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29418A - 缝纫机 - Google Patents

缝纫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29418A
CN110629418A CN201910553783.9A CN201910553783A CN110629418A CN 110629418 A CN110629418 A CN 110629418A CN 201910553783 A CN201910553783 A CN 201910553783A CN 110629418 A CN110629418 A CN 1106294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sewing
thread
sewing machine
upper thr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5378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629418B (zh
Inventor
野松大骏
加藤大介
武田敏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u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u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uki Corp filed Critical Ju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6294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294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6294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294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65/00Devices for severing the needle or lower thread
    • D05B65/02Devices for severing the needle or lower thread controlled by the sewing mechanism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55/00Needle holders; Needle bars
    • D05B55/14Needle-bar drive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65/00Devices for severing the needle or lower thread
    • D05B65/06Devices for severing the needle or lower thread and for disposing of the severed thread end ; Catching or wiping devices for the severed threa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缝纫机,其减少缝制开始端部的卷入的发生。缝纫机具有: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其对缝针赋予上下移动;以及切线装置,其在针板的下侧将穿过缝针的上线切断,切线装置具有:固定切刀;可动切刀,其使上线靠近该固定切刀的线切断部而进行切断;以及由可动切刀实现的使上线靠近的动作的驱动源,可动切刀具有能够供缝针松散插入的贯通孔,在该贯通孔的内缘部具有线切断部,该缝纫机具有对驱动源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使缝针的第一针的落针针对可动切刀的贯通孔进行,并且在缝针的第二针落针后,使可动切刀移动至由固定切刀和可动切刀切断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的位置。

Description

缝纫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进行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的处理的缝纫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缝纫机具有: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其使缝针上下移动;釜机构,其对穿过缝针的上线进行捕捉;以及切线装置,其在缝制结束时将上线及下线切断,通过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和釜机构的协同动作,形成线迹而进行缝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029437号公报
上述现有的缝纫机,在缝制的第一针,穿过缝针的眼孔的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由釜机构拉入至衣料的下侧。如果如上所述将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拉入至衣料的下侧,则有时卷入至第二针及其以后的线迹。由此,发生所谓的被称为鸟巢的缠线状态,发生缝制品质的降低,这些成为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实现缝制品质的提高。
(1)记载的发明是一种缝纫机,其具有:
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其对缝针赋予上下移动;以及
切线装置,其在针板的下侧将穿过所述缝针的上线切断,
该缝纫机的特征在于,
所述切线装置具有:固定切刀;可动切刀,其使所述上线靠近该固定切刀的线切断部而进行切断;以及驱动源,其对所述可动切刀进行驱动而使所述上线靠近,
所述可动切刀具有能够供所述缝针松散插入的贯通孔,且所述可动切刀在该贯通孔的内缘部具有线切断部,
该缝纫机具有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对所述驱动源进行控制,
使所述缝针的第一针的落针针对所述可动切刀的所述贯通孔进行,并且,
在所述缝针的第二针落针后,使所述可动切刀移动至由所述固定切刀和所述可动切刀切断所述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的位置。
(2)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1)记载的缝纫机中,
所述控制装置对所述驱动源进行控制,在所述缝针的第一针落针后,使所述可动切刀移动至由所述固定切刀和所述可动切刀夹持所述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而不切断的位置,维持将所述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夹持的状态。
(3)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1)或(2)记载的缝纫机中,
所述可动切刀具有:
分线部,其设置于与相对于所述固定切刀的线切断动作反方向下游侧的端部,进行上线的分线;以及
拉线部,其设置于相对于所述固定切刀的线切断动作方向下游侧的端部,拉动上线,
所述贯通孔设置于所述分线部和所述拉线部之间。
(4)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1)至(3)中任一项记载的缝纫机中,
具有吹风机构,该吹风机构向所述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吹出空气。
(5)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4)记载的缝纫机中,
具有捕捉部,该捕捉部对通过由所述吹风机构实现的空气的吹出而吹起的所述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进行捕捉。
(6)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4)或(5)记载的缝纫机中,
所述控制装置对所述吹风机构进行控制,在所述缝针的第二针落针后进行的由所述可动切刀实现的所述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的切断动作开始前,开始空气的吹出,在由所述可动切刀实现的所述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的切断动作完成后,结束空气的吹出。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可动切刀具有能够供缝针松散插入的贯通孔,在该贯通孔的内缘部具有线切断部,控制装置对驱动源进行控制,使缝针的第一针的落针针对可动切刀的贯通孔进行。
因此,能够将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在贯通孔内良好地保持,能够更有效地减少由缝制开始端部的缝入导致的鸟巢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缝纫机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缝纫机的针板周边的斜视图。
图3是缝纫机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4是切线装置及线回收装置的仰视图。
图5是切线装置的斜视图。
图6是切线装置的一部分的斜视图。
图7是可动切刀的仰视图。
图8是线回收装置的斜视图。
图9是缝制开始控制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缝制开始控制时的缝针的高度变化和缝制开始控制中的各种动作的执行定时的线图。
图11的(A)~图11的(D)是依次表示缝制开始控制中的切线装置和线回收装置的动作的动作说明图。
图12是与图11的(A)相对应的针孔周边的斜视图。
图13是与图11的(B)相对应的针孔周边的斜视图。
图14是与图11的(D)相对应的针孔周边的斜视图。
标号的说明
10 缝纫机
11 缝针
12 针棒
16 针板
161 针孔
30 缝针上下移动机构
31 缝纫机电动机
32 上轴
40 线回收装置
41 吹风机构
411 喷嘴
412 空气供给用电磁阀
42 捕捉部
421 集尘引导部
422 集尘回收部
80 切线装置
81 可动切刀
813 分线部
814 拉线部
815 长孔(贯通孔)
816 线切断部
82 固定切刀
821 线切断部
83 切线电动机
120 控制装置
K 衣料(被缝制物)
D 下线
U 上线
U1 缝针侧的部分
U2 衣料侧的部分
U3 缝制开始端部
具体实施方式
[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概略结构]
下面,基于图1至图14,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图1是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10的概略结构图,图2是缝纫机10的针板周边的斜视图,图3是控制系统的框图。
缝纫机10是所谓的电子循环缝制缝纫机,具有:缝纫机架20;缝针上下移动机构30,其使对缝针11进行保持的针棒12上下移动;针板16,其设置于缝纫机架20的缝纫机底座部21的落针位置;釜机构50,其处在针板16的下侧,将缝针11的上线U与下线D缠绕;作为移动机构的进给机构60,其使作为被缝制物的衣料K相对于缝针11沿X-Y平面任意地移动;切线装置80,其在最后一针落针后将上线U及下线D切断;线回收装置40,其在针板16的下侧对由切线装置80切断的上线U的缝制开始端部U3进行回收;以及控制装置120,其进行上述各结构的动作控制。
此外,关于线调节器装置、挑线杆及中压脚机构等,由于是搭载于缝纫机的公知的机构,因此省略图示及详细的说明。
下面,对上述各结构依次进行说明。
[缝纫机架]
缝纫机架20如图1所示,由下述部分构成:缝纫机底座部21,其位于下部;缝纫机纵向机体部22,其从缝纫机底座部21的一端部向上方立起;以及缝纫机臂部23,其从缝纫机纵向机体部22的上部以沿缝纫机底座部21的方式延伸设置。
在这里,在对缝纫机10的结构进行说明时,将后面记述的针棒12的上下移动方向设为Z轴方向,将与其正交的方向且与缝纫机底座部21及缝纫机臂部23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设为Y轴方向,将与Z轴方向及Y轴方向两者正交的方向设为X轴方向。
此外,在将缝纫机10设置于水平面上的情况下,Z轴方向成为铅垂上下方向,X轴方向及Y轴方向成为水平方向。
另外,将Y轴方向的一方且缝纫机架20的面部24侧设为“前”,将其相反侧设为“后”,将X轴方向的一方且与面部24正对的状态下的左手侧设为“左”,将右手侧设为“右”,将Z轴方向的一方的铅垂上方设为“上”,将其相反侧设为“下”。
在缝纫机底座部21的前端上部设置有水平的作业台14,在其落针位置共面地设置了形成有针孔161的针板16。
在缝纫机臂部23的前端部内侧,与其长度方向(Y轴方向)平行地朝向的上轴32(主轴)能够旋转地被支撑。
另外,在缝纫机底座部21的内侧,与其长度方向(Y轴方向)平行地朝向的下轴51能够转动地被支撑。
[缝针上下移动机构]
缝针上下移动机构30如图1所示,具有:缝纫机电动机31,其由在缝纫机纵向机体部22的上部设置的伺服电动机构成;上轴32,其与该缝纫机电动机31的输出轴连接而进行旋转;针棒曲柄34,其固定装备于该上轴32的缝纫机面部侧的端部;曲柄杆35,其一端部在针棒曲柄34中与从上轴32旋转的旋转中心偏心的位置连结;以及针棒12,其经由针棒抱持部36而与曲柄杆35的另一端部连结。
针棒12在其下端部对缝针11进行保持,并且以沿Z轴方向能够往复上下移动的方式支撑于缝纫机臂部23。
缝纫机电动机31为伺服电动机,具有编码器37(参照图3)。而且,控制装置120从编码器37进行缝纫机电动机31的旋转速度、上轴角度等的检测,实施针对缝纫机电动机31的动作控制。
此外,针棒曲柄34、曲柄杆35、针棒抱持部36等的结构,与公知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进给机构]
进给机构60如图1~图3所示,沿水平的针板16的上表面使衣料K移动,相对于缝针11任意地进行移动定位。
因此,进给机构60具有:下板61及基座62,它们在缝纫机底座部21的上表面,沿X轴方向及Y轴方向能够移动地被支撑;布料压脚63,其能够升降地由基座62支撑,从下板61的上方进行衣料K的保持;升降用电动机64,其使布料压脚63升降;成为驱动源的X轴电动机65,其用于经由基座62使布料压脚63沿X轴方向移动;以及成为驱动源的Y轴电动机66,其用于经由基座62使布料压脚63沿Y轴方向移动。
下板61是沿X-Y平面设置的长条的平板,其前端部呈矩形的框状,中央部宽阔地开口。
基座62在下板61的上表面后端侧直立设置,基座62和下板61与布料压脚63一起沿X-Y平面进行移动。
而且,在下板61的前端部的上侧,配置有支撑于基座62的布料压脚63。该布料压脚63也是矩形的框状,且沿在基座62的前端部形成的长孔能够升降地被支撑。而且,下板61和布料压脚63以彼此的开口部大致一致的方式能够重叠,在该开口部的内侧进行缝制。在基座62装备有通过升降用电动机64使前端部向上下进行摆动的未图示的升降杆,布料压脚63与升降杆的前端部卡合而被赋予升降动作。
X轴电动机65及Y轴电动机66都是通过控制装置120对其动作量进行控制的步进电动机。在缝纫机底座部21内置有公知的传递机构,其将X轴电动机65及Y轴电动机66的扭矩各自变换为X轴方向及Y轴方向的直动动作,从X轴电动机65及Y轴电动机66向基座62及下板61传递X轴方向及Y轴方向的直动动作。
[釜机构]
釜机构50具有:未图示的中釜,其具有半旋转釜,在大釜54的内侧与针棒12的上下移动同步地进行往复转动;未图示的线轴及线轴壳体,它们收纳于中釜的内侧;驱动器55,其对中釜赋予往复转动;曲柄杆53,其一端部与在上轴32形成的曲柄部33连结;往复转动轴52,其具有与曲柄杆53的另一端部连结的臂部521;以及下轴51,其通过往复转动轴52增速而进行往复转动,该下轴51经由驱动器55使中釜进行往复转动。另外,前述的缝纫机电动机31成为针棒12的上下移动和釜机构50的转动动作的驱动源,中釜以与上轴32相同的周期进行往复转动,通过缝针11的上下移动和釜机构50的转动将上线缠绕于下线。此外,半旋转釜的构造及结构是公知的,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切线装置]
图4是切线装置80及线回收装置40的仰视图,图5是切线装置80的斜视图,图6是切线装置80的一部分的斜视图,图7是可动切刀81的仰视图。
该切线装置80具有:可动切刀81,其绕Z轴进行转动;固定切刀82,其与可动切刀81协同动作而将上线U及下线D切断;作为致动器的切线电动机83,其成为可动切刀81的转动动作的驱动源;切线凸轮84,其设置于切线电动机83的输出轴;切线连杆85,其通过切线凸轮84进行摆动动作;连结棒86,其从切线连杆85将前后的往复动作传递至可动切刀81侧;转动腕87,其与连结棒86连结而进行转动动作;以及连结连杆88,其将转动腕87和可动切刀81进行连结。
切线电动机83在缝纫机架20的后部,将输出轴以朝向X轴方向(左方)的状态安装于比针板16高的位置。
在切线电动机83的输出轴固定装备有切线凸轮84。该切线凸轮84为外周凸轮,在其外周经由未图示的滚子而抵接有切线连杆85的上端部。
切线连杆85是沿Z轴方向的长条的连杆体,在缝纫机架20内,在与长度方向的中间部相比成为稍上侧的位置处可绕X轴转动地被支撑。如前述所示,在切线连杆85的上端部,装备有与切线凸轮84的外周抵接的滚子,下端部可绕X轴转动地与连结棒86的后端部连结。
因此,如果切线电动机83驱动,则切线连杆85经由切线凸轮84,上端部和下端部在前后方向进行摆动,能够对连结棒86赋予前后的往复移动。
连结棒86是沿Y轴方向的棒状体,其后端部与前述的切线连杆85的下端部连结,其前端部可绕Z轴转动地与转动腕87的左端部连结。
转动腕87是大致沿X轴方向的连杆体,在针板16的下表面侧,其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可绕Z轴转动地由阶梯螺钉871支撑。
而且,转动腕87的左端部与连结棒86连结,因此对其左右两端部赋予前后方向的摆动动作。
转动腕87的右端部可绕Z轴转动地与连结连杆88的前端部连结。
连结连杆88是沿Y轴方向的连杆体,其后端部可绕Z轴转动地与可动切刀81的转动端部附近连结。
可动切刀81在针板16的下表面侧,可绕Z轴转动地由阶梯螺钉811支撑。
可动切刀81的转动端部大致朝向X轴方向,从连结连杆88在前后方向被赋予往复动作,由此能够使其转动端部在前后进行转动。
可动切刀81如图7所示,在右端部形成有供阶梯螺钉811插入贯穿的贯通孔812,左端部在前后进行转动。
而且,在可动切刀81的转动端部中的后端部,形成有朝向后方而变得尖锐的形状的分线部813,在转动端部中的前端部,形成有朝向后方而凹陷的拉线部814。
另外,在可动切刀81的转动端部贯通形成有沿转动圆周方向的长孔815(贯通孔)。而且,在该长孔815的内缘部且后端部侧形成有线切断部816。
此外,线切断部816以可动切刀81的上表面侧(与固定切刀82的滑动接触面侧)中的剖面形状成为锐角的方式形成有边缘。
上述可动切刀81以通过转动使分线部813的前端部经过针孔161的正下方的方式配置于针板16的下表面。
而且,在进行了缝制的最后一针的落针的缝针11向上方经过针孔161之后,可动切刀81向后方进行转动,如果分线部813从与针孔161相比的前侧朝向后侧而经过针孔161的正下方,则能够对从针孔161拉入至下侧的上线U的线环中的缝针11侧的部分U1和衣料K侧的部分U2进行分线。
而且,如果可动切刀81进行转动至规定的最后退位置,则上线U的线环中的缝针11侧的部分U1,与分线部813相比向转动半径方向内侧移动,上线U的线环中的衣料K侧的部分U2,与分线部813相比与下线D一起向转动半径方向外侧移动,沿可动切刀81的转动端部的外缘部移动至拉线部814。
此时,可动切刀81的拉线部814与固定切刀82的线切断部821相比移动至后方。
另一方面,固定切刀82在成为其刃尖的线切断部821朝向后方的状态下,在Z轴方向上设置于可动切刀81和针板16之间。而且,如果可动切刀81从规定的最后退位置向前方进行转动,则将上线U的线环中的衣料K侧的部分U2及下线D朝向固定切刀82的线切断部821侧拉近。拉线部814的前端没有磨得尖锐,因此在拉线部814的前端部和线切断部821交错的位置处上线U的衣料K侧的部分U2及下线D没有被切断,进入至固定切刀82的下表面和可动切刀81的上表面之间。而且,如果可动切刀81进一步向后方转动,则上线U的衣料K侧的部分U2及下线D被引导至长孔815的内侧,在固定切刀82的线切断部821和长孔815的线切断部816交错时,上线U的衣料K侧的部分U2及下线D被夹入而切断。
另外,在分线部813和拉线部814之间贯通形成的长孔815,比针孔161开口得大,分线部813使可动切刀81转动至与针孔161相比成为后方的位置,由此以在从Z轴方向观察时针孔161整体收纳于长孔815的内侧的方式重叠。
而且,在长孔815的内缘部的后端部形成有线切断部816,因此在前述的长孔815的内侧重叠有针孔161的状态下进行落针,在缝针11与针孔161相比上升时,即使在使可动切刀81向前方转动的情况下也能够将上线U切断。
[线回收装置]
图8是线回收装置40的斜视图。
线回收装置40如图4及图7所示,具有:吹风机构41,其对由切线装置80切断的上线U的缝制开始端部U3吹出空气;以及捕捉部42,其对通过空气的吹出而被吹起的上线U的缝制开始端部U3进行捕捉。
吹风机构41具有:喷嘴411,其在针板16的下侧,在从下方观察时,在针孔161的右侧配置于稍后方,朝向左侧稍前方而朝向针孔161或经过其近前附近的方向喷出空气;以及未图示的空气供给源,其向喷嘴411供给高压空气。
捕捉部42具有:剖面U字状的集尘引导部421,其在从下方观察时,相对于喷嘴411而隔着针孔161配置于相反侧;以及矩形筒状的集尘回收部422,其与集尘引导部421的空气吹出方向下游侧端部连结。
集尘引导部421具有沿X-Y平面的底板和在底板的Y轴方向两端部沿X-Z平面直立设置的两侧的侧壁部,能够在它们内侧将上线U的缝制开始端部U3朝向左方进行引导。
该集尘引导部421的右端部延伸至针板16的左端部附近,集尘引导部421的左端部与集尘回收部422的上端部相连。
集尘回收部422是在上下开口的矩形的筒状体,上端部的右侧切口而与集尘引导部421连接。
另外,在集尘回收部422的上端内侧、且与集尘引导部421的左端部相对的位置,装备有朝向左斜下侧倾斜的掸落板423。该掸落板423能够进行倾斜角度调节,能够将在集尘引导部421内朝向左方移动而来的上线U的缝制开始端部U3朝向集尘回收部422内的下方掸落,良好地进行缝制开始端部U3的回收。
集尘回收部422的下端部开口,在该下端部装载有能够拆下的上线U的缝制开始端部U3的回收箱或者回收袋。
[缝纫机的控制系统]
如图3所示,控制装置120由下述部分概略构成:ROM 122,其存储、储存有控制用的各种程序;CPU 121,其按照这些各种程序而进行各种运算处理;RAM 123,其用作各种处理中的工作存储器;以及EEPROM 124,其储存有各种缝制数据及设定数据。
而且,在控制装置120经由未图示的系统总线,经由接口及驱动电路等,连接有缝针上下移动机构30的缝纫机电动机31及编码器37、进给机构60的X轴电动机65、编码器651、Y轴电动机66、编码器661、升降用电动机64、切线装置80的切线电动机83、编码器831、线回收装置40的用于向吹风机构41的喷嘴411供给高压空气的空气供给用电磁阀412等。
上述编码器37对缝纫机电动机31的输出轴的轴角度进行检测,编码器651对X轴电动机65的输出轴的轴角度进行检测,编码器661对Y轴电动机66的输出轴的轴角度进行检测,编码器831对切线电动机83的输出轴的轴角度进行检测。
另外,在控制装置120连接有用于对与缝制相关的各种设定进行输入的操作输入部125和作为缝制执行等的信号输入单元的踏板126。
在操作输入部125中,例如,进行缝制图案数据中的针数、落针位置等各种命令的设定。
踏板126通过踏入而指示输入缝制的开始。
[缝制中的基本的缝制动作控制]
控制装置120作为基本的缝制动作控制,与缝纫机电动机31的驱动开始一起,基于编码器37的输出,以每针的规定的上轴角度从缝制图案数据执行落针位置的读入,对X轴电动机65及Y轴电动机66进行控制,对下板61及布料压脚63进行定位,以使得在从缝制图案数据读入的落针位置进行落针。而且,如果针对由缝制图案数据确定的全部针数依次进行落针,则对切线装置80的切线电动机83进行控制,以可动切刀81整体经过针孔161之下的方式进行前后的往复转动,进行由线切断部816实现的上线U及下线D的切断动作,使缝纫机电动机31停止,结束缝制。
[缝制中的缝制开始控制]
与上述基本的缝制动作控制并行地,控制装置120在从缝制开始时起几针的期间,执行由切线装置80和线回收装置40实现的缝制开始控制。
下面,基于图9~图14,对该缝制开始控制进行说明。图9是缝制开始控制的流程图,图10是缝制开始控制的定时线图,图11的(A)~图11的(D)是缝制开始控制中的动作说明图,图12~图14是缝制开始控制中的针孔周边的斜视图。
在缝制开始控制中,控制装置120为了缝制而使缝纫机电动机31的驱动开始(步骤S1),并且对切线电动机83进行控制,将可动切刀81定位于初始位置(步骤S3)。
可动切刀81的“初始位置”是指,以在从Z轴方向观察时在可动切刀81的长孔815的内侧对针孔161整体进行收纳的方式进行重叠的位置。在该“初始位置”,关于可动切刀81的转动角度,只要处于在可动切刀81的长孔815的内侧对针孔161整体进行收纳的范围内,则可以是任意的转动角度,但优选线切断部816与固定切刀82的线切断部821变得更近。满足该条件的切线电动机83的轴角度预先登记于EEPROM 124内,以在编码器831的输出检测到该轴角度的位置处停止的方式对切线电动机83进行控制。
而且,在可动切刀81位于初始位置的状态下,进行从缝制开始起的第一针的落针,如图12所示,缝针11经由针孔161,凸入至可动切刀81的长孔815内。
此时,如图11的(A)所示,穿过缝针11的上线U的缝制开始端部U3,被釜机构50的外釜的尖端捕捉,成为经由可动切刀81的长孔815被拉入至其下侧的状态。
接下来,如果缝针11上升至上止点(上轴角度0°),则控制装置120对缝针的第二针进行计数。此时,上线U的缝制开始端部U3维持在可动切刀81的长孔815中插入贯穿的状态。
而且,缝针11开始第二针的下降动作,如果通过编码器37检测到规定的上轴角度P1(参照图10),则控制装置120对切线电动机83进行控制,将可动切刀81定位于切断前位置(步骤S5)。
可动切刀81的“切断前位置”是指,如图11的(B)及图13所示,可动切刀81从初始位置前进移动,在从Z轴方向观察时,可动切刀81不与针孔161完全重叠的位置,且在从Z轴方向观察时,在可动切刀81的第二线切断部816和固定切刀82的线切断部821之间上线U不被切断而产生能够松弛地夹着的程度的间隙的位置。
满足该条件的切线电动机83的轴角度预先登记于EEPROM 124内,以在编码器831的输出检测到该轴角度的位置处停止的方式对切线电动机83进行控制。
由此,上线U的缝制开始端部U3能够维持在可动切刀81的长孔815内插入贯穿的状态。
另外,上述的“规定的上轴角度P1”,只要是从成为缝针11的第二针的开始的上止点至到达衣料K为止之间即可,但在这里,例示出成为挑线杆上止点的上轴角度(将上止点设为0°,将下止点设为180°的情况下的52°)。
而且,在可动切刀81位于切断前位置的状态下,进行从缝制开始起的第二针的落针,缝针11凸入至针孔161内。
并且,如果通过编码器37检测到规定的上轴角度P2(参照图10),则控制装置120对线回收装置40的空气供给用电磁阀412进行控制,从喷嘴411使高压空气喷出(步骤S7、图11的(C))。
上述的规定的上轴角度P2只要是缝针11的第二针到达衣料K或其以后,且执行上线U的缝制开始端部U3的切断前即可,但在这里,例示出缝针11的下止点附近的上轴角度(例如,152°)。
另外,与高压空气的喷出一起,控制装置120开始高压空气的喷出继续时间的计数。该喷出继续时间设为至少继续至上线U的缝制开始端部U3的切断完成为止的时间。例如,设为缝针11的上下移动的一周期量程度。在这里,例示出100msec。
接下来,如果缝针11上升至上止点(上轴角度0°),则控制装置120对缝针11的第三针进行计数。在该时刻,通过上线U和下线D而形成第二针的线迹,但上线U的缝制开始端部U3保持在从针孔161分离的位置(固定切刀82的线切断部821的位置),因此避免被卷入至该线迹。
另外,通过空气将缝制开始端部U3吹向与针孔161的相反侧,因此基于该点,也能够避免向缝制开始端部U3的线迹的卷入。
而且,如果缝针11开始第三针的下降动作,通过编码器37检测到规定的上轴角度P3(参照图10),则控制装置120对切线电动机83进行控制,将可动切刀81定位于切断位置,将上线U的缝制开始端部U3切断(步骤S9)。
可动切刀81的“切断位置”是指,如图11的(D)及图14所示,可动切刀81从切断前位置前进移动,可动切刀81的线切断部816与固定切刀82的线切断部821错开,与线切断部821相比成为前侧的位置。
满足该条件的切线电动机83的轴角度预先登记于EEPROM 124内,以在编码器831的输出检测到该轴角度的位置处停止的方式对切线电动机83进行控制。
由此,上线U的缝制开始端部U3被切断。而且,切断的上线U的缝制开始端部U3由于来自线回收装置40的喷嘴411的高压空气而向捕捉部42的集尘引导部421侧被吹起,经过集尘回收部422而被回收。
另外,上述的规定的“上轴角度P3”只要是成为缝针11的第三针的开始的上止点及其以后即可,但优选挑线杆上止点及其以后、且成为由进给机构60实现的衣料K的移动开始前的上轴角度。在这里,例示出第二针的线迹打结的定时即64°。
而且,控制装置120对高压空气的喷出继续时间进行累加,对线回收装置40的空气供给用电磁阀412进行控制,停止高压空气向喷嘴411的供给(步骤S11)。
而且,控制装置120结束缝制开始控制。
[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技术效果]
缝纫机10的可动切刀81具有能够将缝针11松散插入的长孔815,在该长孔815的内缘部具有线切断部816,控制装置120对切线电动机83进行控制,使缝针11的第一针的落针针对可动切刀81的长孔815进行。
因此,能够将缝制开始端部U3在长孔815内良好地保持,能够更有效地减少由缝制开始端部U3的缝入导致的鸟巢的发生。
另外,通过向长孔815内落针,从而在下一次落针时,能够以少的转动角度移动至与固定切刀82的夹持位置,在下一次落针时,能够容易地避免可动切刀81与缝针11干涉。
另外,由于可动切刀81能够转动,所以如果在使上线U的缝制开始端部U3松散插入至可动切刀81的长孔815的状态下使可动切刀81转动,则在第二针的线迹形成时,将上线U的缝制开始端部U3从针孔161分离是容易的,能够更有效地减少由缝制开始端部U3的缝入导致的鸟巢的发生。
另外,缝制开始端部U3被切断,因此能够缩短在衣料K残留的上线U的端部的长度,由此,能够实现缝制品质的提高。
并且,通过切线装置80进行上线U的缝制开始端部U3的切断,因此能够不需要用于将缝制开始端部U3切断的专用的装置。
特别地,由于在针板16的下侧对釜机构50、切线装置80等数量众多的设备进行配置,所以确保新的设备的设置空间是困难的,而做到不需要专用的装置是特别有效的。
另外,缝纫机10的控制装置120对切线电动机83进行控制而进行缝制开始控制,即,在缝针11的第一针落针后(例如,第二针的上轴角度52°),使可动切刀81移动至由固定切刀82和可动切刀81夹持上线U的缝制开始端部U3而不切断的切断前位置,在缝针11的第二针落针后(例如,第三针的上轴角度64°),使可动切刀81移动至由固定切刀82和可动切刀81切断上线U的缝制开始端部U3的切断位置。
由此,在第二针的线迹形成时,能够将上线U的缝制开始端部U3从针孔161分离而保持,能够更有效地减少由缝制开始端部U3的缝入导致的鸟巢的发生。
并且,由于通过切线装置80进行上线U的缝制开始端部U3的保持,所有能够不需要用于对缝制开始端部U3进行保持的专用的装置。
另外,缝纫机10具有线回收装置40,该线回收装置40对由切线装置80切断的上线U的缝制开始端部U3进行回收,因此能够将切断后的缝制开始端部U3回收至固定的决定后的场所,能够容易地进行清扫作业、维护作业。
另外,线回收装置40具有吹风机构41,该吹风机构41向上线U的缝制开始端部U3吹出空气。
通过该吹风机构41的空气的吹出,能够使缝制开始端部U3向固定的方向飘动,因此能够有效地减少由缝制开始端部U3的缝入导致的鸟巢的发生。
另外,线回收装置40具有:吹风机构41,其向上线U的缝制开始端部U3吹出空气;以及捕捉部42,其捕捉缝制开始端部U3,因此能够积极地引导缝制开始端部U3而进行回收,能够减少回收遗漏,更有效地对缝制开始端部U3进行回收。
另外,控制装置120对吹风机构41进行控制而进行下述控制,即,在缝针的第二针落针后进行的由可动切刀81实现的上线U的缝制开始端部U3的切断动作开始前,开始空气的吹出,在由可动切刀81实现的上线U的缝制开始端部U3的切断动作完成后,结束空气的吹出。
通过该空气的吹出,能够使缝制开始端部U3向固定的方向飘动,因此能够在更适合的定时,有效地减少由缝制开始端部U3的缝入导致的鸟巢的发生。
另外,能够更可靠地引导缝制开始端部U3而进行回收,能够进一步减少回收遗漏,并且有效地对缝制开始端部U3进行回收。
[其他]
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出电子循环缝制缝纫机,但并不限定于此,在具有切线装置的其他形式的缝纫机中,也能够应用将上线U的缝制开始端部切断的控制。例如,作为一个例子,也能够应用于通过进给齿在固定方向将衣料K以固定的间距输送的平缝缝纫机。
另外,作为釜机构50,例示出具有半旋转釜的结构,但釜的种类也可以是其他任意种类。
另外,切线装置80例示出可动切刀81绕垂直轴转动的装置,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具有固定切刀和可动切刀,对动作量进行控制而能够夹持缝制开始端部U3的构造的切线装置,则能够应用对上线U的缝制开始端部进行夹持的控制。因此,例如,也能够应用具有直动式的可动切刀或绕水平轴转动的可动切刀的切线装置。
另外,控制装置120进行了通过从空气的吹出开始起的固定时间的经过而结束空气的吹出的控制,但也可以进行在检测到预先确定的规定的上轴角度后结束空气的吹出的控制。

Claims (6)

1.一种缝纫机,其具有:
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其对缝针赋予上下移动;以及
切线装置,其在针板的下侧将穿过所述缝针的上线切断,
该缝纫机的特征在于,
所述切线装置具有:固定切刀;可动切刀,其使所述上线靠近该固定切刀的线切断部而进行切断;以及驱动源,其对所述可动切刀进行驱动而使所述上线靠近,
所述可动切刀具有能够供所述缝针松散插入的贯通孔,且所述可动切刀在该贯通孔的内缘部具有线切断部,
该缝纫机具有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对所述驱动源进行控制,
使所述缝针的第一针的落针针对所述可动切刀的所述贯通孔进行,并且,
在所述缝针的第二针落针后,使所述可动切刀移动至由所述固定切刀和所述可动切刀切断所述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对所述驱动源进行控制,在所述缝针的第一针落针后,使所述可动切刀移动至由所述固定切刀和所述可动切刀夹持所述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而不切断的位置,维持将所述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夹持的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切刀具有:
分线部,其设置于与相对于所述固定切刀的线切断动作反方向下游侧的端部,进行上线的分线;以及
拉线部,其设置于相对于所述固定切刀的线切断动作方向下游侧的端部,拉动上线,
所述贯通孔设置于所述分线部和所述拉线部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吹风机构,该吹风机构向所述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吹出空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捕捉部,该捕捉部对通过由所述吹风机构实现的空气的吹出而被吹起的所述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进行捕捉。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对所述吹风机构进行控制,在所述缝针的第二针落针后进行的由所述可动切刀实现的所述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的切断动作开始前,开始空气的吹出,在由所述可动切刀实现的所述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的切断动作完成后,结束空气的吹出。
CN201910553783.9A 2018-06-25 2019-06-25 缝纫机 Active CN1106294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19450 2018-06-25
JP2018119450A JP7142493B2 (ja) 2018-06-25 2018-06-25 ミシン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29418A true CN110629418A (zh) 2019-12-31
CN110629418B CN110629418B (zh) 2022-10-28

Family

ID=688863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53783.9A Active CN110629418B (zh) 2018-06-25 2019-06-25 缝纫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982366B2 (zh)
JP (1) JP7142493B2 (zh)
CN (1) CN110629418B (zh)
DE (1) DE10201911704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94893B (zh) * 2020-05-22 2021-04-20 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送布时序可调的送布机构及缝纫机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51684U (zh) * 1985-03-08 1986-09-19
US5065683A (en) * 1990-01-12 1991-11-19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Thread trimmer mechanism for sewing machines
US5131340A (en) * 1989-06-09 1992-07-21 Tokai Kogyo Mishin Kabushiki Kaisha Selective thread cutting device in a sewing machine
US5303664A (en) * 1991-09-13 1994-04-19 Juki Corporation Thread cutter with through hole and cutout for sewing machine
CN1904182A (zh) * 2005-07-27 2007-01-31 重机公司 缝纫机的底线保持装置
CN101182671A (zh) * 2006-11-17 2008-05-21 Juki株式会社 缝纫机
US20090199754A1 (en) * 2008-02-07 2009-08-13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Thread cutter for sewing machine
US20100175602A1 (en) * 2009-01-09 2010-07-15 Zeng Hsing Industrial Co., Ltd. Thread cutting device for a sewing machine
CN102296432A (zh) * 2010-06-28 2011-12-28 Juki株式会社 缝纫机的切线装置
CN105862276A (zh) * 2015-02-06 2016-08-17 Juki株式会社 缝纫机
CN106283422A (zh) * 2015-06-26 2017-01-04 Juki株式会社 缝纫机
CN207452425U (zh) * 2017-11-22 2018-06-05 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缝纫机切线吹气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70940A (en) * 1981-03-12 1983-02-01 Louisville Manufacturing Co., Inc. Automatic thread trimmer for computerized zigzag embroidery sewing machine
US4672902A (en) * 1986-07-21 1987-06-16 Clinton Industries, Inc. Pneumatically operated thread cutter
US8302547B2 (en) * 2011-01-14 2012-11-06 Zeng Hsing Industrial Co., Ltd. Thread cutting device for a sewing machine
JP2015000083A (ja) * 2013-06-13 2015-01-05 Candart株式会社 糸切断装置、及び、ミシン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51684U (zh) * 1985-03-08 1986-09-19
US5131340A (en) * 1989-06-09 1992-07-21 Tokai Kogyo Mishin Kabushiki Kaisha Selective thread cutting device in a sewing machine
US5065683A (en) * 1990-01-12 1991-11-19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Thread trimmer mechanism for sewing machines
US5303664A (en) * 1991-09-13 1994-04-19 Juki Corporation Thread cutter with through hole and cutout for sewing machine
CN1904182A (zh) * 2005-07-27 2007-01-31 重机公司 缝纫机的底线保持装置
CN101182671A (zh) * 2006-11-17 2008-05-21 Juki株式会社 缝纫机
US20090199754A1 (en) * 2008-02-07 2009-08-13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Thread cutter for sewing machine
US20100175602A1 (en) * 2009-01-09 2010-07-15 Zeng Hsing Industrial Co., Ltd. Thread cutting device for a sewing machine
CN102296432A (zh) * 2010-06-28 2011-12-28 Juki株式会社 缝纫机的切线装置
CN105862276A (zh) * 2015-02-06 2016-08-17 Juki株式会社 缝纫机
CN106283422A (zh) * 2015-06-26 2017-01-04 Juki株式会社 缝纫机
CN207452425U (zh) * 2017-11-22 2018-06-05 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缝纫机切线吹气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390384A1 (en) 2019-12-26
JP2020000267A (ja) 2020-01-09
DE102019117043A1 (de) 2020-01-02
US10982366B2 (en) 2021-04-20
JP7142493B2 (ja) 2022-09-27
CN110629418B (zh) 2022-10-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042573B2 (ja) ミシン
KR20080045071A (ko) 재봉기
CN105862276B (zh) 缝纫机
CN106283422B (zh) 缝纫机
US8015934B2 (en) Thread cutting device of sewing machine
CN1093898C (zh) 有多根针的缝纫机及用其执行不同缝纫作业模式的方法
JP2009061020A (ja) ミシンの糸切り装置
JP6975533B2 (ja) 短い目標−シーム突出と共にシーム−開始上糸を作成するための方法、並びに、その方法を実行するための構成グループ、及びこのような構成グループを有するミシン
CN110629418B (zh) 缝纫机
CN112703283B (zh) 能够缝制线材的缝纫机及线切割装置
JP4782526B2 (ja) ミシン
KR20210044870A (ko) 코드재를 봉착할 수 있는 미싱 및 코드재를 공급하는 장치 그리고 코드 안내체
JP2011125387A (ja) ミシン
CN214613042U (zh) 一种刺绣机剪线装置
CN1164590A (zh) 带有纱线切断装置的缝纫机
JP2011125386A (ja) ミシン
JP3531524B2 (ja) ミシンの下糸切断装置
JP4642545B2 (ja) 糸切り装置
JP6099378B2 (ja) ボタン付けミシン
JP2010063571A (ja) ミシン
JP2002113278A (ja) ミシンの糸切り装置
KR20210052476A (ko) 코드재를 봉착할 수 있는 미싱 및 코드재의 박음질 시작을 제어하는 방법
JP2877030B2 (ja) パターン縫いミシン
JP2024039799A (ja) 縫製装置
JP2020130412A (ja) ミシ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