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44736A - 流道转换阀用的阀体 - Google Patents

流道转换阀用的阀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44736A
CN102444736A CN2011103059840A CN201110305984A CN102444736A CN 102444736 A CN102444736 A CN 102444736A CN 2011103059840 A CN2011103059840 A CN 2011103059840A CN 201110305984 A CN201110305984 A CN 201110305984A CN 102444736 A CN102444736 A CN 1024447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body
valve
mentioned
bowl
depre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30598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44736B (zh
Inventor
前岛隆
斋藤勇一
相原一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ginomiya Seisakusho Inc
Original Assignee
Saginomiya Seisakush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ginomiya Seisakusho Inc filed Critical Saginomiya Seisakush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4447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447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447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4473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25B41/26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of fluid flow reversing valv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ple-Way Valves (AREA)
  • Sliding Valves (AREA)
  • Fluid-Driven Valves (AREA)
  • Check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流道转换阀用的阀体(10)在圆顶部(11)内侧的碗状凹部(11a)内横穿开口部(11b)地配设有加固销(13),使圆顶部的外侧为高压,使碗状凹部内为低压,即使在支撑加固销的端部的阶梯部(11c)(加固部件支撑部)产生应力集中,也能防止阀体的两端容易浮起。可减少阀泄漏,并且降低因阀体的滑动产生的阀体与阀座双方的局部磨损。在滑动部(12)的上表面(12b)的四个部位形成作为“应力均匀化形状部”的凹形状部(1)。两个凹形状部在轴(L2)两侧分别构成一组,各组的凹形状部相对于阶梯部(加固部件支撑部)形成于与加固销正交的方向的对称位置上。使应力集中于凹形状部,从而使阀体整体的应力大致均匀化。

Description

流道转换阀用的阀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内装于空调机等的制冷循环所使用的流道转换阀(四通转换阀等)中的流道转换阀用的阀体。
以往,在转换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的空调机等的制冷循环中,使用压缩机、用作冷凝器或蒸发器的两个热交换器、转换这些压缩机和两个热交换器之间的制冷剂的流动路径的流道转换阀(四通转换阀)。
作为这种流道转换阀,例如有日本特开2001-304438号公报(专利文献1)及日本特开2009-287707号公报(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技术。该流道转换阀在与制冷循环的高压侧配管连通的阀室内使阀体的碗状凹部与阀座相对,并使阀体移动,通过碗状凹部使阀座的低压口与一方的转换口连通,使另一方的转换口通过阀室与高压侧配管连通,从而转换制冷剂的流动。
另外,就上述专利文献1及2所记载的阀体而言,为了防止因阀体外侧的高压制冷剂和阀体内侧的低压制冷剂的压力差形成的负荷发挥作用而使阀体变形,在阀体内侧设置加固用棒部件33及加固用部件1f。并且,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例如使安装有加固用棒部件33的安装部51比阀主体的其他部分厚的技术。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使加固用部件1f的垫圈1e与阀主体的内壁的阶梯部1c嵌合的技术。
图7是表示作为加固用部件而使用了支撑销的现有技术的阀体的一个例子的图,图7(a)是俯视图,图7(b)是侧视图,图7(c)是仰视图。该阀体通过对合成树脂进行注射模塑成形而形成,具有圆顶部11和滑动部12。在圆顶部11的内侧形成有碗状凹部11a,滑动部12的上表面12a与未图示的阀座滑动接触。在碗状凹部11a内以横穿该碗状凹部11a的开口部11b的方式插有加固销13。即、在碗状凹部11a的内表面形成有作为销支撑部的阶梯部11c,加固销13的垫圈13a嵌入阶梯部11c。
这种现有的阀体与上述专利文献1及2同样地用于流道转换阀(四通转换阀),与高压侧配管所连通的阀室内的阀座相对地配置。并且,利用碗状凹部11a使低压口与一方的转换口连通,通过阀室使高压侧配管与另一方的转换口连通。此时,阀室内即圆顶部11外侧的高压制冷剂与碗状凹部11a内侧的低压制冷剂的压力差作用于圆顶部11上,利用加固销13防止圆顶部11和滑动部12在短边方向(图7(a)、(c)的上下方向)的变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30443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287707号公报
就上述专利文献1中的阀体而言,安装加固用棒部件的安装部比其他部分厚。另外,就上述专利文献2的阀体而言,加固用部件的垫圈所嵌合的部分成为阶梯部。即、支撑阀主体的加固用棒部件或加固用部件(以下称为“支撑销”)的端部的部分(以下称为“销支撑部”)为与其他部分不同的形状(壁厚或壁薄)。因此,当由阀体外侧的高压制冷剂与阀体内侧的低压制冷剂的压力差形成的负载作用于阀体上时,应力集中在销支撑部上。
在此,图8表示当利用阀体外侧的高压制冷剂与阀体内侧的低压制冷剂的压力差,对阀体作用了向阀座按压的按压力时,在阀体与阀座接触的面上产生的应力(以下称为阀体座面应力)的应力分布状态的简略图。由于应力集中于阀体的阶梯部11c(销支撑部)部分,由此,阀体与阀座滑动接触的阀体座面也产生微小的变形,阀体座面应力如图8(a)的箭头所示,在中央的阶梯部11c的部分变大,随着朝向端部而逐渐变小。另外,图8(b)是表示根据阀体座面的应力解析得到应力分布的俯视图,[5]部是在销支撑部的阀座面应力最大的部分。另外,X是表示规定的阀体座面应力的范围的部位,为比较狭窄的范围。因此,阀体的两端部容易从阀座浮起,容易引起阀泄漏。另外,由于该阀体座面应力在阀体的阶梯部11c的部分变大,因此,还存在由于阀体的滑动,阀体的阶梯部11c附近及阀体的阶梯部11c附近所滑动的阀座部局部地磨损,导致流道转换阀自身的耐久性降低之类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点而提出的技术方案,其目的是,使阀体利用流道转换阀用的阀体外侧的高压制冷剂与内侧的低压制冷剂的压力差按压阀座的应力均匀化,使阀泄漏减少,并且降低阀体与阀座的局部磨损,提高流道转换阀的耐久性。
就方案一的流道转换阀用的阀体而言,在与制冷循环的高压侧配管连通的阀室内,配设形成有低压口与两个转换口的阀座、和具有碗状凹部的阀体,使上述阀体的上述碗状凹部与上述阀座的低压口和转换口相对,并移动上述阀体而利用上述阀体的上述碗状凹部转换上述低压口相对于上述两个转换口的导通对象,
在上述阀体的上述碗状凹部内配设有横穿该碗状凹部的开口部而插入的加固部件,并且在上述碗状凹部的内表面上形成有支撑上述加固部件的端部的加固部件支撑部,该流道转换阀用的阀体的特征在于,
在该阀体的相对于上述加固部件支撑部而与上述加固部件正交的轴的对称位置,而且在离开上述加固部件支撑部的位置,分别形成应力均匀化形状部,该应力均匀化形状部通过使利用上述阀室内的高压制冷剂与上述阀体的上述碗状凹部内的低压制冷剂的压力差将阀体向阀座按压的力而在阀体与阀座接触的面上产生的应力均匀化。
就方案二的流道转换阀用的阀体而言,在方案一所述的流道转换阀用的阀体的基础上,是对合成树脂进行注射模塑成形而形成的流道转换阀用的阀体,其特征在于,
具有形成上述碗状凹部的圆顶部、和在上述圆顶部的外周部形成为凸边的滑动部,
上述滑动部在该阀体的移动方向的前后形成有向与上述碗状凹部相反侧的方向凹陷的凹部。
就方案三的流道转换阀用的阀体而言,在方案一或方案二所述的流道转换阀用的阀体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固部件是作为销状或棒状或者板状的加固部件的部件。
本发明的效果如下。
根据方案一的流道转换阀用的阀体,虽然阀体座面应力集中在支撑加固部件的加固部件支撑部,但应力还集中于在离开加固部件支撑部的位置上所形成的应力均匀化形状部上,应力均匀化形状部附近的阀体座面产生微小的变形,该部分的阀体座面应力变大,由此,能够实现加固部件支撑部及应力均匀化形状部附近的阀体座面应力的均匀化,由于阀体均等地按压阀座,因此阀泄漏减少。另外,通过使阀体座面应力均匀化,阀体按压阀座的按压力不会偏向一个部位,由此,因阀体的滑动产生的阀体与阀座双方的局部磨损也减少,流道转换阀自身的耐久性提高。
根据方案二的流道转换阀用的阀体,除了方案一的效果以外,能够通过与上述滑动部的凹部对应的金属模的凸部来控制注射模塑成形时溶融树脂在金属模的腔室内的流速,从而能够做成均匀的注射模塑成形品。
根据方案三的流道转换阀用的阀体,除了方案一或方案二的效果以外,能够做成简单的加固部件,使阀体的制造、组装变得容易,从而能够抑制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阀体的俯视图、侧视图及仰视图。
图2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阀体座面应力的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阀体的俯视图、侧视图及仰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阀体的俯视图、侧视图及主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阀体的俯视图、侧视图及仰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流道转换阀及制冷循环的图。
图7是现有的阀体的俯视图、侧视图及仰视图。
图8是说明现有的阀体的阀体座面应力的图。
图中:
1-凹形状部(应力均匀化形状部),2-槽形状部(应力均匀化形状部),3-叶片形状部(应力均匀化形状部),4-槽形状部(应力均匀化形状部),10-阀体,11-圆顶部,11a-碗状凹部,11b-开口部,11c-阶梯部(加固部件支撑部),12-滑动部,13-加固销,13a-垫圈,C-应力最大部分的位置,A-流道转换阀,55-阀座,55a-E口(转换口),55b-S口(低压口),55c-C口(转换口),56d-D接合管(高压侧配管)。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流道转换阀及制冷循环的图。该实施方式的流道转换阀A是四通转换阀,该流道转换阀A利用配管与控制阀B连接。流道转换阀A的阀壳由圆筒形状的圆筒部51及其两端的盖部52a、52b构成,在其内部容纳有利用连结部件53相互连结的两个活塞54a、54b。由此,阀壳的内部被分隔成中央部的主阀室51a和两侧的两个副阀室51b、51c。
在主阀室51a内的中间部配设有阀座55,在阀座55上配设有沿阀壳的轴线L1方向滑动的实施方式的阀体10。在阀座55上沿阀壳的轴线L1方向在一条直线上并排形成有E口55a、S口55b及C口55c,在这些E口55a、S口55b、C口55c上分别安装有E接合管56a、S接合管56b、C接合管56c。另外,阀壳在与中间部的阀座55相对的位置上安装有D接合管56d。此外,E口55a及C口55c为“转换口”,S口55b为“低压口”。另外,D接合管56d相当于“高压侧配管”。
阀体10嵌入连结部件53的中央,该阀体10相对于连结部件53在轴线L方向稍微具有间隙地被保持。并且,若活塞54a、54b移动,则阀体10与连结部件53联动而在阀座55上滑动,并在预定的左右的位置上停止。
阀体10如后所述,具有形成碗状凹部11a的圆顶部11和滑动部12。并且,阀体10在图6的左侧的端部位置利用碗状凹部11a将S口55b和E口55a连通。此时,C口55c通过主阀室51a与D接合管56d连通。另外,阀体10在图6的右侧的端部位置利用碗状凹部11a将S口55b和C口55c连通。此时,E口55a通过主阀室51a与D接合管56d连通。
S接合管56b利用低压管6a与压缩机20的吸入口连接,D接合管56d利用高压管6b与压缩机20的排出口连接。C接合管56c利用导管6c与室外热交换器30连接,E接合管56a利用导管6d与室内热交换器40连接。室外热交换器30和室内热交换器40通过节流装置50并利用导管6E连接。利用由C接合管56c、室外热交换器30、节流装置50、室内热交换器40及E接合管56a构成的路径,和由S接合管56b、压缩机20及D接合管56d构成的路径,构成制冷循环。
控制阀B利用导管7a、7b、7c、7d与流道转换阀A连接。控制阀B例如是具有与流道转换阀A的阀体10及阀座55相同的阀体及阀座的结构,利用电磁柱塞等使阀体移动来转换流道。并且,由与流道转换阀A的左侧的副阀室51b连通的导管7b、与右侧的副阀室51c连通的导管7c转换与流道转换阀A的S接合管56b连通的导管7a的连接对象,与此同时,由导管7c和导管7b转换与流道转换阀A的D接合管56d连通的导管7d的连接对象。即、转换对流道转换阀A的左侧的副阀室51b减压的状态、和对右侧的副阀室51c减压的状态。由此,流道转换阀A的减压后的副阀室51b或51c的压力与主阀室51a的高压的压力的压力差施加在减压后的副阀室51b或51c侧的活塞54a或54b上,活塞54a或54b及阀体10利用该压力差主要向减压后的副阀室51b或51c侧移动,该阀体10的位置被转换,从而制冷循环的流道被转换。
被压缩机20压缩的高压制冷剂从D接合管56d流入到主阀室51a内。在图6的制冷运转的状态下,流入到主阀室51a内的高压制冷剂经C口55c流入到室外热交换器30。另外,在转换了阀体10的制热运转的状态下,高压制冷剂从E口55a流入到室内热交换器40。即、在制冷运转时,从压缩机20排出的制冷剂经C接合管56c→室外热交换器30→节流装置50→室内热交换器40→E接合管56a进行循环。此时,室外热交换器30作为冷凝器(condenser)起作用,室内热交换器40作为蒸发器(evaporator)起作用。另外,在制热运转时,制冷剂相反地循环,室内热交换器40作为冷凝器起作用,室外热交换器30作为蒸发器起作用。
如上所述,在制冷循环运转中,主阀室51a内通过高压制冷剂成为高压,阀体10的碗状凹部11a内通过低压制冷剂成为低压。
图1是阀体10的第1实施例的阀体的俯视图(图1(a))、侧视图(图1(b))及仰视图(图1(c))。该阀体10通过对合成树脂进行注射模塑成形而形成,具有大致半椭圆体形状的圆顶部11、和在该圆顶部11的下部外周形成为凸边状的滑动部12。在圆顶部11的内侧形成有碗状凹部11a,滑动部12的下表面12a与未图示的阀座滑动接触。在碗状凹部11a内以横穿该碗状凹部11a的开口部11b的方式插有加固销13。在加固销13的端部形成有圆板状的垫圈13a。另外,在碗状凹部11a的内表面形成有作为“加固部件支撑部”的阶梯部11c。并且,以将垫圈13a嵌入阶梯部11c的方式支撑加固销13。在圆顶部11的下部与滑动部12连结的部分,形成有与上述连结部件53嵌合的嵌合凸起部14。
另外,在滑动部12的上表面12b上形成有多个凹部H。该凹部H是为了在注射模塑成形时控制金属模的腔室内的溶融树脂的流速并做成均匀的注射模塑成形品,而由形成于金属模上的凸部形成的凹部。即、将阀体10的注射模塑成形时的浇口的位置G作为阀体10的移动方向的端部(图1(a)的滑动部12的右侧端部)的位置,以形成多个凹部H的方式在成形时的金属模上设置凸部。并且,用金属模的上述凸部控制金属模的腔室内的溶融树脂的流速。例如,若在与滑动部12对应的位置上没有凸部,则在滑动部12上流动的树脂的速度比在圆顶部11的部分流动的树脂的速度快,难以成为均匀的注射模塑成形品。尤其是,在设置利用了本发明的应力均匀化形状部那样的复杂形状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将该应力均匀化形状部与阀体一体成形。
以下,在阀体10的各实施例中,与第1实施例不同的部分是“应力均匀化形状部”。圆顶部11、滑动部12、加固销13及嵌合凸起部14等其他部分在各实施例中是同样的结构,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图6中说明的流道转换阀A图示有第1实施例的阀体10,但其他实施例的阀体10也同样地作为流道转换阀A所使用的阀体来进行说明。
在滑动部12的上表面12b的四个部位上形成有作为“应力均匀化形状部”的凹形状部1。轴L2表示与加固销13正交的方向。这四个凹形状部1中相对于轴L2为相同侧的两个凹形状部1在轴L2的两侧分别构成一组。各组的凹形状部1相对于阶梯部11c(加固部件支撑部)形成于与加固销13正交的方向的对称位置上。并且,该凹形状部1形成于离开阶梯部11c(加固部件支撑部)的位置上。
凹形状部1通过使阀体10本身的形状变化,显然与该阀体10形成为一体。因此,凹形状部1的阀体座面应力通过由上述主阀室51a内的高压制冷剂和碗状凹部11a内的低压制冷剂的压力差产生的将阀体10向阀座55按压的按压力而集中。图1(b)所示的C位置是各凹形状部1中的阀体座面应力最大的部分,该C位置为从阶梯部11c(加固部件支撑部)的中心离开阶梯部11c的轴L2方向的宽度W的位置(例如1.5倍以上)。
在此,与上述的现有例的情况相同,阀体座面应力集中于作为加固部件支撑部的阶梯部11c上。但是,阀体座面应力除了集中在该阶梯部11c上以外,阀体座面应力还集中于凹形状部1的C上,因此,如图2(a)的箭头所示,阀体10整体的在轴L2方向的阀体座面应力被均匀化。图2(b)是表示根据阀体座面的应力解析得到的应力分布的俯视图,在阶梯部11c(加固部件支撑部)的附近[4]部观察阀体座面应力的集中。还有,Y是表示与图8(b)相同大小的规定的阀体座面应力的范围的部位,为比图8(b)的X范围大的范围。由此判断,通过设置应力均匀化形状部,实现了阀体座面应力的均匀化。因此,阀体10的滑动部12的下表面12a均等地按压阀座55,阀泄漏减少。另外,由于阀体10按压阀座55的按压力不会偏向一个部位,因此由阀体10的滑动产生的阀体10与阀座55双方的局部磨损也减少,流道转换阀自身的耐久性提高。
此外,不仅凹形状部1的加固销13侧的端部(C位置),而且与加固销13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D(与C相反侧的位置)也成为碗状凹部11a的范围内(比距离销最远的位置靠内侧的范围内)的位置。由此,还能够使利用了压力差的阀体按压力产生的阀体座面应力集中在与加固销13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D位置上,因此能够实现阀体整体的阀体座面应力的均匀化。
图3是阀体10的第2实施例的阀体的俯视图(图3(a))、侧视图(图3(b))及仰视图(图3(c))。在滑动部12上,在其侧面侧的四个部位上形成有以轴L2方向为长度方向的作为“应力均匀化形状部”的槽形状部2。这四个槽形状部2中相对于轴L2为相同侧的两个槽形状部2在轴L2的两侧分别构成一组,各组槽形状部2相对于阶梯部11c(加固部件支撑部)形成于与加固销13正交的方向的对称位置上。并且,该槽形状部2形成于离开阶梯部11c(加固部件支撑部)的位置上。
槽形状部2也与阀体10形成为一体。因此,通过利用了上述压力差的按压力作用于该阀体10上,从而槽形状部2部分的阀体座面应力集中。图3(b)所示的C位置是各槽形状部2中的阀体座面应力最大的部分,该C位置为从阶梯部11c(加固部件支撑部)的中心离开阶梯部11c的轴L2方向的宽度W的位置(例如1.5倍以上)。
在该第2实施例的阀体10中,与第1实施例同样,除了阶梯部11c中的阀体座面应力集中以外,阀体座面应力还集中在槽部形状部2的C上,因此,阶梯部11c中的阀体座面应力被分散,阀体10整体的轴L2方向的阀体座面应力被均匀化。因此,阀体10的滑动部12的下表面12a均等地按压阀座55,减少了阀泄漏,另外,由于按压阀座55的按压力不会偏向一个部位,因此阀体10与阀座55双方的局部磨损也减少,流道转换阀自身的耐久性提高。
此外,不仅槽形状部2的加固销13侧的端部(C位置),而且与加固销13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D(与C相反侧的位置)也成为碗状凹部11a的范围内的位置。由此,还能够使利用了压力差的按压力产生的阀体座面应力集中在与加固销13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D位置上,因此能够实现阀体整体的阀体座面应力的均匀化。
图4是阀体10的第3实施例的阀体的俯视图(图4(a))、侧视图(图4(b))及主视图(图4(c))。在滑动部12上,在其上表面12b的四个部位形成有以轴L2方向为长度方向的作为“应力均匀化形状部”的叶片形状部3。这四个叶片形状部3中相对于轴L2为相同侧的两个叶片形状部3在轴L2的两侧分别构成一组,各组的叶片形状部3相对于阶梯部11c(加固部件支撑部)形成于与加固销13正交的方向的对称位置上。并且,该叶片形状部3形成在离开阶梯部11c(加固部件支撑部)的位置上。
叶片形状32也与阀体10形成为一体。因此,通过由上述压力差形成的按压力作用于该阀体10上,从而叶片形状部3和滑动部12的上表面的阶梯部分的阀体座面应力集中。图4(b)所示的C位置为各叶片形状部3中的阀体座面应力最大的位置,该C位置为从阶梯部11c(加固部件支撑部)的中心离开阶梯部11c的轴L2方向的宽度W的位置(例如1.5倍以上)。
在该第3实施例的阀体10中,也与第1实施例同样,除了阶梯部11c中的阀体座面应力的集中以外,应力还集中在叶片形状部3和滑动部12的上表面12b的阶梯部分C,因此阀体10整体的轴L2方向的应力被均匀化。因此,阀体10的滑动部12均等地按压阀座55,阀泄漏减少,另外,由于按压阀座55的应力不会偏向一个部位,因此阀体10和阀座55双方的局部磨损也减少,流道转换阀自身的耐久性提高。
此外,不仅叶片形状部3的加固销13侧的端部(C位置),而且与加固销13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D(与C相反侧的位置)也成为碗状凹部11a的范围内的位置。由此,还能够使利用了压力差的按压力产生的阀体座面应力集中在与加固销13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D位置上,因此能够充分实现阀体整体的阀体座面应力的均匀化。
图5是阀体10的第4实施例的阀体的俯视图(图5(a))、侧视图(图5(b))及仰视图(图5(c))。在碗状凹部11a的内表面的四个部位上形成有以轴L2方向为长度方向的作为“应力均匀化形状部”的槽形状部4。这四个槽形状部4中相对于轴L2为相同侧的两个槽形状部4在轴L2的两侧分别构成一组,各组槽形状部4相对于阶梯部11c(加固部件支撑部)形成于与加固销13正交的方向的对称位置上。并且,该槽形状部4形成于离开阶梯部11c(加固部件支撑部)的位置上。
槽形状部4也与阀体10形成为一体。因此,通过由上述压力差形成的按压力作用于该阀体10上,从而槽形状部4的部分的阀体座面应力集中。图5(b)所示的C位置为各槽形状部4中的阀体座面应力最大的位置,该C位置为从阶梯部11c(加固部件支撑部)的中心离开阶梯部11c的轴L2方向的宽度W的位置(例如1.5倍以上)。
在该第4实施例的阀体10中,也与第1实施例同样,除了阶梯部11c中的阀体座面应力的集中以外,阀体座面应力还集中在槽形状部4的C上,因此阀体10整体的轴L2方向的阀体座面应力被均匀化。因此,阀体10的滑动部12的下表面12a均等地按压阀座55,阀泄漏减少,另外,按压阀座55的按压力不会偏向一个部位,因此阀体10和阀座55双方的局部磨损也减少,流道转换阀自身的耐久性提高。
此外,不仅槽形状部4的加固销13侧的端部(C位置),而且与加固销13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D(与C相反侧的位置)也成为碗状凹部11a的范围内的位置。由此,还能够使利用了压力差的按压力产生的阀体座面应力集中在与加固销13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D位置上,因此能够充分实现阀体整体的阀体座面应力的均匀化。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对支撑加固销的加固部件支撑部为阶梯部11c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该加固部件支撑部也能够适用于如专利文献1中的阀体那样为厚壁的情况。即、即使在加固部件支撑部为厚壁的情况下,应力也集中于该阶梯部分,而除了该应力的集中以外,通过利用各实施例那样的应力均匀化形状部,使应力集中于离开加固部件支撑部的位置上,从而能够实现阀体整体的应力均匀化。
如果像第1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及第4实施方式那样将应力均匀化形状部形成为凹状,则不仅通过“凹部H”能够控制溶融树脂的流速,而且通过应力均匀化形状部也能够控制溶融树脂的流速。由此,能够降低收缩、翘曲、空隙,能够容易地提高阀体的品质。
另外,第3实施例(叶片形状)的情况下,如果使两个叶片形状部之间的凸边部的壁厚比设有浇口的凸边部的壁厚薄,则能够通过该薄部控制溶融树脂的流速。
还有,在上述实施例中,对沿直线方向进行滑动的流道转换阀进行了说明,但是对阀体沿旋转方向进行滑动的旋转式流道转换阀用的阀体也能够设置应力均匀化形状部。

Claims (3)

1.一种流道转换阀用的阀体,在与制冷循环的高压侧配管连通的阀室内配设形成有低压口与两个转换口的阀座、和具有碗状凹部的阀体,使上述阀体的上述碗状凹部与上述阀座的低压口和转换口相对,并移动上述阀体而利用上述阀体的上述碗状凹部转换上述低压口相对于上述两个转换口的导通对象,
在上述阀体的上述碗状凹部内配设有横穿该碗状凹部的开口部而插入的加固部件,并且在上述碗状凹部的内表面上形成有支撑上述加固部件的端部的加固部件支撑部,该流道转换阀用的阀体的特征在于,
在该阀体的相对于上述加固部件支撑部而与上述加固部件正交的轴的对称位置,而且在离开上述加固部件支撑部的位置,分别形成应力均匀化形状部,该应力均匀化形状部使通过利用上述阀室内的高压制冷剂与上述阀体的上述碗状凹部内的低压制冷剂的压力差将阀体向阀座按压的力而在阀体与阀座接触的面上产生的应力均匀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道转换阀用的阀体,是对合成树脂进行注射模塑成形而形成的流道转换阀用的阀体,其特征在于,
具有形成上述碗状凹部的圆顶部、和在上述圆顶部的外周部形成为凸边的滑动部,
上述滑动部在该阀体的移动方向的前后形成有向与上述碗状凹部相反侧的方向凹陷的凹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流道转换阀用的阀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固部件是作为销状或棒状或者板状的加固部件的部件。
CN201110305984.0A 2010-10-08 2011-09-30 流道转换阀用的阀体 Active CN10244473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28311 2010-10-08
JP2010228311A JP5145396B2 (ja) 2010-10-08 2010-10-08 流路切換弁用の弁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44736A true CN102444736A (zh) 2012-05-09
CN102444736B CN102444736B (zh) 2015-04-15

Family

ID=460075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05984.0A Active CN102444736B (zh) 2010-10-08 2011-09-30 流道转换阀用的阀体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145396B2 (zh)
CN (1) CN102444736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32677A (zh) * 2014-02-07 2015-08-12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四路切换阀
CN105090556A (zh) * 2015-09-11 2015-11-25 何珠华 电磁四通换向阀主阀座、制造方法及电磁四通换向阀
CN107654694A (zh) * 2016-07-26 2018-02-02 株式会社鹭宫制作所 阀芯、换向阀、阀芯的制造方法以及冷冻循环系统
CN112879596A (zh) * 2019-11-29 2021-06-01 株式会社鹭宫制作所 旋转式切换阀以及冷冻循环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25452B1 (ja) * 2014-07-22 2015-12-0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四路切換弁及び冷凍装置
JP6670208B2 (ja) * 2016-08-26 2020-03-18 株式会社鷺宮製作所 スライド弁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システム
JP6832266B2 (ja) * 2017-10-20 2021-02-24 株式会社鷺宮製作所 スライド式切換弁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システム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944593A1 (de) * 1978-11-06 1980-05-14 Robertshaw Controls Co Umsteuerventil
JP2001304438A (ja) * 2000-04-21 2001-10-31 Daikin Ind Ltd 四方切換弁
JP2009287707A (ja) * 2008-05-30 2009-12-10 Fuji Koki Corp 四方切換弁用弁体
CN201475416U (zh) * 2009-05-25 2010-05-19 厦门建霖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的龙头内芯本体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152422U (zh) * 1976-05-17 1977-11-18
JPS6078175A (ja) * 1983-10-03 1985-05-02 Hitachi Ltd 四方切換弁
JPS62136677U (zh) * 1986-02-21 1987-08-28
JPH0452671U (zh) * 1990-09-11 1992-05-06
JP4303403B2 (ja) * 2000-06-26 2009-07-29 Ntn株式会社 バルブスライド
JP4940853B2 (ja) * 2006-09-21 2012-05-3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媒用の四方切換弁
JP2008138995A (ja) * 2006-12-05 2008-06-19 Hitachi Appliances Inc 四方切換弁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JP5172276B2 (ja) * 2007-10-29 2013-03-27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四方切換弁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5175144B2 (ja) * 2008-08-07 2013-04-03 株式会社不二工機 四方切換弁用弁体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944593A1 (de) * 1978-11-06 1980-05-14 Robertshaw Controls Co Umsteuerventil
JP2001304438A (ja) * 2000-04-21 2001-10-31 Daikin Ind Ltd 四方切換弁
JP2009287707A (ja) * 2008-05-30 2009-12-10 Fuji Koki Corp 四方切換弁用弁体
CN201475416U (zh) * 2009-05-25 2010-05-19 厦门建霖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的龙头内芯本体结构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32677A (zh) * 2014-02-07 2015-08-12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四路切换阀
CN104832677B (zh) * 2014-02-07 2017-06-30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四路切换阀
CN105090556A (zh) * 2015-09-11 2015-11-25 何珠华 电磁四通换向阀主阀座、制造方法及电磁四通换向阀
CN107654694A (zh) * 2016-07-26 2018-02-02 株式会社鹭宫制作所 阀芯、换向阀、阀芯的制造方法以及冷冻循环系统
CN107654694B (zh) * 2016-07-26 2019-05-21 株式会社鹭宫制作所 阀芯、换向阀、阀芯的制造方法以及冷冻循环系统
CN112879596A (zh) * 2019-11-29 2021-06-01 株式会社鹭宫制作所 旋转式切换阀以及冷冻循环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082883A (ja) 2012-04-26
CN102444736B (zh) 2015-04-15
JP5145396B2 (ja) 2013-0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44736A (zh) 流道转换阀用的阀体
CN102537451B (zh) 压差控制阀和具有该压差控制阀的可变排量压缩机
KR101266120B1 (ko) 절환밸브
CN102252114B (zh) 流道转换阀
CN102748498B (zh) 方向切换阀
JP5175144B2 (ja) 四方切換弁用弁体
CN102235357A (zh) 旋转压缩机
JP2017075675A (ja) スライド式切換弁及び冷凍サイクルシステム
CN202274164U (zh) 流道转换阀
JP2009041636A (ja) 四方切換弁用弁体
CN101782153A (zh) 四通换向阀及其导流滑块
JP2006258183A (ja) ポペット式方向制御弁
CN105041630B (zh) 一种变排量压缩机用电磁控制阀
CN103282979B (zh) 电磁调节装置
CN103383012A (zh) 止回阀
CN202884175U (zh) 一种改进的不锈钢四通换向阀的主阀结构
CN101943276B (zh) 一种组合式气阀
JP5341433B2 (ja) 三方切換弁
CN202274138U (zh) 滑阀
CN109899580A (zh) 电动阀用定子以及电动阀
CN107166060B (zh) 换向阀及具有其的制冷系统
CN204140431U (zh) 旋转式压缩机
CN104235464A (zh) 切换阀
CN202834222U (zh) 止回阀
CN201802913U (zh) 一种组合式气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