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59485B - 可拉伸剥离压敏粘合剂 - Google Patents

可拉伸剥离压敏粘合剂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59485B
CN102459485B CN201080032743.7A CN201080032743A CN102459485B CN 102459485 B CN102459485 B CN 102459485B CN 201080032743 A CN201080032743 A CN 201080032743A CN 102459485 B CN102459485 B CN 10245948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ight
polyisobutene
mol
gram
content bas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3274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59485A (zh
Inventor
维韦克·巴哈蒂
图-凡·T·特朗
杰弗里·O·伊麦斯兰德
迈克尔·D·德特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Original Assignee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filed Critical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Publication of CN1024594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594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594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5948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5/00Manufacture of articles or shaped materials contain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5/18Manufacture of films or shee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123/00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123/00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9D123/02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 C09D123/18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hydrocarbons having four or more carbon atoms
    • C09D123/20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hydrocarbons having four or more carbon atoms having four to nine carbon atoms
    • C09D123/22Copolymers of isobutene; Butyl rubber ; Homo- or copolymers of other iso-olefin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7/0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7/2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arriers
    • C09J7/22Plastics; Metallised plastic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7/0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7/2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arriers
    • C09J7/22Plastics; Metallised plastics
    • C09J7/24Plastics; Metallised plastics based on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involving only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9J7/241Polyolefin, e.g.rubb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7/0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7/3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sed by the adhesive composition
    • C09J7/38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s [PSA]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301/00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2301/10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adhesive tape or sheet
    • C09J2301/12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adhesive tape or sheet by the arrangement of layers
    • C09J2301/124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adhesive tape or sheet by the arrangement of layers the adhesive layer being present on both sides of the carrier, e.g. double-sided adhesive tap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301/00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2301/30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chemical, physico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adhesive or the carrier
    • C09J2301/308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chemical, physico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adhesive or the carrier the adhesive tape or sheet losing adhesive strength when being stretched, e.g. stretch adhesiv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301/00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2301/30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chemical, physico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adhesive or the carrier
    • C09J2301/312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chemical, physico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adhesive or the carrier parameters being the characterizing featur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423/00Presence of polyolefi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423/00Presence of polyolefin
    • C09J2423/006Presence of polyolefin in the substrat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2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emical industry
    • Y02P20/50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the production of bulk chemicals
    • Y02P20/582Recycling of unreacted starting or intermediate materia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752Laterally noncoextensive componen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8Web or shee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element or component and having an adhesive outermost layer
    • Y10T428/2848Three or more lay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8Web or shee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element or component and having an adhesive outermost layer
    • Y10T428/2852Adhesive compositions
    • Y10T428/2878Adhesive compositions including addition polymer from unsaturated monomer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Adhesive Tapes (AREA)
  • Adhesives Or Adhesive Processe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拉伸剥离的粘合带,包括所述粘合带的制品,以及所述粘合带的用途。所述粘合带包括与至少一个压敏粘合剂层相邻的背衬层。所述背衬层包含聚(亚烷基)共聚物。各压敏粘合剂层包含聚异丁烯材料。所述粘合带可为光学透明的。

Description

可拉伸剥离压敏粘合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描述了一种可拉伸剥离的粘合带、包括所述粘合带的制品、制备所述粘合带的方法以及所述粘合带的用途。
背景技术
可拉伸剥离的粘合带已用于将制品粘合至基材。所述制品通常为吊钩、夹具、挂钩或球棒车(caddie),且所述基材通常为壁的表面。可通过拉伸所述粘合带而将制品从基材剥离。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拉伸剥离的粘合带,包括所述粘合带的制品,以及所述粘合带的用途。所述粘合带包括与至少一个压敏粘合剂层相邻的背衬层。所述背衬层包含聚(亚烷基)共聚物。各压敏粘合剂层包含聚异丁烯材料。所述粘合带可为光学透明的。
在第一方面,描述了一种粘合带。所述粘合带包括(A)背衬层和(B)至少一个与背衬层的主表面相邻的压敏粘合剂层。背衬层包含聚(亚烷基)共聚物,该聚(亚烷基)共聚物为可聚合反应混合物的聚合产物,所述可聚合反应混合物包含(1)选自乙烯、丙烯或它们的混合物的第一烯烃,以及(2)选自具有4至8个碳原子的1,2-烯烃的第二烯烃。所述背衬层具有使用ASTM D1003-07方法测得的不大于5%的雾度和等于至少85%的透光率。该至少一个压敏粘合剂层包含聚异丁烯材料。所述粘合带在第一方向上可拉伸至少50%而不断裂。
在第二方面,描述了一种制品。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制品包括第一基材和粘合至所述第一基材的粘合带。所述粘合带包括(A)背衬层,(B)与所述背衬层的第一主表面相邻的第一压敏粘合剂层,和(C)延伸超过所述第一基材的拉袢。拉引所述拉袢将所述粘合带拉伸,并从所述第一基材剥离所述粘合带。所述粘合带在第一方向上可拉伸至少50%而不断裂。背衬层包含聚(亚烷基)共聚物,该聚(亚烷基)共聚物为可聚合反应混合物的聚合产物,所述可聚合反应混合物包含(1)选自乙烯、丙烯或它们的混合物的第一烯烃,以及(2)选自具有4至8个碳原子的1,2-烯烃的第二烯烃。所述背衬层具有使用ASTM D1003-07方法测得的不大于5%的雾度和等于至少85%的透光率。该第一压敏粘合剂层包含聚异丁烯材料。
在第二实施例中,所述制品包括第一基材、第二基材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材和所述第二基材之间的粘合带。所述粘合带将所述第一基材结合至所述第二基材。所述粘合带包括(A)背衬层、(B)与背衬层的第一主表面相邻的第一压敏粘合剂层和与背衬层的第二主表面相邻的第二压敏粘合剂层,以及(C)延伸超过所述第一基材和所述第二基材中至少一者的拉袢。拉引所述拉袢使所述粘合带拉伸,并从所述第一基材、从所述第二基材,或从所述第一基材和所述第二基材两者剥离所述粘合带。当拉引拉袢时,所述粘合带在第一方向上可拉伸至少50%而不断裂。背衬层包含聚(亚烷基)共聚物,该聚(亚烷基)共聚物为可聚合反应混合物的聚合产物,所述可聚合反应混合物包含(1)选自乙烯、丙烯或它们的混合物的第一烯烃,以及(2)选自具有4至8个碳原子的1,2-烯烃的第二烯烃。所述背衬层具有使用ASTM D1003-07方法测得的不大于5%的雾度和等于至少85%的透光率。该第一压敏粘合剂层和第二压敏粘合剂层各自包含聚异丁烯材料。
在第三方面,提供了使两个基材结合以及分离(decoupling)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提供第一基材和第二基材。所述方法还包括将粘合带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材和所述第二基材之间,使得粘合带将第一基材结合至第二基材。所述粘合带包括(A)背衬层、(B)与所述背衬层的第一主表面相邻的第一压敏粘合剂层和与所述背衬层的第二主表面相邻的第二压敏粘合剂层以及(C)延伸超过所述第一基材和所述第二基材中至少一个的拉袢。所述粘合带在第一方向上可拉伸至少50%而不断裂。背衬层包含聚(亚烷基)共聚物,该聚(亚烷基)共聚物为可聚合反应混合物的聚合产物,所述可聚合反应混合物包含(1)选自乙烯、丙烯或它们的混合物的第一烯烃,以及(2)选自具有4至8个碳原子的1,2-烯烃的第二烯烃。所述背衬层具有使用ASTM D1003-07方法测得的不大于5%的雾度和等于至少85%的透光率。该第一压敏粘合剂层和第二压敏粘合剂层各自包含聚异丁烯材料。所述方法还包括拉引粘合带的拉袢以从所述第一基材、从所述第二基材,或从所述第一基材和所述第二基材两者剥离所述粘合带。
在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制备粘合带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提供聚(亚烷基)共聚物,该聚(亚烷基)共聚物为可聚合反应混合物的聚合产物,所述可聚合反应混合物包含(1)选自乙烯、丙烯或它们的混合物的第一烯烃,以及(2)选自具有4至8个碳原子的1,2-烯烃的第二烯烃。所述方法还包括将包含所述聚(亚烷基)共聚物的背衬层浇铸在第一支承层和第二支承层之间,使得所述背衬层具有基于ASTM D1003-07的不大于5%的雾度和至少85%的透光率。所述方法还包括将至少一个压敏粘合剂层与所述背衬层的第一主表面相邻设置。该至少一个压敏粘合剂层包含聚异丁烯材料。
本发明的上述发明内容并非意图描述本发明的每一个实施例或每种实施方式。以下的附图、具体实施方式和实例将更具体地说明这些实施例。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所做的以下详细说明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本发明,其中:
图1为示例性的可拉伸剥离的粘合带的示意图。
图2为示例性的制品的示意图,所述制品包括使用图1所示例的可拉伸剥离的粘合带而结合在一起的两个基材。
图3为另一示例性的可拉伸剥离的粘合带的示意图。
图4为另一示例性的制品的示意图,所述制品包括使用图3所示例的可拉伸剥离的粘合带而结合在一起的两个基材。
虽然本发明可修改为各种修改形式和替代形式,但其具体的方式已以举例的方式在附图中示出并且将会作详细描述。然而应当理解,目的并不是将本发明局限于所述的具体实施例。相反,其目的在于涵盖落入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的所有修改形式、等同形式和替代形式。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描述了粘合带、包括所述粘合带的制品、制备所述粘合带的方法,以及所述粘合带的用途。更具体地讲,所述粘合带包括背衬层和至少一个与背衬层的主表面相邻的压敏粘合剂层。包含聚(亚烷基)共聚物的背衬层通常为光学透明的。在多个实施例中,所述背衬层加上各个压敏粘合剂层为光学透明的。该至少一个压敏粘合剂层包含聚异丁烯材料。在粘合带被粘合至基材之后,可通过拉伸去除粘合带。
如本文所用,术语“粘合剂”和“压敏粘合剂”以及“PSA”可互换使用。同样地,术语“粘合剂层”和“压敏粘合剂层”以及“PSA层”可互换使用。
术语“均聚物”是指由单一单体制备的聚合物材料而术语“共聚物”是指由至少两种不同单体制备的聚合物材料。
如本文所用,术语“聚异丁烯材料”指一种或多种聚异丁烯均聚物,一种或多种聚异丁烯共聚物,或它们的混合物。所述共聚物可为嵌段共聚物或无规共聚物。通常,至少70重量%、至少75重量%、至少80重量%、至少85重量%,或至少90重量%的共聚物由异丁烯形成。
如本文所用,术语“第一聚异丁烯”是指第一聚异丁烯均聚物、共聚物、或它们的混合物。术语“第二聚异丁烯”和“第三聚异丁烯”具有类似的定义。
如本文所用,术语“在......范围内”包括端值以及端值之间的所有值。
提供了可拉伸剥离的粘合剂带。可拉伸剥离的粘合带包括背衬层和至少一个与所述背衬层相邻的压敏粘合剂层。在一些实施例中,可拉伸剥离的粘合带包括设置为与所述背衬层的第一主表面相邻(例如粘合至所述背衬层的第一主表面)的单个压敏粘合剂层。为了任何所需的目的,可将这类可拉伸剥离的粘合带置于基材的外表面上(例如粘合至基材的外表面)。例如,所述粘合带可提供保护功能,若不再需要保护或保护不再是所需的,则可随后去除所述粘合带。在其他实例中,粘合带可提供可写或可印刷表面(例如,可在背衬层上写入或印刷)。在一些更具体的实例中,粘合带可用作标签或价格标贴,当不再需要时可将其去除。
在其它实施例中,粘合带包括设置为与所述背衬层的相对主表面相邻(例如粘合至所述背衬层的相对主表面)的两个压敏粘合剂层。具有两个压敏粘合剂层的粘合带可用于将两个基材结合在一起。若在之后任何时间希望从第二基材分离第一基材,可拉伸粘合带以得以去除(例如,拉伸以将粘合带从第一基材剥离,从第二基材剥离,或从第一基材和第二基材两者剥离)。通常可将两个基材分离而不损坏两个基材中的任一者。在从粘合带分离并彼此分离之后,基材可再次使用。当至少一个基材是昂贵的、易碎的或难以制造的时,这是特别有利的。
具有两个压敏粘合剂层的示例性的可拉伸剥离的粘合带构造示意性地示于图1中。粘合带100包括设置在两个压敏粘合剂层10和30之间的背衬层20。所述第一粘合剂层10与背衬层20的第一主表面22相邻而所述第二粘合剂层30与背衬层20的第二主表面23相邻。背衬层20的第一主表面22与背衬层20的第二主表面23相对。如图1中所示,第一粘合剂层10和第二粘合剂层30两者均接触背衬层20并直接粘合至背衬层20。在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粘合剂层10和第二粘合剂层30通过一个或多个居间层(例如底漆层)间接地粘合至背衬层20。背衬层20延伸超过第一粘合剂层10和第二粘合剂层30两者。背衬层21延伸超过粘合剂层的区域可用作拉袢21。在图1中,拉袢21是背衬层的一部分或背衬层的延伸。
图2为制品200的示例性示意图,该制品包括使用图1所示意性示出的可拉伸剥离的粘合带而结合的两个基材。所述可拉伸剥离的粘合带设置在第一基材40和第二基材50之间。也就是说,制品200依次包括第一基材40、第一粘合剂层10、背衬层20、第二粘合剂层30和第二基材50。第一粘合剂层10粘合至第一基材40而第二粘合剂层30粘合至第二基材50。该压敏粘合剂层通常可用不超过手压的压力粘合至基材,并且可一直保持粘合在基材上直至拉伸以移除粘合带为止。第一基材40通过粘合带结合至第二基材50。
在图2中,背衬层20延伸超过第一粘合剂层10和第二粘合剂层30两者。背衬层延伸超过第一粘合剂层10和第二粘合剂层30两者的区域可用作将粘合带从两个基材40和50拉伸剥离的拉袢21。通过拉引拉袢21并拉伸粘合带,可将第一粘合剂层10从第一基材40剥离,将第二粘合剂层30从第二基材50剥离,或将两个粘合剂层10和30从两个基材40和50剥离。组合的剥离允许将第一基材与第二基材分离,并从第一基材和第二基材之间去除粘合带。
另一个可拉伸剥离的粘合带300示意性地示于图3中,其包括背衬层20和两个压敏粘合剂层10和30。在这个实施例中,背衬层20并不延伸超过第一粘合剂层10和第二粘合剂层30两者。使用此粘合带结合第一基材40和第二基材50示意性地示于图4中。粘合带(层10、20和30)的区域延伸超过基材40和50两者。粘合带延伸超过基材40和50两者的区域可用作拉袢24。拉袢24为粘性的,因为外表面是粘合剂层10和30。或者,可将诸如膜之类的附加层(在图3中未示出)或另一个诸如滑石粉或油墨(打印的)之类的非粘性层置于拉袢区域中的粘合剂层10和30上,从而得到非粘性表面。通过拉引拉袢24并拉伸粘合带,可将第一粘合剂层10从第一基材40剥离,将第二粘合剂层30从第二基材50剥离,或将两个粘合剂层10和30从两个基材40和50剥离。组合的剥离允许将第一基材与第二基材分离,并从第一基材40和第二基材50之间去除粘合带(层10、20和30)。
使用粘合带,从一个基材或两个基材剥离粘合剂包括拉引拉袢以及拉伸。拉袢延伸超过至少一个基材。拉袢可为背衬层的一部分(即背衬层的延伸)、为至少一个粘合剂层的一部分(即粘合剂层的延伸),连接至背衬层,连接至至少一个粘合剂层,或为背衬层和至少一个粘合剂层两者的一部分(即背衬层和至少一个粘合剂层两者的延伸)。至少一个基材不接触拉袢区域中的粘合剂层。通常,若制品中存在两个基材,则两个基材均不接触拉袢区域中的粘合剂层。通常在平行于或基本上平行于基材表面的方向上拉引拉袢。即,在与基材的表面成0度、小于5度、小于10度、小于15度、小于20度、小于25度、小于30度或小于35度的方向上拉引拉袢。拉袢通常包括背衬层的一部分。在一些实施例中,拉袢由延伸超过与粘合剂层接触的背衬层的第一区域的背衬层的第二区域形成。在这些实施例中,拉袢通常为非粘性的。在其它实施例中,拉袢包括背衬层和至少一个粘合剂层。在这些实施例中,拉袢通常为粘性的。可通过用非粘性材料覆盖拉袢区域而使粘性拉袢变为非粘性的。
粘合带的粘合剂层以及背衬层通常为可高度延展的。拉引拉袢导致粘合带伸长或拉伸。拉伸减小了在第一基材和第二基材之间的区域中的粘合带体积,并有利于粘合带从一个基材或两个基材剥离。若粘合剂层具有足够的粘合强度,若粘合剂层与背衬层的粘合强于与基材的粘合,且若粘合带可充分伸长而减小其在基材之间的体积而无断裂或绷断回其初始位置或尺寸,则拉引拉袢可从两个基材剥离粘合剂层。拉伸的粘合带可从两个基材之间去除,两个基材可得以分离,或上述两者。在拉伸剥离条件下,粘合带通常在第一方向上可拉伸至少50%(通常该第一方向为纵向的,且长度可增加至少50%)而不断裂或绷断。
在图1和图3中示意性地示出的背衬层通常为光学透明的。在多个实施例中,粘合剂层和可拉伸剥离的粘合带(即背衬层加上各个压敏粘合剂层)也为光学透明的。本文所用的术语“光学透明的”指背衬层、粘合剂层或粘合带具有使用ASTM D1003-07方法测得的至少85%的透光率和不大于5%的雾度。使用该方法,在400至700纳米波长范围内进行测量。透光率通常等于至少88%、至少90%、至少91%、至少92%或至少93%。雾度通常不大于4、不大于3、不大于2或不大于1。一些示例性的粘合带具有使用ASTM D1003-07方法测得的不大于3%的雾度和等于至少85%的透光率。其他示例性的粘合带具有使用ASTM D1003-07方法测得的不大于2%的雾度和等于至少85%的透光率。并非所有视觉上透明的材料都被认为是光学透明的。也就是说,视觉清晰度并不总是光学清晰度的同义语。视觉上透明的材料可具有大于5的雾度值,小于85%的透光率值,或二者皆包括。
在一些制品中,可拉伸剥离的粘合带为光学透明的。也就是说,背衬层加上各个压敏粘合剂层为光学透明的。可将光学透明的粘合带设置在两个基材之间,使得当透过第一基材和光学透明的粘合带两者观察时第二基材是可见的。若粘合带为光学透明的,则图2和图3中的第二基材50通常可透过第一基材40和粘合带(如所示,粘合带对应于层10、20和30)观察而可见。例如,光学透明的粘合带可用于将诸如光学透明基材(例如透镜盖)之类的第一基材结合至诸如显示器(例如液晶显示器)之类的第二基材。若结合是无缺陷的,则光学透明的粘合带通常保持位于第一基材和显示器之间。然而,若结合是有缺陷的,则可去除粘合带而不因拉伸而损坏显示器。可用另一光学透明的可拉伸剥离的粘合带代替该粘合带,并可将第一基材与显示器再次结合。
除了为光学透明的之外,选择背衬层具有合适的机械性质以用于拉伸剥离粘合带。例如,选择背衬层,使得当在第一方向上(例如纵向)拉引时,其可拉伸(伸长)至少50%而不断裂。即,通过拉伸,至少一个维度(如长度)可增加至少50%而不使背衬层断裂。在一些实施例中,背衬层可拉伸至少100%、至少150%、至少200%、至少300%、至少400%或至少500%而不断裂。背衬层通常可拉伸最高至1200%,最高至1000%,最高至800%,最高至750%,或最高至700%而不断裂。这些相对大的伸长值有助于在粘合至基材之后拉伸剥离粘合带。
背衬层的杨氏模量可以指示背衬层对拉伸的抵抗力。杨氏模量通常在约10MPa至约75MPa的范围内。例如,杨氏模量可以在20MPa至75MPa的范围内、在20MPa至60MPa的范围内、在20MPa至50MPa的范围内或在25MPa至50MPa的范围内。可以例如采用ASTM D790-07或ASTM D882-02方法测定杨氏模量。
背衬层的拉伸强度为背衬层保持而不断裂的负载的指示,且为背衬层可被拉伸多远而不断裂的指示。拉伸强度通常在约10MPa至约60MPa或更高的范围内。例如,拉伸强度可在10MPa至60MPa的范围内、在10MPa至50MPa的范围内、在20MPa至60MPa的范围内、在20MPa至55MPa的范围内,或在25MPa至50MPa的范围内。拉伸强度可使用ASTM D882-02方法测定。
包含聚(亚烷基)共聚物的背衬层20可具有所需的光学清晰度和机械性质的组合。合适的聚(亚烷基)共聚物为反应混合物的聚合产物,所述反应混合物包含(1)选自乙烯、丙烯或它们的混合物的第一烯烃,和(2)选自具有4至8个碳原子的1,2-烯烃的第二烯烃。在许多聚(亚烷基)共聚物中,1,2-烯烃选自丁烯、己烯或辛烷。更具体地讲,许多合适的聚(亚烷基)共聚物由包含乙烯和丁烷、乙烯和己烷、或乙烯和辛烷的反应混合物制备。聚(亚烷基)共聚物可为无规共聚物或嵌段共聚物。通常使用茂金属催化剂制备这些共聚物。多种不同聚(亚烷基)共聚物可包含在背衬层中。
并非所有的聚(亚烷基)共聚物都适于制备背衬层。也就是说,并非所有已知的聚(亚烷基)共聚物都可用于提供具有合适的机械和光学性质的组合的背衬层。具有合适的机械性质的许多聚(亚烷基)共聚物不具有制备光学透明的背衬层通常所需的低雾度(即,使用ASTM D1003-07方法测得的不大于5%)和高透光率(即,使用ASTM D1003-07测得的至少85%的透光率)。例如,许多聚(亚烷基)共聚物的相对大的晶体粒度、许多市售的聚(亚烷基)共聚物中使用各种添加剂以及形成聚(亚烷基)共聚物膜使用的特定方法可能使它们不适合用作光学透明的背衬层。
背衬层中的聚(亚烷基)共聚物优选具有一些结晶材料而不是完全无定形的。结晶材料趋向于通过充当物理交联剂来增加背衬层的强度。但是如果结晶材料的粒度太大,则背衬层的雾度可能会大到难以接受。结晶材料的粒度优选小于可见光的波长。在合适的聚(亚烷基)共聚物的许多实施例中,至少95%的结晶材料的晶体粒度小于400纳米。例如,至少95%的结晶材料可以具有小于300纳米、小于200纳米或小于100纳米的晶体粒度。小的晶体粒度有助于形成光学透明的背衬层。
可以采用各种方法制备结晶材料小于400纳米的背衬层。在一种方法中,将用于形成背衬层的聚(亚烷基)共聚物熔融、挤出和快速淬火,以使得晶体的定向和生长最小化。在别的方法中可以加入种子材料(即,成核剂),所述种子材料有助于在冷却而形成固化膜时在共聚物内部形成许多晶体。形成较多晶体往往有利于较小的晶体粒度。在又一种方法中,使共聚物组成变化以改变晶体粒度。较多量的具有4至8个碳原子的第二烯烃单体往往会导致较小的晶体粒度。随着第二烯烃单体量的增加,密度或比重往往减小。比重通常不大于0.91。例如,比重通常不大于0.90或不大于0.89。比重通常在0.86至0.91的范围内,在0.87至0.90的范围内,或在0.88至0.90的范围内。
背衬层优选不含或基本上不含造成雾度或降低透光率的添加剂。例如,背衬层通常不包含抗粘连剂、增滑剂或上述两者。即,背衬层通常不含或基本上不含抗粘连剂、增滑剂或上述两者。如本文中所用的,关于抗粘连剂或关于增滑剂的术语“基本上不含”意思是这些试剂每种的存在量不超过0.5重量%、不超过0.3重量%、不超过0.2重量%、不超过0.1重量%、不超过0.05重量%或不超过0.01重量%。当膜由聚(亚烷基)共聚物制备时,通常加入抗粘连剂来防止例如在成型为卷时膜发生自粘。示例性的抗粘连剂包括但不限于诸如硅藻土和滑石之类的颗粒。通常添加增滑剂以减少摩擦,例如卷中的膜与膜的摩擦或膜与生产设备的摩擦。这些增滑剂的存在也可能妨碍与至少一个压敏粘合剂层的充分粘附。许多常用的增滑剂为伯酰胺,如由长链脂肪酸通过酰胺化制备的那些。增滑剂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硬脂酰胺、油酰胺和芥酸酰胺。
在许多实施例中,背衬层包含至少99%的聚(亚烷基)共聚物。例如,背衬层包含至少99.1重量%、至少99.2重量%、至少99.3重量%、至少99.4重量%、至少99.5重量%、至少99.6重量%、至少99.7重量%、至少99.8重量%或至少99.9重量%的聚(亚烷基)共聚物。
可用于制备光学透明的背衬层的示例性聚(亚烷基)共聚物可以商品名EXACT(例如EXACT 3024、3040、4011、4151、5181和8210)和VISTAMAXX(例如VISTAMAXX 6202、6102和3000)商购自ExxonMobil Chemical(Houston,TX)。其它示例性的聚(亚烷基)共聚物可以商品名AFFINITY(例如AFFINITY PT 1845G、PL 1845G、PF 1140G、PL 1850G和PL 1880G)、ENGAGE(例如ENGAGE 8003)和INFUSE(例如INFUSE D9530.05)商购自Dow Chemical(Midland,MI)。
许多市售的聚(亚烷基)共聚物是乙烯与选自丁烯、己烯或辛烯的第二烯烃的反应产物。EXACT 3024和EXACT 4011是乙烯-丁烯共聚物。EXACT 3040和EXACT 4151是乙烯-己烯共聚物。EXACT 8210、EXACT 5181、ENGAGE 8003和INFUSE D9530.05为乙烯-辛烯共聚物。
聚(亚烷基)共聚物可与其他聚合物材料共混,只要所得的背衬层为光学透明的。合适的共混聚合物材料(即,与聚(亚烷基)共聚物共混的聚合物材料)通常为乙烯共聚物,例如乙烯-醋酸乙烯和乙烯-丙烯酸甲酯。通常选择与聚(亚烷基)共聚物可混溶的、光学透明的、不含或基本上不含会造成雾度或降低透光率的添加剂的、和适用于上述用于形成背衬层的方法的共混聚合物材料。如本文所用,关于在共混聚合物材料中“基本上不含”添加剂意指这些添加剂的存在量不大于0.5重量%、不大于0.4重量%、不大于0.3重量%、不大于0.2重量%或不大于0.1重量%。背衬层可包含(例如)最多50重量%、最多40重量%、最多30重量%、最多20重量%或最多10重量%的共混聚合物材料。
除了选择能形成具有低雾度和高透光率的背衬层的合适材料之外,通常选择制备背衬层的方法以保持这些值。也就是说,通常选择制造背衬层的方法,从而得到相对平滑的表面和相对均匀的厚度。如果表面粗糙,则百分比雾度可能不利地变大。如果厚度为不相对均匀的,则透光率可为不利地不均一的。为了得到合适的光学清晰度,可使用能沿任意方向横跨背衬层得到相对均匀的厚度的方法。例如,沿任意方向横跨背衬层的厚度变化通常小于10%、小于8%、小于6%或小于5%。更具体地说,平均厚度为4密耳(0.1毫米或100微米)的背衬层沿任意方向横跨背衬层的厚度变化小于10微米、小于8微米、小于6微米或小于5微米。
许多用于形成聚(亚烷基)共聚物膜的常规方法是不合适的,因为所得到的膜不具有必需的光滑度。例如,吹制法通常是不合适的,因为通常要加入抗粘连剂或增滑剂。添加这些试剂通常趋向于使所得的膜表面粗糙。浇注挤出法给膜赋予粗糙表面,试图使与冷却辊的接触最小化,这种方法通常是不合适的。
可使用各种方法制备具有合适光滑度和厚度均匀性的背衬层。在第一个实例中,可在两个光滑的支承层(如剥离衬垫)之间或者在光滑的支承层与光滑的辊之间浇铸聚(亚烷基)共聚物。不需要阻断剂或增滑剂,并且优选不存在这些试剂。支承层(例如剥离衬垫)往往会增强所得橡胶态背衬层,并使背衬层可经受进一步的加工而无变形或拉伸。此外,支承层往往会保护表面,直至其与至少一个压敏粘合剂层结合。
更具体地说,可以使用如平浇注挤出模头将聚(亚烷基)共聚物以熔融膜挤出。挤出温度可在约150℃至200℃的范围内。聚(亚烷基)共聚物的挤出膜可在两个支承膜之间挤出。然后可以使所得的支承膜/聚(亚烷基)共聚物膜/支承膜构造通过激冷轧辊堆,以冷却并固化聚(亚烷基)共聚物膜。使用该方法制得的背衬膜往往会具有相对均匀的厚度,且往往会相对光滑。
可使用任何合适的支承表面形成背衬层。在许多实施例中,该支承为剥离衬垫。可以使用任何合适的剥离衬垫。合适的剥离衬垫通常为纸(例如牛皮纸)或聚合物膜。在许多应用中,优选为聚合物膜。用作剥离衬垫的聚合物膜可例如由聚酯(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聚烯烃(如聚乙烯、聚丙烯)或它们的组合形成。剥离衬垫的表面可任选用脱模剂如有机硅、含氟化合物(如氟硅氧烷)或其他低表面能材料如聚烯烃(例如聚乙烯、聚丙烯或低密度聚乙烯)进行处理。一个示例性的氟硅氧烷可以商品名SYL-OFF(例如SYL-OFF Q2-7785或SYL-OFF Q2-7786)购自Dow Corning。其他剥离衬垫包括,例如,可以商品名CLEARSIL(例如CLEARSIL T10或CLEARSIL T50)商购自CP Films(St.Louis,MO)和商品名LOPAREX(例如,LOPAREX5100)商购自Loparex(Willowbrook,IL)的那些。合适的剥离衬垫和处理衬垫的方法进一步描述于(例如)如下专利中:美国专利No.4,472,480(Olson)、No.4,980,443(Kendziorski)和No.4,736,048(Brown等人)、No.5,578,381(Hamada等人)和No.5,082,706(Tangney);以及美国专利申请公开2008/0280086(Sheridan等人)。
通常根据所需的拉伸剥离力来选择背衬层的厚度。随着背衬层厚度的增加,通常需要更大的拉伸剥离力。反之,随着背衬层厚度的减少,需要更低的拉伸剥离力。背衬层的厚度可以为例如最高至40密耳(1.0毫米或1000微米)。如本文所用,术语“密耳”指0.001英寸,1密耳等于约0.0025厘米或约0.025毫米或约25微米。在许多实施例中,厚度高达30密耳(750微米)、高达20密耳(500微米)、高达10密耳(250微米)、高达8密耳(200微米)、高达6密耳(150微米)或高达5密耳(125微米)。厚度通常为至少1密耳(0.025毫米或25微米)、至少2密耳(50微米)、至少3密耳(75微米)或至少4密耳(100微米)。一些合适的背衬层的厚度在1密耳(25微米)至20密耳(500微米)的范围内、在1密耳(25微米)至10密耳(250微米)的范围内、在1密耳(25微米)至8密耳(200微米)的范围内、在1密耳(25微米)至7密耳(175微米)的范围内、在2密耳(50微米)至8密耳(200微米)的范围内、在3密耳(75微米)至6密耳(150微米)的范围内或者在4密耳(100微米)至5密耳(125微米)的范围内。
如所制备的,背衬层通常为具有相对平滑的表面和相对均匀的厚度的橡胶态材料。在许多实施例中,背衬层为略微粘性的。可将压敏粘合剂层设置为与背衬层的至少一个主表面相邻。在许多实施例中,将第一压敏粘合剂层设置为与背衬层的第一主表面相邻,并将第二压敏粘合剂层设置为与背衬层的第二主表面相邻。背衬层的第二主表面是与第一主表面相对的表面。如本文所用,关于压敏粘合剂层和背衬层的术语“相邻”意思指压敏粘合剂层接触背衬层,或者通过一个或多个中间层与背衬层隔开。也就是说,每一压敏粘合剂层直接或间接地粘合于背衬层。
在与至少一个压敏粘合剂层相邻设置之前,背衬层可经受涂底漆处理。底漆处理往往会增加背衬层与压敏粘合剂层之间的粘着力。对于拉伸剥离粘合带而言,通常期望这种粘着力的增加。也就是说,通常期望压敏粘合剂层对背衬层的粘着力强于压敏粘合剂层对基材的粘着力。可以采用本领域中已知的任何合适的涂底漆处理方法。例如,涂底漆处理可包括使用化学底漆组合物进行处理、使用电晕放电或等离子体放电进行处理、暴露于电子束或紫外光、使用酸性组合物进行蚀刻或它们的组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漆处理包括将底漆组合物施加至背衬层表面。可以使用任何合适的底漆组合物。底漆组合物可以包括例如反应性化学粘合促进剂(例如,该组分可与背衬层、粘合剂层或这两者都发生反应)。示例性的底漆组合物包括美国专利No.5,677,376(Groves)中所述的那些,该专利的内容全文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中。也就是说,底漆组合物可以包含以下物质的共混物,(1)嵌段共聚物,如使用马来酸或马来酸酐改性的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和(2)一价单体混合物的聚合反应产物,所述一价单体混合物包含(a)至少一种具有1至14个碳原子的非叔醇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和(b)至少一种含氮的单体。嵌段共聚物可以是例如以商品名KRATON FG-1901X商购自Shell Chemical Co.的那些。其它合适的底漆组合物包括以商品名NEOREZ(NEOREZ R551)商购自DSM NeoResins(Wilmington,MA)的那些。这种底漆组合物包含水性聚氨酯。
至少一个压敏粘合剂层直接或间接地粘合至背衬层的主表面。在粘合带的许多实施例中,在背衬层的相对主表面上设置有两个压敏粘合剂层。如本领域中所用,术语“压敏粘合剂”是指具有如下性质的粘合剂组合物:(1)有力且持久的粘着性,(2)不超过指压进行粘合,(3)足够的固定在粘附体上的能力,和(4)足够的内聚强度以从粘附体干净地移除。
通常对包含在压敏粘合剂层的组合物进行配制以得到所需的粘弹性,从而实现所需的粘着性、剥离粘着力和剪切保持力的平衡。更具体地讲,通常选择各压敏粘合剂层的组合物以使得杨氏模量小于背衬层的杨氏模量。若每个粘合剂层的杨氏模量小于背衬层的杨氏模量,则在拉伸剥离期间在背衬层的变形过程中将产生粘合剂层,且背衬层较不可能撕裂。
另外,通常选择各压敏粘合剂层的组合物以使得断裂伸长百分比大于背衬层的断裂伸长百分比。若满足该条件,则当粘合剂层从基材剥离时,其不太可能在基材上留下残余物。也就是说,类似于背衬层,当拉引拉袢时粘合带在第一方向上可拉伸至少50%而不断裂。在一些实施例中,具有一个或两个压敏粘合剂层的粘合带可被拉伸至少100%、至少150%、至少200%、至少300%、至少400%,或至少500%而不断裂。粘合带通常可拉伸最高至1200%,最高至1000%,最高至800%,最高至750%,或最高至700%而不断裂。这些相对大的伸长值有助于在粘合至基材之后粘合带的拉伸剥离。
各压敏粘合剂层包含聚异丁烯材料。所述聚异丁烯材料可为均聚物、共聚物或它们的混合物。所述聚异丁烯材料可包括具有单一分子量范围的聚合物材料或可包括若干聚合物材料的共混物,所述若干聚合物材料各自具有不同的分子量范围。可使用各种配方实现所需的粘合剂性质。
一些粘合剂组合物包含(a)聚异丁烯材料和(b)0至小于10重量%的增粘树脂。增粘树脂的量基于粘合剂组合物中的固体总重量(即粘合剂组合物的总固体含量)计。这些粘合剂组合物可包含小于8重量%、小于6重量%、小于4重量%、小于2重量%、小于1重量%或小于0.5重量%的增粘树脂。通常,这些示例性粘合剂组合物不含或基本上不含增粘树脂。如本文关于增粘树脂所用,术语“基本上不含”意指不特意向粘合剂组合物添加增粘树脂并且任何增粘树脂(如果存在的话)是粘合剂组合物的另一组分中的污染物。基本上不含通常意指增粘树脂的存在量基于粘合剂组合物的总固体含量计小于2重量%、小于1重量%、小于0.5重量%、小于0.2重量%或小于0.1重量%。
对于一些应用而言,具有低含量的增粘树脂的粘合剂组合物或不含或基本上不含增粘树脂的粘合剂组合物可为有利的。例如,相比于包含在粘合剂组合物中的许多聚异丁烯材料,增粘剂树脂往往具有相对较低的分子量。当靠近某些刚性的基材(如由聚碳酸酯或聚(甲基)丙烯酸酯制备的那些)设置时,这些相对较低分子量的材料的存在在一些条件下会增加渗气量。渗气可导致诸如气泡之类的缺陷或可导致基材从粘合剂层的剥离。渗气通常是不可取的并且会对光学应用产生危害。具有低含量的增粘剂的粘合剂组合物或不含或基本上不含增粘树脂的粘合剂组合物通常可靠近诸如聚碳酸酯和聚(甲基)丙烯酸酯之类的渗气基材设置而不形成气泡。
下文更详细地描述了具有0至小于10重量%的增粘剂的第一、第二和第三示例性粘合剂组合物。在这些粘合剂组合物中,选择聚异丁烯材料的分子量从而得到所需的粘合剂层粘性。也就是说,选择聚异丁烯材料的分子量从而得到粘合剂组合物的压敏粘合剂层,所述粘合剂组合物不含、基本上不含、或包含小于10重量%的增粘树脂。在一些应用中,可能优选的是避免使用会随时间推移改变颜色或可与聚异丁烯不相容的增粘树脂。增粘树脂和聚异丁烯材料之间的不相容性会不利地影响粘合剂层的光学清晰度。
这些具有0至10重量%的增粘树脂的粘合剂组合物通常包含90重量%或更多的聚异丁烯材料。聚异丁烯材料的重量百分比基于粘合剂组合物的总固体含量计。这些示例性粘合剂组合物可包含至少92重量%、至少94重量%、至少95重量%、至少96重量%、至少98重量%或至少99重量%的聚异丁烯材料。
第一示例性粘合剂组合物包含(a)聚异丁烯材料和(b)含量基于粘合剂组合物的总固体含量计在0至10重量%范围内的增粘树脂。聚异丁烯材料包括重均分子量范围为75,000克/摩尔至4,200,000克/摩尔的第一聚异丁烯。包含在第一示例性粘合剂组合物中的聚异丁烯材料通常包含至少90重量%的重均分子量范围为75,000克/摩尔至4,200,000克/摩尔的第一聚异丁烯。例如,该聚异丁烯材料包含至少92重量%、至少94重量%、至少96重量%、至少98重量%、至少99重量%或至少99.5重量%的第一聚异丁烯。
在第一粘合剂组合物中的第一聚异丁烯的重均分子量可在75,000克/摩尔至4,000,000克/摩尔的范围内。第一聚异丁烯的具体重均分子量选择通常包括平衡粘合强度和内聚强度。如果粘合强度对于特定应用而言为不足的,则可降低第一聚异丁烯的重均分子量。然而,如果重均分子量小于75,000克/摩尔,所得的粘合剂组合物可能会过软和过粘。当第一聚异丁烯的分子量降低时,内聚强度通常趋向于降低。如果内聚强度太低,则当由于剥离目的而拉伸粘合带时残余物可能会留在基材上。可通过增加第一聚异丁烯的分子量来增加内聚强度。然而,如果重均分子量大于4,200,000,组合物不能用作粘合剂。所述重均分子量通常在80,000克/摩尔至3,000,000克/摩尔的范围内、在80,000克/摩尔至1,500,000克/摩尔的范围内、在80,000克/摩尔至800,000克/摩尔的范围内、在100,000克/摩尔至500,000克/摩尔的范围内、在100,000克/摩尔至400,000克/摩尔的范围内、或在100,000克/摩尔至300,000克/摩尔的范围内。
第二示例性粘合剂组合物包含(a)聚异丁烯材料和(b)含量基于粘合剂组合物的总固体含量计为0至10重量%的增粘树脂。在第二示例性粘合剂组合物中的聚异丁烯材料包含(i)重均分子量范围为200,000克/摩尔至4,200,000克/摩尔的第一聚异丁烯加上(ii)重均分子量范围为1,000克/摩尔至80,000克/摩尔的第二聚异丁烯。第一聚异丁烯的重均分子量可(例如)在200,000克/摩尔至4,000,000克/摩尔的范围内、在200,000克/摩尔至3,000,000克/摩尔的范围内、在200,000克/摩尔至1,500,000克/摩尔的范围内、在200,000克/摩尔至800,000克/摩尔的范围内、在400,000克/摩尔至1,000,000克/摩尔的范围内、或在500,000克/摩尔至1,000,000克/摩尔的范围内。第二聚异丁烯的重均分子量可(例如)在1,000克/摩尔至70,000克/摩尔的范围内、在1,000克/摩尔至50,000克/摩尔的范围内、在1,000克/摩尔至40,000克/摩尔的范围内、在1,000克/摩尔至20,000克/摩尔的范围内、在1,000克/摩尔至10,000克/摩尔的范围内、在2,000克/摩尔至60,000克/摩尔的范围内、在2,000克/摩尔至50,000克/摩尔的范围内、在5,000克/摩尔至50,000克/摩尔的范围内、或在10,000克/摩尔至50,000克/摩尔的范围内。
在这些第二示例性粘合剂组合物中,聚异丁烯材料通常包含(i)50重量%至90重量%的重均分子量范围为200,000克/摩尔至4,200,000克/摩尔的第一聚异丁烯和(ii)10重量%至50重量%的重均分子量范围为1,000克/摩尔至75,000克/摩尔的第二聚异丁烯。第一聚异丁烯和第二聚异丁烯的重量百分比基于粘合剂组合物中的聚异丁烯材料的总重量计。例如,聚异丁烯材料可以包含50重量%至80重量%的第一聚异丁烯和20重量%至50重量%的第二聚异丁烯、50重量%至70重量%的第一聚异丁烯和30重量%至50重量%的第二聚异丁烯、50重量%至60重量%的第一聚异丁烯和40重量%至50重量%的第二聚异丁烯、60重量%至90重量%的第一聚异丁烯和10重量%至40重量%的第二聚异丁烯、70重量%至90重量%的第一聚异丁烯和10重量%至30重量%的第二聚异丁烯、或80重量%至90重量%的第一聚异丁烯和10重量%至20重量%的第二聚异丁烯。
对于含有至少两种不同的分子量范围的聚异丁烯材料的第二示例性粘合剂组合物,粘合强度往往会随着第二聚异丁烯(即,重均分子量范围为1,000克/摩尔至75,000克/摩尔的聚异丁烯)含量的增加而增加。此较低分子量的聚异丁烯在这些粘合剂组合物中往往起类似增粘树脂的作用。然而,如果添加过多的该材料,则在通过拉伸去除粘合带时粘合剂组合物更易留下残余。此外,如果添加过多的较低分子量的聚异丁烯材料,则粘合剂层的内聚强度可为不利地低。
第三示例性粘合剂组合物包含(a)聚异丁烯材料和(b)含量基于粘合剂组合物的总固体含量计为0至10重量%的增粘树脂。该聚异丁烯材料包含(i)重均分子量范围为300,000克/摩尔至4,200,000克/摩尔的第一聚异丁烯,(ii)重均分子量范围为大于50,000克/摩尔至250,000克/摩尔的第二聚异丁烯,和(iii)重均分子量范围为1,000克/摩尔至50,000克/摩尔的第三聚异丁烯。第一聚异丁烯的重均分子量可(例如)在300,000克/摩尔至4,000,000克/摩尔的范围内、在300,000克/摩尔至3,000,000克/摩尔的范围内、在300,000克/摩尔至1,500,000克/摩尔的范围内、在300,000克/摩尔至800,000克/摩尔的范围内、在400,000克/摩尔至1,000,000克/摩尔的范围内、或在500,000克/摩尔至1,000,000克/摩尔的范围内。第二聚异丁烯的重均分子量可(例如)在55,000克/摩尔至250,000克/摩尔的范围内、在60,000克/摩尔至200,000克/摩尔的范围内、在60,000克/摩尔至150,000克/摩尔的范围内、或在60,000克/摩尔至100,000克/摩尔的范围内。第三聚异丁烯的重均分子量可(例如)在1,000克/摩尔至40,000克/摩尔的范围内、在1,000克/摩尔至30,000克/摩尔的范围内、在1,000克/摩尔至20,000克/摩尔的范围内、在1,000克/摩尔至10,000克/摩尔的范围内、在1,000克/摩尔至5,000克/摩尔的范围内、在5,000克/摩尔至50,000克/摩尔的范围内、在10,000克/摩尔至40,000克/摩尔的范围内、或在20,000克/摩尔至40,000克/摩尔的范围内。
在这些示例性第三粘合剂组合物中,聚异丁烯材料通常包含(i)10重量%至40重量%的重均分子量范围为300,000克/摩尔至4,200,000克/摩尔的第一聚异丁烯,(ii)50重量%至70重量%的重均分子量范围为大于50,000克/摩尔至250,000克/摩尔的第二聚异丁烯,和(iii)10重量%至20重量%的重均分子量范围为1,000克/摩尔至50,000克/摩尔的第三聚异丁烯。第一聚异丁烯、第二聚异丁烯和第三聚异丁烯的重量百分比基于聚异丁烯材料的总重量计。例如,聚异丁烯材料可包含(i)10重量%至30重量%、10重量%至20重量%、或20重量%至40重量%的第一聚异丁烯,(ii)50重量%至70重量%的第二聚异丁烯,和(iii)10重量%至20重量%的第三聚异丁烯。在其他实例中,聚异丁烯材料可包含(i)10重量%至40重量%的第一聚异丁烯,(ii)50重量%至60重量%、60重量%至70重量%、或55重量%至65重量%的第二聚异丁烯,和(iii)10重量%至20重量%的第三聚异丁烯。还在其他实例中,聚异丁烯材料可包含(i)10重量%至40重量%的第一聚异丁烯,(ii)50重量%至70重量%的第二聚异丁烯,和(iii)10重量%至15重量%或15重量%至20重量%的第三聚异丁烯。
对于第三粘合剂组合物,通常增加第一聚异丁烯的含量来增加内聚强度而通常增加第三聚异丁烯的含量来增加粘合强度。选择第二聚异丁烯的含量以平衡第一聚异丁烯和第三聚异丁烯,从而得到具有合适的内聚强度和粘合强度的粘合剂。
其他粘合剂组合物包含(a)聚异丁烯材料和(b)基于粘合剂组合物的总固体含量计至少10重量%的增粘树脂。这些粘合剂组合物通常包含基于粘合剂组合物的总固体含量计至少15重量%、至少20重量%或至少25重量%的增粘树脂。聚异丁烯材料的含量基于粘合剂组合物的总固体含量计通常小于85重量%、小于80重量%、小于75量%或小于70重量%。这些粘合剂组合物可以用一种或多种重均分子量范围的聚异丁烯材料进行配制,如第四示例性粘合剂组合物和第五示例性粘合剂组合物所示。添加增粘树脂通常有利于平衡粘合剂组合物的各种所需粘合剂特性或物理特性。另外,当粘合剂组合物包含增粘树脂时PSA层的成本通常较低。
第四示例性粘合剂组合物包含(a)含量基于粘合剂组合物的总固体含量计在40重量%至90重量%范围内的聚异丁烯材料和(b)含量基于粘合剂组合物的总固体含量计在10重量%至60重量%范围内的增粘树脂。聚异丁烯材料包含重均分子量范围为85,000克/摩尔至4,200,000克/摩尔的第一聚异丁烯。例如,第一聚异丁烯的重均分子量可在100,000克/摩尔至4,200,000克/摩尔的范围内、在200,000克/摩尔至4,000,000克/摩尔的范围内、在400,000克/摩尔至4,000,000克/摩尔的范围内、在500,000克/摩尔至4,000,000克/摩尔的范围内、在1,000,000克/摩尔至4,000,000克/摩尔的范围内、在100,000克/摩尔至3,000,000克/摩尔的范围内、在100,000克/摩尔至2,000,000克/摩尔的范围内、在100,000克/摩尔至1,000,000克/摩尔的范围内、在100,000克/摩尔至500,000克/摩尔的范围内、在85,000克/摩尔至500,000克/摩尔的范围内、在100,000克/摩尔至400,000克/摩尔的范围内、在100,000克/摩尔至300,000克/摩尔的范围内、或在85,000克/摩尔至300,000克/摩尔的范围内。
包含在第四示例性粘合剂组合物中的聚异丁烯材料通常包含至少90重量%的重均分子量范围为85,000克/摩尔至4,200,000克/摩尔的第一聚异丁烯。例如,该聚异丁烯材料包含至少92重量%、至少94重量%、至少96重量%、至少98重量%、至少99重量%或至少99.5重量%的第一聚异丁烯。
这些示例性第四粘合剂组合物可包含40重量%至80重量%的聚异丁烯材料和20重量%至60重量%的增粘树脂、40重量%至70重量%的聚异丁烯材料和30重量%至60重量%的增粘树脂、40重量%至60重量%的聚异丁烯材料和40重量%至60重量%的增粘树脂、50重量%至90重量%的聚异丁烯材料和10重量%至50重量%的增粘树脂、60重量%至90重量%的聚异丁烯材料和10重量%至40重量%的增粘树脂、或70重量%至90重量%的聚异丁烯材料和10重量%至30重量%的增粘树脂。聚异丁烯材料重量百分比和增粘树脂重量百分比是基于粘合剂组合物中的固体重量计。
一些更具体的示例性第四粘合剂组合物包含60重量%至90重量%的聚异丁烯材料和10重量%至40重量%的增粘树脂或70重量%至90重量%的聚异丁烯材料和10重量%至30重量%的增粘剂。所述聚异丁烯材料包含至少90重量%、至少95重量%、至少98重量%、或至少99重量%的第一聚异丁烯,所述第一聚异丁烯的重均分子量在85,000克/摩尔至500,000克/摩尔的范围内、在85,000克/摩尔至300,000克/摩尔的范围内、或在100,000克/摩尔至3000,000克/摩尔的范围内。
对于包含一种分子量范围的聚异丁烯材料加上增粘树脂的第四示例性粘合剂组合物,粘合强度往往随着增粘剂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然而,随着增粘剂含量的增加,内聚强度往往降低并且当由于移除目的拉伸粘合带时往往会在基材上留下更多的残余。
第五示例性粘合剂组合物包含:(a)含量基于粘合剂组合物的总固体含量计在70重量%至90重量%范围内的聚异丁烯材料和(b)基于粘合剂组合物的总固体含量计10重量%至30重量%的增粘树脂。所述聚异丁烯材料包含(i)重均分子量范围为100,000克/摩尔至4,200,000克/摩尔的第一聚异丁烯和(ii)重均分子量范围为30,000克/摩尔至75,000克/摩尔的第二聚异丁烯。通常,所述聚异丁烯材料包含基于聚异丁烯材料的重量计(i)10重量%至30重量%的第一聚异丁烯和(ii)70重量%至90重量%的第二聚异丁烯。
第五示例性粘合剂组合物中的第一聚异丁烯的重均分子量在100,000克/摩尔至4,000,000克/摩尔的范围内、在100,000克/摩尔至3,000,000克/摩尔的范围内、在100,000克/摩尔至2,000,000克/摩尔的范围内、在100,000克/摩尔至1,000,000克/摩尔的范围内、在100,000克/摩尔至500,000克/摩尔的范围内、在100,000克/摩尔至400,000克/摩尔的范围内、或在100,000克/摩尔至300,000克/摩尔的范围内。第二聚异丁烯的重均分子量可在40,000克/摩尔至70,000克/摩尔的范围内、在50,000克/摩尔至70,000克/摩尔的范围内、在50,000克/摩尔至60,000克/摩尔的范围内、在55,000克/摩尔至75,000克/摩尔的范围内、在60,000克/摩尔至75,000克/摩尔的范围内、或在65,000克/摩尔至75,000克/摩尔的范围内。
第五示例性粘合剂组合物中聚异丁烯材料通常包含10重量%至25重量%的第一聚异丁烯和75重量%至90重量%的第二聚异丁烯、10重量%至20重量%的第一聚异丁烯和80重量%至90重量%的第二聚异丁烯、15重量%至30重量%的第一聚异丁烯和70重量%至85重量%的第二聚异丁烯、或20重量%至30重量%的第一聚异丁烯和70重量%至80重量%的第二聚异丁烯。第一聚异丁烯和第二聚异丁烯的这些重量百分比是基于聚异丁烯材料的总重量计。
该第五示例性粘合剂组合物通常包含70重量%至85重量%的聚异丁烯材料和15重量%至30重量%的增粘树脂、70重量%至80重量%的聚异丁烯材料和20重量%至30重量%的增粘树脂、75重量%至90重量%的聚异丁烯材料和10重量%至25重量%的增粘树脂、或80重量%至90重量%的聚异丁烯材料和10重量%至20重量%的增粘树脂。
总的来说,第五示例性粘合剂组合物可包含基于粘合剂组合物的总固体含量计(a)含量在10重量%至20重量%范围内的第一聚异丁烯,(b)含量在50重量%至80重量%范围内的第二聚异丁烯,和(c)含量在10重量%至30重量%范围内的增粘树脂。例如,所述粘合剂组合物可包含(a)10重量%至15重量%或15重量%至20重量%的第一聚异丁烯,(b)50重量%至80重量%的第二聚异丁烯,和(c)10重量%至30重量%的增粘树脂。其他的实例可包含(a)10重量%至20重量%的第一聚异丁烯,(b)50重量%至75重量%、50重量%至70重量%、50重量%至60重量%、60重量%至80重量%、或70重量%至80重量%的第二聚异丁烯,和(c)10重量%至30重量%的增粘树脂。其他的实例还可包含(a)10重量%至20重量%的第一聚异丁烯,(b)50重量%至80重量%的第二聚异丁烯,和(c)10重量%至25重量%、10重量%至20重量%、15重量%至30重量%、或20重量%至30重量%的增粘树脂。
相比于具有相似的粘合强度和内聚强度的第四示例性粘合剂组合物,第五示例性粘合剂组合物通常包含较小量的增粘剂树脂。
包含在任何粘合剂组合物中的聚异丁烯材料可为均聚物、共聚物或它们的混合物。共聚物可为无规共聚物或嵌段共聚物。嵌段共聚物可在聚合物材料的主链、侧链或主链和侧链两者中含有聚异丁烯部分。通常通过在诸如氯化铝或三氟化硼之类的路易斯催化剂存在的情况下使单独的异丁烯聚合或使异丁烯加上另外的烯键式不饱和单体聚合来制备聚异丁烯材料。
聚异丁烯材料可从若干制造商商购获得。均聚物可(例如)以商品名OPPANOL(例如,OPPANOL B15、B30、B50、B100、B150和B200)商购自BASF Corp.(Florham Park,NJ)。这些聚合物的重均分子量通常在约40,000克/摩尔至4,000,000克/摩尔的范围内。还有其他示例性均聚物可以宽分子量范围商购自United Chemical Products(UCP)(St.Petersburg,Russia)。例如,以商品名SDG商购自UCP的均聚物的粘均分子量在约35,000克/摩尔至65,000克/摩尔的范围内。以商品名EFROLEN商购自UCP的均聚物的粘均分子量在约480,000克/摩尔至约4,000,000克/摩尔的范围内。以商品名JHY商购自UCP的均聚物的粘均分子量在约3000克/摩尔至约55,000克/摩尔的范围内。这些均聚物通常不具有反应性双键。
其他合适的聚异丁烯均聚物可以商品名GLISSOPAL(例如,GLISSOPAL 1000、1300和2300)商购自BASF Corp.(Florham Park,NJ)。这些聚异丁烯材料通常具有末端双键并且被认为是反应性聚异丁烯材料。这些聚合物的数均分子量通常在约500克/摩尔至约2,300克/摩尔的范围内。重均分子量与数均分子量的比率通常在约1.6至2.0的范围内。
通常通过在少量的另一种单体(例如苯乙烯、异戊二烯、丁烯或丁二烯)存在的情况下使异丁烯聚合来制备聚异丁烯共聚物。这些共聚物通常由单体混合物制备,所述单体混合物包含基于单体混合物中的单体重量计至少70重量%、至少75重量%、至少80重量%、至少85重量%、至少90重量%、或至少95重量%的异丁烯。合适的异丁烯/异戊二烯共聚物可以商品名EXXON BUTYL(例如,EXXON BUTYL065、068和268)商购自Exxon Mobil Corp。这些材料的不饱和度在约1.05摩尔%至约2.30摩尔%的范围内。其他示例性异丁烯/异戊二烯共聚物可商购自United Chemical Products(St.Petersburg,Russia),例如不饱和度为约1.7摩尔%的BK-1675N。还有其他示例性异丁烯/异戊二烯共聚物可商购自LANXESS(Sarnia,Ontario,Canada),例如不饱和度为约1.85摩尔%的LANXESS BUTYL 301、不饱和度为约1.75摩尔%的LANXESS BUTYL 101-3,以及不饱和度为约2.25摩尔%的LANXESSBUTYL 402。合适的异丁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可以商品名SIBSTAR商购自Kaneka(Osaka,Japan)。这些材料可以苯乙烯含量基于共聚物重量计在约15重量%至30重量%范围内的两嵌段和三嵌段形式获得。
所述粘合剂组合物中的一些包含增粘树脂。合适的增粘树脂为具有良好的与聚异丁烯材料的相容性(即可混和性)的那些。也就是说,合适的增粘树脂为可与聚异丁烯材料混合以制备视觉上透明或光学透明的粘合剂层的那些。在大多数包含增粘树脂的粘合剂组合物中,增粘树脂是烃基材料。增粘树脂通常为无定形的并且重均分子量不大于5000克/摩尔。如果重均分子量大于约5000克/摩尔,则与聚异丁烯材料的相容性可能会降低、粘性可能会降低、或者这两者都会降低。所述分子量通常不大于4000克/摩尔、不大于约2500克/摩尔、不大于2000克/摩尔、不大于1500克/摩尔、不大于1000克/摩尔或不大于500克/摩尔。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子量在200克/摩尔至5000克/摩尔的范围内、在200克/摩尔至4000克/摩尔的范围内、在200克/摩尔至2000克/摩尔的范围内、或在200克/摩尔至1000克/摩尔的范围内。
一些合适的增粘树脂为氢化烃树脂。所述氢化烃树脂通常为氢化脂环族树脂、氢化芳族树脂,或它们的组合。例如,一些增粘树脂为通过使热分解石脑油所制备的C9馏分共聚合而获得的氢化C9型石油树脂、通过使热分解石脑油所制备的C5馏分共聚合而获得的氢化C5型石油树脂、或通过使热分解石脑油所制备的C5馏分和C9馏分的组合聚合而获得的氢化C5/C9型石油树脂。C9馏分可包含(例如)茚、乙烯基甲苯、α-甲基苯乙烯、β-甲基苯乙烯或它们的组合。其他示例性增粘树脂为。C5馏分可包含(例如)戊烷、异戊二烯、胡椒碱、1,3-戊二烯或它们的组合。
增粘剂可具有任何合适的软化温度或软化点。如果软化温度大于200℃,则树脂不能用作增粘树脂。软化温度通常小于200℃、小于180℃、小于160℃、小于150℃、小于125℃或小于120℃。然而,在趋向于产生热的应用中,通常选择软化点通常为至少75℃的增粘剂。这样的软化点在粘合剂组合物经受例如来自电子设备或电子部件的热时可帮助使增粘剂与粘合剂组合物的余下部分的分离最小化。通常选择软化温度为至少80℃、至少85℃、至少90℃或至少95℃。然而,在不产生热的应用中,增粘剂可具有小于75℃的软化点。
一些合适的增粘树脂可以商品名ARKON(例如,ARKON P或ARKON M)商购自Arakawa Chemical Industries Co.,Ltd.(Osaka,Japan)。这些材料在商业文献中被描述为水白色的氢化烃树脂。ARKONP类型(例如,P-70、P-90、P-100、P-115和P-140)为完全氢化的而ARKON M类型(例如,M-90、M-100、M-115和M-135)为部分氢化的。ARKON P-100的数均分子量为约850克/摩尔,软化点为约100℃,并且玻璃化转变温度为约45℃。ARKON P-140的数均分子量为约1250克/摩尔,软化点为约140℃,并且玻璃化转变温度为约90℃。ARKONM-90的数均分子量为约730克/摩尔,软化点为约90℃,并且玻璃化转变温度为约36℃。ARKON-M-100的数均分子量为约810克/摩尔,软化点为约100℃,并且玻璃化转变温度为约45℃。
其他合适的增粘树脂可以商品名ESCOREZ商购自ExxonChemical。ESCOREZ 5300系列(例如,ESCOREZ 5300、5320、5340和5380)树脂在商业文献中被描述为水白色的脂环族烃树脂。这些材料的重均分子量在约370克/摩尔至约460克/摩尔的范围内,软化点在约85℃至约140℃的范围内,并且玻璃化转变温度在约35℃至约85℃的范围内。ESCOREZ 5400系列(例如ESCOREZ 5400和5415)树脂在商业文献中被描述为颜色非常淡的脂环族烃树脂。这些材料的重均分子量在约400克/摩尔至约430克/摩尔的范围内,软化点在约103℃至118℃的范围内,并且玻璃化转变温度在约50℃至65℃的范围内。ESCOREZ 5600系列(例如,ESCOREZ 5600、5615、5637和5690)树脂在商业文献中被描述为颜色非常淡的芳族改性脂环族树脂。芳族氢原子的百分比为基于树脂中所有氢原子的重量计在约6重量%至12重量%的范围内。这些材料的重均分子量在480克/摩尔至520克/摩尔的范围内,软化点在约87℃至约133℃的范围内,并且玻璃化转变温度在约40℃至78℃的范围内。ESCOREZ 1300系列(例如,1315、1310LC和1304)树脂在商业文献中被描述为具有高软化点的脂族树脂。ESCOREZ 1315的重均分子量为约2200克/摩尔,软化点在112℃至118℃的范围内,并且玻璃化转变温度为约60℃。ESCOREZ 1310LC的颜色淡,重均分子量为约1350克/摩尔,软化点为95℃,并且玻璃化转变温度为约45℃。ESCOREZ 1304的重均分子量为约1650克/摩尔,软化点在97℃至103℃的范围内,并且玻璃化转变温度为50℃。
还有其他合适的增粘树脂可以商品名REGALREZ(例如,REGALREZ 1085、1094、1126、1139、3102和6108)商购自Eastman(Kingsport,TN)。这些树脂在商业文献中被描述为氢化芳族纯单体烃树脂。这些树脂的重均分子量在850克/摩尔至3100克/摩尔的范围内,软化温度在87℃至141℃的范围内,并且玻璃化转变温度在34℃至84℃的范围内。REGALEZ 1018可用于不产生热的应用中。此增粘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为大约350克/摩尔,软化点为19℃,并且玻璃化转变温度为22℃。
还有其他合适的增粘树脂可以商品名WINGTACK(例如,WINGTACK 95和RWT-7850)树脂商购自Cray Valley(Exton,PA)。商业文献描述这些增粘树脂为通过脂族C5单体的阳离子聚合而获得的合成树脂。WINGTACK 95为浅黄色固体,其重均分子量为1700克/摩尔,软化点为98℃,并且玻璃化转变温度为55℃。WINGTACK RWT-7850为浅黄色固体,其重均分子量为1700克/摩尔,软化点为102℃,并且玻璃化转变温度为52℃。
甚至另外合适的增粘树脂可以商品名PICCOTAC(例如,PICCOTAC 6095-E、8090-E、8095、8595、9095和9105)商购自Eastman(Kingsport,TN)。商业文献描述这些树脂为芳族改性的脂族烃树脂或芳族改性的C5树脂。PICCOTACK 6095-E的重均分子量为1700克/摩尔并且软化点为98℃。PICCOTACK 8090-E的重均分子量为1900克/摩尔并且软化点为92℃。PICCOTACK 8095的重均分子量为2200克/摩尔并且软化点为95℃。PICCOTAC 8595的重均分子量为1700克/摩尔并且软化点为95℃。PICCOTAC 9095的重均分子量为1900克/摩尔并且软化点为94℃。PICCOTAC 9105的重均分子量为3200克/摩尔并且软化点为105℃。
一些粘合剂组合物使用多官能单体进行固化。所述多官能单体通常具有多个(甲基)丙烯酰基(即由式H2C=C(R1)-(CO)-表示的基团,其中R1为氢或甲基)。多官能单体可为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多官能(甲基)丙烯酰胺、或为(甲基)丙烯酰胺和(甲基)丙烯酸酯两者的化合物。不受理论的束缚,多官能单体可与粘合剂组合物中的任何烯键式不饱和基团反应。例如,多官能单体可与具有末端烯键式不饱和基团的聚异丁烯材料反应,与其他多官能单体反应,或与这两者反应。在许多粘合剂组合物中,多官能单体是唯一存在的具有烯键式不饱和基团的化合物。也就是说,在不包含具有末端烯键式不饱和基团的聚异丁烯材料的粘合剂组合物中,多官能单体与其他多官能单体反应。合适的多官能单体为导致形成与聚异丁烯材料和增粘树脂相容的交联材料的那些。
多官能单体通常为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通常具有两个、三个或四个(甲基)丙烯酰基。多官能单体可具有任何合适的分子量并且可包括(例如)聚合材料或低聚材料。在一些实施例中,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可由下式表示:
H2C=C(R1)-(CO)-O-R2-O-(CO)-(R1)C=CH2
其中具有两个(甲基)丙烯酰基。在该式中,R1为氢或甲基并且R2为亚烷基、亚芳基、杂亚烷基或它们的组合。包括在R2中的任何亚烷基或杂亚烷基可为直链、支链、环状、或它们的组合。杂亚烷基可包含任何合适的杂原子但所述杂原子通常为氧。在多个实施例中,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为具有亚烷基的亚烷基二(甲基)丙烯酸酯,所述亚烷基具有至少4至40个碳原子、8至40个碳原子、4至30个碳原子、8至30个碳原子、4至20个碳原子、8至20个碳原子、6至18个碳原子、8至18个碳原子、6至16个碳原子、8至16个碳原子、8至14个碳原子、或8至12个碳原子。示例性亚烷基二(甲基)丙烯酸酯包括(但不限于)三环癸烷二甲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9-壬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10-癸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环癸烷二甲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环癸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环己烷二甲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或氢化聚丁二烯二(甲基)丙烯酸酯。示例性杂亚烷基二(甲基)丙烯酸酯包括(但不限于)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例如可以商品名SR210(基于重均分子量为约200克/摩尔的聚乙二醇)、SR252(基于重均分子量为约400克/摩尔的聚乙二醇)、和SR603(基于重均分子量为约600克/摩尔的聚乙二醇)商购自Sartomer(Exton,PA)的那些。合适的具有三个(甲基)丙烯酰基的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包括(但不限于)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合适的低聚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低聚物。
多官能单体的存在量基于粘合剂层的总固体含量计通常不大于30重量%。如果(甲基)丙烯酸酯材料的含量大于约30重量%,则粘合剂层的柔韧性可为不足的。多官能单体的存在量基于粘合剂层的总固体含量计通常不大于25重量%、不大于20重量%、不大于15重量%、不大于10重量%、不大于5重量%、不大于4重量%、不大于3重量%、或不大于2重量%。更具体地讲,多官能单体的存在量基于粘合剂层的总固体含量计可在0至30重量%的范围内、在0.1重量%至20重量%的范围内、在0.1重量%至10重量%的范围内、在0.2重量%至6重量%的范围内、在0.1重量%至4重量%的范围内、在0.1重量%至2重量%的范围内、或在0至4重量%的范围内。
添加多官能单体往往会导致粘合剂层的内聚强度的增加。粘合剂组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往往会随着固化而升高。另外,聚异丁烯和增粘树脂的可混合性或相容性可通过添加多官能单体来改善。
当粘合剂组合物包含多官能单体时,通常加入使各种烯键式不饱和基团反应的手段。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化反应可在电子束或伽马射线存在的情况下进行。在其它实施例中,可添加引发剂以使各种烯键式不饱和基团反应。引发剂可为热引发剂或光引发剂。热引发剂的使用浓度水平基于粘合剂组合物的总固体含量计通常为0.01重量%至5重量%、0.01重量%至2重量%、0.01重量%至1重量%、或0.01重量%至0.5重量%。光引发剂的使用浓度水平基于粘合剂组合物的总固体含量计通常为0.01重量%至10重量%、0.01重量%至5重量%、0.01重量%至2重量%、0.01重量%至1重量%、或0.01重量%至0.5重量%。
热引发剂通常为过氧化物、氢过氧化物或偶氮化合物。示例性过氧化物包括(但不限于)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二枯基、二氢过氧化对二异丙苯、环己烷过氧化物、1,1-双(叔-丁基过氧基)环己烷、1,1-二(叔-己基过氧基)-3,3,5-三甲基环己烷、1,1-二(叔-丁基过氧基)-3,3,5-三甲基环己烷、1,1-二(叔-戊基过氧基)-3,3,5-三甲基环己烷、月桂基过氧化物和过氧化二月桂酰。示例性氢过氧化物包括(但不限于)叔丁基氢过氧化物。示例性的偶氮化合物包括(但不限于)可以商品名VAZO 67商购自DuPont(Wilmington,DE)的2,2′-偶氮二(2-甲基丁腈)、可以商品名VAZO 64商购自DuPont的2,2′-偶氮二(异丁腈),和可以商品名VAZO 52商购自DuPont的2,2′-偶氮二(2,4-二甲基戊腈)。引发剂的存在量通常基于可聚合组合物中的可聚合材料的总重量计在0.01重量%至5重量%的范围内、在0.01重量%至2重量%的范围内、在0.01重量%至1重量%的范围内,或在0.01重量%至0.5重量%的范围内。
如果使用热引发剂,通常在背衬层或其他支承表面上形成粘合剂组合物层之后加热粘合剂组合物。可以使用任何适于固化粘合剂组合物的温度。例如,可在高达200℃、高达175℃、高达150℃、高达125℃、高达100℃、高达90℃、或高达80℃的温度下加热粘合剂层。如果增加处于所述温度下的时间,通常可降低所述温度。
适用于紫外区域内的光引发剂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安息香、安息香烷基醚(例如安息香甲基醚、安息香异丙基醚和取代的安息香烷基醚,如茴香偶姻甲基醚)、苯酮(例如取代的苯乙酮,如2,2-二甲氧基-2-苯基苯乙酮、2,2-二乙氧基苯乙酮,和取代的α-酮醇,如2-甲基-2-羟基苯丙酮)、氧化膦、聚合物光引发剂等。
市售的光引发剂包括(但不限于)2-羟基-2-甲基-1-苯基-丙烷-1-酮(例如,可以商品名DAROCUR 1173商购自Ciba SpecialtyChemicals)、2,4,6-三甲基苯甲酰基-二苯基-氧化膦(例如,可以商品名DAROCUR TPO商购自Ciba Specialty Chemicals)、2,4,6-三甲基苯甲酰基-二苯基-氧化膦和2-羟基-2-甲基-1-苯基-丙-1-酮的混合物(例如,可以商品名DAROCUR 4265商购自Ciba Specialty Chemicals)、2,2-二甲氧基-1,2-二苯乙烷-1-酮(例如,可以商品名IRGACURE 651商购自Ciba Specialty Chemicals)、双(2,6-二甲氧基苯甲酰基)-2,4,4-三甲基-戊基氧化膦和1-羟基-环己基-苯基-酮的混合物(例如,可以商品名IRGACURE 1800商购自Ciba Specialty Chemicals)、双(2,6-二甲氧基苯甲酰基)-2,4,4-三甲基-戊基氧化膦的混合物(例如,可以商品名IRGACURE 1700商购自Ciba Specialty Chemicals)、2-甲基-1[4-(甲硫基)苯基]-2-吗啉代丙-1-酮(例如,可以商品名IRGACURE 907商购自Ciba Specialty Chemicals)、1-羟基-环己基-苯基-酮(例如,可以商品名IRGACURE 184商购自Ciba Specialty Chemicals)、2-苄基-2-(二甲基氨基)-1-[4-(4-吗啉基)苯基]-1-丁酮(例如,可以商品名IRGACURE369商购自Ciba Specialty Chemicals)、双(2,4,6-三甲基苯甲酰基)-苯基氧化膦(例如,可以商品名IRGACURE 819商购自Ciba SpecialtyChemicals)、乙基2,4,6-三甲基苯甲酰基二苯基次膦酸盐(例如,可以商品名LUCIRIN TPO-L商购自BASF,Charlotte,NC)、和2,4,6-三甲基苯甲酰基二苯基氧化膦(例如,可以商品名LUCIRIN TPO商购自BASF,Charlotte,NC)、以及可以商品名ESACURE ONE商购自Lamberti S.P.A.Chemical Specialties(意大利)的寡[2-羟基-2-甲基-1-[4-(1-甲基乙烯基)苯基]丙酮]。
如果使用光引发剂,通常在背衬层或其他支承表面上形成粘合剂组合物层之后将粘合剂组合物暴露于光化辐射。通常可选择在不同波长光化辐射下为反应性的光引发剂。光化辐射通常包括在电磁光谱的紫外区域内的光波长。上述许多光引发剂适于与紫外光联用。
粘合剂组合物可包含诸如软化剂之类的其他任选添加剂。软化剂可用于(例如)调整粘度、改善可加工性(例如使粘合剂组合物适于挤出)、降低玻璃化转变温度从而导致增大的低温粘合力、或调整内聚强度和粘合强度之间的平衡。通常选择具有低挥发性、在电磁光谱的可见区域内为透明的且不含或基本上不含颜色和/或气味的软化剂。如果粘合剂组合物中包含任选的软化剂,则其存在量通常不大于20重量%、不大于15重量%、不大于10重量%或不大于5重量%。
对于许多粘合剂组合物来说合适的软化剂包括(但不限于)石油基烃类,如芳族型(如萘型)或石蜡型;液体橡胶或其衍生物,如液体聚丁烯树脂或氢化液体聚异戊二烯。合适的聚丁烯树脂可以商品名INDOPOL商购自INEOS Oligomers(League City,TX)和以商品名PANALANE(例如,PANALANE H300E)商购自LIPO Chemicals,Inc.(Paterson,NJ)。在添加软化剂的实施例中,粘合剂组合物中可包含一种软化剂或软化剂的组合。
其他任选的添加剂可包括(例如)紫外吸收剂(例如苯并三唑、唑酸酰胺、二苯甲酮或它们的衍生物)、紫外稳定剂(例如阻胺或其衍生物、咪唑或其衍生物、磷基稳定剂和硫酯基稳定剂)、抗氧化剂(例如阻酚化合物、磷酸酯或它们的衍生物)。通常选择这些任选的添加剂以及这些任选的添加剂的量以使得添加剂不损害粘合剂组合物的其他所需特性。每种类型的任选添加剂的存在量基于粘合剂组合物中的总固体重量计通常不大于5重量%、不大于3重量%、不大于2重量%、不大于1重量%、不大于0.5重量%、不大于0.3重量%、不大于0.2重量%或不大于0.1重量%。
粘合剂组合物还可包含溶剂。所述溶剂优选不与粘合剂组合物的组分反应。合适的溶剂通常基于其溶解聚异丁烯材料、增粘树脂或这两者的能力进行选择。所述溶剂可为(例如)芳族溶剂(例如苯和甲苯)或诸如烷烃(例如庚烷、己烷、环己烷)之类的脂族溶剂,或它们的组合。如果存在,溶剂可以任何量使用。溶剂的添加量通常足以降低粘度从而得到可作为涂层施加至背衬层或支承层的表面的粘合剂组合物。因为通常从涂层除去大部分的溶剂,所以通常避免溶剂过量。溶剂在粘合剂组合物中的存在量基于粘合剂组合物的总重量计通常不大于40重量%、不大于30重量%、不大于25重量%、不大于20重量%、不大于15重量%、不大于10重量%。
任何合适的方法可用于由粘合剂组合物制备压敏粘合剂层。例如,可将粘合剂组合物涂布到诸如剥离衬垫之类的支承层上、直接涂布到背衬层上、或与背衬层共挤出。在一些实施例中,将粘合剂层置于两个剥离衬垫之间然后层合至背衬层。许多描述用于制备背衬层的相同类型的剥离衬垫可用于制备粘合剂层。
如果固化粘合剂层,则固化反应通常在已形成粘合剂层之后进行。例如,可形成粘合剂层,然后加热以除去任何可能存在的溶剂和在热引发剂存在的情况下固化聚合物材料。也就是说,当使用热引发剂时,通常可在固化反应的同时除去溶剂。然而,如果使用过氧化物化合物作为热引发剂,则通常在第一温度下除去溶剂,然后升高温度以进行固化。如果使用光引发剂,则不包括加热步骤,除非存在溶剂。在不存在溶剂去除的情况下,可形成粘合剂层,然后将其暴露于光化辐射。在存在一些溶剂的情况下,可形成粘合剂层,加热以除去至少大部分的溶剂,然后将其暴露于光化辐射。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能希望将微结构化表面赋予粘合剂层的一个或两个主要表面。可能希望在粘合剂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具有微结构化表面以有助于在层压过程中的空气放出。如果期望粘合剂膜的一个或两个表面上具有微结构化表面,则可将粘合剂涂层或膜置于具有微结构特征的模具或衬片上。然后移除衬片或模具以暴露具有微结构化表面的粘合剂膜。对于光学应用,通常理想的是微结构随着时间消失以防止干扰光学性质。
任何合适的厚度可用于一个或多个压敏粘合剂层。在许多实施例中,每个压敏粘合剂层的厚度不大于20密耳(500微米)、不大于10密耳(250微米)、不大于5密耳(125微米)、不大于4密耳(100微米)、不大于3密耳(75微米),或不大于2密耳(50微米)。压敏粘合剂层的厚度通常为至少0.5密耳(12.5微米)或至少1密耳(25微米)。例如,压敏粘合剂层的厚度可在0.5密耳(2.5微米)至10密耳(250微米)的范围内、在0.5密耳(5微米)至10密耳(250微米)的范围内、在0.5密耳(12.5微米)至5密耳(125微米)的范围内、在1密耳(25微米)至5密耳(125微米)的范围内、在1密耳(25微米)至3密耳(75微米)的范围内、或在1密耳(25微米)至2密耳(50微米)的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粘合带具有直接或间接粘合至背衬层的单个压敏粘合剂层。在其它实施例中,粘合带具有直接或间接粘合至背衬层的第一主表面的第一压敏粘合剂层和直接或间接粘合至背衬层的第二主表面的第二压敏粘合剂层。当存在两个压敏粘合剂层时,所述两个层可为相同或不同的。通常,选择组合物以使得第一压敏粘合剂层的粘合强度不同于第二压敏粘合剂层的粘合强度。
可以按任何合适的方式形成包括背衬层和至少一个压敏粘合剂层的粘合带。在许多实施例中,背衬层与压敏粘合剂层分开制得。在制备背衬层之后,可将至少一个分开形成的压敏粘合剂层层合至背衬层的主表面。通常,将第一压敏粘合剂层层合至背衬层的第一主表面,并将第二压敏粘合剂层层合至背衬层的第二主表面(即与第一主表面相对的面)。
在其它实施例中,形成背衬层,然后将第一压敏粘合剂层施用至之前制得的背衬层的至少一个表面。也就是说,背衬层用作沉积第一压敏粘合剂层的支承。可以使用任何合适的沉积方法,例如涂层或挤出。若粘合带具有两个压敏粘合剂层,则可通过层合分开形成的第二压敏粘合剂层而将第二压敏粘合剂层设置为与背衬层的另一主表面(即第二主表面)相邻。或者,可将第二压敏粘合剂组合物涂布到或挤出到背衬层的另一主表面上。在该可供选择的实施例中,通常将第一压敏粘合剂层设置为与第一剥离衬垫相邻。
在制备具有两个粘合剂层的粘合带的另一实例中,可将背衬层浇铸在设置于剥离衬垫上的两个粘合剂层之间。即,第一压敏粘合剂层可在第一剥离衬垫上制得,第二压敏粘合剂层可在第二剥离衬垫上制得,且聚(亚烷基)共聚物可浇铸在这两个粘合剂层之间。热的聚(亚烷基)共聚物挤出物可层合至第一粘合剂层和第二粘合剂层。不需要阻断剂或增滑剂。所得的构造可具有如下层:第一剥离衬垫-第一粘合剂层-背衬层-第二粘合剂层-第二剥离衬垫。
在其他方法中,背衬层和压敏粘合剂层(取决于是否需要一个或两个粘合剂层为一个或两个压敏粘合剂层)可在两个衬垫之间挤出。或者,也可将剥离衬垫共挤出。在大多数涉及使用两个剥离衬垫的这些方法中,不需要诸如抗粘连剂和增滑剂之类的添加剂。也可使用可预计提供或保持光学清晰度的任何其他方法。
在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制品。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制品包括第一基材和粘合至所述第一基材的粘合带。所述粘合带包括(A)背衬层,(B)与所述背衬层的第一主表面相邻的第一压敏粘合剂层,和(C)延伸超过所述第一基材的拉袢。粘合带与上述相同。拉引所述拉袢使所述粘合带拉伸,并从所述第一基材剥离所述粘合带。当拉引拉袢时,所述粘合带在第一方向上可拉伸至少50%而不断裂。在所述制品的这个实施例中,第一压敏粘合剂层置于第一基材和背衬层之间,其中该压敏粘合剂层直接或间接粘合至第一基材和背衬层两者。
在第二实施例中,所述制品包括第一基材、第二基材和位于所述第一基材和所述第二基材之间的粘合带。所述粘合带将所述第一基材结合至所述第二基材。粘合带包括(A)背衬层,(B)与背衬层的第一主表面相邻的第一压敏粘合剂层和与背衬层的第二主表面相邻的第二压敏粘合剂层,以及(C)延伸超过第一基材和第二基材中至少一者的拉袢,其中所述拉袢为所述背衬层的部分或粘合至所述背衬层。粘合带与上述相同。拉引所述拉袢使所述粘合带拉伸,并从所述第一基材、从所述第二基材,或从所述第一基材和所述第二基材两者剥离所述粘合带。当拉引拉袢时,所述粘合带在第一方向上可拉伸至少50%而不断裂。在所述制品的这个实施例中,第一压敏粘合剂层置于第一基材和背衬层之间,其中该第一压敏粘合剂层直接或间接粘合至第一基材和背衬层两者。另外,第二压敏粘合剂层置于第二基材和背衬层之间,其中该第二压敏粘合剂层直接或间接粘合至第二基材和背衬层两者。
用粘合带结合两个基材的步骤可包括以一定形式提供粘合带,所述形式包括剥离衬垫与每个粘合剂层相邻。也就是说,所述粘合带可提供为按如下顺序布置的层构造:第一剥离衬垫-第一粘合剂层-背衬层-第二粘合剂层-第二剥离衬垫。可去除第一剥离衬垫以暴露第一粘合剂层。然后可将暴露的第一粘合剂层设置为与第一基材相邻,并将其直接或间接粘合至第一基材。然后可去除第二剥离衬垫以暴露第二粘合剂层。然后可将暴露的第二粘合剂层设置为与第二基材相邻,并将其直接或间接粘合至第二基材。通常使用不同的剥离衬垫,使得一个剥离衬垫比另一个更易于去除。
任何合适的基材可被粘合至各个压敏粘合剂层。基材可提供任何所需的功能,可由任何合适的材料形成,可具有任何所需的柔性、尺寸、形状、厚度或纵横比。基材可为单层,或可包括多个材料层,如支承层、底漆层、硬涂层(例如丙烯酸类或聚氨酯)、装饰性设计等。任一基材或两个基材可为另一制品的外表面层。任一基材或两个基材可包含任何合适的材料,如聚合物材料、玻璃材料、陶瓷材料、含金属材料(例如金属、金属氧化物、金属合金或有机金属化合物),或它们的组合。
在基材中使用的示例性的金属、金属氧化物或金属合金可包括铟锡氧化物、钛、镍、钢、铝、铜、锌、铁、钴、银、金、铂、铅等。用于基材中的示例性的聚合物材料包括聚碳酸酯、聚酯(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酯(例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乙烯醇、聚氯乙烯、聚烯烃,如聚乙烯、聚丙烯或聚(环状烯烃),如聚降冰片烯、聚氯乙烯、聚酰亚胺、三乙酸纤维素、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环氧树脂、尼龙等。
在一些制品中,基材在附接至粘合带之前经受涂底漆处理。可使用任何合适的涂底漆处理。对于聚合物基材,可以使用上述与背衬层联用的涂底漆处理。各种已知的化学涂底漆处理可以与其他基材联用。
在所述制品的一些实施例中,可将光学透明的粘合带设置在第一基材和第二基材之间,使得第二基材可透过第一基材和第二基材两者观察而可见。也就是说,粘合带置于两个基材之间的区域为光学透明的。优选可透过第一基材和可拉伸剥离的粘合带两者观察到第二基材而无失真。第二基材和第一基材可为例如光耦合的。如本文所用,术语“光耦合的”意指第一基材和第二基材之间的任何气隙已被消除。气隙可导致基材之间的折射率的不匹配。基材的光耦合通常导致增强的亮度和增强的对比度。此外,基材的结合可提供增加的结构支承。
各个基材可具有多种功能,例如提供柔性、刚性、强度或支承、导电性或绝缘性、反射性、抗反射性、偏振或透射性(例如对不同波长的选择性透射)。也就是说,基材可为柔性或刚性的;反射性或非反射性的;视觉上透明的、有颜色但透射性的、或不透明的(如不透射的);和偏振或非偏振的。所得制品可为光学元件,或可用于制备光学元件。如本文所用,术语“光学元件”指具有光学效应或光学应用的制品或组件。光学元件可用于例如电子显示器、投影装置或应用、光子装置或应用,和图形装置或应用。
在这些装置或应用的一些中,第一基材和第二基材中的至少一者选自显示器(例如电子显示器)的外层、偏振器、触摸面板、透镜、反射器、衍射光栅、镜子、投影棱镜或多层光学膜。示例性的基材包括但不限于液晶显示器的外层、电湿润显示器、等离子体显示器、阴极射线管或触摸传感器。
更具体而言,提供了一种制品,其包括第一基材、第二基材,和位于所述第一基材和所述第二基材之间的可拉伸剥离的粘合带。第一基材和第二基材中的至少一者选自显示器、偏振器、触摸面板、透镜、反射器、衍射光栅、镜子、投影棱镜或多层光学膜。可拉伸剥离的粘合带为光学透明的,并将第一基材结合至第二基材。当透过第一基材和粘合带两者观察时,第二基材是可见的。可拉伸剥离的粘合带包括:(A)包含聚(亚烷基)共聚物的背衬层,(B)与背衬层的第一主表面相邻的第一压敏粘合剂层和与背衬层的第二主表面相邻的第二压敏粘合剂层,其中每个压敏粘合剂层包含聚异丁烯材料,和(C)延伸超过第一基材和第二基材中至少一者的拉袢。所述粘合带在第一方向上可拉伸至少50%而不断裂。例如,粘合带的长度可增加至少50%而不断裂。
在一些应用中,第一基材为结合至第二基材的保护层,所述第二基材为信息显示装置的部件。保护层可为保护膜、玻璃层、聚碳酸酯层等。保护层可充当例如用于信息显示装置的覆盖透镜。信息显示装置的例子包括具有多种显示区域构造的装置,包括液晶显示器、等离子体显示器、前投和背投显示器、阴极射线管和标牌。这类显示区域构造可用于多种便携式和非便携式信息显示装置,包括个人数字助理、移动电话、触感屏、手表、汽车导航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测深仪、计算器、电子书、CD或DVD播放器、投影电视屏、计算机监视器、笔记本电脑显示器、仪器仪表、仪表板面罩、或标牌(如图形显示器)。在一些应用中,刚性覆盖件与显示屏的结合(消除它们之间的任何气隙)可改进显示图像的品质。
在一些特定的应用中,光学透明的可拉伸剥离的粘合带可结合信息显示装置和由玻璃或聚碳酸酯制得的覆盖透镜。也就是说,所述制品可具有如下构造:覆盖透镜-光学透明、可拉伸剥离的粘合带-信息显示装置。更具体地讲,所述制品可按如下顺序布置:覆盖透镜-第一光学透明的粘合带-背衬层-第二光学透明的粘合带-信息显示装置。信息显示装置可透过覆盖透镜和光学透明的可拉伸剥离的粘合带观察而可见。例如,第一基材可为覆盖透镜,第二基材可为液晶显示器。液晶显示器的外表面通常为偏振器。在其他实例中,第一基材可为覆盖透镜,第二基材可为外表面主要为玻璃的电湿润显示器。
光学透明的粘合带可用于将超过两个基材结合在一起。即,制品可包括超过两个基材和不止一个光学透明的粘合带。例如,制品可以按如下顺序布置:第一基材-第一光学透明的可拉伸剥离粘合带-第二基材-第二光学透明的可拉伸剥离粘合带-第三基材。更具体地讲,所述制品将按如下顺序布置:第一基材-第一光学透明的粘合带-第一背衬层-第二光学透明的粘合带-第二基材-第三光学透明的粘合带-第二背衬层-第四光学透明的粘合带-第三基材。第三基材可透过第一基材、第一光学透明的粘合剂层、第二基材和第二光学透明的粘合剂层观察而可见。例如,第一基材可为覆盖透镜,第二基材可为触摸面板,第三基材可为信息显示装置(如液晶显示器)。触摸面板通常具有玻璃外表面、聚酯外表面或铟锡氧化物外表面。
或者,光学透明的可拉伸剥离的粘合带可用于将两个基材结合在一起,另一光学透明的粘合剂可用于连接另外的基材。例如,制品可以如下顺序布置:第一基材-光学透明的粘合剂-第二基材-光学透明的可拉伸剥离的粘合带-第三基材。作为一个特定的例子,第一基材可为覆盖透镜,第二基材可为触摸面板,第三基材可为信息显示装置(如液晶显示器)。该实施例仅使用可拉伸剥离的粘合带将信息显示装置结合至制品的其余部分。可使用不可拉伸剥离的粘合剂结合较便宜的组件。
在其他应用中,至少一个基材为光学膜。任何合适的光学膜可以用于这些制品中。如本文所用,术语“光学膜”指可用于产生光学效应的膜。这些光学膜通常是含聚合物的膜,它们可以是单层或多层。一些光学膜具有折射率不同的聚合物材料的交替层。其他光学膜具有交替的聚合物层以及含金属的层。这些光学膜是柔性的并且可以具有任何合适的厚度。光学膜相对于电磁波谱的一些波长(例如,在电磁波谱的可见的紫外、红外或射频区域中的波长)通常是至少部分透射性的、反射性的、抗反射性的、偏振的、光学透明的或者漫射的。示例性光学膜包括但不限于:可见的镜面膜、颜色镜面膜、日光反射膜、红外反射膜、紫外反射膜、反射偏振膜(例如增亮薄膜和反射式偏光增亮薄膜)、吸收性偏振器膜、光学透明的膜、有色膜以及抗反射性膜。示例性的光学膜在如下专利中有进一步的描述:美国专利No.6,049,419(Wheatley等人)、No.5,882,774(Jonza等人)、No.6,049,419(Wheatley等人)、RE 34,605(Schrenk等人)、No.5,579,162(Bjornard等人),以及No.5,360,659(Arends等人)。
包括用可拉伸剥离的粘合带结合的两个基材的制品可为耐用的。如本文所用,术语“耐用的”意指制品可经受高温(例如至少50℃、至少60℃、至少70℃、至少80℃或至少85℃)和高湿条件(例如至少70%的相对湿度、至少75%的相对湿度、至少80%的相对湿度、至少85%的相对湿度或至少90%的相对湿度)而无分层。高温和高的相对湿度条件可保持至少1天、至少2天、至少3天、至少4天、至少5天、至少6天或至少7天。例如,制品可经受诸如60℃和90%相对湿度或85℃和85%相对湿度之类的条件达1周而无分层。在粘合带为光学透明的许多实施例中,即使在暴露于高温和高湿条件之后,粘合带仍保持光学透明。例如,雾度可保持不大于5,且透光率可为至少90%。优选地,没有气泡在制品中形成,且没有由于经受高温和高湿条件所引起的光学畸变。
换句话说,通常可移除(脱粘)压敏粘合剂层而留下很少或不留下残余物。在去除粘合剂层之后,基材不含或基本上不含粘合剂。例如,粘合剂层可粘合至玻璃基材很长时间(如至少1周或至少4周),然后将粘合剂层去除使得玻璃基材不含(即无粘合剂残余物)或基本上不含(即几乎无粘合剂残余物)粘合剂。
此外,当暴露于高温和高湿条件时,粘合带或压敏粘合剂层优选不变黄。即,粘合带可具有长时间的耐紫外线辐射性。此外,粘合带可在暴露于湿气的条件下使用。粘合剂通常可用于室内应用和室外应用两者。
此外,粘合带可在高湿度条件下使用。换句话说,包含聚异丁烯材料的粘合剂组合物可用作水屏障。粘合带在高湿度条件下往往一直为透明的并往往会保持其粘合剂特性。粘合剂层通常可靠近容易渗气的基材而设置。当厚度大于约1毫米、大于约2毫米、大于约5毫米或大于约10毫米时,诸如聚碳酸酯或聚(甲基)丙烯酸酯之类的基材容易渗气。当不相容的粘合剂层与基材相邻时,渗气基材可不利地影响稳定性、透明度、粘合强度或其他所需性能特性。与渗气基材相邻而施加不相容的粘合剂层可导致诸如气泡之类的缺陷或可导致粘合剂层从基材部分或完全剥离。当靠近渗气基材设置时,本文所述的包含聚异丁烯材料但包含很少或不包含增粘树脂的粘合剂层通常不导致气泡形成或剥离。
通常配制粘合剂层以使得它们不含或基本上不含诸如羧基(即-COOH)之类的酸性基团。因为粘合剂组合物可以配制成不含有酸性基团,所以可将粘合剂层靠近对酸性材料的存在敏感的表面而设置。例如,可将粘合剂层设置为与诸如铟锡氧化物之类的电极材料或其他含金属的材料相接触。
可将双面粘合带粘合至两个基材(即粘合带可设置于两个基材之间),然后通过拉伸粘合带的背衬层和粘合剂层而将其从一个基材或两个基材剥离。在粘合带被剥离之后,可将粘合带从两个基材之间去除,基材可彼此分离。可构造粘合带,使得可在将第二压敏粘合剂从第二基材完全剥离之前从第一基材剥离第一压敏粘合剂层。即,可构造粘合带以提供从第一基材和从第二基材的受控的相继剥离。这通常可通过改变第一压敏粘合剂层和第二压敏粘合剂层的组成来实现。或者,这可通过在压敏粘合剂层之一中具有非粘性区域而实现,如美国专利No.6,001,471(Bries等人)所述。
在两个基材的结合有缺陷的情况下,可通过拉伸来剥离粘合带。在制造过程中的缺陷可源自两个基材的不对准、两个基材之间气泡的捕集,或者图案或褶皱的形成。或者,可分离基材以使得能够再次使用至少一个基材。通常,可从基材之间干净去除拉伸剥离粘合带而在任一基材上留下很少或无可见的粘合剂残余物。另外,通常可去除拉伸剥离粘合带而不损坏任一基材的外观、功能或性能。即使粘合带可易于通过拉伸去除,在被拉伸之前,粘合带仍可提供高的负载剪切粘着力。
另外,在装置的寿命期间,若期望去除一个基材以进行更换或回收,可通过拉伸剥离基材之间的粘合带而分离两个基材。基材可得以分离而不损坏任一基材。这优于通常引入应力水平(其会损坏一个基材或两个基材)的许多其他分离方法。采用许多已知的压敏粘合剂,这样的分离可能非常困难。
在一些应用中,期望的是使用卷绕工具以协助拉伸剥离过程并有利于粘合带从两个基材之间去除。这样的卷绕工具可如滚筒一样简单,其中粘合带的拉袢粘合至所述滚筒上。可旋转卷绕工具以使得在拉伸粘合带时粘合带能够卷绕。这样的过程可使用动力辊而得以机械化,所述动力辊具有足够宽度,使得拉袢的整个宽度可得以同时且平稳地拉引,从而以0度剥离从基材剥离粘合带。可控制由机械化装置施加于粘合带的应力和应变率以剥离和去除粘合带而不撕裂背衬层,且不在基材上留下任何粘合剂残余物。所述机械化方法特别有利于大基材(如大尺寸电子显示器或图形)的分离。在分离步骤过程中,真空操纵装置可用于提升和支承基材。通过用真空操纵工具固定基材,基材可得以固定而不在粘合带上引入另外的压缩力,在粘合带上引入另外的压缩力会阻碍或妨碍粘合带从两个基材之间剥离和去除。另外,在去除粘合带之后,真空操纵工具可用于收集基材而无损坏。
实例
这些实例只用于说明的目的,不是要限制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除非另外指明,否则实例和说明书其余部分中的所有份数、百分数和比例均以重量计。除非另外指明,否则所用溶剂和其他试剂获自Sigma-Aldrich Chemical Company(Milwaukee,WI)。
材料
pBDA是可得自San Ester Corporation(New York,NY)的聚丁二烯二丙烯酸酯。
ES COREZ 5340是可得自ExxonMobil Chemical(Houston,TX)的脂环族烃类增粘树脂的商品名。
BP是二苯甲酮,可得自Sigma-Aldrich Chemical Company(Milwaukee,WI)。
BPO是过氧化苯甲酰,可得自Sigma-Aldrich Chemical Company(Milwaukee,WI)。
IRGANOX 1010是四-(亚甲基-(3,5-二-(叔)-_丁基-4-氢化肉桂酸))甲烷的商品名,可商购自Ciba-Geigy(Hawthorne,NY)。该化合物用作抗氧化剂。
UVINOL D50是可商购自BASF(Ludwigshafen,Germany)的2,2’,4,4’-四羟基二苯甲酮。该化合物用作UV吸收剂。
EXACT 5181为可得自ExxonMobil(Houston,TX)的熔融指数为1.1克/10分钟且密度为0.87克/立方厘米的乙烯-辛烯共聚物的商品名。
EXACT 8210为可得自ExxonMobil(Houston,TX)的熔融指数为10克/10分钟且密度为0.882克/立方厘米的乙烯-辛烯共聚物的商品名。
PET指为2密耳(1密耳等于0.001英寸)厚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可以商品名SCOTCHPAR购自3M(St.Paul,MN)。
商品名为OPPANOL B15、OPPANOL B30、OPPANOL B50、OPPANOL B80和OPPANOL B100的聚异丁烯(PIB)可从BASFCorporation(Florham Park,NJ)获得。OPPANOL B15(其称为B15)的数均分子量为约75,000克/摩尔并且重均分子量为255,000克/摩尔。OPPANOL B30(其称为B30)的数均分子量为约73,000克/摩尔。OPPANOL B50(其称为B50)的数均分子量为约120,000克/摩尔。OPPANOL B80(其称为B80)的数均分子量为约200,000克/摩尔。
Aldrich-1是从Sigma-Aldrich(Milwaukee,WI)获得的重均分子量为1,000,000克/摩尔的聚异丁烯均聚物。
Aldrich-2是从Sigma-Aldrich(Milwaukee,WI)获得的重均分子量为4,200,000克/摩尔的聚异丁烯均聚物。
测试方法
拉伸剥离应力测试
将双面涂布的粘合带条(1.25cm×2.5cm)置于两个玻璃显微镜载片(7.6cm×3.80cm)之间,留下25mm的拉袢从组件的一端伸出。用4.5kg辊压制所述组件两次以将粘合条牢固粘合于载片上。将所述组件安装在拉伸测试机(INSTRON 4501型,获自Instron Co,Canton,MA)中,使得玻璃载片在较低(固定)夹具中夹住,拉袢在较高(夹头)夹具中夹紧。夹具以30.5cm/min的速率分开,记录通过拉伸进行脱粘所需的平均力(脱粘应力,以N/cm2计)。结果通过“是”(表示粘合带从两个基材中的一个干净去除)或“否”(表示大量残余物留在其被去除的基材上)进行表征。
雾度和透光率
使用得自BYK Gardner(Columbia,Md.)的Gardner BYK Color TCSPlus 8870型分光光度计确定雾度和透光率,如ASTM方法1003-07中所述。使用CIE标准照明体A。记录百分比雾度和百分比透光率。
背衬层的制备
背衬层在具有混合螺杆的0.75英寸BRABENDER实验室挤出机型号D-5中制得,所述挤出机可购自C.W.Brabender Instruments Inc.(So.Hackensack,NJ)。在将背衬树脂熔融和混合之后,使挤出物在压力下通过6英寸的平浇铸挤出模头以形成膜。挤出机内的温度分别为160℃(区域1)、180℃(区域2)、190℃(区域3)、190℃(接合器)和190℃(模头)。然后将挤出的膜浇铸在两个PET膜之间。将所得层合物(PET/挤出物膜/PET)通过冷冻的辊叠堆以冷却并硬化树脂共聚物。调节线速度以制备具有所需厚度的硬化膜。在层合至PSA层之前,使用空气电晕处理装置BD-20型(Electronic Products,Inc.,Chicago,IL)预处理背衬层。就在层合至PSA层之前,以0.5平方英尺/分钟的速率将膜的每一面暴露于电晕处理。
实例1至实例31
以表1的第2列中列出的比例制备单独的PIB或PIB与增粘剂的混合物。固体百分比示于表1的第3列。粘合剂组合物的其他组分示于表1的第5列至第9列。将各粘合剂组合物涂布于有机硅处理过的PET剥离衬垫(来自St.Louis,MO的CP Films的CLEARSIL T50)上。将该涂布的样品在70℃的烘箱中干燥50分钟并在测试之前在环境温度下保持过夜。对于热固化,将样品在150℃的烘箱中放置5分钟。对于UV固化,用Fusion UV Curing System照射样品,采用Fusion“H”灯泡,总剂量为500mJ/cm2或750mJ/cm2。照射之后,在测试前将这些样品在环境温度下保存过夜。
粘合带通过将上述制备的PSA层层合至背衬层而制得,每个实例的所述背衬层在表1中确定。层合在室温下如下进行:从PSA层去除一个经有机硅处理的PET剥离衬垫,使暴露的PSA层表面接触背衬层,使用4.5磅橡胶覆盖的辊将粘合剂轧制至背衬层上。对背衬层的相对侧重复该工序以制备在背衬层的两侧上均有PSA层的粘合带。测定粘合带的各种特性性质并将结果列于表2中。
表2

Claims (12)

1.一种粘合带,所述粘合带包括: 
背衬层,所述背衬层具有使用方法ASTM D1003-07测得的不大于5%的雾度和等于至少85%的透光率,所述背衬层包含聚(亚烷基)共聚物,所述聚(亚烷基)共聚物包含反应混合物的聚合产物,所述反应混合物包含: 
(1)第一烯烃,其选自乙烯、丙烯或它们的混合物;和 
(2)第二烯烃,其选自具有4至8个碳原子的1,2-烯烃;以及 
至少一个与所述背衬层的主表面相邻的压敏粘合剂层,所述压敏粘合剂层包含: 
(1)第一粘合剂组合物,该粘合剂组合物包含(a)含量基于所述粘合剂层的总固体含量计在90重量%以上的聚异丁烯材料和(b)含量基于所述粘合剂层的总固体含量计在0至10重量%范围内的增粘树脂,其中所述聚异丁烯材料包括重均分子量范围为75,000克/摩尔至4,200,000克/摩尔的第一聚异丁烯;或 
(2)第二粘合剂组合物,该粘合剂组合物包含(a)含量基于所述粘合剂层的总固体含量计在90重量%以上的聚异丁烯材料和(b)含量基于所述粘合剂层的总固体含量计为0至10重量%的增粘树脂,其中所述聚异丁烯材料包含(i)含量基于聚异丁烯材料的总重量计在50重量%至90重量%的重均分子量范围为200,000克/摩尔至4,200,000克/摩尔的第一聚异丁烯和(ii)含量基于聚异丁烯材料的总重量计在10重量%至50重量%的重均分子量范围为1,000克/摩尔至80,000克/摩尔的第二聚异丁烯;或 
(3)第三粘合剂组合物,该粘合剂组合物包含(a)含量基于所述粘合剂层的总固体含量计在90重量%以上的聚异丁烯材料和(b)含量基于所述粘合剂层的总固体含量计为0至10重量%的增粘树脂,其中所述聚异丁烯材料包含(i)含量基于聚异丁 烯材料的总重量计在10重量%至40重量%的重均分子量范围为300,000克/摩尔至4,200,000克/摩尔的第一聚异丁烯和(ii)含量基于聚异丁烯材料的总重量计在50重量%至70重量%的重均分子量范围为55,000克/摩尔至250,000克/摩尔的第二聚异丁烯,和(iii)含量基于聚异丁烯材料的总重量计在10重量%至20重量%的重均分子量范围为1,000克/摩尔至5,000克/摩尔的第三聚异丁烯;或 
(4)第四粘合剂组合物,该粘合剂组合物包含(a)含量基于所述粘合剂层的总固体含量计在40重量%至90重量%的聚异丁烯材料和(b)含量基于所述粘合剂层的总固体含量计在10重量%至60重量%范围内的增粘树脂,其中所述聚异丁烯材料包括重均分子量范围为85,000克/摩尔至4,200,000克/摩尔的第一聚异丁烯;或 
(5)第五粘合剂组合物,该粘合剂组合物包含(a)含量基于所述粘合剂层的总固体含量计在70重量%至90重量%的聚异丁烯材料和(b)含量基于所述粘合剂层的总固体含量计为10重量%至30重量%的增粘树脂,其中所述聚异丁烯材料包含(i)含量基于聚异丁烯材料的总重量计在10重量%至30重量%的重均分子量范围为100,000克/摩尔至4,200,000克/摩尔的第一聚异丁烯和(ii)含量基于聚异丁烯材料的总重量计在70重量%至90重量%的重均分子量范围为30,000克/摩尔至75,000克/摩尔的第二聚异丁烯; 
其中所述粘合带在第一方向上可拉伸至少50%而不断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合带,其中所述聚异丁烯材料为固化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粘合带,其中所述聚(亚烷基)共聚物的比重在0.86至0.91的范围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粘合带,其中每个压敏粘合剂层为光学透明的。 
5.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粘合带,其中所述粘合带包括所述背衬层、与所述背衬层的第一主表面相邻的第一压敏粘合剂层,以及与所述背衬层的第二主表面相邻的第二压敏粘合剂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粘合带,其中所述第一压敏粘合剂层不同于所述第二压敏粘合剂层。 
7.一种包括粘合带的制品,所述制品包括: 
第一基材;和 
粘合至所述第一基材的粘合带,所述粘合带包括: 
(A)包含聚(亚烷基)共聚物的背衬层,所述聚(亚烷基)共聚物包含第一可聚合反应混合物的聚合产物,所述第一可聚合反应混合物包含: 
(1)第一烯烃,其选自乙烯、丙烯或它们的混合物;和 
(2)第二烯烃,其选自具有4至8个碳原子的1,2-烯烃, 
其中所述背衬层具有使用ASTM D1003-07测得的不大于5%的雾度和等于至少85%的透光率; 
(B)与所述背衬层的第一主表面相邻的第一压敏粘合剂层,其中所述第一压敏粘合剂层包含: 
(1)第一粘合剂组合物,该粘合剂组合物包含(a)含量基于所述粘合剂层的总固体含量计在90重量%以上的聚异丁烯材料和(b)含量基于所述粘合剂层的总固体含量计在0至10重量%范围内的增粘树脂,其中所述聚异丁烯材料包括重均分子量范围为75,000克/摩尔至4,200,000克/摩尔的第一聚异丁烯;或 
(2)第二粘合剂组合物,该粘合剂组合物包含(a)含量基于所述粘合剂层的总固体含量计在90重量%以上的聚异丁烯材料 和(b)含量基于所述粘合剂层的总固体含量计为0至10重量%的增粘树脂,其中所述聚异丁烯材料包含(i)含量基于聚异丁烯材料的总重量计在50重量%至90重量%的重均分子量范围为200,000克/摩尔至4,200,000克/摩尔的第一聚异丁烯和(ii)含量基于聚异丁烯材料的总重量计在10重量%至50重量%的重均分子量范围为1,000克/摩尔至80,000克/摩尔的第二聚异丁烯;或 
(3)第三粘合剂组合物,该粘合剂组合物包含(a)含量基于所述粘合剂层的总固体含量计在90重量%以上的聚异丁烯材料和(b)含量基于所述粘合剂层的总固体含量计为0至10重量%的增粘树脂,其中所述聚异丁烯材料包含(i)含量基于聚异丁烯材料的总重量计在10重量%至40重量%的重均分子量范围为300,000克/摩尔至4,200,000克/摩尔的第一聚异丁烯和(ii)含量基于聚异丁烯材料的总重量计在50重量%至70重量%的重均分子量范围为55,000克/摩尔至250,000克/摩尔的第二聚异丁烯,和(iii)含量基于聚异丁烯材料的总重量计在10重量%至20重量%的重均分子量范围为1,000克/摩尔至5,000克/摩尔的第三聚异丁烯;或 
(4)第四粘合剂组合物,该粘合剂组合物包含(a)含量基于所述粘合剂层的总固体含量计在40重量%至90重量%的聚异丁烯材料和(b)含量基于所述粘合剂层的总固体含量计在10重量%至60重量%范围内的增粘树脂,其中所述聚异丁烯材料包括重均分子量范围为85,000克/摩尔至4,200,000克/摩尔的第一聚异丁烯;或 
(5)第五粘合剂组合物,该粘合剂组合物包含(a)含量基于所述粘合剂层的总固体含量计在70重量%至90重量%的聚异丁烯材料和(b)含量基于所述粘合剂层的总固体含量计为10重量%至30重量%的增粘树脂,其中所述聚异丁烯材料包含(i)含量基于聚异丁烯材料的总重量计在10重量%至30重量%的重均分子量范围为100,000克/摩尔至4,200,000克/摩尔的第一聚 异丁烯和(ii)含量基于聚异丁烯材料的总重量计在70重量%至90重量%的重均分子量范围为30,000克/摩尔至75,000克/摩尔的第二聚异丁烯; 
和 
(C)延伸超过所述第一基材的拉袢,其中所述拉袢的拉引使所述粘合带拉伸,并从所述第一基材剥离所述粘合带,其中当拉引所述拉袢时,所述粘合带在第一方向上可拉伸至少50%而不断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品,其中所述第一压敏粘合剂层是光学透明的。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品,其中所述聚异丁烯为固化的。 
10.一种制品,所述制品包括: 
第一基材; 
第二基材;和 
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材和所述第二基材之间的粘合带,其中所述粘合带将所述第一基材结合至所述第二基材,所述粘合带包括: 
(A)包含聚(亚烷基)共聚物的背衬层,所述聚(亚烷基)共聚物包含第一可聚合反应混合物的聚合产物,所述第一可聚合反应混合物包含: 
(1)第一烯烃,其选自乙烯、丙烯或它们的混合物;和 
(2)第二烯烃,其选自具有4至8个碳原子的1,2-烯烃, 
其中所述背衬层具有使用ASTM D1003-07测得的不大于5%的雾度和等于至少85%的透光率; 
(B)与所述背衬层的第一主表面相邻的第一压敏粘合剂层和与所述背衬层的第二主表面相邻的第二压敏粘合剂层,其中所述第一压敏粘合剂层和所述第二压敏粘合剂层各自包含: 
(1)第一粘合剂组合物,该粘合剂组合物包含(a)含量基于所 述粘合剂层的总固体含量计在90重量%以上的聚异丁烯材料和(b)含量基于所述粘合剂层的总固体含量计在0至10重量%范围内的增粘树脂,其中所述聚异丁烯材料包括重均分子量范围为75,000克/摩尔至4,200,000克/摩尔的第一聚异丁烯;或 
(2)第二粘合剂组合物,该粘合剂组合物包含(a)含量基于所述粘合剂层的总固体含量计在90重量%以上的聚异丁烯材料和(b)含量基于所述粘合剂层的总固体含量计为0至10重量%的增粘树脂,其中所述聚异丁烯材料包含(i)含量基于聚异丁烯材料的总重量计在50重量%至90重量%的重均分子量范围为200,000克/摩尔至4,200,000克/摩尔的第一聚异丁烯和(ii)含量基于聚异丁烯材料的总重量计在10重量%至50重量%的重均分子量范围为1,000克/摩尔至80,000克/摩尔的第二聚异丁烯;或 
(3)第三粘合剂组合物,该粘合剂组合物包含(a)含量基于所述粘合剂层的总固体含量计在90重量%以上的聚异丁烯材料和(b)含量基于所述粘合剂层的总固体含量计为0至10重量%的增粘树脂,其中所述聚异丁烯材料包含(i)含量基于聚异丁烯材料的总重量计在10重量%至40重量%的重均分子量范围为300,000克/摩尔至4,200,000克/摩尔的第一聚异丁烯和(ii)含量基于聚异丁烯材料的总重量计在50重量%至70重量%的重均分子量范围为55,000克/摩尔至250,000克/摩尔的第二聚异丁烯,和(iii)含量基于聚异丁烯材料的总重量计在10重量%至20重量%的重均分子量范围为1,000克/摩尔至5,000克/摩尔的第三聚异丁烯;或 
(4)第四粘合剂组合物,该粘合剂组合物包含(a)含量基于所述粘合剂层的总固体含量计在40重量%至90重量%的聚异丁烯材料和(b)含量基于所述粘合剂层的总固体含量计在10重量%至60重量%范围内的增粘树脂,其中所述聚异丁烯材料包括重均分子量范围为85,000克/摩尔至4,200,000克/摩尔的第 一聚异丁烯;或 
(5)第五粘合剂组合物,该粘合剂组合物包含(a)含量基于所述粘合剂层的总固体含量计在70重量%至90重量%的聚异丁烯材料和(b)含量基于所述粘合剂层的总固体含量计为10重量%至30重量%的增粘树脂,其中所述聚异丁烯材料包含(i)含量基于聚异丁烯材料的总重量计在10重量%至30重量%的重均分子量范围为100,000克/摩尔至4,200,000克/摩尔的第一聚异丁烯和(ii)含量基于聚异丁烯材料的总重量计在70重量%至90重量%的重均分子量范围为30,000克/摩尔至75,000克/摩尔的第二聚异丁烯;和 
(C)延伸超过所述第一基材和所述第二基材中的至少一者的拉袢,其中所述拉袢的拉引使所述粘合带拉伸并从所述第一基材、从所述第二基材,或从所述第一基材和所述第二基材两者剥离所述粘合带,其中当拉引所述拉袢时,所述粘合带在第一方向上可拉伸至少50%而不断裂。 
11.一种使两个基材结合和分离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提供第一基材和第二基材; 
将粘合带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材和所述第二基材之间,其中所述粘合带将所述第一基材结合至所述第二基材,所述粘合带包括: 
(A)包含聚(亚烷基)共聚物的背衬层,所述聚(亚烷基)共聚物包含第一可聚合反应混合物的聚合产物,所述第一可聚合反应混合物包含: 
(1)第一烯烃,其选自乙烯、丙烯或它们的混合物;和 
(2)第二烯烃,其选自具有4至8个碳原子的1,2-烯烃, 
其中所述背衬层具有基于ASTM D1003-07的不大于5%的雾度和等于至少85%的透光率; 
(B)与所述背衬层的第一主表面相邻的第一压敏粘合剂层和与所述背衬层的第二主表面相邻的第二压敏粘合剂层,其中所述第一压敏粘合剂层和所述第二压敏粘合剂层各自包含: 
(1)第一粘合剂组合物,该粘合剂组合物包含(a)含量基于所述粘合剂层的总固体含量计在90重量%以上的聚异丁烯材料和(b)含量基于所述粘合剂层的总固体含量计在0至10重量%范围内的增粘树脂,其中所述聚异丁烯材料包括重均分子量范围为75,000克/摩尔至4,200,000克/摩尔的第一聚异丁烯;或 
(2)第二粘合剂组合物,该粘合剂组合物包含(a)含量基于所述粘合剂层的总固体含量计在90重量%以上的聚异丁烯材料和(b)含量基于所述粘合剂层的总固体含量计为0至10重量%的增粘树脂,其中所述聚异丁烯材料包含(i)含量基于聚异丁烯材料的总重量计在50重量%至90重量%的重均分子量范围为200,000克/摩尔至4,200,000克/摩尔的第一聚异丁烯和(ii)含量基于聚异丁烯材料的总重量计在10重量%至50重量%的重均分子量范围为1,000克/摩尔至80,000克/摩尔的第二聚异丁烯;或 
(3)第三粘合剂组合物,该粘合剂组合物包含(a)含量基于所述粘合剂层的总固体含量计在90重量%以上的聚异丁烯材料和(b)含量基于所述粘合剂层的总固体含量计为0至10重量%的增粘树脂,其中所述聚异丁烯材料包含(i)含量基于聚异丁烯材料的总重量计在10重量%至40重量%的重均分子量范围为300,000克/摩尔至4,200,000克/摩尔的第一聚异丁烯和(ii)含量基于聚异丁烯材料的总重量计在50重量%至70重量%的重均分子量范围为55,000克/摩尔至250,000克/摩尔的第二聚异丁烯,和(iii)含量基于聚异丁烯材料的总重量计在10重量%至20重量%的重均分子量范围为1,000克/摩尔至5,000克/摩尔的第三聚异丁烯;或 
(4)第四粘合剂组合物,该粘合剂组合物包含(a)含量基于所述粘合剂层的总固体含量计在40重量%至90重量%的聚异丁烯材料和(b)含量基于所述粘合剂层的总固体含量计在10重量%至60重量%范围内的增粘树脂,其中所述聚异丁烯材料包 括重均分子量范围为85,000克/摩尔至4,200,000克/摩尔的第一聚异丁烯;或 
(5)第五粘合剂组合物,该粘合剂组合物包含(a)含量基于所述粘合剂层的总固体含量计在70重量%至90重量%的聚异丁烯材料和(b)含量基于所述粘合剂层的总固体含量计为10重量%至30重量%的增粘树脂,其中所述聚异丁烯材料包含(i)含量基于聚异丁烯材料的总重量计在10重量%至30重量%的重均分子量范围为100,000克/摩尔至4,200,000克/摩尔的第一聚异丁烯和(ii)含量基于聚异丁烯材料的总重量计在70重量%至90重量%的重均分子量范围为30,000克/摩尔至75,000克/摩尔的第二聚异丁烯;和 
(C)延伸超过所述第一基材和所述第二基材中的至少一者的拉袢;以及 
拉引所述粘合带的所述拉袢使所述粘合带拉伸,以将所述粘合带从所述第一基材,从所述第二基材,或从所述第一基材和所述第二基材两者剥离,其中所述粘合带在第一方向上可拉伸至少50%而不断裂。 
12.一种制备粘合带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提供聚(亚烷基)共聚物,所述聚(亚烷基)共聚物为第一可聚合混合物的聚合产物,所述第一可聚合混合物包含: 
(1)第一烯烃,其选自乙烯、丙烯或它们的混合物;和 
(2)第二烯烃,其选自具有4至8个碳原子的1,2-烯烃; 
将包含所述聚(亚烷基)共聚物的背衬层浇铸在第一支承层和第二支承层之间,其中所述背衬层具有基于ASTM D1003-07的不大于5%的雾度和至少85%的透光率;以及 
将至少一个压敏粘合剂层设置为与所述背衬层的第一主表面相邻,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压敏粘合剂层包含: 
(1)第一粘合剂组合物,该粘合剂组合物包含(a)含量基于所述粘合剂层的总固体含量计在90重量%以上的聚异丁烯材料 和(b)含量基于所述粘合剂层的总固体含量计在0至10重量%范围内的增粘树脂,其中所述聚异丁烯材料包括重均分子量范围为75,000克/摩尔至4,200,000克/摩尔的第一聚异丁烯;或 
(2)第二粘合剂组合物,该粘合剂组合物包含(a)含量基于所述粘合剂层的总固体含量计在90重量%以上的聚异丁烯材料和(b)含量基于所述粘合剂层的总固体含量计为0至10重量%的增粘树脂,其中所述聚异丁烯材料包含(i)含量基于聚异丁烯材料的总重量计在50重量%至90重量%的重均分子量范围为200,000克/摩尔至4,200,000克/摩尔的第一聚异丁烯和(ii)含量基于聚异丁烯材料的总重量计在10重量%至50重量%的重均分子量范围为1,000克/摩尔至80,000克/摩尔的第二聚异丁烯;或 
(3)第三粘合剂组合物,该粘合剂组合物包含(a)含量基于所述粘合剂层的总固体含量计在90重量%以上的聚异丁烯材料和(b)含量基于所述粘合剂层的总固体含量计为0至10重量%的增粘树脂,其中所述聚异丁烯材料包含(i)含量基于聚异丁烯材料的总重量计在10重量%至40重量%的重均分子量范围为300,000克/摩尔至4,200,000克/摩尔的第一聚异丁烯和(ii)含量基于聚异丁烯材料的总重量计在50重量%至70重量%的重均分子量范围为55,000克/摩尔至250,000克/摩尔的第二聚异丁烯,和(iii)含量基于聚异丁烯材料的总重量计在10重量%至20重量%的重均分子量范围为1,000克/摩尔至5,000克/摩尔的第三聚异丁烯;或 
(4)第四粘合剂组合物,该粘合剂组合物包含(a)含量基于所述粘合剂层的总固体含量计在40重量%至90重量%的聚异丁烯材料和(b)含量基于所述粘合剂层的总固体含量计在10重量%至60重量%范围内的增粘树脂,其中所述聚异丁烯材料包括重均分子量范围为85,000克/摩尔至4,200,000克/摩尔的第一聚异丁烯;或 
(5)第五粘合剂组合物,该粘合剂组合物包含(a)含量基于所述粘合剂层的总固体含量计在70重量%至90重量%的聚异丁烯材料和(b)含量基于所述粘合剂层的总固体含量计为10重量%至30重量%的增粘树脂,其中所述聚异丁烯材料包含(i)含量基于聚异丁烯材料的总重量计在10重量%至30重量%的重均分子量范围为100,000克/摩尔至4,200,000克/摩尔的第一聚异丁烯和(ii)含量基于聚异丁烯材料的总重量计在70重量%至90重量%的重均分子量范围为30,000克/摩尔至75,000克/摩尔的第二聚异丁烯。 
CN201080032743.7A 2009-06-04 2010-05-24 可拉伸剥离压敏粘合剂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5948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8421309P 2009-06-04 2009-06-04
US61/184,213 2009-06-04
PCT/US2010/035903 WO2010141248A1 (en) 2009-06-04 2010-05-24 Stretch releasable 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59485A CN102459485A (zh) 2012-05-16
CN102459485B true CN102459485B (zh) 2014-08-27

Family

ID=429735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32743.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59485B (zh) 2009-06-04 2010-05-24 可拉伸剥离压敏粘合剂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064304A1 (zh)
EP (1) EP2438128B1 (zh)
JP (1) JP2012528919A (zh)
KR (1) KR20120024928A (zh)
CN (1) CN102459485B (zh)
WO (1) WO201014124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020619A1 (en) * 2009-07-23 2011-01-27 Van Den Bossche Linda M Polypropylene-Based Elastomer Coating Compositions
JP5226630B2 (ja) * 2009-08-26 2013-07-03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イースト 液晶表示装置
EP2501759B1 (en) 2009-11-19 2013-07-17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 comprising blend of synthetic rubber and functionalized synthetic rubber bonded to an acrylic polymer
WO2011062852A1 (en) 2009-11-19 2011-05-26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 comprising functionalized polyisobutylene hydrogen bonded to acylic polymer
WO2012067741A1 (en) 2010-11-16 2012-05-24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Uv curable anhydride-modified poly(isobutylene)
US8663407B2 (en) 2010-11-17 2014-03-04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Isobutylene (Co)polymeric adhesive composition
US8629209B2 (en) 2010-12-02 2014-01-14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Moisture curable isobutylene adhesive copolymers
JP5441271B2 (ja) * 2011-01-27 2014-03-12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非水系電池用積層体
US20120208013A1 (en) * 2011-02-15 2012-08-16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Isobutylene copolymer with grafted polymer groups
JP5982131B2 (ja) * 2011-02-28 2016-08-31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電池用粘着テープ、及び該粘着テープを使用した電池
US9562180B2 (en) 2012-03-29 2017-02-07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Adhesives comprising poly(isobutylene) copolymers comprising pendent free-radically polymerizable quaternary ammonium substituent
US9422464B2 (en) 2012-05-11 2016-08-23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Adhesives comprising reaction product of halogenated poly(isobutylene) copolymers and polyamines
US8599483B1 (en) * 2012-06-05 2013-12-03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High angle rear projection system
JP6217631B2 (ja) * 2012-06-20 2017-10-25 東洋紡株式会社 積層体の作成方法および、積層体および、この積層体を利用したデバイス付き積層体の作成方法および、デバイス付き積層体
EP2885363B1 (en) 2012-08-14 2018-02-07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Adhesives comprising grafted isobutylene copolymer
KR101486118B1 (ko) * 2012-08-14 2015-01-23 (주)엘지하우시스 점착제층을 포함하는 적층체 및 그 제조 방법
DE202013012788U1 (de) 2012-12-19 2019-08-29 Tesa Se Wiederablösbarer Haftklebestreifen
DE102012223670A1 (de) 2012-12-19 2014-06-26 Tesa Se Wiederablösbarer Haftklebestreifen
JP6110658B2 (ja) * 2012-12-26 2017-04-05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仮固定用粘着シート
US20140265010A1 (en) * 2013-03-13 2014-09-18 Transitions Optical, Inc. Method of preparing photochromic-dichroic films having reduced optical distortion
US20140264979A1 (en) * 2013-03-13 2014-09-18 Transitions Opticals, Inc. Method of preparing photochromic-dichroic films having reduced optical distortion
WO2015046881A1 (ko) * 2013-09-24 2015-04-02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점착성 조성물
US10315399B2 (en) 2013-12-31 2019-06-11 Entrotech, Inc. Methods for application of polymeric film and related assemblies
DE102014208264A1 (de) * 2014-04-30 2015-11-05 Tesa Se Hilfsklebeband für eine wiederablösbare Klebefolie
US10383402B2 (en) 2015-02-17 2019-08-20 Ste-Ke Enterprises, Llc Double sided adhesive tape with release tab for enhanced shoe adherence to skin and removal
DE102015206076A1 (de) 2015-04-02 2016-10-06 Tesa Se Wiederablösbarer Haftklebestreifen
EP3075772B1 (de) 2015-04-02 2020-08-26 tesa SE Wiederablösbarer haftklebestreifen
DE202015009721U1 (de) 2015-04-02 2019-08-23 Tesa Se Wiederablösbarer Haftklebestreifen
DE202015009730U1 (de) 2015-04-02 2019-09-06 Tesa Se Wiederablösbarer Haftklebestreifen
DE202015009724U1 (de) 2015-04-02 2019-08-16 Tesa Se Wiederablösbarer Haftklebestreifen
CN108307640B (zh) 2015-04-21 2021-10-26 株式会社寺冈制作所 粘着片
CN107922805B (zh) * 2015-08-17 2020-09-15 3M创新有限公司 纳米粘土填充的阻挡粘合剂组合物
WO2017187800A1 (ja) * 2016-04-26 2017-11-02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造形ステージ用粘着シートおよび積層造形装置
CN106010352A (zh) * 2016-08-02 2016-10-12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易拉伸移除胶带及其制造方法
CN107674602B (zh) * 2016-08-02 2020-07-10 滕超 一种可拉伸移除的胶粘带及其制备方法
DE102016223852A1 (de) 2016-11-30 2018-05-30 Tesa Se Wiederablösbarer Haftklebestreifen
DE102017203092A1 (de) 2017-02-24 2018-08-30 Tesa Se Wiederablösbarer Haftklebestreifen
DE102017206083A1 (de) 2017-04-10 2018-10-11 Tesa Se Verklebung in elektrochemischen Zellen und Stapeln von elektrochemischen Zellen
DE102019204344A1 (de) 2019-03-28 2020-10-01 Tesa Se Wiederablösbarer Haftklebestreifen
CA3212923A1 (en) * 2021-05-19 2022-11-24 Jeffery L. Jackso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non-destructive adhesive devic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76454A (en) * 1973-03-28 1975-04-08 Minnesota Mining & Mfg Linerless 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 tape having elastomeric backing
FR2297863A2 (fr) * 1975-01-17 1976-08-13 Anvar Procede de preparation de polymeres telecheliques et produits ainsi obtenus
JPS53134838A (en) * 1977-04-30 1978-11-24 Toyo Kagaku Kk Adhesive tape
JPH0593173A (ja) * 1991-09-30 1993-04-16 Nitto Denko Corp 薄層表面保護用粘着テープの製造方法
DE4339604C2 (de) * 1993-11-20 1996-06-05 Beiersdorf Ag Verwendung eines Klebfolien-Abschnitts für eine wiederablösbare Verklebung
JP2832589B2 (ja) * 1994-10-11 1998-12-09 関西ペイント株式会社 塗膜保護用シート
CA2227475C (en) * 1995-08-11 2008-04-01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Removable adhesive tape with controlled sequential release
DE19720145A1 (de) * 1997-05-14 1998-11-19 Beiersdorf Ag Doppelseitiges Klebeband und seine Verwendung
US6320116B1 (en) * 1997-09-26 2001-11-20 Evergreen Solar, Inc. Methods for improving polymeric materials for use in solar cell applications
DE19820858A1 (de) * 1998-05-09 1999-11-18 Beiersdorf Ag Klebeband
US7063887B2 (en) * 2002-02-04 2006-06-20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Stretch releasable foams, articles including same and method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US6866928B2 (en) * 2002-04-08 2005-03-15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Cleanly removable tapes and method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KR100848023B1 (ko) * 2002-04-30 2008-07-23 카네카 코포레이션 중합체 입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US20090229732A1 (en) * 2008-03-14 2009-09-17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Stretch releasable adhes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438128B1 (en) 2013-04-03
KR20120024928A (ko) 2012-03-14
EP2438128A1 (en) 2012-04-11
JP2012528919A (ja) 2012-11-15
CN102459485A (zh) 2012-05-16
US20120064304A1 (en) 2012-03-15
WO2010141248A1 (en) 2010-1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59485B (zh) 可拉伸剥离压敏粘合剂
US10519347B2 (en) Acrylic 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 composition and 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 products
KR101176811B1 (ko) 표면 보호 필름
CN102325850B (zh) 可拉伸剥离的粘合带
KR102270296B1 (ko) 핫멜트 접착제 조성물
JP6289319B2 (ja) ホットメルト粘着剤組成物
KR20170044101A (ko) 아크릴계 점착제 조성물 및 점착 제품
CN102099433A (zh) 具有多个增粘剂的粘合剂组合物
WO2012046720A1 (ja) 表面保護フィルム
JP6094217B2 (ja) ブロック共重合体
KR20180130522A (ko) 핫멜트 점접착제 조성물
JP6615614B2 (ja) 表面保護フィルム
JP6623760B2 (ja) 透明粘着シート
EP3492542A1 (en) 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 sheet
KR20160124837A (ko) 조성물 및 표면 보호 필름
JP7195417B2 (ja) 水添共重合体、粘着フィルム、樹脂組成物、及び成形体
JP7209002B2 (ja) 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JP2012102172A (ja) 粘着剤組成物および表面保護粘着フィルム
JP7253407B2 (ja) 粘接着剤組成物
JPWO2016063673A1 (ja) 組成物および積層体
JP5687022B2 (ja) 表面保護フィルム
JP2016169264A (ja) 表面保護フィルム、及び、表面保護フィルム付きプリズムシー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827

Termination date: 2016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