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48386B - 处置器械 - Google Patents

处置器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48386B
CN102448386B CN201080023971.8A CN201080023971A CN102448386B CN 102448386 B CN102448386 B CN 102448386B CN 201080023971 A CN201080023971 A CN 201080023971A CN 102448386 B CN102448386 B CN 10244838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rotation process
process line
flexible pipe
revolv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2397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48386A (zh
Inventor
内藤公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4483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483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483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483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28Surgical forceps
    • A61B17/29Forceps for use in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34/00Computer-aided surgery; Manipulators or robo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surgery
    • A61B34/70Manipula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surgery
    • A61B34/71Manipulators operated by drive cable mechanis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28Surgical forceps
    • A61B17/29Forceps for use in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61B2017/2926Details of heads or jaws
    • A61B2017/2927Details of heads or jaws the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head being adjustable with respect to the shaft
    • A61B2017/2929Details of heads or jaws the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head being adjustable with respect to the shaft with a head rotatable about the longitudinal axis of the shaft

Abstract

处置器械(1)具有:旋转件(26),其设置在前端处置部(4)和挠性管部(5)之间,能够与前端处置部(4)一体地相对于挠性管部(5)向绕轴线方向旋转;旋转操作线(21A、21B),其通过旋转操作手柄(12)而被牵引或松弛,从而使前端处置部(4)旋转;和线固定部(40),其设置于旋转件(26)或比旋转件(26)靠前端方向侧的部位,并且旋转操作线(21A、21B)的前端固定于该线固定部(40)。另外,处置器械(1)具有方向变更部(47A、47B),该方向变更部将从线固定部(40)沿着从长度方向朝向周向倾斜的倾斜方向延伸设置于旋转件(26)的外周面的旋转操作线(21A、21B)的延伸设置方向从倾斜方向变更,并使旋转操作线(21A、21B)延伸设置至旋转操作手柄(12)。

Description

处置器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插入到患者的体腔内来进行患部的处置的钳子和操纵装置等处置器械。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利用高频电极把持患部来进行处置的高频处置器械。该高频处置器械具有用于插入体腔内的插入部、和设置在比插入部靠基端方向侧的位置的操作部。插入部具有设置有高频电极的前端处置部、和设置在比前端处置部靠基端方向侧的位置且沿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挠性管部。在进行前端处置部的旋转动作时,通过使操作部旋转,将转矩经由贯穿插入到挠性管部内部的作为旋转操作传递部件的导电线传递至前端处置部。由此使前端处置部相对于挠性管部向绕轴线方向旋转。 
另外,也使用在前端处置部设置有马达的处置器械。在该处置器械中,通过驱动马达,使前端处置部进行旋转动作。 
进而,还使用在前端处置部设置锥齿轮并通过使锥齿轮旋转而使前端处置部进行旋转动作的处置器械。在该处置器械中,在锥齿轮连接有贯穿插入到挠性管部内部的线等旋转操作传递部件。通过牵引或松弛线,使锥齿轮旋转,从而使前端处置部相对于挠性管部向绕轴线方向旋转。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4251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高频处置器械中,由于是传递操作部的转矩的导电线沿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结构,所以有时在导电线的基端侧的转矩无法适当地传递至前端处置部。在该情况下,前端处置部的旋转追随性降低,操作部的旋转量和前端处置部的旋转量不同,或者前端处置部的旋转动作产生不均。
在前端处置部设置有马达或锥齿轮的处置器械中,不会产生前端处置部的旋转追随性降低的问题。但是,由于在前端处置部设置有马达或锥齿轮,而使得前端处置部的直径变粗。 
本发明就是着眼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旋转操作能够适当地传递至前端处置部并且能够实现前端处置部的细径化的处置器械。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本发明的某方式中,提供了一种处置器械,所述处置器械具有:挠性管部,其具有长度方向轴线且沿上述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前端处置部,其设置在比上述挠性管部靠前端方向侧的位置,能够相对于上述挠性管部向绕轴线方向旋转;旋转件,其设置在上述前端处置部和上述挠性管部之间,能够与上述前端处置部一体地相对于上述挠性管部向上述绕轴线方向旋转;旋转操作部,其设置在比上述挠性管部靠基端方向侧的位置,进行上述前端处置部的旋转操作;旋转操作线,其通过上述旋转操作部而被牵引或松弛,从而使上述前端处置部旋转;线固定部,其设置于上述旋转件或比上述旋转件靠前端方向侧的部位,并且上述旋转操作线的前端固定于该线固定部;以及方向变更部,其将从上述线固定部沿着从上述长度方向朝向周向倾斜的倾斜方向延伸设置于上述旋转件的外周面的上述旋转操作线的延伸设置方向从上述倾斜方向变更,并使上述旋转操作线延伸设置至上述旋转操作部。 
该处置器械还可以具有线插入部,该线插入部使得由上述方向变更部使上述延伸设置方向从上述倾斜方向变更了的上述旋转操作线插入上述挠性管部的内部。 
并且,优选的是,上述方向变更部具有凸部,该凸部以朝向外周方向突出的状态设置于上述挠性管部的前端方向侧的部位的外周面、或者设置于以固定于上述挠性管部的状态设置在上述挠性管部与上述旋转件之间的另外部件的外周面,该凸部通过与延伸设置于上述旋转件的上述外周面的上述旋转操作线抵接,来变更上述旋转操作线的上述延伸设置方向。另外优选的是,上述凸部具有与上述旋转操作线抵接的圆弧状面。 
另外,上述旋转操作线可以具有:第一旋转操作线,其从上述线固定部沿着第一倾斜方向延伸设置于上述旋转件的上述外周面;和第二旋转操作线,其从上述线固定部沿着第二倾斜方向延伸设置于上述旋转件的上述外周面,该第二倾斜方向是从上述长度方向朝向上述周向而向上述第一倾斜方向的相反方向倾斜的方向,上述凸部具有与上述第一旋转操作线抵接的第一凸部、和与上述第二旋转操作线抵接的第二凸部。 
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上述旋转件具有上述第一旋转操作线与上述第二旋转操作线在上述外周面交叉的线交叉部。另外优选的是,上述第一凸部具有位于从上述挠性管部的上述长度方向轴线沿径向离开第一距离的位置的第一根部,上述第二凸部具有位于从上述挠性管部的上述长度方向轴线沿上述径向离开第二距离的位置的第二根部,所述第二距离小于上述第一距离,并且与上述第一距离的差大于等于上述第一旋转操作线和上述第二旋转操作线的直径。 
上述挠性管部的上述外周面优选具有配置上述凸部的凸部配置面,该凸部配置面的在径向上距上述挠性管部的上述长度方向轴线的距离比上述外周面的其它部分的该距离小。另外优选的是,以固定于上述挠性管部的状态设置的上述另外部件的上述外周面具有配置上述凸部的凸部配置面,该凸部配置面的在径向上距上述挠性管部的上述长度方向轴线的距离比上述外周面的其它部分的该距离小。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旋转操作适当地传递至前端处置部并且能够实现前端处置部的细径化的处置器械。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处置器械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处置器械的操作部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处置器械的前端方向侧的部位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处置器械的前端方向侧的部位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5是在取下第一罩和第二罩的状态下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处置器械的前端方向侧的部位的立体图。 
图6是在取下第一罩和第二罩的状态下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处置器械的前端方向侧的部位的俯视图。 
图7是在取下第一罩和第二罩的状态下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处置器械的前端方向侧的部位的侧视图。 
图8是在取下第一罩和第二罩的状态下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处置器械的前端方向侧的部位的仰视图。 
图9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处置器械的用于固定第一旋转操作线和第二旋转操作线的前端的线固定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0是沿图7的10-10线的剖视图。 
图11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处置器械的前端处置部向绕轴线方向的旋转动作的示意图。 
图1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处置器械的前端方向侧的部位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处置器械的示意图。 
图1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处置器械的前端方向侧的部位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的处置器械的前端方向侧的部位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处置器械的前端方向侧的部位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7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处置器械的前端方向侧的部位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18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处置器械与内窥镜一起使用的使用状态的示意图。 
图19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处置器械的前端方向侧的部位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20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处置器械的前端方向侧的部位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21是表示第一参照例的处置器械的示意图。 
图22是表示第二参照例的处置器械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11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处置器械1的结构的图。如图1所示,处置器械1具有用于插入体腔内的插入部2、和设置在比插入部2靠基端方向侧的位置的操作部3。插入部2具有进行处置的前端处置部4、和设置在比前端处置部4靠基端方向侧的位置且沿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挠性管部5。在前端处置部4设置有把持组织等的把持部6。另外,挠性管部5具有长度方向轴线C。 
图2是表示操作部3的结构的图。如图2所示,操作部3具有:操作部主体10;进行由把持部6把持组织等的把持操作的作为把持操作部的把持操作手柄11;和进行使前端处置部4相对于挠性管部5向绕轴线方向旋转的旋转操作的作为旋转操作部的旋转操作手柄12。 
把持操作手柄11以能够沿长度方向相对于操作部主体10移动的状态安装于操作部主体10。在把持操作手柄11固定有把持操作线16的基端,把持操作线16是将把持操作传递至把持部6的把持操作传递部件。把持操作线16通过挠性管部5的内部,且前端与前端处置部4的把持部6连接。在挠性管部5的内部,把持操作线16贯穿插入把持操作用的螺旋管17的内部。通过使把持操作手柄11相对于操作部主体10沿着长度方向移动,来牵引或松弛把持操作线16。 
旋转操作手柄12以能够向绕轴线方向相对于操作部主体10旋转的状态安装于操作部主体10。在旋转操作手柄12连结有锥齿轮20。锥齿轮20具有与旋转操作手柄12连结的第一齿轮20A、和与第一齿轮20A啮合的第二齿轮20B。在第二齿轮20B连接有将旋转操作传递至前端处置部4的作为旋转操作传递部件的第一旋转操作线21A的基端和第二旋转操作线21B的基端。第一旋转操作线21A和第二旋转操作线21B被引导线轮22引导至挠性管部5的内部,并在挠性管部5的内部沿大致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在挠性管部5的内部,第一旋转操作线21A和第二旋转操作线21B分别贯穿插入在对应的旋转操作用的螺旋管23A、23B的内部。例如,第一旋转操作线21A贯穿插入在螺旋管23A中。通过使旋转操作手柄12向绕轴线方向旋转,从而使锥齿轮20的第一齿轮20A与旋转操作手柄12一体地向绕轴线方向旋转。通过第一齿轮20A的旋转,使第二齿轮20B以相对于长度方向正交的轴线为中心旋转。通过第二齿轮20B向旋转方向的一方旋转,第一旋转操作线21A被牵引,而第二旋转操作线21B被松弛。通过第二齿轮20B向旋转方向的另一方旋转,从而第一旋转操作线21A被松弛,而第二旋转操作线21B被牵引。 
图3和图4是表示处置器械1的前端方向侧的部位的结构的图。如图3和图4所示,在前端处置部4与挠性管部5之间,以固定于前端处置部4的状态设置有旋转件26。在旋转件26与挠性管部5之间设置有旋转件支承部件27。旋转件支承部件27以固定于挠性管部5的状态而与挠性管部5连结。旋转件26以能够向绕轴线方向旋转的状态与旋转件支承部件27连结。在比旋转件支承部件27靠外周方向侧的位置设置有圆筒状的第一罩30。第一罩30以固定于挠性管部5的状态与挠性管部5连结。在比第一罩30靠前端方向侧的位置,以固定于第一罩30的状态设置有圆锥台筒状的第二罩31。通过这样的结构,使得前端处置部4和旋转件26能够一体地相对于挠性管部5、旋转件支承部件27、第一罩30和第二罩31向绕轴线方向旋转。 
此外,如图3所示,也可以在前端处置部4的外周面设置第一标记33A,并在第二罩31的外周面设置第二标记33B。这样,手术者从与处置器械1一起使用的内窥镜等的图像确认第一标记33A与第二标记33B的位置关系。另外,从第一标记33A与第二标记33B的位置关系,能够认识到前端处置部4的中立位置(初始位置)和前端处置部4从中立位置相对于挠性管部5向绕轴线方向旋转的旋转量。 
如图3和图4所示,前端处置部4具有处置部主体25。在处置部主体25的前端方向侧的部位设置有构成把持部6的第一夹持部35A。另外,在处置部主体25,经由连结销36枢转支承有第二夹持部35B。第二夹持部35B能够与处置部主体25一体地相对于挠性管部5向绕轴线方向旋转。另外,第二夹持部35B能够以连结销36为中心相对于处置部主体25旋转。通过第二夹持部35B相对于处置部主体25旋转,从而使得第二夹持部35B相对于处置部主体25的第一夹持部35A进行开闭动作。 
如图4所示,供把持操作线16贯穿插入的把持操作用的螺旋管17通过挠性管部5和旋转件支承部件27的内部,并以前端固定于旋转件26的状态与旋转件26连结。把持操作线16延伸设置至比螺旋管17的前端更靠前端方向侧的位置。在处置部主体25的内部设置有经由连结销38而与第二夹持部35B连结的连结部件39。把持操作线16通过旋转件26的内部,并且前端固定于连结部件39。通过这样的结构,使得在通过把持操作手柄11的操作牵引或松弛把持操作线16时,连结部件39与把持操作线16的牵引或松弛对应地沿长度方向移动。通过连结部件39的移动,使第二夹持部35B相对于处置部主体25以连结销36为中心进行转动动作。通过连结部件39向前端方向移动,使得第二夹持部35B向相对于第一夹持部35A打开的方向转动。另 一方面,通过连结部件39向基端方向移动,使得第二夹持部35B向相对于第一夹持部35A闭合的方向转动。 
图5至图8是表示在取下第一罩30和第二罩31的状态下的处置器械1的前端方向侧的部位的结构的图。如图8所示,在旋转件26的前端方向侧的部位设置有沿径向贯通旋转件26的贯通孔41。 
图9是表示固定第一旋转操作线21A和第二旋转操作线21B的前端的线固定部40的结构的图。如图9所示,在处置部主体25(前端处置部4)的比旋转件26靠内周方向侧的部分沿着周向设置有槽部42。在槽部42,通过钎焊等以卷绕的状态固定有一根线状部件43,并形成卷绕部43A。线状部件43从卷绕部43A的两端通过贯通孔41,并向旋转件26的外周方向侧延伸出。从线状部件43的卷绕部43A的一端向旋转件26的外周方向侧延伸出的部分形成第一旋转操作线21A,从卷绕部43A的另一端向旋转件26的外周方向侧延伸出的部分形成第二旋转操作线21B。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考虑到处置器械的组装作业的效率等,而利用一根线状部件43形成第一旋转操作线21A和第二旋转操作线21B,但不限于此。例如,第一旋转操作线21A和第二旋转操作线21B可以分别由单独的两根线状部件形成,各个线状部件固定在前端处置部4的槽部42。 
图10是沿图7的10-10线的剖视图。如图5和图10所示,旋转件支承部件27的外周面具有在径向上距挠性管部5的长度方向轴线C的距离比外周面的其它部分小的第一面45A和第二面45B。第一面45A和第二面45B例如通过将旋转件支承部件27沿径向呈平面状切口而形成。第一面45A配置于在周向上离开旋转件26的贯通孔41的位置。第二面45B配置于在周向上向第一面45A的相反方向离开旋转件26的贯通孔41的位置。在第一面45A设置有朝向外周方向突出的第一凸部47A。同样,在第二面45B设置有从外周面朝向外周方向突出的第二凸部47B。即,第一面45A是配置第一凸部47A的凸部配置面,第二面45B是配置第二凸部47B的凸部配置面。如图5和图6所示,在第一凸部47A设置有第一圆弧状面48A,在第二凸部47B设置有第二圆弧状面48B。 
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面45A和第二面45B形成为平面状,但不限于此。例如第一面45A和第二面45B也可以形成为曲面状。即,在第一面45A和第二面45B中,只要在径向上距挠性管部5的长度方向轴线C的距离比旋转件支承部件 27的外周面的其它部分小即可。另外,第一圆弧状面48A和第二圆弧状面48B的半径优选是第一旋转操作线21A和第二旋转操作线21B的最小弯曲半径(R)以上。 
如图5至图8所示,从线固定部40向外周方向延伸出的第一旋转操作线21A沿着第一倾斜方向延伸设置于旋转件26的外周面,所述第一倾斜方向是从长度方向朝向周向倾斜的方向。另外,第一旋转操作线21A沿着第一圆弧状面48A与第一凸部47A抵接。即,第一旋转操作线21A与第一凸部47A的第一圆弧状面48A抵接。通过第一旋转操作线21A与第一凸部47A抵接,将第一旋转操作线21A的延伸设置方向从第一倾斜方向变更。在比第一凸部47A靠基端方向侧的部位设置有第一孔部46A。延伸设置方向由第一凸部47A从第一倾斜方向变更了的第一旋转操作线21A从第一孔部46A插入挠性管部5的内部。即,第一孔部46A是用于使第一旋转操作线21A插入挠性管部5内部的线插入部。插入到挠性管部5内部的第一旋转操作线21A延伸设置至旋转操作部(旋转操作手柄12)。 
另一方面,从线固定部40向外周方向延伸出的第二旋转操作线21B沿着第二倾斜方向延伸设置于旋转件26的外周面,所述第二倾斜方向是从长度方向朝向周向而向第一倾斜方向的相反方向倾斜的方向。另外,第二旋转操作线21B沿着第二圆弧状面48B与第二凸部47B抵接。即,第二旋转操作线21B与第二凸部47B的第二圆弧状面48B抵接。通过第二旋转操作线21B与第二凸部47B抵接,将第二旋转操作线21B的延伸设置方向从第二倾斜方向变更。在比第二凸部47B靠基端方向侧的部位设置有第二孔部46B。延伸设置方向由第二凸部47B从第二倾斜方向变更了的第二旋转操作线21B从第二孔部46B插入挠性管部5的内部。即,第二孔部46B是用于使第二旋转操作线21B插入挠性管部5内部的线插入部。插入到挠性管部5内部的第二旋转操作线21B延伸设置至旋转操作部(旋转操作手柄12)。 
如图5和图6所示,在旋转件26的外周面设置有第一旋转操作线21A和第二旋转操作线21B交叉的线交叉部49。即,在线固定部40和第一凸部47A(第二凸部47B)之间设置有线交叉部49。如图10所示,从旋转件支承部件27的轴线中心(挠性管部5的长度方向轴线C)到第一面45A的第一距离a大于从旋转件支承部件27的轴线中心(挠性管部5的长度方向轴线C)到第二面45B的第二距离b。即,在第一凸部47A中,以从挠性管部5的长度方向轴线C沿径向离开第一距离a的方式设置有第一根部44A。另外,在第二凸部47B中,以从挠性管部5的长度方向轴线C 沿径向离开比第一距离a小的第二距离b的方式设置有第二根部44B。因此,在线交叉部49,在第一旋转操作线21A配置于外周方向侧而第二旋转操作线21B配置于内周方向侧的状态下,第一旋转操作线21A和第二旋转操作线21B交叉。在此,第一距离a与第二距离b的差(a-b)优选为大于等于第一旋转操作线21A和第二旋转操作线21B的直径。由此,在线交叉部49,第一旋转操作线21A和第二旋转操作线21B以不相互接触的状态交叉。 
此外,从旋转件支承部件27的轴线中心到第一面45A的第一距离a也可以小于从旋转件支承部件27的轴线中心到第二面45B的第二距离b。在该情况下,在线交叉部49,在第一旋转操作线21A配置于内周方向侧而第二旋转操作线21B配置于外周方向侧的状态下,第一旋转操作线21A和第二旋转操作线21B交叉。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处置器械1的作用。在处置器械1中,在使前端处置部4相对于挠性管部5向绕轴线方向旋转时,使旋转操作手柄12向旋转方向的一方旋转。由此,经由锥齿轮20牵引第一旋转操作线21A并松弛第二旋转操作线21B。 
图11是用于说明前端处置部4向绕轴线方向的旋转动作的图。在线固定部40和第一凸部47A之间,第一旋转操作线21A沿着从长度方向朝向周向倾斜的第一倾斜方向延伸设置于旋转件26的外周面。因此,如图11所示,通过牵引第一旋转操作线21A,对旋转件26向第一倾斜方向施加力F。力F分解为朝向长度方向的力F1和朝向周向的力F2。通过朝向周向的力F2,使旋转件26向旋转方向的一方旋转。这时,处置部主体25和第二夹持部35B(前端处置部4)与旋转件26一体地向绕轴线方向旋转。这样,前端处置部4和旋转件26相对于挠性管部5和旋转件支承部件27向旋转方向的一方旋转。 
另一方面,当使旋转操作手柄12向旋转方向的另一方旋转时,经由锥齿轮20松弛第一旋转操作线21A并牵引第二旋转操作线21B。在线固定部40和第二凸部47B之间,第二旋转操作线21B沿着从长度方向朝向周向而向第一倾斜方向的相反方向倾斜的第二倾斜方向延伸设置于旋转件26的外周面。因此,通过牵引第二旋转操作线21B,对旋转件26向第二倾斜方向施加力。该力分解为朝向长度方向的力和向力F2的相反方向作用的朝向周向的力。通过向力F2的相反方向作用的力,使旋转件26向旋转方向的另一方旋转。这时,处置部主体25和第二夹持部35B(前端处置部4)与旋转件26一体地向绕轴线方向旋转。这样,前端处置部4和旋转件26相对于挠性 管部5和旋转件支承部件27向旋转方向的另一方旋转。 
在处置器械1中,第一旋转操作线21A沿着第一圆弧状面48A与第一凸部47A抵接,第二旋转操作线21B沿着第二圆弧状面48B与第二凸部47B抵接。因此,在牵引第一旋转操作线21A时,从第一凸部47A对第一旋转操作线21A施加的应力减小。同样,在牵引第二旋转操作线21B时,从第二凸部47B对第二旋转操作线21B施加的应力减小。另外,通过使第一凸部47A的第一圆弧状面48A的半径为第一旋转操作线21A的最小弯曲R以上,从而进一步减小了从第一凸部47A对第一旋转操作线21A施加的应力。关于第二旋转操作线21B和第二凸部47B也是同样的。 
另外,在处置器械1中,在旋转件26的外周面的线固定部40和第一凸部47A(第二凸部47B)之间的部分设置有第一旋转操作线21A和第二旋转操作线21B交叉的线交叉部49。通过设置线交叉部49,使得在前端处置部4相对于挠性管部5向绕轴线方向旋转时,前端处置部4在从中立位置(初始位置)起的±180度以上的范围旋转。 
另外,在处置器械1中,从旋转件支承部件27的轴线中心(挠性管部5的长度方向轴线C)到第一面45A(第一凸部47A的第一根部44A)的第一距离a大于从旋转件支承部件27的轴线中心(挠性管部5的长度方向轴线C)到第二面45B(第二凸部47B的第二根部44B)的第二距离b。在此,通过使第一距离a与第二距离b的差(a-b)大于等于第一旋转操作线21A和第二旋转操作线21B的直径,从而使得在线交叉部49处第一旋转操作线21A和第二旋转操作线21B以不相互接触的状态交叉。由此,减小了线交叉部49处的因第一旋转操作线21A和第二旋转操作线21B的摩擦所产生的影响。 
进而,在处置器械1中,在旋转件支承部件27的外周面设置有在径向上距挠性管部5的长度方向轴线C的距离比外周面的其它部分小的第一面45A和第二面45B。另外,在第一面45A设置有第一凸部47A,并且在第二面45B设置有第二凸部47B。因此,与在旋转件支承部件27的外周面的第一面45A以外的部分并且在第二面45B以外的部分设置第一凸部47A和第二凸部47B的情况相比,处置器械1的前端方向侧的部位变得细径化。 
因此,在上述结构的处置器械1中起到以下效果。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处置器械1中,通过利用旋转操作手柄12的操作牵引第一旋转操作线21A,来对旋转件26向 第一倾斜方向施加力F。该力F分解为朝向长度方向的力F1和朝向周向的力F2。通过力F2,使旋转件26、处置部主体25和第二夹持部35B(前端处置部4)向旋转方向的一方旋转。同样,通过利用旋转操作手柄12的操作牵引第二旋转操作线21B,来对旋转件26向第二倾斜方向施加力。向第二倾斜方向的力分解为朝向长度方向的力和向力F2的相反方向作用的朝向周向的力。通过向力F2的相反方向的力,使旋转件26、处置部主体25和第二夹持部35B(前端处置部4)向旋转方向的另一方旋转。如上所述,前端处置部4和旋转件26相对于挠性管部5和旋转件支承部件27向绕轴线方向旋转,因此旋转操作适当地传递至前端处置部4。另外,由于不是在前端处置部4设置有马达和锥齿轮等的结构,因此能够实现前端处置部4的细径化。因此,能够提供旋转操作适当地传递至前端处置部4并且能够实现前端处置部4的细径化的处置器械1。 
另外,在处置器械1中,第一旋转操作线21A沿着第一圆弧状面48A与第一凸部47A抵接,第二旋转操作线21B沿着第二圆弧状面48B与第二凸部47B抵接。因此,在牵引第一旋转操作线21A时,能够减小从第一凸部47A对第一旋转操作线21A施加的应力。同样,在牵引第二旋转操作线21B时,能够减小从第二凸部47B对第二旋转操作线21B施加的应力。另外,通过使第一凸部47A的第一圆弧状面48A的半径为第一旋转操作线21A的最小弯曲R以上,能够进一步减小从第一凸部47A对第一旋转操作线21A施加的应力。关于第二旋转操作线21B和第二凸部47B也是同样的。 
另外,在处置器械1中,在旋转件26的外周面的线固定部40和第一凸部47A(第二凸部47B)之间的部分设置有第一旋转操作线21A和第二旋转操作线21B交叉的线交叉部49。通过设置线交叉部49,使得在前端处置部4相对于挠性管部5向绕轴线方向旋转时,能够使前端处置部4在从中立位置(初始位置)起的±180度以上的范围旋转。 
另外,在处置器械1中,从旋转件支承部件27的轴线中心(挠性管部5的长度方向轴线C)到第一面45A(第一凸部47A的第一根部44A)的第一距离a大于从旋转件支承部件27的轴线中心(挠性管部5的长度方向轴线C)到第二面45B(第二凸部47B的第二根部44B)的第二距离b。在此,通过使第一距离a与第二距离b的差(a-b)大于等于第一旋转操作线21A和第二旋转操作线21B的直径,使得在线交 叉部49处,第一旋转操作线21A和第二旋转操作线21B以不相互接触的状态交叉。由此,能够减小线交叉部49处的因第一旋转操作线21A和第二旋转操作线21B的摩擦所产生的影响。 
进而,在处置器械1中,在旋转件支承部件27的外周面设置有在径向上距挠性管部5的长度方向轴线C的距离比外周面的其它部分小的第一面45A和第二面45B。另外,在第一面45A设置有第一凸部47A,并且在第二面45B设置有第二凸部47B。因此,与在旋转件支承部件27的外周面的第一面45A以外的部分并且在第二面45B以外的部分设置第一凸部47A和第二凸部47B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处置器械1的前端方向侧的部位细径化。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接下来参照图12至图15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此外,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和具有相同功能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图1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处置器械1的前端方向侧的部位的结构的图。如图12所示,在本变形例的处置器械1中,供把持操作线16贯穿插入的把持操作线用的螺旋管17的前端不是连结于旋转件26,而是以固定于旋转件支承部件27的状态与旋转件支承部件27连结。在将螺旋管17与旋转件26连结的情况下,当旋转件26向绕轴线方向进行旋转动作时,螺旋管17和把持操作线16一体地旋转。因此,使旋转件26旋转的转矩增大。另外,由于把持操作线用的螺旋管17和把持操作线16旋转,使得把持操作线16容易从挠性管部5内部的其它内置物受到摩擦的影响。因此,需要使把持操作线16粗径化,以防止把持操作线16断掉。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处置器械1中,由于把持操作线用的螺旋管17与旋转件支承部件27连结,所以在旋转件26进行旋转动作时,仅把持操作线16旋转,而螺旋管17不旋转。因此,能够减小使旋转件26旋转的转矩。另外,在旋转件26进行旋转动作时,仅在把持操作线16与螺旋管17之间产生摩擦。因此,与从挠性管部5内部的其它内置物受到摩擦的影响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把持操作线16细径化。 
图1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处置器械1的结构的图。如图13所示,在处置器械1的操作部51设置有进行由把持部6把持组织等的把持操作的把持操作部52。把持操作部52具有固定于操作部主体10的固定手柄55、和经由连结销56枢转支承于固定手柄55的可动手柄57。可动手柄57能够以连结销56为中心相对于 固定手柄55旋转。在可动手柄57连接有把持操作线16的基端。通过使可动手柄57向相对于固定手柄55闭合的方向旋转,来牵引把持操作线16。另外,通过使可动手柄57向相对于固定手柄55打开的方向旋转,来松弛把持操作线16。 
以上,如第二变形例所示,进行把持操作线16的牵引或松弛的结构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结构。同样,牵引或松弛第一旋转操作线21A和第二旋转操作线21B的结构也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结构。 
图1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处置器械1的前端方向侧的部位的图。如图14所示,在本变形例的旋转件支承部件27中未设置第一凸部47A和第二凸部47B。取而代之,在旋转件支承部件27设置了第一导向部61A和第二导向部61B。第一导向部61A具有第一贯穿插入孔62A,第二导向部61B具有第二贯穿插入孔62B。 
如图14所示,从线固定部40延伸出的第一旋转操作线21A沿着从长度方向朝向周向倾斜的第一倾斜方向延伸设置于旋转件26的外周面。另外,第一旋转操作线21A贯穿插入在第一导向部61A的第一贯穿插入孔62A中。通过第一旋转操作线21A贯穿插入在第一导向部61A的第一贯穿插入孔62A中,将第一旋转操作线21A的延伸设置方向从第一倾斜方向变更。延伸设置方向由第一导向部61A从第一倾斜方向变更了的第一旋转操作线21A从第一孔部46A插入挠性管部5的内部。即,第一孔部46A是用于使第一旋转操作线21A插入挠性管部5内部的线插入部。插入到挠性管部5内部的第一旋转操作线21A延伸设置至旋转操作部(旋转操作手柄12)。 
另一方面,从线固定部40延伸出的第二旋转操作线21B沿着从长度方向朝向周向而向第一倾斜方向的相反方向倾斜的第二倾斜方向延伸设置于旋转件26的外周面。另外,第二旋转操作线21B贯穿插入在第二导向部61B的第二贯穿插入孔62B中。通过第二旋转操作线21B贯穿插入在第二导向部61B的第二贯穿插入孔62B中,将第二旋转操作线21B的延伸设置方向从第二倾斜方向变更。延伸设置方向由第二导向部61B从第二倾斜方向变更了的第二旋转操作线21B从第二孔部46B插入挠性管部5的内部。即,第二孔部46B是用于使第二旋转操作线21B插入挠性管部5内部的线插入部。插入到挠性管部5内部的第二旋转操作线21B延伸设置至旋转操作部(旋转操作手柄12)。 
图1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的处置器械1的前端方向侧的部位的图。如图15所示,在本变形例的旋转件支承部件27中未设置第一凸部47A和第二凸部 47B。取而代之,在旋转件支承部件27设置了第一孔部65A和第二孔部65B。 
如图15所示,从线固定部40延伸出的第一旋转操作线21A沿着从长度方向朝向周向倾斜的第一倾斜方向延伸设置于旋转件26的外周面。另外,第一旋转操作线21A贯穿插入在旋转件支承部件27的第一孔部65A中。通过第一旋转操作线21A贯穿插入在第一孔部65A中,将第一旋转操作线21A的延伸设置方向从第一倾斜方向变更。另外,第一旋转操作线21A从第一孔部65A插入挠性管部5的内部。即,第一孔部65A是用于使第一旋转操作线21A插入挠性管部5内部的线插入部。插入到挠性管部5内部的第一旋转操作线21A延伸设置至旋转操作部(旋转操作手柄12)。 
另一方面,从线固定部40延伸出的第二旋转操作线21B沿着从长度方向朝向周向而向第一倾斜方向的相反方向倾斜的第二倾斜方向延伸设置于旋转件26的外周面。另外,第二旋转操作线21B贯穿插入在旋转件支承部件27的第二孔部65B中。通过第二旋转操作线21B贯穿插入在第二孔部65B中,将第二旋转操作线21B的延伸设置方向从第二倾斜方向变更。另外,第二旋转操作线21B从第二孔部65B插入挠性管部5的内部。即,第二孔部65B是用于使第二旋转操作线21B插入挠性管部5内部的线插入部。插入到挠性管部5内部的第二旋转操作线21B延伸设置至旋转操作部(旋转操作手柄12)。 
以上,根据第三变形例和第四变形例,将第一旋转操作线21A的延伸设置方向从第一倾斜方向变更了的结构、和将第二旋转操作线21B的延伸设置方向从第二倾斜方向变更了的结构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结构。即,只要设置将从线固定部40沿着第一倾斜方向延伸设置于旋转件26的外周面的第一旋转操作线21A的延伸设置方向从第一倾斜方向变更并使第一旋转操作线21A延伸设置至旋转操作部的方向变更部即可。同样,只要设置将从线固定部40沿着第二倾斜方向延伸设置于旋转件26的外周面的第二旋转操作线21B的延伸设置方向从第二倾斜方向变更并使第二旋转操作线21B延伸设置至旋转操作部的方向变更部即可。 
另外,在作为第一旋转操作线21A的方向变更部设置第一凸部47A的情况下,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凸部47A具有第一圆弧状面48A,但是不需要一定具有第一圆弧状面48A。即,只要是通过第一旋转操作线21A与第一凸部47A抵接而将第一旋转操作线21A的延伸设置方向从第一倾斜方向变更的结构即可。关于作为第二旋转操作线21B的方向变更部设置第二凸部47B的情况,也是同样的。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旋转件支承部件27的外周面设置有在径向上距挠性管部5的长度方向轴线C的距离比外周面的其它部分小的第一面45A和第二面45B,但不需要一定设置第一面45A和第二面45B。例如,也可以在径向上距挠性管部5的长度方向轴线C的距离在任一部分都相同的状态下形成旋转件支承部件27的外周面。 
另外,第一凸部47A和第二凸部47B也可以设置在挠性管部5的前端方向侧的部位。即,只要在挠性管部5的前端方向侧的部位或者在旋转件支承部件27等另外部件设置第一凸部47A和第二凸部47B即可,所述旋转件支承部件27等另外部件以固定于挠性管部5的状态设置在挠性管部5与前端处置部4之间。另外,也可以在挠性管部5的前端方向侧的部位设置在径向上距挠性管部5的长度方向轴线C的距离比外周面的其它部分小的第一面和第二面。在该情况下,在第一面设置第一凸部47A,并且在第二面设置第二凸部47B。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前端处置部4和旋转件26是分开的部件,但是也可以一体地形成。即,前端处置部4和旋转件26只要是相对于挠性管部5向绕轴线方向旋转的结构即可。另外,固定第一旋转操作线21A和第二旋转操作线21B的前端的线固定部40只要设置于旋转件26或比旋转件靠前端方向侧的部位即可。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前端处置部4具有把持部6,但是不限于此。例如前端处置部4可以是电手术刀。 
进而,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旋转件26的外周面的线固定部40和第一凸部47A(第二凸部47B)之间设置有线交叉部49,但不需要一定设置线交叉部49。即,只要在线固定部40和第一凸部47A之间,第一旋转操作线21A沿着从长度方向朝向周向倾斜的第一倾斜方向延伸设置于旋转件26的外周面即可。同样,只要在线固定部40和第二凸部47B之间,第二旋转操作线21B沿着从长度方向朝向周向而向第一倾斜方向的相反方向倾斜的第二倾斜方向延伸设置于旋转件26的外周面即可。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6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此外,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和具有相同功能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图1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处置器械1的前端方向侧的部位的结构的图。如图1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旋转件26的外周面设置有扭簧71。扭簧71配置在旋转件26 的外周侧并且配置在旋转件支承部件27的内周侧。通过扭簧71进行动作,使旋转件26向旋转方向的一方受到作用力。即,扭簧71成为向旋转件26的旋转方向的一方施加作用力的施力部件。 
另外,在处置器械1中,不是像第一实施方式那样设置两根旋转操作线21A、21B的结构,而是仅设置了一根旋转操作线21A。同样,在旋转件支承部件27上仅设置了一个凸部47A。 
旋转操作线21A的前端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固定于线固定部40。前端固定于线固定部40的旋转操作线21A沿着从长度方向朝向周向而向与扭簧71施加作用力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的倾斜方向延伸设置于旋转件26的外周面。另外,旋转操作线21A与凸部47A抵接。通过旋转操作线21A与凸部47A抵接,将旋转操作线21A的延伸设置方向从倾斜方向变更。延伸设置方向由凸部47A从倾斜方向变更了的旋转操作线21A从孔部46A插入挠性管部5的内部。插入到挠性管部5内部的旋转操作线21A延伸设置至旋转操作部(旋转操作手柄12)。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处置器械1的作用。在进行前端处置部4相对于挠性管部5的向绕轴线方向的旋转动作时,使扭簧71动作。通过扭簧71的动作,使旋转件26向旋转方向的一方受到作用力。通过来自扭簧71的作用力,使旋转件26向旋转方向的一方旋转。这时,处置部主体25和第二夹持部35B(前端处置部4)与旋转件26一体地向绕轴线方向旋转。这样,前端处置部4和旋转件26相对于挠性管部5和旋转件支承部件27向旋转方向的一方旋转。 
另外,通过旋转操作手柄12的操作,来牵引旋转操作线21A。在线固定部40和凸部47A之间,旋转操作线21A沿着从长度方向朝向周向而向与扭簧71施加作用力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的倾斜方向延伸设置于旋转件26的外周面。因此,通过牵引旋转操作线21A,对旋转件26向倾斜方向施加力。该力分解为朝向长度方向的力、和在周向上朝向与来自扭簧71的作用力相反的方向的力。通过向与来自扭簧71的作用力相反的方向的力,使旋转件26向旋转方向的另一方旋转。这时,处置部主体25和第二夹持部35B(前端处置部4)与旋转件26一体地向绕轴线方向旋转。这样,前端处置部4和旋转件26相对于挠性管部5和旋转件支承部件27向旋转方向的另一方旋转。 
因此,在上述结构的处置器械1中起到以下效果。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处置器械 1中,通过扭簧71的动作,使旋转件26向旋转方向的一方受到作用力。通过来自扭簧71的作用力,使旋转件26和前端处置部4向旋转方向的一方旋转。另一方面,通过利用旋转操作手柄12的操作来牵引旋转操作线21A,从而对旋转件26向倾斜方向施加力。向倾斜方向的力分解为朝向长度方向的力、和在周向上朝向与来自扭簧71的作用力相反的方向的力。通过向与来自扭簧71的作用力相反的方向的力,使旋转件26和前端处置部4向旋转方向的另一方旋转。如上所述,前端处置部4和旋转件26相对于挠性管部5和旋转件支承部件27向绕轴线方向旋转,所以旋转操作适当地传递至前端处置部4。另外,由于不是在前端处置部4设置有马达和锥齿轮等的结构,因此能够实现前端处置部4的细径化。因此,能够提供旋转操作适当地传递至前端处置部4并且能够实现前端处置部4的细径化的处置器械1。 
进而,在处置器械1中,由于前端处置部4借助扭簧71向旋转方向的一方旋转,所以仅设置一根旋转操作线21A即可。因此,挠性管部5的内部空间产生余裕。由此,在前端处置部4与挠性管部5之间设置有弯曲部的情况下等,能够容易地配置弯曲操作线和弯曲操作线用的螺旋管。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7和图18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此外,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和具有相同功能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图1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处置器械1的前端方向侧的部位的结构的图。如图17所示,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处置器械1具有前端处置部4、旋转件26、旋转件支承部件27和挠性管部5。在旋转件26的外周面,沿着第一倾斜方向延伸设置有第一旋转操作线21A。同样,在旋转件26的外周面,沿着第二倾斜方向延伸设置有第二旋转操作线21B。 
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在旋转件支承部件27设置有第一凸部47A和第二凸部47B。第一旋转操作线21A通过与第一凸部47A抵接,从而延伸设置方向从第一倾斜方向变更。另外,第一旋转操作线21A通过挠性管部5的内部延伸设置至旋转操作部(旋转操作手柄12)。另外,第二旋转操作线21B通过与第二凸部47B抵接,从而延伸设置方向从第二倾斜方向变更。另外,第二旋转操作线21B通过挠性管部5的内部延伸设置至旋转操作部(旋转操作手柄12)。 
如图17所示,在前端处置部4与旋转件26之间设置有具有挠性的管状部75。 管状部75能够与前端处置部4和旋转件26一体地相对于挠性管部5和旋转件支承部件27向绕轴线方向旋转。前端处置部4、旋转件26和旋转件支承部件27由硬质材料形成。因此,在不设置管状部75的情况下,处置器械1的从最前端起的硬质部分的在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增大。因此,通过设置管状部75,从而在前端处置部4与旋转件26之间设置具有挠性的部分。因此,处置器械1的从最前端起的硬质部分的在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减小。 
图18是表示将处置器械1与内窥镜80一起使用的使用状态的图。如图18所示,内窥镜80具有用于插入体腔内的内窥镜插入部81、和设置在比内窥镜插入部81靠基端方向侧的位置的内窥镜操作部(未图示)。内窥镜插入部81包括:具有挠性的内窥镜挠性管部83;设置在比内窥镜挠性管部83靠前端方向侧的位置且进行弯曲动作的内窥镜弯曲部85;以及设置在比内窥镜弯曲部85靠前端方向侧的位置的前端硬性部86。在前端硬性部86设置有进行被摄体的观察的摄像元件(未图示)。在内窥镜插入部81的内部沿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有处置器械贯穿插入通道87。处置器械1在贯穿插入到内窥镜80的处置器械贯穿插入通道87中的状态下使用。在使用处置器械1时,处置器械1的前端处置部4位于利用内窥镜80的摄像元件能够观察(能够目视确认)的位置。 
如上所述,在处置器械1中,由于在前端处置部4与旋转件26之间设置有具有挠性的管状部75,所以处置器械1的从最前端起的硬质部分的在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减小。因此,能够提高处置器械1相对于内窥镜80的处置器械贯穿插入通道87的插拔性。 
另外,在利用内窥镜80的摄像元件能够观察前端处置部4的状态下,处置器械1的旋转件支承部件27的基端位于比内窥镜弯曲部85的前端靠前端方向侧的位置。由此,处置器械1的具有挠性的挠性管部5位于内窥镜弯曲部85的内部。因此能够防止内窥镜弯曲部85的弯曲性降低。 
此外,处置器械1也可以是不具有旋转件支承部件27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在利用内窥镜80的摄像元件能够观察前端处置部4的状态下,处置器械1的旋转件26的基端位于比内窥镜弯曲部85的前端靠前端方向侧的位置。即,在利用内窥镜80的摄像元件能够观察前端处置部4的状态下,处置器械1的挠性管部5的前端位于比内窥镜弯曲部85的前端靠前端方向侧的位置。 
(第四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9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此外,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和具有相同功能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图1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处置器械1的前端方向侧的部位的结构的图。如图19所示,处置器械1具有前端处置部4、挠性管部5、旋转件26和旋转件支承部件27。旋转件26具有第一旋转件91和设置在比第一旋转件91靠基端方向侧的位置的第二旋转件92。在第一旋转件91和前端处置部4之间设置有具有挠性的第一管状部95。通过设置第一管状部95,使得处置器械1的从最前端起的硬质部分的在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减小。因此能够提高处置器械1相对于内窥镜的处置器械贯穿插入通道的插拔性。并且在第一旋转件91和第二旋转件92之间设置有具有挠性的第二管状部96。由此,第一旋转件91和第二旋转件92以沿长度方向离开的状态配置。前端处置部4、第一旋转件91、第二旋转件92、第一管状部95和第二管状部96能够相对于挠性管部5和旋转件支承部件27向绕轴线方向旋转。 
设置在第二旋转件92和挠性管部5之间的旋转件支承部件27具有部件主体98和从部件主体98向前端方向突出的突出部99。突出部99的前端在长度方向上延伸设置至与第二管状部96大致相同的位置。在旋转件支承部件27的突出部99设置有第一凸部47A。另外,在旋转件支承部件27的部件主体98设置有第二凸部47B。 
在第一旋转件91的外周面沿着第一倾斜方向延伸设置有第一旋转操作线21A。第一旋转操作线21A通过与第一凸部47A抵接,从而延伸设置方向从第一倾斜方向变更。另外,第一旋转操作线21A通过旋转件支承部件27的突出部99和挠性管部5的内部延伸设置至旋转操作部(旋转操作手柄12)。另外,在第二旋转件92的外周面沿着第二倾斜方向延伸设置有第二旋转操作线21B。第二旋转操作线21B通过与第二凸部47B抵接,从而延伸设置方向从第二倾斜方向变更。另外,第二旋转操作线21B通过挠性管部5的内部延伸设置至旋转操作部(旋转操作手柄12)。 
在利用处置器械1进行处置时,有时需要使前端处置部4旋转360°以上。在该情况下,第一旋转操作线21A和第二旋转操作线21B分别以卷绕两周以上的状态延伸设置于旋转件26的外周面。因此,在像第一实施方式那样第一旋转操作线21A和第二旋转操作线21B延伸设置于一个旋转件26的外周面的情况下,第一旋转操作线21A和第二旋转操作线21B在两个部位交叉。由此,第一旋转操作线21A和第二旋 转操作线21B之间的摩擦增大。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了第一旋转件91和第二旋转件92。另外,第一旋转操作线21A延伸设置于第一旋转件91的外周面,而第二旋转操作线21B延伸设置于第二旋转件92的外周面。因此,在第一旋转操作线21A在第一旋转件91的外周面上卷绕两周以上并且第二旋转操作线21B在第二旋转件92的外周面上卷绕两周以上的情况下,第一旋转操作线21A和第二旋转操作线21B也不交叉。因此,在第一旋转操作线21A和第二旋转操作线21B之间不会产生摩擦,能够使前端处置部4旋转360°以上。 
(第五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20说明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此外,对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和具有相同功能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图2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处置器械1的前端方向侧的部位的结构的图。如图20所示,处置器械1具有前端处置部4、挠性管部5、第一旋转件91、第二旋转件92和旋转件支承部件27。第二旋转件92以前端方向侧与第一旋转件91连续的状态设置。前端处置部4、第一旋转件91和第二旋转件92能够相对于挠性管部5和旋转件支承部件27向绕轴线方向旋转。 
旋转件支承部件27具有部件主体98和突出部99。突出部99的前端在长度方向上延伸设置至与第二旋转件92大致相同的位置。在旋转件支承部件27的突出部99设置有第一凸部47A,在部件主体98设置有第二凸部47B。 
在第一旋转件91的外周面,沿着第一倾斜方向延伸设置有第一旋转操作线21A。第一旋转操作线21A通过与第一凸部47A抵接,从而延伸设置方向从第一倾斜方向变更。另外,第一旋转操作线21A通过挠性管部5的内部延伸设置至旋转操作部(旋转操作手柄12)。另外,在第二旋转件92的外周面,沿着第二倾斜方向延伸设置有第二旋转操作线21B。第二旋转操作线21B通过与第二凸部47B抵接,从而延伸设置方向从第二倾斜方向变更。另外,第二旋转操作线21B通过挠性管部5的内部延伸设置至旋转操作部(旋转操作手柄12)。 
在本实施方式的处置器械1中,第一旋转件91和第二旋转件92分开设置。另外,第一旋转操作线21A延伸设置于第一旋转件91的外周面,而第二旋转操作线21B延伸设置于第二旋转件92的外周面。因此,在第一旋转操作线21A在第一旋转件91 的外周面上卷绕两周以上并且第二旋转操作线21B在第二旋转件92的外周面上卷绕两周以上的情况下,第一旋转操作线21A和第二旋转操作线21B也不交叉。因此,在第一旋转操作线21A和第二旋转操作线21B之间不会产生摩擦,能够使前端处置部4旋转360°以上。 
在这里,在第四实施方式的处置器械1中,由于设置有第二管状部96,所以从第二旋转件92到前端处置部4的长度方向的尺寸增大。因此,第二旋转件92的旋转动作有可能无法适当地传递至前端处置部4。在该情况下,前端处置部4相对于第二旋转件92的旋转追随性降低,旋转操作的操作性降低。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旋转件92的前端方向侧连续设置第一旋转件91,未设置第二管状部96。因此能够减小从第二旋转件92到前端处置部4的长度方向的尺寸。因此,不仅第一旋转件91的旋转动作,而且位于基端方向侧的第二旋转件92的旋转动作也会适当地传递至前端处置部4。因此,前端处置部4相对于第二旋转件92的旋转追随性提高。由此,在使前端处置部4旋转360°以上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旋转操作的操作性。 
此外,由于减小了处置器械1的从最前端起的硬质部分的在长度方向上的尺寸,所以可以在前端处置部4和第一旋转件91之间设置具有挠性的管状部。在该情况下,管状部与前端处置部4、第一旋转件91和第二旋转件92一起相对于挠性管部5向绕轴线方向旋转。 
(第一参照例) 
接下来参照图21说明第一参照例。此外,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和具有相同功能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图21是表示本参照例的处置器械1的图。如图21所示,本参照例的处置器械1具有设置在旋转件支承部件27和挠性管部5之间的第一弯曲部101和第二弯曲部102。第一弯曲部101设置在比第二弯曲部102靠前端方向侧的位置。第一弯曲部101是向四个方向进行弯曲动作的两个自由度的弯曲部。同样地,第二弯曲部102是向四个方向进行弯曲动作的两个自由度的弯曲部。第一弯曲部101和第二弯曲部102通过牵引或松弛弯曲操作线(未图示)来进行弯曲动作。 
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前端处置部4和旋转件26通过牵引或松弛第一旋转操作线21A和第二旋转操作线21B,来相对于挠性管部5向绕轴线方向旋转。另外,通 过使操作部3沿着长度方向移动(图21的箭头A),来使前端处置部4在长度方向进行进退动作。 
如上所述,在处置器械1中,通过牵引或松弛操作线(弯曲操作线、旋转操作线21A、21B),来进行第一弯曲部101和第二弯曲部102的弯曲动作以及前端处置部4的旋转动作。例如在通过使操作部3旋转来使前端处置部4旋转的情况下,由于插入部2向体腔内插入时的形状的变化等,而使得操作部3的旋转操作有可能无法适当地传递至前端处置部4。因此,在本参照例中,通过牵引或松弛第一旋转操作线21A和第二旋转操作线21B,使前端处置部4旋转。因此,能够与插入部2的形状无关地将操作部的旋转操作适当地传递至前端处置部4。关于第一弯曲部101和第二弯曲部102的弯曲动作也是同样的。 
(第二参照例) 
接下来参照图22说明第二参照例。此外,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和具有相同功能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图22是表示本参照例的处置器械1的图。如图21所示,本参照例的处置器械1具有挠性管部5和相对于挠性管部5沿长度方向进行进退动作的进退单元103。进退单元103设置在比挠性管部5靠前端方向侧的位置。进退单元103具有前端处置部4、旋转件26、旋转件支承部件27、第一弯曲部101和第二弯曲部102。 
第一弯曲部101和第二弯曲部102通过牵引或松弛弯曲操作线(未图示)来进行弯曲动作。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前端处置部4和旋转件26通过牵引或松弛第一旋转操作线21A和第二旋转操作线21B,来相对于挠性管部5向绕轴线方向旋转。 
在挠性管部5的内部,沿着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有使进退单元103相对于挠性管部5进退的进退操作线107。进退操作线107的一端与操作部3连接。从操作部3向前端方向延伸设置的进退操作线107通过固定于挠性管部5的线轮105朝向基端方向折回。另外,进退操作线107的另一端固定于进退单元103的固定部108。 
通过这样的结构,使得通过牵引或松弛进退操作线107(图22的箭头B1),使进退单元103相对于挠性管部5进行进退动作(图22的箭头B2)。如上所述,在本参照例中,通过牵引或松弛进退操作线107,来使前端处置部4进退。因此,能够与插入部2的形状无关地将操作部的进退操作适当地传递至前端处置部4。 
另外,在本参照例中,通过牵引或松弛操作线(弯曲操作线、旋转操作线21A、 21B、进退操作线107),来进行第一弯曲部101和第二弯曲部102的弯曲动作、前端处置部4的旋转动作以及前端处置部4的进退动作。即,四个动作全部都通过牵引或松弛操作线来进行。因此,基于插入部2的形状变化产生的各动作的驱动特性的变化在各动作之间是大致相同的。因此容易进行第一弯曲部101和第二弯曲部102的弯曲动作、前端处置部4的旋转动作和前端处置部4的进退动作各动作。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当然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 
以下,如下所述地附注本发明的其它特征性的技术事项。 
注 
(附注项1) 
一种处置器械(1),所述处置器械(1)具备: 
挠性管部(5),其具有长度方向轴线(C)且沿上述长度方向延伸设置; 
前端处置部(4),其设置在比上述挠性管部(5)靠前端方向侧的位置,且能够相对于上述挠性管部(5)向绕轴线方向旋转; 
旋转件(26),其设置在上述前端处置部(4)和上述挠性管部(5)之间,能够与上述前端处置部(4)一体地相对于上述挠性管部(5)向上述绕轴线方向旋转; 
旋转操作部(12),其设置在比上述挠性管部(5)靠基端方向侧的位置,进行上述前端处置部(4)的旋转操作; 
旋转操作线(21A、21B),其通过上述旋转操作部(12)而被牵引或松弛,从而使上述前端处置部(4)旋转; 
线固定部(40),其设置于上述旋转件(26)或比上述旋转件(26)靠前端方向侧的部位,并且上述旋转操作线(21A、21B)的前端固定于该线固定部(40);以及 
方向变更部(47A、47B、61A、61B、65A、65B),其将从上述线固定部(40)沿着倾斜方向延伸设置于上述旋转件(26)的外周面的上述旋转操作线(21A、21B)的延伸设置方向从上述倾斜方向变更,并使上述旋转操作线(21A、21B)延伸设置至上述旋转操作部(12),所述倾斜方向是从上述长度方向朝向周向倾斜的方向。 
(附注项2) 
根据附注项1所述的处置器械,该处置器械还具有对上述前端处置部4向旋转方向的一方施加作用力的施力部件(71), 
上述旋转操作线(21A)具有如下的旋转操作线(21A):沿着从上述长度方向朝向上述周向而向与上述施力部件(71)施加上述作用力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的倾斜方向,从上述线固定部(40)延伸设置于上述旋转件(26)的上述外周面。 
(附注项3) 
根据附注项1所述的处置器械(1),该处置器械还具有设置在上述前端处置部(4)与上述旋转件(26)之间且具有挠性的管状部(75、95)。 
(附注项4) 
根据附注项1所述的处置器械(1),上述旋转件(26)具有第一旋转件(91)和设置在比上述第一旋转件(91)靠基端方向侧的位置的第二旋转件(92), 
上述旋转操作线(21A、21B)具有:第一旋转操作线(21A),其沿着第一倾斜方向延伸设置于上述第一旋转件(91)的外周面;和第二旋转操作线(21B),其沿着第二倾斜方向延伸设置于上述第二旋转件(92)的外周面,该第二倾斜方向是从上述长度方向朝向上述周向而向上述第一倾斜方向的相反方向倾斜的方向, 
上述方向变更部(47A、47B)具有将上述第一旋转操作线(21A)的延伸设置方向从上述第一倾斜方向变更的第一方向变更部(47A)、和将上述第二旋转操作线(21B)的延伸设置方向从上述第二倾斜方向变更的第二方向变更部(47B)。 
(附注项5) 
根据附注项4所述的处置器械(1),上述第二旋转件(92)以上述前端方向侧与上述第一旋转件(91)连续的状态设置。 

Claims (7)

1.一种处置器械,所述处置器械具有:
挠性管部,其具有长度方向轴线且沿上述长度方向延伸设置;
前端处置部,其设置在比上述挠性管部靠前端方向侧的位置,且能够相对于上述挠性管部向绕轴线方向旋转;
旋转件,其设置在上述前端处置部和上述挠性管部之间,能够与上述前端处置部一体地相对于上述挠性管部向上述绕轴线方向旋转;
旋转操作部,其设置在比上述挠性管部靠基端方向侧的位置,进行上述前端处置部的旋转操作;
旋转操作线,其通过上述旋转操作部而被牵引或松弛,从而使上述前端处置部旋转;
线固定部,其设置于上述旋转件或比上述旋转件靠前端方向侧的部位,并且上述旋转操作线的前端固定于该线固定部;以及
方向变更部(47A、47B、61A、61B、65A、65B),其将从上述线固定部沿着从上述长度方向朝向周向倾斜的倾斜方向延伸设置于上述旋转件的外周面的上述旋转操作线的延伸设置方向从上述倾斜方向变更,并使上述旋转操作线延伸设置至上述旋转操作部;
其中,上述方向变更部具有凸部,该凸部以朝向外周方向突出的状态设置于上述挠性管部的前端方向侧的部位的外周面、或者设置于以固定于上述挠性管部的状态设置在上述挠性管部与上述旋转件之间的另外部件的外周面,该凸部通过与延伸设置于上述旋转件的上述外周面的上述旋转操作线抵接,来变更上述旋转操作线的上述延伸设置方向;
上述旋转操作线具有:第一旋转操作线,其从上述线固定部沿着第一倾斜方向延伸设置于上述旋转件的上述外周面,所述第一倾斜方向是从上述长度方向朝向周向倾斜的方向;和第二旋转操作线,其从上述线固定部沿着第二倾斜方向延伸设置于上述旋转件的上述外周面,该第二倾斜方向是从上述长度方向朝向上述周向而向上述第一倾斜方向的相反方向倾斜的方向,
上述凸部具有与上述第一旋转操作线抵接的第一凸部、和与上述第二旋转操作线抵接的第二凸部;
上述第一凸部具有位于从上述挠性管部的上述长度方向轴线沿径向离开第一距离的位置的第一根部,
上述第二凸部具有位于从上述挠性管部的上述长度方向轴线沿上述径向离开第二距离的位置的第二根部,所述第二距离小于上述第一距离,并且与上述第一距离的差大于等于上述第一旋转操作线和上述第二旋转操作线的直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置器械,其中,
上述旋转件具有上述第一旋转操作线与上述第二旋转操作线在上述外周面交叉的线交叉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处置器械,其中,
上述第一旋转操作线和上述第二旋转操作线以彼此不接触的状态交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置器械,其中,
所述处置器械还具有线插入部,该线插入部使得由上述方向变更部使上述延伸设置方向从上述倾斜方向变更了的上述旋转操作线插入上述挠性管部的内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置器械,其中,
上述凸部具有与上述旋转操作线抵接的圆弧状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置器械,其中,
上述挠性管部的上述外周面具有配置上述凸部的凸部配置面,该凸部配置面的在径向上距上述挠性管部的上述长度方向轴线的距离比上述外周面的其它部分的该距离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置器械,其中,
以固定于上述挠性管部的状态设置的上述另外部件的上述外周面具有配置上述凸部的凸部配置面,该凸部配置面的在径向上距上述挠性管部的上述长度方向轴线的距离比上述外周面的其它部分的该距离小。
CN201080023971.8A 2010-03-03 2010-10-28 处置器械 Active CN10244838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46927 2010-03-03
JP2010-046927 2010-03-03
PCT/JP2010/069143 WO2011108142A1 (ja) 2010-03-03 2010-10-28 処置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48386A CN102448386A (zh) 2012-05-09
CN102448386B true CN102448386B (zh) 2015-03-25

Family

ID=445418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23971.8A Active CN102448386B (zh) 2010-03-03 2010-10-28 处置器械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512317B2 (zh)
EP (1) EP2415408B1 (zh)
JP (1) JP4841708B2 (zh)
CN (1) CN102448386B (zh)
WO (1) WO201110814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68640B2 (ja) 2007-12-28 2012-11-0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染料含有ネガ型硬化性組成物、カラーフィル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固体撮像素子
JP2011154367A (ja) 2009-12-28 2011-08-11 Fujifilm Corp 平版印刷版の作製方法
CN103561667B (zh) * 2011-05-31 2016-08-17 直观外科手术操作公司 机器人手术器械中的夹持力控制
EP2870909A4 (en) * 2013-05-27 2016-07-06 Olympus Corp ENDOSCOPE
WO2016163288A1 (ja) * 2015-04-08 2016-10-13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挿入装置
WO2017006374A1 (ja) * 2015-07-09 2017-01-12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旋回装置及び医療機器
GB2543509B (en) * 2015-10-19 2020-10-14 Creo Medical Ltd Electrosurgical instrument
WO2017175331A1 (ja) 2016-04-06 2017-10-12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医療用マニピュレータの回転機構
CN106308933B (zh) * 2016-08-31 2018-10-16 微创(上海)医疗机器人有限公司 传动机构以及手术器械
WO2018069988A1 (ja) * 2016-10-12 2018-04-19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処置具用回転機構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322199A1 (de) 1983-06-21 1985-01-10 Hans 8900 Augsburg Richter Roboterarm
US5439478A (en) * 1990-05-10 1995-08-08 Symbiosis Corporation Steerable flexible microsurgical instrument with rotatable clevis
US5792135A (en) * 1996-05-20 1998-08-11 Intuitive Surgical, Inc. Articulated surgical instrument for performing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with enhanced dexterity and sensitivity
JP2002543865A (ja) * 1999-05-10 2002-12-24 ブロック ロジャース サージカル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外科器具
US6569105B1 (en) * 2000-09-14 2003-05-27 Syntheon, Llc Rotatable and deflectable biopsy forceps
JP4425224B2 (ja) * 2006-02-17 2010-03-03 Hoya株式会社 内視鏡用高周波ナイフ
US8409234B2 (en) * 2007-05-25 2013-04-02 Hansen Medical, Inc. Rotational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robotic instrument system
JP5114179B2 (ja) * 2007-12-17 2013-01-09 Hoya株式会社 内視鏡用バイポーラ型高周波処置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48386A (zh) 2012-05-09
JP4841708B2 (ja) 2011-12-21
EP2415408A1 (en) 2012-02-08
EP2415408B1 (en) 2016-12-28
US20120022509A1 (en) 2012-01-26
US8512317B2 (en) 2013-08-20
EP2415408A4 (en) 2012-03-14
JPWO2011108142A1 (ja) 2013-06-20
WO2011108142A1 (ja) 2011-09-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48386B (zh) 处置器械
KR101757009B1 (ko) 최소로 절개하는 복강경 수술 집게
JP5484483B2 (ja) 内視鏡の屈曲部分制御機構
JP5981080B1 (ja) 内視鏡用湾曲管及びこの内視鏡用湾曲管を具備した内視鏡
JP7391956B2 (ja) 管要素を備えるステアラブル機器
US20130331652A1 (en) Insertion apparatus
CN104582590A (zh) 缝合器
JP2010155081A5 (zh)
EP2756816A1 (en) High-frequency treatment instrument
JP5253676B2 (ja) 内視鏡
CN103025224A (zh) 插入部硬度可变的带气球的导管和带第2弯曲部的内窥镜
CN105338876A (zh) 螺旋单元和导入装置
CN102821705B (zh) 处理器具
JP5134165B2 (ja) 処置具
KR20180026496A (ko) 선회장치 및 의료기기
JP2007289593A5 (zh)
WO2014007113A1 (ja) 医療用マニピュレータ
JP6940681B2 (ja) 体内回収機構用シャフト
CN115363697A (zh) 一种微创手术钳
WO2014050233A1 (ja) 処置具
JP6284182B2 (ja) 屈曲処置具用操作部
JP2004049639A (ja) 内視鏡装置
JP6407376B2 (ja) 内視鏡用処置具および内視鏡システム
CN107072489A (zh) 内窥镜
CN114615918A (zh) 外科设备的机械臂中的线缆和布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1111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Olympus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