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42794B - 电动吸尘器 - Google Patents

电动吸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42794B
CN102342794B CN201110208609.4A CN201110208609A CN102342794B CN 102342794 B CN102342794 B CN 102342794B CN 201110208609 A CN201110208609 A CN 201110208609A CN 102342794 B CN102342794 B CN 10234279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s port
row gas
exhaust
mentioned
dust coll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0860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42794A (zh
Inventor
铃木龙路
矢部启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Global Life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3427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427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427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427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ic Suction Clean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不使排气口朝向正上方且能够抑制卷起地面的尘埃的电动吸尘器。该电动吸尘器具备形成于吸尘器主体(2)的后部的第一排气口(40A)、以及在吸尘器主体(2)的后部形成于第一排气口(40A)的下侧的第二排气口(60A),第二排气口(60A)的流道形成为相对于水平方向朝向斜上方,形成第二排气口(60A)的流道的壁面中的上壁面的长度形成得比形成第二排气口(60A)的流道的壁面中的下壁面的长度长。通过来自第二排气口(60A)的排气进行干涉,来自第一排气口(40A)的排气成为斜向上的排气。

Description

电动吸尘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从吸尘器主体的后部进行排气的电动吸尘器。
背景技术
在电动吸尘器中,在将通过电动鼓风机吸入的空气排出到吸尘器外时,主要从吸尘器主体的后部进行排出气体的动作。但是,在从吸尘器主体的后部向后方排出排气的场合,会卷起地面的灰尘。因此,提出了下述技术:在排气口的下侧向上设置另外的排气口,使下侧的向上的排气与上侧的排气干涉,从而使排气整体向上(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924852号公报(参照第0038、0040段,图9)
但是,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中,由于设定为排气向上(向正上方),因此排气吹到用户的脸部等,存在用户感到不适之类的问题。另外,若设置向上的排气口,则需要将排气口设置为向后方突出,并且与此相应地需要将轮子配置在比排气口更靠后方的位置,导致吸尘器主体大型化。另外,由于排气口设定为向上,也存在异物(液体,尘埃等)容易从排气口的开口部进入之类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解决上述现有问题的技术方案,其目的在于提供不需要使排气口朝向正上方,能够抑制卷起地面的尘埃的电动吸尘器。
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具备形成于吸尘器主体的后部的第一排气口、以及在上述吸尘器主体的后部形成于上述第一排气口下侧的第二排气口,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排气口的流道形成为相对于水平方向朝向斜上方,形成上述第二排气口的流道的壁面中的上壁面的长度比形成上述第二排气口的流道的壁面中的下壁面的长度长。
本发明的效果如下。
根据本发明,由于不使排气口朝向正上方,因此排气不会吹到用户,从而能够防止吸尘器主体的大型化及异物进入排气口,并且可抑制卷起地面的尘埃。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表示吸尘器主体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卸下吸尘器主体的上主体罩和集尘箱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图6的A-A线剖视图。
图5(a)是表示排气从电动鼓风机向线轴的流动的概略图,图5(b)是表示排气从线轴向外部的流动的概略图。
图6是表示吸尘器主体的后部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构成第二排气口的排气部件的立体图。
图8是图7的B-B线剖视图。
图9是表示排气在吸尘器主体的外部的流动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来自第二排气口的排气的流动的模式图。
图1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外观立体图。
图12是图11所示的电动吸尘器的纵剖视图。
图13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外观立体图。
图14是图13所示的电动吸尘器的纵剖视图。
图中:
1A、1B、1C-电动吸尘器,2-吸尘器主体,2A-上主体壳体,2B-下主体壳体,2p-后部嵌板,20A、20B、20C-电动鼓风机,22a-排出口,30-线轴,31-电源软线,40A、40B、40C-第一排气口,50A、50B、50C-容纳口,60A、60B1、60B2、60C-第二排气口,61-排气部件,62-框体,62a1-上壁面,62b1-下壁面,63a、63b-横肋,64-纵肋,65、66-加强肋,63a1、63a2、63b1、63b2、68a、68b、69a、69b-壁面,R-流道,R1-排气流道,T1、T2、T3-支撑部。
具体实施方式
说明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10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电动吸尘器1A构成为具备吸尘器主体2、软管3、设有把手操作开关SW等的操作管4、作为接头管(管)的延长管5、第一吸入件6及第二吸入件7。在第一吸入件6的底部连接有第二吸入件7的前端部,在第二吸入件7的底部连接有延长管5的前端部,在延长管5的底部连接有操作管4的前端部,在操作管4的底部连接有软管3,软管3的底部与吸尘器主体2的前端部连接。另外,第二吸入件7可以连接在延长管5和操作管4之间,也可以不连接。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言及各部的方向时,以图2所示的方向为基准。
如图2所示,在吸尘器主体2的上表面设有开闭自如的盖体2a,通过打开盖体2a,使容纳有集尘箱10的集尘箱室2b露出。另外,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1A是不使用纸袋的类型,是直接在集尘箱10内贮存尘埃的类型,但也可应用于使用纸袋的类型。
集尘箱10构成为在前面形成有来自软管3的尘埃流入的流入口(未图示),在后面安装有过滤器13(参照图4)。另外,集尘箱10设置为相对于集尘箱室2b装卸自如,在清扫结束后等定期地从集尘箱室2b取出。并且,将收集在集尘箱10的内部的尘埃扔进垃圾箱等。集尘箱室2b形成于吸尘器主体2的内部的前侧。
如图3所示,吸尘器主体2通过组合构成上下方向(垂直方向)的大致上半部分的外形的上主体壳体2A和构成大致下半部分的外形的下主体壳体2B来构成吸尘器主体2的外观。另外,图3是卸下集尘箱10的状态。
在吸尘器主体2的内部的右后侧配置有电动鼓风机20A,在电动鼓风机20A的左侧配置有线轴30。在前侧的集尘箱10(参照图2)与后侧的电动鼓风机20A及线轴30之间配置有将吸尘器主体2的内部分割为前后的中央分割壁11。
中央分割壁11形成将从集尘箱10排出的空气导入电动鼓风机20A的管道。另外,在中央分割壁11上设有除尘装置12,该除尘装置12通过敲打设在集尘箱10上的过滤器13(参照图4),除去附着在过滤器13上的集尘箱10内侧的尘埃。
除尘装置12由敲打过滤器13的打击除尘件12a、驱动打击除尘件12a的气缸12b、使打击除尘件12a向一个方向(前方)加力的螺旋弹簧(未图示)等构成。
在上述除尘装置12中,伴随拉出线轴30的电源软线31(拉出软线)、或卷绕电源软线31(卷绕软线),设在线轴30的绕线筒部32上的大径的齿轮G的旋转力通过小径的中间齿轮g1、小径的传动齿轮g2传达到气缸12b。
另外,除尘装置12不局限于在拉出软线时及卷绕软线时的两种情况进行动作,也可以在气缸12b上设置只传送一个方向的旋转的离合器机构(未图示),在卷绕软线时,气缸12b不旋转。另外,也可以在拉出软线时气缸12b不旋转。
另外,除尘装置12不局限于利用线轴30动作时的力进行动作,可以在使用电动机(马达)拉出软线时或卷绕软线时,利用未图示的控制部的控制驱动电动机,从而使除尘装置12进行动作。
另外,中央分割壁11在打击除尘件12a的下游侧构成为包括中央部同心圆状地配置的环状的骨架组11a和在该骨架组11a的外侧放射状地延伸的骨架组11b。
由此,通过集尘箱10的过滤器13(参照图4)的排气(空气)经过除尘装置12的打击除尘件12a的框状的间隙、中央分割壁11的骨架组11a、11b的间隙向电动鼓风机20A排出。
如图4所示,电动鼓风机20A构成为具备覆盖电动机部(未图示)的周围及风扇部(未图示)的圆周的电动机壳体21、覆盖该电动机壳体21的周围的外壳体22、防振盖23及防振橡胶24。
就电动机壳体21而言,风扇部以朝向前方的方式横向配置,在前面形成有吸引来自集尘箱10的排气的吸气口21a,在后部形成有将从吸气口吸入的空气排出到电动机壳体21的外部的排气孔21b。
外壳体22容纳电动机壳体21,并且在下部形成有将来自排气孔21b的排气排出到外壳体22的外部的排出口22a。另外,外壳体22由合成树脂等形成,并使用螺钉等固定在吸尘器主体2的下主体壳体2B上。另外,在外壳体22的上部搭载控制基板70。
防振盖23配置在电动机部(未图示)的后部,构成为安装在与外壳体22之间并弹性支撑电动机壳体21。
防振橡胶24以覆盖风扇部的周围的方式形成为大致环状,并嵌合在电动机壳体21的前面。另外,防振橡胶24构成为前面部分与形成在中央分割壁11上的圆环状肋11c紧密结合、外周面部分与外壳体22紧密结合并弹性支撑电动机壳体21。
由此,从电动鼓风机20A的吸气口21a吸入的排气通过电动机壳体21内的风扇部及电动机部从排气孔21b排出,并从外壳体22的排出口22a向吸尘器主体2的底部(下主体壳体2B的底面2t)排出。另外,在电动机壳体21的排气孔21b和外壳体22的排出口22a之间,以包围电动机部侧的电动机壳体21的方式周状地配置有过滤器25。
如图5所示,线轴30的卷绕有电源软线31的卷轴部32由下主体壳体2B支撑。另外,虽然未详细地图示,但线轴30的空间利用卷轴部32的壁与电动鼓风机20A的空间隔开。
由此,如图5(a)所示,从电动鼓风机20A的排出口22a(参照图4)排出的排气通过线轴30的中央部,并且如图5(b)所示,向卷绕的电源软线31放射状地扩散,通过形成于电源软线31的容纳口50A的间隙从吸尘器主体2向水平方向后方排出。
如图6所示,在吸尘器主体2的后部设有第一排气口40A、电源软线31的容纳口50A、第二排气口60A。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排气口40A、容纳口50A、第二排气口60A全部设在上主体壳体2A上,因此只在例如上主体壳体2A上进行第二排气口60A的加工,因此在成本上便宜。
第一排气口40A构成为,形成在吸尘器主体2的上部,在上下方向形成有多个细长的切口状长孔41,各长孔41在左右方向以等间隔配置。另外,第一排气口40A形成在斜上方向的面上(参照图4)。但是,第一排气口40A也可以形成在水平方向的面上。
在各长孔41内,在上下方向隔有间隔地形成多个加强肋42。各加强肋42的上表面42a及下表面42b都沿水平方向形成(参照图4)。因此,形成有第一排气口40A的面朝向斜上方,但从第一排气口40A排出的排气沿加强肋42的水平面从吸尘器主体2向水平方向排出。但是,也可以将各加强肋42的上表面42a及下表面42b形成为相对于水平方向朝向斜上方,使从第一排气口40A排出的排气从吸尘器主体2向斜上方排出。
容纳口50A构成为,在横向(水平方向向后)开口为大致四边形状,成为卷绕软线时或拉出软线时的通道,电源软线31的插头PG以横向的状态容纳其中。另外,容纳口50A位于吸尘器主体2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和第一排气口40A的左端之间。另外,长孔41形成为容纳口50A所处的区域形成得短,容纳口50A进入长孔41侧。
另外,由于在运转时电源软线31(参照图5)变热,因此为了冷却,构成为空气(排气)相对于电源软线31流动,冷却了电源软线31后,来自容纳口50A的间隙的空气从吸尘器主体2排出到外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容纳口50A包含于第一排气口40A。
第二排气口60A隔着容纳口50A形成在第一排气口40A的下侧。另外,第二排气口60A形成为呈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横长形状,并延伸到配置在比左右方向中央靠左的容纳口50A的下侧。
另外,在吸尘器主体2的后部,在第一排气口40A和第二排气口60A之间,收放电动吸尘器1A时使吸尘器主体2立起而收放时与地面抵接并支撑的支撑部T1向后方突出地形成(参照图4)。
如图7所示,第二排气口60A通过由合成树脂等一体形成的排气部件61嵌合在形成于吸尘器主体2(参照图6)后部的规定的切口(未图示)中而安装。这样,由于在形成有第一排气口40A的上主体壳体2A上只形成用于安装第二排气口60A的切口即可,因此能够更容易且便宜地进行设计变更。
排气部件61具有大致四边横长形状的框体62。框体62包括构成上下方向的上侧框的上框部62a、构成下侧框的下框部62b、构成左侧框的左框部62c及构成右侧框的右框部62d。由此,利用上框部62a的内侧的壁面、下框部62b的内侧的壁面、左框部62c的内侧的壁面和右框部62d的内侧的壁面构成第二排气口的流道R。排气部件61的开口截面形状除了大致四边横长形状之外,也可以是大致日本古时的金币形状、大致椭圆形状、大致圆形状。
另外,排气部件61在框体62的内侧形成有在左右方向横切第二排气口60A(参照图4)的两条横肋63a、63b。横肋63a、63b分别形成为左右两端延伸到框体62的左框部62c、右框部62d,互相在上下方向隔有间隔且平行地配置。通过配置两条横肋63a、63b,将流道在上下方向分割为三部分。但是,也可以不设置两条横肋63a、63b。
另外,排气部件61在框体62的内侧形成有在上下方向横切第二排气口60A(参照图4)的两条纵肋64、64。各纵肋64在俯视中形成为大致三角形。通过配置两条纵肋64、64,将流道在左右方向分割为三个。但是,也可以不设置两条纵肋64、64。
另外,排气部件61在纵肋64和纵肋64之间形成有在上下方向横切第二排气口60A的两条加强肋65、65。另外,在纵肋64和左框部62c之间形成有在上下方向横切的加强肋66,在纵肋64和右框部62d之间也同样形成有在上下方向横切的加强肋66。但是,也可以不设置两根加强肋65、65。并且,利用框体62、两条横肋63a、63b、两条纵肋64、64、两条加强肋65、65,第二排气口60A的各孔的开口截面形状为大致四边形状,但第二排气口60A的各孔的开口截面形状也可以是大致日本古时的金币形状、大致椭圆形状、大致圆形状。
如图8所示,排气部件61在将上框部62a的内壁面即上壁面62a1的长度设为L1、将下框部62b的内壁即下壁面62b1的长度设为L2时,形成为长度L1比长度L2长。另外,所谓上壁面62a1的长度L1,表示从与排气(空气)接触的面的排气的入口边缘部到出口边缘部的长度。另外,下壁面62b1的长度L2也与上壁面62a1同样地,表示从与排气(空气)接触的面的排气的入口边缘部到出口边缘部的长度。
另外,排气部件61的横肋63a在将向上的壁面63a1的长度设为L3、将向下的壁面63a2的长度设为L4时,形成为长度L3与长度L4为相同的长度。另外,壁面63a1的长度L3及壁面63a2的长度L4形成为比上壁面62a1的长度L1短。另外,长度L3与长度L4不局限于相同的长度,也可以为L3>L4(但L1>L3)。
另外,排气部件61的横肋63b在将向上的壁面63b1的长度设为L5、将向下的壁面63b2的长度设为L6时,形成为长度L5和长度L6为相同的长度。另外,壁面63b1的长度L5及壁面63b2的长度L6形成为比壁面63a2的长度L4短,并且,形成为比下壁面62b1的长度L2长。另外,与上述同样地,L5和L6不局限于相同的长度,也可以为L5>L6(但L6>L2,L4>L5)。
另外,排气部件61、上壁面62a1、下壁面62b1及壁面63a1、63a2、63b1、63b2以相对于水平方向为后侧比前侧高的方式朝上,并且形成为相对于水平方向成角度α(例如15度)(参照图8)。
另外,排气部件61在框体62的后端部向外侧形成有凸缘部62e。即,相对于上框部62a向垂直方向的上方延伸,相对于下框部62b向垂直方向的下方延伸,相对于左框部62c向左侧延伸,相对于右框部62d向右侧延伸。而且,图8只表示上下方向。
凸缘部62e形成为其前面62e1与吸尘器主体2的后部嵌板2p(参照图9)成为同一面。因此,由上壁面62a1、下壁面62b1及壁面63a1、63a2、63b1、63b2构成的流道R形成为向吸尘器主体2的内侧突出(参照图4)。
即,排气部件61的上壁面62a1构成为向吸尘器主体2的内侧突出。由此,从吸尘器主体2的后部嵌板2p的表面只向外侧突出有相当于凸缘部62e的厚度的尺寸。换言之,构成为形成有上壁面62a1的上框部62a向吸尘器主体2的内部的形成量(突出量)比形成有下壁面62b1的下框部62b向吸尘器主体2的内部的形成量(突出量)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第二排气口60A的排气部件61由不同部件(不同零件)构成,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在吸尘器主体2的上主体壳体2A上直接(一体地)形成作为第二排气口60A的流道R。
如图9所示,从电动鼓风机20A的排出口22a排出的排气如空白箭头(a)所示,在形成于电动鼓风机20A和吸尘器主体2的后部嵌板2p之间的排气流道R1内上升。并且,如空白箭头(b)及(c)所示,从第一排气口40A向水平方向的后方排出。同时,如空白箭头(d)所示,从形成于电动鼓风机20A的排出口22a和第一排气口40A之间的第二排气口60A相对于水平方向朝向斜上方排出。
另外,从电动鼓风机20A的排出口22a排出的排气被引导到线轴30侧,通过线轴30的中心部,沿电源软线31向外周方向放射状地流出(参照图5(a))。此时,通过排气在电源软线31和电源软线31之间的间隙内流动,冷却电源软线31。向电源软线31的外侧排出的排气从容纳口50A的间隙向吸尘器主体2的后方沿水平方向排出(参照图5(b)),同时从第二排气口60A的靠左的部分相对于水平方向向上排出。
这样,在图9中,如空白箭头(c)所示,从第一排气口40A及线轴30的容纳口50A(参照图5(b))向水平方向后方排出的排气如图9中的空白箭头(d)所示,与从第二排气口60A斜向上排出的排气在吸尘器主体2的后方干涉,其结果,如图9中的空白箭头(e)所示,成为相对于水平方向向上的排气并向后方流动。
若进一步说明,则如图10所示,从第二排气口60A排出的排气如空白箭头所示,在通过形成于上壁面62a1与壁面63a1之间的流道、形成于壁面63a2与壁面63b1之间的流道、形成于壁面63b2与下壁面62b1之间的流道时,沿上壁面62a1、下壁面62b1、壁面63a1、63a2、63b1、63b2的倾角α流动。但是,通过上壁面62a1、下壁面62b1、壁面63a1、63a2、63b1、63b2的排气成为比倾角α更大的倾角β、即比倾角α更向上的排气从第二排气口60A排出。
即,由于上壁面62a1的长度L1(参照图8,以下相同)形成得比壁面63a1的长度L3长,因此沿上壁面62a1流动的排气的摩擦比沿壁面63a1流动的排气的摩擦大,在离开第二排气口60A时的排气的角度向上壁面62a1侧倾斜的状态下从第二排气口60A的流道R排出。将这种效果称为附壁效果。
同样地,由于壁面63a2的长度L4比壁面63b1的长度L5形成得长,因此排气在进一步向壁面63a2侧倾斜的状态下从第二排气口60A的流道R排出。另外,壁面63b2及下壁面62b1也相同,排气在进一步向壁面63b2侧倾斜的状态下从第二排气口60A的流道R排出。
另外,由于第一排气口40A位于比第二排气口60A靠吸尘器主体2内的电动鼓风机20A的排气流道R1上的、下游侧,即第二排气口60A位于从电动鼓风机20A到第一排气口40A的排气流道之间,因此在从第二排气口60A到第一排气口40A之间产生压力损失,排气从上游侧的第二排气口60A的排出比从第一排气口40A的排出更强有力(流速快)。另外,由于使第二排气口60A相对于吸尘器主体2的后部嵌板2p向内侧突出地构成流道R,因此电动鼓风机20A和后面嵌板2p之间的排气流道R1变窄,排气容易从排气流道R1流入第二排气口60A,排气容易从第二排气口60A排出。另外,向吸尘器主体2内突出的第二排气口60A的开口面不是水平方向,而是斜向上的方向,即,第二排气口60A的上壁面比下壁面更向吸尘器主体2内突出。因此,由于向吸尘器主体2内突出的第二排气口60A的开口面与排气流道R1内的从下方向上流动的排气的方向稍微相对,因此排气容易从排气流道R1流入第二排气口60A,排气容易从第二排气口60A排出。因此,来自第二排气口60A的排气与来自第一排气口40A的排气干涉并占上风,能够使从第一排气口40A水平地排出的排气向上。
顺便说明一下,关于排气的噪音,通过将从电动鼓风机20A到第一排气口40A的流道的长度设定得长,能够降低排气音。但是,若从第一排气口40A排出的排气多,则会卷起地面的尘埃。因此,通过在比第一排气口40A流速快的上游侧设置第二排气口60A,使少量的排气从第二排气口60A向上排出,不会使排气音过大,且可抑制卷起地面的尘埃。也可以使第二排气口60A的开口面积比第一排气口40A的开口面积大,从而加快来自第二排气口60A的排气的流速。
如以上说明,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1A中,由于第二排气口60A的流道形成为相对于水平方向朝向斜上方,且上壁面62a1的长度形成得比下壁面63b1的长度长,因此可通过更小的倾斜面(更少的向上的面)来实现使来自第二排气口60A的排气与来自第一排气口40A的水平方向的排气干涉,作为整体能够成为向上的排气(参照图9),可抑制卷起地面的尘埃。
并且,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二排气口60A的孔不是朝正上方,而是相对于水平方向向上,并且利用上述的附壁效果设定为更小的倾斜,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液体或尘埃等异物的进入。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由于将来自第二排气口60A的排气设定为朝向斜上方,因此能够防止排气吹到用户的衣服或脸等,能够防止用户感到不适。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二排气口60A几乎不从吸尘器主体2的后部嵌板2p的表面向后方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只突出相当于凸缘部62e的厚度),换言之,第二排气口60A位于比连接支撑部T1和轮子W的接点Q1的直线(虚线)靠前方(在使吸尘器主体2立起的状态下的上方)(参照图4),因此不必将吸尘器主体2的轮子W的位置向后方移动,吸尘器主体2不会大型化。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上壁面62a1(接近第一排气口的壁面)的长度L1形成得比壁面63a1(与上述接近的壁面相对的壁面)的长度L3长。另外,壁面63a2(接近第一排气口的壁面)的长度L4形成得比壁面63b1(与上述接近的壁面相对的壁面)的长度L5长。另外,壁面63b2(接近第一排气口的壁面)的长度L6形成得比下壁面62b1(与上述接近的壁面相对的壁面)的长度L2长。因此,能够成为比上壁面62a1、下壁面62b1、壁面63a1、63a2、63b1、63b2的倾角α更向上(倾角β)的排气。这样,以由更小的倾斜面(更少的向上的面)构成的流道R使排气与来自第一排气口40A的排气干涉,作为整体能够成为斜向上的排气。由此,能够防止卷起地面的尘埃。
另外,换言之,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上壁面62a1向吸尘器主体2(后部嵌板2p)的内侧的形成量(突出量)比形成第二排气口60A的流道R的壁面中的下壁面62b1向吸尘器主体2(后部嵌板2p)的内侧的形成量(突出量)形成得长(大),因此能够使来自由更小的倾斜的面构成的流道R的排气与来自第一排气口40A的排气干涉,作为整体能够成为斜向上的排气。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由于构成为使第二排气口60A延伸到与电源软线31的容纳口50A上下重合的位置,即,第二排气口60A位于容纳口50A的下侧,因此即使横向(向水平方向)地配置容纳口50A而使排气向水平方向排出,也可利用来自第二排气口60A的斜向上的排气使来自容纳口50A的排气成为斜向上的排气。因此,可抑制由来自成为电源软线31的冷却风(排气)的出口的容纳口50A的排气卷起地面尘埃。在来自第一排气口40A的排气的方向为斜向上的场合,可不使第二排气口60A形成在第一排气口40A的下侧,可只形成在容纳口50A的下侧。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由于在从电动鼓风机20A的排出口22a到第一排气口40A的排气流道R1的途中形成第二排气口60A,形成第二排气口60A的流道R的上壁面62a1向吸尘器主体2的内侧即排气流道的流道内突出而形成(参照图10),因此排气容易从第二排气口60A排出,并且由于能够使流速快的状态的排气从第二排气口60A排出,因此可使来自第一排气口40A的排气向上。
说明第二实施方式。
图1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外观立体图,图12是图11的电动吸尘器的纵剖视图。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以不使用纸袋、通过排出尘埃而可反复使用的集尘箱方式的电动吸尘器主体1A为例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参照需要更换的纸袋式电动吸尘器1B进行说明。另外,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是纸袋式电动吸尘器1C。这样,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可适用于非纸袋方式及纸袋方式的任一种。
另外,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1B所搭载的电动鼓风机20B(参照图12)在电动机壳体21的上部配置有集尘性能高的过滤器25s(HEPA、ULPA等),在过滤器25s的上部具备将从过滤器25s排出的排气(空气)引导到吸尘器主体2的底部的罩部件26。因此,从电动机壳体21排出的排气的全部量通过过滤器25s,并利用罩部件26通过电动机壳体21的右侧面(纸面背侧),从而被引导到电动鼓风机20B的底侧。
如图11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1B在吸尘器主体2的后部具有第一排气口40B、容纳口50B、第二排气口60B1、60B2。另外,吸尘器主体2的后部具有后部嵌板2p,该后部嵌板2p具有向后方的后面2p1和向斜后方的后面2p2(参照图12)。
第一排气口40B构成为具有多个形成为六边形状的贯通孔43,贯通孔43在上下方向配置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五个),并且在左右方向配置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11个)。另外,各贯通孔43形成在后部嵌板2p的后面2p2上,形成为在与后面2p2正交的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贯通。即,排气从第一排气口40B的贯通孔43向斜上方排出。
容纳口50B包含于第一排气口40B,配置在贯通孔43的左侧。该容纳口50B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容纳口50A相同,成为在卷绕软线时或拉出软线时的通道,电源软线31的插头PG以横向的状态容纳其中。
第二排气口60B1位于第一排气口40B的下侧,从第一排气口40B到容纳口50B在左右方向上细长地形成。另外,第二排气口60B1与吸尘器主体2的后部嵌板2p一体地形成。另外,第二排气口60B1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排气口60A相同地由不同部件形成。
另外,第二排气口60B1在左右方向具有细长的开口部68(参照图11),在该开口部68内,在左右方向隔有间隔地形成加强肋68s。另外,第二排气口60B1的构成其上侧的壁的壁面68a向吸尘器主体2(后部嵌板2p)的内侧延伸,构成下侧的壁的壁面68b与壁面68a相对地形成。另外,第二排气口60B1以相对于水平方向向斜上方的方式形成流道R3。
另外,壁面68a的长度L10(参照图12)形成为比壁面68b的长度L11长。另外,长度L10及长度L11表示从排气的入口边缘部(内侧)到出口边缘部(外侧)的长度。因此,在排气从第二排气口60B1向斜上方排出时,利用所谓的附壁效果,以比壁面68a及壁面68b的倾斜大的倾斜的状态、即进一步向第一排气口40B侧倾斜的状态从第二排气口60B1的流道R3排出。
第二排气口60B2位于第一排气口40B的上侧,从第一排气口40B到容纳口50B在左右方向上细长地形成。即,第二排气口60B2构成为与第二排气口60B1在上下夹住包含容纳口50B的第一排气口40B。
另外,第二排气口60B2的构成其上侧的壁的壁面69a向吸尘器主体2(后部嵌板2p)的内侧延伸,构成下侧的壁的壁面69b与壁面69a相对地形成。另外,第二排气口60B2形成在后面2p2上,形成为相对于水平方向朝向斜后方向上。
另外,壁面69b的长度L13形成为比壁面69a的长度L12长。另外,长度L12及L13表示从排气的入口边缘部(内侧)到出口边缘部(外侧)的长度。因此,在排气从第二排气口60B2向斜上方排出时,利用所谓的附壁效果,以比壁面69a及壁面69b的倾斜小的倾斜的状态、即进一步向第一排气口40B侧倾斜的状态从第二排气口60B2的流道R4排出。
另外,在第一排气口40B和第二排气口60B1之间的后部嵌板2p的后面2p1上形成有支撑部T2,该支撑部T2在将吸尘器主体2立起而收放时,与地面抵接。
在这种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1B中,形成第二排气口60B1的流道的壁面中的与来自第一排气口40B的排气接近的壁面68a的长度L10形成为比形成第二排气口60B1的流道的壁面中的与上述接近的壁面相对的壁面68b的长度L11长,因此来自第二排气口60B1的排气以向来自第一排气口40B的排气侧倾斜的状态排出。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形成第二排气口60B2的流道的壁面中的与来自第一排气口40B的排气接近的壁面69b的长度L13形成为比形成第二排气口60B2的流道的壁面中的与上述接近的壁面相对的壁面69a的长度L12长,因此来自第二排气口60B2的排气以向来自第一排气口40B的排气侧倾斜的状态排出。
但是,由于形成于后部嵌板2p上的贯通孔43是在薄板上形成孔的结构,因此来自贯通孔43的排气在排出时有时会扩散地排出。因此,根据第二实施方式,即使来自第一排气口40B的排气扩散地排出,利用来自第二排气口60B1的排气和来自第二排气口60B2的排气夹住来自第一排气口40B的排气来防止上述扩散,通过成为向上的排气,对排气的流动进行调整,可抑制卷起尘埃。
并且,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二排气口60B1、60B2的开口部68、69不是朝向正上方,而是设定为相对于水平方向斜向上,因此能够抑制液体或尘埃等异物的进入。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由于将来自第二排气口60B1、60B2的排气设定为向斜上方,因此能够防止排气吹到用户的衣服或脸等,能够防止用户感到不适。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二排气口60B1比在收放时立起使吸尘器主体2的情况下连接支撑部T2和轮子W的地面的接点Q2的直线(虚线)位于靠前方(在立起的状态下向上方)(参照图12),因此即使设置第二排气口60B1、60B2,也不必将吸尘器主体2的轮子W的位置向后方移动,吸尘器主体2不会大型化。
另外,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由于构成为使第二排气口60B1、60B2延伸到与电源软线31的容纳口50B上下重合的位置,因此即使横向(水平方向)地配置容纳口50B,也使来自第二排气口60B1、60B2的各排气与来自容纳口50B的排气干涉并夹住来自容纳口50B的排气,作为整体能够成为斜向上的排气。因此,可抑制由来自成为电源软线31的冷却风(排气)的出口的容纳口50B的排气卷起地面的尘埃。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二排气口60B1形成在从电动鼓风机20B的排出口到第一排气口40B的排气流道R1的中途,且形成第二排气口60B1的流道的上壁面68a向吸尘器主体2的内侧、即排气流道R1的流道内突出地形成,因此排气流道R1在第二排气口60B1的部分的流道狭窄,排气容易从第二排气口60B1排出,通过将流速快的状态的排气从第二排气口60B1排出,能够防止来自第一排气口40B的排气的扩散。
说明第三实施方式。
图13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外观立体图,图14是图13所示的电动吸尘器的纵剖视图。第三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1C在吸尘器主体2的后部具备第一排气口40C、第二排气口60C。另外,第一排气口40C作为整体具有比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排气口40B大的开口面积。另外,电动鼓风机20C与上述电动鼓风机20A相同,电动机壳体21由外壳体22支撑,排气通过形成于外壳体22的底部的排出口22a排出。
即,第一排气口40C由在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上排列的多个贯通孔44构成,在由贯通孔44构成的第一排气口40C的左侧具有电源软线31的容纳口50C。容纳口50C与上述容纳口50A、50B相同,向水平方向后方开口,在横向容纳插头PG。
第二排气口60C配置在包含容纳口50C的第一排气口40C的上部,在左右方向具有细长的开口部71,在该开口部71内在左右方向隔有间隔地形成加强肋71s。该第二排气口60C设定为向后方朝向斜上方(参照图14)。另外,在吸尘器主体2的后部,在第一排气口40C的下侧形成有在将吸尘器主体2立起而收放时与地面抵接的支撑部T3。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即使来自第一排气口40C的排气向上扩散地排出,也可利用来自第二排气口60C的排气防止上述扩散,排气成为向斜上方的气流,由于对排气的气流进行调整,因此可抑制卷起尘埃。
并且,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二排气口60C的开口部71不是朝向正上方,而是设定为向斜上方,因此能够防止排气吹到用户的衣服或脸等,能够防止用户感到不适。另外,由于第二排气口60C比在收放时立起吸尘器主体2的情况下连接支撑部T3和轮子W的地面的接点Q3的直线(虚线)位于靠前方(在立起状态下的上方)(参照图14),因此不必将吸尘器主体2的轮子W的位置向后方移动,吸尘器主体2不会大型化。
另外,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由于构成为使第二排气口60C延伸到与电源软线31的容纳口50C上下重合的位置,因此即使横向(水平方向)地配置容纳口50C,也可使来自第二排气口60C的各排气与来自容纳口50C的排气干涉,作为整体能够成为调整成向斜上方的排气。因此,可抑制由来自成为电源软线31的冷却风(排气)的出口的容纳口50C的排气卷起地面的尘埃。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以将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配置为上下的关系的方式的场合为例进行说明,但不局限于这种关系,也可以将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配置在左右,使来自第一排气口的排气与来自第二排气口的排气干涉,作为整体将排气设定为向吸尘器主体2的侧方朝上。

Claims (5)

1.一种电动吸尘器,具备形成于吸尘器主体的后部的第一排气口、以及在上述吸尘器主体的后部形成于上述第一排气口的下侧的第二排气口,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排气口的流道形成为相对于水平方向朝向斜上方,
形成上述第二排气口的流道的壁面中的上壁面的长度比形成上述第二排气口的流道的壁面中的下壁面的长度长,
上述上壁面的长度表示从与排气接触的上壁面的排气的入口边缘部到出口边缘部的长度,上述下壁面的长度表示从与排气接触的下壁面的排气的入口边缘部到出口边缘部的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排气口包含电源软线的容纳口。
3.一种电动吸尘器,具备形成于吸尘器主体的后部的第一排气口及第二排气口,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排气口的流道形成为来自上述第二排气口的排气与来自上述第一排气口的排气干涉的朝向,
形成上述第二排气口的流道的壁面中的接近来自上述第一排气口的排气的壁面的长度比形成上述第二排气口的流道的壁面中的与上述接近来自上述第一排气口的排气的壁面相对的壁面的长度长,
上述壁面的长度表示从与排气接触的壁面的排气的入口边缘部到出口边缘部的长度。
4.一种电动吸尘器,具备形成于吸尘器主体的后部的第一排气口、以及在上述吸尘器主体的后部形成于上述第一排气口的下侧的第二排气口,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排气口的流道形成为相对于水平方向朝向斜上方,并且形成于比上述吸尘器主体的表面靠上述吸尘器主体的内侧,
形成上述第二排气口的流道的壁面中的上壁面向上述吸尘器主体的内侧的形成量比形成上述第二排气口的流道的壁面中的下壁面向上述吸尘器主体的内侧的形成量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排气口形成于从电动鼓风机的排出口到上述第一排气口的排气流道的中途,
形成上述第二排气口的流道的上壁面向上述吸尘器主体的内侧即上述排气流道的流道内突出而形成。
CN201110208609.4A 2010-07-23 2011-07-21 电动吸尘器 Active CN1023427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66308A JP5571491B2 (ja) 2010-07-23 2010-07-23 電気掃除機
JP2010-166308 2010-07-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42794A CN102342794A (zh) 2012-02-08
CN102342794B true CN102342794B (zh) 2014-10-29

Family

ID=455421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08609.4A Active CN102342794B (zh) 2010-07-23 2011-07-21 电动吸尘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571491B2 (zh)
CN (1) CN102342794B (zh)
TW (1) TWI46665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86317B (zh) * 2013-10-30 2017-11-21 莱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吸尘器上的风道结构
KR101856504B1 (ko) * 2016-05-03 2018-05-1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진공 청소기
JP6905981B2 (ja) * 2016-06-10 2021-07-2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電気掃除機
JP6653225B2 (ja) * 2016-07-19 2020-02-26 日立グローバルライフ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電気掃除機
CN112263192B (zh) * 2020-09-28 2022-04-22 添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地刷机构、清洗机和干燥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87546A (en) * 1995-01-13 1998-08-04 Black & Decker Inc. Vacuum cleaner
CN101095604A (zh) * 2006-06-29 2008-01-02 光荣电业有限公司 具有过滤器清洁和灰尘处理功能的手持式真空吸尘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24852B2 (ja) * 1997-07-24 2007-06-06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電気掃除機
JP2003180566A (ja) * 2001-12-17 2003-07-02 Toshiba Tec Corp 電気掃除機
JP3854144B2 (ja) * 2001-12-19 2006-12-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手乾燥装置
JP2005185414A (ja) * 2003-12-25 2005-07-14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気掃除機
JP4251655B2 (ja) * 2007-01-12 2009-04-08 株式会社東芝 電気掃除機
EP1974642B1 (en) * 2007-03-30 2012-06-27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Electric vacuum cleaner
JP5484812B2 (ja) * 2009-07-21 2014-05-0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掃除機
JP2011172740A (ja) * 2010-02-24 2011-09-08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気掃除機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87546A (en) * 1995-01-13 1998-08-04 Black & Decker Inc. Vacuum cleaner
CN101095604A (zh) * 2006-06-29 2008-01-02 光荣电业有限公司 具有过滤器清洁和灰尘处理功能的手持式真空吸尘器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3-180556A 2003.07.02
JP特开2008-167973A 2008.07.24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571491B2 (ja) 2014-08-13
TWI466651B (zh) 2015-01-01
CN102342794A (zh) 2012-02-08
TW201216911A (en) 2012-05-01
JP2012024350A (ja) 2012-0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20378259A1 (en) Handheld vacuum cleaner
CN102342794B (zh) 电动吸尘器
US10827890B2 (en) Surface cleaning apparatus
US20100209271A1 (en) Fan motor apparatus having diffuser unit for vacuum cleaner
JP4978685B2 (ja) 電気掃除機
EP1493373A1 (en) Bagless vacuum cleaner with helical passageway
CN105942928A (zh) 尘杯组件和具有其的手持吸尘器
CN205072782U (zh) 真空吸尘器
US20020066155A1 (en) Vacuum cleaner
CN1784167A (zh) 具有空气引导罩的排气过滤器
CN105962847A (zh) 尘杯组件和具有其的手持吸尘器
KR100782181B1 (ko) 진공청소기의 집진어셈블리
KR20050060564A (ko) 공기청정기
CN208435484U (zh) 旋风锥和具有其的旋风分离吸尘器
CN102273982A (zh) 吸尘器集尘装置
CN216535180U (zh) 一种用于清洁机的灰尘分离模块及清洁机
JP6286666B2 (ja) 集塵装置
CN216060356U (zh) 一种旋风分离装置及吸尘器
CN102144907A (zh) 高效空气过滤器
JP5958632B2 (ja) 電気掃除機
JP5958631B2 (ja) 電気掃除機
CN209377447U (zh) 一种手持式清洁装置
CN117297425A (zh) 一种用于清洁机的分离模块及清洁机
JP5880590B2 (ja) 電気掃除機
CN208435481U (zh) 旋风分离吸尘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Hitachi Global Living Program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Household Electric Appliance Co.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