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70655A - 显示设备 - Google Patents

显示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70655A
CN102270655A CN2011101439953A CN201110143995A CN102270655A CN 102270655 A CN102270655 A CN 102270655A CN 2011101439953 A CN2011101439953 A CN 2011101439953A CN 201110143995 A CN201110143995 A CN 201110143995A CN 102270655 A CN102270655 A CN 1022706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e transport
transport layer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ctrode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4399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70655B (zh
Inventor
梶本典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2706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706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706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706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0/852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a resonant cavity structure, e.g. Bragg reflector pair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4Carrier transporting layers
    • H10K50/15Hole transporting layers
    • H10K50/155Hole transporting layers comprising dopan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4Carrier transporting layers
    • H10K50/16Electron transporting layers
    • H10K50/165Electron transporting layers comprising dopan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5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30Coordination compounds
    • H10K85/321Metal complexes comprising a group IIIA element, e.g. Tris (8-hydroxyquinoline) gallium [Gaq3]
    • H10K85/324Metal complexes comprising a group IIIA element, e.g. Tris (8-hydroxyquinoline) gallium [Gaq3] comprising aluminium, e.g. Alq3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30Coordination compounds
    • H10K85/341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s, e.g. Ru(II)polypyridine complexes
    • H10K85/342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s, e.g. Ru(II)polypyridine complexes comprising iridium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15Polycyclic condensed aromatic hydrocarbons, e.g. anthracene
    • H10K85/622Polycyclic condensed aromatic hydrocarbons, e.g. anthracene containing four rings, e.g. pyren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31Amine 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two aryl rest on at least one amine-nitrogen atom, e.g. triphenylamine
    • H10K85/633Amine 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two aryl rest on at least one amine-nitrogen atom, e.g. triphenylamine comprising polycyclic condensed aromatic hydrocarbons as substituents on the nitrogen atom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49Aromatic compounds comprising a hetero atom
    • H10K85/657Polycyclic condensed heteroaromatic hydrocarbons
    • H10K85/6572Polycyclic condensed heteroaromatic hydrocarbons comprising only nitrogen in the heteroaromatic polycondensed ring system, e.g. phenanthroline or carbazol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301Details of OLEDs
    • H10K2102/351Thicknes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S428/917Electroluminescent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设备,该显示设备包括第一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和第二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第一和第二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具有不同的发光颜色。第一和第二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中的每一个按顺序包括第一电极、第一电荷传输层、第二电荷传输层、发光层和第二电极。第一电荷传输层是第一和第二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共用的。第一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第二电荷传输层的厚度与第二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第二电荷传输层的厚度不同。第一电荷传输层中的掺杂剂材料的浓度低于第二电荷传输层中的掺杂剂材料的浓度。

Description

显示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已对于下一代显示设备提出有机电致发光(EL)元件,并且当前正在对其进行积极的开发。有机EL元件是这样的电子元件,即当从阳极和阴极分别注入的空穴和电子在发光层中彼此再结合时该电子元件发光。因此,再结合电流与总电流的比(即,载流子平衡因子)对于提高有机EL元件的发光效率是重要的。为了增大载流子平衡因子,需要优化发光层中的再结合过程,并且还需要优化电荷从电极到发光层的注入或传输过程。
在均输出多种发光颜色(luminescent color)的有机EL阵列中,从电极移动到发光层的电荷的迁移率(即,必要的导电率)通常取决于发光颜色。这是由于发光层的材料性质(诸如能带隙和迁移率)以及用于增加提取效率的电荷传输层的最佳厚度取决于发光颜色。因此,当电荷传输层由相同材料制成时,难以对于各发光颜色实现高的载流子平衡。
由掺杂了施主(donor)或受主(acceptor)掺杂剂的电荷传输材料制成的共沉积膜有时被用作电荷传输层。因为共沉积膜的体导电率以及结界面的电荷注入性质由于主体(host)(电荷传输材料)和掺杂剂之间的电荷转移而增加,共沉积膜的驱动电压可减小。包含掺杂剂的共沉积膜具有可以通过改变掺杂剂的浓度控制共沉积膜的导电率的优点。如日本专利特开No.2004-119201中公开的,已经尝试以优化各发光颜色中的掺杂剂的浓度的方式解决上述问题。
在日本专利特开No.2004-119201公开的显示设备中,元件通过分隔部被隔离,并且因此包括电荷传输层的所有层对于各发光颜色被构图。如果由于沉积掩膜的未对准产生沉积失败,基板电极不能被诸如发光层的低导电率层充分地覆盖,并且因此阳极和阴极被短路。也就是说,用于通过对各发光颜色构图来形成电荷传输层的常规技术导致失败的有机EL元件数量增加。这可能导致生产率显著降低。
已知一种用于沿基板的面内方向在基板上连续提供电荷传输材料的技术,以便防止由于沉积失败引起的短路。一般地,这种技术中使用的电荷传输材料可以具有低的导电率。这是由于可以防止在沉积失败位置处产生的短路电流在阳极和阴极之间流动,并且可以有效地防止工作元件和与其相邻的元件之间的非预期电连接、即并排串扰。然而,使用具有低导电率的电荷传输材料引起了难以为各发光颜色实现高的载流子平衡的问题。由于与电荷传输层相比注入性质较低,存在电荷传输层的厚度的增加使得发光元件的驱动电压增加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各方面提供了这样的显示设备,该显示设备具有对于各发光颜色的高发光效率和低驱动电压,并且在该显示设备中防止了短路和并排串扰。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显示设备包括第一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和第二有机电致发光元件,所述第二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发射的颜色不同于第一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发射的颜色;其中第一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和第二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中的每一个按顺序包括第一电极、包含电荷传输材料和掺杂剂材料的第一电荷传输层、包含电荷传输材料和掺杂剂材料的第二电荷传输层、发光层和第二电极;第一电荷传输层是第一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和第二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共用的,并且具有均匀的厚度;第一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第二电荷传输层的厚度与第二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第二电荷传输层的厚度不同;以及第一电荷传输层中的掺杂剂材料的浓度小于第二电荷传输层中的掺杂剂材料的浓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显示设备包括第一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和第二有机电致发光元件,所述第二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发射的颜色和第一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发射的颜色不同;其中第一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和第二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中的每一个按顺序包括第一电极、包含电荷传输材料而不包含掺杂剂材料的第一电荷传输层、包含电荷传输材料和掺杂剂材料的第二电荷传输层、发光层和第二电极;第一电荷传输层是第一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和第二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共用的,并且具有均匀的厚度;以及第一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第二电荷传输层的厚度与第二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第二电荷传输层的厚度不同。
根据本发明的各方面,可提供如下设备:具有对于各发光颜色的高发光效率和低驱动电压、并且在其中防止了短路和并排串扰的显示设备。
从参考附图对示例实施例的下列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清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的示意截面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显示设备的示意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显示设备包括基板、第一有机EL元件以及第二有机EL元件,第一和第二有机EL元件被布置在该基板上。第一有机EL元件的发光颜色不同于第二有机EL元件的发光颜色。布置在基板上的有机EL元件的类型的数目不限于2个。下列元件可被布置在基板上:具有与第一或第二有机EL元件的发光颜色不同的发光颜色的另一有机EL元件(诸如第三有机EL元件或第四有机EL元件)。
在这个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有机EL元件中的每一个按顺序包括第一电极、第一电荷传输层、第二电荷传输层、发光层和第二电极。第一电荷传输层是第一和第二有机EL元件共用的,并且包含电荷传输材料和掺杂剂。第一有机EL元件的第二电荷传输层的厚度与第二有机EL元件的第二电荷传输层的厚度不同。第二电荷传输层以及第一电荷传输层包含电荷传输材料和掺杂剂。
在这个实施例中,第一电荷传输层中的掺杂剂的浓度小于第二电荷传输层中的掺杂剂的浓度。
下面参考附图详细描述该显示设备。
图1是显示设备的示意截面图。图2是该显示设备的示意平面图。参考图2,该显示设备包括显示区域101,显示区域101包括以矩阵图案布置的多个像素100。每个像素100包括作为发光元件的有机EL元件。沿着图2的线I-I取得的截面图相应于图1。
参考图1,显示设备1包括基板10和三种类型的有机EL元件:第一有机EL元件(R有机EL元件)2、第二有机EL元件(G有机EL元件)3和第三有机EL元件(B有机EL元件)4。第一到第三有机EL元件2到4布置在基板10上。
第一到第三有机EL元件2到4中的每一个包括按以下顺序布置在基板10上的下列电极和层:
(a)包括反射子电极21和透明子电极22的第一电极20,
(b)第一电荷传输层31,
(c)第二电荷传输层32(32R、32G或32B),
(d)发光层40(40R、40G、40B),
(e)第三电荷传输层50,和
(f)第二电极60。
显示设备1不限于上述配置。显示设备1还可以包括例如布置在发光层40和第二电荷传输层32或第三电荷传输层50之间的或布置在第三电荷传输层50和第二电极60之间的另一个电荷传输层。
在显示设备1中,第一、第二和第三电荷传输层31、32和50中的每一个取决于第一和第二电极20和60的性质作为空穴或电子传输层。即,当第一电极20是阳极并且第二电极60是阴极时,第一电荷传输层31和第二电荷传输层32用作空穴传输层,并且第三电荷传输层50用作电子传输层。当第一电极20是阴极并且第二电极60是阳极时,第一电荷传输层31和第二电荷传输层32作为电子传输层,并且第三电荷传输层50作为空穴传输层。
下面参考图1描述构成显示设备1的层和构件。
在显示设备1中使用的基板10的例子包括各种玻璃基板,诸如具有包括由诸如多晶硅(p-Si)或非晶硅(a-Si)的半导体制成的薄膜晶体管(TFT)的驱动电路的玻璃基板、具有形成在硅晶片上的驱动电路的玻璃基板、以及其上具有驱动电路的硅晶片。
包括在第一电极20中的反射子电极21可由高反射率材料制成。在使用第一电极20作为阳极的情况下,构成反射子电极21的材料的例子包括金属材料(诸如金、铂、银、铝和镁)以及金属材料的合金。考虑到空穴注入,透明子电极22布置在反射子电极21上,并且可由诸如铟锡氧化物或铟锌氧化物的透明导电材料制成。在使用第一电极20作为阴极的情况下,可以取决于该金属材料和合金的功函数使用该金属材料和合金形成反射子电极21。在该情况下,透明子电极22可以布置在反射子电极21上。在使用第一电极20作为阴极的情况下,可以使用诸如铟锡氧化物或铟锌氧化物的透明导电材料形成透明子电极22。
布置在第一电极20上的第一电荷传输层31在基板10的面内方向上连续延伸。即,第一电荷传输层31是第一到第三有机EL元件2到4共用的。第一电极20可被第一电荷传输层31充分覆盖,并且因此可以防止在第一电极20和第二电极60之间发生由于沉积失败引起的短路。
第一电荷传输层31如上所述包含电荷传输材料和掺杂剂。第一电荷传输层31中的掺杂剂的浓度可被确定以使得第一电荷传输层31中的掺杂剂的浓度小于第二电荷传输层32(32R、32G或32B)中的掺杂剂的浓度,并且第一电荷传输层31具有高的电荷注入性质和适合的体电阻。特别地,第一电荷传输层31中的掺杂剂的浓度为按重量计算1%或更少,诸如按重量计算0.5%或更少。这允许显示设备1具有低的驱动电压,并且还允许在沉积失败位置处确保第一电极20和第二电极60之间的电阻。因此,可以防止在第一电极20和第二电极60之间发生短路。另外,可以有效地防止工作的有机EL元件和与其相邻的元件电连接的并排串扰现象。在例如下列条件下,足以防止并排串扰的体电阻率是2.5×104Ωcm或更小:
(i)第一电荷传输层31的厚度为100nm;
(ii)像素大小为100μm×100μm;
(iii)像素间距离为10μm;和
(iV)对比度比为500∶1。
第一电荷传输层31的最优体电阻率取决于显示设备1的设计和性质(诸如层厚度、I-V特性和像素间距离),并且因此可以取决于显示设备1被确定。
第二电荷传输层32(32R、32G和32B)分别布置在第一、第二和第三有机EL元件2、3和4中,并且取决于第一、第二和第三有机EL元件2、3和4的发光颜色具有不同厚度。下面描述确定各第二电荷传输层32的厚度的方法。
第二电荷传输层32以及第一电荷传输层31包含电荷传输材料和掺杂剂。第二电荷传输层32中的掺杂剂的浓度可被确定为使得第一到第三有机EL元件2到4中的每一个的效率和驱动电压被优化。特别地,第二电荷传输层32中的掺杂剂的浓度可以是按重量计算3%~7%。当第二电荷传输层32具有增加的厚度时,出于防止驱动电压增加的目的,其掺杂剂浓度可被设置为高的值,从而获得高的导电率。这确保了高发光效率和低驱动电压两者。因此,第二电荷传输层32的掺杂剂浓度可以随着第二电荷传输层32的厚度的增加而增加。
为了防止驱动电压由于不同材料之间的界面能量势垒而增加,第一电荷传输层31和第二电荷传输层32可由相同电荷传输材料(主体)制成。这允许仅通过掺杂剂浓度控制第一电荷传输层31和第二电荷传输层32的导电率,导致设备设计容易。
除非在第一电荷传输层31和第二电荷传输层32之间的界面处发生电压增加,否则包含在第一电荷传输层31中的电荷传输材料可与包含在第二电荷传输层32中的电荷传输材料不同。在该情况下,可以为第一电荷传输层31选择具有良好的向第一电极20传输电荷的能力的材料,并且可以为第二电荷传输层32选择具有良好的向发光层40注入电荷的能力的材料。这允许发光效率提高并且驱动电压减小。
在显示设备1中,当第一电极20是阳极时,第一电荷传输层31是第一空穴传输层,并且第二电荷传输层32是第二空穴传输层。在该情况下,包含在第一和第二空穴传输层中的每一个中的电荷传输材料是空穴传输材料。包含在第一和第二空穴传输层中的每一个中的掺杂剂是受主掺杂剂(P型掺杂剂)。
P型掺杂剂的例子包括高电子亲和性材料,诸如日本专利No.3571977中公开的氰基有机化合物以及包括氧化钒、氧化钼和氧化钨的无机化合物。空穴传输材料可以是一种已知的材料。
在显示设备1中,当第一电极20是阴极时,第一电荷传输层31是第一电子传输层,并且第二电荷传输层32是第二电子传输层。在该情况下,包含在第一和第二电子传输层中的每一个中的电荷传输材料是电子传输材料。包含在第一和第二电子传输层中的每一个中的掺杂剂是施主掺杂剂(供电子掺杂剂)。
电子传输材料的例子包括已知的电子传输有机材料,诸如铝喹啉络合物(aluminum q uinolinol complex)和二氮杂菲化合物(phenanthrolinecompound)。
为了增加第一和第二电子传输层的电子注入效率,可以使用低功函数金属或其化合物作为施主掺杂剂(供电子掺杂剂)。低功函数金属的例子包括碱金属、碱土金属和稀土金属。特别地,由于碱金属化合物在空气中相对容易被处理,因此可以提供碱金属化合物。在碱金属化合物之中,铯化合物可被提供。特别地,碳酸铯在空气中是稳定的,并且因此容易被处理。
在显示设备1中,适当地调整第一电荷传输层31和第二电荷传输层32(32R、32G和32B)中的每一个的厚度,以便增加第一到第三有机EL元件2到4的光提取效率。
当满足下面的等式时,从发光层40发射的光和由反射子电极21反射的光之间的干涉最大:
d = ( 2 m - 1 ) × λ 4 n - - - ( 1 )
其中λ是从有机EL元件发射的光的光谱中的最大峰值的波长,d是从发光层40的发光位置(emission position)到反射子电极21的距离,n是有机化合物层的折射率,并且m是自然数。在这个实施例中,根据需要,术语“有机化合物层的折射率”指的是第一电荷传输层31的折射率、各第二电荷传输层32的折射率和发光层40的折射率的平均值。
当从第一到第三有机EL元件2到4中的每一个的发光位置到反射子电极21的光路是从第一到第三有机EL元件2到4中的每一个获得的光谱中的最大峰值的波长的四分之一的奇数倍时,光的提取效率最大。
考虑到实际显示设备的电极表面的相移的影响以及与前表面的光提取效率处于折衷的观看角度,该距离不必须满足等式(1)。特别地,nd相对于满足等式(1)的值的偏差可以在±λ/8内。即,d可满足下面的不等式:
( 2 m - 3 2 ) × λ 4 n ≤ d ≤ ( 2 m - 1 2 ) × λ 4 n - - - [ A ]
其中m优选地是2。
在显示设备1中,第一到第三有机EL元件2到4具有相同干涉级次。根据本发明的各方面,构成有机EL阵列的红色、绿色和蓝色有机EL元件的干涉级次m的组合是任意的。
基于有机化合物层具有相同的折射率的假设,使用根据等式(1)确定的d,以下式给出第二电荷传输层32(32R、32G和32B)的厚度:
(第二电荷传输层32的厚度)=d-((透明子电极22的厚度)+(第一电荷传输层31的厚度)+(从发光位置到发光层40和第二电荷传输层32之间的界面的距离))。
当在显示设备中有机EL元件中的包括具有最小厚度的第二电荷传输层的一个有机EL元件具有低掺杂剂浓度和高发光效率时,该第二电荷传输层的厚度可以是零。在以显示设备1作为例子的情况下,这相应于第三有机EL元件(B有机EL元件)4的第二电荷传输层32B的厚度是零。这确保了短路的防止以及高发光效率两者,并且还允许减少沉积掩膜被对准的次数,从而使得能够简化沉积处理。
发光层40和第三电荷传输层50分别由已知材料(即,发光材料(luminescent material)和电荷传输材料)制成。可紧邻发光层40放置空穴或电子阻挡层。
第二电极60是半透明的。在使用第二电极60作为阴极的情况下,第二电极60的例子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并且足够薄以便透光的薄膜电极。金属材料的例子包括金、铂、银、铝、铬、镁以及这些金属的合金。在使用第二电极60作为阳极的情况下,第二电极60可取决于该金属材料的功函数由该金属材料或由其合金制成。半透明的第二电极60可以具有足够的反射率和低的光吸收性。因此,第二电极60的厚度可以为1nm到30nm。
出于防止显示设备1因空气中的湿气或氧气而劣化的目的,可以密封显示设备1。可以用已知方法密封显示设备1。
变型
当包含在第一电荷传输层31中的电荷传输材料具有良好的向第一电极20传输电荷的能力时,由于仅电荷传输材料就足以形成电荷传输层,因此第一电荷传输层31中的掺杂剂的浓度可以是按重量计算0%。当第一电荷传输层31的掺杂剂浓度是按重量计算0%时,第一电荷传输层31可以具有足以防止短路的小厚度。这增加了取决于发光颜色的第二电荷传输层32的掺杂剂浓度的自由度,并且容易确保高发光效率和低驱动电压两者。
例子
下面参考一个例子进一步描述本发明的各方面。本发明不限于该例子。
通过下面的过程制备图1所示的显示设备。
通过溅射工艺在玻璃基板(基板10)上沉积一层铝合金(Al-Nd),由此形成反射子电极(反射子阳极)21。反射子电极21具有100nm的厚度。通过溅射工艺在反射子电极21上沉积一层ITO,由此形成透明子电极(透明子阳极)22。透明子电极22具有38nm的厚度。反射子电极21和透明子电极22共同作为第一电极(阳极)20。在具有第一电极20的基板10上形成聚酰亚胺膜,并且然后对该聚酰亚胺膜构图,由此形成像素分隔部(未示出)。像素分隔部具有1μm的高度和40度的锥角。具有第一电极20和像素分隔部的基板10被利用丙酮和异丙醇(IPA)依次进行超声清洗,被在IPA中煮沸,并且然后被干燥。然后通过UV光和臭氧对基板10进行表面清理。
以99∶1的重量比共沉积下面以化合物1表示的有机胺化合物(主体)和下面以化合物2表示的氰基有机化合物(受主掺杂剂),由此形成第一电荷传输层(第一空穴传输层)31。在这个步骤中,第一电荷传输层31被形成为是红色、绿色和蓝色有机EL元件共用的。第一电荷传输层31的厚度是80nm。在汽相沉积过程中,真空度是1×10-4Pa,并且沉积速率是0.01nm/s到0.3nm/s。
Figure BDA0000065024970000101
虽然没有对于蓝色有机EL元件形成第二电荷传输层(第二空穴传输层),然而对于红色有机EL元件形成第二电荷传输层32R,并且对于绿色有机EL元件形成第二电荷传输层32G。特别地,使用遮蔽掩模(shadow mask)形成第二电荷传输层32R和32G中的每一个。为了形成第二电荷传输层32R,以重量比95∶5共沉积有机胺化合物(化合物1,即,主体)和氰基有机化合物(化合物2,即,掺杂剂)。第二电荷传输层32R的厚度是95nm。在汽相沉积过程中,真空度是1×10-4Pa,并且沉积速率是0.01nm/s到0.3nm/s。为了形成第二电荷传输层32G,以重量比97∶3共沉积有机胺化合物(化合物1,即,主体)和氰基有机化合物(化合物2,即,掺杂剂)。第二电荷传输层32G的厚度是35nm。在汽相沉积过程中,真空度是1×10-4Pa,并且沉积速率是0.01nm/s到0.3nm/s。
形成由红色、绿色和蓝色有机EL元件中的每一个构成的发光层。表1中总结了使用的材料、材料的重量比和发光层的厚度。
表1
汽相沉积过程中的真空度是1×10-4Pa。
沉积速率:0.01nm/s到0.1nm/s。
以如下这样的方式形成第三电荷传输层(电子注入层)50,即共沉积下面以化合物3表示的二氮杂菲化合物和碳酸铯,从而各第三电荷传输层50中的铯的浓度是按重量计算8.3%。第三电荷传输层50的厚度是20nm。在汽相沉积过程中,真空度是1×10-4Pa,并且沉积速率是0.01nm/s到0.3nm/s。
Figure BDA0000065024970000112
通过热汽相沉积工艺在第三电荷传输层50上沉积银(Ag)的层,由此形成第二电极(半透明阴极)60。第二电极60具有12nm的厚度。
最后,具有上述构件的基板10被置于具有氮气气氛的手套箱中,并且然后被以包含干燥剂的玻璃盖密封。如上所述地制备显示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各方面的显示设备可被用作电视机、个人数字助理、移动电话、数字照相机、数字摄像机等的监视器的构件。
虽然已经参考示例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不限于公开的示例实施例。下面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应被给予最宽泛的解释,以便覆盖所有这些变型以及等同结构和功能。

Claims (12)

1.一种显示设备,包括:
第一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和
第二有机电致发光元件,所述第二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发射的颜色不同于第一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发射的颜色;
其中第一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和第二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中的每一个按顺序包括第一电极、包含电荷传输材料和掺杂剂材料的第一电荷传输层、包含电荷传输材料和掺杂剂材料的第二电荷传输层、发光层和第二电极;
第一电荷传输层是第一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和第二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共用的,并且具有均匀的厚度;
第一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第二电荷传输层的厚度与第二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第二电荷传输层的厚度不同;以及
第一电荷传输层中的掺杂剂材料的浓度小于第二电荷传输层中的掺杂剂材料的浓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第二电荷传输层中的掺杂剂材料的浓度随着第二电荷传输层的厚度的增加而增加。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包含在第一电荷传输层中的电荷传输材料与包含在第二电荷传输层中的电荷传输材料相同。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第一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和第二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中的每一个满足下列不等式:
( 2 m - 3 2 ) × λ 4 n ≤ d ≤ ( 2 m - 1 2 ) × λ 4 n - - - [ A ]
其中m表示自然数,n表示第一电荷传输层和第二电荷传输层的折射率的平均值,d表示从发光层的发光位置到反射子电极的距离,并且λ表示从第一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和第二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中的每一个发射的光的光谱中的最大峰值的波长。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第一电极是阳极,第二电极是阴极,第一电荷传输层是第一空穴传输层,第二电荷传输层是第二空穴传输层,掺杂剂材料是受主掺杂剂材料,并且第一电荷传输层中的电荷传输材料和第二电荷传输层中的电荷传输材料两者都是空穴传输材料。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第一电极是阴极,第二电极是阳极,第一电荷传输层是第一电子传输层,第二电荷传输层是第二电子传输层,掺杂剂材料是施主掺杂剂材料,并且第一电荷传输层中的电荷传输材料和第二电荷传输层中的电荷传输材料两者都是电子传输材料。
7.一种显示设备,包括:
第一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和
第二有机电致发光元件,所述第二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发射的颜色和第一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发射的颜色不同;
其中第一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和第二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中的每一个按顺序包括第一电极、包含电荷传输材料而不包含掺杂剂材料的第一电荷传输层、包含电荷传输材料和掺杂剂材料的第二电荷传输层、发光层和第二电极;第一电荷传输层是第一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和第二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共用的,并且具有均匀的厚度;以及第一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第二电荷传输层的厚度与第二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第二电荷传输层的厚度不同。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第二电荷传输层中的掺杂剂材料的浓度随着第二电荷传输层的厚度的增加而增加。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包含在第一电荷传输层中的电荷传输材料与包含在第二电荷传输层中的电荷传输材料相同。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第一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和第二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中的每一个满足下列不等式:
( 2 m - 3 2 ) × λ 4 n ≤ d ≤ ( 2 m - 1 2 ) × λ 4 n - - - [ A ]
其中m表示自然数,n表示第一电荷传输层和第二电荷传输层的折射率的平均值,d表示从发光层的发光位置到反射子电极的距离,并且λ表示从第一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和第二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中的每一个发射的光的光谱中的最大峰值的波长。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第一电极是阳极,第二电极是阴极,第一电荷传输层是第一空穴传输层,第二电荷传输层是第二空穴传输层,掺杂剂材料是受主掺杂剂材料,并且第一电荷传输层中的电荷传输材料和第二电荷传输层中的电荷传输材料两者都是空穴传输材料。
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第一电极是阴极,第二电极是阳极,第一电荷传输层是第一电子传输层,第二电荷传输层是第二电子传输层,掺杂剂材料是施主掺杂剂材料,并且第一电荷传输层中的电荷传输材料和第二电荷传输层中的电荷传输材料两者都是电子传输材料。
CN201110143995.3A 2010-06-03 2011-05-31 显示设备 Active CN1022706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27867 2010-06-03
JP2010127867 2010-06-03
JP2011093719A JP5783780B2 (ja) 2010-06-03 2011-04-20 表示装置
JP2011-093719 2011-04-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70655A true CN102270655A (zh) 2011-12-07
CN102270655B CN102270655B (zh) 2014-04-23

Family

ID=450528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43995.3A Active CN102270655B (zh) 2010-06-03 2011-05-31 显示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319231B2 (zh)
JP (1) JP5783780B2 (zh)
KR (1) KR101363960B1 (zh)
CN (1) CN102270655B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78299A (zh) * 2012-04-28 2013-10-30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03531716A (zh) * 2013-09-29 2014-01-22 华映视讯(吴江)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装置
CN103794622A (zh) * 2012-10-31 2014-05-14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3872087A (zh) * 2012-12-14 2014-06-18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4718636A (zh) * 2012-10-09 2015-06-17 默克专利有限公司 电子器件
CN104752486A (zh) * 2013-12-31 2015-07-01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CN106207015A (zh) * 2016-09-20 2016-12-07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阻断oled发光器件共通层横向串扰的方法
CN107093674A (zh) * 2017-06-09 2017-08-25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制备方法及其显示装置
US11018196B2 (en) 2017-03-15 2021-05-25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88540B (zh) * 2012-05-09 2017-06-21 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裝置和電子裝置
TWI650580B (zh) 2012-05-09 2019-02-11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裝置及電子裝置
KR101464270B1 (ko) * 2012-08-24 2014-11-21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발광다이오드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6111643B2 (ja) * 2012-12-17 2017-04-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KR102016072B1 (ko) * 2012-12-28 2019-08-30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EP3002797B1 (en) * 2014-09-30 2020-04-29 Novaled GmbH A light emitting organic device and an active OLED display
KR102268135B1 (ko) * 2014-11-07 2021-06-2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KR102268507B1 (ko) * 2014-11-07 2021-06-22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소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JP7016633B2 (ja) 2016-10-28 2022-02-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複数の有機el素子を有する白色発光装置
KR102206852B1 (ko) * 2018-03-29 2021-01-22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유기 발광 소자
KR102597673B1 (ko) * 2018-05-16 2023-11-0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KR20220010689A (ko) * 2020-07-17 2022-01-2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발광 소자 및 이를 포함한 전자 장치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044639A1 (en) * 1999-05-12 2003-03-06 Yoshinori Fukuda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muti-color display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US20050196893A1 (en) * 2004-02-19 2005-09-08 Mu-Hyun Kim Method of fabricating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US20060017377A1 (en) * 2004-07-22 2006-01-26 Seoung-Yoon Ryu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US20070131948A1 (en) * 2004-09-24 2007-06-1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Ltd Light emitting device
EP2101356A1 (en) * 2008-03-13 2009-09-16 Samsung Mobile Display Co., Lt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32491B2 (ja) * 1993-08-27 2002-10-0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有機el素子
EP0864182B1 (en) * 1995-11-28 2003-08-13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Organic/inorganic alloys used to improve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JP2000196140A (ja) * 1998-12-28 2000-07-14 Sharp Corp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とその製造法
JP3503557B2 (ja) * 1999-03-02 2004-03-08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その製造方法及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ディスプレイ
US6541909B1 (en) * 1999-03-02 2003-04-01 Nec Corporatio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with doped transport layer(s) and production method
JP2002289358A (ja) * 2001-03-23 2002-10-04 Ricoh Co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2002367787A (ja) * 2001-06-05 2002-12-20 Tohoku Pioneer Corp 有機el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131924B2 (ja) 2002-09-26 2008-08-13 東芝松下ディスプレイ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有機el表示装置
TWI275051B (en) * 2003-10-16 2007-03-01 Pioneer Corp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isplay panel
JP4300176B2 (ja) * 2003-11-13 2009-07-22 ローム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
AU2003292826A1 (en) * 2003-12-25 2005-07-21 Fujitsu Limited Organic el element, organic el display, process for fabricating organic el element, and system for fabricating organic el element
KR100712096B1 (ko) * 2004-02-19 2007-04-27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유기전계 발광표시장치의 제조방법
TWI293211B (en) * 2004-06-11 2008-02-01 Au Optronics Corp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4823629B2 (ja) * 2004-09-24 2011-11-24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発光装置
JP2006253015A (ja) * 2005-03-11 2006-09-21 Idemitsu Kosan Co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カラー発光装置
US7807275B2 (en) * 2005-04-21 2010-10-05 Universal Display Corporation Non-blocked phosphorescent OLEDs
JP4412264B2 (ja) * 2005-09-12 2010-02-10 ソニー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5063007B2 (ja) * 2006-02-06 2012-10-31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JP4898560B2 (ja) * 2006-06-23 2012-03-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有機発光装置
JP2008141174A (ja) * 2006-11-10 2008-06-19 Canon Inc 有機発光装置
JP2008130485A (ja) * 2006-11-24 2008-06-05 Canon Inc 有機el素子アレイ
JP2009246354A (ja) * 2008-03-10 2009-10-22 Toray Ind Inc 発光素子
WO2010001817A1 (ja) * 2008-07-01 2010-01-07 東レ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
KR101584990B1 (ko) * 2008-12-01 2016-01-13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색 유기 발광 소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044639A1 (en) * 1999-05-12 2003-03-06 Yoshinori Fukuda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muti-color display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US20050196893A1 (en) * 2004-02-19 2005-09-08 Mu-Hyun Kim Method of fabricating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US20060017377A1 (en) * 2004-07-22 2006-01-26 Seoung-Yoon Ryu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US20070131948A1 (en) * 2004-09-24 2007-06-1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Ltd Light emitting device
EP2101356A1 (en) * 2008-03-13 2009-09-16 Samsung Mobile Display Co., Lt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ited B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78299A (zh) * 2012-04-28 2013-10-30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US10270052B2 (en) 2012-10-09 2019-04-23 Merck Patent Gmbh Electronic device
CN104718636B (zh) * 2012-10-09 2018-09-25 默克专利有限公司 电子器件
CN104718636A (zh) * 2012-10-09 2015-06-17 默克专利有限公司 电子器件
US9917272B2 (en) 2012-10-09 2018-03-13 Merck Patent Gmbh Electronic device
CN103794622A (zh) * 2012-10-31 2014-05-14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3794622B (zh) * 2012-10-31 2016-08-10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3872087B (zh) * 2012-12-14 2017-04-12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3872087A (zh) * 2012-12-14 2014-06-18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
US10217969B2 (en) 2012-12-14 2019-02-26 Lg Display Co., Lt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CN103531716A (zh) * 2013-09-29 2014-01-22 华映视讯(吴江)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装置
CN104752486A (zh) * 2013-12-31 2015-07-01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CN104752486B (zh) * 2013-12-31 2018-06-01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CN106207015A (zh) * 2016-09-20 2016-12-07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阻断oled发光器件共通层横向串扰的方法
CN106207015B (zh) * 2016-09-20 2018-05-25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阻断oled发光器件共通层横向串扰的方法
US11018196B2 (en) 2017-03-15 2021-05-25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7093674A (zh) * 2017-06-09 2017-08-25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制备方法及其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10132980A (ko) 2011-12-09
JP5783780B2 (ja) 2015-09-24
US20110297977A1 (en) 2011-12-08
CN102270655B (zh) 2014-04-23
KR101363960B1 (ko) 2014-02-18
US8319231B2 (en) 2012-11-27
JP2012015097A (ja) 2012-0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70655B (zh) 显示设备
Guo et al. The fabrication of color-tunabl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displays via solution processing
CN103545345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JP4185002B2 (ja) El表示素子
CN1668152B (zh) 电致发光显示器件
CN102738194B (zh)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
US20120326131A1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US20080111484A1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apparatus employing anode having multi-layer structure
US10566390B2 (en) Series connected quantum dot light-emitting device,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KR102146104B1 (ko) 유기전계발광소자 및 이를 이용한 유기전계발광표시장치
CN105529350B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
CN103579529B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
JP2011258945A (ja) 有機発光ディスプレイ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4701459A (zh) 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及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KR20120047003A (ko) 백색 유기 발광 소자 및 이를 이용한 표시 장치
CN102130303A (zh)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和使用其的发光装置
CN102931359A (zh)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6374049A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
KR20050122955A (ko) 전계 발광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US8227845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KR20160114218A (ko) 유기 발광 소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US11690241B2 (en) OLED with auxiliary electrode contacting electron transport layer
CN104282711A (zh)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KR20140086059A (ko) 유기전계발광표시장치
KR102527217B1 (ko) 유기 발광 소자,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