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66651B - vacuum cleaner - Google Patents

vacuum cleaner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66651B
TWI466651B TW100124073A TW100124073A TWI466651B TW I466651 B TWI466651 B TW I466651B TW 100124073 A TW100124073 A TW 100124073A TW 100124073 A TW100124073 A TW 100124073A TW I466651 B TWI466651 B TW I46665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xhaust port
exhaust
wall surface
cleaner body
por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240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16911A (en
Inventor
Ryuji Suzuki
Keiichi Yabe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pplianc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ppliances Inc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ppliances Inc
Publication of TW2012169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169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666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66651B/zh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ic Suction Cleaners (AREA)

Description

吸塵器
本發明是關於一種,從吸塵器本體的後部排氣的吸塵器。
吸塵器中,將經由電動送風機吸入的空氣排出到機外之際,主要進行從吸塵器本體的後部排出排氣。可是,從吸塵器本體的後部往後方排出排氣時,會捲起地面的灰塵。於此,提案有在排氣口的下側向上設置其他的排氣口,使下側的向上的排氣與上側的排氣干涉,而構成整體朝向上方的排氣技術(參閱專利文獻1)。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許第3924852號公報(參閱段落0038、0040、圖9)
然而,記載在專利文獻1的技術中,由於排氣朝上(朝向正上)被設定,所以會有排氣打到使用者的臉,讓使用者感受到不舒服的問題。又,設置向上的排氣口時,必須讓排氣口朝後方突出設置,隨著這樣的設置必須將車輪配置在排氣口的更後方,而使吸塵器本體變的大型化。又,因為排氣口向上設定,也會有所謂異物(液體、塵埃等)容易從排氣口的開口部侵入的問題。
本發明是解決前述以往的問題者,而以提供一種,不用將排氣口朝向正上方,便可抑制捲起地面的塵埃的情況的吸塵器作為課題。
本發明是具備有:被形成在吸塵器本體的後部的第1排氣口;以及在前述吸塵器本體的後部,被形成在前述第1排氣口的下側的第2排氣口的吸塵器,其特徵為:前述第2排氣口的流路相對於水平方向,朝向斜上方被形成,形成前述第2排氣口的流路的壁面之中,上壁面的長度是形成前述第2排氣口的流路的壁面之中的下壁面的長度更長。
根據本發明,因為不會有排氣口朝向正上方的情形,所以不會有排氣打到使用者的情況,並可防止吸塵器本體的大型化及往排氣口的異物侵入,而且可抑制捲起地面的塵埃的情況。
[實施發明用的形態] (第1實施形態)
以下,參閱圖1至圖10針對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如圖1所示,吸塵器1A具備有:吸塵器本體2;軟管3;設有手邊操作開關SW等的操作管4;作為接合管(管)的延長管5;以及第1吸入具6及第2吸入具7的構造。在第1吸入具6的根部連接有第2吸入具7的前端部,在第2吸入具7的根部連接有延長管5的前端部,在延長管5的根部連接有操作管4的前端部,在操作管4的根部連接有軟管3,在軟管3的根部連接在吸塵器本體2的前端部。此外,第2吸入具7也可連接在延長管5與操作管4之間,也可不連接在該等之間。又,以下的說明中,稱呼各部的方向時,是以圖2所示的方向作為基準。
如圖2所示,在吸塵器本體2的上面設有開閉自如的蓋體2a,藉由打開蓋體2a,形成露出收容有集塵盒10的集塵盒室2b。此外,第1實施形態的吸塵器1A,是不使用紙盒的形式,雖是在集塵盒10內直接堆積有塵埃的形式,可是也可適用於使用紙盒的形式。
集塵盒10是在前面形成有來自軟管3的塵埃流入的流入口(未圖式),且是在後面安裝有濾過過濾器13(參閱圖4)的構造。又,集塵盒10相對於集塵盒室2b可自由裝卸地被設置,在清掃結束後等,定期從集塵盒室2b取出。然後,將被捕集在集塵盒10的內部的塵埃丟棄到垃圾箱等。集塵盒室2b被形成在吸塵器本體2的內部的前側。
如圖3所示,吸塵器本體2是組合:成為上下方向(垂直方向)的略上半部的外形的上本體殼體2A、與成為略下半部的外形的下本體殼體2B,而構成吸塵器本體2的外觀。此外,圖3是卸下集塵盒10的狀態。
在吸塵器本體2的內部,在右後側配置有電動送風機20A,在電動送風機20A的左側配置有電線捲盤30。在前側的集塵盒10(參閱圖2)、與後側的電動送風機20A及電線捲盤30之間,配置有將吸塵器本體2的內部區劃成前後的中央區劃壁11。
中央區劃壁11形成有將從集塵盒10出來的空氣引導到電動送風機20A的導管。又,在中央區劃壁11設有敲擊被設置在集塵盒10的濾過過濾器13(參閱圖4),可去除附著在濾過過濾器13的集塵盒10的內側的塵埃的除塵裝置12。
除塵裝置12是由:敲擊濾過過濾器13的打撃除塵件12a、使打撃除塵件12a驅動的汽缸12b、朝一方向(前方)彈推打撃除塵件12a的線圈彈簧(未圖式)等所構成。
在前述的除塵裝置12,隨著電線捲盤30的電源線31的拉出(電線拉出),或電源線31的捲繞(捲線),將形成經由小徑的中間齒輪g1、小徑的傳達齒輪g2被設在電線捲盤30的捲盤部32的大徑的齒輪G的旋轉力,傳達到汽缸12b。
此外,除塵裝置12並不限於在電線拉出時及捲線時的雙方進行動作者,在汽缸12b設置只傳達一方向的旋轉的離合器機構(未圖式),也可構成捲線時汽缸12b不會轉動。或是也可構成在電線拉出時,汽缸12b不會旋轉。
又,除塵裝置12並不限於是依據電線捲盤30的動作時的力量而動作者,也可使用電動機(馬達),在電線拉出時或捲線時,藉由無圖示的控制部的控制驅動電動機,使除塵裝置12作動者。
又,中央區劃壁11是由:在打撃除塵件12a的下游側,中央部呈同心圓狀被配置的環狀的支骨群11a;以及在該支骨群11a的外側呈放射狀延伸的支骨群11b所構成。
藉此,通過集塵盒10的濾過過濾器13(參閱圖4)的排氣(空氣),通過除塵裝置12的打撃除塵件12a的框狀的間隙;中央區劃壁11的支骨群11a、11b的間隙,朝向電動送風機20A被排出。
如圖4所示,電動送風機20A是具備有:覆蓋電動機部(未圖式)的周圍及風扇部(未圖式)的圓周的馬達殼體21、覆蓋該馬達殼體21的周圍外殼體22、防振帽蓋23、防震橡膠24的構成。
馬達殼體21,是風扇部以朝向前方的方式側置,在前面形成有吸引來自集塵盒10的排氣的吸氣口21a,在後部形成有將從吸氣口吸入的空氣排出到馬達殼體21的外部的排氣孔21b。
外殼體22是收容馬達殼體21,並且在下部形成有將來自排氣孔21b的排氣排出到外殼體22的外部的排出口22a。此外,外殼體22是由合成樹脂所形成,並使用螺絲等被固定在吸塵器本體2的下本體殼體2B。又,在外殼體22的上部搭載有控制基板70。
防振帽蓋23被配置在電動機部(未圖示)的後部,並被介裝在與外殼體22之間,而構成可彈性支撐馬達殼體21。
防震橡膠24是形成略環狀,並覆蓋風扇部的周圍,並嵌合在馬達殼體21的前面。又,防震橡膠24,其前面部分緊貼在被形成在中央區劃壁11的圓環狀肋11c,外周面部分與外殼體22緊貼,而構成彈性支撐馬達殼體21。
藉此,從電動送風機20A的吸氣口21a被吸氣的排氣,是通過馬達殼體21內的風扇部及電動機部,從排氣孔21b被排出,並從外殼體22的排出口22a朝向吸塵器本體2的底部(下本體殼體2B的底面2t)被排出。此外,在馬達殼體21的排氣孔21b與外殼體22的排出口22a之間,過濾器25是以包圍電動機部側的馬達殼體21的方式呈周狀被配置。
如圖5所示,電線捲盤30是在下本體殼體2B支撐卷繞有電源線31的捲盤部32。此外,詳細雖未圖示,電線捲盤30的空間,是藉由捲盤部32的壁區隔成電動送風機20A的空間。
藉此,如圖5(a)所示,從電動送風機20A的排出口22a(參閱圖4)所排出的排氣,通過電線捲盤30的中央部,然後如圖5(b)所示,朝向被捲繞有電源線31呈放射狀擴散,通過被形成在電源線31的收納口50A的間隙,從吸塵器本體2朝向水平方向後方被排出。
如圖6所示,在吸塵器本體2的後部,設有第1排氣口40A、電源線31的收納口50A、第2排氣口60A。此外,在本實施形態,由於第1排氣口40A、收納口50A、第2排氣口60A全部被設在上本體殼體2A,所以例如只要在上本體殼體2A施予第2排氣口60A的加工即可,因此成本較便宜。
第1排氣口40A被形成在吸塵器本體2的上部,且在上下方向複數形成有細長的槽狀的長孔41,各長孔41在左右方向以等間隔被配置而構成。又,第1排氣口40A是朝向斜上方的面被形成(參閱圖4)。可是,第1排氣口40A也可形成在朝向水平的面。
在各長孔41內,複數個補強肋42在上下方向分開間隔被形成。各補強肋42的上面42a及下面42b,皆沿著水平方向被形成(參閱圖4)。因此,形成有第1排氣口40A的面雖傾斜向上,可是從第1排氣口40A出來的排氣是形成沿著補強肋42的水平面從吸塵器本體2朝水平方向被排出。可是,也可使各補強肋42的上面42a及下面42b相對於水平方向形成傾斜向上,使得從第1排氣口40A出來的排氣,從吸塵器本體2朝斜上方被排出。
收納口50A是朝側面(水平方向向後)形成略四角形狀的開口,並成為捲線時或電線拉出時的通路,且是構成電源線31的插頭PG朝向側面的狀態下被收容。又,收納口50A是位在吸塵器本體2的左右方向的中央、與第1排氣口40A的左端之間。此外,長孔41是收納口50A的位置的區域形成的短,而形成收納口50A進入到長孔41側。
此外,在運轉時,由於電源線31(參閱圖5)變熱,所以為了冷卻,構成對電源線31流入空氣(排氣),冷卻電源線31後,形成空氣從收納口50A的間隙從吸塵器本體2排出到外部。在本實施形態,收納口50A是包含在第1排氣口40A。
第2排氣口60A是夾著收納口50A被形成在第1排氣口40A的下側。又,第2排氣口60A呈朝左右方向延伸的橫長形狀,並形成延伸到比左右方向中央更位在靠左的收納口50A的下側。
此外,在吸塵器本體2的後部,在第1排氣口40A與第2排氣口60A之間,朝向後方突出而形成吸塵器1A的收納時,立起吸塵器本體2,進行收納之際與地面抵接並予以支撐的支撐部T1(參閱圖4)。
如圖7所示,第2排氣口60A由合成樹脂等一體被形成排氣構件61,是藉由被嵌裝在被形成在吸塵器本體2(參閱圖6)後部的預定的缺口孔(未圖式)的方式被安裝。如此,對於形成有第1排氣口40A的上本體殼體2A,由於只要形成安裝第2排氣口60A用的缺口孔即可,所以可容易進行設計變更且便宜。
排氣構件61具有略四角橫長形狀的框體62。框體62是由:構成上下方向的上側的框的上框部62a、構成下側的框的下框部62b、構成左側的框的左框部62c、構成右側的框的右框部62d所構成。因而可藉由上框部62a的內側的壁面、下框部62b的內側的壁面、左框部62c的內側的壁面、以及右框部62d的內側的壁面構成第2排氣口的流路R。排氣構件61的開口剖面形狀也可由略小判形狀、略橢圓形狀、略圓形狀取代略四角橫長形狀。
又,排氣構件61是在框體62的內側形成有在左右方向橫斷第2排氣口60A(參閱圖4)的兩根的橫肋63a、63b。橫肋63a、63b是各自左右兩端延伸形成到框體62的左框部62c、右框部62d。彼此在上下方向分開間隔呈平行配置。藉由配置有兩根的橫肋63a、63b,在上下方向區劃呈3個流路R。可是,兩根的橫肋63a、63b也可沒有。
又,排氣構件61是在框體62的內側形成有在上下方向橫斷第2排氣口60A(參閱圖4)的兩根的縱肋64、64。各縱肋64在側面視形成略三角狀。藉由配置兩根的縱肋64、64,在左右方向區劃呈3個流路。可是兩根的縱肋64、64也可沒有。
又,排氣構件61在縱肋64與縱肋64之間形成有在上下方向橫斷第2排氣口60A的兩根的補強肋65、65。又,在縱肋64與左框部62c之間形成有橫斷上下方向的補強肋66,在縱肋64與右框部62d之間也同樣形成有橫斷上下方向的補強肋66。可是,兩根的補強肋65、65也可沒有。而且,雖然藉由框體62、兩根的橫肋63a、63b;兩根的縱肋64、64、兩根的補強肋65、65,第2排氣口60A的各孔的開口剖面形狀形成略四角形狀,可是第2排氣口60A的各孔的開口剖面形狀也可為略小判形狀、略橢圓形狀、略圓形狀。
如圖8所示,排氣構件61,將作為上框部62a的內壁面的上壁面62a1的長度設為L1,將作為下框部62b的內壁的下壁面62b1的長度設為L2時,形成長度L1比長度L2形成的更長。此外,上壁面62a1的長度L1,是指從與排氣(空氣)接觸的面的排氣的入口緣部到出口緣部為止的長度。又,下壁面62b1的長度L2也與上壁面62a1同樣指的是從與排氣(空氣)接觸的面的排氣的入口緣部到出口緣部為止的長度。
又,排氣構件61的橫肋63a,將向上的壁面63a1的長度設為L3,將向下的壁面63a2的長度設為L4時,形成長度L3與長度L4成為同樣的長度。又,壁面63a1的長度L3及壁面63a2的長度L4是比上壁面62a1的長度L1形成的更短。此外,長度L3與長度L4並不限為相同的長度,也可設成L3>L4(可是L1>L3)。
又,排氣構件61的橫肋63b,將向上的壁面63b1的長度設為L5,將向下的壁面63b2的長度設為L6時,形成長度L5與長度L6成為同樣的長度。又,壁面63b1的長度L5及壁面63b2的長度L6比壁面63a2的長度L4形成的更短,且,形成比下壁面62b1的長度L2更長。又,與前述同樣,L5與L6並不限定為同樣的長度,也可設為L5>L6(可是L6>L2、L4>L5)。
又,排氣構件61,是上壁面62a1、下壁面62b1及壁面63a1、63a2、63b1、63b2向上形成相對於水平方向後側比前側更高,且相對於水平方向形成角度成為α(例如15度)(參閱圖8)。
又,排氣構件61在框體62的後端部向外側方形成有鍔部62e。亦即,相對於上框部62a朝向垂直方向上方,相對於下框部62b朝向垂直方向下方,相對於左框部62c朝向左側方,相對於右框部62d朝向右側方。此外,在圖8,僅圖示上下方向。
鍔部62e,是形成其前面62e1是以與吸塵器本體2的後部板2p(參閱圖9)成為同一面。因此,藉由上壁面62a1、下壁面62b1及壁面63a1、63a2、63b1、63b2所構成的流路R以朝向吸塵器本體2的內側突出的方式被形成(參閱圖4)。
亦即,構成排氣構件61的上壁面62a1朝吸塵器本體2的內側突出。因而形成從吸塵器本體2的後部板2p的表面只有鍔部62e的厚度量朝外側突出。換言之,朝形成有上壁面62a1的上框部62a的吸塵器本體2的內部的形成量(突出量),是構成比朝形成有下壁面62b1的下框部62b的吸塵器本體2的內部的形成量(突出量)更大。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雖以另外構件(其他零件)構成第2排氣口60A的排氣構件61,但並不限於此,也可在吸塵器本體2之上本體殼體2A直接(一體)形成作為第2排氣口60A的流路R。
如圖9所示,從電動送風機20A的排出口22a排出的排氣,在塗白箭頭印,如(a)所示,在形成在電動送風機20A與吸塵器本體2的後部板2p之間的排氣流路R1上昇。而且,如由塗白箭頭印的(b)及(c)所示,從第1排氣口40A朝水平方向的後方被排出。同時,如由塗白箭頭印(d)所示,從被形成在電動送風機20A的排出口22a與第1排氣口40A之間的第2排氣口60A相對於水平方向傾斜向上被排出。
又,從電動送風機20A的排出口22a所排出的排氣也被導引到電線捲盤30側,並通過電線捲盤30的中心部朝向外周方向呈放射狀流到電源線31(參閱圖5(a))。此時,藉由排氣在電源線31與電源線31的間隙流動,冷卻電源線31。被排出到電源線31的外側的排氣,從收納口50A的間隙朝向吸塵器本體2的後方,呈水平方向被排出(參閱圖5(b)),同時從靠第2排氣口60A的左側的部分相對於水平方向向上被排出。
如此,在圖9如由塗白箭頭印的(c)所示,從第1排氣口40A及電線捲盤30的收納口50A(參閱圖5(b))朝水平方向後方被排出的排氣,在圖9如由塗白箭頭印的(d)所示,從第2排氣口60A傾斜向上被排出的排氣與吸塵器本體2的後方干涉,其結果,在圖9如由塗白箭頭印的(e)所示,相對於水平方向形成向上的排氣而形成往後方的流動。
進一步說明時,如圖10所示,從第2排氣口60A所排出的排氣,如由塗白箭頭印所示,通過形成在上壁面62a1與壁面63a1之間的流路、形成在壁面63a2與壁面63b1之間的流路、形成在壁面63b2與下壁面62b1之間的流路之際,沿著上壁面62a1、下壁面62b1、壁面63a1、63a2、63b1、63b2的傾斜α流動。可是,通過上壁面62a1、下壁面62b1、壁面63a1、63a2、63b1、63b2的排氣,是形成從比傾斜α更大的傾斜β,亦即比傾斜α更進一步向上而從第2排氣口60A被排出。
亦即,由於上壁面62a1的長度L1(參閱圖8,以下同樣)比壁面63a1的長度L3被形成的更長,所以沿著上壁面62a1流動的排氣的摩擦,比沿著壁面63a1流動的排氣的摩擦形成的更大,因此在第2排氣口60A出來時的排氣的角度以朝向上壁面62a1側傾斜的狀態,從第2排氣口60A的流路R被排出。並將這樣的效果稱為柯安達效應。
同樣,由於壁面63a2的長度L4比壁面63b1的長度L5形成的更長,所以在壁面63a2側會以更朝向傾斜的狀態,從第2排氣口60A的流路R被排出。又,關於壁面63b2及下壁面62b1也同樣,在壁面63b2側會以更傾斜的狀態從第2排氣口60A的流路R被排出。
又,第1排氣口40A比第2排氣口60A更位在吸塵器本體2內的電動送風機20A的排氣流路R1上、下游側,亦即,由於第2排氣口60A位在電動送風機20A到第1排氣口40A的排氣流路之間,所以在第2排氣口60A至第1排氣口40A之間,產生壓力損失,且來自上流側的第2排氣口60A排氣比第1排氣口40A更有氣勢地排出(流速快)。又,由於是相對於吸塵器本體2的後部板2p使第2排氣口60A朝內側突出而構成流路R,所以電動送風機20A與後部板2p之間的排氣流路R1縮短,而使排氣容易從排氣流路R1流入第2排氣口60A,且來自第2排氣口60A的排氣容易流出。再者,朝吸塵器本體2內突出的第2排氣口60A的開口面並不是水平方向,而是向上傾斜,亦即,比起第2排氣口60A的下壁面,上壁面更朝吸塵器本體2內突出。因此,朝吸塵器本體2內突出的第2排氣口60A的開口面是形成從排氣流路R1內之下方稍微與向上流動的排氣的方向對向,所以排氣容易從排氣流路R1流入第2排氣口60A,且來著第2排氣口60A的排氣容易流出。因此,來自第2排氣口60A的排氣與來自第1排氣口40A的排氣干渉並克服,而可從第1排氣口40A向上朝水平排出排氣。
而且,關於排氣的聲音,是藉由將電動送風機20A到第1排氣口40A為止的流路的長度設長,而形成可降低排氣聲音。可是,從第1排氣口40A很多排氣排出時,會形成捲起地面的塵埃。於此,在上流側設置流速比第1排氣口40A更快的第2排氣口60A,藉由從第2排氣口60A排出少量的排氣,則不用過渡加大排氣音,便可抑制地面的塵埃的捲起。將第2排氣口60A的開口面積作的比第1排氣口40A的開口面積更大,也可加速來自第2排氣口60A的排氣的流速。
如以上說明,第1實施形態的吸塵器1A中,由於第2排氣口60A的流路相對於水平方向傾斜向上形成,上壁面62a1的長度比下壁面63b1的長度形成的更長,所以使來自第2排氣口60A的排氣與來自第1排氣口40A的水平方向的排氣的干涉,可形成更小的傾斜面(更少的向上的面),而可形成整體向上的排氣(參閱圖9),且可抑制地面的塵埃的捲起。
而且,第1實施形態中,第2排氣口60A的孔並不是位於正上,而是可對於水平方向向上,而且利用前述的柯安達效應,可設定成更小的傾斜,所以可有效抑制液體或塵埃等的異物的侵入。又,第1實施形態中,由於來自第2排氣口60A的排氣傾斜向上被設定,所以可防止排氣碰觸到使用者的衣服或臉等,並可防止使用者感覺到不舒適。又,第1實施形態中,第2排氣口60A從吸塵器本體2的後部板2p的表面幾乎沒有往後方突出(在本實施形態,只有鍔部62e的厚度量突出),換言之,第2排氣口60A比連結支撐部T1與車輪W的接點Q1的直線(虛線)更位於前方(在立起吸塵器本體2的狀態位於上方)(參閱圖4),所以,不必要將吸塵器本體2的車輪W的位置往後方移動,不會使吸塵器本體2大型化。
又,第1實施形態中,上壁面62a1(接近第1排氣口的壁面)的長度L1形成的比壁面63a1(與前述近的壁面對向的壁面)的長度L3的更。又,壁面63a2(接近第1排氣口的壁面)的長度L4形成的比壁面63b1(與前述近的壁面對向的壁面)的長度L5更長。又,壁面63b2(接近第1排氣口的壁面)的長度L6形成的比下壁面62b1(與前述近的壁面對向的壁面)的長度L2更長。因此,可設成比上壁面62a1、下壁面62b1、壁面63a1、63a2、63b1、63b2的傾斜α更向上(傾斜β)的排氣。如此一來,可在比小的傾斜的面(更少的向上的面)所構成的流路R,使排氣與來自第1排氣口40A的排氣干渉,而形成整體傾斜向上的排氣。因此,可防止地面的塵埃的捲起。
又,換言之,第1實施形態中,由於往上壁面62a1的吸塵器本體2(後部板2p)的內側的形成量(突出量),形成的比往形成第2排氣口60A的流路R的壁面之中的下壁面62b1的吸塵器本體2(後部板2p)的內側的形成量(突出量)形成的更長(大),所以可使由比較小的傾斜的面的流路R的排氣與來自第1排氣口40A的排氣干渉,而可形成整體傾斜向上的排氣。
又,第1實施形態中,是將第2排氣口60A延伸到與電源線31的收納口50A上下重疊的位置的構成,亦即,由於第2排氣口60A位在收納口50A的下側,所以即使朝側面配置收納口50A(水平方向的朝向),並朝水平方向排出排氣,也可藉由來自第2排氣口60A的傾斜向上的排氣,使來自收納口50A的排氣形成傾斜向上的排氣。因此,關於來自電源線31的冷卻風(排氣)的出口的收納口50A的排氣造成地面的塵埃的捲起也可抑制。來自第1排氣口40A的排氣的朝向傾斜向上時,不用將第2排氣口60A形成在第1排氣口40A的下側,也可僅形成在收納口50A的下側。
又,第1實施形態中,第2排氣口60A被形成在從電動送風機20A的排出口22a到第1排氣口40A的排氣流路R1的途中,所以形成第2排氣口60A的流路R的上壁面62a1在作為吸塵器本體2的內側的排氣流路的流路內突出形成,(參閱圖10等),因此,排氣容易從第2排氣口60A流出。而且,可從第2排氣口60A排出流速快的狀態的排氣,所以可使來自第1排氣口40A的排氣向上。
(第2實施形態)
圖11表示第2實施形態的吸塵器的外觀立體圖,圖12為圖11的吸塵器的縱剖視圖。此外,第1實施形態中,雖以不使用紙盒,藉由排出塵埃而可重複使用的集塵盒方式的吸塵器1A為例舉例說明,可是,第2實施形態是參閱必須更換紙盒式的吸塵器1B進行說明。又,第3實施形態是與第2實施形態同樣,為紙盒式的吸塵器1C。如此,本發明的吸塵器是可適用於非紙盒方式及紙盒方式的任一種。
此外,被搭載在第2實施形態的吸塵器1B的電動送風機20B(參閱圖12),是在馬達殼體21的上部配置由集塵性能高的過濾器25s(HEPA、ULPA等),且在過濾器25s的上部具備有將從過濾器25s流出的排氣(空氣)引導到吸塵器本體2的底部的罩構件26。因此,形成從馬達殼體21流出的排氣的總量通過過濾器25s,藉由,罩構件26通過馬達殼體21的右側面(紙面裏側)被引導到電動送風機20B的底側。
如圖11所示,第2實施形態的吸塵器1B,在吸塵器本體2的後部具有第1排氣口40B、收納口50B、第2排氣口60B1、60B2。此外,吸塵器本體2的後部具有:具向後方的後面2p1;以及朝向傾斜後方的後面2p2的後部板2p(參閱圖12)。
第1排氣口40B具有複數形成6角形狀的貫穿孔43,貫穿孔43在上下方向配置有複數個(在本實施形態為5個),且,在左右方向配置有複數(在本實施形態為11個)的構成。此外,各貫穿孔43是被形成在後部板2p的後面2p2,相對於後面2p2朝正交的方向(幾乎正交的方向)貫穿被形成。亦即,形成從第1排氣口40B的貫穿孔43,排氣傾斜向上被排出。
收納口50B是包含在有第1排氣口40B者,且被配置在貫穿孔43的左側。該收納口50B與第1實施形態的收納口50A同樣,成為捲線時或電線拉出時的通路,電源線31的插頭PG以朝向側面的狀態被收容。
第2排氣口60B1位在第1排氣口40B的下側,在左右方向從第1排氣口40B被細長的形成到收納口50B。又,第2排氣口60B1是與吸塵器本體2的後部板2p一體形成。此外,第2排氣口60B1也可與第1實施形態的第2排氣口60A同樣由別的構件所形成。
又,第2排氣口60B1在左右方向具有細長的開口部68(參閱圖11),在該開口部68內,在左右方向分開間隔形成有補強肋68s。又,第2排氣口60B1構成其上側的壁的壁面68a朝向吸塵器本體2(後部板2p)的內側延伸,構成下側的壁的壁面68b與壁面68a對向被形成。又,第2排氣口60B1相對於水平方向以傾斜向上的方式形成流路R3。
又,壁面68a的長度L10(參閱圖12)比壁面68b的長度L11形成的更長。此外,長度L10及長度L11是指從排氣的入口緣部(內側)到出口緣部(外側)的長度。因此,排氣從第2排氣口60B1傾斜向上被排出之際,亦即藉由柯安達效應,比壁面68a及壁面68b的傾斜更大幅傾斜,亦即在第1排氣口40B側以更進一步傾斜的狀態,從第2排氣口60B1的流路R3被排出。
第2排氣口60B2是位在第1排氣口40B的上側,在左右方向從第1排氣口40B細長地形成到收納口50B為止。亦即,第2排氣口60B2是與第2排氣口60B1構成在上下夾著包含收納口50B的第1排氣口40B。
又,第2排氣口60B2是構成其上側的壁的壁面69a朝向吸塵器本體2(後部板2p)的內側延伸,構成下側的壁的壁面69b相對於壁面69a被形成。又,第2排氣口60B2被形成在後面2p2,且相對於水平方向形成傾斜後方向上。
又,壁面69b的長度L13比壁面69a的長度L12形成的更長。此外,長度L12及長度L13是指從排氣的入口緣部(內側)到出口緣部(外側)的長度。因此,排氣從第2排氣口60B2傾斜向上被排出之際,藉由所謂的柯安達效應,比壁面69a及壁面69b的傾斜更小傾斜,亦即在第1排氣口40B側以更傾斜的狀態從第2排氣口60B2的流路R4被排出。
此外,在第1排氣口40B與第2排氣口60B1之間的後部板2p的後面2p1,形成有立起吸塵器本體2進行收納時,與地面抵接的支撐部T2。
在這樣的第2實施形態的吸塵器1B,由於形成第2排氣口60B1的流路的壁面中,接近來自第1排氣口40B的排氣的壁面68a的長度L10比形成第2排氣口60B1的流路的壁面之中,與前述近的壁面對向的壁面68b的長度L11形成的更長,所以來自第2排氣口60B1的排氣以朝向來自第1排氣口40B的排氣側傾斜的狀態被排出。又,第2實施形態中,由於形成第2排氣口60B2的流路的壁面之中,接近來自第1排氣口40B的排氣的壁面69b的長度L13,比形成第2排氣口60B2的流路的壁面之中,與前述近的壁面對向的壁面69a的長度L12形成的更長,所以來自第2排氣口60B2的排氣以朝向來自第1排氣口40B的排氣側傾斜的狀態被排出。
可是,被形成在後部板2p的貫穿孔43,由於是在薄板形成有孔者,所以排氣從貫穿孔43流出之際,會有擴散被排出的情形。於此,根據第2實施形態,即使來自第1排氣口40B的排氣擴散而被排出時,也可以來自第2排氣口60B1的排氣與來自第2排氣口60B2的排氣一面夾著來自第1排氣口40B的排氣一面防止前述擴散,而形成向上的排氣的流向,藉此整齊的排氣的流向,可抑制塵埃的捲起。
而且,第2實施形態中,第2排氣口60B1、60B2的開口部68、69並不是朝向正上,而是被設定成相對於水平方向傾斜向上,所以可抑制液體或塵埃等的異物的侵入。又,第2實施形態中,由於來自第2排氣口60B1、60B2的排氣被設定成傾斜向上,所以可防止排氣碰觸到使用者的衣服或臉,並可防止使用者的不舒適感。又,第2實施形態中,第2排氣口60B1由於是位在收納時,立起吸塵器本體2時,比連結支撐部T2與車輪W的地面的接點Q2的直線(虛線)更位於前方(在立起的狀態的上方)(圖12參照),所以即使設置第2排氣口60B1、60B2,也沒有必要使吸塵器本體2的車輪W的位置往後方移動,所以吸塵器本體2不會大型化。
又,根據第2實施形態,由於是將第2排氣口60B1、60B2構成與電源線31的收納口50B在上下重疊的位置為止,所以即使將收納口50B朝側面(水平方向)配置,也可使來自第2排氣口60B1、60B2的各排氣與來自收納口50B的排氣干渉並夾著,而形成整體傾斜向上的排氣。因此,可抑制因來自成為電源線31的冷卻風(排氣)的出口的收納口50B的排氣造成地面的塵埃的捲起。
又,第2實施形態中,第2排氣口60B1被形成在從電動送風機20B的排出口到第1排氣口40B為止的排氣流路R1的途中,形成第2排氣口60B1的流路的上壁面68a由於是朝作為吸塵器本體2的內側的排氣流路R1的流路內突出形成,所以排氣流路R1在第2排氣口60B1的部分,流路變窄,排氣從第2排氣口60B1容易流出,可從第2排氣口60B1排出流速快的狀態的排氣,並可防止來自第1排氣口40B的排氣的擴散。
(第3實施形態)
圖13表示第3實施形態的吸塵器的外觀立體圖,圖14為圖13所示的吸塵器的縱剖視圖。第3實施形態的吸塵器1C,在吸塵器本體2的後部具備有第1排氣口40C、第2排氣口60C。此外,第1排氣口40C是整體比在第2實施形態的第1排氣口40B更具有寬廣的開口面積。又,電動送風機20C是與前述的電動送風機20A同樣,藉由外殼體22支撐馬達殼體21,而形成經由形成在外殼體22的底部的排出口22a排出排氣。
亦即,第1排氣口40C是由配列在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複數個貫穿孔44所構成,在由貫穿孔44所構成的第1排氣口40C的左側具有電源線31的收納口50C。收納口50C是與前述的收納口50A、50B同樣,朝向水平方向後方開口,而形成插頭PG朝向側面被收容。
第2排氣口60C被配置在包含收納口50C的第1排氣口40C的上部,在左右方向具有細長的開口部71,在該開口部71內形成有朝左右方向分開間隔的補強肋71s。該第2排氣口60C被設定成朝向後方傾斜向上(參閱圖14)。此外,在吸塵器本體2的後部,形成有在第1排氣口40C的下側,立起吸塵器本體2進行收納時與地面抵接的支撐部T3。
第3實施形態中,即時來自第1排氣口40C的排氣朝向上擴散被排出,也可藉由第2排氣口60C的排氣防止前述擴散,而形成傾斜向上的排氣的流向,並整合排氣的流向,因此可抑制塵埃的捲起。
而且,第3實施形態中,由於第2排氣口60C的開口部71並不是朝向正上,而被設定成傾斜向上,所以可防止排氣碰觸到使用者的衣服或臉的情況,並可防止使用者的不舒適感。又,由於第2排氣口60C是在收納時,立起吸塵器本體2時,位在比連結支撐部T3與車輪W的地面的接點Q3的直線(虛線)更位於前方(在立且的狀態的上方)(圖14參照),所以也沒有必要將吸塵器本體2的車輪W的位置往後方移動,所以吸塵器本體2不會大型化。
又,根據第3實施形態,由於是構成將第2排氣口60C延伸到與電源線31的收納口50C上下重疊的位置為止,所以即使將收納口50C朝向側面(水平方向)配置,使來自第2排氣口60C的排氣與來自收納口50C的排氣干渉,可形成整體整齊傾斜向上的排氣。因此,可以抑制來自從為電源線31的冷卻風(排氣)的出口的收納口50C的排氣造成地面的塵埃的捲起。
此外,在前述的各實施形態,雖是以第1排氣口與第2排氣口配置成上下的關係的情形為例舉例進行說明,可是,並不限於這樣的關係,也可在左右配置第1排氣口與第2排氣口,使來自第1排氣口的排氣與來自第2排氣口的排氣干渉,而設定成整體來說,朝向吸塵器本體2之側方向上排氣。
1A、1B、1C...吸塵器
2...吸塵器本體
2A...上本體殼體
2B...下本體殼體
2p...後部板
20A、20B、20C...電動送風機
22a...排出口
30...電線捲盤
31...電源線
40A、40B、40C...第1排氣口
50A、50B、50C...收納口
60A、60B1、60B2、60C...第2排氣口
61...排氣構件
62...框體
62a1...上壁面
62b1...下壁面
63a、63b...橫肋
64...縱肋
65、66...補強肋
63a1、63a2、63b1、63b2、68a、68b、69a、69b...壁面
R...流路
R1...排氣流路
T1、T2、T3...支撐部
[圖1]表示第1實施形態的吸塵器的外觀立體圖。
[圖2]表示吸塵器本體的立體圖。
[圖3]表示卸下吸塵器本體的上本體蓋與集塵盒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4]為圖6的A-A線剖視圖。
[圖5](a)表示從電動送風機往電線捲盤的排氣的流動的概略圖,(b)表示從電線捲盤往外部的排氣的流動的概略圖。
[圖6]表示吸塵器本體的後部的俯視圖。
[圖7]表示構成第2排氣口的排氣構件的立體圖。
[圖8]為圖7的B-B線剖視圖。
[圖9]表示吸塵器本體外部的排氣的流動的剖視圖。
[圖10]表示來自第2排氣口的排氣的流動的模式圖。
[圖11]表示第2實施形態的吸塵器的外觀立體圖。
[圖12]為圖11所示的吸塵器的縱剖視圖。
[圖13]表示第3實施形態的吸塵器的外觀立體圖。
[圖14]為圖13所示的吸塵器的縱剖視圖。
10...集塵盒
13...濾過過濾器
11...中央區劃壁
11c...圓環狀肋
21a...吸氣口
21b...排氣孔
24...防震橡膠
2...吸塵器本體
70...控制基板
42...補強肋
42b...下面
41...長孔
1A...吸塵器
42a...上面
40A...第1排氣口
20A...電動送風機
22...外殼體
2A...上本體殼體
2p...後部板
60A...第2排氣口
21...馬達殼體
2B...下本體殼體
23...防振帽蓋
Q1...接點
W...車輪
22a...排出口
25...過濾器
2t...底面
21b...排氣孔

Claims (5)

  1. 一種吸塵器,是具備有:被形成在吸塵器本體的後部的第1排氣口;在前述吸塵器本體的後部,被形成在前述第1排氣口的下側的第2排氣口之吸塵器;以及設置在前述吸塵器本體的一對車輪,其特徵為:形成於前述後部,並且在使前述吸塵器本體的前部向上時,會抵接在地面而藉由前述一對車輪支撐該吸塵器本體的支撐部,前述第2排氣口的流路相對於水平方向,朝向斜上方被形成,形成前述第2排氣口的流路的壁面中,上壁面的長度比形成前述第2排氣口的流路的壁面中的下壁面的長度更長。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的吸塵器,其中,前述第1排氣口是包含電源線的收納口。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記載的吸塵器,其中,前述第2排氣口的流路被形成在比前述吸塵器本體的表面更位於前述吸塵器本體的內側,形成前述第2排氣口的流路的壁面中,往上壁面的前述吸塵器本體的內側的形成量,是比形成前述第2排氣口的流路的壁面中,往下壁面的前述吸塵器本體的內側的形成量更長。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記載的吸塵器,其中,前述 第2排氣口被形成在從配置於前述吸塵器本體的內部之電動送風機的排出口到前述第1排氣口為止的排氣流路的途中,前述上壁面,是朝前述吸塵器本體的內側的前述排氣流路的流路內突出的方式被形成。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第2項所記載的吸塵器,其中,第2排氣口,其排氣構件是藉由安裝在前述吸塵器本體後部的缺口孔而形成,並且前述排氣構件具備:略四角橫長形狀的框體、和形成在該框體內側的橫肋及縱肋。
TW100124073A 2010-07-23 2011-07-07 vacuum cleaner TWI4666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66308A JP5571491B2 (ja) 2010-07-23 2010-07-23 電気掃除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16911A TW201216911A (en) 2012-05-01
TWI466651B true TWI466651B (zh) 2015-01-01

Family

ID=455421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24073A TWI466651B (zh) 2010-07-23 2011-07-07 vacuum cleaner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571491B2 (zh)
CN (1) CN102342794B (zh)
TW (1) TWI466651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36757B (zh) * 2016-05-03 2018-10-01 Lg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真空吸塵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86317B (zh) * 2013-10-30 2017-11-21 莱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吸尘器上的风道结构
WO2017212680A1 (ja) * 2016-06-10 2017-12-1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電気掃除機
JP6653225B2 (ja) * 2016-07-19 2020-02-26 日立グローバルライフ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電気掃除機
CN114947646B (zh) * 2020-09-28 2023-08-01 添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地刷机构、清洗机和干燥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87546A (en) * 1995-01-13 1998-08-04 Black & Decker Inc. Vacuum cleaner
JP2003180566A (ja) * 2001-12-17 2003-07-02 Toshiba Tec Corp 電気掃除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24852B2 (ja) * 1997-07-24 2007-06-06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電気掃除機
JP3854144B2 (ja) * 2001-12-19 2006-12-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手乾燥装置
JP2005185414A (ja) * 2003-12-25 2005-07-14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気掃除機
CN101095604A (zh) * 2006-06-29 2008-01-02 光荣电业有限公司 具有过滤器清洁和灰尘处理功能的手持式真空吸尘器
JP4251655B2 (ja) * 2007-01-12 2009-04-08 株式会社東芝 電気掃除機
EP1974642B1 (en) * 2007-03-30 2012-06-27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Electric vacuum cleaner
JP5484812B2 (ja) * 2009-07-21 2014-05-0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掃除機
JP2011172740A (ja) * 2010-02-24 2011-09-08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気掃除機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87546A (en) * 1995-01-13 1998-08-04 Black & Decker Inc. Vacuum cleaner
JP2003180566A (ja) * 2001-12-17 2003-07-02 Toshiba Tec Corp 電気掃除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36757B (zh) * 2016-05-03 2018-10-01 Lg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真空吸塵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42794A (zh) 2012-02-08
JP2012024350A (ja) 2012-02-09
JP5571491B2 (ja) 2014-08-13
CN102342794B (zh) 2014-10-29
TW201216911A (en) 2012-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66651B (zh) vacuum cleaner
JP4241493B2 (ja) 掃除機用集塵装置
JP2022506826A (ja) 真空掃除機及びフィルタ組立体
EP2527179B1 (en) Scooter type motorcycle
KR100809738B1 (ko) 진공청소기
JP5953196B2 (ja) 加湿装置
JP7057907B1 (ja) 清掃装置
JP5861990B2 (ja) 空気調和機
KR20010014585A (ko) 전기 청소기
JP6707977B2 (ja) 吸引ノズル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電気掃除機
JP2008029904A (ja) 空気清浄機
JP6710513B2 (ja) 吸込口体および電気掃除機
JP5313067B2 (ja) 電気掃除機
JP6277293B2 (ja) 加湿装置
JP5623158B2 (ja) 電気掃除機
JP6081639B2 (ja) 加湿装置
JP4420759B2 (ja) 電気掃除機
WO2012133542A1 (ja) 電気掃除機
JP5983801B2 (ja) 空気調和機
JP7397696B2 (ja) 加湿空気清浄機
JP2009045507A (ja) 電気掃除機
JP2014109389A (ja) 空気調和機
KR970002799Y1 (ko) 진공청소기
JP2016128749A5 (zh)
JP6081010B2 (ja) 加湿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