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64789B - 电接线盒 - Google Patents

电接线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64789B
CN102364789B CN201110169218.6A CN201110169218A CN102364789B CN 102364789 B CN102364789 B CN 102364789B CN 201110169218 A CN201110169218 A CN 201110169218A CN 102364789 B CN102364789 B CN 10236478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ed head
bolt
ribs
housing
fix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6921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64789A (zh
Inventor
奥平裕介
服部佑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3647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647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647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6478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r Junction Boxes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接线盒,包括:第一壳体;与第一壳体组合形成电路容纳空间的第二壳体;由联接螺栓固定到汽车支撑件的螺栓固定部;从第一壳体的周壁部外突的第一固定板;从第二壳体的周壁部外突的第二固定板;从第一壳体的周壁部外突的第一加强肋,第一加强肋分别连接到第一固定板的两个侧缘部;从第二壳体的周壁部外突的第二加强肋,第二加强肋分别连接到第二固定板的两个侧缘部;沿第二固定板的外周缘延伸的周缘肋,周缘肋形成并连接于第二加强肋。第一和第二固定板沿第一和第二壳体的组合方向彼此叠置,由此构成具有用于联接螺栓的插入孔的螺栓固定部;第一固定板嵌合到周缘肋的内侧;每个第一加强肋叠置到每个第二加强肋的内表面。

Description

电接线盒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接线盒,该电接线盒栓接到汽车的支撑构件。
背景技术
如今,在车辆内部或汽车发动机室中已经配装有诸如熔丝盒、继电器盒或接线盒等的电接线盒。这样的电接线盒通常栓接到诸如车身面板或仪表板等的汽车支撑构件上。例如,如JP-A-2003-92816中所示,在电接线盒的合成树脂壳体处突出地设置有螺栓固定部,并且联接螺栓通过设置在该螺栓固定部中的螺栓插入孔而旋拧到支撑构件,由此将电接线盒固定到车身侧支撑部。
在电接线盒固定到支撑构件上的情况下,为了防止电接线盒由于作用在该支撑构件上的振动而从支撑构件移位或分离,需要用大的螺栓固定力来牢固地固定该电接线盒。因此,由于需要确保该联接螺栓的、大的紧固力,所以使螺栓固定部的板厚度较大,以使螺栓固定部能够承受住该联接螺栓的大的紧固扭矩,由此确保螺栓固定部的刚度。
然而,在使螺栓固定部的板厚度较大的情况下,与电接线盒的壳体一体地突出设置的螺栓固定部易于受到由于注射成型之后的热收缩而翘曲的影响。结果,变得难以确保螺栓固定部的平坦性,并且变得难以完全地紧固该联接螺栓,从而经常不能获得由联接螺栓实现的所需固定力。
在紧固该联接螺栓时,螺栓固定部中的翘曲可能导致在螺栓固定部中和壳体侧产生非预期的应力集中,从而有可能在电接线盒中产生龟裂或破损。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形已做出了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新颖结构的电接线盒,该电接线盒设有螺栓固定部,能够在抑制产生翘曲的同时确保足够的刚度,以承受联接螺栓的紧固扭矩。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电接线盒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该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相组合而形成用于电路的容纳空间;螺栓固定部,该螺栓固定部由联接螺栓固定到汽车支撑构件;第一固定板,该第一固定板从第一壳体的周壁部向外突出;第二固定板,该第二固定板从第二壳体的周壁部向外突出;第一加强肋,该第一加强肋从第一壳体的周壁部向外突出,该第一加强肋分别连接到第一固定板的两个侧边缘部;第二加强肋,该第二加强肋从第二壳体的周壁部向外突出,该第二加强肋分别连接到第二固定板的两个侧边缘部;以及周缘肋,该周缘肋沿着第二固定板的外周边缘部延伸,该周缘肋形成并连接于所述第二加强肋,其中: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组合方向上彼此叠置,由此构成螺栓固定部,该螺栓固定部具有用于所述联接螺栓的插入孔;所述第一固定板嵌合到所述周缘肋的内侧;并且每个第一加强肋叠置于每个第二加强肋的内表面上。
根据此方面,螺栓固定部能够由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这两个分开的部分相协作地形成。因此,能够使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各自的厚度较薄。由此,与螺栓固定部由一片厚的板材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有利地抑制形成每个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所需的树脂量。结果,能够有效解决在其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的形成过程中产生翘曲的问题。
此外,每个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的两个侧边缘部均能够由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各自周壁部突出地形成的各个加强肋支撑。由此,即使在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较薄的情况下,其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以及整个螺栓固定部也能够确保足够的刚度。特别地,通过在能与第一固定板叠置的第二固定板处设置周缘肋并将该周缘肋连接到第二加强肋,能够进一步提高刚度。
此外,通过使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彼此叠置,并且通过使设置在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处的第一加强肋和第二加强肋彼此叠置,能够更有利地提高每个固定板以及螺栓固定部的刚度。由于提高了刚度,还能够通过利用第一加强肋与第二加强肋的相互接触以及第一固定板的周缘部与第二固定板的周缘肋的接触,来有效解决由于由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构成的螺栓固定部的分开式结构而产生的、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之间的偏移问题。
此外,通过将第一固定板的周缘部嵌装在第二固定板的周缘肋的内侧而成为一体以及通过第一加强肋与第二加强肋之间的嵌装一体化,能够更有利地确保足够好的相互加强效果。结果,还能够有效提高应对弯曲力矩的变形强度。
此外,该电接线盒还可以包括:嵌合突部,该嵌合突部从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中的一个朝向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中的另一个突出;以及嵌合凹部,该嵌合凹部形成在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中的所述另一个上,所述嵌合突部嵌合到该嵌合凹部中。
根据此方面,在两个固定板的叠置表面上,能够设有通过凹凸接合而实现的定位引导部,其包括嵌合突部和嵌合凹部。由此,能够更确实地防止由于联接螺栓的紧固扭矩而导致的、叠置表面之间的偏移。
此外,所述螺栓固定部还可以形成有销插入孔,从所述支撑构件突出的定位销能插入到该销插入孔中。
根据此方面,可以在联接螺栓联接部附近设置有用于定位销的插入孔。因此,在螺栓固定操作中,能够提高定位精度和可操作性。虽然在螺栓固定部中形成销插入孔增大了该螺栓固定部的尺寸,但利用上述分开式结构和加强结构,能够在防止由于尺寸增大而导致螺栓固定部中产生翘曲问题的同时、确保该螺栓固定部的强度。
根据本发明,能够在有利地抑制螺栓固定部中产生翘曲的同时确保螺栓固定部中的足够刚度,以承受联接螺栓的紧固扭矩。结果,通过完全紧固该联接螺栓,能够获得由该联接螺栓实现的所需固定力,并且能够预先防止由于紧固该联接螺栓而在电接线盒中产生龟裂和破损。
附图说明
从下文给出的详细描述以及仅以示例方式给出的附图中,将能更充分地理解本发明,因此本发明不限于这些描述和附图,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电接线盒的透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接线盒的分解透视图;
图3是构成图1所示的电接线盒的、上壳体的主要部分的下侧透视图;并且
图4是处于联接到汽车的状态下的、图1所示的电接线盒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首先参考图1和图2,图1和图2分别以组合状态下的透视图和分解状态下的透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用于汽车的电接线盒10。从其图1和图2中清楚可见,电接线盒10包括作为第一壳体的上壳体12和作为第二壳体的下壳体14,并且这些壳体彼此沿上下方向相组合,从而构成电接线盒10。此外,在这样的电接线盒10内部形成有预定的容纳空间,电路体16容纳在该容纳空间中,该电路体16通过将未示出的母线、单芯线和连接端子组装到绝缘板上而构成内部电路。在以下描述中,为了方便起见,将上壳体12侧称为上侧,并将下壳体14侧称为下侧。
更具体地,上壳体12由合成树脂形成,并且由具有大致矩形形状且向下开口的有底盒体构成。此外,上壳体12一体地包括顶板部18和周壁部20,该顶板部18由大致矩形的平板组成,该周壁部20从此顶板部18的外周边缘部向下突出且沿周向连续延伸。该周壁部20整体上形成为大致矩形框体的形状。
相应地,壳体12的顶板部18设置有多个熔丝联接部22、连接器联接部24以及继电器联接部26。在每个联接部22、24、26处,设置在电路体16处的连接端子(未示出)均突出地布置而贯穿顶板部18。与熔丝联接部22、连接器联接部24和继电器联接部26分别连接的熔丝端子部、连接器端子部和继电器端子部连接到所述连接端子。
上壳体12的周壁部20由第一侧壁部28a和第二侧壁部28b以及第三侧壁部28c和第四侧壁部28d构成,该第一侧壁部28a和第二侧壁部28b沿上壳体12(顶板部18)的长度方向延伸,该第三侧壁部28c和第四侧壁部28d沿上壳体12(顶板部18)的宽度方向延伸。
第一侧壁部28a和第二侧壁部28b中的每一个均在其延伸方向的中间部处设置有沿该延伸方向间隔开的多个(这里为两个或三个)锁定突起30。此外,第三侧壁部28c和第四侧壁部28d中的每一个也在其延伸方向的一个端部处设置有一个锁定突起30。此外,在每个侧壁部28a、28b、28c、28d的每个锁定突起30的两个侧部中的每一个上均形成有定位突起32。
此外,在第一侧壁部28a的延伸方向的每个端侧部处,以及在每个第三侧壁部28c和第四侧壁部28d的沿其延伸方向位于与锁定突起30的形成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处,一体地形成有一个第一固定部34。它们的多个第一固定部34具有彼此相同的结构。
即,如图2所示,每个第一固定部34均具有与每个第一、第三和第四侧壁部28a、28c、28d一体形成的突出板部36。该突出板部36由薄的平板构成,该平板具有以预定的宽度尺寸从每个侧壁部28a、28c、28d(周壁部20)的下端边缘向下延伸的突出部。
在这样的突出板部36的外表面的沿宽度方向的两个端缘部中的每一个处,直立地一体安设有第一加强肋38。此外,在突出板部36的外表面的沿宽度方向的中间部处,直立地一体安设有中间加强肋40。即,每个第一加强肋38和每个中间加强肋40均经由突出板部36从周壁部20向外突出。每个第一加强肋38和每个中间加强肋40均由在突出板部36的整个长度上沿上下方向连续延伸的薄平板组成。第一加强肋38具有其宽度向下逐渐变大的直角三角形形状。中间加强肋40具有矩形形状,在其整个长度上宽度相等。
此外,在突出板部36中的从周壁部20的下端边缘向下延伸的突出部的外表面的末端部处,一体地形成有第一固定板42。该第一固定板42以与突出板部36成大约90度的角度突出。即,第一固定板42形成在周壁部20的下端边缘下方,经由突出板部36而从上壳体12的周壁部20突出。此外,第一固定板42被构造在分别为突出板部36的宽度方向的两个侧端边缘而设置的两个第一加强肋38、38的下端边缘部之间。换句话说,从上壳体12的周壁部20向外突出的两个第一加强肋38、38连接到第一固定板42的两个侧边缘部。
该第一固定板42与突出板部36一样薄,并且与突出板部36具有相同宽度。在第一固定板42的上表面的沿宽度方向的中间部处,中间加强肋40的下端边缘与第一固定板42一体形成。该第一固定板42设置有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一侧形成的第一螺栓孔44以及在其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形成的第一定位孔46。这些孔44和46形成为在厚度方向上贯穿第一固定板42,并且中间加强肋40位于孔44和46之间。此外,其第一螺栓孔44和第一定位孔46二者都具有圆形或椭圆形形状。
此外,如图3中清楚可见,在第一固定板42的下表面的沿宽度方向的中间部中、在第一螺栓孔44和第一定位孔46之间,以突出方式一体地设置有嵌合突部48。该嵌合突部48由高度较低且具有突条形状的薄(窄)平板形成。这样的嵌合突部48从突出板部36的从周壁部20向下突出的突出部延伸。嵌合突部48的长度被设定为如下长度:该长度开始于第一固定板42的从突出板部36突出的突出方向上的基端且未达到第一固定板42的突出方向上的前端。
另一方面,如图1和图2所示,下壳体14由合成树脂形成,并且由具有大致矩形形状且向上开口的有底盒体构成。此外,下壳体14一体地包括底板部50和周壁部52,该底板部50由大致矩形的平板组成,该周壁部52从此底板部50的外周边缘部向上突出且沿周向连续延伸。该周壁部52整体上形成为大致矩形框体的形状。
下壳体14的周壁部52由第一侧壁部54a和第二侧壁部54b以及第三侧壁部54c和第四侧壁部54d构成,该第一侧壁部54a和第二侧壁部54b沿下壳体14(底板部50)的长度方向延伸,该第三侧壁部54c和第四侧壁部54d沿下壳体14(底板部50)的宽度方向延伸。
而且,第一侧壁部54a和第二侧壁部54b中的每一个均在其延伸方向的中间部处设置有沿该延伸方向间隔开的多个(这里为两个或三个)锁定部56。此外,第三侧壁部54c和第四侧壁部54d中的每一个也在其延伸方向的一个端部处设置有一个锁定部56。其每个锁定部56均具有如下结构:即,在上壳体12的每个侧壁部28a、28b、28c、28d处设置的锁定突起30可以锁定在锁定部56中。每个锁定部56在下壳体14的周壁部52的周向上的安设位置与每个锁定突起30在上壳体12的周壁部20的周向上的安设位置相同。
此外,在每个侧壁部54a、54b、54c、54d中的每个锁定部56的每个侧部上,均形成有定位凹部58。其每个定位凹部58均具有如下结构:即,在上壳体12的每个侧壁部28a、28b、28c、28d处设置的定位突起32可以插入该定位凹部58中。每个定位凹部58在下壳体14的周壁部52的周向上的安设位置与每个定位突起32在上壳体12的周壁部20的周向上的安设位置相同。
此外,在第一侧壁部54a的延伸方向的每个端侧部处,以及在每个第三侧壁部54c和第四侧壁部54d的沿其延伸方向位于与锁定部56的形成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处,分别一体地形成有一个第二固定部60。每个第二固定部60在下壳体14的周壁部52的周向上的安设位置与每个第一固定部34在上壳体12的周壁部20的周向上的安设位置相同。它们的多个第二固定部60具有彼此相同的结构。
即,第二固定部60具有第二固定板62。该第二固定板62从每个第一、第三和第四侧壁部54a、54c、54d的外表面的下端边缘以大约90度的角度向周壁部52的外部突出。即,第二固定板62一体地形成为从下壳体14的周壁部52的下端边缘向外突出。每个第二固定板62在这样的下壳体14的周壁部52的周向上的安设位置与每个第一固定板42在上壳体12的周壁部20的周向上的安设位置相同。
第二固定板62与第一固定板42一样薄,并且在尺寸上比第一固定板42稍大。第二固定板62设置有在其宽度方向(与周壁部52的周向相对应的方向)上的一侧形成的第二螺栓孔64以及在其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形成的第二定位孔66。这些孔64和66分别形成为在厚度方向上贯穿第二固定板62。其第二螺栓孔64和第二定位孔66都具有圆形或椭圆形形状。此外,第二螺栓孔64及第二定位孔66在第二固定板62中的形成位置与第一螺栓孔44及第一定位孔46在第一固定板42中的形成位置相同。第二螺栓孔64在尺寸上比第一螺栓孔44稍大。另一方面,第二定位孔66在尺寸上比第一定位孔46稍小。
此外,在第二固定板62的沿宽度方向的中间部中、在第二螺栓孔64和第二定位孔66之间,设置有作为嵌合凹部的嵌合孔68。该嵌合孔68具有在第二固定板62的从周壁部52突出的突出方向上延伸的细长矩形形状,从第一固定板42的下表面突出的嵌合突部48可以嵌合到该嵌合孔68中。
在第二固定板62的沿宽度方向的两个侧边缘部中的每一个处,直立地一体安设有第二加强肋70。其每个第二加强肋70均由在每个第一、第三和第四侧壁部54a、54c、54d的整个高度上沿上下方向连续延伸的薄平板组成;并且,第二加强肋70整体形成为其宽度向下逐渐变大的直角三角形形状。这样的第二加强肋70在其宽的下端边缘部处与第二固定板62的宽度方向的侧边缘部一体形成,同时,第二加强肋70在其沿竖直方向延伸的边缘部处与每个侧壁部54a、54c、54d一体形成。即,从下壳体14的周壁部52向外突出地形成的每个第二加强肋70均连接到第二固定板62的沿宽度方向的两个侧边缘部。
此外,在第二固定板62的外周边缘部处、在除了与第二加强肋70连接的其宽度方向的两个侧边缘部以外的另一部分中,直立地一体安设有周缘肋72。该周缘肋72具有与第一固定板42的厚度尺寸基本相同的高度尺寸。此外,周缘肋72布置成:沿着第二固定板62的外周边缘部,从第二固定板62的宽度方向的一侧上的第二加强肋70的形成位置朝向第二固定板62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上的第二加强肋70的形成位置延伸。该周缘肋72连接到分别设置在第二固定板62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上的第二加强肋70、70。
如此构成的上壳体12和下壳体14彼此在它们的开口侧以如下状态进行组合:即,上壳体12位于上侧,而电路体16介于上壳体12和下壳体14之间。上壳体12的周壁部20嵌合到下壳体14的周壁部52的内侧,由此实现上壳体12和下壳体14的这种组合。此外,在进行这种组合的情况下,上壳体12的每个定位突起32均插入在下壳体14的与定位突起32对应地设置的定位凹部58中,由此进行上壳体12和下壳体14的定位。此外,上壳体12的每个锁定突起30均锁定到下壳体14的与锁定突起30对应地设置的锁定部56中,从而锁定该上壳体12和下壳体14的组合状态。由此构成电接线盒10。在这样的电接线盒10中,在上壳体12和下壳体14之间形成容纳空间,并且电路体16容纳在该容纳空间中。
如图1和图4所示,通过上壳体12和下壳体14的组合,位于彼此对应的位置上的第一固定部34和第二固定部60相互组装在一起。即,位于上壳体12的周壁部20的下端边缘下方的第一固定板42叠置在第二固定板62上。在这种叠置状态下,第一固定板42嵌合在第二固定板62的周缘肋72的内侧,并且第一固定板42的外周表面与周缘肋72的内周表面接触。此外,在第一固定板42的沿宽度方向的两侧直立地安设的第一加强肋38分别叠置于在第二固定板62的沿宽度方向的两侧直立地安设的第二加强肋70的内表面(彼此相对的表面)上。在第一固定部34和第二固定部60的这种组装过程中,从第一固定板42的下表面突出的嵌合突部48嵌合到在第二固定板62中设置的嵌合孔68中,由此便于第一固定部34(第一固定板42)和第二固定部60(第二固定板62)的对准。
由此,对于电接线盒10(下壳体14)的周壁部52,一体地设置有多个螺栓固定部74(这里为四个螺栓固定部),这些螺栓固定部74沿周向间隔开,每个均通过将第一固定部34和第二固定部60彼此组装而形成。在每个螺栓固定部74中,由第一固定板42的第一螺栓孔44和第二固定板62的第二螺栓孔64形成螺栓插入孔76。此外,在每个螺栓固定部74中,由第一固定板42的第一定位孔46和第二固定板62的第二定位孔66形成销插入孔78。
在这样的电接线盒10安装在汽车上的情况下,例如如图4所示,电接线盒10布置在汽车支撑构件80上。与此同时,一体形成在支撑构件80上的多个定位销82(图4中仅示出一个定位销)从销插入孔78的下侧开口部(第二定位孔66)侧插入到螺栓固定部74的销插入孔78中。由此,使电接线盒10位于支撑构件80上的预定位置。在这样的定位状态下,把未示出的联接螺栓从螺栓插入孔76的上侧开口部(第一螺栓孔44)插入到螺栓固定部74的螺栓插入孔76中。插入螺栓插入孔76中的联接螺栓被旋拧到在支撑构件80上与定位销82邻接地设置的螺纹部84的阴螺丝孔中。由此,将电接线盒110栓接到支撑构件80。
因此,在本实施例的电接线盒10中,通过将较薄的第一固定板42和第二固定板62彼此叠置来形成螺栓固定部74的联接螺栓插入部。即,螺栓固定部74的螺栓插入部具有分开式结构,其包括第一固定板42和第二固定板62这两个分开的部分。因此,与螺栓固定部74的螺栓插入部由一片厚的板材形成时的情况相比,第一固定板42和第二固定板62中的每一个均能够以大致一半的树脂量而形成。由此,在第一固定板42和第二固定板62形成时,能够有利地防止在其每个固定板42和62中发生翘曲。此外,还能够通过在第一固定板42的下表面上一体形成的嵌合突部48来有效防止第一固定板42的翘曲。
因此,在这样的电接线盒10中,通过把插入在螺栓固定部74的螺栓插入孔76中的联接螺栓完全紧固到支撑构件80的螺纹部84中,能够获得由联接螺栓实现的所需固定力。此外,能够防止在联接螺栓的紧固时、由于螺栓固定部74中的螺栓插入部的翘曲而在螺栓固定部74、上壳体12和下壳体14上产生非预期的应力集中,并且进一步能够预先防止由于应力集中而产生龟裂或破损。
由于有利地解决了螺栓固定部74中的翘曲问题,所以能够使螺栓固定部74大型化,并且能够在一个螺栓固定部74中形成螺栓插入孔76和销插入孔78这两者。由此,变得能够紧密地布置该螺栓插入孔76和销插入孔78,并且能够使尺寸公差变小,由此提高定位精度。结果,能够实现螺栓紧固操作的高精度和高效率。此外,由于在螺栓固定部74中没有翘曲,所以定位销82能够可靠而容易地插入到销插入孔78中。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电接线盒10中,从上壳体12和下壳体14的各自周壁部20、52突出的第一加强肋38和第二加强肋70连接到各个薄的第一固定板42和第二固定板62的两个侧边缘部。由此,该薄的第一固定板42和第二固定板62由第一加强肋38和第二加强肋70可靠地支撑。结果,尽管第一固定板42和第二固定板62较薄,但每个固定板42和62以及整个螺栓固定部74都能够确保足够的刚度。此外,由于在与第一固定板42叠置的第二固定板62处设置有与第二加强肋70、70连接的周缘肋72,所以能够更有利地提高第二固定板62以及叠置在该第二固定板62上的第一固定板42的刚度。此外,还能够通过第一加强肋38和第二加强肋70的相互叠置来更有利地提高螺栓固定部74的整体刚度。结果,螺栓固定部74能够确保足够的刚度来承受联接螺栓的紧固扭矩。
此外,还能够通过第一加强肋38和第二加强肋70的相互接触以及第一固定板42的外周表面与第二固定板62的周缘肋72的内周表面的接触,来有效解决由于由第一固定部34和第二固定部60构成的螺栓固定部74的分开式结构而产生的、第一固定部34和第二固定部60之间的偏移问题。
此外,第一固定板42和第二固定板62的叠置、第一固定板42的外周表面与第二固定板62的周缘肋72的内周表面的接触、以及第一加强肋38与第二加强肋70的接触也能够有效提高应对弯曲力矩的变形强度。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电接线盒10中,第一固定板42的嵌合突部48嵌合到第二固定板62的嵌合孔68中。由此,不仅便于第一固定板42和第二固定板62之间的对准,而且能够更确实地防止由于联接螺栓的紧固扭矩而导致的、第一固定板42和第二固定板62之间的偏移。
虽然上文已经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本发明不限于其具体描述。例如,作为嵌合凹部的嵌合孔68可以设置在第一固定板42处,而嵌合突部48可以设置在第二固定板62处。此外,该嵌合凹部不必贯穿第一固定板42。
每个第一固定部34(第一固定板42)和第二固定部60(第二固定板62)在作为第一壳体的上壳体12和作为第二壳体的下壳体14的各自周壁部20、52中的形成位置和形成数量可以根据电接线盒10的整体尺寸而任意地改变。
此外,可以适当地设定第一固定板42和第二固定板62的板厚度尺寸以及第一加强肋38和第二加强肋70的板厚度尺寸。只要不产生翘曲问题,这些固定板在板厚度方面可以彼此不同,并且这些加强肋在板厚度方面也可以彼此不同,即:使它们中的一个比另一个厚。

Claims (3)

1.一种电接线盒,包括:
第一壳体;
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相组合,以形成用于电路的容纳空间;
螺栓固定部,所述螺栓固定部由联接螺栓固定到车辆支撑构件;
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从所述第一壳体的周壁部向外突出;
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从所述第二壳体的周壁部向外突出;
第一加强肋,所述第一加强肋从所述第一壳体的周壁部向外突出,所述第一加强肋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两侧边缘部;
第二加强肋,所述第二加强肋从所述第二壳体的周壁部向外突出,所述第二加强肋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二固定板的两侧边缘部;以及
周缘肋,所述周缘肋沿着所述第二固定板的外周边缘部延伸,所述周缘肋形成并连接至所述第二加强肋,其中:
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组合方向上彼此叠置,从而构成所述螺栓固定部,所述螺栓固定部具有用于所述联接螺栓的插入孔;
所述第一固定板装配到所述周缘肋的内侧;并且
每个所述第一加强肋叠置于每个所述第二加强肋的内表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接线盒,还包括:
嵌合突部,所述嵌合突部从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中的一个朝向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中的另一个突出;以及
嵌合凹部,所述嵌合凹部形成在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中的所述另一个上,所述嵌合突部嵌合到所述嵌合凹部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接线盒,其中:
所述螺栓固定部形成有销插入孔,从所述车辆支撑构件突出的定位销能够插入到所述销插入孔中。
CN201110169218.6A 2010-06-17 2011-06-17 电接线盒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647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38010A JP5630089B2 (ja) 2010-06-17 2010-06-17 電気接続箱
JP2010-138010 2010-06-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64789A CN102364789A (zh) 2012-02-29
CN102364789B true CN102364789B (zh) 2015-06-24

Family

ID=455365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69218.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64789B (zh) 2010-06-17 2011-06-17 电接线盒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630089B2 (zh)
CN (1) CN10236478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40124B2 (ja) * 2015-07-16 2018-12-19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電気接続箱用ブラケッ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ブラケット付電気接続箱
CN107979924B (zh) * 2017-12-25 2024-03-29 佛山市速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车辆电动尾门ecu外壳
JP6904996B2 (ja) * 2019-03-11 2021-07-2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樹脂構造体
JP7068232B2 (ja) * 2019-06-10 2022-05-16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気接続箱
JP7367417B2 (ja) * 2019-09-13 2023-10-24 Tdk株式会社 筐体、及び取付構造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16030A (zh) * 2007-05-28 2008-12-03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电接线盒
CN101420107A (zh) * 2007-10-26 2009-04-29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待安装在机动车上的电接线盒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24667B2 (ja) * 2005-12-07 2010-08-1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電気接続箱
JP5067175B2 (ja) * 2008-01-23 2012-11-0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車載用の電気接続箱
JP5157805B2 (ja) * 2008-10-07 2013-03-06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プロテク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16030A (zh) * 2007-05-28 2008-12-03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电接线盒
CN101420107A (zh) * 2007-10-26 2009-04-29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待安装在机动车上的电接线盒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630089B2 (ja) 2014-11-26
JP2012005240A (ja) 2012-01-05
CN102364789A (zh) 2012-02-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742080B2 (en) Electric junction box
CN102364789B (zh) 电接线盒
JP5668555B2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
WO2014014000A1 (ja) バスバモジュール
WO2014103404A1 (ja) カードエッジコネクタ
JP5973262B2 (ja) バスバモジュール
US10581053B2 (en) Connection module for a power storage group of plural power storage elements
JP6047343B2 (ja) バスバーモジュール用収容部
JP6032978B2 (ja) バスバモジュール
JP2013188055A (ja) 電気接続箱
KR101315664B1 (ko) 퓨즈 유닛
JP6149490B2 (ja) 組電池
JP2008118772A (ja) 基板接続体
US8366476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alignment structure
KR20140136152A (ko) 정션박스
WO2012141127A1 (ja) コネクタ
CN102598451A (zh) 连接器和电接线箱
US11581677B2 (en) Connector protection member and connector
JP6122737B2 (ja) 電気接続箱及びその梱包構造
JP5673495B2 (ja) 配線モジュール
JP2011254657A (ja) 電気接続箱
CN220097280U (zh) 一种集装箱
JP6001973B2 (ja) 電子ユニット取付構造
CN203721925U (zh) 用于电子设备的Micro USB母座及具有其的电子设备
CN217788654U (zh) 电池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624

Termination date: 2019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