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34881A - 缝纫机 - Google Patents

缝纫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34881A
CN102234881A CN 201110118752 CN201110118752A CN102234881A CN 102234881 A CN102234881 A CN 102234881A CN 201110118752 CN201110118752 CN 201110118752 CN 201110118752 A CN201110118752 A CN 201110118752A CN 102234881 A CN102234881 A CN 1022348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ing knife
solenoid
bar
cam
control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110118752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34881B (zh
Inventor
中野元就
山田泰史
大冈诚
竹村徹
杉原良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2348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348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348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348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切线机构的缝纫机。缝纫机包括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具有CPU。CPU根据来自第二开关的信号对是否开始缝制进行判定。缝制开始时,CPU以微弱的电流值(i1)来驱动切线用螺线管。由于以微弱的电流来驱动切线用螺线管,因此CPU将切线用螺线管保持于待机状态。切线用螺线管将可动刀保持于待机位置。CPU根据执行中的缝制数据来判定切线指令的输入。输入切线指令时,CPU将切线用螺线管从待机状态切换成驱动停止状态。切线用螺线管的输出轴自由移动,切线连杆机构和可动刀自由移动。

Description

缝纫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缝纫机,其包括通过设于针板下侧的固定刀和在水平方向上往复旋转的可动刀将面线和底线切断的切线机构。
背景技术
形成套结线迹的缝纫机包括切线机构,在缝制结束时,上述切线机构将面线和底线切断。缝纫机将缝纫机主轴的旋转力传递到可动刀,实现可动刀的往复移动。
日本公开特许公报1994年第126064号公开了一种具有切线用的切线凸轮、杆、凸轮切换用螺线管、切线机构、传递机构(连杆机构)的缝纫机。传递机构将杆的摆动传递到切线机构。切线凸轮固定于上轴(缝纫机主轴)的后端部。切线凸轮具有引发切线动作的凸轮槽。杆沿左右方向延伸,配置于切线凸轮的后方。杆的左端部可摆动地支撑于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安装轴。杆以安装轴作为中心进行摆动,在轴向上移动。在安装轴的外侧安装有复位弹簧。
在杆上设有与凸轮槽卡合的凸轮随动件。杆的前端部与传递机构连接。杆在工作位置与避让位置之间沿前后方向移动,在上述工作位置,凸轮随动件与凸轮槽卡合,在上述避让位置,凸轮随动件脱离凸轮槽。杆在凸轮切换用螺线管的作用下朝工作位置移动。复位弹簧朝避让位置对杆施力。
在对螺线管通电而将线切断时,杆在螺线管的驱动下朝工作位置移动。凸轮随动件与切线凸轮卡合。缝纫机主轴的旋转力通过连杆机构传递到可动刀。可动刀移动并将线切断。在将线切断之后停止对螺线管通电时,杆因复位弹簧而朝避让位置复位。凸轮随动件与切线凸轮分离。
在杆的后侧设有限位构件。限位构件具有卡合突起。杆位于避让位置时,卡合突起与杆的卡合部卡合。限位构件的抵接面与杆的卡合部抵接。限位构件将杆固定成不能摆动。限位构件将位于避让位置的杆保持于下降位置,禁止不必要的摆动。
缝纫机与缝纫机主轴的旋转联动而将线切断。将线切断时,针杆因缝纫机主轴的旋转而上下运动。因此,将线切断之后从加工布延伸的线的长度不是规定长度,缝制品的外观变差。为使线的长度成为规定长度而用与缝纫机马达不同的脉冲马达等来驱动可动刀时,针杆的上下运动时刻与可动刀的旋转时刻必须一致。这两个时刻很难达到一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包括切线机构的缝纫机中,使将线切断之后从加工布延伸的线的长度固定。
在技术方案1的缝纫机中,包括设于针板下侧的固定刀、沿该针板往复摆动的可动刀、用该可动刀和固定刀将面线和底线切断的切线机构,上述切线机构包括:切线凸轮,该切线凸轮固定于缝纫机主轴,设定成使上述可动刀在捕捉到上述面线和底线之后,接近上述固定刀而停止;传递机构,该传递机构将从上述切线凸轮传递来的上述缝纫机主轴的旋转力传递到上述可动刀;联动装置,该联动装置使上述传递机构与缝纫机主轴联动;致动器,该致动器与上述传递机构连接,将停止的上述可动刀驱动至切断上述面线和底线的切断位置;以及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对上述致动器进行控制,以在缝制过程中使上述可动刀位于待机位置。
缝纫机在缝制过程中控制致动器。在缝制过程中输入切线指令时,缝纫机主轴和传递机构因联动装置而联动。缝纫机主轴的旋转力通过切线凸轮传递到可动刀。可动刀通过缝纫机主轴的驱动而捕捉面线和底线,停止于即将切断面线和底线的位置。可动刀在致动器的驱动下从停止位置移动至切断位置,切断面线和底线。缝纫机主轴停止后,进行线的切断。因此,将线切断之后从加工布延伸的线的长度成为规定长度。
在缝制过程中,控制装置通过致动器将可动刀保持于待机位置。针杆的振动传递到切线机构时,由于致动器将可动刀保持于待机位置,因此传递机构和可动刀的振动降低。
在技术方案2的缝纫机中,上述致动器是螺线管致动器,上述缝纫机包括:旋转角检测装置,该旋转角检测装置对上述缝纫机主轴的旋转角进行检测;以及判定装置,该判定装置根据上述旋转角检测装置的检测值,对是否是上述可动刀的停止角度进行判定,在缝制过程中,上述控制装置以第一电流值来控制上述螺线管致动器,在上述判定装置判定为是上述可动刀的停止角度时,上述控制装置以比上述第一电流值大的第二电流值来控制上述螺线管致动器。
在技术方案3的缝纫机中,上述控制装置根据表示将面线和底线切断的切线指令,来停止上述螺线管致动器的控制。
在技术方案4的缝纫机中,上述联动装置包括:杆,该杆具有与上述切线凸轮卡合的卡合部,在卡合位置与避让位置之间移动,在上述卡合位置,上述卡合部与上述切线凸轮卡合,在上述避让位置,上述卡合部离开上述切线凸轮;移动机构,该移动机构使上述杆在上述卡合位置与避让位置之间移动;以及杆移动马达,该杆移动马达驱动上述移动机构。
在技术方案1的缝纫机中,可动刀通过缝纫机主轴的驱动来捕捉面线和底线,停止于即将切断面线和底线的位置。可动刀在致动器的驱动下从停止位置移动至切断位置,切断面线和底线。缝纫机主轴停止后,将线切断。因此,从线切断后的加工布延伸的线的长度成为规定长度。
在缝制过程中,控制装置通过致动器将可动刀保持于待机位置。由于致动器将可动刀保持于待机位置,因此在缝制过程中从针杆传递到传递机构和可动刀的振动降低。因此,传递机构的各连接部、传递机构、可动刀的连接部不易磨损,切线机构的耐久性提高。
在技术方案2的缝纫机中,包括旋转角检测装置、判定装置。控制装置在缝制过程中以第一电流值来控制螺线管致动器,在判定装置判定为是停止可动刀的角度时,以比第一电流值大的第二电流值来控制螺线管致动器。螺线管致动器强有力地驱动,可靠地切断面线和底线。
在技术方案3的缝纫机中,控制装置根据切线指令来停止以第一电流值进行的螺线管致动器的控制。螺线管致动器的输出轴成为可自由移动的状态。输入切线指令时,可动刀通过缝纫机主轴的驱动而顺利且高精度地移动至临近切断的位置。
在技术方案4的缝纫机中,联动装置包括:在卡合位置与避让位置之间移动的杆、使杆移动的移动机构、驱动移动机构的杆移动马达。杆具有与切线凸轮卡合的卡合部。卡合部在杆移动马达的驱动下与切线凸轮顺利地卡合。以往的缝纫机通过螺线管来驱动移动机构。螺线管致动器的动作时间会因周围的温度而发生变化。在以往的缝纫机中,为了在螺线管致动器的动作时间发生变化时卡合部也能没有问题地与切线凸轮卡合,需要使缝纫机主轴的速度变为低速。杆移动马达的动作时间不会因周围的温度而发生变化。在技术方案4的缝纫机中,在驱动移动机构时,不必使缝纫机主轴的速度变为低速。因此,将线切断时,卡合部与切线凸轮卡合所需的时间减少。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缝纫机的侧视图;
图2是切线机构、压布机构和拨线机构的立体图;
图3是切线机构、压布机构和拨线机构的侧视图;
图4是固定刀和可动刀的俯视图(切线前的待机位置);
图5是从缝纫机前方观察的表示摆梭、可动刀和固定刀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6是切线凸轮板的主视图;
图7是机构部单元的立体图;
图8是机构部单元的主视图;
图9是切线凸轮、拨线凸轮和压布凸轮的立体图;
图10是切线凸轮的主视图;
图11是固定刀和可动刀的俯视图(最大旋转位置);
图12是固定刀和可动刀的俯视图(切断临近位置);
图13是缝纫机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14是表示切线用螺线管驱动控制的流程图;
图15是表示切线凸轮板的相位、驱动杆的移动距离、切线用螺线管的电流、缝纫机马达的转速的关系的时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如图1所示,缝纫机1包括底座部2、立柱部5、机臂部6。底座部2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立柱部5从底座部2的后端部竖立。机臂部6从立柱部5的上端部以与底座部2相对的方式朝前方延伸。
如图1、图2所示,在立柱部5、机臂部6的内部沿前后方向配置着缝纫机主轴10。在缝纫机主轴10的后端部设有缝纫机马达27(仅图示了一部分)。缝纫机马达27驱动缝纫机主轴10。在缝纫机主轴10的前部设有主轴支承构件15。主轴支承构件15将缝纫机主轴10可旋转地支撑。在机臂部6前部内配置有针杆上下运动机构11。针杆上下运动机构11与缝纫机主轴10的前端部连接,在上下方向上驱动针杆12。在缝纫机机框上固定有针杆支承构件12a。针杆支承构件12a在上下方向上支撑针杆12。针杆12通过针杆支承构件12a而可上下移动。在针杆12的下端部安装有机针13。机针13可装拆。
在针杆12的中央附近固定有针杆夹14。在缝纫机主轴10的前端部固定有针杆曲柄16。针杆曲柄16具有连接销17。针杆曲柄杆18连接针杆12和连接销17。针杆曲柄杆18的上端部可旋转地与连接销17连接。针杆曲柄杆18的下端部与针杆夹14连接。
在底座部2内沿前后方向设有下轴23。缝纫机主轴10的驱动力通过扇形齿轮21传递到下轴23。在缝纫机主轴10的下方配置有扇形齿轮21。曲柄臂20与扇形齿轮21连接。在缝纫机主轴10的中央附近设有偏心部19a。曲柄杆19连接偏心部19a和曲柄臂20。曲柄杆19的上端部与偏心部19a连接。曲柄杆19下端部与曲柄臂20连接。在偏心部19a的后侧,在缝纫机主轴10上固定有切线凸轮板(切线凸轮)41。在切线凸轮板41的左下侧配置有机构部单元50。
在机臂部6的前端部下方设有扫线器101。扫线器101将用切线机构30切断的面线25(参照图5)端部拨起。扫线器101正视作顺时针摆动和逆时针摆动。扫线器101在拨线机构97的作用下动作。
如图1所示,送布机构(未图示)、摆梭22、下轴23设于底座部2。送布机构在前后方向(Y方向)和左右方向(X方向)上驱动压布机构80、送料台79。压布机构80在压布件上下驱动机构68的作用下动作。
摆梭22与下轴23的前端部连接。摆梭22与机针13的上下运动同步而形成套结线迹。如图4、图5所示,在针板9的下侧设有固定刀33和可动刀35。可动刀35沿着针板9在水平方向上往复移动。切线机构30在缝制结束时用固定刀33和可动刀35切断面线25和底线26。
切线机构30包括固定刀33、可动刀35、切线驱动机构32、缝纫机马达27。
如图4所示,可动刀35具有线梳理部35a、刃部35b、线引导部35c、线卡合部35d、固定刀引导部35e。刃部35b在图4中与固定刀33接触的部分附近具有贯穿孔。刃部35b形成于该贯穿孔的周缘。线梳理部35a进入从加工布延伸出的面线环25a。
固定刀33呈L字形状(俯视),通过螺钉34固定于针板9的下侧。固定刀33从左方的基端部朝右方水平状配置。固定刀33的右端部朝下方弯曲,形成刃部33a。可动刀35配置于固定刀33下侧。可动刀35通过阶梯螺栓36而与针板9平行地安装于针板9的下表面。可动刀35以阶梯螺栓36作为中心进行摆动。
可动刀35的一端部通过销37而与第三连杆72的前端部连接。可动刀35在第三连杆72的驱动下沿着针板在待机位置(参照图4)与最大摆动位置(参照图11)之间水平摆动。
可动刀35摆动返回至待机位置时,刃部35b和刃部33a在待机位置附近的切断位置将底线26和面线25(面线环25a的加工布侧)同时切断。面线环25a表示面线25在针板9下方形成环形的部分。
如图2、图3所示,切线驱动机构32具有切线凸轮板41、驱动杆42、摆动力产生机构38(移动机构)、切线连杆机构39(传递机构)、切线用螺线管40。切线用螺线管40是螺线管致动器。
切线凸轮板41垂直地设于前后方向较长的缝纫机主轴10。如图6所示,切线凸轮板41的前表面具有产生切线动作的凸轮槽41a。凸轮槽41a设定可动刀35的旋转速度和动作时刻。凸轮槽41a连续地包括待机部A、面线梳理部B、可动刀停止区间C、底线捕捉部D、固定半径部E、线切断部F、转移部G。待机部A是可动刀35不旋转的凸轮部。待机部A的槽宽比滚子构件43的直径大。
面线梳理部B是可动刀35从待机位置前进、线梳理部35a进入面线环25a内的凸轮部。面线梳理部B的凸轮形状为从待机部A靠向上轴10轴心的凸轮形状。可动刀停止区间C是可动刀35的前进临时停止的凸轮部。底线捕捉部D是可动刀35后退来捕捉底线26的凸轮部。底线捕捉部D的凸轮形状为背离可动刀停止区间C的凸轮形状。底线捕捉部D使可动刀35后退至临近可动刀35和固定刀实施切断的切断位置的位置。可动刀停止区间C与面线梳理部B及底线捕捉部D相邻。固定半径部E是防止经过了底线捕捉部D的滚子构件43朝进一步背离缝纫机主轴10轴心的方向移动的凸轮部。
可动刀35捕捉面线25和底线26,后退至切断临近位置。驱动杆42的旋转运动导致转动惯量朝着使滚子构件43背离轴心的方向作用。固定半径部E防止在缝纫机马达27停止之前转动惯量使驱动杆42移动而导致可动刀35将面线25和底线26切断。
线切断部F是在缝纫机马达27停止时滚子构件43所处的凸轮部。可动刀35在切线用螺线管40的作用下从切断临近位置朝固定刀侧后退。线切断部F具有退避槽部(槽部)41b,在切线用螺线管40的作用下可动刀35后退时,上述退避槽部41b允许滚子构件43沿铅垂方向(背离缝纫机主轴10轴心的方向)移动。切线用螺线管40驱动时,滚子构件43可沿铅垂方向移动。缝纫机马达27停止后,可动刀35在切线用螺线管40的作用下从切断临近位置移动至切断位置。转移部G是可动刀35移动到不干扰机针的位置的凸轮部。转移部G包括按压部G1。滚子构件43在避让槽部41b内不沿铅垂方向移动时,滚子构件43在按压部G1的作用下沿铅垂方向移动。可动刀35朝不干扰机针13的位置移动。
可动刀35通过缝纫机马达27的旋转将面线25和底线26捕捉并移动至切断临近位置之后,在切线用螺线管40的作用下移动至越过切断位置的待机位置。即使滚子构件43在线切断部F上移动,可动刀35也不会旋转至切断位置。
如图2、图3所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驱动杆42以面向切线凸轮板41前方的方式配置。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引导轴47(支撑轴)的前部贯穿驱动杆42的上端部。驱动杆42可沿引导轴47移动。在引导轴47的后端部设有弹簧座部47a。设于未图示框架的支撑构件支撑引导轴47。在引导轴47的外周安装有压缩螺旋弹簧48,该压缩螺旋弹簧48配置于驱动杆42与弹簧座部47a之间。驱动杆42能以引导轴47作为中心进行摆动。滚子构件43(卡合部)设于驱动杆42左右方向大致中央部的后表面。滚子构件43可从水平方向与切线凸轮板41的凸轮槽41a卡合。驱动杆42可在滚子构件43同切线凸轮板41卡合的卡合位置与从卡合位置向前规定距离的避让位置之间移动。避让位置是滚子构件43与切线凸轮板41分离的位置。通常,驱动杆42在压缩螺旋弹簧48的弹簧力的作用下而位于避让位置。
如图2、图3所示,摆动力产生机构38具有切线凸轮57(参照图9)和带有杆的轴构件44。控制装置113对驱动脉冲马达46进行驱动,驱动切线凸轮57。驱动杆42通过切线凸轮57而在卡合位置与避让位置之间移动。带有杆的轴构件44、切线凸轮57、驱动脉冲马达46构成收容于立柱部5内的机构部单元50。机构部单元50包括后述的压布凸轮59(参照图9)和拨线凸轮58(参照图9)。驱动脉冲马达46、摆动力产生机构38、驱动杆42相当于联动装置。
如图7、图8所示,机构部单元50包括底座构件51和驱动脉冲马达46。底座构件51由大型的第一壳体52和小型的第二壳体53形成。各壳体52、53是上方和前方敞开的箱。底座构件51收容:切线凸轮57(参照图9);拨线凸轮58(参照图9);压布凸轮59(参照图9);三个分别与三个凸轮57~59连接的带有杆的轴构件44、62、64;两个拉伸弹簧66、67;减速齿轮机构56。减速齿轮机构56由驱动齿轮(未图示)和从动齿轮55形成。
在第一壳体52的右壁部52a的外表面,驱动脉冲马达46(杆移动马达)通过四根螺钉46a固定。驱动脉冲马达46是驱动切线凸轮57、拨线凸轮58、压布凸轮59的脉冲马达。减速齿轮机构56的驱动齿轮固定于驱动脉冲马达46的输出轴(未图示)。减速齿轮机构56固定于凸轮支撑轴54(参照图8)。第一壳体52的右壁部52a和左壁部52b将凸轮支撑轴54可旋转地支撑。
图9中,切线凸轮57、拨线凸轮58、压布凸轮59从左侧起依次固定于凸轮支撑轴54。图7中,减速齿轮机构56的从动齿轮55在压布凸轮59的右侧固定于凸轮支撑轴54。从动齿轮55与驱动齿轮啮合。三个凸轮57~59在驱动脉冲马达46的驱动下通过驱动齿轮和从动齿轮55一体旋转。
如图2、图3、图7、图8所示,右壁部52a和左壁部52b的上端部通过轴60将带有杆的轴构件44可旋转地支撑。带有杆的轴构件44的左端部具有朝下方延伸的驱动侧杆部44a,右端部具有朝上方延伸的从动侧杆部44b(参照图7)。驱动侧杆部44a下端部具有接触切线凸轮57的凸轮面的滚子构件44c(参照图10)。从动侧杆部44b上端部具有从前方接触驱动杆42的滚子构件45。
第二壳体53具有右壁部53a和左壁部53b。右壁部53a和左壁部53b的上端部通过轴61将两个带有杆的轴构件62、64可旋转地支撑。如图7所示,带有杆的轴构件62具有驱动侧杆部62a、从动侧杆部62b、支承部62c。支承部62c与轴61嵌合。驱动侧杆部62a从支承部62c朝第一壳体52侧延伸。驱动侧杆部62a的端部具有可与拨线凸轮58的凸轮面抵接的滚子构件62c(参照图11)。从动侧杆部62b从支承部62c朝上方延伸,其上端部通过连接销63而与拨线连接杆98的后端部连接。
带有杆的轴构件64具有驱动侧杆部64a、从动侧杆部64b、支承部64d。支承部64d与轴61嵌合。驱动侧杆部64a从支承部64d朝第一壳体52侧延伸。驱动侧杆部64a的端部具有可与压布凸轮59的凸轮面抵接的滚子构件64c(参照图12)。从动侧杆部64b从支承部64d朝上方延伸。从动侧杆部64b上端部与按压连接杆91的后端部连接。按压连接杆91通过传动机构92而与压布机构80连接。后述的第一SW111接通时,驱动脉冲马达46驱动,压布机构80的压布件84通过带有杆的轴构件64、按压连接杆91、传递机构92下降。
第一壳体52具有后壁部52c。在后壁部52c的上端部固定有安装构件65。两个拉伸弹簧66、67的一端部分别与安装构件65连接。两个拉伸弹簧66、67的另一端部分别与带有杆的轴构件62、64的驱动侧杆部62a、64a连接。拉伸弹簧66对滚子构件62c施力,以使滚子构件62c与拨线凸轮58的凸轮面始终抵接。拉伸弹簧67对滚子构件64c施力,以使滚子构件64c与压布凸轮59的凸轮面始终抵接。
接通电源时或缝制过程中的滚子构件44c位于图10所示的位置。切线凸轮57形成有工作部57a、两个非工作部57b、57b、突起部57c。工作部57a的半径从图10所示的滚子构件44c的位置起朝顺时针方向逐渐变大。两个非工作部57b、57b分别与工作部57a的两侧连续。两个非工作部57b、57b的半径互不相同。各非工作部57b的半径是固定的。突起部57c形成于非工作部57b、57b彼此连接的部分。切线凸轮57旋转、工作部57a对带有杆的轴构件44作用时,滚子构件43与凸轮槽41a卡合。滚子构件43与凸轮槽41a卡合的状态(卡合状态)或不卡合的状态(非卡合状态)由非工作部57b维持。
缝制过程中(不执行切线指令时),驱动杆42因压缩螺旋弹簧48的弹簧力而位于避让位置。由于驱动杆42位于避让位置,因此滚子构件43不与切线凸轮板41的凸轮槽41a卡合。因此,可动刀35不随缝纫机主轴10的旋转而旋转。
执行切线指令时,控制装置113对驱动脉冲马达46进行驱动而使其正转。驱动脉冲马达46驱动而正转时,凸轮支撑轴54朝箭头A的方向(参照图9)旋转。驱动侧杆部44a因工作部57a而朝第二壳体53侧移动。由于驱动侧杆部44a移动,因此从动侧杆部44b朝切线凸轮板41侧移动。滚子构件45对抗压缩螺旋弹簧48的弹簧力而从前方按压驱动杆42。因此,驱动杆42的滚子构件43与切线凸轮板41的凸轮槽41a卡合(参照图15)。
如图2、图3所示,切线连杆机构39具有第一连杆70~第三连杆72、双叉状摆动杆73、第一杆76、第二杆78。第一连杆70沿纵向配置于立柱部5内。第一连杆70的上端部与驱动杆42的右端部连接。第一连杆70的下端部与第一杆76连接。驱动杆42位于卡合位置时,切线连杆机构39将驱动杆42的摆动传递到可动刀35,驱动可动刀35。
第一杆76、第二杆78设于立柱部5的下端部。在立柱部5的下端部,在缝纫机机框上固定有横向的支撑轴76d。支撑轴76d将第一杆76、第二杆78旋转自如地支撑。第一杆76呈大致U字形状。第一杆76的一端与后述的连杆构件77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连杆70连接。第二杆78呈大致L字形状。第二杆78的上端与第二连杆71连接,下端与支撑轴76d连接。第一杆76和第二杆78通过螺钉177固定。图3中,第二杆78相对于第一杆76位于纸面表面侧。
双叉状摆动杆73在底座部2的前部配置于针板9的后侧。双叉状摆动杆73包括第一摆动臂73a和第二摆动臂73b。第二连杆71沿前后方向配置于底座部2内。第二连杆71的前端部与第二摆动臂73b连接。第二连杆71的后端部与第二杆78的上端部连接。
前后方向较长的第三连杆72配置于底座部2的前部。第三连杆72位于第二连杆71的上侧。第三连杆72的后端部通过销75而与第一摆动臂73a连接。如图4所示,第三连杆72的前端部通过销37而与可动刀35的一端部连接。在针板9的后侧,在缝纫机机框上固定铅垂方向的支撑轴74。支撑轴74将双叉状摆动杆73支撑成旋转自如。
如图2~图6所示,驱动杆42移动到卡合位置时,滚子构件43与凸轮槽41a卡合。滚子构件43在缝纫机马达27的驱动下从面线梳理部B按顺序移动到底线捕捉部D时,驱动杆42的右端部以引导轴47作为中心而与第一连杆70一起上下摆动。
滚子构件43在待机部A上移动时,控制装置113将缝纫机马达27的转速减为例如700rpm(参照图15)。滚子构件43在面线梳理部B上移动时,可动刀35前进,线梳理部35a(可动刀35)进入面线环25a内。滚子构件43在可动刀停止区间C内移动的期间,可动刀35的旋转动作临时停止。由于可动刀35临时停止,因此可动刀35可靠地捕捉面线25。
滚子构件43经过面线梳理部B而到达规定位置时,控制装置113将缝纫机马达27的转速减为例如400rpm(参照图15)。滚子构件43在底线捕捉部D上移动时,可动刀35后退。可动刀35后退时,从机针13的针眼延伸的面线环25a与线卡合部35d卡合。从加工布延伸的面线环25a沿着线引导部35c到达线捕捉部35e。
滚子构件43到达固定半径部E时,控制装置113将缝纫机马达27的转速减为例如200rpm(参照图15)。滚子构件43在固定半径部E上移动时,可动刀35停止于切断临近位置(参照图12)。挑线杆将面线25上提后,在滚子构件43到达线切断部F时,控制装置113停止缝纫机马达27。
如图2、图3所示,切线用螺线管40配置于底座部2内。可动刀35移动至切断临近位置之后,切线用螺线管40在控制装置113的控制下将可动刀35驱动至越过切断位置的待机位置。切线用螺线管40的输出轴40a通过连杆构件77而与第一杆76的上端部连接。控制装置113使切线用螺线管40通电时,输出轴40a后退。
缝制过程中,控制装置113使切线用螺线管40通以电流值i1的微弱电流。对第一杆76作用朝向后方的微弱的力。微弱的力朝着使可动刀35向待机位置移动的方向作用。缝制过程中,微弱的力抑制切线机构30的振动。将线切断时,控制装置113停止朝切线用螺线管40的通电。切线用螺线管40不控制可动刀35。缝纫机主轴10驱动可动刀35。
可动刀35移动至切断临近位置之后,控制装置113以电流值i2(第二电流值)来驱动切线用螺线管40(控制装置113切换成驱动状态)。电流值i2比电流值i1大。切线用螺线管40的输出轴40a最大限度地后退。可动刀35通过第一杆76、第二杆78、第一连杆70、第二连杆71、双叉状摆动杆73而后退至图4所示的待机位置。可动刀35和固定刀33在可动刀35后退的中途的切断位置将从加工布延伸的面线环25a和底线26同时切断。
如图13所示,控制装置113具有微型计算机113a、输入接口114、输出接口118、驱动回路119~122。微型计算机113a包括CPU115、ROM116、RAM117。输入接口114通过数据总线等而与微型计算机113a连接。输入接口114与第一开关(第一SW)111、第二开关(第二SW)112、主轴编码器(旋转角检测装置)10a连接。踏脚板110包括第一SW111和第二SW112。输出接口118通过驱动回路119~122而与缝纫机马达27、驱动脉冲马达46、XY送料用脉冲马达28、切线用螺线管40分别连接。
操作者将踏脚板110踩下至第一级压布位置时,第一SW111接通。控制装置113使压布件84从上升位置朝针板9上表面的下降位置(按压位置)下降。操作者将踏脚板110踩下至第二级缝制位置时,第二SW112接通。控制装置113开始缝制控制。主轴编码器10a检测缝纫机主轴10的旋转角度、针的上停止位置、针的下停止位置。主轴编码器10a输出编码信号。编码信号通过输入接口114输入控制装置113。
ROM116将缝制控制的控制程序、对切线用螺线管40的驱动进行控制的程序(参照图14)、缝制数据等预先予以存储。缝制控制的控制程序包括各种驱动机构的驱动控制程序、各种显示控制程序。ROM116将旋转角度θ1、电流值i1、电流值i2、供给电流值i2的时间予以存储。旋转角度θ1是缝纫机主轴10在滚子构件43位于切线凸轮板41的线切断部F时的旋转角度,是缝纫机主轴10在可动刀35到达切断临近位置时的旋转角度。电流值i1是切线用螺线管40的驱动电流。控制装置113在缝制过程中设定电流值i1。电流值i2是切线用螺线管40的驱动电流。可动刀35从切断临近位置后退至待机位置时,控制装置113设定电流值i2。
下面根据图14的流程图,对控制装置113所执行的切线用螺线管40的驱动控制进行说明。图中Si(i=1、2……)表示各步骤。操作者接通缝纫机1的电源时,控制装置113开始切线用螺线管40的驱动控制。
CPU115根据来自第二SW112的信号对是否开始缝制进行判定(S1)。缝制开始时(S1:是),CPU115以电流值i1来驱动切线用螺线管40(参照S2、图15)。CPU115以微弱的电流值i1来驱动切线用螺线管40,使切线用螺线管40维持待机状态。切线用螺线管40将可动刀35保持于待机位置。缝制过程中,切线用螺线管40的输出轴40a不自由移动。针杆12的振动传递到切线机构30时,切线连杆机构39和可动刀35几乎不振动。非缝制开始时(S1:否),CPU115使处理朝S1返回。
CPU115根据执行中的缝制数据来对是否输入了切线指令进行判定(S3)。输入了切线指令时(S3:是),CPU115将切线用螺线管40从待机状态切换成驱动停止状态(S4)。在驱动停止状态下,CPU115不控制切线用螺线管40。切线用螺线管40的输出轴40a自由移动。缝纫机主轴10驱动可动刀35。
CPU115将驱动脉冲马达46朝正转方向驱动。驱动杆42通过切线凸轮57而朝卡合位置移动。可动刀35通过缝纫机主轴10的旋转而在待机位置与切断临近位置之间往复移动。输出轴40a自由移动,不妨碍可动刀35的摆动。可动刀35顺利且高精度地摆动。
CPU115根据主轴编码器10a的编码信号来对可动刀35是否到达切断临近位置(旋转角度θ1)进行判定(S5)。缝纫机主轴10的旋转角度为大致θ1时,CPU115判定为到达θ1。CPU115以后进行同样的判定。可动刀35尚未到达切断临近位置时(S5:否),CPU115使处理返回到步骤S5。可动刀35到达切断临近位置时(S5:是),CPU115停止缝纫机主轴10。从滚子构件43经过切线凸轮板41的固定半径部E的时刻起,可动刀35在切断临近位置停止。CPU115以电流值i2来驱动切线用螺线管40(S6)。可动刀35从切断临近位置后退,切断面线25和底线26。
CPU115对从以电流值i2驱动切线用螺线管40起是否经过规定时间进行判定(S7)。经过了规定时间时(S7:是),CPU115将切线用螺线管40从驱动状态切换成驱动停止状态(S8)。CPU115使处理朝S1返回。在S5中,CPU115相当于判定装置。
下面对缝纫机1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可动刀35通过缝纫机主轴10的驱动而将面线25和底线26捕捉之后,停止于切断临近位置。可动刀35在切线用螺线管40的驱动下从切断临近位置移动至切断位置,切断面线25和底线26。缝纫机主轴10停止时,可动刀35将线切断。因此,从线切断后的加工布延伸的线端部的长度成为规定长度。
缝制过程中,切线用螺线管40将可动刀35保持于待机位置。切线用螺线管40的输出轴40a不自由移动。针杆12的振动传递到切线机构30时,切线连杆机构39和可动刀35几乎不振动。因此,切线连杆机构39的各连接部、切线连杆机构39、可动刀35的连接部不易磨损,切线机构30的耐久性提高。
缝纫机1包括主轴编码器10a、控制装置113。控制装置113以电流值i1(微弱的驱动电流)来控制切线用螺线管40。控制装置113的结构简单。缝纫机1的制造成本降低。将线切断时,以电流值i2(比电流值i1大的驱动电流)强有力地驱动切线用螺线管40。可动刀35可靠地切断面线25和底线26。
控制装置113根据切线指令将切线用螺线管40从待机状态切换成驱动停止状态。切线用螺线管40的输出轴40a自由移动。因此,输入切线指令时,可动刀35通过缝纫机主轴10的驱动而顺利且高精度地移动至切断临近位置。
联动装置包括滚子构件43和驱动脉冲马达46。滚子构件43在驱动脉冲马达46的驱动下与切线凸轮板41顺利地卡合。驱动脉冲马达46的动作时间不会因周围的温度而发生变化。在使用螺线管的缝纫机中,动作时间会因周围的温度而发生变化,因此,需要使缝纫机马达的速度处于低速。由于缝纫机1使用驱动脉冲马达46,因此不必使缝纫机马达27变为低速。因此,将线切断时,滚子构件43与切线凸轮41卡合所需的时间减少。与以往的缝纫机相比,缝纫机1的缝制周期(循环时间)变短。
下面说明对以上说明的实施例作了局部变更的变形例。
1)在变形例中,将拉伸弹簧设于切线用螺线管40。拉伸弹簧对输出轴40a进行施力,使其朝后退侧移动较短距离。切线用螺线管40停止时,可动刀35因拉伸弹簧的弹簧力而切换成待机状态。在变形例中,由于缝制过程中不必对切线用螺线管40通电,因此可减少所耗电流。
2)输入了切线指令时,在实施例中,根据切线指令,将切线用螺线管40从待机状态切换成驱动停止状态。在变形例中,使切线用螺线管40维持待机状态。在变形例中,由于不从待机状态朝驱动停止状态变更,因此切线用螺线管40的控制变得简单。在上述情况下,缝纫机马达27克服使切线用螺线管40保持待机状态的保持力而使可动刀35移动至切线临近位置。
3)在变形例中,应用脉冲马达或气缸等来代替切线用螺线管40。在脉冲马达的情况下,输出轴在脉冲马达的驱动下后退。

Claims (4)

1.一种缝纫机,包括设于针板下侧的固定刀、沿该针板往复摆动的可动刀、用该可动刀和固定刀将面线和底线切断的切线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线机构包括:
切线凸轮,该切线凸轮固定于缝纫机主轴,设定成使所述可动刀在捕捉到所述面线和底线之后,接近所述固定刀而停止;
传递机构,该传递机构将从所述切线凸轮传递来的所述缝纫机主轴的旋转力传递到所述可动刀;
联动装置,该联动装置使所述传递机构与缝纫机主轴联动;
致动器,该致动器与所述传递机构连接,将停止的所述可动刀驱动至切断所述面线和底线的切断位置;以及
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对所述致动器进行控制,以在缝制过程中使所述可动刀位于待机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致动器是螺线管致动器,
所述缝纫机包括:
旋转角检测装置,该旋转角检测装置对所述缝纫机主轴的旋转角进行检测;以及
判定装置,该判定装置根据所述旋转角检测装置的检测值,来对是否是所述可动刀的停止角度进行判定,
在缝制过程中,所述控制装置以第一电流值来控制所述螺线管致动器,
在所述判定装置判定为是所述可动刀的停止角度时,所述控制装置以比所述第一电流值大的第二电流值来控制所述螺线管致动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根据表示将面线和底线切断的切线指令,来停止所述螺线管致动器的控制。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联动装置包括:
杆,该杆具有与所述切线凸轮卡合的卡合部,在卡合位置与避让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卡合位置,所述卡合部与所述切线凸轮卡合,在所述避让位置,所述卡合部离开所述切线凸轮;
移动机构,该移动机构使所述杆在所述卡合位置与避让位置之间移动;以及
杆移动马达,该杆移动马达驱动所述移动机构。
CN 201110118752 2010-04-28 2011-04-27 缝纫机 Active CN1022348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04184A JP2011229752A (ja) 2010-04-28 2010-04-28 ミシン
JP2010-104184 2010-04-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34881A true CN102234881A (zh) 2011-11-09
CN102234881B CN102234881B (zh) 2013-05-08

Family

ID=448859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110118752 Active CN102234881B (zh) 2010-04-28 2011-04-27 缝纫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1229752A (zh)
CN (1) CN102234881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186831A1 (en) * 2006-02-16 2007-08-16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ewing machine
CN101054760A (zh) * 2006-04-14 2007-10-17 Juki株式会社 缝纫机
CN201071437Y (zh) * 2007-07-16 2008-06-11 启翔针车(上海)有限公司 缝纫机自动切线控制机构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186831A1 (en) * 2006-02-16 2007-08-16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ewing machine
CN101054760A (zh) * 2006-04-14 2007-10-17 Juki株式会社 缝纫机
CN201071437Y (zh) * 2007-07-16 2008-06-11 启翔针车(上海)有限公司 缝纫机自动切线控制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34881B (zh) 2013-05-08
JP2011229752A (ja) 2011-1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44230B (zh) 缝纫机
CN101182671A (zh) 缝纫机
CN102234880B (zh) 缝纫机
JP2008259753A (ja) ミシンの糸切断装置
CN1676724B (zh) 缝纫机的上线夹持机构
CN114775181B (zh) 一种全独立控制智能高速绣花机头
CN202227092U (zh) 缝纫机
JP2009195464A (ja) ミシンの糸切り装置
CN1962994A (zh) 缝纫机
CN102234881B (zh) 缝纫机
CN103361893A (zh) 一种家用多功能电脑缝纫机
CN1120418A (zh) 缝纫机的剪线器
CN101063255B (zh) 缝纫机
CN101440555A (zh) 缝纫机
CN101275340B (zh) 钉扣缝纫机
CN104420083A (zh) 缝纫机
JP3897641B2 (ja) ミシン
CN1676719B (zh) 缝纫机
CN101532215A (zh) 一种套结机压脚自动提升装置
KR100311668B1 (ko) 실제거장치를구비한자수형성기계
CN101265644B (zh) 电动式缝纫机的脱线装置
CN101135091B (zh) 缝纫机
JP3983367B2 (ja) ミシンの布押え装置
CN102535039B (zh) 缝纫机
CN110629418A (zh) 缝纫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