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07558B - 标签发放装置 - Google Patents

标签发放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07558B
CN102307558B CN201080006852.1A CN201080006852A CN102307558B CN 102307558 B CN102307558 B CN 102307558B CN 201080006852 A CN201080006852 A CN 201080006852A CN 102307558 B CN102307558 B CN 10230755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bel
section
accommodation section
dispensing device
medicament tr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0685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07558A (zh
Inventor
小滨章臣
辻秀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yam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uyam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yam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Yuyam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3075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075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075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075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407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marking on special material
    • B41J3/4075Tape printers; Label prin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CLABELLING OR TAGGING MACHINE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 B65C3/00Labelling other than flat surfa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CLABELLING OR TAGGING MACHINE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 B65C9/00Details of labelling machines or apparatu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CLABELLING OR TAGGING MACHINE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 B65C9/00Details of labelling machines or apparatus
    • B65C9/08Label feeding
    • GPHYSICS
    • G07CHECKING-DEVICES
    • G07BTICKET-ISSUING APPARATUS; FARE-REGISTERING APPARATUS; FRANKING APPARATUS
    • G07B1/00Machines for printing and issuing ticke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dical Preparation Storing Or Oral Administration Devices (AREA)
  • Label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标签发放装置(1)中,位置被固定的托盘保持部(21)保持具有区段(11a~11d)的药品托盘(8)。在托盘保持部(21)的上方配置有位置被固定的第一和第二打印部(22A、22B),在它们中间配置有可动的堆放机(23)。堆放机(23)配置于“基准位置”、“右移位位置”、“左移位位置”中的任一位置。反复进行从第一和第二打印部(22A、22B)向堆放机(23)的第一和第二标签容纳室(32A、32B)供给标签(L)的供给动作,以及使第一和第二标签容纳室(32A、32B)成为打开状态而使标签(L)落在药品托盘(8)的区段(11a~11d)的排出动作。能够实现高效的标签(L)的发放。

Description

标签发放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向药品托盘发放标签的标签发放装置。
背景技术
公知有一种药品供给系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其结构为,向在托盘输送线(line)输送的药品托盘发放注射剂等药品,进而利用标签发放装置,由打印机在标签上印制与药品对应的信息,发放至药品托盘。对于药品托盘,除了内部未划分区段的结构之外,还已知有利用隔板等将内部划分成多个区段的结构。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以划分成多个区段的药品托盘为对象的标签发放装置。
但是,在该专利文献2的标签发放装置中,通过使药品托盘移动,实现向各区段投入标签,因此,难以高效率地发放标签。另外,专利文献2对于在打印机的用纸不足(纸用尽)等情况产生时也能够使标签发放得以进行的情况,完全没有指出。另外,由于需要使尺寸大的药品托盘移动的专利文献2的标签发放装置必然大型化,所以在设置时需要足够的空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6-18356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10989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标签发放装置,其能够高效率地对划分成多个区段的药品托盘发放标签,在打印机的用纸不足(纸用尽)等情况产生时,也能够持续地进行发放,并且能够实现省空间化。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提供一种标签发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托盘保持部,其保持被划分成沿规定方向排列的多个区段的药品托盘;多个固定的印字部,其配置于上述托盘保持部的上方,对标签进行打印,从供给口供给打印完毕的上述标签;和分配部,其配置于上述托盘保持部和上述印字部之间,具备多个能够开闭的标签容纳部,且能够在上述规定方向移动,其中该标签发放装置进行:从上述印字部的上述供给口将上述标签供给至处于关闭状态的上述分配部的上述标签容纳部的供给动作;和将上述分配部的上述标签容纳部从关闭状态切换为打开状态,使上述标签落在被上述托盘保持部所保持的上述药品托盘的上述区段的发放动作。
药品托盘以固定状态保持于托盘保持部。即,不使药品托盘移动,实现标签投入分配部的各区段,因此,能够进行高效率的标签发放。另外,为了发放标签,药品托盘的移动、印字部的移动都不需要,只有分配部为了标签的发放而移动,所以能够实现装置小型化带来的省空间化(节约设置空间)。
优选的是,上述分配部的可动范围在被上述托盘保持部保持的上述盘的范围内。
根据该结构,分配部即使移动,也不会从被托盘保持部保持的药品托盘溢出(不会移动到托盘外),所以能够进一步实现省空间化。
结构也可以为,上述印刷部具备上述供给口排列在上述规定方向而配置的第一印刷部和第二印刷部,上述分配部具备排列在上述规定方向而配置的第一标签容纳部和第二标签容纳部。
根据该结构,即使在第一和第二印刷部中的一个印刷部因用纸不足(纸用尽)等问题而不能进行标签的供给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反复进行来自另一印刷部的标签的供给动作和该供给的标签的排出动作,向药品托盘的各区间发放标签。
更具体而言,在上述规定方向观察到的上述第一印刷部和上述第二印刷部的排列顺序,与在上述规定方向观察到的上述第一标签容纳部和上述第二标签容纳部的排列顺序相同,上述分配部能够沿上述规定方向移动至下述位置:基准位置,在此位置时上述第一标签容纳部位于上述第一印字部的上述供给口的下方,上述第二标签供给部位于上述第二印字部的上述供给口的下方;第一移位位置,在此位置时上述第一标签容纳部位于上述第二印字部的上述供给口的下方;和第二移位位置,在此位置时上述第二标签容纳部位于上述第一印刷部的上述供给口的下方。
根据该结构,通过从第一和第二印刷部向配置于基准位置、第一移位位置和第二移位位置的任一位置的分配部的第一和第二标签容纳室供给标签的供给动作,和使标签从配置于基准位置、第一移位位置和第二移位位置的任一位置的分配部的第一和第二标签容纳室落在药品托盘的任一区段的排出动作,向药品托盘的各区段发放标签,因此,能够高效率地进行标签发放。
被上述托盘保持部保持的上述盘具备在上述规定方向排列的第一至第四区段,在该情况下,反复进行下述动作将上述标签发放至向上述药品托盘的上述第一至第四区段:供给动作,其从上述第一印字部和上述第二印字部的至少任意一方,将上述标签供给至配置于上述基准位置、上述第一移位位置和上述第二移位位置中的任一位置的上述分配部的上述关闭状态的上述第一标签容纳室和上述第二标签容纳室的至少任意一方;和排出动作,其使配置于上述基准位置、上述第一移位位置和上述第二移位位置中的任一位置的上述标签容纳部成为上述打开状态,使上述标签从上述第一标签容纳室和上述第二标签容纳室中的至少任意一方,落在被上述托盘保持部保持的上述药品托盘的上述第一至第四区段中的至少一个区段。
优选在上述标签容纳部的承载上述标签的面设有凹凸形状。
根据该结构,从印刷部向标签容纳部供给的标签,和标签容纳部的承载标签的面的接触面积的面积减小。换言之,标签的载置于标签容纳部侧的面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加。其结果是,防止从印刷部供给的标签吸附在标签容纳部。通过该吸附防止结构,在标签容纳部从关闭状态切换为打开状态时,标签容纳部内的标签可靠地落在药品托盘的区段。即,利用在标签容纳部的承载标签的面上设计凹凸形状这种简易的结构,能够可靠地防止起因于吸附的标签发放动作错误。
结构也可以为,上述分配部具备:构成上述标签容纳部的底部,能够切换为上述打开状态和上述关闭状态的闸门;和以在厚度方向贯通上述闸门的方式形成的开口。
通过在闸门上设置开口,能减小由印刷部供给的标签和闸门的接触面积(增加标签的闸门侧的面和空气的接触面积),能防止标签吸附在闸门上。因此,在闸门从关闭状态切换为打开状态时,标签容纳部内的标签可靠地落在药品托盘的区段。即,利用在闸门上设置开口这种简易的结构,能够可靠地防止起因于吸附的标签发放动作错误。
优选的是,上述分配部具备插入部,当上述闸门处于上述关闭状态时,该插入部离开上述开口,当上述闸门为上述打开状态时,该插入部插入上述开口。
根据该结构,闸门为打开状态时,即使载置于闸门上的标签发生吸附,也能够通过从开口插入的插入部将标签强制性地从闸门上剥离而使其落在药品托盘的区段。也就是说,根据该结构,能够可靠地防止起因于吸附的标签发放动作错误。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标签发放装置,能够对划分成多个区段的药品托盘高效地发放标签,即使印刷机的用纸不足等发生时,也能够继续发放,同时能够实现省空间化。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标签发放装置的药品供给系统的示意平面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标签发放装置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标签发放装置的平面图;
图4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标签发放装置的正面图;
图5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标签发放装置的左侧面图;
图6是药品托盘和托盘保持部的立体图;
图7是托盘保持部的立体图;
图8是第一和第二打印部的立体图;
图9是堆放机的立体图;
图10是用于说明供给动作时的堆放机的“基准位置”、“右移位位置”及“左移位位置”的示意图;
图11是用于说明排出动作时的堆放机“基准位置”、“右移位位置”及“左移位位置”的示意图;
图12A是第一和第二打印部正常工作时的发放动作(第一次供给动作)的示意图;
图12B是第一和第二打印部正常工作时的发放动作(第一次排出动作)的示意图;
图12C是第一和第二打印部正常工作时的发放动作(第二次供给动作)的模式图;
图12D是第一和第二打印部正常工作时的发放动作(第二次排出动作)的示意图;
图13A是只有第一打印部正常工作时的发放动作(第一次供给动作)的示意图;
图13B是只有第一打印部正常工作时的发放动作(第一次排出动作)的示意图;
图13C是只有第一打印部正常工作时的发放动作(第二次供给动作)的示意图;
图13D是只有第一打印部正常工作时的发放动作(第二次排出动作)的示意图;
图13E是只有第一打印部正常工作时的发放动作(第三次供给动作)的示意图;
图13F是只有第一打印部正常工作时的发放动作(第三次排出动作)的示意图;
图13G是只有第一打印部正常工作时的发放动作(第四次供给动作)的示意图;
图13H是只有第一打印部正常工作时的发放动作(第四次排出动作)的示意图;
图14A是只有第二打印部正常工作时的发放动作(第一次供给动作)的示意图;
图14B是只有第二打印部正常工作时的发放动作(第一排出动作)的示意图;
图14C是只有第二打印部正常工作时的发放动作(第二次供给动作)的示意图;
图14D是只有第二打印部正常工作时的发放动作(第二次排出动作)的示意图;
图14E是仅有第二打印部正常工作时的发放动作(第三次供给动作)的示意图;
图14F是只有第二打印部正常工作时的发放动作(第三次排出动作)的示意图;
图14G是只有第二打印部正常工作时的发放动作{第四次供给动作}的示意图;
图14H是只有第二打印部正常工作时的发放动作(第四次排出动作)的示意图;
图15是从上方观察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标签发放装置的堆放机的立体图;
图16是从下方观察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标签发放装置的堆放机的立体图;
图17是一个闸门板的示意平面图;
图18是图17的XV111-XVIII线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表示具备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标签发放装置1的药品供给系统2。该药品供给系统2在连结药品托盘供给装置3和药品托盘排出装置4的托盘输送线10的中途配置有多台药品发放装置5、标签发放装置1、卡改写装置6和堆高升降机7。由药品托盘供给装置3供给的药品托盘8在托盘输送线10上输送,按顺序通过药品发放装置5、标签发放装置1、卡改写装置6和堆高升降机7后到达药品托盘排出装置4。
参照图6,药品托盘8是形成俯视呈矩形的有底筒状的塑料制的容器,在上方开口部形成有凸缘部(颚部)8a。另外,两侧面形成有槽等,通过安装隔板9,能够划分为与服用时期等对应的多个容纳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三个隔板9将药品托盘8内沿药品托盘8的输送方向(X轴方向)分成四个区段11a~11d。在附图中,对于区段11a~11d有时表示为“No1”~“No4”。
药品托盘供给装置3在托盘输送线10上顺次供给以层叠状态被容纳的多个药品托盘8。
药品发放装置5基于由服务器等输入的处方数据,例如一包一包地发放与在托盘输送线10输送的药品托盘8的各区段11a~11d对应的药品(例如,注射剂等)。
标签发放装置1将与由药品发放装置5发放的药品对应的标签发放至药品托盘8的各区段11a~11d。
卡改写装置6在设置于药品托盘8的识别卡上(未图示)印刷规定事项,即使已经印刷,也可重写其内容修改印刷(详细情况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2-165865号公报)。
堆高升降机7将容纳有药品等而被输送来的药品托盘8堆积起来待机,依次向药品托盘排出装置4供给(详细情况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2-240946号公报)。
药品托盘排出装置4由输送车(cart)待机部4a和托盘供给部4b构成,将容纳有药品和标签的药品托盘8依次收纳在空的配送用输送车(未图示)上(详细情况参照国际公开2005/105629号)。
以下,详细地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标签发放装置1。参照图2~图5,标签发放装置1具备托盘保持部21、第一打印部(第一印刷部)22A、第二打印部(第二印刷部)22B和堆放机(分配部)23。
参照图6和图7,托盘保持部21构成托盘输送线10的一部分,在标签发放过程中保持从卡改写装置6输送来的药品托盘8为固定状态,标签发放结束后,使其移动到堆高升降机7。
如图2最清楚地表示,第一和第二打印部22A、22B设置于在托盘保持部21的上方隔开间隔配置的共用的机台25。参照图8,第一和第二打印部22A、22B具备卷绕有用纸(打印用纸)的辊26、在从辊卷绕出的用纸上实施印字后切断而制作标签(在图12A~图1H中用符号L示意地表示)的打印机主体27。由第一和第二打印部22A、22B的打印机主体27切断的标签L分别从以上下方向贯通机台25的方式形成的第一供给孔(第一供给口)28A和第二供给孔(第二供给口)28B朝向堆放机23落下。如图10和图11中最清楚地表示,第一供给孔28A和第二供给孔28B在X轴方向(如上所述,由托盘保持部21保持的药品托盘8的区段11a~11d的排列方向)相邻配置,并且还错开与X轴方向正交的Y轴方向的位置而配置。
在标签发放装置1的动作过程中,第一和第二打印部22A、22B的机台25固定于一定的位置。在该固定状态下,如图2示意地表示,第一打印部22A的第一供给孔28A在由托盘保持部21保持的药品托盘8的位于图中从右起第二个区段11b的上方。另外,在其固定状态下,第二打印部22B的第二供给孔28B在由托盘保持部21保持的药品托盘8的位于图中从右起第三个区段11c的上方。换言之,第一打印部22A的第一供给孔28A和第二打印部22B的第二供给孔28B分别定位(位置校准)于被托盘保持部21保持的药品托盘8的区段11b和区段11c。
如图2中最清楚地表示,堆放机(stocker)23配置于托盘保持部21与第一和第二打印部22A、22B的机台25之间。具体而言,堆放机23在托盘保持部21的上方隔开容许后述的闸门41的开放的间隔而配置,且隔开容许相对于第一和第二打印部22A、22B的机台25的、后述的堆放机23自身的移动的间隔而配置。参照图9,堆放机23具备能够在沿被托盘保持部21保持的药品托盘8的区段11a~11d的排列方向(图中X轴方向)向水平延伸的一对导杆29、29上移动的滑架(carriage)30。该滑架30通过包含电动机和传动机构的公知的直动驱动机构31,能够在导杆29、29上移动。如后述,滑架30(堆放机23)利用直动驱动机构31移动,由此配置于三个位置的任一位置。
在滑架30上同时设置有上端开口的第一标签容纳室32A和第二标签容纳室32B。第一标签容纳室32A和第二标签容纳室32B在被托盘保持部21保持的药品托盘8的区段11a~11d的排列方向相邻配置,其间配置有分离为两部分的主隔壁34a、34b。另外,在滑架30上设置有在与主隔壁34a、34b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副隔壁35。第一标签容纳室32A由该副隔壁35分割(分隔)成第一副室36a和第二副室3b。同样,第二标签容纳室32B内由副隔壁35分割成第三副室36c和第四副室36d。在附图中有时对第一~第四副室36a~36d分别以“Od”、“Ev’”、“Ev”、“Od’”表示。如图10和图11中最清楚地表示,在药品托盘8的区段11a~11d的排列方向(X方向)观察时,第一和第二打印部22A、22B的第一和第二供给口28A、28B的排列顺序、以及第一和第二标签容纳部32A、32B的排列顺序都与药品托盘8的区段11a~11d的排列顺序相同。
第一标签容纳室32A和第二标签容纳室32B的底部由闸门41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闸门41具备两个闸门板42a、42b。如图9和图11中最清楚地表示,一闸门板42a构成第一标签容纳室32A的第一副室36a和第二标签容纳室32B的第四副室36d的底部。另外,另一闸门板42b构成第一标签容纳室32A的第二副室36b和第二标签容纳室32B的第三副室36c的底部。两个闸门板42a、42b以绕基端侧向X轴方向延伸的轴33能够转动的方式与滑架30连结。通过包含电动机和传动机构的公知的转动驱动机构43,闸门板42a、42b转动,从而使闸门41能够切换为闭锁第一标签容纳室32A和第二标签容纳室32B的下端开口的关闭状态,和打开第一标签容纳室32A和第二标签容纳室32B的下端开口的打开状态。如果闸门41处于关闭状态,则在第一和第二标签容纳室32A、32B内(第一~第四副室36a~36d内)保持标签L,闸门41为打开状态时,第一和第二标签容纳室32A、32B内(第一~第四副室36a~36d内)的标签L向下方落下。
参照图9,载置标签L的各闸门板42a、42b的上表面不是简单地平面,而设有凹凸形状。具体而言,在闸门板42a、42b的上表面,对第一~第四副室36a~36d各安装有三条细长带状的防吸附板101。通过设置这些防吸附板101,容纳于第一和第二标签容纳室32A、32B的标签L与闸门板42a、42b的上表面的接触面积减小。换言之,标签L的下表面(载置于闸门板42a、42b的面)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加。其结果是,防止标签L吸附在闸门板42a、42b的上表面。对于防吸附板101的具体的形状等,在后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
主隔壁34a、34b固定于闸门板42a、42b,随着闸门板42a、42b的转动,主隔壁34a、34b也移动。另一方面,副隔壁35固定于滑架30,无论闸门板42a、42b是打开还是关闭,都保持一定(固定)位置。
由第一和第二打印部22A、22B供给的标签L经由第一和第二供给孔28A、28B,落在堆放机23,详细而言是落在闸门41为关闭状态的第一和第二标签容纳室32A、32B(第一~第四副室36a~36d)而被容纳(供给动作)。容纳于堆放机23详细而言是第一和第二标签容纳室32A、32B(第一~第四副室36a~35d)的标签L在闸门41从关闭状态切换为打开状态时,从第一和第二标签容纳室32A、32B(第一~第四副室36a~36d)落在由托盘保持部21保持的药品托盘8的区段11a~11d(排出动作)。通过反复进行供给动作和排出动作,向由托盘保持部21保持的药品托盘8的区段11a~11d发放标签L。如上所述,利用防吸附板101防止标签L吸附在闸门板42a、42b,因此,闸门41从关闭状态切换为打开状态时,第一和第二标签容纳室32A、32B内的标签L可靠地落在药品托盘8的区段11a~11d内,不会发生起因于吸附在闸门板42a、42b的排出动作错误。
参照图10和图11,在供给动作和排出动作的任一动作中,堆放机23利用直动驱动机构31移动,从而配置于三个位置即“基准位置”、“右移位位置(第一移位位置)”及“左移位位置(第二移位位置)”的任一位置。
在“基准位置”,堆放机23的第一标签容纳室32A(第一和第二副室36a、36b)定位于被托盘保持部21保持的药品托盘8的区段11b的上方,第二标签容纳室32B(第三和第四副室36c、36d)定位于由托盘保持部21保持的药品托盘8的区段11c的上方。另外,在“基准位置”中堆放机23的第一标签容纳室32A中第一副室36a定位于第一打印部22A的第一供给孔28A的下方,第二标签容纳室32B中第三副室36c定位于第二打印部22的第二供给孔28B的下方。
在“右移位位置”,堆放机23的第一标签容纳室32A(第一和第二副室36a、36b)定位于被托盘保持部21保持的药品托盘8的区段11a的上方,第二标签容纳室32B(第三和第四副室36c、36d)定位于被托盘保持部21保持的药品托盘8的区段11b的上方。另外,在“右移位位置”,堆放机23的第二标签容纳室32B中第四副室36d定位于第一打印部22A的第一供给孔28A的下方。
在“左移位位置”,堆放机23的第一标签容纳室32A(第一和第二副室36a、36b)定位于被托盘保持部21保持的药品托盘8的区段11c的上方,第二标签容纳室32B(第三和第四副室36c、36d)定位于被托盘保持部21保持的药品托盘8的区段11d上方。另外,在“左移位位置”,堆放机23的第一标签容纳室32A中第二副室36b定位于第二打印部22的第二供给孔28B的下方。
堆放机23的X方向(药品托盘8的区段11a~11d的配置方向)的可动范围是上述“右移位位置”和“左移位位置”之间。而且,如图10及图11所示,在“右移位位置”,堆放机23的第一标签容纳室32A侧(这些图中右侧)的端部与被托盘保持部21保持的药品托盘8的区段11a侧(这些图中右侧)的端部大体一致,另一方面,堆放机23的第二标签容纳室32B侧(这些图中左侧)的端部位于药品托盘8的左侧的端部的大幅靠内侧(区段11b、11d的边界附近)。另外,在“左侧移位位置”,堆放机23的第二标签容纳室32B侧的端部与被托盘保持部21保持的药品托盘8的区段11d侧的端部大体一致,另一方面,堆放机23的第一标签容纳室32A侧的端部位于药品托盘8的右侧的端部的大幅靠内侧(区段11a、11b的边界附近)。这样,堆放机23的X方向(药品托盘8的区段11a~11d的配置方向)的可动范围包含于被托盘保持部21保持的药品托盘28的X向的范围内。换言之,堆放机23不管位于X方向的可动范围内的哪一位置,俯视时也包含于药品托盘28内。即,堆放机23即使在X方向的可动范围内移动,也不会从被托盘保持部21保持的药品托盘8溢出(不会移动到托盘8之外),在这一点上能够实现标签发放装置1的省空间化。
参照图10虚线的箭头,在供给动作时,只要堆放机23处于“基准位置”,就能够从第一打印部22A的第一供给孔28A向第一标签容纳室32A的第一副室36a供给标签L,能够从第二打印部22B的第二供给孔28B向第二标签容纳室32B的第三副室36c供给标签L。另外,在供给动作时,只要堆放机23处于“右移位位置”,就能够从第一打印部22A的第一供给孔28A向第二标签容纳室32B的第四副室36d供给标签L。另外,在进行供给动作时,只要堆放机23处于“左移位位置”,就能够从第二打印部22B的第二供给孔28B向第一标签容纳室32A的第二副室36b供给标签L。
参照图11的虚线箭头,在进行排出动作时,如果堆放机23处于“基准位置”,则第一标签容纳室32A(第一和第二副室36a、36b)内的标签L落在被托盘保持部21保持的药品托盘8的区段11b而被容纳,第二标签容纳室32B(第三和第四副室36c,36d)内的标签L落在被托盘保持部21保持的药品托盘8的区段11c被容纳。另外,进行排出动作时,如果堆放机23处于“右移位位置”,则第一标签容纳室32A(第一和第二副室36a、36b)内的标签L落在被托盘保持部21保持的药品托盘8的区段11a而被容纳,第二标签容纳室32B(第三和第四副室36c、36d)内的标签L落在被托盘保持部21保持的药品托盘8的区段11b而被容纳。另外,在进行排出动作时,如果堆放机23处于“左移位位置”,则第一标签容纳室32A(第一和第二副室36a、36b)内的标签L落在被托盘保持部21保持的药品托盘8的区段11c而被容纳,第二标签容纳室32B(第三和第四副室36c、36d)内的标签L落在被托盘保持部21保持的药品托盘8的区段11d而被容纳。
下面,进一步具体说明标签发放装置的动作。
首先,参照图12A~图12D,对第一和第二打印部22A、22B均不会发生用纸不足(纸用尽)等情况而能够正常的供给标签L的情况进行说明。图12A和图12C表示供给动作,图12B和图12D表示其后的排出动作。
在图12A所示的第一次供给动作时,堆放机23处于“基准位置”。另外,闸门41为关闭状态。在该状态下,从第一打印部22A的第一供给孔28A向第一标签容纳室32A的第一副室36a供给标签L。另外,从第二打印部22B的第二供给孔28B向第二标签容纳室32B的第三副室36c供给标签L。第一次供给动作结束时,利用直动驱动机构31使堆放机23从“基准位置”向“右移位位置”移动。
接着,进行图12B所示的第一次排出动作。如上所述,堆放机23处于“右移位位置”。在该状态下,利用转动驱动机构43将闸门41从关闭状态切换为打开状态。其结果是,第一标签容纳室32A的第一副室36a内的标签L落在由托盘保持部21保持的药品托盘8的区段11a而被容纳。另外,第二标签容纳室32B的第三副室36c内的标签L落在被托盘保持部21保持的药品托盘8的区段11b而被容纳。第一次排出动作结束时,利用转动驱动机构43将闸门41从打开状态切换为关闭状态。另外,利用直动驱动机构31使堆放机23从“右移位位置”向“基准位置”移动。
接着,进行图12C所示的第二次供给动作。如上所述,堆放机23处于“基准位置”。另外,闸门41为关闭状态。在该状态下,从第一打印部22A的第一供给孔28A向第一标签容纳室32A的第一副室36a供给标签L。另外,从第二打印部22B的第二供给孔28B向第二标签容纳室32B的第三副室36c供给标签L。第二次供给动作结束时,利用直动驱动机构31使堆放机23从“基准位置”向“左移位位置”移动。
最后,执行图12D所示的第二次排出动作。如上所述,堆放机23处于“左移位位置”。在该状态下,利用转动驱动机构43使闸门41从关闭状态切换为打开状态。其结果是,第一标签容纳室32A的第一副室36a内的标签L落在被托盘保持部21保持的药品托盘8的区段11c而被容纳。另外,第二标签容纳室32B的第三副室36c内的标签L落在被托盘保持部21保持的药品托盘8的区段11d而被容纳。第二次排出动作结束时,利用转动驱动机构43使闸门41从打开状态切换为关闭状态。另外,利用直动驱动机构31,使堆放机23从“左移位位置”向“基准位置”移动。
通过以上的图12A~图12D所示的动作,从第一和第二打印部22A、22B向被托盘保持部21保持的药品托盘8的全部区段11a~11d发放标签L。
下面,参照图13A~图13H,说明第二打印部22B发生用纸不足(纸用尽)等,不能供给标签L而只利用第一打印部22A向药品托盘8的全部区段11a~11d发放标签L的情况。图13A、图13C、图13E及图13G表示供给动作,图13B、图13D、图13F及图13H表示其后的排出动作。
在进行图13A所示的第一次供给动作时,堆放机23处于“基准位置”。另外,闸门41为关闭状态。在该状态下,从第一打印部22A的第一供给孔28A向第一标签容纳室32A的第一副室36a供给标签L。第一次供给动作结束时,利用直动驱动机构31使堆放机23从“基准位置”向“右移位位置”移动。
接着,执行图13B所示的第一次排出动作。如上所述,堆放机23处于“右移位位置”。在该状态下,利用转动驱动机构43使闸门41从关闭状态切换为打开状态。其结果是,第一标签容纳室32A的第一副室36a内的标签L落在被托盘保持部21保持的药品托盘8的区段11a而被容纳。第一次排出动作结束时,利用转动驱动机构43使闸门41从打开状态切换为关闭状态。另外,利用直动驱动机构31使堆放机23从“右移位位置”向“基准位置”移动。
接着,执行图13C所示的第二次供给动作。如上所述,堆放机23处于“基准位置”。另外,闸门41为关闭状态。在该状态下,从第一打印部22A的第一供给孔28A向第一标签容纳室32A的第一副室36a供给标签L。即使在第二次供给动作结束时,堆放机23仍维持“基准位置”。
接着,执行图13D所示的第二次排出动作。如上所述,堆放机23处于“基准位置”。在该状态下,利用转动驱动机构43使闸门41从关闭状态切换为打开状态。其结果是,第一标签容纳室32A的第一副室36a内的标签L落在被托盘保持部21保持的药品托盘8的区段11b而被容纳。第二次排出动作结束时,利用转动驱动机构43使闸门41从打开状态切换为关闭状态。另外,堆放机23维持“基准位置”。
接着,执行图13E所示的第三次供给动作。如上所述,堆放机2处于“基准位置”。另外,闸门41为关闭状态。在该状态下,从第一打印部22A的第一供给孔28A向第一标签容纳室32A的第一副室36a供给标签L。第三次供给动作结束时,利用直动驱动机构31使堆放机23从“基准位置”向“左移位位置”移动。
接着,执行图13F所示的第三次排出动作。如上所述,堆放机23处于“左移位位置”。在该状态下,利用转动驱动机构43使闸门41从关闭状态切换为打开状态。其结果是,第一标签容纳室32A的第一副室36a内的标签L落在被托盘保持部21保持的药品托盘8的区段11c而被容纳。第三次排出动作结束时,利用转动驱动机构43使闸门41从打开状态切换为关闭状态。另外,使堆放机23从“左移位位置”越过“基准位置”向“右移位位置”移动。
接着,执行图13G所示的第四次供给动作。如上所述,堆放机23处于“右移位位置”。另外,闸门41为关闭状态。在该状态下,从第一打印部22A的第一供给孔28A向第二标签容纳室32A的第四副室36b供给标签L。第四次供给动作结束时,利用直动驱动机构31使堆放机23从“右移位位置”越过“基准位置”向“左移位位置”移动。
最后,执行图13G所示的第四次排出动作。如上所述,堆放机23处于“左移位位置”。在该状态下,利用转动驱动机构43使闸门41从关闭状态切换为打开状态。其结果是,第二标签容纳室32A的第四副室36a的标签L落在被托盘保持部21保持的药品托盘8的区段11d而被容纳。第四次排出动作结束时,利用转动驱动机构43使闸门41从打开状态切换为关闭状态。另外,堆放机23从“左移位位置”向“基准位置”移动。
通过以上的图13A~图13H所示的动作,从第一打印部22A向被托盘保持部21保持的药品托盘8的全部的区段11a~11d发放标签L。
下面,参照图14A~图14H,说明第一打印部22A发生用纸不足等情况,不能供给标签L而只有第二打印部22B向药品托盘8的全部的区段11a~11d发放标签L的情况。图14A、图14C、图14E及图14G表示供给动作,图14B、图14D、图14F及图14H表示其后的排出动作。
在进行图14A所示的第一次供给动作时,堆放机23处于“左移位位置”。另外,闸门41为关闭状态。在该状态下,从第二打印部22B的第二供给孔28B向第一标签容纳室32A的第二副室36b供给标签L。第一次供给动作结束时,利用直动驱动机构31使堆放机23从“左移位位置”越过“基准位置”向“右移位位置”移动。
接着,执行图14B所示的第一次排出动作。如上所述,堆放机23处于“右移位位置”。在该状态下,利用转动驱动机构43使闸门41从关闭状态切换为打开状态。其结果是,第二标签容纳室32B的第二副室36b内的标签L落在被托盘保持部21保持的药品托盘8的区段11a而被容纳。第一次排出动作结束时,利用转动驱动机构43使闸门41从打开状态切换为关闭状态。另外,利用直动驱动机构31使堆放机23从“右移位位置”向“基准位置”移动。
接着,执行图14C所示的第二次供给动作。如上所述,堆放机23处于“基准位置”。另外,闸门41为关闭状态。在该状态中,从第二打印部22B的第二供给孔28B向第二标签容纳室32B的第三副室36c供给标签L。第二次供给动作结束时,利用直动驱动机构31使堆放机23从“基准位置”向“右移位位置”移动。
接着,执行图14D所示的第二次排出动作。如上所述,堆放机23处于“右移位位置”。在该状态下,利用转动驱动机构43使闸门41从关闭状态切换为打开状态。其结果是,第二标签容纳室32B的第三副室36c内的标签L落在被托盘保持部21保持的药品托盘8的区段11b而被容纳。第二次排出动作结束时,利用转动驱动机构43使闸门41从打开状态切换为关闭状态。另外,利用直动驱动机构31使堆放机23从“右移位位置”向“基准位置”移动。
接着,执行图14E所示的第三次供给动作。如上所述,堆放机2处于“基准位置”。另外,闸门41为关闭状态。在该状态下,从第二打印部22B的第二供给孔28B向第二标签容纳室32B的第三副室36c供给标签L。即使第三次供给动作结束,堆放机23仍维持“基准位置”。
接着,执行图14F所示的第三次排出动作。如上所述,堆放机23处于“基准位置”。在该状态下,利用转动驱动机构43使闸门41从关闭状态切换为打开状态。其结果是,第二标签容纳室32B的第三副室36b内的标签L落在被托盘保持部21保持的药品托盘8的区段11c而被容纳。第三次排出动作结束时,利用转动驱动机构43使闸门41从打开状态切换为关闭状态。另外,堆放机23维持“基准位置”。
接着,执行图14G所示的第四次供给动作。如上所述,堆放机23处于“基准位置”。另外,闸门41为关闭状态。在该状态下,从第二打印部22B的第二供给孔28B向第二标签容纳室32B的第三副室36c供给标签L。第四次供给动作结束时,利用直动驱动机构31使堆放机23从“基准位置”向“左移位位置”移动。
最后,执行图14H所示的第四次排出动作。如上所述,堆放机23处于“左移位位置”。在该状态下,利用转动驱动机构43使闸门41从关闭状态切换为打开状态。其结果是,第二标签容纳室32B的第三副室36c内的标签L落在被托盘保持部21保持的药品托盘8的区段11d而被容纳。第四次排出动作结束时,利用转动驱动机构43使闸门41从打开状态切换为关闭状态。另外,堆放机23从“左移位位置”向“基准位置”移动。
通过以上图14A~图14H所示的动作,从第二打印部22B向被托盘保持部21保持的药品托盘8全部的区段11a~11d发放标签L。
本实施方式的标签发放装置11尤其在以下方面具有特征。
通过反复进行从第一和第二打印部22A、22B的至少任一方,向配置于“基准位置”、“右移位位置”和“左移位位置”的任一位置的堆放机23的第一和第二标签容纳室32A、32B至少任一方供给标签L的供给动作、和从配置于“基准位置”、“右移位位置”和“左移位位置”的任一位置的堆放机23的第一和第二标签容纳室32A、32B的任一方使标签落在由托盘保持部21保持的药品托盘8的区段11a~11b的至少一个区段的排出动作,对药品托盘8的区段11a~11d发放标签L,因此,能够高效地进行标签发放。特别是根据参照图12A~图12D所作的说明,在从第一和第二打印部22A、22B双方能够供给标签L的通常情况下,只要反复进行二次供给动作和排出动作,就能够对药品托盘8的全部区段11a~11d发放标签L。
另外,根据参照图13A~图13H和图14A~图14H所作的说明,即使在第一和第二打印部22A、22B中一方的打印部因用纸不足(纸用尽)等,不能进行标签L的供给的情况下,只要使用另一打印部反复进行四次供给动作和排出动作,就能够向药品托盘8的全部区段11a~11d发放标签L。也就是说,即使第一和第二打印部22A、22B中一方不能进行标签的供给,也能够继续进行向药品托盘8的标签L的发放。
另外,被托盘保持部21保持的药品托盘8,第一和第二打印部22A、22B的机台25均不需要移动,由于为只有堆放机23在“基准位置”、“右移位位置”及“左移位位置”的三个位置移动,所以能够实现省空间化。
(第二实施方式)
第二实施方式的标签发放装置如图15和图16所示,堆放机23的构造与第一实施方式有所不同。第二实施方式的标签发放装置其它方面和参照图1~图14H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标签发放装置1相同。在图15及图16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要素附加相同的符号。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第一和第二标签容纳室32A、32B的底部,且在分别在上表面载置标签L(参照图12A~图14H)的闸门板42a、42b上设置有贯通厚度方向的开口103A、103B。另外,如图17及图18最清楚地表示,在闸门42a、42b的上表面,对第一~第四副室36a~36d中的每一个都安装有三个细长的带状的防吸附板101。各防吸附板101具备固定于闸门42a、42b的上表面的基部101a、和从该基部101a向斜上方延伸的凸片部101b。另外,在闸门42a、42b上,对第一~第四副室36a~36d中的每一个都设有两个开口103A、103B。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第四副室36a~36d中的每一个分别位于中央的一个防吸附板101和位于其两侧的两个防吸附板101之间配置有矩形状的开口103A、103B。
通过设置防吸附板101使闸门板42a、42b的上表面形成凹凸状,容纳于第一和第二标签容纳室32A、32B的标签L与闸门板42a、42b的上表面的接触面积减少。另外,通过设置开口103A、103B,标签L与闸门板42a、42b的接触面积也减少。其结果是,防止标签L吸附在闸门板42a、42b的上表面。通过该防吸附结构,闸门41(闸门板42a、42b)从关闭状态切换为打开状态时,标签L可靠地从第一和第二标签容纳室32A、32B落在药品托盘8的区段11a~11d,能够防止标签L的发放动作错误。
如图16中最清楚地表示,在堆放机23的滑架30的下表面,在与闸门板42a、42b的轴33相邻的位置,在第一和第二标签容纳室32A、32B的第一~第四副室36a~36d中的每一个分别固定有插入部件105A~105D。各插入部件105A~105D具备:基端侧相对于滑架30的下表面固定且向下方(-Z方向)延伸的基部105a,和从该基部105a的前端向水平方向(X方向)延伸的插入部105b。
在图15和图16中,一闸门板42a以开放状态图示,另一闸门板42b以闭锁状态图示。从图15和图16可知,如果闸门板42a、42b为关闭状态,则插入部件105A~105D的插入部105a离开闸门板42a、42b。但是,闸门板42a、42b为打开状态时,插入部材105A~105D的插入部105a分别从下表面侧插入闸门板42a中第一副室36a的部分的开口103A、闸门板42a中第二副室36b的部分的开口103A、闸门板42b中第三副室36c的部分的开口103A以及闸门板42b中第四副室36d的部分的开口103A。即使标签L吸附在闸门板42a、42b上,通过将插入部105a以从闸门板42a、42b的下表面侧贯通至上表面侧的方式插入开口103A内,也能够强制地将标签L从闸门板42a、42b剥离,使其落在药品托盘8的区段11a~11d。即,通过设置插入部件105A~105D,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防止起因于吸附的标签L的发放动作错误。
本发明不限于实施方式,如下面列举,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药品托盘8具备四个区段11a~11d。但是,实施方式的标签发放装置1也可以对具备用单一的隔板9隔开的两个区段的药品托盘8执行标签L的发放。该情况下,只要第一和第二打印部22A、22B均正常地工作,堆放机23保持原样固定于“基准位置”,只要有效地进行一次从第一和第二打印部22A、22B向堆放机23的第一和第二标签容纳室32A、32B的标签L的供给动作,和从第一和第二标签容纳室32A、32B向药品托盘8的两个区段的标签L的排出动作,就能够完成标签L向药品托盘8的发放。另外,实施方式的标签发放装置1能够对具备五个以上的区段的药品托盘8执行标签L的发放。该情况下,对应于区段数量的增加,也可以增加堆放机23的可移动的位置(实施方式中“基准位置”、“右移位位置”及“左移位位置”三个位置)。
另外,也可以将打印部的个数(实施方式中为第一和第二打印部22A、22B这两个)、堆放机23所具备的标签容纳室的个数(实施方式中为第一和第二标签容纳室32a、32B这两个)设为三个以上。
用于防止标签L吸附在闸门板42a、42b的凹凸形状(凹凸结构)不限于安装实施方式这样的防吸附板101、012。只要能够降低能防止吸附的程度的标签L与闸门板42a、42b的接触面积即可,能够采用设置于闸门板42a、42b自身的单个或多个的凸部、凹部等各种方式。
符号说明
1    标签发放装置
2    药品供给系统
3    药品托盘供给装置
4    药品托盘排出装置
5  药品发放装置
6  卡改写装置
7  堆高升降机
8  药品托盘
8a  凸缘部
9  隔板
10  托盘输送线
11a、11b、11c、11d  区段
21  托盘保持部
22A  第一打印部
22B  第二打印部
23  堆放机
25  机台
26  辊
27  打印机主体
28A  第一供给孔
28B  第二供给孔
29  导杆
30  滑架
31  直动驱动机构
32A  第一标签容纳室
32B  第二标签容纳室
33  轴
34a、34b  主隔壁
35  副隔壁
36a~36d  副室
41  闸门
42a、42b  闸门板
43  转动驱动机构
101  防吸附板
101a  基部
101b  凸片部
103A、103B  开口
L  标签

Claims (8)

1.一种标签发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托盘保持部,其保持被划分成沿规定方向排列的多个区段的药品托盘;
多个固定的印字部,其配置于所述托盘保持部的上方,对标签进行打印,从供给口供给打印完毕的所述标签;和
分配部,其配置于所述托盘保持部和所述印字部之间,具备多个能够开闭的标签容纳部,且能够在所述规定方向移动,其中
该标签发放装置进行:从所述印字部的所述供给口将所述标签供给至处于关闭状态的所述分配部的所述标签容纳部的供给动作;和将所述分配部的所述标签容纳部从关闭状态切换为打开状态,使所述标签落在被所述托盘保持部所保持的所述药品托盘的所述区段的发放动作,
所述印字部具备所述供给口排列在所述规定方向而配置的第一印字部和第二印字部,
所述分配部具备排列在所述规定方向而配置的第一标签容纳部和第二标签容纳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标签发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配部的可动范围在被所述托盘保持部保持的所述药品托盘的范围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标签发放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规定方向观察到的所述第一印字部和所述第二印字部的排列顺序,与在所述规定方向观察到的所述第一标签容纳部和所述第二标签容纳部的排列顺序相同,
所述分配部能够沿所述规定方向移动至下述位置:
基准位置,在此位置时所述第一标签容纳部位于所述第一印字部的所述供给口的下方,所述第二标签容纳部位于所述第二印字部的所述供给口的下方;
第一移位位置,在此位置时所述第一标签容纳部位于所述第二印字部的所述供给口的下方;和
第二移位位置,在此位置时所述第二标签容纳部位于所述第一印字部的所述供给口的下方。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标签发放装置,其特征在于:
被所述托盘保持部保持的所述药品托盘具备在所述规定方向排列的第一至第四区段。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标签发放装置,其特征在于:
反复进行下述动作将所述标签发放至向所述药品托盘的所述第一至第四区段:
供给动作,其从所述第一印字部和所述第二印字部的至少任意一方,将所述标签供给至配置于所述基准位置、所述第一移位位置和所述第二移位位置中的任一位置的所述分配部的所述关闭状态的所述第一标签容纳部和所述第二标签容纳部的至少任意一方;和
排出动作,其使配置于所述基准位置、所述第一移位位置和所述第二移位位置中的任一位置的所述标签容纳部成为所述打开状态,使所述标签从所述第一标签容纳部和所述第二标签容纳部中的至少任意一方,落在被所述托盘保持部保持的所述药品托盘的所述第一至第四区段中的至少一个区段。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标签发放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标签容纳部的承载所述标签的面设有凹凸形状。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标签发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配部具备:
构成所述标签容纳部的底部,能够切换为所述打开状态和所述关闭状态的闸门;和
以在厚度方向贯通所述闸门的方式形成的开口。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标签发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配部具备插入部,
当所述闸门处于所述关闭状态时,该插入部离开所述开口,当所述闸门为所述打开状态时,该插入部插入所述开口。
CN201080006852.1A 2009-02-06 2010-02-03 标签发放装置 Active CN1023075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26464 2009-02-06
JP2009-026464 2009-02-06
JP2010-022036 2010-02-03
PCT/JP2010/051534 WO2010090231A1 (ja) 2009-02-06 2010-02-03 ラベル払出装置
JP2010022036 2010-02-0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07558A CN102307558A (zh) 2012-01-04
CN102307558B true CN102307558B (zh) 2014-01-29

Family

ID=425421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06852.1A Active CN102307558B (zh) 2009-02-06 2010-02-03 标签发放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2394625A1 (zh)
JP (2) JP5601204B2 (zh)
KR (1) KR101639831B1 (zh)
CN (1) CN102307558B (zh)
WO (1) WO201009023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00776A (zh) * 2012-06-11 2012-10-03 无锡力马化工机械有限公司 高速标签自动投放装置
KR20240063165A (ko) 2017-11-08 2024-05-09 가부시키가이샤 유야마 세이사쿠쇼 약제 카세트 취급 장치 및 약제 불출 장치
CN111310504B (zh) * 2020-02-06 2023-09-01 京东科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位置校准系统及方法、计算机可存储介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29547A (zh) * 2003-07-24 2006-09-06 葛兰素集团有限公司 药物分配器
CN1976671A (zh) * 2004-05-19 2007-06-06 株式会社汤山制作所 药品分配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76268A (ja) * 1992-02-21 1994-06-24 Plant Chain:Kk 飲食店等に於ける飲食物の支払金自動集計装置
JPH06183568A (ja) 1992-12-16 1994-07-05 Arutekuno:Kk 包装容器の自動供給装置
JPH07267344A (ja) * 1994-03-29 1995-10-17 Nichiro Kogyo Kk 区分け束の発送装置
CA2308809C (en) * 1999-06-11 2008-07-22 British-American Tobacco (Germany) Gmbh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handling banderoles
JP3737697B2 (ja) 2000-11-30 2006-01-18 株式会社湯山製作所 搬器表示部材の書込み装置
JP4621367B2 (ja) 2001-02-14 2011-01-26 株式会社湯山製作所 薬剤保管バケット積層装置
JP2002356013A (ja) * 2001-05-31 2002-12-10 Ishida Co Ltd 印刷装置
JP2005105629A (ja) 2003-09-30 2005-04-21 Dooei Gaiso Kk 天井用目地装置
US7731473B2 (en) * 2004-04-30 2010-06-08 Yuyama Mfg. Co., Ltd. Medicine tray supply apparatus
JP4432716B2 (ja) 2004-10-12 2010-03-1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注射薬管理システム
JP4992262B2 (ja) 2005-09-30 2012-08-08 株式会社湯山製作所 薬剤払出装置
JP2008087154A (ja) * 2006-09-29 2008-04-17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画像出力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29547A (zh) * 2003-07-24 2006-09-06 葛兰素集团有限公司 药物分配器
CN1976671A (zh) * 2004-05-19 2007-06-06 株式会社汤山制作所 药品分配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639831B1 (ko) 2016-07-14
JP5835437B2 (ja) 2015-12-24
JP2015013177A (ja) 2015-01-22
KR20110118656A (ko) 2011-10-31
EP2394625A1 (en) 2011-12-14
JPWO2010090231A1 (ja) 2012-08-09
CN102307558A (zh) 2012-01-04
JP5601204B2 (ja) 2014-10-08
WO2010090231A1 (ja) 2010-08-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929991A1 (en) Apparatus for releasing drugs
US7303094B2 (en) Vacuum pill dispensing cassette and counting machine
US7831334B2 (en) Method of transporting vials and cassettes in an automated prescription filling apparatus
US7912582B1 (en) Robotic prescription filling system
CN103705382A (zh) 药剂送出系统和药剂送出装置
CN102307558B (zh) 标签发放装置
CN102159172A (zh) 药剂配发装置和药剂配发方法
CN104769647B (zh) 位置调整装置和纸页类处理装置
JP2011015902A (ja) 薬品自動払出装置および薬品自動払出装置用トレイ
EP0892374A1 (de) Ausgebeautomat für Packungen
JPH1077014A (ja) 試験管用ラベル貼付装置
US9199501B2 (en) Feed module for supplying stamping foil
KR101638222B1 (ko) 기판처리 시스템 및 표시소자의 제조방법
CN103144902A (zh) 针剂分配机
TWI665133B (zh) 取藥機構
JP2009077795A (ja) 採血管自動準備装置
CN206107796U (zh) 一种配料流转装置
CN218578682U (zh) 一种药品分拣机上药品分拣的货架结构
DE102021205512B3 (de) System und Verfahren zum Lagern von Frachteinheiten sowie ein Transportmittel
CN215554815U (zh) 试管发放机构及试管贴标签机构
EP0223547B1 (en) Ticket issuing device for a ticket machine
JP2005222122A (ja) 券類発行装置
JP6438700B2 (ja) カード発行装置
WO2019198244A1 (ja) 搬送装置
EP2180452A4 (en) EXTRACTION SYSTEM OF CANES AND BOTTLES FOR DISTRIBUTOR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