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17670A - 软管夹 - Google Patents

软管夹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17670A
CN102317670A CN2009801568071A CN200980156807A CN102317670A CN 102317670 A CN102317670 A CN 102317670A CN 2009801568071 A CN2009801568071 A CN 2009801568071A CN 200980156807 A CN200980156807 A CN 200980156807A CN 102317670 A CN102317670 A CN 1023176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fastening
main body
grab
leaf sp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5680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17670B (zh
Inventor
森田直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iolax Inc
Original Assignee
Piolax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iolax Inc filed Critical Piolax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3176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176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176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176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33/00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hoses to rigid members; Rigid hose connectors, i.e. single members engaging both hoses
    • F16L33/02Hose-clips
    • F16L33/03Self-locking elastic cli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lamps And Clips (AREA)
  • Joints That Cut Off Fluids, And Hose Joints (AREA)

Abstract

一种软管夹,能可靠地抓住第一抓拿片及第二抓拿片来解除卡合,并能在与软管外周紧密接触的状态下进行夹紧固定。所述软管夹(10)具有板簧主体(12),在该板簧主体(12)的一端部形成有狭缝(16)及第一抓拿片(20),而在另一端部形成有插入片(29)及第二抓拿片(30)。在第一抓拿片(20)上形成有能与第二抓拿片(30)的、与第一抓拿片相对的面相反一侧的面卡合的卡定片(22),在第二抓拿片(30)上形成有对所述卡合状态进行保持的限位部。另外,卡定片(22)大致沿着板簧主体(12)的周向延伸,且其前端部(25)朝板簧主体(12)的半径方向的内侧弯曲,当用工具抓住两个抓拿片(20、30)时,使工具以不会卡在卡定片(22)的前端部(25)的方式朝第二抓拿片(30)移动。

Description

软管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例如在使用软管将汽车用的内部配管彼此连接时所采用的软管夹。
背景技术
目前,广泛地使用如下方法:在将用作汽车用的内部配管的管道彼此连接时,在管道的端部外周上覆盖可挠性的软管,再利用软管夹将该软管外周夹紧,由此将软管固定于管道。
作为上述软管夹,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软管夹,该软管夹具有环形的板簧主体,在该板簧主体的一端部形成有狭缝及第一抓拿片(日文:つまみ片),在板簧主体的另一端部形成有插入片及第二抓拿片,通过使两个抓拿片接近来使板簧主体直径变大,在上述第一抓拿片上形成有钩状的卡定片,该卡定片朝第二抓拿片延伸并在上述板簧主体的宽度方向上伸出,从而与第二抓拿片的、和第一抓拿片的相对面相反的面卡合,在上述第二抓拿片上形成有位于上述卡定片的上侧且在板簧主体的宽度方向上伸出的操作片,并形成有保持第二抓拿片与上述卡定片的卡合状态的限位部,上述卡定片在板簧主体直径缩小的自由状态下形成在相对于上述限位部在宽度方向上偏移并沿着周向观察时不重叠的位置上。
此外,当使两个抓拿片接近并使卡定片在宽度方向上靠近来与第二抓拿片卡合时,利用限位部来保持卡合状态,从而使板簧主体维持在直径扩大的状态下。在该状态下,两个抓拿片接近,并且为在卡定片的上侧配置有操作片的状态。
因此,通过用工具抓住两个抓拿片以使其进一步接近、用工具夹住操作片的一端和第一抓拿片的另一端、或以用工具将卡定片与操作片分开的方式使其它们远离等各种方法来使卡定片相对于第二抓拿片偏移,由此使板簧主体的直径弹性缩小,从而能将软管旋紧固定。
另外,在下述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软管夹,该软管夹由C字状的夹紧环和从该夹紧环的两端部交叉并在半径方向上立起的一对把手构成,一个把手具有导向槽的开口并呈拱状的宽度大尺寸,另一个把手呈能在上述导向槽内移动的宽度小尺寸,当夹紧环的直径在自由状态下缩小时,能夹紧软管,当使一对把手彼此接近时,使夹紧环直径扩大,在上述导向槽的靠一个把手的槽缘处设置可将另一个把手卡定成能卡合、脱开的卡定部,并在从该卡定部延伸出的导向槽的槽缘设有将另一个把手朝导向槽的开口方向引导的引导部。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07/108155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1-15949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软管夹的情况下,从第一抓拿片延伸出的钩状的卡定片旋入第二抓拿片的、和第一抓拿片的相对面相反一侧的面来与上述相反一侧的面卡合,因此,卡定片的前端部处于朝第二抓拿片的相反一侧的面的周向外侧突出的状态。
此外,上述软管夹能通过多种方法来解除第一抓拿片侧的卡定片与第二抓拿片的卡合,但在抓住两个抓拿片并使它们接近的解除方法中存在如下问题。即,由于卡定片的前端部朝第二抓拿片的相反一侧的面的周向外侧突出,因此,在想要抓住两个抓拿片的情况下,有时会错误地抓住第一抓拿片和从第一抓拿片延伸出的卡定片的前端部,从而无法使第一抓拿片与第二抓拿片接近,也就无法解除卡定片与第二抓拿片的卡合。
另一方面,在上述专利文献2的软管夹中,在夹紧环上形成有导向槽,在上述导向槽的靠一个把手的槽缘设有可将另一个把手卡定成能卡合、脱开的卡定部。此外,在夹紧环的直径扩大的情况下,另一个把手会与一个把手的卡定部卡合,而在夹紧环的直径缩小的状态下,设有卡定部的一个把手处于相对于另一个把手朝半径方向的外侧稍许浮起的状态。其结果是,当夹紧环的直径缩小来夹紧软管进行固定时,由于夹紧环的内周没有与软管全周紧密接触,因此,会有管道等与软管之间的密封性不够的情况。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可靠地抓住第一抓拿片及第二抓拿片来解除卡合,并能在与软管外周紧密接触的状态下进行夹紧固定的软管夹。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发明提供的软管夹具有弯曲形成为环状的板簧主体,在该板簧主体的一端部形成有沿着周向形成的狭缝和朝半径方向的外侧突出的第一抓拿片,在上述板簧主体的另一端部形成有插入片和第二抓拿片,其中,上述插入片被插入上述狭缝且能在上述狭缝内沿周向滑动,上述第二抓拿片从上述插入片的端部朝半径方向的外侧突出并与上述第一抓拿片相对配置,当从上述板簧主体处于直径缩小的自由状态起使上述第一抓拿片与上述第二抓拿片接近时,上述板簧主体克服其弹性力而直径扩大,其特征是,在上述第一抓拿片上形成有呈钩状的卡定片,该卡定片朝上述第二抓拿片延伸并在上述板簧主体的宽度方向上伸出,从而能与上述第二抓拿片的、和第一抓拿片相对的面相反一侧的面卡合,在上述第二抓拿片上形成有限位部,在上述卡定片与和上述第一抓拿片相对的面相反一侧的面卡合时,该限位部对该状态进行保持,在上述板簧主体处于直径缩小的自由状态下,上述卡定片的卡定部形成在相对于上述限位部在宽度方向上偏移且沿着周向观察时不重叠的位置,上述卡定片大致沿着上述板簧主体的周向延伸,且其前端部朝上述板簧主体的半径方向的内侧弯曲。
根据上述发明,当板簧主体从处于直径缩小的自由状态起克服弹性力而使第一抓拿片与第二抓拿片接近,并使卡定片在宽度方向上靠近以与第二抓拿片的相反一侧的面卡合时,可利用限位部对这种卡合状态进行保持,从而能在板簧主体的两端部在宽度方向上挠曲的状态下,使板簧主体维持在直径扩大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当在套设于管道等的软管外周配置软管夹,并用例如老虎钳、尖嘴钳等工具抓住第一抓拿片和第二抓拿片并使它们接近,使卡定片从第二抓拿片的相反一侧的面在周向上偏移来解除限位部的卡合保持时,在轴向上挠曲的板簧主体的两端部返回至原来的位置,而处于卡定片与第二抓拿片不卡合的位置。在该状态下慢慢地松开工具来使第一抓拿片与第二抓拿片张开并远离时,在板簧主体的弹性复原力的作用下,会使插入片在狭缝内滑动,来使板簧主体的直径缩小,因此,能将软管夹紧固定于管道等。
此外,在本发明中,由于与第二抓拿片卡合的卡定片大致沿着板簧主体的周向延伸,其前端部朝板簧主体的半径方向的内侧弯曲,因此,在使用老虎钳、尖嘴钳等工具抓住第一抓拿片和第二抓拿片并使它们接近时,即便在工具抓住第一抓拿片及其卡定片的前端部的情况下,也能以不会卡在卡定片的前端部的方式朝第二抓拿片移动,从而能可靠地抓住第一抓拿片和第二抓拿片来解除卡合。
另外,由于卡定片是从朝板簧主体的半径方向的外侧突出的第一抓拿片延伸出的,因此,使板簧主体的内周与所要夹紧的软管的全周紧密接触,从而能将软管夹紧到管道等上,并能提高与管道等连接的软管的密封性等。
另外,由于卡定片沿着板簧主体的周向延伸至其前端部,即卡定片与板簧主体大致平行地延伸至其前端部,因此,能使卡定片的卡定部以大致垂直的角度与第二抓拿片的、和第一抓拿片相对的面相反一侧的面抵接,从而能提高对第二抓拿片的卡合力。
此外,由于卡定片的卡定部以大致垂直的角度与第二抓拿片的上述相反一侧的面抵接,因此,即便使卡定片与第二抓拿片卡合,也能防止软管夹的较高的圆度变形,从而能确保软管夹的内径较大,因而,在将软管夹配置于软管外周,将软管套设在管道的端部,并使软管夹移动至所要夹紧的位置时,能容易地穿过因设于管道的端部外周的环状的肋(鼓出部)而使软管隆起的部分。
与此相对,当使卡定片从第一抓拿片朝板簧主体的半径方向的内侧斜向延伸,以使其与第二抓拿片的、和第一抓拿片相对的面相反一侧的面卡合时,若使卡定片与第二卡定片卡合,则卡定片对第二抓拿片的卡合力为斜向作用,由此可能会使第二抓拿片被朝外径侧按压来使软管夹的较高的圆度变形。因此,当将软管夹配置于软管外周,将软管套设在管道的端部,并使软管夹移动至所要旋紧的位置时,有时无法穿过因设于管道的端部外周的环状的肋(鼓出部)而使软管隆起的部分。
本发明的第二发明提供的软管夹是在上述第一发明的软管夹的基础上,上述卡定片的基部侧呈朝上述第二抓拿片侧在宽度方向上扩展的锥状,当使第一抓拿片与第二抓拿片接近时,上述第二抓拿片与上述卡定片的在宽度方向上扩展的基部侧接触并在宽度方向上移动以远离上述卡定片。
根据上述发明,当使第一抓拿片与第二抓拿片接近时,上述第二抓拿片与上述卡定片的在宽度方向上扩展的基部侧接触并在宽度方向上移动以远离上述卡定片,因此,能使第二抓拿片可靠地移动至与第一抓拿片的卡定片不干涉的位置。
本发明的第三发明提供的软管夹是在上述第一发明或第二发明的软管夹的基础上,上述卡定片的最前端部的宽度因切除了上述卡定部侧的侧缘而形成为比上述卡定片的设有卡定部的部分的宽度窄。
根据上述发明,当解除了卡定片与第二抓拿片的卡合,在板簧主体的弹性复原力的作用下,插入片在狭缝内滑动从而使弹簧主体直径缩小时,能防止卡定片的最前端部与在狭缝内滑动的第二抓拿片干涉,从而能使板簧主体的直径顺畅地缩小。
本发明的第四发明提供的软管夹是在上述第一发明至第三发明中任一发明的软管夹的基础上,上述卡定片的最前端部是朝向上述板簧主体的位于上述第一抓拿片侧的端部处的狭缝内弯曲并形成为位于与围住上述狭缝的板簧主体的外周面大致相同的位置、或位于比该位置更靠上述板簧主体的半径方向的内侧。
根据上述发明,由于卡定片的最前端部位于与板簧主体的外周面大致相同的位置、或位于比该位置更靠板簧主体的半径方向的内侧,因此,当用老虎钳、尖嘴钳等工具抓住第一抓拿片和第二抓拿片并使它们接近时,工具不易被卡定片的前端部卡住。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与第二抓拿片卡合的卡定片大致沿着板簧主体的周向延伸,其前端部朝板簧主体的半径方向的内侧弯曲,因此,当用工具抓住第一抓拿片和第二抓拿片并使它们接近时,能使工具以不会卡在卡定片的前端部的方式朝第二抓拿片移动,从而能可靠地抓住第一抓拿片和第二抓拿片来解除卡合。
另外,由于卡定片是从朝板簧主体的半径方向的外侧突出的第一抓拿片延伸出的,因此,使板簧主体的内周与软管全周紧密接触,从而能将软管夹紧到管道等上,并能提高与管道等连接的软管的密封性等。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的软管夹的一实施方式,其是在直径扩大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在上述软管夹中使第一抓拿片与第二抓拿片接近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上述软管夹在直径缩小的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将上述软管夹展开为平面状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5是上述软管夹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
图6是上述软管夹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7是上述软管夹在直径扩大的状态下的主视图。
图8是上述软管夹在直径扩大的状态下的后视图。
图9是上述软管夹在直径扩大的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10是上述软管夹在直径扩大的状态下的仰视图。
图11是上述软管夹在直径扩大的状态下的右侧视图。
图12是上述软管夹在直径扩大的状态下的左侧视图。
图13是沿图9的A-A箭头线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10 软管夹(夹子)
12 板簧主体
16 狭缝
20 第一抓拿片
22 卡定片
25 前端部
25a 最前端部
27a 卡定部
27b 侧缘
29 插入片
30 第二抓拿片
32 凹槽(狭缝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13对本发明的软管夹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图7~图13中,用实线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特征部分。假使在外观设计申请中进行了改变,用实线表示的部分是作为局部外观而想要求享受外观设计专利权的部分,图7~图9及图11~图13所示的点划线则是仅表示作为局部外观而想要求享受外观设计专利权的部分与其他部分的边界的线。
例如,在汽车等的内部配置有各种配管,但为了将这些配管彼此连结,采用由橡胶等材质制成的可挠性软管。如图1~图3所示,本发明的软管夹10(以下,称为“夹子10”)被配置于覆盖在管道、导管等配管P的一端部上的软管H的外周,用于将该软管H的外周夹紧以将软管H固定于配管P上。
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夹子10是通过将带状的金属板冲裁弯曲成规定形状而形成的(参照图4),其具有弯曲形成为环状的板簧主体12,在该板簧主体12的一端部形成有第一抓拿片20,在另一端部形成有第二抓拿片30。板簧主体12在其自由状态下,第一抓拿片20与第二抓拿片30在周向上远离而处于直径缩小的状态(参照图3),当克服板簧主体12的弹性力而使第一抓拿片20与第二抓拿片30接近时,板簧主体12处于直径扩大的状态(参照图1)。在上述板簧主体12的周向上的中间部设有多个长孔14。利用该长孔14使板簧主体12的应力分布均匀。
以下,对板簧主体12的两端部的形状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在板簧主体12的一端部形成有在周向上具有规定长度的狭缝16。此外,在上述狭缝16的前端侧将板簧主体12的一端部折曲并使其朝半径方向的外侧突出,由此形成呈拱形的第一抓拿片20。当将图4与图11结合参照时,狭缝16的两内侧缘16a、16a呈宽度朝板簧主体12的一端部侧逐渐变宽的锥形。其结果是,使得板簧主体12的另一端部的后述插入片29能容易地插入狭缝16内。
在上述第一抓拿片20上形成有呈钩状的卡定片22,该卡定片22朝第二抓拿片30延伸并在板簧主体12的宽度方向上伸出,从而能与第二抓拿片30的、和第一抓拿片20相对的面相反一侧的面卡合。参照图1~图6对该卡定片22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卡定片22具有:基部23,该基部23从第一抓拿片20的上壁部21朝向第二抓拿片30、大致沿着板簧主体12的周向并与狭缝16的两侧部大致平行地延伸;以及前端部25,该前端部25从上述基部23的前端朝板簧主体12的半径方向的内侧弯曲。
上述基部23具有:根部23a,该根部23a从上述上壁部21的宽度方向一侧的下缘被延伸设置;以及臂部23b,该臂部23b从上述根部23a的宽度方向一侧呈直线状地延伸出一定宽度。在上述根部23a的靠板簧主体12的宽度方向中心侧的侧缘上形成有朝第一抓拿片20侧在宽度方向上扩展的锥部23c(参照图4、图5、图9)。当从图1、图5所示的状态使第一抓拿片20与第二抓拿片30接近时,该锥部23c起到使第二抓拿片30与上述锥部23c接触而使第二抓拿片30在宽度方向上容易移动来与卡定片22脱开的作用。
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前端部25从上述基部23的臂部23b的前端以朝板簧主体12的半径方向的内侧弯曲的方式延伸出,前端部25的最前端部25a呈在圆弧状上带有圆角的形状。如图6所示,该最前端部25a朝向板簧主体12的位于第一抓拿片20侧的端部处的狭缝16内弯曲并形成为位于与围住该狭缝16的板簧主体12的外周面大致相同的位置、或位于比该外周面更靠板簧主体12的半径方向内侧的位置来使该最前端部25a能进入狭缝16内。
另外,在前端部25的一侧部朝狭缝16的内侧形成有在板簧主体12的宽度方向上突出的钩部27。该钩部27的前端部朝第一抓拿片20突出,由此形成卡定部27a。此外,卡定部27a与后述的凹槽32卡合,该凹槽32形成在第二抓拿片30的、与第一抓拿片20的相对面相反一侧的面上。
此外,卡定片25的最前端部25a因切除卡定部27a侧的侧缘25b而使宽度变窄。在本实施方式中,被切除成宽度从钩部27朝最前端部25a逐渐变窄的锥形。通过如上所述使卡定片25的最前端部25a的宽度变窄,从而在板簧主体12的直径缩小时,可使卡定片25的最前端部25a不与插入片29干扰。
另一方面,在板簧主体12的另一端部形成有插入片29,该插入片29被插入上述狭缝16内,并在板簧主体12的直径扩大或缩小时,能在狭缝16内沿周向滑动。如图4、图5所示,该插入片29前端的稍靠前侧的部分被切除到朝向卡定片25侧的一侧部29a与板簧主体12的中心线C(参照图4)接近的位置上。此外,该插入片29的包括一侧部29a的端部朝板簧主体12的半径方向的外侧折曲,从而形成第二抓拿片30,该第二抓拿片30与上述第一抓拿片20相对配置。
另外,从第二抓拿片30的突出的前端部朝向板簧主体12的宽度方向一侧(靠近卡定片22的方向)突出设置有突片31,从而能用老虎钳、尖嘴钳等工具容易抓住第二抓拿片30。
如图2、图5、图6所示,在第二抓拿片30的、与和第一抓拿片20相对的面相反一侧的面(以下,称为“第二抓拿片30的外表面”)上形成在第二抓拿片30的厚度方向上具有规定深度的凹槽32。在该凹槽32的周缘上与上述卡定片22的卡定部27a卡合,并对这种卡合状态进行保持。即,在该实施方式中,凹槽32为本发明的限位部。限位部并不限于凹槽形状,也可以是限制卡定部27a移动的突起形状等,只要是能对卡定片22与第二抓拿片30的卡合状态进行保持的形状便可。
此外,板簧主体12在直径缩小的自由状态下,设于第一抓拿片20的卡定片22的卡定部27a与第二抓拿片30的凹槽32形成于在宽度方向上偏移而沿着周向观察时不重叠的位置。因此,当使卡定部27a与凹槽32卡合时,使第一抓拿片20与第二抓拿片30接近并使板簧主体12在宽度方向上挠曲来卡合,以使卡定部27a与凹槽32匹配。另外,在卡定部27a与凹槽32卡合的状态下,当使第一抓拿片20与第二抓拿片30接近来解除上述卡合时,通过板簧主体12的弹性力来矫正上述挠曲,使得卡定部27a和凹槽32位于沿着周向观察时不重叠的位置,因此,当就这样松开第一抓拿片20及第二抓拿片30时,插入片29在狭缝16内滑动,从而能使板簧主体12的直径缩小。
接着,对使用由上述结构构成的夹子10来将软管H夹紧固定于配管P时的步骤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第一抓拿片20与第二抓拿片30彼此离开,从板簧主体12在处于自由状态且直径缩小的状态下,利用老虎钳、尖嘴钳等工具抓住第一抓拿片20及第二抓拿片30,并克服板簧主体12的弹性复原力来在周向上将其夹住。此外,使卡定片22的前端部25朝第二抓拿片30的从第一抓拿片20观察时的背面侧突出,并使板簧主体12在宽度方向上挠曲,从而使卡定部27a与凹槽32匹配,由此使卡定部27a与凹槽32卡合。其结果是,利用作为限位部的凹槽32来保持卡定部27a的卡合状态,能将板簧主体12维持在直径扩大的状态(参照图1)。
在该状态下,将夹子10配置在安装于配管P的一端部外周的软管H的外周上。此外,使用老虎钳、尖嘴钳等工具T抓住直径扩大的夹子10的第一抓拿片20及第二抓拿片30并使其接近,但此时由于卡定片22朝第二抓拿片30的背面侧突出,因此,有时使用工具T抓住第一抓拿片20和卡定片22的前端部25。
本发明的夹子10形成为以下结构:卡定片22大致沿着板簧主体12的周向延伸,且其前端部25朝板簧主体12的半径方向内侧弯曲。因此,如图6的双点划线所示,即使工具T抓住第一抓拿片20和卡定片22的前端部25,工具T的一个前端部以不会卡在卡定片22的前端部25上的方式朝第二抓拿片30移动,因此,如图6的实线所示,能可靠地抓住第一抓拿片20和第二抓拿片30,从而能顺畅地进行卡合解除作业。
然而,形成于该夹子10上的卡定片22不是从第一抓拿片20的规定位置,朝着板簧主体12的外周面并向斜下方延伸的结构,而是如上所述具有大致沿着板簧主体12的周向延伸的部分,且前端部25朝板簧主体12的半径方向内侧弯曲。
这样,由于该夹子10的卡定片22具有沿着板簧主体12的周向延伸的部分,因此,能使卡定片22以接近于直角的角度来与第二抓拿片30的背面卡合(参照图6)。其结果是,使卡定部27a与第二抓拿片30的背面斜接触来防止在径向上滑动,从而能使卡定部27a与第二抓拿片30的凹槽32紧紧卡合,并能将板簧主体12维持在直径扩大的状态。
另外,朝板簧主体12的半径方向内弯曲的卡定片22的前端部25的外表面成为平缓的圆弧状的曲面(参照图6)。因此,如上所述,能以不会卡在卡定片22的前端部25的方式将朝卡定片22的外表面侧移动的工具T的前端部顺畅地引导至第二抓拿片30。
此外,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定片22的最前端部25a朝板簧主体12的位于第一抓拿片20侧的端部处的狭缝16内弯曲,由此形成在位于比围住该狭缝16的板簧主体12的外周面更靠板簧主体12的半径方向的内侧。因此,如上所述,当用工具T将第一抓拿片20与第二抓拿片30抓住并使其接近时,能使工具T不易被卡定片22的前端部25卡住,从而能进一步可靠地抓住第一抓拿片20及第二抓拿片30。
此外,如上所述,在紧紧地抓住两个抓拿片20、30后,若使它们进一步接近时,则能使卡定片22的卡定部27a脱离凹槽32,从而解除卡定片22与第二抓拿片30的卡合。此外,当使第一抓拿片20与第二抓拿片30接近时,第二抓拿片30会与卡定片22的基部23侧的锥部23c滑动接触并在宽度方向上移动以使第二抓拿片30远离卡定片22,从而如图2所示能使第二抓拿片30可靠地移动至与第一抓拿片20的卡定片22不干涉的位置上。
当在上述状态下慢慢地松开工具T来使第一抓拿片20与第二抓拿片30张开并远离时,在板簧主体12的弹性复原力的作用下使插入片29在狭缝16内滑动,并使板簧主体12直径缩小,因此,能将软管H夹紧固定于配管P。
此时,由于设于该夹子10的卡定片22从朝板簧主体12的半径方向的外侧突出的第一抓拿片20延伸出,因此,使板簧主体12的内周与所要夹紧的软管H的全周紧密接触,从而能将软管H夹紧到配管P上,并能提高与配管P连接的软管H的密封性等。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卡定片22的最前端部25a因切除了卡定部27a侧的侧缘25b而使得宽度变窄,因此,形成为宽度比切除了板簧主体12的宽度方向中心侧的侧缘27b且设有卡定部27a的部分的宽度更窄。因此,如上所述,当板簧主体12的直径从扩大的状态开始缩小时,能防止卡定片22的最前端部25a与在狭缝16内滑动的第二抓拿片30干涉的情况,从而能使板簧主体12的直径顺畅地缩小。

Claims (4)

1.一种软管夹,具有弯曲形成为环状的板簧主体,
在该板簧主体的一端部形成有沿着周向形成的狭缝和朝半径方向的外侧突出的第一抓拿片,
在所述板簧主体的另一端部形成有插入片和第二抓拿片,其中,所述插入片被插入所述狭缝且能在所述狭缝内沿周向滑动,所述第二抓拿片从所述插入片的端部朝半径方向的外侧突出并与所述第一抓拿片相对配置,
当从所述板簧主体处于直径缩小的自由状态起使所述第一抓拿片与所述第二抓拿片接近时,所述板簧主体克服其弹性力而直径扩大,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抓拿片上形成有呈钩状的卡定片,该卡定片朝所述第二抓拿片延伸并在所述板簧主体的宽度方向上伸出,从而能与所述第二抓拿片的、和第一抓拿片相对的面相反一侧的面卡合,
在所述第二抓拿片上形成有限位部,在所述卡定片与和所述第一抓拿片相对的面相反一侧的面卡合时,该限位部对该状态进行保持,
在所述板簧主体处于直径缩小的自由状态下,所述卡定片的卡定部形成在相对于所述限位部在宽度方向上偏移且沿着周向观察时不重叠的位置上,所述卡定片大致沿着所述板簧主体的周向延伸,且其前端部朝所述板簧主体的半径方向的内侧弯曲。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管夹,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定片的基部侧呈朝所述第二抓拿片侧在宽度方向上扩展的锥状,当使第一抓拿片与第二抓拿片接近时,所述第二抓拿片与所述卡定片的在宽度方向上扩展的基部侧接触并在宽度方向上移动以远离所述卡定片。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软管夹,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定片的最前端部的宽度因切除了所述卡定部侧的侧缘而形成为宽度比所述卡定片的设有卡定部的部分的宽度窄。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软管夹,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定片的最前端部是朝向所述板簧主体的位于所述第一抓拿片侧的端部处的狭缝内弯曲并形成为位于与围住所述狭缝的板簧主体的外周面大致相同的位置、或位于比该位置更靠所述板簧主体的半径方向的内侧。
CN200980156807.1A 2009-02-13 2009-08-21 软管夹 Active CN1023176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31952 2009-02-13
JP2009031952 2009-02-13
PCT/JP2009/064642 WO2010092702A1 (ja) 2009-02-13 2009-08-21 ホースクランプ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17670A true CN102317670A (zh) 2012-01-11
CN102317670B CN102317670B (zh) 2014-03-12

Family

ID=425615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56807.1A Active CN102317670B (zh) 2009-02-13 2009-08-21 软管夹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203471B2 (zh)
CN (1) CN102317670B (zh)
WO (1) WO2010092702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78362A (zh) * 2013-07-02 2016-03-02 株式会社东乡制作所 软管夹
CN105683641A (zh) * 2013-10-31 2016-06-15 株式会社东乡制作所 软管夹
CN111322473A (zh) * 2018-12-17 2020-06-23 卡约公司 包括带件和在其上添加的两个紧固凸耳的紧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2000717A1 (de) * 2012-01-14 2013-07-18 Norma Germany Gmbh Federbandschelle
WO2015119133A1 (ja) 2014-02-04 2015-08-13 株式会社パイオラックス ホースクランプ
JP2024067654A (ja) * 2022-11-07 2024-05-17 株式会社東京精密 測定ヘッド及びそれに用いられる揺動支点部材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83580U (ja) * 1992-04-13 1993-11-12 株式会社東郷製作所 ホースクリップ
JPH08178155A (ja) * 1994-12-22 1996-07-12 Togo Seisakusho:Kk ホースクリップ
EP1050705A1 (en) * 1999-05-07 2000-11-08 Togo Seisakusyo Corporation Hose clip
CN2490392Y (zh) * 2001-03-17 2002-05-08 十堰融丰科工贸有限公司 卡箍
CN1420975A (zh) * 2000-09-26 2003-05-28 汉斯厄蒂克机械和设备工厂有限公司 软管夹紧装置
CN2665494Y (zh) * 2003-12-30 2004-12-22 哈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层弹性环箍
JP2006038092A (ja) * 2004-07-27 2006-02-09 Togo Seisakusho Corp ホースクランプ
WO2007108155A1 (ja) * 2006-03-17 2007-09-27 Piolax Inc. ホースクランプ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83580U (ja) * 1992-04-13 1993-11-12 株式会社東郷製作所 ホースクリップ
JPH08178155A (ja) * 1994-12-22 1996-07-12 Togo Seisakusho:Kk ホースクリップ
EP1050705A1 (en) * 1999-05-07 2000-11-08 Togo Seisakusyo Corporation Hose clip
CN1420975A (zh) * 2000-09-26 2003-05-28 汉斯厄蒂克机械和设备工厂有限公司 软管夹紧装置
CN2490392Y (zh) * 2001-03-17 2002-05-08 十堰融丰科工贸有限公司 卡箍
CN2665494Y (zh) * 2003-12-30 2004-12-22 哈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层弹性环箍
JP2006038092A (ja) * 2004-07-27 2006-02-09 Togo Seisakusho Corp ホースクランプ
WO2007108155A1 (ja) * 2006-03-17 2007-09-27 Piolax Inc. ホースクランプ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78362A (zh) * 2013-07-02 2016-03-02 株式会社东乡制作所 软管夹
CN105378362B (zh) * 2013-07-02 2018-01-02 株式会社东乡制作所 软管夹
US10005600B2 (en) 2013-07-02 2018-06-26 Togo Seisakusyo Corporation Hose clamp
CN105683641A (zh) * 2013-10-31 2016-06-15 株式会社东乡制作所 软管夹
US9764883B2 (en) 2013-10-31 2017-09-19 Togo Seisakusyo Corporation Hose clamp
US10081468B2 (en) 2013-10-31 2018-09-25 Togo Seisakusyo Corporation Hose clamp
CN111322473A (zh) * 2018-12-17 2020-06-23 卡约公司 包括带件和在其上添加的两个紧固凸耳的紧固装置
CN111322473B (zh) * 2018-12-17 2023-08-29 卡约公司 包括带件和在其上添加的两个紧固凸耳的紧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0092702A1 (ja) 2010-08-19
JP5203471B2 (ja) 2013-06-05
CN102317670B (zh) 2014-03-12
JPWO2010092702A1 (ja) 2012-08-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17670B (zh) 软管夹
US8127406B2 (en) Hose clamp
JP5701593B2 (ja) 2ピースクリップ
CN103054621A (zh) 夹片单元及使用该夹片单元的结扎装置
JP4588356B2 (ja) 胃瘻形成管用伸展具
JP4837704B2 (ja) ホースクランプ
WO2011033932A1 (ja) ホースクランプ
CN111033062B (zh) 卡夹
JP4167243B2 (ja) ホースクランプ
JP6148741B2 (ja) ホースクランプ
JP2012107755A (ja) ホースクランプ
JP2007283080A (ja) 内視鏡用クリップ
JP4491589B2 (ja) 内視鏡用クリップ装置
JP4963135B2 (ja) ホースクランプ
CN103299119A (zh) 软管夹
JP5073116B2 (ja) ホースクランプ
KR20120005863U (ko) 걸림고정식 밴드 클램프
CN109561979A (zh) 嵌甲矫正器
CN214368361U (zh) 管状连接装置
JP6116156B2 (ja) 圧力管路のための接続装置
JP2012150034A (ja) オイルレベルゲージ
CN112513507A (zh) 软管夹
JP2009039465A (ja) 内視鏡の配管接続部
JP2018029832A (ja) 切断具
JP2005114037A (ja) 弾性板金製クランプ部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