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83250A - 编织物的起针方法 - Google Patents
编织物的起针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383250A CN102383250A CN2011102111293A CN201110211129A CN102383250A CN 102383250 A CN102383250 A CN 102383250A CN 2011102111293 A CN2011102111293 A CN 2011102111293A CN 201110211129 A CN201110211129 A CN 201110211129A CN 102383250 A CN102383250 A CN 10238325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needle
- withdrawal
- braided fabric
- coil
- hanging r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 Braiding, Manufacturing Of Bobbin-Net Or Lace, And Manufacturing Of Nets By Knott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编织物的起针方法,当编织编织物的起针部时,能够不会使编织物的起针部因伸展而松缓。对在卡定于横编机的针床上的已有编织物的最终横列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分离横列线(20)的线圈进行编织(T1)。其次,通过在未将分离横列线(20)的线圈卡定的多个空针上形成挂圈而编织编织物的起针部(30)(T2)。进而,使分离横列线(20)的线圈和起针部(30)的挂圈重叠(T3)。而且,通过前袋编织和后袋编织来编织在起针部(30)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线圈列(T4、T5)。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与使用横编机编织的、卡定在横编机的针床上的已有编织物接续地对新的编织物进行起针的编织物的起针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以来,作为使用至少具有前后一对针床的横编机对编织物进行起针的方法,公开了例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将来自两个供线口的编织线在前后的针床间缠绕而对编织物的起针部进行编织的方法。除了该专利文献1的技术以外,还实施与横编机的针床上已经编织的已有编织物接续地对新的编织物进行起针。例如可以列举,首先编织松眼横列编织物(日语:捨て編地)(已有编织物),通过与该松眼横列编织物的最终横列的线圈接续地形成的分离横列线(日语:抜き糸),对新的编织物进行起针。另外,还可以反复实施:编织一个领口(已有编织物),在该领口上通过分离横列线形成新的领口。这样的情况下,通过下卷取辊等将已有编织物向针床的下方下拉,能够作用适当的张力的同时编织新的编织物,能够使该新的编织物的外观良好。在新的编织物的编织结束后,已有编织物和新的编织物能够通过抽出分离横列线而分离。
图3是与已有编织物接续地对新的编织物进行起针的编织物的起针方法的编织工序图。在图中的左栏中表示编织工序的序号,在右栏中表示针床中的实际的编织线的卡定状态。该右栏中的○表示线圈,V字表示挂圈,该栏中实际进行了编织动作的部分用粗线表示。另外,图上端的数字表示前针床(以下记作FB)和后针床(以下记作BB)的编织针的位置。此外,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图1、2的观察方法也与上述说明了的图相同。
在S1中,对于已有编织物的最终横列,示出了由使用与已有编织物不同的编织线编织了的线圈构成的分离横列线20的卡定状态。从该状态开始,在S2中,向FB的编织针和BB的编织针以锯齿形供给编织线,形成编织物的最初部分即起针部30。这里,在S1的阶段中,在BB的编织针1、3、5、7、9上形成分离横列线20的线圈,从而在S2中形成在BB的编织针1、3、5、7、9上的起针部30的线圈成为与分离横列线20的线圈的纵行方向接续的线圈。而且,为编织与起针部30接续的编织物,在S3中在起针部30的多个挂圈上进行前袋编织,在S4中在起针部30的多个线圈上进行后袋编织。这些前袋编织和后袋编织是为抑制起针部30抽丝而进行的编织。
【现有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09/084167号
在上述参照图3说明了的以往的编织物的起针方法中,编织物的起针部即线圈中的、卡定在S2的BB的编织针1、3、5、7、9上的线圈是与被向齿口的下方下拉的分离横列线的线圈的纵行方向接续地形成的,从而这些线圈也被强力地向齿口的下方下拉。其结果,起针部伸展而容易松缓,可能会损害编织物的外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研发的,其目的之一是提供编织物的起针方法,当编织编织物的起针部时,能够不使编织物的起针部伸展而松缓。
本发明的编织物的起针方法是,使用至少具有前后一对针床、能够在前后的针床间进行线圈的移圈的横编机,与卡定在该横编机的针床上的已有编织物接续地对新的编织物进行起针的编织物的起针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工序。
(工序A)对在已有编织物的最终横列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分离横列线的线圈进行编织。
(工序B)在未将分离横列线的线圈卡定的多个空针上形成挂圈而编织编织物的起针部。
(工序C)使分离横列线的线圈和起针部的挂圈重叠。
(工序D)通过前袋编织和后袋编织编织在起针部的纵行方向接续的线圈列。
作为本发明编织物的起针方法的一方式,也可以在工序C中,通过使分离横列线的线圈移圈,而使该线圈与起针部的挂圈重叠。
另外,作为本发明编织物的起针方法的一方式,也可以在工序B中,只在前后任意一个针床形成起针部的挂圈,在工序C中,通过使起针部的挂圈移圈,而使该挂圈与分离横列线的线圈重叠。
根据本发明的编织物的起针方法,在形成编织物的起针部时,不使该起针部伸展而松缓。这是因为,在本发明编织物的起针方法的工序B中,不与向齿口下方被施加了张力的分离横列线连续地编织编织物的起针部,因此,直到起针部完成期间,在该起针部上不作用向齿口下方的张力。而且,起针部完成后,起针部和分离横列线重叠,从而,在编织与起针部接续的编织物时,能够对起针部和与起针部接续的编织物施加向齿口下方的适当的张力的同时,编织编织物。
根据在工序C中使分离横列线的线圈移圈的本发明的编织物的起针方法,能够可靠地使分离横列线的线圈和起针部的挂圈重叠。这是因为,与使挂圈移圈相比,使线圈移圈更容易。
根据在工序B中只在前后任意一个针床形成起针部的挂圈的本发明的编织物的起针方法,能够编织非常紧密的状态的起针部。这是因为,起针部的编织线不跨过前后的针床间,因此,起针部的各挂圈间的线长不会变得过长。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编织物的起针方法的编织工序的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编织物的起针方法的编织工序的图。
图3是表示以往的编织物的起针方法的编织工序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0编织针
20分离横列线(抜き糸)
30起针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实施方式记载的编织都是对使用至少具有前后一对针床的、能够在前后的针床间进行移圈的两张床横编机进行编织的例子进行说明。当然,使用的横编机也可以是具有移圈底脚片床(トランスフア一ジヤツクベツド)的两张床横编机或四张床横编机。
<实施方式1>
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图1说明如下的例子,该例子在通过FB编织松眼横列编织物(日语:捨て編地)(已有编织物),在该松眼横列编织物的最终横列上由成为分离横列线的编织线形成线圈后,与分离横列线的线圈接续地对编织物进行起针时,适用了本发明的起针方法。
在图1的T1中,示出了编织针与松眼横列编织物的最终横列接续地形成了的分离横列线20的线圈被卡定于FB的编织针1、3、5、7、9的状态。从该状态开始,在T2中,在避开了分离横列线20的线圈的FB和BB的空针上以锯齿形形成挂圈。在该T2中,形成在BB的编织针1、3、5、7、9和FB的编织针2、4、6、8、10上的挂圈是编织物的起针部30。此外,将挂圈分成FB和BB是因为在后述的T4、T5中进行前袋编织和后袋编织。
由于上述T2中编织的起针部30不与分离横列线20连续而独立地被编织,从而分离横列线20产生的向齿口下方的强的下拉力不作用于编织起针部30时的编织线。其结果,不会使起针部30的各加针圈之间的间隙因伸展而松缓,成为紧密的状态。
接着,在T3中,使T1中被卡定在FB的编织针1、3、5、7、9上的分离横列线20的线圈,向相对的BB的编织针1、3、5、7、9移圈。由此,分离横列线20的线圈和起针部30的挂圈重叠。
最后,如T4、T5所示地进行前袋编织和后袋编织,与卡定在FB的编织针2、4、6、8、10上的起针部30的挂圈接续地形成新的线圈,并与卡定在BB的编织针1、3、5、7、9上的重叠圈接续地形成新的线圈,由此,松眼横列编织物和起针部30通过分离横列线20连接。此时,由于向齿口的下方的下拉力作用的分离横列线20的线圈和起针部30的一部分的挂圈重叠,从而在通过前袋编织和后袋编织而编织的线圈列上作用有向齿口的下方的下拉力。其结果,能够在作用适当的张力的同时编织与起针部30接续的编织物。
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1的编织工序,不使编织物的起针部30因伸展而松缓。这是因为,由于在上述T2中,与被向齿口下方实施了张力的分离横列线独立地编织起针部30,从而不会对起针部30的编织线作用向齿口下方的过剩的下拉力。不松缓地形成的起针部30与以往的起针部相比成为更紧密的状态,从而具有优良的外观。另外,与以往的起针方法相比,由于分离横列线20相对于起针部30的缠绕松缓,所以容易拆下分离横列线20。
<实施方式2>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实施方式1不同,根据图2说明使起针部的挂圈与分离横列线的线圈重叠的本发明编织物的起针方法。
在图2的U1中,示出了与松眼横列编织物的最终横列接续地形成了的分离横列线20的线圈被卡定在BB的编织针1、3、5、7、9上的状态。从该状态开始,在U2中,避开将分离横列线20的线圈卡定的BB,在FB的编织针1~10上形成起针部30的挂圈。该U2中形成的起针部30与分离横列线20独立地被编织,从而通过分离横列线20,不会使起针部30的各挂圈之间的间隙因伸展而松缓,成为紧密的状态。另外,仅在FB这一侧编织起针部30,由此,起针部30的编织线不跨过FB和BB之间,起针部30的各挂圈间的线长变短,成为各挂圈间更紧密的状态。
接着,在U3中,使U2中形成在FB的编织针1、3、5、7、9上的起针部30的挂圈,向相对的BB的编织针1、3、5、7、9移圈,而将起针部30的挂圈分成FB和BB。通过该U3,分离横列线20的线圈和起针部30的挂圈重叠。以下,如U4、U5所示地进行前袋编织和后袋编织,与卡定在FB的编织针2、4、6、8、10上的起针部30的挂圈接续地形成新的线圈,并与卡定在BB的编织针1、3、5、7、9上的重叠圈接续地形成新的线圈,通过编织编织物中的与起针部30接续的部分,松眼横列编织物和起针部30通过分离横列线20进行连接。
在通过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2的编织工序编织的编织物中,因与实施方式1的编织工序中编织了的编织物同样的理由,编织物的起针部的外观也比以往优良。
此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变更。无论实施哪种变更,只要避开分离横列线的线圈形成起针部的挂圈即可。例如,在实施方式1中,形成分离横列线20的线圈的编织针也可以不是位于与将起针部30的挂圈卡定的编织针相对的位置的编织针。具体地,在实施方式1的T1中,分离横列线20的线圈也可以卡定在BB的编织针2、4、6、8、10上。该情况下,T2之后,使该线圈向FB的编织针1、3、5、7、9移圈后,实施T3即可。其他,在形成起针部30的挂圈时,不需要在FB和BB上交替地每次形成一个挂圈。例如,也可以反复实施:在FB形成两个挂圈,在BB上形成一个挂圈;也可以与其相反地实施;也可以反复实施:在FB和BB上每次形成两个挂圈。
Claims (3)
1.一种编织物的起针方法,其是使用至少具有前后一对针床的、能够在前后的针床间进行线圈的移圈的横编机,与卡定在该横编机的针床上的已有编织物接续地对新的编织物进行起针的编织物的起针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编织物的起针方法具有以下工序:
工序A,其对在已有编织物的最终横列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分离横列线的线圈进行编织;
工序B,其通过在未将分离横列线的线圈卡定的多个空针上形成挂圈,编织编织物的起针部;
工序C,其使分离横列线的线圈和起针部的挂圈重叠;和
工序D,其通过前袋编织和后袋编织来编织在起针部的纵行方向接续的线圈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织物的起针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工序C中,通过使分离横列线的线圈移圈,使该线圈与起针部的挂圈重叠。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织物的起针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工序B中,只在前后任意一个针床中形成起针部的挂圈,
在工序C中,通过使起针部的挂圈移圈,从而使该挂圈与分离横列线的线圈重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187935 | 2010-08-25 | ||
JP2010187935A JP5695862B2 (ja) | 2010-08-25 | 2010-08-25 | 編地の編出し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383250A true CN102383250A (zh) | 2012-03-21 |
CN102383250B CN102383250B (zh) | 2014-08-13 |
Family
ID=445086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211129.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83250B (zh) | 2010-08-25 | 2011-07-27 | 编织物的起针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2423362B1 (zh) |
JP (1) | JP5695862B2 (zh) |
CN (1) | CN102383250B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776684A (zh) * | 2012-07-31 | 2012-11-14 | 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横编机中主废纱分离的编织方式 |
CN102776685A (zh) * | 2012-07-31 | 2012-11-14 | 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横编机中主废纱分离的编织方式 |
CN104452062A (zh) * | 2013-09-24 | 2015-03-25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横编机中的起口方法 |
CN105442162A (zh) * | 2014-09-18 | 2016-03-30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
CN107385652A (zh) * | 2016-03-29 | 2017-11-24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139500B2 (ja) * | 2014-12-25 | 2017-05-31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編出し方法 |
JP6153551B2 (ja) | 2015-02-02 | 2017-06-28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編地の編出し方法 |
CN106400285B (zh) * | 2016-07-01 | 2018-10-02 | 刘正福 | 辅料组织结构的编织方法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0063475A1 (fr) * | 1999-04-20 | 2000-10-26 | Shima Seiki Mfg., Ltd. | Tissu tricote et son procede de tricotage |
JP2002348761A (ja) * | 2001-05-24 | 2002-12-04 | Unitika Textiles Ltd | 緯編の編成方法 |
CN1104518C (zh) * | 1996-10-29 | 2003-04-02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具有2×1罗纹线圈组织的筒状针织物的针织方法 |
EP1408145A1 (en) * | 2001-06-12 | 2004-04-14 | Shima Seiki Mfg., Ltd | Knitting fabric having novel set up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knitting it |
JP2009270217A (ja) * | 2008-05-02 | 2009-11-19 | Shima Seiki Mfg Ltd | 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編地 |
CN101629354A (zh) * | 2007-11-28 | 2010-01-20 | 茅木泉 | 电脑编织横机拉线针起底方法以及起底装置 |
JP2010133055A (ja) * | 2008-12-05 | 2010-06-17 | Shima Seiki Mfg Ltd | 編地の編成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2210046A (ja) * | 1989-02-08 | 1990-08-21 | Shima Seiki Seisakusho:Kk | 横編機における編み出し方法と編み出し装置 |
JP2529640B2 (ja) * | 1993-06-23 | 1996-08-28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編地の端糸処理方法 |
CN101910485B (zh) | 2007-12-28 | 2011-06-15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
-
2010
- 2010-08-25 JP JP2010187935A patent/JP5695862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
- 2011-07-27 CN CN201110211129.3A patent/CN102383250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08-24 EP EP20110006932 patent/EP2423362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4518C (zh) * | 1996-10-29 | 2003-04-02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具有2×1罗纹线圈组织的筒状针织物的针织方法 |
WO2000063475A1 (fr) * | 1999-04-20 | 2000-10-26 | Shima Seiki Mfg., Ltd. | Tissu tricote et son procede de tricotage |
JP2002348761A (ja) * | 2001-05-24 | 2002-12-04 | Unitika Textiles Ltd | 緯編の編成方法 |
EP1408145A1 (en) * | 2001-06-12 | 2004-04-14 | Shima Seiki Mfg., Ltd | Knitting fabric having novel set up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knitting it |
CN101629354A (zh) * | 2007-11-28 | 2010-01-20 | 茅木泉 | 电脑编织横机拉线针起底方法以及起底装置 |
JP2009270217A (ja) * | 2008-05-02 | 2009-11-19 | Shima Seiki Mfg Ltd | 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編地 |
JP2010133055A (ja) * | 2008-12-05 | 2010-06-17 | Shima Seiki Mfg Ltd | 編地の編成方法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776684A (zh) * | 2012-07-31 | 2012-11-14 | 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横编机中主废纱分离的编织方式 |
CN102776685A (zh) * | 2012-07-31 | 2012-11-14 | 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横编机中主废纱分离的编织方式 |
CN104452062A (zh) * | 2013-09-24 | 2015-03-25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横编机中的起口方法 |
CN105442162A (zh) * | 2014-09-18 | 2016-03-30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
CN105442162B (zh) * | 2014-09-18 | 2017-08-25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
CN107385652A (zh) * | 2016-03-29 | 2017-11-24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
CN107385652B (zh) * | 2016-03-29 | 2019-06-18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423362B1 (en) | 2014-02-26 |
JP5695862B2 (ja) | 2015-04-08 |
EP2423362A1 (en) | 2012-02-29 |
CN102383250B (zh) | 2014-08-13 |
JP2012046834A (ja) | 2012-03-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383250B (zh) | 编织物的起针方法 | |
CN1046560C (zh) | 一种由链式纱和衬垫纱构成的复合纱 | |
CN101910485B (zh)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 |
US9441315B2 (en) | Method for knitting knitted fabric and knitted fabric | |
CN102264962B (zh) | 针织纱的防脱散方法及针织物 | |
CN103046216A (zh) | 衬垫织品的编织方法及衬垫织品 | |
JP5581406B2 (ja) | 羽毛糸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KR101356436B1 (ko) | 편성포의 편성방법, 및 편성포 | |
CN103290609A (zh) | 带穗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 |
CN106929990A (zh)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 |
CN102041609A (zh)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 |
EA036382B1 (ru) | Способ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трубчатых изделий с обтягивающей областью посредством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я круглых чулочновязальных машин и трубчатое изделие, полученное этим способом | |
CN108411471B (zh) | 纬编罗纹织物及其编织方法、应用和衣领 | |
CN107142601B (zh) | 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 |
KR20170030436A (ko) | 편사의 고정방법 | |
CN105839279A (zh) | 针织物的起底方法 | |
JP2022089327A (ja) | 編成方法 | |
CN104831459B (zh) |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 |
JP2014095169A (ja) | レース生地 | |
CN103361863A (zh)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 |
KR101903584B1 (ko) | 편성포의 편성방법 | |
JP2013019062A (ja) | 編目抑止杆を備える横編機およびその編成方法 | |
RU2661818C2 (ru) | Способ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трикотажного изделия и полученное таким способом изделие | |
KR101455976B1 (ko) | 파일직물의 편직방법 | |
KR101471632B1 (ko) | 니트웨어 편직방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813 Termination date: 20170727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