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98418B - 用于致动器的配线结构 - Google Patents

用于致动器的配线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98418B
CN102398418B CN201110079837.6A CN201110079837A CN102398418B CN 102398418 B CN102398418 B CN 102398418B CN 201110079837 A CN201110079837 A CN 201110079837A CN 102398418 B CN102398418 B CN 10239841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e
base component
end sections
printed circuit
actu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7983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98418A (zh
Inventor
山下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3984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984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984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984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201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 B41J2/14233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of film type, deformed by bending and disposed on a diaphrag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002/14459Matrix arrangement of the pressure chamb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002/14491Electrical connection

Abstract

用于致动器的配线结构,包括多个印刷电路。印刷电路包括:条带形柔性基部构件,在纵向方向上弯曲,包括平行延伸的与致动器面对的一个端部和从该一个端部在沿致动器的表面的引出方向上引出然后被转向的另一个端部;多个输出端子,在该一个端部上,接触该表面上的多个接触部分;驱动IC,安装在基部构件的表面上,被多个输出配线连接到输出端子;多个输入端子,在基部构件的另一端部上,被多个输入配线连接到驱动IC,多个印刷电路在沿致动器的表面的预定方向上布置。各印刷电路的基部构件的该另一端部在预定方向上布置,每个输出端子设置在对应的一个端部上,另一端部在预定方向上布置,每个输入端子被设置在对应的另一个端部上。

Description

用于致动器的配线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被构造为向致动器供应信号的印刷电路的配线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上已知在各种技术领域中使用的致动器。这种致动器包括具有柔性(即柔性印刷电路)的印刷电路所连接的的致动器,在印刷电路上形成了用于供应用于驱动致动器的信号的配线。
例如,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2004-114520)公开了用于被构造为从多个喷嘴喷射墨的喷墨头的压电致动器(压电元件单元)。所述致动器中的每一个致动器均由在其厚度方向上一个在另一个之上堆叠的多个片材构成,并且致动器被结合到具有在其中形成的许多喷嘴的头主体的上表面。柔性印刷电路连接到每一个致动器的上表面,柔性印刷电路被设置成覆盖上表面。每一个柔性印刷电路被在水平方向上从对应的致动器的上表面引出。
发明内容
同时,被致动器驱动的元件的数目(在上述致动器的情形中头的喷嘴的数目)越大,则控制元件所需要的配线的数目变得越大。因此,当致动器由单个印刷电路控制时,印刷电路的配线间距变得相当窄,从而引起各种问题例如短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使用宽大的印刷电路是可能的,但是在此情形中,必须使用非标准化的产品,这引起了更高的成本。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能够考虑通过使用每一个均具有比较小的宽度的、多个传统的印刷电路控制致动器。在此情形中,为了使得配线结构更小,并且为了实现在印刷电路和用于控制致动器的控制板之间的、容易的连接,所述多个印刷电路优选地被布置成使得所述多个印刷电路的输入部分(即,其连接到控制板的部分)位于一个区域处。然而,专利文献1没有描述其中一个头的四个印刷电路被平行于相应的致动器的上表面引出或者延伸的结构,而是公开了用于使得整个配线结构更小的印刷电路的特殊布置。
本发明已经鉴于上述情况而得以作出,并且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紧凑的配线结构,其中多个印刷电路连接到单个致动器。
可以根据本发明实现以上指出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致动器的配线结构,包括多个印刷电路,每一个印刷电路包括:柔性基部构件,所述柔性基部构件具有条带形状,并在所述柔性基部构件的纵向方向上弯曲,所述基部构件包括(a)所述基部构件的与致动器面对的一个端部部分和(b)所述基部构件的另一个端部部分,所述另一个端部部分在沿致动器的表面的引出方向上从所述一个端部部分引出然后转向,所述另一个端部部分平行于所述一个端部部分延伸;多个输出端子,所述多个输出端子在基部构件的所述一个端部部分上形成,并被构造为通过分别接触被设置在致动器的表面上的多个接触部分而向致动器输出信号;驱动IC,所述驱动IC被安装在基部构件的表面上,并由多个输出配线连接到所述多个输出端子;和多个输入端子,所述多个输入端子在基部构件的另一个端部部分上形成,并由多个输入配线连接到驱动IC以向驱动IC输入信号,其中所述多个印刷电路在沿致动器的表面的预定方向上布置,其中相应的所述多个印刷电路的多个基部构件的、多个所述一个端部部分在所述预定方向上布置,其中所述多个输出端子中的每一个输出端子被设置在多个所述一个端部部分中的对应的一个上,并且其中相应的所述多个印刷电路的多个基部构件的多个所述另一个端部部分在所述预定方向上布置,其中所述多个输入端子中的每一个输入端子被设置在所述多个所述另一个端部部分中的对应的一个上。
在如上所述的配线结构中,输入端子位于一个区域处,由此能够使得所述印刷电路紧凑。
在所述配线结构中,所述多个印刷电路被布置成使得相应的多个印刷电路的相应的多个驱动IC在所述预定方向上布置。
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驱动IC被一起布置,由此能够使得所述印刷电路紧凑。
在所述配线结构中,所述多个驱动IC被布置成与所述致动器的所述表面在与所述致动器的所述表面垂直的方向上间隔开。
在所述配线结构中,当在预定方向上看时,分别设置在所述多个印刷电路上的所述多个输入端子交替布置在所述多个驱动IC的在基部构件的引出方向上的相反侧上。
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彼此邻近的印刷电路的输入端子未并排布置,由此防止在彼此邻近的输入端子之间的相互干涉。此外,防止并排布置的输入端子中的输入端子之间短路、噪声混合等是可能的。
在所述配线结构中,所述多个印刷电路包括并排布置的两个印刷电路,所述两个印刷电路中的一个印刷电路的基部构件和所述两个印刷电路中的另一个印刷电路的基部构件分别从相应的基部构件的部分在相反方向上分别引出,其中所述多个输出端子分别在所述部分上形成。
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彼此邻近的印刷电路的输出端子未并排布置。相应地,减小连接到相应的输出端子的配线的辐射噪声对于其它配线的影响是可能的。
所述配线结构进一步包括散热板,所述散热板在预定方向上延伸,且被构造为发散由所述多个驱动IC产生的热。
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因为驱动IC沿着预定方向布置成行,所以当与驱动IC成点状的情形相比时,通过使用紧凑的散热板并通过同时使得散热板与驱动IC接触而有效地发散热是可能的。
所述配线结构进一步包括另一个印刷电路,相应的所述多个印刷电路的多个输入端子共同连接到所述另一个印刷电路。
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使得配线结构紧凑是可能的。
在所述配线结构中,所述多个印刷电路中的每一个印刷电路具有:(a)连接表面,所述另一个印刷电路被连接到所述连接表面;和(b)安装表面,在所述安装表面上安装相应的多个所述驱动IC中的对应的一个驱动IC,所述连接表面和所述安装表面被设置在多个所述基部构件中的对应的一个基部构件的同一表面上。所述另一个印刷电路堆叠在所述多个印刷电路上以一次性覆盖所述多个相应的印刷电路的连接表面。所述另一个印刷电路具有分别在所述另一个印刷电路中形成的多个通孔,所述多个通孔用于暴露所述多个驱动IC。
当连接表面和安装表面被设置在每一个基部构件的同一表面上时,当所述另一个印刷电路堆叠在印刷电路上时,驱动IC由所述另一个印刷电路覆盖,由此引起不良连接。然而,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能够分别从通孔暴露驱动IC。另外,当输入端子和所述另一个印刷电路相互连接时,驱动IC被分别装配到通孔中,由此使得更加易于将印刷电路和所述另一个印刷电路相互定位。
附图说明
当结合附图考虑时,通过阅读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以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目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将得到更好的理解,其中:
图1是总体示出作为本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的平面视图;
图2是如在扫描方向上看时的头的侧视图;
图3是头主体的顶视图;
图4A是图3的局部放大视图,图4B是沿着线B-B截取的截面视图;
图5是示出被图2中的两点链线包围的区域A的顶视图;
图6是沿着图5中的线VI-VI截取的截面视图;
图7是示出并排布置的相应的两个COF的端部的平面视图,其中输入端子分别设置在所述端部上;
图8是散热器的截面视图;以及
图9是作为实施例的一种变形的喷墨打印机的侧视图,其中图9对应于图2。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通过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本实施例是本发明应用于喷墨打印机的示例,该喷墨打印机包括被构造为将墨滴喷射到记录片材上的喷墨头。
首先,将参考图1说明作为本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1的总体结构。如在图1中所示,打印机1包括:能够在预定扫描方向上(在图1中的左右方向上)往复的滑架2;被安装在该滑架2上的喷墨头3;被构造为在与扫描方向垂直的馈送方向上馈送或者传送记录片材P的馈送机构4等等。
滑架2能够在平行于扫描方向延伸的两个引导轴17上(即,在图1中的左右方向上)往复。环带18连接到滑架2。当环带18由滑架驱动马达19旋转或者循环时,根据环带18的旋转而使滑架2在扫描方向上移动。在此指出打印机1设有线性编码器10,线性编码器10具有被布置成在扫描方向上相互间隔开的许多光透射部分(狭缝)。在滑架2上设置具有光发射元件和光接收元件的透射类型光传感器11。打印机1被构造为基于线性编码器10的光透射部分的计数数目(检测数目)而识别滑架2在扫描方向上的当前位置,该计数数目在滑架2的移动期间由光传感器11检测。
头3被安装在该滑架2上。头3具有在其下表面(即,头3的、与其在图1中示出的表面相反的表面)中形成的许多喷嘴30(见图3和4)。该头3被构造为将从未示出的墨盒供应的墨从喷嘴30喷射到由馈送机构4在馈送方向上即在图1中的向下方向上馈送的记录片材P上。
馈送机构4包括:设置在头3的在馈送方向上的上游侧上的片材供应辊12;设置在头3的在馈送方向上的下游侧上的片材排放辊13。片材供应辊12和片材排放辊13分别由片材供应马达14和片材排放马达15驱动和旋转。该馈送机构4被构造为:从图1中的上侧朝向头3利用片材供应辊12馈送记录片材P,并利用片材排放辊13朝向图1中的下侧排放已经通过头3记录了图像、字符等的记录片材P。
下面将说明头3。在此指出,在图2中,虽然应该示出散热器61和作为另一个印刷电路的一个示例的柔性印刷电路(FPC)60的侧表面,但是为了更加易于理解的意图,以截面图示出散热器61和作为另一个印刷电路的一个示例的柔性印刷电路(FPC)60。
如在图2和3中所示,头3包括头主体8。该头主体8包括:流道单元6,在流道单元6中形成墨流道,在墨流道中形成喷嘴30和压力腔室24;和压电致动器7,压电致动器7用于向相应的压力腔室24中的墨施加压力。在此指出,在压电致动器7的上表面上连接四个COF50(覆晶薄膜),每一个COF均作为印刷电路的一个示例,所述印刷电路是在其上安装驱动IC52中的对应的一个驱动IC的印刷电路。在此指出,在图3中,位于压电致动器7之上的该四个COF50(50a-50d)(见图2)由两点链线示出。
如在图3、4A和4B中所示,流道单元6具有四个板一个在另一个之上堆叠或者彼此结合的层状结构,并且墨流道在流道单元6中形成。喷嘴30在流道单元6的下表面(即,其与其在图3中示出的表面相反的表面)中形成。如在图3中所示,所述喷嘴30中的每一个喷嘴均在馈送方向上延伸,并且所述喷嘴30形成在扫描方向上布置的四个喷嘴行。具有四种颜色即黑色、黄色、青色和洋红色中的每一种颜色的墨被从四个喷嘴行中的对应的一个行的喷嘴30喷射。在流道单元6中形成分别与喷嘴30连通的压力腔室24。压力腔室24也被布置成对应于四个喷嘴行的四行以形成四个压力腔室行。此外,在流道单元6中形成四个歧管27,每一个歧管均在馈送方向上延伸,用于将具有四种颜色中的相应的一种颜色的墨供应到四个压力腔室行中的相应的一行。在此指出该四个歧管27分别连接到在流道单元6的上表面中形成的四个墨供应开口28。
如在图5中所示,在流道单元6中,分别与墨供应开口28连续的歧管27与压力腔室24中的相应的压力腔室24连通,并且每一个压力腔室24与相应的喷嘴30连通。即,在流道单元6中形成多个单独墨流道29,每一个墨流道均从歧管27中的相应的一个经由压力腔室24中的相应的一个延伸到喷嘴30中的相应的一个。
压电致动器7包括:(a)被设置在流道单元6的上表面上以覆盖压力腔室24的振动板40;(b)压电层41,该压电层41被设置在该振动板40的上表面上以面对所述多个压力腔室24;和(c)布置于压电层41的上表面上的多个单独电极42。
振动板40由金属材料形成,并且结合到流道单元6以被定位成使得压力腔室24由流道单元6的上表面覆盖。此外,具有导电性的振动板40的上表面被设置在压电层41的下表面之下,由此振动板40的上表面用作用于在压电层41的厚度方向上在压电层41和压电层41上的单独电极42之间为压电层41产生电场的公共电极。作为该公共电极的振动板40连接到将在下面描述的相应的驱动IC52的接地线,由此总是保持在地电势。
压电层41具有平板形状,并且由主要由锆钛酸铅(PZT)构成的压电材料形成,锆钛酸铅是钛酸铅和钛酸锆的固溶体并且具有铁电性。如在图4B中所示,该压电层41在振动板40的上表面上连续形成,以在压力腔室24之上扩展或者跨骑压力腔室24。
单独电极42分别布置于压电层41的上表面的部分上,所述部分分别面对压力腔室24。单独电极42中的每一个在平面视图中均具有比压力腔室24中的对应的一个压力腔室的尺寸小的一个尺寸的基本卵形形状,并且每一个单独电极42均面对相对应的压力腔室24的中央部分。此外,多个接触部分45分别从相应的单独电极42的、在每一个单独电极42的纵向方向上的端部引出或者延伸。接触部分45能够分别连接到相应的COF50的多个输出端子53。
在此指出压电层41的、被夹在相应的单独电极42和作为公共电极的振动板40之间的多个部分用作工作部分46,每一个工作部分在其9厚度方向上被预先极化。
分别安装用于驱动压电致动器7的驱动IC52的四个COF50中的相应的一个COF连接到分别对应于单独电极42的接触部分45中的每一个接触部分。作为公共电极的振动板40和单独电极42中的每一个经由在COF50中的相应的一个COF上形成的配线而电连接到驱动IC52中的对应的一个驱动IC。此外,COF50由FPC60连接到打印机1的、未示出的主控制板(见图5)。在此指出,将在以后详细地说明用于将压电致动器7和主控制板相互连接的、包括COF50和FPC60的配线结构100。当已经从主控制板接收到命令时,驱动IC52中的每一个分别向单独电极42供应驱动脉冲信号以向工作部分46施加预定驱动电压。
下面将说明当已经供应了驱动脉冲信号时压电致动器7的操作。在此指出,为了简洁起见,通过采用单独电极42中的一个而给出以下说明。当驱动脉冲信号已经被从驱动IC52供应到单独电极42时,预定驱动电压被施加到夹在单独电极42和保持在地电势下的、作为公共电极的振动板40之间工作部分46,由此在工作部分46的厚度方向上将电场施加到工作部分46。因为该电场的方向平行于工作部分46的极化方向,所以工作部分46在与工作部分46的厚度方向垂直的平面方向上收缩。这里,因为在压电层41之下的振动板40固定到流道单元6的上表面,所以振动板40的、覆盖压力腔室的部分根据压电层41在平面方向上的收缩而被变形成朝向压力腔室24凸出的凸形形状,即,单向变形发生。因此,压力腔室24的容积降低以增加压力腔室24中的墨的压力,由此从与压力腔室24连通的喷嘴30喷射墨。
下面将说明用于将打印机1的压电致动器7和主控制板相互连接的配线结构100。在此指出,为了清楚起见,在图2中以截面图示出的散热器61在图5中由两点链线示出。
如在图2和3中所示,四个COF50a-50d中的对应的一个COF连接到被设置在压电致动器7的上表面上的多个接触部分45中的每一个接触部分。COF50中的每一个COF由具有柔性的塑料薄膜例如聚酰亚胺形成,并且包括:条带形基部构件51;被安装在基部构件51的表面上的对应的驱动IC52;(在基部构件51安装在致动器7上之前)在基部构件51的在其纵向方向上的相反端部部分中的一个端部部分(一个端部部分511)上形成的对应的输出端子53;和在基部构件51的相反端部部分中的另一个端部部分(另一个端部部分512)上形成的多个输入端子54。换言之,如在图2中所示,一个端部部分511是基部构件51的面向下的表面的部分,并且另一个端部部分512是基部构件51的面向上的表面的部分。
形成有输出端子53的基部构件51的一个端部部分511被设置成覆盖压电致动器7的上表面,由此电结合COF50的输出端子53和压电致动器7的相应的接触部分45。如在图2和7中所示,驱动IC52被安装在靠近在基部构件51的另一个端部部分512上形成的输入端子54的位置处。输入端子54经由将在下面描述的FPC60而连接到打印机1的主控制板。在此指出,如在图2中所示,每一个基部构件51的一个端部部分511是为基部构件51的部分的区域。一个端部部分511指的是具有U形形状的基部构件51的区域,当在图2中示出的方向上(在扫描方向上或者在布置COF50的方向上)看时,该区域位于基部构件51的下表面上并且面对压电致动器7的上表面(表面)。基部构件51的输出端子53被设置在该一个端部部分上。此外,如在图2中所示,每一个基部构件51的另一个端部部分512是为基部构件51的部分的区域。该另一个端部部分指的是具有U-形形状的基部构件51的区域,当在图2中示出的方向上看时,该区域位于基部构件51的上表面上(将在下面描述的FPC60被设置在该上表面上)。基部构件51的输入端子54被设置在该另一个端部部分上。
此外,输出端子53和输入端子54在基部构件51的同一表面上形成,并且驱动IC52也被安装在基部构件51的同一表面上。即,如在图2中所示,所有的输出端子53、输入端子54和驱动IC52均被安装在基部构件51的内表面和外表面中的一个上。如在图7中所示,驱动IC52的输入部分(IN)和输入端子54由输入配线55相互连接,驱动IC52的输出部分(OUT)和输出端子53(在图7中未示出)由在基部构件51上形成的输出配线56相互连接。
如在图2和3中所示,在相应的四个COF50的基部构件51的一个端部部分511在水平沿着压电致动器7的上表面定向的一个方向上(在本实施例中在滑架2的扫描方向上)布置的状态中,被设置在基部构件51的一个端部部分511上的输出端子53分别连接到在四个COF50中的每一个COF中的压电致动器7的接触部分45。相应的四个COF50的基部构件51(带有输出配线56)被与压电致动器7的上表面平行地从相应的基部构件51的形成有输出端子53的部分引出从而在与布置四个COF50的方向垂直的方向(馈送方向)上延伸,并且所述基部构件51在竖直方向上(在离开压电致动器7的方向上)向上转向或者弯曲。如上所述,相应的四个COF50的基部构件51在竖直方向上转向并且然后转向成使得基部构件51的面向上的表面、即另一个端部部分512平行于一个端部部分511并且使得另一个端部部分512在竖直方向上重叠在一个端部部分511上。换言之,相应的四个COF50的基部构件51在沿压电致动器7的上表面的一个方向上从一个端部部分511引出然后转向成在与沿压电致动器7的上表面的该一个方向相反的相反方向上延伸。每一个基部构件51的、在该另一方向上延伸的部分是另一个端部部分512。从基部构件51的、形成有输出端子53的部分引出COF50中的一个COF的基部构件51的方向和从基部构件51的、形成有输出端子53的部分引出COF50的接着该一个COF50的另一个COF50的基部构件51的方向彼此相反。即,如在图3中所示,该四个COF50a-50d交替朝向其在馈送方向上的上游侧(图3中的向上方向)和朝向其在馈送方向上的下游侧(图3中的向下方向)从压电致动器7的上表面引出。换言之,一个端表面被从压电致动器7的上表面朝向其在馈送方向上的上游侧引出的COF50和一个端表面被从压电致动器7的上表面朝向其在馈送方向上的下游侧引出的COF50被交替地布置。结果,如在图2中所示,该四个COF50a-50d以其整体以环形形状形成。
因为四个COF50以上述方式弯曲或者转向,所以在驱动IC52在压电致动器7的上表面上方有间隔地与压电致动器7的上表面面对的位置处,驱动IC52在布置四个COF50的方向上成行布置,如在图5中所示。此外,因为四个COF50被从相应的基部构件51的形成有输出端子53的部分交替地在相反方向上引出,所以被设置在相应的基部构件51的(在该一个方向上布置的)另一个端部部分512上的四组输入端子54被交替地布置在四个驱动IC52的两个相反侧上。换言之,位于四个驱动IC52的在馈送方向上的上游侧上的成组输入端子54和位于四个驱动IC52的在馈送方向上的下游侧上的成组输入端子54在扫描方向上交替布置。
四个COF50的输入端子54共同连接到FPC60,并且经由FPC60而连接到未示出的主控制板。如在图2和5中所示,因为输出端子53和输入端子54在每一个基部构件51的同一表面上形成,并且基部构件51在离开压电致动器7的方向上弯曲或者转向,所以输入端子54位于基部构件51的不与压电致动器7面对的表面上。即,输入端子54的连接到FPC60的连接表面面向离开压电致动器7的方向、具体面向向上方向。FPC60从四个COF50上侧堆叠在四个COF50上使得FPC60一次性覆盖四个COF50的输入端子54的所有的连接表面,由此在(a)在FPC60的下表面上形成以由配线67连接到主控制板的、未示出的端子和(b)四个COF50的输入端子54的连接表面之间连接。
在本实施例的压电致动器7的配线结构100中,整体具有环形形状的四个COF50以及其驱动IC52和输入端子54被一起设置在压电致动器7的上侧上,由此提供紧凑的配线结构。此外,四个COF50的输入端子54位于一个区域处,由此便于将单个FPC60连接到输入端子54。
此外,因为四个COF50的四组输入端子54交替布置在四个驱动IC52的相反侧上,所以在如在图5和7中所示在扫描方向上并排布置的COF50中的COF50之间,输入端子54绝不在扫描方向上彼此邻近。相应地,在输入端子54之间的相互干涉较不可能发生,由此防止并排布置的输入端子54中的输入端子54之间短路、噪声混合在信号中等。例如,当输入端子54包括:连接到电源以向压电致动器7供应较高驱动电压的端子;和用于接地的端子时,并且当彼此邻近的COF50的输入端子54并排布置时,在(a)被设置在COF50中的一个COF上以连接到电源的端子和(b)被设置在COF50中的另一个COF上以接地的端子之间更加可能发生短路。然而,在上述结构中,相邻的两个COF50的成组的输入端子54不并排布置,由此防止短路。
如在图7中所示,在并排布置的两个COF50中,引出到驱动IC52中的一个驱动IC的输入配线55和引出到驱动IC52中的另一个驱动IC的输入配线55位于驱动IC52的相反侧上,并且从一个驱动IC52引出的输出配线56和从另一个驱动IC52引出的输出配线56位于驱动IC52的相反侧上。相应地,COF50中的一个COF的输入配线55和COF50中的另一个COF的输出配线56彼此邻近。这里,输入配线55是用于向驱动IC52传输已经从主控制板传输的控制信号的配线,并且输出配线56是用于向压电致动器7供应已经从驱动IC52传输的驱动信号的配线。电流流经输入配线55的方向和电流流经输出配线56的方向彼此相反。在此情形中,从两种类型的配线55、56辐射或者发射的辐射噪声相互抵消,由此降低辐射噪声。
当两个COF50的成组输入端子54并排布置时,在FPC60上连接到并排布置的输入端子54的配线被设置成彼此更加靠近。结果,在FPC60上配线间距部分地变窄。然而,当四个COF50的成组输入端子54如上所述交替布置在四个驱动IC52的相反侧上时,连接到COF50的输入端子54的配线能够被展开或者分布在FPC60上。相应地,抑制在FPC60上的配线的局部集中程度、由此可靠地获得比较宽的间距是可能的。
在此指出,如在图2中所示,如上所述,输入端子54的连接到FPC60的连接表面和安装有驱动IC52的表面是基部构件51的同一表面。因此,当FPC60从上方堆叠在基部构件51的、形成有输入端子54的另一个端部部分512上时,驱动IC52介于基部构件51和FPC60之间,这可能在输入端子54和FPC60之间引起不良连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如在图5和6中所示,本实施例的FPC60具有四个通孔60a,当在竖直方向上看时,每一个通孔均具有尺寸比驱动IC52中的对应的一个驱动IC的外形大的形状。这四个通孔60a以与布置驱动IC52的间距相同的间距布置。在这个结构中,当FPC60堆叠在四个COF50的另一个端部部分512上时,成行布置的四个驱动IC52通过相应的四个通孔60a而从FPC60向上暴露。结果,防止由于介于相应的COF50的基部构件51和FPC60之间的驱动IC52产生的、输入端子54的不良连接是可能的。此外,当四个COF50的输入端子54和FPC60相互连接时,四个驱动IC52分别装配到FPC60的四个通孔60a中,由此使得容易地将COF50a-50d和FPC60相互定位成为可能。
此外,本实施例的配线结构100包括用于发散或者耗散在相应的COF50的驱动IC52上产生的热的散热器61(作为散热板的一个示例)。如在图6中所示,散热器61由截面具有三侧矩形形状的金属构件形成。散热器61包括:相互平行布置的两个平板部分62、63;和连接在相应的两个平板部分62、63的一个端部部分511之间的连接部分64。分别包括驱动IC52的四个COF50夹在散热器61的两个平板部分62、63之间。
这里,四个驱动IC52成行布置,并且如在图6中所示,作为散热器61的上部部分的平板部分62被设置成在布置驱动IC52的方向上延伸,由此平板部分62能够同时与四个驱动IC52形成接触。如这样描述的,在本实施例中四个驱动IC52成行布置。相应地,当与驱动IC52呈点状的情形相比时,通过使用紧凑的散热器61并且通过使得平板部分62与四个驱动IC52接触而有效地发散或者辐射热是可能的。
此外,作为散热器61的下部部分的平板部分63保持与相应的COF50的基部构件51的下表面接触,从驱动IC52传递到相应的基部构件51的热量从平板部分63辐射或者耗散,由此增加了热辐射效果。此外,如在图6中所示,在分别安装驱动IC52的位置处,在COF50中分别形成通孔。所述通孔分别填充有传导材料65,传导材料65分别连接到相应的驱动IC52的伪端子66。在相应的通孔中的传导材料65保持与散热器61的平板部分63接触,由此进一步改进用于从相应的COF50的下表面辐射热的热辐射效果。此外,因为上平板部分62和下平板部分63由连接部分64相互连接,所以从驱动IC52传递到上平板部分62的热还从下平板部分63通过连接部分64耗散。
为了实现在上平板部分62和四个驱动IC52之间的可靠的接触和在下平板部分63和相应的COF50的下表面之间的可靠的接触,优选的是施加在两个平板部分62、63更加靠近彼此移动的方向上的作用力(即,在两个平板部分62、63在其间夹住COF50的方向上的作用力)。例如,可以采用图8所示结构。即,在两个平板部分62、63之间的间隙朝向散热器61的开口(即,在图8中的向右方向上)变得更窄,并且在两个平板部分62、63之间的间隙变宽的状态中,当COF50被从散热器61的开口插入散热器61中时,利用散热器61整体的弹簧性质而将平板部分62、63挤压到驱动IC52和相应的COF50上。替代这个结构,两个平板部分62、63可以被促动装置例如设置在散热器61外侧的弹簧促动成彼此更加靠近移动。
在此指出,虽然未示出,但是为了形成包括以下部分的结构:相应的COF50的、分别安装有驱动IC52并且分别形成有成组输入端子54的另一个端部部分512;连接到相应的COF50的输入端子54的FPC60;和位于压电致动器7的上表面的上侧上以与上表面间隔开的散热器61,优选地设置支撑构件,用于从下侧支撑该结构或者用于从上侧悬挂或者向上移动该结构。
下面将说明上述实施例的变形。在此指出与在上述实施例中使用的相同的附图标记用于表示在下面说明的变形的对应的元件,并且省略其说明。
第一变型
连接在(a)连接到压电致动器7的COF50和(b)主控制板之间的FPC60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并且可以被不同地修改。
例如,如在图9中所示,当每一个基部构件51的、安装有驱动IC52的表面和基部构件51的、形成有输入端子54的表面(即,连接到FPC60的连接表面)不是同一表面时,当FPC60堆叠在COF50上时,驱动IC52并不位于FPC60和COF50之间,相应地,并不需要在FPC60中形成分别用于暴露驱动IC52的通孔。替代这个结构,两个或者更多FPC60可以连接到COF50的输入端子54。
第二变型
在上述实施例中,散热器61包括能够分别与相应的COF50的下表面和驱动IC52接触的两个平板部分62、63,使得散热器61包括这两个平板部分62、63两者不是必要的,并且其中的一个可以被省略。然而,因为优选的是散热器61为了热辐射效率而直接地接触驱动IC52,所以散热器61优选地包括至少将接触驱动IC52的平板部分62。
第三变型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的致动器不限于压电致动器,并且本发明可以应用于具有各种驱动类型的致动器。此外,本发明可以应用于一种用于驱动除了喷墨头之外的装置的致动器。

Claims (6)

1.一种用于致动器的配线结构,包括多个印刷电路,每一个印刷电路包括:
柔性基部构件,所述基部构件具有条带形状且在所述基部构件的纵向方向上弯曲,所述基部构件包括所述基部构件的与所述致动器面对的一个端部部分和所述基部构件的另一个端部部分,所述另一个端部部分被从所述一个端部部分在沿所述致动器的表面的引出方向上引出然后被转向,所述另一个端部部分与所述一个端部部分平行地延伸;
多个输出端子,所述多个输出端子形成在所述基部构件的所述一个端部部分上且被构造为通过分别接触被设置在所述致动器的所述表面上的多个接触部分而向所述致动器输出信号;
驱动IC,所述驱动IC被安装在所述基部构件的表面上且被多个输出配线连接到所述多个输出端子;和
多个输入端子,所述多个输入端子形成在所述基部构件的所述另一个端部部分上且被多个输入配线连接到所述驱动IC从而向所述驱动IC输入信号,
其中所述多个印刷电路在沿所述致动器的所述表面的预定方向上布置使得相应的所述多个印刷电路的相应的多个驱动IC在所述预定方向上布置,
其中相应的所述多个印刷电路的多个基部构件的多个所述一个端部部分在所述预定方向上布置,其中所述多个输出端子中的每一个输出端子被设置在所述多个所述一个端部部分中的对应的一个端部部分上,
其中相应的所述多个印刷电路的所述多个基部构件的多个所述另一个端部部分在所述预定方向上布置,其中所述多个输入端子中的每一个输入端子被设置在所述多个所述另一个端部部分中的对应的另一个端部部分上,
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线结构进一步包括散热板,所述散热板在所述预定方向上延伸且被构造为发散由所述多个驱动IC产生的热。
2.根据权利要求1的配线结构,其中所述多个驱动IC被布置成与所述致动器的所述表面在与所述致动器的所述表面垂直的方向上间隔开。
3.根据权利要求1的配线结构,其中当在所述预定方向上看时,分别设置在所述多个印刷电路上的所述多个输入端子交替布置在所述多个驱动IC的在所述基部构件的所述引出方向上的两个相反侧上。
4.根据权利要求3的配线结构,
其中所述多个印刷电路包括并排布置的两个印刷电路,并且
其中所述两个印刷电路中的一个印刷电路的基部构件和所述两个印刷电路中的另一个印刷电路的基部构件分别被从相应的基部构件的分别形成有所述多个输出端子的部分分别在相反方向上引出。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的配线结构,进一步包括另一个印刷电路,相应的所述多个印刷电路的所述多个输入端子被共同连接到所述另一个印刷电路。
6.根据权利要求5的配线结构,
其中所述多个印刷电路中的每一个印刷电路具有:连接表面,所述另一个印刷电路被连接到所述连接表面;和安装表面,在所述安装表面上安装相应的多个所述驱动IC中的对应的一个驱动IC,所述连接表面和所述安装表面被设置在多个所述基部构件中的对应的一个基部构件的同一表面上,
其中所述另一个印刷电路被堆叠在所述多个印刷电路上,从而一次覆盖所述相应的所述多个印刷电路的所述连接表面,并且
其中所述另一个印刷电路中分别形成有用于将所述多个驱动IC暴露的多个通孔。
CN201110079837.6A 2010-09-16 2011-03-25 用于致动器的配线结构 Active CN1023984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07841A JP5621447B2 (ja) 2010-09-16 2010-09-16 アクチュエータの配線構造
JP2010-207841 2010-09-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98418A CN102398418A (zh) 2012-04-04
CN102398418B true CN102398418B (zh) 2014-10-01

Family

ID=449711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79837.6A Active CN102398418B (zh) 2010-09-16 2011-03-25 用于致动器的配线结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469491B2 (zh)
EP (1) EP2431182B1 (zh)
JP (1) JP5621447B2 (zh)
CN (1) CN10239841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272672B2 (en) * 2016-12-22 2019-04-30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Head unit, liquid discharge apparatu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head unit
JP7021973B2 (ja) * 2018-02-20 2022-02-17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7031978B2 (ja) 2018-02-20 2022-03-08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7041547B2 (ja) * 2018-02-20 2022-03-24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の製造方法
JP6991639B2 (ja) * 2018-02-20 2022-01-12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US10960667B2 (en) 2018-03-19 2021-03-30 Ricoh Company, Ltd. Electronic device, liquid discharge head, liquid discharge device, liquid discharge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JP7363300B2 (ja) * 2019-09-30 2023-10-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駆動回路、及び回路基板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32028B1 (en) * 1996-06-26 2003-03-11 Spectra, Inc. Ink jet printer having a ceramic piezoelectric transducer
JP4311798B2 (ja) * 1999-03-02 2009-08-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0000368D0 (en) 2000-01-07 2000-03-01 Xaar Technology Ltd Droplet deposition apparatus
JP2002114520A (ja) * 2000-10-02 2002-04-16 C I Kasei Co Ltd 酸化鉄微粒子赤色顔料の製造方法
JP2003053940A (ja) 2001-08-09 2003-02-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022591B2 (ja) * 2002-03-13 2007-12-19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フレキシブル弾性基板の接続構造及び該接続構造を有する光学モジュール
JP3903893B2 (ja) * 2002-09-24 2007-04-1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
JP3876805B2 (ja) 2002-09-26 2007-02-0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
US7311380B2 (en) 2002-09-26 2007-12-25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jet head
JP3915744B2 (ja) * 2003-06-30 2007-05-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
JP3952048B2 (ja) * 2003-09-29 2007-08-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移送装置及び液体移送装置の製造方法
JP4337869B2 (ja) * 2006-12-13 2009-09-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記録ヘッドの製造方法及び記録ヘッド
JP2009241438A (ja) * 2008-03-31 2009-10-22 Brother Ind Ltd 液滴吐出ヘッド
JP4983824B2 (ja) 2009-02-25 2012-07-2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ヒートシンク保持部材および液体吐出装置
JP5168207B2 (ja) * 2009-03-30 2013-03-2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駆動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JP5272997B2 (ja) 2009-09-30 2013-08-2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滴吐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32028B1 (en) * 1996-06-26 2003-03-11 Spectra, Inc. Ink jet printer having a ceramic piezoelectric transducer
JP4311798B2 (ja) * 1999-03-02 2009-08-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431182B1 (en) 2015-03-04
JP5621447B2 (ja) 2014-11-12
US8469491B2 (en) 2013-06-25
EP2431182A1 (en) 2012-03-21
CN102398418A (zh) 2012-04-04
US20120069527A1 (en) 2012-03-22
JP2012064756A (ja) 2012-03-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98418B (zh) 用于致动器的配线结构
US8469493B2 (en) Flexible wiring member, liquid droplet jetting head, and method for connecting flexible wiring member and device
US7654654B2 (en) Ink jet printer head
US8038250B2 (en) Recording device
US7322678B2 (en) Flexible wiring cable for recording apparatus
CN104339860A (zh)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US9809023B2 (en) Liquid ejecting device
US8182070B2 (en) Liquid ejecting print head, liquid ejecting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US20100128089A1 (en) Droplet ejector
US7469994B2 (en) Ink-jet head and connecting structure
US20110181643A1 (en) Wiring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driver ic and liquid droplet jetting apparatus
CN104070800A (zh) 液体喷头单元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US20150049143A1 (en) Liquid jetting apparatus
US6886914B2 (en) Liquid jetting apparatus
CN1324301A (zh) 液滴沉积装置
US7661799B2 (en)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US9975336B2 (en) Inkjet head and printer for reducing influence of flexible circuit on piezoelectric actuator substrate operation
JP2009255561A (ja) 液滴吐出ヘッドおよび液滴吐出装置
CN102215631A (zh) 布线基板单元和包括布线基板单元的打印机
US20110240762A1 (en) Wiring board and liquid jetting head
EP2639070A1 (en) Liquid droplet jetting apparatus
US7797831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recording apparatus
JP5333132B2 (ja) 圧力付与部の給電構造及び給電配線部材
JP6640582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およびプリンタ
JP2012076251A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の配線基板ユニ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