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63429A - 用于制造车辆的侧面板的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用于制造车辆的侧面板的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63429A
CN102463429A CN2011101071157A CN201110107115A CN102463429A CN 102463429 A CN102463429 A CN 102463429A CN 2011101071157 A CN2011101071157 A CN 2011101071157A CN 201110107115 A CN201110107115 A CN 201110107115A CN 102463429 A CN102463429 A CN 1024634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t
side panel
running track
make
fri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0711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63429B (zh
Inventor
姜世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yundai Motor Co
Original Assignee
Hyundai Motor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yundai Motor Co filed Critical Hyundai Motor Co
Publication of CN1024634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634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634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634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BRAILWAY SYSTEMS; EQUIPMENT THEREFOR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1B13/00Other railway systems
    • B61B13/12Systems with propulsion devices between or alongside the rails, e.g. pneumatic systems
    • B61B13/127Systems with propulsion devices between or alongside the rails, e.g. pneumatic systems the propulsion device consisting of stationary driving whee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30/00Transportation of goods or passengers via railways, e.g. energy recovery or reducing air resistanc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616Structural member making
    • Y10T29/49622Vehicular structural member mak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53Means to assemble or disassemble
    • Y10T29/53313Means to interrelatedly feed plural work parts from plural sources without manual intervention
    • Y10T29/53365Multiple station assembly apparatu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53Means to assemble or disassemble
    • Y10T29/53313Means to interrelatedly feed plural work parts from plural sources without manual intervention
    • Y10T29/5337Means to interrelatedly feed plural work parts from plural sources without manual intervention including assembly palle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53Means to assemble or disassemble
    • Y10T29/53435Means to assemble or disassemble including assembly palle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53Means to assemble or disassemble
    • Y10T29/53539Means to assemble or disassemble including work convey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53Means to assemble or disassemble
    • Y10T29/53539Means to assemble or disassemble including work conveyor
    • Y10T29/53543Means to assemble or disassemble including work conveyor including transporting track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53Means to assemble or disassemble
    • Y10T29/53539Means to assemble or disassemble including work conveyor
    • Y10T29/53543Means to assemble or disassemble including work conveyor including transporting track
    • Y10T29/53548Means to assemble or disassemble including work conveyor including transporting track and work carrying vehic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obile Manufacture Line, Endless Track Vehicle, Trailer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制造车辆的侧面板的系统,所述系统包括:上运转轨道和下运转轨道,以提供推车的移动路径,所述推车具有支撑框架、传送辊子,以及设置在所述支撑框架的底表面上的摩擦条,其中所述侧面板可以安装在所述推车上,所述推车选择性地沿着所述上运转轨道和所述下运转轨道移动,沿着上下运转轨道布置的至少一个摩擦驱动单元和至少一个摩擦轮,其中通过选择性地使得所述摩擦轮的至少一个与所述推车的摩擦条接合,所述至少一个摩擦驱动单元选择性地使得所述至少一个摩擦轮旋转以使得所述推车移动,以及外部单元,所述外部单元在关键焊接流程中支撑所述侧面板的边缘部分。

Description

用于制造车辆的侧面板的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的内容涉及一种用于制造车辆的侧面板的系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制造车辆的侧面板的系统,其中在关键焊接的过程中该侧面板使用外部单元而进行固定,以应对用于各种车辆型号的各种类型的推车(cart),所述推车通过摩擦接触方式进行驱动,以降低制造成本并且减小安装空间。
背景技术
用于构建车辆车体的车辆车体面板是通过冲压形成的,并且输送至车辆车体组装线,从而组装成为车辆车体。然后,外部面板,例如车门、后备箱盖、发动机罩、翼子板等等,安装在组装的车辆车体上,然后进行喷漆流程。
接下来,各种零部件,例如发动机、变速器、内/外部件等等,在装配线(trim line)中进行组装,从而生产出完整的车辆。
图1显示了用于制造车辆车体面板的常规系统,其一般包括线性电机1、推车2、转台3、焊接机器人4以及卸载机器人5,线性电机1用于提供驱动推车2的驱动力,车辆车体面板放置并固定在推车2上,该推车2被输送至每个流程,转台3可旋转地布置在焊接机器人4和卸载机器人5之间,焊接机器人4用于对放置在推车2上的车辆车体面板进行焊接,卸载机器人5用于卸载焊接过的车辆车体面板并将其输送至下一个流程。
多个线性电机1安装在运转轨道之间,从而通过非接触的方式使得推车2移动,推车2在运转轨道上移动。
在这里,每个线性电机1都受到逆变器的控制,以驱动推车2,出于这个目的,推车2和线性电机1之间的间隙应该保持恒定。
此外,提供了阻挡器6,在推车2输送至每个流程的时候使得推车2能够在希望的位置停下来,从而控制了推车2的位置。
常规系统使用线性电机1通过非接触方式移动推车2,在焊接流程中使用转台3旋转推车2,使用卸载机器人5对焊接过的车辆车体面板进行卸载,并且将车辆车体面板输送至下一个流程。
现在将对上面描述的系统的操作进行描述。
在流程A中,车辆车体面板装载到推车2上,推车2通过线性电机1进行驱动并且输送至流程B。
在流程B中,推车2通过转台3旋转180度,并且输送至流程C,在流程C中,放置并固定在推车2上的车辆车体面板通过焊接机器人4进行焊接,推车2通过转台3旋转至其初始位置并且返回到流程B,面板通过卸载机器人5而卸载。
在流程D中,推车2等待车辆车体面板的下一次装载,并且移动至流程A,面板装载于推车2上。
在流程B中面板从推车2卸载,推车2输送至流程D以等待车辆车体面板的下一次装载。
然而,常规线性电机1是沿着运转轨道布置的以使得推车2移动,从而线性电机2的数量非常多,这导致了成本增加。此外,用于控制线性电机1的逆变器的容量增大了,这导致了制造成本增加。而且,其控制面板的尺寸也增大了,从而安装空间增大,从而不利于布局。
此外,由于线性电机1以非接触方式驱动推车2,从而在推车2的移动速度受到控制的时候频繁出现错误,制造和组装成本增加,以维持线性电机1和推车2之间的间隙。
此外,每一次开发新的车辆型号的时候,生产线上会增加一些流程,其受到系统管理方面的限制。此外,转台的制造成本很高。
公开于本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发明的一般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经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各个方面涉及提供一种用于制造车辆的侧面板的系统,其中推车可以使用摩擦轮通过摩擦接触的方式进行驱动,而不是使用现有的线性电机通过非接触方式对推车进行驱动,从而由于消除了线性电机和转台而降低了制造成本,并且可以提供一种推车可以在其中上下返回的结构以减小安装空间。
在本发明的一方面中,所述用于制造车辆的侧面板的系统可以包括:上运转轨道和下运转轨道,其中所述上运转轨道可以布置为从所述下运转轨道往上具有预定距离,以提供推车的移动路径,所述推车具有支撑框架、安装在所述支撑框架的横向两侧上的传送辊子,以及设置在所述支撑框架的底表面上的摩擦条,其中所述侧面板可以安装在所述推车上,所述推车选择性地沿着所述上运转轨道和所述下运转轨道移动,至少一个摩擦驱动单元和沿着上下运转轨道布置的至少一个摩擦轮,其中通过选择性地使得所述摩擦轮的至少一个与所述推车的摩擦条接合,所述至少一个摩擦驱动单元选择性地使得所述至少一个摩擦轮旋转以使得所述推车移动,以及外部单元,所述外部单元在所述上运转轨道和所述下运转轨道的一个侧面上与所述推车分离地形成,并且在关键焊接流程中支撑所述侧面板的边缘部分。
所述推车可以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撑框架的顶部的多个支撑单元,以支撑所述侧面板的中心部分。
所述外部单元可以包括:夹持夹具,所述夹持夹具具有固定夹具和旋转夹具,所述旋转夹具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固定夹具上,以选择性地夹持所述侧面板的边缘部分,以及夹具旋转柱,所述夹具旋转柱联接至所述旋转夹具,用于对所述夹持夹具进行操作。
所述外部单元可以包括多个歧管柱模块,该歧管柱模块当中可以集成了多个歧管柱,并且其中所述夹持夹具和所述夹具旋转柱可以设置在每个歧管柱的顶部上,从而使得所述歧管柱根据用于各种车辆型号的推车的类型而选择性地进行操作,从而通过使用所述夹持夹具而改变所述侧面板的夹持位置。
所述系统可以进一步包括布置在上运转轨道和下运转轨道的另一侧的横动装置,所述横动装置具有:多个引导轨道,所述引导轨道选择性地联接至下运转轨道的一端,从而在所述推车可以从所述上运转轨道输送至所述下运转轨道之后使得所述推车从所述引导轨道移动至所述下运转轨道,多个引导轮,所述引导轮安装在多个引导轨道之间,从而使得所述推车的摩擦条可以选择性地接合在所述引导轮之间,第一摩擦轮,所述第一摩擦轮选择性地与所述推车的摩擦条接合,以及致动器,所述致动器使得所述第一摩擦轮旋转。
所述横动装置可以进一步包括摩擦条,所述摩擦条安装在所述横动装置的引导轨道的底部以在横向方向上驱动所述横动装置,从而选择性地将所述引导轨道联接至所述下运转轨道,第二摩擦轮,所述第二摩擦轮与所述横动装置的摩擦条接合,致动器,所述致动器用于使得所述第二摩擦轮旋转从而使得所述横动装置在横向方向上移动。
所述系统可以进一步包括升降机,所述升降机分离地设置在所述上运转轨道和所述下运转轨道的另一端,以使得所述拖车从所述下运转轨道移动至所述上运转轨道,所述升降机包括: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具有竖直构件和连接所述竖直构件的上端的水平构件,上下移动的框架,所述上下移动的框架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支撑件的竖直构件上以上下移动,以及引导轨道,所述引导轨道安装在所述上下移动的框架上并且根据所述上下移动的框架的移动而选择性地联接至上下引导轨道。
所述升降机进一步包括摩擦轮,所述摩擦轮可旋转地安装至所述上下移动的框架并且选择性地与所述推车的摩擦条接合,以及致动器,所述致动器用于使得所述摩擦轮旋转。
所述系统可以进一步包括提升致动器,所述提升致动器设置在所述支撑件的顶部以提升或下降所述上下移动的框架,以及正时皮带,其中所述正时皮带的中央部分包围连接至所述提升致动器的滑轮,所述正时皮带的一端可以连接至所述上下移动的框架,所述正时皮带的另一端可以连接至平衡配重以将所述提升致动器的旋转力转化为线性移动,并且将所述线性移动传递至所述上下移动的框架。
在下文中对本发明的其它方面和优选实施方案进行讨论。
应该理解的是,术语“车辆”或“车辆的”或在本文中使用的其它类似术语将一般意义上的机动交通工具包括在内,例如:包括运动性多功能车辆(SUV)、公共汽车、卡车、各种商用车辆的客用汽车,包括各种船只和舰艇的船舶,飞行器等等,并且包括混合动力车辆、电动车辆、插电式混合电动车辆、氢动力车辆以及其它可选择燃料车辆(例如从除了石油之外的资源获得的燃料)。本文中提及的混合动力车辆是具有两种或更多动力源的车辆,例如同时采用汽油和电作为动力的车辆。
在下文中对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特征进行讨论。
通过纳入本文的附图以及随后与附图一起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某些原理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方法和装置所具有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清楚或更为具体地得以阐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了用于制造车辆车体面板的常规系统的立体图。
图2是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用于制造车辆的侧面板的系统的立体图。
图3是图2的推车的立体图。
图4是图2的升降机的立体图。
图5是图2的摩擦驱动单元的立体图。
图6是图2的外部单元的立体图。
图7是显示了侧面板由图2的外部单元支撑的平面图。
图8是显示了用于各种车辆型号的推车支撑在图2的推车支撑架上的立体图。
图9是图2的横动装置的立体图。
【部分符号元件说明】
X:被外部单元支撑的车顶部分
Y:被推车支撑的中心部分
Z:被外部单元支撑的门槛侧面部分。
应理解的是,附图呈现了阐述本发明基本原理的各个特征的一定程度的简化表示,从而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本文所公开的本发明的特定设计特征,包括例如特定尺寸、定向、位置以及形状,将部分地由具体意图的应用以及使用环境所确定。
在附图中,附图标记在全部的几个附图中表示本发明的相同或者等效的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详细地参考本发明的各个实施方案,这些实施方案的实例被显示在附图中并描述如下。尽管本发明将与示例性实施方案相结合进行描述,但是应当意识到,本说明书并非旨在将本发明限制为那些示例性实施方案。相反,本发明旨在不但覆盖这些示例性实施方案,而且覆盖可以被包括在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之内的各种选择形式、修改形式、等价形式及其它实施方案。
图2是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用于制造车辆的侧面板的系统的立体图。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制造车辆的侧面板的系统,其中推车10(其基本上消除了气动零件和电力/电子零件)通过摩擦接触的方式进行驱动,在关键焊接流程中侧面板通过使用推车10的定位器以及外部单元40而固定,以应对用于各种车辆型号的各种类型的推车,并且提供了一种推车在其中上下返回的结构,以降低制造成本并且减小安装空间。
也就是说,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制造侧面板的系统,其中考虑到生产效率,焊接线和返回线被分离地配置,侧面板50装载于推车10上,该推车10沿着布置在顶部的焊接线以及布置在底部的返回线移动,从而侧面板50在关键焊接流程中以及在重新定点焊接流程中进行焊接,然后卸载至下一个流程。
典型地,侧面板50包括外面板、内面板以及内切割组件53。在附图中,虽然外面板和内面板在它们彼此堆叠的时候看作一体,但是彼此堆叠的外面板和内面板装载在推车10上。
内切割组件53是侧面板50的一部分,该内切割组件53内凹地弯曲,车辆的后轮安装在其中。
在侧面板制造系统中,执行关键焊接流程和重新定点焊接流程,以组装侧面板50的外面板、内面板和内切割组件53。
在关键焊接流程(B)中,首先对侧面板50的主要部件进行焊接,以组装侧面板50的外面板、内面板和内切割组件53,在重新定点焊接流程(C)中,然后对侧面板50的剩余部分进行焊接,其中主要部件通过关键焊接流程进行焊接。
换言之,侧面板50的外面板、内面板和内切割组件53的主要部件通过关键焊接流程进行临时性组装,然后,侧面板50的外面板、内面板和内切割组件53的剩余部分通过重新定点焊接流程进行焊接并且完全固定。
本发明的侧面板制造系统包括推车10、升降机20、焊接线和返回线、横动装置70和推车支撑架60,侧面板50装载在推车10上,升降机20布置在侧面板50的装载侧以移动推车10,焊接线和返回线分别布置在顶部和底部,横动装置70和推车支撑架60设置在侧面板50的卸载侧的底部,以根据车辆型号而改变推车10。
图3是图2的推车10的立体图。
根据作为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推车10,其基本上不具有气动零件和电力/电子零件,可以使得推车10的尺寸最小化并且减少部件的数量、降低成本。
此外,推车10包括支撑框架11、摩擦条12、夹具单元以及传送辊子14,支撑框架11充当本体,摩擦条12连接至支撑框架11的底部以通过摩擦接触移动支撑框架11,对夹具单元进行来支撑侧面板50的中心部分,传送辊子14相对于铰链轴可旋转地安装在支撑框架11的两侧上以平顺地移动推车10。
支撑框架11具有小宽度矩形形状,每个夹具单元都包括连接条和支撑构件,连接条在宽度方向上(即,在垂直于摩擦条12的方向上)设置在支撑框架11的上侧,支撑构件基本上具有Y形形状并且直立于连接条的两端以支撑侧面板50的中心部分。
在这里,夹具单元通过支撑构件而支撑侧面板50的中心部分的底部,并且对于各种车辆型号支撑构件的形状可以根据侧面板50的各种形状而改变。此外,连接条的布置方向可以根据侧面板50的形式而改变。
换言之,作为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推车10配置为与根据车辆型号具有各种尺寸和形状的侧面板50匹配,由于基本上不具有现有的气动零件和电力/电子零件并且安装了夹具单元从而仅仅将侧面板50的中心单元支撑至支撑框架11,推车10的结构得以简化。
摩擦条12在向前和向后方向上设置在支撑框架11的底部,以施加通过与摩擦轮32接触而产生的摩擦力,摩擦轮32分别设置在焊接线和返回线中,从而使得推车10移动。此外摩擦条12用于控制推车10的加速和减速。
图4是图2的升降机20的立体图。
升降机20上下移动,从而将推车10从返回线提升至焊接线。也就是说,升降机20接收返回至返回线的推车10,向上移动以将推车10移动至焊接线,然后返回至其初始位置。
升降机20包括上下移动的框架28、支撑件23以及提升装置,引导轨道29在框架28上彼此平行设置,支撑件23用于支撑上下移动的框架28使其上下移动,提升装置用于使得上下移动的框架28上升和下降。
此外,上下移动的框架28包括摩擦驱动单元30和多个引导轮37,摩擦驱动单元30用于通过摩擦力在水平方向上驱动推车10,多个引导轮37通过与摩擦条12接触而旋转以使得摩擦条12平顺地移动。
支撑件23包括竖直直立的一对竖直构件21以及水平构件22,上下移动框架28安装至竖直构件21以上下移动,水平构件22连接竖直构件21的上端。
每个竖直构件21的下端借助于螺栓固定至地面,在宽度方向上从上下移动的框架28的一侧延伸的连接框架连接至支撑件23的竖直构件21以上下滑动。
在这里,升降机20的上下移动的框架28安装在支撑件23的竖直构件21上以通过悬臂的方式上下移动,这样减少了用于支撑上下移动的框架28的零件的数量,从而进一步简化了升降机20的结构,并且降低了安装成本。
提升构件包括提升电机24、一对正时皮带25以及一对平衡配重27,提升电机24设置在水平构件22的顶部,一对正时皮带25输送提升电机24的旋转力,一对平衡配重27用于调节上下移动框架28的重量和平衡。
滑轮26可旋转地安装在提升电机24的输出轴上。每个正时皮带25的中央部分包围滑轮26,正时皮带25的一端连接至上下移动的框架28的一侧,正时皮带25的另一端连接至平衡配重27。
平衡配重27在上下移动的框架28的相反侧上设置在竖直构件21的底部,引导辊子73设置在每个平衡配重27的两侧上,以引导平衡配重27的上下移动。
当提升电机24在一个方向上旋转的时候,滑轮26旋转,从而使得连接至正时皮带25的一端的上下移动的框架28上升,连接至正时皮带25的另一端的平衡配重27下降。相反地,当提升电机24在另一个方向上旋转的时候,滑轮26旋转,从而使得连接至正时皮带25的一端的上下移动的框架28下降,连接至正时皮带25的另一端的平衡配重27上升。
换言之,上下移动的框架28和平衡配重27连接至正时皮带25的两端,并且通过滑轮26而上下移动。
图5是图2的摩擦驱动单元30的立体图。
通过与推车10的摩擦条12接触,摩擦驱动单元30使得装载于升降机20上的推车10移动至焊接线或者使得推车10从返回线移动至升降机20。
摩擦驱动单元30包括感应电机31、摩擦轮32以及惰轮33,感应电机31包括减速器34,摩擦轮32通过旋转轴连接至减速器34的内侧并且与摩擦条12的一侧接触,惰轮33与摩擦条12的相反侧接触。
在这里,惰轮33应该与摩擦轮32具有预定的间隔,以匹配摩擦条12的宽度,从而使得摩擦轮32与摩擦条12完全接触。
为了保持摩擦轮32和惰轮33之间的预定间隔,惰轮33可以可旋转地设置在相对于铰链销的铰链构件35上,铰链构件35的一端可以通过弹簧36弹性支撑。
螺栓设置在铰链构件35的一端以穿透弹簧36,螺母紧固至该螺栓。因此,当铰链构件35的一端通过调节螺栓和螺母而回缩的时候,设置在铰链构件35的另一端的惰轮33与摩擦轮32的间隔增大。相反地,当铰链构件35的一端通过调节螺栓和螺母而打开的时候,设置在铰链构件35的另一端的惰轮33与摩擦轮32的间隔减小。也就是说,摩擦轮32和惰轮33之间的间隔能够通过调节螺栓和螺母进行控制。
这样,通过调节螺栓和螺母,由于弹簧36的弹性力,摩擦轮32和惰轮33与摩擦条12平顺地接触,从而感应电机31的旋转力通过摩擦轮32和惰轮33传递至摩擦条12,使得拖车10能够水平移动。
在这里,能够在向前和相反的方向上对感应电机31的旋转进行控制。因此,当感应电机31在一个方向上旋转的时候,旋转力通过减速器34传递至摩擦轮32,从而摩擦轮32旋转,以将与摩擦轮32接触的摩擦条12从升降机20移动至焊接线。
相反地,当感应电机31在另一个方向上旋转的时候,旋转力通过减速器34传递至摩擦轮32,从而摩擦轮32旋转,以将与摩擦轮32接触的摩擦条12从返回线移动至升降机20。
因此,在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中,推车10以摩擦接触的方式移动至每个流程,从而与常规的非接触式系统比较,可以减少线性电机的数量并且减小用于控制线性电机的逆变器的容量,从而降低了成本。此外,在感应电机31的控制下,通过摩擦轮32和摩擦条12之间的物理接触,可以准确而快速地对推车10的移动速度进行控制。
焊接线和返回线可以分别通过上运转轨道81和下运转轨道82而实现为直线结构。分别在顶部和底部水平布置的上运转轨道81和下运转轨道82通过支撑构件连接和支撑。
关键焊接流程和重新定点焊接流程在上运转轨道81上进行。升降机20在焊接线和返回线的一端连接至侧面板50的装载侧,侧面板50在焊接线的另一端卸载。此外,横动装置70设置在返回线的另一端,以在下运转轨道82的宽度方向上移动,从而改变推车10。
在这里,摩擦驱动单元30分别设置在焊接线的关键焊接流程、重新定点焊接流程以及卸载流程中,以使得推车10通过与推车10的摩擦条12的摩擦接触而沿着焊接线移动。
与多个焊接机器人80和上运转轨道81分离配置的外部单元40设置在焊接线的关键焊接流程中,以进行关键焊接流程。
图6是图2的外部单元40的立体图,图7是显示了侧面板50由外部单元40支撑的平面图。
在关键焊接流程中,外部单元40支撑侧面板50的边缘部分(即,连接至车顶面板的车顶部分51以及连接至地板面板的侧面的门槛侧面部分52)以及推车10。
换言之,在关键焊接流程中,连接内面板和外面板的主要部件首先进行焊接,因为侧面板50的内面板和外面板并未进行焊接。因此,在关键焊接流程中,侧面板50的中心部分应该通过推车10的多个支撑单元13进行支撑,此外,侧面板50的边缘部分应该通过外部单元40进行支撑,从而牢固地固定侧面板50。
外部单元40包括多个歧管柱模块41,它们安装在基础框架的顶部上,以应对用于各种车辆型号的各种类型的侧面板50。
每个歧管柱模块41包括插入并安装在其中的六个歧管柱42以及夹持夹具46,夹持夹具46通过支撑器可旋转地安装在每个歧管柱42的顶部上以关闭和打开,六个歧管柱和夹持夹具46集成在模块内。
总共设置了八个歧管柱模块41,其中五个歧管柱模块41夹持侧面板50的车顶部分51的五个点,其余的三个歧管柱模块41夹持侧面板50的门槛侧部部分52的三个点。
为了夹持侧面板50的车顶部分51和门槛侧部部分52,每个歧管柱模块41的歧管柱42根据各种车辆型号的侧面板50的尺寸和形状选择性地上下移动。夹持夹具46支撑在每个歧管柱42的顶部上,并且通过安装在夹持夹具46的一端的夹具旋转柱43而旋转,以夹持侧面板50的边缘部分。
在附图中,虽然在每个歧管柱模块41中在六个歧管柱42的其中一个上设置了一个夹持夹具46,夹持夹具支撑器和夹持夹具46基本上设置在六个歧管柱42的每一个的顶部上。
此外,夹持夹具支撑件的底部通过支撑条连接至歧管柱42的活塞杆,并且通过歧管柱42的操作而上下移动。
夹持夹具46包括固定夹具44和旋转夹具45,固定夹具44组装在支撑器的顶部,旋转夹具45通过铰链连杆可旋转地连接至固定夹具44的顶部。旋转夹具45的后端连接至夹具旋转柱43的活塞杆,从而使得夹持夹具46通过夹具旋转柱43的操作而关闭和打开,从而夹持侧面板50的边缘部分。
在这里,由于侧面板50的车顶部分51具有弯曲形状,侧面板50的门槛侧面部分52具有直线形状,歧管柱模块41根据各种形状而进行布置。
这样,外部单元40通过选择性地操作歧管柱42而选择性地操作多个夹持夹具46,从而可以根据各种车辆型号的侧面板50的形状改变夹持位置,以主动应对用于各种车辆型号的推车10。
例如,在夹持侧面板50的门槛侧面部分52的歧管柱模块41当中,从右边开始位于第一和第二位置的第一和第二歧管柱模块41使得从右边开始位于第六位置的第六歧管柱42上升,并且从右边开始位于第三位置的第三歧管柱模块41使得第一歧管柱42上升。
此外,即使对于夹持侧面板50的车顶部分51的歧管柱模块41的情况,在每个歧管柱模块41中上下移动的多个夹持夹具46通过选择性地操作歧管柱42而被选择性地操作,从而改变了夹持位置。
同时,在焊接线的相对端设置了卸载机器人83、推车改变机器人84以及推车支撑架60。
图8是显示了用于各种车辆型号的推车支撑在图2的推车支撑架60上的立体图。
在焊接流程完成时侧面板50通过设置在焊接线的一侧的卸载机器人83而卸载,并输送至下一个流程。如果必要,放置在推车支撑架60上的用于另一车辆型号的推车10通过设置在焊接线的另一侧的推车改变机器人84而改变。
推车支撑架60包括竖直布置的矩形框架61和以三个阶段从矩形框架61的两侧突出的支撑条62。因此,用于各种车辆型号的推车10能够以三个阶段进行上下装载,这对于空间利用而言是有利的。
支撑在推车支撑架60上的推车10能够通过推车改变机器人84而改变,从而在推车支撑架60中不需要用于改变推车10的分离设备。因此,推车支撑架60的结构非常简单并且经济。
推车改变机器人84从推车支撑架60取得另一推车10,并且将其放在横动装置70的顶部上,从而改变了推车10。
图9是图2的横动装置70的立体图。
横动装置支撑框架71整体形成在返回线的相对端上。横动装置支撑框架71所具有的宽度大于返回线的下运转轨道82的宽度,横动装置支撑框架71的宽度在横向方向上延伸,从而使得推车改变机器人84能够将推车10装载于横动装置70上,而不会与焊接线的上运转轨道81产生干涉。
横动装置70包括引导轨道76,从而推车10的传送辊子14与引导轨道76的上侧接触,从而可旋转地在向前和相反的方向上移动,以及借助于连接托架安装在引导轨道76的底部的引导辊子73。
引导辊子73可旋转地沿着在横向方向上彼此平行设置在横动装置支撑框架71的顶部上的LM(“线性运动”)引导件72移动,从而使得横动装置70能够在横向方向上在横动装置支撑框架71上移动。
此外,引导轮74借助于连接条安装在横动装置70的引导轨道76之间,推车10的摩擦条12插在引导轮74之间,从而使得推车10的摩擦条12能够通过引导轮74可滑动地支撑。
在横动装置支撑框架71上进一步设置了摩擦驱动单元,从而与设置在上下移动的框架28上的作为推车驱动装置的摩擦驱动单元30具有基本上相同的配置。因此,当驱动摩擦驱动单元30的感应电机31以使得摩擦轮75旋转的时候,摩擦驱动单元30的摩擦轮75与在宽度方向上设置在横动装置70的底部的摩擦条78摩擦接触,从而使得横动装置70在横向方向上移动。
此外,横动装置70使得由推车改变机器人84装载的推车10移动至返回线的下运转轨道82,同时,推车10使用摩擦驱动单元30通过与摩擦轮32的摩擦接触而移动至返回线,摩擦驱动单元30具有与推车驱动装置相同的配置。
在下文中将描述具有上述配置的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用于制造侧面板50的系统的运作流程。
首先,包括彼此堆叠的外面板和内面板的侧面板50通过装载机器人装载于在升降机20的顶部上等待的推车10上。
当侧面板50装载于推车10上的时候,提升电机24运行以使得滑轮26旋转,从而使得包围滑轮26的正时皮带25上下移动。然后,连接在正时皮带25的一端上的上下移动的框架28上升,连接至正时皮带25的另一端的平衡配重27下降,从而使得推车10被升降机20提升。
当上下移动的框架28完全上升的时候,上下移动的框架28的引导轨道29与焊接线的上运转轨道81在一条直线上,安装在上下移动的框架28上的摩擦驱动单元30运行以进入焊接线中的推车。
例如,当摩擦驱动单元30的感应电机31被驱动的时候,感应电机31的旋转力通过减速器34传递至摩擦轮32,从而使得摩擦轮32旋转,从而与摩擦轮32接触的推车10的摩擦条12通过摩擦力而移动,从而进入焊接线中的推车10。
在推车10移动至焊接线之后,升降机20的上下移动的框架28下降至其初始位置,并且等待推车10返回至返回线。
随后,装载于推车10上并且移动至焊接线的侧面板50的主要部件通过关键焊接流程而进行临时性组装。
在这里,由于装载于推车10上的侧面板50的外面板和内面板在关键焊接流程之前并未焊接,侧面板50的中心部分和边缘部分通过推车10的支撑单元13以及外部单元40的夹持夹具46支撑和夹持,以在关键焊接流程中牢固地固定侧面板50。
推车10的每个支撑单元13包括根据车辆型号具有各种形状和结构的支撑构件,以支撑侧面板50的中心部分的周围。同时,用于关键焊接流程的设置在焊接线(B)中的外部单元40的夹持夹具46通过歧管柱模块41的操作而关闭和打开,以夹持车顶部分51和门槛侧面部分52,它们是侧面板50的边缘部分,从而在关键焊接流程中牢固地固定侧面板50。
在关键焊接流程(B)中,侧面板50的中心部分和边缘部分通过推车10的支撑单元13以及外部单元40的夹持夹具46同时支撑,以牢固地固定侧面板50,然后,侧面板50的主要部分通过焊接机器人80进行焊接。
然后,在关键焊接流程中临时性焊接的侧面板50移动至重新定点焊接流程(C)。
在这里,在关键焊接流程(B)中推车10通过设置在焊接线的上运转轨道81上的摩擦驱动单元30而移动。
在重新定点焊接流程(C)中,在关键焊接流程之后,侧面板50的剩余部分沿着边缘部分进行连续焊接,以完全固定侧面板50的外面板和内面板。
然后,在重新定点焊接流程中完全组装的侧面板50移动至卸载流程。
在这里,在重新定点焊接流程(C)中推车10通过设置在焊接线的上运转轨道81上的摩擦驱动单元30而移动。
在卸载流程中,完成的焊接侧面板50通过卸载机器人83而上升,并且输送至下一个流程。
同时,当用于新的车辆型号的侧面板50将被焊接的时候,推车改变机器人84将用于之前车辆型号的推车10改变为用于新的车辆型号的推车10。
例如,推车改变机器人84使得放置在上运转轨道81的顶部上的用于之前车辆型号的推车10上升,并且将相应推车10存储在推车支撑架60的空位置。然后,推车改变机器人84使得用于新的车辆型号的推车10上升,并且将相应的推车10放置在上运转轨道81上。
接下来,为了防止在新的推车10的装载过程中产生干扰,横动装置70在横向方向从返回线的下运转轨道82突出,以等待用于新的车辆型号的推车,卸载机器人83将放置在上运转轨道81上的用于新的车辆型号的推车10装置至横动装置70的顶部。
当用于新的车辆型号的推车10装载于横动装置70上的时候,推车10的摩擦条12插在横动装置70的摩擦轮75和设置在横动装置支撑框架71上的摩擦驱动单元30的惰轮33之间。
在这里,横动装置支撑框架71在横向方向上突出至两侧,从而使得横动装置70能够在横向方向上移动至两侧。因此,用于新的车辆型号的推车10能够通过推车改变机器人84直接装载于横动装置70上。
然后,横动装置70在横向方向上移动,从而与下运转轨道82在一条直线上,推车10移动至返回线的下运转轨道82。
此时,横动装置70的摩擦条78与设置在横动装置支撑框架71上的摩擦驱动单元30的摩擦轮32摩擦接触,摩擦驱动单元30的感应电机31驱动为使得摩擦轮75旋转。其结果是,横动装置70通过摩擦轮75和摩擦条78的摩擦力在横向方向上移动。
然后,驱动横动装置70的摩擦驱动单元30,从而使得推车10通过摩擦轮32和推车10的摩擦条12之间的摩擦接触而沿着返回线移动。
接下来,在沿着返回线返回的推车10移动至升降机20之后,升降机20在返回线的下运转轨道82的一端等待推车10,新的侧面板50装载于推车10上,升降机20上升以重复性地进行焊接流程。
如上文所述,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用于制造车辆的侧面板的系统的具有如下优点。
推车基本上不具有现有的气动零件和电力/电子零件,为推车设置了夹具单元从而仅仅支撑侧面板的中心部分。因此,可以显著地减小推车的尺寸并且使得推车的结构最小化,从而降低了推车的制造成本和安装成本。
推车通过使用摩擦轮而以摩擦接触的方式进行驱动,从而可以解决推车以非接触方式进行驱动时引起的问题。
摩擦轮由聚氨酯材料形成,从而使得摩擦系数最大化并且增大摩擦力,从而可以通过与推车的摩擦条的摩擦接触而控制推车的加速和减速。
侧面板的中心部分通过推车进行支撑,并且同时在关键焊接中侧面板的边缘部分被外部单元夹持,从而在焊接过程中可以牢固地固定侧面板。此外,外部单元的夹持夹具通过选择性的操作多个歧管柱而被选择性地操作,从而夹持位置能够根据各种车辆型号的侧面板的类型而改变。因此,可以主动应对用于各种车辆型号的各种类型的推车。
为了便于在所附权利要求中解释和精确定义,术语“上”、“下”、“内”和“外”用于参考在图中所示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特征的位置来对这些特征进行描述。
前面对本发明具体示例性实施方案所呈现的描述是出于说明和描述的目的。前面的描述并不想要成为毫无遗漏的,也不是想要把本发明限制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很多改变和变化都是可能的。选择示例性实施方案并进行描述是为了解释本发明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其它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方案及其各种选择形式和修改形式。本发明的范围意在由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形式所限定。

Claims (9)

1.一种用于制造车辆的侧面板的系统,该系统包括:
上运转轨道和下运转轨道,其中所述上运转轨道布置为从所述下运转轨道往上具有预定距离,以提供推车的移动路径;
所述推车具有:
支撑框架;
安装在所述支撑框架的横向两侧上的传送辊子;以及
设置在所述支撑框架的底表面上的摩擦条;
其中所述侧面板安装在所述推车上,所述推车选择性地沿着
所述上运转轨道和所述下运转轨道移动;
至少一个摩擦驱动单元和沿着上下运转轨道布置的至少一个摩擦轮,其中通过选择性地使得所述摩擦轮的至少一个与所述推车的摩擦条接合,所述至少一个摩擦驱动单元选择性地使得所述至少一个摩擦轮旋转以使得所述推车移动;以及
外部单元,所述外部单元在所述上运转轨道和所述下运转轨道的一个侧面上与所述推车分离地形成,并且在关键焊接流程中支撑所述侧面板的边缘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制造车辆的侧面板的系统,其中所述推车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撑框架的顶部的多个支撑单元,以支撑所述侧面板的中心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制造车辆的侧面板的系统,其中所述外部单元包括:
夹持夹具,所述夹持夹具具有固定夹具和旋转夹具,所述旋转夹具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固定夹具上,以选择性地夹持所述侧面板的边缘部分;以及
夹具旋转柱,所述夹具旋转柱联接至所述旋转夹具,用于对所述夹持夹具进行操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制造车辆的侧面板的系统,其中所述外部单元包括多个歧管柱模块,其中集成了多个歧管柱,并且其中所述夹持夹具和所述夹具旋转柱设置在每个歧管柱的顶部上,从而使得该等歧管柱根据用于各种车辆型号的推车的类型而选择性地进行操作,从而通过使用所述夹持夹具而改变所述侧面板的夹持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制造车辆的侧面板的系统,进一步包括布置在上运转轨道和下运转轨道的另一侧的横动装置,所述横动装置具有:
多个引导轨道,所述引导轨道选择性地联接至下运转轨道的一端,从而在所述推车从所述上运转轨道输送至所述下运转轨道之后使得所述推车从所述引导轨道移动至所述下运转轨道;
多个引导轮,所述引导轮安装在所述多个引导轨道之间,从而使得所述推车的摩擦条选择性地接合在所述多个引导轮之间;
第一摩擦轮,所述第一摩擦轮选择性地与所述推车的摩擦条接合;以及
致动器,所述致动器使得所述第一摩擦轮旋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制造车辆的侧面板的系统,其中所述横动装置进一步包括:
摩擦条,所述摩擦条安装在所述横动装置的引导轨道的底部以在横向方向上驱动所述横动装置,从而选择性地将所述引导轨道联接至所述下运转轨道;
第二摩擦轮,所述第二摩擦轮与所述横动装置的摩擦条接合;
致动器,所述致动器用于使得所述第二摩擦轮旋转从而使得所述横动装置在横向方向上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制造车辆的侧面板的系统,进一步包括升降机,所述升降机分离地设置在所述上运转轨道和所述下运转轨道的另一端,以使得所述推车从所述下运转轨道移动至所述上运转轨道,所述升降机包括:
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具有多个竖直构件和连接所述竖直构件的上端的水平构件;
上下移动的框架,所述上下移动的框架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支撑件的竖直构件上来进行上下移动;以及
多个引导轨道,所述引导轨道安装在所述上下移动的框架上并且根据所述上下移动的框架的移动而选择性地联接至上下引导轨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制造车辆的侧面板的系统,其中所述升降机进一步包括:
摩擦轮,所述摩擦轮可旋转地安装至所述上下移动的框架并且选择性地与所述推车的摩擦条接合;以及
致动器,所述致动器用于使得所述摩擦轮旋转。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制造车辆的侧面板的系统,进一步包括:
提升致动器,所述提升致动器设置在所述支撑件的顶部以提升或下降所述上下移动的框架;以及
正时皮带,其中所述正时皮带的中央部分包围连接至所述提升致动器的滑轮,所述正时皮带的一端连接至所述上下移动的框架,所述正时皮带的另一端连接至平衡配重以将所述提升致动器的旋转力转化为线性移动,并且将所述线性移动传递至所述上下移动的框架。
CN201110107115.7A 2010-11-09 2011-04-22 用于制造车辆的侧面板的系统 Active CN10246342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0-0111131 2010-11-09
KR1020100111131A KR101198662B1 (ko) 2010-11-09 2010-11-09 자동차용 사이드패널 생산시스템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63429A true CN102463429A (zh) 2012-05-23
CN102463429B CN102463429B (zh) 2015-08-26

Family

ID=460182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07115.7A Active CN102463429B (zh) 2010-11-09 2011-04-22 用于制造车辆的侧面板的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789270B2 (zh)
KR (1) KR101198662B1 (zh)
CN (1) CN102463429B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43863A (zh) * 2013-03-18 2013-06-12 太仓旭莱自动化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双层伸缩型焊接机器人系统
CN103625576A (zh) * 2012-08-22 2014-03-12 江苏卡威专用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制造用前围板下板夹具
CN104290070A (zh) * 2013-07-15 2015-01-2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装配辅助工装
CN104859754A (zh) * 2014-02-25 2015-08-26 库卡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更换装置
CN105880401A (zh) * 2016-07-11 2016-08-24 东风汽车公司 一种门盖高效柔性机器人滚边岛
CN104290070B (zh) * 2013-07-15 2016-11-3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装配辅助工装
CN111451744A (zh) * 2020-05-19 2020-07-28 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三电平逆变器驱动芯片调节组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0005314A1 (de) * 2010-01-21 2010-08-19 Daimler Ag Montageeinrichtung
CN102837138B (zh) * 2012-08-13 2014-12-31 广州明珞汽车装备有限公司 多车型共线柔性总拼
CN103386571A (zh) * 2013-07-25 2013-11-13 成都陵川特种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排气歧管的法兰上焊接支架的定位工装
US20180157246A1 (en) * 2015-01-30 2018-06-07 Arima Communications Corp. Automated production system for mobile phone
TWM505131U (zh) * 2015-01-30 2015-07-11 Arima Communication Corp 手機自動化生產系統
KR101755464B1 (ko) * 2015-07-31 2017-07-07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루프 레이저 브레이징 시스템용 루프 가압 지그
CN108605428B (zh) 2016-02-17 2020-06-05 株式会社富士 作业装置及生产线
CN106312422B (zh) * 2016-10-29 2017-12-19 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叉车电瓶箱盖总成组焊的定位工装
KR101905562B1 (ko) * 2016-12-13 2018-10-08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차체 조립 시스템용 프리 벅 유닛
CN109368147B (zh) * 2018-10-19 2023-07-14 武汉东研智慧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全摆动摩擦驱动结构
KR20200138473A (ko) 2019-05-29 2020-12-10 서진산업 주식회사 자동차 부품 다차종 생산시스템 및 그 생산시스템의 작동방법
DE102019130160A1 (de) * 2019-11-08 2021-05-12 Ebz Systec Gmbh Fördereinrichtung zum Transport und zur Positionierung von Bauteilen und Verfahren zum Transport und zum Positionieren von Bauteilen mit einer Fördereinrichtung
CN117943753A (zh) * 2024-03-19 2024-04-30 延安延昌装备制造(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抽油机结构件的变位机自动装卸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44629B1 (en) * 1999-08-27 2002-02-05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Apparatus for assembling vehicle body
KR100418794B1 (ko) * 2001-07-12 2004-02-1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 생산라인의 대차 공용화 장치
CN1513718A (zh) * 2002-11-28 2004-07-2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安装车身的下部零件的装置和方法
CN1915588A (zh) * 2006-03-03 2007-02-21 南京中辆铁人科技有限公司 铁路车辆制造柔性工装生产线
CN2920909Y (zh) * 2006-04-29 2007-07-11 江苏天奇物流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单驱动多摩擦轮装置
CN101549716A (zh) * 2008-04-03 2009-10-07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底板生产系统
US20090279992A1 (en) * 2008-05-09 2009-11-12 Caterpillar Inc. Friction drive material handling system including composite beam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185220B (en) * 1985-12-03 1989-04-05 Honda Motor Co Ltd Apparatus for assembling motor vehicle bodies
KR100569234B1 (ko) 2004-04-23 2006-04-10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리니어 모터를 이용한 대차 방식의 조립라인 시스템
JP2006027424A (ja) 2004-07-15 2006-02-02 Hokuto Corp 自動車の溶接用位置決め装置
JP4649982B2 (ja) 2004-12-24 2011-03-16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製品組立方法
ES2320171T3 (es) 2006-11-03 2009-05-19 Comau Spa Sistema para ensamblar estructuras de carroceria de vehiculos automoviles o subconjuntos de las mismas.
KR100811629B1 (ko) 2007-06-26 2008-03-11 현대로템 주식회사 차체 센터링 장치
JP4448875B2 (ja) 2007-09-26 2010-04-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溶接設備
US8291829B1 (en) * 2010-03-30 2012-10-23 Honda Motor Co., Ltd. Motorized transport cart and associated part transport system and method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44629B1 (en) * 1999-08-27 2002-02-05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Apparatus for assembling vehicle body
KR100418794B1 (ko) * 2001-07-12 2004-02-1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 생산라인의 대차 공용화 장치
CN1513718A (zh) * 2002-11-28 2004-07-2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安装车身的下部零件的装置和方法
CN1915588A (zh) * 2006-03-03 2007-02-21 南京中辆铁人科技有限公司 铁路车辆制造柔性工装生产线
CN2920909Y (zh) * 2006-04-29 2007-07-11 江苏天奇物流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单驱动多摩擦轮装置
CN101549716A (zh) * 2008-04-03 2009-10-07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底板生产系统
US20090279992A1 (en) * 2008-05-09 2009-11-12 Caterpillar Inc. Friction drive material handling system including composite beam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same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25576A (zh) * 2012-08-22 2014-03-12 江苏卡威专用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制造用前围板下板夹具
CN103143863A (zh) * 2013-03-18 2013-06-12 太仓旭莱自动化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双层伸缩型焊接机器人系统
CN103143863B (zh) * 2013-03-18 2016-05-11 太仓旭莱自动化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双层伸缩型焊接机器人系统
CN104290070A (zh) * 2013-07-15 2015-01-2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装配辅助工装
CN104290070B (zh) * 2013-07-15 2016-11-3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装配辅助工装
CN104859754A (zh) * 2014-02-25 2015-08-26 库卡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更换装置
CN104859754B (zh) * 2014-02-25 2019-08-20 库卡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更换装置
CN105880401A (zh) * 2016-07-11 2016-08-24 东风汽车公司 一种门盖高效柔性机器人滚边岛
CN105880401B (zh) * 2016-07-11 2018-04-20 东风汽车公司 一种门盖高效柔性机器人滚边岛
CN111451744A (zh) * 2020-05-19 2020-07-28 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三电平逆变器驱动芯片调节组件
CN111451744B (zh) * 2020-05-19 2024-05-24 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三电平逆变器驱动芯片调节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198662B1 (ko) 2012-11-12
KR20120049726A (ko) 2012-05-17
CN102463429B (zh) 2015-08-26
US8789270B2 (en) 2014-07-29
US20120110838A1 (en) 2012-05-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63429A (zh) 用于制造车辆的侧面板的系统
US20150210331A1 (en) Complete body assembling apparatus for various vehicle models
CN102765373B (zh) 一种车载电池拆装机器人
CN205393865U (zh) 一种多车型输送切换定位装置
CN101549716B (zh) 车辆底板生产系统
CN101284524A (zh) 电动车动力电池组快速更换系统
CN210174830U (zh) 多车型电动小客车的共享智能快速换电的换电站
CN103144697A (zh) 车身装配系统
CN102556210A (zh) 车身移动拖车
CN210174824U (zh) 一种用于不同车型的电动小客车智能换电的换电机器人
CN101765479A (zh) 生产线
CN209321933U (zh) 一种全向货物搬运车
CN210174826U (zh) 基于多车型的共享智能快速换电的双工位换电站
CN106740723A (zh) 重载机器人
CN205906625U (zh) 一种用于多车型切换的输送机构
CN102390363B (zh) 纯电动客车整套充电物流系统
CN201941740U (zh) 一种更换车用动力电池箱的助力装置
CN220884122U (zh) 一种电动汽车兼容换电平台
CN111762039A (zh) 不同车型电动小客车共享换电的电池智能储存充电系统
CN202152043U (zh) 电动车换电及充电系统
CN103522993A (zh) 一种电动车车载动力电池箱快换装置
CN108071254B (zh) 导轨式自动运输车及自动停车场
CN211280677U (zh) 不同车型电动小客车共享换电的电池智能储存充电装置
CN106515678A (zh) 重载电池箱
CN206231368U (zh) 重载电池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