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23376B - 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药物 - Google Patents

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药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23376B
CN104623376B CN201510073580.1A CN201510073580A CN104623376B CN 104623376 B CN104623376 B CN 104623376B CN 201510073580 A CN201510073580 A CN 201510073580A CN 104623376 B CN104623376 B CN 10462337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rba
radix
medicine
crude drug
extract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7358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23376A (zh
Inventor
孙锋
相波
房雷
袁海成
吴娴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Central Hospital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Central Hospit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Central Hospital filed Critical Qingdao Central Hospital
Priority to CN20151007358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623376B/zh
Publication of CN1046233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233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233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2337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药物,其包括内服药物和外敷药物,所述内服药物的原料药包括党参、连翘、茜草、蒲黄、孔雀草、白芷、鹅不食草、天蓬草、地瓜藤、蒲公英、苦参、桂枝、熟地黄、地菍根、牛筋草、山大黄、云苔草、没药、玄参、辛夷和甘草;所述外敷药物的原料药包括阴香皮、扶桑花、兔毛蒿、三楞草、白芍、地龙、麻黄、青叶胆、杜仲、大叶南苏、夏天无、牛蒡子和甘草。通过内外合治,一方面疏通经气,气至则达到止痛之功效,另一方面通过药力扩散达到缓解疼痛、减轻痛苦的作用,整体上更易获得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且相对于传统疗法治疗费用少,无毒副作用。

Description

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药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医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药物。
背景技术
三叉神经痛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系指三叉神经分布区的发作性、短暂性剧痛。每次发作数秒至数分钟,疼痛发作期,重者一天可达数十次,痛如电击样、烧灼样、刀割样、针刺样。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人,70%~80%患者在40岁以上发病。关于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法有许多种,从单纯的口服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到各药物注射封闭治疗以及手术切断、撕脱术、射频温控热凝术、微血管减压术等。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常用方法主要有手术、伽马刀、射频术、封闭、激光、口服西药等等。这些方法多通过抑制神经、阻滞神经、破坏神经,致使三叉神经失去正常的生理功能,达到暂时止痛的作用。不仅治疗时间长,治疗费用也相对较高;有的甚至会导致损伤脑神经或脑组织,也有出现失明、脑出血、面部麻痹等严重后遗症。西药副作用较为明显,一些患者使用后出现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皮疹等不良反应。
此病属中医“风症”、“面痛”等范畴,多由于思劳过度,耗伤阴血,阴虚阳亢;或血虚血郁,不能上荣头面经络;或外邪风、痰、湿阻痹日久,郁而化火,上犯于头面。中医对其发病原因,解释为“此足阳明经络受风毒传入经络,血凝滞而不行,故有此症……”。多因思劳过度,年老性躁与忧郁,耗伤阴血而引起阴虚阳亢。血虚或血郁不能上荣头面经络,外加风邪,痰湿阻痹日久,郁而化火上犯于头面部引起。本病终是由于风毒引起,确定了以祛风解毒为基本治疗原则。中医学认为,毒邪就是泛指在正常生命过程中机体内不存在的物质,或原本适应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超过了生命机体的需求而对机体形成危害。因此在治疗上以清热解毒,温通经络,通窍止痛,滋阴降火,柔肝补肾为原则,本发明就是在此中医治疗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药物,通过外治和内治相配合,通过外敷药物,打通患者闭塞血脉和经络,促进气血通畅,缓解病情,起到“外治”作用;通过口服药物“内治”,两者结合,内外合治,一方面疏通经气,气至则达到止痛之功效,另一方面通过药力扩散达到缓解疼痛、减轻痛苦的作用,整体上更易获得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药物,通过内外合治,一方面疏通经气,气至则达到止痛之功效,另一方面通过药力扩散达到缓解疼痛、减轻痛苦的作用,整体上更易获得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且相对于传统疗法治疗费用少,无毒副作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中药内服药物,其原料药包括党参、连翘、茜草、蒲黄、孔雀草、白芷、鹅不食草、天蓬草、地瓜藤、蒲公英、苦参、桂枝、熟地黄、地菍根、牛筋草、山大黄、云苔草、没药、玄参、辛夷和甘草。
其中,所述内服药物中各原料药的重量分别为党参45g~55g、连翘25g~35g、茜草15g~25g、蒲黄20g~30g、孔雀草20g~30g、白芷30g~40g、鹅不食草10g~20g、天蓬草15g~25g、地瓜藤15g~25g、蒲公英20g~30g、苦参15g~25g、桂枝20g~30g、熟地黄25g~35g、地菍根5g~15g、牛筋草20g~30g、山大黄10g~20g、云苔草15g~25g、没药15g~25g、玄参30g~40g、辛夷25g~35g和甘草10g~20g。
其中,所述内服药物中各原料药的重量分别为党参48g~52g、连翘28g~32g、茜草18g~22g、蒲黄23g~27g、孔雀草23g~27g、白芷33g~37g、鹅不食草13g~17g、天蓬草18g~22g、地瓜藤18g~22g、蒲公英23g~27g、苦参18g~22g、桂枝23g~27g、熟地黄28g~32g、地菍根8g~12g、牛筋草23g~27g、山大黄13g~17g、云苔草18g~22g、没药18g~22g、玄参33g~37g、辛夷28g~32g和甘草13g~17g。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药物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
第一步,选取党参、连翘、孔雀草、白芷、鹅不食草、桂枝、熟地黄、地菍根、牛筋草、山大黄、云苔草、玄参、辛夷和甘草,分别粉碎成粉末,按重量放入搅拌机中混合搅拌均匀,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加水为该步获得的原料药混合物质量的10倍量,煎煮2h,第二次加水为原料药混合物质量的8倍量,煎煮1.5h,合并煎液,0.08MPa、70℃下减压浓缩至70℃时相对密度为1.15,加95%(v/v)乙醇使含醇量达75%(v/v),搅拌,静置过夜,过滤,滤液在0.08MPa、65℃条件下减压浓缩成至65℃时相对密度为1.15g/mL,获得第一提取液;
第二步,将余下组分分别粉碎成粉末,按重量放入搅拌机中混合搅拌均匀,加入相对于该步获得的混合物质量6倍的醇浓度为65%的乙醇,加热回流3小时,过滤;滤渣加入相对于该步获得的混合物质量4倍的醇浓度为65%的乙醇,加热回流2小时,过滤;将两次滤液混合,减压蒸馏除去乙醇,获得第二提取液;
第三步,将第二步获得的第二提取液加入第一步获得的第一提取液中,搅拌均匀,浓缩至70℃相对密度为1.30,获得中药浸膏,根据需要制备成各种需要的剂型。
本发明还提供了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外敷药物,其原料药包括阴香皮、扶桑花、兔毛蒿、三楞草、白芍、地龙、麻黄、青叶胆、杜仲、大叶南苏、夏天无、牛蒡子和甘草。
其中,所述外敷药物中各原料药的重量分别为阴香皮5g~15g、扶桑花5g~15g、兔毛蒿20g~30g、三楞草15g~25g、白芍30g~40g、地龙15g~25g、麻黄20g~30g、青叶胆20g~30g、杜仲25g~35g、大叶南苏15g~25g、夏天无30g~40g、牛蒡子25g~35g和甘草20g~30g。
其中,所述外敷药物中各原料药的重量分别为阴香皮8g~12g、扶桑花8g~12g、兔毛蒿23g~27g、三楞草18g~22g、白芍33g~37g、地龙18g~22g、麻黄23g~27g、青叶胆23g~27g、杜仲28g~32g、大叶南苏18g~22g、夏天无33g~37g、牛蒡子28g~32g和甘草23g~27g。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外敷药物的制备方法,具体为:
第一步,将各原料晾晒,粉碎成粉末,然后浸泡于醇浓度为70%~80%的乙醇中2小时,然后加热提取2次,每次2~3小时,合并提取液,静置后去上清液,然后滤过,再经截流分子量为10000的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相对密度为80℃时1.36的浸膏,获得第一浸膏,静置备用;
第二步,再将上述乙醇提取过的原料药的药渣加相对于药渣质量10倍量水,加热回流提取2次,每次2~3小时,合并提取液,静置后去上清液,再经截流分子量为10000的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相对密度为80℃时1.36的浸膏,获得第二浸膏,静置备用;
第三步,将第一浸膏与第二浸膏合并,将800g白凡士林加入塘瓷锅中熔化煮沸,在搅拌状态下将500g浸膏混合物匀速加入到凡士林中,煮沸,然后置入木器或竹器皿中,冷却后封装,获得膏剂。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药物,其包括内服药物和外敷药物,所述内服药物的原料药包括党参、连翘、茜草、蒲黄、孔雀草、白芷、鹅不食草、天蓬草、地瓜藤、蒲公英、苦参、桂枝、熟地黄、地菍根、牛筋草、山大黄、云苔草、没药、玄参、辛夷和甘草;
所述外敷药物的原料药包括阴香皮、扶桑花、兔毛蒿、三楞草、白芍、地龙、麻黄、青叶胆、杜仲、大叶南苏、夏天无、牛蒡子和甘草。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药物,通过内外合治,一方面疏通经气,气至则达到止痛之功效,另一方面通过药力扩散达到缓解疼痛、减轻痛苦的作用,整体上更易获得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且相对于传统疗法治疗费用少,无毒副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三叉神经痛中医称为“面痛”,其病因病机为感受外邪;肝气郁结;胃火上冲;阴虚火旺等,老年人由于机体机能衰退,身患多种慢性疾病,免疫功能低下,易受外邪侵袭,致肝气不舒,久郁化火,肝火上攻,而引发“面痛”,气血受寒凝滞,气血不通则痛。中医中药治疗三叉神经痛辩证施治,方法灵活,治疗较能切合个体病情。主论何种病症,总有其具体的外观表现,即使是内病,也是“有其内必形诸外”。中医治本病,正是根据其外在表现一“证”,通过“辩”一综合、分析手段,从整体调整,标本兼顾,提出一套也“证”相应的。本发明在中医治疗原则清热解毒,温通经络,通窍止痛,滋阴降火,柔肝补肾为基础,提出的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内服药物和外敷药物,通过外治和内治相配合,通过外敷药物,打通患者闭塞血脉和经络,促进气血通畅,缓解病情,起到“外治”作用;通过口服药物“内治”,两者结合,内外合治,一方面疏通经气,气至则达到止痛之功效,另一方面通过药力扩散达到缓解疼痛、减轻痛苦的作用,整体上更易获得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中药内服药物,其原料药包括党参、连翘、茜草、蒲黄、孔雀草、白芷、鹅不食草、天蓬草、地瓜藤、蒲公英、苦参、桂枝、熟地黄、地菍根、牛筋草、山大黄、云苔草、没药、玄参、辛夷和甘草。
进一步优选,所述内服药物仅由上述原料药构成。
所述内服药物中各原料药的重量分别为党参45g~55g、连翘25g~35g、茜草15g~25g、蒲黄20g~30g、孔雀草20g~30g、白芷30g~40g、鹅不食草10g~20g、天蓬草15g~25g、地瓜藤15g~25g、蒲公英20g~30g、苦参15g~25g、桂枝20g~30g、熟地黄25g~35g、地菍根5g~15g、牛筋草20g~30g、山大黄10g~20g、云苔草15g~25g、没药15g~25g、玄参30g~40g、辛夷25g~35g和甘草10g~20g。
进一步优选,所述内服药物中各原料药的重量分别为党参48g~52g、连翘28g~32g、茜草18g~22g、蒲黄23g~27g、孔雀草23g~27g、白芷33g~37g、鹅不食草13g~17g、天蓬草18g~22g、地瓜藤18g~22g、蒲公英23g~27g、苦参18g~22g、桂枝23g~27g、熟地黄28g~32g、地菍根8g~12g、牛筋草23g~27g、山大黄13g~17g、云苔草18g~22g、没药18g~22g、玄参33g~37g、辛夷28g~32g和甘草13g~17g。
最优选,所述内服药物中各原料药的重量分别为党参50g、连翘30g、茜草20g、蒲黄25g、孔雀草25g、白芷35g、鹅不食草15g、天蓬草20g、地瓜藤20g、蒲公英25g、苦参20g、桂枝25g、熟地黄30g、地菍根10g、牛筋草25g、山大黄15g、云苔草20g、没药20g、玄参35g、辛夷30g和甘草15g。
所述内服药物可以按照常规方法制备成各种剂型,例如片剂、胶囊剂、口服液、口含片、颗粒剂、冲剂、丸剂、散剂、混悬剂、粉剂、滴丸剂。优选,所述内服药物可以制备成口服液和颗粒剂。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药物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
第一步,选取党参、连翘、孔雀草、白芷、鹅不食草、桂枝、熟地黄、地菍根、牛筋草、山大黄、云苔草、玄参、辛夷和甘草,分别粉碎成粉末,按重量放入搅拌机中混合搅拌均匀,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加水为该步获得的原料药混合物质量的10倍量,煎煮2h,第二次加水为原料药混合物质量的8倍量,煎煮1.5h,合并煎液,0.08MPa、70℃下减压浓缩至70℃时相对密度为1.15,加95%(v/v)乙醇使含醇量达75%(v/v),搅拌,静置过夜,过滤,滤液在0.08MPa、65℃条件下减压浓缩成至65℃时相对密度为1.15g/mL,获得第一提取液;
第二步,将余下组分分别粉碎成粉末,按重量放入搅拌机中混合搅拌均匀,加入相对于该步获得的混合物质量6倍的醇浓度为65%的乙醇,加热回流3小时,过滤;滤渣加入相对于该步获得的混合物质量4倍的醇浓度为65%的乙醇,加热回流2小时,过滤;将两次滤液混合,减压蒸馏除去乙醇,获得第二提取液;
第三步,将第二步获得的第二提取液加入第一步获得的第一提取液中,搅拌均匀,浓缩至70℃相对密度为1.30,获得中药浸膏,根据需要制备成各种需要的剂型。
当所制备的剂型为口服液时,所述第三步进一步具体为,取第三步获得的中药浸膏150g,加入蜂蜜100g、蔗糖90g、苯甲酸钠3.0g及水适量,混匀,加氢氧化钠试液调pH值至5~6,加水至1000ml,滤过,灌封,灭菌,即得。
当所制备的剂型为颗粒剂时,所述第三步进一步具体为,取第三步获得的中药浸膏200g,加入相对于其质量0.2~0.4倍的蔗糖粉、0.1~0.3倍的糊精以及0.8~1.2倍的淀粉,搅拌均匀,制成颗粒,于50~60℃干燥,获得颗粒剂。
各原料药药理如下:
党参:味甘,性平,入肺、脾经,有补气益脾,养血生津的作用,主要用于脾肺气虚或气血两虚之倦怠乏力、气短,咳嗽自汗等症状,党参长于补脾养胃,调理中焦,兼有养血的作用,其性平,健脾运而不燥;滋味阴而不湿,能够改善机体的免疫状态,提高抗病能力。
连翘:味苦,性微寒,入心、肝、胆、小肠经,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功效,用于痈疽,瘰疬,乳痈,丹毒,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温热入营,高热烦渴,神昏发斑,热淋尿闭等证。
茜草:性寒,味苦,归肝经,功效:凉血止血;活血化瘀,主治血热咯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经闭、产后瘀阻腹痛、跌打损伤、风湿痹痛、黄疸、疮痈、痔肿等证。
蒲黄:味甘,性平,入肝、心包经,具有止血,化瘀,通淋的功效。用于吐血,衄血,咯血,崩漏,外伤出血,经闭痛经,脘腹刺痛,跌扑肿痛,血淋涩痛等证。
孔雀草:为菊科万寿菊属植物孔雀草的全草,味苦,性平,具有清热利湿,止咳止痛的功效,主治上呼吸道感染,痢疾,咳嗽,百日咳,牙痛,风火眼痛,乳腺炎等证。
白芷:性温,味辛,归肺、脾、胃经,具有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的功效,主治头痛,眉棱骨痛,齿痛,鼻渊,寒湿腹痛,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痈疽疮疡,皮肤燥痒,疥癣等证。
鹅不食草:味辛,性温,入肺、肝经,具有祛风寒,通鼻窍,止咳祛痰,散瘀消肿的作用,用于风寒表证,鼻塞流涕及鼻渊,咳嗽痰多,百日咳,疮痈肿痛等证。
天蓬草:为石竹科繁缕属植物雀舌草的全草,味辛,性平,归肺、脾经,具有祛风除湿,活血消肿,解毒止血的功效,主治感冒、泻痢,风湿痹痛,跌打损伤,毒蛇咬伤,吐血,外伤出血等证。
地瓜藤:为桑科无花果属植物地瓜榕的茎、叶,味苦,性寒,具有清热利湿,通络消肿的功效,主治肺热咳嗽,痢疾,水肿,黄疸,小儿消化不良,蛔虫症,风湿疼痛,荨麻疹,经闭,带下,跌打骨折,乳痈,痔疮出血,无名肿毒,烫火伤等证。
蒲公英:拉丁名TaraxaciHerba,味甘、苦,性寒,入肝、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清肝明目、利尿通淋的作用,主要用于疮疡肿毒的治疗,对乳痈效果尤其显著,亦可用于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等证。
苦参:拉丁名SophoraeFlavescentisRadix,味苦,性寒,入心、胃、大肠、膀胱经,具有清热燥湿、祛风杀虫的作用,主要用于湿热泻痢,黄疸,淋证,苦参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乙型链球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桂枝:拉丁名cinnamomiramulus,为樟科植物肉桂干燥嫩枝,味辛、甘,性温,归心、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散寒止痛的功效,用于外感风寒表证,不论有汗、无汗均可应用,亦用于风湿痹痛、胃寒腹痛、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肩臂肢节冷痛等证,痰饮证和膀胱蓄水,心脾阳虚,水湿内停,胸胁胀满,咳逆头晕等痰饮证。
熟地黄:味甘、性微温,入心、肝、肾经,有益肝肾、滋阴降火,养血补血的作用,主要用于肝肾阴虚,心肾不交,水火不能及济腰膝酸软,虚火上炎之头晕目眩等症状。
地菍根:为野牡丹科野牡丹属植物地菍的根,味苦,微甘,性平,归肝、肺、脾经,具有活血止血,利湿解毒的功效,主治通经,难产,产后腹痛,胞衣不下,崩漏,白带,咳嗽,吐血,痢疾,黄疸,血淋,风湿痛,牙痛,疝气,跌打损伤等证。
牛筋草:为禾本科蟋蟀草属植物牛筋草的根或全草,味甘、淡,性凉,具有清热解毒,利湿,凉血散瘀的功效,主治伤暑发热,小儿惊风,乙脑,流脑,黄疸,淋证,小便不利,痢疾,便血,荨麻疹,跌打损伤等证。
山大黄:拉丁名RadixetRhizomeRheiFranzenbachii,为蓼科植物波叶大黄的根及根茎,味苦;性寒,归胃;大肠经,具有泻热解毒;凉血行瘀的功效,主治湿热黄疸;痢疾;经闭腹痛;吐血衄血;跌打瘀痛;痈肿疔毒;口舌糜烂;烧烫伤等证。
云苔草:为报春花科报春花属植物无粉报春的根或全草,味苦、辛,性平,具有祛风除湿,解毒消肿的功效,主治感冒发热,咳嗽,咽喉肿痛,牙痛,风湿痹痛,肝炎,痢疾,淋证,皮肤瘙痒,毒蛇咬伤等证。
没药:味苦,辛,性平,入肝、脾、心、肾经,有活血止痛、消肿生肌的功效,主治胸腹瘀痛、痛经、经闭、症瘕、跌打损伤、痈肿疮疡、肠痈、目赤肿痛等证。
玄参:味甘、苦、咸,性微寒,入肺、胃、肾经,具有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的功效,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热病伤阴,伤津便秘,骨蒸劳咳,目赤红肿,押后疼痛,痈肿疮毒等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伤寒杆菌等有显著抑制作用,还具有抗炎的功效。
辛夷:味辛,性温,入肺、胃经,具有祛风散寒、通窍止痛的功效,主治风寒头痛,目眩,鼻渊,鼻寒流涕,齿痛,面肿等证。
甘草:拉丁名GlycyrrhizaeRadixetRhizoma,味甘,性平,入十二经,有清热解毒,调和药性,祛痰止咳的作用,并能健脾和中,缓急止痛,主要用于脾胃虚弱之腹胀纳呆,乏力;能缓解腹中拘挛性疼痛,缓和某些药物的烈性和毒性,减轻药物对机体的毒副作用或对胃肠道的刺激,通过加入甘草能起到补气中和,调和各组分的作。
本发明还提供了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外敷药物,其原料药包括阴香皮、扶桑花、兔毛蒿、三楞草、白芍、地龙、麻黄、青叶胆、杜仲、大叶南苏、夏天无、牛蒡子和甘草。
进一步优选,所述外敷药物仅由上述原料药构成。
所述外敷药物中各原料药的重量分别为阴香皮5g~15g、扶桑花5g~15g、兔毛蒿20g~30g、三楞草15g~25g、白芍30g~40g、地龙15g~25g、麻黄20g~30g、青叶胆20g~30g、杜仲25g~35g、大叶南苏15g~25g、夏天无30g~40g、牛蒡子25g~35g和甘草20g~30g。
进一步优选,所述外敷药物中各原料药的重量分别为阴香皮8g~12g、扶桑花8g~12g、兔毛蒿23g~27g、三楞草18g~22g、白芍33g~37g、地龙18g~22g、麻黄23g~27g、青叶胆23g~27g、杜仲28g~32g、大叶南苏18g~22g、夏天无33g~37g、牛蒡子28g~32g和甘草23g~27g。
最优选,所述外敷药物中各原料药的重量分别为阴香皮10g、扶桑花10g、兔毛蒿25g、三楞草20g、白芍35g、地龙20g、麻黄25g、青叶胆25g、杜仲30g、大叶南苏20g、夏天无35g、牛蒡子30g和甘草25g。
本发明提供的外敷药物可以按照常规方法制备成各种剂型,如喷雾剂、酊剂、膏剂、中药洗剂、栓剂或灌肠剂。
优选制备成膏剂。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外敷药物的制备方法,具体为:
第一步,将各原料晾晒,粉碎成粉末,然后浸泡于醇浓度为70%~80%的乙醇中2小时,然后加热提取2次,每次2~3小时,合并提取液,静置后去上清液,然后滤过,再经截流分子量为10000的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相对密度为80℃时1.36的浸膏,获得第一浸膏,静置备用;
第二步,再将上述乙醇提取过的原料药的药渣加相对于药渣质量10倍量水,加热回流提取2次,每次2~3小时,合并提取液,静置后去上清液,再经截流分子量为10000的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相对密度为80℃时1.36的浸膏,获得第二浸膏,静置备用;
第三步,将第一浸膏与第二浸膏合并,将800g白凡士林加入塘瓷锅中熔化煮沸,在搅拌状态下将500g浸膏混合物匀速加入到凡士林中,煮沸,然后置入木器或竹器皿中,冷却后封装,获得膏剂。
各原料药的药理如下:
阴香皮:为樟科樟属植物阴香的树皮,味辛,微甘,性温,具有温中止痛,祛风散寒,解毒消肿,止血的功效,主治寒性胃痛,腹痛,泄泻,食欲不振,风寒湿痹,腰腿疼痛,跌打损伤,创伤出血等证。
扶桑花:味甘,性寒,具有清肺,凉血,利湿,解毒的功效,主治肺热咳嗽,咳血,崩漏,白带,痢疾,赤白浊,痈肿毒疮等证。
兔毛蒿:为菊科线菊属植物线叶菊的全草,味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安神镇惊,调经止血的功效,主治传染病高热,心跳,失眠,神经衰弱,月经过多,月经不调等证。
三楞草:味苦,辛;性凉,归肝;肺经,具有行气开郁;祛风止痒;宽胞利痰的功效,主治胸闷不舒;风疹瘙痒;痈伴随肿毒等证。
白芍:拉丁名PaeoniaeRadixAlba,味苦、酸,性凉,入肝、脾经,具有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的功效,主治胸腹胁肋疼痛,泻痢腹痛,自汗盗汗,阴虚发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等证。
地龙:味咸,性寒,归肝、脾、膀胱经,具有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的功效,主治高热神昏、关节痹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肺热咳喘,水肿尿少的功效。
麻黄:味辛、微苦,性温,入肺、膀胱经,麻黄有发寒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作用,主要用于外感风寒之发热无汗等病症,风湿性痹痛,寒邪犯肺或热邪壅肺之喘咳气逆等证。
青叶胆:味苦,性寒,归肝,胆,膀胱经,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功效,主治湿热黄疸;热淋涩痛;湿热泻痢;赤白带下;流行性感冒;疟疾发热;急性胃炎;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等证。
杜仲:味甘、微辛,性温,入肝、肾经,具有降血压、补肝肾,强筋骨,安胎气的作用,用于肝肾亏虚、证见眩晕、腰膝酸痛、筋骨痿弱;肾气不固、尿频或尿有余沥、阴下湿痒、阳痿、孕妇体弱、胎动不安或腰坠痛;慢性关节疾病、骨结核、痛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慢性盆腔炎等证。
大叶南苏:味苦、微甘,性凉,具有散瘀定痛,舒筋活络,润肺止咳的功效,主治心绞痛,跌打肿痛,骨折,风湿疼痛,肢体麻木,支气管炎,百日咳等证。
夏天无:拉丁名CorydalisDecumbentisRhizoma,味苦、微辛,性温,归肝经,具有活血通络,行气止痛的功效,主治中风偏瘫,跌扑损伤,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证。
牛蒡子:味辛,苦;性寒,归肺,胃经,具有疏散风热,清热解毒透疹,宣肺利咽散肿的功效,主治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风热或肺热咳嗽、咯痰不畅;咽喉肿痛;斑疹不透;麻疹初期,疹出不畅及风疹瘙痒;疮疡肿毒及痄腮等证。
以下采用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发明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效果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
实施例1口服液1
取党参50g、连翘30g、孔雀草25g、白芷35g、鹅不食草15g、桂枝25g、熟地黄30g、地菍根10g、牛筋草25g、山大黄15g、云苔草20g、玄参35g、辛夷30g和甘草15g,分别粉碎成粉末,放入搅拌机中混合搅拌均匀,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加水3.6kg,煎煮2h,第二次加水3kg,煎煮1.5h,合并煎液,0.08MPa、70℃下减压浓缩至70℃时相对密度为1.15,加95%(v/v)乙醇使含醇量达75%(v/v),搅拌,静置过夜,过滤,滤液在0.08MPa、65℃条件下减压浓缩成至65℃时相对密度为1.15g/mL,获得第一提取液,将茜草20g、蒲黄25g、天蓬草20g、地瓜藤20g、蒲公英25g、苦参20g、没药20g分别粉碎成粉末,按重量放入搅拌机中混合搅拌均匀,加入900g的醇浓度为65%的乙醇,加热回流3小时,过滤;滤渣加入600g的醇浓度为65%的乙醇,加热回流2小时,过滤;将两次滤液混合,减压蒸馏除去乙醇,获得第二提取液,将第二提取液加入第一提取液中,搅拌均匀,浓缩至70℃相对密度为1.30,获得中药浸膏,取中药浸膏150g,加入蜂蜜100g、蔗糖90g、苯甲酸钠3.0g及水适量,混匀,加氢氧化钠试液调pH值至5~6,加水至1000ml,滤过,灌封,灭菌,即得。
毒理学试验
1、急性毒性试验报告
试验方法:以本发明实施例1的口服液1为对象,选择20只成年白鼠进行试验,临床日用量的150倍给试验组的20只白鼠大肠内投药,观察7日。结果20只白鼠均健存,其活动、饮食、毛发、排泄物未发现异常,未见毒性反应。
2、慢性毒性试验报告:
试验方法:以本发明实施例1的口服液1为对象,取30只成熟的生命体征相同的家兔作为对象,雌雄参半,将其随机划分为5个组,1个空白组和3个试验组,将药物混入家兔的饲料中对4组试验组进行喂食。实验一组喂食临床日常剂量的3倍,试验二组喂食临床剂量的6倍,试验三组喂食临床剂量的18倍。用药进行30天,通过比较用药前、用药30天、以及停药30天后的家兔的行为、精神状态、粪便等变化,来进行药物的毒性检测。通过对试验组的家兔观察,喂药后的家兔,在行为、精神状态以及粪便等方面,与未投药的家兔,无任何区别。因此,该药物长期服用,不具有蓄积毒性,不会在体内淤积毒素。
实施例2口服液2
取党参48g、连翘28g、孔雀草23g、白芷33g、鹅不食草13g、桂枝23g、熟地黄28g、地菍根8g、牛筋草23g、山大黄13g、云苔草18g、玄参33g、辛夷28g和甘草13g,分别粉碎成粉末,放入搅拌机中混合搅拌均匀,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加水3.6kg,煎煮2h,第二次加水3kg,煎煮1.5h,合并煎液,0.08MPa、70℃下减压浓缩至70℃时相对密度为1.15,加95%(v/v)乙醇使含醇量达75%(v/v),搅拌,静置过夜,过滤,滤液在0.08MPa、65℃条件下减压浓缩成至65℃时相对密度为1.15g/mL,获得第一提取液,将茜草18g、蒲黄23g、天蓬草18g、地瓜藤18g、蒲公英23g、苦参18g、没药18g分别粉碎成粉末,按重量放入搅拌机中混合搅拌均匀,加入900g的醇浓度为65%的乙醇,加热回流3小时,过滤;滤渣加入600g的醇浓度为65%的乙醇,加热回流2小时,过滤;将两次滤液混合,减压蒸馏除去乙醇,获得第二提取液,将第二提取液加入第一提取液中,搅拌均匀,浓缩至70℃相对密度为1.30,获得中药浸膏,取中药浸膏150g,加入蜂蜜100g、蔗糖90g、苯甲酸钠3.0g及水适量,混匀,加氢氧化钠试液调pH值至5~6,加水至1000ml,滤过,灌封,灭菌,即得。
实施例3口服液3
取党参52g、连翘32g、孔雀草27g、白芷37g、鹅不食草17g、桂枝27g、熟地黄32g、地菍根12g、牛筋草27g、山大黄17g、云苔草22g、玄参37g、辛夷32g和甘草17g,分别粉碎成粉末,放入搅拌机中混合搅拌均匀,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加水3.6kg,煎煮2h,第二次加水3kg,煎煮1.5h,合并煎液,0.08MPa、70℃下减压浓缩至70℃时相对密度为1.15,加95%(v/v)乙醇使含醇量达75%(v/v),搅拌,静置过夜,过滤,滤液在0.08MPa、65℃条件下减压浓缩成至65℃时相对密度为1.15g/mL,获得第一提取液,将茜草22g、蒲黄27g、天蓬草22g、地瓜藤22g、蒲公英27g、苦参22g、没药22g分别粉碎成粉末,按重量放入搅拌机中混合搅拌均匀,加入900g的醇浓度为65%的乙醇,加热回流3小时,过滤;滤渣加入600g的醇浓度为65%的乙醇,加热回流2小时,过滤;将两次滤液混合,减压蒸馏除去乙醇,获得第二提取液,将第二提取液加入第一提取液中,搅拌均匀,浓缩至70℃相对密度为1.30,获得中药浸膏,取中药浸膏150g,加入蜂蜜100g、蔗糖90g、苯甲酸钠3.0g及水适量,混匀,加氢氧化钠试液调pH值至5~6,加水至1000ml,滤过,灌封,灭菌,即得。
实施例4颗粒剂
取党参50g、连翘30g、孔雀草25g、白芷35g、鹅不食草15g、桂枝25g、熟地黄30g、地菍根10g、牛筋草25g、山大黄15g、云苔草20g、玄参35g、辛夷30g和甘草15g,分别粉碎成粉末,放入搅拌机中混合搅拌均匀,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加水3.6kg,煎煮2h,第二次加水3kg,煎煮1.5h,合并煎液,0.08MPa、70℃下减压浓缩至70℃时相对密度为1.15,加95%(v/v)乙醇使含醇量达75%(v/v),搅拌,静置过夜,过滤,滤液在0.08MPa、65℃条件下减压浓缩成至65℃时相对密度为1.15g/mL,获得第一提取液,将茜草20g、蒲黄25g、天蓬草20g、地瓜藤20g、蒲公英25g、苦参20g、没药20g分别粉碎成粉末,按重量放入搅拌机中混合搅拌均匀,加入900g的醇浓度为65%的乙醇,加热回流3小时,过滤;滤渣加入600g的醇浓度为65%的乙醇,加热回流2小时,过滤;将两次滤液混合,减压蒸馏除去乙醇,获得第二提取液,将第二提取液加入第一提取液中,搅拌均匀,浓缩至70℃相对密度为1.30,获得中药浸膏,取中药浸膏200g,加入相对于其质量0.3倍的蔗糖粉、0.2倍的糊精以及1倍的淀粉,搅拌均匀,制成颗粒,于60℃干燥,获得颗粒剂。
实施例5膏剂1
将阴香皮10g、扶桑花10g、兔毛蒿25g、三楞草20g、白芍35g、地龙20g、麻黄25g、青叶胆25g、杜仲30g、大叶南苏20g、夏天无35g、牛蒡子30g和甘草25g晾晒,粉碎成粉末,然后浸泡于醇浓度为80%的乙醇中2小时,然后加热提取2次,每次3小时,合并提取液,静置后去上清液,然后滤过,再经截流分子量为10000的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相对密度为80℃时1.36的浸膏,获得第一浸膏,静置备用,再将上述乙醇提取过的原料药的药渣加相对于药渣质量10倍量水,加热回流提取2次,每次3小时,合并提取液,静置后去上清液,再经截流分子量为10000的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相对密度为80℃时1.36的浸膏,获得第二浸膏,静置备用,将第一浸膏与第二浸膏合并,将800g白凡士林加入塘瓷锅中熔化煮沸,在搅拌状态下将500g浸膏混合物匀速加入到凡士林中,煮沸,然后置入木器或竹器皿中,冷却后封装,获得膏剂1。
皮肤过敏试验
用本发明的实施例5制备的膏剂1,进行诱导和激发接触试验,在24小时和48小时后治疗试验小鼠,均不见皮肤有红斑及水肿等现象,与阴性对照组无差异。结果表明,该膏剂对皮肤反应强度近于零,即无皮肤变态反应。
长期毒性实验
将豚鼠随机份成4组,每组15只。在豚鼠背部脊柱两侧将脱毛剂均匀涂上,使其脱毛范围约40平方厘米。洗净脱毛剂,治疗24小时后每组豚鼠分别涂本发明实施例5制备的膏剂1配置的溶液0.2、0.4和0.8ml,分别含生药92、184和368mg,另一组涂溶媒0.8ml每日二次,连续30天,治疗豚鼠的一般情况,实验结束后处死动物进行血液学、血液生化及病理学检查。
上述三组用药豚鼠躯干去毛区,未见局部皮肤有水肿、充血、红斑、出血点及溃疡。用药组与对照组动物毛发色泽、摄食、四肢活动等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血液生化检查,用药组与对照组均在正常范围。病理组织学检查,实验各组心、肝、肾及局部皮肤均未见明显病变。提示,本发明中药膏剂长期用药对局部皮肤及全身重要脏器均未见明显的毒性作用。
实施例6膏剂2
将阴香皮8g、扶桑花8g、兔毛蒿23g、三楞草18g、白芍33g、地龙18g、麻黄23g、青叶胆23g、杜仲28g、大叶南苏18g、夏天无33g、牛蒡子28g和甘草23g晾晒,粉碎成粉末,然后浸泡于醇浓度为80%的乙醇中2小时,然后加热提取2次,每次3小时,合并提取液,静置后去上清液,然后滤过,再经截流分子量为10000的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相对密度为80℃时1.36的浸膏,获得第一浸膏,静置备用,再将上述乙醇提取过的原料药的药渣加相对于药渣质量10倍量水,加热回流提取2次,每次3小时,合并提取液,静置后去上清液,再经截流分子量为10000的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相对密度为80℃时1.36的浸膏,获得第二浸膏,静置备用,将第一浸膏与第二浸膏合并,将800g白凡士林加入塘瓷锅中熔化煮沸,在搅拌状态下将500g浸膏混合物匀速加入到凡士林中,煮沸,然后置入木器或竹器皿中,冷却后封装,获得膏剂2。
实施例7膏剂3
将阴香皮12g、扶桑花12g、兔毛蒿27g、三楞草22g、白芍37g、地龙22g、麻黄27g、青叶胆27g、杜仲32g、大叶南苏22g、夏天无37g、牛蒡子32g和甘草27g晾晒,粉碎成粉末,然后浸泡于醇浓度为80%的乙醇中2小时,然后加热提取2次,每次3小时,合并提取液,静置后去上清液,然后滤过,再经截流分子量为10000的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相对密度为80℃时1.36的浸膏,获得第一浸膏,静置备用,再将上述乙醇提取过的原料药的药渣加相对于药渣质量10倍量水,加热回流提取2次,每次3小时,合并提取液,静置后去上清液,再经截流分子量为10000的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相对密度为80℃时1.36的浸膏,获得第二浸膏,静置备用,将第一浸膏与第二浸膏合并,将800g白凡士林加入塘瓷锅中熔化煮沸,在搅拌状态下将500g浸膏混合物匀速加入到凡士林中,煮沸,然后置入木器或竹器皿中,冷却后封装,获得膏剂3。
实施例8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120例观察病例均为本院神经内科就诊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0例,男36例,女34例;年龄33~62岁,平均(39.67±2.39)岁;均为单侧面痛;病程最长3年,最短1周,平均(2.19±0.36)年。对照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41~60岁,平均(41.93±1.79)岁;均为单侧面痛;病程最长4年,最短10d,平均(2.67±0.35)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标准
按照《中医内科学》(周仲瑛,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的记载:1、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出现短暂的、阵发的、反复发作的剧痛,并有触发点;2、间歇期正常;3、神经系统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发现。
中医辨证标准
按照《实用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相关标准。风寒外侵型:常遇寒而发,发作时面侧阵发性短暂抽搐剧痛,面肌有紧束感,局部喜热敷,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痰火上攻型:患部灼痛,局部喜冷敷,口渴不欲饮,头昏,胸闷,舌苔厚腻微黄,脉弦滑。胃火上攻型:患部阵发性短暂剧痛,每遇热等刺激诱发,痛时如火燎肉裂,牙欲脱,或伴牙龈肿痛、口臭、大便干,舌红,苔黄厚,脉洪数。阴虚阳亢型:伴颧红,烦热,失眠健忘,腰酸无力,舌红,少苔,脉细弦稍数。脾胃气虚型:面颊阵发性抽搐短暂疼痛,痛时心烦意乱,坐卧不安,不愿说话,胸腹胀满,纳呆,面黄肌瘦,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卡马西平(上海三维制药有限公司生产,0.1g/片)口服,每次0.2g,每日3次。20d为1个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随访1年。
治疗组:口服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口服液1服用,每次300ml,每日3次,同时在患处涂抹本发明实施例5制备的药膏1,每日4~6次,20d为1个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随访1年。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实用内科学》(戴自英,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年)相关标准制订。显效:疼痛症状消失,压痛点消失。有效:疼痛症状缓解,痛苦减轻,间歇期延长,疼痛区域感觉轻度减退。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结果均采用SPSS13.0与DPS7.0统计软件联合分析,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明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
结果
两组疗效结果,见表1。
表1两组疗效比较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治疗组 70 41 27 2 97.1
对照组 50 16 25 9 82.0
从表1可以看出,采用本发明提供的中药内服药物和外敷药物配合使用,治疗组的显效数量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治疗疗效也要高于对照组。
典型病例
李某,男,50岁。右半侧面部阵发性疼痛3年。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原发性三叉神经,间断口服西药及针灸治疗2年半,效果不佳。因右眼红、痛3d于2013年5月来我科就诊。检查:右面部皮肤较左侧紫红,粗糙,右眉毛外1/2脱落。视力:右0.9、左1.0右结膜轻度充血,角膜中央表面可见一针尖大小黑色异物时,患者突然发作性右面部、眉弓及前部、数秒钟后疼痛缓解。疼痛性质、部位符合原发性三叉神经。两次小心,轻轻分开上、下睑,取出角膜异物,并给患者服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口服液1,每次300ml,每日3次,同时在患处涂抹本发明实施例5制备的药膏1,每日4~6次,5d后复查,右眼角膜正常,自述面部发作性疼痛减轻,继续采用本法治疗1个月,疼痛不再发作,随访观察1年,未再发作。
岳某,女,63岁。左侧头面痛2年,阵发作痛,每次1~2分钟,常突发突停,痛时患侧面颊抽搐。屡用维生素、镇静镇痛药及封闭疗法,均不能缓解。平时伴头昏目眩,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舌质红、少苔、脉弦细。诊断:左侧三叉神经痛,阴虚阳亢型。辩证: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虚火上犯,火盛生风。给患者服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口服液1,每次300ml,每日3次,同时在患处涂抹本发明实施例5制备的药膏1,每日4~6次,7d后症状明显改善,再采用本法治疗20d,疼痛及头目眩晕等症状消失,再服10d剂巩固疗效,一年后随访,无复发。
所有上述的首要实施这一知识产权,并没有设定限制其他形式的实施这种新产品和/或新方法。本领域技术人员将利用这一重要信息,上述内容修改,以实现类似的执行情况。但是,所有修改或改造基于本发明新产品属于保留的权利。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发明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中药内服药物,其特征在于:原料药由党参、连翘、茜草、蒲黄、孔雀草、白芷、鹅不食草、天蓬草、地瓜藤、蒲公英、苦参、桂枝、熟地黄、地菍根、牛筋草、山大黄、云苔草、没药、玄参、辛夷和甘草构成;
各原料药的重量分别为党参45g~55g、连翘25g~35g、茜草15g~25g、蒲黄20g~30g、孔雀草20g~30g、白芷30g~40g、鹅不食草10g~20g、天蓬草15g~25g、地瓜藤15g~25g、蒲公英20g~30g、苦参15g~25g、桂枝20g~30g、熟地黄25g~35g、地菍根5g~15g、牛筋草20g~30g、山大黄10g~20g、云苔草15g~25g、没药15g~25g、玄参30g~40g、辛夷25g~35g和甘草10g~20g。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服药物,其特征在于:各原料药的重量分别为党参48g~52g、连翘28g~32g、茜草18g~22g、蒲黄23g~27g、孔雀草23g~27g、白芷33g~37g、鹅不食草13g~17g、天蓬草18g~22g、地瓜藤18g~22g、蒲公英23g~27g、苦参18g~22g、桂枝23g~27g、熟地黄28g~32g、地菍根8g~12g、牛筋草23g~27g、山大黄13g~17g、云苔草18g~22g、没药18g~22g、玄参33g~37g、辛夷28g~32g和甘草13g~17g。
3.权利要求1或2所述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步,选取党参、连翘、孔雀草、白芷、鹅不食草、桂枝、熟地黄、地菍根、牛筋草、山大黄、云苔草、玄参、辛夷和甘草,分别粉碎成粉末,按重量放入搅拌机中混合搅拌均匀,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加水为该步获得的原料药混合物质量的10倍量,煎煮2h,第二次加水为原料药混合物质量的8倍量,煎煮1.5h,合并煎液,0.08MPa、70℃下减压浓缩至70℃时相对密度为1.15,加95%(v/v)乙醇使含醇量达75%(v/v),搅拌,静置过夜,过滤,滤液在0.08MPa、65℃条件下减压浓缩成至65℃时相对密度为1.15g/mL,获得第一提取液;
第二步,将余下组分分别粉碎成粉末,按重量放入搅拌机中混合搅拌均匀,加入相对于该步获得的混合物质量6倍的醇浓度为65%的乙醇,加热回流3小时,过滤;滤渣加入相对于该步获得的混合物质量4倍的醇浓度为65%的乙醇,加热回流2小时,过滤;将两次滤液混合,减压蒸馏除去乙醇,获得第二提取液;
第三步,将第二步获得的第二提取液加入第一步获得的第一提取液中,搅拌均匀,浓缩至70℃相对密度为1.30,获得中药浸膏,根据需要制备成各种需要的剂型。
4.一种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外敷药物,其特征在于:原料药由阴香皮、扶桑花、兔毛蒿、三楞草、白芍、地龙、麻黄、青叶胆、杜仲、大叶南苏、夏天无、牛蒡子和甘草构成;
各原料药的重量分别为阴香皮5g~15g、扶桑花5g~15g、兔毛蒿20g~30g、三楞草15g~25g、白芍30g~40g、地龙15g~25g、麻黄20g~30g、青叶胆20g~30g、杜仲25g~35g、大叶南苏15g~25g、夏天无30g~40g、牛蒡子25g~35g和甘草20g~30g。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外敷药物,其特征在于:各原料药的重量分别为阴香皮8g~12g、扶桑花8g~12g、兔毛蒿23g~27g、三楞草18g~22g、白芍33g~37g、地龙18g~22g、麻黄23g~27g、青叶胆23g~27g、杜仲28g~32g、大叶南苏18g~22g、夏天无33g~37g、牛蒡子28g~32g和甘草23g~27g。
6.权利要求4或5所述外敷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步,将各原料晾晒,粉碎成粉末,然后浸泡于醇浓度为70%~80%的乙醇中2小时,然后加热提取2次,每次2~3小时,合并提取液,静置后去上清液,然后滤过,再经截流分子量为10000的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相对密度为80℃时1.36的浸膏,获得第一浸膏,静置备用;
第二步,再将上述乙醇提取过的原料药的药渣加相对于药渣质量10倍量水,加热回流提取2次,每次2~3小时,合并提取液,静置后去上清液,再经截流分子量为10000的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相对密度为80℃时1.36的浸膏,获得第二浸膏,静置备用;
第三步,将第一浸膏与第二浸膏合并,将800g白凡士林加入塘瓷锅中熔化煮沸,在搅拌状态下将500g浸膏混合物匀速加入到凡士林中,煮沸,然后置入木器或竹器皿中,冷却后封装,获得膏剂。
7.一种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为内服药物和外敷药物,所述内服药物的原料药由党参、连翘、茜草、蒲黄、孔雀草、白芷、鹅不食草、天蓬草、地瓜藤、蒲公英、苦参、桂枝、熟地黄、地菍根、牛筋草、山大黄、云苔草、没药、玄参、辛夷和甘草构成;
所述外敷药物的原料药由阴香皮、扶桑花、兔毛蒿、三楞草、白芍、地龙、麻黄、青叶胆、杜仲、大叶南苏、夏天无、牛蒡子和甘草构成;
所述内服药物中各原料药的重量分别为党参45g~55g、连翘25g~35g、茜草15g~25g、蒲黄20g~30g、孔雀草20g~30g、白芷30g~40g、鹅不食草10g~20g、天蓬草15g~25g、地瓜藤15g~25g、蒲公英20g~30g、苦参15g~25g、桂枝20g~30g、熟地黄25g~35g、地菍根5g~15g、牛筋草20g~30g、山大黄10g~20g、云苔草15g~25g、没药15g~25g、玄参30g~40g、辛夷25g~35g和甘草10g~20g;
所述外敷药物中各原料药的重量分别为阴香皮5g~15g、扶桑花5g~15g、兔毛蒿20g~30g、三楞草15g~25g、白芍30g~40g、地龙15g~25g、麻黄20g~30g、青叶胆20g~30g、杜仲25g~35g、大叶南苏15g~25g、夏天无30g~40g、牛蒡子25g~35g和甘草20g~30g。
CN201510073580.1A 2015-02-11 2015-02-11 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药物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62337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73580.1A CN104623376B (zh) 2015-02-11 2015-02-11 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药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73580.1A CN104623376B (zh) 2015-02-11 2015-02-11 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药物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23376A CN104623376A (zh) 2015-05-20
CN104623376B true CN104623376B (zh) 2016-02-10

Family

ID=532029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73580.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623376B (zh) 2015-02-11 2015-02-11 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药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62337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84755A (zh) * 2017-06-08 2017-09-22 刘书范 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中药组合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8126111A (zh) * 2018-03-12 2018-06-08 杨磊 一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中药制剂
WO2024103378A1 (zh) * 2022-11-18 2024-05-23 谢丞威 用于治疗肌肉酸痛的中草药外用制剂及其制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63344A (zh) * 2013-08-20 2013-12-25 田家浩 一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中药组合物
CN103638473B (zh) * 2013-12-23 2015-10-21 李伟 一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中药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三叉神经痛证治一得;田炳恒;《河北中医》;19841231;26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23376A (zh) 2015-05-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21663A (zh) 一种治疗风湿骨病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958607A (zh) 一种治疗妇女更年期灼口综合征的中药组合物及方法
CN103735721A (zh) 一种治疗急性传染性结膜炎的中药
CN104288228A (zh) 一种治疗颈肩腰腿痛的中药组合物
CN104623376B (zh) 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药物
CN104398980A (zh) 一种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173517A (zh) 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中药制剂及制备方法
CN103784768A (zh) 一种治疗心悸的中药组合物
CN105343660A (zh) 一种治疗周围性眩晕的中药制剂及其制造方法
CN104771578A (zh) 用于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中药
CN103920058A (zh) 一种治疗头痛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908511A (zh) 一种治疗软骨瘤的中药药丸及制备方法
CN102579607B (zh) 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组合物
CN104887950A (zh) 一种治疗乳痈的中药组合物
CN105232888A (zh) 一种治疗血液透析后皮肤瘙痒症的中药组合物
CN104042944A (zh) 用于治疗黄褐斑的药物制剂
CN103610772A (zh) 治疗脑血栓的中药
CN104587272B (zh) 用于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药物
CN105456933A (zh) 一种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CN104524149A (zh) 一种防治急性肾炎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5709176A (zh) 一种治疗心血瘀阻型心悸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524331B (zh) 防治流行性腮腺炎的药物
CN104524460A (zh) 一种防治急性肾炎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4784558A (zh) 一种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5079392A (zh) 治疗坐骨神经痛的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107

Address after: Qingdao City, Shandong province 266042 four Road No. 127

Applicant after: Zhongxin Hospital, Qingdao

Address before: 3 unit 19, building 2, No. 602 South Hsinchu Road, Qingdao, Shandong 266000, China

Applicant before: Sun Feng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210

Termination date: 2017021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