图5B是示出传感器托架的后端部的特定部分的放大说明图;
图6是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前支撑件的特定部分的放大说明图;
图7A和图7B是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后支撑件的特定部分的放大说明图,其中图7A是将后螺柱插入时的后支撑件的放大图,图7B是后螺柱的放大图;
图8A至图8C是关于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各支撑件和传感器托架的布置方式的说明图,其中图8A是当开闭盖打开时从上方观看到的前后支撑件之间的传感器容纳空间的说明图,图8B是从上方观看到的后支撑件的后螺柱插入传感器托架的后定位孔中并且传感器托架以倾斜的方式从后支撑件朝着相对于前后方向的斜右上方延伸的状态的说明图,图8C是当从右方观看图8B中的状态时的说明图;
图9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动作说明图,图9是示出处于传感器托架在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的同时进入传感器容纳空间的状态下的特定部分的放大透视图;
图10是示出处于传感器托架的前侧从图9中的状态移动并且使传感器托架布置成垂直于前后支撑件的状态下的特定部分的放大说明图;
图11是传感器托架从图10中的状态向上移动并且因此使后螺柱穿过接合孔并且贯穿上通孔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2是传感器托架从图11中的状态向前移动并且因此使前后两端上的螺柱分别贯穿通孔、装配在通孔中并且定位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3是当图12中的状态改变为利用螺纹固定的方式将传感器托架的被固定部固定并且因此将传感器托架固定在前支撑件上的状态时的说明图;以及
图14A和图14B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动作说明图,其中图14A是传感器托架在不倾斜的情况下被容纳、然后滑动并且由此将螺柱插入孔中的构造的说明图,图14B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构造的说明图,在该构造中使传感器托架以倾斜的状态滑动并且将螺柱插入孔中。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具体实例(下文中,被称为示例性实施例)。然而,本发明不限于下述的示例性实施例。
为了更加容易地理解后文所进行的说明,在各图中,设定前后方向为X轴方向,左右方向为Y轴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为Z轴方向;并且由箭头X、-X、Y、-Y、Z和-Z所指示的方向或各侧分别为前方、后方、右方、左方、上方和下方或者为前侧、后侧、右侧、左侧、上侧和下侧。
此外,在各图中,设定内部带点“·”的圆圈“○”表示从纸张的后侧指向纸张的前侧的箭头,而内部带叉“×”的圆圈“○”表示从纸张的前侧指向纸张的后侧的箭头。
在参考各图的说明中,为了便于理解,有时省略了除说明所需的部件之外的部件的图示。
(第一示例性实施例)
图1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说明图。
在图1中,打印机U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例,该打印机U包括:打印机主体U1,其为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实例;以及出纸盘TRh,其作为主体排出部的实例并设置在打印机主体U1的上表面上。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出纸盘TRh处支撑有开闭盖U2,使得开闭盖U2能够绕位于左端的回转中心U2a回转。开闭盖U2是为了对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设置的可更换部件进行更换而打开和闭合的开闭部件的实例。
在打印机主体U1的下部中容纳有送纸托盘TR1至TR3,每个送纸托盘为容纳记录纸张S的送纸容器的实例,该记录纸张S为图像记录在其上的介质的实例。
此外,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打印机主体U1包括控制器C和借助用户的输入进行操作的操作单元UI。打印机主体U1还包括由控制器C控制的激光驱动电路DL、图像处理器GS、电源电路E等等,其中,激光驱动电路DL为潜像形成装置的驱动电路的实例。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控制器C包括:输入输出接口(I/O),其为输入输出信号调节器的实例并执行从外部装置输入信号或将信号输出至外部装置的输入输出、以及输入输出信号水平的调节等;只读存储器(ROM),其存储用于执行所需处理的程序和数据等;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其临时地存储所需的数据;中央处理单元(CPU),其基于存储在ROM中的程序执行处理;以及计算器,其为包括时钟振荡器等的计算器的实例。能够通过执行ROM中所存储的程序来提供各种功能。
图像处理器GS将从外部信息处理装置等输入的图像信息,即图像数据转换成用于写入的图像数据,临时地存储该图像数据,以及将该图像数据作为用于形成潜像的图像数据按预定时间,即定时输出到激光驱动电路DL。激光驱动电路DL基于所输入的图像数据将激光驱动信号输出给潜像形成装置ROS。潜像形成装置ROS基于激光驱动信号发射用于写入图像的图像形成光,即激光束L。控制器C控制操作单元UI、图像处理器GS、激光驱动电路DL、以及电源电路E等的操作,其中电源电路E将电压供给显影辊GRy至GRk和转印辊T1和T2b,这将在后面说明。
由感光鼓构造的图像保持部件PR朝箭头Ya方向旋转。图像保持部件PR的表面由作为充电部件实例的充电辊CR均匀充电,然后通过在潜像形成位置Q1处利用潜像形成装置ROS的激光束L对图像保持部件PR的表面进行扫描来曝光。由此,形成静电潜像。当形成全彩色图像时,依次地形成与包括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青色)(C)和黑色(K)在内的四种颜色的图像对应的静电潜像。当形成单色图像时,仅形成与黑色(K)的图像对应的静电潜像。
形成有静电潜像的图像保持部件PR的表面旋转移动,并且依次地通过显影区域Q2和一次转印区Q3。
对显影区域Q2内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的回转式显影装置G包括四种颜色的显影单元GY、GM、GC和GK,该四种颜色包括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和黑色(K)。显影单元GY、GM、GC和GK借助旋转轴Ga的旋转依次地旋转移动到显影区域Q2。具体而言,显影单元GY至GK布置成各显影单元GY至GK的相位绕着旋转轴Ga偏移90°。在彩色图像记录操作过程中,显影单元GY至GK依次地旋转移动到并且停止在显影位置P1,该显影位置P1为显影装置G面对图像保持部件PR的第一停止位置的实例。
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显影装置G的初始位置,即原位置设置成:经常使用的黑色显影单元GK停止在作为第一停止位置的实例的显影位置P1处,在该位置处黑色显影单元GK面对图像保持部件PR。因此,当执行图像形成操作,即,执行黑色(K)的单色图像的作业时,该单色图像被立即打印。在初始位置处,显影单元GC、GM和GY分别停止在从黑色显影单元GK起顺时针旋转90°、180°和270°的检测位置P2、第三停止位置P3和第四停止位置P4,其中检测位置P2为第二停止位置的实例。
各颜色的显影单元GY至GK包括显影辊GRy、GRm、GRc、GRk和容纳显影剂的显影剂容器GHy、GHm、GHc、GHk,每个显影辊GRy、GRm、GRc、GRk为将显影剂传送到显影区域Q2的显影剂保持部件的实例。因此,图像保持部件PR上的静电潜像经过显影区域Q2形成多个色调剂图像,每个色调剂图像为可见图像的实例。
显影单元GY至GK具有被供给来自色调剂盒(未示出)的各颜色显影剂,即色调剂的显影单元主体,每个色调剂盒为显影剂供给容器的实例。
一次转印区Q3为辊状的一次转印单元T1将中间转印带B按压在图像保持部件PR的表面上的区域,该中间转印带B为朝着箭头Ya方向旋转移动的中间转印部件的实例。电源电路E将一次转印电压供给到一次转印单元T1上。一次转印电压具有与用于显影的色调剂的带电极性相反的极性,该用于显影的色调剂为在显影装置G中所使用的显影剂的实例。
在一次转印区Q3中,一次转印单元T1将图像保持部件PR的表面上显影的色调剂图像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B上。在一次转印之后,图像保持部件清洁器CLp清洁图像保持部件PR的表面上的残余色调剂,该图像保持部件清洁器CLp为图像保持部件清洁器的实例。
朝着箭头Ya方向旋转移动的中间转印带B由驱动辊Rd、张紧辊Rt、步移辊Rw、惰辊Rf以及支承辊T2a可旋转地支撑,其中驱动辊Rd为驱动部件的实例,张紧辊Rt为张力产生部件的实例,步移辊Rw为伸展部件的实例,惰辊Rf为支撑部件的实例,支承辊T2a为对置部件的实例。二次转印辊T2b在与支承辊T2a之间布置有中间转印带B的状态下设置在与支承辊T2a对置的位置处,二次转印辊T2b为二次转印部件的实例。二次转印辊T2b能够朝向和远离支承辊T2a移动。二次转印辊T2b按压在中间转印带B上的区域构成二次转印区Q4。辊清洁器CLr清洁二次转印辊T2b,辊清洁器CLr为二次转印部件清洁器的实例。
此外,接触辊T2c与支承辊T2a接触,该接触辊T2c为二次转印电压供给部件的实例并且由导电金属制成。电源电路E将极性与色调剂的带电极性相同的二次转印电压供给接触辊T2c。辊T2a至T2c构成二次转印单元T2。
当形成全彩色图像时,在潜像形成位置Q1形成第一颜色静电潜像,并且在显影区域Q2中形成第一颜色色调剂图像。此色调剂图像在通过一次转印区Q3时被一次转印单元T1静电地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B上。然后,类似地,第二颜色色调剂图像、第三颜色色调剂图像和第四颜色色调剂图像以依次地彼此叠加的方式一次转印在承载有第一颜色色调剂图像的中间转印带B上。最终,全彩色叠加色调剂图像形成在中间转印带B上。
当形成单色图像时,仅使用单个显影单元,并且将单一颜色色调剂图像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B上。
作为可见图像形成装置的实例的色调剂图像形成装置PR+CR+LD+ROS+G+T1+B由图像保持部件PR、充电辊CR、激光驱动电路LD、潜像形成装置ROS、显影装置G、一次转印单元T1、以及中间转印带B等构成。
按预定定时从送纸托盘TR1至TR3中的一个送纸托盘上拾取的记录纸张S在与一次转印叠加的色调剂图像或者单一颜色色调剂图像移动至二次转印区Q4对应的定时被传送至二次转印区Q4。
具体而言,送纸托盘TR1至TR3中的一个送纸托盘上的记录纸张S在预定定时由拾取辊Rp拾取,记录纸张S由纸张分离辊Rs逐张地分离,所分离的记录纸张S通过纸张传送路径SH1传送,该纸张传送路径SH1为包括多个传送辊Ra的介质传送路径的实例,并且所传送的记录纸张S被传送至定位辊Rr处。
传送至定位辊处的记录纸张S在与一次转印叠加的色调剂图像或者单一颜色色调剂图像移动至二次转印区Q4对应的定时传送至二次转印区Q4。
在二次转印区Q4中,二次转印单元T2将中间转印带B上的色调剂图像共同静电地二次转印到记录纸张S上。带清洁器CLb在二次转印之后将中间转印带B上的残余色调剂移除,该带清洁器CLb为中间转印部件清洁器的实例。
当二次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纸张S通过定影区Q5时,包括加热辊Fh和加压辊Fp的定影装置F加热定影该色调剂图像,其中加热辊Fh为加热部件的实例,加压辊Fp为加压部件的实例。然后,纸张排出辊Rh将记录纸张S排出在出纸盘TRh上,该纸张排出辊Rh为排出部件的实例。
在定影装置F的下游布置有切换门GT1,该切换门GT1为切换部件的实例。切换门GT1从朝着出纸盘TRh的方向和朝着纸张反转路径SH2的方向中选择已经经过定影装置F的记录纸张S的传送方向,该纸张反转路径SH2为介质反转路径的实例并且包括传送辊Ra。
为了进行双面复印,第一面上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纸张S在纸张反转路径SH2上被反转,经过纸张循环路径SH3并且被再次传送至二次转印区Q4处,该纸张循环路径SH3为介质循环路径的实例。然后,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在记录纸张S的第二面上。
(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传感器托架BR以及前支撑件41和后支撑件42之间的安装机构的说明)
图2是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显影装置和传感器单元的特定部分的放大说明图。
图3A和图3B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传感器单元和传感器托架的放大说明图,其中图3A是传感器单元和传感器托架的透视图,图3B是从图3A中的箭头IIIB观看到的透视图。
图4A和图4B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单元框架的说明图,其中图4A是示出单元框架以及第一接合板和第二接合板的特定部分的放大说明图,图4B是单元框架与第一接合板和第二接合板接合在一起的状态的放大说明图。
在图1和图2中,在显影装置G的上方布置有传感器单元U3,该传感器单元U3为传感器部件主体的实例。在图3A、图3B、图4A以及图4B中,传感器单元U3包括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单元框架1,该单元框架1为传感器支撑件的实例。
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单元框架1包括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中板2,该中板2为中板部的实例。在中板2的右端处形成有向上延伸的平板状右上板3,该平板状右上板3为右上板部的实例。在中板2的左端处形成有向下延伸的平板状左下板4,该平板状左下板4为左下表面的实例。在左下板4的下端上支撑有向右延伸的并且沿着前后方向间隔开地布置的一对平板状的前后主体支撑板4a,每个主体支撑板4a为主体支撑板部的实例。在主体支撑板4a上支撑有一对前后传感器主体6,每个传感器主体6为传感器的实例。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传感器主体6布置在显影单元GY至GC的显影辊GRy至GRc的上方,以在每个显影单元GY至GC从显影位置P1顺时针旋转90°并且移动至检测位置P2时面对显影辊GRy至GRc。传感器主体6构造为下述传感器:即,传感器在各个显影辊GRy至GRc移动至检测位置P2时利用检测光照射显影辊GRy至GRc,接收检测光的反射光,并且估计显影剂容器GHy至GHc中的色调剂的浓度。
采用该反射型传感器,由于黑色(K)色调剂吸收检测光而难于精确地检测黑色(K)色调剂的浓度。因此,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传感器在各个显影单元GY至GC移动至检测位置P2时仅检测Y、M和C颜色的显影单元GY至GC的色调剂的浓度。
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当Y至C颜色的显影单元GY至GC从检测位置P2旋转地移动至显影位置P1时,根据基于潜像形成装置ROS所写入的像素数量的色调剂使用量和根据所估计的色调剂浓度,将Y至C颜色的显影剂分别从色调剂盒供给至显影单元GY至GC。当K颜色的显影单元GK旋转地移动至显影位置P1时,由于不能检测到该颜色的色调剂浓度,所以根据K色调剂使用量从色调剂盒供给K颜色的色调剂。
此外,在中板2的前端的左右方向上的中部,形成有向下延伸的平板状的前被定位板7,该前被定位板7作为前下板部的实例和前被定位板部的实例。如图3B和图4B所示,在前被定位板7的中部处形成有上被定位孔7a和下被定位长孔7b。下被定位长孔7b布置在上被定位孔7a的下方并且沿着上下方向延伸。此外,在中板2的后端处,形成有向上延伸的平板状的后接合板8,该后接合板8作为后上板部的实例和后接合板部的实例。如图4A和图4B所示,在后接合板8的左部的中部处形成有下被定位孔8a、上被定位长孔8b、以及第一接合孔8c。上被定位长孔8b布置在下被定位孔8a的上方并且通过切割后接合板8的上部形成半圆形状来形成。第一接合孔8c形成在上被定位长孔8b和下被定位孔8a之间在上下方向上的中部处。
此外,在后接合板8的前侧处,布置有作为第一接合部件的实例的平板状的第一接合板11。第一接合板11包括:平板状的右接合部11a,其面对后接合板8的左部;以及左接合部11b,其布置在右接合部11a的左方并且左接合部11b以长度比右接合部11a的长度长的方式向上延伸。
在图4A和图4B中,右接合部11a具有:下定位凸起部11c,其位于与下被定位孔8a对应的位置处,该下定位凸起部11c为下定位凸部的实例;以及上定位凸起部11d,其设置在下定位凸起部11c的上方,位于与上被定位长孔8b对应的位置处,该上定位凸起部11d为上定位凸部的实例。此外,在上定位凸起部11d和下定位凸起部11c之间在上下方向上的中部处、在与第一接合孔8c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第一接合螺纹孔11h。
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利用如下方式将后接合板8与第一接合板11接合在一起:即,在将下定位凸起部11c和上定位凸起部11d装配在下被定位孔8a和上被定位长孔8b中的同时,通过采用第一螺钉12从后方贯通第一接合孔8c和第一接合螺纹孔11h将两孔接合。
如图4A和图4B所示,在左接合部11b的右部形成有作为上定位凸部实例的上定位销11e和作为下定位凸部实例的下定位销11f。下定位销11f布置在上定位销11e的下方。此外,在左接合部11b的上端部中形成有第二接合孔11g。
此外,在第一接合板11的前侧处,布置有作为第二接合部件的实例的第二接合板13。第二接合板13包括:平板状的后接合部13a,其与左接合部11b面对;以及平板状的前接合部13b,其以下述方式形成:即,从后接合部13a的左端向前弯折并且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比后接合部13a的高度低。
在图4A和图4B中,在后接合部13a的右部中形成有上被定位长孔13d和下被定位孔13e。上被定位长孔13d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对应于上定位销11e。下被定位孔13e布置在上被定位长孔13d的下方并且对应于下定位销11f。此外,在后接合部13a的上端部中的与第二接合孔11g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第二螺纹孔13c。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利用如下方式将第一接合板11与第二接合板13接合在一起:即,在将上定位销11e和下定位销11f装配在上被定位长孔13d和下被定位孔13e中的同时,通过采用第二螺钉14从后方贯穿第二螺纹孔13c和第二接合孔11g将两孔接合。
此外,在前接合部13b的中部形成有第三接合孔13f以与托架BR接合。
由上被定位孔7a、下被定位长孔7b、以及第三接合孔13f构成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单元被支撑部7a+7b+13f。
图5A和图5B是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传感器托架的特定部分的放大说明图,其中图5A是示出传感器托架的前端部的特定部分的放大说明图,图5B是示出传感器托架的后端部的特定部分的放大说明图。
在图1至图3B以及图5A和图5B中,将传感器托架BR布置在传感器单元U3的外侧,该传感器托架BR为被支撑部主体的实例。在图3A、图3B、图5A和图5B中,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传感器托架BR包括作为左板部的实例的平板状的左板21。左板21布置在单元框架1的左方并且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在左板21的后端部与第三接合孔13f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第三螺纹孔21a。
在图3A、图3B和图5A中,传感器托架BR包括平板状的前板22,该前板22为第一端被支撑部的实例和前板部的实例。前板22布置在单元框架1的前方并且通过从左板21的前端被向右弯折形成。
在图3B中,在前板22的后表面上形成有上销23和下销24,其中上销23为上定位部的实例和上凸部的实例,下销24为下定位部的实例和下凸部的实例。上销23向后突出并且对应于上被定位孔7a。下销24布置在上销23的下方,向后突出,并且对应于下被定位长孔7b。此外,在图3A和图5A中,在前板22的前表面上形成有上前螺柱26和下前螺柱27,其中上前螺柱26为第一上凸出部的实例,下前螺柱27为第一下凸出部的实例。上前螺柱26向前突出。下前螺柱27布置在上前螺柱26的右斜下方并且向前突出。
由上前螺柱26和下前螺柱27构成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一凸出部26+27。
在图3A、图3B和图5A中,在前板22的右端上部处形成有右延伸部28。右延伸部28通过被向前弯折以向右斜前方延伸而形成。在右延伸部28的右端处形成有被固定部29。被固定部29通过被向右弯折而形成为平行于前板22。在被固定部29的中部形成有第四接合孔29a。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被固定部29相对于螺柱26和27的前端布置在后侧。
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当将上销23和下销24贯穿上被定位孔7a和下被定位长孔7b时实现了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的定位,并且当通过将第三螺钉(未示出)从右方贯穿第三接合孔13f和第三螺纹孔21a而拧紧第三接合孔13f时实现了左右方向的定位和固定。从而,将传感器单元U3固定并且支撑在传感器托架BR上。
换言之,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传感器单元U3的单元被支撑部7a+7b+13f由单元支撑部23+24+21a支撑,该单元支撑部为传感器部件支撑件的实例并且由上销23、下销24、第三螺纹孔21a和第三螺钉构成。
在图3A、图3B和图5B中,传感器托架BR包括平板状的后板31,该后板31作为第二端被支撑部的实例和后板部的实例。后板31布置在单元框架1的后侧。后板31通过下述方式形成:从左板21的后端向右弯折,并且后板31以长度比左板21的长度长的方式向上延伸。后板31具有上后定位孔32和被布置在上后定位孔32的右斜下方的下后定位孔33。作为定位部的实例的后定位孔32和33分别具有圆孔状的上通孔32a和33a。此外,在上通孔32a和33a的下方分别形成有下长通孔32b和33b。下长通孔32b和33b为插入部的实例并且沿着左右方向延伸。此外,在上通孔32a和下长通孔32b之间、以及在上通孔33a和下长通孔33b之间分别形成有接合孔32c和33c。接合孔32c和33c为通过部的实例并且分别将孔32a和32b、以及孔33a和33b连接起来。
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每个下长通孔32b和33b均具有通过宽度,该通过宽度为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并且大于上通孔32a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和上通孔33a的直径。每个接合孔32c和33c均具有左右方向上的宽度,该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小于上通孔32a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和上通孔33a的直径。
由上后定位孔32和下后定位孔33构成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二凹部32+33。
在图3A、图3B、图5A和图5B中,传感器托架BR包括平板状的上板34,该上板34为上板部的实例。上板34设置在单元框架1的上方并且通过从左板21的上端向右弯折来形成。在上板34的后端右部处形成有延伸部34a。该延伸部34a朝着后板31向后延伸。
图6是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前支撑件的特定部分的放大说明图。
图7A和图7B是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后支撑件的特定部分的放大说明图,其中图7A是将后螺柱插入时的后支撑件的放大图,图7B是后螺柱的放大图。
图8A至图8C是关于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各支撑件和传感器托架的布置方式的说明图,其中图8A是当开闭盖打开时从上方观看到的前后支撑件之间的传感器容纳空间的说明图,图8B是从上方观看到的将后支撑件的后螺柱插入传感器托架的后定位孔中并且传感器托架以倾斜的方式从后支撑件朝着相对于前后方向的斜右上方延伸的状态的说明图,图8C是当从右方观看图8B中的状态时的说明图。
参考图6至图8C,在传感器托架BR的前方和后方布置有板状的前支撑件41和板状的后支撑件42。前支撑件41为第一端支撑件的实例并且被布置在打印机主体U1的前侧。后支撑件42为第二端支撑件的实例并且被布置在打印机主体U1的后侧。
在图6中,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前支撑件41具有第一上长通孔41a和第一下通孔41b,其中该第一上长通孔41a在与上前螺柱26对应的位置处沿着上下方向延伸,该第一下通孔41b在第一上长通孔41a的下方布置在与下前螺柱27对应的位置处。
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上长通孔41a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基于上前螺柱26的外径而预先确定,使得上前螺柱26能够贯通第一上长通孔41a。此外,第一下通孔41b的外径基于下前螺柱27的外径而预先确定,使得下前螺柱27能够贯通并且装配在第一下通孔41b中。
由第一上长通孔41a和第一下通孔41b构成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一凹部41a+41b。
此外,前支撑件41具有作为紧固部的实例的第四螺纹孔41c。第四螺纹孔41c在第一上长通孔41a的右方布置在与第四接合孔29a对应的位置。因此,如图8A至图8C,通过采用第四螺钉41d从后方贯穿第四接合孔29a和第四螺纹孔41c将两孔接合在一起,从而将前支撑件41和传感器托架BR的被固定部29固定。
在图7A中,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后支撑件42具有沿着前后方向贯穿后支撑件42的位于与传感器托架BR的上后定位孔32对应的位置处的第二上通孔42a。此外,在第二上通孔42a的下方形成有第二下通孔42b,该第二下通孔42b在与传感器托架BR的下后定位孔33对应的位置处沿着前后方向贯穿后支撑件42。
此外,在第二上通孔42a和第二下通孔42b之间形成有第五螺纹孔42c。
在图7A和图7B中,在后支撑件42的后表面上支撑有后贯通部件43。在图7B中,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后贯通部件43包括面对后支撑件42的平板状的被固定板部44。在被固定板部44的前表面上形成有上后螺柱46,该上后螺柱46作为第二上凸出部的实例。上后螺柱46贯穿第二上通孔42a并且向前突出。此外,在上后螺柱46的下方形成有下后螺柱47,该下后螺柱47作为第二下凸出部的实例。下后螺柱47贯穿第二下通孔42b并且向前突出。
此外,在上后螺柱46和下后螺柱47之间形成有第五接合孔48。第五接合孔48在与第五螺纹孔42c对应的位置沿着前后方向贯穿被固定板部44。如图7A和图7B所示,通过采用第五螺钉49从后方贯穿第五接合孔48和第五螺纹孔42c以将两孔紧固在一起,从而将后支撑件42和后贯通部件43固定。
由上后螺柱46和下后螺柱47构成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二凸出部46+47。
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后螺柱46和47具有从被固定板部44的前表面向前延伸的圆柱形的或者大致圆柱形的后圆柱部46a和47a。在后圆柱部46a和47a的前端形成有后圆形截锥部46b和47b,该后圆形截锥部46b和47b为圆形截锥状的后圆形截锥部的实例。后圆形截锥部46b和47b的外径朝着前侧减小。在后圆形截锥部46b和47b的前端形成有向前延伸的中圆柱部46c和47c。在中圆柱部46c和47c的前端形有前圆形截锥部46d和47d,该前圆形截锥部46d和47d为圆形截锥状的前圆形截锥部的实例。前圆形截锥部46d和47d的外径朝着前侧增大。在前圆形截锥部46d和47d的前端形成有向前延伸的前圆柱部46e和47e。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前圆柱部46e和47e的前端面的边缘处形成有斜面46f和47f。
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前圆柱部46e和47e的外径等于后圆柱部46a和47a的外径。此外,基于上通孔32a和33a的外径确定大直径的圆柱部46a、46e、47a、47e的外径。圆柱部46a、46e、47a以及47e能够贯穿并且被装配在上通孔32a和33a中。基于接合孔32c和33c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预先地确定小直径的中圆柱部46c和47c的外径。中圆柱部46c和47c在被装配于接合孔32c和33c中时能够沿着上下方向穿过接合孔32c和33c。圆柱部46a、46e、47a、47e的外径比接合孔32c和33c的宽度大,因此不能穿过接合孔32c和33c。
由中圆柱部46c和47c构成小直径的第一圆柱部46c+47c。由圆柱部46a、46e、47a和47e构成大直径的第二圆柱部46a+46e+47a+47e。
在图8A至图8C中,在前支撑件41和后支撑件42之间形成有传感器容纳空间51,该传感器容纳空间51为打印机主体U1的内部空间的实例。在图8A中,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如果具有如下长度:L1[mm](作为传感器托架BR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的第一长度的实例)为从前板22的前螺柱26和27的前端至后板31之间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即,托架长度);L2[mm](作为传感器容纳空间51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的第二长度的实例)为从前支撑件41的后表面至后支撑件42的前表面之间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即,空间长度);L3[mm]为定位长度且为从前支撑件41的后表面至后螺柱46和47的前圆柱部46e和47e的前端之间的长度(第三长度的实例);以及L4[mm]为通过长度L4且为从前支撑件41的后表面至后螺柱46和47的中圆柱部46c和47c之间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第四长度的实例),则设定这些长度满足下述条件:(定位长度L3)<(托架长度L1)<(通过长度L4)<(空间长度L2)。
在图8B和图8C中,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当将后支撑件42的后螺柱46和47分别插入传感器托架BR的后定位孔32和33的下长通孔32b和33b中时,传感器托架BR的前端部能够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当L5[mm]为倾斜的托架长度时,该倾斜的托架长度为第一倾斜长度的实例,该第一倾斜长度为从倾斜的传感器托架BR的前端至后端之间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并且该第一倾斜长度为可变化长度的实例,如果传感器托架BR的倾斜程度大,则这些长度满足条件:(倾斜的托架长度L5)<(定位长度L3),或者如果传感器托架BR的倾斜程度小,则这些长度满足条件:(倾斜的托架长度L5)≥(定位长度L3)。在将后螺柱46和47插入下长通孔32b和33b中时,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倾斜的托架长度L5恒定地满足条件:(倾斜的托架长度L5)<(托架长度L1)。
(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动作)
在包括上述构造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打印机U中,如果执行作业,则当各显影单元GY至GK停止在显影位置P 1时,利用显影单元GY至GK的显影辊GRy至GRk所保持的各对应颜色的色调剂在显影区域Q2中将图像保持部件PR的表面上的潜像显影。在此时,根据图像保持部件PR的表面上的色调剂图像消耗每个显影单元GY至GK的色调剂。在打印机U中,如图1和2所示,当各显影单元GY至GK停止在检测位置P2时,与显影单元GY至GK的各显影辊GRy至GRk面对的传感器单元U3的传感器主体6检测各显影辊GRy至GRc的表面上的色调剂的浓度,并且基于传感器主体6的检测结果估计每个显影剂容器GHy至GHc中的色调剂的浓度。然后,当Y、M和C的各颜色的各显影单元GY至GC从检测位置P2旋转地移动至显影位置P1并且从色调剂盒供应色调剂时,根据所估计的色调剂浓度调节色调剂的供给量。
图9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动作说明图,图9是示出处于传感器托架在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的同时进入传感器容纳空间的状态下的特定部分的说明图。
图10是示出处于传感器托架的前侧从图9中的状态移动并且传感器托架布置成垂直于前支撑件和后支撑件的状态下的特定部分的说明图。
图11是传感器托架从图10中的状态向上移动并且因此使后螺柱穿过接合孔并且贯穿上通孔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2是传感器托架从图11中的状态向前移动并且因此使前后两端上的螺柱分别贯穿通孔、装配在通孔中并且定位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3是当图12中的状态改变为利用螺纹固定的方式将传感器托架的被固定部固定并且因此将传感器托架固定在前支撑件上的状态时的说明图。
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传感器单元U3借助传感器托架BR可拆卸地支撑在打印机主体U1的支撑件41和42上。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如果安装整体单元U3+BR(传感器部件的实例),则将开闭盖U2打开并且将传感器容纳空间51的上侧露出。在此状态下,使整体单元U3+BR从传感器容纳空间51的上方进入到传感器容纳空间51,并且将后支撑件42的后螺柱46和47插入传感器托架BR的后定位孔32和33的下长通孔32b和33b中。在此时,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整体单元U3+BR满足条件:(托架长度L1)<(空间长度L2)。传感器托架BR能够以传感器托架BR垂直于支撑件41和42延伸,即,传感器托架BR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状态进入传感器容纳空间51中。
然而,由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整体单元U3+BR满足条件:(定位长度L3)<(托架长度L1),所以传感器托架BR的后板31会与后支撑件42的上后螺柱46产生干涉。因此,不能安装整体单元U3+BR。
因此,为了安装整体单元U3+BR,使整体单元U3+BR倾斜以满足条件:(倾斜的托架长度L5)<(定位长度L3)。因此,在将后螺柱46和47分别插入后定位孔32和33的下长通孔32b和33b中时,传感器托架BR的前后两端部不会与支撑件41和42产生干涉。
结果,传感器托架BR的前端部呈现如图9所示的如下状态:即,传感器托架BR的前端部以相对于前后方向朝着右方倾斜的方式布置在传感器容纳空间51中。
此外,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下长通孔32b和33b为长孔,因此插入下长通孔32b和33b中的后螺柱46和47能够沿着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移动。因此,当将后螺柱46和47装配在下长通孔32b和33b中的同时,传感器托架BR的前端部绕着传感器托架BR的后端部可旋转地移动。如果使传感器托架BR的前端部从如图9所示的状态向左旋转地移动,则传感器托架BR的倾斜程度减小。在此情况下,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整体单元U3+BR满足条件:(定位长度L3)<(倾斜的托架长度L5)<(托架长度L1)<(通过长度L4)<(空间长度L2)。因此,在没有将后螺柱46和47从下长通孔32b和33b中移除并且传感器托架BR的前端部不与支撑件41干涉的同时,传感器托架BR的前端部可旋转地移动。
使传感器托架BR沿着前后方向滑动并且传感器托架BR的前端部向左做旋转运动直到图9所示的状态变成图10中所示的下述状态:在该状态中,后螺柱46和47的中圆柱部46c和47c装配在后定位孔32和33中,使得后螺柱46和47能够分别穿过后定位孔32和33的接合孔32c和33c。具体而言,当将后螺柱46和47的前圆柱部46e和47e分别装配在后板31的后定位孔32和33中时,使传感器托架BR向后滑动。当后螺柱46和47的后圆柱部46a和47a装配在后定位孔32和33中时,使传感器托架BR向前滑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整体单元U3+BR满足条件:(托架长度L1)<(通过长度L4)。因此,传感器托架BR在前螺柱26和27不与前支撑件41干涉的情况下向前滑动并且呈现图10所示的状态。
在图10所示的状态中,在打印机主体U1的前侧处,传感器托架BR的前板22面对前支撑件41的后表面,并且前螺柱26和27布置在第一上长通孔41a和第一下通孔41b的斜下方的位置处。
然后,当使传感器托架BR向下滑动时,中圆柱部46c和47c分别穿过上接合孔32c和33c,并且后螺柱46和47从下长通孔32b和33b移动至上通孔32a和33a中。结果,传感器托架BR移动并进入图11所示的下述状态:在该状态中,后螺柱46和47的前圆柱部46e和47e在上通孔32a和33a的前方处面对上通孔32a和33a,并且前螺柱26和27在第一凹部41a和第一下通孔41b的后方处面对第一凹部41a和第一下通孔41b。
然后,当传感器托架BR向前滑动时,在前侧处,前螺柱26和27贯穿并被装配在前支撑件41的孔41a和41b中。在后侧处,当上通孔32a和33a在中圆柱部46c和47c与前圆柱部46e和47e之间滑动时由前圆形截锥部46d和47d引导上通孔32a和33a,此时将前圆柱部46e和47e贯穿并装配在上通孔32a和33a中。
结果,整体单元U3+BR的状态变为图12所示的整体单元U3+BR被定位在支撑件41和42中的状态。在此状态下,前支撑件41的后表面与传感器托架BR的被固定部29接触。如图13所示,通过采用螺纹固定的方式将第四接合孔29a和第四螺纹孔41c接合在一起,而将前支撑件41和被固定部29固定。结果,在将整体单元U3+BR定位在支撑件41和42上的同时使整体单元U3+BR被固定和支撑。
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对于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整体单元U3+BR,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螺柱26+27和螺柱46+47插入孔41a+41b和孔32+33中并且在支撑件41和42上定位。根据回转式显影装置G,如果显影剂的补给机构和排出机构设置在前后方向上,则难于沿着前后方向安装拆卸。此外,如果将打印机主体U1的所有部件安装成可沿着前后方向拆卸,则会将上述构造复杂化。因此,对于难于沿着前后方向安装或者拆卸的显影装置G来讲,可从上方或沿着左右方向实施安装或者拆卸上述构造。
当将显影装置G等从上方或沿着左右方向安装或者拆卸时,不能将位于显影装置G附近的例如传感器单元U3等其它部件布置在除了安装拆卸方向之外的方向上。例如,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打印机U中,可以将整体单元U3+BR支撑在不位于显影装置G的上方的位置处,而是可以将整体单元U3+BR以不可拆卸的方式支撑在显影装置G的下方,以防止整体单元U3+BR干扰显影装置G的更换作业。因此,为了执行显影装置G的更换作业,可拆卸地安装有整体单元U3+BR的构造需要设置在显影装置G的通过区域内。
由于上述构造简单且精确,因此容易保证通过使用上述螺柱和孔在安装或拆卸的过程中将整体单元U3+BR定位。如果在从上方或沿着左右方向安装或拆卸的整体单元U3+BR上设置有向上方或沿着左右方向突出的螺柱,则在显影装置G的通过区域内的打印机主体U1上布置有具有螺柱或孔的固定凸缘。螺柱或孔可能干扰显影装置G的安装拆卸作业。
因此,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将螺柱或孔设置在与安装拆卸方向的向上方向或左右方向相交的前后框架41、42上。然而,如果螺柱沿着前后方向突出,则在将整体单元U3+BR从上方或沿着左右方向安装之后,必须沿着前后方向移动整体单元U3+BR,从而将螺柱装配在孔中。
在此情况下,如果前后框架41、42之间的距离L2足够大,则易于将螺柱装配在孔中。然而,可能使打印机U的尺寸增大。
由于上述情况,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当使传感器托架BR倾斜的同时,将后螺柱46+47插入孔32+33中,并且在将后螺柱46+47插入的同时,使倾斜的传感器托架BR旋转地移动且滑动,从而将沿着前后方向突出的螺柱26+27和46+47装配在孔41a+41b和32+33中。
图14A和图14B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动作说明图,其中图14A是传感器托架在不倾斜的情况下被容纳、然后滑动并且由此将螺柱插入孔中的构造的说明图,图14B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构造的说明图,在该构造中使传感器托架以倾斜的状态滑动并且将螺柱插入孔中。
如图14A所示,考虑了如下构造:在该构造中,整体单元U3+BR在整体单元U3+BR不倾斜的状态下从上方进入支撑件41和42之间的空间内,然后使传感器托架BR滑动并且将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螺柱插入孔中。在此情况下,如果L2′[mm]为空间长度,并且L6[mm]为螺柱长度且为每个后螺柱46和47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第六长度的实例),则这些长度必须满足条件:(托架长度L1)+(螺柱长度L6)<(空间长度L2′)。
相反地,如图14B所示,对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构造,为了在传感器托架BR倾斜时将后螺柱46+47插入孔32+33中,必须满足条件:(倾斜的托架长度L5)+(螺柱长度L6)<(空间长度L2)。此外,当L7[mm]为运动距离且为将后螺柱46和47插入并且传感器托架BR向后移动的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第七长度的实例)时,为了借助旋转运动和滑动将倾斜的传感器托架BR布置为如图10所示的状态,必须满足条件:(托架长度L1)+(螺柱长度L6)-(运动长度L7)<(空间长度L2)。
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8A至图8C所示,满足下述条件:(螺柱长度L6)=(空间长度L2)-(定位长度L3),(运动长度L7)≈(通过长度L4)-(定位长度L3),并且(倾斜的托架长度L5)<(定位长度L3)<(托架长度L1)<(通过长度L4)<(空间长度L2);基于条件(倾斜的托架长度L5)<(定位长度L3),则条件(倾斜的托架长度L5)+{(空间长度L2)-(定位长度L3)}<(空间长度L2)成立;并且基于条件(托架长度L1)<(通过长度L4),则条件(托架长度L1)+{(空间长度L2)-(定位长度L3)}-{(通过长度L4)-(定位长度L3)}<(空间长度L2)成立。也就是说,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满足如下条件:(倾斜的托架长度L5)+(螺柱长度L6)<(空间长度L2),和(托架长度L1)+(螺柱长度L6)-(运动长度L7)<(空间长度L2)。
因此,当L8[mm]为图14A所示的构造的空间长度L2′与如图14B所示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性的空间长度L2之间的长度差(为第八长度的实例)时,则条件(长度差L8)=(空间长度L2′)-(空间长度L2)=(运动长度L7)成立。结果,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打印机主体U1的空间长度L2可以比图14A所示的结构的空间长度L2′小与运动长度L7对应的长度。
具体而言,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打印机U中,空间长度L2可以是小的并且在允许倾斜的传感器托架BR旋转和滑动的范围内。与如图14A所示的具有大空间长度L2′的构造相比,可使打印机U的尺寸在前后方向上减小。结果,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打印机U中,即使从上方安装或拆卸整体单元U3+BR,也不会使打印机U变得过大。
此外,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当将整体单元U3+BR安装在支撑件41和42上时,将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螺柱26+27和46+47装配在孔41a+41b和32+33中并且定位。结果,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打印机U中,即使采用从上方安装拆卸整体单元U3+BR的构造,传感器单元U3也能够如从前方安装或拆卸整体单元并且将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螺柱装配在孔中的构造一样被精确地定位。
此外,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在更换显影装置G的过程中,可将传感器托架BR和显影装置G顺序地从传感器容纳空间51的上方或横侧移除。因此,对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打印机U,减少了显影装置G的更换作业中的麻烦情形,并且提高了打印机主体U1的维护性能。
结果,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打印机U提高了传感器单元U3的定位精确性、减小了打印机主体U1的尺寸、并且提高了维护性能。
此外,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8A和图13所示,前支撑件41和传感器托架BR的被固定部29利用螺纹固定的方式接合在一起,从而整体单元U3+BR的定位不偏移。此外,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被固定部29从前板22延伸并且被布置在处于检测位置P2的显影辊GRy至GRk的右斜上方处。如图12所示,被固定部29接合在图像形成宽度AR之外,该图像形成宽度AR被预先确定在每个显影辊GRy至GRk的前后方向上的中部处。结果,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打印机U中,被固定部29和第四螺纹孔41c由于螺纹固定所产生的碎屑和粉尘几乎不落在每个显影辊GRy至GRk的表面上的图像形成宽度AR的范围内。因此,当各显影单元GY至GK旋转移动至用于显影和转印的显影位置P1时,防止落在显影辊GRy至GRk上的碎屑和粉尘进入到显影区域Q2中并且防止引起图像缺陷等。
(变型例)
上面已经说明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例性实施例,并且能够在权利要求书所描述的本发明的范围内以各种形式进行变型。下面示例性地说明本发明的变型例(H01)至(H016)。
(H01)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已经说明了打印机U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实例。然而,图像形成装置不限于此。图像形成装置可以是复印机、传真机、或者是包括例如复印和传真等多项功能的多功能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不限于电子照相系统的图像形成装置,并且可以是例如喷墨记录系统、热头系统(thermal head system)、或者平版印刷系统等任意图像形成系统的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不限于彩色显影的图像形成装置,并且可以是单一颜色的,即单色的图像形成装置。显影装置G不限于回转式显影装置,并且可以是包括用于各种颜色的图像保持部件、充电单元、潜像形成装置、显影单元等的结构。也就是说,显影装置可以具有串联式构造。
(H02)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在传感器托架BR上布置第一凸出部26+27,并且在后支撑件42上布置第二凸部46+47。然而,上述布置不限于此,并且可以适当改变凸出部和凹部的配置的组合。例如,可以以与示例性实施例相反的方式在传感器托架BR上布置第二凸出部,并且在前支撑件41上布置第一凸出部。作为选择,例如,可在传感器托架BR上布置前后凸出部两者,或者可在支撑件41和42上布置前后凸出部两者。
(H03)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在打印机主体U1的前侧布置第一凸出部26+27,并且在打印机主体U1的后侧布置第二凸出部46+47。然而,上述布置不限于此,并且可以适当改变凸出部和凹部的配置的组合。例如,可以以与示例性实施例相反的方式在打印机主体U1的前侧处布置第二凸出部46+47,并且在打印机主体U1的后侧处布置第一凸出部26+27。在此情况下,必须在打印机主体U1的前侧处布置与具有特定形状的第二凸出部46+47对应的第二凹部32+33。
(H04)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在后支撑件42所支撑的后贯通部件43上形成后螺柱46和47。然而,上述布置不限于此,并且可以将后螺柱46和47与后支撑件42形成一体。
(H05)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从上方安装或拆卸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整体单元U3+BR。然而,上述布置不限于此。可以沿与前后方向正交的任意方向安装或拆卸整体单元U3+BR,只要整体单元U3+BR不妨碍打印机主体U1中的其它部件即可。例如,如果将开闭盖U2设置在右侧,则可以从右方安装和拆卸整体单元U3+BR。
(H06)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后螺柱46和47形成为后圆柱部46a和47a的外径等于前圆柱部46e和47e的外径。然而,可以适当地改变后圆柱部46a和47a的外径。例如,后圆柱部46a和47a的外径可以大于前圆柱部46e和47e的外径,或者,后圆柱部46a和47a的外径可以等于中圆柱部46c和47c的外径。
(H07)与本示例性实施例一样,优选地在大直径的圆柱部46a、47a、46e和47e与小直径的中圆柱部46c和47c之间形成圆形截锥部46b、47b、46d和47d。然而,可以将圆形截锥部46b、47b、46d和47d省略。此外,优选地在前圆柱部46e和47e的前端表面的边缘上形成斜面46f和47f,以将前圆柱部46e和47e容易地插入在下长通孔32b和33b中。然而,可以将斜面46f和47f省略。
(H08)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在使传感器托架BR的前端部相对于前后方向向右倾斜的同时将后螺柱46和47插入在后定位孔32和33的下长通孔32b和33b中。然而,传感器托架BR的前端部在上述插入过程中倾斜的方向不限于此,并且可以使传感器托架BR沿着上下方向或向左倾斜。
(H09)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传感器单元U3在各显影单元GY至GC停止在检测位置P2时仅检测Y、M和C颜色的各显影单元GY至GC的色调剂浓度。然而,如果使用能够检测黑色(K)色调剂的浓度的传感器单元U3,则传感器单元U3在各显影单元GY至GK停止在检测位置P2时检测所有Y至K颜色的各显影单元GY至GK的色调剂浓度。
(H010)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传感器单元U3布置在显影装置G的上方并且在各显影单元GY至GC停止在检测位置P2时检测显影单元GY至GC的显影辊GRy至GRc的色调剂浓度。然而,如果存在可以布置传感器单元U3并且足以保证传感器单元U3检测精确性的空间,则可以改变传感器单元U3的配置,并且传感器单元U3可以在各显影单元GY至GC停止在除了检测位置P2之外的其它任意停止位置P1、P3和P4时检测显影单元GY至GC的显影辊GRy至GRc的色调剂浓度。在此时,可以基于停止位置P1、P3或P4将整体单元U3+BR布置在显影辊GRy至GRc的旁边或下方。在此情况下,即使将被固定部29布置于各显影辊GRy至GRk的图像形成宽度AR内的位置处,被固定部29和第四螺纹孔41c的碎屑和粉尘也几乎不落在图像形成宽度AR的范围内。
(H011)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凸出部26+27和第二凸出部46+47均包括上下两个螺柱。然而,螺柱的数目不限于此。例如,第一凸出部和第二凸出部均可以包括一个或三个或更多螺柱。
(H012)与本示例性实施例一样,经螺纹固定的被固定部29布置在处于检测位置P2的各显影辊GRy至GRk的图像形成宽度AR的上方外侧,以防止被固定部29和第四螺纹孔41c的碎屑和粉尘落在图像形成宽度AR的范围内。然而,可将被固定部29布置在图像形成宽度AR的上方。
(H013)关于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整体单元U3+BR,传感器单元U3和传感器托架BR为独立部件。然而,上述布置不限于此,并且可以将传感器单元U3和传感器托架BR形成一体。
(H014)与本示例性实施例一样,关于第一凹部41a+41b和第二凹部32+33,为了使第一凸出部26+27和第二凸出部46+47容易插入、引导和装配,第一凸出部26+27和第二凸出部46+47优选地具有圆柱形形状或者大致圆柱形形状。然而,上述结构不限于此,并且例如,第一凸出部26+27和第二凸出部46+47可以具有棱柱状的形状。在此情况下,必须根据凸出部26+27和46+47的形状形成第一凹部41a+41b和第二凹部32+33,从而将凸出部26+27和46+47装配在第一凹部41a+41b和第二凹部32+33中。
(H015)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凹部41a和41b以及第二凹部32+33为通孔。然而,上述结构不限于此,并且例如,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可以为凹槽或凹部。
(H016)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传感器单元U3检测显影辊GRy至GRc的色调剂浓度。然而,上述结构不限于此,并且例如,传感器单元U3可以检测中间转印带B上的浓度。
出于解释和说明的目的提供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述说明。其本意并不是穷举或将本发明限制为所公开的确切形式。显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进行许多修改和变型。选择和说明该示例性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因此使得本技术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所适用的各种实施例并预见到适合于特定应用的各种修改。目的在于通过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内容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22)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传感器部件,其安装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并检测显影剂,所述传感器部件具有沿着所述传感器部件的纵向彼此相反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并且所述传感器部件由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支撑结构支撑,所述支撑结构由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端、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一支撑部、以及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二支撑部组成,所述第一支撑部支撑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支撑部支撑所述第二端;
第一支撑结构,其包括:
第一凸出部,其装配在第一凹部上,所述第一凸出部被所述第一凹部支撑为能沿着所述传感器部件的纵向移动;以及
第二支撑结构,其支撑所述传感器部件的第二端,所述第二支撑结构包括:
第二凸出部,其装配在第二凹部上,所述第二凸出部被所述第二凹部支撑为能沿着将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连接起来所限定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二凸出部具有:
第一柱部,其沿着所述第二凸出部的纵向延伸;以及
第二柱部,其紧邻所述第一柱部布置在所述第二凸出部的端侧,所述第二柱部的外形比所述第一柱部的外形大并且所述第二柱部沿着所述第二凸出部的纵向延伸;以及
第二凹部,其具有:
插入部,其允许所述第二凸出部被插入,并且所述插入部的形状比所述第二柱部的外形大;
通过部,其与所述插入部连接,所述通过部比所述第一柱部的外形大并且比所述第二柱部的外形小,并且允许所述第一柱部穿过;以及
定位部,其与所述通过部连接,并且所述定位部的形状与所述第二柱部的外形对应,所述定位部被装配在所述第二柱部上并且支撑所述第二柱部使得所述传感器部件被定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柱部和所述第二柱部具有大致圆柱形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柱部和所述第二柱部由布置在所述第一柱部和所述第二柱部之间的圆形截锥部连接起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二柱部的末端处形成有斜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传感器部件利用螺纹固定的方式固定并且支撑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用于螺纹固定的位置布置在图像形成宽度之外,所述图像形成宽度为形成有图像的预定宽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
显影装置,其包括显影剂保持部件,所述显影剂保持部件在将显影剂保持在所述显影剂保持部件的表面上的同时旋转,所述显影装置将形成在图像保持部件的表面上的潜像显影成为可见图像,
其中,所述传感器部件检测显影剂的浓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传感器部件包括照射部和光接收部,所述照射部从所述显影装置的外部利用检测光照射所述显影剂保持部件,所述光接收部从所述显影剂保持部件接收光,所述传感器部件基于所述光接收部的检测结果检测显影剂的浓度。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
所述图像保持部件,在所述图像保持部件的表面上形成有所述潜像,
其中,所述显影装置为旋转式显影装置,所述旋转式显影装置包括多个显影单元,每个所述显影单元包括在将显影剂保持在所述显影剂保持部件的表面上的同时旋转的所述显影剂保持部件、以及容纳显影剂的显影剂容器,所述旋转式显影装置使所述显影单元绕着旋转轴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显影装置和所述传感器部件沿着预定的安装拆卸方向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显影装置被支撑为能沿着所述传感器部件的安装拆卸方向通过内部空间进行拆卸安装,所述显影装置在所述传感器部件的安装方向上被布置在所述传感器部件的下游。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凹部为通孔。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插入部沿着所述传感器部件的安装拆卸方向延伸。
14.一种传感器部件,其被图像形成装置支撑,所述传感器部件包括:
第一被支撑部件和第二被支撑部件,所述第一被支撑部件和所述第二被支撑部件为在所述传感器部件的纵向上彼此相反的端部,所述第一被支撑部件为第一凸出部或第一凹部,所述第二被支撑部件为第二凸出部或第二凹部,所述第二凸出部具有:
第一柱部,其沿着所述第二凸出部的纵向延伸;以及
第二柱部,其设置在沿着所述第二凸出部的纵向比所述第一柱部更靠近所述第二凸出部的端部的位置处,所述第二柱部的外形比所述第一柱部的外形大并且所述第二柱部沿着所述第二凸出部的纵向延伸;以及
第二凹部,其具有:
插入部,其允许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支撑部被插入;以及
定位部,其尺寸设定为将所述传感器部件定位,并且所述定位部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支撑部接合。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传感器部件,其中,
所述第一柱部和所述第二柱部具有大致圆柱形形状。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传感器部件,其中,
所述第一柱部和所述第二柱部由布置在所述第一柱部和所述第二柱部之间的圆形截锥部连接起来。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传感器部件,其中,
所述第二凹部还具有将所述插入部和所述定位部连接起来的通过部,所述插入部比所述定位部大。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传感器部件,其中,
所述第二凹部为通孔。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传感器部件,其中,
在所述第二柱部的末端处形成有斜面。
20.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传感器部件,其中,
所述传感器部件利用螺纹固定的方式固定并且支撑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上。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传感器部件,其中,
用于螺纹固定的位置布置在图像形成宽度之外,所述图像形成宽度为形成有图像的预定宽度。
22.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显影装置,其包括显影剂保持部件,所述显影剂保持部件在将显影剂保持在所述显影剂保持部件的表面上的同时旋转,所述显影装置将形成在图像保持部件的表面上的潜像显影成为可见图像,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传感器部件,其检测显影剂的浓度。
CN201110192933.1A 2010-11-10 2011-07-06 传感器部件和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24670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52370 2010-11-10
JP2010252370A JP5630224B2 (ja) 2010-11-10 2010-11-10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67018A true CN102467018A (zh) 2012-05-23
CN102467018B CN102467018B (zh) 2016-05-25

Family

ID=460197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92933.1A Active CN102467018B (zh) 2010-11-10 2011-07-06 传感器部件和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577240B2 (zh)
JP (1) JP5630224B2 (zh)
CN (1) CN10246701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56239B2 (ja) * 2012-04-27 2016-07-27 クミアイ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農園芸用水和性殺菌剤及び植物病害防除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65397A (ja) * 1997-08-19 1999-03-05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N1260518A (zh) * 1999-01-14 2000-07-19 株式会社理光 检测密封部件是否除去的方法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02258564A (ja) * 2001-03-05 2002-09-11 Sharp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313252A (ja) * 2005-05-09 2006-11-16 Kyocera Mita Corp 接続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とオプション装置
JP2007233168A (ja) * 2006-03-02 2007-09-13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49480A (ja) 1991-05-27 1992-12-03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H05142906A (ja) 1991-11-25 1993-06-11 Sharp Corp 複写機
JPH07181796A (ja) 1993-12-22 1995-07-21 Canon Inc 現像剤濃度制御装置
JP2001066874A (ja) 1999-08-31 2001-03-16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302379A (ja) * 2006-05-10 2007-11-22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85848A (ja) 2007-01-30 2008-08-14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65397A (ja) * 1997-08-19 1999-03-05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N1260518A (zh) * 1999-01-14 2000-07-19 株式会社理光 检测密封部件是否除去的方法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02258564A (ja) * 2001-03-05 2002-09-11 Sharp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313252A (ja) * 2005-05-09 2006-11-16 Kyocera Mita Corp 接続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とオプション装置
JP2007233168A (ja) * 2006-03-02 2007-09-13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67018B (zh) 2016-05-25
JP5630224B2 (ja) 2014-11-26
US20120114360A1 (en) 2012-05-10
JP2012103512A (ja) 2012-05-31
US8577240B2 (en) 2013-1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693930B2 (en) Image formation device and image correction method
CN100580573C (zh) 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条件的校正方法
CN100480872C (zh) 成像装置
US719725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transfer belt speed control
CN102253625B (zh) 图像形成设备
CN101075104B (zh) 图像形成装置和控制其图像密度的方法
CN101339385A (zh) 成像设备
US649351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plurality of image forming stations, and unit detachably mountable on the apparatus
CN101261465B (zh) 彩色配准装置及方法、成像设备及其图像输出方法
US20030012576A1 (en) System and methods for reporting toner level in a partially sensed environment
CN101339388B (zh) 图像处理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US20010014226A1 (en)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060158479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6842852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2467018B (zh) 传感器部件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760767B (zh) 纸布置装置和带有该纸布置装置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CN102221799B (zh) 成像设备和成像系统
US670800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US20090028583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US20020172534A1 (en) Developing device
US7697857B2 (en) Multi-sensor calibration technique
US7102770B2 (en) System and methods for smoothing sensed toner levels
JP2006308953A (ja)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6249569B (zh) 清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07148030A (ja) トナー補給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