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12932B - 内饰材料用表皮材料 - Google Patents

内饰材料用表皮材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12932B
CN102212932B CN201110087183.1A CN201110087183A CN102212932B CN 102212932 B CN102212932 B CN 102212932B CN 201110087183 A CN201110087183 A CN 201110087183A CN 102212932 B CN102212932 B CN 10221293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nitting technology
yarn
technology weave
weave
skin mater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8718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12932A (zh
Inventor
赤尾雄司
白崎文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r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eir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r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Seire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2129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129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129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1293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21/00Warp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21/14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corporation by knitting, in one or more thread, fleece, or fabric layers, of reinforcing, binding, or decorative threads; Fabrics incorporating small auxiliary elements, e.g. for decorative purposes
    • D04B21/16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corporation by knitting, in one or more thread, fleece, or fabric layers, of reinforcing, binding, or decorative threads; Fabrics incorporating small auxiliary elements, e.g. for decorative purposes incorporating synthetic threads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403/00Details of fabric structure established in the fabric forming process
    • D10B2403/01Surface features
    • D10B2403/011Dissimilar front and back faces
    • D10B2403/0112One smooth surface, e.g. laminated or coated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505/00Industrial
    • D10B2505/08Upholstery, mattres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饰材料用表皮材料,该内饰材料用表皮材料在经由粘接剂层压在基底材料上的情况下可以防止粘接剂的渗出,并且在粘接层压在具有凹凸形状的基底材料上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产生皱纹或变形等。该内饰材料用表皮材料是由正反面针织组织和连接该正反面针织组织的连接纱构成的立体经编织物,所述正反面针织组织分别具有至少两个针织组织,正面针织组织具有经绒组织和与该经绒组织一体化的其他针织组织,该经绒组织的线圈数和与该经绒组织一体化的其他针织组织的线圈数之和,少于构成反面针织组织的至少两个针织组织的线圈数之和,且与该经绒组织一体化的其他针织组织的线圈数相对于该经绒组织的线圈数的比例为20~80%。

Description

内饰材料用表皮材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以较好地使用于车辆或住宅等的内饰材料的内饰材料用表皮材料。
背景技术
目前,例如作为车辆顶棚材料或住宅室内墙壁张贴材料等的内饰材料,众所周知的结构是经由粘接剂将表皮材料层压在基底材料上。
在例如汽车、火车等的车辆顶棚材料的情况下,通过经由粘接剂进行按压将由氨基甲酸乙酯泡沫、无纺布等构成的缓冲材料,和由纺织物、针织物等构成的表皮材料层压在由树脂成型体、瓦楞板纸等构成的基底材料上,在基底材料与表皮材料之间具有缓冲材料,由此得到设计和质感良好的车辆顶棚材料。
但是,从近期的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和节约能源的趋势来看,要求不使用缓冲材料而直接将表皮材料层压在基底材料上的结构,需要适合这种结构的表皮材料。
对于这种要求,例如在特开2005-068577号公报中记载了具有层压基底材料层和表皮材料层的结构的车辆顶棚材料,其中,表皮材料使用反面起毛而形成的布帛,将该布帛的反面直接粘接在上述基底材料层上。特别说明了布帛的厚度为1.0~8.0mm、透气度为5~150cm3/cm2·秒、起毛部由0.5~5dtex粗细的纤维和3~20dtex粗细的纤维形成的布帛,尤其是作为其一例而表示的经编针织物手感柔软、具有缓冲性,重量轻且声音吸收性好,非常适合作为车辆顶棚材料用的表皮材料。
但是,在特开2005-068577号公报中,由于表皮材料使用了单层结构的经编针织物,所以不能充分防止粘接剂渗出,具有破坏表皮材料的外观性和手感的问题。
对于该问题,例如在特开2009-262407号公报中记载了如下内容,即,三维立体针织物具有针织表面部、针织反面部以及由连接该针织表面部和该针织反面部的连接纱构成的针织连接部,由该三维立体针织物构成的内饰表皮材料,无需层压粘接其他部件,可以只靠其自身与基底材料接合使用,在接合后也不会发生因粘接剂的渗出而引起的外观不良,具有非常好的外观性,而且具有足够的缓冲性。尤其是说明了:在根据JISL1018的拉伸强度试验中,测量时的拉伸率为20%时的中间负荷为1~300N/英寸的材料对基底材料的追随性好,即使是具有曲面的基底材料,也容易成形,可以与基底材料紧贴,可以作为具有很好的外观性的内饰表皮材料。
但是,在特开2009-262407号公报中对用于形成这样的表皮材料的具体结构,尤其是对三维立体针织物的针织组织没有进行任何具体记载。因而不明确三维立体针织物的哪种针织组织的结构是有效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这种情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由立体经编织物形成的内饰材料用表皮材料,该内饰材料用表皮材料在经由粘接剂层压在基底材料上的情况下可以防止粘接剂的渗出,并且在粘接层压在具有凹凸形状的基底材料上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产生皱纹或变形等。
本发明的内饰材料用表皮材料,是由正反面针织组织和连接该正反面针织组织的连接纱构成的立体经编织物,所述正反面针织组织分别通过由至少两把导纱梳栉导纱的针织纱形成,分别具有至少两个针织组织,正面针织组织具有经绒组织和与该经绒组织一体化的其他针织组织,该经绒组织的线圈数和与该经绒组织一体化的其他针织组织的线圈数之和,少于构成反面针织组织的至少两个针织组织的线圈数之和,且与该经绒组织一体化的其他针织组织的线圈数相对于该经绒组织的线圈数的比例为20~80%。因此,正面针织组织与反面针织组织相比容易拉伸,在向具有凹凸形状的基底材料上层压时可以吸收正反面针织组织的表面积差。
在上述内饰材料用表皮材料中,与经绒组织一体化的其他针织组织,以使形成该针织组织的针织纱适当地脱针排列的方式编织形成。
另外,与经绒组织一体化的其他针织组织,以按照需要的线圈横列间隔使纵向的成圈适当地非连续的方式、编织用于形成该针织组织的针织纱而形成。
另外,与经绒组织一体化的其他针织组织,以适当地脱针排列用于形成该针织组织的针织纱、并且按照需要的线圈横列间隔使纵向的成圈适当地非连续的方式编织而形成。
另外,与经绒组织一体化的其他针织组织,以由两把导纱梳栉分别脱针地排列用于形成该针织组织的针织纱、并且在纵向按每个需要的线圈横列间隔交替地对所述两把导纱梳栉的针织纱进行成圈的方式编织而形成。
在上述内饰材料用表皮材料中,反面针织组织具有由通过两把导纱梳栉分别满穿地导纱的针织纱形成、并一体化的两个针织组织,以在纵向没有间隔地在所有线圈横列中对形成各个针织组织的针织纱进行成圈的方式而形成。
在上述的内饰材料用表皮材料中,通过连接纱在正反面针织组织之间形成空隙层,该空隙层中的空隙率为88.0~99.8%。
另外,在上述内饰材料用表皮材料中,在正反面针织组织中的与基底材料的粘贴面侧的组织中具有利用起毛加工形成的绒毛。
本发明的内饰材料用表皮材料在经由粘接剂层压在基底材料上的情况下,可以防止粘接剂的渗出,同时正面针织组织与反面针织组织相比具有容易拉伸的结构,从而即使在粘接层压在具有凹凸形状的基底材料上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产生皱纹或变形等,可以保持良好的外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双针床拉舍尔经编机的主要部分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构成第一实施例的内饰材料用表皮材料的立体经编织物的组织图。
图3是构成第九实施例的内饰材料用表皮材料的立体经编织物的组织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具体说明。
本发明的内饰材料用表皮材料(以下有时仅称为“表皮材料”)是一种立体经编织物,由正反面针织组织、即正面针织组织和反面针织组织以及连接该正反面针织组织的连接纱形成,正反面针织组织通过分别由至少两把导纱梳栉导纱的针织纱形成,分别具有至少两个针织组织,正面针织组织具有经绒组织和与该经绒组织一体化的其他针织组织,该经绒组织的线圈数和与该经绒组织一体化的其他针织组织的线圈数之和,少于构成反面针织组织的至少两个针织组织的线圈数之和,且与该经绒组织一体化的其他针织组织的线圈数相对于该经绒组织的线圈数的比例为20~80%。
内饰材料用表皮材料使用立体经编织物,从而在进行粘接施工时,即使粘接剂向粘贴面侧针织组织渗透,也不会向非粘贴面侧针织组织渗出,因此不会破坏立体经编织物的手感。而且,在立体经编织物上,由于在正反面针织组织之间存在通过连接纱形成的空隙层,因此可以吸收在向具有凹凸形状的基底材料上层压时产生的因立体经编织物的厚度而引起的张力差,在粘接层压后的表皮材料上不容易出现皱纹或变形。
另外,立体经编织物的正面针织组织作为至少两个针织组织具有经绒组织和与该经绒组织一体化的其他针织组织,该经绒组织的线圈数和与该经绒组织一体化的其他针织组织的线圈数之和少于构成反面针织组织的至少两个针织组织的线圈数之和,且与该经绒组织一体化的其他针织组织的线圈数相对于该经绒组织的线圈数的比例为20~80%,因此正面针织组织与反面针织组织相比形成容易拉伸的结构,正面针织组织也可以吸收在向具有凹凸形状的基底材料上层压时产生的因立体经编织物的厚度而引起的正反面针织组织的表面积差,与立体经编织物的空隙层相辅相成,在粘接层压后的表皮材料上更不容易出现皱纹或变形。
在此,各针织组织的单位面积的线圈数(个/(2.54cm)2)的计算方法如下。
线圈数=c×w×{A/(A+B)}×D/F
c:针织组织的线圈横列密度(个数/2.54cm)
w:针织组织的线圈纵行密度(个数/2.54cm)
A、B:与针织纱的排列相关的数值(AinBout)
D:纵向(长度方向)的重复单元中的同一线圈纵行内的成圈数
F:纵向(长度方向)的重复单元(线圈横列数)
例如,可以使用图1所示的具有6把导纱梳栉L1~L6的双针床拉舍尔经编机编织这样的立体经编织物。在图1中,N1、N2分别表示在经编机宽度方向并列的前后的织针,T1、T2表示前后的针筒(针槽板),Y1~Y6表示由各导纱梳栉L1~L6的导纱器部G1~G6导纱的针织纱。B1~B6表示各纱束。
另外,在图1的双针床拉舍尔经编机的编织中,将由至少两把导纱梳栉、例如导纱梳栉L1、L2导纱的针织纱Y1、Y2作为底纱,通过织针N1编织反面针织组织B,将由至少两把导纱梳栉导纱、例如如图所示由三个导纱梳栉L4、L5、L6导纱的针织纱Y4、Y5、Y6作为底纱,通过织针N2编织正面针织组织A,将由导纱梳栉L3导纱的针织纱Y3作为连接纱,通过上述织针N1、N2依次交替地织入上述正反面针织组织A、B,用该连接纱C连接上述正反面针织组织A、B。图1的符号D表示编织成的立体经编织物。
在此,通过同时编织经绒组织和针织组织而使上述正面针织组织A一体化,所述经绒组织由以满穿的方式由例如导纱梳栉L4导纱的底纱编织而成;所述针织组织通过由例如导纱梳栉L5、L6导纱的底纱编织而成。通过将构成正面针织组织的至少一个针织组织作为经绒组织,能够形成线圈的自由度变高、拉伸特性良好的针织组织。其中,从拉伸特性的角度来看,优选使针织纱的针背垫纱为2~5针距。在针织纱的针背垫纱超过5针距的场合,正面针织组织的厚度变厚,有可能破坏所获得的立体经编织物的拉伸性。
另外,对与经绒组织一体化的其他针织组织没有特别限制,只要不妨碍正面针织组织的拉伸特性即可,例如可以列举出基本上在同一线圈纵行内成圈的链式编织组织、对于每个线圈横列交替地移动到相邻的线圈纵行进行成圈的经平编织组织等。另外,与经绒组织一体化的其他针织组织,不局限于由一把导纱梳栉形成的一个针织组织,也可以以重叠多个针织组织、即由多把导纱梳栉分别编织的多个针织组织的方式进行组合。作为能够用于组合多个针织组织的情况的针织组织,除了以上列举的链式编织组织和经平组织编织等以外,还可列举插入组织等。编织经绒组织的导纱梳栉和编织与该经绒组织一体化的其他针织组织的导纱梳栉的位置关系,可适当地考虑拉伸特性、外观性、物性进行变更,不局限于上述的位置关系。
与经绒组织一体化的其他针织组织无论是哪种针织组织,都使该经绒组织的线圈数与和该经绒组织一体化的其他针织组织(在组合多个针织组织的情况下,为所有的多个针织组织)的线圈数之和,少于构成反面针织组织的至少两个针织组织的线圈数之和,除此之外,重要的是该与经绒组织一体化的其他针织组织的线圈数相对于经绒组织的线圈数的比例是20~80%,进一步优选为25~70%,所述经绒组织通过以满穿排列针织纱、在整个线圈横列成圈而进行编织。另外,在插入组织的情况下,将在横向(宽度方向)设置针背垫纱的部分换算成一个线圈。
正面针织组织和反面针织组织的线圈数之和的关系如上所述,且正面针织组织中的经绒组织和与其一体化的其他针织组织的线圈数的关系为上述范围,从而正面针织组织与反面针织组织相比形成为容易拉伸的结构,可以吸收正反面针织组织的表面积差,在粘接层压后的表皮材料上不容易产生皱纹或变形,所述正反面针织组织的表面积差在向具有凹凸形状的基底材料上层压时因立体经编织物的厚度而产生。
在构成正面针织组织的针织组织的线圈数之和与构成反面针织组织的至少两个针织组织的线圈数之和相同或更多的情况下,很难得到比反面针织组织容易拉伸的正面针织组织。因此,优选如上所述地设定正面针织组织与反面针织组织的线圈数之和的关系。
另外,正面针织组织中的经绒组织和与其一体化的其他针织组织的线圈数的比例如果不到20%,则正面针织组织的厚度薄,得到的立体经编织物的强度降低。如果该比例超过80%,则正面针织组织与反面针织组织的线圈数之和的差变小,正面针织组织与反面针织组织的拉伸特性没有差异,不能吸收正反面针织组织的表面积差,在粘接层压后的表皮材料上产生皱纹或变形,所述正反面针织组织的表面积差在向具有凹凸形状的基底材料上层压时因立体经编织物的厚度而引起。
作为使线圈数的关系在上述范围内的方法,例如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即,适当地使形成与经绒组织一体化的其他针织组织的针织纱1in1out、2in1out等地脱针排列,或者使纵向(长度方向、即经编的编织方向)上的成圈按一个线圈横列间隔、两个线圈横列间隔等需要的线圈横列间隔适当地形成为非连续,对于每个需要的线圈横列间隔以交替地反复成圈和非成圈的方式进行编织,或者组合上述脱针的排列和纵向上的按需要的线圈横列间隔进行的成圈进行编织。
在通过由一把导纱梳栉导纱的针织纱编织与经绒组织一体化的其他针织组织的情况下,可以将该针织纱适当地脱针排列,在整个线圈横列中不留有间隔或在需要的线圈横列中留有间隔进行纵向上的成圈,例如能够编织链式编织组织或经平编织组织、经绒组织的编织,另外,也可以将该针织纱以满穿或一部分脱针排列的形式向一个导纱梳栉导纱,然后,按需要的线圈横列间隔适当地非连续地编织纵向上的成圈,但在实施上优选组合上述脱针的排列和纵向上的以需要的线圈横列间隔进行的成圈,以使与该经绒组织一体化的其他针织组织的线圈数相对于经绒组织的线圈数的比例为20~80%的方式进行编织。无论哪种方式,都可以在纵向和横向上具有部分地未成圈的部分。
尤其是,为了形成既保持正面针织组织的强度、又使正面针织组织比反面针织组织更容易拉伸的结构,进一步优选的是,通过由两把以上的导纱梳栉导纱的针织纱编织与经绒组织一体化的其他的针织组织,使各个导纱梳栉的针织纱适当地脱针排列,并且在纵向上按每个需要的线圈横列间隔交替地对各个导纱梳栉的针织纱进行成圈、编织针织组织,从而使与该经绒组织一体化的其他针织组织的线圈数相对于经绒组织的线圈数的比例为20~80%。另外,也有利于防止在经由粘接剂向基底材料上粘接层压时粘接剂渗出。从针织性的角度来看,特别优选用两把导纱梳栉对编织与经绒组织一体化的其他针织组织的针织纱进行导纱。
另外,反面针织组织B通过同时编织由利用至少两把导纱梳栉导纱的针织纱形成的至少两个针织组织,而由一体化的针织组织形成,所述两个针织组织例如是由被导纱梳栉L1导纱的底纱编织的针织组织、和由被导纱梳栉L2导纱的底纱编织的针织组织。
对可用于反面针织组织的针织组织没有特别限制,可以组合众所周知的针织组织,例如可以组合链式编织组织、经绒组织、经平组织编织、经编缎纹组织、插入组织等的一种或两种以上而使用。其中,为了使反面针织组织既具有拉伸性,又可以很好地抑制纵向的拉伸,在针织机的针距为22以下时,优选链式编织组织和经绒组织(优选针织纱的针背垫纱为2~5针距,进一步优选为2~4针距的经绒组织)的组合,在针距超过22的情况下,优选经平编织组织和经平编织组织的组合,或者经平编织组织和经绒组织(优选针织纱的针背垫纱为2~5针距,进一步优选2~4针距的经绒组织)的组合。
无论使用哪种针织组织,都以使形成反面针织组织的至少两个针织组织的线圈数之和,大于构成正面针织组织的经绒组织的线圈数与和该经绒组织一体化的其他针织组织的线圈数之和的方式进行编织。因此,形成构成反面针织组织的至少两个针织组织的针织纱,优选被分别满穿地由至少两把导纱梳栉导纱而进行编织。特别优选将形成各个针织组织的针织纱在纵向无间隔地在整个线圈横列成圈而进行编织。例如,在反面针织组织由链式编织组织和经绒组织这两个针织组织形成的情况下,形成各个针织组织的针织纱以满穿的排列在整个线圈横列成圈而进行编织。由此,可以使形成反面针织组织的针织组织的线圈数之和大于形成正面针织组织的针织组织的线圈数之和,可以使正面针织组织比反面针织组织容易拉伸。
在此,构成表皮材料的立体经编织物的圆形模量优选10%圆形模量在纵向为10~100N、在横向为5~50N、在斜纹方向为9~150N、在反向斜纹方向为10~160N,20%圆形模量在纵向为30~290N、在横向为15~100N、在斜纹方向为25~100N、在反向斜纹方向为30~100N,30%圆形模量在纵向为90~550N、在横向为25~200N、在斜纹方向为65~300N、在反向斜纹方向为70~250N的范围,进一步优选10%圆形模量在纵向为10~70N、在横向为10~30N、在斜纹方向为10~100N、在反向斜纹方向为10~100N,20%圆形模量在纵向为30~270N、在横向为30~85N、在斜纹方向为30~100N、在反向斜纹方向为30~80N,30%圆形模量在纵向为90~460N、在横向为50~200N、在斜纹方向为90~300N、在反向斜纹方向为100~250N的范围。
立体经编织物的圆形模量在上述范围,从而在向具有凹凸形状的基底材料上层压时,表皮材料可以与该凹凸形状对应地追随,在粘接层压后的表皮材料上不容易出现皱纹或变形。如果立体经编织物的圆形模量不到各个下限值,则表皮材料不能与该凹凸形状对应地追随,有可能在粘接层压后的表皮材料上出现皱纹或变形。如果立体经编织物的圆形模量超过各个上限值,则在粘接层压后的表皮材料上有可能出现斑点状的坑。本发明的表皮材料通过形成上述的结构,可以使圆形模量在上述范围,能够得到上述效果。
另外,正面针织组织的拉伸率高于反面针织组织的拉伸率。由此,可以吸收在向具有凹凸形状的基底材料上层压时产生的因立体经编织物的厚度而引起的张力差,在粘接层压后的表皮材料上不容易出现皱纹或变形。如上所述,通过分别由至少两把导纱梳栉导纱的针织纱形成正反面针织组织,分别具有至少两个组织,正面针织组织具有经绒组织和与该经绒组织一体化的其他针织组织,该经绒组织的线圈数和与该经绒组织一体化的其他组织的线圈数之和,少于构成反面针织组织的至少两个针织组织的线圈数之和,且与该经绒组织一体化的其他针织组织的线圈数相对于该经绒组织的线圈数的比例为20~80%,从而正面针织组织的拉伸率大于反面针织组织的拉伸率。
在此,正面针织组织与反面针织组织只不过是为了便于区分,可以使任何一面与基底材料层压。例如,如果基底材料是凸部多的形状,则最好与表皮材料的反面针织组织侧粘接层压,如果基底材料是凹部多的形状,则最好与表皮材料的正面针织组织侧粘接层压。通过进行这样的层压,可以吸收在向具有凹凸形状的基底材料上层压时产生的因立体经编织物的厚度而引起的正反面针织组织的表面积差,在粘接层压后的表皮材料上不容易出现皱纹或变形。
在立体经编织物的正反面针织组织之间通过连接纱形成空隙层。该空隙层上的空隙率优选为88.0~99.8%,进一步优选为95.0~99.7%。由于空隙率在上述范围,所以可以用连接部阻止粘接剂的渗出,可以形成良好的手感。另外,在向具有凹凸形状的基底材料上层压时产生的、因施加在立体经编织物上的张力而引起的针织组织的变形,尤其是与基底材料粘贴一侧的针织组织的变形,不容易传到另一方的针织组织(非粘贴面侧针织组织),因此在粘接层压后的表皮材料上不容易出现皱纹或变形。如果空隙率不到88.0%,则很难保持立体经编织物的厚度,在向具有凹凸形状的基底材料上层压时在表皮材料上有可能出现皱纹或变形。如果空隙率超过99.8%,则立体经编织物的拉伸特性受到破坏,与基底材料粘贴一侧的组织的变形容易传到另一方的组织(非粘贴面侧针织组织),在粘接层压后的表皮材料上容易出现皱纹或变形。
在此,通过以下公式求出空隙率。
空隙率(%)=100-{(2×c×w×D)/(2.542×106×ρ)}×100
c:针织组织的线圈横列密度(个数/2.54cm)
w:针织组织的线圈纵行密度(个数/2.54cm)
D:连接纱的纤度(dtex)
ρ:连接纱的比重(g/cm3)
另外,聚酯(本发明优选使用的纤维材料)的比重为1.38g/cm3
上述空隙率、换句话说相对于填充率具有如下的关系。
空隙率(%)=100-填充率
在此,可以如下所述地求出填充率。
填充率(%)={(连接纱的剖面积×连接纱的根数)/单位面积}×100
={πr2×(c×w×2)/2.542}×100
r:假定连接纱为圆截面单丝时的连接纱的半径(cm)
c:针织组织的线圈横列密度,即在纵向(长度方向)上每英寸(2.54cm)单位长度的线圈数
w:针织组织的线圈纵行密度,即在横向(宽度方向)上每英寸(2.54cm)单位长度的线圈数
2:1个线圈的连接纱的根数
在此,纱线的纤度单位即dtex表示每10,000m(1,000,000cm)长度的重量(克)。因此,在设纱线(连接纱)的纤度为D时,以下的关系成立。
D(g)=πr2×106×ρ
ρ:纱线的比重(g/cm3)
由此,πr2=D/(106×ρ)
因此,应用上述空隙率的公式进行整理,通过以下公式求出填充率。
填充率(%)={(2×c×w×D)/(2.542×106×ρ)}×100
连接纱与正反面针织组织的连接状态可以是与正反面针织组织正交的状态,也可以是与正反面针织组织斜交的状态,也可以是组合这些的状态,但为了防止粘接剂的渗出和保持立体经编织物的厚度,优选在纵向上以1~3针距设置针背垫纱,与正反面针织组织进行斜交。
对编织立体经编组织时的针织机的针距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用途适当地选择,但优选14~32针距,进一步优选22~28针距。如果不到14针距,则立体经编织物的保型性差,有可能不能满足物性。而如果超过32针距,则有可能难以编织或破坏立体经编织物的质地或手感。
另外,完成后的线圈横列密度优选为20~60个/2.54cm,进一步优选为24~50个/2.54cm。另外,线圈纵行密度优选为16~40个/2.54cm,进一步优选为18~36个/2.54cm。如果密度不到各个下限,则有可能在粘接层压后的表皮材料上出现斑点状的坑或发生粘接剂渗出。如果密度超过各个上限,则有可能破坏立体经编组织的拉伸性,在粘接层压后的表皮材料上出现皱纹或破坏立体经编织物的质感或手感。
对编织正反面针织组织的底纱和连接纱所使用的纱线(针织纱)的纤维材料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用途适当地选择天然纤维、再生纤维、半合成纤维、合成纤维等目前众所周知的纤维,但是由于物性好,优选合成纤维,特别优选聚酯。
另外,对其方式也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用途适当地选择短纤维纱、复丝、单丝等目前众所周知的方式的纱线。其中,作为用于连接纱的纱线,由于容易吸收在向具有凹凸形状的基底材料上层压时产生的因立体经编织物的厚度引起的张力差,因此优选使用复丝,特别是具有卷曲性的复丝(有时只称为“复丝加工丝”或“加工丝”)。
对用于编织正反面针织组织的底纱的纱线纤度没有特别限制,优选33~440dtex。如果纤度不到33dtex,则有可能不能满足立体经编织物的物性。如果纤度超过440dtex,则有可能破坏立体经编织物的拉伸性,在粘接层压后的表皮材料上出现皱纹或变形,或破坏立体经编织物的质感或手感。
另外,对单丝纤度也没有特别限制,优选0.5~3dtex。如果单丝纤度不到0.5dtex,则有可能不能满足立体经编织物的物性。如果单丝纤度超过3dtex,有可能破坏立体经编织物的质感或手感,在起毛加工时有可能破坏起毛性。
而对用于连接纱的纱线的纤度也没有特别限制,优选为33~440dtex。进一步优选为33~330dtex。如果纤度不到33dtex,则很难保持立体经编织物的厚度,在向具有凹凸形状的基底材料层压时在表皮材料上有可能出现皱纹或变形。如果纤度超过440dtex,则立体经编织物的拉伸特性受到破坏,与基底材料粘贴一侧的组织的变形容易传到另一方的针织组织(非粘贴面侧针织组织),在粘接层压后的表皮材料上容易出现皱纹或变形。
另外,单丝纤度优选为0.9~11dtex,进一步优选为2.3~5.5dtex。如果单丝纤度不到0.9dtex,则很难保持立体经编织物的厚度,在向具有凹凸形状的基底材料层压时在表皮材料上有可能产生皱纹或变形,或者发生粘接剂渗出。如果单丝纤度超过11dtex,则立体经编织物的拉伸特性受到破坏,在粘接层压后的表皮材料上有可能出现皱纹或变形,或破坏立体经编织物的质感或手感。
立体经编织物的厚度优选为1.5~5.0mm,进一步优选为1.8~4.0mm。如果厚度低于1.5mm,则有可能在粘接层压后的表皮材料上出现变形或麻子状的坑,或发生粘接剂的渗出。如果厚度超过5.0mm,则立体经编织物的拉伸特性受到破坏,在粘接层压后的表皮材料上有可能出现皱纹,或破坏立体经编织物的质感或手感。
立体经编织物优选在正反面针织组织中、在与基底材料的粘贴面侧针织组织上具有由起毛加工形成的绒毛。从而可以有效地防止粘接剂的渗出,因此可以不破坏质感、手感、外观性而增加涂敷量,进而提高粘接强度。作为使针织组织起毛的方法,例如可以列举出用针布进行的针布起毛加工或用砂纸进行的金刚砂起毛加工等。在针布起毛加工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选择针布的密度、长度、角度、顶端形状或起毛时的针布转速、与立体经编织物的接触压力、接触次数等各种条件,适当地设定起毛状态。另外,根据需要也可在起毛后进行用于整理绒毛的剪毛加工。
由此,可以得到构成表皮材料的立体经编织物。
对经由粘接剂层压本发明的表皮材料和基底材料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制,可以适当地选择目前众所周知的方法。例如,可以列举使用热熔树脂的薄膜或粉末、在热熔树脂熔点以上的温度下进行压接的方法,或使用溶剂系或水系粘结剂进行压接的方法等。在使用粉末状或液状的粘接剂时,粘接剂可以涂敷在立体经编织物侧,也可以涂敷在基底材料侧。
因此,所得到的层压体成为在表皮材料表面不出现皱纹或变形的手感好的层压体。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进一步具体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根据以下方法进行实施例中的各种评价试验。
[圆形模量]
从纵向、横向、正斜纹方向、反向斜纹方向的四个方向分别各收集三张直径为300mm大小的试验片。
试验片形成200mm的捏手间距、安装在低速拉伸式拉伸试验机(オ一トグラフAG-1、岛津制作所生产)上。捏手夹具的大小上下同为如下尺寸,即,正面侧为纵25.4mm×横25.4mm,反面侧为纵25.4mm×横50.8mm。此时的初始负荷为0.98N。
在将安装的试验片以200mm/分的拉伸速度拉伸至伸长30%时,求出负荷-伸长曲线。
通过求出的负荷-伸长曲线读出伸长10%、20%、30%时的负荷(N/25.4mm)。在伸长量不到30%的位置发生断裂的情况下,读出到断裂为止期间的各个伸长时的负荷。
将在各个方向伸长10%、20%、30%时的读取点的三张试验片的平均值作为圆形模量。
[皱纹]
目视评价粘接层压在基底材料上后的表皮材料表面,按照以下基准进行判定。
○:几乎没有皱纹
△:稍微看出皱纹
×:皱纹明显
[变形]
目视评价粘接层压在基底材料上后的表皮材料表面,按照以下基准进行判定。
○:几乎没有变形
△:稍微看出变形
×:变形明显
[手感]
目视评价粘接层压在基底材料上后的表皮材料表面,按照以下基准进行判定。
○:手感柔软
△:部分手感硬
×:整体手感硬
[实施例1]
使用双针床拉舍尔经编机(RD6DPLM-77E-22G,カ一ルマイヤ一公司生产),如图2和表1所示,通过由导纱梳栉L1、L2导纱的底纱编织反面针织组织,通过由导纱梳栉L4、L5、L6导纱的底纱编织正面针织组织,通过由导纱梳栉L3导纱的连接纱连接正反面针织组织、编织立体经编织物。
此时,反面针织组织是经绒组织和链式编织组织一体化的针织组织,经绒组织通过由导纱梳栉L1满穿地导纱的底纱(84dtex/36f聚酯复丝加工纱)进行编织,底纱的针背垫纱是三针距;链式编织组织通过由导纱梳栉L2满穿地导纱的底纱(84dtex/36f聚酯复丝加工纱)进行编织。
另外,正面针织组织是经绒组织和针织组织一体化的组织,经绒组织通过由导纱梳栉L4满穿地导纱的底纱(84dtex/36f聚酯复丝加工纱)进行编织,底纱的针背垫纱是三个针距;针织组织通过由导纱梳栉L5、L6分别以3in1out(即,三根进一根脱针的排列)的方式导纱的底纱(都是84dtex/36f聚酯复丝纱),以由导纱梳栉L5、L6导纱的底纱在同一个线圈纵行内交替地形成线圈的方式,每隔两个线圈横列编织两个线圈横列(即,重复单位中的成圈数:两个线圈横列,重复单位:四个线圈横列)。
另外,连接纱(33dtex/12f聚酯复丝加工纱)连接上述正反面针织组织,因此由导纱梳栉L3满穿地导纱。
在190℃下对上述立体经编织物进行1分钟的热处理(预定形)后,利用液体流染色机在130℃下染色30分钟。然后在150℃下对该立体经编织物进行干燥,在利用针布起毛机对构成正面针织组织的底纱进行起毛加工后,在190℃下进行1分钟的热处理(整理定形),得到本发明的表皮材料。
然后,将80g/m2的聚乙烯薄膜重叠在所得到的表皮材料的正面针织组织侧,在200℃下进行1分钟的加热处理,然后迅速翻转,重叠在由泡沫树脂成型体构成的具有凹凸形状的基底材料上,得到层压体。
表2表示所得到的层压体的皱纹、变形和手感的评价结果。
[实施例2]
使用双针床拉舍尔经编机(RD6DPLM-77E-22G,カ一ルマイヤ一公司生产),如表1所示,通过由导纱梳栉L1、L2导纱的底纱编织反面针织组织,通过由导纱梳栉L4、L5、L6导纱的底纱编织正面针织组织,通过由导纱梳栉L3导纱的连接纱连接正反面针织组织、编织立体经编织物。
此时,反面针织组织是经绒组织和经平组织一体化的针织组织,经绒组织通过由导纱梳栉L1满穿地导纱的底纱(84dtex/36f聚酯复丝加工纱)进行编织,底纱的针背垫纱是三个针距;经平组织通过由导纱梳栉L2满穿地导纱的底纱(84dtex/36f聚酯复丝加工纱)进行编织。
另外,正面针织组织是经绒组织和针织组织一体化的组织,经绒组织通过由导纱梳栉L4满穿地导纱的底纱(84dtex/36f聚酯复丝加工纱)进行编织,底纱的针背垫纱是两个针距;针织组织通过由导纱梳栉L5、L6分别以2in2out(即,两根进两根脱针的排列)导纱的底纱(都是84dtex/36f聚酯复丝纱),以由导纱梳栉L5、L6导纱的底纱在同一个线圈纵行内交替地形成线圈的方式,每隔两个线圈横列编织两个线圈横列(即,重复单位中的成圈数:两个线圈横列,重复单位:四个线圈横列)。
另外,连接纱(110dtex/48f聚酯复丝加工纱)连接上述正反面针织组织,因此由导纱梳栉L3满穿地导纱。
此后与实施例1相同,由此得到了本发明的表皮材料和层压体。表2表示得到的层压体的评价结果。
[实施例3]
使用双针床拉舍尔经编机(RD6DPLM-77E-22G,カ一ルマイヤ一公司生产),如表1所示,通过由导纱梳栉L1、L2导纱的底纱编织反面针织组织,通过由导纱梳栉L4、L5、L6导纱的底纱编织正面针织组织,通过由导纱梳栉L3导纱的连接纱连接正反面针织组织、编织立体经编织物。
此时,反面针织组织是经绒组织和链式编织组织一体化的组织,经绒组织通过由导纱梳栉L1满穿地导纱的底纱(110dtex/48f聚酯复丝加工纱)进行编织,底纱的针背垫纱是三个针距;链式编织组织通过由导纱梳栉L2满穿地导纱的底纱(110dtex/48f聚酯复丝加工纱)进行编织。
另外,正面针织组织是经绒组织和针织组织一体化的组织,经绒组织通过由导纱梳栉L4满穿地导纱的底纱(110dtex/48f聚酯复丝加工纱)进行编织,底纱的针背垫纱是两个针距;针织组织通过分别由导纱梳栉L5、L6以1in3out(即,一根进三根脱针的排列)导纱的底纱(都是110dtex/48f聚酯复丝纱),以由导纱梳栉L5、L6导纱的底纱在同一个线圈纵行内交替地形成线圈的方式,每隔三个线圈横列编织三个线圈横列(即,重复单位中的成圈数:三个线圈横列,重复单位:六个线圈横列)。
另外,连接纱(167dtex/48f聚酯复丝加工纱)连接上述正反面针织组织,由导纱梳栉L3满穿地导纱。
此后与实施例1相同,从而得到了本发明的表皮材料和层压体。表2表示得到的层压体的评价结果。
[实施例4]
使用双针床拉舍尔经编机(RD6DPLM-77E-18G,カ一ルマイヤ一公司生产),如表1所示,通过由导纱梳栉L1、L2导纱的底纱编织反面针织组织,通过由导纱梳栉L4、L5、L6导纱的底纱编织正面针织组织,通过由导纱梳栉L3导纱的连接纱连接正反面针织组织、编织立体经编织物。
此时,反面针织组织是经绒组织和链式编织组织一体化的组织,经绒组织通过由导纱梳栉L1满穿地导纱的底纱(167dtex/48f聚酯复丝加工纱)进行编织,底纱的针背垫纱是三个针距;链式编织组织通过由导纱梳栉L2满穿地导纱的底纱(167dtex/48f聚酯复丝加工纱)进行编织。
另外,正面针织组织是经绒组织和针织组织一体化的组织,经绒组织通过由导纱梳栉L4导纱的底纱(167dtex/48f聚酯复丝加工纱)进行编织,底纱的针背垫纱是两个针距;针织组织通过分别由导纱梳栉L5、L6以1in1out(即,一根进一根脱针的排列)导纱的底纱(都是167dtex/48f聚酯复丝纱),以由导纱梳栉L5、L6导纱的底纱在同一个线圈纵行内交替地形成线圈的方式,每隔三个线圈横列编织三个线圈横列(即,重复单位中的成圈数:三个线圈横列,重复单位:六个线圈横列)。
另外,连接纱(440dtex/96f聚酯复丝加工纱)连接上述正反面针织组织,由导纱梳栉L3满穿地导纱。
此后与实施例1相同,从而得到了本发明的表皮材料和层压体。表2表示得到的层压体的评价结果。
[实施例5]
使用双针床拉舍尔经编机(RD6DPLM-77E-22G,カ一ルマイヤ一公司生产),如表1所示,通过由导纱梳栉L1、L2导纱的底纱编织反面针织组织,通过由导纱梳栉L4、L5、L6导纱的底纱编织正面针织组织,通过由导纱梳栉L3导纱的连接纱连接正反面针织组织、编织立体经编织物。
此时,反面针织组织是经绒组织和链式编织组织一体化的组织,经绒组织通过由导纱梳栉L1满穿地导纱的底纱(84dtex/36f聚酯复丝加工纱)进行编织,底纱的针背垫纱是三个针距;链式编织组织通过由导纱梳栉L2满穿地导纱的底纱(84dtex/36f聚酯复丝加工纱)进行编织。
另外,正面针织组织是经绒组织和针织组织一体化的组织,经绒组织通过由导纱梳栉L4满穿地导纱的底纱(84dtex/36f聚酯复丝加工纱)进行编织,底纱的针背垫纱是两个针距;针织组织通过分别由导纱梳栉L5、L6以1in1out(即,一根进一根脱针的排列)导纱的底纱(都是84dtex/36f聚酯复丝纱),以由导纱梳栉L5、L6导纱的底纱在同一个线圈纵行内交替地形成线圈的方式,每隔两个线圈横列编织两个线圈横列(即,重复单位中的成圈数:两个线圈横列,重复单位:四个线圈横列)。
另外,连接纱(84dtex/36f聚酯复丝加工纱)连接上述正反面针织组织,由导纱梳栉L3满穿地导纱。
此后与实施例1相同,从而得到了本发明的表皮材料和层压体。表2表示得到的层压体的评价结果。
[实施例6]
使用双针床拉舍尔经编机(RD6DPLM-77E-22G,カ一ルマイヤ一公司生产),如表1所示,通过由导纱梳栉L1、L2导纱的底纱编织反面针织组织,通过由导纱梳栉L4、L5导纱的底纱编织正面针织组织,通过由导纱梳栉L3导纱的连接纱连接正反面针织组织、编织立体经编织物。
此时,反面针织组织是经绒组织和链式编织组织一体化的组织,经绒组织通过由导纱梳栉L1满穿地导纱的底纱(84dtex/36f聚酯复丝加工纱)进行编织,底纱的针背垫纱是三个针距;链式编织组织通过由导纱梳栉L2满穿地导纱的底纱(84dtex/36f聚酯复丝加工纱)进行编织。
另外,正面针织组织是经绒组织和经平组织一体化的组织,经绒组织通过由导纱梳栉L4满穿地导纱的底纱(167dtex/48f聚酯复丝加工纱)进行编织,底纱的针背垫纱是三个针距;经平组织通过由导纱梳栉L5以2in2out(即,两根进两根脱针的排列)导纱的底纱(84dtex/36f聚酯复丝纱)进行编织。
另外,连接纱(84dtex/36f聚酯复丝加工纱)连接上述正反面针织组织,由导纱梳栉L3满穿地导纱。
此后与实施例1相同,从而得到了本发明的表皮材料和层压体。表2表示得到的层压体的评价结果。
[实施例7]
使用双针床拉舍尔经编机(RD6DPLM-77E-28G,カ一ルマイヤ一公司生产),如表1所示,通过由导纱梳栉L1、L2导纱的底纱编织反面针织组织,通过由导纱梳栉L4、L5导纱的底纱编织正面针织组织,通过由导纱梳栉L3导纱的连接纱连接正反面针织组织、编织立体经编织物。
此时,反面针织组织是经绒组织和链式编织组织一体化的针织组织,经绒组织通过由导纱梳栉L1满穿地导纱的底纱(84dtex/36f聚酯复丝加工纱)进行编织,底纱的针背垫纱是三个针距;链式编织组织通过由导纱梳栉L2满穿地导纱的底纱(84dtex/36f聚酯复丝加工纱)进行编织。
另外,正面针织组织是经绒组织和针织组织一体化的组织,经绒组织通过由导纱梳栉L4满穿地导纱的底纱(167dtex/48f聚酯复丝加工纱)进行编织,底纱的针背垫纱是两个针距;针织组织将由导纱梳栉L5满穿地导纱的底纱(84dtex/36f聚酯复丝纱)每隔两个线圈横列编织两个线圈横列(即,重复单位中的成圈数:两个线圈横列,重复单位:四个线圈横列)。
另外,连接纱(84dtex/36f聚酯复丝加工纱)连接上述正反面针织组织,由导纱梳栉L3满穿地导纱。
此后与实施例1相同,从而得到了本发明的表皮材料和层压体。表2表示得到的层压体的评价结果。
[实施例8]
使用双针床拉舍尔经编机(RD6DPLM-77E-22G,カ一ルマイヤ一公司生产),如表1所示,通过由导纱梳栉L1、L2导纱的底纱编织反面针织组织,通过由导纱梳栉L4、L5、L6导纱的底纱编织正面针织组织,通过由导纱梳栉L3导纱的连接纱连接正反面针织组织、编织立体经编织物。
此时,反面针织组织是经绒组织和链式编织组织一体化的组织,经绒组织通过由导纱梳栉L1满穿地导纱的底纱(84dtex/36f聚酯复丝加工纱)进行编织,底纱的针背垫纱是三个针距;链式编织组织通过由导纱梳栉L2满穿地导纱的底纱(84dtex/36f聚酯复丝加工纱)进行编织。
另外,正面针织组织是经绒组织和针织组织一体化的组织,经绒组织通过由导纱梳栉L4满穿地导纱的底纱(84dtex/36f聚酯复丝加工纱)进行编织,底纱的针背垫纱是两个针距;针织组织通过分别由导纱梳栉L5、L6以2in2out(即,两根进两根脱针的排列)交替各两根地导纱的底纱(都是84dtex/36f聚酯复丝纱),以由导纱梳栉L5和L6导纱的底纱在相邻的线圈纵行内交替地形成线圈的方式,每隔两个线圈横列编织两个线圈横列(即,重复单位中的成圈数:两个线圈横列,重复单位:四个线圈横列)。
另外,连接纱(84dtex/36f聚酯复丝加工纱)连接上述正反面针织组织,由导纱梳栉L3满穿地导纱。
此后与实施例1相同,从而得到了本发明的表皮材料和层压体。表2表示得到的层压体的评价结果。
[实施例9]
使用双针床拉舍尔经编机(RD6DPLM-77E-28G,カ一ルマイヤ一公司生产),如图3和表1所示,通过由导纱梳栉L1、L2导纱的底纱编织反面针织组织,通过由导纱梳栉L4、L5、L6导纱的底纱编织正面针织组织,通过由导纱梳栉L3导纱的连接纱连接正反面针织组织、编织立体经编织物。
此时,反面针织组织是经平组织和经绒组织一体化的组织,经平组织通过由导纱梳栉L1满穿地导纱的底纱(84dtex/36f聚酯复丝加工纱)进行编织;经绒组织通过由导纱梳栉L2满穿地导纱的底纱(84dtex/36f聚酯复丝加工纱)进行编织,底纱的针背垫纱是两个针距。
另外,正面针织组织是经绒组织和针织组织一体化的组织,经绒组织通过由导纱梳栉L4满穿地导纱的底纱(84dtex/36f聚酯复丝加工纱)进行编织,底纱的针背垫纱是三个针距;针织组织通过分别由导纱梳栉L5、L6以2in2out(即,两根进两根脱针的排列)导纱的底纱(都是84dtex/36f聚酯复丝纱),以由导纱梳栉L5、L6导纱的底纱在同一个线圈纵行内交替地形成线圈的方式,每隔三个线圈横列编织一个线圈横列(即,重复单位中的成圈数:一个线圈横列,重复单位:四个线圈横列)。
另外,连接纱(33dtex/12f聚酯复丝加工纱)连接上述正反面针织组织,由导纱梳栉L3导纱。
此后与实施例1相同,从而得到了本发明的表皮材料和层压体。表2表示得到的层压体的评价结果。
[比较例1]
使用双针床拉舍尔经编机(RD6DPLM-77E-22G,カ一ルマイヤ一公司生产),如表1所示,通过由导纱梳栉L1、L2导纱的底纱编织反面针织组织,通过由导纱梳栉L4、L5、L6导纱的底纱编织正面针织组织,通过由导纱梳栉L3导纱的连接纱连接正反面针织组织、编织立体经编织物。
此时,反面针织组织是经绒组织和链式编织组织一体化的组织,经绒组织通过由导纱梳栉L1满穿地导纱的底纱(84dtex/36f聚酯复丝加工纱)进行编织,底纱的针背垫纱是三个针距;链式编织组织通过由导纱梳栉L2满穿地导纱的底纱(84dtex/36f聚酯复丝加工纱)进行编织。
另外,正面针织组织是经绒组织和针织组织一体化的组织,经绒组织通过由导纱梳栉L4满穿地导纱的底纱(84dtex/36f聚酯复丝加工纱)进行编织,底纱的针背垫纱是两个针距;针织组织通过分别由导纱梳栉L5、L6满穿地导纱的底纱(都是84dtex/36f聚酯复丝纱),以由导纱梳栉L5和L6导纱的底纱在同一个线圈纵行内交替地形成线圈的方式,每隔两个线圈横列编织两个线圈横列(即,重复单位中的成圈数:两个线圈横列,重复单位:四个线圈横列)。
另外,连接纱(33dtex/12f聚酯复丝加工纱)连接上述正反面针织组织,由导纱梳栉L3满穿地导纱。
此后与实施例1相同,从而得到了表皮材料和层压体。表2表示得到的层压体的评价结果。
[比较例2]
使用双针床拉舍尔经编机(RD6DPLM-77E-22G,カ一ルマイヤ一公司生产),如表1所示,通过由导纱梳栉L1、L2导纱的底纱编织反面针织组织,通过由导纱梳栉L4、L5导纱的底纱编织正面针织组织,通过由导纱梳栉L3导纱的连接纱连接正反面针织组织、编织立体经编织物。
此时,反面针织组织是经绒组织和链式编织组织一体化的组织,经绒组织通过由导纱梳栉L1满穿地导纱的底纱(84dtex/36f聚酯复丝加工纱)进行编织,底纱的针背垫纱是三个针距;链式编织组织通过由导纱梳栉L2满穿地导纱的底纱(84dtex/36f聚酯复丝加工纱)进行编织。
另外,正面针织组织是经绒组织和针织组织一体化的组织,经绒组织通过由导纱梳栉L4满穿地导纱的底纱(84dtex/36f聚酯复丝加工纱)进行编织,底纱的针背垫纱是三个针距;针织组织通过由导纱梳栉L5以1in1out(即,一根进一根脱针的排列)导纱的底纱(84dtex/36f聚酯复丝纱),每隔三个线圈横列编织一个线圈横列(即,重复单位中的成圈数:一个线圈横列,重复单位:四个线圈横列)。
另外,连接纱(220dtex/96f聚酯复丝加工纱)连接上述正反面针织组织,由导纱梳栉L3满穿地导纱。
此后与实施例1相同,从而得到了表皮材料和层压体。表2表示得到的层压体的评价结果。
[比较例3]
使用双针床拉舍尔经编机(RD6DPLM-77E-22G,カ一ルマイヤ一公司生产),如表1所示,通过由导纱梳栉L1、L2导纱的底纱编织反面针织组织,通过由导纱梳栉L4、L5、L6导纱的底纱编织正面针织组织,通过由导纱梳栉L3导纱的连接纱连接正反面针织组织、编织立体经编织物。
此时,反面针织组织是经绒组织和经平组织一体化的组织,经绒组织通过由导纱梳栉L1满穿地导纱的底纱(110dtex/48f聚酯复丝加工纱)进行编织,底纱的针背垫纱是三个针距;经平组织通过由导纱梳栉L2满穿地导纱的底纱(110dtex/48f聚酯复丝加工纱)进行编织。
另外,正面针织组织是经平组织和针织组织一体化的组织,经平组织通过由导纱梳栉L4满穿地导纱的底纱(110dtex/48f聚酯复丝加工纱)进行编织;针织组织通过分别由导纱梳栉L5、L6以1in1out(即,一根进一根脱针的排列)导纱的底纱(都是110dtex/48f聚酯复丝纱),以由导纱梳栉L5和L6导纱的底纱在同一个线圈纵行内交替地形成线圈的方式,每隔两个线圈横列编织两个线圈横列(即,重复单位中的成圈数:两个线圈横列,重复单位:四个线圈横列)。
另外,连接纱(330dtex/96f聚酯复丝加工纱)连接上述正反面针织组织,由导纱梳栉L3导纱。
此后与实施例1相同,从而得到了表皮材料和层压体。表2表示得到的层压体的评价结果。
从表示上述实施例1~9和比较例1~3的表1和表2可以得到如下的结论,即,在由分别具有至少两个针织组织的正反面针织组织和连接纱构成的立体经编织物中,正面针织组织由经绒组织和与该经绒组织分开的其他针织组织形成,构成该正面针织组织的两个针织组织的线圈数之和,与构成反面针织组织的两个针织组织的线圈数之和相同,并且在其他针织组织的线圈数相对于该经绒组织的线圈数的比例为100%的比较例1、上述线圈数的比例不到20%的比较例2、未使用经绒组织的比较例3的任何一种情况下,对于皱纹、变形和手感都分别能够充分地满足。
而实施例1~9的各个正面针织组织具有经绒组织和与该经绒组织一体化的其他针织组织,该经绒组织的线圈数和与该经绒组织一体化的其他针织组织的线圈数之和,少于构成反面针织组织的至少两个针织组织的线圈数之和,且与该经绒组织一体化的其他针织组织的线圈数相对于该经绒组织的线圈数的比例在20~80%的范围,从而10%、20%和30%的圆形模量都分别在优选范围内,皱纹、变形、手感方面分别好于比较例1~3,得到了满意的评价。

Claims (12)

1.一种内饰材料用表皮材料,是由正反面针织组织和连接该正反面针织组织的连接纱构成的立体经编织物,所述正反面针织组织分别通过由至少两把导纱梳栉导纱的针织纱形成,分别具有至少两个针织组织,其特征在于,
正面针织组织具有经绒组织和与该经绒组织一体化的其他针织组织,该经绒组织的线圈数和与该经绒组织一体化的其他针织组织的线圈数之和,少于构成反面针织组织的至少两个针织组织的线圈数之和,且与该经绒组织一体化的其他针织组织的线圈数相对于该经绒组织的线圈数的比例为20~8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饰材料用表皮材料,其特征在于,与经绒组织一体化的其他针织组织,以使形成该针织组织的针织纱脱针排列的方式编织形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饰材料用表皮材料,其特征在于,与经绒组织一体化的其他针织组织,以按照需要的线圈横列间隔使纵向的成圈非连续的方式、编织用于形成该针织组织的针织纱而形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饰材料用表皮材料,其特征在于,与经绒组织一体化的其他针织组织,以脱针排列用于形成该针织组织的针织纱、并且按照需要的线圈横列间隔使纵向的成圈非连续的方式编织而形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饰材料用表皮材料,其特征在于,与经绒组织一体化的其他针织组织,以由两把导纱梳栉分别脱针地排列用于形成该针织组织的针织纱、并且在纵向按每个需要的线圈横列间隔交替地对所述两把导纱梳栉的针织纱进行成圈的方式编织而形成。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内饰材料用表皮材料,其特征在于,反面针织组织具有由通过两把导纱梳栉分别满穿地导纱的针织纱形成、并一体化的两个针织组织,以在纵向没有间隔地在所有线圈横列中对形成各个针织组织的针织纱进行成圈的方式而形成。
7.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内饰材料用表皮材料,其特征在于,通过连接纱在正反面针织组织之间形成空隙层,该空隙层中的空隙率为88.0~99.8%。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饰材料用表皮材料,其特征在于,通过连接纱在正反面针织组织之间形成空隙层,该空隙层中的空隙率为88.0~99.8%。
9.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内饰材料用表皮材料,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内饰材料用表皮材料中,在正反面针织组织中的与基底材料的粘贴面侧的组织中具有利用起毛加工形成的绒毛。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饰材料用表皮材料,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内饰材料用表皮材料中,在正反面针织组织中的与基底材料的粘贴面侧的组织中具有利用起毛加工形成的绒毛。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饰材料用表皮材料,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内饰材料用表皮材料中,在正反面针织组织中的与基底材料的粘贴面侧的组织中具有利用起毛加工形成的绒毛。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饰材料用表皮材料,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内饰材料用表皮材料中,在正反面针织组织中的与基底材料的粘贴面侧的组织中具有利用起毛加工形成的绒毛。
CN201110087183.1A 2010-04-09 2011-04-08 内饰材料用表皮材料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129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90817 2010-04-09
JP2010-090817 2010-04-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12932A CN102212932A (zh) 2011-10-12
CN102212932B true CN102212932B (zh) 2015-01-21

Family

ID=447444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87183.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12932B (zh) 2010-04-09 2011-04-08 内饰材料用表皮材料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448475B2 (zh)
JP (1) JP5092030B2 (zh)
CN (1) CN10221293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92030B2 (ja) * 2010-04-09 2012-12-05 セーレン株式会社 内装材用表皮材
JP5762736B2 (ja) * 2010-12-29 2015-08-12 セーレン株式会社 経編地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3036529B (zh) 2011-09-29 2017-07-07 株式会社大亨 信号处理装置、滤波器、控制电路、逆变器和转换器系统
JP5013284B1 (ja) * 2012-01-16 2012-08-29 株式会社総和 パイルが表編地の表面に突出しているダブルラッセル編物
ES2439818B1 (es) * 2012-07-23 2014-12-29 Relats, S.A. Funda de protección tubular
CA2935424C (en) * 2013-12-31 2021-11-02 Sense Textile B.V. Stretchable textile stay and transfer sheet
JP2016044908A (ja) * 2014-08-25 2016-04-0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面状採暖具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196352B2 (ja) * 2015-07-02 2017-09-13 株式会社ニューニット 編地及びその編成方法
JP2017039444A (ja) * 2015-08-21 2017-02-23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エアバッグドア
CN105926148A (zh) * 2016-04-25 2016-09-07 吴江市江顺经编纺织有限公司 一种经编双针床不脱毛面料的编织方法
CN105951292A (zh) * 2016-06-17 2016-09-21 浙江绿龙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环保型汽车顶篷经编内饰面料生产工艺
CN106637623A (zh) * 2016-11-08 2017-05-10 信德汽车内饰材料江苏有限公司 用于汽车内饰表皮的200d提花布
CN106592082A (zh) * 2016-11-08 2017-04-26 信德汽车内饰材料江苏有限公司 用于汽车内饰表皮的75d氨纶布
CN106637617A (zh) * 2016-11-08 2017-05-10 信德汽车内饰材料江苏有限公司 用于汽车内饰表皮的250dwl‑82基布
DE102016125881B3 (de) * 2016-12-29 2018-03-29 Müller Textil GmbH Abstandsgewirke, mit dem Abstandsgewirke gebildetes Verbundmaterial sowie Verwendung des Verbundmaterials
CN106676733A (zh) * 2017-01-05 2017-05-17 信德汽车内饰材料江苏有限公司 用于汽车内饰表皮的jpa150d网眼布
CN107099926B (zh) * 2017-05-11 2019-06-18 信泰(福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贾卡提花网布的编织方法
CN108691088B (zh) * 2018-06-12 2019-11-12 江南大学 经编贾卡三色提花织物的织造方法
DE102018114566B3 (de) * 2018-06-18 2019-07-11 Müller Textil GmbH Verwendung eines Abstandstextils, Innenverkleidung und Abstandsgewirke
US10829877B2 (en) * 2018-08-27 2020-11-10 Nippon Mayer Ltd. Warp knitting machine, warp knitted fabric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warp knitted fabric
JP7272081B2 (ja) * 2019-04-17 2023-05-12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表皮材の製造方法
DE102019110909B4 (de) * 2019-04-26 2020-12-10 Müller Textil GmbH Abstandsgewirke
DE102019110908B4 (de) * 2019-04-26 2020-12-24 Müller Textil GmbH Verbundanordnung
KR20210046436A (ko) * 2019-10-18 2021-04-2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 내장재
US10968549B1 (en) * 2020-01-21 2021-04-06 Zhejiang Dejun New Material Co., Ltd. Fabric with high shielding performance,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in preparing advertising fabric
GB2624395A (en) * 2022-11-15 2024-05-22 Scott & Fyfe Ltd Material for use in lining pipes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85036A (en) * 1993-05-24 1995-01-31 Guilford Mills, Inc. Warp knitted textile spacer fabric, method of producing same, and products produced therefrom
US5732573A (en) * 1996-06-18 1998-03-31 Hornwood, Inc. Warp knitted textile fabric
US7076974B1 (en) * 2005-10-06 2006-07-18 Tsan-Jee Chen Warp knitting fabric
DE102005013214A1 (de) * 2005-03-20 2006-09-28 Peter Dipl.-Ing. Scheibner Vorrichtung sowi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Kettenwirkware
CN101519827A (zh) * 2009-04-03 2009-09-02 江南大学 一种三维增强经编间隔针织物的生产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68749A (ja) * 1994-03-28 1995-10-17 Seiren Co Ltd パイル経編地
FR2749327B1 (fr) * 1996-06-04 1998-06-26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Structure textile tricotee a double peau et fils de liaison orientable et son procede de fabrication
US5896758A (en) * 1997-04-17 1999-04-27 Malden Mills Industries, Inc. Three-dimensional knit spacer fabric for footwear and backpacks
US6196032B1 (en) * 1998-08-12 2001-03-06 Malden Mills Industries, Inc. Double face warp knit fabric with two-side effect
JP4234845B2 (ja) * 1999-05-10 2009-03-04 福井経編興業株式会社 両面経編地
EP1184499A4 (en) * 1999-12-16 2003-02-19 Asahi Doken Kabushiki Kaisha MARQUISETTE-LIKE THREE-DIMENSIONAL KNITWEAR
JP3751183B2 (ja) * 2000-03-31 2006-03-01 セーレン株式会社 立体構造経編地
EP1344856A4 (en) * 2000-12-18 2004-03-03 Asahi Doken Kabushiki Kaisha KNITTED DOUBLE-SIDED FABRIC
US6644070B2 (en) * 2001-03-29 2003-11-11 Asahi Kasei Kabushiki Kaisha Three-dimensional fabric for seat
US6755052B1 (en) * 2003-01-16 2004-06-29 Ronald M. Sytz Knitted stretch spacer material and method of making
US20040168479A1 (en) * 2003-02-28 2004-09-02 Mcmurray Brian Highly resilient multifilament yarn and products made therefrom
JP4398426B2 (ja) * 2003-03-31 2010-01-13 セーレン株式会社 立体構造経編地
US7213421B2 (en) * 2003-03-31 2007-05-08 Seiren Co., Ltd. Three-dimensionally constructed warp knit fabric with slippage-preventive yarns
JP2005068577A (ja) 2003-08-22 2005-03-17 Suminoe Textile Co Ltd 車輛天井材用布帛
WO2008005051A1 (en) * 2006-07-07 2008-01-10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Rapid cooling and heating of car seats with massaging effects
JP4611950B2 (ja) * 2006-09-19 2011-01-12 セーレン株式会社 立体編地および該立体編地を用いた積層体
JP2009035101A (ja) * 2007-08-01 2009-02-19 Sanwa Kogyo Kk 車両用成形内装材
JP5172268B2 (ja) * 2007-10-09 2013-03-27 三和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成形内装材の表皮層
JP5142023B2 (ja) * 2008-01-24 2013-02-13 Tbカワシマ株式会社 車両天井内装布帛
JP4968168B2 (ja) 2008-04-24 2012-07-04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内装表皮材
JP5092030B2 (ja) * 2010-04-09 2012-12-05 セーレン株式会社 内装材用表皮材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85036A (en) * 1993-05-24 1995-01-31 Guilford Mills, Inc. Warp knitted textile spacer fabric, method of producing same, and products produced therefrom
US5732573A (en) * 1996-06-18 1998-03-31 Hornwood, Inc. Warp knitted textile fabric
DE102005013214A1 (de) * 2005-03-20 2006-09-28 Peter Dipl.-Ing. Scheibner Vorrichtung sowi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Kettenwirkware
US7076974B1 (en) * 2005-10-06 2006-07-18 Tsan-Jee Chen Warp knitting fabric
CN101519827A (zh) * 2009-04-03 2009-09-02 江南大学 一种三维增强经编间隔针织物的生产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0-328407A 2000.11.28 *
JP特开2009-174085A 2009.08.06 *
JP特开2009-262407A 2009.11.12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12932A (zh) 2011-10-12
JP2011231445A (ja) 2011-11-17
US20110247370A1 (en) 2011-10-13
JP5092030B2 (ja) 2012-12-05
US8448475B2 (en) 2013-05-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12932B (zh) 内饰材料用表皮材料
CN108251954B (zh) 间隔织物、用间隔织物形成的复合材料和复合材料的应用
Gong et al. Fabric structures: Woven, knitted, or nonwoven
CN104854210A (zh) 可以自身卷绕、可以横向撕开且具有针织基材的工程用织物胶带
UA57715C2 (uk) Прокладна тканина підвищеної стійкості, зміцнений одяг або предмет одягу та комірець
CN101688339B (zh) 弹性中间衬料及其制造方法和应用
CN113338046A (zh) 合成皮革
KR101116714B1 (ko) 시트 재
CN111041696A (zh) 一种间隔纱不成圈的经编间隔织物
JP2001123361A (ja) ダブルラッシェル機による柄入り立体成形物及びその編成方法
CN110699841A (zh) 一种puff结构三色面料及其制备工艺
JPH0130938B2 (zh)
JP6829150B2 (ja) 装飾物品
US9382649B2 (en) Warp knitted fabric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WO2005042818A1 (ja) 立体構造経編地
CN110815962A (zh) 一种经纬编双面织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加工系统
CN108724889A (zh) 材料加热方法
CN220700564U (zh) 一种粗针蓬松华夫格面料
CN202466111U (zh) 一种单丝加强网经编面料
Anand Warp knitted structures in composites
CN217026283U (zh) 一种多针提花技术三贾卡提花工艺网布
CN213675768U (zh) 一种超柔软增白无纺布
CN218749693U (zh) 高强度针织面料
JPH08176946A (ja) 不織布芯地
CN210634198U (zh) 一种双次印花面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121

Termination date: 20150408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