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21271A - 冷凝器 - Google Patents

冷凝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21271A
CN102221271A CN2011100970945A CN201110097094A CN102221271A CN 102221271 A CN102221271 A CN 102221271A CN 2011100970945 A CN2011100970945 A CN 2011100970945A CN 201110097094 A CN201110097094 A CN 201110097094A CN 102221271 A CN102221271 A CN 1022212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catch box
exchange tube
exchange
path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9709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21271B (zh
Inventor
铃木新吾
鸨崎和美
濑野善彦
藤井隆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hlebeier Cooling And Heating System Japan Co ltd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Original Assignee
Showa Denko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owa Denko KK filed Critical Showa Denko KK
Publication of CN1022212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212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212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212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5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 F28D1/053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the conduits having a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 F28D1/05366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 F28D1/05391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with multiple rows of conduits or with multi-channel conduits combined with a particular flow pattern, e.g. multi-row multi-stage radi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1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 F28F1/1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 F28F1/126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consisting of zig-zag shaped fi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9/00Preventing the formation of deposits or corrosion, e.g. by using filters or scrap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39/00Details of evaporators; 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Details of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39/00Details of evaporators; 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4Condensers with an integrated receiver
    • F25B2339/0444Condensers with an integrated receiver where the flow of refrigerant through the condenser receiver is split into two or more flows, each flow following a different path through the condenser receiv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40/00Spac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冷凝器。在冷凝器(1)的一端部侧设有:第一集液箱(3),与第三及第四热交换通路(P3、P4)的第一热交换管(2A)连接;第二集液箱(4),与第一及第二热交换通路(P1、P2)的第二热交换管(2B)连接,使前者的上端与后者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第一集液箱具有使气液分离并积存液体的功能。在第一热交换管的第一集液箱侧侧的部分设有突出部(2a),该突出部与第二热交换管的第二集液箱侧的端部相比更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在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的突出部与第二集液箱的下端之间的间隙(18)内配置有防腐蚀部件(19),该防腐蚀部件具有相对于第一热交换管的替代腐蚀功能。该冷凝器适用于搭载在汽车上的汽车空调。

Description

冷凝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合在例如搭载于汽车上的冷冻循环即汽车空调中使用的冷凝器。
背景技术
在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中,所谓“冷凝器”的术语除了通常的冷凝器以外,还包含具有冷凝部及过冷却部的过冷式冷凝器。
另外,在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中,上下、左右是指图1及图2的上下、左右。
作为例如汽车空调的冷凝器,公知有这样的冷凝器:具有使宽度方向朝向通风方向且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并列状地配置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多个扁平状热交换管、和与热交换管的左右两端部连接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集液箱,由上下连续地并列的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上下并列地设有三个,构成各热交换通路的全部热交换管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是相同的,并且相邻的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是不同的,其中,在左右任意一端部侧分体地设置有:第一集液箱,连接有构成下端的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第二集液箱,连接有构成除下端的热交换通路以外的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第二集液箱被配置在第一集液箱之上,第一集液箱的粗细度与第二集液箱的粗细度相比极大,并且,在第一集液箱内配置有干燥剂,由此第一集液箱具有利用重力使气液分离且积存液体的作为储液器的功能,与第一集液箱连接的第一热交换管及与第二集液箱连接的第二热交换管的长度相等,并且第一热交换管的第一集液箱侧的端部及第二热交换管的第二集液箱侧的端部位于同一垂直线上,所有的热交换通路成为使制冷剂冷凝的制冷剂冷凝通路(参照日本实开平3-31266号公报)。
在上述公报记载的冷凝器中,由于为了有效地进行在第一集液箱内的气液分离,需要使第一集液箱的内容积比第二集液箱大相当多,所以第一集液箱的粗细度比第二集液箱的粗细度大相当多,因此存在为配置冷凝器需要大的空间的问题。
另外,通常在冷凝器的附近配置有其他设备,但根据所述公报记载的冷凝器,第一集液箱成为其他设备的障碍。例如,通常在汽车空调用的冷凝器的通风方向下游侧配置有散热器,但根据所述公报记载的冷凝器,第一集液箱会成为散热器设置的障碍,在发动机室内会产生浪费的空间,无法实现空间节省。而且,由于在第一集液箱的大致全长的范围内连接有热交换管,所以会存在气液分离性能不充分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冷凝器,该冷凝器与所述公报记载的冷凝器相比能够缩小设置空间,并且能够提高位于第二集液箱的正下方的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的耐蚀性。
本发明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而由以下的方式构成。
1)一种冷凝器,具有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并列状地配置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多个热交换管、与热交换管的左右两端部连接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集液箱、和配置在上下方向相邻的热交换管彼此之间且被钎焊在热交换管上的散热片,由上下连续地并列的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上下并列地设有多个,其中,
在左右任意一端部侧设置有:第一集液箱,其与构成位于下侧的至少一个热交换通路的第一热交换管连接;第二集液箱,其与第二热交换管连接,该第二热交换管构成与由连接在第一集液箱上的第一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相比设置在上方的其余的热交换通路,第一集液箱与第二集液箱相比配置在左右方向外侧,并且第一集液箱的上端与第二集液箱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第一集液箱具有使气液分离并积存液体的功能,在连接在第一集液箱上的第一热交换管中的第一集液箱侧的部分设有突出部,该突出部比连接在第二集液箱上的第二热交换管中的第二集液箱侧的端部更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在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的突出部与第二集液箱的下端之间的间隙内配置有防腐蚀部件,该防腐蚀部件具有相对于第一热交换管的替代腐蚀功能。
在上述1)的冷凝器中,有时在第一集液箱和第二集液箱上分别连接构成1个热交换通路的第一热交换管。
2)一种冷凝器,具有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并列状地配置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多个热交换管、与热交换管的左右两端部连接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集液箱、和配置在上下方向相邻的热交换管彼此之间且被钎焊在热交换管上的散热片,由上下连续地并列的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上下并列地设有三个以上,其中,
在左右任意一端部侧设置有:第一集液箱,其与构成包含下端的热交换通路在内且连续地并列的至少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第一热交换管连接;第二集液箱,其与第二热交换管连接,该第二热交换管构成与由连接在第一集液箱上的第一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相比设置在上方的热交换通路,第一集液箱与第二集液箱相比配置在左右方向外侧,并且第一集液箱的上端与第二集液箱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第一集液箱具有使气液分离并积存液体的功能,在连接在第一集液箱上的第一热交换管中的第一集液箱侧的部分设有突出部,该突出部与连接在第二集液箱上的第二热交换管中的第二集液箱侧的端部相比更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在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的突出部与第二集液箱的下端之间的间隙内配置有防腐蚀部件,该防腐蚀部件具有相对于第一热交换管的替代腐蚀功能。
3)如上述2)所述的冷凝器,其中,由与第一集液箱连接的第一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中的上端的热交换通路、和由与第二集液箱连接的第二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是使制冷剂冷凝的制冷剂冷凝通路;由与第一集液箱连接的第一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中的除了上端的热交换通路以外的热交换通路是使制冷剂过冷却的制冷剂过冷却通路。
4)如上述2)所述的冷凝器,其中,在第一集液箱上连接有构成至少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第一热交换管,在第二集液箱上连接有构成至少一个热交换通路的第二热交换管。
5)一种冷凝器,具有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并列状地配置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多个热交换管、与热交换管的左右两端部连接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集液箱、和配置在上下方向相邻的热交换管彼此之间且被钎焊在热交换管上的散热片,由上下连续地并列的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上下并列地设有两个以上,其中,
在左右任意一端部侧设置有:第一集液箱,其与构成下端的热交换通路的第一热交换管连接;第二集液箱,其与第二热交换管连接,该第二热交换管构成除了下端的热交换通路以外的热交换通路,第一集液箱与第二集液箱相比配置在左右方向外侧,并且第一集液箱的上端与第二集液箱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第一集液箱具有使气液分离并积存液体的功能,在连接在第一集液箱上的第一热交换管中的第一集液箱侧的部分设有突出部,该突出部与连接在第二集液箱上的第二热交换管中的第二集液箱侧的端部相比更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在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的突出部与第二集液箱的下端之间的间隙内配置有防腐蚀部件,该防腐蚀部件具有相对于第一热交换管的替代腐蚀功能。
6)一种冷凝器,具有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并列状地配置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多个热交换管、与热交换管的左右两端部连接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集液箱、和配置在上下方向相邻的热交换管彼此之间且被钎焊在热交换管上的散热片,由上下连续地并列的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上下并列地设有两个以上,其中,
在左右任意一端部侧设置有:第一集液箱,其与构成上端的热交换通路的第一热交换管连接;第二集液箱,其与第二热交换管连接,该第二热交换管构成除了上端的热交换通路以外的热交换通路,第一集液箱与第二集液箱相比配置在左右方向外侧,并且第一集液箱的下端与第二集液箱的上端相比位于下方,第一集液箱具有使气液分离并积存液体的功能,在连接在第一集液箱上的第一热交换管中的第一集液箱侧的部分设有突出部,该突出部与连接在第二集液箱上的第二热交换管中的第二集液箱侧的端部相比更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在下端的第一热交换管的突出部与第二集液箱的上端之间的间隙内配置有防腐蚀部件,该防腐蚀部件具有相对于第一热交换管的替代腐蚀功能。
7)如上述5)或6)所述的冷凝器,其中,全部的热交换通路是使制冷剂冷凝的制冷剂冷凝通路。
8)如上1)、2)、5)或6)所述的冷凝器,其中,防腐蚀部件是由沿通风方向延伸的波顶部、沿通风方向延伸的波底部以及连结波顶部和波底部的连结部构成的波纹状。
9)如上述8)所述的冷凝器,其中,防腐蚀部件一体地设于配置在上端部的第一热交换管与在该第一热交换管的上方邻接的第二热交换管之间的散热片上。
10)如上述1)、2)、5)或6)所述的冷凝器,其中,防腐蚀部件通过将一片板弯折而形成,具有沿通风方向延伸且两端开口的空间部。
11)如上述1)、2)、5)或6)所述的冷凝器,其中,防腐蚀部件由大致V字状的板簧构成,该板簧由圆弧状部及与圆弧状部的两侧相连的臂部构成,防腐蚀部件以两臂部相互接近地产生了弹性变形的状态,被配置在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的突出部与第二集液箱的下端之间的间隙内。
12)如上述11)所述的冷凝器,其中,在防腐蚀部件的下侧的臂部上设有卡合部,该卡合部与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的上风侧或下风侧的侧缘部卡合。
13)如上述11)所述的冷凝器,其中,在第二集液箱的下端面设有凹处,在防腐蚀部件的上侧的臂部设有嵌在所述凹处内的凸部。
根据上述1)的冷凝器,在左右任意一端部侧设置有:第一集液箱,其与构成包含下端的热交换通路在内且连续地并列的至少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第一热交换管连接;第二集液箱,其与第二热交换管连接,该第二热交换管构成与由连接在第一集液箱上的第一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相比设置在上方的热交换通路,第一集液箱与第二集液箱相比配置在左右方向外侧,并且第一集液箱的上端与第二集液箱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第一集液箱具有使气液分离并积存液体的功能,因此,通过使第一集液箱的上端例如向上方延伸到第二集液箱的上端附近,与上述公报记载的冷凝器相比,能够在第一集液箱的粗细度与第二集液箱的粗细度相比不变大的情况下,使第一集液箱的内容积成为能够有效地进行气液分离的大小。因此,能够使用于配置冷凝器的空间比上述公报记载的冷凝器小。其结果是,能够实现空间节省。另外,由于在与第一集液箱中的连接有热交换管的部分相比的上方存在较大的空间,所以基于重力的气液分离效果非常好。
根据上述2)的冷凝器,在左右任意一端部侧设置有:第一集液箱,其与构成包含下端的热交换通路在内且连续地并列的至少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第一热交换管连接;第二集液箱,其与第二热交换管连接,该第二热交换管构成与由连接在第一集液箱上的第一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相比设置在上方的热交换通路,第一集液箱与第二集液箱相比配置在左右方向外侧,并且第一集液箱的上端与第二集液箱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第一集液箱具有使气液分离并积存液体的功能,因此,通过使第一集液箱的上端例如向上方延伸到第二集液箱的上端附近,与上述公报记载的冷凝器相比,能够在第一集液箱的粗细度与第二集液箱的粗细度相比不变大的情况下,使第一集液箱的内容积成为能够有效地进行气液分离的大小。因此,能够使用于配置冷凝器的空间比上述公报记载的冷凝器小。其结果是,能够实现空间节省。另外,由于在与第一集液箱中的连接有热交换管的部分相比的上方存在较大的空间,所以基于重力的气液分离效果非常好。
根据上述1)~4)的冷凝器,由于在连接在第一集液箱上的第一热交换管中的第一集液箱侧的部分设有突出部,该突出部与连接在第二集液箱上的第二热交换管中的第二集液箱侧的端部相比更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在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的突出部与第二集液箱的下端之间的间隙内配置有防腐蚀部件,该防腐蚀部件具有相对于第一热交换管的替代腐蚀功能,因此,能够防止对连接在第一集液箱上的所有第一热交换管中的位于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的点蚀的发生、以及由该点蚀引起的制冷剂泄漏。
即,通常,对冷凝器的热交换管的点蚀的发生、以及由该点蚀引起的制冷剂泄漏能够通过在热交换管的外周面上形成由锌等构成的替代腐蚀层的方式、由相对于热交换管中的除替代腐蚀层以外的芯部能够被替代性腐蚀的材料形成散热片的方式来防止。但是,如果在冷凝器的左右任意一端部侧设置有:第一集液箱,其与构成包含下端的热交换通路在内且连续地并列的至少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第一热交换管连接;第二集液箱,其与第二热交换管连接,该第二热交换管构成与由连接在第一集液箱上的第一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相比设置在上方的热交换通路,第一集液箱与第二集液箱相比配置在左右方向外侧,并且第一集液箱的上端与第二集液箱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在连接在第一集液箱上的第一热交换管中的第一集液箱侧的部分设有突出部,该突出部与连接在第二集液箱上的第二热交换管中的第二集液箱侧的端部相比更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那么,在连接在第一集液箱上的所有第一热交换管中的位于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的第一集液箱侧的突出部与第二集液箱的下端之间形成有间隙。在此情况下,该间隙较大,并且在该间隙中不存在散热片,因此,在该间隙中会较多地积存促进热交换管的腐蚀的物质,可能会因该腐蚀促进物质导致在所有第一热交换管中的位于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上发生点蚀,并且,发生由该点蚀引起的制冷剂泄漏。
对此,如果在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与第二集液箱的下端之间的间隙中配置具有相对于第一热交换管的替代腐蚀功能的防腐蚀部件,则防腐蚀部件相对于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被替代性地腐蚀,能够防止向第一热交换管的点蚀的发生以及制冷剂从第一热交换管的泄漏。
根据上述3)的冷凝器,由于制冷剂从位于下端的构成制冷剂冷凝通路的多个第一热交换管流入第一集液箱内,并在第一集液箱内使气液分离,因此,能够抑制压力下降的发生并防止液相制冷剂的再度气化。
另外,根据上述3)的冷凝器,由于制冷剂从位于下端的构成制冷剂冷凝通路的多个热交换管流入第一集液箱内,并在第一集液箱内使气液分离,因此,能够在第一集液箱内高效率地进行气液分离。即,在构成制冷剂冷凝通路的多个第一热交换管中的上侧的第一热交换管内,有气相成分多的气液混相制冷剂流动,同样地在下侧的第一热交换管内,有液相成分多的气液混相制冷剂流动,由于这些气液混相制冷剂以不混合的状态流入第一集液箱内,所以能够高效率地进行气液分离。
根据上述5)的冷凝器,在左右任意一端部侧设置有:第一集液箱,其与构成下端的热交换通路的第一热交换管连接;第二集液箱,其与第二热交换管连接,该第二热交换管构成除了下端的热交换通路以外的热交换通路,第一集液箱与第二集液箱相比配置在左右方向外侧,并且第一集液箱的上端与第二集液箱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第一集液箱具有使气液分离并积存液体的功能,因此,通过使第一集液箱的上端例如向上方延伸到第二集液箱的上端附近,与上述公报记载的冷凝器相比,能够在第一集液箱的粗细度与第二集液箱的粗细度相比不变大的情况下,使第一集液箱的内容积成为能够有效地进行气液分离的大小。因此,能够使用于配置冷凝器的空间比上述公报记载的冷凝器小。另外,由于在与第一集液箱中的连接有热交换管的部分相比的上方存在较大的空间,所以基于重力的气液分离效果非常好。
另外,由于制冷剂从构成位于下端的热交换通路的多个第一热交换管流入第一集液箱内,并在第一集液箱内使气液分离,因此,能够在第一集液箱内高效率地进行气液分离。即,在构成下端的热交换通路的多个第一热交换管中的上侧的第一热交换管内,有气相成分多的气液混相制冷剂流动,同样地在下侧的第一热交换管内,有液相成分多的气液混相制冷剂流动,由于这些气液混相制冷剂以不混合的状态流入第一集液箱内,所以能够高效率地进行气液分离。
再有,由于在连接在第一集液箱上的第一热交换管中的第一集液箱侧的部分设有突出部,该突出部与连接在第二集液箱上的第二热交换管中的第二集液箱侧的端部相比更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在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的突出部与第二集液箱的下端之间的间隙内配置有防腐蚀部件,该防腐蚀部件具有相对于第一热交换管的替代腐蚀功能,因此,与上述1)及2)的冷凝器的情况同样地,能够防止对连接在第一集液箱上的所有第一热交换管中的位于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的点蚀的发生、以及由该点蚀引起的制冷剂泄漏。
根据上述6)的冷凝器,由于在左右任意一端部侧设置有:第一集液箱,其与构成上端的热交换通路的第一热交换管连接;第二集液箱,其与第二热交换管连接,该第二热交换管构成除了上端的热交换通路以外的热交换通路,第一集液箱与第二集液箱相比配置在左右方向外侧,并且第一集液箱的上端与第二集液箱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第一集液箱具有使气液分离并积存液体的功能,因此,通过使第一集液箱的下端例如向下方延伸到第二集液箱的下端附近,与上述公报记载的冷凝器相比,能够在第一集液箱的粗细度与第二集液箱的粗细度相比不变大的情况下,使第一集液箱的内容积成为能够有效地进行气液分离的大小。因此,能够使用于配置冷凝器的空间比上述公报记载的冷凝器小。
另外,由于制冷剂从构成位于上端的热交换通路的多个第一热交换管流入第一集液箱内,并在第一集液箱内使气液分离,因此,能够在第一集液箱内高效率地进行气液分离。即,在构成上端的热交换通路的多个第一热交换管中的上侧的第一热交换管内,有气相成分多的气液混相制冷剂流动,同样地在下侧的第一热交换管内,有液相成分多的气液混相制冷剂流动,由于这些气液混相制冷剂以不混合的状态流入第一集液箱内,所以能够高效率地进行气液分离。
再有,由于在连接在第一集液箱上的第一热交换管中的第一集液箱侧的部分设有突出部,该突出部与连接在第二集液箱上的第二热交换管中的第二集液箱侧的端部相比更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在下端的第一热交换管的突出部与第二集液箱的上端之间的间隙内配置有防腐蚀部件,该防腐蚀部件具有相对于第一热交换管的替代腐蚀功能,因此,与上述1)及2)的冷凝器的情况同样地,能够防止对连接在第一集液箱上的所有第一热交换管中的位于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的点蚀的发生、以及由该点蚀引起的制冷剂泄漏。
根据上述8)的冷凝器,由于防腐蚀部件是由沿通风方向延伸的波顶部、沿通风方向延伸的波底部以及连结波顶部和波底部的连结部构成的波纹状,因此,制造冷凝器时,防腐蚀部件能够以在上下方向上被些许压缩地产生了变形的状态,被配置在第一热交换管的突出部与第二集液箱之间,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在炉中进行钎焊时防腐蚀部件的脱落。
根据上述9)的冷凝器,部件数量变少,而且在制造冷凝器时,能够比较简单地进行将防腐蚀部件配置在第一热交换管的突出部与第二集液箱之间的作业。
根据上述10)的冷凝器,由于防腐蚀部件通过将一片板弯折而形成,具有沿通风方向延伸且两端开口的空间部,因此,制造冷凝器时,防腐蚀部件能够以在上下方向上被些许压缩地产生了变形的状态,被配置在第一热交换管的突出部与第二集液箱之间,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在炉中进行钎焊时防腐蚀部件的脱落。
根据上述11)的冷凝器,能够实现以下的效果。即,冷凝器通过将所有部件一并钎焊而制成,如果防腐蚀部件由大致V字状的板簧构成,并且,防腐蚀部件以两臂部相互接近地产生了弹性变形的状态,被配置在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的突出部与第二集液箱的下端之间的间隙内,则在进行制造冷凝器时的炉中钎焊时,能够防止防腐蚀部件的脱落。
根据上述12)的冷凝器,当在钎焊之前对构成冷凝器的各部件进行组装时,能够进行防腐蚀部件相对于第一热交换管的定位。
根据上述13)的冷凝器,能够进行防腐蚀部件相对于第二集液箱的定位,并且,能够有效地防止进行制造冷凝器时在炉中钎焊时的防腐蚀部件的脱落。
附图说明
图1是具体地表示本发明的冷凝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全体结构的主视图。
图2是示意地表示图1的冷凝器的主视图。
图3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表示图1的冷凝器中使用的防腐蚀部件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防腐蚀部件的第一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防腐蚀部件的第二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防腐蚀部件的第三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防腐蚀部件的第四变形例的相当于图3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防腐蚀部件的第五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将图9的防腐蚀部件配置在第一热交换管与第二集液箱之间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1是具有图9的防腐蚀部件的冷凝器的相当于图3的图。
图12是图11的A-A线剖视图。
图13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冷凝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14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冷凝器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在以下的说明中,以通风方向下游侧(图1的纸面里侧)为前,以其相反侧为后。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所谓“铝”的术语,除了包含纯铝以外,还包含铝合金。
而且,所有附图中相同部分及相同部件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1具体地表示本发明的冷凝器的全体结构,图2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冷凝器。在图2中省略了各热交换管的图示,并且还省略了波纹状散热片、侧板、制冷剂入口部件以及制冷剂出口部件的图示。另外,图3及图4表示图1的冷凝器的主要部分的结构。
在图1及图2中,冷凝器1具有:以使宽度方向朝向前后方向且使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的状态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铝制扁平状热交换管2A、2B;与热交换管2A、2B的左右两端部通过钎焊连接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三个铝制集液箱3、4、5;配置在相邻的热交换管2A、2B彼此之间及上下两端的外侧且被钎焊在热交换管2A、2B上的铝制波纹状散热片6A、6B;配置在上下两端的波纹状散热片6A、6B的外侧且被钎焊在波纹状散热片6A、6B上的铝制侧板7,由上下连续地并列的多个热交换管2A、2B构成的热交换通路P1、P2、P3、P4上下并列地设有三个以上,这里设有四个。将四个热交换通路从上方起按顺序称为第一~第四热交换通路P1、P2、P3、P4。构成各热交换通路P1、P2、P3、P4的所有的热交换管2A、2B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是相同的,并且相邻的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2A、2B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是不同的。
在冷凝器1的左端侧分体地设置有:第一集液箱3,通过钎焊连接有构成包含下端的热交换通路在内且连续地并列的至少两个热交换通路、这里是第三及第四热交换通路P3、P4的热交换管2A;第二集液箱4,通过钎焊连接有构成第一及第二热交换通路P1、P2的热交换管2B。这里,与第一集液箱3连接的热交换管2A是第一热交换管,与第二集液箱4连接的热交换管2B是第二热交换管。在第一及第二热交换管2A、2B的外周面上形成有由锌构成的替代腐蚀层。此外,将配置在相邻的第一热交换管2A彼此之间及下端的第一热交换管2A与下侧侧板7之间的波纹状散热片6A称为第一波纹状散热片,将配置在相邻的第二热交换管2B彼此之间及上端的第二热交换管2B与上侧侧板7之间的波纹状散热片6B称为第二波纹状散热片。第一及第二波纹状散热片6A、6B由相对于第一及第二热交换管2A、2B中的除替代腐蚀层以外的芯部能够被替代腐蚀的材料形成。
第一集液箱3和第二集液箱4的前后方向的尺寸大致相等,但第一集液箱3的水平截面积比第二集液箱4的大。第一集液箱3被配置在与第二集液箱4相比的左侧(左右方向外侧),第一集液箱3的左右方向的中心比第二集液箱4的左右方向的中心更位于左右方向外侧。因此,第一集液箱3和第二集液箱4从俯视观察时不重叠而错开。另外,第一集液箱3的上端比第二集液箱4的下端位于上方,这里是位于与第二集液箱4的上端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第一集液箱3具有利用重力使气液分离且积存液体的作为储液部的功能。即,第一集液箱3的内容积是如下这样的内容积:流入第一集液箱3内的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液相为主体的混相制冷剂通过重力而积存在第一集液箱3内的下部,并且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气相成分通过重力而积存在第一集液箱3内的上部,由此只有液相为主体的混相制冷剂流入第四热交换通路P4的第一热交换管2A内。
在冷凝器1的右端部侧配置有与构成第一~第四热交换通路P1~P4的所有的热交换管2A、2B连接的第三集液箱5。第三集液箱5的横截面形状与第二集液箱4相同。第三集液箱5内被分别设置在第一热交换通路P1与第二热交换通路P2之间的高度位置处及第三热交换通路P3与第四热交换通路P4之间的高度位置处的铝制分隔板8、9划分成上侧集液部11、中间集液部12和下侧集液部13。第一热交换通路P1的第二热交换管2B的左端部连接在第二集液箱4上,其右端部连接在第三集液箱5的上侧集液部11上;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第二热交换管2B的左端部连接在第二集液箱4上,其右端部连接在第三集液箱5的中间集液部12上;第三热交换通路P3的第一热交换管2A的左端部连接在第一集液箱3上,其右端部连接在第三集液箱5的中间集液部12上;第四热交换通路P4的第一热交换管2A的左端部连接在第一集液箱3上;其右端部连接在第三集液箱5的下侧集液部13上。
而且,由第二集液箱4、第一集液箱3中的与第三热交换通路P3的第一热交换管2A连接的部分、第三集液箱5的上侧集液部11及中间集液部12、以及第一~第三热交换通路P1~P3形成使制冷剂冷凝的冷凝部1A,由第一集液箱3中的与第四热交换通路P4的第一热交换管2A连接的部分、第三集液箱5的下侧集液部13及第四热交换通路P4形成使制冷剂过冷却的过冷却部1B,第一~第三热交换通路P1~P3成为使制冷剂冷凝的制冷剂冷凝通路,并且第四热交换通路P4成为使制冷剂过冷却的制冷剂过冷却通路。
在构成冷凝部1A的第三集液箱5的上侧集液部11上形成有制冷剂入口14,在构成过冷却部1B的第三集液箱5的下侧集液部13上形成有制冷剂出口15。而且在第三集液箱5上接合有与制冷剂入口14连通的制冷剂入口部件16及与制冷剂出口15连通的制冷剂出口部件17。
如图3所示,在连接在第一集液箱3上的第一热交换管2A的左侧部分(第一集液箱3侧的部分),设有与连接在第二集液箱4上的第二热交换管2B的左端部(第二集液箱4部侧端部)相比更向左方突出的突出部2a。在所有第一热交换管2A中的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2A的突出部2a与第二集液箱4的下端之间存在间隙18。另外,在第一波纹状散热片6A的左侧部分,设有与第二波纹状散热片6B的左端部相比更向左方突出的突出部6a,第一波纹状散热片6A的突出部6a配置在相邻的第一热交换管2A的突出部2a之间并被钎焊在突出部2a上。
在所有第一热交换管2A中的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2A的突出部2a与第二集液箱4的下端之间的间隙18内,配置有相对于第一热交换管2A具有替代腐蚀功能的防腐蚀部件19。如图4所示,防腐蚀部件19为波纹状,具有沿通风方向延伸的波顶部19a、沿通风方向延伸的波底部19b以及连结波顶部19a和波底部19b的连结部19c,该防腐蚀部件19由相对于第一热交换管2A具有替代腐蚀功能的材料形成,这里由相对于第一热交换管2A上的除替代腐蚀层以外的芯部能够被替代腐蚀的材料形成。防腐蚀部件19的波顶部19a及波底部19b带有圆角,波顶部19a被钎焊在第二集液箱4的下端,波底部19b被钎焊在第一热交换管2A的突出部2a上。
冷凝器1通过将所有部件一并钎焊而制成。制造冷凝器1时,防腐蚀部件19以在上下方向被些许压缩地变形的状态,被配置在第一热交换管2A的突出部2a与第二集液箱4的下端之间,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在炉中进行钎焊时防腐蚀部件19的脱落。
冷凝器1与压缩机、膨胀阀(减压器)及蒸发器一起构成冷冻循环,作为汽车空调搭载在车辆上。
在上述构成的冷凝器1中,被压缩机压缩而成的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通过制冷剂入口部件16及制冷剂入口14而流入第三集液箱5的上侧集液部11内,并于在第一热交换通路P1的第二热交换管2B内向左侧流动期间被冷凝并流入第二集液箱4内。流入了第二集液箱4内的制冷剂于在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第二热交换管2B内向右侧流动期间被冷凝并流入第三集液箱5的中间集液部12内。流入了第三集液箱5的中间集液部12内的制冷剂于在第三热交换通路P3的第一热交换管2A内向左侧流动期间被冷凝并流入第一集液箱3内。
流入了第一集液箱3内的制冷剂是气液混相制冷剂,该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液相为主体的混相制冷剂通过重力而积存在第一集液箱3内的下部,并进入第四热交换通路P4的第一热交换管2A内。
进入了第四热交换通路P4的第一热交换管2A内的液相为主体的混相制冷剂于在第一热交换管2A内向右侧流动期间被过冷却后,进入第三集液箱5的下侧集液部13内,并通过制冷剂出口15及制冷剂出口部件17流出,经由膨胀阀被输送给蒸发器。
另一方面,流入了第一集液箱3内的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气相成分积存在第一集液箱3内的上部。
图5~图12表示防腐蚀部件的变形例。
图5所示的防腐蚀部件20为波纹状,具有沿通风方向延伸的波顶部20a、沿通风方向延伸的波底部20b以及连结波顶部20a和波底部20b的连结部20c,该防腐蚀部件20由相对于第一热交换管2A具有替代腐蚀功能的材料形成。防腐蚀部件20的波顶部20a向上方变尖,同样地,波底部20b向下方变尖,波顶部20a被钎焊在第二集液箱4的下端,波底部20b被钎焊在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2A的突出部2a上。
图6所示的防腐蚀部件25具有沿通风方向延伸且两端开口的横截面为大致L字形的两个空间部26,由相对于第一热交换管2A具有替代腐蚀功能的材料形成。防腐蚀部件25通过将一片板弯折而形成,两空间部26共同的上壁26a被钎焊在第二集液箱4的下端,各空间部26的下壁26b被钎焊在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2A的突出部2a上。
图7所示的防腐蚀部件30具有沿通风方向延伸且两端开口的横截面大致圆形的两个空间部31,由相对于第一热交换管2A具有替代腐蚀功能的材料形成。防腐蚀部件30通过将一片板弯折而形成,各空间部31的周壁31a的上部被钎焊在第二集液箱4的下端,各空间部31的周壁31a的下部被钎焊在第一热交换管2A的突出部2a上。
图8所示的防腐蚀部件35为波纹状,具有沿通风方向延伸的波顶部35a、沿通风方向延伸的波底部35b以及连结波顶部35a和波底部35b的连结部35c,该防腐蚀部件35与配置在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2A与下端的第二热交换管2B之间的第二波纹状散热片6B一体地设置。即,将该第二波纹状散热片6B的左端部向左拉伸延长,增大第二波纹状散热片6B的相邻波顶部间及相邻波底部间的间距并降低散热片高度,由此形成防腐蚀部件35。防腐蚀部件35的波顶部35a被钎焊在第二集液箱4的下端,波底部35b被钎焊在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2A的突出部2a上。
同样,在图5~图8所示的防腐蚀部件20、25、30、35的情况下,制造冷凝器1时,防腐蚀部件以在上下方向被些许压缩地变形的状态,被配置在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2A的突出部2a与第二集液箱4的下端之间,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在炉中进行钎焊时防腐蚀部件20、25、30、35的脱落。
图9所示的防腐蚀部件60由大致V字状的板簧构成,该板簧由圆弧状部61及与圆弧状部61的上下两侧相连的臂部62、63构成,防腐蚀部件60由相对于第一热交换管2A具有替代腐蚀功能的材料形成。在防腐蚀部件60的下侧的臂部63上,以向下方突出状一体地设有卡合部64,当将防腐蚀部件60配置到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2A的突出部2a与第二集液箱4的下端之间时,该卡合部64与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2A的突出部2a的上风侧或下风侧的侧缘部卡合,这里,该卡合部64与下风侧缘部(前侧缘部)卡合。
在防腐蚀部件60的上侧臂部62上,以向上方突出状设有凸部65,当将防腐蚀部件60配置到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2A的突出部2a与第二集液箱4的下端之间时,该凸部65内嵌在设于第二集液箱4的下端面上的凹处4a中。另外,在防腐蚀部件60的下侧臂部63上,设有向下方突出且突出端面呈平坦面的凸部66。
制造冷凝器1时,如图10所示,防腐蚀部件60在以圆弧状部61朝向后方并且两臂部62、63相互接近的方式产生了弹性变形的状态下,被从前方插入到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2A的突出部2a与第二集液箱4的下端之间,并且卡合部64卡合在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2A的突出部2a的前侧缘部上。此外,也可以不使防腐蚀部件60弹性变形而是使之保持图9所示状态不变地、从前方插入到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2A的突出部2a与第二集液箱4之间。此时,如图11及图12所示,上侧臂部62的凸部65嵌在设于第二集液箱4的下端面的凹处4a内,且上侧臂部62与第二集液箱4的下端面上的凹处4a的周围的部分接触,并且,下侧臂部63的凸部66的突出端面与第一热交换管2A的突出部2a的上端面接触,防腐蚀部件60以伸张的状态临时固定在第一热交换管2A与第二集液箱4之间。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在炉中进行钎焊时防腐蚀部件60的脱落。
在此状态下,上侧臂部62被钎焊在第二集液箱4上,并且下侧臂部63的凸部67被钎焊在第一热交换管2A上。
图13及图14表示本发明冷凝器的其他实施方式。此外,图13及图14示意性地表示冷凝器,省略了各热交换管的图示,并且还省略了波纹状散热片、侧板、制冷剂入口部件及制冷剂出口部件的图示。
在是图13所示的冷凝器40的情况下,由上下连续地并列的多个热交换管2A、2B构成的热交换通路P1、P2上下并列地设有两个。将两个热交换通路从上方起按顺序称为第一~第二热交换通路P1、P2。构成各热交换通路P1、P2的所有的热交换管2A、2B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是相同的,并且相邻的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2A、2B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是不同的。
构成第一热交换通路P1的热交换管2B的左右两端部通过钎焊连接在第二集液箱4及第三集液箱5上。构成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热交换管2A的左右两端部通过钎焊连接在第一集液箱3及第三集液箱5上。因此,构成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热交换管2A是第一热交换管,构成第一热交换通路P1的热交换管2B是第二热交换管。
而且,由第一~第三集液箱3~5以及第一及第二热交换通路P1、P2形成使制冷剂冷凝的冷凝部40A,第一及第二热交换通路P1、P2,即所有的热交换通路成为使制冷剂冷凝的制冷剂冷凝通路。
在构成冷凝部40A的第二集液箱4的上端部形成有制冷剂入口41,在第一集液箱3的下端部形成有制冷剂出口42。而且,在第二集液箱4上接合有与制冷剂入口41连通的制冷剂入口部件(省略图示),同样地在第一集液箱3上接合有与制冷剂出口42连通的制冷剂出口部件(省略图示)。
在图13所示的冷凝器40中,在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2A的突出部2a与第二集液箱4的下端之间的间隙18内,具有图4~图12中的任一个所示的结构,且配置有相对于第一热交换管2A具有替代腐蚀功能的防腐蚀部件(省略图示)。
其他结构与图1~图3所示的冷凝器相同。
在图13所示的冷凝器40中,被压缩机压缩了的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通过制冷剂入口部件及制冷剂入口41流入第二集液箱4内,并于在第一热交换通路P1的第二热交换管2B内向右侧流动期间被冷凝并流入第三集液箱5内。流入了第三集液箱5内的制冷剂于在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第一热交换管2A内向左侧流动期间被冷凝并流入第一集液箱3内。
流入了第一集液箱3内的制冷剂是气液混相制冷剂,该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液相为主体的混相制冷剂通过重力而积存在第一集液箱3内的下部,并通过制冷剂出口42及制冷剂出口部件流出,并经由膨胀阀被输送给蒸发器。
另一方面,流入了第一集液箱3内的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气相成分积存在第一集液箱3内的上部。
在是图14所示的冷凝器50的情况下,由上下连续地并列的多个热交换管2A、2B构成的热交换通路P1、P2上下并列地设有两个。将两个热交换通路从下方起按顺序称为第一~第二热交换通路P1、P2。构成各热交换通路P1、P2的所有的热交换管2A、2B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是相同的,并且相邻的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2A、2B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是不同的。
构成第一热交换通路P1的热交换管2B的左右两端部通过钎焊连接在第二集液箱4及第三集液箱5上。构成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热交换管2A的左右两端部通过钎焊连接在第一集液箱3及第三集液箱5上。因此,构成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热交换管2A是第一热交换管,构成第一热交换通路P1的热交换管2B是第二热交换管。
配置在第二集液箱4的左方的第一集液箱3的下端比第二集液箱4的上端更位于下方,第一集液箱3具有气液分离功能。
而且,由第一~第三集液箱3~5以及第一及第二热交换通路P1、P2形成使制冷剂冷凝的冷凝部50A,第一及第二热交换通路P1、P2,即所有的热交换通路成为使制冷剂冷凝的制冷剂冷凝通路。
在构成冷凝部50A的第二集液箱4的下端部形成有制冷剂入口51,在第一集液箱3的下端部形成有制冷剂出口52。而且,在第二集液箱4上接合有与制冷剂入口51连通的制冷剂入口部件(省略图示),同样地在第一集液箱3上接合有与制冷剂出口52连通的制冷剂出口部件(省略图示)。
在图14所示的冷凝器50中,在下端的第一热交换管2A的突出部2a与第二集液箱4的上端之间的间隙53内,具有图4~图12中的任一个所示的结构,且配置有相对于第一热交换管2A具有替代腐蚀功能的防腐蚀部件(省略图示)。
其他结构与图1~图3所示的冷凝器相同。
在图14所示的冷凝器50中,被压缩机压缩了的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通过制冷剂入口部件及制冷剂入口51而流入第二集液箱4内,并于在第一热交换通路P1的第二热交换管2B内向右侧流动期间被冷凝并流入第三集液箱5内。流入了第三集液箱5内的制冷剂于在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第一热交换管2A内向左侧流动期间被冷凝并流入第一集液箱3内。流入了第一集液箱3内的制冷剂是气液混相制冷剂,该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液相为主体的混相制冷剂通过重力而积存在第一集液箱3内的下部,并通过制冷剂出口52及制冷剂出口部件流出,经由膨胀阀被输送给蒸发器。
另一方面,流入了第一集液箱3内的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气相成分积存在第一集液箱3内的上部。
此外,在图13及图14所示的冷凝器40、50中,在第二集液箱4和第三集液箱5之间,由上下连续地并列的多个第二热交换管2B构成的热交换通路上下并列地设有两个以上也可以。当在第二集液箱4和第三集液箱5之间设有偶数的热交换通路的情况下,在第三集液箱5的下端部形成有制冷剂入口,并在第二集液箱4内及第三集液箱5内设置适当数量的集液部。另外,当在第二集液箱4和第三集液箱5之间设有奇数的热交换通路的情况下,在第二集液箱4的下端部形成有制冷剂入口,并在第二集液箱4内及第三集液箱5内设置适当数量的集液部。
此外,在上述全部的冷凝器1、40、50中,在第一集液箱3内配置干燥剂、气液分离部件及过滤器中的至少任意一个。

Claims (13)

1.一种冷凝器,具有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并列状地配置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多个热交换管、与热交换管的左右两端部连接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集液箱、和配置在上下方向相邻的热交换管彼此之间且被钎焊在热交换管上的散热片,由上下连续地并列的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上下并列地设有多个,其特征在于,
在左右任意一端部侧设置有:第一集液箱,其与构成位于下侧的至少一个热交换通路的第一热交换管连接;第二集液箱,其与第二热交换管连接,该第二热交换管构成与由连接在第一集液箱上的第一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相比设置在上方的其余的热交换通路,第一集液箱与第二集液箱相比配置在左右方向外侧,并且第一集液箱的上端与第二集液箱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第一集液箱具有使气液分离并积存液体的功能,在连接在第一集液箱上的第一热交换管中的第一集液箱侧的部分设有突出部,该突出部比连接在第二集液箱上的第二热交换管中的第二集液箱侧的端部更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在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的突出部与第二集液箱的下端之间的间隙内配置有防腐蚀部件,该防腐蚀部件具有相对于第一热交换管的替代腐蚀功能。
2.一种冷凝器,具有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并列状地配置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多个热交换管、与热交换管的左右两端部连接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集液箱、和配置在上下方向相邻的热交换管彼此之间且被钎焊在热交换管上的散热片,由上下连续地并列的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上下并列地设有三个以上,其特征在于,
在左右任意一端部侧设置有:第一集液箱,其与构成包含下端的热交换通路在内且连续地并列的至少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第一热交换管连接;第二集液箱,其与第二热交换管连接,该第二热交换管构成与由连接在第一集液箱上的第一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相比设置在上方的热交换通路,第一集液箱与第二集液箱相比配置在左右方向外侧,并且第一集液箱的上端与第二集液箱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第一集液箱具有使气液分离并积存液体的功能,在连接在第一集液箱上的第一热交换管中的第一集液箱侧的部分设有突出部,该突出部与连接在第二集液箱上的第二热交换管中的第二集液箱侧的端部相比更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在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的突出部与第二集液箱的下端之间的间隙内配置有防腐蚀部件,该防腐蚀部件具有相对于第一热交换管的替代腐蚀功能。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由与第一集液箱连接的第一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中的上端的热交换通路、和由与第二集液箱连接的第二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是使制冷剂冷凝的制冷剂冷凝通路;由与第一集液箱连接的第一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中的除了上端的热交换通路以外的热交换通路是使制冷剂过冷却的制冷剂过冷却通路。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在第一集液箱上连接有构成至少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第一热交换管,在第二集液箱上连接有构成至少一个热交换通路的第二热交换管。
5.一种冷凝器,具有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并列状地配置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多个热交换管、与热交换管的左右两端部连接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集液箱、和配置在上下方向相邻的热交换管彼此之间且被钎焊在热交换管上的散热片,由上下连续地并列的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上下并列地设有两个以上,其特征在于,
在左右任意一端部侧设置有:第一集液箱,其与构成下端的热交换通路的第一热交换管连接;第二集液箱,其与第二热交换管连接,该第二热交换管构成除了下端的热交换通路以外的热交换通路,第一集液箱与第二集液箱相比配置在左右方向外侧,并且第一集液箱的上端与第二集液箱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第一集液箱具有使气液分离并积存液体的功能,在连接在第一集液箱上的第一热交换管中的第一集液箱侧的部分设有突出部,该突出部与连接在第二集液箱上的第二热交换管中的第二集液箱侧的端部相比更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在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的突出部与第二集液箱的下端之间的间隙内配置有防腐蚀部件,该防腐蚀部件具有相对于第一热交换管的替代腐蚀功能。
6.一种冷凝器,具有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并列状地配置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多个热交换管、与热交换管的左右两端部连接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集液箱、和配置在上下方向相邻的热交换管彼此之间且被钎焊在热交换管上的散热片,由上下连续地并列的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上下并列地设有两个以上,其特征在于,
在左右任意一端部侧设置有:第一集液箱,其与构成上端的热交换通路的第一热交换管连接;第二集液箱,其与第二热交换管连接,该第二热交换管构成除了上端的热交换通路以外的热交换通路,第一集液箱与第二集液箱相比配置在左右方向外侧,并且第一集液箱的下端与第二集液箱的上端相比位于下方,第一集液箱具有使气液分离并积存液体的功能,在连接在第一集液箱上的第一热交换管中的第一集液箱侧的部分设有突出部,该突出部与连接在第二集液箱上的第二热交换管中的第二集液箱侧的端部相比更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在下端的第一热交换管的突出部与第二集液箱的上端之间的间隙内配置有防腐蚀部件,该防腐蚀部件具有相对于第一热交换管的替代腐蚀功能。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全部的热交换通路是使制冷剂冷凝的制冷剂冷凝通路。
8.如权利要求1、2、5或6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防腐蚀部件是由沿通风方向延伸的波顶部、沿通风方向延伸的波底部以及连结波顶部和波底部的连结部构成的波纹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防腐蚀部件一体地设于配置在上端部的第一热交换管与在该第一热交换管的上方邻接的第二热交换管之间的散热片上。
10.如权利要求1、2、5或6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防腐蚀部件通过将一片板弯折而形成,具有沿通风方向延伸且两端开口的空间部。
11.如权利要求1、2、5或6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防腐蚀部件由大致V字状的板簧构成,该板簧由圆弧状部及与圆弧状部的两侧相连的臂部构成,防腐蚀部件以两臂部相互接近地产生了弹性变形的状态,被配置在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的突出部与第二集液箱的下端之间的间隙内。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在防腐蚀部件的下侧的臂部上设有卡合部,该卡合部与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的上风侧或下风侧的侧缘部卡合。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在第二集液箱的下端面设有凹处,在防腐蚀部件的上侧的臂部设有嵌在所述凹处内的凸部。
CN201110097094.5A 2010-04-16 2011-04-15 冷凝器 Active CN1022212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94804 2010-04-16
JP2010-094804 2010-04-16
JP2011-049913 2011-03-08
JP2011049913A JP5717475B2 (ja) 2010-04-16 2011-03-08 コンデンサ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21271A true CN102221271A (zh) 2011-10-19
CN102221271B CN102221271B (zh) 2015-11-25

Family

ID=4477789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120114500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092382U (zh) 2010-04-16 2011-04-15 冷凝器
CN201110097094.5A Active CN102221271B (zh) 2010-04-16 2011-04-15 冷凝器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120114500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092382U (zh) 2010-04-16 2011-04-15 冷凝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717475B2 (zh)
CN (2) CN202092382U (zh)
DE (1) DE10201101716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75863A (zh) * 2012-04-23 2013-10-30 德尔福技术有限公司 单体热泵式空气调节器及带有一体积存器的热交换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17475B2 (ja) * 2010-04-16 2015-05-13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サーマル・テクノロジー コンデンサ
CN209877741U (zh) * 2017-09-21 2019-12-3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空调装置的室外机以及空调装置
EP3620727A1 (de) * 2018-09-06 2020-03-11 Valeo Klimasysteme GmbH Kondensator mit einlegeteil für eine klimaanlage, insbesonder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05535A (ja) * 2001-01-09 2002-07-23 Japan Climate Systems Corp 自動車用凝縮器
EP1167910B1 (en) * 2000-06-20 2006-02-01 Showa Denko Kabushiki Kaisha Condenser
CN202092382U (zh) * 2010-04-16 2011-12-28 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冷凝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852Y2 (ja) * 1988-07-11 1995-01-11 サンデン株式会社 凝縮器
JPH0758458B2 (ja) 1988-07-21 1995-06-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データ転送装置及びそれを使用したパイプライン処理装置
JPH0645158Y2 (ja) * 1989-03-24 1994-11-16 株式会社ゼクセル 熱交換器
JP2505009Y2 (ja) * 1989-07-31 1996-07-24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用冷房装置
JP3314237B2 (ja) * 1990-09-12 2002-08-12 株式会社ゼクセル レシーバタンク
JPH04115255U (ja) * 1991-03-11 1992-10-13 サンデン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JP3610518B2 (ja) * 2002-01-29 2005-01-12 株式会社ゼクセルヴァレオクライメートコントロール レシーバタンク一体型コンデンサ
JP5192718B2 (ja) * 2007-04-10 2013-05-08 三菱アルミニウム株式会社 強度、犠牲陽極効果、および耐食性に優れるフィン材および熱交換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167910B1 (en) * 2000-06-20 2006-02-01 Showa Denko Kabushiki Kaisha Condenser
JP2002205535A (ja) * 2001-01-09 2002-07-23 Japan Climate Systems Corp 自動車用凝縮器
CN202092382U (zh) * 2010-04-16 2011-12-28 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冷凝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75863A (zh) * 2012-04-23 2013-10-30 德尔福技术有限公司 单体热泵式空气调节器及带有一体积存器的热交换器
CN103375863B (zh) * 2012-04-23 2017-05-31 马勒国际有限公司 单体热泵式空气调节器及板型热交换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717475B2 (ja) 2015-05-13
JP2011237164A (ja) 2011-11-24
DE102011017166A1 (de) 2011-12-15
CN102221271B (zh) 2015-11-25
CN202092382U (zh) 2011-1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002402U (zh) 冷凝器
CN101978229B (zh) 冷凝器
CN202757354U (zh) 冷凝器
CN202041029U (zh) 冷凝器
CN103256759A (zh) 热交换器
CN203605755U (zh) 热交换器
CN203518348U (zh) 蒸发器
CN202002405U (zh) 冷凝器
US20110253354A1 (en) Condenser
CN202092382U (zh) 冷凝器
JP2013170732A5 (zh)
US10352599B2 (en) Evaporator
CN203216160U (zh) 热交换器
CN101349488A (zh) 蒸发器
CN202002403U (zh) 冷凝器
CN202692754U (zh) 层叠型热交换器
JP2016217565A (ja) コンデンサ
EP1956322A1 (en) Liquid tank structure for heat exchanger
CN202757356U (zh) 冷凝器
CN204923950U (zh) 热交换器
JPH10220919A (ja) コンデンサ
JP6322529B2 (ja) コンデンサ
JP4043577B2 (ja) サブクールシステムコンデンサ
JP5622414B2 (ja) コンデンサ
CN202648259U (zh) 热交换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KEIHIN COOL WARM TECHNOLOG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HOWA DENKO K.K.

Effective date: 20120703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0703

Address after: Japan Tochigi

Applicant after: SHOWA DENKO Kabushiki Kaisha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SHOWA DENKO Kabushiki Kaisha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Tochigi County, Japan

Patentee after: Mahlebeier cooling and heating system (Japan) Co.,Ltd.

Address before: Japan Tochigi

Patentee before: SHOWA DENKO Kabushiki Kaisha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516

Address after: Stuttgart

Patentee after: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Address before: Tochigi County, Japan

Patentee before: Mahlebeier cooling and heating system (Japan)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