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80015B -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 Google Patents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80015B
CN102380015B CN 201110347820 CN201110347820A CN102380015B CN 102380015 B CN102380015 B CN 102380015B CN 201110347820 CN201110347820 CN 201110347820 CN 201110347820 A CN201110347820 A CN 201110347820A CN 102380015 B CN102380015 B CN 10238001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up
pharmaceutical composition
phase
preparation
pres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110347820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80015A (zh
Inventor
陈立典
褚克丹
徐伟
李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riginal Assignee
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iled Critical 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iority to CN 201110347820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380015B/zh
Publication of CN1023800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800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800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800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dicinal Preparation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组合物,它是由如下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制备而成的制剂:雷公藤16.8-31.2份,青风藤12.6-23.4份,穿山龙12.6-23.4份,甘草8.4-15.6份。本发明还公开了该药物组合物的用途以及一种巴布剂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起到了显著的治疗作用,同时,还有效降低了雷公藤药材的毒副作用,提高了用药的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了一种更为安全可靠的新选择。

Description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背景技术
类风湿性关节炎又称类风湿(RA),是一种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自身免疫炎性疾病。现代医学虽对RA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治疗上仍缺乏十分理想的药物,而中医对RA的治疗已显示出了良好的态势,国内中医中药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已引起了广泛的重视。
类风湿性关节炎在中医上又称为骨痹,中医所谓骨痹,传统上指风寒湿邪内搏于骨所致骨节疼痛,肢体沉重之症,多因骨髓空虚,致邪气乘隙侵袭。目前,采用中医药治疗RA的报道较多,多数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张安娜等,采用内服除痹汤(黄芪、白芍、羌活、独活、麻黄、桂枝、防风、制川乌、威灵仙、牛膝、杜仲、乌梢蛇、白芥子等组成),外用除痹酊(生川乌、生附片、青风藤、八角枫、川芎、防己、防风、一枝蒿等组成),总有效率达到97%(张安娜等,中国基层医药,2002,9(10):943)。徐海等,采用内服加外治治疗RA,内服方由蜈蚣、炙乌梢蛇、全蝎、僵蚕、地龙、露蜂房、制乳香、制没药、制川乌、牛膝、甘草等组成,外用方由乌梢蛇、羌活、独活、当归、防风、细辛、麝香、忍冬藤等组成,其治愈率达到86%以上,有效率100%(徐海,等,中国民间疗法,2005,13(3):36)。专利申请号:CN201110029193.x,该发明中公开了一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组合物,是由桂枝、生甘草、知母、白芍、生麻黄、制附片、鸡血藤、防风等18味中药材组成,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效果显著。专利申请号:CN201010279315.6,该发明中公开了一种巴布剂,它主要由芥子、川乌、草乌、水蛭、赤芍、鸡血藤等10味中药材组成,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有良好的抗炎、镇痛作用。
从中医对RA的治疗来看,其治疗有效率高,效果显著,但在用药过程中多具有如下特点:一、大多处方存在毒性药物。如乌头类(川乌、草乌、附子等)、藤类药(雷公藤等)、虫类药(全蝎、蜈蚣、蕲蛇等)、马钱子等。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多为中老年人、体质偏弱,不能耐受风寒湿邪,因此在应用上述有毒药物时,还需把握炮制、配伍等多个环节,以到达减毒增效的作用。二、大多处方药味较多,用药量大。类风湿性关节炎为慢性疾病,多需要长时间用药,较大的用药量,也为患者带来了一定的经济负担。
为此,研究一种用药量小、无明显毒副作用,且治疗效果显著的复方药物显得尤为必要。
同时,在针对毒性药物时,也可以采用制剂手段来减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如将口服药物改为外用制剂,采用透皮吸收的方式给药,可以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毒副作用,在不良反应发生时也可立即停药,还能降低首过效应,提高疗效等。目前中医药常见的外用制剂,主要有外用膏剂、洗剂、搽剂、涂膜剂等。巴布剂,为外用膏剂的一种,它是指将药材提取物、药材或/和化学药物与适宜的基质混匀后,涂布于背衬上制成的贴膏剂,其基质为亲水性基质,具有载药量大、药效持久、透气性好、渗透力强等优点。
巴布剂的基质对主药的作用有很大影响,故在制备巴布剂时,对基质的选择非常重要。中药巴布剂基质的选择应具备以下条件:能与各种主药均匀配合,不发生配伍禁忌;不在皮肤上残存,不因汗水作用而软化,容易洗涤;保湿性好;对皮肤无刺激,等。
当前也可见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巴布剂的报道,如专利号:CN200410022408.5,该专利中公开了一种治疗巴布剂,它是由昆明山海棠提取物与基质制成的,其基质有聚丙烯酸钠、聚乙烯醇、羧甲基纤维素钠、明胶、亚磷酸、硫酸铝钾、高岭土、立德粉、丙二醇、山梨醇,同时还可含有薄荷醇、蓖麻油、氮酮等油脂和吸收促进剂,该巴布剂可用于治疗类风湿型关节等疾病。专利申请号:CN201010570308.1,该专利申请中公开了一种雷公藤提取物巴布剂,它是由雷公藤醇提物与壳聚糖、聚乙烯醇、明胶、乳酸、聚乙烯吡咯烷酮、卡拉胶、甘油制备得到的,该巴布剂无明显毒副作用,可用于治疗类风湿型关节,同时,该申请通过对基质的筛选,使得本申请的巴布剂的黏弹性显著高于普通基质配方的雷公藤巴布剂。
目前,还未见将雷公藤、青风藤、穿山龙、甘草配伍使用以及相关制剂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毒副作用低、药效良好的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组合物;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该药物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和用途。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组合物,它是由如下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制备而成的制剂:
雷公藤16.8-31.2份,青风藤12.6-23.4份,穿山龙12.6-23.4份,甘草8.4-15.6份。
进一步地,它是由如下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制备而成的制剂:
雷公藤24份,青风藤18份,穿山龙18份,甘草12份。
其中,所述制剂是以原料药的水或有机溶剂提取物为活性成分,加上药学上常用的辅料或辅助性成分制备而成。
其中,所述制剂为外用制剂。
进一步地,所述制剂为酊剂、膏剂、洗剂、搽剂。
更进一步地,所述制剂为巴布剂。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巴布剂,它是由如下重量配比的原辅料制备而成的制剂:
原料药为:
雷公藤16.8-31.2份,青风藤12.6-23.4份,穿山龙12.6-23.4份,甘草8.4-15.6份;
基质辅料为:
黏合剂4.16-10.4份、保湿剂16-40份、填充剂1.6-4份、交联剂0.12-0.32份、交联调节剂0.25-0.64份、透皮吸收促进剂3.68-9.2份、PH调节剂1.6-4份、软化剂0.30-0.76份、水43.2-108份。
进一步地,原料药为:
雷公藤24份,青风藤18份,穿山龙18份,甘草12份;
进一步地,基质辅料为:
黏合剂5.2-10.4、保湿剂20-40份、填充剂2-4份、交联剂0.16-0.32份、交联调节剂0.32-0.64份、透皮吸收促进剂4.6-9.2份、PH调节剂2-4份、软化剂0.38-0.76份、水54-108份。
进一步优选地,基质辅料为:
黏合剂5.2-6.94、保湿剂20-26.67份、填充剂2-2.67份、交联剂0.16-0.22份、交联调节剂0.32-0.43份、透皮吸收促进剂4.6-6.2份、PH调节剂2-2.67份、软化剂0.38-0.51份、水54-72份。
其中,所述黏合剂为聚丙烯酸钠(NP-700、NP-600)、聚丙烯酸、海藻酸钠、羧甲基纤维素及其钠盐、卡波姆、明胶、桃胶、阿拉伯胶、西黄耆胶、聚乙烯醇、PVP、琼脂、淀粉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保湿剂为甘油、聚乙二醇、山梨醇、丙二醇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填充剂为高岭土、氧化锌、二氧化钛、皂土、碳酸钙、微粉硅胶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交联剂为甘羟铝、氯化铝、氢氧化铝、氢氧化钙、氯化钙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交联调节剂为柠檬酸、乳酸、苹果酸、酒石酸、依地酸钠(EDTA)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透皮吸收促进剂为油酸、氮酮、冰片、桉叶油、丙二醇、薄荷脑、N-甲基-吡咯烷酮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PH调节剂为三乙醇胺、酒石酸中的一种;软化剂为丙二醇、甘油、聚乙二醇200、400、600、蓖麻油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进一步地,所述黏合剂为聚丙烯酸钠NP-700、聚丙烯酸、羧甲基纤维素及其钠盐、卡波姆、明胶、聚乙烯醇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保湿剂为甘油;填充剂为高岭土;交联剂为甘羟铝;交联调节剂为柠檬酸、酒石酸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透皮吸收促进剂为氮酮、丙二醇、薄荷脑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PH调节剂为三乙醇胺;软化剂为蓖麻油。
优选地,NP700∶CMC-Na∶甘油∶高岭土∶卡波姆940∶PVA124∶明胶∶甘羟铝∶酒石酸∶柠檬酸∶薄荷脑∶氮酮∶丙二醇∶蓖麻油=1.8∶0.3∶10∶1.0∶0.3∶0.1∶0.1∶0.08∶0.04∶0.12∶0.2∶0.6∶1.5∶0.2。
本发明还提供了制备上述巴布剂的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1)取雷公藤16.8-31.2份,青风藤12.6-23.4份,穿山龙12.6-23.4份,甘草8.4-15.6份,粉碎,用60-80%乙醇提取,滤过,合并滤液,回收溶剂后,制得干浸膏粉;
(2)将3.36-8.4份黏合剂、1.6-4份填充剂与9.6-24份保湿剂分散均匀,再加19.2-48份水,混合均匀后,待溶胀完全,即得A相;
再取0.32-0.8份黏合剂溶于6.4-16份水中,混合均匀,即得B相;
取0.48-1.2份黏合剂,加14.4-36份水溶胀后,用1.6-4份PH调节剂调节PH至中性,作为C相;
取步骤(1)制得的干浸膏粉,与6.4-16份保湿剂、3.68-9.2份透皮吸收促进剂混匀后,为D相;
取0.12-0.32份交联剂、0.25-0.64份交联调节剂,加入3.2-8份水混匀后,为E相;
(3)先取A、C相混匀后,再加入B相混合均匀,或者直接将A、B、C相混匀;再加入D相混匀,最后加入E相,混匀后,加入0.30-0.76份软化剂,混合均匀,涂布,干燥,切割,包装即得巴布剂;或
(4)直接将A、B、C、D、E相混匀后,加入0.30-0.76份软化剂,混合均匀,涂布,干燥,切割,包装即得巴布剂。
进一步地,步骤(2)具体操作为:
将4.2-8.4份黏合剂、2-4份填充剂与12-24份保湿剂分散均匀,再加24-48份水,混合均匀后,待溶胀完全,即得A相;
再取0.4-0.8份黏合剂溶于8-16份水中,混合均匀,即得B相;
取0.6-1.2份黏合剂,加18-36份水溶胀后,用2-4份PH调节剂调节PH至中性,作为C相;
取步骤(1)制得的干浸膏粉,与8-16份保湿剂、4.6-9.2份透皮吸收促进剂混匀后,为D相;
取0.16-0.32份交联剂、0.32-0.64份交联调节剂,加入4-8份水混匀后,为E相;
更进一步地,步骤(2)具体操作为:
将4.2-5.6份黏合剂、2-2.67份填充剂与12-16份保湿剂分散均匀,再加24-32份水,混合均匀后,待溶胀完全,即得A相;
再取0.4-0.54份黏合剂溶于8-10.67份水中,混合均匀,即得B相;
取0.6-0.8份黏合剂,加18-24份水溶胀后,用2-2.67份PH调节剂调节PH至中性,作为C相;
取步骤(1)制得的干浸膏粉,与8-10.67份保湿剂、4.6-6.2份透皮吸收促进剂混匀后,为D相;
取0.16-0.22份交联剂、0.32-0.43份交联调节剂,加入4-5.34份水混匀后,为E相;
进一步地,步骤(3)、(4)中的软化剂优选为0.38-0.76份,更优选为0.38-0.51份。
其中,A相中的黏合剂为聚丙烯酸钠NP700、羧甲基纤维素钠;B相中的黏合剂为聚乙烯醇PVA-124、明胶;C相中的黏合剂为卡波姆940。
进一步地,
步骤(1)中优选雷公藤24份,青风藤18份,穿山龙18份,甘草12份;
步骤(2)具体操作如下:
将聚丙烯酸钠NP700 3.6份与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 0.6份混匀后分散在甘油12份中,然后倒入混有高岭土2份的24份水中溶胀,为A相;将聚乙烯醇PVA-124 0.2份在8份水中溶解后,转到40-50℃水浴,加入明胶0.2份溶解,为B相;卡波姆-940 0.6份用18份水溶胀,然后用2份三乙醇胺调节PH约为7,为C相;依次将甘油8份、薄荷脑0.4份、氮酮1.2份、丙二醇3份、步骤(1)制得的干膏粉混匀,为D相;将酒石酸0.08、柠檬酸0.24份、甘羟铝0.16份用4份水混匀,为E相。
步骤(3)、(4)的软化剂优选为0.38份蓖麻油。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药物组合物在制备抗炎、镇痛、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中的用途。
本发明中所用雷公藤,为卫矛科雷公藤属植物雷公藤(Triperygiumwilfordii Hook.f.)根的木质部,别名黄藤木、断肠草和红药等。苦、辛、凉,大毒。具有祛风、解毒、杀虫的功效。煎服用量为每日15-25g。近20年来被广泛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肾小球肾炎及各种皮肤病。但是,雷公藤的治疗窗较窄,长期用药毒性易蓄积,致生殖器官、肝、肾等脏器不可逆病变,常见的毒副作用有:消化系统毒性,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便秘、消化系统溃疡;血液系统毒性,如骨髓抑制,及其引起的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严重者可发生粒细胞缺乏、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生殖系统毒性,如女性月经紊乱、不孕,男性精子数量减少、生育能力下降,少儿青春期性腺发育障碍等;肝毒性,如肝细胞损伤、坏死;肾毒性,如服药后出现少尿、浮肿、血尿、腰痛等,肌酐清除率明显降低,长时间或高剂量服用雷公藤时,可发生急性肾衰竭;皮肤黏膜毒性,如皮肤糜烂、溃疡、皮疹等。
本发明中所用青风藤,为防己科植物青藤Sinomenium acutum(Thunb.)Rehd.et Wils.和毛青藤Sinomenium acutum(Thunb.)Rehd.etWils.var.cinereum Rehd.et Wils.的干燥藤茎。苦、辛、平。有祛风湿,通经络,利小便之功用,用于风湿痹痛,关节肿胀,麻痹瘙痒,具有镇痛、降压和抗炎作用。其不良反应为皮疹、皮肤瘙痒等。
本发明中所用穿山龙,为薯蓣科植物穿龙薯蓣Dioscorea nipponicaMakino的干燥根茎。甘、苦,温。祛风湿,止痛,舒筋活血,止咳平喘祛痰。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疼痛、麻木,大骨节病,跌扑损伤,闪腰岔气,慢性支气管炎,咳嗽气喘。
本发明中所用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及根茎。甘,平。归心、肺、脾、胃经。可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本发明药物组合物中,雷公藤苦,寒,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定痛,乃风湿热痹痛,关节僵硬,屈伸不利,腰膝疼痛等症之要药,用以为君;青风藤辛苦性平,祛风湿,通经络,善治风湿痹痛,关节肿胀,麻痹瘙痒等症,用以为臣;佐以穿山龙甘苦性温,具祛风除湿,舒筋通络,活血止痛之功,一以助雷公藤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定痛,一以防雷公藤苦寒,大毒伤阳之性,故用以为佐。甘草甘、平,既可清热解毒,缓急止痛,又能调和诸药,以缓诸药峻猛之性,还可补脾益气,以防他药碍脾耗气,为佐使药。诸药合用,使风、湿、热得除,经络通畅,肿消痛止,诸症向愈。
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利用中医配伍理论将4味药材组方后,能够显著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同时,有效避免了雷公藤药材的毒副作用,发挥了减毒增效的作用,提高了用药的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了一种更为安全可靠的新选择。
附图说明
图1NP700用量考察曲线图
图2甘油用量考察曲线图
图3明胶用量考察曲线图
图4甘羟铝/柠檬酸用量考察曲线图
图5正常对照组
图6模型组
图7地塞米松软膏组
图8组方低剂量组
图9组方中剂量组
图10组方高剂量组
图11雷公藤软膏组
图12青风藤软膏组
图13穿山龙软膏组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本发明药物组合物的制备
取雷公藤24g,青风藤18g,穿山龙18g,甘草12g,粉碎成粗粉,用80%乙醇回流提取两次,每次2小时,滤过,合并滤液,回收乙醇,浓缩成流浸膏(ρ=1.05~1.10);加60%乙醇使成240ml,混合后,静置,滤过,即得本发明药物组合物酊剂。
实施例2本发明药物组合物的制备
取雷公藤24g,青风藤18g,穿山龙18g,甘草12g。以上四味,雷公藤、青风藤、穿山龙、甘草粉碎成粗粉;用70%乙醇8倍量回流提取两次,每次1.5小时,滤过,合并滤液,回收乙醇,浓缩至无醇味;加水至浓度含生药0.4g/ml,上D101大孔吸附树脂(36g),吸附流速为2BV/h,先用5倍量水洗脱,再用50%乙醇8倍量洗脱,洗脱流速为2BV/h,收集洗脱液,回收乙醇,干燥得纯化物粉末3.02g。
将单硬脂酸甘油酯2.5g、石蜡1.0g、液体石蜡9.0g、司盘-800.1g、尼泊金乙酯0.01g共置一干燥烧杯中,加热至70~80℃使熔化;另将甘油1.0g、吐温-80 0.1g、蒸馏水4.0ml共置另一烧杯中,加热至70~80℃使熔化;称取纯化物粉末2g,加适量丙二醇和异丙醇超声溶解得药液;将药液加入到油相中缓缓搅拌后,再将水相加入油相中搅拌均匀至冷凝,即得本发明药物组合物软膏剂。
实施例3本发明药物组合物的制备
取雷公藤24g,青风藤18g,穿山龙18g,甘草12g,以上四味,雷公藤、青风藤、穿山龙、甘草粉碎成粗粉;用70%乙醇8倍量回流提取两次,每次1.5小时,滤过,合并滤液,回收乙醇,浓缩后,制得干浸膏粉8g;取4g干浸膏粉进行巴布剂的制备,制备方法如下:
将聚丙烯酸钠(NP700)1.8g与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 0.3g物理混匀后分散在部分甘油6g中,然后在搅拌的条件下倒入混有高岭土1g的12ml水中溶胀,为A相;将聚乙烯醇(PVA-124)0.1g在80℃的4ml水中溶解后,转到45℃水浴,加入明胶0.1g溶解,为B相;卡波姆(Carbopol-940)0.3g用9ml水溶胀,然后用三乙醇胺调节PH约为7,为C相;依次将甘油4g、薄荷脑0.2g、氮酮0.6g、丙二醇1.5g、药物干膏粉4g混匀,为D相;将酒石酸0.04、柠檬酸0.12g、甘羟铝0.08g用2ml水混匀,为E相;
将C相加入A相混匀,接着加入B相混匀,再加入D相混匀,最后加入E相混匀,混匀后加入蓖麻油0.19g(0.2ml),混匀。整个混匀过程在50℃的水浴中进行,约20-40min。混匀后趁热涂布;55℃烘干3小时,放冷,盖膜,即得本发明药物组合物的巴布剂。
其中,蓖麻油的相对密度为0.955-0.970。
实施例4巴布剂中各相基质的混合顺序考察
对于本发明药物组合物的巴布剂而言,ABC相混合顺序并无明显差别,而D相及E相混合顺序比较重要,特别是E相需最后加入,以免搅拌不匀;浸膏粉需要用甘油分散,且浸膏粉中含量有金属离子,提前与A相混合与发生部分交联,难搅拌;此外,D、E两相不能混合后再与ABC相混合物混合,D、E两相混合会出现变稀,可能是酸与甘油发生反应成酯。如果按照简单的混合方式,也能使巴布剂成型,而本发明中优选实施例3的混合方式。
实施例5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巴布剂制备工艺的考察
经大量的文章检索,依据各辅料在基质中的作用和本身物理性质,以膏体的外观性状、凝聚时间、表面粘性为指标,进行组方和预试验研究。
1、巴布剂基质单因素考察
本筛选实验中,均采用如下方式进行制备:先将聚丙烯酸钠NP700与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物理混匀后分散在甘油中,然后在搅拌的条件下倒入混有高岭土的水中溶胀,加入已溶胀的卡波姆940混匀,再加入聚乙烯醇(PVA-124)、明胶混合液混匀,最后加入柠檬酸、甘羟铝水溶液,搅匀;混匀后趁热涂布;烘干,放冷,盖膜,即得。将以上处方作为基础处方,以初黏力、剥离强度和外观性状综合评价膏体,单因素考察各辅料在基质的影响力。本发明初黏力的测定采用美国压敏胶带协会PSTC-6法,用“滚球平面停止法”测定巴布膏的初黏力。
1.1NP700用量的考察
其他辅料固定的情况下,对NP700用量进行考察。结果见图1。
结果表明:当用量为1.8g时,基质粘性适中,剥离强度较大,不易从皮肤上脱落;但当NP700用量为2.6g时,基质难搅拌均匀。
1.2甘油用量的考察
其他辅料固定的情况下,对甘油用量进行考察。结果见图2。
结果表明:甘油对基质有良好的保湿能力,当用量为10g时,保湿作用最佳;但随着甘油用量的增多,膏体很软,黏性大,手触基质拉丝。
1.3明胶用量的考察
其他辅料固定的情况下,对明胶用量进行考察。结果见图3。
结果表明:明胶能增加基质的强度,即基质表现出一定韧性,不易拉断。随着明胶用量的增加,基质的强度也相应增加,但基质的表面粘性也随之降低。用量达到0.2g时较为合适,基质具有适中的粘性和强度。
1.4交联剂与交联调节剂用量的考察
其他辅料固定的情况下,对交联剂与交联调节剂用量进行考察。结果见图4。
结果表明:随着交联剂与交联调节剂用量增加,基质交联程度增大,基质强度增强。基质黏性随交联剂与交联调节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大,但用量过多会导致基质强度过大,黏性反而降低。所以,交联剂与交联调节剂用量分别为0.08g、0.16g较佳。
综上所述,单因素考察结果表明NP700、甘油、明胶、甘羟铝/柠檬酸对巴布剂基质性能影响较大,所以将此四种辅料作为考察因素,进一步进行处方优化。
2、正交试验法优化巴布剂基质配方
根据预实验和单因素考察结果,固定CMC-Na、卡波姆940、高岭土,PVP的用量,考察NP700、甘油、明胶、甘羟铝/柠檬酸对巴布剂基质初黏力、剥离强度和外观性状的影响。安排四因素三水平实验,选用L9(34)表进行试验。
表1考察因素水平表
Figure BDA0000105707370000091
试验用初黏力、剥离强度、外观性状3个指标的加权综合评分为考察指标来评价巴布剂工艺质量,其中移动距离越小越好,剥离强度时间越长越好,为方便工艺考察,将上述3个指标分别赋予加权值40∶30∶30,即方程应该为S=ai/a0×40+bi/b0×30+ci/c0×30。实验结果见表2、3。
表2正交试验结果表
表3方差分析表
Figure BDA0000105707370000102
由以上结果可知,显著性依次为A>D>B>C。取α=0.05,由方差分析结果可知:A对巴布剂的物理黏性具有显著影响,为主要因素。最佳方案依次为A1B2C2D3。即基质的配方为NP700 1.8g、CMC-Na 0.3g、甘油10g、高岭土1.0g、卡波姆940 0.3、PVA124 0.1g、明胶0.1g、甘羟铝0.08g、酒石酸0.04g、柠檬酸0.12g、薄荷脑0.2g、氮酮0.6g、丙二醇1.5g、蓖麻油0.2g。
3、干浸膏粉用量的筛选
在上述优选基质配伍的情况下,对基质载药量进行考察,考察结果见下表:
表4基质载药量考察结果表
Figure BDA0000105707370000103
结果表明,使用“2”项下的优选基质,当加入干浸膏粉2-5g时,巴布剂均能成型;当加入干浸膏粉2-4g时,对基质无明显影响,膏体性质较好;当加入干浸膏粉3-4g时,膏体的粘度更为适中。因此,干浸膏粉加入量可选用2-5g,优选2-4g,更优选3-4g。
综上,本巴布剂的最佳配伍为:干浸膏粉3-4g、NP700 1.8g、CMC-Na 0.3g、甘油10g、高岭土1.0g、卡波姆940 0.3、PVA124 0.1g、明胶0.1g、甘羟铝0.08g、酒石酸0.04g、柠檬酸0.12g、薄荷脑0.2g、氮酮0.6g、丙二醇1.5g、蓖麻油0.2g。
以下通过具体试验例来说明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试验例1本发明药物组合物酊剂的药效学试验
1.1动物健康Wistar大白鼠,6周龄,体重(130±20)g、(180±20)g、(150±20)g,雌雄均有。健康昆明种小白鼠,4周龄,体重(20±2)g、(13±2)g,雌雄均有。
1.2药物扶他林,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9990291);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实施例1制备的酊剂),批号:100916、101019、101118。角叉菜胶:美国sigma公司产品。弗氏完全佐剂:北京博蕾德公司。
1.3仪器鼠足容积测定仪。
2方法与结果
2.1对大鼠角叉菜胶性足肿胀的影响
取大鼠72只,体重(130±20)g,雌雄各半,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本发明药物组合物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及阳性药物对照组,酊剂按0.5ml/次,膏剂按0.5g/次,涂抹患处,3次/d,连续14d。
末次给药后1h测定鼠足容积(ml)。然后将1%角叉菜胶生理盐水0.1ml注入大鼠左后肢足拓皮下致炎,于注入后1h、2h、4h、6h测定鼠足容积,计算出肿胀值,用t检验,比较各时间给药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情况。结果见表5,空白对照组、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各组(高中低剂量)足肿胀值均低于模型组,高剂量组致炎后2h、4h、6h足肿胀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中、低剂量组足肿胀值虽无显著性差异,但与地塞米松软膏组作用一致。表明本发明药物组合物能抑制角叉菜胶所致的足肿胀,且作用与药物剂量有关。
表5不同时间各组大鼠角叉菜胶性足肿胀的比较(
Figure BDA0000105707370000121
ml)
Figure BDA0000105707370000122
注:与模型组比较,*P<0.01
2.2对大鼠肉芽肿形成的影响
取大鼠72只,体重(180±20)g,雌雄各半。实验前所有动物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30mg/kg体重)麻醉,采用手术方法于背部皮下植入消毒和称重的棉球,缝合皮肤,外部消毒。酊剂按0.5ml/次,膏剂按0.5g/次,涂抹患处,3次/d,连续14d。于末次给药后处死动物,取出植入的棉球,仔细剥离附着组织,称重,减去棉球重,即为肉芽组织重量,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见表6,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各组肉芽肿重量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说明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对肉芽的形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表明该药具有抗结缔组织增生炎症的作用。
表6各自大鼠肉芽肿重量比较(x±s,mg)
Figure BDA0000105707370000123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1
2.3对小鼠热板法疼痛反应的影响
取小鼠80只,体重(20±2)g,雌雄各半,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本发明药物组合物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及阳性药物对照组,酊剂按0.5ml/次,膏剂按0.5g/次,涂抹患处,3次/d,连续14d。于末次给药1h后将各组小鼠分别放热板仪内,以舔后足作为疼痛反应的指标记录小鼠自投入热板至出现舔后足反应的时间,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见表7,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各组疼痛反应出现时间均延长(P<0.05或P<0.01),与地塞米松软膏作用一致,其中高剂量组作用最明显,中剂量组次之,低剂量组再次之。说明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对热刺激法引起的小鼠疼痛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作用与药物剂量有一定的关系。
表7各组小鼠热板法疼痛反应时间比较(
Figure BDA0000105707370000131
s)
Figure BDA0000105707370000132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P<0.01
2.4对小鼠化学刺激法疼痛反应的影响
取小鼠75只,体重(13±2)g,雌雄各半,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本发明药物组合物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及阳性药物对照组,酊剂按0.5ml/次,膏剂按0.5g/次,涂抹患处,3次/d,连续14d。于末次给药后1h将0.6%的醋酸溶液注射于小鼠腹腔内,以引起深部的大面积而持久的疼痛刺激,致使小鼠产生扭体反应。观察各组小鼠出现扭体反应的时间(潜伏期)及20min内产生扭体反应的次数,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见表8。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本发明药物组合物高、中剂量组疼痛反应出现时间稍延长,20分钟内扭体次数明显减少(p<0.05或p<0.01),与地塞米松软膏作用相似。说明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对化学刺激法引起的小鼠疼痛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作用与药物剂量有一定的关系。
表8各组小鼠化学刺激法疼痛反应的比较
Figure BDA0000105707370000133
Figure BDA0000105707370000134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P<0.01
2.5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影响
取大鼠72只,体重(150±20)g,雌雄各半,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本发明药物组合物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及阳性药物对照组,酊剂按0.5ml/次,膏剂按0.5g/次,涂抹患处,3次/d,连续14d。注射佐剂前及后26d内隔日用鼠足容积测量仪测定大鼠右、左后足容积(ml),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见表9、表10。
大鼠右后足注射弗氏完全佐剂后即早期炎症反应,于注射后次日即呈明显肿胀,逐渐加重,第4d足肿胀达高峰,然后逐渐减轻;注射后第10d再度肿胀,至第18d发展成十分严重的肿胀状态,持续到观察期结束。因迟发性超敏反应,未注射佐剂的左后足于第10d开始肿大且红肿明显,持续到观察期结束。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各组注射佐剂的右后足肿胀趋势与地塞米松软膏组基本一致,与模型组比较,肿胀较轻(p<0.05或p<0.01);未注射佐剂的左后足肿胀趋势也与地塞米松软膏组基本一致,与模型组比较,肿胀较轻(p<0.05或p<0.01),且其作用的显著性还优于地塞米松软膏,但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各组差异不明显(p>0.05)。说明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对弗氏完全佐剂所致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对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肿胀即实验性关节肿胀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大鼠实验性肉芽肿形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热刺激及化学刺激所引起的小鼠疼痛反应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弗氏完全佐剂所致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有明显抑制作用,且作用与地塞米松软膏一致,甚至在某些阶段还优于地塞米松软膏,表明,本发明药物组合物涂抹患处后,可具有抗炎、消肿、止痛作用,能够有效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
表9各组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肿胀比较(右后足)(x±s,ml)
Figure BDA0000105707370000141
表9续表
Figure BDA0000105707370000142
注: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
表10各组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肿胀比较(左后足)(
Figure BDA0000105707370000151
ml)
Figure BDA0000105707370000152
表10续表
Figure BDA0000105707370000153
注: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
试验例2本发明药物组合物软膏剂的药效实验
1、药品与试剂:扶他林,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9990291);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实施例2制备的软膏剂);本发明药物组合物的低剂量含生药0.436g/g、中剂量含生药0.872g/g、高剂量含生药1.744g/g,剂量均以生药量计算。雷公藤提取物软膏、青风藤提取物软膏、穿山龙提取物软膏均按实施例2方法制备得到。角叉菜胶(carrageenan)由福建省药检所提供,用生理盐水配成1%,放置2d后使用。硫化钠:上海统亚化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批号:051212。二甲苯:AR,上海兴达化工试剂厂,批号:20050203。乙醚:AR,上海市久亿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批号:20050401。牛II型胶原,完全弗氏佐剂,由美国SIGMA公司生产,购自北京博蕾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TNF-α、IL-1(ELISA法)、免疫球蛋白(1gG、IgM)试剂盒: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2方法和结果
2.1本发明药物组合物的抗炎实验
2.1.1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将50只体重20±2g克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5组:低剂量本发明药物组合物组,中剂量本发明药物组合物组,高剂量本发明药物组合物组,阳性对照组(地塞米松软膏),模型对照组(白凡士林)。用乙醚麻醉,在右耳的前后两面涂布100%二甲苯致炎液0.02mL/只。30min后,在小鼠右耳炎症部位涂基质、地塞米松软膏和本发明药物组合物低、中、高剂量,0.1g/只,左耳不作任何处理。4h后处死,立即剪下双耳,用直径8mm打孔器取相同部位耳片,在万分之一半自动分析天平上称重,按以(右耳重-左耳重)/左耳重为肿胀率,以(模型组平均肿胀度-给药组平均肿胀度)/模型组平均肿胀度为肿胀抑制率。将对照组与给药组的肿胀程度使用SPSS统计软件处理分析,其平均数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见表11。
表11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对小鼠二甲苯致炎的影响(n=10)
Figure BDA0000105707370000161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给药组都有显著性差异(P<0.01),三种剂量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对二甲苯致炎的抑制率均大于35%,表明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具有抑制作用。并呈剂量效应关系。
2.1.2对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的影响:将50只体重150±10g克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本发明药物组合物低、中、高剂量组,地塞米松软膏组。将大鼠右后肢拉直,自足跖中部皮下注入1%角叉菜胶0.1mL。分别于注入后0.5h、1h、1.5h、2h、4h、6h用游标卡尺测量肿胀肢体的厚度,以(致炎后-致炎前足跖厚度)/致炎前足跖厚度×100%计算肿胀率,以(模型对照组平均肿胀率-实验组平均肿胀率)/模型对照组平均肿胀率×100%计算抑制率,各组数据处理使用SPSS统计软件处理分析,其平均数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12。
表12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对大鼠角叉菜胶致足跖肿胀抑制率的影响(n=10)
结果表明,各药物组于致炎后1h至6h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各药物组对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跖肿胀均有抑制作用。本发明药物组合物三个剂量,在致炎后1h抑制率就达到30%以上;1h时达到高峰,其高剂量组与地塞米松软膏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的意义(P<0.01)。低剂量本发明药物组合物的抗炎持续时间达4h,中高剂量达6h以上,在4h及6h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低、中、高剂量与地塞米松软膏无明显差异(P>0.05)。
2.2本发明药物组合物的镇痛实验(对雌性小鼠热板致痛的影响)
取体重20±2g的雌性小鼠,按热板法于试验前在热板测痛仪上测定痛阈值在5s-30s内的小鼠5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本发明药物组合物低、中、高剂量组,地塞米松软膏组。以出现舔后足反应为观察指标。分别于每鼠四个足跖涂以上药物,0.2g/只。0.5h后按上法测定痛阈值,然后按前法给药,测定1h、1.5h、2h的痛阈值。比较给药前后痛阈的变化,并按(用药后-用药前平均痛阈值)/用药前平均痛阈值×100%计算痛阈提高百分率。各组数据处理使用SPSS统计软件处理分析,其平均数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13。
表13药物对小鼠热板致痛阈和痛阈提高率的影响(n=10)
Figure BDA0000105707370000171
结果显示,本发明药物组合物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2h时仍具有效镇痛效果。本发明药物组合物三个剂量均能明显提高小鼠痛阈值。表明,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对热致痛具有显著镇痛作用,且镇痛持久达2h以上。
2.3本发明药物组合物的对关节炎的影响
分组与造模:SD大鼠(雌雄各半),平均体重(200±20)g,适应性饲养1周,统一光照,低温环境,自由饮水,固体饲料自由摄食。用0.1M醋酸5ml溶解II型胶原蛋白(2mg/ml,4℃,过夜),再与等量的完全弗氏佐剂混合,于冰浴中充分乳化,封装备用。除正常组外,每只大鼠以75%酒精消毒尾根部,将配制好的胶原乳液皮下注射于距大鼠尾根部1cm处,按胶原蛋白0.2mg/只。正常组则注射生理盐水0.1ml/只。致炎后,按体重随机分为5组,本发明药物组合物高剂量组(高剂量组)8只(含生药1.744g/g)、本发明药物组合物中剂量组(中剂量组)8只(0.872g/g)、本发明药物组合物低剂量组(低剂量组)8只(含生药0.436g/g),雷公藤提取物软膏组(与本发明药物组合物低剂量组相当),青风藤提取物软膏组(与本发明药物组合物低剂量组相当),穿山龙提取物软膏组(与本发明药物组合物低剂量组相当),地塞米松软膏组8只,模型组8只。用千分卡尺测量每组各鼠左、右后足跖厚度,以此作为评价抗炎作用强度的基数,治疗组外用涂抹本发明药物组合物,正常对照组以等容积的蒸馏水代替。
样本采集与指标检测:分别在制模前,造模后测足跖肿胀厚度和体重的变化;治疗前,治疗后计算关节炎指数;治疗第28天给药后,全部动物断头取血,分放于干燥管中,将干燥管置于3000转/分离心8min,取上清液分离血清,分别按试剂盒说明书方法测定血清TNF-α,免疫球蛋白(IgG、IgM)、白细胞介素1(IL-1)的含量。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数据统计包进行数据处理,实验数据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组内配对t检验和组间方差分析。
2.3.1大鼠左足跖厚度:结果见表14。治疗后各治疗组、地塞米松软膏组低于模型组(P<0.01或P<0.05),高剂量组低于其他剂量治疗组(P<0.01或P<0.05),雷公藤软膏组、青风藤软膏组、穿山龙软膏组皆低于本发明药物组合的低剂量组(P<0.05),与地塞米松软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4各组对大鼠左足跖厚度的影响
Figure BDA0000105707370000181
Figure BDA0000105707370000182
注:与其他各组比较,aP>0.05;与模型组比较,bP<0.05,cP<0.01;与高剂量组比较,dP<0.01;与低剂量组比较,eP<0.05。
2.3.2大鼠右足跖厚度:结果见表15。治疗后各治疗组、地塞米松软膏组低于模型组(P<0.01或P<0.05),高剂量组低于其他各组(P<0.01或P<0.05),雷公藤软膏组、青风藤软膏组、穿山龙软膏组皆低于本发明药物组合的低剂量组(P<0.05)。
表15各组对大鼠右足跖厚度的影响
Figure BDA0000105707370000191
Figure BDA0000105707370000192
注:与其他各组比较,aP>0.05;与模型组比较,bP<0.05,cP<0.01;与高剂量组比较,dP<0.01;与低剂量组比较,eP<0.05。
2.3.3大鼠的体重:结果见表16。治疗后各治疗组、地塞米松软膏组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P<0.05),高剂量组高于模型组(P<0.05),高剂量组高于其他治疗组和地塞米松软膏组(P<0.01或P<0.05),雷公藤软膏组、青风藤软膏组、穿山龙软膏组皆低于本发明药物组合的低剂量组(P<0.05)。
表16各组对大鼠体重的影响(x±s)
Figure BDA0000105707370000193
注:与其他各组比较,aP>0.05;与正常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1;与高剂量组比较,cP<0.05,dP<0.01;与低剂量组比较,eP<0.05。
2.3.4组织病理学观察:各组动物踝关节病理学显示,正常对照组滑膜衬里层由1-2层滑膜细胞及滑膜下层组成,少量成纤维细胞与血管,无明显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关节病理切片可见增生性滑膜炎,滑膜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大量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滑膜异常增生,有显著的血管、滑膜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增殖,形成大量肉芽组织,增生的纤维组织、肉芽组织突入关节间隙并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增生的滑膜组织与软骨连接融合,软骨面损伤,关节软骨变薄。本发明药物组合物高、中剂量组滑膜炎性病理改变较模型组明显减轻,滑膜细胞层增生程度减小,关节腔内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关节软骨破坏程度减轻,关节软骨表面光滑,骨小梁结构与正常对照组接近。本发明药物组合物低剂量组病变改变较模型组有所减轻,但病变减轻程度不及高、中剂量组。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减轻踝关节的变形破坏、滑膜组织的异常增生、炎性细胞浸润呈剂量依赖性降低(见图5-13)。
2.3.5大鼠的关节炎指数:结果见表17。治疗后各治疗组、地塞米松软膏组低于模型组(P<0.01或P<0.05),高剂量组低于其他各组(P<0.01或P<0.05),雷公藤软膏组、青风藤软膏组、穿山龙软膏组皆低于本发明药物组合的低剂量组(P<0.05)。
表17各组对大鼠关节炎指数的影响(x±s)
Figure BDA0000105707370000201
注:与其他各组比较,aP>0.05;与模型组比较,bP<0.05,cP0.01;与高剂量组比较,dP<0.01;与低剂量组比较,eP<0.05。
2.3.6大鼠血清TNF-α、免疫球蛋白(IgG、IgM)、白细胞介素1(IL一1)的含量:结果见表18。治疗后各治疗组、地塞米松软膏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P<0.05),各治疗组、地塞米松软膏组低于模型组(P<0.01或P<0.05),尤其高剂量组低于其他治疗组和地塞米松软膏组(P<0.01或P<0.05)。雷公藤软膏组、青风藤软膏组、穿山龙软膏组皆低于本发明药物组合的低剂量组(P<0.05)。
表18各组对大鼠血清TNF-α、IgG、IgM、IL-1含量的影响
Figure BDA0000105707370000202
  组别   n   TNF-α(fmol/ml)   IgG(g/L)   IgM(g/L)   IL-1(pg/ml)
  正常对照组   8   10.38±1.50   0.49±0.12   0.37±0.06   15.24±7.89
  模型组   8   23.21±1.58b   1.84±0.07b   0.61±0.07b   43.77±6.35b
  地塞米松软膏组   8   15.06±1.77bde   1.62±0.04bdf   0.47±0.04bdf   34.53±3.94bde
  低剂量组   8   14.99±2.64bde   1.60±0.08bdf   0.46±0.08bdf   34.85±5.58bde
  中剂量组   8   15.25±1.95bde   1.63±0.09bdf   0.46±0.09bdf   37.78±4.69bef
  高剂量组   8   12.99±1.76bd   0.71±0.09bd   0.41±0.09bd   28.02±2.69bd
  雷公藤软膏组   8   16.82±1.68g   1.72±0.06g   0.52±0.04g   37.54±4.76g
  青风藤软膏组   8   17.25±2.04g   1.75±0.07g   0.54±0.07g   38.37±5.89g
  穿山龙软膏组   8   17.94±1.78g   1.76±0.05g   0.55±0.06g   38.78±6.57g
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bP<0.01;与模型组比较,cP<0.05,dP<0.01;与高剂量组比较,eP<0.05,fP<0.01;与低剂量组比较,gP<0.05。
3讨论
抗炎实验研究表明,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可显著减轻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肿胀,减轻角叉菜胶所致的大鼠足趾肿胀度,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
镇痛实验研究表明,在热板法中,本发明药物组合物三个剂量与给药前比较均有明显的差异,能明显延长小鼠的痛反应潜伏期,且随着剂量的增加镇痛作用增强,有效镇痛作用持久,能维持2h以上。
同时,本发明药物组合物能够有效治疗II型胶原性关节炎,表明体外给予本发明药物组合物,也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在与单独使用雷公藤软膏、青风藤软膏、穿山龙软膏时相比,本发明药物组合物的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均优于各单位药材(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将各药材配伍使用后,发挥了协同增效的作用。
试验例3本发明药物组合物的急性皮肤毒性试验研究
一、试验目的:观察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对动物皮肤的毒性作用,为该药的新药研究提供基础。
二、试验药品:本发明药物组合物(由实施例1制备的酊剂),由福建中医药大学提供,批号:100916、101019、101118。
三、试验动物:Wistar大白鼠,大耳白兔,豚鼠,均由福建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
四、试验方法:
1.皮肤急性毒性试验
选择健康Wistar大白鼠80只,雌雄各半,体重150-180g。于实验前24h用10%硫化钠在鼠臀脊部脱毛约40cm2,其中40只豚鼠保持皮肤完整不受损伤,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即空白对照组(涂75%酒精),本发明药物组合物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实验时将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均匀涂抹脱毛区。另40只豚鼠实验时用手术刀片将完整皮肤划成数条刀痕,渗血为度,分组及剂量同完整皮肤急性毒性试验,涂抹24h后用温水洗去涂抹的药品,去除受试物后1、24、48、72h到第7日,每日观察并记录动物的体重、皮肤毛发、眼和粘膜的变化、呼吸、中枢神经系统、四肢活动等动物的全身中毒表现和死亡情况。
2.皮肤刺激性试验
选择健康大耳白兔8只,雌雄各半,体重1.8-2.2kg。适应环境3天,于试验前24h在臀脊部两侧用10%硫化钠脱毛约30cm2,保持皮肤完整,取4只家免试验时将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均匀涂抹在右侧脱毛区,将75%酒精涂抹于左侧脱毛区作空白对照,24h后用温水洗去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和赋形剂,去除受试物后1、24、48、72h观察涂抹部位有无红斑和水肿等情况及恢复情况和时间。另取家兔4只,脱毛方法同上,试验时用手术刀划“#”痕,涂药方法、剂量、观察指标同完整皮肤刺激性试验组。试验结果按新药(中药)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编)-皮肤刺激反应评分标准评分,计算平均分值进行刺激强度评价。
3.皮肤过敏试验
取健康豚鼠30只,雌雄各半,体重250-300g。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实验前24h用10%硫化钠于豚鼠臀部两侧脱毛约4cm×4cm,第一组给本发明药物组合物,第二组为空白对照组涂抹75%酒精,第三组为阳性致敏物2,4-二硝基氯苯(致敏浓度1%,激发浓度0.1%)。
致敏接触:将本发明药物组合物0.1ml均匀涂于豚鼠左侧脱毛区持续6h。第7天和14天以同样方法重复一次,空白对照组与阳性致敏组操作方法同前。
激发致敏:于末次给药后第14天,将本发明药物组合物0.1ml均匀涂于右侧脱毛区,6h后温水洗净受试物,即刻观察,然后于24、48、72h再次观察皮肤过敏反应情况,空白对照组与阳性致敏组方法同上,试验结果按新药(中药)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编)-皮肤过敏反应评分标准评分,计算平均分值。
五、试验结果
1.皮肤急性毒性试验
涂抹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后,大鼠未见异常反应,饮食、大小便、活动均正常,完整皮肤急性毒性试验组,大鼠皮肤无红肿,无死亡。破损皮肤急性毒性试验,大鼠皮肤划痕有红肿、结痂,无死亡。
2.皮肤刺激性试验
涂抹本发明药物组合物侧皮肤在1、24、48、72h均无红斑和水肿出现,与赋形剂侧相同,无红斑(0分),无水肿(0分),刺激强度<0.5,为无刺激反应。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对家兔破损皮肤刺激试验,在划痕区涂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和赋形剂,除有刀痕结痴补,未觅有红斑(0分),无水肿(0分),刺激强度<0.5分,为无刺激反应。
3.皮肤过敏试验
受试药组和对照组各10豚鼠皮肤未出现红斑和水肿,均为0分;阳性药对照组10只豚鼠中有6只出现明显的红斑为2×6分,2只可见红斑为1×2分,2只豚鼠出现水肿性红斑为4×2分,阳性药反应总积分22分,平均2.2分。
阳性致敏物2,4一二硝基氯苯组动物皮肤受试区自激发给药1h出现红斑,6h最明显,24h渐消退,72h后红斑勉强可见,致敏率为100%。给药组豚鼠皮肤受试区自激发给药6~72h未出现红斑及水肿形成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差别。
六、结论: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对大鼠完整、破损皮肤均无皮肤急性吸收毒性;对家兔完整、破损皮肤无刺激性,对豚鼠皮肤不产生致敏作用,说明本发明药物组合物用于治疗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是较安全的局部外用制剂。
试验例4本发明药物组合物长期皮肤毒性试验研究
一、试验目的:观察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对动物皮肤的毒性作用,为该药的新药研究提供基础。
二、试验药品: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实施例1制备),由福建中医药大学提供,批号:100916、101019、101118。
三、试验动物:Wistar大白鼠,大耳白兔,豚鼠,均由福建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
四、试验方法:
选择健康Wistar大白鼠80只,雌雄各半,体重150-180g。于实验前24h用10%硫化钠在鼠臀脊部脱毛约40cm2,其中40只豚鼠保持皮肤完整不受损伤,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即空白对照组(涂75%酒精),本发明药物组合物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实验时将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均匀涂抹脱毛区。另40只豚鼠实验时用手术刀片将完整皮肤划成数条刀痕,渗血为度,分组及剂量同完整皮肤急性毒性试验,涂抹24h后用温水洗去涂抹的药品,去除受试物后1、24、48、72h到第30日,每日观察并记录动物的体重、皮肤毛发、眼和粘膜的变化、呼吸、中枢神经系统、四肢活动等动物的全身中毒表现和死亡情况。
五、试验结果
2.2.1一般观察  家兔、大鼠豚鼠各组动物试验期间体质量均有增加,体质量变化给药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9、20)。给药各动物的外观体征和行为活动、进食等与对照组比较也无差异。
2.2.2动物解剖及病理学检查  动物解剖各组动物脏器肉眼观察未见明显不同。病理切片检查结果表明:家兔、豚鼠的心、肝、肾、脑和皮肤,各给药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病变差异。
2.2.3血液学检查  结果见表21、22、23、24。除尿素氮外,所有检查项目,各给药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豚鼠小剂量组尿素氮值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高(P<0.01)。豚鼠大剂量组及家兔中剂量组尿素氮值虽较对照组高,但无统计学意义。
表19对家兔体重的影响
Figure BDA0000105707370000241
表20对豚鼠体重的影响
Figure BDA0000105707370000242
表21对家兔肝功能的影响(n=3)
表22对豚鼠肝功能的影响(n=5)
Figure BDA0000105707370000244
表23对家兔血常规及肾功能的影响
Figure BDA0000105707370000245
表24对豚鼠血常规及肾功能的影响
Figure BDA0000105707370000251
注:**T检验与对照组比较P<0.01
六、结论:初步试验结果表明,经皮肤给药,剂量达20倍于临床用药剂量,对家兔、豚鼠皮肤无刺激性。部分动物给药区皮肤变硬和粗糙表现,可能为药液中某种成分具有蛋白变性作用所致。该药不影响动物的一般活动、进食及体质量增长。血液检查和心、脑、肾、肝的病理学检查表明,该药长期使用对机体重要器官的形态和功能无不良影响。通过上述毒性实验可以看出,本发明药物组合物无明显毒副作用。
综上所述,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利用中医配伍理论将4味药材组方后,能够显著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同时,还有效降低了雷公藤药材的毒副作用,发挥了减毒增效的作用,提高了用药的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了一种更为安全可靠的新选择。

Claims (10)

1.一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如下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制备而成的制剂:
雷公藤16.8-31.2份,青风藤12.6-23.4份,穿山龙12.6-23.4份,甘草8.4-15.6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如下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制备而成的制剂:
雷公藤24份,青风藤18份,穿山龙18份,甘草12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剂是以原料药的水或有机溶剂提取物为活性成分,加上药学上常用的辅料或辅助性成分制备而成。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剂为外用制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剂为酊剂、膏剂、洗剂、搽剂。
6.一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巴布剂,其特征在于:它是由如下重量配比的原辅料制备而成的制剂:
原料药为:
雷公藤16.8-31.2份,青风藤12.6-23.4份,穿山龙12.6-23.4份,甘草8.4-15.6份;
基质辅料为:
黏合剂4.16-10.4份、保湿剂16-40份、填充剂1.6-4份、交联剂0.12-0.32份、交联调节剂0.25-0.64份、透皮吸收促进剂3.68-9.2份、PH调节剂1.6-4份、软化剂0.30-0.76份、水43.2-108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巴布剂,其特征在于:
所述黏合剂为聚丙烯酸钠NP-700、聚丙烯酸钠NP-600、聚丙烯酸、海藻酸钠、羧甲基纤维素及其钠盐、卡波姆、明胶、桃胶、阿拉伯胶、西黄耆胶、聚乙烯醇、PVP、琼脂、淀粉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保湿剂为甘油、聚乙二醇、山梨醇、丙二醇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填充剂为高岭土、氧化锌、二氧化钛、皂土、碳酸钙、微粉硅胶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交联剂为甘羟铝、氯化铝、氢氧化铝、氢氧化钙、氯化钙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交联调节剂为柠檬酸、乳酸、苹果酸、酒石酸、EDTA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透皮吸收促进剂为油酸、氮酮、冰片、桉叶油、丙二醇、薄荷脑、N-甲基-吡咯烷酮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PH调节剂为三乙醇胺、酒石酸中的一种;
软化剂为丙二醇、甘油、聚乙二醇200、400、600、蓖麻油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8.权利要求6或7所述巴布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方法如下:
(1)取雷公藤16.8-31.2份,青风藤12.6-23.4份,穿山龙12.6-23.4份,甘草8.4-15.6份,粉碎,用60-80%乙醇提取,滤过,合并滤液,回收溶剂后,制得干浸膏粉;
(2)将3.36-8.4份黏合剂、1.6-4份填充剂与9.6-24份保湿剂分散均匀,再加19.2-48份水,混合均匀后,待溶胀完全,即得A相;
再取0.32-0.8份黏合剂溶于6.4-16份水中,混合均匀,即得B相;
取0.48-1.2份黏合剂,加14.4-36份水溶胀后,用1.6-4份PH调节剂调节PH至中性,作为C相;
取步骤(1)制得的干浸膏粉,与6.4-16份保湿剂、3.68-9.2份透皮吸收促进剂混匀后,为D相;
取0.12-0.32份交联剂、0.25-0.64份交联调节剂,加入3.2-8份水混匀后,为E相;
(3)先取A、C相混匀后,再加入B相混合均匀,或者直接将A、B、C相混匀;再加入D相混匀,最后加入E相,混匀后,加入0.30-0.76份软化剂,混合均匀,涂布,干燥,切割,包装即得巴布剂;或
(4)直接将A、B、C、D、E相混匀后,加入0.30-0.76份软化剂,混合均匀,涂布,干燥,切割,包装即得巴布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A相中的黏合剂为聚丙烯酸钠NP700、羧甲基纤维素钠;B相中的黏合剂为聚乙烯醇PVA-124、明胶;C相中的黏合剂为卡波姆940。
10.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在制备抗炎、镇痛、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中的用途。
CN 201110347820 2011-11-04 2011-11-04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Active CN10238001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110347820 CN102380015B (zh) 2011-11-04 2011-11-04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110347820 CN102380015B (zh) 2011-11-04 2011-11-04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80015A CN102380015A (zh) 2012-03-21
CN102380015B true CN102380015B (zh) 2013-07-10

Family

ID=458201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110347820 Active CN102380015B (zh) 2011-11-04 2011-11-04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38001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05487B (zh) * 2013-08-12 2015-03-18 南京弘典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治疗关节炎作用的中药复方有效部位
CN104306447B (zh) * 2014-07-23 2018-08-28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一种双藤微乳凝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225386B (zh) * 2014-08-29 2018-03-20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一种高效低毒的复方雷公藤凝胶膏及其制备方法
CN105147766B (zh) * 2015-10-26 2019-08-06 苏州麦迪仙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6075302A (zh) * 2016-07-18 2016-11-09 武汉市中医医院 一种治疗急性关节炎的中药外用制剂
CN106474293A (zh) * 2016-12-21 2017-03-08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 一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8939058A (zh) * 2018-09-12 2018-12-07 荆州市致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活血止痛的中药制剂及制备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62198A (zh) * 2007-05-26 2007-10-31 李丰军 通痹汤
CN101703708A (zh) * 2009-11-10 2010-05-12 卢速江 一种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痛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62198A (zh) * 2007-05-26 2007-10-31 李丰军 通痹汤
CN101703708A (zh) * 2009-11-10 2010-05-12 卢速江 一种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痛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0例;冯莉;《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0131;第27卷(第1期);36页 *
冯莉.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0例.《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第27卷(第1期),36页.
张学武,柳建军.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研究近况.《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第8卷(第9期),95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80015A (zh) 2012-03-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80015B (zh)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2058673B (zh) 一种祛风除湿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169928A (zh) 治疗痛经的外用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4940727A (zh) 一种治疗鼻炎的膏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0540029C (zh) 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成药
CN104667044A (zh) 一种治疗痹症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1167937A (zh) 一种治疗风湿或类风湿的中药组合物贴膏及其制备方法
CN104274546A (zh) 一种外用中药组合物、外用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0496555C (zh) 解毒止痒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071134B (zh) 治疗风湿关节疼痛和跌打肿痛的外用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1829291B (zh) 一种治疗风湿病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670977B (zh) 一种治疗痹症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4623376B (zh) 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药物
CN104435977B (zh) 一种用于治疗肝损伤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1744931A (zh) 祛痤疮的中药组合物、其制剂、制备方法及用途
CN100438896C (zh) 治疗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的外用舒筋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272136B (zh) 一种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症中药
CN101850094A (zh) 一种中药贴膏剂
CN103908600A (zh)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湿热痹阻证的外用药物、制备方法及给药方式
CN103933386B (zh) 一种用于治疗血友病的复方血友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CN103191399A (zh) 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中药组合物
CN105079206A (zh) 一种具有止痛功效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814944A (zh) 一种具有防治腰椎间盘突出的透皮贴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1721598A (zh) 一种治疗肝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1590208B (zh) 一种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for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Chen Lidian

Inventor after: Chu Kedan

Inventor after: Xu Wei

Inventor after: Li Huang

Inventor before: Chen Lidian

Inventor before: Ruan Shibao

Inventor before: Chu Kedan

Inventor before: Xu Wei

Inventor before: Li Huang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INVENTOR; FROM: CHEN LIDIAN RUAN SHIBAO CHU KEDAN XU WEI LI HUANG TO: CHEN LIDIAN CHU KEDAN XU WEI LI HUANG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