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58859A - 图像处理设备和图像处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处理设备和图像处理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458859A CN102458859A CN2010800273278A CN201080027327A CN102458859A CN 102458859 A CN102458859 A CN 102458859A CN 2010800273278 A CN2010800273278 A CN 2010800273278A CN 201080027327 A CN201080027327 A CN 201080027327A CN 102458859 A CN102458859 A CN 10245885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mage data
- multivalue image
- multivalue
- data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21—Ink jet for multi-colour printing
- B41J2/2132—Print quality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dot disposition, e.g. for reducing white stripes or banding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5/00—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 G06K15/02—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using printers
- G06K15/10—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using printers by matrix printers
- G06K15/102—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using printers by matrix printers using ink jet print heads
- G06K15/105—Multipass or interlaced printing
- G06K15/107—Mask selec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46—Colour picture communication systems
- H04N1/5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halftone screen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Ink Jet (AREA)
- Color, Gradation (AREA)
- Facsimile Image Signal Circuits (AREA)
- Image Processing (AREA)
Abstract
基于与多次相对移动相对应的多个多值图像数据,使用在记录介质的图像区域上进行记录的多遍记录方法来输出鲁棒性优良且具有降低的颗粒感的高质量图像。为了实现该目的,基于与多次相对移动中的第一相对移动相对应的第一多值图像数据来对与第二相对移动相对应的第二多值图像数据执行量化处理,并且也基于所述第二多值图像数据来对所述第一多值图像数据执行量化处理。这样,可以对通过第一相对移动所记录的点和通过第二相对移动所记录的点之间的重叠率进行控制,并且输出鲁棒性优良且具有降低的颗粒感的高质量图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如下的图像处理设备和图像处理方法,其中,该图像处理设备和图像处理方法对与打印介质的同一区域相对应的多值图像数据进行处理,从而通过打印部件相对于该同一区域的多次相对移动或者通过多个打印元件组相对于该同一区域的相对移动而在该同一区域中打印图像。
背景技术
作为使用包括多个打印元件的打印头来打印点的打印方法的例子,已知有通过从打印元件(喷嘴)喷出墨从而在打印介质上打印点的喷墨打印方法。这种喷墨打印设备可以根据结构的差异而分类成全幅型(full-line type)或串行型(serial type)。无论该装置是全幅型还是串行型,喷出量和喷出方向在打印头的多个打印元件之间都会发生变化。另外,由于这些类型的变化,因而在图像中可能发生浓度不均匀或条纹。
作为用于降低这种浓度不均匀或条纹的方法,已知有多遍(multi-pass)打印方法。在该多遍打印方法中,将要在打印介质的同一区域上进行打印的图像数据分割成在多次打印扫描中要打印的图像数据。此外,根据在各次打印扫描之间进行输送操作的多次打印扫描来顺次打印这些分割后的图像数据。由此,即使各个打印元件的喷出特性存在变化,也可以在一个打印元件所打印的点不会在扫描方向上连续存在的情况下使各个打印元件的影响分散到宽的范围内。结果,可以获得均匀且平滑的图像。
这种多遍打印方法可以应用于包括喷出相同类型的墨的多个打印头(或多个打印元件组)的串行型或全幅型的打印装置。即,将图像数据分割成由喷出相同类型的墨的多个打印元件组要打印的图像数据,并且利用多个打印元件组中的各个打印元件组在至少一次相对移动期间打印该分割后的图像数据。结果,即使各个打印元件的喷出特性存在变化,也可以减轻该变化的影响。此外,可以将上述两种打印方法进行组合,并且在使用喷出相同类型的墨的多个打印元件组的情况下通过进行多次打印扫描来打印图像。
传统上,在进行图像数据的这种分割时,使用如下的掩码(mask),其中,该掩码预先排列有允许点的打印的数据(1:不对图像数据进行掩蔽的数据)和不允许点的打印的数据(0:对图像数据进行掩蔽的数据)。更具体地,通过在打印介质的同一区域上要打印的二值图像数据和上述掩码之间进行逻辑与(AND)运算,将该二值图像数据分割成通过各打印扫描或各打印头要打印的二值图像数据。
在这种掩码中,允许打印的数据(1)的配置被设置成在多个打印扫描(或多个打印头)之间存在互补关系。换言之,将被设置为打印(1)二值化后的图像数据的像素配置为通过一次打印扫描或一个打印头来打印一个点。由此,即使在分割之后也保持了分割之前的图像信息。
然而,近年来,通过进行上述多遍打印,已暴露了如下的新的问题:由于以打印扫描为单位或以打印头(打印元件组)为单位的打印位置偏移(对准)而发生浓度变化或浓度不均匀。这里提到的以打印扫描为单位或以打印元件组为单位的打印位置偏移将在以下进行说明。即,该偏移是诸如通过第一打印扫描(或打印元件组)所打印的点群(平面)和通过第二打印扫描(或不同的打印元件组)所打印的点群(平面)之间的偏移等的点群(平面)之间的偏移。这些平面之间的偏移是由于打印介质和喷出口面之间的距离的波动以及打印介质的输送量的波动所引起的。另外,当在平面之间的确发生偏移时,点覆盖率出现波动,这导致图像的浓度波动或浓度不均匀。如上所述,以下将通过相同打印扫描和相同单元(例如,喷出相同类型的墨的一个打印元件组)所打印的点群和像素群称为“平面”。
如上所述,如今要求更高质量的图像,并且期望在多遍打印期间能够解决由于各种打印条件的波动所引起的平面之间的打印位置偏移的图像数据处理方法。以下,在本说明书中,将针对由于因任意打印条件而产生的平面之间的打印位置偏移所引起的浓度波动或浓度不均匀的抵抗性称为“鲁棒性”。
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公开了用于改善鲁棒性的图像数据处理方法。这些专利文献关注了以下情况:由于各种打印条件的波动所引起的图像浓度的波动是因在被分配成图像数据与不同的打印扫描或不同的打印元件组相对应之后的二值图像数据之间的完全互补关系而造成的。此外,这些专利文献指出了:通过创建与不同的打印扫描或不同的打印元件组相对应的图像数据以降低该互补关系,可以实现“鲁棒性”优良的多遍打印。此外,在这些专利文献中,为了即使在多个平面之间存在偏移的情况下也不会发生大的浓度波动,对二值化之前的多值图像数据进行分割,以使得分割后的图像数据与不同的打印扫描或打印元件组相对应,然后分别(无相关地)对分割后的多值图像数据进行二值化。
图10是用于说明专利文献1或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图像数据处理方法的框图。这里,示出了针对两次打印扫描对多值图像数据进行分配的情况。通过调色板转换处理12将从主计算机输入的多值图像数据(RGB)转换成与打印设备的墨颜色相对应的多值浓度数据(CMYK)。之后,通过灰度校正处理对该多值浓度数据(CMYK)进行灰度校正。分别对黑色(K)、青色(C)、品红色(M)和黄色(Y)的各个颜色进行以下处理。
通过图像数据分配处理14将各颜色的多值浓度数据分配成第一扫描多值数据15-1和第二扫描多值数据15-2。换言之,例如,当黑色的多值图像数据的值为“200”时,将与“200”的一半相对应的图像数据“100”分配给第一扫描,同样将图像数据“100”分配给第二扫描。之后,第一量化处理16-1根据预定扩散矩阵对第一扫描多值数据15-1进行量化处理,然后将量化后的第一扫描多值数据15-1转换成第一扫描二值数据17-1并存储在第一扫描用的带存储器中。另一方面,第二量化处理16-2根据不同的扩散矩阵对第二扫描多值数据15-2进行量化处理,然后将量化后的第二扫描多值数据15-2转换成第二扫描二值数据17-2并存储在第二扫描用的带存储器中。在第一打印扫描和第二打印扫描中,根据存储在各自的带存储器中的二值数据喷出墨。在图10中,说明了将一个图像数据分配给两次打印扫描的情况;然而,在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中,还公开了将一个图像数据分配给两个打印头(两个打印元件组)的情况。
图6A是示出当使用具有互补关系的掩码图案对图像数据进行分割时、在第一打印扫描中要打印的点(黑色点)1401和在第二打印扫描中要打印的点(白色点)1402的配置状态的图。这里,示出了对所有像素都输入了255的浓度数据的情况,并且通过第一打印扫描或第二打印扫描来对所有像素打印一个点。换言之,通过第一打印扫描所打印的点和通过第二打印扫描所打印的点被配置成彼此不重叠。
另一方面,图6B是示出当根据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所述的方法对图像数据进行分配时的点的配置状态的图。在该图中,黑色点是在第一打印扫描中要打印的点1501,白色点是在第二打印扫描中要打印的点1502,并且灰色点是第一打印扫描和第二打印扫描重叠打印的点1503。在图6B中,在通过第一打印扫描要打印的点和通过第二打印扫描要打印的点之间不存在互补关系。因此,当与点处于完全互补关系的图6A的情况相比较时,发生两个点重叠的部分(灰色点)1503,并且存在没有打印点的空白区域。
这里,考虑如下情况:作为通过第一打印扫描要打印的点的集合的第一平面和作为通过第二打印扫描要打印的点的集合的第二平面在主扫描方向或副扫描方向上偏移了一个像素的量。在这种情况下,当如图6A那样,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处于完全互补关系时,在第一平面中打印的点和在第二平面中打印的点彼此完全重叠,因此露出空白纸张区域,并且图像浓度大幅下降。即使当偏移的量小于一个像素时,相邻点之间的距离或重叠部分的波动也极大影响了点相对于空白区域的覆盖率以及图像浓度。即,已知当平面之间的这种偏移根据打印介质和喷出口面之间的距离(纸间距离)的波动或者打印介质的输送量的波动而改变时,图像浓度也将波动,这导致浓度不均匀。
另一方面,在图6B的情况下,即使当在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之间的偏移的量为一个像素时,点相对于打印介质的覆盖率也不会发生太大波动。新出现了在第一打印扫描中打印的点和在第二打印扫描中打印的点重叠的部分;然而,还存在已重叠的两个点彼此分离的部分。因此,当对大的区域进行判断时,点相对于打印介质的覆盖率的波动不会太大,因此也很难发生图像浓度的波动。换言之,通过采用专利文献1或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方法,即使存在打印介质和喷出口面之间的距离(纸间距离)的波动或者打印介质的输送量的波动,也可以抑制由这些波动所引起的图像浓度的波动或浓度不均匀,因而可以输出鲁棒性优良的图像。
然而,在专利文献1或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方法中,多个平面与二值数据不相关,因而可能存在颗粒感劣化的情况。例如,如图9A所示,从降低颗粒感的观点而言,在突出显示部分中,理想地,少量点(1701,1702)在彼此维持特定距离的情况下均匀分散。然而,如图9B所示,在多个平面与二值数据不相关的结构中,点重叠的位置(1603)和点相邻打印的位置(1601,1602)不规则出现,这种点群可能导致颗粒感劣化。
考虑到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能够抑制浓度波动和保持较低的颗粒感的图像处理设备和图像处理方法。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PTL1):日本特开2000-103088
专利文献2(PTL2):日本特开2001-150700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权利要求1所公开的本发明是一种图像处理设备,用于对与像素区域相对应的输入图像数据进行处理,以通过打印单元和打印介质之间的包括第一相对移动和第二相对移动的多次相对移动,在所述像素区域中进行打印,所述图像处理设备包括:生成单元,用于基于所述输入图像数据来生成与所述第一相对移动相对应的第一多值图像数据和与所述第二相对移动相对应的第二多值图像数据;以及量化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第一多值图像数据对所述第二多值图像数据进行量化处理,并且基于所述第二多值图像数据对所述第一多值图像数据进行量化处理。
权利要求2所公开的本发明是一种图像处理设备,用于对与像素区域相对应的输入图像数据进行处理,以通过打印单元和打印介质之间的多次相对移动,在所述像素区域中执行打印,所述图像处理设备包括:生成单元,用于基于所述输入图像数据来生成与所述多次相对移动中的至少一次相对移动相对应的第一多值图像数据以及与所述多次相对移动中的至少一次其它相对移动相对应的第二多值图像数据;以及量化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第一多值图像数据对所述第二多值图像数据进行量化处理,并且基于所述第二多值图像数据对所述第一多值图像数据进行量化处理。
权利要求3所公开的本发明是一种图像处理设备,用于对与像素区域相对应的输入图像数据进行处理,以通过用于喷出近似等量的相同颜色的墨的多个打印元件组和打印介质之间的相对移动,在所述像素区域中进行打印,所述图像处理设备包括:生成单元,用于基于所述输入图像数据来生成与所述多个打印元件组中的至少一个打印元件组相对应的第一多值图像数据以及与所述多个打印元件组中的至少一个其它打印元件组相对应的第二多值图像数据;以及量化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第一多值图像数据对所述第二多值图像数据进行量化处理,并且基于所述第二多值图像数据对所述第一多值图像数据进行量化处理。
权利要求14所公开的本发明是一种图像处理设备,用于对与像素区域相对应的输入图像数据进行处理,以通过用于排出第一颜色的墨的第一打印元件组和用于排出第二颜色的墨的第二打印元件组与打印介质之间的多次相对移动,在所述像素区域中进行打印,所述图像处理设备包括:生成单元,用于基于所述输入图像数据来生成与在前的相对移动相对应的所述第一打印元件组用的第一多值图像数据、与所述在前的相对移动相对应的所述第二打印元件组用的第二多值图像数据、与随后的相对移动相对应的所述第一打印元件组用的第三多值图像数据、以及与所述随后的相对移动相对应的所述第二打印元件组用的第四多值图像数据;以及量化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第二多值图像数据、所述第三多值图像数据和所述第四多值图像数据来对所述第一多值图像数据进行量化处理,基于所述第一多值图像数据、所述第三多值图像数据和所述第四多值图像数据来对所述第二多值图像数据进行量化处理,基于所述第一多值图像数据、所述第二多值图像数据和所述第四多值图像数据来对所述第三多值图像数据进行量化处理,并且基于所述第一多值图像数据、所述第二多值图像数据和所述第三多值图像数据来对所述第四多值图像数据进行量化处理。
权利要求16所公开的本发明是一种图像处理方法,用于对与像素区域相对应的输入图像数据进行处理,以通过打印单元和打印介质之间的包括第一相对移动和第二相对移动的多次相对移动,在所述像素区域中进行打印,所述图像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生成步骤,用于基于所述输入图像数据来生成与所述第一相对移动相对应的第一多值图像数据和与所述第二相对移动相对应的第二多值图像数据;以及量化步骤,用于基于所述第一多值图像数据对所述第二多值图像数据进行量化处理,并且基于所述第二多值图像数据对所述第一多值图像数据进行量化处理。
权利要求17所公开的本发明是一种图像处理方法,用于对与像素区域相对应的输入图像数据进行处理,以通过打印单元和打印介质之间的多次相对移动,在所述像素区域中进行打印,所述图像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生成步骤,用于基于所述输入图像数据来生成与所述多次相对移动中的至少一次相对移动相对应的第一多值图像数据以及与所述多次相对移动中的至少一次其它相对移动相对应的第二多值图像数据;以及量化步骤,用于基于所述第一多值图像数据对所述第二多值图像数据进行量化处理,并且基于所述第二多值图像数据对所述第一多值图像数据进行量化处理。
权利要求18所公开的本发明是一种图像处理方法,用于对与像素区域相对应的输入图像数据进行处理,以通过用于喷出近似等量的相同颜色的墨的多个打印元件组和打印介质之间的相对移动,在所述像素区域中进行打印,所述图像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生成步骤,用于基于所述输入图像数据来生成与所述多个打印元件组中的至少一个打印元件组相对应的第一多值图像数据以及与所述多个打印元件组中的至少一个其它打印元件组相对应的第二多值图像数据;以及量化步骤,用于基于所述第一多值图像数据对所述第二多值图像数据进行量化处理,并且基于所述第二多值图像数据对所述第一多值图像数据进行量化处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直接照片打印机(以下称为PD打印机)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PD打印机1000的控制面板1010的图;
图3是示出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PD打印机1000的控制有关的主要部件的框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打印机引擎3004的内部结构的框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串行型喷墨打印设备的打印机引擎的打印单元的立体图;
图6A是示出在使用具有互补关系的掩码图案对图像数据进行分割的情况下的点配置状态的图;
图6B是示出在根据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方法对图像数据进行分割的情况下的点配置状态的图;
图7A是用于说明点重叠率的图;
图7B是用于说明点重叠率的图;
图7C是用于说明点重叠率的图;
图7D是用于说明点重叠率的图;
图7E是用于说明点重叠率的图;
图7F是用于说明点重叠率的图;
图7G是用于说明点重叠率的图;
图7H是用于说明点重叠率的图;
图8是示出可应用于本发明的掩码图案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9A是示出分散点的状态的图;
图9B是示出不规则配置点的重叠和相邻的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10是用于说明专利文献1或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图像数据分配方法的框图;
图11是示出2遍的多遍打印的状态的图;
图12是用于说明图21所示的图像处理的具体示例的示意图;
图13A是示出量化处理所使用的误差扩散矩阵的示例的图;
图13B是示出量化处理所使用的误差扩散矩阵的示例的图;
图14是用于说明控制单元3000执行3平面量化时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5是用于说明控制单元3000为了降低点重叠率而执行的量化处理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
图16是示出图16A和16B的关系的图;
图16A是用于说明控制单元3000执行量化处理时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6B是用于说明控制单元3000执行量化处理时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7是用于说明第七实施例的进行多遍打印时的图像处理的框图,其中,该多遍打印使用两个打印元件组来完成同一区域的图像;
图18是示出量化处理单元45的3值量化处理结果(K1″,K2″)和输入值(K1ttl,K2ttl)之间的相关关系的图;
图19是用于说明进行索引展开(index expansion)处理时的点重叠率的图;
图20是在从形成有喷出口的面观察打印头5004的情况下的图;
图21是用于说明进行多遍打印时的图像处理的框图,其中,该多遍打印使用两次打印扫描来完成同一区域的图像;
图22A是示出使用表1的阈值表中所输入的阈值的二值量化处理结果(K1″,K2″)和输入值(K1ttl,K2ttl)之间的相关关系的图;
图22B是示出使用表1的阈值表中所输入的阈值的二值量化处理结果(K1″,K2″)和输入值(K1ttl,K2ttl)之间的相关关系的图;
图22C是示出使用表1的阈值表中所输入的阈值的二值量化处理结果(K1″,K2″)和输入值(K1ttl,K2ttl)之间的相关关系的图;
图22D是示出使用表1的阈值表中所输入的阈值的二值量化处理结果(K1″,K2″)和输入值(K1ttl,K2ttl)之间的相关关系的图;
图22E是示出使用表1的阈值表中所输入的阈值的二值量化处理结果(K1″,K2″)和输入值(K1ttl,K2ttl)之间的相关关系的图;
图22F是示出使用表1的阈值表中所输入的阈值的二值量化处理结果(K1″,K2″)和输入值(K1ttl,K2ttl)之间的相关关系的图;
图22G是示出使用表1的阈值表中所输入的阈值的二值量化处理结果(K1″,K2″)和输入值(K1ttl,K2ttl)之间的相关关系的图;
图23是用于说明第四实施例的进行多遍打印时的图像处理的框图,其中,该多遍打印使用两次打印扫描来完成同一区域的图像;
图24是示出图24A和24B的关系的图;
图24A是用于说明进行多遍打印时的针对青色和品红色的图像处理的框图,其中,该多遍打印使用两次打印扫描来完成同一区域的图像;
图24B是用于说明进行多遍打印时的针对青色和品红色的图像处理的框图,其中,该多遍打印使用两次打印扫描来完成同一区域的图像;
图25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例的变形例的控制单元3000可执行的量化方法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
图26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例的控制单元3000可执行的量化方法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以及
图27是连接型打印头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以下将说明的这些实施例是喷墨打印设备的例子;然而,本发明不限于喷墨打印设备。本发明还可应用于除喷墨打印设备以外的装置,只要该装置使用在用于打印点的打印单元和打印介质之间的相对移动期间利用该打印单元在该打印介质上打印图像的方法即可。
此外,打印部件和打印介质之间的“相对移动”是打印部件相对于打印介质移动(扫描)的操作或者是打印介质相对于打印部件移动(被输送)的操作。在利用串行型打印设备执行多遍打印的情况下,执行多次利用打印头的扫描,以使得打印部件多次面对打印介质的同一区域。另一方面,在利用全幅型打印设备执行多遍打印的情况下,打印介质被执行了多次输送,以使得打印部件多次面对打印介质的同一区域。打印部件是一个或多个打印元件组(喷嘴阵列)或者一个或多个打印头。
在以下所述的图像处理设备中,进行数据处理,从而通过打印部件相对于打印介质的同一区域(预定区域)的多次相对移动或者通过多个打印元件组相对于打印介质的同一区域(预定区域)的相对移动,在该同一区域上打印图像。这里,“同一区域(预定区域)”在微观意义上是“一个像素区域”,而在宏观意义上是“在一次相对移动期间可以进行打印的区域”。像素区域可被简称为“像素”,并且是能够使用多值图像数据进行灰度表示的最小单位区域。另一方面,“在一次相对移动期间可以进行打印的区域”是打印介质上打印部件在一次相对移动期间所通过的区域或者比该区域略小的区域(例如,1光栅区域)。例如,在串行型打印设备中,当如图11所示等执行M(M是2以上的整数)遍的多遍模式时,从宏观角度而言,可以将该图中的一个打印区域定义为同一区域。
打印设备的概要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直接照片打印机(以下称为PD打印机)1000即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处理设备)的立体图。除了用作从主计算机接收数据并进行打印的普通PC打印机以外,PD打印机1000还具有如以下所述的各种其它功能。即,存在直接读取存储在诸如存储卡等的存储器介质上的图像数据并打印该图像数据的功能以及从数字照相机或PDA接收图像数据并打印该图像数据的功能。
在图1中,本实施例的PD打印机1000的外壳的主体包括下壳1001、上壳1002、进出口盖(access cover)1003和排出托盘1004。下壳1001构成PD打印机1000的主体的大致下半部,并且上壳1002构成该主体的大致上半部。通过组合这两个壳体来构成具有容纳空间的用于内部容纳后面要说明的所有机构的中空结构,其中,在该结构的上表面和前表面上形成各个开口部。
在下壳1001中以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排出托盘1004的一端,并且通过转动排出托盘1004,可以使形成在下壳1001的前表面上的开口部打开或关闭。因此,通过使排出托盘1004向着前表面侧转动来打开该开口部,可以输出将进行打印的(包括普通纸、专用纸、树脂薄片)的打印介质,并且顺次堆叠所输出的打印介质。另外,将两个辅助托盘1004a、1004b容纳于排出托盘1004中,并且通过根据需要向前拉出各托盘,可以以三阶段来扩大或缩小用于支持打印介质的支持面。
上壳1002以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进出口盖1003的一端,从而可以使形成在上表面上的开口部打开或关闭。通过打开进出口盖1003,可以更换容纳于主体内部的打印头盒(图中未示出)或储墨器(图中未示出)。当打开或关闭进出口盖1003时,形成在该盖的里侧表面上的突起使盖开/闭杆转动,并且通过利用微开关等检测转动位置,可以检测进出口盖1003的开/闭状态。
在上壳1002的上表面上设置电源键1005。在上壳1002的右侧上设置包括液晶显示部1006和各种按键开关的控制面板1010。后面将参考图2来说明控制面板1010的结构。自动进给单元1007将打印介质自动进给至打印机内。头-纸间距离选择杆1008是用于调整打印头和打印介质之间的间隔的杆。将可以安装存储卡的适配器插入卡槽1009内,并且可以通过经由该适配器直接读取存储在存储卡上的图像数据来打印图像。存储卡(PC)的例子例如包括致密型闪速存储器、智能媒介和存储棒。相对于PD打印机1000可拆卸的观察器(液晶显示部)1011用于在从存储在PC卡上的图像中检索要打印的图像时显示每一帧图像或索引图像。存在用于连接如后面将说明的数字照相机的USB端子1012。在PD打印机1000的背面,存在用于连接个人计算机(PC)的USB连接器。
控制单元的概要说明
图2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PD打印机1000的控制面板1010的图。在该图中,在液晶显示单元1006上显示用于进行打印相关条件的各种设置的菜单项。例如,可以显示以下的项。
·多个照片图像文件中要打印的照片图像的起始编号
·指定帧编号(开始帧指定/打印帧指定)
·要结束打印的结束编号(结束)
·打印份数(份数)
·打印时要使用的打印介质的类型(纸张类型)
·要打印在一个打印介质上的照片的张数的设置(布局)
·打印质量指定(质量)
·是否打印拍摄照片的日期的指定(日期)
·是否在打印之前对照片进行校正的指定(图像校正)
·打印所需的打印介质的张数的显示(薄片张数)
可以使用光标键2001来选择或指定这些项。还可以在每次按下模式键2002时切换打印的类型(索引打印、全帧打印、一帧打印、指定帧打印),并且相应地点亮与该选择相对应的LED2003。维护键2004是用于进行诸如打印头等的清洁等的打印设备的维护的键。按下开始打印键2005以给出用以开始打印的指示或建立维护设置。当停止打印时或当给出用以停止维护的指示时,按下停止打印键2006。
控制单元的电气规格的概要
图3是示出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PD打印机1000的控制有关的主要部件的框图。在图3中,向与之前所述的附图中的部件相同的部件分配相同的附图标记,因此将省略对这些部件的说明。如根据以下说明可以明显看出,PD打印机1000用作图像处理设备。
在图3中,附图标记3000是控制单元(控制基板)。此外,附图标记3001是图像处理ASIC(专用定制LSI)。附图标记3002是具有内部CPU的DSP(数字信号处理器),进行后面将说明的各种控制处理以及诸如从亮度信号(RGB)向浓度信号(CMYK)的转换、缩放、伽玛转换和误差扩散等的图像处理。附图标记3003是存储器,并且具有:程序存储器3003a,用于存储DSP 3002的CPU用的控制程序;RAM区域,用于存储执行期间的程序;以及用作工作存储器的存储器区域,用于存储图像数据等。附图标记3004是打印机引擎,其中,在这里,安装使用多种颜色的墨打印彩色图像的喷墨打印设备用的打印机引擎。附图标记3005是用作用于连接数字照相机(DSC)3012的端口的USB连接器。附图标记3006是用于连接观察器1011的连接器。附图标记3008是USB集线器,并且当PD打印机1000基于来自PC 3010的图像数据进行打印时,来自PC 3010的数据经由USB 3021照原样通过并输出至打印机引擎3004。由此,所连接的PC 3010能够通过与打印机引擎3004直接交换数据和信号来执行打印(用作一般的PC打印机)。附图标记3009是输入有来自电源3010的已从商用AC电压转换成DC电压的电力的电源连接器。PC 3010是一般的个人计算机,附图标记3011是如上所述的存储卡(PC卡),并且附图标记3012是数字照相机(DSC:数字静态照相机)。
经由上述的USB 3021或IEEE-1284总线3022来进行该控制单元3000和打印机引擎3004之间的信号的交换。
打印机引擎的电气规格的概要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打印机引擎3004的内部结构的框图。在该图中,附图标记E0014表示主基板。附图标记E1102表示引擎单元ASIC(专用集成电路)。该引擎单元ASICE1102经由控制总线E1014连接至ROM E1004,并且根据存储在ROM E1004中的程序进行各种控制。例如,引擎单元ASICE1102发送或接收与各种传感器有关的传感器信号E0104或者与多传感器E3000有关的多传感器信号E4003。另外,引擎单元ASIC E1102检测编码器信号E1020的状态以及来自电源键1005和控制面板1010上的各种键的输出的状态。此外,引擎单元ASIC E1102根据主机I/F E0017和前面板上的装置I/F E0100的连接和数据输入状态来进行各种逻辑运算和各种条件判断,控制所有的组成元件并进行用于驱动PD打印机1000的控制。
附图标记E1103表示驱动器/复位电路。驱动器/复位电路E1103通过根据来自引擎单元ASIC E1102的马达控制信号E1106生成CR马达驱动信号E1037、LF马达驱动信号E1035、AP马达驱动信号E4001和PR马达驱动信号E4002,来驱动各马达。此外,驱动器/复位电路E1103具有电源电路,其中,该电源电路供给了诸如主基板E0014、安装有打印头的移动滑架的滑架基板以及控制面板1010等的各单元所需的电力。此外,驱动器/复位电路E1103检测电源电压的下降,并且生成复位信号E1015并进行复位。
附图标记E1010表示电源控制电路,其中,电源控制电路E1010根据来自引擎单元ASIC E1102的电源控制信号E1024来控制向具有发光元件的各传感器的供电。
主机I/F E0017经由图3的控制单元3000中的图像处理ASIC3001和USB集线器3008连接至PC 3010。另外,将来自引擎单元ASIC E1102的主机I/F信号E1028发送至主机I/F线缆E1029,并且将来自主机I/F线缆E1029的信号发送至引擎单元ASICE1102。
从连接至图3的电源连接器3009的电源单元E0015供给打印机引擎用的电力,并且根据需要对该电力进行电压转换,然后供给至主基板E0014内外的各个单元。另一方面,电源单元控制信号E4000从引擎单元ASIC E1102被发送至电源单元E0015,并用于控制PD打印机的低功耗模式。
引擎单元ASIC E1102是具有单芯片的运算处理单元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并且输出诸如上述的马达控制信号E1106、电源控制信号E1024和电源单元控制信号E4000等的信号。引擎单元ASIC E1102还接收来自主机I/F E0017的信号,并且经由面板信号E0107接收来自控制面板上的装置I/F E0100的信号。此外,引擎单元ASIC E1102经由传感器信号E0104检测来自诸如PE传感器和ASF传感器等的传感器的状态。此外,引擎单元ASICE1102经由多传感器信号E4003控制多传感器E3000并检测其状态。引擎单元ASIC E1102还检测面板信号E0107的状态,控制面板信号E0107的驱动并且对控制面板上的LED 2003的闪烁进行控制。
此外,引擎单元ASIC E1102检测编码器信号(ENC)E1020的状态,生成定时信号,通过头控制信号E1021与打印头5004互联并控制打印操作。这里,编码器信号(ENC)E1020是经由CRFFC E0012所输入的来自编码器传感器E0004的输出信号。此外,经由柔性扁平线缆E0012将头控制信号E1021连接至滑架基板(图中未示出)。将该滑架基板所接收到的头控制信号经由这里所构造的头驱动电压调制电路和头连接器供给至打印头H1000,并且将各种信息从打印头H1000发送至引擎单元ASICE1102。在该信息中,各喷出单元用的头温度信息由主基板上的头温度检测电路E3002进行放大,之后将该头温度信息输入至引擎单元ASIC E1102并用于判断各种控制。
在该图中,附图标记E3007表示DRAM,其中,DRAM E3007用作诸如打印用的数据缓冲器或者经由图3的控制单元3000中的图像处理ASIC 3001或USB集线器3008从PC 3010接收到的数据用的接收数据缓冲器等的缓冲器。DRAM E3007还用作进行各种控制操作时所需的工作区域。
打印单元的概要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串行型喷墨打印设备的打印机引擎的打印单元的概要的立体图。自动进给单元1007将打印介质P进给至位于输送路径上的输送辊5001和由输送辊5001所驱动的夹紧辊5002之间的辊隙部。之后,打印介质P在被台板5003引导和支持的情况下,通过输送辊5001的转动而在图中的箭头“A”的方向(副扫描方向)上进行输送。利用未示出的弹簧等的加压部件使夹紧辊5002相对于输送辊5001弹性施压。输送辊5001和夹紧辊5002是位于打印介质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第一输送单元的组成元件。
台板5003设置在与形成有喷墨型打印头5004的喷出口的表面(喷出面)彼此面对的打印位置处,并且通过对打印介质P的背面提供支持,使打印介质的表面和喷出面之间的距离保持为恒定距离。在台板5003上输送且进行了打印的打印介质P保持在正转动的排出辊5005和作为由该排出辊5005所驱动的转动体的直齿辊(spur roller)5006之间,并且在“A”方向上进行输送,然后从台板5003排出至排出托盘1004。排出辊5005和直齿辊5006是位于打印介质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第二输送单元的组成元件。
打印头5004以喷出口面与台板5003或打印介质P彼此面对的方式能够安装或移除地安装在滑架5008中。利用滑架马达E0001的驱动力使滑架5008沿着两个导轨5009、5010往返移动,并且在该移动过程中,打印头5004根据打印信号执行喷墨操作。滑架5008移动的方向是与打印介质输送的方向(箭头“A”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并被称为主扫描方向。另一方面,打印介质输送的方向被称为副扫描方向。通过交替重复滑架5008和打印头5004的主扫描(伴随着打印的移动)以及打印介质的输送(副扫描)来进行针对打印介质P的打印。
图20是在从形成有喷出口的面观察打印头5004的情况下的图。在该图中,附图标记51表示第一青色喷嘴阵列(打印元件组),并且附图标记58表示第二青色喷嘴阵列。附图标记52表示第一品红色喷嘴阵列,并且附图标记57表示第二品红色喷嘴阵列。附图标记53表示第一黄色喷嘴阵列,并且附图标记56表示第二黄色喷嘴阵列。附图标记54表示第一黑色喷嘴阵列,并且附图标记55表示第二黑色喷嘴阵列。各喷嘴阵列在副扫描方向上的宽度是“d”,并且可以在一次扫描中进行宽度为“d”的打印。
针对青色(C)、品红色(M)、黄色(Y)和黑色(K)的各个颜色,本实施例的打印头5004包括喷出近似等量的墨的两个喷嘴阵列,并且使用这些喷嘴阵列在打印介质上打印图像。由此,可以使由各个喷嘴的变化所引起的浓度不均匀或条纹大致减半。另外,通过如本实施例一样配置各颜色的喷嘴阵列以使得这些喷嘴阵列相对于主扫描方向对称,可以在正向的打印扫描以及反向的打印扫描期间,保持向打印介质施加墨的顺序固定。换言之,无论打印方向是正向还是反向,向打印介质施加墨的顺序都是C→M→Y→K→K→Y→M→C,并且尽管在这两个方向上进行打印,但不存在由于施加墨的顺序所引起的颜色不均匀。
此外,本实施例的打印机可以执行多遍打印,因此打印头5004在一次打印扫描中可以打印的区域通过进行多次打印扫描而分阶段地逐步形成图像。当进行该操作时,通过在各打印扫描之间进行比打印头5004的宽度“d”小的量的输送操作,可以进一步降低由各个喷嘴的变化所引起的浓度不均匀和条纹。可以根据用户从控制面板1010输入的信息或者根据从主机装置接收到的图像信息来适当地设置是否进行多遍打印或者多遍的数量(对同一区域进行打印扫描的次数)。
接着,将使用图11来说明上述打印设备可执行的多遍打印的示例。这里,将说明2遍打印作为多遍打印的例子;然而,本发明不限于2遍打印,并且可以是M(M是2以上的整数)遍打印,其中,M可以是3遍、4遍、8遍和16遍等。在本发明中优选应用的“M(M是2以上的整数)遍模式”是如下的模式,其中在该模式中,利用打印元件组通过M次打印扫描在打印介质的同一区域上进行打印,其中在各次打印扫描之间使打印介质输送比打印元件的排列范围的宽度小的量。在这种M遍模式中,优选将打印介质每次的输送量设置为与打印元件的排列范围的宽度的1/M相对应的量,并且通过进行这种设置,上述同一区域的输送方向上的宽度等于与打印介质每次的输送量相对应的宽度。
图11是示意性示出2遍打印的状态的图,并且示出在与四个相同区域相对应的第一打印区域~第四打印区域中进行打印时的打印头5004和打印区域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在图11中,仅示出图5所示的打印头5004的喷嘴阵列中的特定颜色的一个喷嘴阵列(打印元件组)51。此外,在下文,在喷嘴阵列(打印元件组)51的多个喷嘴(打印元件)中,将位于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喷嘴组称为上游侧喷嘴组105A,并且将位于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喷嘴组称为下游侧喷嘴组105B。此外,各相同区域(各打印区域)的副扫描方向(输送方向)上的宽度等于与打印头的多个打印元件的排列范围的宽度(1280喷嘴宽度)的大致一半相对应的宽度(640喷嘴宽度)。
在第一扫描中,使用上游侧喷嘴组105A来打印要在第一打印区域中打印的图像的一部分。在该上游侧喷嘴组105A打印的图像数据中,针对各个像素,原始图像数据(与最终要在第一打印区域中打印的图像相对应的多值图像数据)的灰度值大致减半。在这种第一扫描中的打印完成之后,打印介质在Y方向上被输送与640个喷嘴的量相等的距离。
接着,在第二扫描中,使用上游侧喷嘴组105A来打印要在第二打印区域中打印的图像的一部分,并且使用下游侧喷嘴组105B来完成要在第一打印区域中打印的图像。同样,在利用该下游侧喷嘴组105B打印的图像数据中,原始图像数据(与最终要在第一打印区域中打印的图像相对应的多值图像数据)的灰度值大致减半。由此,在第一打印区域中将灰度值已大致减半的图像数据打印了两次,因此保存了原始图像数据的灰度值。在这种第二扫描中的打印结束之后,打印介质在Y方向上仅被输送与640个喷嘴的量相等的距离。
接着,在第三扫描中,使用上游侧喷嘴组105A来打印要在第三打印区域中打印的图像的一部分,并且使用下游侧喷嘴组105B来完成要在第二打印区域中打印的图像。之后,打印介质在Y方向上仅被输送与640个喷嘴的量相等的距离。最终,在第四扫描中,使用上游侧喷嘴组105A来打印要在第四打印区域中打印的图像的一部分,并且使用下游侧喷嘴组105B来完成要在第三打印区域中打印的图像。之后,打印介质在Y方向上仅被输送与640个喷嘴的量相等的距离。对其它的打印区域进行相同的打印操作。通过重复如上所述的主打印扫描和输送操作,对所有的打印区域进行2遍打印。
顺便提及,当在打印介质的所有区域内进行这种多遍打印时,输送辊5001和排出辊5005的夹持状态在打印介质的前端部、中央部和后端部有所不同。另外,当打印从前端部向着中央部移动时以及当打印从中央部向着后端部移动时,由于在打印介质的端部进入排出辊的辊隙部或从输送辊的辊隙部分离时所发生的冲击,因而可能出现几十μm的突发输送误差。在这种情况下,在该输送操作前后的打印扫描中,要在打印介质上打印的点群容易发生偏移(平面之间的偏移)。即,在从中央部向着前端部或后端部改变的区域中,与其它区域相比较,倾向于容易发生诸如浓度变化等的不利影响。
点重叠率的控制与浓度不均匀和颗粒感之间的关系
如背景技术部分和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部分所述,当在不同的扫描或不同的打印元件组中要打印的点偏移和重叠时,在图像中发生浓度波动,并且该浓度波动被称为浓度不均匀。因此,在本发明中,预先准备了要在相同位置(相同像素或相同子像素)重叠打印的一些点,并且当发生打印位置偏移时,相邻的点彼此重叠并且空白区域增加;然而,重叠点彼此分离并且空白区域减少。因此,由于打印位置偏移所引起的空白区域的增减、即浓度的增减彼此抵消,因而可以期望抑制整体图像的浓度变化。
然而,预先准备重叠点也与颗粒感的劣化有关。例如,当在一次使所有点中的两个点重叠的情况下打印N个点时,打印点的位置的数量为N/2,并且当与点没有重叠的情况相比较时,这些点之间的间隔增大。因此,与不存在重叠点的图像相比,所有的点都重叠的图像的空间频率更多地向着低频侧移动。通常,喷墨打印设备所打印的图像的空间频率包括了从人的视觉特性反应相对敏感的低频区域到视觉特性相对不敏感的高频区域。因此,由于点的打印周期向着低频侧移动,因而使得能够感知到颗粒感,从而不利地影响图像。
换言之,当点的分散增加从而抑制颗粒感(点重叠率保持为低)时,鲁棒性劣化,并且当点重叠率增加以提高鲁棒性时,颗粒感成为问题,因而难以同时完全避免这两者。
然而,上述的浓度变化和颗粒感这两者具有一定程度的容许范围(由于人的视觉特性因而难以进行视觉感知的范围)。因此,通过对点重叠率进行调整以使得这两者都保持在各自的容许范围内,可以期望输出无明显的不利影响的图像。然而,上述容许范围、点直径和点配置根据诸如墨的类型、打印介质的类型或浓度数据值等的各种条件而改变,因而适当的点重叠率可能不总是固定值。因此,优选如下的结构:可以更加主动地控制点重叠率,并且可以根据各种条件来调整点重叠率。
这里,将说明“点重叠率”。如图7A~7H以及后面将说明的图19所示,“点重叠率”是利用不同扫描或不同打印元件组在相同位置中重叠打印的点(重叠点)相对于由K(K是1以上的整数)个像素区域构成的单位区域中要打印的总点数的百分比。这里,相同位置表示图7A~7H的情况下的相同像素位置,并且是图19的情况下的子像素位置。
以下将使用图7A~7H来说明与包括4个像素(主扫描方向)×3个像素(副扫描方向)的单位区域相对应的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的点重叠率。“第一平面”表示与第一扫描或第一喷嘴组相对应的二值数据的集合,并且“第二平面”表示与第二扫描或第二喷嘴组相对应的二值数据的集合。此外,“1”是表示进行点的打印的数据,并且“0”是表示不进行点的打印的数据。
在图7A~7E中,第一平面中的“1”的数量为“4”,并且第二平面中的“1”的数量也为“4”,因而在包括4个像素×3个像素的单位区域中要打印的总点数为“8”。另一方面,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中与相同像素位置相对应的“1”的数量是在相同像素中要重叠打印的点(重叠点)的数量。根据该定义,重叠点的数量在图7A中为“0”,在图7B中为“2”,在图7C中为“4”,在图7D中为“6”并且在图7E中为“8”。因此,如图7H所示,图7A~7E的点重叠率分别为0%、25%、50%、75%和100%。
此外,图7F和图7G示出平面中的打印点数和总点数与图7A~7E的情况不同的情况。图7F示出如下的情况:第一平面中的打印点数为“4”,第二平面中的打印点数为“3”,总点数为“7”,重叠点的数量为“6”,并且点重叠率为86%。另一方面,图7G示出如下的情况:第一平面中的打印点数为“4”,第二平面中的打印点数为“2”,总点数为“6”,重叠点的数量为“2”,并且点重叠率为33%。
在本说明书中,“点重叠率”是与不同的扫描或不同的打印元件组相对应的点数据虚拟地重叠时的点数据的重叠率,并且不表示在纸张上点重叠的面积率或百分比。
以下将说明用于控制点重叠率的图像处理的实施例的示例。
第一实施例
图21是用于说明进行多遍打印时的图像处理的框图,其中,该多遍打印用于如图11所示通过两次打印扫描来完成打印介质的同一区域的图像。这里,图3所述的控制单元3000对从诸如数字照相机3012等的图像输入装置输入的图像数据进行该图中的21~25的处理,并且打印机引擎3004进行27-1和27-2及其之后的处理。控制单元3000包括图21所示的多值图像数据输入单元21、颜色转换/图像数据分割单元22、灰度校正处理单元23-1、23-2和量化处理单元25。另一方面,打印机引擎3004包括二值数据分割处理单元27-1、27-2。
多值图像数据输入单元21从外部装置输入RGB多值图像数据(256值)。颜色转换/图像数据分割单元22针对各像素,将该输入图像数据(多值RGB数据)转换成与各墨颜色相对应的第一打印扫描和第二打印扫描用的两组多值图像数据(CMYK数据)。更具体地,在颜色转换/图像数据分割单元22中预先设置如下的三维查找表,其中,该三维查找表将RGB值与第一扫描用CMYK值(C1,M1,Y1,K1)和第二扫描用CMYK值(C2,M2,Y2,K2)相关联。通过使用该三维查找表(LUT),将多值RGB数据一并转换成第一扫描用多值数据(C1,M1,Y1,K1)和第二扫描用多值数据(C2,M2,Y2,K2)。当进行该操作时,针对与表格点值偏离的输入值,可以通过根据周围的表格点的输出值进行插值来计算输出值。这样,颜色转换/图像数据分割单元22具有如下的数据生成单元的作用:基于与像素相对应的输入图像数据来生成第一扫描用多值数据(C1,M1,Y1,K1)和第二扫描用多值数据(C2,M2,Y2,K2)。
颜色转换/图像数据分割单元22的结构不限于使用如上所述三维查找表的形式。例如,还可以为如下的结构:将多值RGB数据转换成与打印机所使用的墨相对应的多值CMYK数据,然后进一步对该多值CMYK数据进行2分割。
接着,灰度校正处理单元23-1和23-2针对各颜色,对第一扫描用多值数据和第二扫描用多值数据进行灰度校正处理。这里,进行多值数据的信号值转换,以使得多值数据的信号值和打印介质上所表现的浓度值之间的关系是线性关系。结果,获得了第一扫描用多值数据24-1(C1′,M1′,Y1′,K1′)和第二扫描用多值数据24-2(C2′,M2′,Y2′,K2′)。对青色(C)、品红色(M)、黄色(Y)和黑色(K)的各颜色并行地独立进行以下处理,因此以下将仅对黑色(K)进行说明。
量化处理单元25对第一扫描用多值数据24-1(第一多值浓度数据K1′)和第二扫描用多值数据24-2(第二多值浓度数据K2′)这两者进行二值化处理(量化处理)。换言之,该多值数据被转换(量化)成“0”或“1”,并且变为第一扫描用二值数据K1″(第一量化数据)26-1和第二扫描用二值数据K2″(第二量化数据)26-2。当进行该操作时,对于K1″和K2″这两者都为1的像素,重叠打印点,并且对于K1″和K2″这两者都为0的像素,没有打印点。另外,对于K1″和K2″中仅有一个为“1”的像素,仅打印一个点。
将使用图26的流程图来说明量化处理单元25所执行的处理。在该流程图中,K1′和K2′是针对目标像素的输入多值数据并且具有值0~255。另外,K1err和K2err是根据量化处理已结束的周围像素所生成的累积误差值,并且K1ttl和K2ttl是输入多值数据和累积误差值的总和值。此外,K1″和K2″是第一打印扫描和第二打印扫描用的二值量化数据。
在本实施例中,在设置作为二值量化数据的值K1″和K2″时使用的阈值(量化参数)根据K1ttl和K2ttl的值而不同。因此,预先准备了根据值K1ttl和K2ttl来唯一地设置阈值的表。这里,在设置K1″时与K1ttl进行比较的阈值取为K1table[K2ttl],并且在设置K2″时与K2ttl进行比较的阈值取为K2table[K1ttl]。值K1table[K2ttl]是根据K2ttl的值所设置的值,并且值K2table[K1ttl]是根据K1ttl的值所设置的值。
当该处理开始时,首先,在步骤S21中计算K1ttl和K2ttl。接着,在步骤S22中,通过参考诸如以下的表1等的阈值表,根据在步骤S21中求出的值K1ttl和K2ttl来获取两个阈值K1table[K2ttl]和K2table[K1ttl]。阈值K1table[K2ttl]是通过使用值K2ttl作为表1的阈值表中的“参考值”所设置的。另一方面,阈值K2table[K1ttl]是通过使用值K1ttl作为表1的阈值表中的“参考值”所设置的。
接着,在步骤S23~S25中设置K1″的值,并且在步骤S26~S28中设置K2″的值。更具体地,在步骤S23中,判断步骤S21中计算出的值K1ttl是否等于或大于步骤S22中获取到的阈值K1table[K2ttl]。当判断为值K1ttl等于或大于该阈值时,该值取为K1″=1,并且根据该输出值(K1″=1)来计算和更新累积误差值K1err(=K1ttl-255)(步骤S25)。另一方面,当判断为值K1ttl小于该阈值时,该值取为K1″=0,并且根据该输出值(K1″=0)来计算和更新累积误差值K1err(=K1ttl)(步骤S24)。
接着,在步骤S26中,判断步骤S21中计算出的值K2ttl是否等于或大于步骤S22中获取到的阈值K2table[K1ttl]。当判断为值K2ttl等于或大于该阈值时,该值取为K2″=1,并且根据该输出值(K2″=1)来计算和更新累积误差值K2err(=K2ttl-255)(步骤S28)。然而,当判断为值K2ttl小于该阈值时,K2″取为K2″=0,并且根据该输出值(K2″=0)来计算和更新累积误差值K2err(=K2ttl)(步骤S27)。
之后,在步骤S29中,根据图13A和13B所示的误差扩散矩阵,使更新得到的累积误差值K1err和K2err扩散至尚未进行量化处理的周围像素中。在本实施例中,使用图13A所示的误差扩散矩阵使累积误差值K1err扩散至周围像素中,并且使用图13B所示的误差扩散矩阵使累积误差值K2err扩散至周围像素中。
在本实施例中,对与第一扫描相对应的多值数据(K1ttl)进行量化处理所使用的阈值(量化参数)是以这种方式基于与第二扫描相对应的多值数据(K2ttl)所设置的。同样,对与第二扫描相对应的多值数据(K2ttl)进行量化处理所使用的阈值(量化参数)是基于与第一扫描相对应的多值数据(K1tt1)所设置的。换言之,基于与两次扫描的其中一次扫描相对应的多值数据以及与这两次扫描中的另一次扫描相对应的多值数据这两者来执行与一次扫描相对应的多值数据的量化处理和与另一次扫描相对应的多值数据的量化处理。由此,可以进行控制,以使得在打印了来自一次扫描的点的像素中尽可能不打印来自另一次扫描的点,因而可以抑制由于点重叠所引起的颗粒感的劣化。
图22A是用于说明如下的结果和输入值(K1ttl和K2ttl)之间的相关关系的图,其中,该结果是通过根据上述图26的流程图使用以下表1的图22A的栏内输入的阈值来进行量化处理(二值化处理)所获得的。值K1ttl和K2ttl这两者都可以在值0~255上进行选取,并且如该阈值表中的图22A的栏所示,以阈值128作为边界线来设置打印(1)和不打印(0)。在该图中,点221是没有打印点的区域(K1″=0且K2″=0)和两个点重叠的区域(K1″=1且K2″=1)之间的边界点。在该例子中,K1″=1的概率(换言之,点打印率)为K1′/255,并且K2″=1的概率为K2′/255。
图22B是用于说明如下的结果和输入值(K1ttl和K2ttl)之间的相关关系的图,其中,该结果是通过根据图26的流程图使用以下表1的阈值表的图22B的栏内输入的阈值来进行量化处理(二值化处理)所获得的。点231是没有打印点的区域(K1″=0且K2″=0)和仅存在一个点的区域(K1″=1且K2″=0、或者K1″=0且K2″=1)之间的边界。此外,点232是重叠打印两个点的区域(K1″=1且K2″=1)和仅存在一个点的区域(K1″=1且K2″=0、或者K1″=0且K2″=1)之间的边界。通过使点231和232分开一定距离,当与图22A的情况相比较时,打印一个点的区域增加,并且打印两个点的区域减少。即,与图22A的情况相比,图22B的情况的优点在于:点重叠率将要降低的概率较高并且颗粒感被保持为较低。当与图22A的情况相同,存在点重叠率突然改变的点时,由于灰度的微小变化而可能发生浓度不均匀;然而,在图22B所示的情况下,点重叠率随着灰度改变而平滑地改变,因此很难发生这种浓度不均匀。
在本实施例的量化处理中,通过对Kttl的值以及K1′和K2′之间的关系设置各种条件,可以对K1″和K2″的值以及点重叠率进行各种调整。以下将使用图22C~图22G来说明一些例子。与上述图22A和图22B相同,图22C~图22G是示出如下的结果(K1″和K2″)和输入值(K1ttl和K2ttl)之间的相关关系的图,其中,该结果是通过使用表1的阈值表中输入的阈值来进行量化处理所获得的。
图22C是示出将点重叠率设置为图22A和图22B所示的情况下的值之间的值的情况的图。对点241进行设置,以使得该点是图22A的点221和图22B的点231之间的中间点。另外,对点242进行设置,以使得该点是图22A的点221和图22B的点232之间的中间点。
图22D是示出与图22B所示的情况相比、点重叠率进一步降低的情况的图。将点251设置为以3∶2对图22A的点221和图22B的点231进行外分的点。另外,将点252设置为以3∶2对图22A的点221和图22B的点232进行外分的点。
图22E示出与图22A所示的情况相比、点重叠率进一步增加的情况。在该图中,点261是没有打印点的区域(K1″=0且K2″=0)、仅存在一个点的区域(K1″=1且K2″=0)和重叠打印两个点的区域(K1″=1且K2″=1)之间的边界点。另外,点262是没有打印点的区域(K1″=0且K2″=0)、仅存在一个点的区域(K1″=0且K2″=1)和重叠打印两个点的区域(K1″=1且K2″=1)之间的边界点。根据图22E,容易发生从没有打印点的区域(K1″=0且K2″=0)向重叠打印两个点的区域(K1″=1且K2″=1)的转变,并且可能使点重叠率增加。
图22F是示出点重叠率是图22A和图22E所示的情况的值之间的值的情况的图。对点271进行设置,以使得该点是图22A的点221和图22E的点261之间的中间点。另外,对点272进行设置,以使得该点是图22A的点221和图22E的点262之间的中间点。
此外,图22G示出与图22E所示的情况相比、点重叠率更进一步增加的情况。将点281设置为以3∶2对图22A的点221和图22E的点261进行外分的点。另外,将点282设置为以3∶2对图22A的点221和图22E的点262进行外分的点。
接着,以下更详细地说明进行使用表1所示的阈值表的量化处理的方法。表1是用于在使用图26所述的流程图的步骤S22中获取阈值从而实现图22A~图22G所示的处理结果的阈值表。
这里,将说明输入值(K1ttl,K2ttl)是(100,120)并且使用阈值表的图22B的栏内输入的阈值的情况。首先,在图26的步骤S22中,基于表1所示的阈值表和值K2ttl(参考值)来求出阈值K1table[K2ttl]。当参考值(K2ttl)是“120”时,阈值K1table[K2ttl]是“120”。同样,基于该阈值表和值K1ttl(参考值)来求出阈值K2table[K1ttl]。当参考值(K1ttl)是“100”时,阈值K2table[K1ttl]是“101”。接着,在图26的步骤S23中,将值K1ttl与阈值K1table[K2ttl]进行比较,并且在这种情况下,K1ttl(=100)<阈值K1table[K2ttl](=120),使得K1″=0(步骤S24)。同样,在图26的步骤S26中,将值K2ttl与阈值K2table[K1ttl]进行比较,并且在这种情况下,K2ttl(=120)≥阈值K2table[K1ttl](=101),使得K2″=1(步骤S28)。结果,如图22B所示,当(K1ttl,K2ttl)=(100,120)时,(K1″,K2″)=(0,1)。
此外,作为其它例子,将说明输入值(K1ttl,K2ttl)=(120,120)并且使用阈值表的图22C的栏内输入的阈值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阈值K1table[K2ttl]为“120”,并且阈值K2table[K1ttl]为“121”。因此,K1ttl(=120)≥阈值K1table[K2ttl](=120),使得K1″=1,并且K2ttl(=120)<阈值K2table[K1ttl](=121),使得K2″=0。结果,如图22C所示,当(K1ttl,K2ttl)=(120,120)时,(K1″,K2″)=(1,0)。
利用上述量化处理,基于与两次扫描相对应的这两个多值数据,通过对与这两次扫描分别相对应的多值数据进行量化来控制这两次扫描之间的点重叠率。由此,可以保持通过一次扫描打印的点和通过另一次扫描打印的点的重叠率处于适当的范围内,或者换言之,可以使该重叠率处于可保持高鲁棒性和低颗粒性这两者平衡的范围内。
表1-1
表1-2
表1-3
表1-4
再次返回至图21,当量化处理单元25获得了用于实现上述期望点重叠率的二值图像数据K1″和K2″时,将这些数据经由IEEE1284总线3022发送至图3的打印机引擎3004。打印机引擎3004执行随后的处理。
打印机引擎3004将二值图像数据K1″(26—1)和K2″(26-2)分割成与图20所示的两个喷嘴阵列54和55相对应的二值数据。即,第一扫描用二值数据分割处理单元27-1将第一扫描用二值图像数据K1″(26-1)分割成第一喷嘴阵列的第一扫描用二值数据28-1和第二喷嘴阵列的第一扫描用二值数据28-2。此外,第二扫描用二值数据分割处理单元27-2将第二扫描用二值图像数据K2″(26-2)分割成第一喷嘴阵列的第二扫描用二值数据28-3和第二喷嘴阵列的第二扫描用二值数据28-4。
这里,将详细说明第一扫描用二值数据分割处理单元和第二扫描用二值数据分割处理单元。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扫描用二值数据分割处理单元27-1和第二扫描用二值数据分割处理单元27-2通过使用预先存储在存储器(ROM E1004)中的掩码来执行分割处理。该掩码是针对各个像素预先确定是允许(1)还是不允许(0)打印二值图像数据的数据的集合,并且通过针对各像素进行与各二值图像数据的逻辑与运算来对上述二值图像数据进行分割。
在对二值图像数据进行N分割的情况下,通常使用N个掩码,并且在对二值图像数据进行2分割的本实施例中,使用如图8所示的两个掩码1801、1802。这两个掩码彼此具有互补关系,因而通过这两个掩码分割得到的二值数据彼此不重叠。因此,不同的喷嘴阵列所打印的点在纸张上彼此重叠的概率保持为低,因而当与在上述打印扫描之间进行的点重叠率控制相比较时,更难以出现颗粒感。在图8中,以黑色表示的部分是允许图像数据的打印的数据(1:不对图像数据进行掩蔽的数据),并且以白色表示的部分是不允许图像数据的打印的数据(0:对图像数据进行掩蔽的数据)。
第一扫描用二值数据分割处理单元和第二扫描用二值数据分割处理单元使用这种掩码1801、1802来进行分割处理。更具体地,第一扫描用二值数据分割处理单元27-1通过针对各像素对二值数据K1″(26-1)和掩码1801进行逻辑与运算来生成第一喷嘴阵列用的二值数据28-1。同样,第一扫描用二值数据分割处理单元27-1通过针对各像素对二值数据K1″(26-1)和掩码1802进行逻辑与运算来生成第二喷嘴阵列用的二值数据28-2。另一方面,第二扫描用二值数据分割处理单元27-2通过针对各像素对二值数据K2″(26-2)和掩码1801进行逻辑与运算来生成第一喷嘴阵列用的二值数据28-3。同样,第二扫描用二值数据分割处理单元27-2通过针对各像素对二值数据K2″(26-2)和掩码1802进行逻辑与运算来生成第二喷嘴阵列用的二值数据28-4。这里,第一扫描用二值数据分割处理单元27-1和第二扫描用二值数据分割处理单元27-2使用同一组掩码图案1801和1802;然而,这两者还可以使用不同组的掩码图案。
之后,将所有的二值图像数据(28-1~28-4)存储在针对相应喷嘴阵列的各相应扫描所准备的缓冲器(29-1~29-4)中。另外,在将所需量的二值图像数据存储在各个缓冲器中之后,根据存储在相应缓冲器中的数据来执行打印操作。
以下将使用图12来更详细地说明使用图21所述的图像处理。图12是图21所示的图像处理的详细示例的图。这里,说明了对与4个像素×4个像素总共16个像素相对应的输入图像数据141进行处理的情况。附图符号A~P表示与输入图像数据141的各像素相对应的RGB值的组合。附图符号A1~P1表示与第一扫描用多值图像数据142的各像素相对应的CMYK值的组合。附图符号A2~P2表示与第二扫描用多值图像数据143的各像素相对应的CMYK值的组合。
在该图中,第一扫描用多值图像数据142与图21的第一扫描用多值数据24-1相对应,并且第二扫描用多值图像数据143与图21的第二扫描用多值数据24-2相对应。此外,第一扫描用量化数据144与图21的第一扫描用二值数据26-1相对应,并且第二扫描用量化数据145与图21的第二扫描用二值数据26-2相对应。此外,与第一喷嘴阵列相对应的第一扫描用量化数据146对应于图21的二值数据28-1,并且与第二喷嘴阵列相对应的第一扫描用量化数据147对应于图21的二值数据28-2。另外,与第一喷嘴阵列相对应的第二扫描用量化数据148对应于图21的二值数据28-3,并且与第二喷嘴阵列相对应的第二扫描用量化数据149对应于图21的二值数据28-4。
首先,将输入图像数据141(RGB数据)输入至图21的颜色转换/图像数据分割单元22。之后,颜色转换/图像数据分割单元22使用三维LUT,以针对各像素将输入图像数据141(RGB数据)转换成第一扫描用多值图像数据142(CMYK数据)和第二扫描用多值图像数据143(CMYK数据)。例如,当由附图符号A所表示的输入图像数据的RGB值是(R,G,B)=(0,0,0)时,由附图符号A1所表示的多值图像数据142的CMYK值是(C1,M1,Y1,K1)=(0,0,0,128)。此外,由附图符号A2所表示的多值图像数据143的CMYK值是(C2,M2,Y2,K2)=(0,0,0,127)。这样,颜色转换/图像数据分割单元22基于输入图像数据141生成与两次扫描相对应的两个多值图像数据(142和143)。分别对CMYK的各颜色并行地独立进行随后的处理(灰度校正处理、量化处理、掩码处理),因而以下为了说明方便,将仅对黑色(K)进行说明,并且将省略针对其它颜色的说明。
将如上所述所获得的第一扫描用多值图像数据和第二扫描用多值图像数据(142,143)输入至图21的量化处理单元25。量化处理单元25对第一扫描用多值图像数据和第二扫描用多值图像数据(142,143)进行误差扩散处理以生成第一扫描用量化数据和第二扫描用量化数据(144,145)。更具体地,当对第一扫描用多值图像数据142进行误差扩散处理时,如图26和表1所示,基于第二扫描用多值图像数据143来设置该误差扩散处理所使用的阈值。之后,使用所设置的阈值和图13A所示的误差扩散矩阵A来进行用于对第一扫描用多值图像数据142进行二值化的误差扩散处理。由此,生成了第一扫描用二值量化数据144。同样,当对第二扫描用多值图像数据143进行误差扩散处理时,如图26和表1所示,基于第一扫描用多值图像数据142来设置该误差扩散处理所使用的阈值。之后,使用所设置的阈值和图13B所示的误差扩散矩阵B来进行用于对第二扫描用多值图像数据143进行二值化的误差扩散处理。由此,生成了第二扫描用二值量化数据145。在第一扫描用量化数据和第二扫描用量化数据(144,145)中,数据“1”表示进行点的打印(排出墨)的数据,并且数据“0”表示不进行点的打印(不排出墨)的数据。
接着,第一扫描用二值数据分割处理单元27-1使用掩码对第一扫描用量化数据144进行分割,并且生成与第一喷嘴阵列相对应的第一扫描用量化数据146和与第二喷嘴阵列相对应的第一扫描用量化数据147。更具体地,通过使用图8的掩码1801对第一扫描用量化数据144进行间隔剔除,获得了与第一喷嘴阵列相对应的第一扫描用量化数据146。此外,通过使用图8的掩码1802对第一扫描用量化数据144进行间隔剔除,获得了与第二喷嘴阵列相对应的第一扫描用量化数据147。另一方面,第二扫描用二值数据分割处理单元27-2使用掩码对第二扫描用量化数据145进行分割,并且生成与第一喷嘴阵列相对应的第二扫描用量化数据148和与第二喷嘴阵列相对应的第二扫描用量化数据149。更具体地,通过使用图8的掩码1801对第二扫描用量化数据145进行间隔剔除,获得了与第一喷嘴阵列相对应的第二扫描用量化数据148。此外,通过使用图8的掩码1802对第二扫描用量化数据145进行间隔剔除,获得了与第二喷嘴阵列相对应的第二扫描用量化数据149。这样,生成了在两次打印扫描中利用两个喷嘴阵列要打印的四种类型的二值数据146~149。
顺便提及,在本实施例中,使用彼此处于互补关系的两个掩码图案来生成与两个喷嘴阵列相对应的同一扫描用的二值数据,因而在喷嘴阵列之间不应用上述点重叠率控制。当然,可以在喷嘴阵列之间以及在扫描之间应用点重叠率控制;然而,当在喷嘴阵列之间应用点重叠率控制时,要进行量化的数据量增大,因而数据处理的负荷增加。此外,在多数打印机中,喷嘴阵列之间的打印位置偏移倾向于小于扫描之间的打印位置偏移,因而在喷嘴阵列之间不应用点重叠率控制,并且很难发生由于浓度波动所引起的浓度不均匀。由于该原因,在本实施例中,点重叠率控制仅在扫描之间应用而不在喷嘴阵列之间应用。
通过这样进行图12所示的处理,当与不同的扫描相对应的二值图像数据(144,145)重叠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点重叠的位置(在两个平面中都存在“1”的像素),因而可以获得抵抗浓度波动的图像。另一方面,存在点重叠的位置的数量不是太多,因而不存在由于点的重叠所引起的颗粒感的劣化。此外,点重叠率控制在扫描之间应用一次而不在喷嘴阵列之间应用,因而可以抑制由于点重叠率控制所引起的处理负荷的增加,同时可以在浓度不均匀的降低和颗粒感的降低之间实现良好平衡。
如上所述,利用本实施例,基于第一扫描用多值图像数据和第二扫描用多值图像数据这两者来执行针对第一扫描用多值图像数据的量化处理和针对第二扫描用多值图像数据的量化处理。由此,在两次打印扫描中,可以输出具有期望点重叠率的图像,并且可以获得鲁棒性优良且颗粒感降低的高质量图像。
第一实施例的变形例1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适合执行的量化处理是如使用图26所述的可以控制点重叠率的误差扩散处理;然而,本实施例可以应用的量化处理不限于此。以下使用图25来说明本实施例可以应用的量化处理的另一例子。
图25是用于说明本实施例的控制单元3000可以执行的用于降低点重叠率的误差扩散法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在该流程图中,所有参数均与图26所述的参数相同。
在针对目标像素的量化处理开始之后,首先,在步骤S11中,计算值K1ttl和K2ttl,并且进一步计算值Kttl。当进行该操作时,Kttl具有值0~510。接着,在步骤S12~S17中,根据Kttl的值以及K1ttl和K2ttl的大小关系来设置与二值量化数据相对应的K1″和K2″的值。
当Kttl>128+255时,处理进入步骤S14,并且K1″和K2″这两者都取为“1”。另外,当Kttl≤128时,处理进入步骤S17,并且K1″和K2″这两者都取为“0”。另一方面,当128+255≥Kttl>128时,处理进入步骤S13,并且进一步检查K1ttl和K2ttl的大小关系。在步骤S13中,当K1ttl>K2ttl时,处理进入S16,并且K1″=1且K2″=0。当K1ttl≤K2ttl时,处理进入步骤S15,并且K1″=0且K2″=1。
在步骤S14~S17中,根据分别设置的输出值来新计算和更新累积误差值K1err和K2err。换言之,当K1″=1时,K1err=K1ttl-255,并且当K1″=0时,K1err=K1ttl。同样,当K2″=1时,K2err=K2ttl-255,并且当K2″=0时,K2err=K2ttl。然后,在步骤S18中,根据预定扩散矩阵(例如,图13A和13B所示的扩散矩阵)使更新后的累积误差值K1err和K2err扩散至量化处理尚未完成的周围像素。这里,使用图13A所示的误差扩散矩阵来使累积误差值K1err扩散至周围像素中,并且使用图13B所示的误差扩散矩阵来使累积误差值K2err扩散至周围像素中。
利用上述变形例1,基于第一扫描用多值图像数据和第二扫描用多值图像数据这两者来执行针对第一扫描用多值图像数据的量化处理和针对第二扫描用多值图像数据的量化处理。由此,可以通过这两次扫描输出具有期望点重叠率的图像,并且获得了鲁棒性优良并且颗粒感降低的高质量图像。
第一实施例的变形例2
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了使用两次打印扫描来完成同一区域(例如,像素区域)的打印的所谓的2遍打印的例子;然而,本实施例不限于2遍打印。本实施例还可应用于诸如3遍、4遍和8遍打印等的M遍打印(M是2以上的整数)。以下将说明进行3遍打印的情况下的图像处理。
在该变形例2中,将针对同一区域的扫描次数、即多遍的数量设置为3,并且针对三个平面来控制点重叠率。在这种情况下,图21的颜色转换/图像数据分割单元22所生成的多值浓度数据的数量是3。即,通过参考使输入图像数据(RGB)与对应于3遍的多值浓度数据(C1M1Y1K1,C2M2Y2K2,C3M3Y3K3)相关联的三维LUT,将输入图像数据一并转换成多值浓度数据。与此同时,量化处理单元25使用通过参考所准备的阈值表所获得的阈值来对三组多值数据即第一多值数据~第三多值数据进行量化处理,并且输出三组二值数据。
图14是用于说明本实施例的控制单元3000对与三次扫描相对应的三个平面的多值数据进行量化时的处理的流程图。在该流程图中,各种参数均与图26所述的参数相同。然而,对于第三扫描,添加了输入多值数据K3′、累积误差值K3err、该输入多值数据和该累积误差值的总和值K3ttl、以及二值输出数据K3″。另外,为了设置K3″而与K3ttl进行比较用的阈值取为K3table,其中,该值K3table是通过参考阈值表并通过采用K1ttl和K2ttl的值中的最大值所设置的值。
当该处理开始时,首先,在步骤S31中,计算值K1ttl、K2ttl和K3ttl,此外,在步骤S32中,通过参考阈值表来获取值K1table、K2table和K3table。在该例子中,所参考的阈值表是相对于表1所示的阈值表增加有K3table列的阈值表。另外,对于值K1table,K2ttl和K3ttl中的较大值MAX[K2ttl,K3ttl]是用于选择阈值的参考值。此外,对于K2table,MAX[K1ttl,K3ttl]是用于选择阈值的参考值,此外,对于K3table,MAX[K1ttl,K2ttl]是用于选择阈值的参考值。
接着,在步骤S33~S35中,设置值K1″,在步骤S36~S38中,设置值K2″,并且在步骤S39~S41中,设置值K3″。当值K1ttl、K2ttl或K3ttl等于或大于步骤S32中获取到的阈值时,K1″=1(步骤S35)、K2″=1(步骤S38)或者K3″=1(步骤S41)。然而,当值K1ttl、K2ttl或K3ttl小于步骤S32中获取到的阈值时,K1″=0(步骤S34)、K2″=0(步骤S37)或者K3″=0(步骤S40)。此外,根据各个输出值来计算和更新累积误差值K1err、K2err和K3err。此外,在步骤S42中,根据预定扩散矩阵使更新后的累积误差值K1err、K2err和K3err扩散至量化处理尚未完成的周围像素中。这样完成了该处理。这里,同样,使用图13A所示的误差扩散矩阵来使累积误差值K1err扩散至周围像素中,并且使用图13B所示的误差扩散矩阵来使累积误差值K2err扩散至周围像素中。
在上述说明中,用于设置对与关注的打印扫描相对应的多值数据进行量化时所使用的阈值(例如,K1table)的参考值被取为与其它打印扫描相对应的多值数据的最大值(MAX[K2ttl,K3ttl])。然而,在本实施例中,参考值不限于此。例如,可以采用与多个其它打印扫描相对应的多值数据的总和(K2ttl+K3ttl)作为参考值。无论用于设置参考值的方法如何,只要准备了能够获得对各个打印扫描的多值数据进行量化所使用的适当阈值的阈值表,该方法就有效。
通过使用上述方法,可以生成3遍数据,从而实现期望的点重叠率。另外,通过应用上述方法,即使在打印头对打印介质的同一区域(例如,像素区域)进行M(M是2以上的整数)次扫描的多遍打印的情况下,也可以生成M遍数据,从而实现期望的点重叠率。在这种情况下,在针对各个M遍数据的量化处理中,配置了基于M个多值数据来选择阈值的结构。
第一实施例的变形例3
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仅在扫描之间应用点重叠率控制并且在喷嘴阵列之间不应用点重叠率控制。然而,在扫描之间和喷嘴阵列之间都可以应用点重叠率控制。以下将说明在扫描之间应用点重叠率控制以及在扫描和喷嘴阵列这两者之间都应用点重叠率控制各自的优点。
打印扫描之间的打印位置偏移(原因A)以及喷嘴阵列之间的打印位置偏移(原因B)是上述浓度波动的可能原因。当在扫描之间以及在喷嘴阵列之间均应用点重叠率控制以减少由这两个原因所引起的浓度波动时,需要基于以下所述的四个平面的数据来对这四个平面的点重叠率进行调整。这里,这四个平面是第一喷嘴阵列的第一扫描用平面、第一喷嘴阵列的第二扫描用平面、第二喷嘴阵列的第一扫描用平面和第二喷嘴阵列的第二扫描用平面。与使用掩码图案的分割处理相比,上述点重叠率控制的数据处理负荷较大。因此,当控制所有这些平面之间的点重叠率以应对由于上述这两个原因所引起的打印位置偏移时,有可能需要大量的处理时间并且打印速度由于该处理而可能减慢。
因此,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为了减轻数据处理负荷并抑制由于打印位置偏移所引起的浓度波动,仅在发生打印位置偏移的倾向相对较大的扫描之间应用点重叠率控制。此外,在发生打印位置偏移的倾向相对较小的喷嘴阵列之间不应用点重叠率控制。为了更详细地说明该操作,在多数打印机中,与扫描之间的打印位置偏移相比,在喷嘴阵列之间发生打印位置偏移的倾向较小。特别地,在使用诸如图20等的各颜色的喷嘴阵列一体配置的打印头的情况下,即使在喷嘴阵列之间不应用点重叠率控制,也很难出现由于浓度波动所引起的浓度不均匀。因此,与降低浓度不均匀相比,更优先减轻数据处理负荷,并且在喷嘴阵列之间不应用点重叠率控制。此外,在喷嘴阵列之间应用使用掩码的分割处理;然而,这些掩码具有互补关系,因此利用这些掩码分割得到的二值数据对彼此不重叠。因此,不同的喷嘴阵列所打印的点对在纸张上重叠的概率变低,由此与在喷嘴阵列之间应用点重叠率控制时相比,可以更多地降低颗粒感。
由于上述原因,在第一实施例中,仅在扫描之间应用点重叠率控制并且在喷嘴阵列之间不应用点重叠率控制。然而,这并不表示完全不存在由于因喷嘴阵列之间的打印位置偏移所引起的浓度波动而造成的浓度不均匀。例如,由于打印头的制造误差或者在将打印头安装至打印机内时发生的误差,因而可能在喷嘴阵列之间发生打印位置偏移,并且可能存在由于该原因所引起的浓度不均匀的问题可能显现的情况。另外,当代替具有如图20那样的一体化的喷嘴阵列的头而设置具有分离独立的喷嘴阵列的头时,在喷嘴阵列之间容易发生打印位置偏移。因此,当相对于减轻处理负荷而优先抑制浓度不均匀时,优选在扫描之间和在喷嘴阵列之间均应用点重叠率控制。利用该形式,可以降低由于上述这两个原因所引起的打印位置偏移而造成的浓度不均匀。
此外,根据这种情况,喷嘴阵列之间的打印位置偏移量与打印扫描之间的打印位置偏移量的大小关系还有可能相反。例如,当图5所示的导轨5009和5010弯曲、并且滑架5008的方向在扫描期间改变时,喷嘴阵列之间的打印位置偏移可能大于打印扫描之间的打印位置偏移。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地,仅在喷嘴阵列之间应用点重叠率控制并在扫描之间应用掩码分割处理,或者在喷嘴阵列之间以及扫描之间都应用点重叠率控制。在前者的情况下,图21中的数据24-1成为第一喷嘴阵列用的多值数据并且数据26-1成为第一喷嘴阵列的二值数据。另外,数据28-1和数据28-2分别成为第一喷嘴阵列的第一扫描用二值数据和第一喷嘴阵列的第二扫描用二值数据。另一方面,数据24-2成为第二喷嘴阵列的多值数据,数据26-2成为第二喷嘴阵列的二值数据,并且数据28-1和28-2分别成为第二喷嘴阵列的第一扫描用二值数据和第二喷嘴阵列的第二扫描用二值数据。
其它
以上说明是针对为了实现期望点重叠率而准备了使得可以从参考值中选择进行二值化(量化)用的阈值的表的情况;然而,量化方法不限于上述方法。可不必具有通过与阈值进行比较来设置打印(1)和不打印(0)的结构。例如,在两个平面的情况下,可以准备通过采用K1ttl和K2ttl这两者作为参考值来设置K1″和K2″的打印(1)或不打印(0)的二维表。另外,在三个平面的情况下,可以准备通过采用K1ttl、K2ttl和K3ttl这三个值作为参考值来设置K1″、K2″和K3″的三维表。
省略了该表的详细内容;然而,使用诸如该表等的多维表的优点在于:可以更加简单地进行控制,并且可以更加自由地控制点重叠率。另一方面,使用诸如表1的阈值表等的一维阈值表的优点在于:可以创建使用较少的存储器容量的表。
此外,还可以仅使用分支和运算而完全不使用表来进行二值化(量化)处理。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将运算所使用的各种系数设置为将会实现期望点重叠率的值来获得本实施例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当与准备上述表的情况相比较时,可以进一步减少存储器容量(所消耗的ROM大小和RAM大小)。
第二实施例
在第一实施例中,说明了用于对使用例如黑色墨的相同颜色的墨的多次打印扫描期间的点重叠率进行控制的量化处理。然而,在本实施例中,将说明除了打印扫描之间的点重叠率以外、还能够控制不同颜色的点重叠率的量化处理。
在喷墨打印机通常使用的青色(C)、品红色(M)、黄色(Y)和黑色(M)的情况下,亮度在这些颜色之间极大不同,并且颗粒感和浓度不均匀所显现的程度在这些颜色之间也有所不同。例如,当与黄色相比较时,青色和品红色的亮度低并且可以容易地从视觉上进行识别。此外,当青色和品红色重叠以在打印介质上形成蓝色点时,形成了可以更加容易识别出的点。因此,优选减少青色和品红色的重叠量以降低颗粒感。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除了如第一实施例所述对两次打印扫描之间的点重叠率进行控制以外,还对诸如青色和品红色等的不同颜色的墨之间的点重叠率进行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例如,需要考虑以下的四个平面之间的点重叠状态。即,这四个平面包括使用青色墨(第一颜色墨)的第一扫描用平面、使用青色墨的第二扫描用平面、使用品红色墨(第二颜色墨)的第一扫描用平面和使用品红色墨的第二扫描用平面。
图24A和24B是用于说明本实施例的进行多遍打印时的针对青色墨和品红色墨的图像处理的框图,其中,该多遍打印使用两次扫描来完成打印介质的同一区域的图像。
多值图像数据输入单元31至颜色转换/图像数据分割单元32的处理与图21中的多值图像数据输入单元21至颜色转换/图像数据分割单元22的处理相同,因而这里将省略对该处理的说明。根据该处理,生成了在前的第一扫描用的多值数据(C1′,M1′,Y1′,K1′)和随后的第二扫描用的多值数据(C2′,M2′,Y2′,K2′)。将针对青色墨(第一颜色墨)和品红色墨(第二颜色墨)来说明随后进行的处理。
将颜色转换/图像数据分割单元32所生成的多值数据输入至灰度校正处理单元33-1~33-4。灰度校正处理单元33-1~33-4生成使用颜色C的第一扫描用多值数据(C1′)34-1、使用颜色C的第二扫描用多值数据(C2′)34-2、使用颜色M的第一扫描用多值数据(M1′)34-3和使用颜色M的第二扫描用多值数据(M2′)34-4。另外,灰度校正处理单元33-1~33-4将这四种类型的多值数据(C1′,C2′,M1′,M2′)输入至量化单元35。
图15是用于说明本实施例的控制单元3000中所包括的量化单元35为了降低点重叠率而执行的量化处理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C1′和C2′是针对目标像素的使用青色(第一墨颜色)的两次扫描用的多值数据(第一多值图像数据和第三多值图像数据),并且具有0~255的值。M1′和M2′是使用品红色(第二墨颜色)的两次扫描用的多值数据(第二多值图像数据和第四多值图像数据),并且具有0~255的值。此外,C1err、C2err、M1err和M2err是在已执行了量化处理的周围像素中发生的累积误差值。另外,C1ttl、C2ttl、M1ttl和M2ttl是目标像素的输入多值数据与累积误差值的总和值。此外,C1″和C2″是各个扫描的二值输出数据(第一二值数据)。此外,M1″和M2″是各个扫描的二值输出数据(第二二值数据)。采用值C1table作为设置C1″时与C1ttl进行比较用的阈值,并且采用值C2table作为设置C2″时与C2ttl进行比较用的阈值。同样,采用值M1table作为设置M1″时与Mt1tl进行比较用的阈值,并且采用值M2table作为设置M2″时与M2ttl进行比较用的阈值。
当该处理开始时,首先,在步骤S51中,计算值C1ttl、C2ttl、M1ttl和M2ttl,然后,在步骤S52中,通过参考阈值表来获取值C1table、C2table、M1table和M2table。在本实施例中,所参考的表是根据一个参考值来设置值C1table、C2table、M1table和M2table的表1的阈值表。这里,值C2ttl、M1ttl和M2ttl中的最大值MAX[C2ttl,M1ttl,M2ttl]是选择阈值C1table用的参考值。值C1ttl、M1ttl和M2ttl中的最大值MAX[C1ttl,M1ttl,M2ttl]是选择阈值C2table用的参考值。此外,值C1ttl、C2ttl和M2ttl中的最大值MAX[C1ttl,C2ttl,M2ttl]是选择阈值M1table用的参考值。此外,值C1ttl、C2ttl和M1ttl中的最大值MAX[C1ttl,C2ttl,M1tt1]是选择阈值M2table用的参考值。
在随后的步骤S53~S55中,设置值C1″;在步骤S56~S58中,设置值C2″;在步骤S59~S61中,设置值M1″;并且在步骤S62~S64中,设置值M2″。当值C1ttl、C2ttl、M1ttl或M2ttl等于或大于步骤S52中获取到的各个阈值时,分别为C1″=1(S55)、C2″=1(S58)、M1″=1(S61)或M2″=1(S64)。然而,当值C1ttl、C2ttl、M1ttl或M2ttl小于步骤S 52中获取到的各个阈值时,分别为C1″=0(S54)、C2″=0(S57)、M1″=0(S60)或M2″=0(S63)。另外,根据各个输出值来计算和更新累积误差值C1err、C2err、M1err和M2err。此外,使用预定的扩散矩阵(例如,图13A和13B所示的扩散矩阵),将累积误差值C1err、C2err、M1err和M2err扩散至量化处理尚未完成的周围像素内。然后,该处理完成。通过量化单元35这样对四种类型的多值图像数据(C1′,C2′,M1′,M2′)34-1~34-4进行量化,生成了四种类型的二值图像数据(C1″,C2″,M1″,M2″)36-1~36-4。再次参考图24,在获得了实现期望点重叠率用的二值图像数据C1″、C2″、M1″和M2″之后,量化单元35将这四种类型的数据经由IEEE 1284总线3022发送至图3所示的打印机引擎。
打印机引擎3004将第一扫描用二值图像数据C1″和第二扫描用二值图像数据C2″分割成两个喷嘴阵列51和58分别要打印的数据。即,第一扫描用二值数据分割单元37-1将数据C1″(36-1)分割成第一喷嘴阵列的第一扫描用二值数据38-1和第二喷嘴阵列的第一扫描用二值数据38-2。此外,第二扫描用二值数据分割单元37-2将数据C2″(36-2)分割成第一喷嘴阵列的第二扫描用二值数据38-3和第二喷嘴阵列的第二扫描用二值数据38-4。此外,第一扫描用二值数据分割单元37-3将数据M1″(36-3)分割成第一喷嘴阵列的第一扫描用二值数据38-5和第二喷嘴阵列的第一扫描用二值数据38-6。此外,第二扫描用二值数据分割单元37-4将数据M2″(36-4)分割成第一喷嘴阵列的第二扫描用二值数据38-7和第二喷嘴阵列的第二扫描用二值数据38-8。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使用预先存储在存储器中的掩码来执行利用二值数据分割单元37-1~37-4的分割处理。
将这样生成的图像数据38-1~38-8存储在针对与相应喷嘴阵列相对应的各个扫描所准备的缓冲器(39-1~39-8)中。之后,根据存储在相应缓冲器中的数据来执行打印操作。利用上述实施例,预先准备实现青色点和品红色点的期望点重叠率用的量化表,并且使用该表来执行针对青色和品红色的第一扫描和第二扫描用的多值图像数据的量化处理。由此,可以输出鲁棒性优良并且混色的颗粒感降低的高质量图像。
以上说明了使用青色墨和品红色墨的组合作为进行点重叠率控制用的不同的墨的组合的例子,然而,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应用本实施例的不同颜色墨的组合不限于此。例如,本实施例还可应用于黄色墨和青色墨的组合或者黄色墨和品红色墨的组合等的组合。
第三实施例
在第二实施例中,说明了根据一个共用表来获得对青色喷嘴阵列的第一扫描和第二扫描用的二值数据以及品红色喷嘴阵列的第一扫描和第二扫描用的二值数据进行获取所用的阈值。然而,实际上,以下这两种程度并不总是相同的:由于使用相同颜色墨的多次扫描间的打印位置偏移所引起的图像失真显现的程度;以及由于不同颜色墨间的打印位置偏移所引起的图像失真显现的程度。
例如,通常,在使用如图20所示的各颜色的喷嘴阵列一体配置的打印头5004时,预期扫描间的打印位置偏移将大于不同颜色间的打印位置偏移。换言之,在这种情况下,优选打印扫描间的点重叠率大于不同颜色间的点重叠率。另一方面,在例如如图5所示的导轨5009和5010弯曲并且滑架5008的倾斜度在扫描期间波动的情况下,可以预期不同颜色间的打印位置偏移将大于打印扫描间的打印位置偏移。即,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将不同颜色间的点重叠率设置得大于打印扫描间的点重叠率。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应对这种情形,准备了进行重视不同颜色间(青色和品红色间)的点重叠率的量化所用的表(第一阈值表)和进行重视打印扫描间的点重叠率的量化所用的表(第二阈值表)。在这些阈值表中,为了获得适当的点重叠率,根据打印机或打印头的特性来独立地设置内容。
图16A和16B是用于说明本实施例的控制单元3000执行量化处理时的处理的流程图。在该流程图中,各参数与使用图15所述的参数相同。这里,用于控制使用青色的第一打印扫描用多值数据C1和第二打印扫描用多值数据C2相对于品红色的点重叠率的第一表采用C1table_col和C2table_col。另外,用于控制这些打印扫描之间的点重叠率的第二表采用C1table_pass和C2table_pass。另一方面,用于控制使用品红色的第一打印扫描用多值数据M1和第二打印扫描用多值数据M2相对于青色的点重叠率的表采用M1table_col和M2table_col。此外,用于控制这些打印扫描之间的点重叠率的第二表采用M1table_pass和M2table_pass。
当该处理开始时,首先,在步骤S71中,计算C1ttl、C2ttl、M1ttl和M2ttl。接着,在步骤S72~S83中,针对C1、C2、M1和M2设置为了确定进行量化时的阈值所参考的表。
例如,对于C1,在步骤S72中判断C2ttl是否是值C2ttl、M1ttl和M2ttl中的最大值。当C2ttl是最大值时,相比不同颜色间的打印位置偏移,更重视打印扫描间的打印位置偏移,因而处理进入步骤S74,并且使用C2ttl作为参考值来参考表C1table_pass以获得阈值C1table。另一方面,当C2ttl不是最大值时,相比打印扫描间的打印位置偏移,更重视不同颜色间的打印位置偏移,因而处理进入步骤S73,并且利用M1ttl和M2ttl中的最大值作为参考值来参考C1table_col以获得阈值C1table。对C2、M1和M2也进行上述处理,以获得四个阈值C1table、C2table、M1table和M2table。
随后的处理与使用图15所示的步骤S53~S65相同。换言之,将所获得的阈值与相加有累积误差的多值数据进行比较,并且设置打印(1)或不打印(0),之后对该累积误差进行校正并使其分散至周围像素。
利用上述实施例,即使当如C1、C2、M1和M2的情况那样存在多个组合时,也可以通过重视对由于打印位置偏移所引起的问题关注更多的组合的重叠率来执行量化。
在使用图16A和16B所述的流程图中,例如,在步骤S72中,说明了基于多值数据(C2,M1,M2)的大小关系来设置参考表(C1table_pass,C1table_col)的情况。然而,代替多值数据之间的大小关系,是优先颜色之间的点重叠率还是优先打印扫描之间的点重叠率可以根据其它各种因素而改变。在如本实施例一样准备了多个阈值表的情况下,优选使用各种判断材料来设置要参考的阈值表。
第四实施例
在第一实施例~第三实施例中,说明了以与打印分辨率相等的分辨率进行从输入图像数据一直到进行打印的所有一系列处理的情况。然而,近来,随着打印分辨率的持续增加,当以与打印分辨率相等的分辨率进行所有处理时,这些处理需要的存储器和时间非常大,并且打印机的负荷变大。因此,使用如下结构是有用的:以比打印分辨率低(粗糙)的分辨率进行主图像处理,并且在将256灰度级的多值图像数据转换成灰度级较低的L(L为3以上)值的多值图像数据之后将转换后的数据发送至打印机的打印机引擎。在这种情况下,打印机引擎在存储器中存储用于将所接收到的灰度级低的L值的多值数据转换成与打印分辨率相对应的二值数据的点图案(索引图案)。以下将以3值转换的例子作为L值转换的例子;然而,L的值不限于3,并且无需说明,可以是诸如L=4、5、9或16等的各种值。
图23是用于说明进行多遍打印的情况下的图像处理的框图,其中,该多遍打印用于通过两次打印扫描来完成同一区域(例如,像素区域)的图像。从多值图像数据输入单元41到灰度校正处理单元43的处理与图21所示的从多值图像数据输入单元21到灰度校正处理单元23的处理相同,因此这里将省略对该处理的说明。以下仅对黑色(K)进行说明。
将第一扫描用多值数据(K1′)44-1和第二扫描用多值数据(K2′)44-2输入至量化处理单元45。量化处理单元45将第一扫描用多值数据(K1′)和第二扫描用多值数据(K2′)量化成三个值0~2,以生成第一扫描用量化数据(K1″)和第二扫描用量化数据(K2″)。更具体地,与第三实施例中的量化处理单元25所进行的量化处理相同,首先获得对K1′和K2′周围的误差进行累积的值K1ttl和K2ttl。之后,基于K2ttl来设置对第一扫描用多值数据(K1′)进行量化时所使用的阈值,并且基于K1ttl来设置对第二扫描用多值数据(K2′)进行量化时所使用的阈值。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进行量化成三个值的量化,使用两个阈值、即第一阈值和比第一阈值大的第二阈值。此外,根据针对目标像素的输入多值数据和累积误差值的总和值(总和值:K1ttl和K2ttl)与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来设置输出值。换言之,当总和值等于或大于第二阈值时,输出值为“2”;当总和值等于或大于第一阈值但小于第二阈值时,输出值为“1”,而当总和值小于第一阈值时,输出值为“0”。
这样,基于利用K2ttl所设置的阈值来对第一扫描用多值数据(K1′)进行量化以获得第一扫描用量化数据(K1″)。同样地,基于利用K1ttl所设置的阈值来对第二扫描用多值数据(K2′)进行量化以获得第二扫描用量化数据(K2″)。作为用于设置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的方法,与二值化的例子相同,可以使用相同的参考值来设置第一阈值表和第二阈值表。
图18是与图22A~22G相同的示出利用量化处理单元45的量化(三值化)处理的结果(K1″和K2″)与输入值(K1ttl和K2ttl)之间的相关关系的图。在图18中,值K1″和K2″表示第一打印扫描和第二打印扫描这两者在目标像素上所打印的点数。这里,由粗点线来表示对K2ttl进行量化所使用的第一阈值,并且由粗虚线来表示第二阈值。
例如,对于K1″和K2″这两者都为2的目标像素,通过第一打印扫描和第二打印扫描这两者各自打印两个点。另外,对于K1″为1且K2″为2的目标像素,通过第一打印扫描打印一个点并且通过第二打印扫描打印两个点。此外,对于K1″和K2″这两者都为0的目标像素,没有打印点。
再次参考图23,将量化处理单元45进行量化得到的3值图像数据(量化数据)K1″和K2″发送至打印机引擎3004,并且索引展开处理单元46进行索引处理。索引展开处理是L(L是3以上的整数)值量化数据的二值化处理,因而可被看作量化处理的一部分。以下将详细说明该索引展开处理。
接着,该索引展开处理单元46将3值图像数据K1″转换成第一扫描用二值图像数据47-1(第一扫描用二值量化数据),并且将3值图像数据K2″转换成第二扫描用二值图像数据47-2(第二扫描用二值量化数据)。之后,第一扫描用二值数据分割单元48-1将第一扫描用二值图像数据47-1分割成第一喷嘴阵列的第一扫描用二值数据49-1和第二喷嘴阵列的第一扫描用二值数据49-2。同样,第二扫描用二值数据分割单元48-2将第二扫描用二值图像数据47-2分割成第一喷嘴阵列的第二扫描用二值数据49-3和第二喷嘴阵列的第二扫描用二值数据49-4。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使用掩码图案来执行该分割处理。另外,将这四种二值数据(49-1~49-4)存储在相应的缓冲器(50-1~50-4)中。之后,在已将指定量的二值数据存储在各个缓冲器中之后,根据存储在相应缓冲器中的数据来执行打印操作。
图19是用于说明本实施例的索引展开处理和索引图案(点图案)的一个示例的图。本实施例的索引展开处理单元46将与一个像素相对应的3值图像数据(K1″,K2″)转换成与2个子像素×2个子像素相对应的二值图像数据(点图案)。更具体地,将具有0~2的任意值的3值图像数据K1″转换成第一扫描用点图案。同样,将具有0~2的值的3值图像数据K2″转换成第二扫描用点图案。此外,将通过使第一扫描用点图案和第二扫描用点图案重叠所获得的图案(在该图的最右侧示出的“打印介质上的点图案”)打印在像素上。关于第一扫描用点图案和第二扫描用点图案,阴影部分是表示在子像素上进行点的打印的数据(“1”数据),并且白色部分是表示在子像素上不进行点的打印的数据(“0”数据)。此外,关于打印介质上的点图案,黑色部分表示在子像素上打印两个点,阴影部分表示在子像素上打印一个点,并且白色部分表示在子像素上没有打印点。
这里,使用图19来说明如下的情况的点重叠率,其中,在该情况中,使用将与像素相对应的3值以上的图像数据转换成与m×n个子像素相对应的二值点图案的图像处理。这种情况下的“点重叠率”表示通过不同的扫描(或不同的打印元件组)在由多个子像素构成的像素区域中的相同子像素位置中重叠打印的点相对于在该像素区域中要打印的总点数的百分比。为了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参考图19,当K1″和K2″这两者都为“0”时,在第一打印扫描或第二打印扫描中没有打印点并且点重叠率为0%。当K1″和K2″的其中一个为“0”并且K1″和K2″中的另一个为“1”时,仅在这两次扫描的其中一次扫描中打印点,因而点重叠率仍为0%。当K1″和K2″这两者都为“1”时,在2个子像素×2个子像素的左上角的子像素中重叠打印两个点,因而点重叠率为100%(=2÷2×100)。此外,当一个为“1”并且另一个为“2”时,在2个子像素×2个子像素的左下角的子像素上重叠打印两个点,并且在左上角的子像素中仅打印一个点,因而点重叠率为67%(=2÷3×100)。此外,当K1″和K2″这两者都为2时,在这些子像素中点没有重叠,因而重叠率为0%。换言之,通过预先准备与图19所示的各个级别具有一一对应关系的索引图案(点图案),还可以通过在图18所示的量化处理中设置K1″和K2″的组合来设置像素区域的点重叠率。
利用如上所述的本实施例,通过使用如图18所示的方法和如图19所示的点图案以及通过使用索引展开处理,可以输出具有期望点重叠率的图像。结果,可以高速且高分辨率地输出具有良好鲁棒性和降低的颗粒感的高质量图像。
第五实施例
可以通过设计掩码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存在多个平面间的打印位置偏移时所发生的浓度不均匀。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利用这些掩码的效果的情况下进一步调整平面间的点重叠率,可以输出鲁棒性更好的图像。
除了所使用的掩码不同以外,本实施例的图像处理方法与第一实施例所述的图像处理方法相同。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相同,量化处理单元25进行点重叠率控制处理。另外,通过使用掩码进行分割处理这一点在这两个实施例中是相同的;然而,在本实施例中,使用如后面将说明的横长掩码,这与第一实施例不同。
以下将说明该掩码。这些掩码是针对各个像素(或子像素)预先设置允许(1)和不允许(0)打印的二值数据的集合。当实际执行分割处理时,针对各个像素(或子像素)在具有值1或0的二值数据(K1″或K2″)和掩码的二值数据之间进行逻辑与运算,并且该结果是针对第一喷嘴阵列或第二喷嘴阵列的输出值。
这里,在允许打印(1)的数据(打印允许掩码像素)沿着主扫描方向在一定程度上连续的横长掩码的情况下,即使诸如在存在滑架的扫描波动等在主扫描方向上存在打印位置偏移时,也很难发生浓度不均匀。此外,在允许打印(1)的数据(打印允许掩码像素)沿着副扫描方向在一定程度上连续的纵长掩码的情况下,即使诸如在存在打印介质的输送波动等在副扫描方向上存在打印位置偏移时,也很难发生浓度不均匀。然而,另一方面,当使用纵长掩码和横长掩码时,在与掩码的纵向垂直的方向上、或者换言之对于纵长掩码而言在副扫描方向上以及对于横长掩码而言在主扫描方向上发生打印位置偏移的情况下,可能容易发现浓度不均匀。
此外,如以上实施例所述,在通过增加点重叠率来降低浓度不均匀的方法中,随着点重叠率变得过高,颗粒感开始变得明显。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以互补方式使用了用于利用掩码降低浓度不均匀的方法以及用于通过控制点重叠率降低浓度不均匀的方法这两者,从而各自的不利影响不会显现,因此可以输出浓度不均匀未显现的高质量图像。以下将详细说明该方法。
在打印机中,由于各种原因而可能发生平面间的打印位置偏移;然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打印期间将发生的偏移的方向和量。例如,由于原因1所引起的主扫描方向上的打印偏移为Xerr1,由于原因1所引起的副扫描方向上的打印偏移为Yerr1,由于原因2所引起的主扫描方向上的打印偏移为Xerr2,并且由于原因2所引起的副扫描方向上的打印偏移为Yerr2。此外,Xerr1≈0,Yerr2≈0并且Xerr2>Yerr1。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原因1和原因2所引起的打印偏移量的总和为其中,该值大于Yerr1和Xerr2。
在本实施例中,对于偏移量和偏移方向不同的两个原因,分别应用用于调整点重叠率的方法和用于应对横长(或纵长)掩码的方法。更具体地,通过调整点重叠率来应对由于原因1所引起的打印位置偏移,并且通过应用横长掩码来应对由于原因2所引起的打印位置偏移。由此,可以将通过控制点重叠率所要降低的打印位置偏移限制为Yerr1。结果,可以降低浓度不均匀,同时没有因使点重叠率增加得高于所需的点重叠率而导致颗粒感劣化。
如上所述的本实施例在发生由于多种原因所引起的打印位置偏移时,将调整点重叠率这一方法与利用掩码来降低浓度不均匀的方法一起使用。这使得可以在处理速度没有下降的情况下输出鲁棒性良好的高质量图像。
第六实施例
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当执行3遍以上的M遍模式时,生成了与M次相对移动相对应的M组多值图像数据,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在3遍以上的M遍打印模式中,可不必生成M组浓度数据,并且可以生成P(P是2以上的整数)组浓度数据,其中,P小于M。在这种情况下,首先,生成P组浓度数据,之后根据上述实施例的内容对P组浓度数据进行量化以生成P组量化数据,其中,P小于M。之后,对P组量化数据中的至少一组量化数据进行分割以获得M遍的M组量化数据。
以下将更详细说明3遍模式的例子。首先,基于与同一区域(像素区域)相对应的输入图像数据(RGB数据)来生成与第一相对移动和第三相对移动这两者相对应的第一多值图像数据以及与第二相对移动相对应的第二多值图像数据。接着,通过基于第二多值图像数据对第一多值图像数据进行量化处理来获得量化数据A,并且通过使用掩码图案对该量化数据A进行分割来获得第一相对移动用的量化数据和第三相对移动用的量化数据。另一方面,通过基于第一多值图像数据对第二多值图像数据进行量化处理来获得第二相对移动用的量化数据。这样,可以获得三次相对移动用的量化数据(二值数据)。
接着,将说明4遍模式的例子。在4遍模式的情况下,首先,基于与同一区域(像素区域)相对应的输入图像数据(RGB)来生成与第一相对移动和第二相对移动这两者相对应的第一多值图像数据以及与第三相对移动和第四相对移动这两者相对应的第二多值图像数据。接着,通过基于第二多值图像数据对第一多值图像数据进行量化处理来获得量化数据B,并且通过使用掩码图案对该量化数据B进行分割来获得第一相对移动用的量化数据和第二相对移动用的量化数据。另一方面,通过基于第一多值图像数据对第二多值图像数据进行量化处理来获得量化数据C,并且通过使用掩码图案对该量化数据C进行分割来获得第三相对移动用的量化数据和第四相对移动用的量化数据。这样,可以获得四次相对移动用的量化数据(二值数据)。
如根据以上说明可以看出,在本发明的M遍打印模式中,可以如第六实施例那样生成P组(其中,P小于M)多值图像数据,或者可以如上述第一实施例那样生成M组多值图像数据。简言之,在本发明中,生成了与多次相对移动中的至少一次相对移动相对应的第一多值图像数据以及与多次相对移动中的至少一次其它相对移动相对应的第二多值图像数据。
第七实施例
在第一实施例~第六实施例中,说明了基于输入图像数据来生成与多次相对扫描相对应的多个多值图像数据并对所生成的多个多值图像数据进行特征性的量化处理的情况,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还可以利用多个打印元件组来代替第一实施例~第六实施例中的多次相对移动(扫描)。换言之,如上所述,还可能存在喷嘴阵列间的打印位置偏移大于打印扫描间的打印位置偏移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仅在喷嘴阵列之间应用点重叠率控制,而在扫描之间应用掩码分割处理。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基于输入图像数据来生成与多个打印元件组相对应的多个多值图像数据,并且对这些多个多值图像数据进行特征性的量化处理。
图17是用于说明本实施例的图像处理的框图。在本实施例中,使用如图20所示的具有用于排出相同类型的墨的两个打印元件组的打印头。此外,利用用于排出该相同类型的墨的两个打印元件组(第一打印元件组、第二打印元件组)在一次相对移动期间在同一区域内进行打印。在该图中,多值图像数据输入单元81以及灰度校正处理单元83-1和83-2具有与图21所示的多值图像数据输入单元21和灰度校正处理单元23相同的功能。此外,颜色转换/图像数据分割单元82和量化处理单元85在功能上与图21所示的颜色转换/图像数据分割单元22和量化处理单元25相同,然而,这些单元所处理的数据不同。在图21中,对与打印扫描相对应的数据进行处理,而在图17中,对与打印元件组相对应的数据进行处理。
多值图像数据输入单元81输入多值RGB数据(256值)。对于各像素,颜色转换/图像数据分割单元82将该输入图像数据(RGB数据)转换成与两个打印元件组相对应的两个多值图像数据(CMYK数据)。灰度校正处理单元83-1和83-2对这两个多值图像数据进行灰度校正处理(浓度校正处理)。由此,生成了第一打印元件组用多值图像数据84-1和第二打印元件组用多值图像数据84-2。
然后,量化处理单元85对进行了灰度校正处理的第一打印元件组用多值图像数据84-1和第二打印元件组用多值图像数据84-2进行量化处理。该量化处理单元85所进行的量化处理与图25、图26和图14所述的第一实施例的处理相同。作为这种量化处理的结果,生成了第一打印元件组用二值图像数据86-1(第一量化数据)和第二打印元件组用二值图像数据86-2(第二量化数据)。
之后,将第一打印元件组用二值图像数据86-1传送至第一打印元件组,并且将第二打印元件组用二值图像数据86-2传送至第二打印元件组。另外,在一次相对移动期间,基于第一打印元件组用二值图像数据86-1来驱动第一打印元件组,同时基于第二打印元件组用二值图像数据86-2来驱动第二打印元件组。由此,利用用于排出相同类型的墨的两个打印元件组(第一打印元件组、第二打印元件组),在一次相对移动期间对同一区域进行打印。
在本实施例中,说明了使用配置有各自用于排出相同颜色的墨的两列喷嘴阵列(打印元件组)的打印头的例子,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用于排出相同颜色的墨的喷嘴阵列(打印元件组)的数量可以是诸如4或8等的N(N是2以上的整数)。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根据输入图像数据生成与N个打印元件组相对应的N组多值图像数据,并且可以对与N个打印元件组相对应的N组多值图像数据进行上述特征性的量化处理。
此外,在以上说明中,当使用N个打印元件组时,生成了与N个打印元件组相对应的N组多值图像数据,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当使用N个打印元件组(其中,N为3以上)时,可不必生成N组多值图像数据,而是可以采用生成Q组(Q是2以上的整数,并且小于N)多值图像数据的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应用第六实施例,其中,首先生成Q组多值图像数据(其中,Q小于N),之后通过根据上述实施例的内容对这Q组多值图像数据进行量化来获得Q组量化数据。之后,对这Q组量化数据中的至少一组量化数据进行分割以获得与N个打印元件组相对应的N组量化数据。例如,当N为4时,生成第一打印元件组和第二打印元件组共用的第一多值图像数据以及第三打印元件组和第四打印元件组共用的第二多值图像数据,并且对该第一多值图像数据和第二多值图像数据进行量化处理。如根据上述说明可以明显看出,当使用N个打印元件组时,可以生成P组多值图像数据(其中,P小于N),或者可以生成N组多值图像数据。简言之,在本发明中,生成了与N个打印元件组中的至少一个打印元件组相对应的第一多值图像数据以及与N个打印元件组中的至少一个其它打印元件组相对应的第二多值图像数据。
作为通过使用多个打印元件组来进行打印的其它结构,存在安装有连接型打印头(连接头)的打印设备。在该连接头中,多个打印元件组以与打印元件的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具有重叠部分的方式交错地排列在该排列方向上。本发明可应用于使用这种连接头的打印设备。
图27是连接型的打印头2501的示意图。根据图27,在打印头2501中,各自具有包括多个喷嘴2502(打印元件)的喷嘴阵列的头芯片2503a~2503f交错排列,并且在两个头芯片之间存在重叠部分D。存在使用该连接头的两种主要类型的打印系统。一种打印系统是如图5所示的设备等的如下系统,其中在该系统中,打印头2501在与打印元件的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进行扫描,以在打印元件的排列方向上输送打印介质的同时进行打印。另一种打印系统是如下系统,其中在该系统中,在打印头2501固定的情况下在与打印元件的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输送打印介质以进行打印。本发明可以应用于任意打印系统,只要该打印系统使用连接型打印头即可。
对于这种打印设备,颜色转换/图像数据分割单元82针对各像素,将所输入的与重叠部分相对应的多值图像数据(256值RGB数据)转换成与两个打印元件组相对应的两组多值数据(CMYK数据)。灰度校正处理单元分别对这两个多值图像数据进行灰度校正处理(浓度校正处理)。由此,根据与重叠部分相对应的输入图像数据来生成第一打印元件组用多值图像数据和第二打印元件组用多值图像数据。
接着,量化处理单元85对已进行了灰度校正处理的第一打印元件组用多值图像数据和第二打印元件组用多值图像数据进行量化处理。对于该量化处理的结果,生成了第一打印元件组用二值图像数据(第一量化数据)和第二打印元件组用二值图像数据(第二量化数据)。之后,将第一打印元件组用二值图像数据发送至第一打印元件组并将第二打印元件组用二值图像数据发送至第二打印元件组。另外,根据第一打印元件组用二值图像数据来驱动第一打印元件组,并且根据第二打印元件组用二值图像数据来驱动第二打印元件组。
其它实施例
在上述第一实施例~第六实施例中,说明了准备具有各自用于排出相同颜色的墨的两个喷嘴阵列(打印元件组)的打印头的例子;然而,本发明不限于用于喷出相同颜色的墨的两个喷嘴阵列(打印元件组)。用于喷出相同颜色的墨的喷嘴阵列(打印元件组)的数量可以是诸如1、4或8等的N(N是1以上的整数)。
在上述实施例中,当对与相对移动相对应的多值图像数据进行量化时,考虑了与所有其它相对移动相对应的所有多值图像数据,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在3遍模式的情况下,当对与三次相对移动相对应的三组多值图像数据进行量化时,其中两组多值图像数据是在相互考虑彼此而进行量化的,并且可以在无需考虑这两组多值图像数据的情况下独立对其余一组多值图像数据进行量化。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控制在一次相对移动中打印的点和在另一次相对移动中打印的点的点重叠率,因而可以获得提高鲁棒性和降低颗粒感的效果。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了使用CMYK这四种颜色的墨的情况;然而,可以使用的墨的类型和数量不限于此。还可以向这四种颜色的墨添加诸如淡青色(Lc)和淡品红色(Lm)、或者红色墨(R)和蓝色墨(B)等的专色墨等。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了执行使用多种颜色的墨的彩色打印模式的情况;然而,本发明还可应用于仅使用单一颜色墨的单色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根据输入图像数据(RGB)来生成与多次相对移动相对应的多个单色浓度数据。此外,本发明可应用于彩色打印机或单色打印机。
在上述实施例中,使用具有如图20所示一体化并排配置的的多个喷嘴阵列的打印头;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该形式。排出相同颜色的墨的喷嘴阵列可以是一列,或者排出相同颜色的墨的多个喷嘴阵列可以以并排的方式排列在一个打印头上。此外,各喷嘴阵列可以配置在不同的打印头上。当打印头的数量这样增加时,预期在相同打印扫描期间喷嘴阵列之间的打印位置偏移进一步增大。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了使用具有如图3~图4所示的电气框图的打印机的情况;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这种结构。例如,将打印机控制单元和打印机引擎单元作为分离的独立模块来进行说明;然而,该控制单元和该打印机引擎单元可以共用相同的ASIC、CPU、ROM和RAM。另外,在这些图中,控制单元和打印机引擎单元经由诸如USB和IEEE1284等的通用I/F相连接;然而,本发明可以使用任意连接方法。此外,来自PC的连接采用经由USB集线器直接连接至打印机引擎单元的形式;然而,控制单元还可以对图像数据进行中继。此外,根据需要,控制单元可以在对来自PC的图像数据进行适当图像处理之后将该图像数据发送至打印机引擎。
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了控制单元3000执行直至量化处理为止的图像处理并且打印机引擎3004执行随后的处理的结构;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这种结构。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的任何形式和任何处理方法都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只要执行了上述的一系列处理即可。
在上述实施例中,使用包括具有图像处理功能的控制单元3000的打印机作为例子说明了执行本发明的特征性的图像处理的图像处理设备;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这种结构。本发明的特征性的图像处理可以由安装有打印机驱动程序的主机装置(例如,图3的PC 3010)来执行,或者可以配置如下结构:在进行量化处理或分割处理之后将图像数据输入至打印机。在这种情况下,连接至打印机的主机装置(外部装置)与本发明的图像处理设备相对应。本发明的特征性的图像处理是如下的处理:基于与至少一次相对移动相对应的第一多值图像数据来对与至少一次其它相对移动相对应的第二多值图像数据进行量化,并且基于该第二多值图像数据来对该第一多值图像数据进行量化。
本发明还可以由计算机为了实现上述图像处理功能而能够读取的程序的程序代码或者存储有该程序代码的存储器介质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主机装置或图像形成装置的计算机(或CPU或MPU)通过读取并执行该程序代码来实现上述图像处理。计算机可读取的并使该计算机这样执行上述图像处理的程序以及存储该程序的存储器介质也包括在本发明内。
作为用于供给程序代码的存储器介质,可以使用诸如软(Floppy,注册商标)盘、硬盘、光盘、磁光盘、CD-ROM、CD-R、磁带、非易失性存储卡和ROM等的存储器介质。
此外,通过计算机执行所读取的程序代码,不仅可以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功能,该计算机的OS还可以基于该程序代码的指示来进行实际处理的部分或全部。此外,在已将程序代码写入安装在计算机中的功能扩展板上或者连接至计算机的功能扩展单元上之后,CPU等可以基于该程序代码的指示来进行实际处理的部分或全部。
本申请要求2009年6月18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09-145719的优先权,在此通过引用包含其全部内容。
Claims (19)
1.一种图像处理设备,用于对与像素区域相对应的输入图像数据进行处理,以通过打印单元和打印介质之间的包括第一相对移动和第二相对移动的多次相对移动,在所述像素区域中进行打印,所述图像处理设备包括:
生成单元,用于基于所述输入图像数据来生成与所述第一相对移动相对应的第一多值图像数据和与所述第二相对移动相对应的第二多值图像数据;以及
量化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第一多值图像数据对所述第二多值图像数据进行量化处理,并且基于所述第二多值图像数据对所述第一多值图像数据进行量化处理。
2.一种图像处理设备,用于对与像素区域相对应的输入图像数据进行处理,以通过打印单元和打印介质之间的多次相对移动,在所述像素区域中执行打印,所述图像处理设备包括:
生成单元,用于基于所述输入图像数据来生成与所述多次相对移动中的至少一次相对移动相对应的第一多值图像数据以及与所述多次相对移动中的至少一次其它相对移动相对应的第二多值图像数据;以及
量化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第一多值图像数据对所述第二多值图像数据进行量化处理,并且基于所述第二多值图像数据对所述第一多值图像数据进行量化处理。
3.一种图像处理设备,用于对与像素区域相对应的输入图像数据进行处理,以通过用于喷出近似等量的相同颜色的墨的多个打印元件组和打印介质之间的相对移动,在所述像素区域中进行打印,所述图像处理设备包括:
生成单元,用于基于所述输入图像数据来生成与所述多个打印元件组中的至少一个打印元件组相对应的第一多值图像数据以及与所述多个打印元件组中的至少一个其它打印元件组相对应的第二多值图像数据;以及
量化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第一多值图像数据对所述第二多值图像数据进行量化处理,并且基于所述第二多值图像数据对所述第一多值图像数据进行量化处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量化处理是误差扩散处理,以及
所述量化单元基于所述第二多值图像数据来设置对所述第一多值图像数据进行误差扩散处理时所使用的阈值,并基于所设置的阈值对所述第一多值图像数据进行误差扩散处理;并且所述量化单元基于所述第一多值图像数据来设置对所述第二多值图像数据进行误差扩散处理时所使用的阈值,并基于所设置的阈值对所述第二多值图像数据进行误差扩散处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生成单元还生成与所述多次相对移动中的第三相对移动相对应的第三多值图像数据,
所述量化处理是误差扩散处理,以及
所述量化单元基于所述第二多值图像数据和所述第三多值图像数据来设置对所述第一多值图像数据进行误差扩散处理时所使用的阈值,并基于所设置的阈值对所述第一多值图像数据进行误差扩散处理;所述量化单元基于所述第一多值图像数据和所述第三多值图像数据来设置对所述第二多值图像数据进行误差扩散处理时所使用的阈值,并基于所设置的阈值对所述第二多值图像数据进行误差扩散处理;并且所述量化单元基于所述第一多值图像数据和所述第二多值图像数据来设置对所述第三多值图像数据进行误差扩散处理时所使用的阈值,并基于所设置的阈值对所述第三多值图像数据进行误差扩散处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量化单元基于所述第二多值图像数据与所述第三多值图像数据的总和或者所述第二多值图像数据和所述第三多值图像数据中的最大值,来设置对所述第一多值图像数据进行误差扩散处理时所使用的阈值;所述量化单元基于所述第一多值图像数据与所述第三多值图像数据的总和或者所述第一多值图像数据和所述第三多值图像数据中的最大值,来设置对所述第二多值图像数据进行误差扩散处理时所使用的阈值;并且所述量化单元基于所述第一多值图像数据与所述第二多值图像数据的总和或者所述第一多值图像数据和所述第二多值图像数据中的最大值,来设置对所述第三多值图像数据进行误差扩散处理时所使用的阈值。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量化单元通过二值量化处理来生成二值量化数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量化单元通过使用误差扩散法的L值量化处理来生成L值量化数据,并通过使用点图案将所述L值量化数据转换成二值量化数据,其中,L是3以上的整数。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成单元具有将所述输入图像数据至少与所述第一多值图像数据和所述第二多值图像数据相关联的表,并且使用所述表来将所述输入图像数据至少转换成所述第一多值图像数据和所述第二多值图像数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图像数据是RGB数据。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次相对移动是至少三次相对移动,以及
所述第一多值图像数据与至少两次相对移动相对应。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次相对移动是至少四次相对移动,
所述第一多值图像数据与至少两次相对移动相对应,以及
所述第二多值图像数据与至少两次相对移动相对应。
1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打印元件组以与打印元件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具有重叠部分的方式交错地排列在所述打印元件排列方向上,以及
所述生成单元基于与所述重叠部分相对应的输入图像数据,来生成与和所述重叠部分相关的一个打印元件组相对应的第一多值图像数据以及与和所述重叠部分相关的其它打印元件组相对应的第二多值图像数据。
14.一种图像处理设备,用于对与像素区域相对应的输入图像数据进行处理,以通过用于排出第一颜色的墨的第一打印元件组和用于排出第二颜色的墨的第二打印元件组与打印介质之间的多次相对移动,在所述像素区域中进行打印,所述图像处理设备包括:
生成单元,用于基于所述输入图像数据来生成与在前的相对移动相对应的所述第一打印元件组用的第一多值图像数据、与所述在前的相对移动相对应的所述第二打印元件组用的第二多值图像数据、与随后的相对移动相对应的所述第一打印元件组用的第三多值图像数据、以及与所述随后的相对移动相对应的所述第二打印元件组用的第四多值图像数据;以及
量化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第二多值图像数据、所述第三多值图像数据和所述第四多值图像数据来对所述第一多值图像数据进行量化处理,基于所述第一多值图像数据、所述第三多值图像数据和所述第四多值图像数据来对所述第二多值图像数据进行量化处理,基于所述第一多值图像数据、所述第二多值图像数据和所述第四多值图像数据来对所述第三多值图像数据进行量化处理,并且基于所述第一多值图像数据、所述第二多值图像数据和所述第三多值图像数据来对所述第四多值图像数据进行量化处理。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像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量化单元基于所述第二多值图像数据、所述第三多值图像数据和所述第四多值图像数据来设置对所述第一多值图像数据进行误差扩散处理时所使用的阈值,并基于所设置的阈值对所述第一多值图像数据进行误差扩散处理;所述量化单元基于所述第一多值图像数据、所述第三多值图像数据和所述第四多值图像数据来设置对所述第二多值图像数据进行误差扩散处理时所使用的阈值,并基于所设置的阈值对所述第二多值图像数据进行误差扩散处理;所述量化单元基于所述第一多值图像数据、所述第二多值图像数据和所述第四多值图像数据来设置对所述第三多值图像数据进行误差扩散处理时所使用的阈值,并基于所设置的阈值对所述第三多值图像数据进行误差扩散处理;并且所述量化单元基于所述第一多值图像数据、所述第二多值图像数据和所述第三多值图像数据来设置对所述第四多值图像数据进行误差扩散处理时所使用的阈值,并基于所设置的阈值对所述第四多值图像数据进行误差扩散处理。
16.一种图像处理方法,用于对与像素区域相对应的输入图像数据进行处理,以通过打印单元和打印介质之间的包括第一相对移动和第二相对移动的多次相对移动,在所述像素区域中进行打印,所述图像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生成步骤,用于基于所述输入图像数据来生成与所述第一相对移动相对应的第一多值图像数据和与所述第二相对移动相对应的第二多值图像数据;以及
量化步骤,用于基于所述第一多值图像数据对所述第二多值图像数据进行量化处理,并且基于所述第二多值图像数据对所述第一多值图像数据进行量化处理。
17.一种图像处理方法,用于对与像素区域相对应的输入图像数据进行处理,以通过打印单元和打印介质之间的多次相对移动,在所述像素区域中进行打印,所述图像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生成步骤,用于基于所述输入图像数据来生成与所述多次相对移动中的至少一次相对移动相对应的第一多值图像数据以及与所述多次相对移动中的至少一次其它相对移动相对应的第二多值图像数据;以及
量化步骤,用于基于所述第一多值图像数据对所述第二多值图像数据进行量化处理,并且基于所述第二多值图像数据对所述第一多值图像数据进行量化处理。
18.一种图像处理方法,用于对与像素区域相对应的输入图像数据进行处理,以通过用于喷出近似等量的相同颜色的墨的多个打印元件组和打印介质之间的相对移动,在所述像素区域中进行打印,所述图像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生成步骤,用于基于所述输入图像数据来生成与所述多个打印元件组中的至少一个打印元件组相对应的第一多值图像数据以及与所述多个打印元件组中的至少一个其它打印元件组相对应的第二多值图像数据;以及
量化步骤,用于基于所述第一多值图像数据对所述第二多值图像数据进行量化处理,并且基于所述第二多值图像数据对所述第一多值图像数据进行量化处理。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图像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打印元件组以与打印元件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具有重叠部分的方式交错地排列在所述打印元件排列方向上,以及
在所述生成步骤中,基于与所述重叠部分相对应的输入图像数据,来生成与和所述重叠部分相关的一个打印元件组相对应的第一多值图像数据以及与和所述重叠部分相关的其它打印元件组相对应的第二多值图像数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145719A JP5059057B2 (ja) | 2009-06-18 | 2009-06-18 |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
JP2009-145719 | 2009-06-18 | ||
PCT/JP2010/004040 WO2010146862A1 (ja) | 2009-06-18 | 2010-06-17 |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458859A true CN102458859A (zh) | 2012-05-16 |
CN102458859B CN102458859B (zh) | 2015-03-25 |
Family
ID=433561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80027327.8A Active CN102458859B (zh) | 2009-06-18 | 2010-06-17 | 图像处理设备和图像处理方法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503031B2 (zh) |
EP (1) | EP2422981B1 (zh) |
JP (1) | JP5059057B2 (zh) |
CN (1) | CN102458859B (zh) |
WO (1) | WO2010146862A1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799327A (zh) * | 2015-01-21 | 2016-07-27 | 佳能株式会社 | 图像处理装置及图像处理方法 |
CN106068185A (zh) * | 2014-03-07 | 2016-11-02 | 株式会社御牧工程 | 印刷装置和印刷方法 |
CN106454006A (zh) * | 2015-08-07 | 2017-02-22 | 佳能株式会社 | 图像处理装置和图像处理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328505B2 (ja) * | 2009-06-18 | 2013-10-3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
JP5341632B2 (ja) * | 2009-06-18 | 2013-11-1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
JP5694761B2 (ja) * | 2010-12-28 | 2015-04-0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JP6298229B2 (ja) * | 2011-12-27 | 2018-03-2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印刷データ生成装置、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
JP5929674B2 (ja) * | 2012-09-28 | 2016-06-0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搬送装置 |
JP6296726B2 (ja) * | 2012-11-16 | 2018-03-2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ディザパタン作成方法および画像処理装置 |
US9087291B2 (en) | 2013-10-01 | 2015-07-2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setting thresholds of dither patterns based on density range and generating binary data depending on thresholds of target pixels |
JP6312397B2 (ja) | 2013-10-01 | 2018-04-1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ディザパタン作成方法 |
US9210292B2 (en) | 2013-10-01 | 2015-12-0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using different dither patterns for different inks and selecting a quantization process for each ink |
JP6498132B2 (ja) | 2015-02-12 | 2019-04-1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憶媒体 |
JP6587552B2 (ja) | 2015-02-20 | 2019-10-0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
JP6422405B2 (ja) | 2015-07-01 | 2018-11-1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
JP6433384B2 (ja) | 2015-07-01 | 2018-12-0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
JP6465765B2 (ja) | 2015-07-01 | 2019-02-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
JP6512965B2 (ja) * | 2015-07-01 | 2019-05-1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
JP6478841B2 (ja) | 2015-07-01 | 2019-03-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
JP6537376B2 (ja) | 2015-07-01 | 2019-07-0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
JP6496239B2 (ja) * | 2015-12-16 | 2019-04-03 | 株式会社ミマキ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方法 |
JP6732518B2 (ja) | 2016-04-27 | 2020-07-2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
JP6732525B2 (ja) | 2016-05-02 | 2020-07-2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
JP6645702B2 (ja) | 2016-09-30 | 2020-02-1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信号抽出処理装置および信号抽出処理方法 |
US10846574B1 (en) * | 2019-07-12 | 2020-11-24 | Electronics For Imaging, Inc. | Variable smoothing in printing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58119A (ja) * | 1994-08-26 | 1996-03-05 | Canon Inc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2004009534A (ja) * | 2002-06-06 | 2004-01-15 | Canon Inc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方法 |
US20060164690A1 (en) * | 2000-11-30 | 2006-07-27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
US20060274100A1 (en) * | 2005-06-03 | 2006-12-07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nk jet printing apparatus, ink jet print head, ink jet printing method, and method and program for setting print conditions |
CN101432141A (zh) * | 2006-08-28 | 2009-05-13 | 佳能株式会社 | 图像数据生成装置、图像记录装置和图像数据生成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620817B2 (ja) | 1998-05-29 | 2011-01-2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
JP3542298B2 (ja) * | 1999-02-26 | 2004-07-14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カラー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記録媒体 |
JP3962508B2 (ja) * | 1999-08-27 | 2007-08-2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その方法、並びに、記憶媒体 |
JP3902898B2 (ja) * | 1999-11-29 | 2007-04-1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方法、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処理方法 |
JP4463970B2 (ja) * | 2000-11-30 | 2010-05-1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処理方法 |
JP2003116015A (ja) * | 2001-10-04 | 2003-04-18 | Canon Inc |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及びコンピュータ可読記憶媒体 |
US7002708B2 (en) * | 2001-10-29 | 2006-02-21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Delayed decision dot placement for plane-dependent CMYK error diffusion |
JP3762319B2 (ja) * | 2002-03-15 | 2006-04-0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方法、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処理システム |
EP1345411B1 (en) * | 2002-03-15 | 2018-11-2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program |
JP4107059B2 (ja) * | 2002-03-20 | 2008-06-25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画像処理装置 |
JP4095423B2 (ja) * | 2002-12-06 | 2008-06-0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データ処理方法、記憶媒体、プログラム |
US7352489B2 (en) * | 2004-03-24 | 2008-04-01 | Sharp Laboratories Of America, Inc. | Color error diffusion method for multi-level output device |
JP2009145719A (ja) | 2007-12-17 | 2009-07-02 | Seiko Epson Corp | カラーフィルター用インク、カラーフィルター用インクセット、カラーフィルター、画像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
JP2009262454A (ja) * | 2008-04-25 | 2009-11-12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その制御手段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
US7982916B2 (en) * | 2008-11-21 | 2011-07-19 | Eastman Kodak Company | Color error diffusion with error signal offset |
JP5361650B2 (ja) * | 2009-10-09 | 2013-12-0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処理方法 |
JP2011083932A (ja) * | 2009-10-14 | 2011-04-28 | Canon Inc |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処理方法 |
JP2011109383A (ja) * | 2009-11-17 | 2011-06-02 | Canon Inc |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
-
2009
- 2009-06-18 JP JP2009145719A patent/JP5059057B2/ja active Active
-
2010
- 2010-06-17 WO PCT/JP2010/004040 patent/WO2010146862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0-06-17 EP EP10789241.6A patent/EP2422981B1/en active Active
- 2010-06-17 CN CN201080027327.8A patent/CN102458859B/zh active Active
- 2010-12-07 US US12/962,044 patent/US8503031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58119A (ja) * | 1994-08-26 | 1996-03-05 | Canon Inc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US20060164690A1 (en) * | 2000-11-30 | 2006-07-27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
JP2004009534A (ja) * | 2002-06-06 | 2004-01-15 | Canon Inc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方法 |
US20060274100A1 (en) * | 2005-06-03 | 2006-12-07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nk jet printing apparatus, ink jet print head, ink jet printing method, and method and program for setting print conditions |
CN101432141A (zh) * | 2006-08-28 | 2009-05-13 | 佳能株式会社 | 图像数据生成装置、图像记录装置和图像数据生成方法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068185A (zh) * | 2014-03-07 | 2016-11-02 | 株式会社御牧工程 | 印刷装置和印刷方法 |
CN105799327A (zh) * | 2015-01-21 | 2016-07-27 | 佳能株式会社 | 图像处理装置及图像处理方法 |
CN105799327B (zh) * | 2015-01-21 | 2018-06-22 | 佳能株式会社 | 图像处理装置及图像处理方法 |
CN106454006A (zh) * | 2015-08-07 | 2017-02-22 | 佳能株式会社 | 图像处理装置和图像处理方法 |
US10165153B2 (en) | 2015-08-07 | 2018-12-2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
CN106454006B (zh) * | 2015-08-07 | 2019-04-26 | 佳能株式会社 | 图像处理装置和图像处理方法 |
US10462333B2 (en) | 2015-08-07 | 2019-10-2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quantizing first, second and third color data using first and second threshold matrices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422981A1 (en) | 2012-02-29 |
US20110075174A1 (en) | 2011-03-31 |
EP2422981A4 (en) | 2014-05-14 |
WO2010146862A1 (ja) | 2010-12-23 |
EP2422981B1 (en) | 2017-08-09 |
CN102458859B (zh) | 2015-03-25 |
US8503031B2 (en) | 2013-08-06 |
JP5059057B2 (ja) | 2012-10-24 |
JP2011000801A (ja) | 2011-01-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458859B (zh) | 图像处理设备和图像处理方法 | |
CN102458860B (zh) | 图像处理设备和图像处理方法 | |
JP5328505B2 (ja) |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 |
US5825377A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k-jet recording with inks having different densities | |
US7494204B2 (en) | Correction of paper feed error during interlace printing using a representative correction value | |
CN102431288A (zh) | 喷墨打印装置和喷墨打印方法 | |
JP3774505B2 (ja) | 中間調記録装置、中間調記録方法、インクタンク、ヘッドカートリッジ、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 |
CN102461148B (zh) | 图像处理设备和图像处理方法 | |
US20080246794A1 (en) | Printing control method, printing control apparatus, medium on which printing control program is recorded | |
JP3982211B2 (ja) | プリンタにおける紙送り誤差の補正 | |
JP2001138555A (ja) | 印刷制御装置、印刷装置、印刷制御方法、印刷方法、記録媒体、および色変換テーブルの設定方法 | |
US20050018222A1 (en) | Printing control apparatus, printing control method, and printing control program product | |
JP5165130B2 (ja) |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 |
US7623263B2 (en) | Settings for monotone printing and color printing | |
CN102431307A (zh) | 图像记录系统及图像记录方法 | |
JP4186486B2 (ja) | 色調を付与可能な単色プリンタ、および画像処理装置 | |
JP2012006258A (ja) |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記録装置 | |
JP4032676B2 (ja) | 画像記録方法及びそれを適用した画像記録装置、並びにその画像記録装置に適用される画像記録処理用プログラム | |
JP2012006257A (ja) |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