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56855A - 轨道车用外风挡的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轨道车用外风挡的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56855A
CN102256855A CN2009801529999A CN200980152999A CN102256855A CN 102256855 A CN102256855 A CN 102256855A CN 2009801529999 A CN2009801529999 A CN 2009801529999A CN 200980152999 A CN200980152999 A CN 200980152999A CN 102256855 A CN102256855 A CN 1022568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screen
stopper
shoulder
crosswind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5299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56855B (zh
Inventor
丰冈诚
八野英美
菅原康次
波多野干夫
仙田雄二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RITA CO Ltd
Yokohama Rubber Co Ltd
West Japan Railway Co
Original Assignee
NARITA CO Ltd
Yokohama Rubber Co Ltd
West Japan Railway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RITA CO Ltd, Yokohama Rubber Co Ltd, West Japan Railway Co filed Critical NARITA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2568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568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568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568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DBODY DETAILS OR KINDS OF RAILWAY VEHICLES
    • B61D17/00Construction details of vehicle bodies
    • B61D17/04Construction details of vehicle bodies with bodies of metal; with composite, e.g. metal and wood body structures
    • B61D17/20Communication passages between coaches; Adaptation of coach ends therefor
    • B61D17/22Communication passages between coaches; Adaptation of coach ends therefor flexible, e.g. bellow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uperstructure Of Vehicle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轨道车用外风挡的结构,该外风挡附设于车体的端表面,其特征是,为了实现减少从车体间的连结空间产生的噪声,并提高外风挡的耐久性,设有:沿着端表面的侧部的侧风挡部(13);以及在端表面的肩部中弯曲的肩风挡部(17),将该侧风挡部(13)与肩风挡部(17)连接设置,并利用弹性材料形成该侧风挡部(13)和肩风挡部(17),侧风挡部(13)和肩风挡部(17)的横截面形状由内侧基部(21、21a)、外侧基部(22、22a)及将该内侧基部(21、21a)与外侧基部(22、22a)的前端连结的前端部形成为U字状,在肩风挡部(17)的内侧基部(21a)中至少形成有一个孔(30A)或缺口(30)。

Description

轨道车用外风挡的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轨道车用外风挡的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有一种结构:在轨道车的车体间的连结部的空间设置形成连接通路的内风挡,并在该内风挡的两侧的外侧设置外风挡,该外风挡能抑制车辆行驶时产生的噪声从车体间朝车体外部的传播。
作为该结构,目前,例如图41至图43所示,在连结的一侧车体101的端表面102与另一侧车体103的端表面104间架设有构成通路105的内风挡106,在图42中该内风挡106的水平方向上的两外侧与内风挡106不接触地设有一侧外风挡107和另一侧外风挡108,其中,上述外风挡107从一侧车体101的端表面102以U字状截面形状突出设置并具有可挠性,上述外风挡108从另一侧车体103的端表面104以U字状截面形状突出设置并具有可挠性,如图41、图43所示,使该外风挡107和外风挡108的前端部彼此相对接触。
此外,如图42所示,该外风挡107仅设于端表面102中沿车体101的两侧面即大致直立部的范围、即端表面的侧部111的范围中,而未设于端表面102的肩部(车体的肩部)112和顶部113的范围的部分。虽未图示,但另一侧外风挡108也是相同的。
在这样的外风挡107、108中,可抑制噪声从连结部空间114内朝车体的水平方向的传播,但来自连结部空间114内的噪声会穿过肩部112的开放部115如箭头K所示朝外部传播,从而对车体外部造成影响。
另外,较为理想的是,对从顶部侧的开放部116如箭头L所示传播出的噪声也进行抑制。
因此,目前,在专利文献1中已知有一种轨道车用外风挡的结构:不仅将上述外风挡107、108配置于车体端表面的左右两侧,如图44所示,还延长大致垂直的侧风挡部200的上部,并在上述端表面(车体)的肩部112中延设朝外侧突出的弯曲状的肩风挡部201,且从该肩风挡部201的端部还延设出沿端表面(车体)的顶部缘的顶部侧风挡部202,从而能实现降低来自上述端表面的肩部112的开放部115及顶部侧的开放部116的噪声。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8-20140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如图45所示,上述图44所示的外风挡的横截面形状为U字状,且将该外风挡的两侧基部203、204形成具有刚性的厚壁,为了提高可挠性而将前端部205形成得比两侧基部203、204薄,当将具有这种截面形状的外风挡使用于如上述图44所示的肩风挡部201中时,会产生以下的问题。
由于上述外风挡的肩风挡部201形成为使侧风挡部200与顶部侧风挡部202一体连续的弯曲形状,所以,不易柔软地变形。
因此,在使用该弯曲的肩风挡部201中具有刚性较高的厚壁的两侧基部203、204的外风挡的情况下,在肩风挡部201的内侧边300中会产生大量较大的褶皱,且由于该内侧边300的刚性较大,因此,当与相对的外风挡相互摩擦时,在该肩风挡内侧部容易产生裂缝,当该裂缝产生时,裂缝以该部位作为起点扩大,可能会降低外风挡的耐久性。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提高上述弯曲状的肩风挡部的耐久性来实现耐久性较佳的轨道车用外风挡的结构。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技术方案1中记载的本申请发明是附设于车体的端表面,其横截面由内侧基部、外侧基部及将该内侧基部与外侧基部的前端连结的前端部构成的外风挡,将沿着端表面的侧缘的侧风挡部与端表面的肩部中弯曲的肩风挡部连接设置,其特征是,在上述肩风挡部的内侧至少形成有一个孔或缺口。
技术方案2中记载的本申请发明是附设于车体的端表面的外风挡,其特征是,包括:沿着端表面的侧缘的侧风挡部;以及在端表面的肩部中弯曲的肩风挡部,将该侧风挡部与肩风挡部连接设置,并利用弹性材料形成该侧风挡部和肩风挡部,上述侧风挡部和肩风挡部的横截面形状由内侧基部、外侧基部及将该内侧基部与外侧基部的前端连结的前端部形成为U字状,在上述肩风挡部的内侧基部中至少形成有一个孔或缺口。
技术方案3中记载的本申请发明以技术方案1或2中记载的发明为基础,其特征是,将上述侧风挡部的前端部的壁厚形成得比该侧风挡部的内侧基部和外侧基部的壁厚薄,将上述肩风挡部的内侧基部、外侧基部及前端部的壁厚形成得比上述侧风挡部的内侧基部和外侧基部的壁厚薄。
技术方案4中记载的本申请发明以技术方案1或2中记载的发明为基础,其特征是,将上述侧风挡部的前端部的壁厚形成得比该侧风挡部的内侧基部和外侧基部的壁厚薄,使上述肩风挡部的前端部的壁厚与上述侧风挡部的前端部的壁厚相等,并使上述肩风挡部的内侧基部和外侧基部的壁厚与上述侧风挡部的内侧基部和外侧基部的壁厚相等。
技术方案5中记载的本申请发明以技术方案1至4中任一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发明为基础,其特征是,在上述肩风挡部中设有一个或多个上述孔或缺口。
技术方案6中记载的本申请发明以技术方案1至5中任一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发明为基础,其特征是,在上述肩风挡部的与上述侧风挡部相反一侧的上部延设有沿着端表面的顶部缘的上风挡部,将该上风挡部的横截面形状形成得与上述侧风挡部的横截面形状相同。
技术方案7中记载的本申请发明以技术方案6中记载的发明为基础,其特征是,在上述上风挡部的与上述肩风挡部相反的一侧配置沿着端表面的顶部缘的顶部侧风挡,并将该顶部侧风挡的横截面形状形成得与上述侧风挡部的横截面形状相同,利用上述顶部侧风挡和上述上风挡部覆盖车辆的连结部空间的上部整体。
发明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及2中记载的本申请发明,通过在肩风挡部的内侧形成孔或缺口,可使肩风挡部的变形变得容易,从而能使该部位产生的褶皱较少且较小,并能减少裂缝的产生,从而能提高外风挡的耐久性。
根据技术方案3中记载的本申请发明,由于将肩风挡部的外侧基部、内侧基部及前端部形成得较薄以提高柔软性,且在内侧基部形成有孔或缺口,因此,肩风挡部的柔软性可极大地提高,从而使肩风挡部的变形变得容易以提高外风挡的耐久性。
根据技术方案4中记载的本申请发明,肩风挡部的内侧基部的壁厚比上述技术方案3的发明的内侧基部的壁厚厚,但由于在该内侧基部形成有孔或缺口,因此,肩风挡部的变形变得容易,从而能发挥上述技术方案1或2的效果。
在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本申请发明中,也能发挥与上述相同的效果。
在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本申请发明中设置了上风挡部,也能发挥与上述相同的效果。
在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本申请发明中设置了顶部侧风挡,也能发挥与上述相同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的轨道车用外风挡的车体间的连结部的侧视图。
图2是在图1的A-A线上从端表面侧观察到的车体间的连结部的主视图。
图3是图1的车体间的连结部的俯视图。
图4是外风挡在图2的车体端表面的左侧的局部主视图。
图5是沿着图4的外风挡的B-B线的剖视图。
图6是沿着图4的外风挡的C-C线的剖视图。
图7是从图4的外风挡的D方向观察的向视图。
图8是图4的主视图中以图5的E-E部切断后的外风挡的正剖视图。
图9是沿着图2的F-F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10是沿着图2的G-G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11是沿着图2的H-H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12A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的外风挡的一侧车体侧的配置状态。
图12B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的外风挡的另一侧车体侧的配置状态。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外风挡的肩风挡部的横剖视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4的外风挡的肩风挡部的横剖视图。
图15是从内侧W观察图14的实施例4的肩风挡部的图。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5的外风挡的肩风挡部的横剖视图。
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6的外风挡的肩风挡部的横剖视图。
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7的外风挡的肩风挡部的横剖视图。
图19是本发明实施例8的外风挡的肩风挡部的横剖视图。
图20是本发明实施例9的外风挡的肩风挡部的横剖视图。
图21是与图4对应的、车体端表面的左侧的本发明实施例10的外风挡的左侧风挡的局部主视图。
图22是沿着图21的外风挡的B-B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23是沿着图21的外风挡的B′-B′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24是沿着图21的外风挡的C′-C′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2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1的外风挡的配置状态的车体间的连结部的俯视图。
图26是从图25的I-I线观察车体的端表面的主视图。
图27A表示图25的外风挡的一侧车体侧的配置状态。
图27B表示图25的外风挡的另一侧车体侧的配置状态。
图28是本发明实施例13的车体间的连结部的侧视图。
图29是图28的车体间的连结部的俯视图。
图30是从图28的P-P线观察车体的端表面侧的车体间的连结部的主视图。
图31是沿着图30的F-F线的剖视图。
图32是沿着图30的G-G线的剖视图。
图33是沿着图30的H-H线的剖视图。
图3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4的外风挡的车体间的连结部的俯视图。
图35是从车体的端表面侧观察图34的外风挡的配置状态的主视图。
图36是从车体的端表面侧观察本发明实施例15的外风挡的配置状态的图。
图37是沿着图36的S-S线的剖视图。
图38是沿着图36的T-T线的剖视图。
图39是沿着图36的U-U线的剖视图。
图40是从车体的端表面侧观察本发明实施例16的外风挡的配置状态的图。
图41是表示现有轨道车用外风挡的车体间的连结部的侧视图。
图42是从图41的J-J线观察车体的端表面侧的主视图。
图43是图41的车体间的连结部的俯视图。
图44表示现有另一轨道车用外风挡,是从车体的端表面侧观察到的主视图。
图45是沿着图44的外风挡的N-N线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至图40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轨道车用外风挡的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图1至图12表示本发明的外风挡的实施例1。
图1至图3表示将本发明的外风挡附设于轨道车辆的车体的端表面的状态,图1是车体间的连结部的侧视图,图2是在图1的A-A线从端表面侧观察到的连结部的主视图,图3是该连结部的俯视图。
如图3所示,在被连结的一侧车体1的端表面2的出入口3与另一侧车体4的端表面5的出入口6之间架设有折皱状的内风挡7,在该内风挡7内形成有连接通路7a。
另外,如图2所示,在上述一侧车体1的端表面2上附设有一侧外风挡8,该一侧外风挡8位于上述内风挡7的外侧、端表面2的外周部。在图2中,该一侧外风挡8被分割成左侧风挡9、右侧风挡10、顶部侧风挡11这三个构件而构成的。
上述左侧风挡9由侧风挡部13、上风挡部15及肩风挡部17构成,其中,上述侧风挡部13以沿图2的端表面2的左侧缘2a(车体的左侧面12)并位于该左侧缘2a的内侧的方式在大致垂直方向上竖起,上述上风挡部15沿着端表面2的顶部缘2a(车体的顶部面14)并位于该顶部缘2a的内侧,在大致水平方向上朝向车体端表面的内侧(端表面的中央X-X)地形成,上述肩风挡部17以在端表面2的肩部18处位于车体的肩面16的内侧并朝外侧突出的方式弯曲,以将上述侧风挡部13与上风挡部15之间结合,这些侧风挡部13、上风挡部15及肩风挡部17是相连形成的。
即,在沿大致垂直方向竖起的侧风挡部13的上部延设有肩风挡部17,该肩风挡部17在端表面的中央侧具有中心O(参照图4)并以朝外侧突出的方式弯曲,此外,还在该肩风挡部17的上部以沿大致水平方向朝向端表面的内侧(端表面的中央X-X)方向的方式延设有上风挡部15。在实施例中,车体的肩面16由曲面形成,上述外风挡的肩风挡部17沿着该曲面弯曲地形成。
此外,左侧风挡9是将上述侧风挡部13、上风挡部15及肩风挡部17以使该各部呈后述U字状的横截面形状、且呈图2所示的一系列形状的方式通过模具成型而一体成形的,或是将平板折曲成U字状而形成的上述侧风挡部13、上风挡部15及模具成型为U字状横截面形状的肩风挡部17连接成如图2所示的形状而形成的。该左侧风挡9由合成橡胶等具有可挠性的弹性材料形成。
如图2所示,上述右侧风挡10形成为与上述左侧风挡9以车体1的端表面2的中央X-X为中心左右对称的形状,且该右侧风挡10的结构与上述左侧风挡9的结构相同。因此,对于右侧风挡10中与上述左侧风挡9相同的部分标注与上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在图的实施例中,右侧风挡10的上风挡部15的水平方向上的长度比左侧风挡9的上风挡部15的水平方向上的长度形成得稍短。
如图2所示,上述顶部侧风挡11配置于上述左侧风挡9的上风挡部15的前端与右侧风挡10的上风挡部15的前端之间。
接着,根据图4至图8对上述左侧风挡9的截面形状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5所示,图4所示的左侧风挡9的侧风挡部13的横截面形状(B-B线截面)形成为在基端侧具有开口部20的U字状。即,由隔着规定间隔且平行地配置的板状的内侧基部21和板状的外侧基部22及将该两基部21、22的前端连结的前端细状(在图的实施例中为大致半圆状)的前端部23构成。另外,为了在将两基部21、22附设于端表面时保持从该端表面突出的突出状态,将两基部21、22形成为刚性较大、可挠性较小的厚壁T1,前端部23形成为比两基部21、22薄的薄壁T2,从而使该前端部23与两基部21、22相比形成得刚性较小、可挠性较大。另外,从基部21、22朝前端部23的连结部24的壁厚逐渐减小。
上述上风挡部15的横截面形状(图4的B-B线截面)与上述侧风挡部13的图5所示的横截面形状(图4的B-B线截面)相同,由固定于端表面的内侧基部21、外侧基部22及将两基部21、22的前端连结的前端部23形成为U字状的形状,其壁厚也形成得相同,但它们的壁厚、形状等的尺寸有时也会因端表面的结构而不同。
如图6所示,上述肩风挡部17的横截面形状(图4的C-C横截面)形成为在基端侧具有开口部20的U字状,其外周形状是与上述图5所示的侧风挡部13的外周形状相同的形状。另外,该肩风挡部17的板状的内侧基部21a和板状的外侧基部22a的壁厚与上述图5所示的侧风挡部13的前端部23的壁厚T2形成得相同,此外,其前端部23a的壁厚与上述图5的前端部23的壁厚T2形成得相同。即,肩风挡部17的内侧基部21a、外侧基部22a、前端部23a的壁厚T2比上述侧风挡部13、上风挡部15的内侧基部21和外侧基部22的壁厚T1形成得薄。因此,图4所示的肩风挡部17的弯曲部R整体形成得较薄,从而使该肩风挡部17的可挠性比侧风挡部13、上风挡部15的可挠性大。
另外,如图8所示,从肩风挡部17的薄壁部朝侧风挡部13及上风挡部15的连结部25的基部的壁厚逐渐增大。
如图6及图7所示,在上述肩风挡部17的内侧基部21a形成有缺口30,该缺口30贯穿内侧基部21a的内外方向。
如图7所示,在肩风挡部17的内侧基部21a中,由一个缺口30形成内侧基部21a的一部分,从而在朝车体的安装侧即基端部21b的端面21c侧具有开口部30a。该缺口30的沿外风挡的轴向Y-Y的长度L1和高度H1被设定为期望值,但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高度H1被设定成比图6的内侧基部21a的高度H2稍短。此外,该缺口30的角部30c由曲面形成。
此外,在上述上风挡部15的内侧基部21中靠近上述缺口30地形成有一个辅助孔32。该辅助孔32由贯穿内侧基部21内外方向的孔形成,且在内侧基端部21的基端部21b的端面21c上未开口。另外,该辅助孔32由比上述缺口30小的孔形成,其前端32a被设定成与缺口30的前端30b的高度大致相同的高度。
因此,在上述缺口30与辅助孔32之间有第一连结片33,在辅助孔32的下部存在由内侧基部21构成的第二连结片34。
在肩风挡部17的外侧基部22a上未形成有上述缺口30及辅助孔32。
另外,由于上述右侧风挡10的侧风挡部13、肩风挡部17、上风挡部15的结构也与上述左侧风挡9的侧风挡部13、肩风挡部17、上风挡部15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接着,根据图9至图11对上述左侧风挡9和右侧风挡10朝车体1的端表面2的安装结构进行说明。
通过图2所示的外风挡的右侧风挡10对该安装结构进行说明。
图9是沿着图2的F-F线的外风挡的剖视图,图10是沿着图2的G-G线的剖视图,图11是沿着图2的H-H线的剖视图。
在上述车体1的端表面2上沿着安装上述右侧风挡10的侧风挡部13、肩风挡部17、上风挡部15的位置一系列地配置有如图9至图11所示的横截面为凹状的安装板40,该基板41被螺栓42固定于车体1的端表面。
此外,如图9至图11所示,右侧风挡10在两基部21、22的基端部21b、22b通过上述安装板40、按压板45、47及螺栓46、48安装于车体。在图10所示的肩风挡部17中形成有上述缺口30,由于该缺口30的车体安装侧开口,因此,该肩风挡部17没有安装于安装板40的内侧板。
由于图2的左侧风挡9朝车体1的端表面2的安装结构与上述右侧风挡10的安装结构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通过上述安装,外风挡8以其内侧基部21、21a和外侧基部22、22a从端表面2垂直突出的方式固定安装于端表面2上。
接着,对上述顶部侧风挡11进行说明。
该顶部侧风挡11的横截面形状(图2的H′-H′线截面形状)形成得与上述左侧风挡9、右侧风挡10的上风挡部15的横截面形状(H-H线截面形状)相同,如图2所示,该顶部侧风挡11被配置成在上述左侧风挡9的上风挡部15的前端部与右侧风挡10的上风挡部15的前端部之间,沿着车体1的端表面2的顶部缘2a(车体的顶部面14)且位于该顶部缘2a的内侧。此外,该顶部侧风挡11与上述左侧风挡9、右侧风挡10相同,由合成橡胶等具有可挠性的弹性材料形成。
该顶部侧风挡11朝车体1的端表面2的安装结构与上述图11所示的安装结构相同。因此,省略该安装结构的说明。
如图1、图3及图12B所示,在上述另一侧车体4的端表面5上附设有另一侧外风挡8A,该另一侧外风挡8A位于上述内风挡7的外侧,与上述外风挡8同样地沿着端表面5的外周部且与上述外风挡8相对。
该另一侧外风挡8A与上述一侧外风挡8相同,由左侧风挡9、右侧风挡10和顶部侧风挡11构成,该另一侧外风挡8A的左侧风挡9、右侧风挡10由与上述一侧外风挡8相同的侧风挡部13、肩风挡部17、上风挡部15构成,这些风挡部的横截面形状及与车体4的安装结构与上述一侧外风挡8的情形相同。此外,该外风挡8A的左侧风挡9、右侧风挡10和顶部侧风挡11也与上述一侧外风挡8的左侧风挡9、右侧风挡10和顶部侧风挡11相同,由合成橡胶等具有可挠性的弹性材料形成。
此外,如图1、图3所示,一侧外风挡8和另一侧外风挡8A相互被分割,且以一侧外风挡8的前端部23、23a与另一侧外风挡8A的前端部23、23a在两车体1、4间的大致中央相互彼此按压的方式附设于车体1、4。
如图3所示,上述一侧外风挡8的顶部侧风挡11与上风挡部15的接合部8c和另一侧外风挡8A的顶部侧风挡11与上风挡部15的接合部8d被配置成在左右方向上不一致。
如图1、图3及图9至图11所示,上述侧风挡部13、肩风挡部17、上风挡部15、顶部侧风挡11被配置成:其外侧基部22、22a从车体1、4的端表面2、5的缘部2a、5a(车体1、4的外表面)朝端表面2、5的内侧偏移规定的距离M(参照图11)。
此外,如图9至图11所示,在上述侧风挡部13、肩风挡部17、上风挡部15、顶部侧风挡11的外侧的端表面2上通过螺栓51固定设置有弯曲构件50,该弯曲构件50以从端表面2、5的缘部2a、5a朝外侧基部22、22a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弯曲。
在上述实施例1中,可利用上述结构发挥如下的作用、效果。
通过使附设于两车体1、4的两外风挡8、8A的前端部相互接触,两车体1、4间的连结部空间的外周部会被两外风挡8、8A覆盖,使得车辆行驶中连结部空间内的噪声朝侧部的传播被侧风挡部13抑制,来自车体肩部的朝斜上方的传播被肩风挡部17抑制,朝上方的传播被上风挡部15及顶部侧风挡11抑制。
利用肩风挡部17抑制传播是使用该肩风挡部17的无孔状的外侧基部22a和前端部23a进行的。
因此,在本实施例1中,能抑制上述图41至图43所示的现有外风挡107、108中产生的来自端表面肩部的噪声的传播(图42的箭头K方向的传播)。另外,通过设置上风挡部15及顶部侧风挡11,能抑制噪声朝上方的传播。
接着,在车辆行驶中,当两外风挡8、8A在相互按压的状态下相对变位时,由于侧风挡部13、上风挡部15及顶部侧风挡11这些构件大致呈直线状,因此,容易朝内侧或外侧变位,因此,较少产生起皱,也较少产生裂缝。
另外,由于在肩风挡部17的内侧基部21a形成有缺口30,因此,肩风挡部17的刚性会变小,从而能柔软地变形。因此,当两外风挡8、8A在按压状态下进行变位时,该肩风挡部17容易变形,从而使产生的起皱变少且变小,并能减少裂缝在该肩风挡部17中的产生。
此外,由于使该肩风挡部17的内侧基部21a和外侧基部22a的壁厚比侧风挡部13、上风挡部15的内侧基部21和外侧基部22的壁厚薄,且也使前端部23a的壁厚变薄,因此,与上述缺口30的形成相结合,能进一步减小肩风挡部17的刚性、提高柔软性,并能进一步减少上述裂纹的产生。
另外,通过形成辅助孔32,能降低肩风挡部17附近的刚性,从而能进一步减少肩风挡部17产生起皱。
此外,由于在缺口30与辅助孔32之间存在第一连结片33,因此,即便将辅助孔32设成靠近缺口30,也可防止肩风挡部17的内侧基部21a异常地翻起。
(实施例2)
在上述实施例1中,在肩风挡部17中形成一个缺口30,但也可如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轨道车用外风挡那样,不是形成一个该缺口30,而是在肩风挡部17中形成多个缺口。
通过这样的多个缺口,也能降低内侧基部21a即肩风挡部17的刚性,从而能发挥与上述相同的作用、效果。
此外,上述缺口30也可不是在肩风挡部17的全长上形成的,而是设在肩风挡部的范围内、能获得肩风挡部17所需的柔软性的范围中。即,也可将缺口30设在肩风挡部17的范围内期望的范围、部分。
(实施例3)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轨道车用外风挡的肩风挡部的横剖视图,是上述实施例1的肩风挡部17的缺口30的变形例,在肩风挡部17中,在端表面的中心侧即内侧,从朝车体的安装侧即端面21c到包括前端部23a的一部分的位置形成缺口30。在图示的实施例3中,将缺口30的前端30b设定在不到达上述顶点23b的位置。
其他结构与上述实施例1或实施例2的结构相同。
在本实施例3中也能发挥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实施例4)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4的外风挡的肩风挡部的横剖视图,图15是从内侧观察到的图,在该图中,形成孔30A以代替上述实施例1的肩风挡部17的缺口30。即,在上述肩风挡部17的内侧基部21a中,在朝该车体的安装侧保留基端部21b,并在前端部23a侧以保留内侧基部21a的一部分的方式形成贯穿内侧基部21a内外方向的孔30A。符号30b表示孔30A的前端。
其他结构与上述实施例的结构相同。
在本实施例4中也能发挥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在肩风挡部17中形成有一个上述孔30A,但也可形成多个。
(实施例5)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5的外风挡的肩风挡部的横剖视图,使上述实施例4的孔30A形成至包括前端部23a的一部分在内的位置,在图的实施例5中,将孔30A的前端30b设定在未到达上述顶点23b的位置。
其他结构与上述实施例4的结构相同。
在本实施例5中也能发挥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实施例6)
在上述实施例1至5中,使肩风挡部17的内侧基部21a、外侧基部22a、前端部23a的壁厚T2形成得比侧风挡部13、上风挡部15的内侧基部21和外侧基部22的壁厚T1薄,但将图17所示的本发明实施例6的外风挡的肩风挡部17的横截面形状(图4的C-C线截面)设为与上述侧风挡部13、上风挡部15的横截面形状相同的形状。即,将肩风挡部17的内侧基部21a和外侧基部22a的壁厚设为与上述图5所示的T1相同的壁厚,并将前端部23a的壁厚设为比内侧基部21a和外侧基部22a的壁厚薄的上述图5所示的T2。此外,在该内侧基部21a中与上述实施例1的位置相同的位置以与上述实施例1的形状相同的形状形成如上所述的缺口30。
其他结构与上述实施例1或实施例2的结构相同。
在本实施例6中,由于在肩风挡部17的内侧基部21a形成缺口30,因此,与侧风挡部13、上风挡部15相比,能使肩风挡部17即肩风挡部17的内侧基部21a的刚性变小、柔软性变大,从而也能发挥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作用、效果。
(实施例7)
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7的外风挡的肩风挡部的横剖视图,是上述实施例6的肩风挡部17的缺口30的变形例,在肩风挡部17中,在端表面的中心侧即内侧,从朝车体的安装侧即端面21c到包括前端部23a的一部分的位置形成缺口30。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将缺口30的前端30b设定在不到达上述顶点23b的位置。
其他结构与上述实施例6的结构相同。
在本实施例7中也能发挥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实施例8)
图19是本发明实施例8的外风挡的肩风挡部的横剖视图,在该图中,形成孔30A以代替上述实施例6、7的肩风挡部17的缺口30。即,在上述肩风挡部17的内侧基部21a中,在朝该车体的安装侧保留基端部21b,在前端部23a侧以保留内侧基部21a的一部分的方式形成孔30A。
其他结构与上述实施例6的结构相同。
在本实施例8中也能发挥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实施例9)
图20是本发明实施例9的外风挡的肩风挡部的横剖视图,在该图中,将上述实施例8的孔30A形成到包括前端部23a的一部分的位置。在图示的实施例9中,将孔30A的前端30b设定在不到达上述顶点23b的位置。
其他结构与上述实施例8的结构相同。
在本实施例9中也能发挥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实施例10)
图21至图24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0的轨道车用外风挡,如图22所示,将侧风挡部13和上风挡部15的内侧基部21和外侧基部22如上述实施例1那样形成为厚壁,并将前端部23形成为薄壁,如图24所示,将上述肩风挡部17的内侧基部21a、外侧基部22a、前端部23a如上述实施例1那样形成为薄壁,如图21、图23、图24所示,将孔30A形成为如上所述横跨肩风挡部17的内侧基部21a的一部分和侧风挡部13的内侧基部21的一部分,且包括肩风挡部17的前端部23a和侧风挡部13的前端部23的各一部分的孔。
其他结构与上述实施例的结构相同。
在本实施例10中也能发挥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实施例11)
在上述实施例1至实施例10中,设有顶部侧风挡11,但也可如图25、图26、图27A、图27B所示的本发明实施例11的轨道车用外风挡那样,不设置上述顶部侧风挡11,而仅以上述左侧风挡9及右侧风挡10构成外风挡。
由于本实施例11的左侧风挡9及右侧风挡10的板厚、形状、材质、朝端表面的安装结构与上述实施例1至实施例10相同,因此,对于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另外,在本实施例11中,也在肩风挡部17中形成与上述相同的缺口30或孔30A。
在本实施例11中,与上述实施例1相比,不存在顶部侧风挡11,因此,可从图26中朝正上方开口的上部400发出噪声,但由于设有左侧风挡9、右侧风挡10的侧风挡部13、肩风挡部17、上风挡部15,因此能抑制车体间的连结部的噪声朝侧部及斜上方传播。
只要车体间的连结部的噪声是来自正上方的噪声,那么该噪声朝车外的影响就较小,因此,在本实施例11中作为噪声应对方法也是有效的。
所以,在本实施例11中也能发挥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作用、效果。
(实施例12)
在上述实施例11中,不设置顶部侧风挡11而在肩风挡部17的上端侧延长形成上风挡部15,但在本发明实施例12的轨道车用外风挡中,也可采用在上述实施例11的基础上不设置上风挡部15的外风挡。
即,也可去掉图26中从Z-Z线开始朝前的上风挡部15,而仅用侧风挡部13和肩风挡部17形成外风挡。
由于其他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11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在本实施例12中也能发挥有效的隔音效果,从而能发挥与上述实施例11相同的作用、效果。
(实施例13)
图28至图33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3的轨道车用外风挡,在该图中,去掉上述实施例1的弯曲构件50,并将上述实施例1的左侧风挡9、右侧风挡10、顶部侧风挡11配置成:其各自的外表面(严格地说是安装板40的外表面)与车体端表面2的左侧缘2a、车体端表面2的右侧缘2a、车体端表面2的顶部侧缘2a位于相同的面上。
在图30中,左侧风挡9是与上述实施例1的左侧风挡9相同的风挡,与上述相同,该左侧风挡9具有侧风挡部13、肩风挡部17、上风挡部15。另外,在图30中,右侧风挡10是与上述实施例1的右侧风挡10相同的风挡,与上述相同,该右侧风挡10具有侧风挡部13、肩风挡部17、上风挡部15。
上述左侧风挡9、右侧风挡10除了它们的上风挡部15、15的正面形状与上述实施例1的上风挡部15的正面形状稍有不同以外,其他均与上述实施例1的左侧风挡9、右侧风挡10相同。
此外,如图31所示,该实施例13的左右侧风挡部13、13被配置成:其外表面13a位于与车体的左右侧面12相同的面上,如图33所示,上风挡部15、15被配置成:其外表面15a位于与车体的顶部面14相同的面上,如图32所示,肩风挡部17、17被配置成:其外表面17a位于与车体的肩面16相同的面上。
此外,在图30中,顶部侧风挡11是与上述实施例1的顶部侧风挡11相同的风挡,该实施例13的顶部侧风挡11除了其正面形状与上述实施例1的顶部侧风挡11的正面形状稍有不同以外,其他均与上述实施例1的顶部侧风挡11相同。
此外,该实施例13的顶部侧风挡11被配置成:其外表面11a与图33相同地位于与车体的顶部面14相同的面上。
图31表示了该实施例13的侧风挡部13的横截面(F-F线截面)结构,图32表示了肩风挡部17的横截面(G-G线截面)结构,图33表示了上风挡部15的横截面(H-H线截面)和顶部侧风挡11的横截面(H′-H′线截面)结构。
这些结构与上述实施例1的结构相比,除了上述弯曲构件50以外,其他均与实施例1的结构相同,因此,对于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部分标注与上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本实施例13中,也能发挥除了上述弯曲构件50以外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作用、效果。
(实施例14)
图34及图35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4的轨道车用外风挡,本实施例14是在上述实施例13的基础上去除了顶部侧风挡11。由于其他结构与上述实施例13的结构相同,因此,对于与上述相同的部分标注与上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本实施例14中,也能发挥除了上述弯曲构件50以外与上述实施例13相同的作用、效果。
(实施例15)
图36至图39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5的轨道车用外风挡,在该图中,去掉上述实施例1的弯曲构件50,并将上述实施例1的左侧风挡9、右侧风挡10、顶部侧风挡11配置成:其各自的外表面比车体端表面2的左侧缘2a、车体端表面2的右侧缘2a、车体端表面2的顶部侧缘2a靠近内侧。
在图36中,左侧风挡9是与上述实施例1的左侧风挡9相同的风挡,与上述相同,该左侧风挡9具有侧风挡部13、肩风挡部17、上风挡部15。另外,在图36中,右侧风挡10是与上述实施例1的右侧风挡10相同的风挡,与上述相同,该右侧风挡10具有侧风挡部13、肩风挡部17、上风挡部15。
上述左侧风挡9、右侧风挡10除了其上风挡部15、15的正面形状与上述实施例1的上风挡部15的正面形状稍有不同以外,其他均与上述实施例1的左侧风挡9、右侧风挡10相同。
此外,如图37所示,该实施例15的左右侧风挡部13、13被配置成:其外表面13a位于在端表面2的左右侧缘2a上形成的曲部R1的内端,即,外表面13a配置于从车体的左右侧面12朝内侧仅偏入从车体的左右侧面12到上述曲部R1的内端的距离H3的位置。
另外,如图39所示,上风挡部15、15被配置成:其外表面15a位于在端表面2的顶部侧缘2a上形成的曲部R1的内端,即,外表面15a配置于从车体的顶部面14朝内侧仅偏入从车体的顶部面14到上述曲部R1的内端的距离H3的位置。
此外,如图38所示,肩风挡部17、17被配置成:其外表面17a位于在端表面2的肩缘2a上形成的曲部R1的内端,即,外表面17a配置于从车体的肩面16朝内侧仅偏入从车体的肩面16到上述曲部R1的内端的距离H3的位置。
此外,在图36中,顶部侧风挡11是与上述实施例1的顶部侧风挡11相同的风挡,该实施例15的顶部侧风挡11除了其正面形状与上述实施例1的顶部侧风挡11的正面形状稍有不同以外,其他均与上述实施例1的顶部侧风挡11相同。
而且,该实施例15的顶部侧风挡11配置于其外表面11a与图39相同地从车体的顶部面14朝内侧仅偏入H3的位置。
图37表示了该实施例15的侧风挡部13的横截面结构,图38表示了肩风挡部17的横截面结构,图39表示了上风挡部15的横截面结构和顶部侧风挡11的横截面结构。
这些结构与上述实施例1的结构相比,除了上述弯曲构件50以外,其他均与实施例1的结构相同,因此,对于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构件标注与上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本实施例15中,也能发挥除了上述弯曲构件50以外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作用、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例15中,如图37至图39所示,端表面的缘部是由曲面形成的,能避开该曲面部地安装外风挡。
(实施例16)
图40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6的轨道车用外风挡,本实施例16是在上述实施例15的基础上去除了顶部侧风挡11。由于其他结构与上述实施例15的结构相同,因此,对于与上述相同的部分标注与上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本实施例16中也能发挥与上述实施例15相同的作用、效果。
(实施例17)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在一侧车体1侧的外风挡8和另一侧车体4的外风挡8A的各个肩风挡部中均形成有缺口或孔,但也可如本发明实施例17的轨道车用外风挡那样,将该缺口或孔设于一侧车体1侧的外风挡8而不设于另一侧车体4的外风挡8A中。
(符号说明)
1、4车体
2、5端表面(end panel)
8、8A外风挡
9左侧风挡
10右侧风挡
13侧风挡部
15上风挡部
17肩风挡部
18端表面的肩部
21、21a内侧基部
22、22a外侧基部
23、23a前端部
30缺口
30A孔

Claims (7)

1.一种轨道车用外风挡的结构,该外风挡附设于车体的端表面,从横截面观察,该外风挡由内侧基部、外侧基部及将该内侧基部与外侧基部的前端连结的前端部构成,将沿着端表面的侧缘的侧风挡部与端表面的肩部中弯曲的肩风挡部连接设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肩风挡部的内侧至少形成有一个孔或缺口。
2.一种轨道车用外风挡的结构,该外风挡附设于车体的端表面,其特征在于,
包括:沿着端表面的侧缘的侧风挡部;以及在端表面的肩部中弯曲的肩风挡部,将所述侧风挡部与肩风挡部连接设置,并利用弹性材料形成该侧风挡部和肩风挡部,所述侧风挡部和肩风挡部的横截面形状由内侧基部、外侧基部及将该内侧基部与外侧基部的前端连结的前端部形成为U字状,在所述肩风挡部的内侧基部中至少形成有一个孔或缺口。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轨道车用外风挡的结构,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侧风挡部的前端部的壁厚形成得比该侧风挡部的内侧基部和外侧基部的壁厚薄,
将所述肩风挡部的内侧基部、外侧基部及前端部的壁厚形成得比所述侧风挡部的内侧基部和外侧基部的壁厚薄。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轨道车用外风挡的结构,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侧风挡部的前端部的壁厚形成得比该侧风挡部的内侧基部和外侧基部的壁厚薄,
使所述肩风挡部的前端部的壁厚与所述侧风挡部的前端部的壁厚相等,并使所述肩风挡部的内侧基部和外侧基部的壁厚与所述侧风挡部的内侧基部和外侧基部的壁厚相等。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轨道车用外风挡的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肩风挡部中设有一个或多个所述孔或缺口。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轨道车用外风挡的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肩风挡部的与所述侧风挡部相反一侧的上部延设有沿着端表面的顶部缘的上风挡部,
将该上风挡部的横截面形状形成得与所述侧风挡部的横截面形状相同。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轨道车用外风挡的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风挡部的与所述肩风挡部相反的一侧配置沿着端表面的顶部缘的顶部侧风挡,并将该顶部侧风挡的横截面形状形成得与所述侧风挡部的横截面形状相同,
利用所述顶部侧风挡和所述上风挡部覆盖车辆的连结部空间的上部整体。
CN200980152999.9A 2008-12-22 2009-12-21 轨道车用外风挡的结构 Active CN1022568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326145 2008-12-22
JP2008326145A JP5415752B2 (ja) 2008-12-22 2008-12-22 鉄道車両用外幌の構造
PCT/JP2009/071228 WO2010074022A1 (ja) 2008-12-22 2009-12-21 鉄道車両用外幌の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56855A true CN102256855A (zh) 2011-11-23
CN102256855B CN102256855B (zh) 2015-05-06

Family

ID=422876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52999.9A Active CN102256855B (zh) 2008-12-22 2009-12-21 轨道车用外风挡的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415752B2 (zh)
CN (1) CN102256855B (zh)
WO (1) WO2010074022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54306A (zh) * 2014-12-18 2015-04-29 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动车组及其外风挡
CN106428054A (zh) * 2016-10-17 2017-02-22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一种外风挡及其轨道车辆
CN112298235A (zh) * 2020-11-13 2021-02-02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U型胶囊凹凸耦合式外风挡及轨道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45466A (ja) * 1989-07-12 1991-02-27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車輛用連結幌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492480U (zh) * 1990-12-28 1992-08-12
JPH0679682U (ja) * 1993-04-30 1994-11-08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車輛連結部の外幌
JPH09286329A (ja) * 1996-04-18 1997-11-04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鉄道車輛連結部用の外幌
KR200245222Y1 (ko) * 2001-03-08 2001-09-26 이은숙 철도 차량용 통로 연결막 구조체
JP4187991B2 (ja) * 2002-04-01 2008-11-26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鉄道車両用外幌の取り付け方法及びこれにより取り付けられた外幌の取り付け構造
JP2004314876A (ja) * 2003-04-18 2004-11-11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鉄道車両用外幌の構造
JP4183675B2 (ja) * 2004-10-20 2008-11-19 東海旅客鉄道株式会社 鉄道車両の連結部用外幌
JP4572678B2 (ja) * 2004-12-22 2010-11-04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外幌用ゴム組成物および鉄道車両の外幌
JP2006199070A (ja) * 2005-01-18 2006-08-03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鉄道車両用全周外幌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929497B2 (ja) * 2007-01-24 2012-05-09 西日本旅客鉄道株式会社 車間部の低騒音化構造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54306A (zh) * 2014-12-18 2015-04-29 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动车组及其外风挡
CN104554306B (zh) * 2014-12-18 2017-09-26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动车组及其外风挡
CN106428054A (zh) * 2016-10-17 2017-02-22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一种外风挡及其轨道车辆
CN112298235A (zh) * 2020-11-13 2021-02-02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U型胶囊凹凸耦合式外风挡及轨道车辆
CN112298235B (zh) * 2020-11-13 2022-02-25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U型胶囊凹凸耦合式外风挡及轨道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415752B2 (ja) 2014-02-12
WO2010074022A1 (ja) 2010-07-01
CN102256855B (zh) 2015-05-06
JP2010143539A (ja) 2010-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64821A (zh) 飞行器发动机舱的空气入口和机械系统之间的连接装置
US9327780B1 (en) Aerodynamic bumper center deflector for a truck or tractor vehicle
JP5660321B2 (ja) 車両の後部構造
CN101983148A (zh) 用于铰接地连接雨刷片与雨刷臂的装置
ATE523384T1 (de) Trägeranordn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CN102574577B (zh) 流线型体、飞机的调节襟翼或主翼或背鳍以及具有这种流线型体的结构组件
RU2009118394A (ru) Высоко эффективное сверхзвуковое крыло с ламинарным потоком
EP2511162B1 (en) Aerodynamic vehicle rear side body structure
FR2898583B1 (fr) Aeronef a impact environnemental reduit
CN102256855A (zh) 轨道车用外风挡的结构
DE602005006147D1 (de) Seitenleitwerkeinheit für flugzeug und damit versehenes flugzeug
JP4276633B2 (ja) 車両のカウル構造
JP2010058656A (ja) モール構造
CN105073565A (zh) 车辆后部结构
US9586464B2 (en) Vehicle sunroof wind deflector
EP1717131B1 (en) Fender garnish structure
EP1090818A3 (de) Fussgängerfreundlich ausgelegtes Kraftfahrzeug-Frontend
KR101480437B1 (ko) 통풍관 조합형 후드 구조체
CN1718463A (zh) 一种车辆的排气装置
JP4407476B2 (ja) 車両のカウル構造
ATE318736T1 (de) Fahrzeugseitenblech mit aufprallweicher aussenkante
JP5741460B2 (ja) 車載電池用冷却ダクトの騒音低減構造
JP2016088145A (ja) 水陸両用車
CN111746661B (zh) 发动机罩构造
TWM621934U (zh) 可增加前推力進而降低風阻之車身結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