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34227B - 具有改善的冷却剂流量分布均匀性的中大型电池组壳体 - Google Patents

具有改善的冷却剂流量分布均匀性的中大型电池组壳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34227B
CN102334227B CN201080009794.8A CN201080009794A CN102334227B CN 102334227 B CN102334227 B CN 102334227B CN 201080009794 A CN201080009794 A CN 201080009794A CN 102334227 B CN102334227 B CN 10233422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clinoplain
battery housing
battery module
cooling ag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0979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34227A (zh
Inventor
郑在皓
林艺勋
姜达模
尹种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nergy Solution Ltd
Original Assignee
LG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LG Chemic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3342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342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342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342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6Solid parts with flow channel passages or pipes for heat exchange
    • H01M10/6557Solid parts with flow channel passages or pipes for heat exchange arranged between the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7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for achieving uniformity or desired distribution of temper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5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4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cells
    • H01M10/647Prismatic or flat cells, e.g. pouch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1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parameters specified by a numeric value or mathematical formula, e.g. ratios, sizes or concentrations
    • H01M10/652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parameters specified by a numeric value or mathematical formula, e.g. ratios, sizes or concent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gradi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11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ouch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1Ga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lgebra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中大型电池组壳体,该电池组壳体中安装有通过把能充电和放电的多个电池单元或单元模块(“单元电池”)进行堆叠而获得的电池模块,其中:冷却剂流入口和冷却剂排放口沿彼此相反的方向位于电池组壳体的上部和下部,从而,用于冷却这些单元电池的冷却剂能在与单元电池堆叠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从电池模块的一侧流动到该电池模块的相反的另一侧;该电池组壳体分别形成有从冷却剂流入口到电池模块的流动区域(“冷却剂流入部”)以及从电池模块到冷却剂排放口的流动区域(“冷却剂排放部”);沿着冷却剂流入部的与电池模块的上边缘部相面对的上边缘的内表面具有如下结构:该内表面与电池模块的上边缘部之间的距离在该边缘部的与冷却剂流入口相反的方向上减小;并且在冷却剂流入部的上边缘的内表面上、在从该边缘部起的与冷却剂入口相反的一段预定距离上形成有用于引导冷却剂以使其朝向电池模块前进的向下突出部。

Description

具有改善的冷却剂流量分布均匀性的中大型电池组壳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供了改善的冷却剂流量分布均匀性的中大型电池组壳体,更具体地,涉及这样一种中大型电池组壳体:该电池组壳体中安装有电池模块,该电池模块具有多个堆叠的电池单元或单元模块(“单元电池”),这些电池单元或单元模块能被充电和放电,其中,该电池组壳体在其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冷却剂入口和冷却剂出口,该冷却剂入口和冷却剂出口指向相反的方向,从而,用于冷却这些单元电池的冷却剂能够沿着与这些单元电池的堆叠方向垂直的方向从该电池模块的一侧流动到另一侧,该电池组壳体还设置有从冷却剂入口延伸到电池模块的一个流动空间(“冷却剂引入部”)以及从电池模块延伸到冷却剂出口的另一个流动空间(“冷却剂排放部”),所述冷却剂引入部的与电池模块的顶部相面对的上端内侧被构造成:使得冷却剂引入部的上端内侧与电池模块的顶部之间的距离朝向电池组壳体的与冷却剂入口相反的端部减小,并且,在所述冷却剂引入部的上端内侧形成有用于将冷却剂引导到电池模块的向下突出部,使得其凹凸不平部分从电池组壳体的与冷却剂入口相反的端部延伸一段预定距离。
背景技术
近来,能被充电和放电的二次电池已广泛用作无线移动装置的能量源。而且,二次电池作为电动车辆(EV)和混合动力车辆(HEV)的电源已吸引了相当多的注意力,其是为了解决如下问题而开发的:例如,由现有的使用化石燃料的汽油车和柴油车引起的空气污染。
在小型移动装置中,每个装置均使用了一个或多个电池单元。另一方面,诸如车辆等的中大型装置使用了具有彼此电连接的多个电池单元的中大型电池模块,因为这些中大型装置需要高功率和大容量。
优选地,中大型电池模块被制造成具有尽可能小的尺寸和重量。因此,通常使用能以高集成度进行堆叠且具有小的重量/容量比的方型电池或袋状电池作为中大型电池模块的电池单元。特别地,目前对使用铝层压板作为护套构件的袋状电池产生了很大兴趣,因为这种袋状电池重量轻,该袋状电池的制造成本低,且易于改变该袋状电池的形状。
为了使中大型电池模块能够提供预定的设备或装置所需的功率和容量,需要将中大型电池模块构造成具有如下结构:在该结构中,多个电池单元彼此串联地电连接,并且这些电池单元相对于外力是稳定的。
而且,构成该中大型电池模块的多个电池单元是能被充电和放电的二次电池。因此,在高功率、大容量二次电池的充电和放电过程中,这些电池产生了大量的热量。如果没有有效除去在单元电池的充电和放电过程中由这些单元电池产生的热量,则该热量会积聚在各个单元电池中,结果,加速了这些单元电池的劣化。根据不同情形,这些单元电池可能着火或爆炸。因此,在作为高功率、大容量电池的车辆用电池组中,需要冷却系统来冷却安装在该电池组中的电池单元。
另一方面,在包括多个电池单元的中大型电池组中,某些电池单元的性能劣化会引起整个电池组的性能劣化。导致性能不一致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各个电池单元之间的冷却不均匀性。因此,需要提供一种用于确保冷却剂流动期间的冷却均匀性的结构。
一些常规的中大型电池组使用了构造成具有如下结构的电池组壳体:在该结构中,冷却剂入口和冷却剂出口位于电池组壳体的上部和下部,使得该冷却剂入口和冷却剂出口指向相反的方向,并且,从冷却剂入口延伸到电池模块的流动空间的顶部和底部彼此平行。然而,在该结构中,较高流量的冷却剂被引入到在靠近冷却剂出口的电池单元之间限定的流动通道内,而较低流量的冷却剂被引入到在靠近冷却剂入口的电池单元之间限定的流动通道内,结果,难以实现电池单元的均匀冷却。
关于该内容,韩国专利申请公布No.2006-0037600、No.2006-0037601和No.2006-0037627公开了一种被构造成具有如下结构的中大型电池组:在该结构中,空气引导平面向下倾斜到电池组壳体的与电池单元相反的一侧,从而,随着空气引导平面和冷却剂入口之间的距离增加,该空气引导平面变得更靠近电池单元。具体地,该空气引导平面以预定角度、例如以15度至45度的角度倾斜至电池组壳体的与电池单元相反的一侧,由此抑制如下现象的发生:即,冷却剂被过量引入到在靠近冷却剂出口的电池单元之间限定的流动通道内。
然而,本申请的发明人已经发现,即使在上述结构中,各个电池单元之间的温度偏差也很高,结果,不可能实现期望水平的温度均匀性。
此外,在该结构中,空气引导平面的与电池单元邻近的区域可能在电池组振动期间与电池单元或电池模块接触,结果,电池组可能产生噪音或者电池组可能损坏。因此,不可能将电池组壳体的与冷却剂入口相反的端部降低到低于预定高度,结果,不可能设计出具有最优温度偏差的电池组。
同时,关于常规电池组的结构,图1是示出一个中大型电池组的透视图,该中大型电池组被构造成具有如下结构:即,电池模块安装在常规的中大型电池组壳体中。而图2是典型示出其电池模块安装在图1的中大型电池组壳体中的中大型电池组的竖直剖面图。
参考这些图,中大型电池组100包括:电池模块32,该电池模块32构造成具有如下结构:其中多个单元电池30堆叠成使得这些单元电池30彼此电连接;电池组壳体70,电池模块32安装在该电池组壳体70中;冷却剂引入部40,该冷却剂引入部40作为一个流动空间并从冷却剂入口10延伸到电池模块32;以及冷却剂排放部50,该冷却剂排放部50作为另一个流动空间并从电池模块32延伸到冷却剂出口20。
通过冷却剂入口10引入的冷却剂流过冷却剂引入部40以及在各个单元电池30之间形成的流动通道60。此时,该冷却剂对电池单元30进行冷却。此后,冷却剂流过冷却剂排放部50,然后通过冷却剂出口20排出到电池组壳体外部。
冷却剂引入部40形成为与单元电池30的堆叠方向平行。在上述结构中,较高流量的冷却剂被引入到限定在与冷却剂出口20靠近的单元电池之间的流动通道中,而较低流量的冷却剂被引入到限定在与冷却剂入口10靠近的单元电池之间的流动通道中,结果,单元电池30的冷却被不均匀地实现,因此,靠近冷却剂出口20的单元电池与靠近冷却剂入口10的单元电池之间的温度偏差非常高。这种现象的发生是因为:冷却剂集中在冷却剂出口20侧,结果,冷却剂入口10侧的温度升高了。
而且,图3是典型示出一个中大型电池组的竖直剖面图,该中大型电池组被构造成具有如下结构:即,电池模块安装在另一个常规的中大型电池组壳体中。
在单元电池30、电池模块32、冷却剂排放部50和流动通道60方面,图3的中大型电池组100a与图1的中大型电池组100实质上相同。然而,图3的中大型电池组100a与图1的中大型电池组100的不同之处在于:冷却剂入口10a和冷却剂引入部40a相对于电池组壳体70a以预定的角度倾斜。也就是说,冷却剂引入部40a的上端内侧42a以预定角度朝向电池组壳体70的与冷却剂入口10a相反的端部倾斜。而且,电池组壳体70的和冷却剂入口10a相反的端部与电池模块32的顶部间隔开约1mm的高度H,从而,在单元电池30之间流动的冷却剂的温度是均匀的。
在该结构中,与图1的中大型电池组100相比,对靠近冷却剂入口10a的单元电池30进行冷却的效率较高。然而,仍然存在相当高的温度差。此外,在中大型电池组100a的振动期间,冷却剂引入部40a的上端内侧与单元电池30的顶部接触,结果,该中大型电池组可能产生噪音或者该中大型电池组可能损坏。
因此,非常需要一种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因此,已做出了本发明,以解决上述问题及其他尚未解决的技术问题。
作为对中大型电池组壳体进行各种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试验的结果,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当中大型电池组壳体被构造成具有如下结构时:即,在冷却剂引入部的上端内侧、靠近电池组壳体的与冷却剂入口相反的端部形成有用于将冷却剂引导到电池模块的向下突出部,从而能够在电池组壳体的与冷却剂入口相反的端部维持在适当高度或更高高度的同时、使流入到在电池单元之间限定的流动通道中的冷却剂均匀分布,由此有效去除积聚在电池单元之间的热量,并且大大提高了这些电池单元的性能和寿命。本发明基于这些发现而完成。
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上述及其他目的能够通过提供如下的中大型电池组壳体来实现:该中大型电池组壳体中安装有电池模块,该电池模块具有多个堆叠的电池单元或单元模块(“单元电池”),这些电池单元或单元模块能被充电和放电,其中,所述电池组壳体的上部和下部处分别设置有冷却剂入口和冷却剂出口,该冷却剂入口和冷却剂出口指向相反的方向,从而,用于冷却这些单元电池的冷却剂能够沿着与单元电池的堆叠方向垂直的方向从电池模块的一侧流动到电池模块的另一侧,所述电池组壳体还设置有从冷却剂入口延伸到该电池模块的一个流动空间(“冷却剂引入部”)以及从该电池模块延伸到冷却剂出口的另一个流动空间(“冷却剂排放部”),该冷却剂引入部的与电池模块的顶部相面对的上端内侧被构造成:使得冷却剂引入部的上端内侧与电池模块的顶部之间的距离朝向电池组壳体的与冷却剂入口相反的端部减小,并且,用于将冷却剂引导到电池模块的向下突出部形成在冷却剂引入部的上端内侧,使得其凹凸不平部分从电池组壳体的与冷却剂入口相反的端部延伸一段预定距离。
也就是说,在根据本发明的中大型电池组壳体中,在冷却剂入口部分的上端内侧、靠近电池组壳体的与冷却剂入口相反的端部形成有用于将冷却剂引导到电池模块的向下突出部,因此,能够在电池组壳体的与冷却剂入口相反的端部相对于电池模块的顶部维持在适当高度或更高高度的同时、使流入到在单元电池(电池单元或单元模块)之间限定的流动通道中的冷却剂流均匀分布,由此,通过冷却剂的均匀流动有效去除了在电池单元的充电和放电期间由电池单元产生的热量。因此,能够提高单元电池的冷却效率和工作性能。
而且,电池组壳体的与冷却剂入口相反的端部通过向下突出部而维持在适当高度或更高高度。因此,能够防止电池组在该电池组的振动期间由于电池组壳体的与冷却剂入口相反的端部与单元电池之间的碰撞而产生噪音或损坏。
根据本发明的安装在中大型电池组壳体中的电池模块是通过以高集成度堆叠多个单元电池而制造的。这些单元电池堆叠成使得单元电池彼此之间间隔开一段预定距离,以去除在单元电池的充电和放电期间由这些单元电池产生的热量。例如,电池单元被按顺序堆叠成使得在不使用另外构件的情况下这些电池单元彼此之间间隔开一段预定距离。另一方面,对于具有低的机械强度的电池单元,在安装构件中安装一个或多个电池单元,并且,多个安装构件彼此堆叠而构成电池模块。在本发明中,将后者称为“单元模块”。在多个单元模块彼此堆叠而构成电池模块的情形中,在电池单元之间和/或在单元模块之间形成有冷却剂流动通道,以有效去除积聚在所堆叠的电池单元之间的热量。
冷却剂引入部和冷却剂排放部是流动空间,用于有效去除在电池单元的充电和放电期间由电池单元产生的热量的冷却剂通过这些流动空间引入和排放。该冷却剂引入部和冷却剂排放部沿相反的方向分别形成在电池组壳体的上部和下部。根据情形,冷却剂引入部和冷却剂排放部也可分别形成在电池组壳体的下部和上部。
在一优选示例中,所述向下突出部可包括用于使冷却剂产生漩涡的凹凸不平部分。
在此情况下,该凹凸不平部分的高度相当于电池组壳体的与冷却剂入口相反的端部的高度的10%至50%。如果该凹凸不平部分的高度大于电池组壳体的与冷却剂入口相反的端部的高度的50%,则流动阻力过度增大,因此这不是优选的。另一方面,如果该凹凸不平部分的高度小于电池组壳体的与冷却剂入口相反的端部的高度的10%,则不可能使冷却剂产生漩涡,因此这也不是优选的。
所述凹凸不平部分可具有多个最低点,每个最低点均位于所述单元电池中的相应一个单元电池的顶部的中央、前侧或后侧的上方。优选地,所述凹凸不平部分具有多个最低点,每个最低点均位于所述单元电池中的相应一个单元电池的顶部的前侧上方,由于防止了在单元电池上方经过的冷却剂集中于每个单元电池的后侧,所以提高了冷却剂的分布均匀性。
所述凹凸不平部分可形成为向下突出或凹陷的珠状体(beads)或半球的形状。优选地,所述凹凸不平部分包括向下的凹陷部。
在另一优选示例中,该向下突出部可包括分隔件。与没有分隔件的常规电池组壳体相比,提高了冷却剂的分布均匀性。
根据情形,所述向下突出部可包括在冷却剂引入部的横向方向上不连续布置且在冷却剂引入部的纵向方向上交替布置的向下突起。
所述向下突出部的长度不受特别限制,只要该向下突出部易于引导冷却剂即可。例如,该向下突出部可从电池组壳体的与冷却剂入口相反的端部延伸一段距离,该距离相当于电池模块的顶部的长度的5%至100%、优选为20%至100%。
在优选示例中,冷却剂引入部的上端内侧可以构造成具有如下结构:在该结构中,从电池组壳体的与冷却剂入口相反的端部开始的倾斜平面相对于电池模块顶部的倾角朝向冷却剂入口增大。
这里,该表述“倾角增大”是指:位于冷却剂入口侧的倾斜平面的倾角大于位于与冷却剂入口相反的一侧的倾斜平面的倾角。因此,所述倾斜平面的倾角可朝向冷却剂入口连续或不连续地增加。此处,该表述“不连续地增加”是指:在这些倾斜平面之间形成的区域具有0度的倾角。例如,在相邻的倾斜平面之间可部分形成有相对于电池组的顶部具有0度倾角的区域。
在各种结构中,冷却剂引入部的上端内侧的倾斜平面的倾角可朝向冷却剂入口增大。
在一优选示例中,冷却剂引入部的上端内侧可包括两个或更多个连续的倾斜平面。也就是说,在冷却剂引入部的上端内侧可形成有其倾角从电池组壳体的与冷却剂入口相反的端部朝向冷却剂入口增大的的倾斜平面。
本申请的发明人所进行的试验表明:当冷却剂引入部的上端内侧被构造成具有包括两个或更多个倾斜平面的结构时,与冷却剂引入部的上端内侧平行于电池模块的顶部时或者冷却剂引入部的上端内侧被构造成具有包括单个倾斜平面的结构时相比,单元电池之间的温度偏差减小了,因此进一步提高了单元电池的性能。
在一具体示例中,所述上端内侧的倾斜平面可包括第一倾斜平面和第二倾斜平面,该第一倾斜表面起始于电池组壳体的与冷却剂入口相反的端部,该第二倾斜表面位于第一倾斜平面和冷却剂入口之间,使得该第二倾斜平面的倾角大于第一倾斜平面的倾角。
在上述结构中,根据需要,所述向下突出部可以全部或部分形成在第一倾斜平面处。优选地,该向下突出部全部形成在第一倾斜平面处,因为这能够确保冷却剂的总体分布均匀性。
在另一具体示例中,所述上端内侧的倾斜平面包括:第一平行平面,该第一平行平面从电池组壳体的与冷却剂入口相反的端部延伸,使得该第一平行平面平行于电池模块的顶部;第一倾斜平面,该第一倾斜平面起始于第一平行平面;以及第二倾斜平面,该第二倾斜平面位于第一倾斜平面和冷却剂入口之间,使得该第二倾斜平面的倾角大于第一倾斜平面的倾角。
在上述结构中,根据需要,所述向下突出部可以全部或部分形成在第一平行平面处。优选地,该向下突出部全部形成在第一平行平面处,因为这能够确保冷却剂的总体分布均匀性。
在上述示例性结构中,在第二倾斜平面相对于电池模块的顶部的倾角不超过45度的范围内,第二倾斜平面的倾角比第一倾斜平面的倾角大20%至500%,优选大100%至300%。由于第二倾斜平面的倾角不超过45度,所以能够最小化该电池组壳体的尺寸增加。而且,由于第二倾斜平面的倾角至少比第一倾斜平面的倾角大20%,所以能够确保所期望的、冷却剂流量的分布均匀性。
第一倾斜平面相对于电池模块的顶部可具有15度或更小的倾角。优选地,第一倾斜平面相对于电池模块的顶部具有2度至7度的倾角。更优选地,第一倾斜平面相对于电池模块的顶部具有3度至5度的倾角。
在该情形中,在第二倾斜平面的倾角大于第一倾斜平面的倾角的范围内,第二倾斜平面可相对于电池模块的顶部具有10度至30度或更小的倾角。
同时,根据安装有该中大型电池组的装置的条件,冷却剂入口可具有各种倾角。例如,冷却剂入口的倾角可等于或小于第二倾斜平面的倾角。
根据情形,当由于安装有该中大型电池组的装置的结构限制而要求冷却剂入口的倾角较大时,冷却剂入口的倾角可等于或大于第二倾斜平面的倾角。
本申请的发明人通过试验确认了:当冷却剂引入部的上端内侧被构造成具有如上文限定的特定倾斜结构时,冷却剂入口的倾角对冷却剂流动通道中的冷却剂流量的均匀性的影响很微小。因此,当冷却剂引入部的上端内侧被构造成具有本发明中的特定倾斜结构时,能够根据装置的安装条件来自由决定冷却剂入口的倾角。
在一优选示例中,在冷却剂入口的倾角大于第二倾斜平面的倾角的范围内,冷却剂入口可相对于电池组的顶部具有30度至60度的倾角。因此,即使当根据安装有该电池组的装置的条件而要求冷却剂入口的倾角较大时,也能够通过提供冷却剂引入部的上端内侧的特征性结构来有效实现所期望的冷却效率。
同时,电池组壳体的与冷却剂入口相反的端部可与电池模块的顶部间隔开相当于电池模块的高度的2%至30%的高度。该结构适当限制了到达电池组壳体的与冷却剂入口相反的端部的冷却剂量,由此进一步提高了冷却剂相对于单元电池的均匀分布效果。
在该情况下,电池组壳体的与冷却剂入口相反的端部与电池模块的顶部间隔开优选为3mm至20mm的高度,更优选间隔开约5mm。
由于即使在电池组壳体的与冷却剂入口相反的端部与电池模块的顶部间隔开约5mm的情形中所述向下突出部也能使冷却剂产生漩涡,所以能够确保由即使在电池组壳体的与冷却剂入口相反的端部与电池模块的顶部间隔开约1mm的情形中、所述向下突出部也使冷却剂产生漩涡的结构提供的均匀冷却效率,并且能够防止电池模块的顶部由于在电池组的振动期间产生的冲击而损坏。
所述电池单元可以是二次电池,例如镍金属氰化物二次电池或锂二次电池。在这些二次电池当中,优选使用锂二次电池,因为锂二次电池具有高的能量密度和高的放电电压。基于其形状,优选使用方型电池、袋状电池或柱状电池作为构成该电池模块的、可充电和放电的单元电池。更优选地,使用袋状电池作为该电池模块的单元电池,因为袋状电池能够以低的制造成本进行制造且重量轻。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电池组壳体更优选用于冷却效率很重要的结构中,即,电池组壳体的与电池单元的堆叠方向相对应的长度大于电池组壳体的与电池单元的横向方向相对应的长度的结构中。
同时,冷却排放部可相对于电池模块的底部具有均一的高度。也就是说,冷却排放部可构造成具有如下结构:即,冷却剂排放部的下端内侧部分相对于单元堆的底部具有均一的高度。然而,为了提高冷却剂排放效率,当然也可局部修改该结构。
根据情形,所述电池组壳体可构造成具有如下结构:即,在冷却剂入口或冷却剂出口中进一步安装有吹风扇,以便在经由冷却剂入口引入的冷却剂流过电池模块之后、使该冷却剂平稳而快速地移动到冷却剂出口。在该结构中,利用由吹风扇产生的冷却剂驱动力,经由窄的冷却剂入口引入的冷却剂足以能够以高的冷却剂流动速度到达远离冷却剂入口的电池单元,因此,在同一冷却剂流量条件下实现了冷却剂流量的相对均匀分布。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中大型电池组,该电池组被构造成具有如下结构:即,电池模安装块在具有上述结构的中大型电池组壳体中。
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电池模块”包含性地指:构造成具有如下结构的电池系统结构:即,两个或更多个可充电和放电的电池单元或单元模块机械地联接,同时彼此电连接以提供高功率、大容量电力。因此,该电池模块自身可构成单个设备或构成大型设备的一部分。例如,多个小型电池模块可彼此连接以构成大型电池模块。可选地,少量电池模块可彼此连接以构成单元模块,且多个单元模块可彼此连接。
同时,该单元模块可构造成各种结构,下文中将描述其示例性示例。
该单元模块被构造成具有如下结构:即,多个板状电池单元(其中,每个电池单元均具有形成在其上端和下端的电极端子)彼此串联连接。具体地,该单元模块可包括:两个或更多个电池单元,这些电池单元布置成堆叠结构,其中电池单元的电极端子之间的连接部是弯曲的;以及高强度电池罩,该高强度电池罩联接到电池单元,以覆盖电池单元的外表面,但该电池单元的电极端子除外。
板形电池单元是具有小厚度以及较大宽度和长度的电池单元,以便在电池单元进行堆叠而构成电池模块时,使电池单元的整体尺寸最小。作为一优选示例,该电池单元可以是构造成具有如下结构的二次电池:即,电极组件安装在由包括树脂层和金属层的层压板形成的电池壳体中,且电极端子从该电池壳体的上端和下端向外突出。具体地,该电池单元可构造成具有如下结构:即,电极组件安装在由铝层压板形成的袋状电池壳体中。构造成具有上述结构的二次电池可称为袋状电池单元。
可通过用合成树脂或金属材料制成的高强度电池罩覆盖两个或更多个电池单元来构成单元模块。该高强度电池罩抑制了由于在电池单元的充电和放电期间、所述电池单元的反复膨胀和收缩而引起的电池单元的变形,同时对具有低机械强度的电池单元进行保护,由此防止电池单元的密封区域之间的分离。因此,最终能够制造出具有更优异的安全性的中大型电池模块。
这些电池单元在一个单元模块中相互串联和/或并联连接,或者一个单元模块的电池单元串联和/或并联连接到另一单元模块的电池单元。在一优选示例中,可通过如下方式来制造多个单元模块:在电池单元沿纵向方向串联布置的同时,将电池单元的电极端子彼此联接,使得电池单元的电极端子以彼此接连的方式相邻;通过折叠来使两个或更多个电池单元弯曲,从而将这些电池单元堆叠起来;以及,用电池罩覆盖所堆叠的预定数量的电池单元。
能够以各种方式来实现电极端子之间的联接,例如焊接、钎焊和机械联接。优选地,通过焊接来实现电极端子之间的联接。
在电极端子彼此连接的状态下、以高的集成度进行堆叠的多个电池单元或单元模块沿竖直方向安装在可分离的上壳体和下壳体中,以构成矩形电池模块,该上壳体和下壳体构造成彼此联接,优选以组装式联接结构彼此联接。
韩国专利申请No.2006-45443和No.2006-45444中公开了单元模块以及利用多个单元模块制造的矩形电池模块的细节,这两个申请已经以本申请的申请人的名义提交且其公开内容在此通过引用的方式并入。
根据本发明的中大型电池组优选用作电动车辆、混合动力车辆或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辆的电源,因为上述车辆的安全性可能由于被组合在一起以提供高功率和大容量的多个电池单元在这些电池单元的充电和放电期间产生的高热量而严重劣化。
附图说明
从以下结合附图进行的详细描述中,将能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和其他优点,在附图中:
图1是示出一个中大型电池组的透视图,该中大型电池组被构造成具有如下结构:即,电池模块安装在常规的中大型电池组壳体中;
图2是典型示出图1的中大型电池组的竖直剖面图;
图3是典型示出一个中大型电池组的竖直剖面图,该中大型电池组被构造成具有如下结构:即,电池模块安装在另一个常规的中大型电池组壳体中;
图4是典型示出一个中大型电池组的竖直剖面图,该中大型电池组被构造成具有如下结构:即,电池模块安装在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电池组壳体中;
图5是典型示出一个中大型电池组的竖直剖面图,该中大型电池组被构造成具有如下结构:即,电池模块安装在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电池组壳体中;
图6是典型示出一个中大型电池组的竖直剖面图,该中大型电池组被构造成具有如下结构:即,电池模块安装在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电池组壳体中;
图7和图8是典型示出中大型电池组的竖直剖面图,该中大型电池组被构造成使得电池模块安装在根据本发明的多种实施例的电池组壳体中;
图9是典型示出一个中大型电池组的竖直剖面图,该中大型电池组被构造成具有如下结构:即,电池模块安装在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电池组壳体中;
图10是典型示出一个中大型电池组的竖直剖面图,该中大型电池组被构造成具有如下结构:即,电池模块安装在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电池组壳体中;
图11至图13是典型示出图10所示的凹凸不平部分的多种实施例的局部竖直剖面图;
图14是示出图3和图5的中大型电池组中电池单元的温度变化的测量结果的图表;
图15是示出图6和图7的中大型电池组中电池单元的温度变化的测量结果的图表;
图16是示出图9和图10的中大型电池组中电池单元的温度变化的测量结果的图表;
图17是示出被构造成具有图11至图13的凹凸不平部分的中大型电池组中电池单元的温度变化的测量结果的图表;
图18是示出在图6的中大型电池组中形成有分隔件的结构的典型局部视图;
图19是示出图6和图18的中大型电池组中电池单元的温度变化的测量结果的图表;
图20是示出形成了具有指定形状的向下突起的结构的典型局部视图;并且
图21是示出图6和图20的中大型电池组中电池单元的温度变化的测量结果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详细来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然而,应当注意,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所示出的实施例。
图4是典型示出一个中大型电池组的竖直剖面图,该中大型电池组被构造成具有如下结构:即,电池模块安装在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电池组壳体中。
在单元电池30、电池模块32、冷却剂排放部50和流动通道60方面,图4的中大型电池组100b与图3的中大型电池组100a实质上相同。然而,图4的中大型电池组100b与图3的中大型电池组100a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冷却剂引入部40b的上端内侧形成有用于使冷却剂产生漩涡的凹凸不平部分44b,该凹凸不平部分44b从电池组壳体70b的与冷却剂入口10b相反的端部延伸一段距离d,该距离d等于电池模块32的顶部的长度D的35%,并且,电池组壳体70b的与冷却剂入口10b相反的端部与电池模块32的顶部间隔开约5mm的高度。
因此,在电池组壳体70b的结构中,通过起漩涡的冷却剂提高了冷却效率。而且,因为电池组壳体70b的与冷却剂入口10b相反的端部设置得比图3的电池组壳体的这种端部高,所以,由于碰撞而引起的噪音和损坏被最小化。
图5是典型示出一个中大型电池组的竖直剖面图,该中大型电池组被构造成具有如下结构:即,电池模块安装在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电池组壳体中。
在单元电池30、电池模块32、冷却剂排放部50和流动通道60方面,图5的中大型电池组100c与图4的中大型电池组100b实质上相同。然而,图5的中大型电池组100c与图4的中大型电池组100b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冷却剂引入部40b的上端内侧处形成有用于使冷却剂产生漩涡的凹凸不平部分44c,该凹凸不平部分44c从电池组壳体70c的与冷却剂入口10b相反的端部延伸一段距离d’,该距离d’相当于电池模块32的顶部的长度D的100%。
图6是典型示出一个中大型电池组的竖直剖面图,该中大型电池组被构造成具有如下结构:即,电池模块安装在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电池组壳体中。
参考图6,电池组壳体70d构造成具有如下结构:即,电池组壳体70d的与单元电池30的堆叠方向L相对应的长度大于电池组壳体70d的与单元电池30的横向方向W相对应的长度。而且,在电池组壳体70d的上部和下部沿相反方向分别形成有冷却剂入口10d和冷却剂出口20d,从而冷却剂能在与电池单元30的堆叠方向L垂直的方向上从电池模块32的一侧流动到另一侧。
在各个单元电池30之间限定有小的流动通道60,从而冷却剂能流过流动通道60。因此,通过冷却剂入口10d引入的冷却剂流经这些流动通道60。此时,冷却剂去除了由单元电池30产生的热量。此后,冷却剂通过冷却剂出口20d排出到外部。
图6的电池组壳体70d与图3所示的电池组壳体70a的不同之处在于:图6的电池组壳体70d的冷却剂引入部40d的上端内侧42d构造成倾斜平面的形式,该倾斜平面具有成阶段地增加的倾角。也就是说,冷却剂引入部40d的上端内侧42d被构造成具有如下结构:即,从电池组壳体70d的与冷却剂入口10d相反的端部开始的该倾斜平面相对于电池模块32顶部的倾角朝向冷却剂入口10d增大。具体地,冷却剂引入部40d的上端内侧42d包括第一倾斜平面a和第二倾斜平面b,该第一倾斜平面a起始于电池组壳体70d的与冷却剂入口10d相反的端部,该第二倾斜平面b位于第一倾斜平面a和冷却剂入口10d之间,使得该第二倾斜平面b的倾角大于第一倾斜平面a的倾角。
当通过冷却剂入口10d引入的冷却剂沿着第一倾斜平面a和第二倾斜平面b流过冷却剂引入部40d时,冷却剂的流动截面积由于倾斜平面a和b而逐渐减小,该倾斜平面a和b的倾角随着从冷却剂入口10d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结果,冷却剂的流动速度逐渐增加,但冷却剂流量减小,因此,当冷却剂到达远离冷却剂入口10d的单元电池30时,均匀流量的冷却剂被引入到各个流动通道60中。
为了提高冷却剂的分布均匀性,第一倾斜平面a和第二倾斜平面b形成在冷却剂引入部40d的上端内侧42d,使得第一倾斜平面a相对于电池模块32的顶部具有大约5度的倾角,而第二倾斜平面b的倾角是第一倾斜平面a的倾角的200%,即第二倾斜平面b相对于电池模块32的顶部具有大约10度的倾角。
同时,如图6所示,冷却剂入口10d的倾角小于第二倾斜平面b的倾角。因此,随着经由冷却剂入口10d引入的冷却剂经过第二倾斜平面b的起始点,冷却剂的流动速度逐渐增加,直至冷却剂到达电池组壳体70d的与冷却剂入口10b相反的端部。结果,不仅靠近冷却剂入口10b的单元电池30被均匀冷却,而且远离冷却剂入口10b的单元电池30也被均匀冷却。
而且,电池组壳体70d被构造成具有如下结构:即,冷却剂引入部40d成阶段地倾斜,使得冷却剂引入部40d的倾角朝向电池组壳体70d的与冷却剂入口10d相反的端部逐渐减小。结果,能够防止如下现象的发生:冷却剂流量集中于冷却剂出口20d侧,因此,能够防止靠近冷却剂入口10d的单元电池30的温度升高。
在上述结构中,如果电池组壳体的与冷却剂入口相反的端部低,则单元电池之间的温度偏差高。然而,如果电池组壳体的与冷却剂入口相反的端部太低,则冷却剂引入部的上端内侧与电池模块接触,结果,该电池模块和电池组壳体可能损坏。另一方面,如果电池组壳体的与冷却剂入口相反的端部太高,则不能实现所期望的冷却剂分布均匀性。
图7和图8是典型示出中大型电池组的竖直剖面图,该中大型电池组被构造成使得电池模块安装在根据本发明的多种实施例的电池组壳体中。
在单元电池30、电池模块32、冷却剂排放部50和流动通道60方面,图7的中大型电池组100e与图6的中大型电池组100d实质上相同。然而,图7的中大型电池组100e与图6的中大型电池组100d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第一倾斜平面a的上端内侧形成有用于使冷却剂产生漩涡的凹凸不平部分44e。
图8的中大型电池组100f除了冷却剂入口10f以30度的角度倾斜之外均与图7的中大型电池组100e相同,该30度的角度大于第二倾斜平面b的10度的倾角。
但是,冷却剂的均匀分布几乎不受冷却剂入口10f的倾角影响。因此,可基于安装有该电池组的装置的结构来改变冷却剂入口10f的倾角,而不会降低冷却效率。
图9是典型示出一个中大型电池组的竖直剖面图,该中大型电池组被构造成具有如下结构:即,电池模块安装在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电池组壳体中。
在图9的电池组壳体70g中,冷却剂引入部40g的上端内侧42g包括:第一平行平面c,该第一平行平面c具有预定高度H,形成在电池组壳体70g的与冷却剂入口10g相反的端部,使得第一平行平面c平行于电池模块32的顶部;第一倾斜平面a,该第一倾斜平面a起始于第一平行平面c的一端;以及第二倾斜平面b,该第二倾斜平面b位于第一倾斜平面a与冷却剂入口10g之间,使得第二倾斜平面b的倾角大于第一倾斜平面a的倾角。
为了提高冷却剂的分布均匀性,第一平行平面c、第一倾斜平面a和第二倾斜平面b形成在冷却剂引入部40g的上端内侧42g,使得第一平行平面c相对于电池模块32的顶部具有0度的倾角,第一倾斜平面a相对于电池模块32的顶部具有大约5度的倾角,而第二倾斜平面b相对于电池模块32的顶部具有大约10度的倾角。
而且,冷却剂入口10g以30度的角度倾斜,该30度的角度大于第二倾斜平面b的10度倾角。
图10是典型示出一个中大型电池组的竖直剖面图,该中大型电池组被构造成具有如下结构:即,电池模块安装在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电池组壳体中。
在单元电池30、电池模块32、冷却剂排放部50和流动通道60方面,图10的中大型电池组100h与图9的中大型电池组100g实质上相同。然而,图10的中大型电池组100h与图9的中大型电池组100g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第一平行平面c的整个上端内侧形成有用于使冷却剂产生漩涡的凹凸不平部分44h。
图11至图13是典型示出图10所示的凹凸不平部分的多种实施例的局部竖直剖面图。
连同图10一起参考这些图11至图13,每个凹凸不平部分44i、44j和44k的高度t均相当于电池组壳体70h的与冷却剂入口10h相反的端部的高度T的20%。各个凹凸不平部分44i、44j和44k形成为向下凹陷的珠状体的形状。
在图11中,凹凸不平部分44i的每个最低点442均位于这些单元电池30中的相应一个单元电池30的顶部的中央的上方。在图12中,凹凸不平部分44j的每个最低点444均在冷却剂的流动方向上位于这些单元电池30中的相应一个单元电池30的顶部的后侧上方。在图13中,凹凸不平部分44k的每个最低点446均在冷却剂的流动方向上位于这些单元电池30中的相应一个单元电池30的顶部的前侧上方。
关于上述描述,图14是示出图3和图5的中大型电池组中电池单元的温度变化的测量结果的图表。
参考图14以及图3和图5,图14示出了堆叠在电池组壳体中的电池单元、即从靠近冷却剂出口的电池单元到靠近冷却剂入口的电池单元的温度的测量结果。也就是说,电池单元序号1表示靠近冷却剂出口的电池单元,而电池单元序号35表示靠近冷却剂入口的电池单元。
该温度测量试验在如下条件下进行:即,预定载荷被施加到电池单元且外部温度维持在室温水平。对于图3的电池组,该测量试验表明:电池单元序号1、即靠近电池组壳体的与冷却剂入口相反的端部的电池单元具有-36%的相对温度比,电池单元序号35具有3%的相对温度比,而电池单元序号33具有14%的相对温度比,该14%的相对温度比是最大的。也就是说,电池单元之间的温度偏差为50%。当电池单元的温度超过指定的温度水平时,电池单元的寿命急剧下降。这样的高温和高的温度偏差使得该电池组不可能使用很长的时间,此外,该电池组爆炸的可能性也增加了。
为了进行参考,上述电池单元的相对温度比被表示为相对值,其能够与稍后描述的图5所示的电池组的试验结果相比较。而且,电池单元之间的相对温度比偏差意味着电池单元之间出现了温度偏差。
另一方面,对于图5的电池组,该测量试验表明:电池单元序号1具有-23%的相对温度比,电池单元序号35具有-2%的相对温度比,而电池单元序号31具有8%的相对温度比,该8%的相对温度比是最大的。因此,可以看到,与图3的电池组相比,能够使温度偏差从50%减小到31%,从而大大提高了冷却剂的温度分布均匀性。
该温度偏差减小的原因在于:如上所述,凹凸不平部分使冷却剂产生漩涡,从而防止冷却剂集中于冷却剂出口侧。
图15是示出图6和图7的中大型电池组中电池单元的温度变化的测量结果的图表。
对于图6的电池组,该测量试验表明:电池单元序号1、即靠近电池组壳体的与冷却剂入口相反的端部的电池单元具有-32%的相对温度比,电池单元序号35具有2%的相对温度比,而电池单元序号18具有21%的相对温度比,该21%的相对温度比是最大的。也就是说,电池单元之间的温度偏差为53%。
另一方面,对于图7的电池组,该测量试验表明:电池单元序号1具有-22%的相对温度比,电池单元序号35具有2%的相对温度比,而电池单元序号15具有5%的相对温度比,该5%的相对温度比是最大的。因此,可以看到,与图6的电池组相比,能够将温度偏差从53%减小到27%。
图16是示出图9和图10的中大型电池组中电池单元的温度变化的测量结果的图表。
对于图9的电池组,该测量试验表明:电池单元序号1、即靠近电池组壳体的与冷却剂入口相反的端部的电池单元具有-28%的相对温度比,电池单元序号35具有-9%的相对温度比,而电池单元序号7具有62%的相对温度比,该62%的相对温度比是最大的。也就是说,电池单元之间的温度偏差为90%。
另一方面,对于图10的电池组,该测量试验表明:电池单元序号1具有-10%的相对温度比,电池单元序号35具有-9%的相对温度比,而电池单元序号3具有13%的相对温度比,该13%的相对温度比是最大的。因此,可以看到,与图9的电池组相比,能够将温度偏差从90%大大减小到23%。
也就是说,如果如图9所示,电池组壳体的与冷却剂入口10g相返的端部具有预定高度H且所述第一平行平面c具有0度的倾角,则冷却剂集中在电池组壳体的与冷却剂入口10g相反的端部上,这增大了相对温度比。另一方面,如果如图10所示,在第一平行平面c处形成凹凸不平部分44h,则凹凸不平部分44h使冷却剂产生漩涡,结果,防止了冷却剂在电池组壳体的与冷却剂入口10h相反的端部上集中,这大大减小了温度偏差。
图17是示出被构造成具有图11至图13的凹凸不平部分的中大型电池组中电池单元的温度变化的测量结果的图表。
与图17相关的试验在与图16相同的条件下进行,除了其凹凸不平部分的最低点的位置如图11至图13所示地彼此不同之外。从图17可以看到,如果所述凹凸不平部分的每个最低点446均如图13所示地在冷却剂的流动方向上位于这些单元电池30中的相应一个单元电池30的前侧上方,则电池单元30之间的温度偏差较低。
图18是示出在图6的中大型电池组中形成有分隔件的结构的典型局部视图。
参考图18以及图6,每个分隔件44l均在冷却剂的流动方向上位于这些单元电池30中的相应一个单元电池30的前侧上方。而且,每个分隔件44l均形成在冷却剂引入部40d的上端内侧,使得每个分隔件44l向下延伸。
图19是示出图6和图18的中大型电池组中电池单元的温度变化的测量结果的图表。
对于图6的电池组,该测量试验表明:如上所述,电池单元之间的温度偏差为53%。
另一方面,对于图18的电池组,该测量试验表明:电池单元序号1具有-22%的相对温度比,电池单元序号35具有2%的相对温度比,而电池单元序号15具有12%的相对温度比,该12%的相对温度比是最大的。因此,可以看到,与图6的电池组相比,能够将温度偏差从53%减小到34%。
图20是示出形成了具有指定形状的向下突起的结构的典型局部视图。
参考图20以及图8,在图8的电池组100f处形成了具有指定形状的向下突起44m,而不是形成凹凸不平部分44f。向下突起44m形成为使得这些向下突起44m在冷却剂引入部40f的横向方向w上不连续布置并且在冷却剂引入部40f的纵向方向l上交替布置。
图21是示出图6和图20的中大型电池组中电池单元的温度变化的测量结果的图表。
对于图6的电池组,该测量试验表明:如上所述,电池单元之间的温度偏差为53%。
另一方面,对于图20的电池组,该测量试验表明:电池单元序号1具有-28%的相对温度比,电池单元序号35具有2%的相对温度比,而电池单元序号16具有10%的相对温度比,该10%的相对温度比是最大的。因此,可以看到,与图6的电池组相比,能够将温度偏差从53%减小到38%。
工业实用性
从上述描述中明显可知,根据本发明的中大型电池组壳体被构造成具有如下结构:即,在冷却剂引入部的上端内侧形成有用于引导冷却剂的向下突出部,该向下突出部布置成距该电池组壳体的与冷却剂入口相反的端部有一段预定距离。因此,能够在电池组壳体的与冷却剂入口相反的端部维持在适当高度或更高高度的同时、使流入到在电池单元之间限定的流动通道中的冷却剂均匀分布,由此有效去除积聚在电池单元之间的热量,并且大大提高了这些电池单元的性能和寿命。
尽管已出于示例性目的而公开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会理解,在不偏离如所附权利要求公开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能够进行各种修改、添加和替换。

Claims (26)

1.一种电池组壳体,所述电池组壳体中安装有电池模块,所述电池模块具有多个堆叠的单元电池,所述单元电池能被充电和放电,
所述电池组壳体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冷却剂入口和冷却剂出口,所述冷却剂入口和冷却剂出口指向相反的方向,从而,用于冷却所述单元电池的冷却剂能够沿着与所述单元电池的堆叠方向垂直的方向从所述电池模块的一侧流动到所述电池模块的另一侧,
所述电池组壳体还设置有从所述冷却剂入口延伸到所述电池模块的冷却剂引入部以及从所述电池模块延伸到所述冷却剂出口的冷却剂排放部,
所述冷却剂引入部的与所述电池模块的顶部相面对的上端内侧被构造成:使得所述冷却剂引入部的上端内侧与所述电池模块的顶部之间的距离朝向所述电池组壳体的与所述冷却剂入口相反的端部减小,并且
在所述冷却剂引入部的上端内侧形成有用于将冷却剂引导到所述电池模块的向下突出部,使得凹凸不平部分从所述电池组壳体的与所述冷却剂入口相反的端部延伸一段预定距离,
其中,所述冷却剂引入部的上端内侧被构造成具有如下结构:在该结构中,从所述电池组壳体的与所述冷却剂入口相反的端部开始的倾斜平面相对于所述电池模块的顶部的倾角朝向所述冷却剂入口增大,
其中,所述冷却剂引入部的上端内侧包括两个或更多个连续的倾斜平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壳体,其中,所述向下突出部包括用于使冷却剂产生漩涡的凹凸不平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组壳体,其中,所述凹凸不平部分的高度相当于所述电池组壳体的与所述冷却剂入口相反的端部的高度的10%至5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组壳体,其中,所述凹凸不平部分具有多个最低点,每个最低点均位于所述单元电池中的相应一个单元电池的顶部的中央、前侧或后侧的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组壳体,其中,所述凹凸不平部分的每个最低点均位于所述单元电池中的相应一个单元电池的顶部的前侧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组壳体,其中,所述凹凸不平部分形成为向下突出或凹陷的珠状体或半球的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组壳体,其中,所述凹凸不平部分包括向下的凹陷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壳体,其中,所述向下突出部包括分隔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壳体,其中,所述向下突出部包括在所述冷却剂引入部的横向方向上不连续布置且在所述冷却剂引入部的纵向方向上交替布置的向下突起。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壳体,其中,所述向下突出部从所述电池组壳体的与所述冷却剂入口相反的端部延伸一段距离,该距离相当于所述电池模块的顶部的长度的5%至100%。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壳体,其中,所述上端内侧的倾斜平面包括第一倾斜平面和第二倾斜平面,所述第一倾斜平面起始于所述电池组壳体的与所述冷却剂入口相反的端部,所述第二倾斜平面位于所述第一倾斜平面和所述冷却剂入口之间,使得所述第二倾斜平面的倾角大于所述第一倾斜平面的倾角。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池组壳体,其中,所述向下突出部全部或部分形成在所述第一倾斜平面处。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壳体,其中,所述上端内侧的倾斜平面包括:第一平行平面,所述第一平行平面从所述电池组壳体的与所述冷却剂入口相反的端部延伸,使得所述第一平行平面平行于所述电池模块的顶部;第一倾斜平面,所述第一倾斜平面起始于所述第一平行平面;以及第二倾斜平面,所述第二倾斜平面位于所述第一倾斜平面和所述冷却剂入口之间,使得所述第二倾斜平面的倾角大于所述第一倾斜平面的倾角。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池组壳体,其中,所述向下突出部全部或部分形成在所述第一平行平面处。
15.根据权利要求11或13所述的电池组壳体,其中,在所述第二倾斜平面相对于所述电池模块的顶部的倾角不超过45度的范围内,所述第二倾斜平面的倾角比所述第一倾斜平面的倾角大20%至500%。
16.根据权利要求11或13所述的电池组壳体,其中,所述第一倾斜平面相对于所述电池模块的顶部具有15度或更小的倾角。
17.根据权利要求11或13所述的电池组壳体,其中,在所述第二倾斜平面的倾角大于所述第一倾斜平面的倾角的范围内,所述第二倾斜平面相对于所述电池模块的顶部具有10度至30度或更小的倾角。
18.根据权利要求11或13所述的电池组壳体,其中,所述冷却剂入口的倾角等于或小于所述第二倾斜平面的倾角。
19.根据权利要求11或13所述的电池组壳体,其中,所述冷却剂入口的倾角等于或大于所述第二倾斜平面的倾角。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壳体,其中,所述电池组壳体的与所述冷却剂入口相反的端部从所述电池模块的顶部间隔开相当于所述电池模块的高度的2%至30%的高度。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池组壳体,其中,所述电池组壳体的与所述冷却剂入口相反的端部从所述电池模块的顶部间隔开3mm至20mm的高度。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壳体,其中,所述电池组壳体被构造成:使得所述电池组壳体在所述单元电池的堆叠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所述电池组壳体在所述单元电池的横向方向上的长度。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壳体,其中,所述冷却剂排放部相对于所述电池模块的底部具有均一的高度。
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壳体,其中,所述电池组壳体被构造成:在所述冷却剂入口或所述冷却剂出口中进一步安装有吹风扇,以在经由所述冷却剂入口引入的冷却剂流过所述电池模块之后使所述冷却剂移动到所述冷却剂出口。
25.一种电池组,所述电池组被构造成具有如下结构:在该结构中,电池模块安装在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壳体中。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电池组,其中,所述电池组用作电动车辆、混合动力车辆或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辆的电源。
CN201080009794.8A 2009-02-27 2010-02-25 具有改善的冷却剂流量分布均匀性的中大型电池组壳体 Active CN1023342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20090016620 2009-02-27
KR10-2009-0016620 2009-02-27
PCT/KR2010/001184 WO2010098598A2 (ko) 2009-02-27 2010-02-25 냉매 유량의 분배 균일성이 향상된 중대형 전지팩 케이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34227A CN102334227A (zh) 2012-01-25
CN102334227B true CN102334227B (zh) 2014-09-10

Family

ID=426660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09794.8A Active CN102334227B (zh) 2009-02-27 2010-02-25 具有改善的冷却剂流量分布均匀性的中大型电池组壳体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951655B2 (zh)
EP (1) EP2403049B1 (zh)
JP (1) JP5538437B2 (zh)
KR (1) KR101084972B1 (zh)
CN (1) CN102334227B (zh)
WO (1) WO2010098598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281546B2 (en) * 2010-04-13 2016-03-08 Lg Chem, Ltd. Battery pack case having novel structure
JP5690108B2 (ja) * 2010-10-08 2015-03-25 日野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装収納箱の内部冷却構造
JP5712298B2 (ja) * 2010-10-20 2015-05-07 エルジー・ケム・リミテッド 冷却効率が優れた電池パック
KR101400079B1 (ko) * 2011-06-21 2014-06-02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신규한 공냉식 구조의 전지팩
US9786961B2 (en) 2011-07-25 2017-10-10 Lightening Energy Rapid charging electric vehicle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apid charging
EP2763213B1 (en) * 2011-09-29 2016-12-28 LG Chem, Ltd. Battery pack having a novel cooling structure
KR101866345B1 (ko) * 2011-12-02 2018-06-12 에스케이이노베이션 주식회사 배터리모듈
WO2013122766A1 (en) 2012-02-16 2013-08-22 Lightening Energy Energy banking system and method using rapidly rechargeable batteries
KR20150006103A (ko) * 2013-07-05 2015-01-16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직접 수냉 방식을 활용한 이차전지 모듈 및 이의 냉각방법
DE102014221684A1 (de) * 2014-07-11 2016-01-14 Robert Bosch Gmbh Gehäuse zur Aufnahme einer Vielzahl von Batteriezellen mit einer im Gehäuse integrierten Kühlungsvorrichtung
KR101803958B1 (ko) 2014-10-06 2017-12-28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효율적인 냉각 구조의 전지팩 케이스
KR101829093B1 (ko) * 2014-10-22 2018-03-29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배터리 시스템의 냉각 공기 흐름 제어 시스템 및 방법
CN104943531B (zh) * 2015-06-19 2019-06-28 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储能舱风道系统及使用该风道系统的储能舱
GB2546739A (en) * 2016-01-26 2017-08-02 Daimler Ag Battery with at least one housing opening for supplying a cooling medium
US10632857B2 (en) 2016-08-17 2020-04-28 Shape Corp. Battery support and protection structure for a vehicle
EP3566253B1 (en) 2017-01-04 2022-12-28 Shape Corp. Battery support structure for a vehicle
WO2018213306A1 (en) 2017-05-16 2018-11-22 Shape Corp. Vehicle battery tray having tub-based component
US11211656B2 (en) 2017-05-16 2021-12-28 Shape Corp. Vehicle battery tray with integrated battery retention and support feature
US10483510B2 (en) 2017-05-16 2019-11-19 Shape Corp. Polarized battery tray for a vehicle
FR3067860B1 (fr) * 2017-06-15 2021-04-16 Airbus Group Sas Systeme de charge d'au moins une batterie d'accumulateurs d'un vehicule et procede de gestion de recharge de ladite au moins une batterie
DE102017210185A1 (de) * 2017-06-19 2018-12-20 Robert Bosch Gmbh Kühlsystem mit einer Mehrzahl an zu kühlenden Elementen
KR101837480B1 (ko) * 2017-07-31 2018-03-13 (주)케이에스피 응축기의 냉각 성능이 향상된 고효율 냉수기
CN111108015A (zh) 2017-09-13 2020-05-05 形状集团 具有管状外围壁的车辆电池托盘
US10661646B2 (en) 2017-10-04 2020-05-26 Shape Corp. Battery tray floor assembly for electric vehicles
WO2019169080A1 (en) 2018-03-01 2019-09-06 Shape Corp. Cooling system integrated with vehicle battery tray
US11688910B2 (en) 2018-03-15 2023-06-27 Shape Corp. Vehicle battery tray having tub-based component
DE102018116169B4 (de) * 2018-07-04 2022-02-24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Luftfahrzeug
DE102018219250A1 (de) * 2018-11-12 2020-05-14 Mahle Lnternational Gmbh Akkumulatoranordnung
US10801789B2 (en) 2019-02-05 2020-10-13 Senior Uk Limited Heat exchangers with improved fluid distribution
US10935330B2 (en) 2019-03-20 2021-03-02 Senior Uk Limited Heat exchangers capable of bidirectional fluid flow
JP7413676B2 (ja) * 2019-08-08 2024-01-16 スズキ株式会社 空気流通装置
CN110581239A (zh) * 2019-08-12 2019-12-17 江苏金坛绿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箱
US11271259B2 (en) * 2019-09-04 2022-03-08 Baidu Usa Llc Airflow management for battery module cooling
CN113471584B (zh) * 2020-03-31 2024-05-28 东莞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包及电动车辆
CN211907533U (zh) * 2020-05-21 2020-11-10 合肥阳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储能电站及其散热设备
CN113013529B (zh) * 2021-02-18 2022-07-26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风冷电池冷却系统及冷却流道设计方法
CN113036262A (zh) * 2021-03-09 2021-06-25 宁波大学 电池模组均衡散热装置
CN113488709A (zh) * 2021-06-04 2021-10-08 天津市捷威动力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电池包hev系统总成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82542B1 (en) * 1999-03-03 2002-11-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Integrated sealed secondary battery
CN1812182A (zh) * 2004-10-28 2006-08-02 三星Sdi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模块和用于二次电池模块的冷却单元
CN1848519A (zh) * 2005-03-25 2006-10-18 三星Sdi株式会社 可再充电电池模块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29077A (ja) 1984-07-19 1986-02-08 Sanyo Electric Co Ltd 燃料電池の冷却装置
JP4279932B2 (ja) * 1999-03-03 2009-06-1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集合型密閉二次電池
JP4242501B2 (ja) * 1999-03-03 2009-03-2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集合型密閉二次電池
KR100497147B1 (ko) 2000-02-08 2005-06-29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다중 중첩 전기화학 셀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JP2005116342A (ja) * 2003-10-08 2005-04-28 Toyota Motor Corp 組電池
KR100684830B1 (ko) 2004-10-28 2007-02-20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전지 모듈 및 전지 모듈용 냉각장치
US20060093901A1 (en) * 2004-10-28 2006-05-04 Gun-Goo Lee Secondary battery module and cooling apparatus for secondary battery module
KR100637461B1 (ko) 2004-10-28 2006-10-20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전지 모듈 및 전지 모듈용 냉각장치
KR20060102853A (ko) * 2005-03-25 2006-09-28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모듈
JP2006286519A (ja) 2005-04-04 2006-10-19 Toyota Motor Corp 電池パック
JP2006294336A (ja) * 2005-04-07 2006-10-26 Toyota Motor Corp 電池パック
KR20070043241A (ko) * 2005-10-20 2007-04-25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세미 패시브형 연료전지 시스템
KR20070043242A (ko) * 2005-10-20 2007-04-25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세미 패시브형 연료전지 시스템
DE602006016389D1 (de) * 2005-10-20 2010-10-07 Samsung Sdi Co Ltd Teilpassives Brennstoffzellensystem
KR100802767B1 (ko) * 2005-11-04 2008-02-12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하이브리드 차량의 배터리유닛 및 모터제어유닛 냉각시스템
US7892669B2 (en) * 2006-03-06 2011-02-22 Lg Chem, Ltd. Middle or large-sized battery module
KR100870457B1 (ko) 2006-05-22 2008-11-25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전지모듈
WO2007102672A1 (en) * 2006-03-06 2007-09-13 Lg Chem, Ltd. Battery module
KR100948002B1 (ko) * 2006-03-06 2010-03-18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중대형 전지모듈
KR100942985B1 (ko) 2007-03-21 2010-02-17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냉매 유량의 분배 균일성이 향상된 중대형 전지팩 케이스
KR101020587B1 (ko) * 2008-06-12 2011-03-09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냉매 유량의 분배 균일성이 향상된 중대형 전지팩 케이스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82542B1 (en) * 1999-03-03 2002-11-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Integrated sealed secondary battery
CN1812182A (zh) * 2004-10-28 2006-08-02 三星Sdi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模块和用于二次电池模块的冷却单元
CN1848519A (zh) * 2005-03-25 2006-10-18 三星Sdi株式会社 可再充电电池模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34227A (zh) 2012-01-25
EP2403049A2 (en) 2012-01-04
JP5538437B2 (ja) 2014-07-02
EP2403049A4 (en) 2014-03-05
JP2012519353A (ja) 2012-08-23
KR20100098312A (ko) 2010-09-06
WO2010098598A2 (ko) 2010-09-02
US8951655B2 (en) 2015-02-10
US20120088131A1 (en) 2012-04-12
WO2010098598A3 (ko) 2010-12-09
EP2403049B1 (en) 2016-11-09
KR101084972B1 (ko) 2011-1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34227B (zh) 具有改善的冷却剂流量分布均匀性的中大型电池组壳体
US9614260B2 (en) Battery pack of excellent cooling efficiency
CN102484297B (zh) 具有冷却结构的电池组
JP5384635B2 (ja) 優れた冷却効率の中型又は大型のバッテリーパックケース
CN102884671B (zh) 具有新型结构的电池组壳体
JP5747996B2 (ja) 優れた冷却効率を有する電池パック
US9972873B2 (en) Battery pack having novel cooling structure
JP6510633B2 (ja) 効率的な冷却構造の電池パックケース
US9312579B2 (en) Battery pack of excellent cooling efficiency
JP4860715B2 (ja) 冷媒流束の分配均一性が改善された中型又は大型バッテリーパックケース
US8852782B2 (en) Battery pack having novel structure
KR101656080B1 (ko) 우수한 냉각 효율성의 전지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207

Address after: Seoul, South Kerean

Patentee after: LG Energy Solution,Ltd.

Address before: Seoul, South Kerean

Patentee before: LG CHEM,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