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22095B - 空气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22095B
CN102422095B CN200980159213.6A CN200980159213A CN102422095B CN 102422095 B CN102422095 B CN 102422095B CN 200980159213 A CN200980159213 A CN 200980159213A CN 102422095 B CN102422095 B CN 10242209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air
indoor unit
control device
mach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5921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22095A (zh
Inventor
堤博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4220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220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220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220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044Systems in which all treatment is given in the central station, i.e. all-air systems
    • F24F3/0442Systems in which all treatment is given in the central station, i.e. all-air systems with volume control at a constant tempera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24F11/77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by controlling the speed of ventila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不使用静压检测器地算出机外静压及风量,并根据这些值来控制室内单元侧送风机,由此实现设计的容易化及廉价的空气调节装置。在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100)中,控制装置(室内单元侧控制装置(24))存储根据如下部分算出的室内单元(1)的机外静压,该部分为:在室内单元侧送风机(22)的风量被控制为预先决定的额定风量时的室内单元侧送风机(22)的转速,并以如下方式控制室内单元侧送风机(22)的旋转,该方式为:根据之后的室内单元侧送风机(22)的转速得到的室内单元(1)的机外静压接近已存储的机外静压。

Description

空气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控制机外静压及风量并根据吹出空气温度控制压缩机容量的空气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在以往存在的用于进行多房间空气调节的空气调节装置中,大多在管道(duct)分支出多个吹出口,将静压检测器设置于吹出侧管道,根据由该静压检测器检测到的机外静压来进行送风机控制。在这样的空气调节装置中,也通常在吹出口附近设置风阀(damper),利用该风阀进行风量控制,根据该控制值来进行送风机控制。
作为这样的空气调节装置,提出了“一种VAV式空气调节系统,其包括:一台送风机,该一台送风机能够自动控制送风量;送风系统,该送风系统与上述送风机连通;多个风阀,该多个风阀设置在上述送风系统内,能够单独地自动控制各自的开度;一个静压检测器,该静压检测器设置在上述送风系统内,该VAV式空气调节系统构成为:以使由上述静压检测器检测到的静压检测值保持为规定的静压设定值的方式跟踪控制上述送风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219535号公报(第1图)
在如专利文献1所述的以往的空气调节装置中,送风机的控制、能力的控制等各种控制无法由空气调节装置单独进行。结果,需要每个吹出口的风阀控制、设置在管道内的静压检测器的控制和空气调节装置的控制的联动控制。即,需要空气调节装置的系统整体的设计,导致设计容易变得复杂,并相应地导致成本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调节装置,该空气调节装置不使用静压检测器,通过算出机外静压及风量,并根据这些值来控制室内单元侧送风机,从而实现设计的容易化及廉价。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至少具有:热源侧单元,其搭载有压缩机、热源侧换热器及节流装置;使用侧单元,其搭载有使用侧送风机及使用侧换热器;控制装置,其用于控制上述使用侧送风机的旋转,该空气调节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控制装置基于由上述使用侧送风机的转速得到的上述使用侧单元的机外静压和预先存储的额定风量控制时的上述使用侧单元的机外静压来控制上述使用侧送风机的旋转。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不用设置用于检测室内单元的机外静压的静压检测器就能够得到室内单元的机外静压。因此,能够提供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其根据得到的机外静压来控制室内单元侧送风机,由此实现设计的容易化及廉价。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系统结构的一例的概略图。
图2是表示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3是表示室内单元侧控制装置的电路结构的示意图。
图4是用于说明室内单元侧送风机的特性的说明图。
图5是用于说明室内单元侧送风机的特性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室内单元侧送风机的转速控制的处理的流程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7是详细地表示图6中的S03~S05的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8是详细地表示图6中的S08的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机外静压和风量的关系的送风机特性线图。
图10是用于说明室内单元侧送风机的风量和性能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制冷运转时的压缩机容量控制时的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12是概括表示送风机控制和吹出温度控制的流程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系统结构的一例的概略图。
图14是表示室内单元侧送风机的转速控制的处理的流程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5是详细地表示图14中的S88~S90的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16是表示风量和机外静压的关系的送风机特性线图。
图17是用于说明制冷运转时的室内单元侧换热器的通道(path)流路及各部的制冷剂状态的说明图。
图18是用于说明制热运转时的室内单元侧换热器的通道流路及各部的制冷剂状态的说明图。
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运转时的控制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的系统结构的一例的概略图。根据图1说明空气调节装置100的系统结构(向建筑物的设置例)。该空气调节装置100设置于楼房、公寓等建筑物,利用使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循环,进行空气调节对象区域(例如,在图1中为A室、B室、C室、D室共4室)的空气调节(制冷运转或制热运转)。另外,包含图1在内,在以下的附图中,各构成构件的大小关系存在与实际情况不同的情况。
如图1所示,空气调节装置100具有:室内单元1;分支管道2,其与室内单元1连接;管道3,其用于连接分支管道2和各空气调节对象区域;风阀4,其设在管道3的中途;风阀控制器5,其用于控制风阀4; 吹出口6,其设于管道3的一个端部(空气调节对象区域侧的端部),用于向空气调节对象区域吹出空气调节空气;风阀用遥控器7,其作为用于接收要求风量指示、运转切换指示等来自使用者的各种指示的操作部;室内单元用遥控器8,其作为用于接收要求风量指示、运转的切换指示等来自使用者的指示的操作部;吸入口9,其用于向室内单元1吸入空气。
另外,空气调节装置100能够进行多个空气调节对象区域(A室、B室、C室、D室)的空气调节。因此,在该图1中,与各空气调节对象区域相对应,分别将风阀4图示为风阀4B~风阀4D,将风阀控制器5图示为风阀控制器5B~风阀控制器5D,将吹出口6图示为吹出口6A~吹出口6D,将风阀用遥控器7图示为风阀用遥控器7B~风阀用遥控器7D。另外,设想A室为居住等主要的空气调节空间,总是进行空气调节。
室内单元1在各空气调节对象区域共通地设置(关于功能,利用图2详细地说明)。分支管道2用于使从室内单元1供给来的空气调节空气向与该分支管道2连接的各管道3分支。管道3将经由分支管道2供给来的空气调节空气引导向各空气调节对象区域。风阀4是通过控制动作来调整向空气调节对象区域供给的空气调节空气的风量的装置。在此,设于与B室、C室、D室连接的管道3。
风阀控制器5根据来自风阀用遥控器7的指示控制风阀4。风阀4及风阀控制器5可以是能够线性调节开度的电子式可变风量类型,也可以是仅能开闭的切换类型。风阀控制器5根据利用风阀用遥控器7设定的设定温度和检测温度的差来决定风阀4的开度。例如,在检测温度未达到设定温度时,将风阀4的开度设为开,在检测温度达到设定温度时,将风阀4的开度设为闭。在风阀4为电子式可变风量类型且检测温度和设定温度之差小时,以减小风阀4的开度的方式进行控制。
吹出口6设在空气调节对象区域,向空气调节对象区域吹出经由分支管道2及管道3供给的空气调节空气。风阀用遥控器7设在与设有风阀4的管道3连接的空气调节对象区域(在此,为B室、C室、D室)。该 风阀用遥控器7搭载有测定温度(空气调节对象区域的温度)的图示省略的温度检测器,上述温度用于决定风阀4的开度。室内单元用遥控器8设在与没有设置风阀4的管道3连接的空气调节对象区域(在此为A室)。吸入口9用于向室内单元1供给用于作为空气调节空气的空气。
另外,关于风阀4、风阀控制器5及风阀用遥控器7等,不是与室内单元1进行通信等的电连接,而是在控制方面分别独立。另外,风阀用遥控器7以有线或无线的方式与风阀控制器5连接。同样地,室内单元用遥控器8也以有线或无线的方式与室内单元1连接。此外,虽然例示了将吸入口9仅设置在A室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设置在其他的空气调节对象区域。
图2是表示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根据图2说明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空气调节装置100具有上述的室内单元1和利用配管与该室内单元连接的热源侧单元110。另外,热源侧单元110及室内单元1的台数并不限定于图示的台数。另外,虽然热源侧单元110的设置场所在图1中未图示,但热源侧单元110可以设置在例如建筑物的屋顶、顶棚里等。
[热源侧单元110]
热源侧单元110用于向室内单元1供给冷能或热能。在该热源侧单元110中,利用制冷剂配管串联连接地收容有压缩机111、作为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的四通阀112、热源侧换热器113、节流装置114。并且,在热源侧单元110的热源侧换热器113附近,设有热源侧送风机115。而且,在热源侧单元110中,设有用于控制压缩机111的驱动频率、四通阀112的切换及热源侧送风机115的转速的热源侧控制装置116。
压缩机111吸入制冷剂并压缩该制冷剂而使其成为高温、高压的状态,例如可以由能够控制容量的变频压缩机等构成。四通阀112切换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和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热源侧换热器113在制热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在从热源侧送风机115供给的空气和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使该制冷剂蒸发气化或冷凝液化。节流装置114具有作为减压阀和节流 装置的功能,用于对制冷剂进行减压并使其膨胀。该节流装置114可以由能够可变地控制开度的装置、例如电子膨胀阀等构成。
热源侧送风机115向热源侧换热器113供给空气。该热源侧送风机115能够通过热源侧控制装置116而任意地改变输出,可以由风量能够改变的装置构成。热源侧控制装置116例如由计算机(运算装置)、存储装置及电源等构成,其根据从后述的室内单元1的室内单元侧控制装置24输送来的信息控制压缩机111的驱动频率、四通阀112的切换及热源侧送风机115的转速。另外,热源侧控制装置116能够以有线或无线的方式与后述的室内单元侧控制装置24通信。
[室内单元1]
室内单元1向空气调节对象区域供给空气调节空气(制冷用空气或制热用空气)。在室内单元1中,搭载有利用配管与热源侧单元110的节流装置114和四通阀112连接的室内单元侧换热器23。在室内单元1的室内单元侧换热器23附近,设有室内单元侧送风机22。该室内单元侧送风机22能够通过室内单元侧控制装置24而任意地改变输出,由风量能够改变的装置构成。另外,在热源侧单元110中设有控制室内单元侧送风机22的转速的室内单元侧控制装置24。
室内单元侧换热器23在从室内单元侧送风机22供给来的空气和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生成用于向空气调节对象区域供给的空气调节空气。室内单元侧送风机22向室内单元侧换热器23供给空气。作为控制装置的室内单元侧控制装置24例如由计算机(运算装置)、存储装置及电源等构成,其根据从后述的各种检测器输送来的信息与热源侧单元110的热源侧控制装置116联络,并控制室内单元侧送风机22的转速。
另外,在室内单元1中设有液体侧温度检测器28、气液二相温度检测器27、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25及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26。液体侧温度检测器28在室内单元侧换热器23和节流装置114之间设置于室内单元侧换热器23的附近,检测液体侧制冷剂导通的配管的温度。该液体侧温度检测器28例如可以由热敏电阻、温度计、温度传感器等构成。 气液二相温度检测器27设于室内单元侧换热器23,用于检测气液二相制冷剂导通的室内单元侧换热器23的通道的中心附近的配管温度(在实施方式3中详细说明)。该气液二相温度检测器27例如可以由热敏电阻、温度计、温度传感器等构成。
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25设在室内单元侧送风机22的吸入侧(室内单元1内的风路入口侧),检测吸入室内单元侧送风机22的空气的温度。该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25例如可以由热敏电阻、温度计、温度传感器等构成。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26设在室内单元1的风路出口侧,检测向空气调节对象区域吹出的空气调节空气的温度。该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26例如可以由热敏电阻、温度计、温度传感器等构成。
由液体侧温度检测器28、气液二相温度检测器27、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25及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26检测到的温度信息被传送到室内单元侧控制装置24,根据这些温度信息,利用室内单元侧控制装置24及热源侧控制装置116进行各种控制动作。另外,由液体侧温度检测器28及气液二相温度检测器27检测到的温度信息被利用于节流装置114的开度的决定。此外,在由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26检测到的温度信息达到通过室内单元用遥控器8设定的温度时,进行热停止动作。
在空气调节装置100中,利用制冷剂配管依次串联连接压缩机111、四通阀112、热源侧换热器113、节流装置114及室内单元侧换热器23而构成制冷运转时的冷冻循环回路。另外,在空气调节装置100中,通过切换四通阀112,利用制冷剂配管依次串联连接压缩机111、四通阀112、室内单元侧换热器23、节流装置114及热源侧换热器113而构成制热运转时的冷冻循环回路。
图3是表示室内单元侧控制装置24的电路结构的示意图。根据图3说明与送风机控制(室内单元侧送风机22的转速控制)相关的室内单元侧控制装置24的电路结构。室内单元侧控制装置24的送风机控制回路大概由室内单元控制回路31、马达驱动控制回路32、马达绕组33构成。作为连接室内单元控制回路31和马达驱动控制回路32的动力线及控制线,具有马达驱动用电源(Vm)34、驱动控制回路用电压(Vcc) 35、速度指令电压(VSP)36、马达旋转脉冲信号(PG)37及GND38。
室内单元控制回路31具有如下功能,即,为了控制室内单元侧送风机22的转速而经由动力线及控制线向马达驱动控制回路32发送指令的功能。马达驱动控制回路32具有如下功能,即,根据来自室内单元控制回路31的指令控制室内单元侧送风机22的转速的功能。即,马达驱动控制回路32根据来自室内单元控制回路31的指令决定向马达绕组33的电源供给,由此,进行包括室内单元侧送风机22的驱动/停止在内的转速控制。马达绕组33通过电源供给而在实际上进行室内单元侧送风机22的驱动/停止。
速度指令电压36由室内单元控制回路31决定,能够在规定范围内向马达驱动控制回路32发送任意指令。室内单元侧送风机22的输出也与该速度指令电压36相对应地发生变化。即,在由室内单元控制回路31决定的速度指令电压36最大时,室内单元侧送风机22的输出也最大,在由室内单元控制回路31决定的速度指令电压36最小时,室内单元侧送风机22的输出也最小。
图4及图5是用于说明室内单元侧送风机22的特性的说明图。图4(a)及图5(a)是表示机外静压(纵轴)和风量(横轴)的关系的送风机特性线图,图4(b)及图5(b)是表示转速(纵轴)和风量(横轴)的关系的送风机特性线图。根据图4及图5说明室内单元侧送风机22的特性的概要。另外,图5表示预先测算送风机输出(风量)、机外静压以及转速的关系时的室内单元侧送风机22的特性。
室内单元侧送风机22例如使用离心式多叶风扇。这是因为,一般而言,离心式多叶风扇具有随着静压上升而风量降低、转速上升的趋势,因此具有如下特性,即,通过伴随着风阀4的开闭的机外静压变化,风量发生变化。在系统设计时,通常根据各管道3、分支管道2、风阀4、吹出口6、吸入口9等的风路压损来估计设计机外静压。此时,通常所有的风阀4全开。并且,随着风阀4关闭(全室开→2/3室开→1/3室开→全闭(仅A室进行空气调节)),具有如下倾向,即,机外静压沿图4(a)所示的曲线上升,同时风量减少。另一方面,转速具有如图4(b) 所示那样上升的趋势。
因此,在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100中,预先如图5所示那样测算这样的趋势,并将表(table)或近似式化的数据存储到室内单元侧控制装置24。之后,室内单元侧控制装置24根据已知的送风机输出及转速(即,预先测算的室内单元侧送风机22的特性)进行运算,由此能够算出机外静压(室内单元1的机外的静压)及风量。
图6是表示室内单元侧送风机22的转速控制的处理的流程的一例的流程图。根据图6说明图4及图5中说明了的室内单元侧送风机22的特性所决定的系统设计时的送风机控制的处理的概要。在对所设置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室内单元侧送风机22进行初始设定时,施工者首先为了进行初始设定,而从预先搭载了的遥控菜单中选择初始设定模式(S01)。此时,使所有的风阀4全开。
在风阀4的准备结束之后,开始运转(S02;是),室内单元侧控制装置24以成为额定风量的方式进行送风机控制(S03)。室内单元侧控制装置24在室内单元侧送风机22的转速稳定之后算出此时的机外静压(S04),将该机外静压存储到搭载于室内单元控制装置24的图示省略的非易失性存储器等存储机构中(S05)。室内单元侧控制装置24在存储结束之后暂时停止运转(S06),并结束初始设定模式(S07)。之后,成为通常使用的状态,室内单元侧控制装置24以使通过计算得到的机外静压成为规定值的方式进行送风机控制(S08)。另外,也可以使存储于非易失性存储器的内容能够适应于其他机种。
图7是详细地表示图6的S03~S05的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根据图7进一步详细地说明图6的S03~S05的处理的流程。首先,室内单元侧控制装置24(详细而言,是马达驱动控制回路32)将来自室内单元控制回路31的速度指令电压36设为初始值VSP0,并输出到马达绕组33(S1)。在马达进行旋转并稳定之后,室内单元侧控制装置24测算马达转速N(S2)。
接着,室内单元侧控制装置24通过算出风量的实验式f(N,VSP0)算出风量Q(S3)。之后,室内单元侧控制装置24判断算出了的风量 Q是大于还是小于额定风量Q0+A(S4)。在判断为风量Q大于额定风量Q0+A时(S4;是),室内单元侧控制装置24使速度指令电压VSP的值减小-α(S5)。然后,室内单元侧控制装置24返回到S2并继续进行处理。另一方面,在判断为风量Q小于额定风量Q0+A时(S4;否),室内单元侧控制装置24判断风量Q是大于还是小于额定风量Q0-A(S6)。
在风量Q小于额定风量Q0-A时(S6;是),室内单元侧控制装置24使速度指令电压VSP的值增大+α(S7)。之后,室内单元侧控制装置24返回到S2并继续进行处理。另一方面,在风量Q大于额定风量Q0-A时(S6;否),室内单元侧控制装置24判断为风量Q在额定风量±A的范围内。接着,室内单元侧控制装置24算出机外静压(S8),将算出的机外静压P0存储到非易失性存储器(S9)。
图8是详细地表示图6中的S08的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根据图8进一步详细地说明图6中的S08的处理的流程。室内单元侧控制装置24在马达运转中测算马达转速N(S22)。接着,室内单元侧控制装置24通过算出风量的实验式f(N,VSP)算出风量Q(S23)。并且,室内单元侧控制装置24通过算出机外静压P的实验式g(Q,VSP)算出机外静压P(S24)。
然后,室内单元侧控制装置24判断算出了的机外静压P是大于还是小于初始机外静压P0+B(S25)。在机外静压P大于初始机外静压P0+B时(S25;是),室内单元侧控制装置24使速度指令电压VSP的值减小α(S26)。之后,室内单元侧控制装置24返回到S22并继续进行处理。另一方面,在机外静压P小于初始机外静压P0+B时(S25;否),室内单元侧控制装置24判断机外静压P是大于还是小于初始机外静压P0-B(S27)。
在机外静压P小于初始机外静压P0-B时(S27;是),室内单元侧控制装置24使速度指令电压VSP的值增大α(S28)。然后,室内单元侧控制装置24返回到S22并继续进行处理。另一方面,在机外静压P大于初始机外静压P0-B时(S27;否),室内单元侧控制装置24判断 为机外静压P在初始机外静压P0±B的范围内,使VSP维持现状(S29)。之后,室内单元侧控制装置24返回到S22并继续进行处理。
另外,在图3中,即使为同一速度指令电压36,若电源电压发生改变,则马达驱动用电源34的输出也会相对应地上升。这样,送风机特性也如图9所示那样表现出变化的倾向。因此,与使用图6~图8所示的实验式f(N,VSP)、g(Q,VSP)的电源电压相对应。另外,图9与图4(a)及图5(a)同样地示出了表示机外静压(纵轴)和风量(横轴)的关系的送风机特性线图。
图10是用于说明室内单元侧送风机22的风量和性能的关系的说明图。图10(a1)表示制冷运转时的室内单元侧送风机22的能力比(纵轴)和额定风量(横轴)的关系,图10(a2)表示制冷运转时的室内单元侧送风机22的吹出温度(纵轴)和额定风量(横轴)的关系,图10(b1)表示制热运转时的室内单元侧送风机22的能力比(纵轴)和额定风量(横轴)的关系,图10(b2)表示制热运转时的室内单元侧送风机22的吹出温度(纵轴)和额定风量(横轴)的关系。根据图10说明室内单元侧送风机22的风量和性能的关系。
到图9为止,对送风机控制进行了说明,在将风量控制得小的情况下,室内单元1的吹出空气温度通常具有如下倾向:在制冷运转时,随着风量降低吹出温度也降低(图10(a2)),在制热运转时,随着风量降低吹出温度上升(图10(b2))。另外,图10中所示的Tout0表示额定能力时的吹出温度。在关闭风阀4使风量降低的情况下,在风阀4的开度没有变更的房间内,吹出温度以成为过剩能力的方式发生变化,因此,为了使室内单元1的吹出空气温度成为规定的温度而进行压缩机容量的控制。
图11是表示制冷运转时的压缩机容量控制时的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根据图11说明制冷运转时的压缩机容量控制时的处理的流程。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26测算向空气调节对象区域吹出的空气的温度(检测温度Tout)(S50)。由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26测算出的检测温度Tout经由室内单元侧控制装置24被送到热源侧控制装置116。接收了检 测温度Tout的热源侧控制装置116判断检测温度Tout是大于还是小于规定值Tout0+C(S51)。
在检测温度Tout大于规定值Tout0+C时(S51;是),热源侧控制装置116使压缩机频率F增大(S52),提高制冷能力,使吹出温度降低(S54)。在检测温度Tout小于规定值Tout0+C时(S51;否),热源侧控制装置116判断检测温度Tout是大于还是小于规定值Tout0-C(S56)。之后,在检测温度Tout小于规定值Tout0-C时(S56;是),热源侧控制装置116使压缩机频率F减小(S57),降低制冷能力,使吹出温度上升(S59)。
通过这样,热源侧控制装置116以吹出温度Tout成为规定值Tout0的方式进行控制。压缩机频率F被上限Fmax(参照S53)和下限Fmin(参照S58)限制。在此,规定值Tout0表示额定能力发挥时的设想吹出温度,是预先存储于热源侧控制装置116的常数。
图12是概括表示送风机控制和吹出温度控制的流程图。根据图12概括说明送风机控制和吹出温度控制。像这样,在空气调节装置100中,与通过风阀4侧的动作而产生的机外静压变化相对应地,进行室内单元1的送风机控制、吹出温度控制,因此,能够将风阀4及其风阀控制器5、风阀用遥控器7构成为独立的系统,使风阀4侧的选择自由度得到提高。该空气调节装置100不使用静压检测器地控制机外静压和风量,并根据吹出空气温度控制压缩机容量,由此能够容易地提供一种廉价的空气调节装置。
实施方式2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200的系统结构的一例的概略图。根据图13说明空气调节装置200的系统结构(向建筑物的设置例)。该空气调节装置200设置于楼房、公寓等建筑物,利用使制冷剂循环的冷冻循环,进行空气调节对象区域(例如,在图13中为A室、B室、C室、D室共4室)的空气调节(制冷运转或制热运转)。另外,在实施方式2中,以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与实施方式1中相同的部分标注同一附图标记。
在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100中,以如下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即,室内单元1与风阀4独立,以机外静压成为规定值的方式进行送风机控制,但在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200中,例示了如下情况,即,从风阀控制器5向室内单元1发送使送风机输出改变的信号(外部输入信号),室内单元1根据接收到的信号使送风机输出、压缩机容量变化。另外,空气调节装置200的基本的系统结构与空气调节装置100相同。
空气调节装置200在空气调节装置100的结构的基础上,追加有:与室内单元1和各风阀控制器5连接的风阀集中控制器10;风阀4A;风阀控制器5A;风阀用遥控器7A。即,对A室也设置了风阀4、风阀控制器5、风阀用遥控器7。各风阀4及各风阀控制器5可以为能够线性调节开度的电子式可变风量类型,也可以为仅能够开闭的切换类型。
风阀用遥控器7A搭载有:图示省略的温度检测器,其用于测定温度(空气调节对象区域的温度),该温度用于决定风阀4A的开度;运算部,其根据由风阀用遥控器7A设定的设定温度和检测温度的差来调节风阀4A的开度,并算出必要风量。算出的必要风量发送到风阀集中控制器10。风阀集中控制器10汇总来自各风阀4的信息,算出来自室内单元1的必要送风风量。将算出的必要送风风量发送到室内单元1,室内单元1根据该信息来进行送风机及压缩机的控制。
图14是表示室内单元侧送风机22的转速控制的处理的流程的一例的流程图。根据图14说明室内单元侧送风机22的特性所决定的系统设计时的送风机控制的处理的概要。在对所设置的空气调节装置200的室内单元侧送风机22进行初始设定时,施工者首先为了进行初始设定,而从预先搭载的遥控菜单中选择初始设定模式(S81)。此时,使所有的风阀4全开。
在风阀4的准备结束后,开始运转(S82;是),室内单元侧控制装置24以成为额定风量的方式控制送风机(S83)。室内单元侧控制装置24在室内单元侧送风机22的转速稳定之后,算出此时的机外静压(S84),将该机外静压存储到搭载于室内单元控制装置24的图示省略的非易失性存储器等存储机构中(S85)。室内单元侧控制装置24在存 储结束之后暂时停止运转(S86),并结束初始设定模式(S87)。之后,成为通常使用的状态,室内单元侧控制装置24以使通过计算得到的机外静压不超过存储的规定值的方式控制送风机(S88、S90),同时根据外部输入信号来控制送风机输出(S89)。
图15是详细地表示图14中的S88~S90的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根据图15进一步详细地说明图14中的S88~S90的处理的流程。室内单元1接收来自风阀集中控制器10的信号,并将该信号作为外部输入Vin(S31),室内单元侧控制装置24换算为送风机输出的额定比(S32)。接着,在马达运转过程中,室内单元侧控制装置24测算马达转速N(S33)。
之后,室内单元侧控制装置24通过算出风量的实验式f(N,VSP)算出风量Q(S34)。另外,室内单元侧控制装置24通过算出机外静压P的实验式g(Q,VSP)算出机外静压P(S35)。然后,室内单元侧控制装置24判断算出了的机外静压P是大于还是小于初始机外静压P0+B(S36)。在机外静压P大于初始机外静压P0+B时(S36;是),室内单元侧控制装置24使速度指令电压VSP的值减小α(S37)。然后,室内单元侧控制装置24返回到S31并继续进行处理。
另一方面,在机外静压P小于初始机外静压P0+B时(S36;否),室内单元侧控制装置24对通过S34算出的风量Q和来自外部输入的指令风量Vk×Q0进行比较(S38),以风量Q与指令风量Vk×Q0的差(S38、S40)变小的方式增减送风机输出VSP(S39、S41)。关于压缩机111的容量控制,也根据外部输入的信息进行控制(S43~S46)。吹出温度控制与实施方式1所说明的图11进行相同的动作(S50~S60)。因此,即使在由于风阀4的急剧变化而使实际的风量突然降低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外部输入与送风机输出同时地变更压缩机容量,因此,容易追随突然的变化。
图16是表示风量(横轴)和机外静压(纵轴)的关系的送风机特性线图。根据图16说明室内单元侧送风机22的特性。通过使风阀4的开度固定并将送风机输出控制得小,使运转点(point)在图16中的负载 曲线上移动。因此,与以使机外静压一定的方式控制送风机输出的情况相比,能够将送风机动力抑制得小,结果,能够降低消耗电力。在该实施方式2中,以通过风阀4的开闭而发生变化的机外静压不超过规定值的方式控制送风机输出,但是,由于能利用外部输入信号变更目标风量,并由此进一步控制送风机输出,因此能够实现更加节能的运转。
实施方式3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空气调节装置中,不使用实施方式1及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吹出温度控制中所使用的室内单元1的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26,而是使用配管温度检测器(实施方式1所说明的气液二相温度检测器27)进行控制。另外,关于实施方式3的空气调节装置的送风机控制,与实施方式1及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为相同结构及相同动作。另外,实施方式3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系统结构与实施方式1及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相同。
图17是用于说明制冷运转时的室内单元侧换热器23的通道流路及各部的制冷剂状态的说明图。图17(a)表示室内单元侧换热器23的制冷运转时的通道流路的概略图,图17(b)表示P-h线图。另外,在图17(a)中,对从室内单元侧换热器23的代表通道的入口到出口的制冷剂配管中的制冷剂的流动顺序标注(1)、(2)、(3)、(4)。而且,这些位置与图17(b)中的(1)、(2)、(3)、(4)相对应。在(1)、(2)及(3)中,制冷剂为气液二相状态,在(4)中,制冷剂为气体单相的状态。
图18是用于说明制热运转时的室内单元侧换热器23的通道流路及各部的制冷剂状态的说明图。图18(a)表示室内单元侧换热器23的制热运转时的通道流路的概略图,图18(b)表示P-h线图。另外,在图18(a)中,对从室内单元侧换热器23的代表通道的入口到出口的制冷剂配管中的制冷剂的流动顺序标注(4)、(3)、(2)、(1)。而且,这些位置与图18(b)中的(4)、(3)、(2)、(1)相对应。在(1)中,制冷剂为液体单相的状态,在(2)及(3)中,制冷剂为 气液二相状态,在(4)中,制冷剂为气体单相的状态。
根据图17及图18说明室内单元侧换热器23的通道流路及在室内单元侧换热器23中流动的制冷剂的状态。由图17及图18可知,在制冷运转时及制热运转时,在(2)及(3)的位置为气液二相,因此,在(2)或(3)的位置设置配管温度检测器。即,将配管温度检测器设置在室内单元侧换热器23的通道中央附近。在使用共沸制冷剂或近共沸制冷剂的情况下,气液二相的温度与此位置的压力的饱和温度大致相等,因此与压力成比例。
发挥额定能力时的低压、高压在设计时点决定,具有如下趋势:在制冷能力过剩时,低压变低,在制热能力过剩时,高压变高。因此,通过以不超过设计压力的方式控制压缩机频率,从而实现节能。若风量变小,则在制冷时低压变低,在制热时高压变高,因此,为了一定的吹出温度供给,需要使压力保持一定。能够搭载压力检测器,并利用该压力检测器检测压力。但是,在室内单元1和热源侧单元110之间的制冷剂配管长的情况下或制冷剂流量大的情况下,压力损失变大,使热源侧单元110的压力与室内单元1的压力不同。因此,在检测供给吹出空气的室内单元1侧的压力的情况下,精度提高。
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运转时的控制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根据图19说明实施方式3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运转时的控制处理。图17及图18中说明了的配管温度检测器测算设置位置附近的配管温度(S90)。该配管温度检测器的检测温度Tp经由室内单元侧控制装置24发送到热源侧控制装置116。热源侧控制装置116判断检测温度Tp是大于还是小于规定值Tp0+C(S91)。
在检测温度Tp大于规定值Tp0+C时,热源侧控制装置116使压缩机频率F增大(S92),提高制冷能力,使制冷剂配管温度降低(S94)。在检测温度Tp小于规定值Tp0+C时(S91;否),热源侧控制装置116判断检测温度Tp是大于还是小于规定值Tp0-C(S96)。之后,在检测温度Tp小于规定值Tp0-C时(S96;是),热源侧控制装置116使压缩机频率F减小(S97),降低制冷能力,使吹出温度上升(S99)。
这样,热源侧控制装置116以使检测温度Tp成为规定值Tp0的方式进行控制。压缩机频率F被上限Fmax(参照S93)和下限Fmin(参照S98)限制。在此,规定值Tp0表示额定能力发挥时的设想吹出温度,是预先存储于热源侧控制装置116的常数。如以上那样,通过将额定运转时的二相的制冷剂配管温度作为目标值,控制压缩机111的容量,能够不用吹出温度检测器地抑制过剩能力。
附图标记说明
1室内单元(使用侧单元),2分支管道,3管道,4风阀,4A  风阀,4B  风阀,4C  风阀,4D  风阀,5风阀控制器,5A风阀控制器,5B  风阀控制器,5C  风阀控制器,5D  风阀控制器,6吹出口,6A  吹出口,6B  吹出口,6C  吹出口,6D  吹出口,7风阀用遥控器,7A  风阀用遥控器,7B  风阀用遥控器,7C  风阀用遥控器,7D  风阀用遥控器,8室内单元用遥控器,9吸入口,10风阀集中控制器,22室内单元侧送风机(使用侧送风机),23室内单元侧换热器(使用侧换热器),24室内单元侧控制装置(使用侧控制装置),25吸入空气温度检测器,26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27气液二相温度检测器,28液体侧温度检测器,31室内单元控制回路,32马达驱动控制回路,33马达绕组,34马达驱动用电源,35驱动控制回路用电压,36速度指令电压,100空气调节装置,110热源侧单元,111压缩机,112四通阀,113热源侧换热器,114节流装置,115热源侧送风机,116热源侧控制装置,200空气调节装置。

Claims (7)

1.一种空气调节装置,至少具有:
热源侧单元,上述热源侧单元搭载有压缩机、热源侧换热器及节流装置;
使用侧单元,上述使用侧单元搭载有使用侧送风机及使用侧换热器;
室内单元控制装置,上述室内单元控制装置控制上述使用侧送风机的旋转;
风阀,上述风阀对从上述使用侧送风机供给的空气调节空气的风量进行调整,
风阀控制器,上述风阀控制器控制上述风阀的驱动,
存储机构,上述存储机构存储关于机外静压的数据,
其特征在于,
上述室内单元控制装置和上述风阀控制器分别独立地控制上述使用侧送风机和上述风阀,
在选择了初始设定模式时,
上述风阀控制器使所有的上述风阀全开,
上述室内单元控制装置使上述使用侧送风机以规定的输出运转,由预先存储的上述使用侧送风机的转速和伴随着上述风阀的开闭而变化的机外静压的数据算出此时的实际的机外静压并存储于上述存储机构,
在上述初始设定模式结束后,上述室内单元控制装置基于上述使用侧送风机的转速算出当前的机外静压,并基于上述当前的机外静压和存储于上述存储机构的上述实际的机外静压,控制上述使用侧送风机的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室内单元控制装置由将上述使用侧送风机控制为预先决定的额定风量时的上述使用侧送风机的转速算出额定风量控制时的上述使用侧单元的机外静压,并进行存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热源侧控制装置,上述热源侧控制装置与上述室内单元控制装置联络,控制上述压缩机的容量,
该空气调节装置具有检测从上述使用侧送风机吹出的空气的温度的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
上述热源侧控制装置控制上述压缩机的容量,从而使由上述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检测到的温度成为预先决定的规定温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设置在上述使用侧换热器的通道中央附近的气液二相温度检测器,
上述热源侧控制装置控制上述压缩机的容量,从而使由上述吹出空气温度检测器检测到的温度和由上述气液二相温度检测器检测到的温度中的至少一方成为预先决定的规定温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温度检测器,上述温度检测器检测空气调节对象区域的温度;
运算部,上述运算部根据由使用者设定的设定温度和由上述温度检测器检测到的温度算出必要风量,
上述室内单元控制装置和上述热源侧控制装置根据来自上述运算部的输入信息控制上述使用侧送风机和上述压缩机中的至少一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温度检测器及上述运算部设置于接收来自使用者的各种指示的操作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存储上述室内单元控制装置所算出的机外静压的非易失性存储器搭载于上述室内单元控制装置。
CN200980159213.6A 2009-05-13 2009-05-13 空气调节装置 Active CN10242209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09/058886 WO2010131336A1 (ja) 2009-05-13 2009-05-13 空気調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22095A CN102422095A (zh) 2012-04-18
CN102422095B true CN102422095B (zh) 2015-04-22

Family

ID=430847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59213.6A Active CN102422095B (zh) 2009-05-13 2009-05-13 空气调节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534797B2 (zh)
EP (1) EP2431678B1 (zh)
JP (1) JP5404777B2 (zh)
CN (1) CN102422095B (zh)
WO (1) WO201013133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920132B2 (en) 2010-12-30 2014-12-30 Lennox Industries Inc. Automatic blower control
US9175872B2 (en) * 2011-10-06 2015-11-03 Lennox Industries Inc. ERV global pressure demand control ventilation mode
JP5494620B2 (ja) * 2011-11-10 2014-05-2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Vav式空調システム
JP5896719B2 (ja) * 2011-12-15 2016-03-30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2013200089A (ja) * 2012-03-26 2013-10-03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JP6265587B2 (ja) * 2012-04-12 2018-01-24 トヨタホーム株式会社 集合住宅の空調システム
CN103809437B (zh) * 2012-11-13 2016-06-29 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的恒风量控制方法
WO2014116735A1 (en) * 2013-01-23 2014-07-31 Zoo Fan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ir destratification and circulation
CN103822331B (zh) * 2014-02-18 2017-01-04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风管机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系统
JP6052271B2 (ja) * 2014-12-15 2016-12-2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ファン回転数決定方法及び空気調和機
CN104879897A (zh) * 2015-06-01 2015-09-02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室内风机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5066369B (zh) * 2015-09-02 2018-06-19 杭州先途电子有限公司 空调器恒风量控制方法
CN106016512A (zh) * 2016-05-09 2016-10-12 钟国君 全空气多功能户式中央空调系统
CN108332366B (zh) * 2017-01-17 2021-08-20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控制装置及空气调节机控制方法
US11060751B2 (en) * 2017-03-30 2021-07-13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Air-conditioning control system and air-conditioning control method
US10712041B2 (en) * 2017-06-15 2020-07-14 Sanyo Denki Co., Ltd. Cooling fan automatic control system and cooling fan automatic control device
US10152834B1 (en) * 2017-08-24 2018-12-11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Combustion engine airflow management systems and methods
TWI666411B (zh) * 2017-10-25 2019-07-21 陳韋任 暖通空調系統及其控制方法
US11243001B2 (en) * 2017-12-26 2022-02-08 1236220 B.C. Ltd Common venting system for heating, cooling and domestic hot water systems
JP2019120434A (ja) * 2017-12-28 2019-07-22 三菱重工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09059217B (zh) * 2018-05-04 2021-09-28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运行曲线的变风量空调系统总风量控制方法
JP7251086B2 (ja) * 2018-09-27 2023-04-0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エアクール 空調システム
US11473808B2 (en) 2018-11-08 2022-10-1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6856154B2 (ja) 2019-04-15 2021-04-0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JP6761890B1 (ja) * 2019-04-15 2020-09-3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WO2020218127A1 (ja) * 2019-04-15 2020-10-2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給気システム
US20220178576A1 (en) * 2019-04-15 2022-06-09 Daikin Industries, Lt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ES2958822T3 (es) * 2019-04-15 2024-02-15 Daikin Ind Ltd Sistema de acondicionamiento de aire
CN110686386B (zh) * 2019-10-12 2021-09-1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区域控制方法、装置、系统及空调系统
US11536483B1 (en) * 2020-10-28 2022-12-27 Trane International Inc. Model-based control of zone dampers in an HVAC system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59532A (ja) * 1994-12-09 1996-06-21 Toshiba Corp 換気扇の風量制御装置
JP3051658B2 (ja) * 1995-07-11 2000-06-12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磁気記録再生装置
US6994620B2 (en) * 2003-04-30 2006-02-07 Carrier Corporation Method of determining static pressure in a ducted air delivery system using a variable speed blower motor
CN1854627A (zh) * 2005-04-18 2006-11-01 上海大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变风量空调系统变静压与总风量双重控制方法
CN101303153A (zh) * 2008-06-30 2008-11-12 湖南大学 变风量空调系统送风静压优化控制方法及其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18814A (en) * 1972-04-28 1974-06-25 Nasa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component therefor distributing air flow from opposite directions
JPH07111288B2 (ja) * 1985-09-20 1995-11-2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空気調和機
AU618534B2 (en) * 1987-06-17 1992-01-02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Air conditioner
JP2661274B2 (ja) * 1989-07-19 1997-10-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H0833225B2 (ja) * 1989-08-28 1996-03-2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多室用空気調和機
JP2912696B2 (ja) * 1990-09-17 1999-06-28 松下冷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2894104B2 (ja) * 1992-09-09 1999-05-2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車両用換気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3088587B2 (ja) * 1993-05-18 2000-09-18 松下精工株式会社 風量一定制御給排形換気システム
JP3383458B2 (ja) 1995-02-16 2003-03-04 高砂熱学工業株式会社 Vav式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US5761918A (en) * 1995-05-01 1998-06-09 Index Sensors And Controls, Inc. Integrated controller for commercial vehicl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US5772501A (en) * 1995-10-12 1998-06-30 Gas Research Institute Indoor environmental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circulation of non-conditioned air
US5692385A (en) * 1996-01-26 1997-12-02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System and method initiating defrost in response to speed or torque of evaporator motor
US6220517B1 (en) * 1998-04-22 2001-04-24 Denso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device
US7275533B2 (en) * 2003-03-06 2007-10-02 Exhausto, Inc. Pressure controller for a mechanical draft system
US20070209653A1 (en) * 2003-03-06 2007-09-13 Exhausto, Inc. Pressure Controller for a Mechanical Draft System
JP4445246B2 (ja) * 2003-11-14 2010-04-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US7658080B2 (en) * 2004-10-21 2010-02-09 Halla Climate Control Corp. Method of controlling air conditioner for vehicles
US20060116067A1 (en) * 2004-12-01 2006-06-01 Federspiel Clifford 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critical pressure of variable air volume heating, ventilating, and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WO2006090451A1 (ja) * 2005-02-24 2006-08-31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空気調和装置
US20060260334A1 (en) * 2005-05-17 2006-11-23 Carey Steven L Thermostat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in either a normal or dehumidification mode
US20080139105A1 (en) * 2006-12-06 2008-06-12 Mcquay International Duct static pressure control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59532A (ja) * 1994-12-09 1996-06-21 Toshiba Corp 換気扇の風量制御装置
JP3051658B2 (ja) * 1995-07-11 2000-06-12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磁気記録再生装置
US6994620B2 (en) * 2003-04-30 2006-02-07 Carrier Corporation Method of determining static pressure in a ducted air delivery system using a variable speed blower motor
CN1854627A (zh) * 2005-04-18 2006-11-01 上海大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变风量空调系统变静压与总风量双重控制方法
CN101303153A (zh) * 2008-06-30 2008-11-12 湖南大学 变风量空调系统送风静压优化控制方法及其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534797B2 (en) 2017-01-03
EP2431678A1 (en) 2012-03-21
JPWO2010131336A1 (ja) 2012-11-01
WO2010131336A1 (ja) 2010-11-18
EP2431678B1 (en) 2020-04-15
JP5404777B2 (ja) 2014-02-05
CN102422095A (zh) 2012-04-18
EP2431678A4 (en) 2018-09-05
US20120037714A1 (en) 2012-0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22095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9196287B (zh) 空气调节系统
KR101462745B1 (ko) 공기 조화 장치의 운전 제어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공기 조화 장치
CN101925784B (zh) 室内单元以及具备该室内单元的空气调节装置
KR102243860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제어방법
JP4968373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4840522B2 (ja) 冷凍装置
US20230065130A1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KR102089362B1 (ko)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 방법
JP6221198B2 (ja) 外調機の制御装置
KR101151321B1 (ko) 멀티형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운전방법
JP3170507B2 (ja) 空気調和設備
US10465935B2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7374633B2 (ja) 空気調和機及び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JP7181477B2 (ja)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CN104864517A (zh) 空气调节装置
JP2000018766A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2021173518A (ja)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および制御方法
JP2012127613A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3835310B2 (ja) 空気調和機
JP7201496B2 (ja) 空調システム
JPH03217746A (ja) 多室形空気調和機
JP6987715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2317996A (ja) 多室形空気調和機
JP2023000853A (ja) 空気調和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