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53614A - 电子照相用色调剂 - Google Patents

电子照相用色调剂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53614A
CN102253614A CN201110131792.2A CN201110131792A CN102253614A CN 102253614 A CN102253614 A CN 102253614A CN 201110131792 A CN201110131792 A CN 201110131792A CN 102253614 A CN102253614 A CN 1022536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ner
electrophotography
environment
toner applied
un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3179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宇土基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T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T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TEC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T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2536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5361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21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aramet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21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arameters
    • G03G9/0823Electric paramet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27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e.g. degree of sphericity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42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comprising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G03G9/08755Polyest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3Encapsulated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307Encapsulated toner particles specified by the shell material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7Plasticisers; Charge controlling agents
    • G03G9/09708Inorganic compound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7Plasticisers; Charge controlling agents
    • G03G9/09708Inorganic compounds
    • G03G9/09725Silicon-oxides; Silicat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Developing Agents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照相用色调剂。上述电子照相用色调剂含有在水系介质中制造的至少含粘结剂树脂和着色剂的色调剂粒子。该色调剂粒子的表面用换算成SiO2为以重量计0.1%~5.0%的Si化合物及换算成TiO2为以重量计0.1%~3.0%的Ti氧化物处理过。该电子照相用色调剂的介电损耗tanδ在10℃、相对湿度20%的环境下为1×103~10×103,在30℃、相对湿度85%的环境下为3×103~15×103,而且摩擦带电量q/m在10℃、相对湿度20%的环境下为20μC/g~50μC/g,在30℃、相对湿度85%的环境下为10μC/g~35μC/g。该电子照相用色调剂环境变化小,可实现包括减少色调剂飞散量以及降低灰雾的电子照相性能的改进。

Description

电子照相用色调剂
相关申请的交叉参照
本申请基于并要求于2010年5月20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第61/346710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结合于此作为参照。
技术领域
在此描述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电子照相用色调剂,特别是涉及通过控制电介质特性和带电特性而改善图像形成特性的色调剂。
背景技术
在电子照相法中,在图像载体上形成电潜影,接着通过色调剂将潜影显影,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纸张等转印材料上,而后通过加热和加压等方法定影。为了形成全彩色图像,所使用的色调剂除了现有的单色黑白,还使用多色色调剂来形成图像。
色调剂存在与载体粒子混合使用的双组分类显影剂和作为磁性色调剂或非磁性色调剂使用的单组分类显影剂。这些色调剂根据干式法和湿式法制造。作为干式法的混炼粉碎法是一种将粘结剂树脂、颜料、蜡等脱模剂以及带电控制剂等熔融混炼并冷却,而后进行微粉碎,将其分级,从而制造所需的色调剂粒子的方法。在根据混炼粉碎法制造的色调剂粒子表面上,可根据不同目的添加无机和/或有机的微粒子,从而得到色调剂。
通常根据混炼粉碎法制造的色调剂粒子其形状是不规则的,其表面组成是不均匀的。根据使用材料的粉碎性和粉碎工艺的条件,色调剂粒子的形状和表面组成发生微妙的变化,有意控制形状是困难的。
而且,湿式法是一种通过乳化聚合等制成树脂分散液,同时,制备溶剂中分散有着色剂的着色剂分散液,将这些分散液混合而形成相当于色调剂粒径的凝聚粒子,而后通过加热而熔合,从而得到色调剂粒子的方法。根据这种乳化聚合凝聚法,通过选择加热温度条件,可从不规则形状到球形任意控制色调剂形状。存在乳化聚合凝聚法(特开昭63-282752号公报及特开平6-250439号公报)、倒相乳化法和机械剪切-凝聚法(特开平9-311502号公报),其中,倒相乳化法是将颜料分散液等添加到溶解在有机溶剂中的溶液中再加水,而机械剪切-凝聚法不使用有机溶剂,在水系介质中通过机械剪切制造微粒子后凝聚融合。因为在融合工序中可控制色调剂的圆形度或球形度,所以特别优选将水性分散液中的着色微粒子凝聚后融合的利用湿式法的色调剂制造法。然而,利用湿式法的色调剂制造法中,分散或凝聚过程中添加的表面活性剂和电解质等被摄入所形成的色调剂粒子中,图像形成性能有不稳定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电子照相用色调剂的特征在于:上述电子照相用色调剂含有在水系介质中制造的至少含粘结剂树脂和着色剂的色调剂粒子;上述色调剂粒子的表面用换算成SiO2为以重量计0.1%~5.0%的Si化合物及换算成TiO2为以重量计0.1%~3.0%的Ti氧化物处理过;上述电子照相用色调剂的介电损耗tanδ在10℃、相对湿度20%的环境下为1×103~10×103,在30℃、相对湿度85%的环境下为3×103~15×103;上述电子照相用色调剂的摩擦带电量q/m在10℃、相对湿度20%的环境下为20μC/g~50μC/g,在30℃、相对湿度85%的环境下为10μC/g~35μC/g。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实施例和比较例所得的色调剂的LL环境及HH环境下的介电损耗tanδ及摩擦带电量q/m的综合图表。
图2示出了实施例和比较例所得的色调剂的摩擦带电量q/m在LL环境及HH环境下的测定值的差q/m(LL-HH)与色调剂飞散量的相关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中,通过控制根据水性微粒子分散系统的凝聚-融合法所形成的色调剂的电介质特性及摩擦带电量特性,能够形成图像形成特性稳定的色调剂。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下面的记述中,在没有另外说明时以表示组成的“份”及“%”为重量基准。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可提供一种电子照相用色调剂,该电子照相用色调剂含有根据水性微粒子分散体系的凝聚-融合法形成的至少包含粘结剂树脂和着色剂的色调剂粒子,以色调剂粒子为基准,外添有换算成SiO2为以重量计0.1%~5%的Si化合物以及换算成TiO2为以重量计0.1%~3.0%的Ti氧化物,介电损耗tanδ在10℃/20%(相对湿度,以下同)环境下是1×103~10×103,在30℃/85%环境下是3×103~15×103,且摩擦带电量q/m在10℃/20%环境下是20μC/g~50μC/g,在30℃/85%环境下是10μC/g~35μC/g。这种色调剂的特征在于,特别是在10℃/20%(以下统称LL)环境下与30℃/85%(以下统称HH)环境下的介电损耗tanδ及摩擦带电量q/m的变化小。HH环境下的低介电损耗tanδ表示维持良好的绝缘性,而LL环境与HH环境下的小的摩擦带电量q/m的变化q/m(LL-HH)有助于低的色调剂飞散性。
(色调剂制造原料)
制造本发明的色调剂的原料可以使用树脂、着色剂、呈色化合物、显色剂、脱模剂、带电控制剂、凝结剂、中和剂等所有公知的原料。
(树脂)
作为本发明使用的粘结剂树脂,可例举聚苯乙烯、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和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等苯乙烯系树脂;聚乙烯、聚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聚乙烯-降冰片烯共聚物、聚乙烯-乙烯醇共聚物等乙烯类树脂;以及聚酯树脂、丙烯酸树脂、苯酚树脂、环氧树脂、邻苯二甲酸烯丙酯系树脂、聚酰胺系树脂和马来酸系树脂。这些树脂可以一种单独使用,也可以二种以上同时使用。在形成胶囊化色调剂时,也可以将这些树脂作为芯粒子或囊粒子的构成树脂或作为使胶囊化的着色微粒子分散的基体树脂来使用。作为特别优选的粘结剂树脂的例子,是具有1(mg-KOH/g)以上酸值的聚酯树脂。在将以聚酯树脂为首的亲水性树脂作为粘结剂树脂使用时,为了抑制其在水性分散液中的水解,最好在每100份树脂中预先添加碳二亚胺化合物(作为市售品例如是日清纺社制造的“CarbodiliteLA-1”)、噁唑啉化合物等羧基封阻剂0.1份至1份并混炼,进一步混合草酸、丙二酸、琥珀酸、戊二酸、己二酸、邻苯二甲酸、马来酸等水溶性二羧酸或者醋酸、丙酸、苯甲酸、柠檬酸、苹果酸、抗坏血酸、枞酸等羧酸0.01份至0.1份调整酸值,将这样所得的树脂的微粒化物分散在水性介质中,然后,通过继续进行凝集、融合工序,使带电特性稳定。
(着色剂)
作为本发明用的着色剂,可以单独或混合使用炭黑、有机或无机的黄色、青色或品红色的颜料或染料等在以往色调剂制造中使用的原料。为了形成消色性色调剂,着色剂优选用呈色化合物、显色剂及消色剂组合而成的发色-消色体系。构成这些发色-消色体系的着色微粒子在胶囊化后可分散在粘结剂树脂中。
(呈色化合物)
所谓呈色化合物,具有代表性的有隐色染料,例如,三苯甲烷类、二苯甲烷类、螺吡喃类、荧烷类、罗丹明内酰胺类等分子内有内酯环的化合物,可使用这些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将二种以上混合使用。
(显色剂)
作为使呈色化合物呈色的显色剂是羟基苯乙酮类、羟基二苯甲酮类、没食子酸酯类、苯三醇类、双酚类、三酚类及甲酚类等分子内有酚羟基的化合物或磷酸、磷酸单酯、磷酸二酯等分子内有磷酸基团的化合物,可使用这些化合物中的一种或把二种以上混合使用。
(消色剂)
作为消色剂,在隐色染料(呈色性化合物)、显色剂、消色剂的三组分体系中,只要是能通过受热而抑制隐色染料与显色剂的发色反应并使其变无色的公知的化合物,都可以使用。
消色剂中,特别是JP60-264285A、JP2005-1369A、JP2008-280523A中公知的利用了消色剂的温度滞后的能形成显色消色机构的消色剂,具有优良的瞬时消去性。如果将这种发色了的三组分体系的混合物加热至特定的消色温度Th以上,则可使其消色化。而且,即使将消色了的混合物冷却到Th以下的温度,仍能维持消色状态。如果进一步降低温度,那么,在特定的复色温度Tc以下,隐色染料与显色剂的发色反应再度恢复,可能引起回到发色状态这种可逆的发色消色反应。本发明中使用的消色剂特别优选假定室温为Tr时满足Th>Tr>Tc关系的消色剂。这种能引起温度滞后的消色剂可例举醇类、酯类、酮类、醚类、酰胺类。其中,特别优选酯类。
对于形成着色剂外壳的胶囊化剂(囊材)没有特别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适当选定。
着色剂的胶囊化法有界面聚合法、凝聚法、原位聚合法、液中干燥法以及液中固化涂膜法等。特别是将三聚氰胺树脂作为囊材成分使用的原位聚合法、将聚氨酯树脂作为囊材成分使用的界面重合法等较好。
根据需要胶囊化的着色剂的累计50%的体积径(以下简单地称“D50”)优选为0.5μm~3.5μm。如果D50在0.5μm~3.5μm范围外,则着色剂的摄入变差,产生的微粉量变多。
而且,胶囊化的着色剂还取决于具体的呈色性化合物与显色剂的种类,例如,通过将其放置在-20℃~-30℃等,使呈色性化合物与显色剂结合,从而发色。
(脱模剂)
作为脱模剂,例如,有脂肪族烃类蜡、脂肪族烃类蜡的氧化物、或它们的嵌段共聚体、植物类蜡、动物类蜡、矿物类蜡、以脂肪酸酯为主要成分的蜡类等常用的脱模剂,以调整定影温度和脱模性等为目的而使用。
(带电控制剂(CCA))
为了控制色调剂的摩擦带电电荷量,根据需要也添加例如含金属偶氮化合物、含金属水杨酸衍生物化合物等带电控制剂。
(表面活性剂)
根据凝聚法制造色调剂时,在凝聚前用于使着色微粒子分散的表面活性剂可例举硫酸酯盐类、磺酸盐类、磷酸酯类、肥皂类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胺盐型、季铵盐型等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类、聚氧乙烯烷基醚类、烷基酚环氧乙烷加成物类以及多元醇类等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而且,作为用于稳定凝聚后粒子的融合的表面活性剂,除了优选使用聚羧酸碱(土类)金属盐外,也使用上述表面活性剂。
(凝聚剂)
作为能在本发明的凝聚工艺中使用的凝聚剂,可例举氯化钠、氯化钙、硝酸钙、氯化钡、氯化镁、氯化锌、硫酸镁、氯化铝、硫酸铝和硫酸铝钾等金属盐;以及聚氯化铝、聚氢氧化铝、多硫化钙等无机金属盐聚合物;聚甲基丙烯酸酯、聚丙烯酸酯、聚丙烯酰胺、丙烯酰胺丙烯酸钠共聚物等高分子凝聚剂;多元胺、聚二烯丙基卤化铵(ポリジアリルアンモニウムハライド)、黑色素甲醛缩合物、双氰胺等凝结剂;甲醇、乙醇、1-丙醇、2-丙醇、2-甲基-2-丙醇、2-甲氧基乙醇、2-乙氧基乙醇、2-丁氧基乙醇等醇类;乙腈、1,4-二氧六环等有机溶剂;盐酸、硝酸等无机酸;以及蚁酸、醋酸等有机酸。
(中和剂)
为了提高作为粘结剂使用聚酯树脂时凝聚前微粒化聚酯的分散稳定性,控制融合工序中凝聚粒子的分散稳定性等,根据需要可将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无机碱类及二甲胺、三甲胺等各种胺化合物等作为中和剂使用。
(机械剪切设备)
作为混炼粉碎法中的粉碎装置或制造凝聚的(着色)微粒子的机械剪切设备,可例举:ULTRA-TURRAX(IKA日本社)、TK自动匀质混炼机(TK Auto homo mixer,PRIMIX社)、TK管道匀质混炼机(TK Pipelinehomo mixer,PRIMIX社)、TK fill mix(PRIMIX社)、Crearmix(M TechniqueCo.)、Crear SS5(M Technique Co.)、Cavitron(Eurotec Co.)、Fine flowmill(太平洋机工社制)这样的Media-less混炼机;Visco Mill(Imex制)、Apex Mill(寿工业社制)、Star Mill(Ashizawa Finetech社制)、DCP SuperFlow(日本Airihhi社制)、MP Mill(井上制作所社制)、Spike Mill(井上制作所社制)、Mighty Mill(井上制作所社制)、SC Mill(三井矿山社制)等Media混炼机等;以及Alti miser(Sugino Machine社制)、Nano miser(吉田机械社制)、NANO03000(美粒社制)等高压冲击式分散装置。
(融合)
为了调整凝聚的着色微粒子形成的色调剂粒子的球形度,优选将含凝聚粒子的水分散液的温度升高到粘结剂树脂的玻璃转移温度(Tg)以上,更优选Tg+10℃~Tg+25℃,从而控制凝聚粒子的融合。
可得到球形度在0.8以上、优选0.9~1.0且体积平均粒径在3μm~8μm、优选3.5μm~7μm的色调剂粒子。
(外添剂)
对于上述所得的100份色调剂粒子,添加作为外添剂的平均一次粒径为1nm~100nm、优选8nm~120nm左右的换算成SiO2为0.1份至5.0份的二氧化硅(SiO2)、硅酸乙酯(例如COLCOAT公司生产的“硅酸乙酯28”)等硅化合物;以及换算成TiO2为0.1份至3.0份的氧化钛(TiO2)、钛酸钡(BaTiO3)、钛酸锶(SrTiO3)等Ti(复合)氧化物,通过进行表面附着,利用库尔特法(Coulter method,使用100μm孔径的测定下限径:2μm),根据求得的粒径分布,可得到色调剂的体积平均粒径是3μm~8μm,优选4.5μm~7.5μm。
(显影剂)
通过将所得的色调剂与由体积平均粒径20μm~50μm的例如直硅(Straight silicone)包覆磁性载体粒子等构成的电子照相用载体混合,使色调剂浓度达到约6%~12%,可得到用于电子照相的成分显影剂。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和比较例对本发明作更具体的说明。在包括以下实例的本说明书中记载的特性值是基于以下方法得到的测定值。
(色调剂的介电损耗tanδ)
称量包括外添剂的色调剂3g,将1.5tf/cm2下加压10分钟制得的直径5cm、厚度1.3mm±0.3mm的粒料(pellet)分别在10℃/20%(LL)环境和30℃/85%(HH)环境下放置8小时后,挟持在一对电极间构成电池,用LCR测量仪施加交流矩形波电压(5V,1kHz),从所测定的电池的电导(G)及电容(C)的测定值与电池厚度平均值分别求得LL环境及HH环境的介电损耗tanδ。
(色调剂的摩擦带电量q/m)
分别在LL环境及HH环境下,把含有外添剂的色调剂、直链硅包覆磁性载体(体积平均粒径约35μm)混合,使色调剂浓度达到约8%,在各环境条件下放置8小时后,用Tabura shaker搅拌30分钟,使显影剂带电。用Kyocera Chemical Corp.公司生产的TB-203型粉体带电量测定装置,对具有500目筛的金属制测定容器(Faraday gauge)添加如上述一样带电了的显影剂0.05g,用吸引器吸引10秒钟,由除去色调剂后的测定容器的电压(V)及电容(capacitance)求得的带电量(μC)除以色调剂重量,从而求得摩擦带电量q/m(单位:μc/g,符号-)。在确认连续二次的测定值差都在3μC/g以内后,将其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色调剂的粒径分布)
利用Beckman Coulter,Inc.生产的粒径分布测定装置(Multisizer 3,使用孔径100μm,测定粒径范围2.0μm~60μm)进行测定,求得体积平均径Dv及变动系数CV(%)(=标准偏差/Dv×100)。
(色调剂及外添剂的圆形度)
关于样品粒子悬浊液中的样品粒子,用流式粒子图像分析设备(希森美康公司FPIA2100)照射脉冲光,由拍摄的粒子图像求出相当于截面面积S的面积圆相当径D1=2·(S/π)1/2,其与由周长L求得的周长相当径D2=L/π的比D1/D2=2·(S/π)1/2/(L/π)=2·(πS)1/2/L,求得由此确定的圆形度。
(分散液中的(着色)微粒子及外添剂粒子径)
利用激光法粒径分布测定装置((株)岛津制作所生产的SALD7000,测定粒径范围:10nm~300μm)进行测定,求出体积平均径。
(树脂分子量)
用Waters公司生产的GPC装置(Waters2695),以聚苯乙烯为基准物质,求得重均分子量。
<实施例1>
1)树脂微粒子的制造
将下列组成的树脂微粒子材料混合后,通过用温度设定在120℃的双轴混炼机处理,得到混炼物。将混炼物用锤式粉碎机粉碎,得到粗粒状混合物。
(树脂微粒子组成)
Figure BDA0000062390070000111
将上述所得树脂粗粒状混合物40重量份、聚氧乙烯烷基醚0.4重量份、二甲氨基乙醇1重量份、离子交换水58.6重量份投入高压冲击式分散设备(NANO3000)中,将浆料温度加热至150℃,以通过次数为一次得到微粒化物。处理结束后,冷却至30℃,可得到体积平均粒径100nm的含树脂乳化微粒子的乳化液。
2)着色微粒子的制造
将下列组成的着色微粒子材料混合后,通过用温度设定在120℃的双轴混炼机处理,得到混炼物。将混炼物用锤式粉碎机粉碎,得到粗粒状混合物。
(着色微粒子组成)
将上述所得粗粒状混合物40重量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钠0.4重量份、二甲氨基乙醇1重量份、离子交换水58.6重量份投入高压冲击式分散设备(美粒公司生产“NANO3000”)中,将试样温度加热至150℃,以通过回数为一次得到微粒化物。处理结束后,冷却至30℃,可得到体积平均粒径350nm的着色微粒子。
3)着色凝聚体的制造
在30℃一边搅拌一边将着色微粒子5重量份、1N盐酸0.2重量份、离子交换水94.8重量份混合后,添加二甲氨基乙醇,将PH值调整到6,加热至50℃,得到体积平均粒径4.9μm的凝聚体粒子的分散液。
4)胶囊粒子的制造
在50℃一边搅拌一边将着色凝聚体粒子的分散液78重量份、树脂微粒子的乳化液14重量份混合后,添加15%氯化铵水溶液8重量份,加热至93℃,可得到体积平均粒径5.2μm的胶囊粒子(树脂微粒子附着在着色微粒子凝聚体的周围并熔融包覆的模拟胶囊粒子)。
用离心分离机洗涤胶囊粒子,直到洗涤水的导电率为50μS/cm为止,用真空干燥机干燥,直至其含水率为0.3重量%,从而得到色调剂粒子。
干燥后,使平均粒径10nm及100nm的总计2重量份的疏水性二氧化硅、以及平均粒径10nm的0.5重量份的氧化钛附着在着色粒子表面,得到了色调剂。
所得色调剂的体积平均粒径5.2μm,圆形度0.98,介电损耗tanδ在LL环境下为4.1×103、在HH环境下为7.9×103,带电量q/m在LL环境下为39.3μC/g、在HH(30℃/85%)环境下为20.3μC/g。
<实施例2>
1)树脂微粒子的制造
将下列组成的树脂微粒子材料混合后,通过用温度设定在120℃的双轴混炼机处理,得到混炼物。将混炼物用锤式粉碎机粉碎,得到粗粒状混合物。
(树脂微粒子组成)
聚酯树脂(分子量5000、酸值10)     88重量份
聚酯树脂(分子量40000、酸值20)    11.1重量份
带电控制剂(水杨酸类化合物)       0.9重量份
将上述所得树脂粗粒状混合物40重量份、聚氧乙烯烷基醚0.4重量份、二甲氨基乙醇1重量份、离子交换水58.6重量份投入高压冲击式分散设备(NANO3000)中,将浆料温度加热至150℃,以通过次数为一次得到微粒化物。处理结束后,冷却至30℃,可得到体积平均粒径100nm的树脂乳化微粒子。
2)着色微粒子的制造
将下列组成的着色微粒子材料混合后,通过用温度设定在120℃的双轴混炼机处理,得到混炼物。将混炼物用锤式粉碎机粉碎,得到粗粒状混合物。
(着色微粒子组成)
Figure BDA0000062390070000131
将上述所得粗粒状混合物40重量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钠0.4重量份、二甲氨基乙醇1重量份、离子交换水58.6重量份投入高压冲击式分散设备(美粒公司生产“NANO3000”)中,将样品温度加热至150℃,以通过次数为一次得到微粒化物。处理结束后,冷却至30℃,可得到体积平均粒径350nm的着色微粒子。
3)着色凝聚体的制造
在30℃一边搅拌一边将着色微粒子5重量份、1N盐酸0.2重量份、离子交换水94.8重量份混合后,添加二甲氨基乙醇,将PH值调整到6,加热至50℃,得到体积平均粒径4.9μm的凝聚体粒子的分散液。
4)胶囊粒子的制造
在50℃一边搅拌一边将着色凝聚体粒子的分散液78重量份、树脂乳化微粒子14重量份混合后,添加15%氯化铵水溶液8重量份,加热至93℃,可得到体积平均粒径5.2μm的胶囊粒子(树脂微粒子附着在着色微粒子凝聚体的周围并熔融包覆而得的模拟胶囊粒子)。
用离心分离机洗涤胶囊粒子,直到洗涤水的导电率为50μS/cm为止,用真空干燥机干燥,直至其含水率为0.3重量%,从而得到色调剂粒子。
干燥后,使平均粒径10nm及100nm的总计2重量份的疏水性二氧化硅、以及平均粒径10nm的0.5重量份的氧化钛附着在着色粒子表面,得到了色调剂。
所得色调剂的体积平均粒径为5.2μm,圆形度为0.95,介电损耗tanδ在LL环境下为3.2×103、在HH环境下为6.5×103,带电量q/m在LL环境下为35.4μC/g、在HH(30℃/85%)环境下为25.0μC/g。
通过目视,从显影器无色调剂泄漏。附着在显影器的上盖上的飞散色调剂是9.2mg。
<比较例1>
除了使用下列(树脂微粒子组成)及(着色微粒子组成)以外,也就是说,除了将Carbodilite LA-1及丙二酸从这些组合物剔除以外,其他都与实施例1相同地制造色调剂,评价了其特性。
(树脂微粒子组成)
聚酯树脂(分子量5000、酸值10)     89重量份
聚酯树脂(分子量40000、酸值20)    10重量份
带电控制剂(水杨酸类化合物)       1重量份
(着色微粒子组成)
聚酯树脂(分子量5000、酸值10)     90重量份
青色颜料(颜料蓝2)                5重量份
酯蜡                             5重量份
所得色调剂的体积平均粒径为5.2μm,圆形度为0.97,介电损耗tanδ在LL环境下为6.4×103、在HH环境下为1.62×103,带电量q/m在LL环境下为54.8μC/g、在HH(30℃/85%)环境下为21.26μC/g。
<比较例2>
除了使用下列(树脂微粒子组成)以外,其他都与比较例1相同地制造色调剂,评价其特性。
(树脂微粒子组成)
聚酯树脂(分子量40000、酸值20)    99重量份
带电控制剂(水杨酸类化合物)       1重量份
所得色调剂的体积平均粒径为5.2μm,圆形度为0.97,介电损耗tanδ在LL环境下为1.09×104、在HH环境下为2.07×104,带电量q/m在LL环境下为65.5μC/g、在HH(30℃/85%)环境下为34.6μC/g。
<比较例3>
除了使用下列(树脂微粒子组成)以外,其他都与比较例1相同地制造色调剂,评价其特性。
(树脂微粒子组成)
聚酯树脂(分子量5000、酸值20)     99重量份
带电控制剂(水杨酸类化合物)       1重量份
所得色调剂的体积平均粒径为5.0μm,圆形度为0.97,介电损耗tanδ在LL环境下为6.8×103、在HH环境下为1.66×104,带电量q/m在LL环境下为55.5μC/g、在HH(30℃/85%)环境下为22.0μC/g。
<比较例4>
除了使用下列(树脂微粒子组成)以外,其他都与比较例1相同地制造色调剂,评价其特性。
(树脂微粒子组成)
聚酯树脂(分子量5000、酸值10)     90重量份
聚酯树脂(分子量40000、酸值20)    10重量份
所得色调剂的体积平均粒径为5.2μm,圆形度为0.97,介电损耗tanδ在LL环境下为8.6×103、在HH环境下为2.06×104,带电量q/m在LL环境下为58.4μC/g、在HH(30℃/85%)环境下为18.4μC/g。
<电子照相特性评价>
为使色调剂浓度达约6.5%,而将上述实施例及比较例所得的色调剂各6.5重量份与体积平均粒径约35μm的直链硅包覆磁性载体混合,得到显影剂,将其装入东芝泰格公司生产的电子照相复印机e-STUDIO4511,在30℃/相对湿度85%的环境下,接受印字率8%的A4纸上10万张(100K张)的连续打印测试,进行了以下的评价。
(色调剂飞散)
上述连续打印测试后,通过目视检查色调剂有无飞散到显影器周围,并记录显影器盖上安装的过滤器上的色调剂的附着量。
(灰雾)
对上述连续打印测试的约10万张(100K张)打印时的白色背景部,根据用分光色度计X-rite 939测定的从Lab坐标值的原点的差,把不到1.0的评价为A,2.0以上的评价为C。
把对上述实施例、比较例的色调剂的评价结果与介电损耗tanδ及摩擦带电量q/m的值汇总在下表1中。
表1
Figure BDA0000062390070000181
**在实施例中没有观察到色调剂泄漏到显影器周围,但在比较例中发现了向显影器周围的明显的泄漏。
根据上述表1的结果,把在实施例及比较例中得到的色调剂的LL环境下及HH环境下的介电损耗tanδ及摩擦带电量q/m的综合图表用图1表示,把在实施例及比较例中得到的色调剂的摩擦带电量q/m在LL环境下及HH环境下测定值的差q/m(LL-HH)与色调剂飞散量的相关图表用图2表示。图1表示本发明的色调剂的曲线不论在LL环境或HH环境都集中在左下方,图2表示本发明的色调剂随环境变化表现出小的摩擦带电量q/m(LL-HH),相应地色调剂飞散量明显少。

Claims (11)

1.一种电子照相用色调剂,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照相用色调剂含有在水系介质中制造的至少含粘结剂树脂和着色剂的色调剂粒子;
所述色调剂粒子的表面用换算成SiO2为以重量计0.1%~5.0%的Si化合物及换算成TiO2为以重量计0.1%~3.0%的Ti氧化物处理过;
所述电子照相用色调剂的介电损耗tanδ在10℃、相对湿度20%的环境下为1×103~10×103,在30℃、相对湿度85%的环境下为3×103~15×103
所述电子照相用色调剂的摩擦带电量q/m在10℃、相对湿度20%的环境下为20μC/g~50μC/g,在30℃、相对湿度85%的环境下为10μC/g~35μC/g。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照相用色调剂,其特征在于,
所述粘结剂树脂是用羧基封阻剂改性的具有酯键的聚酯树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照相用色调剂,其特征在于,
所述羧基封阻剂是碳二亚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照相用色调剂,其特征在于,
所述粘结剂树脂是预先将每100重量份该粘结剂树脂与0.1重量份至1重量份碳二亚胺混炼所得的聚酯树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照相用色调剂,其特征在于,
所述粘结剂树脂是进一步将每100重量份该粘结剂树脂与0.01重量份至0.1重量份水溶性羧酸混合所得的聚酯树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照相用色调剂,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照相用色调剂的体积平均粒径为4.5μm~7.5μm,并与体积平均粒径20μm~50μm的表面被直硅包覆的电子照相用载体混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照相用色调剂,其特征在于,
所述色调剂粒子的球形度为0.8~1。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照相用色调剂,其特征在于,
所述色调剂粒子具有由粘结剂树脂的熔融物包覆含有着色剂的微粒子的凝聚体的模拟胶囊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照相用色调剂,其特征在于,
所述Si化合物及Ti氧化物微粒子是平均粒径1nm~1000nm、球形度0.1~1的粒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照相用色调剂,其特征在于,
所述着色剂至少含有隐色染料和显色剂且可消色。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照相用色调剂,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照相用色调剂还含有脱模剂。
CN201110131792.2A 2010-05-20 2011-05-19 电子照相用色调剂 Pending CN10225361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34671010P 2010-05-20 2010-05-20
US61/346,710 2010-05-2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53614A true CN102253614A (zh) 2011-11-23

Family

ID=449727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31792.2A Pending CN102253614A (zh) 2010-05-20 2011-05-19 电子照相用色调剂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287355A1 (zh)
JP (1) JP2011242781A (zh)
CN (1) CN102253614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44464B2 (ja) 2010-12-15 2014-12-2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静電荷像現像剤、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89960A (ja) 2011-03-14 2012-10-04 Fuji Xerox Co Ltd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静電荷像現像剤、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5437324B2 (ja) * 2011-07-08 2014-03-12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消色性トナ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915048B2 (ja) * 2011-09-16 2016-05-1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静電荷像現像用現像剤、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5879931B2 (ja) 2011-10-26 2016-03-0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静電荷像現像剤、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7438887B2 (ja) 2020-08-14 2024-02-27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発色材料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43506A (en) * 1987-10-19 1990-07-24 Minolta Camera Kabushiki Kaisha White toner comprising titanium oxide of specified size
JPH05150538A (ja) * 1991-11-29 1993-06-18 Kyocera Corp 現像剤用導電性磁性キヤリア、現像剤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US6858365B2 (en) * 2001-03-23 2005-02-22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for developing electrostatic latent image, developing method and developing apparatus
CN1689833A (zh) * 2004-04-26 2005-11-02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电子照相转印纸和成像方法
CN1894635A (zh) * 2003-12-10 2007-01-10 三洋化成工业株式会社 调色剂用聚酯树脂、调色剂组合物及树脂颗粒
CN101105648A (zh) * 2006-07-11 2008-01-16 株式会社东芝 显影剂
JP2009258595A (ja) * 2008-03-18 2009-11-05 Powdertech Co Ltd 電子写真現像剤用樹脂充填型キャリア及び該樹脂充填型キャリアを用いた電子写真現像剤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4986B2 (ja) * 1986-05-26 1995-01-25 富士写真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感熱記録材料
JP4404971B2 (ja) * 1997-12-25 2010-01-27 花王株式会社 被覆粒子の製造方法
JP2000035693A (ja) * 1998-07-16 2000-02-02 Tomoegawa Paper Co Ltd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
US6790809B2 (en) * 2001-08-21 2004-09-14 Fuji Photo Film Co., Ltd. Heat-responsive-discoloring coloring composition, heat-responsive-discoloring coloring element comprising same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thermal history of article
KR100487139B1 (ko) * 2002-05-07 2005-05-03 유니온케미칼 주식회사 감열성 재기록매체용 나노 캡슐조성물과 그 제조방법 및이를 이용한 감열성 재기록매체용 토너조성물
JP4451256B2 (ja) * 2004-09-13 2010-04-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4492687B2 (ja) * 2007-12-03 2010-06-3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静電荷像現像剤、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137879B2 (en) * 2008-06-26 2012-03-20 Xerox Corporation Ferromagnetic nanoparticles with high magnetocrystalline anisotropy for MICR toner applications
JP2010008734A (ja) * 2008-06-27 2010-01-14 Ricoh Co Ltd トナー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方法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5393330B2 (ja) * 2008-08-04 2014-01-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磁性キャリア及び二成分系現像剤
JP5513388B2 (ja) * 2008-08-04 2014-06-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磁性キャリア及び二成分系現像剤
CN102112929A (zh) * 2008-08-04 2011-06-29 佳能株式会社 磁性载体、双组分显影剂和图像形成方法
JP2010169842A (ja) * 2009-01-22 2010-08-05 Fuji Xerox Co Ltd 静電荷像現像用グリーントナー、静電荷像現像用現像剤、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セット、静電荷像現像用現像剤セ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666082B2 (ja) * 2009-02-12 2011-04-0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電子写真用現像剤、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43506A (en) * 1987-10-19 1990-07-24 Minolta Camera Kabushiki Kaisha White toner comprising titanium oxide of specified size
JPH05150538A (ja) * 1991-11-29 1993-06-18 Kyocera Corp 現像剤用導電性磁性キヤリア、現像剤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US6858365B2 (en) * 2001-03-23 2005-02-22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for developing electrostatic latent image, developing method and developing apparatus
CN1894635A (zh) * 2003-12-10 2007-01-10 三洋化成工业株式会社 调色剂用聚酯树脂、调色剂组合物及树脂颗粒
CN1689833A (zh) * 2004-04-26 2005-11-02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电子照相转印纸和成像方法
CN101105648A (zh) * 2006-07-11 2008-01-16 株式会社东芝 显影剂
JP2009258595A (ja) * 2008-03-18 2009-11-05 Powdertech Co Ltd 電子写真現像剤用樹脂充填型キャリア及び該樹脂充填型キャリアを用いた電子写真現像剤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242781A (ja) 2011-12-01
US20110287355A1 (en) 2011-1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176283B1 (ko) 토너
EP2342271B1 (en) Polymer particles with additives encapsulated in microvoids
CN102253614A (zh) 电子照相用色调剂
JP5755201B2 (ja)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CN103907063B (zh) 外添用电荷控制剂组合物和静电图像显影调色剂
JP2004340982A (ja) 画像形成用トナー
JP2008112165A (ja) 乳化凝集によるカルシウム添加高グロストナー
JP7023721B2 (ja) トナー
CN104007626A (zh) 光辉性色调剂、静电荷图像显影剂和色调剂盒
JP2014164274A (ja)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
KR20140006071A (ko) 토너 및 화상 형성 장치
EP2764039B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ore-shell structure fine particles and toner
JP5085288B2 (ja) 現像剤
JP5836328B2 (ja) 静電潜像現像用トナー
JP2005049394A (ja)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6023742B2 (ja) 正帯電性静電潜像現像用トナー
JP6256589B2 (ja)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
JP2008304657A (ja) トナ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048942B2 (ja)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2019148651A (ja) トナー
JP2011232748A (ja)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
EP2749952B1 (en) Electrostatic charge image development toner
JP2013210574A (ja)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
US20230273540A1 (en) Toner
JP4048943B2 (ja) 正帯電性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